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

摘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高职学生素质评价方式。定量评价就是用各项素质教育测评出来的数字来表述学生素质教育的结果,而定性评价是用文字语言描述学生的素质状况。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应该是统一的、相互补充的。只有定量评价而没有定性评价,结果是单调的、生硬的,毫无价值可言。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五位一体的学生素质教育评价论文

一、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考核现状

1.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考核没有统一的标准。孟子曰“: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性质与作用、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与安排、课程实施原则和课程考核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素质教育活动不同于及时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素质的高低是很难用分数来量化的,很多情况下,学生只要参加了素质教育活动,学校就认为他们获得了相应的素质熏陶,潜移默化地提升了素质,因此淡化、忽略了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学生素质的考核。没有统一的标准,或标准欠缺,加上难以量化,极易引起考核不、做出非客观公正的判断。没有统一的标准也与高职院校内管理机构对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有关。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对学院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中,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汇总起来,认为学生应该具备道德素质、身心素质、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素质。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学生应该较大限度地扩展自己的能力。除统一基础课程外,要尽可能有途径和方式让学生发挥天赋和爱好,做到既打好基础,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2.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考核内容简单、形式单一。教学评价并不等于测试。素质教育考核不仅仅是素质教育活动的简单复制,还可以考虑很多学生活动都可以考核学生的素质。考试形式的单一体现在把考试或竞赛当作素质教育活动的主要评价形式,而没有使用素质教育领域中其他行之有效的评价形式。在活动评价中,被评价人和评价人的关系也趋于单一,没有考虑到多方都对承担着国家建设重任的高职学生有要求。知识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如可以直接从现场教学活动中获得;而人的素质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训练、吸收、消化才能获得,要在具体行为活动中综合反映出来。即使同样一件事,相同的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也不一定是一样的。如在小悦悦事件中,那些走过小悦悦身边,面对受伤的小悦悦而无动于衷的人,假如看到的是自己的亲人摔倒,绝大多数是不可能袖手旁观的。学生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不同的学生,家庭背景、个人天性、后天努力以及态度等不同,会影响素质教育接受的程度。素质教育考核的简单化和单一化,会影响考核结果的真实、客观、科学。素质测评的简单化、单一化和形式化,对于被测评的学生来说,往往无法对自己的素质状况有正确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会找不到努力方向,影响素质的提高,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也会对这些学生的认同感和满意度降低。

二、构建学生、家庭、学校、企业、社会五位一体的高职学生素质考核体系

1.建立健全高职学生素质考核制度。制度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必须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把握政策导向和实际效用,做到即使是阶段性的制度也不例外。制定制度时要多一些标准,少一些概念;多一些定量,少一点定性,以保障制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二是要保持制度的连续性。即使在完善或修订制度时也要注意保持制度的连续性,原有制度在没有完善修订前仍要继续执行。要避免全盘否定原先制度的现象,否则就会造成负面效应,容易形成制度上的复杂性和不连续性。三是要使制度符合教育主体的实际,要结合教育主体的具体情况,以保障制度的较大效应。如学生、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都强烈要求高职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那么,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就必须提供能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素质教育活动,保障学生有机会提升能力。

2.设立“层级化联动”的素质教育组织机构,有效推进素质教育活动的实施,以保障对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能力的有效评价。成立以院领导挂帅、院领导以及全体中层正职领导为成员的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全院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及由学生工作处、院团委联合组成的素质教育机构,负责统筹规划并指导学生不同阶段的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机构管理下的各种能力训练中心以及各专业教学系通力配合、共同开展素质教育教学活动。

3.制定操作性强的高职学生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测评指标体系要具体、详细,将学生素质考核落到实处。改变学生只重参与,不注重教育活动过程中能力提升的实际情况,使学生从形式上参与素质教育活动变成真正参与。可以从测评指标、测评内容、测评对象、测评方法、测评人、分值等方面进行设置(见右表)。测评指标是指素质考评的大项,可分为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就业与创业能力、社会综合实践等,测评内容是每个大项下面的具体素质教育内容,是测评指标的具体分解。如职业素养下可以分为诚信教育、爱国教育、责任心教育等;测评对象可以是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测评人可以有学生、教师、家长、企业代表和社会人员等;分值即具体分数。各项测评内容反映的是测评对象某一方面的素质状态,而由反映测评对象各个方面的素质状态的指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或集合构成测评指标体系。总之,测评指标要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规定学生的素质教育必修分时,以确保制度执行的有效性。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育。学生应该较大限度地扩展自己的能力,发挥天赋和爱好,做到既打好基础,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4.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高职学生素质评价方式。定量评价就是用各项素质教育测评出来的数字来表述学生素质教育的结果,而定性评价是用文字语言描述学生的素质状况。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应该是统一的、相互补充的。只有定量评价而没有定性评价,结果是单调的、生硬的,毫无价值可言;只有定性评价而没有定量评价,结果则显得抽象、简单、不。不同的评价方法各有不同的特点与性能,但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一般都是通过比较对照来分析问题和说明问题。正是通过对各种指标的比较或不同时期同一指标的对照才反映出数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效率的高低、消耗的大小、发展速度的快慢等,为鉴别、判断提供确凿的信息。

5.采用多元化的高职学生素质评价渠道。评价时,要综合各方面、各层次的意见,避免和克服片面性和主观随意性,力争得出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多渠道可以包括网络测评系统、活动实时记录平台,以及由学生、教师、家长、企业和社会组成的评价。开发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网络测评系统。要求素质教育活动指导教师在网络系统上提交素质教育活动方案,经“层级化”领导流程审核后方可开展活动;指导教师需在规定时间内给参加活动的学生录入相应的活动成绩。该系统实时记录学生每学期参加素质教育活动的具体情况。开通活动实时记录平台。利用学生活动实时记录平台,通过实时“奖罚单”详细记录学生在校日常考勤、工作表现、生活习惯、获奖情况等,总体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状况。通过制定相关管理办法,组织各院(系)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非毕业班在校生家长问卷调查、顶岗实习期间企业与带队教师联合评定、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调研,以及社会(社区)等评价学生的各项素质状况。

作者:梁美英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论文

论文摘要:从转变教师观念和家长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激励性语言等方面入手,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完善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科学评价体系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对学且的评价方法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因此,对学且进行素质综合评价就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的评价,可U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睡我,完善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郎发展。而且,通过对学生实施素质综合评价,百以促进教师素质和品德的提高,促使教师更加适垃素质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素质综合评价的过程中,彩不断地尝试和探索,积累了几点经验。

一、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是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实施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关键是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只有认清了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形势,更新评价观念,认识到素质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是坚持彰育机会的人人平等,是对每个学生寄予成才希望,咳起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才能更好地去组织及实施素质教育综合评价,才能彻底丢掉以成绩论高低、以师生的主观印象为评价内容的评价方式,才能使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之路越走越宽,不断完善和提高。

二、转变家长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基础教育多方位的整体性改革。作为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家长历来所认可及重视的就是以学习的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好坏,因此,要实行素质教育综合评价,取消对学习成绩的百分制而变为等级制,取消一次性评价而变为“形成性评价+综合性评价”,使家长转变观念。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够理解、支持、配合,我们的素质教育综合评价才能顺利进行。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女学生,她上课听讲认真,回答问题积极,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积极,但由于她父亲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总认为只有考试成绩高才能证明自己孩子学习好,所以她背上了很重的思想包袱,以至于只要一有测试她就紧张,成绩总不太好。家长看到这种成绩总是怒不可遏,就暴打孩子,于是孩子就更加紧张,结果造成了恶性循环。针对这种情况,我找来了家长,先把孩子的优点给家长做了详细介绍,家长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自然容易接受了我的建议,于是,我借机指出他的观念是造成孩子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家长听了我的分析,心悦诚服,认识到了自己观念的错误,转变了思想,改变了自己评价孩子的方法。孩子的思想负担减轻了,测试的成绩很快提高了。

