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图书
人气:62

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

纪念魏斐德先生诞辰八十周年,动荡的乱世、变革的时代中,一位流氓知识分子的权力之路,一张地下秘密世界的吞噬之网,一段现代警察制度的荆棘之生。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政治人物>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  
  • 作者:(美)[魏斐德] 著 [梁禾] 译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13323819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3
  • 印刷时间:2017-03-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精装
  • 套装:

编辑推荐

纪念魏斐德先生诞辰八十周年

美国汉学三杰之一 魏斐德 经典之作 历经十年积

作者简介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 1937—2006)

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汉学三杰”之一;曾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教授、美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美国历史家协会会长、美国国际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国研究联合委员会会长。他的著作曾获得美国亚洲研究协会颁发的1987年度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加州大学出版社颁发的1987年度伯克利奖和美国城市历史协会颁发的非北美城市历史书籍奖。由于对中国史学研究的突出贡献,他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授予伯克利较高奖章。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曾盛赞魏斐德为当代最杰出的中国史学家

目录

编者说明

增订版序

前 言 幽灵

及时章 多面人戴笠

第二章 打流

第三章 投奔

第四章 十人团

第五章 “力行运作社”——蒋的共济会

第六章 创建力行社

第七章 力行社与蓝衣社

第八章 蓝衣社的“法西斯主义”

第九章 意识形态的竞争:蓝衣社和CC派

第十章 各省的蓝衣社

第十一章 1932—1935年的上海战

第十二章 行刑队

第十三章 行刺

第十四章 警察学校

第十五章 躺进棺材

第十六章 裙带

第十七章 战争与别动队

第十八章 训练营

第十九章 密码战争

第二十章 戴笠、梅乐斯及中美合作所的成立

第二十一章 中美合作所训练营

第二十二章 间谍

第二十三章 战时戴笠的走私网

第二十四章 战时重庆的军统

第二十五章 陨落之星

跋 妖魔

附录一 1939年下半年特训总队组织表

附录二 1943—1945年间军统机关组织表

附录三 中美特种技术合作协定

附录四 中美合作所训练班

附录五 访谈陈立夫笔记

参考文献

致 谢

代后记 讲述中国历史

在线预览

及时章 多面人戴笠

我站了起来,凌按惯例做详细的介绍,于是砍手鞠了鞠躬。他穿了件高领的蓝黑色党服,四十岁左右,双目锐利,中等身材,蓬乱的头发剪成西式分向一边。言谈举止,显示出他既大权在握,又能巧妙而毫不留情地使用这种权力。我可以相信,他便是中国最令人惧怕的人。

赫博特 雅德类:《中国黑室》

中国的希姆莱

一位外国记者后来这么回忆戴笠:一个隐面人,总是藏在房间的暗处,而其他人则处于一览无余之下。然而少数几个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当戴笠处于鼎盛时期见过他的西方人,却对他有强烈而多彩的印象。“从一方面看,二战中没有一个人形象要比他更黑;而从另一方面去看,又没人比他更白。”几乎所有的人都被他锐利的目光所震慑。一个戴笠领导下的在敌后工作的 OSS(美国战略情报局)人员说:“戴笠的身材中等壮实,外表粗犷强硬,有军人的干练。他的脸轮廓分明,尖锐的目光咄咄逼人,还有一张坚毅的嘴。”一个出身于中国传教士家庭的美国军官写道:“他英俊瘦长,有一双纤细优美的手,走起路来像是脊梁骨上了钢条,步子大而有力,像是中国戏台上的英雄人物夸大了的步伐。他那犀利审视的目光,像是要把人的五官和个性记下来以备日后之用。”

对于 20 世纪 40 年代在中国的大多数外国人来说,戴笠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被普遍认为“不是中国的卡那瑞斯(Canaris)上将,而是海因里希 希姆莱”。

戴笠给人的印象是聪明而有想象力,残酷而不择手段。他是中国国民党的希姆莱。他几乎是所有美国民主理想的敌人。在蒋的统治下,他企图通过铁腕来统一中国。他冷酷、狡猾而残忍。

