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风筝工艺·孔令民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图书
人气:30

曹氏风筝工艺·孔令民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

一套精致独到、记录手艺生命的文化珍本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者:口述人:[孔令民] [整理人]:[唐丽香] [马潇婧]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65622328
  •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12
  • 印刷时间:2015-12-18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纯质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是首套关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口述史丛书,它旨在抢救整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的历史资料(口述资料),使鲜活亲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并使其在普及中得以保护和发展。本书为此丛书中的一本,由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曹氏风筝传承人孔令民亲自口述,涵盖了曹氏风筝的发展过程、昔日辉煌、传承脉络、工艺绝活、制作过程以及隐藏在这些背后的生命体验、历史变革。

编辑推荐

本丛书历时三年,耗资百万,集百人团队之心血,注重每个细节,是全国首套北京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口述史;本书为丛书一员,是全国首本曹氏风筝口述史,内容真实,版式文雅新颖,图片夺目出彩,是业界的良心制作。

作者简介

孔令民,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生于1947年11月,北京人。从小受父亲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协助其父整理、复制曹氏风筝。“”中,曹氏风筝被当作“四旧”废弃,1976年,他响应“发展手工艺”的号召,再次协助其父制作和传授“曹氏风筝”,1978年,孔令民与北京艺术学院赵彝先生共同在北京顺义、平谷、昌平、房山等地区向残疾人传授做风筝的技艺,并于1979年至1981年间在北京颐和园举办了及时届“北京传统花卉展”和两届“北京传统风筝展”。多年来,他一直用教学等方式为“曹氏风筝”的推广和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将风筝技艺传授给儿子,并把作品刊登在小学的美术教材中,使很多中小学学生了解“曹氏风筝”,并将其传承下去。

在线预览

采访手记

时间地点:2013年3月,上庄乡孔令民家

受采访人:孔令民

采访人:唐丽香、马潇婧

今天是我们及时次去采访曹氏风筝传承人孔令民。孔师傅的家在上庄乡上庄水库区,属北京市郊区。一大清早,我们就踏上了去往孔老师家的“征程”。天公作美,一路风和日丽,让人心情格外舒畅。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来到了上庄水库,顺着水库沿河向东走了一公里左右,一座矮小平整又散发着独特气质的平房映入眼帘,“曹氏风筝工艺坊”几个苍劲秀挺的大字确定了我们心中的想法。又走了5分钟,我们便到达了今天的目的地——孔令民家。孔令民夫妇早已在门口等候迎接,两位老人的质朴、热情,顿时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进屋之后,我们不禁傻眼,这里简直是风筝的殿堂,墙上、墙边、地板上,到处都是风筝;老鹰、燕子、孙悟空、鲶鱼……各式各样,应有尽有,令我们大饱眼福,赞叹不已。孔师傅似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请我们坐下,娓娓道来,瞬时将我们带入了曹氏风筝的世界。

1.细述源头

其实风筝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千四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有“公输班(鲁班)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的记载,讲的就是所谓的风筝。但是,早期风筝多用于军事和通讯上,大约唐、五代时才进入民间,并慢慢演变成人们娱乐、游戏的工具。讲到“曹氏风筝”,这里首先要谈谈曹雪芹,他写过《红楼梦》这个大家都知道,其实他还写过一本工艺方面的书《废艺斋集稿》,写《废艺斋集稿》是由写《南鹞北鸢考工志》引起的。这要从曹雪芹的朋友于景廉谈起,于景廉从征伤足致残后,无以为生,家人儿女饥寒交迫,无奈中向曹雪芹求助。于是,曹雪芹就教授他扎制风筝的技艺,使他后来竟能以此为业维持生计。曹雪芹由此产生“济世救人”的思想,想让那些因残废而难以生存的人学会某种技艺以维持生计。于是,他就写了《南鹞北鸢考工志》。为了能帮助更多的残疾人,曹雪芹后来写了《废艺斋集稿》,《废艺斋集稿》总共是八册,包括刻制金石图章、风筝制作、编织印染、雕刻竹制品和扇骨、园林建设、烹饪等。《南鹞北鸢考工志》是其中的第二册,曹雪芹在这部书中将以往流传和自己创制的风筝绘成图谱,并编成通俗易懂的工艺歌诀,讲解风筝的扎、糊、绘、放等操作方法。我父亲于1943年主抄过《南鹞北鸢考工志》,之后结合我舅公金福忠的《宫廷风筝图谱》创制了我们家独特的风筝造型,为了纪念曹雪芹的功绩,为了继承和发扬曹雪芹以风筝助残的核心理念,我父亲将其命名为“曹氏风筝”。实际上,“曹氏风筝”的来源就是我父亲抄录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和金福忠的《宫廷风筝图谱》。“曹氏风筝”兼济南北特色,将“民间风筝”与“宫廷风筝”艺术结合为一体,自成一家,是曹雪芹“济世救人”美德的体现。因为他总结风筝技艺的初衷,就是为了让“鳏、寡、孤独、废疾者”掌握谋生手艺。

