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心理·0-12岁儿童心理学(第六版)图书
人气:11

万千心理·0-12岁儿童心理学(第六版)

从孕期到小学,理解儿童每一阶段的成长,启迪孩子的智慧。著名心理学家陈会昌教授倾情翻译。
  • 所属分类:图书 >心理学>儿童心理学  
  • 作者:(美)[凯瑟琳·史塔生·伯格尔]([Kathleen] [Stassen] [Berger]) [陈会昌] 译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01986385
  •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10
  • 印刷时间:2016-10-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书以年龄为主线,对0—12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了而深入的介绍。本书部分综合性地介绍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概念、理论、遗传学和孕期发展,阐释了毕生发展观、可塑性、天性与教养和多元文化观等具有启发性的重要议题;第二部分重点介绍在婴儿期、幼儿期和小学期,儿童的生物社会性、认知和心理社会性的发展情况。

读者不单能在本书中了解儿童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及神经科学等前沿研究的发展,还能了解食品安全、生育技术、儿童精神疾病与药物、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幼儿第二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同伴欺凌、蒙台梭利教育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等与儿童的健康及心理发展息息相关的现实议题。

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引人入胜。无论是将本书作为教材的学生读者,还是希望了解儿童心理学知识的普通读者,都会喜欢上这本书。

编辑推荐

伯格尔教授不但是一位发展心理学专家,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曾做过幼儿园园长,在联合国国际学校做行政管理,在福特汉姆大学给研究生讲授儿童与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在新泽西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和康涅狄格州昆尼皮亚克大学给本科生讲授发展心理学,也曾在纽约州新新监狱讲授社会心理学。她带着身为人母所特有的细腻与睿智,凭借20余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将儿童心理学的前沿知识与当代世界的社会热点及父母和儿童教育与服务等从业者的实际需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各类读者倍加关心和备感困惑的问题分别给予了回答。

对于学前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学生来说,本书不仅能吸引他们投入到当前的学习中,更注重激发他们对未来职业发展的积极思考和大胆展望。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Kathleen Stassen Berger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布隆克斯社区学院教授,著有《人的毕生发展》(DevelopingPersonThrough theLifeSpan)、《毕生的邀请》(Invitationtothe LifeSpan)等多部重要的发展心理学教材,并被全世界700多所高等院校使用。

译者简介

陈会昌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现任国务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专家,东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目录

及时部分开端

及时章概论

一、理解发展的机制与原因

(一)科学方法

(二)天性与教养之争

(三)关键期与敏感期

研究个案:可塑性与戴维

二、研究各种各样的人

(一)性别差异

(二)文化、族群和种族

(三)社会经济地位

(四)寻找平衡

三、观察随着时间发生的变化

(一)动力系统

(二)历史背景

(三)三个领域

科学观点:镜像神经元

四、采用科学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调查法

(四)研究发展

五、科学的警示与挑战

(一)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

(二)量化与质化

(三)科学研究的伦理

第二章理论

一、理论的作用

(一)问题与回答

(二)事实与标准

二、经典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

(二)行为主义:条件反射与社会学习

(三)精神分析理论对行为主义理论

(四)认知理论:皮亚杰与信息加工

批判性思考:如厕训练——怎样训练和何时训练

三、更新的理论

(一)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与后维果茨基

(二)普遍性理论:人本主义与进化论

科学观点:如果你的配偶不忠诚

四、理论的贡献

第三章遗传与环境

一、遗传密码

(一)基因是什么

(二)变异

二、 生命之初

(一)基因匹配

(二) 是男还是女?

批判性思考:男孩太多了?

