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图书
人气:38

李鸿章传

晚清改革的总设计师、近代史上具有争议的人物!上承曾国藩,下启袁世凯,晚清自强运动的CEO!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真实再现晚清版“国进民退”!

编辑推荐

1.民国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纪传体写作人梁启超扛鼎之作。

2.开创纪传体文学写作的一代新风,自司马迁以来史家从未企及的高度!

3.因应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改革家,中国的现代化转型从他手中起步。

更多精彩名家传记请点击这里:

曾国藩传

梁启超传

朱元璋传

武则天传

张居正大传

苏东坡传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各种社会运动,更是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他还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他的文章富有独特的历史视角,发人深思,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清代学术概论》《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少年中国说》等。

目录

李鸿章传(白文) / 001

002 / 序 例

004 / 及时章 绪论

008 / 第二章李鸿章之位置

014 / 第三章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

019 / 第四章兵家之李鸿章 (上)

037 / 第五章兵家之李鸿章(下)

044 / 第六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

054 / 第七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

066 / 第八章外交家之李鸿章(上)

075 / 第九章外交家之李鸿章(下)

086 / 第十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

102 / 第十一章李鸿章之末路

115 / 第十二章结论

李鸿章传(译文) / 129

130 / 序例

132 / 及时章绪论

138 / 第二章李鸿章所处的历史位置

146 / 第三章李鸿章未发达以前及当时中国的形势

152 / 第四章军事家李鸿章(上)

176 / 第五章军事家李鸿章(下)

186 / 第六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李鸿章

198 / 第七章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李鸿章

215 / 第八章外交家李鸿章(上)

226 / 第九章外交家李鸿章(下)

240 / 第十章赋闲时期的李鸿章

262 / 第十一章李鸿章的末路

275 / 第十二章结论

在线预览

及时章绪论

天下只有平庸的人,才既不会挨骂,也不会受到赞誉。如果全天下的人都骂一个人,那他可以说是超乎寻常的奸雄;如果全天下的人都赞美一个人,那他一定是超乎寻常的豪杰。然而,这些所谓的“天下人”,通常自己就是普通人,千百个人里面也找不出一个非常出色的人,用这些普通人来评论那些超乎寻常的人,这是可信的吗?所以誉满天下的人,未必不是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伪君子;谤满天下的人,未必不是伟人。常言道:盖棺论定。我见过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却仍未有定论的例子。说好的仍在说好,说坏的仍在说坏,让后人无所适从。比如说有这么一个人,赞扬他的人不计其数,诋毁他的人也是不计其数;夸他的人把他捧到极点,骂他的人也把他贬低到极点;他今日所受到的诋毁恰好可以抵消从前得到的赞誉,他所得到的赞誉也恰好补偿了从前所受到的诋毁。像这样的一个人,该怎么评价呢?回答是:可以说他是个非凡的人。这个人是非常的奸雄还是非常的豪杰先不说,单是他处的位置与层次,就不是普通庸人的眼光所能洞察的,也不是普通庸人的嘴所能信口胡说的。只有理解了我这话的意思的人,才可以读懂我这本《李鸿章传》。

我敬佩李鸿章的才干,我惋惜李鸿章的见识不够,我同情李鸿章的遭遇。李鸿章出访欧洲,在德国会见了德国前首相俾斯麦,礼貌地问道:“如果一个做大臣的人,想要尽力给国家做些事情,但朝廷上所有人的意见都与他不合,却联合起来给他制造障碍,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要实现自己的志愿,该怎么办呢?”俾斯麦回答:“最重要的是得到皇帝的支持,有了他的支持就能独揽大权,那还有什么事办不了呢?”李鸿章说:“比如现在这个大臣,他的君主无论谁的话都听,君主身边那些近臣、侍从,经常狐假虎威,借君主的名义干涉大局。面对这种情况,这个大臣该怎么办呢?”俾斯麦想了很久才说:“一个当大臣的,假如以赤诚之心替国事操劳,估计没有不被君主体谅的,唯独在妇人女子手底下做事,就不好说了。”(这些话是从西方报纸翻译过来的,普通华语报纸如《星轺日记》所登载的内容,因为有所忌讳而不敢全译)李鸿章听了这话沉默不语。唉!每次我看到这段对话,就知道李鸿章心里的郁闷、牢骚和忧愁,不是寻常旁观者所能理解的。我之所以批评他,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之所以理解他,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自李鸿章扬名世界以来,五大洲各国的各界人士,几乎只知道有李鸿章,而不知道有中国。一句话,这是因为李鸿章已经成为中国的代表人物了。这种以外国人的身份评论中国之事的做法,必然不能了解事情真相,原因不必多说,但李鸿章却称得上是中国近四十年历史中及时关键人物。凡是读过中国近代史的人,自然不能不提到李鸿章,而读《李鸿章传》的人,也必须要拿本中国近代史作参考,这已经成为共识了。因此说,我现在做的这本书,换个名字叫做“同光以来大事记”也未尝不可。

不仅如此,一个国家当今的社会现象,必定与这个国家此前的历史相呼应,所以此前历史是当下社会现象的原因,而当下社会现象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既然李鸿章和今日中国的关系如此之深,那么想要评论李鸿章,就一定要目光如炬,深刻地洞察中国几千年来政权变化更迭的大趋势、民族灭亡与兴盛的潮流,以及现在中国外交的内幕隐情。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李鸿章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孟子说过“知人论世”,社会大事本来就不容易说明白,更何况人,是那么容易了解的吗?

