历史的镜子(增补本)图书
人气:28

历史的镜子(增补本)

中国革命历史是好的营养剂
  • 所属分类:图书 >历史>历史随笔  
  • 作者:[吴晗]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67512443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1
  • 印刷时间:2014-01-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编辑推荐

:中国革命历史是好的营养剂

作者简介

吴晗(1909~1969)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明史专家。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曾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历史系主任等职务。1949年后,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1960年写成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并因此于1969年10月被迫害致死。代表作有《朱元璋传》等,是明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目录

政治篇

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

治人与法治

历史上的政治的向心力和离心力

论社会风气

论贪污

贪污史的一章

说士

报纸与舆论

宋代两次均产运动———人民的历史之一章

朱元璋的统治术

明初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

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

明代的奴隶和奴变

论晚明“流寇”

三百年前的历史教训

论五四

军事篇

谈甲午海战

阵图和宋辽战争

论夷陵之战

古代的战争

古代的斗将

斗将的武艺

明代的火器

人物篇

卧薪尝胆的故事

赵括和马谡

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

谈曹操

论赤壁之战里的鲁肃

论赤壁之战里的周瑜、诸葛亮、张昭

诈降和质子

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

谈武则天

夫人城

在线预览

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

近四十年来,坊间流行的教科书和其他书籍,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但在现在,君主政体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的现在,我们不应厚诬古人,应该平心静气地还原其本来的面目。

过去两千年的政体,以君主(皇帝)为领袖,用现代话说是君主政体,固然不错,说全是君主专制却不尽然。至少除开明清两代的六百年,以前的君主在常态上并不全是专制。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时代,历史上虽不尽无,但都可说是变态的、非正常的现象。就政体来说,除开少数非常态的君主个人的行为,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能受限制的君主被人民所爱戴。反之,他必然会被倾覆,破家亡国,人民也陪着遭殃。

就个人所了解的历史上的政体,至少有五点可以说明过去的君权的限制,及时是议的制度,第二是封驳制度,第三是守法的传统,第四是台谏制度,第五是敬天法祖的信仰。

国有大业,取决于群议,是几千年来一贯的制度。春秋时子产为郑国执政,办了好多事,老百姓不了解,大家在乡校里纷纷议论,有人劝子产毁乡校,子产说,不必,让他们在那里议论吧,他们的批评可以作我施政的参考。秦汉以来,议成为政府解决大事的主要方法,在国有大事的时候,君主并不先有成见,却把这事交给廷议,廷议的人员包括政府的高级当局如丞相御史大夫及公卿列侯二千石以至下级官如议郎博士以及贤良文学。谁都可以发表意见,这意见即使是恰好和政府当局相反,可以反复辩论不厌其详,即使所说的话是攻击政府当局。辩论终了时理由最充分的得了全体或大多数的赞成(甚至包括反对者),成为决议,政府照例采用作为施政的方针。例如汉武帝以来的盐铁榷酤政策,政府当局如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等官都主张继续专卖,民间都纷纷反对,昭帝时令郡国举贤良文学之士,问以民所疾苦,教化之要。皆对曰,愿罢盐铁榷酤均输官,无与天下争利。于是政府当局以桑弘羊为主和贤良文学互相诘难,词辩云涌,当局几为贤良文学所屈,于是诏罢郡国榷酤关内铁官。宣帝时桓宽推衍其议为《盐铁论》十六篇。又如汉元帝时珠崖郡数反,元帝和当局已议定,发大军征讨,待诏贾捐之上疏独以为当罢郡,不必发军。奏上后,帝以问丞相御史大夫,丞相以为当罢,御史大夫以为当击,帝卒用捐之议,罢珠崖郡。又如宋代每有大事,必令两制侍从诸臣集议,明代之内阁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六科诸臣集议,清代之王大臣会议,虽然与议的人选和资格的限制,各朝不尽相同,但君主不以私见或成见独断国家大政,却是历朝一贯相承的。

