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境界·中国圣贤大儒励志箴言图书
人气:20

活着的境界·中国圣贤大儒励志箴言

在历史长河中,对生命意义的定义是哲学、科学及神学一直思考的主题。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与意识形态背景下,有各种不同的多元化的答案。 其实,我们都很普通,不用把活着的意义想得那么复杂,简单地理解它或许更有意...
  • 所属分类:图书 >成功/励志>名言/格言  
  • 作者:[辛尧] 编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传世励志经典
  • 国际刊号:9787515811895
  •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12
  • 印刷时间:2014-12-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243
  • 纸张:轻型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活着的境界》一书,从我国历代名家圣贤的经典人生格言中选取了其中的部分名言佳句,结集成册,希望读者朋友有所收获。

编辑推荐

古往今来,所有的成功者,他们的人生和他们所激赏的人生,不外是:有志者,事竟成。

励志并非粘贴在生命上的标签,而是融汇于人生中一点一滴的气蕴,后成长为人的格调和气质,成就人生的梦想。无论从是哪一行,有志不论年少,无志枉活百岁。

这套《传世励志经典》共收辑了100部图书,包括传记、文集、选辑。我们想为励志者提供心灵的营养,有如心灵鸡汤那样鲜美;有如粗茶淡饭却为生命所需。无论直接或间接,我们定会从先贤们的追求和感悟中收获一份惊喜。

在历史长河中,对生命意义的定义是哲学、科学及神学一直思考的主题。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与意识形态背景下,有各种不同的多元化的答案。

其实,我们都很普通,不用把活着的意义想得那么复杂,简单地理解它或许更有意义。人活着不可能脱离社会和周围的环境,那么就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如当好父母、当好儿女、当好伴侣,让朋友同事因你的存在而温暖而喜悦,让自己的事业因努力而创新而进步。如此,就是自我的一种价值体现。如果对自己的期许更高,那么可以通过创造,增强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被更多的人需要或者服务于更多的人,如传播知识、智慧,或者用自己的财力、物力为需要的人付出等,从而使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得到提升。这样的话,你在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幸福。

人活着就应该不断地追求知识和美德。说到底,就是提高我们的修养。简单而言,要活得坦然自信,活得有修养,这就应该具备:一份淡定的心情,得失随缘,把"看不惯"变成"看得惯",使心智成熟;一种播撒善良的意愿,尽己所能,让他人感受到这世上的阳光和美丽;一种承受和担当,在不断的历练中增长才智,忘记烦恼痛苦,汲取教训,勇于担当;一种感恩之心,不管成功失败,有汲取,有感慨,更有珍惜,因为许多幸福的感觉往往来自于此;一种时刻吸取知识的欲望,把读书学习变成一种习惯,用别人之长补己之短,用别人的智慧丰富自己。

活出一种境界,至少我们自己要知道怎么活,怎么与周围和谐,怎么有为于周遭,怎么提升自己的内在修为;活出一种境界,并不是给别人看,更重要的是一种内在的体验,然后外化,与人分享。

关于人生励志的警句箴言浩如烟海,本书从我国历代名家圣贤的经典人生格言中选取了其中的部分名言佳句,结集成册,供读者赏读。由于水平有限,选取时难免存在错谬和不足,请读者多指正。同时也希望读者朋友有所收获。

目录

活着的意义

志向与思想003

义务与未来023

生活与乐趣055

活着的修养

道德与善恶073

修养与情感093

活着的境界

追求与理想153

创造与境界223

在线预览

道德与善恶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礼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管仲:《管子牧民及时》

虚而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之体谓之礼,简物,小大一道,杀戮禁诛谓之法。

管仲:《管子心术上第三十六》

山高而不崩,则祈羊至矣;渊深而不涸,则沈玉极矣。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蛇龙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成可载也。风雨无乡,而怨怒不及也。贵有以行令,贱有以忘卑,寿夭贫富,无徒归也。

管仲:《管子形势第二》

为善者,非善也。故善无以为也。故先王贵善。

管仲:《管子枢言第十二》

邪气入内,正色乃衰。

管仲:《管子形势第二》

君子之大义,和调而不缘,溪盎而不苛,庄敬而不狡,和柔而不铨,刻廉而不刿,行精而不以明污,齐尚而不以遗罢,富贵不傲物,贫穷不易行,尊贤而不退不肖。此君子之大义也。

晏婴:《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篇四》

邪人则不然,用于上则虐民,行于下由逆上;事君苟进不道忠,交友苟合不道行;持谀巧以正禄,比奸邪以厚养;矜爵禄以临人,夸礼貌以华世;不任于上则轻议,不笃于友则好诽。故用于上则民忧,行于下则君危,是以其事君近于罪,其交友近于患,其得上辟于辱,其为生偾于刑,故用乎上则诛,行于下则弑。是故交通则辱,生患则危,此邪人之行也。