纳粹冲锋队头子的帽子不是轻易摘得掉的。那些将戴笠简称为 T. L的西方人经常把戴笠称作“中国的希姆莱”。那时在美国政府的情报圈子里,大多数官员都相信“戴笠将军以刽子手闻名;以他为首的‘蓝衣社’,是个类似盖世太保的组织,至少在上海是众所周知的;对政敌他有自己的集中营;他不喜欢外国人,而且很少有外国人见过他”。

戴笠自己知道这个绰号,而且他不止一次试图向他的美国朋友们证实“他支持民主”。1945 年 4 月 3 日,检阅了中美合作所的“精锐部队”,即坐落在重庆外的歌乐山的第九部。那天晚上戴笠举行了一场奢华的宴会,耗尽了他从家乡浙江带来的 200 斤珍贵黄酒。歌乐山乐队学会了演奏“扬基歌”和“迪克斯”,而且当人群里的美国人为这些歌曲拍手欢呼时,演员们还准备演中国戏。这时戴笠突然打断了聚会,并坚持要说服美国朋友不要相信关于他的坏话。戴笠通过正式翻译刘镇芳语无伦次地说了半天,无非是想表明“他不是希姆莱”,而只是“总司令的戴笠,仅此而已”。

总司令的戴笠

在戴笠所有的特点中,最突出的也许是他为自己的领袖效劳的意愿。他为自己选择的这个名字的字面意思是“戴雨帽”,其象征意思是“一个仆人”,即强调了这种动物般的甘做其主人走狗的奴性,同时又代表了封建观念中的相互尊敬。戴笠这么对别人解释自己的名字:“有一首古诗这么说:‘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

沈醉是上海站的站长,戴笠的总务处处长,他指出其上司对走狗般的效忠,说他乐意当蒋的“爪牙”。戴笠自己的“犬马之劳” 的说法似乎也透露出他愿意从主子那儿接受这种非人的待遇。然而,作为基于君臣互尊理想上的封建意识,这一说法也显示了一种表面上自相矛盾的用意。“犬马”一词源于流传百世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和诸葛亮(卧龙)的隆中对。

公元 207—208 年,衰颓的汉室后代刘备,在其军师单福举荐了诸葛亮,并说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后,三顾茅庐,拜见这位年仅 27 岁的贤士。17 玄德终于在第三次拜访中见到诸葛亮(孔明)。他对孔明说: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申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

孔明谦逊地否认了自己的才能。但经不住玄德再三恳求,他提出在西川咽喉地带后面(巴蜀,即现在的四川)建立一个基地的战略,刘备可以从那里起家,最终征服北方内地,复兴汉室。当孔明一再自谦地拒绝玄德时,这位汉室宗亲落泪了。他哭道:“先生不出,如苍生何?” 孔明为玄德的诚挚所动,说:“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对诸葛亮来说,玄德的恳请是他决定当军师的原因。对精通《三国演义》并极其仰慕“卧龙”的戴笠来说,请他当特务机构的头子,一定在他心里引起了类似的效忠之心。但在沈醉眼里,戴笠甘当总司令的“犬马”则含有自我贬低的成分,而且这一点还影响到他的下属,使人性中本来高贵的品德变为一种对主子的敌人残酷无情的意愿。

戴笠自己为能够“秉承领袖意志,体念领袖苦心”而感到骄傲。而在他的对手们看来,这种自负是戴笠狂热地效忠于“有公无我,有我无公”信念的表示。就像所有专制政治的奴仆一样,戴笠是一个强和弱的矛盾结合体。他作为内部圈子里的人,大权在握。然而他对蒋的谦卑、对领袖的服从,最终又证明了他个性上的软弱。

戴笠是最受总司令信任的下级和警卫,只听从总司令的命令。他替总司令作内部调查工作,并负责总司令的警卫。戴及其无处不在的特务组织,被认作是中外之间非正式“业务”成交的媒介,而且其效率很高(共产党在重庆的联络人曾说,戴笠通过他的秘密组织控制着军事通讯、财务及外交事务。)……他的秘密警察组织在当时被用来抗衡“CC”派系控制下的党部警察,具体体现了总司令控制国民党最基本的政策原则之一,即在各势力之间通过制约达到平衡。他是后来国民党专制倾向的具体象征。

