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心理·临床克莱茵图书
人气:10

万千心理·临床克莱茵

林玉华,贾晓明,魏秀年专文推荐!了解克莱茵学派的必备读物。
  • 所属分类:图书 >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临床心理学  
  • 作者:(英)R. D. [欣谢尔伍德](R. D. [Hinshelwood]) 著;[杨方峰] 译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18412730
  •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9
  • 印刷时间:2017-09-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296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从临床与历史的视角对克莱茵学派的思想进行了的阐述。精神分析的理论大多来源于分析与治疗的临床工作,本书展示的正是梅兰妮 克莱茵以及她的追随者如何通过治疗个案的经验发展出一套完整的临床理论。无论是想了解克莱茵学派精彩的历史,还是作为临床训练的教材,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读物。

编辑推荐

克莱茵学派的文章通常并不容易阅读,因其内容常常是远离意识的,或者说,需要与深潜在意识之下的潜意识进行联结。那么,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在心理治疗领域浸润多年的博学人士,都带着你独有的经验来阅读吧,带着你的热情或天真,迷惑或质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鲍勃 欣谢尔伍德(Bob Hinshelwood) 当代克莱茵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英国埃塞克斯(Essex)大学精神分析学教授,英国精神分析协会(BPaS)及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会员,英国皇家精神医学会会员,曾任英国伦敦卡塞尔(Cassel)医院临床主任。他著作颇丰,包括《克莱茵学派理论词典》《团体中发生了什么?》《比昂的来源》《躺椅上的研究》等。他的著作已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另外,他还是《英国心理治疗杂志》《治疗性社区》《精神分析与历史》三本学术杂志的创办者。

译者暨丛书主编简介

杨方峰 北京理工大学航天工程学士,英国埃塞克斯(Essex)大学精神分析学硕士,师从当代克莱茵学派分析师鲍勃 欣谢尔伍德(Bob Hinshelwood)教授,曾在伦敦Tavistock临床中心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现为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精神分析师候选人,英国巴斯(Bath)大学管理学博士候选人,研究方向为组织机构的心理分析与组织机构的情绪,国际组织机构心理分析协会(ISPSO)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心理师。

目录

引言 献给困惑的读者

及时部分:基本原理

及时章 精神分析的背景

第二章 内摄与投射

第三章 无意识幻想

第二部分 梅兰妮 克莱茵的贡献

第四章 儿童分析的方法

第五章 内在客体

第六章 抑郁位置

第七章 偏执分裂位置

第八章 投射性认同

第九章 死本能与嫉妒

第二部分后记 全能或真实

第三部分 情感接触与“K”连接

第十章 反移情

第十一章 认识与被认识

第十二章 俄狄浦斯式认识

第十三章 被扰动

第十四章 僵局与人格组织

第十五章 改变与发展

第三部分后记 克莱茵学派技术的发展

回顾 前进与历史

参考文献

在线预览

第二部分后记

全能或真实

在这个后记中,我应该暂缓继续新的内容,而用一种系统的方式,将目前为止提到的一系列克莱茵学派的重要基本发现聚集到一起。这些都是克莱茵1960年逝世之前的发现,全都由她本人发起。在这篇后记中,我将不再引用更多的临床材料。这些发现形成了一个系列,因为它们都涉及一种特殊的区分,可以从多种角度来看。整体上说,就是从偏执—分裂位置到抑郁位置的转变。

投射性认同:让我们先来看看比昂强调的区别(见第八章)。克莱茵将投射性认同明确地描述为一种将坏的自体部分与坏客体一起驱逐的方式,以高度的暴力性为特征,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身份感与现实感的扭曲。在连续谱的另一端,比昂描述了投射性认同如何被用来沟通,产生不那么强有力的影响。在攻击性最少的这一端,自体与客体的身份没有发生混淆(进入他人的角色,同时不忘记自己是谁)。偏执分裂位置与抑郁位置区别的及时个方面是从暴力的入侵到共情。

