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心理·犯罪心理学(第11版)图书
人气:20

万千心理·犯罪心理学(第11版)

人为什么会犯罪?什么样的人容易犯罪?犯罪受哪些心理因素的影响……我国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为你一一解读
  • 所属分类:图书 >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犯罪心理学  
  • 作者:(美)[柯特·R.巴托尔]([Curt] R. [Bartol]),(美)[安妮·M.巴托尔]([Anne] M. [Bartol]) 著;[李玫瑾] 等译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18412655
  •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9
  • 印刷时间:2017-09-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592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用心理学的观点探讨犯罪问题,整合近年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案例,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本书涉及犯罪行为的界定与分类;犯罪行为的发展因素、生物因素及学习和情境因素;攻击和暴力行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异常人格的犯罪行为;心理失常的犯罪行为;伤害、杀人和家庭暴力;校园暴力;职场暴力;恐怖主义行为;性侵害行为;侵财犯罪行为;跟踪骚扰行为;网络欺诈行为;药物滥用与犯罪等内容。本书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材料新鲜,多元包容,是一本难得的犯罪心理学佳作,可供公安、检察、法律、司法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编辑推荐

我国著名犯罪心理学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被媒体誉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人”——李玫瑾教授带领专业团队倾力翻译并郑重推荐。

在过去的20多年间,本书的两位作者对本书不断进行着修订与完善。和第七版相比,第十一版在章节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增并扩展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格异常与犯罪、校园暴力与职场暴力、现代恐怖主义、对儿童的性侵害等大量的内容;反映了的犯罪学及与犯罪有关专题的心理学理论与模型等成果;根据DSM-5进行了更新。

本书既可作学习犯罪心理学的专业入门教材,供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又可为需要犯罪心理学知识的公检法司人员提供专业知识,还可为对犯罪心理现象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提供一本“正经”版的犯罪心理学教材,甚至可为从事犯罪学、刑法学、社会学、监狱学、司法精神医学等专业研究的学者提供美国的犯罪心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CurtR.Bartol博士曾在大学从教30余年,教授过生物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司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心理学与法律等课程。他曾于美国卡斯尔顿州立大学创办司法心理学研究生项目并担任研究生院院长。作为注册临床心理学家,他在地方、市级、州级和联邦执法机关担任警方顾问已超过25年。他的著作包括《司法心理学》(ForensicPsychology)、《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与反社会行为:一种发展的观点》(JuvenileDelinquencyandAntisocial Behavior:ADevelopmentalPerspective)、《犯罪和犯罪心理画像》(CriminalandBehavioral Profiling)及《心理学与法律》(Psychologyand Law)等。

AnneM.Bartol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刑事司法学博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新闻学硕士。曾在大学从教20年,教授司法学、社会学和新闻学课程,并在儿童和青少年保护机构担任社工。她还与CurtR.Bartol合著了《司法心理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与反社会行为:一种发展的观点》《犯罪和犯罪心理画像》及《心理学与法律》等著作。她是《刑事司法与行为》(CriminalJusticeandBehavior)的书评编辑和主管编辑,并发表过多篇有关女性和刑事司法、农村地区法院以及司法心理学历史方面的文章。

译者简介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犯罪心理学家。出版过专著《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主持翻译过《犯罪心理画像》《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研究涉及犯罪心理画像、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及预防、有组织犯罪心理问题,家庭暴力的心理影响,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犯罪高危人群心理评估等。

目录

及时章犯罪行为导论

犯罪理论

犯罪理论之人性观

多学科角度的犯罪学

犯罪界定与测量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简要回顾:犯罪和违法的界定

总结和结论

第二章犯罪行为溯源:发展风险因素

累积风险模型

发展级联模型

社会环境风险因素

父母和家庭风险因素

心理风险因素

总结和结论

第三章犯罪行为溯源:生物因素

遗传与反社会行为

心理生理因素

环境风险因素

神经心理学因素

总结和结论

第四章犯罪行为溯源:学习和情境因素

行为主义

社会学习

挫折导致的犯罪

情境煽动和犯罪行为的监管

道德脱离

总结和结论

第五章攻击和暴力

攻击的定义

攻击的理论观点

攻击和暴力中的社会学习因素

攻击的认知模型

外显性攻击和隐蔽性攻击

媒体暴力的影响

总结和结论

第六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定义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本质和程度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发展理论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干预和矫治

