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的国度图书
人气:9

信徒的国度

信徒的国度》内容简介:《信徒的国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代表作,也是V. S.奈保尔最重要的文化随笔之一, 与 "印度三部曲"并称奈保尔文化随笔的"双子星"。 1979年,奈保尔一路走过伊朗、巴基斯坦、马来...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学>名家作品   图书 >文学>外国随笔  
  • 作者:(英) V. S. [奈保尔]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44271271
  •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 出版时间:2014-08
  • 印刷时间:2014-08-01
  • 版次:5
  • 开本:1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精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信徒的国度》内容简介:《信徒的国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代表作,也是V. S.奈保尔最重要的文化随笔之一, 与 "印度三部曲"并称奈保尔文化随笔的"双子星"。

1979年,奈保尔一路走过伊朗、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在前后长达七个月的旅行中,他既拜访了政府高官、宗教领袖,也见过小商贩、苦修者、乞丐,试图揭开盖在世俗社会和信仰国度之上的面纱,一解心中的困惑:在信徒的国度里,先知可以摆平一切,可是如今,先知已经不在了。

编辑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代表作

在这个信徒的国度里,先知可以解决一切,可如今,先知已经不在了。

这个复杂的社会,需要的不只是信仰,还需要些别的。

V.S.奈保尔将深具洞察力的叙述和不受世俗侵蚀的探索融为一体,迫使我们去发现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以天赋异禀、才华横溢而论,奈保尔当居在世作家之首。——《纽约时报》

作者简介

V.S.奈保尔(V.S.Naipaul):

英国著名作家。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迁居伦敦。

50年代开始写作,著有《米格尔街》、《斯通与骑士伙伴》、《自由国度》、《游击队员》、《大河湾》、"印度三部曲"、《非洲的假面剧》等。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目录

及时部 伊朗:孪生革命

一 死亡协约

二 阿里的正道

三 圣城

四 马什哈德开出的夜车

第二部 巴基斯坦:梦里盐山

一 取代

二 卡拉奇幻影

三 小阿拉伯

四 杀戮历史

五 海德拉巴爵士乐

六 不治的法

七 基本的东西

八 加甘谷

九 阿迦·巴布尔

十 梦里盐山

第三部 马来西亚对话:原始的信仰

一 与沙菲及时次对谈:出乐园之旅

二 勇敢的女孩儿

三 马六甲与云顶高原之间

四 阿拉伯风潮

五 毁坏了的游乐场

第四部 印度尼西亚:篡夺

一 袭击

二 西托尔:重建过去

三 废除传统学校

四 稻谷女神

五 丧失人格

六 万隆心理训练

七 互换式革命

尾声 信徒的社会

一 顺服

二 伊斯兰之冬

在线预览

萨德克原本应该跟我一起从德黑兰出发,南下一百英里,前往圣城库姆。我从未当面见过萨德克,一切安排都是在电话里敲定的。我需要一个伊朗翻译随行,大使馆里有人跟我提起萨德克的名字。

萨德克整天都有空,因为自从革命之后,他跟许多人一样,突然发现自己失业了。他有一辆车。我们在电话里交谈时,他说,要去库姆,我们好开他的车,伊朗的公交车糟糕透顶,车速快得吓人,司机开车根本不在乎安全。

我们谈妥了价钱,包括使用他的车、他做司机兼翻译,而他的开价也相当合理。他说,我们第二天早晨应该尽早动身,好避开炎热的八月天。他会先载他太太去上班—她的工作保住了,接着就直接开车到宾馆接我。我应该在七点三十分之前准备就绪。

他到的时候,已经快八点。他年近三十,个头矮小,穿着搭配颇为细心,英俊,一头悉心修剪的头发。我不喜欢他。我看他只是个出身不高、略略受过几年教育的人,却带着某种冷嘲热讽的骄傲,表面上毕恭毕敬,内心却愤愤不平,不喜欢自己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像他这样的人,毫无政治信念、只有满心忿怨的人,才搞出伊朗革命。跟他聊上一两个小时,可能还有点意思;要跟他朝夕相处几天,就没那么容易了,可是木已成舟,我也只有继续跟他耗下去了。

他面露微笑,带了一个坏消息给我。他认为,开他的车恐怕到不了库姆。

我不相信。我想,他不过是临时改变主意罢了。

我说:"开车是你的主意。我本来也只想搭公交车去库姆的。昨天晚上到今天早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车抛锚了。"

"你出门之前为什么不打个电话给我呢?假如你先打过电话给我,我们还可以改搭八点钟出发的公交车。现在,我们连那班车也赶不上了。"

"我送我太太上班之后,车就抛锚了。你今天真的想去库姆吗?"