全能的幻想:当一个人在幻想中驱逐了自体的一些部分,他会有丧失以及耗尽的感觉,好像这些自体的部分真的已经消失不见了。这类原始幻想的影响是:个体觉得幻想真的伴随着相应的现实。内在世界的感觉也被当成了现实。如果事物被认为是有益的,那么它好能够发生。如果当事人足够坚定地认为他不足以被称为人,自体感就会受到影响,会真实地感觉到更渺小、更空虚、更贫乏,反过来,这会导致态度、感觉及行为都建立在渺小与空虚感的基础上。弗洛伊德的名言“幻想的全能感”覆盖了这点。与此不同的是另一类幻想,它们可以保留一些意识:这“仅仅”是幻想。太强烈的幻想,能够决定身份、态度、情绪以及关系;而享受“作为一种幻想”的幻想,是想象力以及个人意义的来源。及时类幻想,被称为是“全能的”,因为它们拥有一些真实的影响,可以说是有形的。在投射性认同的例子中,好像当事人及他们心智的有形区块真实地被移走,放置在另一个物理空间中,或是另一个人内部。因为幻想的“真实”影响,全能感与有形性不再仅仅是幻想而已,它们可以被看作真实的过程。在幻想中,包含幻想引发的结果的客观特性,以及对幻想的主观体验。这是第二个区别:全能与非全能。

原始防御机制:弗洛伊德示意非常年幼的婴儿使用的防御机制与神经症的防御机制有着不用的性质。他还示意说,不同之一就是这些防御运作过程中会出现较强的敌意。克莱茵的结论证实了这点:她描述了投射、分裂、认同、内摄等原始防御机制。事实上,这些防御的特征是攻击性,婴儿运用这些防御对抗早期形式的攻击冲动。所以,防御中充满了非常暴力的攻击性。克莱茵拿它们跟年长儿童及成人的神经症防御做对比—以压抑为例。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第二章),原始的防御机制拥有主观水平的幻想,同时成为心理的过程,决定了早期人格发展的基本方面,尤其是在形成身份感与自体感的过程中。它们在发展过程中被修改—例如,分裂人格(使各部分失去联系)变成了压抑,即,意识与潜意识心智之间的分裂(例如,案例分裂攻击性的男人的梦)。这种原始防御与神经症防御之间的区分是第三个方面。

自恋: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自体感的形成以及身份的统整都围绕着将一个好客体安全合理地安置在当事人内部的经验。在早期的发展阶段(一生中都在进行,程度有所变化),这会需要夸大自体的好,通过持续地驱逐坏的自体部分、并入外界好的事物来达到。因此,有时在婴儿身上(或后来生命中出现压力时)会出现大量不现实地重新分配自体与他人之间好与坏的事物的状态。它们全然依赖全能的幻想,以及分裂、投射、内摄、认同等原始防御机制。这些状态被称为自恋,对自体部分的重新分配被认为是强烈的。不过,因为它们也包含了其他人的一些方面,这些人会参与价值的再分配,所以这些状态通常是不稳定的,当事人面临着崩溃的威胁。第四种区别在于:一方面是自恋的客体关系;另一方面是认识到他人与自己各自的现实,双方都是既好又坏的现实混合体。

象征:随后(第十一章)我们将看到象征符号组建的两种方式。一个象征符号可能代表了它象征的事物(它的意义),或者,它被真实地认为等同于它所要代表的事物,这是后面要讲的。第五个区别是:两种象征,这和上述全能的投射性认同与共情之间的区分有着密切的联系。

