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图书
人气:22

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

陈丹青先生自少年时代起,就非常喜欢《呐喊》。他说,这是"令我沉迷惚恍的小说"。五十年后,他重读《呐喊》,会是怎样的感受呢?陈丹青先生深情长文推荐,每个少年都应该读的一本书。 青年画家慕容引刀,为本书倾...

编辑推荐

陈丹青先生自少年时代起,就非常喜欢《呐喊》。他说,这是"令我沉迷惚恍的小说"。五十年后,他重读《呐喊》,会是怎样的感受呢?陈丹青先生深情长文推荐,每个少年都应该读的一本书。

青年画家慕容引刀,为本书倾情创作十三副版画插图,精美绝伦,值得收藏!

作者简介

作者

鲁迅

1881.9.25(农历八月廿八)-1936.10.19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1904年赴日本仙台学医,后弃医从文,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及时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一生写作千万字,主要成就包括杂文、小说、散文、现代散文诗、翻译等

目录

001 自序 _ 008 狂人日记 _ 023 孔乙己 _ 031 药

043 明天 _ 053 一件小事 _ 058 头发的故事 _ 067 风波

078 故乡 _ 092 阿Q 正传 _ 143 端午节 _ 154 白光

162 兔和猫 _ 169 鸭的喜剧 _ 174 社戏

187 读后记 / 陈丹青

在线预览

孔乙己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烫着,然后放心:在这严重兼督下,羼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烫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烫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2],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3],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吃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4],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5]。"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有24小时,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6],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中秋过后,秋风是24小时凉比24小时,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24小时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烫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烫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热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一九一九年三月[7]。

媒体评论

"我十二岁的时候,从我母亲手里得到《鲁迅选集》,在那之后直至二十岁,好像还数度阅读过鲁迅的作品,尤其是被收录到《呐喊》和《彷徨》中的那些篇幅短小、却很尖锐、厚重的短篇小说。"——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94)

"最令我沉迷惚恍的小说,还是鲁迅。单看书名就有魔力:"呐喊",而且"彷徨",天哪, 我也想扯开喉咙乱叫——虽不知叫什么,为什么叫——我也每天在弄堂里百无聊赖地乱走。"——陈丹青,艺术家,文学评论家

"要看鲁迅的原文,少看我们这些研究鲁迅的人的文章。这是真的。"——孙郁,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鲁迅博物馆原馆长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三天走**的评论:

少年时,鲁迅更像一则笑话。“……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 同学们忍不住笑。“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大家几乎笑成一团。“立仆”——这就是我当年对鲁迅最深的印象。

2016-03-02 15:10:24
来自花花公**的评论:

《孔乙已》是我在《呐喊》中比较喜欢的一篇,可能是这篇学生,所以对这篇所有的细节都比较了解。我第一次读这篇是在初中课堂上,那时老师让我们自己先读,当时,我读得很认真,因为我对这篇挺感兴趣的,因为是鲁迅写的。当时读得不太懂,听老师分析后,感觉明白了很多。

2016-02-24 10:47:23
来自秋湖映**的评论:

其实在我读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野草》中的《过客》。也许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但我自认在俗世中浸泡多年,害怕自己已经没有痛觉,前后瞻望,也不知自己回往何处或是去向哪里,只得时时翻阅《过客》,从中借一点那无尽的勇气,让我一直往前走。

2016-02-19 15:31:05
来自哥舒戴**的评论: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时,看到和听到当时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从而使鲁迅先生强烈的国意识苏醒,医学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因此他弃医从文,从此投身文学的知识宝库中。

2016-03-29 17:40:30
来自月月见**的评论:

最开始读鲁迅,是在小学的语文课上,老师们便不断的说起鲁迅,一遍遍的讲到“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那实在是让年幼的我们一头雾水。但是现在进了中文系被逼无奈的看《呐喊》的时候,竟也看了下来。那种深度和深刻,我不得不佩服。他用一种绝望的声音,呐喊着,想要这整个沉睡的中国觉醒。

2016-03-23 18:35:13
来自qvj1987**的评论:

