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图书
人气:38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

这是一本从纪录片出发的哲学书,他纪录着小人物们构成的历史 又是一本用影像去抵达的启示录,他思考的是如何用影像认识世界 从民生出发,以影像抵达 在最官方的平台,讲述老百姓的故事 陈虻,一个被崔永元、白岩松...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从纪录片出发的哲学书,他纪录着小人物们构成的历史

又是一本用影像去抵达的启示录,他思考的是如何用影像认识世界

从民生出发,以影像抵达

在最官方的平台,讲述老百姓的故事

陈虻,一个被崔永元、白岩松、柴静等一众思想锐力的名嘴称为精神领袖的人。

本书汇集了陈虻生前在央视评论部的审片经典言论、讲座精华、报道文章以及影像,展示了纪录片从观念到方法、从栏目化管理到新节目研发的思想精华。本书由十八篇文章构成,从十八个角度解构他的思想,展示出一个思想深刻而诗意表达的纪录片人之有趣。

编辑推荐

新闻界精神领袖首部绝版思想文集

独家揭示中国纪录片之父核心思想

首次展示央视各经典栏目创作秘笈

作者简介

徐泓: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98年前,作为高级记者,曾任中国新闻社新闻部副主任、北京分社社长,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从事以对外报道为主的新闻工作20多年来,发表各种体裁的新闻作品约200万字,多次获得全国性新闻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8年后,先后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应用新闻学、新闻实务、对外报道等。科研方向始终与新闻传播实践紧密联系。担任多家媒体新闻奖评委和业务顾问,承担多项社会工作,如担任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国家食品安全科学委员会委员、财新传媒集团公信力委员会委员等。

出版人物采访专著《大人物 小人物》、与刘明华、张征合著《新闻写作教程》。主编的专著有《超越:北京交通广播解析》、《影响未来:中国传媒30人》、《江山代有才人出》、《我所珍惜的——北大传媒30人》。

目录

今天所做的一切相加就等于未来

陈虻:生命需要保持一种激情,激情能让别人感到你是不可阻挡的时候,就会为你的成功让路!一个人内心不可屈服的气质是会感动人,并能够改变很多东西。

陈虻:一个不同的结果,一定有一个不同的过程。你不改变这个过程就改变不了这个结果。

陈虻:努力不是成功的根本。想成功的人都很努力,但成功的人往往只有一小部分。倘若你努力,但你的观念是错误的,很可能离正确的方向越来越远。所以重要的是观念。而认识观念、改变观念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

陈虻:你们遇到的问题,我当年在做片子的时候都遇到过,都曾经思考过,并且总结了应该怎么做,还分析了这样做的道理。

陈虻:我过着过着突然明白了,“现在”就是小时候想过无数次要为之奋斗的未来啊。所以最现实的做法就是把现在的事情、眼前的事情做好。今天所做的一切相加就等于未来。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二

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陈虻:做人和做饭,我以为做人更紧要一些。这个节目既然叫服务性节目,沿着服务的思路去想,它能不能服务于人的思想,能不能提高人文教养水平呢?

陈虻:《生活空间》确实是在前挤后压的情况下,我们寻找到了一个新的表现领域,新的题材领域。

陈虻:《生活空间》以之为安身立命的是一种态度:“目击者”的态度,关怀的态度,人本人道的态度,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陈虻:我很反感媒体人利用自己手中的媒体来向公众表白自己的辛苦,我认为干什么都不容易,选择了一种工作,实际上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三

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是一个需要一级保护的产品

陈虻:国际纪录片有各种流派,你说我们这种拍法算哪一派的?

陈虻:电视纪录片要利用观众的感性到场,达到观众的理性到场。

陈虻:回到日常生活中来,关注现实的此刻当下,这是中国纪录片的生命和基础。

陈虻:纪录片有剥削性,这是全世界公认的。纪录片的剥削性就是把本来属于个人的问题公众化了。

陈虻:影像纪录比文字叙述的更有文献价值。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四

大道无术 万法归心

陈虻:作为及时代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制片人,我们算是开先河的人了,真的是很自豪的事情。

陈虻:塑其行易,塑其心难,所以“万法归心”,心正则权正,出于我心,归于公心。

陈虻:尊重,始终贯穿在我与人的相处关系中,当然也是我管理中一脉相承的东西。

陈虻:一个团队的管理必须有员工的终身教育,不是说把他招进来你就用他,你不培养他,的人才是不会来的,越的人越对未来有考虑。

陈虻:永远把你的思想、经验和精力贡献给新来的以及水平最差的同志。

陈虻:大道无术。最重要的是修炼自己,首先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而不是学什么与人斗的方法。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五

我不是在改片子,我是在改人

陈虻:既然文如其人,为何不从做人开始?

