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哈密吐鲁番资料汇编(欧亚备要)图书
人气:26

明代哈密吐鲁番资料汇编(欧亚备要)

一本再现明代西域地区殊风异俗的资料合集,一份地方政权与中原王朝密切交往的史实见证
  • 所属分类:图书 >历史>地方史志  
  • 作者:[陈高华] 编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欧亚备要
  • 国际刊号:9787100127608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2
  • 印刷时间:2017-02-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书是14世纪到17世纪时期明代哈密、吐鲁番地区资料汇编,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及其风土人情、地理概貌, 还反映了当时中央政权与哈密、吐鲁番地方政权之间建立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密切关系。本书为修订再版,此外,除了改正错讹外,作者在原作基础上又新增补了一批资料,同时将所写《关于明代土鲁番的几个问题》一文作为附录收入,对土鲁番的概况、统治者世系及其与明朝关系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丛书简介:

“欧亚备要”丛书所谓“欧亚”指内陆欧亚,大致包括东北亚、北亚、中亚和东中欧。我国对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的研究在很多方面长期落后于国际学界,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急起直追。由于内陆欧亚研究难度大,早期的研究者要克服的障碍体现在成果发表方面则为:即使付梓,印数既少,错讹又多,再版希望渺茫,不少论著终于绝版。有鉴于此,商务印书馆选择若干较、尤急需者,请作者修订重印。这些原来分属各传统领域的著作(专著、资料、译作等)在“欧亚”的名义下汇聚在一起,有利于读者和研究者视野的开拓,其意义不但超越了单纯的再版,借此也可略窥本学科之发展轨迹,为推动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的研究起到了很大作用。

编辑推荐

辑录前人未曾利用过的罕见资料,增补学者近年所得的研究,大家著作修订再版。

浏览明代西域地方政权概况的全景视窗,填补哈密吐鲁番地区文明空白的鸿篇巨制。

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寻觅史料,用严谨专业的态度考证历史,明代哈密与吐鲁番地区史料的全汇总。

作者简介

陈高华,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1955年至196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历史研究所工作。曾任历史所宋辽金元研究室副主任、所长,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历史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元史,兼攻明代史、中国绘画史、中外关系史。代表作为《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元大都》。

目录

目录

及时部分 传记

(一)《明史》卷三百二十九 ...... 002

(二)《明史》卷三百三十 ...... 018

第二部分 编年

(一)明洪武时期(1368—1402) ...... 020

(二)明永乐时期(1403—1424) ...... 024

(三)明洪熙时期(1425) ...... 045

(四)明宣德时期(1426—1435) ...... 047

(五)明正统时期(1436-1449) ...... 061

(六)明景泰时期(1450-1456) ...... 083

(七)明天顺时期(1457—1464) ...... 089

(八)明成化时期(1465—1487) ...... 103

(九)明弘治时期(1488—1505) ...... 133

(十)明正德时期(1506—1521) ...... 185

(十一)明嘉靖时期(1522—1566) ...... 260

(十二)明隆庆时期(1567—1572) ...... 351

(十三)明万历时期(1573—1619) ...... 355

(十四)明天启时期(1621—1627) ...... 365

(十五)明崇祯时期(1628—1644) ...... 366

第三部分 其他资料

(一)大明会典(节录) ...... 368

(二)大明一统志(节录) ...... 372

(三)高昌馆课 ...... 375

(四)写亦虎仙供词 ...... 394

(五)西域行程记(节录) ...... 400

(六)西域土地人物略(节录) ...... 404

(七)哈密分壤 ...... 406

(八)进哈密事宜疏 ...... 408

(九)论土鲁番入贡事 ...... 413

(十)甘肃边论略 ...... 415

(十一)筹边疏 ...... 417

(十二)议处夷情以固边防疏 ...... 419

(十三)应诏陈言边患疏 ...... 421

(十四)继世纪闻(节录) ...... 423

(十五)哈密志 ...... 428

(十六)肃镇华夷志 ...... 431

附录 关于明代吐鲁番的几个问题...... 437

引用书目 ...... 452

索引...... 454

在线预览

附录 关于明代土鲁番的几个问题

明代,我国西北新疆地区处于封建割据的状态。其中,土鲁番政权势力较大,与明朝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关于这一时期土鲁番政权的状况,迄今没有得到认真的研究。本文拟就搜集到的汉文资料,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请同志们指正。

