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高致图书
人气:35

林泉高致

北宋宫廷御用画师巨幛山水创作指南!山水画创作、鉴赏首部精深论著!经典译注,名家详解,全彩装帧,数百幅精美古典插图,展现中国古代文人清新雅正的生活意趣!重塑生活格调的文化藏书!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化>中国文化>艺术文化  
  • 作者:(北宋)[郭熙] 著 [鲁博林] 编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39988276
  •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11
  • 印刷时间:2015-11-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

山水画集中体现传统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不仅以高妙的画法造诣跻身于世界艺术之林,同时也承载着中国人文领域里最为深邃的寄托。

林泉高致》是北宋时期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专著,也是中国画论史上不可多得的传世经典。全书分为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详尽论述了对自然的审美、山水画的创作、山水画的鉴赏等诸多问题。此外,还附录了“山水诀”“山水赋”等数篇名家画论,是中国迄今山水画创作最精妙的范本。本书既是山水画创作的必读之书,也是提升审美意趣,回归自然,神游林泉山水的体验。

编辑推荐

读什么书可以提高生活格调?

中华雅文化经典——重塑生活格调的决定性珍本

这是一套什么书?

中华雅文化经典,遴选衣食住行、琴棋书画等能代表古人雅致生活的图书十部,是古人生活品位和生命追求的“美”之显现,是生活趣味和生活热情背后的诗意与优雅的表达。婉约深情,温暖美丽。既能提高生活品位,又有实用价值。

内容有什么特色?

全彩四色装帧 几百幅经典插图 名家杂说 闲情趣味知识扩展

雅致文化、实用操作、趣味知识 融汇一炉

适合哪些人阅读?

文化藏书——作为重塑生活格调的决定性珍本,是中产阶级提高文化格调理想;

案头之书——作为古人审美趣味的体现,是文化研究者的必备书;

普及读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沧海明珠,是大中学生文化修养必读书。

《林泉高致》是北宋宫廷御用画师巨幛山水创作指南。

《林泉高致》有数百幅古典名家插图,全彩四色装帧,打造迄今精美版本。

《林泉高致》是山水画创作、鉴赏首部精深论著。

《林泉高致》是中国古代文人清新雅正的生活意趣。

《林泉高致》文白对照,名家详解,教我们轻松读懂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妙趣。

《林泉高致》详尽论述了对自然的审美、山水画创作、山水画鉴赏等诸多问题。既是山水画创作的必读之书,也是提升审美意趣,提高生活格调的必读书。

作者简介

郭熙(约1000——约1090)

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夫,河南温县人。

出身布衣,好道学,喜游历。善画,师法李成,画山石多用卷云或鬼脸皴,画树如蟹爪下垂,笔势雄健,水墨明洁。熙宁、元丰间(1068-1085),深受神宗的恩宠,有“神宗好熙笔”“评为天下及时”之说。

目录

郭思序

山水训

画意

画题

画格拾遗

画记

许光凝序

附录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林泉高致集

附录二:宣和画谱 郭熙传

附录三:画论

附录四:画龙缉议

在线预览

原文]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1)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2),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此三远也。

注释]

1)冲融:平和,恬适。

2)明了:明白,清晰。

译文]

画山有“三远说”:从山下仰望山顶,叫作高远;从山前望山后,叫作深远;从近山望远山,叫作平远。高远的色调清晰明了,深远的色调深重晦暗,平远的景色有明有暗;高远的气势高耸突兀,深远体现出重峦叠嶂的意境,平远意境则恬淡而缥缈。就人物而言,高远中的人物清晰,深远中的人物细碎,平远中的人物淡泊。清晰的人物不能画短,细碎的人物不能画长,淡泊的人物不能画太大。这就是三远。

原文]

山有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山不数十百如木之大,则山不大;木不数十百如人之大,则木不大。木之所以比夫人者,先自其叶;而人之所以比夫木者,先自其头。木叶若干可以敌(1)人之头,人之头自若干叶而成之,则人之大小、木之大小、山之大小,自此而皆中程度(2)。此三大也。

注释]

1)敌:相当,抵得上。

2)中程度:合乎法度。中,符合。程度,标准、法度。

译文]

山有三大,山比树大,树比人大。山如果不比树大几十上百倍,那么山就算不上大;树如果不比人大几十上百倍,那么树也算不上大。树和人做比较,先要参考叶子;而人和树作比较,首先要参考头部。若干树叶相加相当于人的头部大小,人的头部大小是由若干树叶大小组成,由此人的大小,树的大小,山的大小就都会合乎比例规则。这就是三大。