认同:成熟的过程包含了放弃全能幻想的需要,以及认清自己与他人的现实。这种为了更大程度地接受现实而做的挣扎特别出现在俄狄浦斯情结的早期阶段中。婴儿需要进行一个跨越一种心智空间的移动—从把自己体验为一对配偶(母亲/婴儿)的一部分到目睹一对配偶(母亲/父亲)将自己排除在外。这是一种极为困难的过渡,因为涉及强烈的激情,爱与谋杀的冲动同时出现,俄狄浦斯情结在这一发展步伐上是尤为突出的。不过,这一步伐与我先前提到的全能幻想与接受现实之间的区分有关。当弗洛伊德治疗狼人(Wolf Man)的时候,他发现了他所认为的早期创伤,大约在孩子18个月大的时候,狼人目睹了父母的性交。弗洛伊德指出,狼人为何没有成功地完成这种必要的心理发展,而是心智无意识地被父母性交的场景占据着,持续地把自己认同为夫妻中的一员,是因为全能的幻想,他通过认同父母中的一方或另一方,保持一种插入父母性交的状态。这会严重妨碍他的发展。一个更有利的发展出现在弗洛伊德对这个小男孩的描述中,他开始接受自己像父亲,可以做父亲做的事,不过不是现在。弗洛伊德认为,这种延迟满足的行为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步骤,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我所说的发展步骤:认识到像父亲,不过不再认为自己就是父亲—相似,但是是分开的。通过像某人的方式认同某人,与通过等同于某人的方式认同某人是两种不同的认同形式,与之相对应的是两种象征。它们是分开的,早期阶段的俄狄浦斯情结与成熟形式的俄狄浦斯情结之间的差别是第六种区别。成为某人,正如精神分裂症病人会认为的那样,他是法国的国王,拥有全能的特质;像某人则拥有不同的特质,这来自于放弃全能感、认识到他人的独立性。

死本能:我们刚刚在上一章介绍过一种区分:嫉妒,以及作为更成熟的攻击形式的妒忌与竞争。就后者而言,对生命及好的事物的欣赏能够幸存;而就前者而言,对好的事物、美丽及生命的攻击占了主导,一切好的特质都会被移除。这是第七个,也是一个区别。

总结:这种区分的各种不同方面可以罗列到下述表格中:

偏执—分裂 抑郁

投射性认同 驱逐 共情

幻想 全能的 现实的

防御 原始的 神经症的

客体关系 自恋的 分化的、有现实检验功能的身份

象征 象征等同 恰当的象征

认同 进入父母伴侣内部 观察这对伴侣

死本能 嫉妒 妒忌,竞争

从偏执分裂位置到抑郁位置是一个摇摆不定的步伐,任何人,无论处于什么阶段、是否达到成熟期,都将不时地在两端之间摆动。通常,一生中的一个总的趋势是朝向表格的右侧的,这代表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得成熟。不过,有些人在这些摆动中会受到严重的阻碍,一种停止的状态将在第三部分得到进一步说明。在第三部分,我们将会讨论近期的发展,重点会放在上述区分更细致的方面。基于第二部分的发现,临床技术也发展出一些新的方面。我们会看到克莱茵的同事与学生所带来的近期发展。

媒体评论

本书清晰易懂、发人深思,能够帮助精神分析师了解克莱茵学派的发展,也可以让所有的心理治疗师熟悉当代精神分析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

——奥托 科恩伯格(Otto F. Kernberg)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前任主席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不错不错,物流速度也挺快的!

2017-11-23 12:06:23
来自红旗下**的评论:

书不错,快递直接没送到地方。自取的

2017-11-15 19:08:47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总的感觉还不错!是我想要的,书还没看

2017-08-24 11:30:41
来自mohengh**的评论:

深刻新颖包装好

2017-10-30 09:17:4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专业的,很棒啊

2017-11-01 10:15:23
来自芳华落**的评论:

这本书主要是克莱因流派的书,可以看看,对其有所理解。

2017-11-03 08:40:3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好书,英国客体关系克莱因学派系列书,纸张、排版、印刷都好。美中不足的是它的封面,有如发展不足的自体,非常的脆弱。

2017-08-21 14:45:45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