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墙里:一个人的乡村与都市图书
人气:15

官墙里:一个人的乡村与都市

《崖边报告》作者阎海军暌违两年,再推非虚构力作《官墙里:一个人的乡村与都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深港书评、凤凰好书榜、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年度影响力图书、北京开卷重点好书、百道好书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一段农家子弟的进城路,一部底层视角的浮世汇。《崖边报告》作者阎海军首部随笔集——《官墙里:一个人的乡村与都市》,书写一个出生于农村的基层媒体人十年间往返于城市和乡村所经历的裂变与浮沉,既有对个人进城史的记述,也有对激进城市化的文化反思。文字更沉静、思想更丰盈。娓娓道来,率性而作。文笔朴实,情感真挚。有脚踏泥土,敬仰大地的坦诚;有悲悯生命,感念家国的忧患。近乎静默的文字从低沉处引人深思。

编辑推荐

《崖边报告》作者阎海军首部随笔集,近乎静默的文字从低沉处引人深思。

这不是神圣的乡土叙事,也不是清新的文艺,只是关于民生的记录。在所有的城市,都有类似官墙里的地方,有的叫贫民窟、有的叫城中村,那里庞杂、芜乱、迷茫,像一个破箩筐一样盛放着各种不安。

丈量城乡的距离,触摸底层的脉搏,折射时代的面貌。

聚焦城市化过程中更多小人物的命运,有幸福、也有苦痛。不管是在乡野,还是在城市,都积聚着难以消解的郁积。作者一直在触摸底层的脉搏,试图丈量城市与乡野之间的距离,而这都是这个大时代的一个缩影。

走出乡土,去向何方?

城市化将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因为人类永远无法“消灭”乡村和农民。农民出身的人,对“乡野”有朴素的记忆,是任何锋利的刀剑都砍不掉的。让进城的人不焦虑,让留守的人有出路,这是作者为文的志向,也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文中插图为作者实地拍摄,全景式呈现陇中地貌民俗。

镜头下的一景一物,都饱含着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乡土裂变的焦虑。

致读者——

你们的陪伴,是我生命中的阳光。——阎海军

更多品质好书请点击:

作者简介

阎海军,媒体人,非虚构作家。在澎湃新闻、中华网等网站长期撰写专栏文章。在腾讯谷雨、网易人间等非虚构平台刊发非虚构作品。作品有《崖边报告:乡土中国的裂变记录》。

目录

/ 根魂 /

这里是陇中 < 003

一个人的村庄 < 009

我村庄的及时个大学生 < 015

姐姐不识字 < 021

祭祖 < 026

葬礼 < 033

/ 乡野 /

春天,吹着“响响”跑过田野 < 045

殇村旧梦 < 048

绝不给娃娃们添麻烦 < 053

温暖的“伙子里” < 063

陇中最美的“硬花活” < 070

非遗的“进化论” < 075

/ 乡建 /

神山奇迹:乡土再造启示录 < 081

艺术乡建开花容易结果难 < 086

为了故乡的一夜欢愉 < 091

用旧农具留住乡村记忆 < 098

/ 城记 /

官墙里 < 109

散落在2007年的碎片 < 119

开往乡村的公交 < 122

楼下 < 126

谁爱它,它就是谁的竹子 < 129

文竹的悲哀 < 132

逃跑 < 135

/ 艺文 /

关山:公园路里有阁楼 < 143

王选:在南城根少年老成 < 151

蒲敏:音乐响起忍不住会动 < 158

/ 行旅 /

圆明园与枪炮 < 165

走过江南 < 175

草原有星星的夜晚 < 182

/ 闲话 /

从“底层文学”到“非虚构写作” < 191

文学叙事中乡土世界的“合法性” < 197

殉道是最伟大的死亡 < 205

城市,你能不能宽容一些 < 211

良知和风骨 < 215

在线预览

葬礼

没有清晰的场景,没有具体的人像,没有连贯的故事,是马赛克一样的模糊隐晦不彰地占据着大脑、占据着思维意识。我在迷迷糊糊的状态中被突然惊醒。是父亲的声音。天还没亮。

头脑混沌,不清楚到底睡着了没有。

掀开被子,五月的夜气依然薄凉。筋骨从被窝到衣服的转移,抗拒从头掠过脚。

院内一片漆黑,父亲早已穿戴整齐。

“走吧!”

