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老行当图书
人气:12

江南老行当

一位亲历者的人生回忆,一部江南老行当的断代小史,一本展露时代烙印的随笔集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化>地域文化>吴越文化  
  • 作者:[王喜根]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214189141
  •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8
  • 印刷时间:2016-08-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传统文化的图文书。全书分为百业寻踪、美食回味、市井写真、乡韵悠扬四个部分,共一百余篇文章。同时,每一篇文章都配备有一副黑白线条图,与文章古朴、敦实的语言相得益彰。全书围绕“江南老行当”这个主题,描绘了工种、行业、产品等方方面面。比如“百业”里的秤行、卖绒花、帮船、制壶等;“市井”里的澡堂、庵堂、淘渣等;“美食”里的炕山芋、麦蚕、炒米糖等;“乡韵”里的簖蟹、年蒸、刮杞柳等。

编辑推荐

这是一位亲历者的人生回忆,一部江南老行当的断代小史,一本展露时代烙印的随笔集。

50后、60后,可以读到岁月的印记;80后、90后,将从这里理解父辈的人生。

这本书一看就特别“古”:侃侃而谈的往事,看似粗略的线条画,一些再难重现的人、事、物。这是一本文字书,却又处处显露出不可抑制的画面感。一方面得益于传神的插画,另一个方面则要归功于活灵活现的语言。作者王喜根记者出身,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怀有莫大的热情,并亲力亲为。他用手中的笔,将这些记忆中的老行当、传统工艺、民间艺人“画像”,留给我们一个切片式的回忆——哦,原来,以前还有这样的行当,我们的父辈、祖辈曾经历过这样的岁月。

江南老行当》由一百余篇短文组成,既是作者的亲身体味与思考,也是消逝岁月的映照。它是一位亲历者的人生回忆,一部江南老行当的断代小史,一本展露时代烙印的随笔集。

作者简介

王喜根,扬州人。前江苏经济报副总编辑,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从事记者30余年见,他怀着对家乡的挚爱,一直致力于呵护江南古巷文化这一厚重而又脆弱的“非遗”瑰宝,利用业余时间,把童年记忆中或亲身经历过的,或父母长者讲述过的老行当、老玩艺、老吃刮、老民俗等风情,用文字记录下来,并辅以图画,最终活色生香。此前出版有《扬州古巷风情》,广陵书社,2007年;《农耕年华》,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

目录

百业寻踪

铜 匠

铁 匠

锡 匠

箍 桶

厨 子

剃 头

中药房

毛笔店

炮仗店

棺材店

美食回味

草炉烧饼

糖炒栗子

吹 糖

卖梨膏糖

汤 包

卖冰棒

炕山芋

……

市井写真

茶水炉

茶叶店

梳头娘姨

货郎担

木偶戏

油纸伞

救火龙

榨甘蔗

窑货店

……

乡韵悠扬

磨 坊

杀 猪

打蒲包

渔 船

烧 窑

豆腐店

踩水车

……

在线预览

补 锅

当钢精锅还很稀罕的时候,一般人家至少有两三口铁锅。上世纪五十年代流行“苏联锅”,那是像钢盔一样的铁锅,口不大但深,煮饭熬粥挺合适。但炒菜还是用敞口锅好,铲子划拉得开。大概是质量问题,那年头锅特别容易漏,尤其上年头的旧锅,在炉灶上炒着炒着锅底下铲出个洞,汤汁直往炉膛里灌,弄得满屋三间都是煤气味。有人家有多余的锅换,有人家没锅换,没锅换的人家只好将就一下,把锅歪过来把菜炒熟,或找点面粉和成面团在锅外帮一下,凑合着用。

往往就在这时巷内传出了补锅匠的吆喝声:“补锅儿----”那“补锅”两个字叫得轻,“儿”字声音拖得特别长,且清脆悠扬,能从巷头传到巷尾。“补锅的,来噢!”说不准此刻会有三五户人家同时招呼补锅匠。

经常在我们那一带转的补锅匠姓曹,五十多岁,家住南乡,两个儿子都在乡下务农,大儿子已成家并给他生了个孙子。由于隔代亲的缘故,他对孙子疼爱尤加,哪怕自己吃粗茶淡饭,每天回家总忘不了给孙子带块烧饼,带几粒糖果。老曹为人忠厚、不奸不滑,巷子里的人总喜欢和他开玩笑,称他“扒灰公”,他不急不恼,嘴里胡乱应付着,手上却忙个不停。一副补锅担挑在肩上少说也有五六十斤,一头是八个角都包了铜皮的枣木柜,上面有七八个抽屉,里面放着金刚钻、坩埚、锔、疤子以及各种工具,下面装着一个风箱;另一头是木制的提篮,里面盛着微型炼铁炉、焦炭、小凳和一些破锅。