作为独裁的具体象征,戴笠也代表了国民党政府里最强大的组织之一:军事调查统计局。

军统

1943 年美国武官这么形容军统(MSB):

这个组织并未列在中国政府机构的名单上,然而它却是中国最强大最重要的组织之一。它是中国军队内高层次的领导机构。它的领导戴笠先生(将军)也许比其他军事委员会成员具有更大的。实际上这个局是中国的特务机构,并且据情报,它拥有2万以上的男女成员。它的主要作用之一是打击共产党活动。不过所有的间谍和情报工作都是在它的领导下进行的。它的许多活动与军事行动委员会情报科有重复,而该科的副科长与这个局有直接的联系。该局还控制着上海和国统区以外其他地方的中国特务。戴笠是原黄埔军校的军官之一,他通常被称为“将军”,但是据说他并没有正式的军衔。消息灵通人士说,在今天的中国,除总司令以外,他比任何人都要有权力。他被认为是一个能与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见面的人物。

所以,很难将戴笠作为中国最强大的秘密警察的头子所具有的个人影响与他和之间的密切关系分开。在众人的想象中,他至少代表了独裁的阴暗面。如沈醉所说,他是总司令的一把利剑,而在百姓的眼中则是蒋的刽子手。事实上,戴笠可能享有的独立性来自于他本人所具有的威慑力,但是反过来说,这种威慑力几乎全来自于他与蒋的接近——加上他那些众所周知、无所不在的耳目与爪牙。

像所有的警察头目一样,戴笠的威慑力来自于人们相信他的人无所不在。在中国和外国均有人认为:“众所周知,军统是中国的秘密警察,而且比起世界上任何间谍网来,它在特工人员的数量上要更加庞大,在地理覆盖面积上要更加辽阔。” 1946 年,美国军事情报机构估计戴笠有 18 万便衣特工——其中 4 万人全天候地为他工作。那些着特别制服和军队制服的特工人员包括:7 万武装游击队、2 万别动军,以及美国海军认为具有 15291 名士兵的“忠义救国军”和在中国沿海为数 4 万人的有组织的海盗。这些加起来总数有 32.5 万的实际或潜在的人员在为这个秘密警察的头子效力。

一篇提到戴笠是“中国的间谍大师”的文章说,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他的情报人员在活动。这些地方包括: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婆罗洲、福摩萨、暹罗、马来半岛、南太平洋群岛、锡兰、缅甸和印度。

到了战争的后期,戴笠的特务不仅在地理上而且在战略上都可以说无处不在。他们在马尼拉有城墙环绕的区域里发送气象预报,一直到麦克阿瑟登陆。他们在南京、汉口及所有被日本人占领的中国城市内组建警察部队。日本人发现这些警察愿意合作,便让他们照常管理,却不知所有中国的警察都是戴笠的人。他们在日本空军内有一个单独的傀儡飞行队,接受秘密命令,将日军的轰炸机于9 月15日转交给戴笠在西安城内的组织。而且在整个战争时期,在日本本土的东京皇宫里就有戴笠的特务。

美国的读者——公开的与秘密的——对有关戴笠无所不及的特务网络的例子十分着迷。据报告,一位美国战略情报局的上尉在回到他坐落在福州西边的住宅时,发现他的翻译正在与两位身着深色长衫的陌生人说话,那两人一见他进来便离开了。翻译吓得浑身发抖地告诉他这两人差点儿杀了他,因为他回到上尉的房间时正见他们在翻上尉的东西。他乞求上尉保护他。当上尉责怪他莫名其妙时,他又开始发抖,并说:“不,这不是莫名其妙。他们是老板的人。”这位军官回忆说:“于是我一夜没睡,整晚在膝盖上架着把该死的冲锋枪,因为那两个来访者是‘老板’的人。”