总结和结论

第七章犯罪与人格异常

何为人格异常

行为描述

人格异常的犯罪者

人格异常的心理测量

人格异常的核心因素

女性的人格异常

种族或族群差别

未成年的人格异常者

神经生物学因素和人格异常

人格异常者的童年

对人格异常犯罪者的治疗

总结和结论

第八章犯罪与心理失常

精神疾病的界定

能力和刑事责任

特殊辩护和条件

心理失常的暴力

危险性和风险评估

总结和结论

第九章杀人、伤害、亲密伴侣与家庭暴力

定义

杀人者的人口学及其他因素

心理学对杀人的研究

亲密伴侣暴力

家庭暴力

杀婴

总结和结论

第十章多重杀人、校园和职场暴力

侦查心理学

犯罪心理画像的类型

多重杀人者

系列杀人者

滥杀者

校园暴力

职场暴力

总结和结论

第十一章现代恐怖主义心理学

定义和实例

恐怖组织分类

恐怖分子的类型

追随者和领袖:谁参加和谁组织

恐怖主义社会心理背景

恐怖分子的动机和辩解心理

心理效应与恐怖主义的本质

总结和结论

第十二章性侵害

定义和统计

性侵对被害人的影响

易发生性侵的因素

性侵者的特点:谁会性侵他人

强奸的分类

对性犯罪人的矫治

总结和结论

第十三章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性侵害

对儿童性侵害的发生率和流行率

性侵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性侵儿童者的特点

认知扭曲

男性性侵害儿童的模式分类

互联网带来的性侵害

性交易

对性侵儿童者的矫治

总结和结论

第十四章入室盗窃、强闯民宅、偷窃及“白领”犯罪

入室盗窃

偷盗和偷窃机动车

诈骗和身份盗用

偷窃商店

白领犯罪和职务犯罪

总结和结论

第十五章暴力侵财犯罪、网络犯罪和恐吓犯罪

抢劫

网络犯罪

跟踪骚扰

劫持人质犯罪

纵火罪

总结和结论

第十六章药物滥用与犯罪

未成年人药物滥用

关于滥用药物的一致发现

的主要种类

致幻剂

兴奋剂

麻醉品

俱乐部:镇静安眠复合药物

酒精

药物滥用与暴力

总结和结论

附录一术语表

附录二缩写词表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在线预览

第 十 章

多重杀人、校园和职场暴力

本章目标

有关侦查心理学和犯罪心理画像的述评和界定。

五种犯罪心理画像的类型及参与重罪侦查的应用介绍。

概述有关系列杀人及被害人的研究。

概述有关滥杀和被害人的研究。

探讨导致多重杀人的犯罪,如校园和职场暴力。

在2007年4月弗吉尼亚州理工学院发生的枪击案件中,32人被杀,17人受伤。

在2009年11月得克萨斯州胡德堡城中心发生的武装暴力案件中,有13人被杀,32人受伤。

在2011年7月挪威发生的暴力案件中,有77人死于爆炸和枪击。

在2012年7月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奥罗拉电影院发生的枪击案件中,有12人被杀,50人受伤。

在2012年8月威斯康星州奥克里克(Oak Creek)的锡克教(Sikh)寺庙发生的枪击案件中,有6人被杀,4人受伤。

在2013年9月华盛顿特区海军大楼发生的枪击案件中,有12人被杀,3人受伤。

2015年8月在南卡罗莱纳州查尔斯顿参加祷告的9人被射杀,这名在拿出枪射击前,与这些遇难者平静地坐在一起有一个半小时。

2015年9月在俄勒冈州的一所社区大学,进入教室开枪射杀了9名学生和1名老师,还有一些人受伤。

本章将讨论的滥杀案件说明一个人在一次案件中能够造成大量人员死伤。尽管杀人犯罪是第九章的主题,但是我们在本章将考察一类非常特殊的杀人案,会涉及特殊的心理学概念。上面列举的每一案例以及本章引用的各种案例的作案人都事先筹划了袭击,并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在本章中,我们再次讨论杀人犯罪,关注其异常但非罕见的方式,包括上述滥杀案件和系列杀人案。系列杀人是指个人在一段时间内接二连三地杀死诸多被害人。恐怖行为也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也属于多重杀人的一种形式,随后将会介绍。,因为校园和职场暴力案件也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这类案件将会在本章中分别讨论。

尽管恶性枪击案件不断增加,但本章讨论的杀人案件仍然属于极端犯罪形式,相对较少。即使数量较少,我们仍要考虑到这些案件对于一个社区(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的社会交往和情感生活的影响。他们带来的恐惧和恐怖可以让成千上万的人改变生活方式。而且,这类犯罪极易引起媒体的关注,某些媒体的报道还相对客观,但更多的报道缺乏一种社会心理视角的解读。当然,这也很重要,因为这类案件易受媒体关注和报道,从而也就容易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有些案件研究者知道,还有些案件研究者并不一定知道。对于这类犯罪案件,行为科学家们经常试图进行理论解释,并将其作案人员分类。这种做法可以为司法部门提供帮助,锁定作案人员,或者预测并预防将来的案件。尽管能够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但是预测将要实施多重杀人案件的作案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讨论多种多重杀人案件之前,探讨一下目前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值得的。

