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梦幻:苇原露华图书
人气:20

宛如梦幻:苇原露华

二十年来日本通史读物的中流砥柱
  • 所属分类:图书 >历史>历史随笔  
  • 作者:[赤军]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61564806
  •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6
  • 印刷时间:2017-06-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宛如梦幻》是著名历史作家赤军的代表作,是一套日本通史三部曲,用小说家富有创意和豪情的文风,讲述日本从神话时代到明治维新数千年的变迁。部《宛如梦幻:苇原露华》讲述了日本历史的开端,从创世神话写到中华文化传入,至日本战国开端为止。故事从创世神话中开始,大和民族在日本列岛崛起,中国的文化输入重新塑造了社会,手持神器的天皇一次次卷入历史的旋涡中……

编辑推荐

二十年来日本通史读本的中流砥柱

精校修订的重编三卷本,篇幅扩充至200%

如果你看过《银魂》《真田丸》《聪明的一休》《影武者》《搞笑漫画日和》……

如果你玩过《阴阳师》《拳皇》《信长之野望》《太阁立志传》《战国无双》……

这些形象和故事都在《宛如梦幻》中连为一体,构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宛如梦幻:苇原露华》——故事从创世神话中开始,大和民族在日本列岛崛起,中国的文化输入重新塑造了社会,手持神器的天皇一次次卷入历史的旋涡中……

作者简介

赤军,历史作家、狂热的游戏人、理智的乐观主义者,长期从事小说和历史散文创作。已出版作品有《洗烽录》《风云信长传》《七武士》《毁灭与新生》《中国宰相的非正常死亡》《西辽帝国》《北京镜鉴记》等。他以创作日本历史普及读物著称,担任《知日》系列读物撰稿人,日本通史读物《宛如梦幻》问世近二十年来享有盛誉。

目录

初 章 传说与真实

次 章 大化改新

三 章 唐风奈良

四 章 优雅的平安朝

五 章 摄关政治和院政

六 章 源平争乱

七 章 镰仓幕府和北条氏

八 章 元军来袭和幕府落日

九 章 太平记

十 章 纷乱南北朝

十一章 室町幕府的兴衰

十二章 战国风雨

在线预览

天沼矛的尖端

在亚洲大陆的东端,北中国的东方,浩瀚之上,漂浮着一系列岛屿,如同一条漫卷的丝带——这就是日本列岛。

列岛的主体是四座较大的岛屿:中部为本州岛,古名“秋津岛”或“秋津洲”;东北部为北海道,古称“渡岛”;西南部为九州岛,古称“筑紫岛”或“筑紫洲”;九州岛东侧为四国岛,古称“伊予之二名岛”或“伊予二名洲”。

日本的民族、文明、国家,就孕育在以这四座大岛为主体的列岛之中。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日本民族是何时产生的?是原生土著还是外来移民?日本文明是何时产生的?它最初的形态究竟是什么样的?日本国家又是何时产生的?天皇制度真的如同他们自己宣扬的那般是“万世一系”吗?

日本很可能确实没有本土独立产生的文字,一直要到公元3世纪邪马台国时代,才开始有从中国的输入汉字以记录语言。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说法,百济(朝鲜半岛西南部的古国名)的五经博士王仁渡海来到日本,向当时的应神天皇献上汉末大儒郑玄所注的《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应神天皇大喜之下,即聘任王仁担任太子菟道稚郎子的师傅,教授太子学习中文典籍——这大概是汉字在日本上层被广泛学习和使用的开端。

日本人一直沿用汉字作为正规的书写文字,即便今天用来直接注音的平假名和片假名,也来源于汉字中草书和楷书的部分偏旁。现在日文中的汉字,往往一个字有两种读法,就是所谓的音读和训读,训读的来源是用日本本土语言表述汉字的字意,而音读则是用传来的汉语发音直接阅读汉字——后一种因为传入时间的不同,还有古汉音、吴音、唐音等区别。

因为缺乏本国文字,所以日本民族、国家在迈入文明史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都只能根据考古发掘来假想,或者配合后世乃至别国的文字记载来倒推,其不性、多歧性是可想而知的。下面,就让咱们以日本的神话传说和考古发现为基础,来大致推理一下可能的情况吧。