陈虻:我在审节目的时候,对自己有两个基本的要求:及时,不能说不好,只能说怎么样更好。第二,不是告诉你怎么改,而是激发你自己修改的欲望。

陈虻:别用排斥的方式来接受我的信息。我更在意的是你的思维方法,包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包括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陈虻:审片的四层次:主题、结构、细节、节奏

陈虻:兄弟你看,我眼里有泪。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六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陈虻:未来电视媒体节目主持人的竞争一定是在思维个性上的竞争。

陈虻 :我批评了你并不可怕,我对你失望才可怕。

陈虻 :什么对一个主持人最重要?平台!拉里金也得扎在演播室里,24小时天过。

陈虻:电视主持人走到一个误区,好像是越有学问、能和专家在理论上都有一拼的就是大腕。其实这个已经过时了。

陈虻:做节目,要学会放空自己,去感受。这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超越自己是最难的。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七

真实永远取决于认知主体

陈虻:真实是无干扰纪录,是原汁原味的生活。

陈虻:生活的深刻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真实是尊重生活,不预设主题。

陈虻:真实往往被各种因素所遮蔽,真实永远取决于认知主体。

陈虻:从空间来说,真实就是角度,从时间来说,它是一个无限接近的点。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八

未来电视“有纪实者生,无纪实者死”

陈虻:不要在生活中寻找你要的东西,而要努力感受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陈虻:生活中的任何一种发生,都永远是我们拍摄的机会,而不是我们拍摄的障碍。

陈虻:现代新闻节目的三个特征——多元、强调信息有效性、关注人

陈虻:“纪实意识”和“纪实手段”对电视的贡献和意义要远远大于作为一种节目类型的纪录片。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九

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坐标系

陈虻:长期用统一的坐标去进行判断,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这个栏目的理念。

陈虻:要有一个统一的认知事物的角度,这个坐标系一定是在每一个编导的心中。

陈虻:选择了选题,不等于选择了主题。

陈虻:在这个大圆里选择哪个小圆,是你必须做的一份工作。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十

找到属于电视本体的表现手法

陈虻:我认为政策空间不是限制我们发展的因素,我们自身掌握影像方式去传达信息和思想的能力,也是限制我们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陈虻:在摄影创作的过程中有三个级别,或者说三种境界。

陈虻:在影像创作这个过程,视觉词汇更多的是一种创造,不是继承,是新的词汇,新的构图和新的运动,来体现你对事物的一种表达。

陈虻:语言、语法相同的基本的前提下,影像风格是由景别和长度决定的。换句话说,我们剪片子,实际上是在剪景别,在剪长度。

陈虻:视觉解读能力是要训练的,你必须经历精读和泛读这个过程。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十

结构的力量可以改变叙事的深度和走向

陈虻:深刻不是耍大胆,语不惊人死不休。

陈虻:用结构的力量深化主题 。

陈虻:结构就是如何选择配角。

陈虻:利用结构的力量加大背景,结构其实就是信息组合。

陈虻:细节的细节就不再是细节本身。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十二

观点类谈话节目符合电视本体特质

陈虻:我们的媒体现在最缺的就是言论性表达,电视的下一个高峰将是观点类谈话节目。

陈虻:左手是新闻时效;右手是高关注度,然后在 “刀剑”之下做深入的报道。这样的定位无疑是现在几种新闻节目所都不具备的。

陈虻:不同的空间关系构成了不同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决定谈话的方式、内容、深度。

陈虻:内观式报道是对新闻事件做自内而外的发散,从单极到多极的扩张。

陈虻:精神产品的创作者永远是这样的工作,你不知道这事该怎么干有挑战性,这是好的状态。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十三

三段式创作方法

陈虻:主题先行和盲目拍摄是一对孪生兄弟。

陈虻:开拍之前决定关注的方面,要围绕关注的方面去设计前期拍摄。

陈虻:一定要问自己为什么要拍这部片子,并且要对你的答案进行不断的审视和反省。

陈虻:没有不能拍的选题,只是你怎么拍,怎么把握。

陈虻:在剪接的过程中发现主题,媒体立场是通过对素材的取舍来完成的,不是通过直抒胸臆。

陈虻:只有让观众悟到了,才能形成良性传播和的传播效果。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十四