"车出了什么毛病?"

"要是你真的想去库姆,我们可以开车碰碰运气。我的车只要能发动就可以走,问题就在于怎么发动它。"

我们过去察看那辆车。他的车好端端地停在路旁,离宾馆大门不远,让我怀疑究竟有没有抛锚。萨德克坐上驾驶座。他探头喊住一个路人,一个德黑兰街头游手好闲的工人,我和那人在后面开始推车。一个拎着公文包的年轻男人,可能是个坐办公室的,正在上班途中,也自告奋勇地过来帮忙。马路开挖施工,尘土飞扬,车子同样也灰扑扑的。天气炎热,一旁来往的汽车与卡车排出的废气更是火上浇油。我们一会儿顺着车辆流动的方向推,一会儿逆着推,这期间,萨德克一直气定神闲地坐在方向盘后面。

人行道上陆续有人过来帮忙一阵子,接着就回头办自己的正事去。我突然想起来,是啊,我也该回头办自己的正事去,像这样前前后后地帮萨德克推车,是到不了库姆的。好的开始,才是成功的一半,开头如果这么暗淡,后面怎么会有好结果呢?于是,我没跟任何人打招呼,事后也没有一言半语,我离开了萨德克和他的车,还有那群自动帮忙推车的路人,自个儿回宾馆了。

我打了个电话给贝赫扎德。当时,也有人向我推荐贝赫扎德当我的翻译。可是联络他真费了我一番功夫:他还是个学生,在德黑兰这个大城市里,没有固定的落脚之处。而前24小时晚上,在他来电之前,我已经选择雇请萨德克了。我告诉贝赫扎德,我的计划是如何泡汤的,他也没有推三阻四的拒绝,这一点我很欣赏。他说他还是有空,而且,他会在一个小时之内跟我会合。

他认为,我们不该自己开车去库姆。公交车比较便宜,我也可以顺便多多见识伊朗人民的生活起居。他还说,我们出发之前应该先将肚子填饱。现在正值斋月,这个月里,从日出到日落,穆斯林都要封斋;而在像库姆这样一个到处都是毛拉①和阿亚图拉②的城市,更不可能找到供应饮食的店家。在这个普遍洋溢着宗教激情的伊斯兰国度的某些地方,还有人因为封斋破戒而遭到鞭刑。

贝赫扎德的言谈方式,即使只是电话交谈,都与萨德克不同。萨德克只是个社会地位逐渐上升的小头锐面之人,说不定只比贫农阶级高出那么一两级,却费心装出比一般伊朗群众都高明的样子。可是,他没比别人好到哪里去,真的。他那双笑眯眯的眼睛里,深锁着不少伊朗式的歇斯底里与困惑。贝赫扎德却能说明自己的国家,好坏和盘托出,语气也还是尽量保持客观。

而当他依照自己约定的时间,准时跟我在宾馆大厅碰面时,我一看到他,就觉得宽心自在。他比萨德克年轻,个子更高,肤色较黑,教育程度也高出不少,举手投足不见一丝花哨,丝毫没有萨德克的紧张与露骨的骄矜。

我们搭乘定线出租车—德黑兰市里行驶固定路线的出租车,前往德黑兰南区的汽车总站。德黑兰北区—延伸至一片棕色山丘上,山丘轮廓隐没在薄雾里—是这个城市比较典雅的地区,公园绿地与花园多半集中在此,遍植悬铃木的通衢大道纵横贯穿,还有昂贵的公寓建筑、宾馆与饭店。德黑兰南区则还是个东方城区,居民稠密,空间狭窄,更像个市集,挤满了远从乡间迁入的人。民众聚集在总站前尘沙遍布、垃圾满地的广场上,就像一群乡下来的乌合之众。

车站内一间污秽的办公室里,有人跟贝赫扎德说,半个小时以后,就有一班车开往库姆。那辆大巴就停在大太阳下面,车上空空如也。车顶上没有行李与包裹,车厢外没有耐心十足的农民在一旁守候,或是坐进车里忍受蒸烤。这辆车看来要在广场上停上一整天。我不相信它会在半个小时之后出发;贝赫扎德也不敢相信。德黑兰还有另外一处汽车站,那里提供空调车厢,还可以预订座位。贝赫扎德找到一个电话,摸出几枚硬币,拨了电话,无人应答。八月骄阳益发炽烈,空气中的灰尘更重了。