评价实践中成功的案例让我看到了转变家长评价观念的实效性,因此,我更加努力探索转变家长观念的有效途径。为了转变学生家长的观念,我采取了开家长会、座谈会、辅导等形式引导家长学习、认识综合评价,并且注意正确、合理地使用家长评价,使家长支持、配合教师工作。实践证明,在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中,转变家长观念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长观念的变革,使素质教育综合评价得以顺利进行。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评价中,学生也应该成为主体,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素质教育综合评价的各项指标都要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又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学生参与综合评价,能够使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及自信心,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我努力使学生参与进来。

1.师生共同制定评价方案,选择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行之有效的方案。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制定的方案,才能更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更能针对学生的各个方面。

2.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我制定了学生自我评价表,要求学生每周及时对自己进行等级评价,以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一周来的学习、行为等方面及时进行反思,进行自我调整;对于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则由教师及同学帮助他进行自评。

总之,通过学生为主的方案制定、自评、互评,使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及时反思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促进了其各方面能力的不断发展。

四、采用激励性语言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育语言应当是导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学生的素质综合评价,如果用富有情感、充满美和激励性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可起到为学生助跑、加油的作用。饱含真情,切中关键又恰到好处的评价,是滋润学生心田的春雨,是指引学生前进的航向灯,其潜在的功效不容低估。

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班的孙月同学性格木呐,不善于表达。针对这种情况,我总是通过在她本子上写批语对她进行鼓励,说她的字写得漂亮,作业完成有进步,她就很高兴,便更加认真地听讲,成绩也有上升;于是,我又借此在班会课上夸她有了进步。在这种不断的鼓励表扬下,该同学不断努力学习,期末时她步人了班级前列。

的确,每个孩子都希望被人认可,一句积极性、赏识性的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识的倾向性和自主行为的调控力,甚至可能改变人的一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这样的事,今天,我们夸这个孩子的手洗的干净,明天他的手会更干净。因此,日常我总是随时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之处,及时地进行鼓励、表扬。从而使学生的进步越来越多,自我约束力也越来越强。

五、注重学生评价的纵向性和发展性

学生之间总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让学生和比他的人相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但同时也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应以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为主,以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为辅,以充分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进步,让学生体验到“只要和自己比,每天都有新的进步,就很了不起”。让学生通过综合评价看到自身的成长、进步,看到老师的宽容和鼓励,找到自信心,从而不断进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差距。

随着学生的年龄变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对评价方案、方式的需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各个时期的不同需要,随时改变我们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更为,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六、加强与学生、家长、科任老师的沟通

班主任是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主要实施者,为了使评价工作无误,要经常深人学生、家长之中,了解动态,掌握情况,因为学生、家长往往能够看到班主任老师无法看到的一面。在向学生、家长了解情况的同时,我们还要发动科任老师,使科任老师也参与到对学生的素质综合评价工作中来,科任老师往往能够更为客观和地了解班风、班纪和学生的具体表现。因此,在评价工作中,吸收学生、家长、科任老师的意见是很必要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还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及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案,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享受成功的空间。这样,我们才能立体、鲜活、公正地实施评价。

总之,学生素质的综合评价应注重评价过程,灵活评价方式,发挥评价功能;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使之发自内心的关注自己的发展和进步。从而真正体现素质综合评价的意义,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和发展。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尝试与思考

一年来,我校在积极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的核心工作中深刻地认识到:加快教育评价改革,建构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体系,已成为新课程推进与实施的关键环节。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课题,我校已经逐步完善了以单项的学业评价发展为多元的、兼非学业的多方位评价,走出了一条在小学德育工作方面具有发展性评价特征的新途径。下面,将我校有关评价方面中的一些做法整理如下: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为学生评价改革把握方向

为保障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我校围绕着“素质教育”这一核心内容,倾注了大量精力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坚持用正确的理论为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掌舵定航。通过学习,使我们重新审视评价的目的与功能。评价是提供信息、做出决定、促进发展的过程。评价最根本的目的是提供教学方面的信息,促进教与学的改进。评价即反馈,评价即激励,评价即帮助。素质教育是面对明天的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就要放眼明天;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发展,提倡素质教育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

二、完善考试改革,为学生评价改革找准突破口

反思以往的教育评价,从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素养的提高,以及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等方面存在许多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基于对传统的教育评价的反思,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尝试了在“考试”评价领域的改革探索,从改革命题内容、方法和结果的处理入手,逐步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考试制度作为改革评价的重点工作来抓。

1、考试结果呈现方式的变革

(1)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

在县教体局的指导下,开始了考试成绩以“等级制”代替“百分制”的尝试。具体操作方法是:将终结性试题分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能力三部分。此项改革淡化了分数意识,评价最终以优、良、及格等形式呈现,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人文关怀,而非冷冰冰的分数面孔,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

(2)“等级+评语”和“等级+评语+特长”

我校在实行“等级制”的基础上,进行了“等级+评语”的有益尝试。即:在给学生一个等级的评价的基础上,使用鼓励性的语言,有针对性地、客观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指出学生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此举更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我校的部分学校还进行了以“等级+评语+特长”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这些都揭示了“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现代教育理念。让每个孩子从中看到了付出努力后得到的发展,使家长和教师与孩子们一样,内心感受到的是成功的喜悦,扬起的是不断进取的风帆。

三、关注学生非学业评价,为学生评价改革拓宽渠道

在、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只关注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对学生的评价,时时刻刻发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日常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如何有效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甩掉仅以学生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的束缚,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是我们对学生进行非学业评价的最终目的。因此,对学生非学业评价的改革创新在我校呈现了以下局面:

1、运用“档案袋评价”——让学生学会评价自己

“档案袋”的含义是指有目的地收集学生的作业、奖励及学习的轨迹,从而反映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努力、进步或成就。“档案袋评价”是形成性评价方式中的一种,它是动态的、发展的、面向未来的,突出了激励反馈的作用。给每个学生建立“档案袋”,改变了单纯书面评价为各种综合评价,从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袋中往往有以下内容:学生最满意的试卷、能力测查试题、曾获得的“小红花”、“小星星”、荣誉证书、小奖状、自己最得意的作业、曾参加实践活动的照片、“四心评语”等等。它本着“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原则,对学生实行了多维度评价,既关注了学生的终结性评价,更重视了过程性的评价。在我县的各小学,“档案袋评价”已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它让学生注意到了自身的纵向比较,更为学生的发展刻画下了成长的轨迹。

2、实施“坐标式评价”——关注学生人格的动态发展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因此,教育评价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品质,行为品质及积极的人生态度等。因此,我们把评价的着眼点还定位在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上。

3、校本评价——帮助学生形成特长,树立信心

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所采用的评价,是一种多元化、多渠道的评价方式。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系统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使学生在不同方面实现了个人价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形成特长,获得成功。

总之:评价不是目的,提高和改进教学才是根本。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评价的作用是激励和推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透析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摘要:在对大量素质教育、自我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梳理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内容,探讨了包括基础素质、岗位素质、拓展素质等三类主要素质的评价体系,并对各类素质的评价指标与指标内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及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日益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问题。自我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学生自我教育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与核心,强调的是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发展,是素质教育中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过程。当前,对自我素质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学生主体能动性发挥在素质教育中重要性与实施途径的研究,而对自我素质教育内容构成方面的专门研究较少。因此,笔者拟结合已有的高职素质教育内容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自我素质教育内容的构成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探讨自我素质教育指标体系的构建途径。