电视创作的四次选择:选题、角度、时机、素材

陈虻:别人说纪录片是选择的艺术,我要说的是如何做选择。

陈虻:在对社会变革了解的基础上选择选题。

陈虻:角度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信息,还改变了信息的价值。

陈虻:拍摄时机的选择需要合理想象,一个成功的重场戏,就是预判来的。

陈虻:以观众的未知作为剪辑的起点。

陈虻:剪辑一个真正好的短片,最终完成的不是一个句号,而是带着问号前进。

陈虻:叙述三要素:信息的密度、落点、位置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十五

栏目化运作要前面有目标、后面有理念

陈虻:独,就是别人没有你有;特,就是你把自己的特点,用足,发挥得淋漓尽致。

陈虻:一个栏目定位以后要知道什么是自己的A类选题,什么是自己的一般选题,把它清晰化了就好判断了。因为没有对错,只有合适与否。

陈虻:可以进入《新闻调查》的选题,一定要有一个未知的空间,确定这个选题是否可以做,要判断是否只有通过调查才可以认知那一部分未知的空间。

陈虻:我觉得就一个字“懒”,任何一个题材都是同样的一种结构方式,变成了一种习惯性的使用,缺乏创意和判断。

陈虻:外在形式越简单的东西,智慧含量越高,因为它已经不再依赖形式了,必须依靠智慧,所以,策划在当前电视行业中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陈虻:当你觉得节目对你有挑战性的时候,对观众就有刺激性;当你觉得驾轻就熟的时候,观众就不爱看了,这就是电视,这就是文化产业。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十六

社会纪录》的三个门槛

陈虻:我认为还有一个空间,那就是做社会新闻的深度报道。

陈虻:在一个流行的话题中选择了一个另类的、非常规化的关注方式之后,你在这里面能够提出什么样的不同观点。

陈虻:将来是存在评论的人物化空间的。从现在开始就应该不断地塑造人物个性,创造这种空间。

陈虻: 从阿丘的嘴里,以稍显另类的方式说出来,既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往往会得到体制的宽容。

陈虻:网媒、平媒都发展起来,你还是走社会新闻的路子,留下的空间很可能就只剩下对社会新闻的调查,而不是对社会新闻的叙述。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十七

你要往上顶,才能顶出一片新天地

陈虻:做电视必须创新,而创新就是永远做那没人做过的事情。

陈虻:一个创意的产生,决不仅是个人的灵感,而是各种社会因素的集合。当你想到这个创意的时候, 实际上它已经形成了一个社会需要。

陈虻:每个媒体人,应该有一个自己的标准,也就是我们所要发出一个怎样的声音。

陈虻:我始终相信做节目、办栏目,就像十指捧水,如果每个指缝间都往下漏,捧起来就会两手空空。同样我们如果在每个制作环节上不抓紧,没有一个基本的质量追求,那么任何思路都不可能成功。

陈虻:我们知道了如何做人,也就知道了如何去做事。本着这样一种善解人意、坦诚和诚恳的心态,正是中国人的自信、中国人的宽容,创意出了日出这样一个节目。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十八

新闻改革永远是撞击反射

陈虻:新闻频道要改变:组织生产的方式、频道和受众的关系、“什么是新闻”的观念

陈虻:凡是那些人们不知道、或者不曾被合适地表现、不曾被真正理解的事物都是新闻。

陈虻:如果无视媒体规律,一味张扬自身的情趣和愿望,可能也会丢失你的观点.

陈虻:你没有思想、观点,你是通体抚摸,这样的片子谁爱看?

陈虻:白岩松说我是头发最长的制片人。这也是中央电视台领导的宽容。

在线预览

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坐标系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九

陈虻抽烟,多年的习惯,身边总带着烟。后来只抽柔和的“七星”。

他的烟盒,还有另一个用途。在指导新人的时候,或者在给栏目组讲课的时候,他会经常拍出这个烟盒:

这是一盒烟。我把它放在一个医学家面前,我说请你给我写三千字,他说行,你等着吧,他肯定写尼古丁含量,几支烟的焦油就可以毒死一只小老鼠,吸烟的人肺癌的发病率是不吸烟人的多少倍,吸烟如何危害健康。

还是这盒烟,我把他拿给一个搞美术设计的人,我说哥们请你写三千字,那哥们给你写出来:这个设计装潢的色彩、标识的个性创意。

我把这盒烟给褚时建,说您是生产烟草的,您给我写三千字,他也毫不犹豫地说,你等着吧,他告诉你这是烤烟型,它的烟丝产地在哪儿,它的加工工艺是怎么样的,更高一级别的烟丝是怎么过滤的,为什么卖这个价钱,成本是多少。

