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气质图书
人气:55

民国的气质

《民国的气质》选取秋瑾、吕碧城、张幼仪、宋清如、张可等7位女性,以娓娓道来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她们的故事,展现出一幅生动、细腻、感人的民国女性画卷,时代的烽烟、命运的流转、爱情的叹惋无不暗含其中。她...

内容简介

《民国的气质》选取秋瑾、吕碧城、张幼仪、宋清如、张可等7位女性,以娓娓道来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她们的故事,展现出一幅生动、细腻、感人的民国女性画卷,时代的烽烟、命运的流转、爱情的叹惋无不暗含其中。她们或美丽聪慧,温婉贤淑,或才智超卓,有胆有识,生活的年代跨越清末、民国以及1949年之后,在历史的惊涛骇浪和各自的人生磨难中,她们以自己的生命和品格唱出一支爱与美的长歌。

编辑推荐

毋庸讳言,由于男性在力量、智力、胆识等方面的天然优势,人类社会基本上一直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即使在众多女性已经拥有独立工作、生存能力的今天,事实依旧如此。这也使得历史成为了男人的历史,女性的出现往往只能作为一种点缀。

作为《民国的底气》的姊妹篇,《民国的气质》恰恰将目光投向了民国时期那些被历史尘封的美好女性,以流畅优美的笔触,为我们记述下她们曾经如花般美丽绽放的青春,无私的付出,超乎寻常的勇敢和忠贞,以及她们不朽的灵魂。

歌德有言:“永恒之女性,引我们上升。”男人们用他们的智慧、勇武、豁达、正直创造着世界,而那些美好的女性,则用她们的爱和美德守护着这个世界。

作者简介

落尘,70年代人,独立译著。目前专注于民国文化的研究与写作。致力于让美好的人物和思想流传。

目录

秋瑾:洒去犹能化碧涛

面对专制暴政,应该怎么办?这是一百多年前,摆在国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而艰难的问题。

100年前,武昌城里一场仓促的起义,竟摧枯拉朽地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看似一个奇迹,往前延溯,是因为有无数革命志士的生命铺就,这其中就有一位卓异女性的身影——秋瑾。100年后,我们看到的,却是对她作为女性未能恪尽家庭职责的种种苛责,有些甚至假其子女之名而为之。

当年针对有人在孙中山逝世后对其进行攻击,鲁迅曾撰文云:“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对于秋瑾,这句话大约也同样适用吧。

吕碧城:我到人间只此回

她主笔《大公报》,被誉为“位女编辑”。她才华出众,文采斐然,其词作被誉为“三百年来及时人”。她有胆识有才干,参与创办北洋女子公学,成为“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及时人”。

涉足政界,她成为袁世凯总统府秘书;角逐商海,她富甲一方;游历欧美,西人多以为她是东方的公主。“手散万金而不措意,笔扫千人而不自矜”,将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风生水起的她,却勘破了世事和繁华。

吕碧城,被时光之河湮没的一朵奇葩,一个不老的传奇。

张幼仪:小脚与西服

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云裳时装公司总经理。现代派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发妻。

他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影响、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而她,却是他绚烂人生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笔。以她的踏实能干,如果能在懵懂少年时,有幸遇到一个忠厚笃实的男人,不难相敬相爱地度过一生,但偏偏她遇到的是徐志摩——一个将自由和爱情看得高于生命的诗人。

一个谨从三从四德的女子,自此被抛入生活的困境——离婚、独立生存、抚育孩子,但她却依靠自己的双脚稳稳地站立了起来,并逐渐踏上时代的风口浪尖——出任银行总裁、担任时装公司总经理,直至53岁时,抵抗住社会压力再次缔结姻缘,她样样走在时代之先。