晏婴:《晏子春秋集释内篇问下第四》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孔子:《论语公冶长第五》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论语阳货第十七》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论语里仁第四》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

孔子:《论语季氏第十六》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论语为政第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论语里仁第四》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尊节退让以明礼。

戴圣:《礼记曲礼上》

礼有大有小,有显有微。大者不可损,小者不可益,显者不可掩,微者不可大也。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也。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君子之于礼也,有所竭情尽慎,致其敬而诚若,有美而文而诚若。君子之于礼也,有直而行也,有曲而杀也,有经而等也,有顺而讨也,有惭而播也,有推而进也,有放而文也……

戴圣:《礼记礼器》

襄公有疾,召顷公而告之,曰:"必善晋周,将得晋国。其行也文,能文则得天地。天地所胙,小而后国。夫敬,文之恭也;忠,文之实也;信,文之孚也;仁,文之爱也;义,文之制也;智,文之兴也;勇,文之帅也;教,文之施也;孝,文之本也;惠,文之慈也;让,文之材也。象天能敬,帅意能忠,思身能信,爱人能仁,利制能义,事建能智,帅义能勇,施辩能教,昭神能孝,慈和能惠,推敌能让。此十一者,夫子皆有焉。

国语卷二周语中》

子西曰:"德其忘怨乎!余善之,夫乃其宁。"子高曰:"不然。吾闻之,唯仁者可好也,可恶也,可高也,可下也。好之不福,恶之不怨,高之不骄,下之不惧。不仁者则不然。人好之则福,恶之则怨,高之则骄,下之则惧。骄有欲焉,欲恶怨福,所以生诈谋也。子将若何?若召而下之,将戚而惧;为之上者,将怒而怨。诈谋之心,无所靖矣。有一不义,犹败国家,今壹五六,而必欲用之,不亦难乎?吾闻国家将败,必用奸人,而嗜其疾味,其子之谓乎?"

国语楚语下》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曾子:《大学》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子思:《中庸》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

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孟子离娄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孟子:《孟子告子上》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

孟子:《孟子万章上》

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已而已矣。乐全之,谓得志。

庄周:《庄子缮性》

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

庄周:《庄子缮性》

才多而好谦,贫贱而不谄,处劳而不为辱,贵富而益恭勤,可谓有德者。

王士元:《亢仓子政道》

士君子之所能不能为: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

荀况:《荀子非二十子》

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

荀况:《荀子性恶》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荀况:《荀子劝学》

曾子曰:"元,志之!吾语汝。夫鱼鳖鼋鼍犹以渊为浅而堀其中,鹰鸢犹以山为卑而增巢其上,及其得也必以饵。故君子苟能无以利害义,则耻辱亦无由至矣。

荀况:《荀子法行》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阴阳以统其精气,刚柔以品其群形,仁义以经其事业,是为道也。故凡政之大经,法教而已矣。教者,阳之化也;法者,阴之符也;仁也者,慈此者也;义也者,宜此者也;礼也者,履此者也;信也者,守此者也,智也者,知此者也。是故好恶以章之,喜怒以莅之。哀乐以恤之。若乃二端不愆,五德不离,六节不悖,则三才允序,五事交备,百工惟奋,庶绩咸熙。

荀悦:《申鉴政体及时》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叔嫂不亲授,长幼不比肩。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颜延年:《文选君子行》

圣人之所以立天下,曰仁义。仁主恩,义主断。恩者亲之,断者宜之,而理道毕矣。蹈之斯为道,得之斯为德,履之斯为礼,诚之斯为信,皆由其所之而异名。

柳宗元:《柳宗元集四维论》

柳子曰:君子有二道,诚而明者,不可教以利;明而诚者,利进而害退焉。吾为是言,为利而为之者设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柳宗元:《柳宗元集》

忠义守节之士,出于天资,非关居位贵贱,受恩深浅也。王莽移汉祚,刘歆以宗室之隽,导之为逆,孔光以宰相辅成其事;而龚胜以故大夫守谊以死,郭钦、蒋诩以刺史郡守、栗融禽庆、

曹竟、苏章以儒生皆去官伯之辈耳。安禄山、朱泚之变,陈希烈、张均、张垍、乔琳、李忠臣,皆以宰相世臣,为之丞弼,而甄济、权臬、刘海宾、段秀实,或以幕府小吏,或以废斥列卿,揖身立节,名震海内。人之贤不肖相去,何止天冠地履乎?