(三) 新细胞,新机能

(四)双生子

(五)辅助生育

批判性思考:为了要一个孩子而生出两个婴儿的代价

三、从一个细胞到多个细胞

(一)环境遗传学

(二)基因与基因的相互作用

(三)其他复杂的情况

四、基因型与表型

(一)目前的共识

(二)酗酒

(三)近视

(四)实际应用

五、染色体与遗传问题

(一)染色体数目不是46

(二)基因异常

(三)遗传咨询和检测

科学观点:心理障碍的遗传检测

第四章孕期发展与出生

一、孕期发育

(一)胚种期:前14天

(二)胚胎期:第3—8周

(三)胎儿期:从第9周到出生

二、出生

(一)新生儿的前几分钟

(二)医疗辅助手段

(三)备选的医疗技术

批判性思考:家庭分娩

三、问题与解决办法

(一)有害物质

(二)危险分析

(三)研究结果的应用

研究个案:人活着要做什么?

(四)低出生体重

(五)出生并发症

四、新家庭

(一)新生儿

(二)新父亲

(三)新母亲

(四)建立纽带

第二部分人生的前两年

第五章0—2岁的生物社会性发展

一、身体变化

(一)身高体重

(二)睡眠

批判性思考:婴儿该在什么地方睡觉?

二、脑发育

(一)脑中的联结

(二)经验塑造着脑

科学观点:面孔识别

(三)婴儿脑损伤

(四)对养育者的意义

三、感觉与运动

(一)感觉

(二)动作技能

(三)文化差异

四、健康地生存

(一)免疫

(二)营养

研究个案:母乳喂养的吉亚娜差一点死了

第六章0—2岁的认知发展

一、感觉运动智力

(一)阶段一和阶段二:一级循环反应

(二)阶段三和阶段四:二级循环反应

(三)阶段五和阶段六:三级循环反应

(四)皮亚杰与当代研究

二、信息加工

(一)可供性

(二)记忆

三、0—2岁的语言发展

(一)普遍次序

(二)说出的词

(三)文化差异

(四)语言学习理论

批判性思考:婴儿能阅读吗?

第七章0—2岁的心理社会性发展

一、情绪发展

(一)婴儿的情绪

(二)学步儿的情绪

(三)自我觉知

(四)大脑成熟与情绪

(五)气质

科学观点:还在害怕吗?

二、婴儿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行为主义

(三)认知理论

(四)社会文化理论

研究个案:“一起去奶奶家”

三、社会纽带的发展

(一)同步性

(二)依恋

(三)社会参照

(四)婴儿日托

第三部分幼儿期

第八章幼儿期的生物社会性发展

一、身体变化

(一)生长模式

(二)营养

二、脑发育

(一)思维的速度

(二)大脑两半球的联结

(三)计划和分析

(四)情绪与大脑

三、动作技能的改善

(一)大动作技能

(二)精细动作技能

(三)艺术表现

四、受伤与受虐待

(一)避免受伤

(二)预防措施

研究个案:“我的孩子吞下了有毒物质”

(三)儿童不当对待

科学观点:情绪问题难治愈

第九章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一)皮亚杰:前运算思维

(二)维果茨基:社会学习

科学观点:犯罪目击者

二、儿童的理论

(一)理论—理论

(二)心理理论

三、语言学习

(一)词汇量激增

(二)基础语法的学习

(三)双语学习

四、幼儿教育

(一)家庭与幼儿园

(二)以儿童为中心的项目

(三)教师指导项目

(四)干预项目

第十章幼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

一、情绪发展

(一)主动性对内疚感

(二)动机

(三)寻求情绪平衡

二、游戏

(一)玩伴

(二)游戏的文化差异

(三)活跃游戏

三、对成人的挑战

(一)家庭教养方式

(二)新媒体

四、道德发展

(一)天性和教养

(二)共情和厌恶

(三)纪律

科学观点:文化与惩罚

五、成为男孩和女孩

(一)生物性别与社会性别

(二)性别角色发展理论

批判性思考:凯斯琳 伯格尔与弗洛伊德

第四部分小学期

第十一章小学期的生物社会性发展

一、一个健康的时期

(一)发育放慢,力量更强

(二)身体活动

二、小学期的健康问题

(一)儿童肥胖

(二)哮喘病

研究个案:两个患哮喘病的8岁儿童

三、脑发育

(一)协调的联结

(二)心理测量

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一)注意缺失多动障碍、双相障碍和破坏性心境调节异常障碍

科学观点:儿童药物

(二)学习能力低下

(三)泛自闭障碍

(四)特殊教育

(五)超常儿童

批判性思考:这公平合理吗?