读她,是读一个传统女性如何寻找自我,如何从新旧文化的冲突中突围,从痛苦中涅槃。

宋清如:春天已轻轻地流过

现代派诗人,著名翻译家朱生豪之妻。少女时,即以一己之力反抗家庭包办婚姻,独自外出求学。1932年进入之江大学,与朱生豪相识。1942年,与朱生豪在战火中的上海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婚后为了支持丈夫的译莎事业,被施蛰存赞誉为诗才不让冰心的她放下了手中的笔,担当起全部家务。朱生豪病逝后,她艰难抚养幼子,为生计奔波,独自走过了之后的50多年人生。岁月带走了她的青春、爱人,也无情地磨蚀、枯萎了她的才情,伴随她的,只有那段关于曾经的爱情的记忆。

真爱难寻,是因为太多的人只想享受爱情的欢娱,却常常忘记了,爱里也有眼泪,有痛苦,爱更需要付出,有的时候,甚至还必须孤独而长久的守望。

张可:人淡如菊

翻译家、莎士比亚戏剧研究学者,著名学者王元化之妻。

显要富裕的家世,美丽的容貌,过人的才华,与心爱的人一生相知相守,她拥有一个女人想要的一切。

丈夫蒙冤,精神失常,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养家教子,用柔弱的肩膀扛起时代的重负,终于守到雨过天晴自己却突然身患重病,她又经历了一个女人害怕的一切。

然而,无论是人生的顺境还是逆境,她都那样平静、恬淡、优雅地走过去了。也许,在她眼里,她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一切,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一位学者。

男人用他们的智慧、勇武、豁达、正直创造着世界,而那些美好的女性,则用她们的爱和美德守护着这个世界。

朱梅馥:有一种爱叫浩荡

著名翻译家傅雷之妻,著名钢琴演奏家傅聪之母。1966年9月3日凌晨,与傅雷双双自缢于家中。

一个一生温柔宽厚的女子,却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显示出内在的坚强,每一思及就让人莫名地感动和哀伤。都说女人是为爱而生的,朱梅馥大约就是对此好的一个诠释:为爱而忍耐,为爱而牺牲,为爱而放弃一切。

她不耀眼,所以不足以点燃他如火的激情,只如一颗星辰,心甘情愿地隐没在他的光芒里,以自己的方式,静静地陪伴、温暖着他的生命,生死相依,不离不弃。

她对傅雷说:“为了不使你孤单,你走的时候,我也一定要跟去。”

张充和:彩蝶随意到天涯

“合肥四姐妹”中最小的一位,擅昆曲,工书法,被誉为“民国一位才女”。 1934年,以数学零分,国文满分的成绩,被北大破格录取。抗战爆发后,一度流寓昆明、重庆等地,

长于繁华,却清淡素雅,历经离乱,却依然明媚如花。人世的纷扰、战争的硝烟,似乎只是一抹背景,却无法真正侵扰到她的人生。而当真正的危险来袭,连她也无从逃避,又有他及时出现,带她振翮高飞。

她,是闲云野鹤;他们,是神仙眷侣。

一支毛笔,一方古砚,一段昆曲,她为曾经的时代和文化留下一个最的背影,也提供给我们对于人生的另一种想象。

在线预览

宋清如:春天已轻轻地流过

个人小传:

宋清如,现代派诗人,著名翻译家朱生豪之妻。

1911年,出生于江苏常熟。少女时,即以一己之力反抗家庭包办婚姻,独自外出求学。1932年进入之江大学,与朱生豪相识。

1942年,宋清如与朱生豪在交往十年后,于战火中的上海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婚后,为了支持丈夫翻译莎士比亚,被施蛰存赞誉为诗才不让冰心的宋清如放弃了写作。对于自己和朱生豪在婚姻生活中的分工,她简单地归结为“他译莎,我烧饭。”

1944年,亦即婚后两年,朱生豪病逝,遗留下年仅13个月的幼子和未竟的译莎事业。

宋清如教书、育子,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坎坷后,于1997年离世,时年86岁。

但愿你是我望不尽的迷途,我是你听不绝的天籁;