封驳制度概括地说,可以分作两部分。汉武帝以前,丞相专决国事,权力极大,在丞相职权以内所应做的事,虽君主也不能任意干涉。武帝以后,丞相名存职废,光武帝委政尚书,政归台阁,魏以中书典机密,六朝则侍中掌禁令,逐渐衍变为隋唐的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制度,三省的职权是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施行,中书省有中书舍人掌起草命令,中书省在得到君主同意或命令后,就让舍人起草,舍人在接到词头(命令大意)以后,认为不合法的便可以缴还词头,不给起草。在这局面下,君主就得改换主意。如坚持不改,也还可以第二次第三次发下,但舍人仍可第二次第三次退回,除非君主罢免他的职务,否则,还是拒绝起草。著例如宋仁宗时,富弼为中书舍人封还刘从愿妻封遂国夫人词头。门下省有给事中专掌封驳,凡百司奏钞,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其有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著例是唐李藩迁给事中,制有不便,就制尾批却之,吏惊请联他纸,藩曰,联纸是牒,岂得云批敕耶。这制度规定君主所发命令,得经过两次审查,及时次是中书省专主起草的中书舍人,他认为不合的可以拒绝起草,舍人把命令草成后,必须经过门下省的审读,审读通过,由给事中签名副署,才行下到尚书省施行。如被封驳,则此事便当作为罢论。这是第二次也是一次的审查。如两省官都能称职,坚定地执行他们的职权,便可防止君主的过失和政治上的不合法行为。从唐到明这制度始终为政府及君主所尊重,在这个时期内君权不但有限制,而且其限制的形式,也似乎不能为现代法西斯国家所接受。

法有两种,一种是成文法,即历朝所制定的法典,一种是不成文法,即习惯法,普通政治上的相沿传统属之。两者都可以纲纪政事,维持国本,凡是贤明的君主必得遵守。不能以喜怒爱憎,个人的感情来破法坏法。即使有特殊情形,也必须先经法的制裁,然后利用君主的特赦权或特权来补救。著例如汉文帝的幸臣邓通,在帝旁有怠慢之礼,丞相申屠嘉因言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罢朝坐府中檄召通到丞相府,不来且斩,通求救于帝,帝令诣嘉,免冠顿首徒跣谢,嘉谓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史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文帝预料丞相已把他困辱够了,才遣使向丞相说情,说这是我的弄臣,请你特赦他,邓通回去见皇帝,哭着说丞相几杀臣。又如宋太祖时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宰相赵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口,久久不去,太祖卒从之。又如明太祖时定制,凡私茶出境,与关隘不讥者并论死,驸马都尉欧阳伦以贩私茶依法赐死(伦妻安庆公主为马皇后所生)。类此的传统的守法精神,因历代君主的个性和教养不同,或由于自觉,或由于被动,都认为守法是做君主的应有的德性,君主如不守法则政治即失常轨,臣下无所准绳,亡国之祸,跷足可待。

为了使君主不做错事,能够守法,历朝又有台谏制度。一是御史台,主要的职务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但在有的时代,御史亦得言事。谏是谏官,有谏议大夫左右拾遗、补阙及司谏正言等官,分属中书门下两省(元废门下,谏职并入中书,明废中书,以谏职归给事中兼领)。台谏以直陈主失,尽言直谏为职业,批龙鳞,捋虎须,如沉默不言,便为失职,史记唐太宗爱子吴王恪好畋猎损居人田苗,侍御史柳范奏弹之,太宗因谓侍臣曰,权万纪事我儿,不能匡正,其罪合死。范进曰,房玄龄事陛下,犹不能谏正畋猎,岂可独坐万纪乎?又如魏徵事太宗,直言无所避。若谏取已受聘女,谏作层观望昭陵,谏怠于受谏,谏作飞仙宫,太宗无不曲意听从,肇成贞观之治。宋代言官气焰最盛,大至国家政事,小至君主私事无不过问。包拯论事仁宗前,说得高兴,唾沫四飞,仁宗回宫告诉妃嫔说,被包拯唾了一面。言官以进言纠箴为尽职,人君以受言改过为美德,这制度对于君主政体的贡献可说很大。