风筝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有据可查的大概是到宋徽宗宣和年间,当时出过一些诗词和文章。民国时期也有,但是记载不多,记载较全的就是曹雪芹写的《南鹞北鸢考工志》。1943年,我父亲在国立艺专上学的时候跟一位叫高见嘉十的日本美术教师学习绘画和雕塑。有一次,我父亲突然接到高见嘉十先生的通知,说见到一本专讲风筝的书要他速去阅览。此书就是《废艺斋集稿》,是由高见嘉十先生的一位朋友金田氏花重金从礼亲王后人金鼎臣那里购买来的。当时在场的还有赵雨山、金福忠、关广志、金仲年、杨啸谷等先生,当时大家翻阅此书后,当即认定是曹雪芹的著作。于是建议将此书抄录下来,以传之后世。高见嘉十从金田氏处借到书后,便分配抄录任务,我父亲正好抄录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由于时间有限,当时抄的不是很全,只抄下21首歌诀,临摹了一些图片。

在曹氏风筝的实际复制方面,我父亲曾经做过一些工作,但是都很不系统,他与他那些朋友都是谁喜欢谁就拿样子来做。60年代“”之前的时候,我父亲结识了红学会的吴恩裕和画家费保龄,当时吴恩裕对曹氏风筝谱进行了相关的考证研究,认可了“曹氏风筝”。我父亲还带着我和费保龄先生,一起做过一次复制,但是还是不太系统。“”开始不久,我父亲就被打为“特嫌”,其复制风筝工作不得不停了下来,他当年所抄录的图谱也在几次抄家中被焚毁大半。“”结束后,当时社会提倡发展手工艺,我们才又重拾手艺,“曹氏风筝”才得以正式发展,曹雪芹的逸著也得到大多数人的关注。记得在1978年,人民画报第八期还专门报道了发现曹雪芹逸著、遗物一事。(图1-1 曹雪芹佚著遗物的发现报道)

风筝艺术的发展看似历经周折,但事实上一直都很兴盛。从最初有集市开始,风筝就在民间盛行了,只是在“”时期断了一段时间,但是从七几年又开始兴起了。我想这有几个原因:其一,它是一个玩物,大家伙喜欢当然就能长久不衰;其二,制作风筝只需要纸墨笔砚和竹子,投入的非常少;其三,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不仅好玩,而且能让人从中受益。

在当时,风筝也有很多的流派,在我记事的时候,大概是五几年六几年的时候,那时非

常有名的有哈氏风筝,当时有“南城大沙燕、北城黑锅底”的说法,南城大沙燕讲的就是哈氏风筝,哈氏风筝在南城的琉璃厂开有风筝铺。黑锅底指的就是我们的曹氏风筝,典型的代表就是黑色图案的娃娃燕,这个黑锅底是我借用剪纸的方法而做的,也叫黑肚皮,属于倒图(图1-2 黑锅底照片)。当时还有金记,也就是以我舅公金福忠的宫廷风筝为主,这个其实与曹氏是出自一家的,曹氏是把宫廷的和民间的结合在一起,金记的范畴要小些。各种流派各有其特色,之间并没有什么过节,友好相处,共同发展。我听我父亲说,当时卖风筝的非常多,一般就是谁的风筝好,我们就买谁的,当然,我小时候从没买过风筝,一般是想玩了就自己做着来玩。

7.唱出来的技艺

在风筝的制作过程中,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就是歌诀和画诀,不同的技法都有不同的歌诀和画诀,一般只要把歌诀、画诀牢记于心,灵活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定能把风筝做好。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中,曹雪芹用歌诀的形式来讲述制作风筝的关键所在,还绘制了彩色的风筝图谱。书中讲风筝扎糊法和画法的歌诀一共有六十余首,我父亲在1943年抄录下歌诀四十余首,临摹彩色图谱数十帧。不过如今保存下来的歌诀只有二十首了。现在我们就讲讲以沙燕为代表的扎糊诀和画诀。

1、扎糊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