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因效应:谁在影响你,你在影响谁图书
人气:17

迷因效应:谁在影响你,你在影响谁

国内首部讲述迷因学的思辨之书,为你揭示商业、互联网与人类社会的另类未来。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中欲言又止的人性密码。超级畅销书作者高德年度重磅新作。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分布不均,洞察趋势才能尽享...

内容简介

作为生物圈的老大,人类已经习惯了主宰这个星球,没有人愿意接受这样的观点:在我们的头顶还有一个“信息圈”的存在,而且它就像幽灵一样,决定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在对待信息和技术的态度上,我们一直超级自信,就像对待圈养动物一样对它们评头论足,用冷嘲热讽的语气定义不同信息的用途,好像我们无比熟知它们的本质。可是,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底气确信人类是自己的主人呢?

在迷因面前,我们可能只是“渺小的细菌”,就好像终于发现了显微镜的存在,开始了对造物主的试探。

编辑推荐

一部用倒立的姿态观照未来的思辨之书,为你呈现超乎想象的时代图景;

作者高德著有《洗脑术》《自控力》等超级畅销书,累计销量已逾千万,该书是其重磅推出的年度新作;

通俗演义起源于道金斯、爆红于网络时代的前沿理念——迷因学,为你揭示隐藏在纷繁世相背后的文化密码;

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分布不均,唯有洞察趋势、把握潮流的人才能尽享时间红利。

作者简介

高德

高德调查公司创始人。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他一直从事管理及商业咨询工作,为全球上千家企业以及多国的政府部门提供了专业的培训服务。尤其在管理的计划、决策与执行环节,作者拥有丰富的经验,很多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都接受过他的指导。著有《洗脑术》、《信仰》、《常识赢天下》等畅销书籍。

目录

及时章 迷因:信息的复制、变异和演化

◎信息永恒

◎复制我,传播我

◎谁才是你的主人

◎积极的迷因和消极的迷因

第二章 迷因关系学:战胜根深蒂固的自私

◎为什么“好人”越来越少

◎自私性——基因遗传的及时选择

◎纷争不停——实现双赢为何这么难

◎信任和怀疑

第三章 迷因与流行:偶像的产生和消亡

◎迷因是流行的引爆点

◎?让我们来戳破神话

◎公众事件的制造

◎促因和情感倾向

◎你红了,但并不是天生就有感染力

◎“情绪植入”的秘密

第四章 迷因营销学:把用户变成你的服务生

◎永远停不下来的“病毒式营销”

◎口碑是怎样炼成的

◎谈论和分享——关注力无价

◎名人效应为何总是奏效

◎不确定性:迷因的测不准定律

第五章 迷因经济学:精英俱乐部统治世界

◎大萧条总会发生

◎告别免费经济

◎货币的价值与人心

◎60亿人和100人俱乐部

第六章 迷因与商业:消费主义在欢唱

◎“双11”:全民疯狂的秘密

◎非理性时代

◎信息过量,为什么人仍然无知

◎大数据时代,我们无处可逃

第七章 迷因与互联网:逃离拇指上的世界

◎互联网:信息帝国在扩张

◎网络迷因

◎我们更聪明还是更愚蠢了

◎虚拟世界的规则

◎自由的代价

第八章 迷因与技术:危险的人工智能

◎第七种生命体

◎技术的复制和演化

◎两种文明:技术与人类

◎开启的潘多拉魔盒

第九章 文化迷因:思想的传染性

◎为什么会有文化冲突

◎族群和各自的文化属性

◎把乌合之众变成一支军队

◎集体的自我洗脑

第十章 迷因与未来:看到人类的明天

◎倒塌的“金字塔结构”

◎迷因是秩序的受益者,但它在创造无序

◎数字社会

◎身份危机

后记

在线预览

◎信息永恒 一切文明终将消失,万物衰亡之际,唯有信息依旧永恒。

一个下午,汉尼 弗里斯在向我讲述2015年6月1日希腊银行业出现挤兑时的情况:“我见证了湖面从波澜不惊到惊涛骇浪的全过程。也许希腊政府应该向我颁发勋章,因为我可能是当天没有取钱的人。相反,我还在柜台存了500欧元。”

最初的恐慌是由一份公告引发的,它被贴到了街上。弗里斯不确定人们有没有从别的渠道看到它,总之,它充满恐吓的味道:希腊的银行马上就要关门了,下周末之前是的机会。如果你的账户中还有欧元,请尽快把它取出来。记住,不要给银行转移我们财产的机会!