日本的神话时代,主要记载于以汉字拼写和音的《古事记》和纯粹汉文的《日本书纪》这两部书中。两书皆成于公元8世纪初,所以对比《荷马史诗》一类成形于野蛮时代的作品来说,真实性当然不会很高,甚至可以说百分之八十都是假货。尤其如果对照两书成就前后的政治环境,就很容易找出哪些部分肯定存在着故意的编造和歪曲——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古事记》和《日本书纪》除了因为使用语言的不同,故而在人名、称号上往往大相径庭外,基本情节出入很少,可以统合而言。书上首先讲开天辟地,说“天地始分之时,有诸神生于高天原”——所谓高天原即天界,这些无根无由、从虚空中莫名其妙“生”出的诸神,首先是天之御中主神、高御产巢日神、神产巢日神——“造化之三神”,然后是自混沌海洋中生出的孙摩志诃备比古迟神和天之常立神。上述五位皆为独神(对应其后的双神而言),统称“别天津神”。此为《古事记》所言,《日本书纪》则只记前三位。

然后是国之常立神、丰云野神等共七代、十二位神。这七代的前两代,也即国之常立神和丰云野神,亦为独神,其后五代则为双神,都是一个哥哥加一个妹妹——一对兄妹,名为伊邪那歧命和伊邪那美命。此为《古事记》的和音之汉字拼写法,《日本书纪》则记为伊奘诺尊和伊奘冉尊,尊、命同义,是对神灵的敬称。

诸神授命伊邪那歧和伊邪那美创造陆地,于是二神即立于天浮桥上,手持天沼矛搅动海水,矛尖滴落的盐凝固起来,就创造出了淤能棋吕岛——一般认为是指日本中南部的小岛“沼岛”(今属兵库县)。当然啦,作为古老神话,还有其他多种异说。

二神造岛以后,即从天上降下,在岛上建造八寻殿,竖起了天之御柱。他们本来是兄妹,可是哥哥希望“以我多余之处插入你的不足之处,成态造成国土”,于是他们在绕着天之御柱唱过歌以后,就顺利结成了夫妻。

这段描写非常有趣,因为它几乎是所有先民神话中都会出现的桥段。比如中国就有一则关于伏羲和女娲的传说流传于西南地区,说是天降洪水,万物皆没,只剩下了一对兄妹,就是伏羲和女娲,为了延续后代,二人商议婚配,于是绕着天柱歌唱追逐,最终成就好事。

一方面,兄妹通婚本就是旧石器时代人类普遍的婚姻方式,而日本皇室为了保障血统的纯正性,也长时间采取家族内部婚配的方式。另一方面,日本民族的先民,很多都来自东亚大陆,他们会不会直接继承或者吸收了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然后改头换面为己所用呢?

神话讲到这里,咱们再来说说考古发现所关联的日本人起源问题吧。

日出处天子

权臣而执国柄,等时间一到,自然可以水到渠成地改朝换代——尤其这时候中国正当隋朝,此前几百年的南北朝时期,这种事例还少吗?深受大陆文化影响的苏我氏大可以有样学样。

经过苏我氏的改革,新的大和王朝走向中央集权的趋势,似乎已经无可逆转了,的变数,就是由旧王室来引领这一潮流呢,还是由苏我氏来创建一个全新的王朝呢?必须承认,苏我马子在这个关键时刻走错了一步棋,推古女王并非甘心给他做傀儡的无能女性。

推古女王登基以后,根本不买亲舅舅苏我马子的帐。据说苏我马子曾经请求受赐葛城的领地,但是女王推托说:“我是苏我家的女子,舅舅提出的要求,从来晚上提出的不会等到天亮,白天提出的不会拖到天黑,总会尽快办理。但这次舅舅的请求太过分了,如果今天无故割取县邑下赐,后代国王必会骂我是愚痴妇人君临天下!”就此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苏我马子的无理要求。

女王即位的第二年,册封用明大王的遗子厩户为东宫(太子),同时授予他“摄政”的头衔,用意大概是想分夺苏我氏的权柄吧。这位厩户王子素有贤名,既虔信佛教,也仰慕中国尊王大一统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理想和苏我马子是殊途同归的,因而倾注心血,打算从根本上改革旧制,建立全新的国家体系——后世尊称厩户王子为圣德太子。

圣德太子执政的时代,正是中国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裂,建立起强大隋朝的年月。太子有感于此,派人西行考察隋朝的政治制度,开始着手进行一系列改革,试图建立以大王为中心的封建中央集权制。他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制定冠位(官僚体制的滥觞)、制定宪法、提倡佛教、恢复中日邦交和编纂史书等等。

