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环境专业论文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实际能力培养的问题。环境专业实践教学应根据教改要求,主动适应行业、企业需求,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式,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环保行业输出更多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环境专业论文

环境专业论文:试论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论文

实习是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基本技能训练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对环保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加,但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仍然就业压力大、应用能力不强,这不仅因为社会就业环境的问题,还因为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的工程经验。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本科教学的一门重要实践课,通过该教学环节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设计、施工、组织管理的基本技能,还能使学生了解环保治理设施、设备的运行管理知识。

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产实习教学可加深学生对污染控制、治理设备工艺原理的理解,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增强他们对环保专业的兴趣和信心,培养他们建立工程意识。笔者认为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专业课教学与生产实习教学时间和内容安排不合理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时间安排在第7学期初,学时为2 周。而专业课教学大部分集中在这个学期,实习期间,有的专业课教学计划还没完成,甚至有的课程还没开始授课,许多基本的理论知识还没有讲授,学生对环保治理设施工艺原理还不了解,使得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的效率不能达到状态,达不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虽然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动员时会对一些基本的概念提前进行讲解,但这样做效率低,好多知识学生似懂非懂。的生产实习时间应该安排在专业课学习计划结束后,此时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理论知识有了完整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学生渴望通过实际工艺设备实习来巩固和丰富自己所学的知识。

另外,许多学校安排生产实习的内容和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不符。安排实习单位时没有事先沟通,学生对实习内容事先没有接触过,实习带队教师不能深入给学生讲解,甚至有的带队教师并未讲授过环境主要专业课知识,学生实习不能达到提高理论知识的目的。

(二)实习基地不稳定

实习基地是保障实习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学校选择实习基地是根据实习基地是否满足实习要求、交通是否便利、费用是否适中等因素来考虑的。目前我校校外实习基地有已签协议和未签协议两种,基本能满足实习要求,与生产实习内容一致。我校生产实习基地大部分是实习带队教师通过个人关系联系的,目前未签协议的实习基地占大多数。由于实习带队教师与校外企业联系不多,还有实习经费问题,使得我校能提供学生长期稳定实习的基地不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协议,两者之间并无硬性约束,实习单位的例行检修情况与学生实习时间有所冲突,且其他不确定因素较多,比如根据教学安排每年实习带队教师不固定,实习单位领导更换,造成带队教师联系实习单位存在困难,稳定的实习基地难以确定。另外,由于扩招,实习人数增多,安排生产实习环节计划时实习小组人数增多,但实习基地的现场讲解人员以及指导教师人数不变,造成部分学生实习效果不理想。

环境专业论文:专业群体系建设下空间环境设计论文

一、“空间环境设计”专业群的专业构成及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空间环境设计”专业群由室内设计技术、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装饰技术、装饰艺术设计四个专业组成,其中室内设计技术专业为专业群核心专业。四个专业每年为长三角地区培养数百名室内设计、环艺设计、装饰设计、室内装饰等方面的人才。在与学校合作的某毕业生数据调查研究公司的研究显示,因为现有专业课程设置的局限,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也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开展高等职业院校重点专业群建设,有利于专业间形成合力,发挥专业的集群优势,提升服务产业的能力;有利于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和职业迁移能力,解决学生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等问题。”笔者认为,专业群建设要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职业迁移能力,最基本落脚点,还是要体现在扎实推进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这一环节上。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一平台+四模块”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是一种以平台为基础,以模块为拓展的课程体系,强调专业群内各专业界限的弱化。

二、专业群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施过程

(1)专业群“一平台+四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将在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统筹规划下进行

从平台与平台,平台与模块,基础与专业,必修与选修,理论与实践,知识、技能与态度等多维度进行整合调整,明确每门课程、每个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和学分比例,实现整体优化,使整个课程体系能紧紧围绕专业群培养目标。充分体现课程相互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以及内在联系和相互配合。

(2)专业群的平台功能是“结构承重”

室内设计等四个专业的核心能力、专业能力和基础培养要求决定了公共平台建立的厚度、宽度和强度,即能满足专业群学生在设计领域的审美素养、思维方法、职业精神、基础技能等的要求。平台的层次则应相对简约,能够支撑各专业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

(3)空间环境设计专业群的模块是将各专业进行“课程打包”

遵循“既独立又可连接”的原则,构成一组结构相对完整的课程,呈多学科、多方向、多角度、系列化的发展,以满足各专业学生构建独特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需要。

三、专业群建设整体推进为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进行专业体系建设的同时,专业群建设其它几个子项目整体推进为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1)打造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

我们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双师型”教师培养激励机制,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内涵。

(2)有序推进实训体系建设。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经科学论证和精心实施,通过对兄弟院校的调研,我们对专业群校内实训室建设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基础、设计表达、设计创意、工程造价、装饰纹样等13个实训室已基本建成。

(3)初步建立了专业群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理事会的领导下,在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通过制定章程、签订协议、完善制度明确双方职责,探索校企合作“双主体”培养技能型人才机制,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技术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就业等方面,形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体制和机制,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4)同步建设了一批项目式教材及课程资源。

在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根据本专业群岗位群核心能力要求建设了一批核心课程,制定了相信课程标准和项目设计方案,每门课程都配套出版了合作编著的专业教材,这些项目式教材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对本专业群“一平台+四模块”的课程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学院其它专业群教材及课程资源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作者:周斌 邹涵辰 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专业论文:专业合作社农村环境治理论文

1农村环境问题的基本表现

农村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污染问题,农村资源和生态的破坏问题及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内的衍生问题。农村污染是由生产和生活两方面带来的。在种植业方面,倍增的化肥使用量,大量残留于土壤的农膜,不断增加施用量的农药都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在畜牧业方面,越来越多的鸡、鸭、猪粪便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大气污染,夏季蚊虫孳生,病毒传播。在城镇化建设和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生产发展”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农村,它们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送”来了大量污染。农民生活型活动引起污染,可从消费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3个方面分析。当前农民用于消费方面的支出在不断增加,其中食品消费和住房消费基本位于八大类消费的前两位,而两者也恰恰是引发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前者是农村生活污水的来源之一,后者则是农村生活垃圾的主要构成物。农村中以散居和杂居的房屋格局为主,没有生活污水排放和处理设施,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严重污染水源。同时,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由于没有固定投放点而任意堆放。农村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中国的“土地红利”在不断地丧失,农用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少。一方面是由于一部分的农用土地被征收为他用,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类的破坏。人类破坏使得耕地质量下降难以逆转,耕地污染日趋严重。

农业发展少不了水,而当前水资源极其匮乏。这是由水资源的浪费,利用效率低和农村居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引起的水污染共同造成的。据调查,农村生活污水已经成为农村地区主要污染源之一。数量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的未经合理处理的农村生活污水肆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农村的生态环境,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农村的经济发展。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不断受到破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民为了生计甚至短期利益,乱砍滥伐、竭泽而渔,过度开发自然资源,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在内的土地的荒漠化问题严重,农用土地利用面积锐减,建设占用耕地和生态退耕的林草地的情况日益增多。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影响到气候条件等环境要素的变化。,农药作为农业投入品的大量、广泛使用,局部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生物产生不良影响,甚至破坏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农田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农产品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并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出口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从山东的“毒生姜”到广东的“铬大米”,无不警醒着人类,这些都给人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2农村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和治理困境