我俩在相互迷恋的梦的山谷,永不走近,也永不离开。

——白马?《梦的山谷》

苦难,对于一个男人,常常是通向最终成功的阶石。而对于女人,更多的时候,它却是一种摧折。

究其原因,并不是男人更坚强,而是女性更无私。

一个的男人,总不难找到一个能够为他遮风挡雨,甚至甘愿为他牺牲的女人;而一个的女人,却往往命中注定要承受双重的重负,一份是自己的,一份则是她所爱的人的。

知道宋清如的人并不多,而且大多是因为朱生豪。而读她年青时写的诗,则不难发现其中难掩的才情。

婚后的宋清如为了支持丈夫的译莎事业,放下了手中的笔,担当起全部家务。朱生豪病逝后,宋清如艰难抚养幼子,为生计奔波,独自走过了之后的50多年人生。岁月带走了她的青春、爱人,也无情地磨蚀、枯萎了她的才情,伴随她的,只有那段关于曾经的爱情的记忆。

真爱难寻,是因为太多的人只想享受爱情的欢娱,却常常忘记了,爱里也有眼泪,有痛苦,爱更需要付出,有的时候,甚至还必须孤独而长久的守望。

一笑低头意已倾

1932年,杭州郊外的六和塔旁,背靠郁郁葱葱的秦望山,面对波光粼粼的钱塘江,绿树环绕中,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十五六栋以红色为主的西洋式建筑群,这里就是中国十三所教会大学之一——之江大学。

之江大学是由美国人近代在中国创办的,它的前身是宁波崇信义塾,1867年迁往杭州,改名为育英义塾,1897年改名育英书院,1906年,校董会决定将学校扩充为教会大学,并选定在秦望山上新建校舍,1920年在美国华盛顿注册,始称之江大学。

被誉为“一代词宗”,当时任教于之江大学的夏承焘曾有《望江南》词曰:

之江好,带水绕钱塘。一道秋光天上下,五更潮动月茫茫,窗户挂银潢。

这年秋天,新学期开始,一位外表文静、衣着平凡的女学生踏上通往山中校舍的小路,来到这里。她的名字叫宋清如。

这一段路,对这个年方21岁的女子来说并不容易。因为在此之前,她刚经历过一场艰难的抗争。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新女性一样,她抗争的对象主要是她的家庭。

宋清如出生于常熟乡下一个大户人家,家中姐弟四人,她排行第二。从小,她就显示出独立倔强的个性。

五六岁时,家中按照当时的习俗给她缠足,她痛得大哭,只要大人一不在身边,她就拼命地把裹脚布扯掉。大人们发现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她,于是又重新缠,因为脚伤没有复原,这次更痛,宋清如哭得撕心裂肺,她的母亲实在烦了,抓起一把炉灰塞到她的嘴里。虽然明知道接下来一次会比一次痛,但宋清如还是顽强地坚持着,趁大人放松时再次把裹脚布扯下来,如此三番四次,宋清如的脚皮破肉烂,实在没办法再缠下去,家里大人只得无奈地作罢,这也可以说是宋清如反抗家庭封建专制的及时次胜利。

六岁那年,家中又按照当地规矩,为她订下一门婚约,对方是江阴一户姓华的大族。

宋清如七岁时,家中为弟弟请来一位先生,办起私塾。反正已经请来了先生,大人于是决定让四个孩子一起读书,当时的初衷不过是想让三个女孩子也粗识几个字,将来生活上能够方便一些而已,但读书这件事情却彻底地改变了宋清如的命运。

宋清如天资聪颖,和书本很有缘分,上完私塾后,她随姐姐进入常熟县城的女子小学,后来姐姐辍学回家,她又独自一人在常熟、苏州读完初中,此时的宋清如已经长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

18岁,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已经是该出嫁的年龄了。一场冲突终于爆发了。

面对母亲和家族中长辈的劝说训斥,已经决定走自己的路、不重蹈父母辈人生的宋清如丝毫不为所动。

“我还要读书!”她斩钉截铁地说,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

谈判转到经济问题上,家里人又搬出老规矩:女孩子长到十八九岁,娘家已经完成抚养任务,以后的生活该由夫家来负责了。再要读书,家里是不能给出钱的。

宋清如略一思考,回答说:“把给我做嫁妆的钱用来让我读书好了!”宋清如的母亲听罢一愣:“那你嫁妆不要了吗?”“不要了。”宋清如毫不犹豫,干净利落地答道。

就这样,宋清如再次来到苏州,进入省立苏州女子中学,从小国文基础非常好的宋清如,在教师孙其敏、曹养吾的引领下,开始大量接触到新文学和外国文学,这一时期的她已经开始写作新诗,在校内小有名气。

