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审查的思维与方法:风险控制与动态监管解决之道图书
人气:23

合同审查的思维与方法:风险控制与动态监管解决之道

梁慧星、韩世远、王轶、于飞、谢鸿飞联袂推荐,企业防范合同风险的实用之作
  • 所属分类:图书 >法律>民法>债权/合同法  
  • 作者:[李杰] [李宗胜]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19702472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11
  • 印刷时间:2016-11-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书以真实案例为素材,从外聘律师、企业法务和企业家的角度,解读了合同制作、审查,尤其是动态管理的思维方式与技巧,形成了一个自洽的完整体系,是一本具有实用价值之作。

编辑推荐

分别从法律从业人员和企业家的不同角度,介绍了合同审查与制作的思维与技术

作者简介

李杰,四川汉雅律师事务所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民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合同法论坛主任,成都仲裁委仲裁员,四川省律师。

李宗胜,辽宁安行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沈阳市律师协会副会长,辽宁省律师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民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合同法论坛副主任,沈阳市政协委员,沈阳市人大立法顾问,全国律师。

目录

及时章合同审查概述

及时节合同审查的概念

一、合同风险概述

二、合同审查的内涵

三、小结

第二节合同审查方式

一、静态审查

二、动态审查

三、静态审查和动态审查与合同缺陷的消除

四、小结

第二章审查合同的主体与客体

及时节审查合同的主体

一、合同审查人员的定位

二、合同审查人员的困境与无奈

三、审查人员的工作边界与技能

第二节合同审查的客体

一、合同的思考——是结果的而非过程的

二、合同的严密性思考

三、合同中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思考

四、合同细节的思考

五、谁的合同——对合同制作类型的评价与思考

第三章合同审查的视角(上)——风险点识别

及时节风险点识别概述

一、审查人员的本职工作与排除风险点的思维

二、风险的分类

第二节识别合同与规则冲突的负面效应及应对

一、法律对合同效力的否定性评价及应对

二、规则对经营层的负面评价与审查人员的思维及应对策略

三、合同操作性风险防范的思维与策略

第四章合同审查的视角(下)——争议预防的视角

及时节静态观察止争的时间边界与合同条款设置

一、止争的内涵与审查人员思维

二、止争策略制定的时间边界

三、止争策略的制定之合同条款设置

第二节动态观察止争的策略制定

一、争议的源泉与争议的实质与假象

二、争议向诉讼或仲裁的演化路径与应对策略

第五章合同原则的重新审视

及时节合法性原则与重新审视

一、合法性原则的内涵

二、合法性原则的重新审视——审查人员的思维与策略

第二节平等原则的重新审视——等级秩序的天然存在

一、平等原则内涵

二、对平等原则的重新审视——天然存在的等级秩序与应对

第三节诚信原则的重新审视——不诚信推定原则

一、诚信原则内涵

二、对诚信原则的重新审视——独立第三方视角

三、诚信原则在合同实务中的运用

第六章合同审查的方法(上)——环节分解法

及时节环节分解法概述

一、环节分解法的概念

二、环节分解法的作用

第二节环节分解法的思维与使用方式

一、环节分解的思维

二、环节的分解方式

三、环节分解的适用范围应用范例

第七章合同审查方法(中)——诉讼倒置法

及时节诉讼倒置法概述

一、诉讼倒置法的概念及观察视角

二、采用诉讼倒置法的意义

三、使用诉讼倒置法的思维——正视与利用法律对谎言的支持

第二节诉讼倒置法在实务中的运用

一、诉讼爆点的预判——易爆点的提炼及动态追踪

二、兵无常形——从预防诉讼到主动引爆诉讼

第八章合同审查方法(下)——扩展法

及时节扩展法概述

一、扩展法的概念

二、扩展法使用的思维与局限克服

第二节扩展法考量因素

一、合同签订及履行阶段的特定背景考量

二、合同相对方分析

第九章合同审查关注的主观范畴(上)——合同心态

及时节合同心态概述

一、合同心态的内涵与分段考量

二、合同心态与合同目的

第二节合同心态的类型及对合同的影响

一、实务中常见的合同心态及对合同行为的影响

二、审查人员对合同心态的考量与应对

第十章合同审查关注的主观范畴(下)——合同目的

及时节合同目的概论

一、当事人的整体利益与合同目的

二、合同目的的内涵

三、合同目的的分类

第二节合同目的审查在实务中的运用

一、导

在线预览

静下来时,我常想,作为获取利益起点与终点的合同,市场主体虽须臾不能远离,可为什么合同制作与审查不能成为独立学科?在法学教育中,法学院将合同制作与审查至于合同法学科之下,甚至毫无涉及;实务中,年轻的法务人员、律师只能在执业过程中自觉自悟,或师从成功的前辈而研习那些各具特色、独成体系的经验之作。