第十二章小学期的认知发展

一、小学期的认知理论

(一)皮亚杰的小学期认知理论

(二)维果茨基的小学期认知理论

(三)信息加工

批判性思考:球滚了下去

二、语

在线预览

及时部分开端

本书及时部分描述了多种开端:及时个定义、研究设计和理论,这些逐渐变成了人类发展的科学;人的生命开端,从两个细胞变成一个合子,变成了一个婴儿(当然,有时会变成几个婴儿)。

具体来说,及时章概述了人的发展研究要研究什么、为什么要去研究、怎样进行研究,并介绍了一些主要的研究方法和策略。第二章回顾了几种发展理论,既有经典理论,也有新理论。第三章介绍了基因与周围化学物质的相互作用,它们影响着身体的一切特征,从脚趾甲的薄厚到脑电波的波动快慢。第四章描述了生命的早期发育,从单个细胞的分裂到出生那一刻。

我们就要开始探究儿童的发展了,在这四章里,你将看到学科和理论的多样性,以及人们怎样给新生命的降生创造条件。

概论

概论

你将学到什么?

1. 什么让对儿童(差异巨大且难以预料)的研究成为了一门科学?

2. 文化怎样改变了儿童发展的方式?

3. 为什么说发展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

4. 为什么拿不同年龄的人进行比较并不是理解人如何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的好方法?

5. 以科学方法研究儿童是不道德的吗?

2010年12月26日,一场暴风雪袭击了美国的大西洋中部各州。你的及时反应可能是认为这只是一种与人的发展无关的自然力。但很快,你就会发现,年龄不同、经历不同、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人会对这场暴风雪做出截然不同的反应。

工作场所关闭了,五金店卖出大量铁锹,手套丢失在冰雪中,扫雪车卡在雪中动弹不得,轿车和公交车在街上抛锚,政治领袖的支持率飙升或暴跌。纽瓦克市市长(科里 布克尔,41岁,未婚)在推特[1]上对选民做出回应。他给一位困在雪中的市民带去了纸尿裤,批评了一个骂人者,羞辱了一个让母亲和妻子出去扫雪、自己却待在家里发推文的人。而新泽西州的州长(克里斯 克里斯蒂,48岁,已婚,4个孩子的父亲)却飞到佛罗里达,因为他答应要带全家去迪士尼乐园。他回复一个记者说,如果他妻子去了,而他没去,他的婚姻就要亮红灯。在河那边,纽约市市长(麦克尔 布隆伯格,68岁,离婚)未发出大雪紧急警报,导致多条街道几天不通车。布克尔受到称赞,推特上跟帖上百万;克里斯蒂受到了抨击,但也有人为他辩解;布隆伯格受到的全是批评,他的副市长因此辞职。

与此同时,不同年龄的孩子们却欣喜若狂。我那正学走路的孙子急切地戴上手套,穿上靴子,来到哈德逊河公园玩。我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于是把孙子放在洁白的雪地上,为他做了个雪地小天使,还堆了个小雪人。但是他不在乎什么天使之翼或雪人;只顾着把雪团扔进河里。

一位父亲在附近堆了个大雪人,用松针当头发,用雪雕出鼻子。他那6岁的儿子对此也不关心,雪人刚堆起来,他就过来打算把雪人推倒。他爸爸希望保存自己的作品,说要“让别人欣赏”;儿子争辩道:“要是一个恶霸过来就会把它打倒。”此时,发展心理学来救援了:我正好刚读过中国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表扬要在行为之前,而不是之后。

“你不是个小恶霸,而是个好孩子!”我跟他说。

后来,这个雪人在原地矗立了5天,直到化掉。

发展就像天气。出生、成长、死亡,人人如此,而个人会对此做出反应。本章将描述发展的共性和特性,首先介绍科学规律和普遍适用的定义,之后会介绍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一、理解发展的机制与原因