一、土鲁番地面的土地和人口

唐代后期,回鹘西迁,其中一支迁到今新疆东部,占有高昌(今土鲁番)、别失八里(今吉木萨)等地,史称高昌回鹘。12世纪末13世纪初,通称高昌回鹘为畏兀儿,畏兀儿王称为亦都护。此时,别失八里是畏兀儿亦都护居住之所。畏兀儿一度臣服西辽,蒙古兴起后,转而归顺成吉思汗,成为大蒙古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大概在13世纪的四五十年代,亦都护已由别失八里迁居哈剌火州(即高昌)。忽必烈称帝,改国号为大元后,西北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诸王接连举兵反抗,哈剌火州成为双方争夺的一个地区,连年遭受兵祸。亦都护被迫内迁永昌(今属甘肃)。14世纪上半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元朝政府仍然保持着对哈剌火州的控制。元顺帝至正七年(1347),“西蕃盗起,凡二百余所,陷哈剌火州,劫供御葡萄酒”。自此以后,迄止元亡,文献中再不见有关哈剌火州的记载。

明朝建立(1368)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哈剌火州不曾与明朝发生直接的联系。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朱棣遣使前往别失八里,途经土鲁番、哈剌火州、柳陈三城,“赐其王采币”。土鲁番、哈剌火州、柳陈三城,都属于前代的哈剌火州地区。土鲁番城即今土鲁番县所在地,哈剌火州在土鲁番城东一百里,柳陈则在火州东七十里。 c 自此以后,土鲁番等三城不断遣使入贡。永乐十一年(1413),明成祖朱棣遣李达、陈诚等护送中亚哈烈等处使臣还国,途经上述三城。据陈诚记述,土鲁番“城方一二里,居平地中”。“广有屋舍。信佛法,僧寺居多。”火州“城方十余里,风物萧条。昔日人烟惟多,僧堂佛寺过半,今皆零落”。柳陈“城方二三里”。这时的哈剌火州与前代的哈剌火州显然是同一个地方,经过长期战乱之后,它已趋于萧条衰落了。土鲁番则是这一时期新兴的居民点,前代未见记载,但是当时规模并不大。陈诚等还说,这“三处民风土产大概相同”,“有为回回体例者”,“有为畏兀儿妆束者”,“方音皆畏兀儿语言”。可见,当地主要是畏兀儿人。所谓“为回回体例者”,应指畏兀儿人中信奉伊斯兰教者,所谓“为畏兀儿妆束者”,应指没有信奉伊斯兰教的畏兀儿人,他们中有很多是佛教徒。 e 还值得注意的是,据陈诚等说,鲁陈、火州、土鲁番三地,并非独立的地方政权,它们当时都在别失八里政权的“封域之内”。别失八里政权的统治者是元代察合台系宗王的后裔。鲁陈、火州、土鲁番三地的首领也应该是察合台系宗王的后人。

别失八里王歪思汗(1418—1428年在位)西迁到伊犁河流域,自此改称亦力把里。歪思汗死后,其属部分裂。土鲁番逐渐强大,在15世纪中叶,吞并了柳陈(鲁陈)、哈剌火州二处,然后把目标指向哈密。哈密是受明朝直接管辖的藩属,其首领是元朝贵族豳王纳忽里的后裔,被明朝封为忠顺王,“给与印信,掌管哈密城池”。15世纪上半期,哈密受到瓦剌等游牧部落侵扰,势力逐渐衰弱。天顺四年(1460),忠顺王卜列革卒,无子,由王母弩温答失里主事,内部更加动荡不定,“国无其主,众叛亲离”。土鲁番首领速檀阿力乘机多次“引兵劫掠哈密诸部地,已略尽”。到了成化九年(1473),便攻破哈密,执王母,夺明朝赐予的金印,留人据守。明朝政府闻讯,立即遣李文、刘文二人到甘州(今甘肃张掖),策划恢复。第二年,李文等派遣千户马俊到土鲁番,“往谕速檀阿力,俾还哈密城,及归王母”。马俊的使命并未成功,但对土鲁番的情况有所了解,据他回报说:“速檀阿力所部精兵不过三百,马步兵不满二千”。依此估计,这时土鲁番全部人口估计不到万