另一个美国情报官在日占区执行秘密任务时路过一个小村子,在当地的客栈下榻。他与客栈老板一起喝着地方酒并成了朋友。于是这位美国人冒昧地建议他们去搜索所有顾客的行李。说到底,这难道不是客栈主人的“老板”要他干的吗?后来,当他们在醉意下搜索了旅店的其他房间后,美国人说他原以为这个小村子对于安置一个常驻的秘密警察特工来说太小了点。“多小没关系,”据说那店主这样回答,“在中国每个地方都有老板的特工。”

当然,在一村一屯安插特工并不足以使戴笠赢得他所得意的对他的普遍恐惧。他在外国人和中国人眼里的形象部分出于他残酷的名声。美国观察家认为:“许多中国人悄悄传说他用火车头内燃炉烧烤的方法来惩罚叛徒,而且他操纵了关押政治犯和其他犯人的集中营。”有些中国人,如的对手李宗仁,他们对戴笠“作为一个聪明而含蓄的人”具有好感,但同时对他“笑里藏奸”感到震惊。尽管在他的组织里他偶尔会以漫不经心的样子出现,但据说万一有人不遵守他的纪律,他便残酷无情地惩罚他。戴笠的批评者们因此向外国人指控戴笠应对许多文科教授和其他进步人士的监禁负责,同时把他形容为“中国的法西斯分子”。

亚洲的神秘人物

尽管他最终喜欢施刑,残酷本身却并不是他那威慑力的关键所在。他虽然杀了很多人,但并非病理性的虐待狂。他自己也并不喜欢这么做。他对杀手们下令行刺时,通常总是与计划略微保持距离。他无疑为自己能在远距离外置他人于死地的权力有种变态的快感:死神既遥远又近在咫尺。于是,戴笠保持孤僻和神秘的能力使他变得无法预测,于是在人们的眼里变得更加奸诈危险。

这种气质在小说《红岩》里对徐鹏飞的描写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部小说讲述了内战期间军统(或后来的保密局)的情况。徐是重庆特务机构的领导,小说这样形容他穿行在阴森恐怖的总部大楼里:

随着徐鹏飞的出现,整座侦训大楼立刻鸦雀无声,所有的部属,正以景仰的、谄媚的种种神情迎接他。徐鹏飞对于这些,不能不由衷地感到自得满足,渐渐露出一丝稀有的浅笑,但迅速地收敛住了。和往常一样,他不能让任何人猜透他的心思,只能叫人捉摸不透他的喜怒无常的性格。他故意迟缓了巡视的步伐,毫无表情地从纷乱的目光中穿过。

他许多让人费解的特点与他不让人察觉他在场及保持隐姓埋名的奇妙能力有关,部分也与他不愿被拍照有关。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最神秘的人物”,戴笠特别刺激美国记者们的想象力,因为他符合他们把他当作现代的傅满洲博士的形象。

戴笠被认为是经历过战争的最神秘的人物。但那些知道他长什么样的中国人通常不这么看。据说近四亿五千四百万的人从没有见过他,也不知道他长什么样。他从不公开露面,也不让记者采访,而且几乎从不让人给他照相。

媒体评论

封底书评:

魏斐德2000年以后的生涯几乎都用于探索20世纪初犯罪、间谍与腐败的世界。在《间谍王》与《上海警察》《上海歹土》中,他反复关注相同的主题:政治斗争,权力的欲望,个人的弱点。但凡听过他谈论这些研究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相信,他对于在华盛顿和上海所发现的秘密警察档案,怀有无限热情;读者也会毫无保留地感受到,中国政治受何种力量的驱动,以及盘踞在对“乱”的恐惧中的可怕力量,这些都是魏斐德始终不懈地探索着的问题。

——欧立德(Mark C. Elliott,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

魏斐德是一位叙述历史的大师,这一点在《间谍王》中得到充分体现。他对资料的详尽掌握与轻快的文学风格,使他不局限于讲述故事,还能在描述中精准地把握分析。这部书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国民党政权的了解,当代中国的读者、学者将从中获益良多。

——白吉尔(Marie-Claire Bergere,法国大学荣誉教授)

名人书评:

许知远:剧烈变革时代的巨蟒(载《商务周刊》2004年第20期,节选)