现在中国的庸俗评论家,常常将平叛太平天国起义、捻军叛乱作为李鸿章的功劳,以数次的议和谈判作为李鸿章的罪过。但我认为,这样的功罪评价都不很恰当。从前俾斯麦还曾对李鸿章说过:“我们欧洲人把抵御外侮当成功劳和荣耀,但只为了一家的利益,就让同胞自相残杀,我们欧洲人认为这不值得骄傲。”而李鸿章平定太平天国叛乱、平定捻军叛乱的功绩,是兄弟骨肉相残的行为,如果哥哥打弟弟也能算作功劳,那么天下的兄弟都会因此而感到恐惧。如果我们的国人常因为国耻而愤怒,痛恨和议,而将怨恨全部转移到李鸿章一人身上,尽管事出有因,然而换位思考一下,在一八九五年二、三月,一九○○年八、九月,假如把批评的人放在李鸿章的位置上,那么他所采取的措施、办法,当真就能比李鸿章强吗?我以为并非如此,不过是一群旁观者为了图口舌之快而已。所以,我对李鸿章的功过评价,正是和这些说法有所区别的。

现在李鸿章已经死了。外国的评论者,都认为他是人。有的人说:“李鸿章之死,必然会让中国今后的局势发生很大的变动。”李鸿章到底是否足以称得上是人,我不得而知,但重要是现在那些五十岁以上的人,三四品以上的官员,却没有一人可以望李鸿章之项背,这是我敢于断言的。李鸿章的死,会不会影响到中国全局,我也不得而知,但重要的是,现在这个政府失去了李鸿章,就如同老虎失去了伥,瞎子失去了向导,前途危险,麻烦事越来越多,这也是我敢断言的。我倒真心希望外国人的说法不是真的。要是真像他们所说的那样,我们这么大的一个中国,居然要靠李鸿章一个人来支撑,中国还有救吗?

西方哲学中有句名言:时势造就英雄,英雄也造就时势。像李鸿章这样一个人,我不能说他不是英雄。然而,他只是时势所造就的英雄,却不是造就时势的英雄。时势所造就的英雄,都是寻常英雄。天下这么大,历史这么久,什么时候没有时势呢?所以读一部二十四史,像李鸿章这样的英雄,简直可以说是车载斗量。但是那些能造就时势的英雄,千年也难得一遇。这就是中国历史之所以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终不能大放异彩、震撼世界的原因。我在写这本书时,这种感觉一直萦绕心头。

历史学家评论霍光,惋惜他“不学无术”。我认为李鸿章之所以不能被称作非常之英雄,也是因为这四个字。李鸿章不了解国民的原理,不知晓世界发展的趋势,不知道政治的本原,处在十九世纪这个竞争进化的时代里,却希望用小修小补的方法来挽救国家、谋求发展,苟且偷安。却不扩充国民的实力,将中国发展成世界上远近闻名的富强国家,而只是学习西方的一点皮毛,不求了解西方强大的根源,就自满自足起来,凭借着一点小聪明,想要和世界上的著名大政治家相抗衡,出让大的利益,却去争夺一些蝇头小利。如果不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怎能弥补得了这些问题呢?孟子曾说:“在长辈面前用餐时大吃大喝,却还讲究不用牙咬断肉干这样的小礼节,这是不识大体,不分轻重。”(原文: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李鸿章晚年的种种失败,都是这个原因。尽管这样,也不必过分责难李鸿章吧?他毕竟不是个能造就时势的英雄。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难免被这个社会数千年所形成的思想、习俗、观念所羁绊,而不能自拔。李鸿章没有出生在欧洲而出生在中国,没有出生在今天这个时代而生于几十年之前,无论是他同时代的人还是他的前人,没有一个能造时势的英雄可以引导他、辅佐他,同时代、同环境的人物已经是这个样子,停留在那个水平上,自然不能把责任都归在李鸿章头上。况且在那样的境遇下,李鸿章的一些志愿不能全部得以施行、实现。所以我说:我敬重李鸿章的才干,惋惜李鸿章的见识之不足,同情李鸿章的遭遇。但是以后有能沿袭李鸿章的旧路而成就大事的人吗?那时时势已经变了,他之所以成为英雄的原因也变了,千万别把我替李鸿章脱责的理由拿来宽恕自己。

媒体评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已有长足的进步,政治体制改革却步履维艰,且不得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困局。在新一轮的历史大螺旋中,没有了亡国灭种的紧迫感,也仍未建成一个理想完善的公民社会,一百多年前梁启超“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的警告,在大同世界出现之前,永远不会过时。

——章立凡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满意好评!值得收藏起来!