有道是“补锅没法,石灰一塌”,那是指“旱补”。通常补锅匠拿到锅总要举过头顶迎着光看一下,查找漏洞在哪里,然后拿起尖嘴小铁锤对着铁锅剥蚀的地方凿一条细缝,有时一二寸,有时三四寸。“旱补”铁疤子是事先准备好了的,样子和图钉差不多,但比图钉大,由内向外疤,一溜边排过去排满为止,用石灰泥一糊便可交差,数疤子算钱,一个疤二分钱,童叟无欺。“旱补”来得快,但不光滑,有时炒菜不小心,铲子与疤子“撞个满怀”,说不定把铁锅铲个洞,因此人们还是喜欢“火补”。

“火补”是要有“规模”的,没有十几口锅,开炉不划算。每次开炉前,补锅匠都要从巷头到巷尾挨家挨户吆喝一遍,尽可能多找点锅源。其实那年头一口锅也就四五毛钱,补一次锅少则四五分,多则一二毛,补几次的钱倒可以买口新锅了,但人们节俭惯了,不到一定时候旧锅是断断舍不得扔的。他们还有一套“理论”:新锅没有旧锅光,扔了旧锅菜不香!

小孩总喜欢赶热闹,“火补”现场总少不了我。补锅匠忙着点火装坩埚,我蹲在旁边帮助拉风箱,一拉一推火苗直蹿煞是令人兴奋,其他小孩看不服,也过来抢着拉,常常闹得很不愉快,补锅匠干脆把我们全部拉开,一个人不紧不慢地拉着风箱和妇女们拉家常。不消一刻钟,坩埚里的生铁就化开了。此刻,补锅匠从柜子抽屉里找出一个用粘土烧制而成的泥勺,用铁钳夹着拂去铁水上面的杂质,小心翼翼地兜一小勺铁水,左手托一块厚布,上面垫着草木灰,放在铁锅要补的部位,将黄豆大小的铁水倒下去,赶紧用一根棉布卷轻轻一按,一个疤就上去了,接着次第排开,“天衣无缝”。“火补”比“旱补”贵一分钱,但人们并不在乎,他们认为这一分钱值!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shineyo**的评论:

单位图书馆藏书,不错。

2016-09-05 16:41:5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n篇文

2016-09-22 13:55:13
来自卫星撞**的评论:

文字优美,很喜欢的散文风格

2016-10-21 13:32:4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本书是一部关于传统文化的图文书。全书分为百业寻踪、美食回味、市井写真、乡韵悠扬四个部分,共一百余篇文章。同时,每一篇文章都配备有一副黑白线条图,与文章古朴、敦实的语言相得益彰。全书围绕“江南老行当”这个主题,描绘了工种、行业、产品等方方面面。比如“百业”里的秤行、卖绒花、帮船、制壶等;“市井”里的澡堂、庵堂、淘渣等;“美食”里的炕山芋、麦蚕、炒米糖等;“乡韵”里的簖蟹、年蒸、刮杞柳等。

2016-11-08 09:51:2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大杂烩

2016-11-12 13:05:4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好的

2016-11-22 17:49:03
来自小钢王**的评论:

还没有看呢。但是应该很不错的。抓紧时间看

2016-12-06 09:46:29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质量还是可以的

2017-01-05 20:41:5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好书!

2017-01-07 13:59:59
来自浩***(**的评论:

过去的技艺,值得回忆,值得买来了解

2017-01-16 19:14:39
来自紫***贝**的评论:

感觉不错。

2017-02-13 15:59:24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整体感觉不错

2017-05-21 10:37:53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本书尚可.

2017-06-17 13:40:02
来自加***(**的评论:

好书不贵。

2017-06-23 09:45:24
来自w***9(**的评论:

了解存在的老行当,有趣。

2017-06-24 22:45:3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包装完好,物流很快!

2017-07-07 23:07:0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很好,送货很快。正版,内容很好。满意

2017-09-06 15:19:21
来自龙驹在**的评论:

老行当现在越来越少见了,回忆一下。

2017-10-21 14:40:57
来自其恕乎**的评论:

这本书一拿看就放不下来,长知识的一本好书!

2017-10-30 10:20:33
来自小熊可**的评论:

对江南传统文化的一次大整理。

2017-11-05 19:27:3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挺有趣的内容,很多都是小时候见过,读起来很有画面感

2016-12-16 23:00:3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有趣有味,中年人不尽的怀想,有时忆及儿时困苦或温软,不禁两眼潸然。

2016-12-02 22:03:0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一定要把这些智慧流传下去!

2017-07-21 19:30:19
来自乱翻书**的评论:

老行当老行当老行当,是旧时的记忆,现下老行当几乎都没了!犹记小时买糖人、看补锅、让修笔之回忆。

2016-11-13 11:29:32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