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最美面具脸谱图书
人气:43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最美面具脸谱

王海霞 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美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国最美"系列(及时辑)是为配合国家"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而编创的介绍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读本,包括剪纸、年画、皮...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者:[刘莹]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 国际刊号:9787539459530
  • 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3
  • 印刷时间:2013-03-01
  • 版次:1
  • 开本:1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中国最美面具脸谱》是"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一,由刘莹编著。

《中国最美面具脸谱》讲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具脸谱的有关内容。

面具脸谱与原始巫术、乐舞等一脉相承,同时与民间戏曲、歌舞、信仰观念等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渗透并交织在一起的。它不仅作为一种道具和形式表达了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观念,成为民俗活动和民间文化的载体,同时它本身就是民间文化观念和民间审美观念的内容。

编辑推荐

刘莹编著的《中国美面具脸谱》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门类中,选择具有视觉美感的传统美术和手工艺作品——面具脸谱,对构成其形态的传统制作技艺进行描述和分析,让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认识其珍贵而又独特的价值。这项美好的传统艺术蕴含了人们的创造智慧,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目录

序 王文章 前言 王海霞 一、面具脸谱历史沿革 (一)面具原始社会——商周——汉唐——宋元——明清——近代 (二)脸谱唐五代——宋金元——明清 二、面具脸谱的种类与分布 三、面具脸谱的制作工具与工艺流程 (一)面具制作 (二)脸谱制作 四、面具脸谱的保护与传承 五、面具作品赏析 六、脸谱作品赏析

在线预览

一、面具脸谱历史沿革 (一)面具 我国的面具起源于原始社会,最早运用于狩猎、巫术、丧葬、灵魂崇拜等活动和仪式。商周时期,青铜制造工艺的高度发达和重祭祀、信鬼神的社会思潮使得面具从幼稚向成熟过渡,此时的面具多为青铜制造,尤以宗教祭祀和各种乐舞使用最为普遍,风格威严庄重,但形制比较单调雷同。这一时期,傩祭作为一种岁时巫术仪式逐渐固定并盛行起来,每年都要定期举行盛大的驱傩活动,其目的在于驱鬼逐疫,祈福禳灾。主持傩祭的人物叫做方相氏,他在驱逐疫鬼时要佩戴金属面具,十分神秘可畏。汉唐时期,面具多用于傩祭和百戏,宗教色彩有所减弱,向着娱人化和戏乐化方向发展,木、竹、布等取代青铜、玉石成为制作面具的主要材质,其风格变得浪漫诡异,充满生机,面具的实用功能开始减弱,审美功能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宋元时期世俗文化繁荣发展,傩祭与当时流行的说唱文学、杂剧等艺术形式相互融合,驱傩表演已具有了一定情节,舞蹈向戏剧转变,形成了傩戏。傩戏演出所用面具众多,因此出现了专门以制作面具为业的手艺人,公开销售各种面具。明代初期,原本在中原一带盛行的傩戏,受战争频繁、民族迁徙、各族交往等多种因素影响,逐渐向边陲少数民族地区扩散。明清以降,中原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傩文化日趋衰落,而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区的傩戏却蓬勃发展起来,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面具风格并延续至今,此时的面具基本为木质,外表精致美观。另外,以西藏、青海为中心的藏戏面具以及各地流行的镇宅辟邪的"吞口"等悬挂面具都有所发展。近代以来,受现代文明的冲击,"面具跳神"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逐渐式微,然而近些年,随着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动的开展,不少地区的面具文化又重新焕发光彩,进入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文娱生活。

(二)脸谱 脸谱和面具一样,都是用以改变人的形貌的文化符号。所不同的是,脸谱不借助其他材质,而是直接在颜面上勾勒描彩,是一种中国特有的化装艺术。脸谱艺术是在唐五代时期乐舞、戏剧盛行的粉墨涂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种化装侧重于角色的塑造,具备了脸谱的一定功能。宋金元三代,随着杂剧的兴起和繁荣,出现了角色行当的划分,形成了洁面与花面两种基本的涂面化装类型。洁面只是略施彩墨以美化人物,用于末、生、旦角色;花面则用于净、丑行当,用夸张的色彩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宋代,各地节俗盛行社火(各种杂技、杂耍的总称),涂面化装被广泛用于这种表演活动,从而形成了另一种脸谱类型——社火脸谱。明清时期,戏剧创作的空前繁荣和角色划分的更加完备,使得脸谱发展趋向成熟,净、丑两角分工日益细密,促使脸谱创作更加千姿百态。清中期以后,形成了以京剧为代表的诸多地方剧种及脸谱谱式,这些脸谱与前代一脉相传又不断创新,向着多样化、精致化、定型化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一种具有高度象征性和典型化的舞台化装艺术。在多种谱式中,尤以京剧脸谱最为丰富,风格最为典型,而其他地方剧种脸谱则是别具一格,较多地保留了浓厚的民间特色。