人。哈密地区的居民为数更少,估计不过三四千人。

成化十八年(1482),明朝组织力量,支持哈密首领罕慎夺回哈密。但罕慎在哈密的统治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弘治元年(1488),土鲁番速檀阿黑麻以结亲为名,将他诱杀,哈密再次为土鲁番占有。四年(1491),速檀阿黑麻将哈密城和金印献还明朝,明朝政府从河西安定卫选择蒙古贵族后裔陕巴(与原哈密王室有亲属关系),立为忠顺王,镇守哈密。弘治六年(1493),阿黑麻又发兵攻占哈密,执陕巴去。明朝政府派遣张海等前往甘肃处理这一事件。弘治七年,张海上安边方略七事,其中谈到了土鲁番的情况:“今访之,土鲁番在哈密迤西七百里,土城大如营者三,小如堡者十六。戈甲不满三百,兵马不满三千。亲党俱亡,止兄一人,与相仇杀。左右亲者十一人,与治国事。”这里所说的“土城大如营者三”,应即土鲁番、哈剌火州、柳陈(鲁

陈)三城。而所谓“戈甲”,显然就是上面马俊所说的“精兵”,“兵马”则应是马俊所说的“马步兵”。二十年前,“马步兵不满二千”,此时则“不满三千”,说明在此期间已有所增加。

16世纪20年代,土鲁番速檀满速儿进攻甘肃,号称“二万骑”。 这次事件使明朝政府大为震动,痛感有了解土鲁番情况的必要。大臣桂萼“以平日所闻,参互考证”,并且“数以质之前在陕西实心经理其事者”,写成材料,呈报皇帝。据他说:

一, 回夷(指土鲁番—引者)疆土。东至哈密界六百里,西至曲先有七百里,南北相去约有百里。北

山后为瓦剌达子,南山后为番子。大小城堡共有十五六座,每堡一头目掌管。速檀满速儿居一土城,周围约有二百里(“百”字疑衍—引者),南北土门两座。城北墙有高土台一个,阔数丈,名曰土剌,速檀王子居于其上。台上有吊桥,夜则悬之。城郭内外俱有居人,烟火林木宛如中国。

二, 回夷部落。其部下男女约有一万余人,除老弱,其余可以上马挽弓者止六七千人。秋冬居城郭,

春夏随水草孳牧,或各山川种田,或打围射猎。速檀亦不时出猎,其妻皆随之。

大概与桂萼同时,另一位大臣李承勋在奏疏中也说:“

其土鲁番国势,昔有人自其国逃来言:彼国都东西可二三百里,南北七八十里。人以种植、田猎为业。帐族散处,每帐能战者三分之一,通国一起可五六千人,必数月而后合。

桂萼和李承勋所说的情况大体是相同的。从他们所述看来,这时土鲁番的全部人口不到两万,其中可以用来作战的不过三分之一,即五至七千人。那么,上面提到满速儿率领的“二万骑”又从何而来呢?当时已有人指出,土鲁番“势驱沙、瓜,姻连瓦剌,借名诸番,拥众二万”。 除了土鲁番人之外,还包括哈密以北的瓦剌人,沙州(今甘肃敦煌)罕东左卫所属的帖木哥、土巴部,以及瓜州(今甘肃安西)的一些部落。

根据上面所说的情况,可以看出,从15 世纪末到16 世纪20 年代,大约三十年左右时间内,土鲁番可以用来作战的土兵增加了一倍,由不满三千增加到六七千人。可以推知,土鲁番全体居民人数增加的比例大致也应是如此。土鲁番人口的这种增长速度,当然不可能是自然增殖的结果,而应是不断发动战争兼并、掳掠的结果。而人口的增加,对于土鲁番首领的对外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在15世纪下半叶,土鲁番只有二三千名可用来作战的士兵,只能侵扰、掠夺邻近的哈密;到了16 世纪上半期,它的武装力量增加了一倍,因而就敢于裹胁其他部落,远道向甘肃进犯了。

