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与大师:科学殿堂的人和事图书
人气:38

小楼与大师:科学殿堂的人和事

序 作为一位出版了四本书的作者,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写书的感觉的话,那就是:写书比写文章累。这貌似是一句显而易见的大白话,对我这种在写作上有一定兴趣,甚至以写作为乐的人来说,却是一种只有经历过了才意...
  • 所属分类:图书 >科普读物>人类故事  
  • 作者:[卢昌海]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302359654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6
  • 印刷时间:2015-04-08
  • 版次:1
  • 开本:1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玻尔犯过什么样的错误?玻尔的“互补原理”果真很重要吗?大名鼎鼎的“泡利效应”真实存在吗?有哪几位物理学家是连泡利都敬重的?“希尔伯特第十问题”是如何被解决的?爱因斯坦妻子对相对论有“秘密贡献”吗?当狂傲的朗道遇到尖刻的泡利,会发生什么事情?希尔伯特和爱因斯坦究竟谁先提出广义相对论场方程?数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推进对“黎曼猜想”的研究的?德国、苏联和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大规模的反相对论运动?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年来撰写的一系列科普及科学史作品,涵盖物理、天文、数学等领域的多个引人入胜的主题,文笔生动诙谐,取材翔实丰富,考据严谨深入,适合广大科学爱好者及大、中学生阅读。

本书以“近景式”的描写方式,来刻画科学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还原一些重大事件,使读者看到了科学家在公式定理外的一些细节,他们或幽默、或毒舌、或有局限,但更多的是他们在逆境中的坚持,在错误中的探索。作者文笔生动流畅,思维犀利,作品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可读性,读者既可以了解到各种引人入胜的科学史话、科学家故事,以及它们背后发人深思的社会渊源;也可以学到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

作者简介

卢昌海,复旦大学物理学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博士,目前旅居纽约。著有科普图书《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太阳的故事》、《黎曼猜想漫谈》、《从奇点到虫洞:广义相对论专题选讲》、《小楼与大师:科学殿堂的人和事》,其中《黎曼猜想漫谈》获2014年第7届“吴大猷科普奖”金签奖。并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近百篇科普作品。

在线预览

泡利效应趣谈

按照最近一段时间我网站(www.changhai.org/)的更新频率,我决定在6月1日上传本文。不过“六一”这个日子似乎不太适合谈论严肃的话题,我们就挑一个以物理学家命名的非物理效应——泡利效应(Pauli effect)——来聊聊吧。

泡利(Wolfgang Pauli)是上世纪一位很早熟的理论物理学家(当然,他的早熟是学术上的早熟,跟“九零后”、“零零后”的早熟不是一个概念)。记得有人说过,理论物理与实验物理的鲜明区分是始于20世纪的,这种说法是否恰当有待考证,不过这种区分在出生于1900年的泡利身上倒是体现得很鲜明,且很有戏剧性。泡利的理论天赋无疑是很高的,但他的实验才能则不仅不高,而且有可能是负的。这种“负才能”的集中体现就是所谓的“泡利效应”——即泡利的出现对实验设备的破坏效应。

是谁最早采用了“泡利效应”这一名称?我不太清楚,不过这一效应在当时的实验物理圈中是颇有些名气的,而且那名气并非只是搞笑意义上的名气。泡利的朋友斯特恩(Otto Stern——194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Stern-Gerlach实验中的那位斯特恩)就曾因为担心泡利效应而对泡利下达了封杀令,禁止其进入自己位于德国汉堡的实验室。科学史作品中有不少科学家逸闻是以讹传讹的故事(比如伽利略的斜塔实验、牛顿的苹果、瓦特的茶壶、爱因斯坦的板凳等),但这件是真的,斯特恩在1961年接受访谈时还亲自回忆过此事。