我给一个经济学家,他告诉你,烟草是国家税收的大户,还有烟草走私对经济的影响。

我现在把烟盒给你,请你写三千字,你就会问写什么呀。

我刚才给那几个行业的人,他们都知道写什么,但是给记者的时候,你会问让我写什么呀,也就是说记者在面对一些事物时没有一个知识背景,没有自己的思考角度。

陈虻把媒体人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称为“坐标系”,他经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

一个栏目,或者一个记者,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坐标系。

本篇博文的关健词:认知坐标系、栏目理念、选题和主题 、大圆和小圆

陈虻:长期用统一的坐标去进行判断,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这个栏目的理念。

电视栏目是电视节目的一种载体方式,它把特定的电视传播内容,按照相对统一稳定的标准和规则住址串联在一起,并以相对稳定统一的播出时段,和观众建立起“约会关系”。1985年,中央电视台提出“全部节目实行栏目化播出”的要求,陈虻正是在这一年里走进央视的。

他有关“坐标系”的语录,也源自电视“栏目化生存”的大背景。

陈虻强调:一个栏目一定要有自己对于事物认知的一个坐标系,否则就会摇摆不定,就会不清晰。在面对每一个不同的事件时,运用相同的方法去研究,你就会找到你这个栏目所特有的气质和品质。

他还说,面对事物的时候,我们坚持在一个认知系统中去分析和判断,这就是理念。当然还要把你的理念还原成具体的技术,坐标系就是理念的具体化、技术化,长期用统一的坐标系去进行判断,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这个栏目的理念。

问到《生活空间》的坐标系,陈虻的回答非常明确:

及时个就是人性的坐标,不管拍什么,我们都要站在人性的角度上去考察一个人,从尊重的这样一个起点去认知每一个人,并且让每一个人的行为被其他人理解,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第二个坐标,从社会发展、社会变迁的角度,当我们呈现这种人性与人的行为时,寻找他与社会发展、社会变革是什么关系。我们努力用影像或者捕捉到的情节的片段,去揭示个人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来反映历史进程的发生和发展。

当我确定了这样一个坐标系的时候,任何一个题材,都可以放在里边观察,我都有观察和判断的角度,也有选择和取舍的依据。

陈虻经常拿《生活空间》当年拍摄的一个叫做《姐姐》的节目作为例子。这个节目讲述的是一对夫妻生了一对龙凤胎,但因为是刨腹产,分不出谁大谁小,所以父母就把女孩任命为姐姐,让她担负起照顾弟弟的重任。陈虻认为这个节目呈现的故事非常精彩,但是在呈现价值理念方面最初却并不清晰。

陈虻回忆说,这个节目非常热闹,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天天在家打架,一会儿说妈妈偏心眼,一会儿弟弟欺负姐姐,有打有闹,有高兴有痛苦。编导想把这期节目叫做“成长的烦恼”,起名是最难的一件事,起名是概括你整个所要表达的东西,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叫“成长的烦恼”,想要表达的可能只是故事中的这些热闹。我当时看完了这部片子就跟编导讲,我们怎么才能把这个片子,从有趣做到有意义?

我想告诉他一个基本事实,是这个任命改变了这个女孩的生活。以后才会经常出现“你是姐姐,你应该让着弟弟”这种教训,家长教育她所有的方式,都是因为她是姐姐,所以被任命为姐姐,担负起她这个名称的责任以后,她的命运就改变了。

所以在陈虻的建议之下,这期节目被命名为 “姐姐”。陈虻认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节目名称的变化,还体现了栏目的坐标系,也就是价值判断的角度。

当我们确立“姐姐”这个主题的时候,其实我们是要把它放在一个社会发展的背景上看,把它放在一个人性的背景上看,我们就开始寻找它的某种可能性,我们在素材的组织上,就会更多去凸显这个称谓给她带来的命运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她造成的影响。这个女孩在面对这种命运的时候,那种无奈、那种挣扎,以及她父母的那种漠然,那种麻木,觉得她就是姐姐,她照顾弟弟是理所当然的,这些因素才能呈现出来。所以这个故事不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它表面呈现出来的那种好玩和逗乐,而是让人从这种家庭结构上联想到一种传统文化。