延伸阅读]

“三远说”,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最为著名、影响最广的理论。历来名家对“三远说”的阐释都习惯从各自的时代出发,赋予当时的术语以现代语境的意义。但事实上,从作者本人的意思而言,“三远说”首先是中国画特有的造境之法、构图之法,是为了表现而非再现而生的一种绘画技法,与追求临摹物象的真实性的现实主义观念瓜葛不大。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一项根本特点,即重意更甚于形,重艺术而不重真实,即便郭熙本人对于山水的“形”多番强调务求,其实也是为了实现山水画“可居可游”的“快人意”“获我心”,倘能表现出理想审美意境的“心觉”幻象,使之产生诗的境界,那么是否形似便并不重要。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画多不采焦点透视,是为了让观者在欣赏画作之时能如游览自然山水一般,景随人变,不凝滞在一个焦点上。因此归根结底,“三远说”是“无焦点的法则”,是一种艺术和美学的创造,而非科学的技法。这一点在郭熙本人的画中会体现得尤其明显。

名家杂论]

以上是郭熙对山水画创作实践中的几点特别“接地气”的总结。首先是山水画的各要素,承接了上一段的讨论,继续谈“云”“水”“道路”“林木”在山水画中的作用。但真正的重点则是在后面的“三远说”。

“三远说”,在郭熙的理论文字中尤其深入人心。这里我们再结合具体作品来对“三远说”进行阐释。以郭熙本人的《早春图》为例。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

早春图》,是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的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的浅设色绢本。此画构图深邃,工致淡巧,是对“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的极佳演绎。`《早春图》的构图以山形“步步移”“面面观”为宗旨,画幅前方是巨石重叠而上,薄雾半笼山腰,从山下仰视山巅,可见山势突兀,天色清明,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山头隐匿烟岚之中,当中似有山路若隐若现,“高远”之感立显。通过画面,我们既可看到前后高低的各式树木,也能看到左边溪水潺潺,以及右边山腰飞流直下的支流,还能将溪畔桥边行走的人尽收眼底。这种突破空间的局限使人深入进去,一望便知的构图,便是“深远法”。当然,“平远法”也少不了,画前石园岗旁的溪水,与画中的远山山涧相互照应。画中景可平视远望,物象缥缈,有明有晦,近水有波而远水则无波,近山静听则远山冲淡——这正是“平远”的基本特征 。从这个角度来说,《早春图》也许的确是郭熙本人的一幅自得之作。

郭熙的“三远法”,从诞生之初就是为着“造境”而存在,是为了让山水画满足人们对理想境界的憧憬,从而超越真山水而存在的技法。而这种对“远”之意境的执着,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在诗文领域,其实自古以来就长存不衰。

中国人可以说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的“远”的崇高境界的审美,不过并非如西方大哲黑格尔那样,要在思想的太空遨游去追求一个理性上的“渺茫的无限”,而是用时间和空间来营造无限广阔的感性上的“意境”。老子曰:“大曰逝,逝曰远。”庄子言:“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恶乎待哉!”屈原诗句中“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其中的“远”展开的是对无空的浪漫想象。这之后,从宋玉《九辩》的登高望远,到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再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于登临送目之际,也将“远”的美学发挥到,凝聚成一篇篇思接太古的名作。

魏晋时人们已广泛使用“远”来品评人物,那时往来闲谈附庸风雅的高频词,就包括了“玄远”“清远”“通远”“旷远”“平远”“深远”“弘远”等“不明觉厉”的语汇在内,因而渐次形成了不同种类的美学风格,而“远”也随之登堂入室,在发展演变中建构起了中国文学艺术中最为典型的“雄浑”“冲淡”两类审美意境的基础。

二十四诗品》说:“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其中“横绝太空”“寥寥长风”之语描出一种伸向远方的力度美,强调了“远”中气势刚劲、波澜壮阔的一面。同一本书中的“冲淡”一章还说:“饮之太和,独鹤与飞。”所呈现的正是混融阔大的“道”,给人以空灵幽远,融化其中的特征。雄浑突出的是强力,冲淡强调的则是平和。所以在山水画中,雄浑主要体现为垂直构图,高远凌人;冲淡主要体现为横向构图,平远空旷。这一点,在以荆浩的《匡庐图》、巨然的《秋山问道图》、关仝的《关山行旅图》为代表的五代宋初的“宏伟山水画”中,得到了极好的体现。这些不自觉地追求“远”的意境的作品也为郭熙“三远说”的出现做足了铺垫。