弗里斯很快赶到了附近的银行。他并不是去取钱的,而是去存钱的。银行外面只有两台ATM机,但是ATM机前已经排了长长的队伍。人们的脸上写满了焦虑,每个人都像看到了末日一样。弗里斯嘟囔着:“嘿,干什么呢?”有人经过他身边好心提醒他:“快取光你的钱,别再傻了!”好吧,弗里斯知道这是一场战争,人们的恐惧被引爆了。他走进银行大厅,走向写有“存款”的桌子,填了存款的单子,成功地存入了现金。

弗里斯一边摇头一边说:“事实上没有这种事情发生,我是指政府违约。但它确实有可能发生,不是吗?这就是问题关键,人们已蓄满了担忧。这时只要一条信息,便足以引发全民挤兑。我早就料到了外面的景象,前24小时还是风平浪静,第二天早晨银行就挤满了人。还有的家伙冒充银行职员,他们对人群嚷着‘雅典的钱已经全部流出去了’,就是这样的神情。人们全疯了。”他夸张地比划着,然后神情失望。

在大众聚集的行为背后,总有一些导火线。在迷因的世界,一条简单的信息被复制和传播出去,就可能引发无法控制的后果。这是我们永远无法避免的。弗里斯感到困惑,因为5月份他还在希腊的海滩上悠闲地晒太阳,享受幸福的度假生活。仅仅过了20天,他就要考虑购买一把枪来防身,甚至必须迅速离开希腊。

每个人的生活都在被信息推动着——就像大卫 米切尔告诉我们的,人类被故事讲述,而不是去讲述故事。但是,这没什么可以责怪的。故事正是迷因,我们只是它的载体,每一个人都是,毫无选择的余地。即便有忏悔的机会,也是在很久以后——当你回望过去时,可能某一瞬间会产生“我为什么做了那件事”的疑问。在银行挤兑潮和金融炒作的跟风行为中,你看到自己的行为模式充满了疑点。你能够感受到迷因的存在,但思维的理性终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当谈到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时,埃伦 兰格感兴趣的部分并非警察的清场行动是否造成了人员伤亡或者到底死了几个人,而是整个运动的发起和升级过程。他说:“一些互不相识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演变成了一场轰动全球的社会性运动,是谁导演了整个‘演出’,它又是如何谢幕的?”

加拿大的反消费主义组织Adbusters在观察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之春”运动时,突然产生了在美国本土发动一场“华尔街之春”运动的灵感。推特成为了绝妙的动员工具,号召者开始动员:

你讨厌金融权贵吗?他们夺走了你的工作机会,掠夺了你的财富!

2011年9月25日,活动官网刊登了一份声明:“99%的人不能再忍受1%的人的贪婪与腐败。”这句激动人心的口号引起了所有纽约市民的共鸣。不少美国人从各地赶过来,他们不能容忍富人继续掌控穷人的命运。

9月17日,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到了曼哈顿,虽没有达到号召者期望的两万人的规模,但这个人数已足够制造巨大的声势。他们试图占领华尔街,有人甚至带去了帐篷和生活用品,扬言要长期坚持下去。占领计划准备持续数月,示威者希望政府做出改革,给年轻人更多的就业机会。10月8日,“占领华尔街”的抗议活动呈现升级趋势,最终席卷全美,以一种壮烈却无结果的形式结束。