陈虻:要有一个统一的认知事物的角度,这个坐标系一定是在每一个编导的心中。

陈虻所说的“坐标系”用在栏目上,说穿了,就是如何确定栏目的价值标准。而具体到节目,就需要每个栏目成员对栏目的坐标系有的把握才能在节目中贯彻栏目统一的价值判断。

所以陈虻手里的烟盒,更多的时候,是掏出来拍给编导的。

陈虻去世一周年,柴静写了一篇博文,回忆她刚进央视的时候,陈虻也曾经给她拿出过这个烟盒拷问。柴静说:后来我知道,他经常拍出这盒烟来震慑新人。

这一点可以从陈虻考察“新人”的过程中得以印证。

我见到很多来应聘的大学毕业生,或者来求职的一些人,我都会问他,如果给你这个机会拍什么?他会说给我讲他观察的一些东西,很有感触,很丰富。然后我会再问他,你为什么要拍这部片子,他往往又陷入那个故事当中去了。他是没听懂我的意思吗?不是,他是没有办法去马上建立一种方式,进入对问题深刻的思考,平时没有思考的习惯,或者没有一个现成的供他去认知问题的思想框架,或者说一个知识背景。

所以我认为,其实作为一个栏目,或者作为一个个人,从属于栏目的一个个人,都应该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坐标系。只有建立这种坐标,就像经济学家、医学家,一经构成一种坐标,所有的事物都会放在他的坐标系里,衡量它的位置,衡量她的深度。

因为记者没有一个专业的坐标系,所以他每碰到一个题材就要重新考虑,每碰到一个题材就要重新考虑,而每一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又不一样,所以这就会导致一个栏目即便包装都相同,主持人面貌没有变,但是它的各个节目的风格是不一样,因为思想的方向就是不一致的。

但我们看一本成熟的杂志,比如说《三联生活周刊》,就会感觉到无论是谁写的文章,不管是出自哪个作者之笔,都带有这本杂志的风格,总是跟《中国新闻周刊》不一样,跟《南方周末》有差别,那么这种内容上的风格,而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比如排版那样的风格,其实是靠这个团队确立的对事物认知的坐标系。我们要想建立这样一个坐标系,需要每个编导在每个选题的把握上要明确自己的价值理念。

陈虻:选择了选题,不等于选择了主题

陈虻强调:一个导演,在拿到一个选题的时候,必须认识到选题和对选题的把握是两件事儿,必须明白,我选择了选题,不等于选择了主题,选择了某一个新闻事件,并不等于选择了主题。

你确定了要做一个新闻事件,只能说明选题是这样的,主题是什么呢?选择了选题和对选题的把握是两件事儿,你选择了选题,你只是完成了及时件事儿,你如何去把握这个选题,是第二件事儿。第二件件事儿比及时件事儿的份量一点都不轻。因为主题有好多呢,选择什么样的主题,这就叫智慧,一个片子的智慧的含量。

如果你没有把第二件事儿,也就是我说的把握主题当成一个拍摄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流程的话,你的任务只完成了一半。换句话说,你必须把你的第二件事,也就是对选题的把握和思考,写在你的选题报告上。如果你知道确定选题这是一件事儿,确定主题这又是一件事儿的话,你只有把及时件事儿告诉了我,你没有把第二件事儿告诉我。而我在你的片子里也没有看到,那只能说明并不是你在选题报告里给我打埋伏,而是你确实就没想明白。当然你可以不告诉我,但是你不能不告诉自己。

你们的报题大多只是事件的梗概,然后就说要关注这件事儿。其实事实上做出的片子跟你的报题是一个水平。不信你们自己看看,把你们以前的报题和你们根据这个报题做出来的片子拿出来对比一下,在思想深度上,基本上没有太大差别。大多数的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从你开始拿到这个选题,决定做这个选题,到你做完这个选题,其实对这个问题的思考,都是停留在你拿到的时候那个水平。

你如果是很清醒地去判断这件事情,和很盲目的去判断这件事情,不一样。指哪儿打哪儿,和打哪儿指哪儿是两件事情。我现在看了很多的片子,有些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缺乏对题材的把握,而把握它本身是需要思想的,是需要思想深度的,是需要方法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说当一个新闻事件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说什么,我们说哪些东西。

究竟该如何深入思考?如何把握主题?陈虻具体举例。

如果给你这么一个选题,说一个大学生放弃了在国家机关的工作,公务员的身份,回到农村当村长去了,就这么一个事儿,让你做一期节目,你会做什么呢?