不过斯特恩的措施恐怕还小瞧了泡利效应的威力。据说有一次实验物理学家弗兰克(James Franck——192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Franck-Hertz实验中的那位弗兰克)位于哥廷根大学(University of Gttingen)的实验室里出现了一次事故。据查,泡利有不在现场的充分证据。于是弗兰克写信给泡利,很欣慰地告诉他说你总算无辜了一回。真的无辜吗?泡利对这种无罪推定似乎并不领情,他回信很诚实地“自首”说自己虽不在及时现场,但事发当时自己乘坐的从苏黎世到哥本哈根的火车却恰好在哥廷根的站台上停留了一会儿!——言下之意,泡利效应是可以有“超距作用”的。

泡利效应最初只是实验圈里的传说,但后来名头渐渐出了墙,波及的对象也变得五花八门,不再限于实验设备。据说有一次泡利去听一个讲座,他看见两位衣着体面的女士中间恰好有一个空位,便走过去坐了下来。谁知他刚一坐下,那两位可怜的女士所坐的椅子就双双垮掉了。这故事是德国裔美国艺术史学家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讲述的,是真有其事还是艺术的虚构就不得而知了。

戈革先生也转述过一个类似的故事,说泡利在某次学术会议上听到了一个令他不满意的理论,便走上台去严厉批评。泡利的不留情面在物理学界是出了名的,他说到紧要之处时,忽然拿粉笔向那已经坐回台下的演讲人隔空指去,吓得那人向后一仰,结果那人所坐的椅子竟突然垮掉了。坐在那人背后的俄国物理学家伽莫夫(George Gamow)当即跳起来喊道:“泡利效应!”(后来有人根据伽莫夫“此地无银三百两”的那声吼,怀疑是他在报告人的椅子上做了手脚)。

有关泡利效应的传闻有一个有趣的特点,那就是泡利效应绝不会损害到泡利本人,不仅不会损害,甚至还能在关键时候“拯救”泡利。泡利的助手派尔斯(Rudolf Peierls)和韦斯科夫(Victor Weisskopf)都曾在自己的自传中讲述过一个故事(细节略有出入,但本质上是同一个故事),其情节大致是这样的:有一次泡利要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与会的年轻物理学家们决定跟他开个玩笑,他们在会议厅的门上做了一个触发式的机关,只要泡利一推门就会发出类似爆炸的响声。结果呢?在泡利推门而入的一刹那,那些被年轻物理学家们反复调试过的机关居然“卡壳”了!泡利效应通过破坏“实验装置”而成功地“拯救”了泡利。

泡利本人对泡利效应的这种“损人利己”的效果也很有信心,并将之作为了判断一个效应是否为泡利效应的重要凭据。泡利后期的助手及传记作者恩兹(Charles Enz)曾经讲过一个故事。那是在1956年,泡利去世前的两年,恩兹夫妇与泡利夫妇在意大利的科摩湖畔共乘出租车时,车子在一个小山坡的顶上抛了锚。恩兹打趣说那是泡利效应在作祟。但泡利不同意,因为那个故障给泡利自己也造成了不便,不符合泡利效应损人利己的特点。

在所有与“泡利效应”这个金字招牌相联系的逸闻中,似乎只有一件是与泡利自己所受的伤害联系在一起的,不过那是一个伪效应(或者确切地说,是伪效应中的伪效应——如果考虑到泡利效应本身也是伪效应的话)。那件逸闻是这样的:泡利是个夜猫子,并且有一个不良嗜好,那就是喝酒(有时甚至是酗酒)。1932年夏季的某24小时,他在美国安娜堡(Ann Arbor)参加暑期学校时喝醉了酒,从楼梯上摔下来,摔伤了肩膀。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的讲座改由乌伦贝克(George Uhlenbeck——电子自旋概念的提出者之一)板书。据说那几次演讲由于不必亲自写板书,反而讲得特别精彩。不过泡利受伤的真正原因(醉酒)是不能让普通听众知道的(谁想听酒鬼的讲座?)。为了隐瞒真相,知情的物理学家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人戏称泡利是在游泳时受的伤(敢情那水不是“硬”水就是“重”水),而泡利的老师索末菲(Arnold Sommerfeld)则炮制了一个新术语:逆向泡利效应(inverse Pauli effect)。至于该效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就任由别人去猜了(拜托别往醉酒上猜就行)。