侦查心理学

在近几年,公众相当关注犯罪心理画像和侦查心理的研究领域。读者无疑也非常熟悉流行的影视作品[比如,电影《沉默的羔羊》(Silence of the Lambs)和美剧《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中出现的情节。在流行电视剧《犯罪心理》中,演员所饰演的侦查角色源于美国联邦调查局行为科学部(Behavioral Science Unit,BSU)的工作人员。本章提到的犯罪心理画像并不限于侦查严重的杀人犯罪,也可以用于一般性的未侦破案件,比如系列杀人案件、系列抢劫案件或者系列盗窃案件,而不只是本章开始时提到的可以很快知晓作案人员是谁的滥杀案件。但是,对于已知作案人员的心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能够让我们了解是什么导致了他们实施杀人犯罪,并预防类似案件。但是,必须强调的是,预测多重杀人案件的作案人是不可能的。

专业领域和学术界常常避免使用犯罪心理画像(profiling)这个词。其中有许多原因。及时,因为这项技术在美国没有被规范,一些缺乏学历和经验的人也能够自称为这一领域的专家,有些人在媒体上以犯罪心理画像师自居接受采访或写相关博客。有时,他们的预言非常随意。第二,这些画像师倾向于依靠直觉,而非科学数据。基于现实经验的直觉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没有数据支持仍存在风险。我们将在下文继续探讨这个问题。第三,曾有人撰写这一主题的个人经验性著作,但对这项“技术”中不的地方总是轻描淡写。第四,在小说和娱乐媒体中将犯罪心理画像师神化了,把他们描述得似乎永远不会犯错,似乎能够解决绝大多数的犯罪案件。基于这些原因,出于更加专业的考虑,这一领域真正的专家更愿意称自己为“行为分析师(behavioral analyst)”或“侦查心理学家(investigative psychologist)”,而不是犯罪心理画像师。

侦查心理学被英国利物浦大学侦查心理学中心主任大卫 坎特(David Canter)解释为将心理学的研究和原理运用于对犯罪行为的侦查之中。侦查心理学要力图回答犯罪侦查工作中的三个基本问题(Canter & Alison,2000):

1. 哪些犯罪行为的重要特征可以用来帮助锁定嫌疑人并成功地将其绳之于法?

2. 怎样通过犯罪行为中显现的人物性格特征来推断嫌疑人的性别?

3. 还有哪些犯罪案件也可能是这个人实施的?

这三个问题是侦查心理学的核心问题,无论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还是英国都能够被接受。客观公正地说,这才是心理学对犯罪侦查科学介入的独到之处。近些年,世界范围内的心理学家基于经验与观察积累数据,来帮助侦查人员破解侦查中的犯罪难题,提供相关的咨询。例如,在美国有大量的警察和犯罪心理学会的成员以及美国心理学协会第18分会—警察与公共安全学会的成员,这些组织致力于进行侦查心理学的研究,同时为执法部门提供有关的咨询服务。

在本章,因为“犯罪心理画像”这一术语已经被广泛使用,在随后对各种问题的讨论中,我们仍保留这一术语。但是,犯罪心理画像也有不同类型,其效果也各不相同。无论相关的公开出版物如何表述(Bartol & Bartol,2013),我们在此将犯罪心理画像分为五种类型进行讨论。不过,必须强调的是,犯罪调查工作中可能涉及不止一种类型。而且,本文所总结的类型并不限于多重杀人案件。

犯罪心理画像的类型

犯罪心理画像可分为五种类型,尽管它们之间会有交叉:(1)心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2)嫌疑人的犯罪心理画像;(3)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4)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5)可疑死因剖析。尽管在此将介绍每一类型的犯罪心理画像,但就多重杀人案来说,一种可疑死因剖析与之相关度可能低。

每一种犯罪心理画像—以及使用这些方法的侦查人员—会基于不同的角度分析犯罪嫌疑人、犯罪现场和案件。犯罪心理画像基于的方法也有不同,有的使用临床法,有的使用法。临床法的犯罪心理画像直接关注案件本身,从某一具体犯罪案件或者系列犯罪案件中收集相关信息,分析推断作案人的心理特征(Alison,West,& Goodwill,2004)。此类方法注重收集、分析案件中的相关材料,对单个作案人进行描绘、解释并做出预断。每一个案件都是独特的,重点是找出犯罪人的犯罪动机,以此来理解或解释犯罪。这种临床诊断方法主要依靠经验和培训,经常需要直觉和主观推断作为补充。