我觉得至少有三种可能性:及时种可能性,比如说从人性的角度去观察。实际上他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理想回的农村,但他的老婆和孩子也得跟着他回回去。从人性的层面去拷问的话,他要实现个人的理想,但他实际上要连累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我们可以去研究,一个人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他要承受哪些代价,他可能要担当一个罪人的角色,或者他必须去安抚别人,他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就必须要面对一个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很可能是负罪和愧疚,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可能性,就是从他的政治理想来考察,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他是怎样的一种心志,他是怎么样去考虑人生,他怎么样去认识社会,他是怎么样设计自己人生道路,这又是一个主题,这就是一个年轻的政治家的成长路程,回到农村是他理想的起点,这又是一个话题;第三个可能,还可以考证他在文化上的孤独感。一个人当他回到这样一种环境中,他在文化上很可能是孤独的,因为他所处的生存环境和以前相比有强烈的反差,但他没办法,这就是他要面对的现状。所以我要考证他在文化上的孤独,这种心灵上的不适应,恰恰可以证明某些问题,所以也是我可以研究的一个问题。

陈虻:在这个大圆里选择哪个小圆,是你必须做的一份工作。

所谓“选择了选题,不等于选择了主题”,陈虻提出这个观点所要强调的是,在同样一个事件里,有着很多种值得关注的可能性。为了更加形象地加以说明,他又想出上了一个容易理解的比方,就是大圆和小圆。

也就是说,当你找到一个事件的时候,实际上你就找到了一个大圆,就是这个事件本身。但是在这个事件里边,还要找到你要重点阐述的,表达的方面。就是在这个大圆里要再画一个小圆。你必须在这样一个事件中找到一个更加具体的东西,更加直接的东西。

如果什么都包拢,就等于什么都没有,还是这个事件的本身。我们都关注,就等于都没关注。这就叫我说的:看完你这部片子,我认为可以开拍了。因为你只是把这件事情的方方面面向我介绍了一遍,介绍得都不够深入,都不够集中,也都不够深刻。你没有找到你要表达的东西,没有创作的角度,所以就没有在进行创作。而你真正的创作的开始是,当你选择完一个题材以后,你怎么样选择你关注的方面,选择一个小圆。

所以陈虻审片时,如果发现编导没有选择出所要表达的主题,他就会半开玩笑地说:看完你这部片子,我认为可以开拍了。因为你只是把这件事情的方方面面向我介绍了一遍,我自己帮你找一个重点,我觉得可以开拍了。

首先,一个题材当中实际上是有不同的小圆,不同的角度,而不同的角度决定了你对生活中同时存在的人,有不同的关注,不同份量的关注,不同层面的关注;

其次我要告诉你,在这个大圆里选择哪个小圆,是你必须的一份工作。这是我的一次动员,而不是可做可不做的,是你必须要完成的一个程序。

第三,我想告诉大家,你要在大圆里选择一个小圆,就必须要知道大圆里有多少个小圆,怎么分析一个选题,怎么能找到这个大圆里的N个小圆。然后选择与排除,留一个,再用这一个和那个大圆构成关系,这叫叙述,因为没有大圆,没有那基本事件,你这小圆就不成立。

这就需要建立思维的坐标系。你就可以站在不同的坐标上,去看待同样一件事情,你就会找到这件事情的不同的小圆。

如何选择小圆?陈虻信手拈来的一个例子:

现在孕妇剖腹产的和自然分娩的数据,比如说100个孕妇有3个剖腹产是正常的,中国这个数字可能是30个,这是一个新闻事实。面对这个新闻事实,媒体可以有很多层面的报道,比如说一个层面,我告诫人们不要去做,这是一个错误的选择,还是应该自然生产,自然生产有什么什么好处,剖腹产会有什么什么问题,那么这是一个知识层面;接下来,我换一个层面,这个事实出现了,谁有权来决定剖腹产?孕妇本身是没办法决定剖腹产还是自然生产的,谁有权决定?医生,医生决定也要家属签字,这变成了一个社会话题,我讨论的是医疗体制的问题;还有没有比这更高的层次?现在人们都选择了剖腹产,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和行为,那么,这个错误的观点是怎么传播的?人们为什么会相信一个错误的观点?生活中我们其实接收了很多错误的观点,而错误的观点在合理的渠道中不断蔓延和传播,这是一个带有文化色彩的社会问题。一个新闻事实可以上升到知识性的、行业性的、社会性的三个不同的层面。它上升的层面越高,它覆盖的人群就越大,技术层面的时候可能是孕妇和潜在的孕妇关心,第二个层次是关心医疗改革的人群关心,但是我谈到一个错误观念怎么传播的,这可能就和所有人有关系了,因为生活中还会有别的错误啊。

所以选题的选择,看上去是谁都会选择的,在我们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创作以后,我们发现,其实谁都会干的事儿,是最难干的,大家都知道,体育运动中每人都会的是跑步,跑步的提高,就是短跑的提高是最难的,技术性最强,技能型最强。

柴静在博客上发的那篇纪念陈虻的文章,有这样一段:

他说的一句话,十年后仍然拷问我:“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有几个?”