鲁迅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类的这种难以根除的劣根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绝望,“救救孩子”的呼声之后才不是一个“感叹号”而是“省略号”。在他看来,这呼声俨然如将封闭在无法打破的铁屋子里的将死之人唤醒,使他们感到无法解脱的痛苦。

2016-03-03 15:38:02
来自第二刀**的评论: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得益于儿时的课文,现在回看呐喊反而多了许多亲切感,尤其是祥林嫂、闰土和阿Q,只是想法也不似先前的简单。若小时候多是些同情和不舍,现在却多了一些世态炎凉,不再那么纠结,情感也不再那么单一。

2016-04-05 19:02:35
来自徐思维**的评论:

初中的时候接触这本书觉得自己完全无法按正常人的思路去理解鲁迅的文字。。。后来发现,即使是现在也不一定会品读出来那种感觉,毕竟时过境迁,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国家,而且是比较安逸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的纷乱与忧愁估计也不存在了吧。。

2016-04-05 13:45:30
来自朝弱**的评论:

鲁迅仿佛炼金术士,原本平淡无奇的文字,一经他的点染,立即发出异样的光彩,《呐喊?序言》中的铁屋意象,独特而诡异,一旦过目,就很难忘。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2016-03-03 10:47:47
来自丰南都**的评论:

重读。鲁迅是个彻彻底底的悲观主义者,但他对民族又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在两者的拉扯下,文章才显得格外有张力。但把他的文章选入中学生语文课本显然不合适。给孩子们看的东西应该能体现这个世界的美好,引导一种积极向上的世界观。

2016-03-19 14:29:34
来自jingyuc**的评论:

冷静地激动着:有人这么评价鲁迅。 -离作这些小说的日子,已经九十多年了,如今读到某些篇章,背脊还是会冒出丝丝冷汗。 -鲁迅的白话文,保留着古汉语的凝练典雅,比后来完全欧化的现代汉语更多地延续着中国文字的精髓。

2016-03-03 10:05:1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呐喊》标题:鲁迅的作品还是值得细细品位一下的。 评论:鲁迅先生的呐喊在当下仍有现实意义,现在有些民众何其不是日渐麻木,人情冷莫时处可见。看到陈丹青推荐本,买来又读了一遍。最爱的书之一。

2016-01-27 09:17:49
来自nenhg**的评论:

始终觉得,鲁迅只不过是个愤青而已,甚至是逻辑不够清晰的愤青 他的书,也就《呐喊》和《故事新编》勉强能看看了 但也总是透着诡异的气氛,前后矛盾,怕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却为何如此盛名,这便是政治对文人的影响吗?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2016-03-19 15:57:55
来自宅得慌**的评论:

鲁迅向来是中国文坛的一朵奇葩 不见后人追上 这是一种中国文学发展的精神 鲁迅用他犀利的笔锋刻画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那笔下的一切,迅哥儿眼中的一切,是当时,也是现在 有学者说得对,如果鲁迅的文章在现实不再如此应景,那么时代就真的进步了~

2016-02-23 11:48:37
来自非_诚_**的评论:

《狂人日记》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小说,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所谓日记,就是一个人,得了“迫害狂”之类的狂病,在得病期间写的日记。自然,日记中语无伦次,狂人的所见所闻都被他认为是吃人。鲁迅先生想借狂人的口吻,来反映封建社会这所谓“吃人”的本质。

2016-02-23 10:17:32
来自林仙儿V**的评论:

像握着一把文学手术刀,对着社会挥舞,张牙舞爪的样子多少震慑了一部分人。一百年前芸芸大众的精神麻木非一朝一夕能改,因而“呐喊”在这个层面上也只能是呐喊,但一定要有人站出来扯开喉咙喊。最喜欢《狂人日记》、《故乡》和《社戏》。

2016-03-01 16:15:55
来自亭长老**的评论:

再一次重温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又一次在无限地震撼中有所思索,有所启迪。去顿悟周遭的一切,联系先生那个年代的环境,人与事,再想想自己,周围,以前,现在抑或是将来,无限感慨袭来。 彻思彻悟之后,方觉人生的真谛,皆由这小小的一本书而来。