一次,学校方面请当时著名的诗人徐志摩来做报告,这对热爱新诗的宋清如是一次难忘的经历,直到晚年,她对此仍记忆犹新。

“九?一八”事变后,苏女中学生决定罢课游行,宋清如因为文笔流畅,被选为罢课委员会秘书。随后,她又随高中部前往南京请愿,要求政府收回东北失地。

从南京返回后,宋清如因为饥饿和劳累大病一场,错过了及时批大学的报考时间。再则,她高中就读的苏女中属于师范学校,因为读书期间不交学费和伙食费,毕业后不能直接升入国立大学,必须为社会服务满两年后方能自由升学。

正在失望之际,宋清如听到消息说,之江大学正在第二次招生,而且该校是教会所办,属私立大学性质,在报考方面没有限制。

此时,江阴华家又来催办婚事。作为经受过新文化洗礼和独立生活历练的及时代女性,宋清如的回答这一次更为惊世骇俗:“谁答应华家的婚事就谁嫁过去好了!”母亲在被震惊得瞠目结舌之余,也知道硬逼不会有好结果,通过艰难的交涉,终于在一年多后退掉了华家的婚约。

就这样,命运将宋清如带到了之江大学。

“葬!葬!葬!

打破青色的希望,

一串歌向白云的深处躲藏。

夜是无限地茫茫,

有魔鬼在放出黝黑的光,

小草心里有恶梦的惊惶,

葬!葬!葬!”

在1933年发表于《现代》杂志5月第3卷的诗歌《夜半钟声》中,宋清如以敏感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新女性在面对旧的习惯势力和亲情纠葛时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争取新的生活的渴望和决心。

进入之江大学后,穿过一片茂盛的草地,就是学校的主楼慎思堂。慎思堂前面左右排开的两幢楼房是男生宿舍东斋和西斋,北面是图书馆,女生宿舍是9号楼,处在西面比较隐蔽的半山腰,也叫韦斋。另外学校还有都克堂(礼拜堂),教职工宿舍上红房、下红房,以及游泳馆、运动场等。从慎思堂往东走,有一条幽深的小溪谷,上面的小木桥就是之江大学著名的“情人桥”。那里有条小路直通六和塔。

来到风景如画的之江大学后,宋清如很快地融入了这里的生活。当时能够在外求学的年轻人大多是有抱负、有思想的,但宋清如 “女性穿着华美是自轻自贱”、“认识我的是宋清如,不认识我的,我还是我”的言论还是让大家对她刮目相看,不过绝大多数时候,宋清如是文静而沉默的。

出于对诗歌的热爱,入校不久,宋清如就报名参加了之江诗社。及时次参加诗社的活动,照例要拿出自己的作品,供大家传阅赏析。宋清如准备的是一首宝塔诗(诗作失落,其中两句为“奈何天,雨丝风片”)。她原想这样在内容、形式上都可以有些新意,却全没料到,诗社活动中是只交流旧体诗词,不做新诗的。

宋清如的诗作交出去后,众人纷纷投来异样的目光,悄声议论:这样的东西怎么拿得出手呢?宋清如一时如芒刺在背,同时也感到有些委屈。终于,诗稿传到一位清瘦静默的年轻男子手里,他仔细地看过后,一言不发,冲着宋清如轻轻一笑。他的笑容里既有宽容的善意,也有爱怜的赞许,那让宋清如心头一暖,羞涩地低下头。