泡利效应很有趣,但它只是讹传、巧合及附会混合而成的逸闻,它是物理学家们的幽默而非真实的物理效应,这应该是相当显而易见的。但世界之大,却也不乏一本正经看待这种效应的人,比较著名的我数了数共有两个半人(我很想拾日月神教任老教主的牙慧,找出“三个半”人来,可惜实在找不到能与那两个半人齐名的“第三者”)。这其中前文提到的斯特恩算半个——该同志虽相信泡利效应,但只知防范不求甚解,故只能算半个。剩下那两个“完整的人”(郭德纲语)一个是泡利本人,另一个则是瑞士精神科医生兼心理学家荣格(Carl Jung)。听起来有些令人难以置信,但象泡利那样出色的科学家在学术高峰期之后有时也不免象聂棋圣那样出昏招,而且那样的科学家还并不鲜见(因此太过器重——甚至举国器重——老科学家的暮年言论不见得是明智的事情)。泡利自30岁之后开始遇到一些心理方面的麻烦,在他父亲的提议下,他向荣格进行了咨询(他们的通信后来被整理出版)。自那个阶段起,部分地受到荣格的影响,泡利开始相信一些后来被人们视为伪科学的东西。他不仅对泡利效应的真实性深信不疑,认为它可能与所谓的“超心理学”(parapsychology)有关,而且还写过文章,试图发掘物理学与精神分析学之间的“互补性”(complementarity)。泡利与荣格的交往对荣格也有一定影响,其信件被后者视为了案例。荣格并且提出了诸如“非因果联系原理”(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非因果平行性”(acausal parallelism)之类的概念,试图解释包括泡利效应在内的一些“现象”。

媒体评论

我非常喜欢读这本书,这本书不管对年轻人还是成年人都非常好。——中国科学院王元院士

解读科学史上的趣闻和争议,文笔生动、资料翔实、考据严谨,是一本难得的科普力作。——香港浸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数学文化》主编汤涛教授

卢昌海博士的作品敢于触及科学研究中的难题(例如奇点定理、黎曼猜想等)和科学史中的疑点,书中资料丰富而且往往为国内作品所罕见。——两届“中国图书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赵峥教授

科普的较高境界是:外行看了热闹而又大长见识;内行看了除了感叹还深为叹服。卢昌海做到了。——复旦大学金晓峰教授

大师未必皆正襟危坐,小楼不尽为琼楼玉宇。昌海这本小书撷萃咀华,以平实的风格,深入浅出地讨论科学与科学家的方方面面,实为科普之佳作。——国家天文台宇宙暗物质与暗能量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陈学雷研究员

细推物理须行乐,阅读这本书可以有“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这样的感觉。——河北科技大学汤叔楩教授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2014中国好书,专门买来看看,应该挺有意思

2015-09-03 12:34:3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不错的一本书,喜欢封面,内容也很棒..很有趣的读物

2015-08-31 11:55:33
来自黑狗身**的评论:

此文恣肆,纵横捭阖。观之则有醍醐灌顶,当头棒喝之清醒,又有疾雷震山,飘风振海之气势。文笔飘忽不定,顾左右而言他。恰似云挂山头,行到山头云更远,又如月临水面,拨开水面月还深。作者一如椽巨笔,挥毫泼墨出那青山黄河,气势恢弘的巨幅长卷,又以细笔点染,白描勾勒出那小桥流水,灵秀流波的小格窗景。如虬龙入海,探八千丈南冥之底,又如大鹏乘风,飞九万里苍穹之巅。如列子御风,泠然而善也,又如庄生梦蝶,羽化而仙乎。一读像春风拂面,柔然入心怡情;二读似夏雨飘落,汀然润物无形;三读恰秋月高悬,朗然普照世间;四读如冬雷震耳,峥然长啸尘寰。言出…

2015-09-11 16:37:5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同时还买了一本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说是缺货订单被取消、刚刚一看原来是涨价了!你们缺钱咋地!