二、面具脸谱的种类与分布 我国面具的种类极其丰富,主要有傩面具、藏面具两大面具系统。傩面具广泛用于傩仪、傩舞和傩戏,主要分布于西南的贵州、云南、四川、广西,以及长江中下游的湖南、安徽、江西、湖北等省;藏面具是藏传佛教和苯教孕育的面具,主要品类是"羌姆"面具和藏戏面具,西藏、青海等藏民聚居区域是其主要流布地区。除此之外,全国各地还流传着成百上千种乐舞、民俗面具,包括汉族地区民间花会中的大头舞面具以及各地普遍流传的镇宅吞口等,这些面具角色不一,形态各异,功能也不尽相同,极大丰富了我国的面具文化。在诸多面具产地中,贵州省由于其处地偏远、交通闭塞、社会环境相对封闭以及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个性,成为我国面具保存最多,流传最广,种类也最丰富的地区,时至今日仍保留了原生态的傩戏活动和丰富的面具品类,堪称我国面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贵州的面具包括三种类型:傩堂戏面具、彝族"撮泰吉"面具和地戏脸子,三种面具都脱胎于古老的傩祭,但形成于不同的民族和文化背景之中,因此虽属同源却风格各异。

我国的脸谱主要分为戏曲脸谱和社火脸谱两大类。

清代末年,京城有位后来被称作"花脸桂子"的京剧票友,将净角脸谱勾画在脸型泥坯上,创造出了泥塑脸谱,使得原本呈现于舞台上的脸谱艺术成为一种可供人长期观赏的艺术品。近代很多戏曲研究与爱好者就是通过在这种纸质或泥质的脸型坯子上勾描绘填,创作出一大批精美的工艺脸谱,使我们对丰富多彩的脸谱文化有所认识。我国的戏曲脸谱中当属流布于京津地区的京剧脸谱和集中在陕西关中平原一带的秦腔脸谱具代表性,谱式也最丰富;社火脸谱过去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流传,现在则仅在西北少数城乡有所遗存,其中以陕西宝鸡、陇县一带的社火脸谱最为丰富。北京的双起翔是当代脸谱制作艺人中的代表人物,天津著名的戏剧研究学者黄殿祺父子也曾制绘了大量传统戏曲脸谱;而秦腔、社火脸谱则以陕西的罗保平、李继友绘制技艺最为高超。20世纪80年代初,李继友又在多年研究社火脸谱的基础上,巧妙地将社火脸谱移植到民间流传的辟邪马杓上,形成一种新的民间艺术形式—— 社火马杓脸谱,使其成为纯装饰性的民间艺术品。

P6-9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个商品不错~

2013-11-18 23:13:52
来自宝贝aaa**的评论:

这个商品不错~

2013-12-02 13:44:04
来自wangyir**的评论:

这个商品不错~

2014-11-12 12:36:5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5分,好!

2015-06-06 18:57:57
来自古布依**的评论:

2015-07-31 10:03:08
来自冰点521**的评论:

图书已收到,比较满意!

2015-08-12 14:57:51
来自snakesh**的评论:

不错的书

2015-12-31 11:54:5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不错!

2016-09-29 08:00:1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不错!

2016-09-29 08:00:34
来自mingxua**的评论:

准时送达,包装精美,孩子们抢着看

2016-11-18 10:21:20
来自***(匿**的评论:

读书事一种乐趣,读好的书更是一种享受,当当的图书品种不仅很全,而且还很正宗,尤其是性价比很高,比实体店便宜好多,实体店没有的,当当上几乎都能找到。当当的物流也非常的给力,物流师傅也很辛苦,而且做事很负责任,会一直支持当当。

2016-12-28 09:18:57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非常好,喜欢

2017-02-27 15:43:5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不错,很有用。

2017-08-30 10:51:07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