这位男子就是高宋清如三届,被称为“之江才子”的朱生豪。

朱生豪1912年出生于嘉兴,是家中久盼的及时个男孩,出生时,算命先生说他“有文昌星坐命”,取名文森,读书后他自己改名“森豪”,后又改为“生豪”。10岁时,朱生豪生母病逝,临死前,她念念不忘聪颖好学的长子的前途,将祖辈遗留给她的金银首饰全部交给朱生豪的姑母,讲定将来专供朱生豪读书使用。之后不到两年,朱生豪的父亲又病逝,几年之中,家道中落,朱生豪和两个弟弟饱尝世态炎凉,早早地结束了美好的同年,转而依附姑母生活。

朱生豪的弟弟文振后来回忆寄居在大姑妈家的生活时说:“姑妈家里的人以老年寡妇为主,邻里亲戚往来也以婆婆妈妈为多。大多经济拮据,无所事事,又都十分小气。在这个家庭中,吵嘴赌气是常事,叉麻将则是最经常的消遣。”

连续经历亲人离丧的朱生豪开始变得忧郁寡言,他的初中同学回忆说:“我们只见他穿着孝鞋,而且一双又一双地更换着颜色。”

这时,书籍成为了朱生豪的避难所,为他提供了一个远比现实更加温暖、也更为开阔和丰富多彩的世界。朱文振后来回忆兄长说:“生豪从小一捧上书本,就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晚饭也要千呼万唤始出来。家里的事务他很少过问。”“好几年的寒暑假我和他回到南门家里,都在一间房间住,他在夏天晚上,一般都要点上煤油灯看书一两小时,有时还有朗读或吟咏,蚊子叮也不顾,只是随便搔搔。而由于他皮肤特点,搔一处就破皮,一个夏天两腿上全是抓破的点点,这个形象我记得十分清楚。”

在秀州中学,朱生豪大量阅读中外书籍,最初接触到了莎士比亚,同时开始显示出自己在诗歌和文学方面的过人才华。但身体羸弱的他,体育课却一直不及格,这导致他无法毕业,校方因为爱惜他的才华,采用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借”给他一张毕业文凭,仅限于他毕业报考大学时使用。

因为母亲遗留下的财产几年下来已经所剩无几,为了节省学费,朱生豪决定报考国立浙江大学,但他却未能通过体检。正在朱生豪苦闷痛苦之际,秀州中学的校长黄式金和教师曹之竞等人得知了他的情况,由于秀州中学和之江大学都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办的教会学校,黄校长等人借助这种密切的关系,将朱生豪保送到之江大学,并以校方名义,为他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

夏承焘在日记中数次称道就读之江时的朱生豪曰:

“阅卷,嘉兴朱生豪读晋诗随笔,极可佩,惜其体弱。”

“阅朱生豪唐诗人短论七则,多前人未发之论,爽利无比,聪明才力,在余师友之间,不当以学生视之。其人今年才二十岁,渊默如处子,轻易不肯发一言。闻英文甚深。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未易才也。”

在秀州中学即和朱生豪同学,后来又一同升入之江大学的黄竹坪回忆朱生豪说:“他只是沉默、聪敏,心中似乎有隐痛而已。即在之江时代,同吃、同住、同生活、同学习四年之久,彼此间仍不多谈话。”

黄还回忆说:“夏师曾语我,朱是他从未遇到过的聪明学生,他的论文都有精辟的见解。有一次他在教室里说:‘昨天晚上的音乐会,我不去参加,看朱生豪的论文出神了,非常佩服,音乐会怎样会像他的论文精彩。之江办学以来,没有过像朱生豪一样的学生。’还有一次,夏师又说:‘朱的才智,在古人中只有东坡一人。’”

朱生豪的大学好友彭重熙说:“(朱生豪)在生活方面,落落寡合,好月夜独步江上,高歌放啸,莫测其意兴所至。有一点我印象很突出,生豪走路一往直前,只向前看,决不回头反顾。”

后来在给宋清如的信中,彭重熙说:“我与生豪在同系同学中是最为接近的,但以生豪寡于言笑,我亦非夸夸其谈者,因此相对时以忘言之时为多,我有时以‘开开金口’逗之,亦不过片言只语,略无赘辞。有时来我处时,‘入不言兮出不辞’,兴会而来,兴尽而返……‘我醉欲眠,君归且去,总有相思休语。’非虚语也……”