父亲说着,走出大门,径直走到庄院,打开了总门。我发动汽车,仪表显示5 ∶12。父亲看我开出了总门,重又关好了总门。

“现在过去应该刚好,再迟一点去可能拍不到有些场景。”

父亲上车,强调起这么早的原因。

赶早不赶晚,是父亲一贯的作风。不论在村里参与重大活动,还是过去送我们子女进城赶车,他都是天不亮就要起床。处在迷糊状态,我懒得和他理论。

村道上,已有行人。从父亲的村庄到远房三叔的村庄,总共只有四公里路程,但山梁阻隔,山路盘绕。

村里人都在赶往远房三叔的家,作的送别。

昨天回家,得知远房三叔去世了。出殡就在今天,而且是清晨。

走近远房三叔的村子,唢呐呜咽,断续飘扬。村道,远房三叔的家门口、院内,都聚集着三三五五的人。小院上空绷着棚布,灯光昏暗,空气稀薄。从大门到堂屋,低沉压抑。

父亲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我们直接来到堂屋。父亲从棺材前方的供桌上拿起三支香,行作揖礼,点燃,再行作揖礼,插入香炉;父亲又从桌上拿下两页黄表(用于祭祀的黄色纸张),行作揖礼,一页分给我,一页拿到煤油灯上点燃,引过火,我也凑近黄表,两页同时焚化;父亲行磕头礼,一次性磕三下。父亲在前面做,我跟在后面顺应完成。远房三叔的直系亲属作为孝家赔礼。这一系列行礼,是陇中乡间较高的礼仪,只给庙里的神和死去的人。

远房三叔和父亲平辈,他们之间可以相互不行礼。但是,远房三叔死了,逝者为大。

父亲在向远房三叔磕下三个头之前,他们已有20多年不曾见面不曾对话不曾交往。他们的仇恨在磕头礼之后,该彻底结束了!

逝者为大,死亡可以了却人世间的一切纷争。

行完礼,给远房堂哥和侄子打了个招呼,我就忙着拍照了。陇中葬礼,粗略说,较大的议程有三项:停尸报丧、祭奠吊丧、出殡发丧。这三个议程的具体执行时间,均由阴阳根据逝者的生辰八字确立,“总理”(司仪)根据阴阳确定的时间,组织“伙子里”(乡村生活共同体,一般由一个自然村或两三个自然村的村民组成,参与“伙子里”的成员开展合作互助,应对大型生产劳动或者宗教仪式)逐项落实。

三大议程中,祭奠吊丧的仪式最为隆重。一般在出殡前24小时进行,俗称“烧纸”。“烧纸”当日清晨,在吹匠吹奏的哀乐伴奏和爆竹声中“出纸”,出“告牌”(讣告,写亡人生卒年月时日,出殡时辰,葬地,孝子名字)。这24小时,逝者的亲戚朋友、伙子里都要前来祭奠,向逝者烧香化表、磕头拜祭;孝子要成服(披麻戴孝);“总理”全盘料理,接待来宾坐席用餐。当日还要举行“三献礼”( 初献,亚献,终献)。每献一次,孝子哭丧,礼宾喊礼(没有请宾先生,可由“总理”代喊),同时,礼宾还要诵读祭文(没有请宾先生的可由阴阳念诵)。

在举行祭奠后的当晚,孝子、亲友、邻里等要守灵,将亡人正式入殓。用酒净面,包好衾布,铺盖好铺寒,为遗体正身,盖棺。

丧事办得是否盛大,主要在祭奠日体现。待客的餐饮、向亡人祭献的纸火,都是硬指标。有吹匠曾给我说,三五万能埋一个人,一万元也能埋一个人。远房三叔的葬礼应该属于中间水平。

前两项仪式已经完成。我见证的只是出殡发丧一项。

为了做民间手艺的调查项目,拍摄一场葬礼能记录很多手艺的应用过程。平时走村串乡也很难遇见,远房三叔的葬礼正好是个机会。但陇中民间信仰一贯讲究多,突然一台照相机闯入葬礼晃来晃去,会引发前所未有的猜疑。对于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物事,陇中农民天然排斥,更何况出现在农民一生最庄严的葬礼上,他们难免联想多多。

反复讨论吊唁的时候到底该不该拍照,一直到凌晨。,我想到了求助远房三叔的孙子。他正在读大学,学习美术专业。拍摄葬礼得到他的同意,就能得到他父亲的同意。微博私信沟通,他是明白人,满口应诺,我决定放心大胆地拍摄。

村里人半夜起床,是为了不耽误阴阳确定的送丧时间。唢呐时断时续,阴阳和“总理”在堂屋里筹备的事项。“伙子里”进进出出,忙忙乱乱。暗夜的浓墨逐渐淡开,“总理”催促大家开始吃发丧饭。后厨除了大师,其余的人都是亲房、邻居义务帮工。成百人连续三五天的饭菜都由他们紧锣密鼓地赶制出来。

阴阳指挥的“迁柩纸”一烧,吹匠心领神会,唢呐的调子开始变得悲怆,节奏也明显加快。起丧时间到了。孝子按亲远依次排好,堂哥头顶“孝子盆”跪于灵前。化纸后,孝子们倒退出大门,棺椁在“伙子里”青年人合力抬举下紧随其后。孝子们退到庄院外,停下,再次焚香化表。