2017-11-22 16:10:2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好,继续保持

2017-11-15 07:55:31
来自桔鑫**的评论:

这本书已经拿到了,刚开始看有些文字的理解需要斟酌,不过对于锻炼文言文的阅读还是有好处的,还好配套了一本白话文的,两本对照着看也不错。就是快递不给力,买时选择能刷卡,结果取书时却被告知不能刷卡。对快递的服务不满意

2017-11-16 22:57:2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上承曾国藩,下启袁世凯,晚清自强运动的CEO。大师的书,很好,必看!

2015-10-23 10:14:5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有错误,1864-1865是同治年,写成咸丰了~

2017-11-18 10:54:5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个商品不错

2017-09-05 12:03:2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不错不错不错

2017-09-07 17:50:5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可以很棒

2017-09-07 17:51:59
来自yrjsw**的评论:

质量很好,价格很便宜,推荐!

2017-09-12 17:07:50
来自ouyangy**的评论:

读名人,品人生

2017-09-23 16:46:23
来自市井作**的评论:

快递造成凹痕

2017-10-11 13:33:05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好的书,印刷精美,内容丰富,很好。

2017-10-15 17:44:45
来自beyond2**的评论:

好书,值得收藏。

2017-10-25 10:22:0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不错的书,自己看小孩看。

2017-10-31 10:08:19
来自豆腐家**的评论:

很好。。。

2017-11-01 18:02:26
来自桐灵人**的评论:

当当网老顾客,快递速度快,质量印刷可以

2017-11-08 14:28:29
来自h***i(**的评论:

发货送货都很快

2017-11-09 11:09:3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真实再现晚清版“国进民退”

2015-10-20 11:40:0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好的书,冲着梁任公买的。能学古文,又能研究下近代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

2015-10-21 13:41:3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经典的文章,人是多面的,任何脸谱式的评论都是片面的

2016-07-10 22:45:2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梁启超这书有其鲜明的时代指向性,看的时候应该多多关注时代背景,还是挺有深度的。《

2015-10-20 11:24:5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由同时代人所写的传奇人物的传记,被推荐的时候就喜欢上了,果断买来看~

2016-08-28 22:57:30
来自装***劈**的评论:

应该是正版,但是物流真的差,书在途中被磕了几处

2017-03-03 13:57:19
来自职业老**的评论:

书不错,是全新的包起来的,说是白话文,就是如果没点文言基础的人还是读起来比较麻烦的

2016-11-23 13:34:32
来自双儿316**的评论:

看人物传记可以帮助自己学习对方性格中好的一面,我个人是这么看待的,所以挑选了这本。价格也比较便宜

2016-12-20 10:24:2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一个系列的都收齐了,对李中堂的评价也比较中肯。

2016-12-04 21:20:0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李鸿章是中国自有外交以来,最具手腕的外交家之一。大师作品,更值得好好看看!

2015-10-21 13:05:3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学历史的时候就非常佩服李鸿章,加上这是我崇拜的梁启超写的,特别喜欢,价格不贵,很好,快递很认真、速度也还好。

2015-10-21 11:59:10
来自强***白**的评论:

李鸿章,晚清最具争议的人物。任公这本书值得一看。

2017-05-28 09:34:36
来自朵***(**的评论:

趁着六一打折赶紧买了,还没有看过李鸿章的传记,尤其是梁启超写的

2017-06-12 21:54:49
来自奔向海**的评论:

时势成就了李鸿章,又亲手毁掉了李,李既生逢其时,又生不逢时。梁启超以一个改革思想家的眼光和如椽巨笔来写一个末世的改革实践家,这本身就值得我们读了又读的书。还是看一下李的诗吧,豪迈奔放,追逐功利之情溢于言表

2016-11-22 11:42:51
来自**(匿名**的评论: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是好书,学界早有公论,这里本不必多说。但此书后面配的译文实在不敢恭维,随便翻了两页,就觉得别扭,如第284页第2段开头:“李鸿章在京都时,经常居住着贤良寺。”最后一页的最后:“想象中国将来的前途,我不仅毛骨悚然。”这些都是什么话!翻译名著本身就是不讨喜的工作,若再缺少严肃、认真的态度,就不止是“留下话柄”那么简单了。

2017-04-30 22:46:01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