同样的问题,陈虻提给了每一个媒体人。请回答。

……

媒体评论

记者问:不想一直连胜下去吗?为什么不派出最强阵容和巴西拼一下试试?

郎平答:我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我最近买了一本书,书名叫《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我觉得用来回答关于连胜的问题挺合适的。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woailuo**的评论:

陈虻对于人生的理解,简单而且深刻,这本书虽是他的语录,但是对于生活有一定体会的人来说,一定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新的体验,所谓大道至简,看到了不代表能理解,理解了不代表能指导现实的行为,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书中所说的,陈虻也算是传道授业了。

2013-10-08 19:00:5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在一些文章里看到过对陈虻的评价,知道这是一位高人,有很高的新闻评论的水平,语言犀利,思维广阔,很多央视主持人在他身上收益匪浅,此书较好的,真实的反映了陈老师的工作生活情况,也展现了不少节目背后的故事,读后让人知道了什么叫深度,水平,意境,非常好的一本书!

2013-03-10 16:30:32
来自玫瑰与**的评论:

拿到这本书就迫不及待的想读了,不只是因为柴静《看见》首尾都提到过此人,而是因为在购买之前就已经在网上查看过相关的信息,也到博客上去看了徐泓老师写的文字,细腻、朴实。这本书的编排非常严谨,我想不管是否从事跟新闻 有关的工作,这本书里的内容都值得细细推敲。

2015-01-06 09:18:34
来自改变自**的评论:

作为电视新闻人,我知道他,是通过很多我们熟知的主持人《白岩松,崔永元,柴静》在他们出的书中都有对他的介绍,说他对他们走进这个行业并茁壮成长起了导师的作用,在他们迷茫时是他的不经意的几句话就把困惑解决啦,这就是陈虻,一个电视行业的引领者。读他的书我也颇获益。

2013-06-11 18:15:0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陈虻在央视20余年,从一个工科的外行人慢慢成长为这个平台的灵魂人物,他的一生瑰丽而传奇;这本书大都讲述他的新闻理念和对新闻、对人生的思考,想认真了解电视了解新闻的人可以买来看看;新书不错,就是稍微有点味道

2013-03-17 19:12:1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书当初是和柴静的《看见》同时期购进的。因为柴静认识了陈虻。里面有很多关于新媒体的最新认识,如果对媒体不是特别感冒的同学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创新的理念。对于个人思维的拓展、认知都有莫大的帮助。

2013-08-24 16:07:26
来自841007**的评论:

很喜欢这本书。当初是因为柴静知道了陈虻,现在有机会更深的了解下,越了解越钦佩。人很好,很专业,书的内容虽然有的地方很专业,但在我这个外行读来都能从方法、精神等方面有所吸收。书真的很不错。

2014-10-04 16:19:1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书增加了对陈虻的了解!不是对已逝人的怜悯,是对一代电视人的钦佩!我从这本书书上,看到了那个时代,那个人才可以尽其用的时代。他为了他的事业用尽心力。不惜自己的生命。给了我们向他致敬的机会!一个向前人学习,向未来进发的机会。

2014-01-25 17:08:34
来自天池梧**的评论:

很多内容都是第一次见,很多资料文章都是很珍贵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但是感觉有些地方重复,语录重复一点有加深读者印象的作用,大段的重复还是让读者感到一点啰嗦。不过整体还是觉得非常不错。

2014-08-29 12:21:26
来自s***s(**的评论:

陈虻一个有思想的人特立独行卓然不群天妒英才。但书写的不是很过瘾有隔靴搔痒的感觉也许思想是最难表达的东西。

2016-12-31 21:12:52
来自ddwmdx**的评论:

感慨这种东西,每人都有。只是经历过的时候,有人就会想告诉你别再向他一样走个弯路。但路是自己选的,到最后也要由自己走完吧。不过回头看看,或许当初的路标早就不知道丢到哪了。

2016-11-02 09:59:16
来自woslgm**的评论:

很好的一本书,实在看柴静《看见》里面了解到这个人的,看完后,特别是最后一章《陈虻不死》后对他印象很深刻,后来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浏览了一下感觉兴趣浓浓啊,现在看了一半,觉得真的很深刻,值得大家去了解、去认识

2013-12-20 10:53:5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读过此书,受益匪浅。对其中的一句话印象深刻:人生重要的是修炼自己,首先要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而永远不是学什么与人斗的方法。他说选择了一种工作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所以不管什么都要认真对待,这就是生活。