逝者用过的遗物,开展葬礼产生的文告、纸片、垃圾一并被焚烧。

天光放亮,黎明的晨阳掠过刚刚冒芽的柳树稍、掠过屋顶,斜着洒向村外的空地。送葬队伍在阴影里正式启程。刚才倒退行进的孝子们调头,除长子长孙一人肩扛引魂幡、一人手提长明灯步行于棺椁前,其余一律跟在后面,与“伙子里”一同前往墓地。唢呐节奏稍稍放缓了一些,不再催促。

晨曦微露,远房三叔在亲友的护送下走向墓地

“伙子里”每家每户都来人了,有的人家甚至来了多人。我的邻居婶子自从老伴去世后,一个人独居,她也来了,她帮忙拎着一对“童男童女”的纸火;邻居孙二叔也来了,他的老伴2014年去世后,他也一个人独居,他举着挽幛。

“伙子里”带来的温暖,消弭了死亡产生的恐惧。村庄几百年来一直如此,不论谁去世,大家都要用这最隆重的仪式将他安葬。每个人生来彷徨,每个人走时匆忙。有生必有死。活着,村庄共同见证他的生活。死了,村庄共同体将他安葬。村庄最伟大的价值,就在共同体对每个生命同等的护佑和尊崇。生在村庄里,没有理由也没有可能拒绝共同体。但年轻人一个个进城了,共同体像支撑它的独居老人们一样,正步向岌岌可危。

挽幛上“劳苦功高”的大字是对远房三叔的总结。从家到墓地,短短的距离,是他的行走。乡亲们注视着他慢慢离开。

远房三叔和我的家族还不出五服,按理,我也应该是孝子。但是早在22年前,我们就分裂了。我只能以“伙子里”身份出现。

清官难断家务事,老一辈人的谁是谁非,早已不再重要,也难以评判。好在后来人有面向未来的眼光。我的堂哥们和远房三叔的儿子早在2000年代初期就已修复了关系。最近几年,听说远房三叔的儿子还有重新修好、重回亲房阵营的愿望。我叔父们走的走了,老的老了,无人再做主此事。合伙亲房的议案一直在搁置。

远房堂哥与我的众堂哥们这些年相互来往,内心都以亲房相认。只是我健在的叔父们和远房三叔一直坚持着各自的原则:老死不相往来。

送葬当天,几个堂哥坐在一起念叨:“咱们应该多掏几个份子钱,不能像‘伙子里’一个水平。”他们无非觉得远房三叔是自己人。他们最终商量了什么样的结果,我不得而知。

父亲没有去墓地,他在堂屋里陪着不必去墓地的尊客。直到葬礼结束,所有的人都回到家里,他又陪阴阳和吹匠们用餐。

但愿父亲的一跪能泯前仇。

两年前,我和二哥回家,半道上看到远房三叔在散步。我停下车,二哥向远房三叔发了一支“黑兰州”香烟。他微笑着接过去:“今天不逢集,要不然坐你的车,我还可以上趟街。”叔父们和他的裂隙,一直在我心里埋有阴影。人所产生的所有分歧,都在伤害各自的感情。爱,只有用包容去浇灌。恨,在时间的长河里终究会枯萎。

坟包凸起,晨光分开阴阳两界

送葬队伍缓缓行至墓地,早有“伙子里”已经挖好了墓穴。又是一大堆礼仪。阴阳忙得不亦乐乎。念完了祭文,棺材徐徐降入墓穴,阴阳用罗盘反复调整方位,直到孝家满意为止。据说棺材的方位调不好,等于老人没埋稳。没埋稳,预示着不吉利,或许得重新埋。

阴阳一声令下,“伙子里”齐动员,挖墓穴翻出来的湿土再被翻进去,棺材很快被埋没。远房三叔再也看不见了。

埋好了坟包,大家张罗着点燃纸火。太阳还没有升起来,远房三叔的坟头还留在暗影里,他的亲人和埋他的乡亲们刚好被清晨的及时缕阳光笼罩。

火光冲天,阴阳两界成为永别。

媒体评论

乡土纪实写作,也许是当代文学重新赢得社会尊重,赢得读者认可的一种路径。我注意到了这几年的乡土纪实写作,注意到了这位来自甘肃的青年写作者的作品。他的写作是慷慨大地的馈赠,是变革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我在许多场合说过,文学之所以还有存在的理由,就是因为它的公正和良心永远地站在弱势群体一边,落实到这本书,就是站在一个名曰官墙里的城市屋檐下的吃瓜大众一边。