一辆定线出租车将我们载到另外一处汽车站,位于德黑兰中区。一列长长的柜台上方,一块告示板上写着一连串偏远的伊朗城镇名字。这里甚至每天发一班车,经土耳其前往欧洲。可是,早上开往库姆的车已经走了,下一班车还要再等上好几个钟头。现在时间将近中午。我们一筹莫展,只有先回宾馆,再想想看下一步该怎么办。

我们徒步前行,因为定线出租车一车难求。交通拥挤。德黑兰,自从革命以后,就不再称得上是个运作有效的都市了,只不过居民有车可以代步罢了,而这座怠惰的城市—许多计划突然中止,一些兴建到一半的建筑物顶上停驻着一动不动的吊车,给人一种穷忙瞎搅和的绝望印象。

这种绝望也体现在伊朗人开车的疯劲儿上面。他们开车的样子就像是从来没见过机动车辆。他们开车就像他们走路一样,德黑兰的车流因人人突如其来地停车、转向而抽搐无律,车辆不见明显分道,有如人行道上一群推推搡搡、挨挨蹭蹭的步行民众。如此驾驶风格,不见得就有德黑兰特殊的运气保佑。每两辆车中就有一辆车的车门或挡泥板被撞凹了,或是撞凹后被修复过。当地报纸(归咎于伊朗国王不曾为德黑兰建设较为现代化的道路系统)上有一篇报道指出,车祸是德黑兰最严重的死因,每个月都有两千人因车祸丧生或受伤。

我们来到一处十字路口,我就是在那里跟贝赫扎德走失的。我一心想等到车流稍止再走。可是贝赫扎德没有等我。他只是自顾自地过马路,分别依序处理每一辆即将迫近的汽车,脚步有时停下,有时加快,偶尔打个手势指明他行进的方向,就像个踩着一根细长的树干通过一道森林峡谷的人一样,他决不回头。一直到他通过马路安全抵达对面,才回过头来找我。他挥手要我过去,只是,我动弹不得,手足无措。红绿灯已经停止运作,车辆川流不息。

他了解我的困惑无助,又重新穿越车阵,回到马路这一边接我。就像只母红松鸡领着小鸡涉水渡过湍急的溪流一样,他带着我通过一个又一个仿佛随时可以将我席卷而去的险恶激流。他牵着我的手带我过街,就像母鸡走在小鸡身旁靠近下游的一侧,抵挡随时可以将那些小东西卷走的流水冲力,就这样,贝赫扎德让我跟在他身侧,走在比我稍前一步的距离,稍稍错开行进方向,如此,即使有人飞车奔来,先撞上的也是他。

而当我们终于过了街之后,他说:"你一定要让我牵着你的手走路。"

其实,我早就这么做了。要是没有贝赫扎德,没有他给予我的语言协助的话,我在德黑兰只是个半瞎的盲人。置身这些街道上,听不懂人家的语言,尤其令我深感挫折,街上处处飞舞着五彩缤纷的波斯文字标语,你涂鸦过来,我涂鸦过去,墙上还贴着革命海报与嗜血的漫画。现在,多亏了贝赫扎德,路边墙壁开口说话了,其他许多事物也多了一份意义,这个都市改变了。

媒体评论

奈保尔是一位了不起的观察家,一位深富哲思的旅行者,无论置身何处,所遇之人、所探索之心灵,无不栩栩如生,灵动活现。——《纽约客》杂志

这是一部适时所需、深刻丰富的探索杰作;同时也是一部生动的旅行作品,绝妙的文采、精炼的文字、饶富趣味的对话,诚为开卷一大乐事。——《华尔街日报》

本书是一个深具说服力的警言。——《外国事务》

以天赋异禀、才华横溢而论,奈保尔当居在世作家之首。——《纽约时报》

像福楼拜和海明威一样,奈保尔善于用最简单的词汇去表达最深刻的含义,世间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时代周刊》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blu**的评论:

不错, 好。

2017-11-20 16:11:2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喜欢的书 现在购书已经离不开杂志之家了 活动也多 总能选到心仪的书

2017-11-20 19:16:2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不错,但是快递包装太差,相比前几年,现在的包装实在是差强人意,买的越多,包装越差,建议不要一次买太多。

2017-11-06 15:03:44
来自拾谷雨2**的评论:

都是很喜欢的作家,装帧设计都不错,这次快递非常快……

2017-11-09 10:13:06
来自m***4(**的评论:

书本精美,值得收藏。

2017-11-09 12:50:3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非常好!值得阅读收藏

2017-11-15 15:43:34
来自清茶如**的评论:

一直想买的书,多囤点,慢慢看.