人类发展科学试图理解人们——各种类型、来自世界各地、各种年龄的人——是怎样随着年龄而发生变化的,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这个定义中有三个要点:科学、人和变化。

人类发展科学 (science of human development):探索不同年龄、来自不同环境的人怎样随着时间而变化或保持不变,以及原因是什么。

发展研究是一门科学。它和其他学科一样,依赖于理论、数据、分析、批判性思考以及完整的方法论。发展学家提出问题,做出回答,查明个中机制和原因——即探索发展过程以及这些过程的原因。为了寻找答案,科学家要收集在研究中掌握的证据(例如,化学元素和光线),在本学科中,证据则是儿童行为。多学科性是人类发展科学的特点之一;就是说,来自许多学科(如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的科学家都会为我们对人类发展的理解做出贡献。

研究人尤其需要科学,因为生活依赖于科学的回答。在一些问题上,人们的意见往往截然不同,如孕妇应该吃什么,应不应该让婴儿哭,应该怎样惩罚孩子,教师该不该给学生讲性知识。在这些问题上的主张通常依据情感、文化和教育,而不一定是根据科学证据。科学工作者就是要把主张变为真理,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把愿望变为结果。

科学探索获得的知识会指导实际应用。早期研究儿童的专家们开办了学校,给父母提出建议,创建了社区中心,用法律的武器来反对虐待儿童。科学家划分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认为不管基础研究的结果是否能在不远的将来得到应用,其本身都是有价值的。但多数发展学家都渴望用科学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一位学者指出:

40多年来,儿童早期发展科学取得了巨大进步,在21世纪的及时个10年即将结束之际,政策制订者面对的挑战很明确,是时候利用新的科学知识来构建新的干预策略了。

Shonkoff, 2010, p. 361

但是,事实可能被扭曲,应用所依据的可能还是假设而不是确凿的数据。由于发展研究是一门科学,因此它基于客观证据,例如,脑活动的神经科学机制、关于家庭结构的数据、学习的特性等。同时,因为它考察的是人的生命与成长,也难免带有主观性,从而带来偏差。客观与主观、事实与可能性、普遍性与特例间的相互作用,给发展科学带来了挑战、质疑甚至是变革。

(一)科学方法

为了避免接纳未经检验的观点和个人偏见的加深,研究者提出科学方法的五个步骤:

科学方法 (scientific method):用实证研究和以数据为基础的结论来回答问题的方式。

■及时步:从好奇开始。以理论为基础(将在第二章阐述),进行预研究或个人观察,并提出问题。

理论 (theory):一整套思想观点。

■第二步:提出假设。用假设来反映问题,假设是可被检验的特定的预测。

假设 (hypothesis):一个可被检验的特定预测。

■第三步:检验假设。设计并完成研究,以收集实证性(可观察、可证实的)证据(数据)。

实证性 (empirical):以观察、体验或实验为基础,而不是以理论为基础的研究。

■第四步:提出结论。用证据来支持或拒绝假设。

■第五步:报告结果。分析数据、结论及其他可能的解释。

1. 可证实性

发展学家最初受好奇心驱使,然后会去寻找事实,在谨慎考察之后得出结论。重复——在不同的参与者身上用相同的研究程序和方法重复研究——往往是第六步。人人都想了解关于自己的更多情况;正因为如此,对人的生活的研究才充满魅力。但是我们需要的答案是超越个人的有效的答案,这些答案也不一定与我们的预感和假设相一致。进行重复研究,不论是地复刻还是略作修改,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

重复 (replication):对不同的参与者(如不同年龄的、来自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或文化背景的人们)重复进行研究。

科学家要研究其他科学家在考察同样问题时的研究程序以及所报告的结果。他们阅读出版物、参加会议、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有时还要从一个国家跑到另一个国家做合作研究。研究的结论被修改、完善和重复验证。当问题涉及儿童发展时,其他人尤其要对研究结果加以分析和应用。