先说制定冠位。冠位分十二阶,即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礼、小礼、大信、小信、大义、小义、大智和小智。这套花样始创于推古女王十二年,最早只是授予贵族的荣誉头衔,是想在臣、连等氏姓外,另造一种以才能、功绩为重,而不以氏族高低为重的贵族体系,并逐渐将其转化为官僚体系——所以冠位起初大多授予畿内及其周边地区的中下等贵族。

同年,圣德太子还制定了十七条宪法,大肆宣扬中国的儒学思想,鼓吹三纲和五常。十七条宪法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文件,它更像一本思想品德教科书,给倭国人灌输“国靡二君,民无两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的封建大一统思想。圣德太子知道改革是无法一蹴而就的,旧氏姓势力依然庞大,无法一朝扫尽,只好先“教化”他们,先树立拥王的道德准则,等时机成熟后再推出全新的制度。

不过中国的儒家思想终究并不符合大和国的国情,此后屡经扭曲和利用,日本之儒和中国之儒早就大相径庭了。况且儒家思想并不是那么快就能深入人心的,圣德太子在思想领域对变革所作的准备,最成功的还是崇佛。尊崇佛教,为的是宣扬众生平等和因果报应,一方面削弱人民的反抗意志,另方面也借此打破旧的等级制度,结束等级森严的氏姓奴隶制。

圣德太子的很多改革措施都是向中国学的,所以他多次遣使通好隋朝,恢复中日邦交,以从大陆学习更多的先进文化。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他派遣小野妹子初次使隋,据说所携带的国书中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小野妹子二度使隋,国书中却变了称号,说“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这是最早的日本君主称“天皇”的记载。大概大和朝廷想要和隋朝平等建交,觉得中国君主称“皇帝”,而大和君主才称“大王”,实在丢面子。

其实这种记载并不怎么靠谱,更可信的是,日本君主自称天皇,要在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以后。我们知道,唐高宗曾经自称天皇,他的皇后武则天则称天后,两主共同临朝执政。日本的所谓“天皇”,很可能是直接从唐高宗那里抄去的。日本的部分史料记载中将此事提前到隋朝,乃是怕抄袭的马脚被后人揭穿。

话说回来,圣德太子的改革,本是其后“大化改新”的滥觞和准备,他在物质领域基本上没起到任何作用,但在精神领域却开教化之先,为其后更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其后的改革者为了这个理论基础,也把圣德太子捧得高高的,推崇为圣人。然而事实上,权臣当道的时代,哪有圣人立朝的可能?

无疑,圣德太子的种种改革措施,即便没能动摇旧氏的根基,也必须事先得到掌权的苏我氏的首肯。我们甚至可以推测,是苏我氏利用太子的名分和人望,推出这一系列政策,主导权本在苏我氏手中,只是后世都把功劳记录在太子身上而已。

圣德太子的名言是:“重要的问题在于与大多数人商量。”很明显,这一主张绝非真正的民主,他所要商量的对象只是氏族贵族而已,那么倘若当时稳占朝堂的苏我氏公开表示反对,那是不可能通过任何法案的。

从公元6世纪中叶佛教传入,一直到大化元年(公元645年)大化改新,这一百年间的日本文化被称为“飞鸟文化”——因为当时大和朝廷建都于奈良盆地南部的飞鸟地区。飞鸟文化佛教味道非常浓厚,这是和掌权的苏我氏族,以及圣德太子的努力分不开的。这一时期,也是大和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转型期。

圣德太子的改革是有其社会基础的,当时部民制逐渐崩溃,贵族们大量兼并田地,出租给百姓耕种,大量部民转化为农奴或佃农。在这种经济环境的变革过程中,苏我氏始终站在贵族们的前列,因而也就拥有最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力量,来保障家族的继续掌权,并且保障社会变革的顺利开展。经过太子的改革,苏我氏的权柄不但没被削弱,反而更加烜赫,他们仍然一只脚稳稳地踏在距离御座只有一步的位置上。

公元621年,圣德太子没能戴上大王的桂冠,就病殁于斑鸠宫。五年后,苏我马子去世。又两年,推古女王也去世了。继苏我马子为大臣的是其子苏我虾夷,据说他曾经征用了全国各地的百姓,甚至也包括大王的部民,来给自己和儿子苏我入鹿建造坟墓,并称之为“天皇(大王)墓”,自称其宅为皇(王)宫,称儿子为王子。