2017-11-16 11:37:2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1979年,奈保尔一路走过伊朗、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在前后长达七个月的旅行中,他既拜访了政府高官、宗教领袖,也见过小商贩、苦修者、乞丐,试图揭开盖在世俗社会和信仰国度之上的面纱,一解心中的困惑:在信徒的国度里,先知可以摆平一切,可是如今,先知已经不在了。

2014-08-22 17:13:49
来自爷是女**的评论:

书的内容还没有看,但品相太差,划痕什么的很严重

2015-04-01 21:17:08
来自阳光熹**的评论:

在单向街看到的,感觉不错,书刚收到,还没看,希望不会失望

2014-08-28 11:57:1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推荐大家都看看,开阔我们的眼界。

2014-11-28 15:51:26
来自hazzard**的评论:

书不错,还好外边有个纸箱包装,里面三个充气袋全烂了,这本没问题,另外一本书脊磕进去了一点

2014-10-27 21:24:3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不错 值得看的一本书 翻译的用词考究严谨 不像某些出版社的 通篇的大白话文

2014-09-05 23:19:3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还没来得及看,主要看到好书就想买,所以延后了!但我可以真实的说值得拥有,

2015-02-06 19:13:1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旅行的意义不是成长,而是从别人的存在中反思自己的生活

2014-11-13 15:19:4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不错的书籍,性价比很高,希望以后能有些价格便宜、折扣较低的书籍可以购买,一直是当当的用户。

2015-09-02 09:51:0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信徒的国度 正版书的味道哈哈哈,之前在图书馆翻了几页,关于信仰我也有很多疑问,希望看完能有进一步的认识

2017-11-14 11:35:55
来自a***天(**的评论:

正在看,书中多次提到古兰经,又买了古兰经来看

2017-06-21 23:41:5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查理杂志事件后经人推荐特地找了这本书,买来搁置了很久才一口气看完,确实值得一读,对一个完全不理解伊斯兰教的人来说是个不错的切入点,强烈推荐

2015-11-15 23:53:47
来自栉风行**的评论:

宗教是一种很神奇的现象,信徒的国度有许多值得探讨的事物。

2014-11-24 15:23:56
来自lyzhj**的评论:

比较喜欢奈保尔的书,希望出版社尽快将他的其它书出完。

2014-10-12 12:46:1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非常非常期待打开的一本书 看到很多大咖推荐 后来看过奈保尔其他的作品 更加期待打开了

2017-06-08 13:14:38
来自无厚有**的评论:

奈保尔就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一语道出了伊斯兰国家目前的症疴。由这本书,开始钦佩奈保尔。

2014-08-13 10:19:14
来自snocat**的评论:

奈保尔的游记,很值得一看,我觉得比他的小说好。游记能写成这样的,当代没几个了。

2017-10-30 20:47:24
来自一件小**的评论:

第一次出版,应算奈保尔所有作品总写的最一气呵成的书。我常常疑惑,他其实并没有做那么深那么细致的研究,但他直觉之下写成的东西,文学之论,却比太多太多的大作品还要深刻。好多一年写几本书的教授,只怕给他提鞋都不配。

2014-08-11 18:07:1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是一本了解中东、印度次大陆、穆斯林的好书,内容涉及历史、宗教、人文情怀等,需认真细致地慢慢啃读,真心很不错。然后,又买了一本奈保尔的《自由国度》,嘻嘻

2016-01-21 11:04:44
来自j2922**的评论:

浮光掠影的田野拜访录,译文优雅,但编辑把“佣人”全打成了“用人”。想起中国近来很流行的一句话,“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这大概就是奈保尔对信徒们的判断了。平素,关于伊朗与巴基斯坦的穆斯林的文章较多,但关于华人众多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穆斯林的中文书籍则很少,这种不对称甚是奇怪。

2016-03-16 19:50:21
来自雪岩飞**的评论:

是信仰支撑着信徒的精神世界,而在信徒的国度里,就撑起了一个国家。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信徒失去了信仰,就会迷失了方向。这本书让我们真正了解到信徒的国度里,究竟是怎么样的。对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有帮助。

2014-11-05 23:34:44
来自龙井茶0**的评论:

语言非常流畅好读。既有对日常活动生动细腻的描述,还有对伊斯兰社会深刻透彻的分析,一直以来已为奈保尔是古董级大师,难以读懂其高深莫测的思想,其实不是,此书还未看完,即刻又在网上拍了他另外三本书,打算国庆节期间闭门谢客,静静的看书。

2014-09-26 21:41:31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