一、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的内容

在20世纪90年代,迟艳杰提出了素质教育具体包括对学生进行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进入21世纪,对素质教育的研究开始进入高职教育领域。徐静等人在研究素质教育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质内涵及特殊性进行了分析,指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自我发展素质、创新素质、适应职业特殊需要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罗建远指出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追求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的统一,是追求人的发展;汪建军将高职学生的素质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四个方面;梁怡认为高职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技能、心理、身体等多方面的教育。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多年在高职院校工作的经验,笔者拟将学生自我素质教育的内容归纳为五个模块: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职业发展素质,并根据这些素质在未来职业岗位中的作用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

(一)及时层次:基础素质

身心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处于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体系的底层,是高职学生进入各就业岗位所需的共有素质,是整个素质教育构架的地基。

政治素质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深入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在国际国内的大风大浪中,做到立场坚定、是非分明、态度坚决;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政治上坚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早日成为振兴中华的中流砥柱,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思想素质思想素质决定着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树立,决定着学生对自身及周围事物总的看法与观点、善恶的分辨与美丑的评价。内容包括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确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他人、欣赏他人、尊重他人,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同时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坚定为实现理想排除万难、勇于实践的信念。

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所有素质的物质载体,是从业人员体格和精力的统称。它是由人的自然生理结构、生理机能、身体运动状况构成的,如力量、速度、耐力、灵活性、平衡、柔韧性等,还包括劳动后恢复活动的能力。不同职业对从业人员身体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如从事铸造、冶炼、建筑、搬运等劳动强度大的职业,对力量、耐力等要求较高.从事脑力劳动的职业,对智力、思考集中等方面要求较高。良好的身体素质是选择职业、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本钱。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学生职业生涯获得成功的关键,使学生在学习工作中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耐挫折力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础。

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性行为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包括人的需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能力、气质、性格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积极进取的拼搏心理和顽强的学习意志,不仅是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有利条件,而且有助于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有助于接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挑战,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二)第二层次:岗位素质

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素质是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内容在职业岗位上的具体运用,是高职学生从事岗位工作的核心素质,处于素质教育构架的中坚层。

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既是对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规定,同时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职业道德是道德的一个特殊领域,是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是一般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包括敬业精神、服务观念,规则意识、敬业思想,诚实守信,全心奉献等内容。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是职业生涯成功的保障,而且也是保障产品质量、促使企业生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职业技能素质高职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职业技能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是从事职业岗位(群)工作所必须的知识,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专业技能是运用知识或技能完成一定生产或工作任务的能力,是从业人员重要的素质。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一定职业所必备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精通某项(或多项)专业技术,具有熟练的操作技巧。在高职教育中,应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加强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受教育者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工作。

(三)第三层次:拓展素质

职业发展素质是指学生具备的根据职业岗位与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与自我创新的能力,处于自我素质教育体系的高层阶段。

学习素质学会学习是高职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当今社会,学习不可能是一劳永逸或一蹴而就的,人在一生的工作过程中,要根据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充实和完善自身。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和实际工作的需要。

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职业素质的灵魂,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学力和创新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动力;创新思维和想象力是创新的前提,可将其分解为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敏锐性等要素;创新学力是创新的基础,主要特征是学习的预期性和参与性;创新能力是高职学生在未来从事创新活动的基础条件,也是创新教育要达到的主要目的,需要结合课程教学活动,将评价指向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使用、表达和交流能力,知识再认再现的探索能力,知识重组和综合能力以及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等要素。

二、自我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为有效地理解、测评高职学生的自我素质教育的现状,同时通过测评找出存在的不足以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学生的自我素质教育,需要对自我素质教育内容构成的五大模块进行指标细分。本课题通过德尔菲法与专家访谈法,在高职自我素质教育内容五大构成模块的基础上,建立了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测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综述

摘要:在对大量素质教育、自我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梳理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内容,探讨了包括基础素质、岗位素质、拓展素质等三类主要素质的评价体系,并对各类素质的评价指标与指标内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及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日益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问题。自我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学生自我教育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与核心,强调的是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发展,是素质教育中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过程。当前,对自我素质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学生主体能动性发挥在素质教育中重要性与实施途径的研究,而对自我素质教育内容构成方面的专门研究较少。因此,笔者拟结合已有的高职素质教育内容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自我素质教育内容的构成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探讨自我素质教育指标体系的构建途径。

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的内容

在20世纪90年代,迟艳杰提出了素质教育具体包括对学生进行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进入21世纪,对素质教育的研究开始进入高职教育领域。徐静等人在研究素质教育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质内涵及特殊性进行了分析,指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自我发展素质、创新素质、适应职业特殊需要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罗建远指出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追求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的统一,是追求人的发展;汪建军将高职学生的素质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四个方面;梁怡认为高职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技能、心理、身体等多方面的教育。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多年在高职院校工作的经验,笔者拟将学生自我素质教育的内容归纳为五个模块: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职业发展素质,并根据这些素质在未来职业岗位中的作用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

(一)及时层次:基础素质

身心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处于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体系的底层,是高职学生进入各就业岗位所需的共有素质,是整个素质教育构架的地基。

政治素质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深入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在国际国内的大风大浪中,做到立场坚定、是非分明、态度坚决;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政治上坚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早日成为振兴中华的中流砥柱,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思想素质思想素质决定着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树立,决定着学生对自身及周围事物总的看法与观点、善恶的分辨与美丑的评价。内容包括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确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他人、欣赏他人、尊重他人,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同时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坚定为实现理想排除万难、勇于实践的信念。

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所有素质的物质载体,是从业人员体格和精力的统称。它是由人的自然生理结构、生理机能、身体运动状况构成的,如力量、速度、耐力、灵活性、平衡、柔韧性等,还包括劳动后恢复活动的能力。不同职业对从业人员身体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如从事铸造、冶炼、建筑、搬运等劳动强度大的职业,对力量、耐力等要求较高.从事脑力劳动的职业,对智力、思考集中等方面要求较高。良好的身体素质是选择职业、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本钱。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学生职业生涯获得成功的关键,使学生在学习工作中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耐挫折力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础。

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性行为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包括人的需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能力、气质、性格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积极进取的拼搏心理和顽强的学习意志,不仅是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有利条件,而且有助于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有助于接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挑战,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二)第二层次:岗位素质

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素质是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内容在职业岗位上的具体运用,是高职学生从事岗位工作的核心素质,处于素质教育构架的中坚层。

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既是对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规定,同时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职业道德是道德的一个特殊领域,是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是一般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包括敬业精神、服务观念,规则意识、敬业思想,诚实守信,全心奉献等内容。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是职业生涯成功的保障,而且也是保障产品质量、促使企业生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职业技能素质高职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职业技能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是从事职业岗位(群)工作所必须的知识,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专业技能是运用知识或技能完成一定生产或工作任务的能力,是从业人员重要的素质。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一定职业所必备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精通某项(或多项)专业技术,具有熟练的操作技巧。在高职教育中,应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加强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受教育者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工作。

(三)第三层次:拓展素质

职业发展素质是指学生具备的根据职业岗位与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与自我创新的能力,处于自我素质教育体系的高层阶段。

学习素质学会学习是高职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当今社会,学习不可能是一劳永逸或一蹴而就的,人在一生的工作过程中,要根据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充实和完善自身。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和实际工作的需要。

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职业素质的灵魂,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学力和创新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动力;创新思维和想象力是创新的前提,可将其分解为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敏锐性等要素;创新学力是创新的基础,主要特征是学习的预期性和参与性;创新能力是高职学生在未来从事创新活动的基础条件,也是创新教育要达到的主要目的,需要结合课程教学活动,将评价指向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使用、表达和交流能力,知识再认再现的探索能力,知识重组和综合能力以及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等要素。

自我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为有效地理解、测评高职学生的自我素质教育的现状,同时通过测评找出存在的不足以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学生的自我素质教育,需要对自我素质教育内容构成的五大模块进行指标细分。本课题通过德尔菲法与专家访谈法,在高职自我素质教育内容五大构成模块的基础上,建立了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测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深化高中语文评价提升学生素质补偿学习成效