2. 婴儿猝死综合征——一个例子

本书讨论的每个问题都基于以科学方法进行的研究。在这里,我会以婴儿猝死综合征为例说明这一过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婴儿死于婴儿猝死综合征,它在北美被称为猝死(crib death),在英国被称为摇篮死 (cot death)。睡觉前,娇小的婴儿还冲养育者笑了,还在不停地挥舞着双臂,他们小小的手指头还抓不住东西,睡觉时一切还好好的,但他们再也没醒过来。当父母为孩子的不幸而痛苦不堪时,科学工作者会问,这是为什么(及时步),并检验假设(猫?被子?天然蜂蜜?谋杀?变质的牛奶?),但均无结果——婴儿猝死是一种神秘现象。

婴儿猝死综合征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本来健康的2~6个月大的婴儿在睡眠时毫无前兆地突然停止呼吸并死亡。

一位名叫苏珊 比尔(Susan Beal)的学者多年来在南澳大利亚研究婴儿猝死综合征,探索在各种情况下可能增加危险的因素。有些因素看起来与之毫无关联(如出生顺序),有些因素可能增加了婴儿猝死的风险(如母亲吸烟和盖了羊皮毯子)。比尔取得了一个突破,她发现了一个族群变量:华裔澳大利亚人的婴儿猝死的数量远远少于欧裔澳大利亚人的婴儿。这是遗传的原因吗?很多专家认为是。但是比尔经过科学观察发现,华裔婴儿是仰着睡觉的,而欧美的习俗是趴着睡。她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设(第二步):猝死与睡姿有关。

为了检验这一假设(第三步),比尔说服一批非华裔父母,让她们的新生儿仰着睡觉。这些新生儿几乎无人猝死。根据她用了数年时间收集的数据,比尔得出了一个语惊四座的结论(第四步):仰着睡能防止婴儿猝死,并且发表了她的报告(Beal, 1988)(第五步)。这引起了一些荷兰医生的注意:在荷兰,儿科医生一直告诉父母该让婴儿趴着睡。于是两位荷兰学者 (Engelberts & de Jonge, 1990) 向数千名父母建议,让孩子仰着睡。一年之内,荷兰的婴儿猝死事件就减少了40%——一个绝佳的重复研究(第六步)。

重复研究与应用的结果被传播开来。1994年,“仰着睡”运动戏剧性地大幅降低了许多国家婴儿的猝死率 (Kinney & Thach, 2009; Mitchell, 2009)。在美国,1984年有5245个婴儿死于婴儿猝死综合征;在1996年,这个数字降为3050;在过去10年,这一数字继续下降,每年因此死亡的婴儿大约为2000个(见图1.1)。这一结果说明,仅在美国,当今在世上的儿童和青少年若生于1990年以前,大约有40 000人会早早夭折。这一场运动非常成功,就连行为训练师都说,现在的婴儿学爬行的时间应比过去晚些,他们主张增加俯卧时间——在婴儿醒着的时候,让他们的肚子朝下,以促进肌肉发育(Zachry & Kitzmann, 2011)。

趴着睡已被反复证明是一种危险因素,但它并非的危险因素,婴儿猝死仍会发生。目前,加拿大和日本婴儿的猝死率远远低于美国,但是高于新西兰,其原因尚不清楚。除国家与睡姿之外,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低出生体重、脑干畸形导致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5–羟色胺,一种神经递质)过少、家人吸烟、被子或枕头太软,以及与父母同床睡 (Duncan et al., 2010; Ostfeld et al., 2010)。多数猝死婴儿都面临着多种危险因素:如果没有上述危险因素,就没有婴儿会猝死 (Ostfeld et al., 2010)。

(二)天性与教养之争

婴儿猝死综合征的例子突显出一个历史性难题,即天性与教养之争。天性指人的遗传基因的影响。教养指环境影响,从怀孕母亲的健康、饮食,到持续一生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学校、文化和社会。对婴儿猝死综合征而言,天性包括脑部分泌的5–羟色胺和生理成熟性;教养包括父母吸烟和婴儿睡姿等。