不过,每个心灵都有它的开锁人,朱生豪也不例外。

诗会活动回来后,朱生豪就给宋清如写了封信,对诗社活动以旧体诗词交流为主的情况做了说明,还说他对写作新诗也有兴趣,并附上了自己写的几首新诗。

24小时上完课,宋清如的同室好友黄源汉正要回韦斋,突然听到有人在楼梯边叫她:“黄!黄!”黄源汉扭头一看,原来是朱生豪站在那里,也不多说话,只是嘿嘿地笑着。

“干什么?”黄问。

“请把这个交给宋清如。”朱生豪说着,递过来一个蓝色封面的小笔记本。

黄源汉答应着接过来。

过了几天,宋清如手里拿着那个蓝色本子,也找到黄源汉,让她等在楼梯边,再把本子交还给朱生豪。

黄源汉说:“见鬼呀!你自己不会交吗?”

宋清如央求说:“就麻烦你再交一次吧。”

黄源汉只得照办。

又过了两天,朱生豪又拿着笔记本,等在楼梯口,对黄源汉说:“请再把这个交给宋清如吧。”

黄源汉说:“烦死了,下回我不管了。写的什么东西?”

朱生豪说:“你自己看好了。”

黄源汉说:“我不要看!”

就这样,黄源汉充当起了朱生豪和宋清如之间的青鸟,后来她说,本子里写的东西她从来没有看过,想来总是写的诗。

许多年后,宋清如回忆起初次见到朱生豪的情景时说:“那时,他是个孩子。瘦长的个儿,苍白的脸,和善、天真,自得其乐地,很容易使人感到可亲可近。”

在互相通信、交流诗作的过程中,宋清如和朱生豪渐渐对彼此有了了解。宋清如开始跟朱生豪学习写作旧体诗词,而朱生豪也很乐意收下这个聪慧的女弟子。每次宋清如送来新的诗稿,朱生豪都会仔细地为她修改、评点,一向寡言的他偶尔还会在给宋清如的信中顽皮一下。同在之江的一年中,他们谈各自的生活经历,谈理想抱负,谈诗论文,却从来没有直接谈过感情。

朱的好友彭重熙看出端倪,有时会跟朱生豪开开玩笑,想促进一下他们的关系。彭重熙在1985年写给宋清如的信中说:“我在年轻时爱开玩笑……一是您当时有一个‘青树’的别号,我常对生豪低吟白石:‘阅人多矣,谁约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生豪晓得我只是开玩笑,毫没有气恼,只一笑置之。一是我曾戏代生豪作蝶恋花词赠你,其中有句云:‘卿是寒梅,我是寒中雪。’生豪对此说:‘看了这两句,使我脸红。’”

宋清如回忆说:“有24小时,我在校园里散步,在圆洞门附近看见生豪跟彭重熙也在散步。我们彼此当成陌路人,彭重熙突然把生豪往我身上一推。”

1933年早春,朱生豪和宋清如相约去灵峰探梅。5月,朱生豪得到一小笔稿费,邀宋清如到六和塔下的小饭馆吃了一顿饭。这是他们难得的几次单独相处。

这年夏天,朱生豪告别之江大学,前往上海。在离开当天,他给宋清如写信说,他昨夜做了个梦,梦见他们俩并肩散步,同时写道:“下午我就要离你而去了,心头充满了惜别的情调。”

也许是别离后的思念给了他勇气,时间的沉淀也让他对自己的感情更有把握,毕业后不久,朱生豪将自己作的三首《鹧鹄天》寄给宋清如,及时次比较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情。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nihaozh**的评论:

此书一口气读完,觉得作家的表达还是很到位的,不懂作者选择民国的气质中人物时是如何衡量如何标准的 我本以为会有林徽因等人,却没有,书中选择的7为女性都很优秀,人物个性鲜明,但总体觉得不如《民国的底气》看着霸气,这可能就是男女之别吧。

2012-03-03 14:13:43
来自安静文**的评论:

作者介绍得比较中庸,不想之前看的那本你若暗号,便是晴天,同样是民国的才女,这本书的作者并没有把林徽因写得多美好,倒是中庸的写法,让我对张幼仪更加的敬佩。开篇便是鉴湖女侠秋瑾的一生,看得荡气回肠。值得一看。

2012-05-12 10:25:1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说起民国的名女人,很可能要说到林徽困,陆小曼,胡蝶。但除了这些人,还有一些自强不息,为国家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堪为后人典范的女人。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另一种气质。如果你有个女儿,那你就买回去,和她一起看看吧。

2013-04-01 13:41:5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与民国的诸名媛们相比,现代的名媛们无论是在才学、心胸还是为人处世上,相差太远了。可见,所谓的封建时代的毒瘤下教育出来的人更有宽容、忍耐的性格和向善的心,反倒时现代思想教育出来的名媛们,德言容方面,无多少是处。

2011-11-24 15:43:5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民国的气质》将目光投向民国时期那些被历史尘封的美好女性,以流畅优美的笔触,为我们记述下她们曾经如花般美丽绽放的青春,无私的付出,超乎寻常的勇敢和忠贞,以及她们不朽的灵魂。

2014-12-09 20:39:54
来自430126**的评论:

作为《民国的底气》的姊妹篇,这本《民国的气质》里写了七位民国时期的女子的故事,她们的故事十分感人,也十分凄美,她们中有的并不为更多的读者所认识和了解,如翻译家朱生豪的妻子宋清如,翻译家傅雷之妻朱梅馥,但她们凄美的故事确永远留在了世人的记忆之中。

2012-03-06 15:22:2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刚刚开始读秋瑾的故事就被深深打动了, 本书为我们掀开了民国时期几位社会影响极大的优秀女性的人生故事。她们或坚强、或温婉、或独立、或聪慧,她们虽生在乱世,战争却掩盖不了她们的绝世芳华;她们虽承受过这样那样的苦痛,却仍然绽放了异样的人生光彩。

2012-03-25 22:15:02
来自原野魂**的评论:

版本设计典雅大方,内容很精彩,文字有温度,很能打动我。介绍了秋瑾、吕碧城、张允和、林徽因等民国女性的故事,令人感慨,令人思考。

2016-05-06 15:43:5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中的女子,或英武、或文静,但都是当时难得的才女,思想先进、才华瑰丽,真有一种让人折服的气质,只是书中提到的女子太少了,比如林徽因就没有单独一篇,还有很多,比如梅贻琦的夫人等,期待有后篇,喜欢作者写作的手法和布局的思维……

2013-08-28 12:48:15
来自水黛不**的评论:

一直很喜欢民国,每个动荡的时代都会涌现出大批的英雄,但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有民国这样的矛盾,新旧文化的融合,东西文化的碰撞造就了这些可爱却又可怜的人,乱世佳人!

2015-10-21 20:17:22
来自飞鸿雪**的评论:

民国的气质,在这些乱世芳华身上,那么令人心折。值得现代的女子去拜读,去仰慕。人淡如菊的张可,一份轻描淡写中的大家风范;孤独而长久守望的宋清如,一份春天已轻轻流过的喟叹;一份浩荡之爱的朱梅馥,为爱而忍耐……斯人已远去,绝代的神韵却让人荡气回肠……

2013-05-27 15:22:11
来自刘子扬**的评论:

我很早的时候就想了解民国的人物,但是因为自己学的是秦汉史,所以很少接触民国风物,今天拿到书看了第一篇就感觉了心灵的触动,那个时代的女子,这个社会的女子,对比的让我心中很是不安,这是为什么?我们的感动越来越少,和时代是不是也有关系?