合同既然作为联系企业家与法务人员的纽带,那在他们各自的视野中,对合同内涵、作用的理解是否相同?他们关注的合同制作与审查的重点是否存有区别?或者说,因他们立场、思维不同其关注的重点是否有所差异?审查人员仅凭良好的法学素养及掌握的法学专业技能能否胜任合同制作与审查的工作?如不能胜任,那审查人员应如何契合企业家的需求,应如何确定合同审查的工作边界……诸多的疑问给予了我写作《合同审查的思维与方法:风险控制与动态监管解决之道》的冲动,历经一年,书稿终成。

一、合同审查中的合同是什么

对法务人员及法学院的学生而言,提出"合同是什么"的问题也许是荒诞可笑的,因无论是学术著作,还是合同法的规定,对合同概念的解读早已形成通说,即合同是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但此种解读在实务中是否能给予法务人员以的、深入的观察合同的视角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从概念本身来看,认为合同就是协议,那协议是什么呢?协议是合同,这种相互循环式的答案显然是徒劳无益的,至于或设立、或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也仅是从静态的"效果"角度描述合同的功用,而非指明了合同的实质;其次,合同行为虽是法律行为,但其首先是经济行为,在企业家视野中,合同是实现期待利益的工具及手段,签订、履行合同,妥协、启动诉讼、观察法律对合同的效力性评价无不在评估成本与收益的基础上做出,而对成本与收益的认识往往因企业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有些企业家注重经济利益,有些企业家注重人格利益,有些企业家则并重经济利益与人格利益,也就是说,在对成本与收益评估时,企业家的视野中并非只有货币成本,其常掺杂着人格利益因素,致命的是,具有决定权的决策层的人格利益因素虽会对合同的签订、履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却具有个案性,且并非总会让外人知晓。既然如此,如法务人员仅从所产生的"效果因素"层面,而不是从"影响效果发生因素"层面去理解合同的定义显然是本末倒置,其很难在合同制作与审查中取得契合当事人需求的效果,也难以获得当事人的肯定性评价。

麦克尼尔在《新社会契约论》中谈道,"所谓契约,不过是有关规划将来交换的过程的当事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某些交换的因素,不是立即发生,而是要到将来才发生。"麦克维尔"未来交易关系规划"的论点虽更契合合同的动态发展过程,但由于忽略了签约前的磋商过程而略显片面。实务中,作为获取利益的合同行为既然是经济行为,其势必是一个动态的讨价还价过程,以合同签订和履行完毕(包括非正常终止)为时间标志,可将合同划分为三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协商阶段t1是及时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履约阶段t2是第二个讨价还价的过程;诉讼或仲裁阶段t3(如有)是第三个讨价还价的过程。t1阶段的目的是达成交易,当事人依据自己的合同地位强弱、交易的急迫程度、合同目的等与相对方博弈,其中既有坚持也有妥协,拟订的合同条款是在已知因素的前提下,对未来形成规划,规划的主要内容除明确合同各方应取得的期待利益外,还包括在"预测"履约障碍出现而影响利益实现时提前设置应对措施;合同一旦签订则进入t2阶段,由于未来总是未知的,突发事件、合同目的、合同心态的变化,经济环境、政治、法律、政策的改变都会使原来深思熟虑的合同条款在活生生的现实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合同一旦签订则须严守"的规则固然在理论上并无争议,但市场经济需要的是务实,其目的是实现规划的利益,而不是为形成刚性的争论和是非对错的严格区分,由此,在完成交易的利益驱动下,相互的妥协,再次的讨价还价难以避免;t2阶段,如因情形变化而不能使合同各方妥协而达成一致,纠纷则会演化成诉讼或仲裁,但即使在诉讼或仲裁过程中,当事人一样可以且会再次地讨价还价。由此观之,合同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是当事人本着"人的有限理性",基于"现在总与未来不同"的客观事实而准备随时实施"以动制动"策略的过程。

二、合同审查的势与术

所谓势,是指趋向、趋势、主观变化和宏观、微观环境的变化;所谓术,是指行业和法律专业技术。本书之所以论述势与术的关系是基于"仅掌握行业和法律专业知识不能胜任合同制作及审查工作"的论述。