相对而言,法的犯罪心理画像注重数据库基础上的统计分析,即从大量的类似犯罪行为或者类似犯罪嫌疑人中收集数据。这种犯罪心理画像的关键在于寻找有过类似犯罪行为的作案人群的行为规律信息。从这样的群体中积累共性的行为数据,这种数据可称为基准率(base rates),即“无条件地自然地出现在某一人群中的比率现象”(VandenBos,2007,p.103)。例如,假定在100名杀人犯中有65人会从犯罪现场移走尸体,基准率将会是65%。基准率提供了一个估计值,即系列杀人案件的作案人从犯罪现场移动尸体的估计值,这是一个对于犯罪心理画像人员有帮助的指标。

心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

心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是一种评估式的方法,通过对个人行为的识别和预测来判断。犯罪心理画像作为一个基本的概念,其评估并不局限于负面性格的描述。例如,心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常被用来描述那些应聘于司法部门的候选人所应具有的正面的性格特征(Bartol & Bartol,2013)。但是,为了我们的研究目标,我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对负面性格特征的描述,比如,那些可能与犯罪行为相关联的负面性格特征。从这个角度来说,犯罪心理画像包括两种基本的方法:威胁评估和风险评估。威胁评估(threat assessment)是判断某人(或某群体)造成威胁的真实性和严重性。多数情况下威胁已经出现,其威胁指向某人、财物、制度、组织或某一群体。因此,威胁评估可用于在一所高中发现某一学生在电话或网上扬言要“清除”校园时,也可用于评估职场中某位员工突然出现反常、诡异行为的危险。这些内容将会在下文中进行讨论。

假如没有出现直接威胁,就属于在第八章中讲的风险评估范畴(Hanson,2009,p.172)。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是指被评估人还没有出现扬言类的威胁行为,但他已经表现出了违反社会规范或者异于常人的不良行为,对这种人进行评估,特别是要评估他们已经出现的可怕行为或者让人感到叵测的行为。风险评估的基本目标是,评估特定一类人自杀或杀人的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如何预防这种可能的危险或伤害的发生。

嫌疑人的犯罪心理画像

嫌疑人的犯罪心理画像也可称作可能作案人的犯罪心理画像,通过某些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锁定那些可能从事犯罪活动(诸如校园暴力、恐怖主义活动、威胁恐吓、贩卖、商店扒窃和劫持飞机)的人员。例如,校园应有哪些心理征象?我们将在本章讨论这个问题。嫌疑人的犯罪心理画像是建立在系统地收集过去类似案件作案人行为、人格、认知、人口统计学数据的基础上。因此,嫌疑人的犯罪心理画像也属于统计性质的方法,因为嫌疑人的犯罪心理画像使用统计方法,而不是临床诊断性的经验技巧来对某人进行犯罪活动的可能性做出结论性判断。

嫌疑人的犯罪心理画像经常被用于机场和边检,预防走私和恐怖主义分子活动。目前,美国交通安全管理局(U.S. Transportation Safty Administration TSA)已经培训了行为侦查员(behavioral detection officers,BDOs) 通过行为线索观察那些可能具有危险活动意向的机场乘客,这些线索是通过系统研究获得的。不幸的是,尽管美国交通安全管理局强调这种方法重点用于关注行为而不是种族或者族群,但是这类犯罪心理画像仍被质疑具有种族倾向。有学者将种族特性画像(racial profiling)定义为“警方根据种族、族群或者国籍,而不是根据个人行为或者被认为是某些人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开始进行某种犯罪活动的信息开展调查活动”(Ramirez,McDevitt,& Farrell,2000,p.3)。种族特性画像是不合法的,很难被证实有效。但是,在被拘捕人员统计中,少数族群人数比例偏高的确是事实。问题在于,种族特性画像是危险的、不严谨的犯罪心理画像,可能会使犯罪心理画像在全部人群中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我们将在后面进一步详细讨论。