2.1农村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

公共物品即与私人物品相对应,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某人消费公共物品时,并不会影响他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效用。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不付费就消费这一物品,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萨缪尔森曾定义公共产品为“所有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社会全体成员可以同时享用该产品,而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按照萨缪尔森对公共物品的定义,农村环境符合公共物品的特性,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首先,农村环境具有享用的非竞争性,当农村环境质量优时,所有的农村人口获得的是同样的消费,多一个人或者是少一个人都不会影响他人的消费。农村环境的非排他性特征也很明显,因为要想排除他人免费搭车享受环境收益,在技术上是很难做到或者代价太大而不切实际。

2.2农村环境治理困境

2.2.1公共物品供给困境

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以及受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高,但会因搭便车等带来的收入低的因素影响,企业或个人很难成为它的有效提供者和管理者,主要由政府发挥作用。如大量关于“公地悲剧”的学术文章,都建议由“国家”对绝大多数自然资源实行控制,以防止它们的毁灭。在实际中却发现,国家在使个人以长期的,建设性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系统方面,并没有取得成功。政府在公共物品的供给及管理方面没有发挥理想中的作用,公共物品陷入治理困境。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环境是公共物品,政府应当担任良好农村环境的提供者和管理者的角色。然而,中国长期采取单一的治理模式,它已不适应农村环境的治理要求。再者,制定治理农村环境制度的成本高。奥斯特罗姆在《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一书中指出,政府对公共事务的治理需要通过制度手段。制度是复杂的,设计制度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金钱与精力。制度设计成功后,还要进行维护,继而又产生了维护成本。政府提供和维护良好的农村环境,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交易成本高。另外,由于农村住宅很多是散居,各个村庄之间离得距离较远,难以形成像对城市居民那样严格的管理模式。同样,由于农业生产的规范性不如工业,很难以具体的指标来衡量它的生产行为是否对农村环境造成了影响。农户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污的随机性、隐蔽性、分散性,污染源和排污量的确定都很困难。作为责任主体之一的政府功能依然很薄弱。

2.2.2农村环境的外部性

斯蒂格利茨(1997)指出:“只要一个人或一家厂商实施了某种对其他人有影响的行为,而且对此既不用赔偿,也不用得到赔偿的时候,就出现了外部性”。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个人行为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称为正外部性,对他人产生不利的影响称为负外部性。农村环境问题正是外部不经济的必然结果。如向环境排放污水、乱采滥伐森林、草原过度放牧、滥捕滥猎、农业使用物污染和农业废弃物污染等均会产生外部不经济性。渔民不会考虑他的行为会对鱼的储量以及对其他渔民捕捞机会的影响,因为他追求的是较大捕捞量。农场经营者不大会考虑若干年后土地盐渍化,因为他更关心的是近期内谷物的收成。牧民不会考虑他的行为会对草原承载能力的影响,因为他只关心短期内自己的经济收入。另外,农村环境保护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效应,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不对称的公共产品。政府制度设计成功后,他人很容易模仿,政府需要独自承担设计成本。企业无法从环保的提供中得到足够的回报,由于自己的投入使得环境质量改善了,这个利益由周边所有人共同分享,而成本却由个人独自承担。因此,除非政府利用税收、补贴以及其他形式的干预手段去鼓励私人投资,否则,企业不会主动提供环保这一公共产品。由于存在外部性,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3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责任主体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3.1第三方治理方式

由于政府在公共物品的供给及管理方面没有发挥理想中的作用,这使公共物品陷入了治理困境。面对这种困境,以奥斯特罗姆夫妇(VincentOstromandElinorOstrom)为核心的一批研究者在对发展中国家农村社区公共池塘资源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理论,改变政府对于乡村社会的行政性管理和控制,让乡村内部的自主性力量在公共事物领域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农村环境作为一种公共物品,所面临的困境也决定了应该寻求第三方治理的方式。根据奥斯特罗姆夫妇的观点,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乡村内部的自主性力量,在农村公共事物领域发挥作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3.2农民专业合作社力量不断壮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为获取良好服务实行民主管理的互助组织,属于农村生产性非营利性组织。我国从200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它规定:国家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它也明确了政府职责: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依照本法规定,依据各自职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另外,从2006年起多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据工商局统计至2012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有68.9万户,2013年一季度,全国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已经超过73万户,实有73.06万户,比上年底增长6.04%,出资总额1.21万亿元,增长10.06%。农民专业合作社新登记注册4.3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36.90%,出资总额0.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1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力量在不断的壮大。如果在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力量。

3.3农民合作社的“环境”功能

3.3.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宗旨决定它的功能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遵循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它的职能定位决定了它必须承担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

3.3.2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解决农业污染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在家庭分散经营的情况下,农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经验以及跟风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地膜、兽药。农民由于受知识水平的局限,他们并不知道市场上销售的农资质量,他们有可能购买到假种子,假化肥。另外,盲目地想通过产量的增加而增加收益,导致农民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结果造成成本增加,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板结,农产品质量下降。使用过后的地膜,由于清理费事就直接翻土后留在地里,而在自然环境中地膜光解和生物分解性均较差,残膜留在土壤中很难降解。秸秆就地焚烧,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破坏了环境。合作社能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合作社为全体社员谋发展,一方面为社员统一购买质量合格,低残留的化肥农药,在降低购买成本的同时保障了质量。另一方面,通过统一生产标准、引进和推广新品种,在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同时避免了新的污染。在合作社内部,有专业的技术人员统一指挥生产。测量土地的肥力决定施用的化肥量。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状况,雨水情况和农药的效力,决定什么时间喷药以及喷洒多少农药。对于使用过后的地膜,及时清理。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把粮食作物的秸秆加工成颗粒饲料,供应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既节约了成本,实现了循环利用,同时也保护了环境,减少焚烧秸秆对大气造成的污染。

3.3.3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保护资源和生态

根据十七大三中全会《决定》与实际情况,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管理集体资产的职能。尤其是对土地资产的管理,合作社代表农民利益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浙江省及时个出台了由合作组织行使土地管理职能的规定。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这就是说,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形成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能够确保土地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由于市场调节本身就具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缺陷,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供给方是大量的个体农民,他们在获得市场信息方面处于弱势地位,零散的生产供求信息导致个体农民难以预测未来产品价格并作出的生产决策。这种分散的个体决策机制必然地带来生产的盲目性,农民以当期价格决定下一期的产量,跟风倾向明显。当出现滞销情况时,由于很多农产品自身难储存的属性,大量的农产品腐烂,这不仅产生了污染,同时造成了包括土地、水、化肥在内的资源浪费。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及时地掌握市场信息,决定农业生产的数量,根据市场的需求灵活的确定需要向市场投放的产品数量,可以节约大量的农业资源。

3.3.4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提高农产品质量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关注“食品安全”。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的质量与饮食的健康,发展绿色食品,无污染食品的呼声越来越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采用源头管理的方式,强化农产品的质量。实行对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的全程质量监督,建立可追溯体系。单一的农户条件下,出于利益的需要,农户可能会过量施用农药,往农产品中添加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化学成分。而在合作社内部,农户之间是相互监督,可以避免化肥农药的滥用。如“三鹿奶粉”事件就是出在缺乏合作社,如果公司通过合作社与奶农建立利益共同体,就不会出现个体户收奶违法添加三聚氰胺了,这个教训极为深刻。