了解土鲁番疆域的人口,对于研究这一时期土鲁番的发展及其与明朝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过去有不少记载对土鲁番的人口做出了夸大的结论。例如,明代史家王世贞说:“土鲁番,强番也,控弦可五万骑。” c 这个说法与事实相去太远。固然,速檀满速儿在进攻甘肃时曾经声言:“会众番王备下人马五万又有五千至此。”但一则是虚声恫吓,数字定有夸大;二则明言“会众番王”,并非土鲁番一家的人马。因此,是不能据此断言土鲁番有五万骑兵的。现代有的著作说速檀阿力时土鲁番即有“军队五万人”, 不知何据。前面我们征引的官方报告说明,速檀阿力“马步兵不满二千”,“五万人”之说是无法令人置信的。

二、土鲁番速檀的世系

永乐五年(1407),土鲁番地面三城首次入贡,哈剌火州的首领是王子哈散,土鲁番是万户赛因帖木儿,柳陈是万户瓦赤剌。显然,哈剌火州的首领是伊斯兰教徒,土鲁番和柳陈的首领尚保留元朝的官衔,还不是伊斯兰教徒。

15世纪中期,土鲁番强盛,兼并哈剌火州、柳陈,其首领也密力火者“遂僭称王”。从这个首领的名字来看,大概是一个伊斯兰教徒。15 世纪60年代,土鲁番首领阿力自称速檀(Sultan),这是伊斯兰国家中君主的称呼。也密力与阿力交替的年代,尚难确定,但至晚在成化五年(1469),阿力已成为土鲁番的首领了。在速檀阿力统治时期,发生了及时次土鲁番兼并哈密事件。

成化十四年(1478),速檀阿力死,子阿黑麻承袭。阿黑麻既称速檀,又称可汗, 同时采用两种称号。这说明他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贵族。阿黑麻“亲党俱亡,止兄一人,与相仇杀”。他的兄长速檀马黑麻,与明朝往来甚少。在速檀阿力与速檀阿黑麻之间,可能还有一个“速檀兀也思王”,也可能和阿黑麻即是一人。在阿黑麻统治期间,土鲁番势力有所发展,发生了第二次和第三次侵吞哈密事件。

弘治十七年(1504),阿黑麻死,长子满速儿嗣立。满速儿兄弟五人(一说四人),同母弟把巴乂(一译把巴歹),异母弟一名忍帖木儿,一名真帖木儿,另一不可考。 i 真帖木儿一度被明朝拘留于甘州,后遣还。把巴叉占据阿速城(今新疆阿克苏)。明朝第二次恢复哈密,立陕巴为王。陕巴死后,子拜牙即嗣立。正德八年(1513),拜牙即投奔土鲁番,即被安置于“阿速城速檀满速儿之弟把巴歹之所”。把巴乂与满速儿之间“兄弟不和”,明朝政府曾“宣谕”把巴乂,要他将拜牙即“送回本国”,但这道敕书及赏赐只能由“土鲁番进贡头目同哈密都督头目”赍往阿速城开读,显然,这是满速儿从中阻挠,故意不让把巴乂直接与明朝发生联系。据记载,把巴乂与满速儿之间不和,是因为他“嗔伊兄(指满速儿—引者)做歹,把金路断了”。所谓“做歹”是把满速儿屡次用兵,以致明朝宣布闭关绝贡,停止中原与新疆地区的贸易往来。“金路”就是指贸易的路线。除了把巴乂据有的阿速之外,满速儿还曾“调察力失人马,要来汉人地面”抢掠。察力失在土鲁番之西,即今新疆焉耆。据此,则察力失与土鲁番亦有隶属关系。嘉靖十六年(1537),严嵩说:“自土鲁番到乂力失六、七百里,即汉之盐泽,皆土鲁番种类。”说明当时明朝政府就把察力失(乂力失)看成土鲁番政权属下的一部分。桂萼说把巴乂“居察力失城,在吐鲁[ 番] 城之西,约有四五百里,其部下约有一二千人”。 这与其他记载(把巴叉居阿速城)不符,也许他先居察力失后居阿速,也许是误传,但在满速儿统治时期察力失和阿速均属土鲁番政权,看来是可以肯定的。这说明在16 世纪上半期,土鲁番的势力是相当大的。