2015-04-27 22:44:57
来自e脸谱**的评论:

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看,可能是理论性的东西有点多的原因吧

2015-08-13 20:53:2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不错。但书的内容不是想像中那样好。不知怎么评上好书,误导了我。

2015-09-19 14:48:5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整体不错,值得一观,当然对于我来讲,就文字有趣而言《上帝掷骰子吗》一书更可读。

2015-07-11 19:41:0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好的读物,科技用这种表现手法,值得孩子们阅读,包括我们这些大孩子,在科技面前永远是孩子的我们!

2015-05-05 16:51:54
来自河东书**的评论:

很生活的一本书,把科普融入了生活中,文科生也能了解理科生的世界。

2015-05-03 21:18:3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不错 就是好多科学名人及其贡献并不了解,看来我需要更多的书…

2015-06-10 17:37:28
来自林林978**的评论:

刚看了两章,讲述的是近代物理大师的故事,为十年浩劫国家物理大师的遭遇厄腕叹息!

2015-05-09 10:18:15
来自xieran6**的评论:

科学普及读物,对于文科生来说,书中的物理数学公式还是有些吃力的,但故事很精彩。

2015-05-27 01:11:2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就刚看了个前言,感觉写关于科学家时,视角很独特。

2015-09-12 21:24:43
来自yuhwan**的评论:

很有灵异感,仿佛能与大师对话,真是一本好书,需要反复品味。

2016-04-22 22:26:59
来自lulu614**的评论:

书不错,不错的一本科普书,内容新颖,有点趣味性,好评

2016-04-22 18:14:4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任何的成功都绝非偶然,追求科学皇冠的道路上更是荆棘满布,非大智慧大毅力者不能达成。

2016-04-23 11:30:3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2014中国好书榜获奖图书 小楼与大师:科学殿堂的人和事(理解科学丛书)语玻尔的错

2016-01-02 17:57:44
来自huahua0**的评论:

很好的一本畅销书,在琐细的人和事中学习科学知识。

2016-12-11 22:42:0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讲述科学家的故事,一些科学的发现背后的故事。

2016-04-16 11:24:1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小书大道理,值得推荐。讲外国科学家的八卦那么令人会心微笑,讲中国学者的部分却令人心情沉重。作者是“坏人”啊!

2016-04-22 16:14:29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小时候喜欢看科学家的故事,这个就是这类书,不过我喜欢。

2017-03-27 08:39:07
来自艾暖暖**的评论:

“吴大猷科普奖”金签奖获得者卢昌海的新作,荣获、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央视“2014中国好书”榜科普生活类第一名,入围《环球科学》2014最美科学阅读。

2015-06-16 14:21:08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就像宇宙间所有的其他存在一样,科学的存在也是有因果的,科学存在的具体形式是和它所要达到的目的紧密相连的。

2017-02-28 21:03:3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我非常喜欢科普类的读物,在网上查到该书为2014年中国好书榜获奖图书,故趁这次搞活动毫不犹豫地买下。我觉得很值。

2017-06-05 12:15:3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卢昌海,复旦大学物理学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博士,目前旅居纽约。著有科普图书《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太阳的故事》、《黎曼猜想漫谈》、《从奇点到虫洞:广义相对论专题选讲》、《小楼与大师:科学殿堂的人和事》,其中《黎曼猜想漫谈》获2014年第7届“吴大猷科普奖”金签奖。并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近百篇科普作品。

2015-06-24 16:31:49
来自曾光勇**的评论:

很不错的书,整体感觉很舒服。外国作家的书,总是能够感觉到文化的不同。也许是因为视野和角度、也许是因为教育和人文、也许是因为地域和气候。总之,能从书中找到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知识,这就是读书的目的所在吧。

2015-07-21 16:06:52
来自希尔伯**的评论:

现在科普读物个人感觉并不是很繁荣,所以对科普类书籍我还是格外关注的。这本书总的感觉很精致,尽管书中内容有一定的深度,但了解的也许是科学故事本身,科学态度可科学精神本身。科学故事和科学知识都同样精彩。

2016-12-03 23:20:46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