洪迈:《容斋随笔忠义出天资》

人物以义为名者,其别最多。仗正道曰义,义师义战是也;众所尊戴者曰义,义帝是也;与众共之曰义,义仓义社义田义季义役义井之类是也;至行过人曰义,义士义侠义姑义夫义妇之类是也;自外入而非正者曰义,义父义儿义兄义弟义服之类是也,衣裳器物亦然,在首曰义髻,在衣曰义袢义领;合中小合子曰义子之类是也。合众物为之,则有义浆义墨义酒,禽畜之贤,则有义犬义马义鹰义鹘。

洪迈:《容斋随笔人物以义为名》

道者,古今共由之理,如父之慈,子之孝,君仁,臣忠,是一个公共底道理。德,便是得此道于身,则为君必仁,为臣必忠之类,皆是有自得于己,方解恁地。尧所以修此道而成尧之德,舜所以修此道而成舜之德,自天地以先,羲黄以降,都即是这一个道理,亘古今未常有异,只是代代有了一个人出来做主。做主便即是得此道理于己,不是尧自是一个道理舜又是一个道理,文王周公孔子又别是一个道理。老子说:"失道而后德。"他都不识,分做两个物事,便将道做一个空无底物事看。吾儒说只是一个物事。以其古今公共是这一个,不著人身上说,谓之道。德,即是全得此道于己。他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若离了仁义,便是无道理了。又更如何是道!

朱熹:《朱子语类力行》

义者,宜也,君子见得这事合当如此,却那事合当如彼,但裁处其宜而为之,则何不利之有,君子只理会义,下一截利处更不理会。

心之制,却是说义之体。程子所谓处物为义是也;扬雄言义以宜之;韩愈言行而宜之之谓义。若只以义为宜,则义有在外意,须如程子言处物为义,则是处物者在心而非外也。

小人则只计较利害,如此则利,如此则害。

小人只理会下一截利,更不理会上一截义,盖是君子之心,虚明洞彻,见得义分明。小人只管计较利,虽然毫底利也自理会得。

朱熹:《朱子语类》

世言忠者不两立,忠孝亦有二乎?见于事君谓之忠,见于事亲谓之孝。人见其孝也,而不知有忠之道存焉。曰孝而已矣。人见其忠也,而不知有孝之道存焉,曰忠而已矣。一行非孝,非忠也;一念非忠,非孝也。天地之大也,日月之明也,人物之众也,其可感而通者,莫疾乎忠与孝也。虽庸人、孺子,一行其孝而风俗为之变,世之行政施化有弗能焉。

揭傒斯:《揭傒斯全集送艺林诗序》

余乃言曰:俭者德之节,严者德之制,孝者德之本,敬者德之基,慈者德之爱,和者德之顺,学者德之聚。俭则财用足,严则上下辩,孝则仁义生,敬则礼让兴,慈则恩惠长,和则九族亲,学则万世明。德虽美,讲俭无以安其制,故为训之始。德虽备,非学无以约其求,故为训之终。由之则昌,舍之则亡,不可须臾出乎训之外。故表名以著远,服之若华衰,佩之若琼琚,嗜之若膏粱,处穷约而弗滥,履贵盛而弗泰,蹈危难而弗慑,仰不愧,俯不怍,然后可以充乎德之实,以进乎君子之域。

揭傒斯:《揭傒斯全集进德堂记》

一念慈祥,可以酝酿两间和气;寸心洁白,可以昭重百代清芬。

俭,美德也,过则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礼,多出机心。

洪应明:《菜根谭》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修业而欲惊世骇俗,植节而欲标异见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洪应明:《菜根谭》

礼者,人心之理也,协之以同然,百世可通也。人无礼,犹室无基。

陈子龙:《明经世文编》

苏轼传》:熙宁初,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言: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不在乎富与贫。臣愿陛下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愿陛下急于有功而贪富强。