优化高中语文评价,首先得明确评价的目的,做到有的放矢。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可见,高中语文评价的目的是义务教育的有机延续和提高,根本立足点仍然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鉴于此,我进行了如下思索与实践。

一、改革评价主体结构,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补偿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在现行评价格局中,教师学生全都边缘化,这既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又不利于课堂评价的落实。课堂评价应该是师生双主体的交互活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师生共评和谐共生相得益彰的,学生自我意识的强化以及同龄人之间的亲和力和竞争性必然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补偿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多元化”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突出的是“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那么高中阶段,则是“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相互活动。”其侧重点应落实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点上。

二、拓宽评价对象领域,展示教师人格魅力,提高学生补偿学习的自我期望值

教学过程是师生认知结构,情意体验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过程,“教师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因此,我将教师活动纳入了课堂评价对象领域,教师的知、情、意、行诸种现象都成了课堂评价的内容,无形中强化了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榜样”的优点的积极示范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榜样”在教学及其评价中暴露出自身知、能、情、意等方面的缺漏也在所难免,不过只要不遮饰并积极完善自己,就能以“榜样”有错必纠有漏必补的人文素质、补偿“身范”激发起学生补偿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强化他们补偿学习的自我期望。

三、优化课堂评价行为,增强目的性和针对性,推动和维持学生进行有效的补偿学习

1、评价目标多元化。语文素质结构是以认知结构为中心的知情意行系统,学生语文素质缺陷也不仅仅体现在认知发展单方面,因此,评价的目标要多元化,要兼顾学生语文素质知情意行多方面。既要评价知识习得状况,又要评价能力发展水平;既要评价知识掌握的性和清晰程度,又要评价知识巩固得是否便于迅速提取和灵活运用;既要评价语言的流畅简洁生动程度,又要评价思维发展水平;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能结构质量,又要评价学生非智力因素参与水平,更要让学生通过积极的尊重他们劳动的评价汲取补偿学习的动力和强化相信自己必能成功自我效能感。

2、评价内容具体化。笼统的“放之四海皆准”的无情景特征的评价是无效的,因为学生感兴趣的是明确地了解自己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对未达标的项目更需要清楚努力的方向。评价具体,指向明确,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补偿学习的针对性、对其他同学也有启迪。

3、评价应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不同,高中语文课程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学生学习这两种不同类型课程所达到目标的程度便构成了高中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因此,语文课程评价既要注意必修课与选修课两者的相互衔接,更要注意它们的不同特点。

4、评价方法个性化。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课堂评价的关键在于被评价者的接受程度和意向,这就有必要研究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以采取相应的评价方法。教师必须慎重对待,本着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进行体现差异性的积极评价。对缺乏成功体验的学生要保护其脆弱的自尊,充分肯定以树立信心;对素质发展优良然而沾沾自喜的学生要压其傲气,保其锐气,及时客观地指出补偿学习的方向;对富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要着力引导他深化学习。

5、评价形式多样化。为了提高课堂评价的效度,不仅要注重方法的个性化,同时也要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基本形式有自评、互评、师评之分或者语言评价、体态评价之别,另外还可以借鉴创造多种多样新颖别致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激发创造性张扬竞争性的评价手段。“课程评价有多种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局限,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学生发展的不同侧面有不同特点和表现形式,对评价也有不同的要求。”这一要求是对长期以来人们所采用的单一的纸笔考试方式的一种否定,也明确提出了新的语文课程评价方式具有多样化、针对性、综合性的特点。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一、评价方式呈静态

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主要采用静态量化评价的方式,其表现在期末考试成绩和毕业论文综合鉴定中,依据考核成绩设置各类别的奖学金和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就业基准。专业素质拓展能力看是否获得相关的中高级职业技能证书。在道德修养、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等非专业素质方面不易量化的课程,主要按照卷面考试成绩进行评定。这种注重整体、忽视个体的静态量化的评价方式,往往不能选拔出有适应能力、发展潜力、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评价的有效指导、积极反馈作用体现不明显。

二、评价主体单一

学校是传统职业素质评价的主体,个人参与评价比例极少,而重要的市场需求方企业和社会“第三方平台”被边缘化。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企业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硬性”要求,在职业岗位标准中排位靠后,而在专业教育教学中最不易重视和难以考核的“软性”指标,如是非判断、思想认识、心理承受、个人综合素质、社会责任等却处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传统职业院校的“供给”与社会职业岗位“需求”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高职院校职业素质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必须达到学生、学校、企业、家长等多方认可的职业素质评价标准。

三、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评价机制的建立就是要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各校的具体情况而进行构建。具体涉及到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实训设备的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家长配合程度、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等等。为此,笔者构建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1.建立学生职业素质拓展成长手册。职业素质拓展成长手册是贯穿高职院校学生三年职业素质教育的一根主线,也是呈现了职业素质教育的成果。手册记录内容既包含学生平时参加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勤工俭学、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也包含辅导员、任课教师的评语和综合测评的等级,最终形成毕业时的一张职业素质拓展等级证书。学生职业素质拓展成长手册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奉献意识、道德意识和服务能力,督促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职业规划以及就业指导方面提供指导和服务。另一方面则是成为学生的一面镜子,让学生时刻警示自己,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修正,以弥补自身成长中的不足。

2.采用定量与定性的评价方式。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评价机制中,定量评价是对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次数及时间长度、获得各级别竞赛的奖项及名次、参加技能培训的课时及鉴定等级等形成量的评价,而定性评价则是对学生课程成绩、平时做志愿服务等活动的心得感悟、学生间及教师的评语、实践单位的表现和评价等级等形成质的评价。通常情况下,我们对学生采取定性评价的方式,很容易导致以课程成绩、评价定论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不仅避免了主客观不一致有失偏颇的倾向,还能够不断激励学生参加各类有意义的活动和培训,从而充实而美好地度过大学时光,也提升了自身的综合职业素质。

3.构建“学生、学校、企业、家长”四位一体评价主体体系。这种评价主体机制有利于学生、学校、企业、家长对学生的成长共同承担责任。学生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和学生互评,这样不仅让学生能意识到自身某些方面不足,及时弥补其成长短板,而且能让学生领悟到形成与提高职业素质最终要依赖自己的不懈努力!教师的评价包括辅导员评价和任课教师评价,教师的评价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起着导向作用,恰当的评语对学生来说是一把激励并鞭策的双刃剑。由于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总体情况了解不多,其评价通常是对学生实训实习的肯定,很少有犀利的批评言辞。家长对学生的了解最为,但包含浓厚的亲情成分,因此企业和家长评价对学生的影响较小。笔者所在学校开通了网络“学生成长记录”系统,以便家长随时登陆系统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及其他表现情况,也便于家长对孩子做出客观的评价。学生、学校、企业、家长四位一体评价发挥作用,则对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旅游学院与重庆中环盛世会展有限公司、重庆利嘉有限公司、重庆索菲特酒店等26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企业是学校学生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为企业培养储蓄人才,企业为学校构建岗位职业化师生队伍。在企业实际情景岗位中,学生能深刻感受到企业文化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并将职业素质的学习转化为自觉行动。实训结束后,学生在实训实习的企业老师会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动手操作能力等做一个综合的评价,并记录在学生素质拓展成长手册上,而学生本人、校内实训指导老师、家长都会对学生实习实训环节做出客观的评价。职业教育是培养为社会、为企业直接创造价值的专门教育,我们要引导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形成富于个人特点的职业素质,根据职业学习过程建立学生职业素质拓展成长手册、构建“学生、学校、企业、家长”四位一体评价主体体系、职业岗位情景教学、采用定量与定性的评价方式评价体系,形成了较为公正、客观、、动态的评价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高职学生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作者:杨瑞 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创新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探索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基础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其能力培养的模式以及有效途径,重点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实际,以“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核心能力、创新能力构建教育”为主线,以“素质拓展学分”项目来创新能力评价方式,制定科学可行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分制