2014-09-15 13:45:00
来自沃玛特**的评论:

是先看柴静的《看见》然后再看得这本书,那本《看见》读着读着我就哭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看这本书,因为不是本人写的,所以多了一些他人的润色,可是这样真挚诚恳的活在这世上的人,哪还有写这些东西的时间?——他们用尽全力掏心挖肺的贡献出去了。

2013-07-07 10:02:55
来自九月我**的评论:

最初知道陈虻是在崔永元写的那本书里面看到的,那时就觉得要他说的话挺深入人心的,在这本书中有一句话挺令我感动的,就是它对路边摆摊卖饭的人感觉他们过得很充实,还有就是记录一部由小人物构成的历史。对于老百姓的关注,让我觉得真实,也让我感到了温暖。

2013-04-11 19:37:17
来自执着的**的评论:

对传媒有兴趣,对电视有激情的朋友一定不能错过! 可以学到很多电视创意等方面的经验,也会给人很多启发和思考。唯一可惜的时候邮寄途中,这本书被弄坏了,书背面有一大块三角形破口。也许是海运途中出现了问题吧。希望以后包装能再多注意留心些!

2014-03-07 17:47:06
来自长颈鹿h**的评论:

这本书吸引自己购买的原因是想起了自己曾经的决定和努力,只是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家庭做出一些不确定的放弃,购买的三本书题材不同,但是都是自己喜欢的风格,会不断通过书本的阅读来影响小孩子的习惯,朋友们,不管中意与否,开心乐呵一些,加油。

2014-04-29 09:06:4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我过着过着突然明白了,“现在”就是小时候想过无数次要为之奋斗的未来啊。所以最现实的做法就是把现在的事情、眼前的事情做好。今天所做的一切相加就等于未来。支持陈虻!!

2014-09-09 12:30:4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向陈虻老师致敬,您的思想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而前路,仍会有很多的荆棘丛林等候,我们期待陈虻式的导师出现,我们期待陈虻式的智者出现。虽说推动历史的最终是人民群众,但**的英雄,始终是熠熠闪光的存在!

2014-01-20 19:05:11
来自88611me**的评论:

这本书,是我划道道最多的一本书!因为里面有太多内容是令我振聋发聩而叹服于心的。目前这本书已经看完,还打算再看。也许本身的工作与传媒靠点边,陈虻的太多话语和观点,让我觉得非常鞭辟入里,深深折服。我觉得有了陈虻这样优秀的人,是这个时代的福气。

2014-04-02 11:53:23
来自糖分摄**的评论:

这本书适合反复的读特别是当你觉得自己走的太远的时候,拿出来是自己哥题型新闻工作者需要拥有何种职业操守,和技术能力,里面都有说不是广告,不得不说真的不错,同时这也可以作为一本新闻学习的辅导书来使用,这点还是很神奇的。

2013-04-19 15:02:31
来自理由820**的评论:

陈虻是个不停思索的人,读了这本书,对我是有启迪的, 虽然我不是电视台工作者,我只是一个学工科的出身的普通工程师,但是读此书,让我了解了陈虻,他对工作和同事是那样的一腔真诚,实在是让我感慨.这样的人,现在是很少见了.

2013-09-29 21:28:5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买的原因是在图书馆借来看了一半,放自习室被偷了,买来赔给图书馆的,作为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读来还是很有感触的。陈虻是一个有激情,有创意,负责任,敢想敢做的人,一个幽默的人,一个优秀的制片人,向他致敬。

2015-05-29 11:42:27
来自能智**的评论:

陈虻的离开,引发了南院的土崩瓦解,也意味着中国新闻界的一个时代的终结。他在央视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用他的精神影响了一批人。如今没了他,那一批人没留下几个了。而这本书就把他的革命火种传递给每一位读者,希望星星点点的火有一天再能照亮延安

2014-10-19 20:09:4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尽管更是为一本电视行当的专业书籍,但陈虻的思想、工作的态度、对中国现实的深入思考却是我们外行人应该了解一下的。央视有了陈虻等人才,才改变了一个声音说话的模式,让国人看到了以前不曾看到和想到的一面。向陈老师致敬!!

2013-08-14 14:13:5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做社会新闻的深度报道。陈虻:在一个流行的话题中选择J了一个另类的、非常规化的关注方式之后,你在这里面能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KA我们听你讲是言论8性表达,电视的下一个高峰6将是观点类谈

2015-10-17 23:29:59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