天性 (nature) :在发展过程中每个个体在父母的精子和卵子结合的那一刻从父母那里遗传而来的特质、能力和局限性。

教养 (nurture):在发展过程中,个体在其父母的精子和卵子结合之后所受到的所有环境影响,包括从母亲孕期营养到文化影响在内的所有影响。

天性与教养之争有多种说法,如遗传—环境、成熟—学习、先天论—经验论。不管怎么说,基本问题都是一种特征、行为或情绪有多少来自基因,有多少来自环境。注意,问题是“有多少”,而不是“是哪一个”。基因与环境都影响着人的每种特征。天性永远影响教养,而教养也永远影响天性。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草原使**的评论:

给同桌买的,据说很好!

2017-11-20 10:05:24
来自好***豆**的评论:

可以放心购买

2017-06-22 21:03:2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不是很满意主要是看书的内容不去计较那些包装太次从里到外都破了

2017-11-15 08:53:58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还不错,老师介绍

2017-04-20 12:10:3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恩好…………………………

2017-04-22 13:49:20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喜欢,送朋友的~^_^

2017-04-28 10:47:57
来自d***9(**的评论:

看到有人推荐,应该还不错

2017-04-29 02:47:00
来自陈小乖5**的评论:

整体感觉不错

2017-05-05 19:18:3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好很好很好在看中!!!?

2017-05-17 11:19:41
来自梦***(**的评论:

万千心理·0-12岁儿童心理学(第六版) 好评,一向很好

2017-05-21 16:10:5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性价比不高,不适合普通家庭看,对教育孩子帮助不是太大!想换货,但拆开了嫌麻烦!就懒得找客服了!

2017-05-31 21:42:13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这本书还没看,也很不错哦。

2017-06-05 16:49:0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

2017-06-20 22:24:08
来自***(匿**的评论:

知识比较全面的,正在认真学习中。

2017-06-20 23:09:22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厚的一本书

2017-06-29 16:51:5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包装完好,物流很快!

2017-07-07 15:17:1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还没开始看,期待能有所收获呀!

2017-08-13 14:10:4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全国知名班主任、神经语言程序学推广专家李进成老师,近年来运用西方心理学的逻辑思维和理论基础,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学生管理与教育模式,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成果。他撰写的《教师怎样说话才有效》和《不怕学生搅局——教师的教育机智修炼之道》都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在此基础上,李进成老师又倾情撰写《班主任有效沟通的艺术与技巧》一书,希望能更好地为班主任与学生沟通提供指导。《班主任有效沟通的艺术与技巧》更细致地梳理了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理论、方法与技巧,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来示范,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和指导性。该书也适合一线教师和学生家长学习借鉴。

2017-08-16 18:19:4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强烈推荐!适合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阅读!

2017-08-27 20:34:0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的封面到我手上就破了......

2017-09-04 07:18:10
来自nabobfo**的评论:

万千心理·0-12岁儿童心理学(第六版) 结合生活实际,书本让我慢慢地了解了孩子。曾经总是抑制不住的不耐烦和无奈,现在已经被理解与平和替代。翻译的得有些拗口,但词亏理不穷。我希望解答的“为什么这小子变成了这样?”,有了答案,“原来,这才是真实的孩子”。

2017-09-08 15:49:3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比较专业,需要慢慢看。

2017-09-11 14:58:20
来自***(匿**的评论:

内容专业,可读性强~

2017-09-23 12:24:3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要想了解孩子的心里,那么就得看儿童心里学

2017-10-21 12:36:59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老师推荐的,终于买到手了。要好好读!

2017-10-23 19:49:45
来自zhengxi**的评论:

很不错的书

2017-11-01 11:39:24
来自青***酸**的评论:

万千心理·0-12岁儿童心理学(第六版) 很详细介绍儿童心理学发生的前后,编写不冗余,可读性强

2017-09-14 16:48:45
来自provo**的评论:

万千心理·0-12岁儿童心理学(第六版) 陈老师翻译的,很靠谱~内容详尽,感觉非常好呢

2017-08-10 09:30:12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