4结论

作为当今世界最为成功的合作组织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作为新的责任主体在农村环境问题的治理中发挥作用。它是农户和政府之间的中间组织,既能遵循政府的相关规定,也能带动农户发展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任农村环境治理的责任主体在为农民增加了收入的同时,也营造了更加适合居住的生活环境。因此,政府要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它的作用发挥的越来越明显。它包括政府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为,并为其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完善包括金融、税收、财务会计制度等在内的配套政策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更加有效的生产出质量安全的、生态环保的、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农产品。另外,要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己管理环境的能力和增强保护农村环境的意识。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履行自身的职责。统一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把好农产品的质量关。增强广大农户保护农村环境的意识,共同营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者:杨丽丽 黄宁 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环境专业论文:高职机电专业环境下信息技术论文

1传统机电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传统机电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以理论基础知识教学为主,随着“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实施,课程群相关教学内容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使得学生不能充分适应用工市场的需求,择业面小;在教学手段基本采用与教材基本配套的挂图和不易携带的实物教具,难以满足教学上的要求,部分学生出现厌学情绪;现有的机电专业课程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任教,教师专业化程度尚未形成。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践工程经验,无法满足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要求。

2信息环境下教学模式设计

2.1教学层次设计

本论述以《机电专业人才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就教材内容、实训项目等,与现场长期从事培训的人员进行研讨,分别从教学信息系统、教学过程、教学产品进行分层次设计,然后根据层次结构组织安排相关的教学内容。

2.2教学模式设计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是以多种信息技术为教学支撑环境,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例如将工学结合融合在生产现场的环境之中,把生产的现场作为教学的课堂,在现场讲解实际操作和解决疑难问题。一种信息环境下强调自主学习活动形式的教学新模式设计流程。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最为突出的就是基于网络的教学信息系统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突出网络在机电专业师生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结构合理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各种优势,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体现出自身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教师角色、学生地位、教学过程、媒体作用等几个方面。例如通过构建在线学习系统,这种教学模式是利用学校的品质师资,依托公众多媒体通信网进行远距离交互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这种学习模式的实施依赖于多个因素,学校支持、学习小组建立以及远程网络学习支持系统等。

2.3教学内容组织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机电专业课程群教学内容的组织是设计的难点,其课程群融合了机械、电子两大专业课程群的知识点。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技术应用》、《PLC技术》、《传感器技术》等课程,这些基础课程群既有较强的独立性又彼此紧密联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就可以充分利用技术上的优势将不同课程群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方便学生能够更加的掌握机电专业基础教学内容和专业技能。例如,机电专业不少基础课程都不同深度、层次的讲述过螺纹连接的相关知识点,我们就能从每门课程教学立足点开发其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连接动画、图例和一些文字资源等。并且,在多媒体信息技术条件下,这些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可以非常清楚地体现,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可以综合到一个网络在线学习环境中。此外,还需要网络教学系统的开发人员能够认识到机电专业课程群具体的教学侧重点,例如《机械制图》侧重于画法教学而《机械基础》侧重于连接与传动关系的讲述,这就要求多媒体课件在信息资源的制作过程中体现出来。

3结束语

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机电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是一个长期建设的课题,推进机电专业课程群信息化教学,关键是在教与学主战场的应用,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利用信息技术为载体,整合机电专业课程群的各项教育资源,与教学大纲、教材一起,形成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构建适于机电专业课程群的教学环境。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开发二维交互式动画/三维动画/实例操作动画/教学录像等资源对课程内容进行直观描述。教学过程中采用PPT课件/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习题参考答案/试题库系统等方便教学,并且能够进行灵活扩展,如综合拓展案例(电子文本)/虚拟实验软件。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师生利用多种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这一新型媒体的力量,为学生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分布式网络技术开发网络实验虚拟教学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实验过程的管理与控制,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及功能扩充,利用网络实现实验制作及实验内容方案设计及学习,必将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下机电专业课程教学效果。

作者:武婷卿 单位:江苏省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中等专业学校

环境专业论文:专业实践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一、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的重要平台。加强实践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潮流。高等学校的实验和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场所。充分意识到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分量,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世纪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要求。环境工程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它主要是充分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生态、水文地质、法律、经济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综合系统的研究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控制和调整途径,用工程手段防治和解决有关环境污染问题。我国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国家对环保的重视,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占比由1977年的0.8%上升至2004年的37.9%。到2004年,设置环境工程专业的国内高校已达到247个。每年这些高校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环境专业人才。但是,众所周知,环境专业就业前景一直不是很理想,就业率一直低于兄弟专业给水排水工程,其原因可能和环境工程的实践教学不足有关。无论从环境工程的专业特点还是从当前环境专业学生的就业率,笔者认为在环境工程的教学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必要且必须的,同时教研工作者还要不断更新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二、开展环境工程实践教学的原则

实用型原则开展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要和专业岗位的要求相一致,与专业岗位发展密切相关。以此为原则构建一个层次清楚、分工具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可按照基础实验技能平台、专业岗位技能实训平台、专业岗位实践平台三大步进行设置。混合型原则混合型原则主要是指专业与实践指导教师的混合、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混合、实验室与教室的混合等方面,淡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专业与实践指导教师、实验室与教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布局,重新整合实践教学设施,形成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

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探讨

1.在理论课教学当中紧密联系实际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课堂上,仅仅讲授一些理论知识,很难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在理论讲学过程中,能和实践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就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笔者在讲授《环境工程概预算》这门课时,由于一开始只注重理论教学,给学生机械的灌输一些理论知识,就发现在课堂上很多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后来我通过课后的问卷调查发现,很多概念学生搞不明白,因此听起来也就没有兴趣。我这才恍然大悟,该门课程实践性较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讲授效果才会更好。因此,在随后的课程里,我举了大量的工程实例结合基本概念进行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果然有大幅度提高。

2.强化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笔者认为,为了学生更好的消化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应当强化学生实验课程的力度,能够有条件开设实验的课程都要安排专门的实验学时。针对实验教学,老师要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并在实验之前要求每个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和意义,而不是学生实验课上机械的动动手,走走形式。在实验课上,老师应加强和学生得互动性,多给学生提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实验尽量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这样通过一次实验课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实践性教学环节应与实际工程或科研项目相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条件可以与教师的实际工程或科研项目相结合,那将比单纯的凭空想象的设计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一般都含有环境工程技术新发展的成分,相关的实验研究、工程设计、设备调试都可以结合本科生的教学工作来实施。产学研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程或科研项目中,学生将受益匪浅。比如,“大学生创新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四、结语

开展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推动环境工程专业学科建设,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如何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教研工作者长期关注和投入,任课教师更要结合社会实际需求、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要求等方面,不断健全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张彬谷晋川梅自良冯栩魏春梅单位: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环境专业论文:环境专业课程下的环境工程论文