0 引言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推行,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关键。本文在分析高职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定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学分制评价基本模式,剖析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论证了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创新路径。

1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是实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在构建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与人本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将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培育与学分定量评价制度紧密结合一起,以个人申报集体评议为基础,按照预先设定的测评指标体系,对高职大学生的核心素质能力进行学分制激励评价。

1.1 高职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定义

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在不同学者的解读下,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学生核心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大学竞争能力、大学生职业能力等,但其内容大部分都可以概括为“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1],但这些定义往往却没有考虑企业对高职大学生能力的需求,因而导致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与企业人才需要脱节的问题出现。因此,本课题组借用企业核心能力的基本内核将高职高专核心能力划分为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发展和创造的基础,是以个人专业能力为核心,掌握信息收集和筛选、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可以快速融入社会,被社会认可,独具个人特色的核心能力。

学习能力就是怎样学习的能力,因所处环境和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下形成的、积累性和概括性的经验或习惯,它直接影响了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取得的成效。其本质上要求学生学会对日常学习工作进行反思,对实践结果进行阶段性总结,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学习,通过对学习和实践的反思形成一种自我激励的能力。与此同时,学会学习也意味着其他能力的隐性发展,学习能力是其他职业核心能力成长的必要基础。

创新能力即指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运用新的思维或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日常学习以及实践积累的感悟,形成的工作学习方式的能力。创新力是以其他核心能力为依托,进而成长起来的能力,需要相关基础的积累,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独有性的核心能力。

创业能力指拥有发现或创造一个新的领域,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能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和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新的结果。创业能力是高职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的直接表现。可以说,创业力是其他核心能力能够成功地综合运用的结果和呈现。

1.2 学分制评价基本模式

学分制是一种重要教育模式,其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学分”或“绩点”对学生学习实效性进行综合管理的评价制度。对高职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进行学分制评价,构建出以“基本分+奖励分-惩罚分”的素质拓展学分制度模式,是健全顺应时展潮流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是实践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理念,促进高职育人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目标的重要举措。

2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体系的形成不够重视。部分高职院校虽然根据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将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作为基础课程加入了课程设置当中,但实际上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重视综合素质能力的教育,未在教学过程中将各项核心能力、评价体系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如调查组通过问卷调查关于“你对学校素质评价制度的看法是?”的问题中,表示认同的仅有18.23%,高达32.23%的受访学生表示不认同,选择“不知道”和“无所谓”的分别占18.68%和30.86%(如图1所示)。

可见,高校的素质能力评价制度并没有得到学生的真正认同,甚至还有些同学“不了解”或“不知道”学校的素质能力评价制度是什么。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前高校教师还是以传统综合测评体系作为学生能力评价标准,评价比例还是侧重于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往往“会应试”和“背多分”学生能够成为这种评价制度的“受宠者”,这种评价导向的“误区”、评价功能的“片面”、评价方法的“单调”严重地阻碍评价制度引导性和激励性功能的发挥。

其次,高校的素质能力评价制度只注重静态数据的分析或偏重共性表征信息的搜集,忽视个体个性的表现,忽略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导致评价结果不能正确评价学生能力,无法科学合理地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测评结果。如部分高职院校的综合测评制度按照学生的年级、学习成绩、参与实践活动的表现等来评价学生,这虽然能够通过一定的指标来定量描述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表现,但却不能反映出大学生在成长过程的动态变化。而且在这种综合测评制度中,往往采取“一票否决制”的方式,譬如学生如果出现违规违纪的情况,就取消一切的评优评奖,更有甚者还会影响学生下一个学年乃至整个大学生涯的评优评先,这种评价的方式不仅不能够充分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还会严重地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你认为学校的综合测评制度合理吗?”的调查反馈中,有高达73.24%的受访学生认为“不合理”(如图2所示)。

可见,这种缺乏对高职大学生多元动态发展进行反馈的单一评价制度,最终会导致学生不能充分的认知自我存在,成为一部只知道学习的机器,变成“高分低能型”的存在,这必然不符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造成他们进入社会后很难快速进行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的转换。

,当前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部分高职院校仍处于理论阶段,缺乏针对实践性的各类具体实施方案。部分高校虽然有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评价的范围之中,但在评价准则中却没有进一步地对实践活动类别进行细化和归类,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去真正地拓展自己的核心能力。有42.83%的受访学生对于“你认为学校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对你有帮助吗?”问题的反馈是“没有帮助”,有12.42%学生认为“学校没有举办或者自己不知道有课外实践活动”,这种对实践性活动缺乏有效规划进一步导致大学生“知易行难”、”纸上谈兵”的状况出现。

3 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创新路径

3.1 以职业能力为切入,提升评价体系的性

职业能力是高职学生将来能在社会安身立命之本。在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标准中应该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一起,通过实践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理念,开设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将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作为基础课程加入到课程设置,结合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并形成可持续的、科学的学生能力培养指标。譬如要加大学生在“第二课堂”或“校外实践活动”表现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测评体系的评价比例。从而让学生在认真学习相关职业能力教程为及时课堂之外,也能在课外通过开展商务谈判、礼仪风采、技能大赛、学生素质联赛等的第二课堂、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基地的第三课堂中得到职业能力的锤炼、提升和深化,从而改变过去学生综合测评制度当中偏重学习成绩的“应试教育”评价模式,提升评价的性和客观性。

3.2 以学习能力为目标,增强评价体系的人本性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薄弱,我们应该通过综合素质能力评价的引导与激励,进一步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将学生素质能力的评价与“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式教育模式紧密结合一起。例如,可以将专业课本的内容变成一项项的“任务”与“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运用相应的专业知识“动手”去解决这些任务,并且根据这些“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认定和评价学生的能力素养。这就打破过去“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机制,并且在此过程中能够真正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真正寻找到对该专业的兴趣点和兴奋点。

3.3 推行“素质拓展学分”制度,凸显评价体系的发展性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开发、塑造和深化学生的潜在能力,譬如“创新”已经成为“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自主创新能力无疑成为大学生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让学生自觉培育自主创新能力,这离不开大学生评价体系的引导,其中“素质拓展学分”制度的推行是重要的环节。在推行“素质拓展学分”制度的过程中,有几点是需要注意:一是推行的主体必须成立专门的部门机构,如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素质拓展的认定工作本质上就是一种内容复杂、涉及面广、认定时间长的繁重工作,如果没有专门负责的人员进行规划设计、协调沟通、跟踪反馈,这必然会使大学生的素质拓展流于形式。二是推行的内容必须细致,在以“基本分+奖励分-惩罚分”的学分制度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应该将“奖励分”的内容进一步地阐释和细分,让其能够基本囊括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方方面面,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的同时获得加分的奖励,极大调动他们投入、参与和创新的积极性。三是推行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譬如可以建立网络素质拓展学分的“微商城”,利用新媒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素质拓展的项目、完成项目对应的学分、学分记录直观地展现在他们面前,并且获得的素质拓展学分可以发挥类似“虚拟商品”的功能,用以兑换一定比例的奖励分、公共选修课学分。激发学生素质拓展的主体要求,增强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