为什么一句口号就可以集结如此之多的年轻人?除了“工作机会”这个对年轻人具有诱惑力的目标以外,召集信息的迅速传播和强大的煽动力是更加重要的原因——他们需要做点什么,来回馈这条信息。感同身受的年轻人纷纷行动起来,自发传播这条信息并且聚集起来。没有人强迫他们,也没有人许诺报酬。

那天,我和埃伦从互联网巨大的召集威力谈到迷因学。从旧金山、洛杉矶和北部美加边境赶往纽约的年轻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义无反顾的“正义感”是如何驱动人们结成群体并感动彼此的?

他们和其他人一样,都被故事讲述着。Adbusters组织的群体领袖激昂地号召热血青年向华尔街的权贵讨回本属于自己的权利时,他们是否意识到自己只是信息的传声筒,只是迷因的一部分,并在不经意间帮助信息完成了复制和传播?

信息每天都在改变人的思维,它以变异、传播和扩张的方式永远守恒。

研究迷因,为我们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应该认清的事实:

及时,信息不仅是知识,还是动员系统;

第二,每个参与传播的人都是自发的;

第三,迷因的触发,就连触发者本人也没有决定权。

这三个方面的事实是我们分析一切问题的基础。当涉及迷因和相关的信息时,你会逐渐发现,没有谁是无辜的,但同时又没有罪魁祸首。从街头运动到金融风暴,从华尔街到希腊,所有的风波都是信息的心跳。

迷因学不是现象学,而是思维学 在我看来,“被故事讲述”的人当然不应该受到责备,加入华尔街的拥挤人群释放激情、血性与悲愤的年轻人更不能成为我们谴责的对象。每个人都没有错,他们只是“身不由己”地参与了一场“信息变异”的狂欢。一些有煽动力的信息组合到一起,通过恰当的社会、经济因素成功找到了传播的突破口,借助就业困难的大学生掀起了一场失控的街头风暴。

冷静下来以后,人们从中能够体会到自己的思想是多么危险。经历了运动最疯狂时段的24岁的波士顿女孩海伦说:“当我回到公寓播放用手机录下的现场视频时,混乱的场面和此起彼伏的尖叫让我不知所措……我看到自己朝警察扔了一颗石头,不停地爆粗口……天啊,我到底干了什么?”视频中的海伦就像另一个世界的基因复制品,和看视频的海伦除了外形一模一样之外,没有任何相同之处。海伦开始反思并认识到一些危险的东西,她断绝了与组织者的联系,当天便搭车回到了父母身边。

迷因学不是现象学,而是一门思维学。在挤兑潮、跟风消费、街头运动及金融泡沫中,我们时时刻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它以人的思维为主线,以类似电波的传播方式,将这个星球上的每个人都紧密连接在一起。就迷因学而言,信息的复制并不是由人推动的,而是它自主选择的结果。比如,没有政府和个人会推动“吸烟运动”,但全球烟民越来越多。吸烟的迷因是思维,不是现象。

还有一些虚假的迷因更加猖狂,它们是网络世界中天然的犯罪好手。它们挑拨离间,制造谣言,对散布怪诞、恐慌的信息得心应手,并且会在居心叵测的“思维助力”下迅疾地传播。前几年,《纽约时报》的一项调查表明,竟然有73%的采访者真的认为奥巴马出生在非洲而不是夏威夷。他们懒得去用谷歌搜索一下,只是听别人这么说继而自己就深信不疑。这种误解似乎根本无法破除并快速传染,乃至成为一个迫切需要澄清的流言。

“奥巴马应该回他的非洲老家。”德克萨斯的农场主霍利克伯对着新闻镜头吼道,“为什么现在不呢?如果你是个爷们儿,就该马上买机票,不要再待在美国了。”