1讲授结合专业及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主要学习了数学、物理和基础化学等课程,专业课程学习尚未展开,所以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学习微生物目的缺乏认识,在他们思想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即解决环境问题必须用化学的方法。同时,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是由于其个体微小,用肉眼观测不到,需要抽象思维去理解,学生容易感觉枯燥乏味,且离日常生活较远,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其是基础理论部分更是如此。针对这种情况,可在相关章节引入专业应用及日常生活实例,使学生有更为形象的认识,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绪论课可联系生活及专业中的具体实例,强调微生物的无处不在及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特性。同时还要重点介绍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强调学好该门课程是顺利学习其他专业课的重要保障,也是今后从事环境工作的必备武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求知的渴望,更好地体会微生物的内涵和重要性。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地去学习、探究、发现,好的开端有利于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可介绍我国2003年由SARS病毒引发“非典”,2009年遍布全球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近几年来的流感病毒变种H5N9,及2014年在西非肆虐、没有任何疫苗和针对性治疗方式的埃博拉病毒,由各种病毒引起的禽流感、手足口病等;讲到细菌和真菌(霉菌、酵母菌)时,可先联系微生物对人类有益的一面,如由酵母茵、霉菌等发酵生产的食品,如酿酒、制醋、酸奶、泡菜、酱油、豆瓣、醪糟、豆腐乳等,以及由霉菌或放线菌发酵生产的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在介绍细菌的生长曲线时可结合各生长阶段在污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进行讲解。在介绍微生物生态时可结合氧化塘的应用帮助同学理解藻菌共生的关系。同时还可以活性污泥法为例对其中的微生物相关问题进行深入介绍,使学生对微生物原理、工艺特征、运行过程易出现的问题等有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专业应用介绍的同时可介绍一些食品和衣物的霉烂变质、食品保鲜等生活小常识,让学生感到,学了这些知识,不仅对专业有用,而且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身体健康都有帮助,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教学形式多样化,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根据所授课程内容采用不同形式。对于基础性知识的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适当的留出内容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或阅读有关的参考书,培养自学能力。在讲课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些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在此基础上,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所提出问题进行讨论,由学生讨论解答。讨论是激发学生思维与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必须学会在讨论中学习。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便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辩论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中,结合N、P元素在自然界的迁移转化,以人工湿地为具体实例,让同学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组讲解人工湿地不同处理工艺及各工艺不同反应阶段中N、P元素的转化及涉及的微生物类型。通过这种形式在教师或学生主持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讨论、争论、辩论来学习知识,一方面加深了同学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同学的表达能力,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3不断完善多媒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在显微镜下却呈现出一幅非常生动而有趣的图象。采用多媒体课件,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尤其在讲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污染处理工艺流程等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各种相关资料,如文字、图片、照片。影像、视频资料等,以及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自行摄影、实况录像等采集资料,以形成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实现的微生物形态结构污染代谢原理、污染物处理工艺流程、实验操作演示等声像丰富,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将微生物世界逼真地展现出来把抽象性的阐述性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感性素材。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例如以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为例讲解病毒繁殖过程、革兰氏染色方法、培养基的制备、活性污泥中生物相观察、污水生物处理工艺的运行等内容可采用教学录像、动态仿真系统等现代教育技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讲到相关微生物在环境治理的应用时,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作业,这样即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又可以使学生了解学科近期研究成果及前沿信息。

4积极组织认识实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为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污水处理厂和固体废物生物填埋场进行参观实习,设身处地的深入了解工艺。任课教师也要利用课余时间到垃圾填埋场,城市污水处理厂、工厂企业等了解工程应用情况,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并在教学中用生动的工程实例讲述概念。例如,在讲解废水生物处理原理、固体废弃物的生物处理时穿插大量的工程实例。说明相关理论是怎样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又是怎样回到实际中去解释或解决问题的。只有找到了理论的应用场合,才能称真正的理解或掌握了这个理论,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将工程实践中的近期案例及时传达给学生使之多了解与本专业实际工作环节相关的知识也是有效提高学生兴趣性的手段之一。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关,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教学时间能否保障,实验课程结构是否科学,是保障教学效果和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以适应现展对人才需要的关键。微生物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微生物实验中要将组织实验,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根据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特点,可将相关实验设计为一个或几个连续性实验。通过综合性实验(如饮用水中细菌总数及景观水体中大肠菌群的测定),使学生将学到的实验基本技能系统地综合应用到实验中,并巩固基本技能。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又能促使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促使学生认真完成好每一个实验步骤。在实验过程中,许多基本操作可反复进行,能使学生熟炼掌握基本操作技巧。在讲授实验课时,重点讲述实验成功的关键和历届同学易出现的问题。另外,我们还布置了实验设计的大作业(高效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报告完成中,分析与讨论部分是很重要的内容,通过对实验问题和结果的分析、讨论,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结语

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互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显著提高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水平。但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如何在更高层次上改进教学方法,取得的教学效果。还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作者:吴卿王蕾彭森单位:天津大学

环境专业论文:专业实践教学环境艺术论文

一、目前环境艺术教育的社会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社会上的就业前景还是非常可观的,那么就业应该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但是企业给出的设计工作是实践型,不是学校教学模式的纸上谈兵,所以就业率与以前相比较逐渐降低;出现这个问题是由于很多的因素所造成的,一方面就是我们的教学体系问题,太过于着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脱节了,导致了他们不能胜任实践工作。教学方式过于传统,老师经常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善以教师的角色来教导人,而不是让更多的学生自己理解实践,总是沿用老式的套路来教学很多时候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让他们没有专研的兴趣,只是等待老师的告知,并在养成了这样的学习习惯。老师传授的方式太固定式,导致学生没有结合实践,对于实际的工程设计中的很多的问题都不了解。

二、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相互结合,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一)引入实践教育,多动手,提高操作能力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用实践动手能力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是设计教育的核心点,要解决设计问题必须要拥有良好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相对来说非常的枯燥,但是不学习理论知识,设计问题根本就不能进行分析和解决,也根本无从下手。针对于纯粹的理论知识,很多是没有生动形象的事例,因此会导致很多的人失去学习的激情,因此要将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让理论知识能够更多的融合在一些工程实例中,这样就能够避免学习的枯燥,而且还能够进一步的让同学实践。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参观,或者是老师在实验基地进行授课,让学生能够近距离的感受到每个设计在工程中的原理,在这样的一个实践中,让学生能够将老师讲的内容,马上进行感知,加强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模拟实践,确定课题,展开设计仅仅是通过学生的视觉和感知是不够,还要让他们真正地动起手来。环境艺术专业真正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一名真正的设计者对于项目的全过程肯定是了如指掌。从项目的招标、投资成本、预算、设计等多方面都有一个设计,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分析能够得到最终想要设计的东西需要的成本和所获得的价值。而在课堂上根本就不存在这些,因此没有一个实际的项目作为事例,就没有真正的问题出现,因此也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就可以做一个模拟的实践练习,首先要选择一个课题,然后和实际的项目结合起来,进行“真正的实践”,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的帮助让学生针对去实地参加实践,或摘要: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本文针对此特点提出适合于实践教学的发展方向方法。根据改变和创新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有更多的激情,让他们更喜欢这个专业,为储备专业型人才做好工作。关键词:环境艺术;实践教学者通过实践模拟大赛来进行。在实践模拟中,老师可以确立课题后让学生自己去做市场调研工作,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实践中可能要遇到的一些问题,并且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材料类型、成本、工艺流程等多方面问题;然后制作方案,并且画出草图,做出模型,分析可实施性。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策划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大家都能够看到别人实践中比比自己好的方面,使其能够找到自身的劣势,这样能够促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交流和互动。

三、建立或通过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

设计的结果就是要完成一个“作品”,在完成这个作品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就是一个设计者所必备的知识。现在设计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是局限在理论知识上,没有一个适合实习的基地。因此学校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建立一个教学、实践一体化的基地,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让相关的企业入驻到学习,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进行实践学习。让他们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也能够在实践中进行,让学生能够参加到合作的单位中参与工程的设计和管理,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让学生获得实践的经验。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也可以为合作单位提供潜在的人才。

通过本文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方式与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培养方面能够看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支持和不同的地方,说明了教学不仅仅只是理论性的,更要注重实践操作,只有理论和实践并重,将两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够真正地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现状得到改善;只有它得到了更好的发展,那么这个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才能够为社会更好的服务,造福更多的人。