3.4 积极打造学生创业平台,完善评价体系的实践性

首先,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中设置创业相关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类创业竞赛活动,在创新实践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环境下,培养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市场敏感度等,具体而言,如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创业指导、创业法律指导等基础理论,在课程外积极开展“淘市场”、“商务谈判”等校内创业比赛,形成激励机制,出台《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协同就业指导中心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等激励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其次,在校园内构建大学生创业基地,为高职学生进行创业提供平台,强化学生实践意识,建立健全的创业基地的管理机制,探索基地的运行模式和长效机制,力求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在校园内发展对创新创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社团,激发学生创业兴趣,营造良好创业氛围。,形成工学结合模式下人才培养,要求教育模式应是向创新教育转变,重视学生潜能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共同培育人才,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将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各种资源整合,以“培养适合企业或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校园内形成良好创业文化”[2]。

综上所述,提升评价体系的性、增强评价体系的人本性、凸显评价体系的发展性、完善评价体系的实践性是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创新路径。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策略与路径研究

【摘要】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助力学生成长。改革评价制度,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对于推动学生成长和区域教育生态变革意义深远。因此,我们立足现实,紧密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中心,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将评价融入学校管理、课程、课堂、教育均衡等诸多方面,实现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发展和区域教育生态的优化提升。

【关键词】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区域教育生态 构建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它是一个慢的过程。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潜能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视并促进其发展的评价,这正是教育农业性质的体现。

一、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背景意义

1.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

当下,教育面临两项新的使命――如何适应当前并促进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本身如何贯穿未来社会的要求,从而培养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人。[1]可以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完成这两项新使命的基本前提。从教育生态层面看,用什么样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直接影响教育的基本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2.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和需求”[2];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提出了评价的基础性发展目标[3];教育部启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在全国推行中小学“绿色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杠杆作用正日益凸显。

3.解决问题的现实需要

以往学校所使用的评价,是自发性的、非系统的,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创新实践能力、身体心理发展等重要内容,背离了当前教育变革的形势。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综合考量,经过反复调研论证、试运行评估,淄川区立足区域和学段实际,提出并推行了构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初中生学习兴趣指数评价、高中生学习能力评价”一体化分段式评价机制,凸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以此为抓手,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二、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策略与路径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新的评价体系,形成完整的认知链条和实践操作模式。区教研室采取区域推进策略,在全区着力抓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构建起了科学的具有地区特色的“五个五”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一是制定涵盖“思想品德与公民素养、身体与心理健康、学业水平与学习素养、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艺术素养”五个维度的评价方案;二是建立“区县、学校、教师、学科、年级”五个层面的评价标准;三是确立“区县、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五个方面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四是做好评价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五方面的科学化、系统化结合;五是建立包括城区学校、城郊中心小学、城郊非中心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农村非中心小学五种类型的学校动态分类评价体系,增强评价的实效性,促进教育的均衡内涵发展。

路径一:评估指导,引领学校实施自主评价

2012年起,试运行评估方案制定。2013年,重点实验并进行了针对性的修订。目前,评估方案已在全区铺展,全区总共55所小学已全部实施了评估,每学期现场测评学生13255人次,发放学生问卷2475余份,访谈1200余人次,组织学科教学效益、素质检测7200余人次……真正做到了学校、学科、学生评估的全覆盖。

同时,教研室还引领学校制定彰显自身定位,体现自身特色的评估方案、标准和方式,实行自我评估,激发学校的内在发展力。昆仑中心小学、鲁泰洪山小学都依托活动,创设了独具特色的学校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快乐成长。

在此基础上,教研室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引导、激励功能,依据评估数据反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素养提升和个性化发展。

路径二:将评价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建设素养课程

课程是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在操作层面,教研室将评价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出现了“探索家乡”“快乐123”“和雅课程”“创意DIY课程”等基于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构建起了与育人目标一致的课程及其评价体系,有意识地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路径三:将评价与课堂改革紧密结合,打造素养课堂

为给评价改革提供鲜明的课堂样本,我们抓实课堂教学,打造了“一校一模、一科多模、一模多法”的课堂教学管理范式,构建起了基于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素养课堂”,涌现出了“快乐课堂”“‘生’‘动’课堂”等课堂模式。农村小学罗村中心校探索出了“三主四环”课堂教学模式,创设了“学、教、互教互学”的课堂生态环境,为全市中小学开展新合作教育改革实验树立了标杆。

路径四:将评价与分类评价结合,助力教育内涵发展

淄川区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建立质量分类评价机制,出台《关于建立教学质量相对分类评价体系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将55所小学分成城区学校、城郊中心小学、城郊非中心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农村非中心小学五类,构建区域联动机制,建立“城乡研究共同体”“农村学校学习共同体”;明确考核评价指标,严格进行考核奖惩,实施动态评价,激发每一所学校的发展潜能,促进了城乡教科研的同步发展。

三、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取得的成效

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克服了单一的‘考试成绩论英雄’的弊端,更关注学生个体进步和发展潜能,学生的梯度发展、发展得到了真正落实。

泰戈尔说过:“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相信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不断推行下,学生定将绽放出属于他们的精彩!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研究

摘 要: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工作开展的效率、效果情况可以通过有效的评价方法掌握工作开展情况,在综合素质的测评工作开展的实际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提升措施,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是一个系统性工作,涉及制度、方法等众多方面,系统推进才能切实整体提升测评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研究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及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概述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从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后,素质教育逐渐成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周家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必然诉求。特别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既是教育状况和人才状况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应有趋势,也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素质提升,从教育主体的角度看,教育主体具有较大的主导性作用。大学生综合素质状况,综合素质的高与低都与综合素质的测评关系密切。当前,我国高校均开展了综合素质测评工作,采取综合测评相关方法进行大学生评价。不同类型、层次的大学针对院校实际设计不同类型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体现了教育特色和导向性。如代美玉等针对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方面进行了研究,而孙冰等细化研究了理工科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刘泺丹等则聚焦研究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李薇则把研究重点放在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面。从另外一个角度归纳,在综合素质和综合素质测评方面,专家学者的观点和方法,总体上可以分成:综合素质及综合素质测评基本理论问题、综合素质测评指标问题、综合素质评价各方面权重问题、综合素质测评的模型和计算方法问题、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问题、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分析问题、综合素质测评与相关工作的相互促进问题等。这些研究对于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开展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间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目前很多高校都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但是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本身的价值却没有充分发挥。从把将党和政府相关指示精神落到实处及让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真正起到促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考虑,有必要细化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有必要系统化把握综合素质推进的各个方面,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状况掌握、综合素质潜力挖掘的重要途径,系统化开展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则对于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是对大学生各方面表现的测定和评价,评价工作体系各个方面有效设计和细化开展均对综合素质工作有较大贡献。其中,综合素质测评前期的制度设计、过程组织设计、测评中测评指标的体系设计、综合素质结果分析设计、基于测评结构的综合素质促进路径设计各个方面都将对综合素质有较大影响。如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既是评价大学生的基本依据,又是大学生发展的导向目标。测评的过程既是评价打分的过程,又是锻炼能力、互相学习、发现差距的过程。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之间具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立足于大学生清楚地了解自身素质的实际以及素质提升的方向,即大学生自身素质的状况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方向;综合素质的实际和方向两个方面都需要通过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完成,综合素质测评既让大学生清楚自己综合素质目前所处的水平,同时在指标设计及权重方面给出了导向;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本身开展情况,需要针对综合素质测评的工作进行评价,也是一种实际工作状况的反映及导向,切实了解工作实际的开展情况,找到工作中的短板,进而改善、提升测评工作。简言之,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可以促进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有效开展,有效开展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有利于明确大学生自己的素质状况和素质提升的发展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开展

实践证明有效的工作评价对于工作促进具有非凡价值,有效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综合素质本身、素质测评方面的研究非常丰富,但是鲜有研究关注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本身的评价。从具体的工作开展方面而言,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开展应做好如下方面。

(1)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制度方面。实践证明,没有规则或者制度的约束,行为就会陷入混乱,过程将失去秩序,效果则无法得到保障。为了保障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有条不紊地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客观结果,则需要建立工作评价的相应制度。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制度是工作评价主体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依据,是对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指导和要求。主要内容应该包括: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指导思想、指导原则、参与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过程安排、评价结果计算、评价结果的分析及评价结果运用等。