单从绘画来讲,历代名家对“远”之境界的见解也颇可见诸著作。顾恺之在他的著名画论《画云台山记》曾提出:“西去山别详其远近。”南朝宋宗炳在其山水画论著《画山水序》也谈及:“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唐张彦远更明确揭示了中国山水画家对“远意”“远势”的追求。郭熙之后,“三远说”被继承和衍生开去,得到了不同的演绎。先是北宋韩拙“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出了新的三远:“有山根边岸,水波亘望而遥,谓之阔远;有野霞暝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较之郭熙的“三远说”有了更浓厚的个人色彩。再是,元代著名的文人画画家黄公望在其《山水诀》中,则采两家之说提出了黄氏“三远”:“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此后,清王概、费汉源都对“三远”做过基于自身创作经验的不同阐发。

既然“远”不止一家,那么郭熙的“三远”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殊意涵?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三远”是一种视角,所谓的“仰”“窥”“望”,必然跟当代的透视理论有脱不开的关系。西方绘画中具有代表性的焦点透视,将视线的终点汇集于一点,由这一点而放射出的所有直线架构起整个三维空间。这个原则是光学成像原理的自然演绎,也使由此刻画出来的画面显得十分逼真。然而,在并没有建立起科学体系的中国,这样的画风是不被接纳的,因为它显得“机械”“死板”,尽管对技巧的要求更高却同所有“百工”一样沦为体力劳动的末流。在古代士人以文治天下的时代背景中,任何一件艺术品背后的意蕴、思想都比其本身更重要。所以中国古人并不以建立在科学的焦点透视之上的逼真和工巧为宗,而是推崇一种现实生活中“不拘一格”的动态方式,一种对技法要求更松,画法更加灵活自由的方式,一种不求形似只图意会的方式——这可以大概解释中国式的散点透视诞生的缘由。

再则,“三远”这一说法带有很强的技法色彩。譬如高远者,其视点多仰视,一般以垂直构图,并辅之以深远,最典型的就是画以林木、烟岚雾霭或直接留白,从而将重叠的峰岭隔开,由此延伸开去展开纵深的空间,予人雄浑的风貌;平远者,以水平构图,画出前后左右辽阔的空间,多画矮山丘陵或阔水广岸的江南大地,视野开阔,予人冲淡的风貌。无论是高远还是平远的画面,都是借对深度空间的营造,传达出强烈的“远”意和相应的精神面貌以及内心情感,郭熙的《窠石平远图》、李成的《晴峦萧寺图》、董源的《潇湘》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反之,若是对这一规则毫不理会,就极容易出现纵深感和立体感的丧失,变得平面化,譬如王维的《辋川图》以及元代赵孟的《鹊华秋色图》,就因为对前景和后景布置的“失当”,而呈现出扁平的效果。

当然,我们所说的“失当”,多半是这些以诗入画的文人的刻意为之。因为到了后来的黄公望、倪瓒等元四家之时,物象空间已经脱离了“模山范水”的范畴,变为对内心世界的高度表现的写照。所以无论是郭熙强调的“真山水”的“三远”,还是后世黄公望等提出的无关视点和透视的“三远”,都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情趣而生,这种情趣也在每一个时代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从五代到北宋的宏伟山水画,以“三远”为宗,强调“远”所营造的“山水之象,气势相生”之意境,其实是对“雄浑”“冲淡”这样的老庄自然之道的理念的一种具现。

从郭熙到黄公望,“三远说”内在意蕴的流变,实则反映了蕴藏在山水画背后的文人心境的变迁。从自然外向的雄浑、冲淡,向着本心内向的空灵、恬静的过渡,由是伴随着写实山水向文人山水的更迭。就像中国古人向来推崇的“无意为之”“大道至简”,那么对山水来说,就有的是比三远更重要的东西。所谓“画不过意思而已”——古人就是这么“任性”。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雅俗共賞,值。

2017-11-24 15:14:26
来自ashili1**的评论:

一套书全买了,慢慢看,喜欢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配图也很好

2017-11-24 15:32:32
来自llj0612**的评论:

这套中华雅文化经典丛书通俗易懂,已收齐。

2017-11-26 18:32:1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林泉高致》是北宋时期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专著,也是中国画论史上不可多得的传世经典。全书分为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详尽论述了对自然的审美、山水画的创作、山水画的鉴赏等诸多问题。此外,还附录了“山水诀”“山水赋”等数篇名家画论,是中国迄今山水画创作最精妙的范本。本书既是山水画创作的必读之书,也是提升审美意趣,回归自然,神游林泉山水的体验。

