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下的中国法治图书
人气:25

大变局下的中国法治

序 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白编辑希望出版我的近年随笔集,起初我是颇有些忸捏的。但被她的诚意所感动,终于同意把散落在各处的、内容各异的稿件汇拢在一起,就有了这本书。借此机会也对白编辑的细致梳理和编辑,并对早...
  • 所属分类:图书 >法律>理论法学  
  • 作者:[季卫东]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301219560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6
  • 印刷时间:2013-06-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以渐进方式演变至今,我们突然发现已经身处"历史三峡"之中水流更为湍急凶险之处。中国改革已经到达从量变到质变飞跃的临界点,到了需要进行政治决断的时刻了。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发表在报章上的随笔合集,汇聚了作者对"大变局下的中国以及中国法治何去何从"这一主题的系统思考:通过先法治、后民主的路径,统筹兼顾、刚柔兼济,以社会代价最小化的手段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软着陆,从而成功建构起中国民主法治的新秩序。

作者简介

季卫东,1957年出生于南昌市,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毕业后留学日本,获得京都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96年任神户大学法学院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社会学,比较法学,中国法与政治。

目录

初始记忆

选择的自由与烦恼

法与时转则宜

十字路口

以最小化社会代价推动政治改革

大变局下中国法治的顶层设计

现代法治的精神

价值和制度的普遍性

和而不同

没有程序就没有真正的法治可

在线预览

大变局下中国法治的顶层设计

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在2008年9月发端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社会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了。

一、推行法治的两难与范式创新

不确定性与法律效力的软化

中国法律秩序的存在方式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两难困境。一方面,不得不通过规范的刚性约束力来缩减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流动的局势要求临机应变的决断,使得规范的约束力不得不相对化。

前现代、现代以及后现代的制度纠结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政者还需要同时解决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制度问题:完成现代民族国家体制的建构(现代性)、参与全球治理(后现代性)以及妥善处理地方层面的共同体关系和文化差异(前现代性)。

这等于把欧洲500年的进程浓缩到50年里重演,把三种不同的秩序类型镶嵌到一个体系里重组。为此需要法律范式(paradigm)的创新。从这个角度来看,2012年以后的制度变迁绝不能等闲视之。

现行法律体系的内在紧张关系

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宣告形成,但这是一个多元的、充满张力的结构。"中国特色"意味着本土特殊性,与法律体系内在的普遍性指向和参与全球治理的时代使命之间其实存在着巨大张力。

"社会主义"包含着非市场、非个人自由的契机,与作为现代法律体系之基础的"人格"概念也是颇有抵牾之处的。或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旷日持久的民法典编纂一直难以竣工。何况"法律体系"必须具有一定的闭合性,否则就无法保障形式理性和规范效力,而强调"情·理·法"的差异化和自组织机制的中国特色以及大民主与强权力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因素则具有极强的开放性。这样的紧张关系,从围绕三个诉讼法修改的激烈争论中可以略见端倪。

三大法系和三种契机的交错

显然,现存法律体系包含着反法化(anti?legalization)、非法化(de?legalization)以及法化(legalization)这三种性质迥异的契机。如果把香港、澳门以及台湾地区也纳入视野,就是世界三大法系并存的格局。如何对相异的构成因素进行整合因而显得非常严峻。

二、从"零判决"到"无责任"的陷阱

整合问题与司法的应对举措

熨平制度皱褶、消除规范抵牾的整合作业,需要继续加强立法功能,但更重要的是把着力点转移到执法和司法特别是研磨解释技术上来,在处理个案的过程中不断弥合条文和事实之间的裂缝、填补权利空白,在一个刚性的基本法律框架中不断应用专业技能进行微调并创造具体的政策和法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司法系统的现状却在进一步加大开放性和弹性,使得法律体系固有的自我完结、自我准据的特征几乎消失殆尽,结果是越来越加重"权大于法"的痼疾。

以同情的态度来分析这种特殊现象背后的逻辑,可以发现所谓"大调解"方式的导入是为了以法律的弹性化来应对社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转型期社会的各种矛盾激化之际,新的问题层出不穷,合法性与非法性的界限也暧昧不清,根据既定的规范进行黑白分明的判断变得比较困难,调解和妥协是有助于化解审判尴尬的。

另外,具有特定政治含义和行政色彩的"能动司法"口号的提出,也是为了应对回避诉讼、在体制外寻求救济的倾向,其动机或可理解,但是过犹不及。面对现实,我们还是有必要追问一下,那些随兴所至、侵蚀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司法举措究竟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会不会带来更大的流弊?