“嘿!这真是一则轰动的新闻。”负责这次采访的福克斯记者梅森皱起眉头。与肤色有关的消息似乎总能刺激到德州人的神经,传播速度和引发的效应都比东部地区大两个数量级。纽约人从不在乎美国总统是正宗白人还是从哪个地方来的小丑,但自以为保存了传统美国精神的德州人却非常敏感。他们成了迷因寄宿的绝佳工具。

在互联网空间,新的社交平台是迷因的宠儿,也是迷因的“新型孵化器”。就在去年——2015年的秋天,一个迷因曾经穿着“夸张的衣服”在 Facebook 上招摇过市:“本 拉登没有死,他就在曼哈顿。”不知道是谁及时个写下了这段话,但是很快人们就看到了它恐怖的传播效果。当天晚上,这个消息被转发、推送了40万次;第二天,纽约警方不得不出来澄清;第三天,整个曼哈顿有三分之二的人谈论到这件事。

人们将信将疑:

“到底怎么回事,那个炸掉双子大楼的坏家伙真的复活了?还是他的死亡本来就是一个假象?”

“如果他没死,谁在保护他?美国政府吗?”

信息的裂变释放出巨大的不可控制的能量。思维在自由的时空受到迷因的操控,扮演起了信息传声筒的角色。人们的讨论逐渐偏离了正轨,从本 拉登的死亡之谜到华尔街那些靠战争发财的财团,再到即将开始的美国总统选举,信息量越来越大。到后来,当地警局拘捕了这条消息的及时个者,才证实这是捕风捉影的猜测。

埃伦说:“我们为了解读这个信息付出了许多精力,我们都受骗了。”

说到底,对迷因的研究是一门可以促使我们自律与改进的思维学:

怎样从混乱的现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是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问题,许多现象迷惑了我们的眼睛。

所有的冲动行为的促因是什么?我们的身体为什么听从于意识?意识做出选择的凭据是什么?

真正的上帝既不是人,也不是生物圈,更不是达尔文的进化史观,而是信息。信息以类似基因的方式进化并保持活跃,它刻画了我们的思维,既丰富我们,又观察和操纵我们笔下的每一个字符,用以书写在它永恒的圣碑上。

媒体评论

群体中的个人不但在行动上和他本人有着本质的差别,甚至在失去独立性之前,他的思想和感情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深刻,它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实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豪杰。——古斯塔夫•勒庞

群突出了真实事物复杂的一面,它们不合常规。群逻辑试图理解不平衡性,度量不稳定性,测定不可预知性。用詹姆斯格雷克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尝试,以勾画出“无定形的形态学”——即给似乎天生无形的形态造型。——凯文•凯利

你无法通过分析少数关键人物的决策来理解群体的复杂行为。与大多数人类机构不同的是,蜂群中没有领袖。这是一个没有预算、战略计划和截止日期的世界,因此,你无法通过访问其个别成员来推测这个团体为什么如此有效。——迈克尔•莫布森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迷因是信息的动态演化,也是复合生命,而人只是他的传播载体;

2016-11-23 20:29:1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书有些轻,跟同时买的几本书比,书页显得薄。内容尚可

2017-06-15 22:50:0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用迷因学观点为你呈现纷繁世相背后的文化密码...一部用倒立的姿态观照未来的思辨之书。

2016-11-23 19:56:03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迷因效应:谁在影响你,你在影响谁 呵呵,买这本书,就是不希望自己思想落伍,多了解一些,给自己充充电!

2017-06-22 23:16:1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迷因”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读起来很轻松、很有趣的一本小书,推荐。

2016-11-22 10:52:3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迷因”其实就是“梗”“包袱”的意思呗,作者解释的是它的原意,很有看头。

2016-11-24 09:45:0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迷因效应”是值得警醒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正在看。

2016-11-24 10:09:0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作者在开始向我们解释了下迷因,然后,就具体到我们的生活来谈生活中的迷因,比如具体到关系学,营销学,经济学等等

2016-11-22 21:44:4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真是out了,“迷因”这个热的词汇我居然是第一次听说,孤陋寡闻呀,还是好好读书吧!