作者:欧阳尙海单位:长江大学艺术学院

环境专业论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网络环境论文

一、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思路

网络是一个具有丰富资源、信息即时共享、空间不限的虚拟空间,可为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提供一个资源贡献、资源丰富、可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可在网络空间中进行教学经验的写作、反思以及科研等,在教学质量的提高上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本文构建一项具有网上资源贡献、可注册登入、在线答疑等具有一般博客功能的网络平台,它可以极大的丰富和加速传统教师队伍的发展以及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在网络平台中使用者分为学科专家和学员两种,一般学员为学校的一线教学人员,在专业仍有待提高的教师队伍。而学科专家为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科研经验、教学成果显著的博学教师或教师。学科专家可对学员进行理论性指导或实践性指导,为学员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就行分析和讲解,并传授教学经验,并建构完成的激励体系,吸引学科专家在网络平台中注册。学科专家需要对该学科有较深的理解,人员一般为专业课程的大学教师,具有指导学员的学习和开证科教研究的能力。

二、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依托于网络视频,开展主题研讨以网络为依托进行网络主体研讨,是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学专业化发展的一大创新,学科专家选择目前教学改革中最受热议的话题进行研究。学员可与他人共同研究或自主研究,也可与学科专家急性课题研究。学员从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后在轻松的研究环境中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可编写自己或团体的研究报告、研究心得等,从而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贯穿着学科专家的引导,在研讨学科专家可帮助学员总结学习经验,并对学员的研究成果进行指导、点评、鼓励帮助推广等。将价值含量高、丰富教学经验转为研究成果成为网络平台的共享资源,在无形中加速了新型科研成果的推广,并快速的产生社会效益。依托于网络视频开展主题研讨的方可将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放置与理论层次进行研究,将理论引入实际,从而提高学员教育理论素质、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等,加速教师从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质的飞跃。

(二)依托于教师博客,积极促进教学反思教师博客是各个学科年级的教学通过网络博客技术,以文字等方式将自己的教学心得、教学经验等上传至博客共享。跨越了空间、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将教师个人是知识显露出,使之共享。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学人员均深刻的了解到教师博客对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发挥巨大推动作用。因此,学校在网络平台中应侧重于网络博客部分的构建和完善。学校可往以下两点进行推动构建,及时,在原有的网络基础上购置一款性能优越的电脑作为网站服务器并创建校园教师博客网站。第二,在校内加大校园教师博客网的宣传力度,并鼓励教师在网络上注册,创建个人博客。校园教师博客网不仅是教师电子版的教学日记,他与传统日记相比更易于交流,传播迅速,并且可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教学经验并不是只依靠时间的累积而成的,也是教师经过许多的反思后得到的教学经验,是教师一生的宝贵财富。教师博客与一般的教育论文相比更符合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没有太多的约束限制教师。同时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因此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欢迎。

(三)依托于教研论坛,开展网络集体备课依托于教研论坛,开展网络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一种教师合作研究的方式,将教师团队精神较大化发挥,通过集思广益、多角度分析等开展备课。备课时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进而是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集体备课创造了可能,在教研论坛中开展集体备课是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一项重大突破。该模式的优点为:在备课平台中。教师可在任何时间、地点与其他的专业教师进行教学交流。较大程度上的弥补了备课时间、资源、人员等方面的不足。与传统备课方式相比,论坛是一个开阔的空间,可以无限制的进行更贴,主题也可随时的并未修改,也就是说网络备课可以无限延伸。这种方式跨越了空间、时间等方面的阻碍,同时扩大了集体备课的辐射面,提高了参与教师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备课的效率和质量,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采用网络进行教师专业水平培训节约了资金、空间、时间等方面的限制,摆脱了培训班、短期进修、工学矛盾等问题。网络环境是一个具有丰富资源、可信息即时共享、空间不限的虚拟空间。在网络环境中可以极大的丰富和加速传统教师队伍的发展以及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网络环境是一个可自主学习、人性化的空间,为可持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构建了一个可良性循环的平台。网络信息技术为教师团队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渠道,学校等教育机构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提高本机构的师资力量。教师在平台中不断的学习和交流,形成了互帮互助共同体。

作者:魏星孙玉单位:保定市电教馆河北金融学院

环境专业论文:专业认证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国际比较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内涵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程技术行业的相关协会连同工程教育者对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质量加以控制,以保障工程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相应教育要求的过程。目前,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针对自身的教育特点,都已建立了本国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或机构,如美国的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德国的工程、信息、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专业认证机构(ASIIN)和英国工程委员会(ECUK)等,并且工程专业认证已经由单一国家的认证制度向双边和多边的国际互认发展演变。1989年,由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6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签署了《华盛顿协议》,该协议主要针对国际上本科工程学历(一般为四年)资格互认,确认由签约成员认证的工程学历基本相同,并建议毕业于任一签约成员认证的课程的人员均应被其他签约国(地区)视为已获得从事事初级工程工作的学术资格。目前,这已成为国际工程师互认体系中具性、国际化程度较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协议,为工程教育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标准,给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提供了参考。截至2012年,已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韩国、日本等15个正式成员和德国、印度等5个预备成员国。我国于2006年开始引入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认证方法,并组织了高等院校和工程技术行业界的专家进行了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并于2013年6月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该组织的第21个成员。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章程》的规定,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标是:构建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中国与美国专业认证体系的比较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对工程教育进行认证的国家,始于1936年。经过了近8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和完整的专业认证体系。

1.专业认证主体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承担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组织、监督和实施工作,是工程专业认证制度的主体。美国工程及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BoardforEngineeringandTechnology,ABET)是由美国联邦教育部和美国高等教育鉴定理事会授权的独立民间认证机构,不附属于任何政府部门或者社会团体。ABET由加盟的学会(协会)组成董事会,董事会下设8个委员会,分别是工程认证委员会、技术认证委员会、计算机科学认证委员会、应用科学鉴定委员会、工业咨询委员会、国际活动委员会、其他常务和特别委员会、执行委员会。ABET的主要职能是为全国的工程教育制订认证政策、准则和程序。中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于2006年3月启动,2007年教育部聘请了工程教育界和企业界专家,成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简称为专家委员会),在专家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具体的认证工作。专家委员会负责制定认证工作需要的文件体系,包括认证的标准和程序,在其之下还设立了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和专业认证分委员会。美国ABET是一个非官方性的认证组织,它与美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我国的认证工作是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展开的,认证专家由教育部聘任,并要对教育部负责。这二者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两国的社会文化制度不同。

2.认证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是指导工程专业发展的准绳。美国工程教育现行认证标准是EC2000,这是2001年开始全美推行的新的工程认证标准。与之前的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相比,EC2000的重心由院校转向了学生,由以往对院校各种资源、教学过程、课程设置和手段等的重视,转向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强调。具体分为适用于基本水平专业的一般标准、适用于高水平专业的一般标准和专业标准3个层次。其中一般标准由八个指标构成,分别是学生(Students)、专业教育目标(ProgramEducationObjectives)、学生成果(StudentOut-comes)、持续改进(ContinuousImprovement)、课程体系(Curriculum)、师资力量(Faculty)、教学设施(Facilities)、学校支持(InstitutionalSuppor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我国现行的最的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标准,该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其中通用标准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七项内容。从整体来看,我国的认证标准体系与美国相近,都是由基础标准和专业具体标准构成。