学界中,鲜有学者专门就合同制作与审查撰写著述,实务界中,大多会从法律专业的角度去论述合同的制作与审查,而极少涉"势"的分析,究其原因,是论者为保持观点的正确、,为显示论者所拥有的与众不同的高深水平,而或多或少地脱离了真实的合同交易过程,或者说,在论述中加入了不能为他人考证的冥想与假定的成分。久而久之,"术"的横行催生了热衷合同版本制定的群体,衍生了企图用网络技术制定合同的现代派。事实上,合同的制作与审查无法缺失审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要求审查人员能够做到"度势"。严格地讲,在合同领域,"专业技术"与"势"均属于变量,但立法技术的要求使"制定法"因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相对稳定,而"势"则是一个很大的变量,加之不同性质的当事人对"势"的变化的感受方式与能力不同,更使这种变化具有个案性。如合同制作与审查企图以不变应万变,几乎与缘木求鱼无异。

比如,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签订上,房地产市场好的时候,施工方对于垫资金额、时间可适当放宽,转而追求垫资的利息收益,而在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时候,对于是否垫资、垫资金额、担保等确保垫资资金安全的追求则上升为及时位,垫资的资金利息虽依然重要,但重要性则有所下降。再如,企业性质不同,规范当事人的规则不同、对潜在的责任认识不同,决策层的心态不同,这无疑会影响着合同的签订与履行,甚至影响着纠纷解决方式的差异,如国有企业,决策层的责任承担有着独有的特性,即风险与利益的相对不匹配性、持久的不可逆性、风险被引爆的不可控性、处理结果的彻底性、约束规则的高标准与多样性,这种国事、家事、天下事我全管,国法、家法与道德全管我的局面势必会影响国企决策层的心态,而这一切并非是"术"可以解决的问题。 当然,合同目的的考量、政治因素的影响、当事人痛点及可替代性分析、市场的变换等影响合同签订及履行的因素均非属于"术"范畴。因此,审查人员如仅仅靠掌握的专业知识就从事合同的制作与审查的工作无疑有了滥竽充数的嫌疑。

三、合同审查的边界

合同制作与审查的目的是排除、设置或分配风险,明晰合同审查的边界实质是涉及为谁排除风险,排除什么风险两个问题。首先,关于为谁排除风险的问题,或者说你服务的客户是什么,作者在调研或培训中,曾多次向法律专业人士问及什么是企业客户这一问题,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专业人士给出的答案往往是:"客户是委托人",而在问及什么是委托人时,答案又是:"委托人是客户"。当换一个问题,问"家"是什么时,基本上都会回答家由父母、配偶、子女、车子、房子等组成。其实,无论是客户、企业,还是家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构成均依托于重要的填充物,如审查人员将自己的服务定位于一个不知具体构成的抽象概念时,则很难做到有的放矢,即使成功,也充满着偶然性。 企业是一种资源配置,其中包括人才、资本、土地、领导才能。从构成企业的填充物看,决策层、经营层及合同的具体执行人员都属于审查人员服务的范畴,也就是说,审查人员排除风险的范围除包括企业自身外,还应包括企业的决策层、经营层及具体的合同执行人员,只有如此,合同的制作与审查才能做到不顾此失彼。

至于合同审查应排除什么风险的问题,审查人员首先应明晰合同的地位,即区分所审查的合同在当事人的经济链条中是"工具性合同"还是"目的性合同";其次,从宏观层面审查合同的签订或履行是否会带来系统性的风险;,从微观层面审查合同的具体条款看其权利义务的体系安排是否合理,或是否存有漏洞。唯有如此,才能判断当事人实现合同目的的紧迫程度、才能分清主次矛盾、才能在履约中拿捏坚持与妥协的度,也唯有如此,审查人员制定的策略才不失针对性。

本书站在实务运用的角度,尝试着列举了广义合同审查与狭义合同审查的区别;描述了动态审查与静态审查的边界;对合同法中的平等、合法、诚信原则进行了重新审视;提出了环节分解法、诉讼倒 置法、扩展法等审查合同的方式;在合同审查主体上,明确了审查人员的定位及困境,并提出了困境解脱的办法;在合同审查客体上,对合同是否应该严密、合同语言是否可具有歧义、合同起草权争取等情形提出了"因客观情况不同而应有所差异"的观点;在主观范畴考量上,详细论证了合同心态与合同目的对合同签订、履行的影响,明确了在实务中,合同目的的内涵应突破学界对合同目的的界定,即不应仅限于经济利益,而应同时考量人格利益的现实性与重要性;在合同权利体系构建中,对合同权利重新进行了分类,将合同权利分为核心权利与筹码性权利、非核心重要权利,并提出了"以我为主"的权利体系构建思维;在履约障碍一章,分析了合同法的立法局限及无奈,明晰了救济板块的功能及设置思维……