改朝换代的危机,逐渐逼近……

敦盛的传说

日本古代有一部著名的长篇战争小说,名为《平家物语》,其主要内容是讲述平氏的衰亡和源氏的兴起。这部小说作者不详,遣词行文具有很浓厚的说唱文学味道,估计是根据 “琵琶法师”(一种盲僧艺人,以弹奏琵琶配合说唱)的唱本所整理改编而成的。

平家物语》在讲到一之谷大战时,提到了这样一则故事:源氏阵中,有一猛将名为熊谷次郎直实,大战前的夜晚,他突然听到敌阵中响起一阵优美的笛声,凝神细听后不禁拍案叫绝,“不想平氏阵中有如此风雅之人,大战将发,坦然吹笛,而笛声清澈动人,没有丝毫浑浊紊乱的迹象。”

到了第二日大战爆发,源义经亲率数十骑冲下悬崖,杀入平氏阵中,导致平家武士士气低落,纷纷跃到海里,向停靠在海边的战船逃去。熊谷直实策马追赶,远远看到海中有一骑武士,装束华丽,料想是名大将,于是高喊:“临阵脱逃,不感到羞耻吗?何不回头与我对战!”那武士闻言,果然拨马回到岸上,舞刀来战,但却被熊谷直实轻易地就击落马下了。

直实跳下马去,按住败将,正想割取对方首级,但掀开头盔来,却发觉对方只是个少年而已,相貌极其秀丽,稚气未脱。直实不忍下手,喝问姓名,对方却回答说:“你砍了我的首级回去,自会有人认识。”直实想:“此人年龄仿佛我子小次郎,小次郎若受轻伤,我心中定会难受,假如杀了这孩子,他父母该会如何悲伤呀!反正杀此一人,该败的仗也胜不了,该胜的仗也败不了,不如放他去吧。”

可是就这么一耽搁,回头望去,己方兵马已然汹涌而至。直实含泪说道:“本想饶你性命,可是我军业已杀到,你肯定会死在他人手中,不如还是由我来杀你,以后给你祭祀供奉吧。”虽然割下少年首级,自己却忍不住哀伤哭泣。检查尸体的时候,他发现少年腰间挂着一个锦囊,内盛一支笛子,于是就想,莫非昨晚吹笛的便是他吗?——“想我东国军兵数万,阵中带着笛子的一个都没有,这少年确是个风雅之人呀,实在可怜。”

事后他才知道,此少年乃是修理大夫平经盛之子,名叫敦盛,年仅十七岁。而那笛子,据说是因为其祖父忠盛擅长吹笛,得鸟羽天皇御赐的,名为“小枝”。少年俊彦,顷刻化作离魂,果然人事无常,宛如幻梦,生老病死,痛苦实多。熊谷直实想到这些,不禁万念俱灰,就此落发出家去也,法号莲生。

从此,敦盛殉难,直实出家之事,就传为民间凄绝的故事,到处传唱。日本人甚至将一种兰花也命名为“敦盛草”,称之为“梦幻中的梦幻之花”。敦盛草有各种颜色,品种也很繁多,包括布袋敦盛、姬敦盛、釜无敦盛、白花敦盛、黄花敦盛、礼文敦盛等许多种。敦盛草是逐渐稀少的保护植物,和它形状相近的还有熊谷草和小敦盛草,据说是因为其形状像平敦盛和熊谷直实二人随风飘舞的母衣(类似披风,四角都系在铠甲上,迎风鼓起如球,据称能辟箭矢)而得名。

虽然在正式的历史记载中,熊谷直实是在建久三年(公元1192年),也即一之谷合战结束后的第七年,才因为就领地问题与久下直光打官司失败,愤而出家,拜在高僧法然门下的。但是后人宁可相信传说,相信他纯粹是悲悯平敦盛之死,就此勘破了红尘。历代的人们都把满腔同情和怜惜,放诸敦盛这位千古难得的翩翩佳公子身上。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依***2(**的评论:

是今年六月出版的,厦门出版社,很不错,就是贵了,孩子很喜欢,期待第二部,战国风云

2017-07-26 16:27:48
来自亚瑟sil**的评论:

吼啊吼啊吼啊吼啊吼啊吼啊吼啊

2017-09-18 14:20:3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还没看 应该不错

2017-11-12 10:58:20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了解日本史的几本国内极佳必读书目之一,只是几本哦~

2017-08-19 21:08:03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