顾炎武:《日知灵宋世风俗》

昔者孔子既没,弟子录其遗言以为《论语》,而独取有子、曾子出言次于卷首,何哉?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而孝弟,人伦之本也;慎终追远,孝弟之实也。甚哉,有子、曾子之言似夫子也。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华阴王氏家祠记》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周易大传系辞传下》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老子:《老子二十七章》

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殖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芸疾,守战固,不罢北。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

吕氏春秋孝行》

先王之于论也极之矣,故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不及则不知,不知趋利。趋利固不可必也,公孙鞅、郑平、续经、公孙竭是已。以义动则无旷事矣。

吕氏春秋无义》

祸之所自起,乱之所由生,皆存乎欲善而违恶。今天下老师先生端弁带而说,乃以是召乱也。学者相与熏沐其中,扃而亦唯此之事,是事祸也。父以是故不慈,子以是故不孝,兄以是故不友,弟以是故不共,夫以是故不帅,妇以是故不从。君以是故不仁,臣以是故不忠。大伦蠹败,人纪消亡,结辙以趋之,而犹恐其弗及也。

子华子北宫子仕》

君子非人者,不出之于辞,而施之于行。故非非者行是,恶恶者行善,而道谕矣。

鬻子卷上》

昔自周公不求备于一人,况乎其德义既举,乃可以它故而弗之采乎?由余生于五秋,越蒙产于八蛮,而功施齐、秦,德立诸夏,令名美誉,载于图书,至今不灭。张仪,中国之人也;卫鞅,康叔之孙也,而皆谗佞覆,交乱四海。由斯观之,人之善恶,不必世族;性之贤鄙,不必世俗。中堂生负苞,山野生兰芷。夫和氏之璧,出于璞石;隋氏之珠,产于蜃蛤。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故苟有大美可尚于世,则虽细行小瑕曷足以为累乎?

王符:《潜夫论》

夫称善人者,不必无一恶;言恶人者,不必无一善。故恶恶极有,时而然善,恶不绝善,中人皆是也。善不绝恶,故善人务去其恶,恶不绝善,故恶人犹贵于善。夫然故恶理常贱,而善理常贵。今所以为君子者,以其秉善理也。苟善理常贵,则君子之道存也。夫善殊积者物逾重,义殊多者世逾贵。善义之积,一人之身耳,非有万物之助,而天下莫敢违,岂非道存故也。

袁宏:《后汉纪孝质皇帝纪》

臣闻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恶恶,近君子而远小人。善善明,则君子进矣;恶恶著,则小人退矣。近君子,则朝无粃政;远小人,则听不私邪。小人非无小善,君子非无小过。君子小过,盖白玉之微瑕;小人小善,乃铅刀之一割。铅刀一割,良工之所不重,小善不足以掩众恶也;白玉微瑕,善贾之所不弃,小疵不足以妨大美也。善小人之小善,谓之善善,恶君子之小过,谓之恶恶,此则蒿兰同嗅,玉石不分,屈原所以沉江,卞和所以泣血者也。既识玉石之分,又辨蒿兰之臭,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此郭氏所以为墟,史鱼所以遗恨也。

吴兢:《贞观政要论公平第十六》

且君子小人,貌同心异。君子掩人之恶,扬人之善,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惟利之所在,危人自安。夫苟在危人,则何所不至?

吴兢:《贞观政要论诚信第十七》

阴德既必报,阴祸岂虚施?人事虽可罔,天道终难欺。明则有刑辟,幽则有神祇。苟免勿私喜,鬼得而诛之。

白居易集读史》

小善乱德,小才耗道。

皮日休:《皮子文薮书鹿门隐书六十篇》

天道祸淫,人道恶杀,既为祸始,必以凶终。故自鞅、斯至于毛、敬,蹈其迹者,卒以诛夷,非不幸也。呜呼!执愚贾害,任天下之怨;

反道辱名,归天下之恶。或肆诸原野,人得而诛之;或投之魑魅,鬼得而诛之。天人报应,岂虚也哉!俾千载之后,闻其名者,曾蛇豕之不若。悲夫!昔《春秋》之义,善恶不隐,今为《酷吏传》亦所以示惩劝也。

旧唐书》

论曰:君子之为善,非特以适己自便而已。其取于人也,必度人之可以与我也。其予人也,必度其人之可以受于我也。我可以取之,而其人不可以与我,君子不取。我可以予之,而其人不可受,君子不予。既为己虑之,又为人谋之,取之必可予,予之必可受。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是亦去小人无几耳。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好评。

2015-07-14 15:49:31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