2017-11-04 19:03:44
来自wwqku17**的评论:

Satisfied

2017-11-05 01:01:13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这是本好书

2017-11-08 00:28:47
来自zhuzy19**的评论:

林泉高致 书很好,值得收藏。

2017-11-10 16:29:37
来自天涯占**的评论:

山水画集中体现传统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不仅以高妙的画法造诣跻身于世界艺术之林,同时也承载着中国人文领域里最为深邃的寄托。

2016-04-23 13:07:2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一般吧。这本书主要是文字内容精彩,但是字排版小了点,图画效果也不太好

2016-07-18 11:02:0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纸张一般,感觉内容好像没有中华书局的版本好。

2017-03-15 22:42:0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个系列的书都很喜欢,希望有一天能集齐一整套。

2016-04-30 18:47:10
来自不空之**的评论:

看书,只为了解传统,只为传承文化,只为增加自己的积累!

2016-03-01 14:49:26
来自***(匿**的评论:

还行吧,相比丛书其他几本,这本对我的意义小一些,我画过国画,本书传达的意趣、格调,以及对作画的论述和评价我都懂。

2017-06-17 16:39:12
来自蠢蠢的**的评论:

非常好,注解很详细,特别喜欢这一类型的书。纸质也不错。

2016-04-23 19:49:25
来自agk2000**的评论:

是我们日常生活能接触到的。希望能可以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2016-04-22 04:17:5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非常好,包装的也很好,一点都没有破损,印刷超级清楚,快递也很快

2016-05-24 16:01:27
来自firstwa**的评论:

书收到,物流很快,这本书是胶版书脊,纸张很大,了解一下中国的精髓。

2016-03-26 10:57:22
来自想飞的**的评论:

绝对物超所值!有原文,有注释,有点评,有名家视角,非常棒!

2016-07-25 00:04:49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喜欢这个系列,于是就都卖了,虽然还没有看,但是感觉非常满足(什么鬼

2017-02-03 21:27:02
来自噔***(**的评论:

这是一本好书,喜欢书画的朋友可以看一看,毕竟是宋代大师的作品,有境界

2017-02-10 17:05:54
来自s***u(**的评论:

还可以,凑单买的,没想到有这么多注释,有点画蛇添足

2017-05-01 21:33:59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今年的新书,刚拿到,粗略看了看,很不错。周末再细细品读

2017-05-02 13:02:39
来自当当网**的评论:

林泉高致 图文并茂,有原文有翻译,还有背景介绍和知识引申,不错不错

2017-09-24 01:52:56
来自h***r(**的评论:

林泉高致 很喜欢中华雅文化经典这一套,最一开始买了一本园治,看完后就决定要把这一套都攒齐慢慢看

2017-05-06 07:40:4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高远、深远、平远,“三远”的归纳很能体现出构图和境界的关系。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

2016-06-17 13:56:17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林泉高致 包装完整,做活动时买很划算,希望读完能提升一点画的理解。

2017-06-05 08:11:3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买这一系列的书买了很多,古代山水画家所著的创作论著,值得一看。

2016-12-06 17:07:4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林泉高致》产生在中国山水画充分成熟的时期,集中地论述了有关自然美与山水画的许多基本问题。郭熙认为,山石林泉胜景是“君子”所向往的,但他们不愿因渴慕自然风光而远离君、亲,面对山水画就可以“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充分领略自然山水的美,以解决“君子”厌烦世俗事务而又留恋功名的矛盾。用观画代替欣赏自然真景的所谓“卧游”的思想,早在南朝的宗炳就已提出。但宗炳是谢绝仕途的隐士,而郭熙却是为宫廷服务的山水画家

2016-11-22 09:37:3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买的一个系列的四本《随园食单》《园冶》《林泉高致》《长物志》,这个还没细看,大概翻了翻。对这个系列的书都很满意,包装排版什么的都很不错,值得收藏。等看完再来发表观后感。纸张质量也不错,对中信这个出版社出的书评价都不错,在电子书横行的时代,实体书越发珍贵。

2016-12-06 11:39:38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不错超级棒!!!雅文化熏陶!!!林泉高致是该好好拜读!!!纸质的感觉很好,很舒服!!!!!!

2017-02-22 09:20:09
来自cala122**的评论:

《林泉高致》涉及面很宽,有关山水画的方方面面,从起源、功能到具体创作时构思、构图、形象塑造、笔墨运用,以及观察方法等等,都有很好的说明。不少地方发前人所未发

2016-04-19 10:45:09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