鉴于作者能力限制,也许有很多观点还不成熟,甚至难免存有漏洞,但这不影响我们继续探索,同时也希冀广大同行批评指正。

媒体评论

这本书构建了合同制作与审查的体系和脉络,总结了合同制作与审查的思维方式,提供了合同审查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法学教育的缺失。

梁慧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

上工治未病,良律师防患于未然。这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分别从法律从业人员和企业家的不同角度,介绍了合同审查与制作的思维与技术,摒弃了法律从业人员的单向思维方式,是企业防范合同风险的实用之作。

韩世远(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做好合同审查,服务市场主体,这本书构建了独有的合同审查与制作的体系,介绍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必将给法律从业人员及法学院学生带来益处。

王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合同制作与审查结症的破解,不易!合同法学理论与实务的无缝链接,不凡!该书对合同实务指导意义值得深思。

于飞(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内容扎实,实用性强

2017-11-23 16:22:3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刚收到,快递很给力,读完继续分享

2017-11-26 10:24:1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挺不错的,好看

2017-11-20 23:22:14
来自amaoago**的评论:

一如既往支持当当~

2017-11-22 13:44:1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包装精美,就是物流有点差,显示前天送到,结果隔了一天,今天才送到,网上显示无法联系所以没有送到,物流不行

2017-11-15 22:20:32
来自aspire2**的评论:

实用性非常强,好书。

2017-09-09 19:39:3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包装很好,谢谢卖家!

2017-11-13 11:05:52
来自小***1(**的评论:

不错,挺有用

2017-06-17 10:21:53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还行吧,起码书是好的

2017-06-18 21:43:09
来自***(匿**的评论:

不错的东东

2017-06-21 09:00:04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书的内容应该是很有帮助的,正在阅读中。。。

2017-06-21 15:23:3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包装完好,物流很快!

2017-07-07 15:32:38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好,很实用。

2017-07-10 11:55:2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正版书籍,内容很好,很实用

2017-07-14 10:46:1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包装很不错哦,书的质量很好,感觉应该是正版

2017-08-01 15:30:4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内容齐全,还不错

2017-08-02 00:14:12
来自hoogoal**的评论:

非常棒,质量好,速度快,送达及时,下次还来

2017-08-02 16:21:48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当当购物很满意,书很不错,正品行货。

2017-08-06 21:48:5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实用 买了一百多本书 很多没有塑封 像旧的呢

2017-08-14 09:58:52
来自babyt1n**的评论:

书本很好。

2017-08-31 16:04:32
来自songym9**的评论:

喜欢,挺好的

2017-09-07 10:44:25
来自garyyao**的评论:

此书籍很好!

2017-09-24 10:21:1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还不错,挺好的

2017-09-25 15:41:36
来自k***r(**的评论:

纸张柔和,不刺眼,排版标准,不错

2017-10-06 09:23:3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矛盾百出,不知所云,极具误导性,内容很臭、很烂。P23误导当事人接受有缺陷的合同,然后“使用空中转体术,转嫁或者分散风险”。唆使合同当事人和合同审查者成为麻烦制造者。

2017-10-06 17:05:0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内容很烂,不值一看。

2017-10-06 17:15:05
来自啦***〇**的评论:

不实用,理论性强,啰嗦。

2017-10-28 17:41:45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书的质量很好,值得购买。信赖当当

2017-11-02 12:14:01
来自adylove**的评论:

内容涵盖范围很广,思想深刻,文笔也不错,建议大家读一下!

2017-11-02 22:05:01
来自小倩763**的评论:

合同审查的思维与方法:风险控制与动态监管解决之道 刚收到书 很快 周六买的 今天到了 包装完好 等看了来反馈

2017-11-06 15:37:39
来自guily**的评论:

合同审查的思维与方法:风险控制与动态监管解决之道 书本质量不错,值得阅读。

2017-11-08 11:25:43
来自n***g(**的评论:

合同审查的思维与方法:风险控制与动态监管解决之道 买了两本书,有一本的书角严重破损。每一次在当当买书都是这样的,但是这种破损程度我是不能忍的。

2017-03-08 18:37:5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合同审查的思维与方法:风险控制与动态监管解决之道 内容很棒!纸张也还不错!就是装订不太好,感觉容易掉页。

2017-02-15 14:04:57
来自***(匿**的评论:

书还是不错的,物流真是让人醉了,快递员生病了,快递公司竟然不发件了,打电话N次,本该5天之前该收的件,才姗姗来迟~

2017-06-29 10:29:15
来自蝶***涯**的评论:

很好的一本书噢充分详细地阐述了合同审查的思维方法等。很适合法律实务人员用。

2017-01-09 12:33:01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