(2)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指标方面。任何评价的开展都需要一致性的依据,即评价的各个方面,是具体开展评价的抓手,即需要建设适当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般情况,评价的指标包含在具体的评价制度当中或者“办法”当中。但是评价指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对于评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管理评价或者工作评价时,常将指标或者指标体系单独明确。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指标方面主要内容包括:指标内容、指标体系(指标之间的关系及指标的权重)、指标含义、指标评价等级或给分标准、指标的替代和修正等。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或其他评价工作,均需纳入指标系统、相对合理。

(3)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程序方面。在组织中开展各项工作都需要建立相应的工作程序,程序规定了各项工作开展的顺序,程序是将工作开展的路径节点串联起来的有效方法。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程序是对评价工作具体开展方面的细化和规范,是评价主体具体开展评价工作所遵循的工作秩序要求。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在程序方面主要涉及:评价工作开始节点、评价工作的环节、每个环节的开展主体、每个环节的评价对象、每个环节的评价依据及形成阶段性成果、各个环节之间关联、评价工作的结束节点等。

(4)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评价工具、方法方面。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工具是评价工作具体开展的抓手,没有相应的工具作为支撑,评价工作开展没有落点,或者开展的评价工作会陷入混乱。评价的工具主要考虑两种形式:评价管理计算机系统或者纸质版评价记录表及量表等。评价方法是评价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工具,这里的评价方法指的是综合计算方法。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于评价主体要求不同,计算过程不同,反映出来的结果可能有差异。工作评价方法上如果不要求非常精准,可以选择综合定性评价方法,这种方法简单,但是对于工作的指导作用细化程度不够,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个人感情,公平性较差。另外,还有常用的AHP(层次分析法)方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够结合定性和定量方面,计算上也相对简单,能够反馈出存在问题的项目,便于整改,这种方法在指标和指标权重方面要细化考虑,特别是指标权重方面,必要时要综合考虑工作重点。另外还有灰色系统评价法、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各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对于一般的工作评价建议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即可。

(5)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结果分析。通过开展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目的是得到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整体表现、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各方面的具体表现。进一步来讲,无论结果如何都有深层次的诱因可以挖掘,也只有深入挖掘才能真正了解改善的基点,才能有效地设计改进的途径,即就是要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评价结果分析。结果分析可以分成:工作总体分析和细部分析。总体分析掌握工作总体所处的水平,细部分析是进一步掌握对于总体正反贡献的具体方面。也可以分成:横向比较分析和纵向比较分析。横向比较分析是对同时期开展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各评价单位的比较分析,而纵向比较分析是对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开展自我比较分析。

(6)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结果的运用方面。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是作为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管理的一部分,从管理环节方面考虑,评价结果必须形成结果反馈循环,即必须运用评价结果来改进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只有有效地利用评价结果改进评价工作才能真正促进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开展。评价结果的运用是评价结果分析的延续,是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提升对策方面的设计。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在评价结果运用主要内容包括:有效措施归纳和推广、低效无效方面的改进策略设计、论证及应用。

就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开展体系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制度方面、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指标方面、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程序方面、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评价工具和方法方面、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结果分析方面、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结果的运用方面工作构成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体系,形成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封闭循环,藉此实现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逐步提升。

四、结束语

综合素质提升是教育主体的义务,综合素质测评是综合素质的实际反映也是综合素质发展的导向。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必要深入开展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提升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有必要深入开展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工作评价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有利于工作提升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是作为管理主体的一项重要工作。系统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应该从制度方面、指标方面、程序方面、工具方法方面、评价反馈方面、结果运用方面系统推进,以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高校学生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 要】通过借鉴国内外信息素质评价标准,依据信息素质的涵义和基本内容,构建了一个评价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大学生

信息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建立科学的信息素质教育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是信息素质教育质量的保障。

一、信息素质

(一)概念

信息素质这一概念是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提出,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在2000年出版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中把信息素质定义为:“一系列能力,涉及到个人能意识,何时需要信息等部分,并且能找到、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

(二)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素质的内涵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总的来说,比较公认的信息素质应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与能力、信息道德等。

二、信息素质评价标准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欧美国家对于信息素质评价的标准研究较早,主要有澳大利亚图书馆员协会2004年提出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质评价框架》;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在2000年推出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共5大类22项,包含了除信息意识外的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评价指标,是目前被接受和使用最为广泛的标准;英国高校与国家图书馆协会1999 年制定的《英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该标准由7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组成。

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信息素质评价标准有2005 年北京市文献检索研究会借鉴ACRL制定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该体系分为7个维度19项标准61条指标,是目前国内较为详细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2008 年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组提出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的《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 (讨论稿)》,应用该体系可指导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是人才的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建立的《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等。

(二)高校信息素质评价体系构建依据

笔者借鉴上述信息评价体系,再结合唐山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新的高校信息素质评价体系。

为了保障评价体系客观、完整、科学,制定体系之前先经过访谈、反复讨论与研究,邀请专家论证,把“信息素质目标”和“信息行为过程结构”相结合,把信息素质评价体系的一级目标确定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与能力和信息道德;再根据学生调查、访谈的结果,专家进行科学筛选,以信息行为过程的形式提出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再对每一条目对应因果进行归因分析,据此确定信息素质教育评价的条目表述,形成初步的量表;专家对初步形成的量表再次进行论证,并征询有关人员的意见,改进信息素质评价量表。为了保障体系的可操作性,又进行了实验性试用,对评价量表进一步进行修正,才形成了最终的大学生信息素质三级评价体系。

(三)高校信息评价体系指标设计

1.信息意识

①信息认知意识。信息认知意识评价指标包括:认识到信息在学习、工作、生活、科研等方面产生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信息素质是个人学术研究的基础能力、终身学习的必备能力;认识到信息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信息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②信息需求意识。信息需求意识。评价指标包括:能够主动探求与个人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等相关的信息;具有长期关注职业及兴趣领域信息的意识。③信息应用意识。信息应用意识。评价指标包括:有意识到公开信息中发现潜在的重要信息;有意识将获得的信息与已有观念、实验或分析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所需。

2.信息知识与能力

①能够明确信息需求并能选择恰当的信息源。评价指标包括:能够用语言地表达信息需求;了解并定期浏览所需的相关主要信息源;能够考虑到信息获取的影响因素(易获得性,时间、经济成本等)。②能够获取有效地信息。评价指标为: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检索信息(图书馆、文献数据库、搜索引擎、专业网站等);能够针对选定的信息检索系统,采用恰当的信息检索策略及高级搜索等检索指令进行检索;能够灵活选择适合的方法(访谈、实地调查、观察、模拟、实验等)获取信息;能够采用不同语言进行检索;能够利用不同信息检索机构提供的信息服务获取需要的信息;能够关注常用的信息源与信息检索系统。③能够正确评价信息及信息源。评价指标包括:能够对信息源的性、性、性、时效性等给予客观公正地评价;能够根据需要调整检索策略,并对检索结果作出客观评价;了解并应用有关的信息源评价工具,如《Journal Citation Reports》、《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等平台;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将选择的信息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重构新的知识体系。④能够对信息保存、有效地组织和加工处理。评价指标包括:能够根据需要按照不同的方法(例如时间、内容、格式、载体) 组织信息;能够对信息使用存档、打印、电子邮箱等不同的方法保存;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或相关软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⑤能够利用并交流信息。评价指标包括:能够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利用信息进行创造性活动;能够利用电子邮件、QQ、MSN、博客、BBS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交流。