2011-12-15 17:06:22
来自玉箧将**的评论:

先看过《民国的底气》,再来看这本书,真心是绝配。更让人惊喜的是,《气质》并没有选择那些已经写的烂熟的名字,而是另辟蹊径曲径通幽,选择的人物每一个都是新颖而深刻的。《底气》和《气质》是我看过的民国人物传记中最好的两本~

2012-11-30 19:34:52
来自Emoryti**的评论:

毋庸讳言,由于男性在力量、智力、胆识等方面的天然优势,人类社会基本上一直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即使在众多女性已经拥有独立工作、生存能力的今天,事实依旧如此。这也使得历史成为了男人的历史,女性的出现往往只能作为一种点缀

2014-01-12 14:40:31
来自翠迪**的评论:

写民国传奇女性的书是在太多,风格也花样翻新,可是我独独青睐这一本。书中可能没有那些烂熟的名字,没有曲折的情怀,没有八卦秘闻。它让我怀着膜拜而不是探秘的心情,接受一场气质的洗礼!它不是大众化的读物,没有心怀尊重的人,请勿靠近!

2012-05-16 19:16:3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被它的名字吸引了。。静下心来看完了半本。。觉得民国确实是个传奇。。女子有不同于男子的那种气度跟雍容。。确实很难能可贵。。比当今社会流行的时尚确实有味道多了。。时代总是在前进。。在日益喧嚣的物质的世界。。这本书确实是回归心灵平静的一本好书。。

2014-05-04 10:54:47
来自小蓝天**的评论:

对民国著名人物的一个概述,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历史的真相,一个个才华横溢、个性鲜明的“国之淑女”形象跃然纸上,让人心动不已,人如其书名:真是可以成为民国的气质!很为中国曾经拥有这样一批人物感到自豪呀,建议买回家大人和孩子们都读一读。

2014-01-05 23:20:29
来自国米的**的评论:

虽说书的内容讲的是民国的奇女子,但作为男性同样可以通过此去了解女性的世界,同时此书也向我们展示了民国那个风云变幻时代新时代女性的独立性格,让我们看到了风华绝代的表演。最后将此书推荐给了公司的行政总监!

2012-02-07 22:29:32
来自当当的**的评论:

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阅了一遍,一起到的两本书,另一本太失望,这一本却有惊喜,依次讲述了几位民国的女性,有大家熟悉的如林徽音,也有大家不太熟的如张可等等,文字很美,图文穿插,可读性很强,要是图能用彩色的,数量更多点就更好了。

2013-12-26 20:43:01
来自柠檬花**的评论:

当当的书终于恢复原来的水准了,前几次送来的书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虽无大碍,终归是不好看,这次的很好。在网上看了很久,找了几本差不多的书看了看,最终决定买这本,还没有认真品读,但书从面子到里子看起来都不矫情,应该是我喜欢的风格~

2015-06-30 13:47:28
来自btafi64**的评论:

作为《民国的底气》的姊妹篇,《民国的气质》恰恰将目光投向了民国时期那些被历史尘封的美好女性,以流畅优美的笔触,为我们记述下她们曾经如花般美丽绽放的青春,无私的付出,超乎寻常的勇敢和忠贞,以及她们不朽的灵魂。

2014-04-18 11:55:28
来自格瑞特**的评论:

《民国的底气》的姊妹篇。是一幅较充分展现民国七位女性生动、细腻的画卷。论文采、论事业、论财富、论智慧均不输于同时代的男性。是关于民国那段历史非常不错的两部书。

2015-10-15 14:54:58
来自读一辈**的评论: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了《民国的气质》的简介,觉得非常好,书中的女主人公也是我非常喜欢和想了解的,介于此,也一起买下了关于民国的其它几本书。《民国的底气》《民国范儿》《民国风度》,相信这四本书看完了,就会对民国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了。

2012-02-23 10:44:4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在陈丹青眼里,民国人物几乎都好看。如胡适之、梁实秋、沈从文、张爱玲等,各有看头, ,还有一个词叫“民国范儿”,到底是什么玩意,它们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民国?一个人的气质,与其时代及国运到底有多少关系?

2016-05-26 22:42:21
来自自鱼自**的评论:

因为之前买了民国的底气,相信民国的气质也不会错,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应当怀念那个叫做民国的年代,每当读到那个时代的人物传记、历史故事都觉得书香隽永回味悠长,现今的中国人活得太没有个性也太没有自己的内涵了,很多叫做民族的东西终究是泯灭了。

2013-05-26 16:38:51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