两汉以来,政治上又形成了敬天法祖的信条,敬天是适应自然界的规律,在天人合一的政治哲学观点上,敬天的所以育人治国。法祖是法祖宗成宪,大抵开国君主的施为,因时制宜,着重在安全秩序保持和平生活。后世君主,如不能有新的发展,便应该保守祖宗成业,不使失坠;这一信条,在积极方面说,固然是近千年来我民族颓弱落后的主因,但在消极方面说,过去的台谏官却利用以劝告非常态的君主,使其安分,使其不做意外的过举。因为在理论上君主是较高的主宰,只能抬出祖宗,抬出比人君更高的天来教训他,才能措议,说得动听。此类的例子不可胜举,例如某地闹水灾或旱灾,言官便说据五行水是什么,火是什么,其灾之所以成是因为女谒太盛,或土木太侈,或奸臣害政,君主应该积极采取相对的办法斥去女谒,罢营土木,驱诛奸臣,发赈救民。消极的应该避殿减膳停乐素服,下诏引咎求直言以应天变。好在大大小小的灾异,每年各地总有一些,言官总不愁无材料利用,来批评君主和政府,再不然便引用祖宗成宪或教训,某事非祖宗时所曾行,某事则曾行于祖宗时,要求君主之改正或奉行。君主的意志在这信条下,多多少少为天与祖宗所束缚,不敢做逆天或破坏祖宗成宪的事。两千年来只有一个王安石,他敢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除他以外,谁都不敢说这话。

就上文所说,国有大事,君主无适无莫,虚心取决于群议。其命令有中书舍人审核于前,有给事中封驳于后,如不经门下副署,便不能行下尚书省。其所施为必须合于法度,如有违失,又有台谏官以近臣之地位,从中救正,或谏止于事前,或追论于事后,人为之机构以外,又有敬天法祖之观念,天与祖宗同时为君权之约束器。在这样的君主政体下,说是专制固然不尽然,说是独裁,尤其不对,说是黑暗或苛暴,以政治史上偶然的畸形状态,加上于全部历史,尤其不应该。就个人所了解,六百年以前的君权是有限制的,至少在君主不肯受限制的时候,还有忠于这个君主的人敢提出指责,提出批评。近六百年来,时代愈进步,限制君权的办法逐渐被取消,驯至以桀纣之行,文以禹汤文武之言,诰训典谟,连篇累牍,“朕即国家”和西史暴君同符。历史的覆辙,是值得读史的人深切注意的。

……

媒体评论

中国革命历史是好的营养剂。

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正在征程中。“考试”仍在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鉴往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资治通鉴》

三百年前,从当局到人民,从将军到文士,都只顾自己的享受,儿女的幸福,看不见国家民族的前途。个人的腐化,社会的腐化,宣告了这个时代的毁灭。虽然有史可法、黄道周、刘宗周、张煌言、瞿式耜、李定国、郑成功,一些代表民族正气的人物,却都无救于国家的沦亡,民族的被奴化!?三百年后,我们想想三百年前的情形,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

——吴晗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leo1616**的评论:

以前在图书馆看过其中几篇文章,非常不错,所以果断买了一本收藏!