2016-04-05 13:33:3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小说里几乎所有人都是麻木而狰狞、愚昧而残忍的。整个社会叫人看不到希望,好似下一秒就会被黑暗吞噬。 这是当年读《呐喊》的依稀感受,而今再读,却多了一份怜悯之心。对于那些愚昧麻木的国民的同情,也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而感到难过。

2016-03-15 14:13:21
来自乌蒙山**的评论:

以前语文课本最讨厌的就是看到鲁迅的文章,现在却找来看,人呐,就是贱得很,但是也充分说明,给小学生初中生读鲁迅的文章不行,最起码不够成熟的去懂得他老人家想表达神马意思,和余华一样,我觉得弃医从文的作者都挺不错。

2016-03-31 18:42:03
来自麦霸仙**的评论:

鲁迅的文适合20岁以上的人看,因为这个时候大家都接触社会了,就会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鲁迅笔下揭露的丑恶现在依然昌盛。只是更加被和谐罢了,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不仅伤透了革命者的心,还让老百姓更加憎恨。接触的越多,看鲁迅的文共鸣越多。

2016-03-01 10:37:23
来自木断征**的评论:

把自己作为这黑暗中的一部分,正如狂人意识到自己也是吃人的人一般,这是一种极度的深刻和绝望。真是在这种绝望中,他仍然能够用他的笔书写出人们的病症,其笔下的人物,又具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这正是鲁迅小说创作的伟大之处。

2016-06-16 15:38:57
来自大鼻子**的评论:

鲁迅是个异生体。从小喜欢看他的书,甚至有很长时间自己的写作风格被他影响,写类似于故事新编里的那种半文不白似通非通的文章。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但鲁迅,真的很难被定义。他的冷和热都很极端,爱与恨都浓烈到让人无法正视。

2016-02-24 11:53:05
来自菲林乔**的评论: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呐喊》自序。 《呐喊》并非如其名,实质上是消极的。虽有呐喊,却从未抱希望。

2016-03-29 18:22:48
来自菠萝包**的评论:

鲁迅批判了很多,也批判了自己。与其说是孔乙己和阿Q的苦难,倒不如说是鲁迅的苦难,他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对世人的面目看得愈发清楚。他的精神胜利法、他的性压抑,他本身也是受害者。无知的流毒让华老栓夫妇失去了小栓,也让鲁迅失去了父亲。

2016-03-29 18:11:32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大部分是收录进课本读过的,但是现在看起来跟中学时看课本又很大不同了。我就觉得中学语文课就应该只是让学生大量的阅读,然后讨论嘛,花时间去纠结那些字音字形啥的简直傻透了。鲁迅又是一个不晓得啥事才能填上的大坑。

2017-08-01 00:31:15
来自花尚云**的评论:

《呐喊》算是鲁迅的处女作,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开篇巨作,从这本书开始,中国人民开始在鲁迅的引领下,一步步觉醒起来,成为真有有骨气有脊梁的中华儿女,我们应该为拥有这样一位民族作家而骄傲,更要让自己的孩子一代一代读下去。

2016-03-21 17:27:40
来自冷肉包**的评论:

我并不建议高中生来读鲁迅,抛开文字的晦涩不说,鲁迅的大多文字都是尖酸而刻薄的,会让人不知不觉共鸣,不知不觉愤青...不过我第一次读呐喊却是在高二的一个下午,一页一页的读下来,虽然似懂非懂却也明白了所谓呐喊的力量...

2016-04-06 14:37:17
来自风很急**的评论:

在那个年代能对封建礼教的唾弃,对周围各式迂腐可笑之人的讥讽让鲁迅成为一个异类,重读《呐喊》集里的《药》、《孔乙己》、《阿Q正传》、《社戏》等,不再看到只是是他人而是你我。这黑夜之呐喊,也许时不时都需要振臂高呼来提醒周围死睡之人。

2016-03-14 14:07:55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