二、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价值分析

(一)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人类都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环保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由于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快速发展。然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却堪忧,究其原因,除了与高校扩招、环境领域发展不成熟的原因有关以外,还与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有关。我国的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期初具规模,90年代后期飞跃发展。2010年我国共有306所高校招收环境工程专业,共招收18444人。这些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总是倾向于政府环保部门、科研事业单位及国有大型企业,但这些部门或单位数量往往有限,目前需求趋于饱和。但环保产业的高速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许多行业都需要环境工程人才,如大型生产企业的污染治理工作,城市污水处理厂或给水厂的设施运行、环保设备的销售安装及售后、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岗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国环境工程教育存在“重科学轻技术”倾向,实践类教学课程有待加强;工程专业学生缺乏工程实践训练,缺乏对工程设计在工程及工程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与社会、产业、企业的结合和合作方面存在脱节。此外,培养规格比较单一,创新教育重视和创新意识培养的不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尚未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环境学科文化建设和培育重视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理论素养和拓宽学生视野。

(二)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必要性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土木建筑、化学工程、生物学、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它通过评价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用具体的工程、规划和管理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与资源,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因此,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学科涵盖面广、知识体系复杂的新兴学科,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这意味着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和认证结果将得到《华盛顿协议》签约国家和地区的认可,为学生走向世界提供国际质量标准的通行证。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来说,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契机。比如,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从1994年开始招生,已累计毕业1680名学生,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09年学科评估中浙江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排名第31名。但同时也存在着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不清晰、教学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相对陈旧、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部相适应的问题。与传统的环境专业名校相比学科整体实力较弱,在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不足、实践环节略显薄弱。与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接轨来建设具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可以明确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基本标准以及改进与发展方向;也可为学校在环境领域、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上建立比较客观公正的教育质量信誉度,为在校学生实现对知识、技能等需求提供保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就业并获得职业资格提供了前提。通过多方位的专业认证建设,可以更明确和细化人才培养目标,整合教学资源和优化课程体系,针对性地配置师资和提升师资工程教育素质,促进本专业的良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无论是出于自身发展需要、工程专业竞争力需要还是保障和提高工程教育专业质量,都迫切要求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三、基于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关键问题是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符合专业规范和专业认证标准。根据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要求,以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以例,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可在以下方面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

(一)整体设计培养计划专业规范是指高等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专业知识、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以及相应的参考指标进行整体设计,并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条件、质量标准等给出定性描述和量化规定。专业认证更加注重的是其所培养学生具备的科学素养和从业能力。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工程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应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变化、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理念及学生的发展潜质方面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另外,在制定具体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以构建“大环境”为导向,围绕培养综合型环境工程人才,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动力,以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有机整体。东华大学吸取认证专家的建议,从内部挖掘缺陷,进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深度改革,顺利通过认证,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浙江省在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拥有巨大财富的同时,在资源和环境等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主要与在浙江省纺织业、造纸及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等污染密集产业比重较高有关。因此,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探索培养能直接参与浙江省以至全国环境保护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浙江工业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设置在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有着强势的化学化工和微生物学科背景支撑,因此,能够在加强化学化工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出具有与化学化工和微生物学紧密结合的创新型工程人才,满足社会对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优化课程体系为了满足预期毕业生的能力,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要能保障毕业生获得进入该专业领域从事职业工作的技能。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这四类认证标准里要求的基本内容,还应在此基础上精心挑选增设课程,突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另外,学生是直接面对市场就业的,是服务于企业的,因此课程设置时应邀请企业或行业相关专家参与,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倾向,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类比国外高校课程设置,在英国,经行业协会认证的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均要满足行业协会响应的能力标准要求:在其能力体系里要求的强制性能力、核心能力、可选择能力里,均有管理原则、信息与沟通、项目实践、选修课程等于其要求的能力要素相响应。根据上述基本要求,适当体现浙江工业大学办学特色,我们对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课程体系由四大模块组成,包括通识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通识课程和大类基础课程按一般工科要求设置,使学生主要获得基本能力;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培养其核心能力和专家能力;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各种理论进行有机整合,合理运用到实践中。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在掌握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工程教育认证把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查放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要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要求高。环境工程是一个工程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专业培养计划中要始终将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首先,整合学科优势,形成多层次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本校的环境专业建有五个部级和省部级教学和产学研平台,有部级“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创新区”,有教育部重点创新团队,这些都为专业人才的特色培养提供支撑平台。借鉴东华大学的成功经验,向各年级学生开放专业实验室,鼓励学生参加“运河杯”等科技竞赛活动,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或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直接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以增强科研意识和能力。其次,开展校企合作。在保障和加强现有实习基地的建设,保障投入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教育,拓展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对于一些课程的实践教学,争取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建立“1+X”的专业模式,即以浙江工业大学为“1”,充分发挥高校的专业优势,“X”是浙江省从事环境工程应用的中小企业;另外,强化教学实践,实施本校教师和企业专业人才为导师的双导师办学机制,建立高校、企业的产业实训基地,引导高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形成了一批较成熟的实习基地。,毕业设计作为实践能力培养的最重要环节,可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和方法提高其质量:一是改革毕业设计选题、组织等工作。选题应以实际项目为主,明确要求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多做毕业设计,多做密切联系实际的应用型毕业论文课题;二是延长毕业设计的时间跨度,将毕业设计环节提前到第三学年的暑假(7月)启动,为学生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环节的前提下,给学生创造去企业实习的机会。

(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强,才能提高对学生工程现场实习环节的指导水平。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应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师的科研及工程实践能力。高校的人才培养没有企业的参与,培养计划很难满足产业界对人才需求。通过专业认证,及时地反馈工业界对工程师培养的要求,引导其专业改革与发展方向,可以改善高等工程教育的产业适应性,使高等工程教育更加反映工程技术的实际需求,促进高等工程教育为工业提供合格的工程师。首先,专业应更加关注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能够做到定期或不定期地根据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其次,学校应鼓励并支持专业教师与企业多联系,增加专业教师工程实践锻炼和培训的经验,使其能在教学过程中将大量工程类意识、思维和工程技术方法渗透到课程中,将大量的工程类科研成果作为教学案例融入课堂,加强学生工程实践的训练。再次,将企业界具有深厚工程背景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请进学校,参与对学生实践和教师实验项目设计的指导,以弥补教师工程经验的不足。另外,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环保(注册)工程师和清洁生产审核等相关培训,获取资质并努力为企业服务来丰富工程经验。

作者:姜理英陈浚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浙江工业大学

环境专业论文:商科专业环境工程论文

一、“商科专业学生通用能力”内涵初探

商科通用能力在商业实践领域中,具有普遍适用、可广泛迁移的基本特点。究其原因,主要由如下两个因素决定:

一是商业活动实践不断演变的客观现实,这决定了商科通用能力的普遍适用性和应对变化的相对稳定性;二是商业活动的本质指向是人,是会思考、有情感的主观的人,这使得商科通用能力具有了人文性和主观性特点。进行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要着重强调思维意识、思维方式等智力技能的培养,需要在公关协调、沟通交流、组织管理、随机应变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志力、领悟力、习惯、人格人品等情感素质的培养塑造方面有所侧重。

二、“商科专业学生通用能力培养计划”解析

1.通用能力体系的构建基于商科专业特性、用人单位反馈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等因素,立足“素能本位”,突出实用性,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个人的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各种能力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并最终形成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能力。经济眼光与意识、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文案创作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活动策划能力、自我规划能力、耐劳耐挫能力等八项通用能力将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并通过实践检验,最终形成较为成熟的能力体系。