2016-11-25 15:59:22
来自我爱看**的评论:

从这本书的纵横捭阖就能看出作者作为历史研究者的功力,很多历史故事、典故读起来还很有趣,值得收藏。

2013-10-24 16:43:3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读历史就该读大家写的正史。吴晗的作品没得说。

2014-01-05 19:50:0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历史的镜子,史家大作,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2014-11-17 14:05:14
来自丁了个**的评论:

涉猎面非常广,很多精彩的历史事件在吴晗的笔下都有别样的见解,尤其是明史方面,非常好。设计印刷非常棒,很喜欢。

2013-10-25 11:00:2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作为历史专业的学生,看吴晗的这本书感觉胜过很多教科书,客观而且深刻。

2013-11-05 17:12:1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再买一本送给表哥的,觉得设计印刷很不错,他喜欢研究历史,吴晗的书很对他的胃口。

2013-11-06 17:29:1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因为吴晗买的,儿子特喜欢历史读物,送给他,希望他汲取营养,明辨是非。

2013-11-01 14:28:5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研究历史的人都该看看吴晗的这本书,权威又全面,设计精美,值得收藏!

2013-11-05 17:27:32
来自小塞尔**的评论:

这就是吴晗的魅力啊,浅显易懂的道理用历史讲明白了,还讲得有趣耐看。毕竟过来人的经历就是我们的借鉴嘛

2013-10-28 17:04:15
来自远远的1**的评论:

跟着吴晗大师一起品味中国历史文化,能够获得很丰富、很深刻的认识。喜欢这本书的设计,纸张、印刷很棒!

2013-10-24 17:01:28
来自佳佳和**的评论:

吴晗的治史更多的是针对现实,以史为鉴,让人增长智慧的,建议大家好好看看啊

2013-10-25 17:10:51
来自treetre**的评论:

吴晗绝对是史学大师,其对明史的研究最为深刻

2014-07-02 11:04:2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文字功底、历史分析都非常出色,真正的大家,吴晗要是不从政就好了,或许现在能看到更多他有影响力的作品。

2013-11-06 17:20:36
来自sflyj20**的评论:

还算不错的书籍,虽然由于时代的关系,有一些非文学历史的内容,但还算不错。

2015-05-05 14:41:21
来自魅力镜**的评论:

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选出的精华,很佩服吴晗的治史功底,从历史的镜子中,审视过去,窥见未来吧。值得推荐!

2013-10-24 16:53:11
来自小飞象**的评论:

非常值得读的一本书,见解独到,还有没读,就是顺手翻了几页,在活动时买的!很值得啊!

2016-05-23 17:31:2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名家之作,总是要收藏的。此外,中国的事情还是要从中国的历史中去探寻。

2016-08-10 11:49:03
来自qingzan**的评论:

历史老师推荐的,孩子已经开始看,对历史类,孩子挺感兴趣

2016-06-18 10:52:5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本书是作者对中国历史中的一些问题作了专题的分析,编者分门别类地进行了归总,涵盖的面十分广,还是增补本的,非常丰富,从中可以体会到吴晗治史的态度。

2013-11-04 17:41:40
来自chang99**的评论:

学者吴晗的《历史的镜子》是历史的绝唱,难得一读。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继往开来、兴邦富民。

2014-03-30 16:26:09
来自蛮***o(**的评论:

历史学家的功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刻意看了之后评论的 ,很受益

2017-07-21 00:25:3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明朝历史,比如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机构的真实一面。

2016-11-19 13:39:14
来自**(匿名**的评论:

这本书是无意中发现的,读完一章后便爱不释手,吴晗不愧是史学大家,此其史论随笔文章摘集,你若是史学爱好者,你一定会读过,或者想读。

2017-02-27 10:08:57
来自毛丹Aud**的评论:

吴晗是明史专家毋庸置疑,其对明史人物事件、前因后果、掌故旧闻烂熟于胸。其行文如白开水,纯正解渴、并无杂味儿;思如泉涌、娓娓道来,出身清华也不辱清华,卓然大家也! 该选集堪称吴著选本精品,可列藏书!

2014-01-02 18:36:20
来自洪波涌**的评论:

吴晗在明代史的研究上造诣很深,从政真是可惜了。

2016-11-03 19:45:37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