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

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是一门技术,用来帮助定位某个系列案件作案人的居住地或他为作案而选择的某一基地,比如一个酒吧、工作场所或者特定他人的家。要注意,系列犯罪并不限于本章讨论的系列杀人案件,系列犯罪人可能包括:入室盗窃犯、性侵害犯、纵火犯或者其他作案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依靠计算机软件程序完成分析过程,而计算机软件也在不断研发和升级。这类软件最早的是《参宿七》(Rigel),《参宿七》是由罗斯姆(Kim Rossmo)研发的,他是《嫌疑人地理目标分析》(Criminal Geographic Targeting Program,CGT)软件的领军人物,《嫌疑人地理目标分析》软件是对参宿七系统与《参宿七》分析软件的整合(Rich & Shively,2004)。《嫌疑人地理目标分析》软件能够产生出一个三维地图,显示出作案人在各个区域内出现的概率。这个三维地图重叠在犯罪发生的街区地图上或地形地图上。这个软件程序考虑到了嫌疑人的活动模式、可能的舒适空间和作案人寻找被害人的模式。这个软件的最终目的是锁定嫌疑人的居住地或者嫌疑人为作案而选择的基地。另一个流行的地理画像软件包是《犯罪域》(Crimestat)。《犯罪域》软件是由内德 莱维(Ned Levine)和他的同事们研发的,并得到了美国司法学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2000,2002)的资助。还有一个地理画像软件是《猎网》(Dragnet),由大卫 坎特(David Canter,2008)研发。

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可在刑事侦查中帮助锁定那个不知姓名的嫌疑人生活的大概区域,缩小排查范围,并监控这一嫌疑人下次可能的作案地点。这个过程非常复杂,而且技术性很强,不是在地图上插上图钉而已。这类犯罪心理画像可以基本确定作案人熟知的地点、作案人感到舒适的区域以及作案人喜欢去并发现被害对象的区域(Rossom,1997)。尽管犯罪心理画像会推断那些违法或犯罪人员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动机和心理特征,但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更关注犯罪地点与作案人的生活点及作案基地之间的关联性。它不仅用于分析系列暴力犯罪,还可用于其他犯罪分析,比如系列入室盗窃犯和系列纵火犯。需要注意的是,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在本质上是一种侦查手段,未必能够直接破案,但是分析得当还可帮助确定适当的监视、监控范围,使巡逻分布更为完整。

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

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可有多种称谓,有时也称嫌疑人心理刻画(offender profiling)、犯罪现场分析(crime scene analysis)、行为分析(behavioral analysis)和刑事侦查分析(criminal investigative analysis)。这类犯罪心理画像是通过对未知作案人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地域习惯、认知倾向以及人口学特征的分析来描述其犯罪特征的过程。这一分析和刻画被视为一种专业技能和专业活动,这种专业活动在早期被视为侦查心理学的一部分。因此,侦查心理学也被视为心理学的研究被广泛应用并指导侦查破案的过程,而刑事现场调查更加关注未知嫌疑人的人格特征和日常习惯。因为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与本书中的许多话题高度相关,本章讨论的材料可能只涉及刑事现场犯罪心理画像的一些详细内容。

基于有限的信息可对某个人的心理特征进行描述或画像,在联邦调查局使用这种方法之前,这种方法已经长期被使用了(Canter & Alison,2000)。事实上,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的历史至少能够被追溯到“开膛手杰克(Jack the Ripper)”。这是一名系列杀手,于1888年在伦敦东部残忍地杀害了5名妓女。尽管这个案件一直没有侦破,但是司法病理学家乔治 白柯斯特 菲利普斯博士(Dr George Baxter Phillips)试图基于被害人的伤口情况推断作案人的人格特征,帮助警方刑侦人员寻找嫌疑人(Turvey,2012)。菲利普斯通过观察被害人的伤口情况了解作案人应具备的知识和技巧,进而推断这名杀手具有较深的人类解剖学知识。有趣的是,亚瑟 柯南 道尔爵士(Sir Arthur Conan Doyle,1887)创作的小说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在调查作案人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与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极为类似。从福尔摩斯开始,每一名传奇侦探的主要特征都是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高手。

20世纪70年代,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行为科学部(BSU)进一步发展。其发展早期主要用于系列杀人案和系列强奸案的侦查分析,为司法部门的侦查工作提供辅助信息(Homant & Kennedy,1998)。1984年,位于弗吉尼亚州的联邦调查局学院的美国暴力犯罪分析中心(NCAVC)成立,隶属行为分析部(BAU)和暴力犯罪研究项目(ViCAP)。今天,大多数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由行为分析部负责主管。尽管行为分析部作为独立单位负责研究和培训工作,它仍然与美国暴力犯罪分析中心联系紧密。在其发展早期,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仍以临床法为主。