嘉靖二十四年(1545),“满速儿死,长子沙嗣为速檀。其弟马黑麻亦称速檀,分据哈密”。嘉靖四十四年(1565)或四十六年(1566)初,“沙速檀潜掠北虏(指瓦剌—引者)部落,中流矢死。马速其弟也,拥众嗣立”。但是,马速在位时间并不长,隆庆四年(1570),速檀马黑麻“因旧土鲁番马速[ 与] 已故沙王子是远房伯叔,不该做王子,伊兄弟系亲支,该做土鲁番[ 王子],把马速王父子俱绑在牙儿坎地方去了”。马黑麻自己成为土鲁番统治者,向明朝进贡。牙儿坎即今新疆莎车。这个新上台的速檀马黑麻有兄弟九人,其中同时向明朝进贡的还有速檀琐非、速檀虎来失、速檀阿卜撒亦三人。速檀马黑麻夺得统治权后,土鲁番王族内部的矛盾斗争并未了结,万历三年(1575),“土鲁番酋速檀马黑麻阿力卜把都儿新立为王”,遣使向明朝进贡。派来的使者火者马黑木报告说:“先年土鲁番王沙速檀病故,将叔伯弟速檀马速立为王,并弟速檀马黑麻阿力卜把都儿俱在土鲁番住坐。后被牙儿坎地方叔伯弟琐非速檀等兄弟四人领人马来到土鲁番,强占为王,伊将旧王马速并弟速檀马黑麻阿力卜把都儿二人,俱绑往迤西撒马儿罕地方去了。将速檀马黑麻阿力卜把都儿丢在撒

马儿罕,把他哥哥马速着往水西阳地方远处去了。将琐非速檀第三的弟马黑麻在土鲁番为王坐了四年有。土鲁番守城头目们因马黑麻为王不仁,众人商量要害他。马黑麻听见了,自家回往牙儿坎地方去了。众人打听着,才把速檀马黑麻阿力卜把都儿打撒马儿罕取着来立王。”

这段记载非常宝贵。从中可以看出,隆庆四年(1570)自立为王的速檀马黑麻兄弟,来自牙儿坎地方。他们是速檀沙的叔伯兄弟。前面已经说过,土鲁番的满速儿与镇壇守阿速的把巴乂是亲兄弟,阿速与牙儿坎相去较近,很可能速檀马黑麻兄弟就是把巴乂的后人,故与速檀沙是叔伯兄弟。而马速则应是满速儿另一兄弟的后人。马黑麻绑走马速自立为王,主要理由是“伊兄弟系亲支”,后来速檀马黑麻阿力卜把都儿为王,理由也是“原系土鲁番王亲支,先被马黑麻强占为王,将伊兄弟逐害”。 c 他们都以土鲁番王室“亲支”自我标榜,其实血缘关系应是一样的。由此看来,至少在16 世纪(甚至更早)南疆各割据地面的首领,大都有亲属关系。此外,马速被绑送撒马儿罕等地,也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说明撒马儿罕地区的统治集团与南疆各割据地面的首领们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不错,很不错,

2017-11-17 09:31:08
来自s***k(**的评论:

性价比高,

2017-04-29 15:46:29
来自Y***(匿**的评论:

文学和绘画似乎属于不同的领域,说着不同的语言

2017-06-03 09:20:05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再版,非常不错的史料,主要是以三种文献为主,明史、明实录、大臣奏疏。结构明朗,便于查询

2017-02-20 14:43:1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终于再版了,而且在旧版的基础上稍有扩充,很不错

2017-10-20 08:59:17
来自龍城飛**的评论:

再现明代西域地区殊风异俗,地方政权与中原王朝密切交往的史实见证。

2017-11-02 10:31:23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