当合法性的权力越无法建立时,隐形的、暴力的、不可告人的权力就占据着越大的空间。在混乱中,立场与原则彻底消失了,对权力的攫取变成了的目的。戴笠不断地与共产党、日本斗争,也要与来自国民党内部的挑战者斗争。

在漫长的中国传统中,从来就不缺乏戴笠式的人物,他们从社会边缘出发,试图获得中心位置,与其说他们拥有智慧,不如说他们拥有过人的精明与狡猾。他们心中有理想,但无疑这些理想是狭隘的,所有理想往往转化成毫无顾忌地侵害他人。只不过戴笠恰好赶上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一个面临性危机、分裂的社会给他以舞台。他比别人更残酷,更不择手段,而不是他有什么魔力。

胡文辉:本土视野的美国“汉学三杰”(载《南方都市报》2005年5月23日,节选)

(魏斐德)比孔飞力高产,又比史景迁专业,方面既广,质量也高。不过,我认真读过的仅有新近的《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一种。戴笠及其军统局,向来是民国野史的热门题材,却极少成为大陆学院派史学的研讨对象,更没有相关的专业论著。魏裴德此书,相信是至今为止关于戴笠的详尽综述,在相当时期内大陆学人都将瞠乎其后。秘密警察实在是政权一个关键性的侧面,戴笠在抗战前后更成为蒋政权的第二号实权人物,其隐性影响极大;故此书的价值不在戴笠个人,而在透过戴笠,深入讨论国民党的秘密警察现象。不理解戴笠的军统,就不能真正认识国民党政权;正如不理解盖世太保,也不能真正认识纳粹德国,不理解克格勃,也不能真正认识斯大林主义的苏俄。

更值得留意的,是第五至十章关于蓝衣社的述论。除了易劳逸的《流产的革命: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1927-1937)》以外,这应是此间汉语学界对蓝衣社紧密的总结了。所谓“蓝衣社”,其实是约定俗成的非正式命名,源自外部舆论及民间社会的讹传,真实的组织称作“中华复兴社”,核心组织是“三民主义力行社”,创始于内忧外患的1932年;力行社由嫡系的黄埔军校青年军官发动,初始动机是回到黄金时代,恢复失落的革命精神,扫荡官僚政治的腐败,以意大利、德意志法西斯主义为榜样,强化领袖,倡导民族复兴,对外抗衡日本的侵削,对内消灭中共的威胁。而戴笠的政治起点,正是力行社所属的特务处,魏裴德指出:“如果将力行社会行为在其前沿团体中筑巢的话,那么特务处便是它孵化的产物,尽管这一点使力行社的创建者们非常不快。”等到力行社因国共合作而解散,特务处转型为军统局,戴笠遂独当一面,成为得力的政治打手。

如果说蓝衣社是国民党的冲锋队,那么军统就相当于后来居上的盖世太保,而戴笠也被称作“中国的希姆莱”。军统势力的迅速崛起,正是蓝衣社运动失败的替代品;戴笠在特务政治上的局部成功,其实也正是在总体政治上的失败。一场熬来充满理想主义狂热的青年运动,一种”迷人的法西斯主义“,如此轻易地就蜕化为功利而嗜血的暗杀政治,这是民国史上的悲剧。魏裴德为我们认识这出悲剧,提供了坚实的文献基础和历史剖析。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早就想买了,不错

2017-11-26 16:47:4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包装精美,内容丰富,值得购买

2017-11-20 14:54:26
来自s***n(**的评论:

这个装帧精美

2017-11-21 16:24:06
来自南***(**的评论:

hhhhhhhhhhhh

2017-11-22 00:05:5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个商品质量很好!

2017-11-14 13:29:08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美国学者所写,值得研究。

2017-11-14 16:16:47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满意,感谢当当

2017-11-14 18:27:20
来自金鑫犇**的评论:

书不错,物流快

2017-11-18 20:45:57
来自鲁尧**的评论:

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 文风和中国作家作品迥然不同,从另一个角度解剖了国民党的特务制度,认识了戴笠的颜色!