法院人民满意度的悖论

近些年来流行一种说法,是以人民满意度作为司法评价的标准。这就等于告诉社会:法律可以根据群众的态度在适用中进行调整,因而法院是有裁量权的。这样的能动司法政策势必促进围绕法院裁量权进行讨价还价的交涉,加强法院与群众的互动。而在这类的互动中,法院采取"大调解"方式,侧重当事人通过和解自主解纷。这就等于一方面提供健讼的诱因,另一方面又只是沿用息讼的传统手法,其实很有些自相矛盾。本来,法院以其工作性质是很难让所有人满意的,甚至可以说大多数案件的审判都很容易导致一半人(败诉方)的不满。如果把法院的工作方针定为让大家都满意,等于给自己的脖子套上了绳索。

这些因素导致一个悖论性的情况:法院被推到处理社会矛盾的及时线,处在关注的中心地位,但正是在这样的众目睽睽之下,法院的威信在不断下降,逐步被边缘化。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种言论的权力,左右着法律体系与审判实践之间的关系,甚至形成"舆论即法律"的事态,使社会越来越不确定。

从"大调解"看各人负责与无人负责

让我们回到问题的原点:不确定性的增大。这意味着卡尔·施密特(Carl Schmitt)所说的"例外"(exception)频繁发生,异常事态在相当程度上取代了"日常"(routine)。在这样的状况中,创造性混沌的意义得以呈现,严格守法原则受到严峻挑战。但是,国家之所以为国家,是必须在不确定的状况中提供确定性的。从无序到有序,从无政府到有政府,关键在于不确定性的缩减和确定化程度的提高。即使从相对主义观点来看,也需要某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刚性机制,以防止社会的分崩离析。如果这种刚性机制不在法律之中,那就只有到行政性权力中寻找。

而在不确定性增大之际,除了程序之外,必须更进一步强调责任。主要是指法律上的责任。但在实践中,哪怕是非制度化的个人责任,哪怕是传统的承包责任也聊胜于无。而"大调解"和"能动司法"的较大流弊恰恰是导致责任和"问责"无从谈起,甚至还会以表面上各人负责的民主政治的名义,诱发某种最终无人负责的事态。因为"能动司法"把本来被认为是国家秩序防线的审判机关推到了及时线,而司法的政治化又使得具体案件的审理失去了客观的标准和防火墙,办案法官不得不直接面对政策性后果和风险责任。于是,法官往往倾向于逃避责任,否则法官就容易遭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指责。有些地方法院提出的所谓"零判决"口号,其实质就是"零责任"。

在这里,法官已经开始自我否定了。一切取决于当事人的讨价还价和妥协,没有判决,还需要法官吗?或者也可以说,调解之类的非正式解纷方式,在特殊的语境里、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蜕变成了某些法官滥用裁量、推卸责任的手段。这就很容易使国家秩序陷入混沌乃至整体性危机。

三、司法民主化诱发"众愚政治"

法律适用的弹性构成司法腐败的温床

中国式"能动司法"和"大调解"造成的结果首先是不断放大法律的弹性,使行政性权力摆脱法律羁绊。与此相伴而生的是法官裁量权也越来越大。为了限制自由裁量的恣意性以及随之而来的司法腐败,必须追加当事人同意以及舆论监督等要件。因而司法的程序性和专业性不得不淡化,审判独立原则也不得不相对化。,是具体的两者合意关系而不是普遍的正义成为法律决定正当化的基础,客观的、中立的司法概念也就溶解于无形。这就是所谓司法民主化的基本逻辑关系。

由于司法判断是一种基于调停、和解的共同决定,所以审判人员的责任是难以确定的。调解结案率越高,问责的范围就越小。可想而知,司法腐败的余地也就越大。

在追究法官错判责任的压力之下,越来越多的法官难免倾向于逃避责任负荷。而"大调解"提供了最方便的通道。当事人当然是希望借助这种方式参与司法决定过程,以减少腐败、确保公正的,殊不知结果却适得其反,基于互惠性的妥协,为对法律上下其手的不正行为提供了大量机会。既然当事人的承认、和解、满意度甚至私下交易都成为影响规范与事实之间关系的参数,司法推理中的概念计算也就变得无法验证和再现了。

在法外行事的弹性条件下,无论如何强调问责,实际上都无法要求审判者履行说明义务。因为合法与违法的界限已经变得非常暧昧不清了,剩下的只是不受法律约束的刚性权力的彰显。

按照现代法治国家的制度设计,立法权的行使以目的为本位,具有政策指向,容许政治妥协;行政权的行使强调等级、效率、能动性以及灵机应变;而司法权的行使则以严格遵守法律为前提条件,为制度的妥当运作划出刚性底线。

在具体问题的决定上,审判机关只对法律负责,并且享有终局性判断的权力。这既是规范整合化的需要,也可以确保个案处理过程及其结果可以还原、验证、再现,从而使问责成为有的放矢。法官不能以法无明文规定或者缺乏专业知识为由拒绝受理案件和进行判断,这样的判断必须阐明根据和理由,在上诉审定之后具有最终极的效力——这就使得决策无法推卸责任,使得责任所在也一目了然。在上述状况设定之下,其实是很难产生司法腐败的,也无需叠床架屋的监督。