约翰 道格拉斯(John Douglas)是前联邦调查局特工,联邦调查局行为科学部的主管。他发表了许多有关侦查方法和犯罪心理画像的文章。根据道格拉斯和科林 曼恩(Corinne Munn,1992)提出的观点,在犯罪现场可以发现三种明显的犯罪行为特点:(1)惯技;(2)装扮(冒充)或标记;(3)伪饰。惯技(modus operandi,MO)是指犯罪分子成功完成某项犯罪时的一种动作或者程序。这是作案人从完成犯罪过程的经验中习得的一种行为模式。作案人一般会改变作案手法,直到其学会最有效的作案方法;但有时,其改变作案手法是为了反侦查。一些专业的分析师认为,假如侦查人员过分在意仅根据惯技串并案件,他们可能会犯一些严重的错误(Douglas & Munn,1992c)。

所有属于实施犯罪所必须的行为之外的表现都可被视为装扮或冒充行为,以及标记行为。例如,在连续的犯罪活动中,一名系列杀手可能会反复做出某些近乎仪式化的行为,而这些不寻常的行为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是不必要的。标记是指作案人留在现场或者从现场拿走的某些物品,或者出现在现场的象征符号,比如在墙壁上写字。假如被害人被杀害,标记可能是某种尸体的不寻常的姿势或者对尸体的损毁。在非常罕见的案例中,标记可能会是一个“DNA的火炬(DNA torch)”,作案人向被害人的生殖器区域浇上汽油,烧毁被害人的尸体和交通工具,以此销毁有关性侵害的证据。标记也可能是系列强奸犯用来支配、操纵和控制被害人的重复性动作(Douglas & Munn,1992b)。在犯罪现场还会发现一些物品证据(线索),比如一名系列强奸犯用来捆绑被害人的绷带类型或者从被害人那里取走的物品。标记通常被认为与作案人独特的认知过程有关,就此而言,对一名刑侦人员来说,标记比惯技更重要。在大多数情况下,标记行为经常可以帮助刑侦人员判断案件的性质,标记行为可以揭示作案人心理性的或情感性的需求(Turvey,2008)。

伪饰现场是指一个现场在警察到来之前被人有意地改变,有时也可能是作案人以外的其他人所为。道格拉斯和曼恩(Douglas & Munn,1992a)曾指出,伪饰现场通常源于两个原因之一:要么是嫌疑人故意伪装现场误导侦查的逻辑方向,要么是有人布置过现场以保护死者和其家庭的名誉。布置现场经常是那些与死者有某种联系的人所为,例如,在自淫致死事件中,家庭成员为了保护死者进行了一些现场的改变。自淫(Autoeroticism)是哈夫洛克 埃利斯(Havelock Ellis)提出的术语,指在没有性伙伴的情况下的自我性唤起和自我性满足的性行为。

在一些案例中,自淫的方法可能会导致个体死亡,比如自我窒息型自淫和悬挂型自淫。道格拉斯和曼恩(Douglas & Munn,1992a)指出,大约有1/3的自淫致死事件中的死者是裸体的,另有1/3的被害人是被装扮过的,比如男性穿上女性的衣服。在这种情况下,被害人的朋友或者家人可能会为其掩饰并改变现场,让死者看起来体面一些。在一些案例中,这种布置有时会造成他杀的假象,比如房间遭到洗劫,某入室盗窃犯杀死了被害人。

在某些案例中,作案人可能会做出抵消行为。从一种抵消行为中,可以在犯罪现场看出作案人试图取消杀人暴行的心理表现。例如,作案人可能会给被害人洗澡穿衣服,或者把尸体放到床上,轻柔地垫上枕头并盖上毯子。这种行为模式一般发生在那些因被害人的死亡而感到特别痛苦的作案人身上,经常是作案人和被害人之间具有亲密关系。但另一种抵消案例则以销毁为主,作案人试图通过对被害人进行非人化处理而使被害人的身份无法确定,如对被害人面部的过度打击。还有些使被害人非人化的做法更加精巧,比如用一些东西盖在被害人脸上,或者将被害人的尸体面部朝下放置。值得注意的是,抵消行为和伪饰现场之间的差异在于行动背后的原因。在伪饰现场的情况中,作案人或者其他人改变犯罪现场是为了转移刑侦人员的怀疑方向。在典型的案例中,作案人会擦去作案凶器上和尸体附近的指纹,使这起死亡案件看起来像一起自杀事件。