—— 高建群 当代著名作家

古语有云“桑下不三宿”,怕的是有情。而故乡在人们心中的份量,总是难以使人淡然,阎海军的书写出这样的忧伤与深情。

—— 冉云飞 著名学者、作家

过去数十年,我们成功走出了“城市化的中国道路”,海军这部随笔集既有对个人进城史的记述,也有他对激进城市化和当下文化现象的反思。在他笔下,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稳定器的价值作用清晰可见。

—— 贺雪峰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如果说《崖边报告》是一次特写和聚焦,那么《官墙里》则是一次幕后的自我袒露。在看似随意的组合中,更多小人物的命运得以呈现,作家的成长历程、内心困惑、甚至价值追问都在这些真性情的文字中倾泻而出。作为一名记者,阎海军的文字闪烁着文学的温润光泽,作为一名作家,他始终保持了对真相和事实求索的好奇。

——黄灯 《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作者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本书不错,很好的描述了乡村与都市

2017-10-07 21:00:50
来自恋恋三**的评论:

本书文字沉静,思想丰盈,记录了作者十年之间往返城市和乡土之间所亲历的乡土裂变与沉浮,可以说是一部底层视角的浮世绘。

2017-10-07 21:29:08
来自有爱心**的评论:

推荐这本书,读完感触非常深!

2017-10-09 14:43:59
来自kimi彬**的评论:

西北本土作家的现实之作,大书特书,值得一睹

2017-10-09 14:47:4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是一本很有深度的书,看了受益匪浅

2017-10-09 14:59:54
来自小标宝**的评论:

很不错,包装好

2017-10-31 17:27:35
来自燧灬**的评论:

书很好。。。

2017-11-03 00:12:45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书是经典,这次快递不行,收到时包装稀巴烂,书可直接拿出来放回去,硬壳的书封都变形了,可见有多么暴力

2017-11-03 13:40:4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语言质朴感人,记录着个人的成长和对人生的思索

2017-10-06 10:30:5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看了很多推荐,第一次入这位作者的书,看看不同角度!

2017-10-05 10:26:1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写的很好,有力的写出了乡村与城市的区别,极力推荐

2017-10-07 13:53:1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作者文笔清澈,内容很写实,行走在乡村与都市之间,发人深省。

2017-10-06 10:46:1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喜欢阎海军,从崖边报告追过来的,可能我70后吧,共鸣甚多

2017-10-07 14:10:59
来自殇城丶**的评论:

阎海军首部随笔集,强烈推荐阅读,进城的人不焦虑,留守的人有出路

2017-10-06 10:44:5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内容很不错的书,朴素且有思想,对乡村问题深刻分析及反思,情感真挚.

2017-10-06 10:43:25
来自木铎之**的评论:

村里的人向往大城市,大城市的人向往农村,别样的围城,不一样的体验,推荐!

2017-10-06 16:50:2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的命运,有喜有忧,看了这本书,让你走进一段历史,看清一些世事

2017-10-02 14:49:1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围绕城市化关照各种人的困境,让进城的人不焦虑,让留守的人有出路。文字沉静,思想丰盈。

2017-10-06 10:44:09
来自尹希希**的评论:

一本充满乡土气息的好书,没有豪华的词汇和写作技巧,但是读之充满了亲切感,透彻而明晰。

2017-10-06 10:32:1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本书书写了一个出生于农村的基层媒体人十年间往返于城市和乡村所经历的裂变与浮沉。

2017-10-06 12:40:22
来自suzy_su**的评论:

看到很多自己家乡的人和事,很打动人,真实,深刻,无奈,温暖,喜欢这种真实记录,比小说好看太多!

2017-11-02 21:10:39
来自田米多**的评论:

作者的《崖边报告》是读过的,也正是这个原因,买了这本书,虽然仍是纪实的路子,内容却不如崖边报告扎实了。不过还是值得一读

2017-11-03 14:48:06
来自2897398**的评论:

这是作者的第一本随笔集,写得十分深刻,读完后对民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读过不少这方面的书,但这本是不多见的好书

2017-10-07 18:42:24
来自冬姑娘**的评论:

官墙里:一个人的乡村与都市 语言朴实真挚,亲切自然的笔触引领读者领略陇中风情,是我喜欢的文章类型。

2017-11-10 16:33:44
来自lideer**的评论:

看多了玄幻的网络小说,像本书一样写实的作品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与反思,城镇化进程中的许多事情,在书中依稀都能找到影子。

2017-10-06 10:34:16
来自偶烛施**的评论:

书中既有对自己进城的描述,也有对现在的城市化的一些想法,也真真切切描绘了生活在城市中,但是被城市边缘掉的人所面临的情境。

2017-10-06 10:32:33
来自aurvill**的评论:

这是阎海军老师的第二本书了,但是与前一部不同,这本是散文集子,阅读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到阎海军老师的所思所想——城市和农村的命题。

2017-11-04 08:12:23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