司法迎合群众的危险性

如果审判机关不是这样定位,司法被群众政治化了,个案处理都是非正式的法外行事,甚至以当事人的满意度和群众感觉作为决定的依据,那么无论在形式上如何强调责任,无论罚则的规定如何严酷,都将演化出一个谁都不负责任的局面,也很难依法追究任何人的责任。基于同样的理由,无论如何防止司法腐败,都将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如果把司法权也投入迎合群众的疑似民主主义的坩埚里去搅拌,那么理性和自律精神就会加速融化,对物质的欲望、追逐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民粹主义以及情绪化舆论就会急遽膨胀,过不了多久,得到的将只有所谓"众愚政治"的苦果。就像"面包与马戏"政策、温泉宫里的奢靡社交以及角斗场里的嗜血狂欢导致罗马帝国走向衰亡那样的"众愚政治",就像优厚的年金、过量的公务员以及对偷税漏税行为网开一面的姑息导致当今希腊陷入严重财政危机那样的"众愚政治"。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文如其人,院长的儒雅流淌在字里行间,就内容而言,有些略懂一二,有些暗自称赞,当然也有些因时过境迁而不那么到位。

2014-03-10 15:30:3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很不错,但快递的速度慢到让人无法忍受,本来2天就能送到却足足花了5天!

2013-12-25 20:20:47
来自qqali5**的评论:

不错,是一本与现实联系紧密的书,引发我们思考。

2013-08-21 14:38:3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内容不错,我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我感觉本书的内容很贴近我们的专业,开阔了我的眼界

2014-02-24 22:58:55
来自wdg0**的评论:

这是本非常不错值得一看的书,其中的内容反复看了好几遍。非常的喜欢!!!

2014-07-10 10:01:22
来自lmu06**的评论:

有些书看了让人深思,季卫东教授的书就是这样的。

2014-10-17 22:12:3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中的观点很有深度,收益非浅。值得一读的好书。

2015-01-03 22:38:4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封面穿了几个醒目的洞,以前买《全宋词》是整五本书的封面污渍遍布,具有收藏意味的书如此糟糕,让人很恼火!现在又碰到此类情况,买家是**次品的回收站吗?那你的给出**的价格,这还看我们要不要!

2015-03-23 11:56:0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好质量的书!物流速度也很快!服务态度好!很满意!谢谢!

2015-05-07 17:50:4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务实主义,问题意识,渐进改良,打左灯向又转,以最小社会成本,最大可能性,谋求法治推进之道。

2013-11-18 22:05:43
来自lihuan2**的评论:

通过这本书能够比较详细地了解中国的法治现状,看到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发展有所帮助。

2013-10-23 16:42:13
来自m1911a1**的评论:

本书是好书。本书作者是严肃认真的学者,对中国法治有严谨的思考,是好书,值得好好阅读。

2013-12-26 09:55:1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中国,是需要法治,还是德治,还是二者都需要???

2013-11-28 17:46:0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改革进入了深水区,矛盾尖锐错综复杂,作者对中国法治的思考非常深刻,一针见血指出现象背后的问题,非常推荐。

2014-03-13 15:07:58
来自保君847**的评论:

一股气看完了,很有理论深度,正是我想要的那类书籍。作者是从宏观层面来论述中国法治的,其中就涉及“司法独立”、“程序正义”等课题。总之,物有所值。

2014-01-17 16:30:53
来自金芝zjz**的评论:

季卫东啊,老师有推荐过这本书,要关心下国家法治建设

2015-10-22 11:51:44
来自空***e(**的评论:

好书,纸质也很好,这次活动非常给力,不愧作为当当老顾客。

2017-05-24 15:49:0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非常赞。对中国的法治思想历史发展和存在的优势、弊端都有笔记客观的总结。不错的书籍。

2015-04-24 19:27:1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高瞻远瞩的视角能让我们脱离开生活的琐碎,体会到法治的意义。

2016-04-22 14:26:57
来自帕***5(**的评论:

季卫东教授多年来在国内知名报刊文章以及演讲记录的合集

2017-07-04 09:48:39
来自珠星闭**的评论:

学习中国法治的课外书,学校推荐的,口碑还不错。

2016-01-07 13:42:46
来自d***f(**的评论:

书虽不厚,但内容量非常大,涉及司法改革、法律职业、国家转型等大的议题,既是总结梳理,也很有启示性

2017-06-22 00:32:55
来自edmondd**的评论:

这是一本专业性比较强的书,没有一定的法学基础或者看过一定的哲学书籍,看它会比较吃力,甚至会半途放弃。但是,作者在本书传达的观点比较独特。尽管有些欲言又止,却脱离了或左或右的窠臼,表达了比较理性的见解。这种见解也许真的比较适合当前的中国。

2014-05-15 15:41:1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中关于法治建设中所遇问题以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到位、论述清楚明晰,是一本了解中国法治建设历史进程和挑战的佳作。

2015-10-16 10:49:3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大变局下的中国法治剑出版信息书名大变局下的中国法治作者季卫东著出版社北8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印次

2016-01-01 22:16:02
来自西江月**的评论:

中国法治的未来该如何?这是学法律的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矛盾不断显现,这是一个关键时刻。作者以一个宏观的角度阐述了他的看法,值得一读。

2015-11-07 07:31:44
来自令小墨**的评论:

不用问,季卫东教授的《法治秩序的构建》与《大变局下的中国法治》为公法学学习者必看图书,我当然不能有例外

2016-04-25 16:19:08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