犯罪现场和犯罪人还可以分为有组织力型和无组织力型,还有混合型(见表10.1和表10.2)。简短提一句,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将作案人放在某种特定的分类中,但是在关于犯罪心理画像的文章中仍然这样使用。有组织力的犯罪现场表明作案人是有计划的、有预谋的。犯罪现场表明,作案人对自己和被害人具有持续控制力。常常是作案人将被害人从诱骗地点带到僻静地点,或许可能将被害人的尸体再次转移到另一个地点。而且,有组织力的作案人通常会根据一些个人的标准来选择侵害对象。例如,著名的系列杀手泰德 邦迪(Ted Bundy)就专门挑选那些外貌相似、有魅力的年轻女子作为侵害对象。他成功地将这些女子从容易被人发现的区域(比如海滩、校园和滑雪场)诱骗到隐蔽的地点,这表明他具有良好的计划性和预谋性(Douglas,Ressler,Burgess,& Hartman,1986)。

无组织力的犯罪现场可观察出作案人很可能是在没有计划和预谋的情况下实施的犯罪。犯罪现场的痕迹表明,作案人处于冲动、愤怒或者极端兴奋的状态下。无组织力的作案人往往会随机选择被害人,在头脑中没有特定的选择标准。一般来说,被害人的尸体会在犯罪现场被发现。混合型犯罪现场包含了有组织力的犯罪现场和无组织力的犯罪现场的特点。例如,某个作案人可能开始时精心准备,但是事情的发展没有按照计划进行,其犯罪行为就呈现出无组织力的犯罪现场特点。实际上,混合型犯罪现场可能是最为常见的犯罪现场。

尽管这种有组织力和无组织力的犯罪现场的分类从直观来看是合乎逻辑的,但是作为侦查手段还是有其局限性的(Canter,Alison,Alison,& Wentink,2004;Kocsis,Cooksey,& Irwin,2002)。事实上,斯诺克等人(Snook,Cullen,Bennell,Taylor,& Gendreau,2008)在一项研究报告中指出过这个问题,但没有可以证实的证据支持这种二分法。更现实的假设可能是犯罪现场介于有组织力和无组织力之间,有组织力的犯罪现场描述了一个极端,无组织力的犯罪现场描述了另一个极端,但是很少有犯罪案件属于某一极端状况。

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在世界各地的警务部门被实践应用(Snook,2008)。许多警方的刑侦人员和侦探都认为这项技术在某些案件侦查中非常有用。斯诺克等人(Snook,2008)的调查报告还指出,英国每10名警察中就有8名认为犯罪心理画像对他们的侦查工作有帮助,而且他们表示(在类似的案件中)还希望再一次得到犯罪心理画像的帮助。还有一项面向司法心理学家和司法精神病学家的网络探索性调查,研究人员(Torres,Boccaccini,& Miller,2006)发现,在这些专家中有40%的人认为犯罪心理画像是科学可信的和有效的。可惜的是,这些观点没有相关研究支持,我们期望不久的将来有相关的支持性研究成果。

在系列的性侵害案件中,犯罪心理画像特别有用,比如系列强奸案和系列的与性有关的杀人案(Pinizzotto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南笙浅**的评论:

书很大也很厚,是教材吧,还没看完,就是对犯罪心理学有兴趣才买来看的

2016-08-20 10:26:59
来自小草颖**的评论:

正在看第一章,感觉以后还是少买翻译过来的书比较好,因为都是人家的国情,有点看不进脑~?

2015-03-19 12:11:54
来自nikixui**的评论:

犯罪心理学是一本很好看的书,很喜欢 还得慢慢研究

2014-12-25 12:39:11
来自foxlu19**的评论:

美国经典的犯罪心理学教材,非常经典的教科书,比国内的所谓犯罪心理学要好得多,值得购买。

2012-04-12 19:17:1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该书内容很不错,很喜欢。不过不太喜欢规格,很宽的结构~不过对于学社会工作的我来说,犯罪心理学在矫正社会工作方面有很多可学习和链接之处。

2015-10-15 18:55:19
来自汤大力4**的评论:

从国外的角度剖析了犯罪心理学,与国内的公安教材相比各有千秋,确实有一套,值得研究。

2016-03-15 19:53:06
来自当当用**的评论:

书的内容覆盖很广,从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解读犯罪行为,看完后对社会中的诸多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有了大致的认识。不仅仅是法律专业的人,对这方面兴趣的人们看了都会有所收获。

2014-10-13 20:55:25
来自yuanxi7**的评论:

第一次收到货没仔细看,内页有破损,打电话给客服要求换货,很快就有快递带着新书上门了,服务超级棒~~~内容整体感觉不错,是我喜欢的类型。犯罪心理学粉丝必备的基础读物。

2015-05-28 19:08:29
来自业余守**的评论:

说心理学视角的话,我倒觉得更像是一个关于某种犯罪的各种方面的统计信息概览了

2016-04-23 09:03:35
来自丨_丿or**的评论:

①对犯罪心理学有一定的了解,内容比较适合对此有些兴趣并的读者②对书版面设计有特别要求的读者注意,因为此书是超大开版本的,我拿书翻页都有点吃力③希望当当对送书的质量改善更多,请勿招来读者消费者的怒气

2013-05-25 20:37:3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就是类似于犯罪心理学的教科书,对这一类感兴趣的可以买来看看,说不定你会喜欢上这本书。

2015-09-02 23:11:40
来自芒果西**的评论:

我自己就是犯罪心理学的学生。然后这本书好像我的老师也有参与编写,感觉很有用,物流快。

2016-04-22 23:49:03
来自福建小**的评论:

了解了犯罪的基本知识 可以更深入的学习犯罪心理学哦

2011-09-05 21:37:2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书太学术了,好比我想了解犯罪心理学的应用,它给我讲一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而且翻译的真心很烂,一句话读下来都不通的

2015-08-02 19:30:45
来自小莫mm**的评论:

这本书我是自己选错了,书的话还不错。适合学习使用,教科书版本的,整个构架很适合教学使用。我自己比较喜欢那种有案例和理论相结合的,但这本书教科式的多。所以亲们在买的时候要考虑清楚哦!

2016-12-05 15:16:01
来自bestlh0**的评论:

快递特别给力,很快就送到了,包装很精致。百度查这本书是推荐NO1的犯罪心理学方面的书。还没看,但是很期待

2016-10-26 10:04:00
来自十年曰**的评论:

应该是正版,喜欢犯罪心理学的书,大家都推荐这个。

2015-11-15 14:31:48
来自衣白羽**的评论:

买过国内的犯罪心理学,感觉侧重点完全不同,美国的心理学教材可读性和实用性更高,国内的一边读一边觉得这是考点那也是考点

2016-09-24 14:19:11
来自aimee兔**的评论:

万千心理·犯罪心理学(第11版) 是一本从心理学观点探讨犯罪问题的教科书,。比较专业知识,如果想对心理学有更深了解的,还是很推荐的。

2017-08-29 20:55:3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犯罪心理学一套让人的思绪带到了现场,非常有意思的书,我非常喜欢!

2017-08-25 12:25:17
来自peterso**的评论:

心理学专业,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以后从事这方面研究,这本书非常不错

2016-01-07 09:39:2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自从看了犯罪心理后,就迷上了犯罪心理学,自身也是学心理学的,就当拓展知识领域,这本书挺全面。

2015-10-25 10:34:41
来自yannoky**的评论:

对犯罪心理学非常感兴趣!这本书阐述了许多犯罪心理这部分的知识,基本上是通俗易懂的,还可以预防一下犯罪,保护自己

2015-06-27 23:13:15
来自joyeven**的评论:

人们都对犯罪问题感兴趣。它有时候让人着迷,有时候使人反感,有时候两者兼而有之。当我们听说那些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的恶作剧时,也许会觉得那很可笑;但如果我们相信发生在被害人身上的事件也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时,犯罪则使人感到恐怖;而当听到与我们很亲近的朋友受到伤害时,犯罪则会使人愤怒。

2017-10-18 09:56:3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买过国内的一本犯罪心理学书,发现很多疑惑。不过国内的书比较有体系,有助于学习的开始阶段。这本书联系国外的文献研究结果蛮多,而且很多概念解释的更清楚了。很值得购买的一本心理专业的犯罪心理学书

2012-09-15 13:50:3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较为完善的阐释了犯罪心理学的体系,一本正统的书,对初探犯罪心理学有帮助

2014-10-21 18:13:55
来自就爱西**的评论:

对于犯罪心理学的初探者来说是个不错的版本。

2016-12-10 19:49:10
来自bluesea**的评论:

非常全面的一本犯罪心理学教材,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不错的入门教材。由于心理学领域研究的滞后,犯罪心理学方面的国内研究必然不足,这套教材的翻译对学科建设和有兴趣的朋友非常的重要

2014-12-02 11:08:06
来自逃***界**的评论:

主要运用大量数据(美国)分析犯罪产生的原因,怎么预防犯罪,理论性强,并不是讲述如何看穿犯罪分子说谎等实务问题的,与我买书目的不符,当然书本身还是不错的,也是网上很多人推荐的,适合学习理论用。

2017-04-03 21:12:52
来自云海师**的评论:

万千心理·犯罪心理学(第11版) 犯罪心理是有效的侦查手段,对于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不用赘言,难得有部专业权威书籍,给人以指导,使得透过心理的蛛丝马迹,侦破案件,事半功倍,这部书是不二选择,对这一课题有兴趣的读者应能够领略此中风采,值得推荐!

2017-09-30 14:37:58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