3.信息道德

①熟悉并遵守相关的信息法律法规。评价指标包括:熟悉知识产权知识与法规;熟悉、遵守信息管理及信息安全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了解并遵守相关的行业公约和伦理规范。②能够合法利用信息。评价指标包括:能够对信息资源合法地获取、保存、传播;能够对他人的信息成果及版权文献正确引用或合法使用;能够对公共信息资源及设备设施自觉保持完整性;能够对不合法或有害的信息自觉抵制。③能够尊重他人隐私,保护好自己的隐私,理解并尊重民族和风俗差异。评价指标包括:能够尊重他人隐私;保护好自己的隐私;理解并尊重民族和风俗差异。

三、结语

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国内对于大学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还处于探索阶段,笔者在这里只是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使指标体系不断完善,更加高效、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带动建立良好的信息教学和管理环境,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实现终身学习的培养目标。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浅谈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素质实施综合评价

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数学教学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来提高数学学习成效。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学生素质 综合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深切感受到综合评价的积极作用。尤其注重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对学生教学素质的评价变得更客观、公正和。

一、注重课堂观察,客观评定“情感与态度”

要使评价相对客观,就应注意平时的课堂观察,并做相应的记录,使评价有一定的根据。例如,如果学生喜欢数学,那么他会以较高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这从他的课前准备、课堂听讲等方面可以看出。这时,如果教师能给予恰当的肯定与鼓励,那么他对数学必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一点,对那些学习潜能生尤其重要。反之,如果不注重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观察,就容易给学生空子钻,使他渐渐失去对学生的兴趣。为此,我专门准备了观察记录本并对每一位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情况有所观察和记载。通过观察和记载,促使我更关注和了解学生,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二、加强作业分析,评定“知识与技能”

我向学生提出要加强平时的作业检查与分析,及时了解学生各阶段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使各项学习指标的完成落实到平时的学习中,避免了期末的突击行为,也使得评定的量比分析更。例如,在计算教学中,各个阶段对同一个内容有不同的要求。像有些学生,平时计算中由于粗心或马虎等原因,错误不断,而到了考试时,他们思想上重视了,计算也认真了,再加上有时间进行检验,因而正确率大大提高。如果计算能力的评定仅靠试卷情况来做出,显然不能及时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渐变过程。为此,我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让学生共同参与平时作业的分析和评定,使学生从中感受教学要求,自找差距,采取有效对策。同时,每阶段结束时,我都要求学生互相合作,根据平时作业中有代表性的几次成绩,评定出每位学生的平时成绩,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也使教师的最终评定有了客观的基础与数据。

三、增设面试环节,便于评定“数学思考”过程

数学思考的过程包括学生数学学生中的思维、观点、推断、猜想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是难以用书面的形式反映出来的。因此,以前的评定中也缺少这一块内容,教师往往没有一个的抓手来对学生的这一能力进行评定。只能通过个别交谈或从课堂提问中进行评价,当然也就不能的把握学生的真正水平。而面试则可以很好地提供一个了解学生的思考机会。因此,在教学中就增设了面试这一教学环节对每位学生的思考过程摸底了解并做出相应评价。这样,就促使学生对问题能进行深入的理解并做出合理的分析和推断。同时,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路,这些思路往往与标准不同,但可以反映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过程,反映出他们不同的思维能力与差别,这为我对他们进行数学思考的评价提供了机会。

四、开展实践活动,综合评定“解决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是指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这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以前的数学教学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解题能力,很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严重脱离。近年来,生活数学化观念已深入人心,即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也就要求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能用数学的角度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对学生这方面的评定也应在相应的环境中进行。

五、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在自尊和自信中学习数学

1.运用激励性语言。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上进心也是人皆有之的。例如:讲授“乘法分配率”一课,我说:“本学期我班各方面表现良好,芝麻开花节节高。为了表彰你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奖品,你们想要吗?”这样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调动了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一石激起千层浪,班中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习状态处于状态。

2.实行作业评价制度。评价具有强烈的导向功能。为此,在教学中我把对作业的评价作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来做。对于率高,书写认真,思路个性化的作业给予上红花奖励,并在全班公布。家庭作业,重在思考题的评价。我每天几乎都要留一道思考题,第二天判后宣布结果,根据综合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现在班中主动完成思考题的人数不断增加,解题能力也有了提高,自信心也不断增强。

总之,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较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关于政治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运用的探究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师生不仅要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变革,同时也必须以综合素质评价取代以往片面的、终结性的评价方式。为此,教师要勇于探索与实践,寻求出对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策略及方法。在评价中,学科教师要善于开展活动,在评价中推动学生发展,激励学生进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学政治;综合素质;评价

科学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劳动技能等综合素质,是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个性,为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任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有效评价能够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综合实践能力,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和提高。笔者结合政治课教学的特点,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在课堂中运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一、经常性评价要贯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行为当中,使评价实施经常化。在课堂上,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评价是多方面的。要不失时机地评价,让无形评价悄然作用于课堂,让有形评价真切、自然。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创新精神、评价学生的自主表现、合作意识,评价学生的潜力及发展。例如,思想品德课上,对学生流露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要给予中肯的评价,以加深学生的道德品质。整节课大部分学生伴有满足、成功、喜悦、顿悟等体验,从教材和学习中得到了生活、情感等方面较深刻的感悟,并能总结学习所得。

二、过程性评价推动学生的发展

评价的价值不在于甄别和选拔,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要重在过程性评价,多角度多侧面地观察了解、调查交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成长档案的使用可以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点点滴滴中尽显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学科教学中可以把学习档案与成长档案整合起来,记录学生的德与行、学与思。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师生共同建立《德行绩能》档案,通过师生交流确定评价标准,坚持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易于量化的内容以量化为主。而对情感领域、心理品质、德育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等不易量化的内容,则以学生的突出表现和实证材料为依据,实行分层评价。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丰富档案内容,学生的学习感受、生活反思、走访调查报告,经历体验再现,多样的信息在档案中反馈,学生综观成长的历程会生发有所激励。此外,在档案中融入教师、同学、家长以及他人的评价,会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激励学生进行档案间的交流,促使学生作横向的比较和自我鉴定,既为自己定位,也在交流中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互动性评价激励学生进步

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习惯,让学生心中有杆秤来衡量自己,并鼓励勤记录勤反思,自我总结的过程也是自我间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主动与家长交流,主动获取家长的评价,教师还要通过座谈会、书信、家访、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情况,在评价中给学生欣喜,去努力发现学生忽视或未发现的潜在优点来激励学生进步。同学间的评价也尤为重要。学生的言语评价客观又带着情感色彩。同学的一个眼神、一次掌声、一场辩论、作业展览、合作学习等都是无意间的互相评价的过程。教师在其间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赢得评价,引导学生评价他人,认识自我。

教师是调动互动的评价杠杆,利用好学科教学给予学生发展性评价。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人性化评价中肯;鼓励化评价真挚;赏识性评价触动学生的心灵,这样的评价真正发挥了它的导向功能。

评价就是一种鼓励与鞭策,无论是自评还是互评,都应强调其客观性并带有鼓励性,尽量找出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信心,这样的评价才能起到增强其勇气和进取心的作用。评价是一种情感互动的过程。在理智、情感与行为的统一作用下,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促进被评价者与评价者的主客体状态良好转化,起到互动作用。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使学生增强自尊,树立信心,掌握更多的发展本领。大部分学生能自主学习、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学习。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即时即地的评价,发现学生的成绩、长处及时给予肯定,教师用激励的眼神、喜爱学生的动作,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课堂上生生之间能友好、较有效地合作学习;能相互给予指点帮助或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总之,评价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进行有效的评价。因此,教师要从评价内容、依据、主体、焦点及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尝试,有效的评价既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又是促进教师、学校发展的手段。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只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对教学评价多学习、多探索、多研究、多实践,就一定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激励每一位学生都要主动学习,促进自身的发展,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活力、更有实效!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