2017-09-20 18:50:37
来自Sylvana**的评论:

本以为是关于戴笠的叙事“小说”,结果更像资料汇编。虽然作者在后记里说了很多历史叙述和虚构的关系问题,但着实没有史景迁的诗意和清晰感。大部分有意思的资料都来自沈醉的《军统内幕》和《我所知道的戴笠》

2017-11-18 21:48:44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不错,很客观,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2017-11-11 17:58:0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书为什么这么轻啊

2017-11-11 19:27:2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好都值得研究

2017-11-11 21:37:20
来自**(匿名**的评论:

当当的书全又好,如果能再继续改进快递的包装以更好保护书本就好了,特别是精装书磕损让爱书人遗憾

2017-11-03 15:33:2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从客观的视角重温历史

2017-11-03 16:37:0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可惜英年早逝。

2017-11-04 21:52:1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读读外国人写的历史,定有很好的收获。

2017-11-05 02:08:5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包装比较简陋,折角了也懒得计较了,明明选了每天都可以送货偏偏要搁到周一才送来

2017-11-07 13:44:2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相当不错~厚儿不重~内容充实~

2017-11-07 21:24:5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著作本身没得说,新星编辑出版的质量高!

2017-11-07 21:30:13
来自珏老爷**的评论:

大家都很喜欢

2017-11-07 23:23:59
来自武汉长**的评论:

我很喜欢我很喜欢

2017-11-08 21:00:2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厚实的一本书,魏斐德先生系列丛书功底深厚,做活动时候买的,价格很实惠。

2017-11-09 12:30:54
来自当***(**的评论:

魏斐德的著作没有理由,果断拿下,日后品读。

2017-11-10 17:06:5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冲着作者去买的

2017-11-11 08:27:13
来自遇见海**的评论:

过于学术了,体系结构也有些乱,个人认为没有抓住戴笠人物的精髓

2017-08-17 14:11:20
来自王玍**的评论:

貌似算不上魏斐德作品谱系中的出色之作~但值得收藏

2017-10-22 13:23:4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极美的印刷,装订,封面也很有意味。看了一半,就强烈的喜欢!

2017-10-29 12:00:04
来自m***3(**的评论:

很棒很权威。内容丰富,难度适中。物流师傅很负责!满分。

2017-05-10 12:51:0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Jr. 1937—2006)美国著名中国研究专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美国“汉学三杰”之一。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哈斯基金教授,美国历史家协会会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院院长、美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除已发表的百余篇学术论文外,其著作还包括《洪业:清朝开国史》《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歹土: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1937—1941)》《红星照耀上海城(1942—1952)》《历史与意志:*思想的哲学透视》等。

2017-07-31 17:52:20
来自1***0(**的评论:

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 帮朋友代购,内容应该不错,书是老书新版,快递包装良好,速度正常!快递员辛苦!

2017-04-02 07:51:23
来自V***r(**的评论:

近些年谍战片很多,里面都上不了提到戴笠,很厚一本

2017-07-01 12:45:42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還是外國人寫的比較客觀,不像國內的作品政治傾向偏頗,本書值得一看,不錯,赞當當!

2017-04-04 11:09:2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一直比较信赖当当网,买书基本都在这里买,所幸当当也没有让我失望

2017-06-10 19:02:08
来自栉风行**的评论:

很不错的书,初看了一下内容,有独到之处,值得阅读与收藏

2017-08-01 22:12:1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稍微翻了几页 应该不错 尤其外国人眼中的戴笠

2017-08-24 10:05:59
来自一舟枫**的评论:

又一老外研究的中国史,况且也是我国学者不会谈的人物。

2017-08-28 21:32:1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魏斐德的这部书内容翔实,观点中立。素材丰富,值得一读,值得收藏!很厚的一本书,不错!

2017-10-19 17:39:22
来自龍***(**的评论:

此书也详尽展现了1930至1940年代民国特务制度的发展历程,能够极大地丰富并启发我们对这一时期的民国史的认识。

2017-04-24 13:42:3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一分是给包装的 。难道贵司一个纸箱子都用不起?一个朔料袋包着就送过来。书角都折了。无语

2017-07-30 09:04:53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