2.能力支撑体系的构建主要考虑课程体系的重构、专业文化的熏陶、专业通用技能的强化等实施要素。商科类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以商业管理类综合性通用能力为本位培养目标,既传授商业理论知识以发展学生智力,又注重管理技能训练以增强学生技能,教学过程贴近商业管理实践,培养学生的商业管理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中,考虑:一是各专业普及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商务礼仪、商务谈判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并将能锻炼学生耐劳耐挫能力的企业见习、劳动体验等纳入课程体系;二是通过“商道论坛”这一平台,创新性地开设“中外商界精英精选案例”“商界影视作品欣赏”等文化讲座;三是以赛促学,以赛代练,制订通用能力技能竞赛年度计划,形成长效机制。

3.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主要以“传承经典,争创先锋”的文化育人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爱国、诚信、责任、感恩”主题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培养管理精英,塑造商界领袖”的育人宗旨。同时强化文化育人氛围,通过教室文化、寝室文化、楼道文化、办公室文化的建设,形成“时时处处皆育人”的良好局面,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育人,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三、“商科专业学生通用能力培养计划”的实施

及时,在课程渗透环节,商学院突出打造精品,叶超飞教授讲授的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等课程,曾多次作为公开课,在商学院师生中备受关注。

第二,在专业文化活动环节,商学院制订《商学院学生通用能力技能竞赛方案》,包括大学生活规划大赛、服务礼仪大赛、经济应用文写作大赛、计算机应用大赛、方案策划大赛、经济知识竞赛、“商学才子”演讲大赛、“言商论道”辩论大赛等八项具体赛事。八项赛事根据各自特点,分布在不同月份,贯穿一个学年。通用能力技能竞赛将理论与实际操作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悟,营造以赛促练的竞赛文化,有效促进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另外,本学期叶超飞教授作客“商道论坛”讲座,分享《生活中的经济学法则》,吸引了商学院师生800余人听讲。

第三,在文化育人环节,商学院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以“商道文化”为特色,以“专业文化”为载体,通过课程设置、平面文化建设、学生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主要措施:(1)抓实行为养成,加强常规规范;(2)坚持“活动育人”,实行“一月一主题”;(3)形成三个机制:党政齐抓领导机制、“全员、全程、”育人机制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4)建立三支队伍:素质的学生党团干部队伍,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队伍,既专业又敬业的辅导员队伍;(5)思想政治工作“三进”:进课堂(特别是第二课堂)、进班级、进公寓。

四、总结

商学院在实施该项培养计划的同时,深入加强理论研究,以理论指导实践、检验实践、完善实践。同时注重实证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及时归纳总结实施经验与成果,目前已发表相关研究论文两篇,形成调研报告一份,并申报省级课题一项。

作者:范玲俐梁泉生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环境专业论文:环境专业素质培养中的金工实习论文

一、树立工科概念,培养工程意识

金工实习过程中传统的车、铣、刨、磨、钳、铸、锻、数控车等金属加工工艺,使学生熟悉工程材料主要成形方法,机械加工方法及其所用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典型结构,掌握工具、夹具、量具的使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产品意识、质量意识,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机械设计工作奠定实践基础。与课堂灌输的理论课不同,学生在金工实习中是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取知识,是一系列非常具体生动而实际的过程,这对于工科类各专业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乃至未来的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基础。金工实习在工厂里进行,实习学生首先必须学习安全制度,接受安全教育,严格遵守厂规厂纪,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安全实习、文明实习,在实习中养成严于律己的好习惯,通过随时发现和纠正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违章操作和事故隐患,初步建立起安全、环保的工程意识,既提高学生责任感和自觉性,也培养了大学生敬岗爱业的精神,有益于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实习操作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工艺技术问题,需要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技能独立分析,进行工艺方案的比较,解决问题,分析错误,提炼方法,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人们在进行各种学习活动中有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它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对于求知欲强烈的大学生来说,通过实践操作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对相关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致力于用工程的方法解决环境问题,研究对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以及对造成污染的放射性物质、热、电磁波等的防治技术。建设项目有关的各项环境保护设施,包括为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所建成或配备的工程、设备、装置和监测手段,各项生态保护设施等,系统学习工程制图与工程设计专业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动手操作机械、加工设备等实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环境专业相关的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方法及现代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模式,树立工科概念,培养工程意识,达到理论基础和实际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了解行业污染特征,细化工程防护理念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通过污染源调查,可准备获取企业污染物产生总量、回用、削减量,并筛选出企业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为从源头消减污染,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控制减少污染提供依据。但行业不同其生产流程、产品及污染物都各不相同,学生通过生产一线的工业见习与参观,了解不同行业污染特征及防护对策,初步培养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环境类人才要具备专业意识,能够用专业知识和方法,找出与环境现象、环境问题及人类环境行为相关的理论原型或依据,分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症结。这种专业知识是普通公众或非环境类专业人士所不具备的,必须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

三、培养环境专业意识,激发专业使命感

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是专业意识的渗透,专业责任心的强化,通过生产一线的实习,让学生了解社会的现状与需求,感受环保的迫切性,必要性,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建立品质意识、培养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专业意识的激发下,通过专业知识的分析,进一步提出解决环境问题及相关人类环境行为的思路方案和优化建议。这种专业能力是通过高水平的专业学习和实习所形成的、环境类人才所特有的专业素质,提高金工实习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初步树立学生环境专业意识。

四、了解专业现状,校准职业定位

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多元思想文化的激荡,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不协调、激烈的岗位竞争等,无不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引起部分学生认知失调和心理失衡。目前,大学生毕业不愿进企业,不愿进基层,服务企业的意识尤其淡薄,就业事实与期望值相差甚远,使得环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参加金工实习是他们及时次走进工厂,拜劳动者为师,向工人师傅学,并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参加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同时接受社会化生产的熏陶和组织性、纪律性的教育。他们将亲身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体验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通过在生产车间的实地实习,培养学生为企业服务的理念,毕业后进入企业相关环保岗位,从而实现学习工作的无缝对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并很好地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对于大学生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勤奋创新的工作态度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理工科的金工实习时间一般为1-2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高校学生素质培养日益重要,金工实习内容也迄待改革:首先工业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数控加工、激光加工、超声加工、塑料成形、电极氧化等新工艺已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应该在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实践基础上,增强创新设计和先进技能训练。即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现代机械制造过程及水平的完整认识,也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其次实习对学生的培养面过窄,学生实习对工程实践过程中相关环境要素及环境污染来源缺乏深刻印象,应扩大认识实习教学的比例,积极拓展机会组织学生到先进企业参观学习,使学生对不同行业部门工厂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有更多理性认识。另外,实习中的教学方法缺乏启发性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金工实习是针对环境专业学生必须开展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可以使学生感悟到劳动价值,体会责任与财富的关系,这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利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今后应通过努力增加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同时与更多厂家建立长期实习合作关系,拓展学生视野,完善实习内容,提高实习效果。

作者:山宝琴王芳单位:延安大学石油工程和环境工程学院

环境专业论文:网络环境下中职电子专业论文

一、倡导因材施教,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电子专业人才

中职学生的基础水平普遍都不高,尤其是电子专业的学生,他们选择这个专业的主要目的是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一技之长。为此,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并结合电子专业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采取有效的策略,使他们在掌握一技之长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电子专业人才,为我国电子行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为使每一名电子专业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发展机会,教师可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对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了解,具体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个性特点、接受能力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然后让学生组成团队进行合作学习。在团队中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能获得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力也更容易被激发,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二、积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良好环境