2016-11-22 16:49:1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看来“迷因效应”是一个很强大的理论,能对各个领域的热点问题都作出解释,膜拜!

2016-11-22 16:44:19
来自b***7(**的评论:

谁在影响你?这是复杂社会遗留的问题。究竟我们是特立独行还是在跟着规则走?作者都很好的说出了其中的道理。人与人相互影响,谁能走出去?

2017-07-05 16:25:3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国内首部讲述迷因学的思辨之书,为你揭示商业、互联网与人类社会的另类未来。畅销书高德新作。值得推荐。

2016-11-21 17:03:5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在很多地方见过“迷因”这个词,这本书终于给了一个很明确的解释,期盼的好书!

2016-11-22 16:20:0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作者说迷因学不是现象学,而是思维学。他为我们分析理解一些社会现象提供了一种思维。比如希腊银行挤兑,占领华尔街运动等等。

2016-11-22 21:54:1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中的有些观点还是给我一定的冲击,也引发了我的思考。比如信息永恒,一切文明终将消失,万物衰亡之际,唯有信息依旧永恒。

2016-11-23 20:27:5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迷因”可以理解成一种切实存在的东西,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假设的东西,甚至它直接就是人类身上的“非理性”因子。

2016-11-22 16:56:1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通俗演义起源于道金斯、爆红于网络时代的前沿理念——迷因学,为你揭示隐藏在纷繁世相背后的文化密码

2017-10-17 14:55:5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社会的演进、人类的发展,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可怕的力量,瞬间感觉到人类的渺小。这本书比《自私的基因》讲的要通俗。五星推荐

2016-11-22 10:23:0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本书将形而上的迷因概念,化入营销学、经济学、流行、商业等我们所熟知的领域,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真正的潮流是什么。

2016-11-22 12:48:2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种社科类的书,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我认为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作者挺出名的,高德,高德调查公司创始人。很多世界五百强企业的高层管理都接受过他的指导,

2016-11-22 13:02:3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国内首部讲述迷因学的思辨之书,为你揭示商业、互联网与人类社会的另类未来。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中欲言又止的人性密码。超级畅销书作者高德年度重磅新作。

2016-11-22 12:02:1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本书告诉读者迷因的性质、成因和演化过程。可以说作者诠释的很好,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被所有人所接受,还有就是像我这样,还不是很理解的人,但在我看来,已经很成功了。

2016-11-22 13:04:0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这书只能认真看,里面的很多理论有些不容易理解,但深思还是能够悟出很多道理,而且也能够帮助看透一些事情或现象的本质,因为有些晦涩,所以看的慢一些,总体非常满意

2017-02-07 15:08:1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在ted上听过一场有关迷因的演讲,听的很玄乎,看这书才全面搞懂了什么是迷因——在生物圈之上还有一个信息圈,依托你我而存在又影响着你我

2016-11-22 09:00:4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作者总结迷因的特点:复制,变异和演化;迷因是信息的动态演化,也是复合生命,而人只是他的传播载体;信息的形态和组合方式在不断吧变化,人类的一举一动都受她的影响

2016-11-23 19:55:0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迷因 这个词应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新词。但关于它的著作之前也就有了。只是讲解比较学术,对于不是专业人士来说,解读没必要,也较难。这本书讲解的比较通俗。深入浅出。把这一现象透彻地反应了出来。值得深读~

2016-11-21 16:51:25
来自牵只蚂**的评论:

内首部讲述迷因学的思辨之书,为你揭示商业、互联网与人类社会的另类未来。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中欲言又止的人性密码。超级畅销书作者高德年度重磅新作。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分布不均,洞察趋势才能尽享时间红利。

2016-11-25 16:34:4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迷因面前,我们可能只是“渺小的细菌”,就好像终于发现了显微镜的存在,开始了对造物主的试探。唯有洞察趋势、把握潮流的人才能尽享时间红利。

2017-08-28 22:32:42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