通过对大量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后发现,课堂气氛不但与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密切,而且还对学生思维的活跃度有着一定的影响。简而言之,沉闷的课堂气氛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活跃的课堂氛围不但有利于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与培养,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职电子专业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教材当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理论方面的知识,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常常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基础理论上,从而使得课堂氛围难以获得有效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为了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应当积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带有趣味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或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进行电子专业晶体三极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些电器,如:电脑、电视机等,提出晶体三极管在这些电器中的应用,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教师可以向他们提出如下问题:晶体三极管具有哪些特性?它的工作状态有哪几类?主要的工作区域有哪些?当问题提出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探究,通过交流探讨,不但可以使问题迎刃而解,并且还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三、利用多媒体开展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都是中职电子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中不乏一些比较抽象和概念化的知识,如果仅仅凭借教师的语言讲解,很难使学生理解透彻,而利用多媒体工具可以创设出近乎真实的情境,这样能够使原本不易理解的问题变得直观、具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应当尽可能与教材的知识进行紧密结合,从而使多媒体的作用得以较大程度地发挥。例如:在教学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时,因这部分的概念相对比较抽象,语言的讲解很容易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不但很难理解透彻,而且也不利于达到教学目标。此时,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将与课程相关的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大家,教师可对一些细节性问题进行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习。

3.2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这是因为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大脑会始终处于思考的状态,并且能够将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想法直接通过操作体现出来。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将操作与创造融为一体,此时的操作过程就是一个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然会获得大幅度提升。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以往的电子专业教学一般都是教师以黑板为载体,以图片和器材作为工具进行授课,这样学生不但无法直观地看到电路展示,而且也很难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这极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整个操作过程,再加上教师从旁讲解,学生可以很快地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此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操作能力,也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际操作时,容易造成电阻电容等元器件损坏,此时教师应当进行纠正,并指出其中的不足和问题,帮助学生改进,而不要责怪学生,以免影响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四、结论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对中职电子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要掌握与电子方面的有关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在工作岗位中发挥出自身的创造性,给我国电子行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在对电子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学重点,使学生真正成为一名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作者:贺仕珍单位:湖南省衡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环境专业论文: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论文探讨

一、当前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对2009-2012届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132篇,内容涉及分析化学、生态学、污水处理与设计、污染土壤修复和环境质量评价等方面,对照“泰山医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规范”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在毕业设计题目、内容、写作质量、工作量和难易程度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质量有待提高通过分析发现外出实习的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质量总体偏低,一方面与实验单位工作任务繁重,占用了这些学生写作论文的大部分时间有关;另一方面有些实习单位的工作性质与本专业研究方向相差甚远,学生在实习单位与指导教师联系较少,且缺乏查阅文献资料的条件有关。在校内实习的学生写的毕业论文多数处于良好和中等的水平,个别达到水平。但也有少数学生对毕业论文没有持有严肃态度、缺乏必要的实验技能和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在写作论文时未能领会我校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规定要求,使得毕业论文在格式和内容方面质量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文献综述抄袭现象比较严重,存在多处文字错误,反映学生阅读文献的数量不够,不懂如何撰写文献综述,写作时态度不认真,写完后未认真检查。图和表的绘制不够规范,缺少图标标题、数据对齐、坐标轴的坐标设计方面的错误随处可见。实验讨论部分过于简单,学生往往仅会对实验数据的变化趋势做简单表述,缺乏对变化规律的内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

(二)论文工作量大小和难易程度参差不齐论文工作量大小和难易程度是评价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然而,由于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题目分布范围比较广泛,涉及水污染处理、生态调查与设计、环境评价、材料合成、检测方法等诸多研究领域,很难有一个的指标来分析论文的工作量大小和难易程度。因此,我们邀请化工学院内有丰富科研经验、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参考“泰山医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评价标准”,对其中68份论文的工作量大小和难易程度进行评价,以平均分为评价标准。经过对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评分在6-9分的论文约占60%,9分以上的论文占10%,6分以下的占30%。表明,约三分之一的论文工作量偏低,内容较容易,难以真正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结合本次本科毕业论文评价结果和三年来对毕业论文过程的监控记录,笔者认为造成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与近年来考研和就业形势异常激烈有关,部分学生往往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考研的学生忙于准备复试,缺少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投入。另一方面,与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态度和自身科研水平有关。个别教师为学生安排的毕业设计选题过于简单,对于毕业论文存在应付心理,重视程度不够。

二、发挥指导教师主导作用,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几条措施

鉴于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质量中的重要作用,笔者结合几年来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实践,提出发挥指导教师主导作用,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几条措施。

(一)对指导教师进行有效管理和培训对参与承担毕业论文任务的指导教师进行分类,进行有效管理和培训。一方面,对于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高水平师资进行有效管理。为校外的高水平指导教师配备一名在校教师作为第二导师,负责与其联系和沟通,介绍本学校有关毕业设计的各项规定和时间安排,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对校内的指导教师定期召开研讨会,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进行阶段性考核。另一方面,青年教师由于缺少科研经验,在毕业题目设计、毕业内容安排和论文写作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邀请具有丰富科研经历的高级职称教师以学术报告、研讨会等形式对承担毕业设计指导任务的青年教师进行培训或交流合作,帮助其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二)加强对毕业环节中学生的管理学生对毕业环节的重视程度和时间投入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关系因素之一。因此,加强辅导员和指导教师两个层面上对学生的监控和管理。一方面,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严格请假制度,对于到校外参加招聘会、考研复试及其他特殊情况的请假学生,要求指导教师先签字,然后到学工处签字后,才能离开。另一方面,要求指导教师每周到实验室检查2-3次,了解学生到实验室的出勤率,及时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三)重视毕业环节材料的收集为了保障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规范毕业论文的写作格式,我们作了统一规定,要求毕业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规定时间先后完成一些资料的收集。如:开题报告完成时间应为每年的3月16日-19日、任务签发时间应为3月8日前;指导教师应按期填写指导记录表(每月至少1次);在毕业论文撰写完成后指导教师应根据论文的质量情况填写教师评分表;聘请化工学院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老师对论文进行评阅、修改、打分并填写评阅人评分表;完成以上程序后学生填写答辩申请表递交后才可以允许答辩;在答辩过程中由答辩小组的秘书负责填写答辩记录表和综合成绩评分表;学生还要交上实习期间所记录的实习日志;及与本课题相关的英文文献原文一篇和这篇英文文献的翻译稿。

作者:张丽青张庆乐秦坤李静李瑞朱延美单位: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

环境专业论文: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一、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内容较为单一,题目重复率高。

目前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所采用的模式基本是先由指导教师列出题目,再由学生进行选择。然而由于有些教师手中掌握的工程技术资料有限,所指导学生数量又多,选题经常是使用多年的陈旧课题,有的甚至几年都用一样的题目,缺乏创新,重复率高。另外,由于不同高校的学科特色不同,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重点也各有差异,有些高校毕业设计题目主要集中在水处理方面,而大气、土壤和固废方面的设计题目相对较少;有些高校侧重于固废及土壤方面的研究,大气及水处理方面研究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了毕业设计课题不够,难以体现专业特色。

2.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投入精力不足。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培养方案中把毕业设计安排在一个学期,而这一学期,又是毕业生找工作的关键时期。在高校扩招的总体趋势下,近几年来毕业生数量连年创新高,导致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学生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择业就业上。同时,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研究生复试及一些其他考试上。而学校经常把就业率和考研率作为衡量一个专业建设好坏的重要指标,导致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和精力投入不够。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找到了工作单位,毕业设计已经无关紧要了,应付心态严重。有些同学经常是东拼西凑,草草完成毕业设计,其结果就是使毕业设计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综合素质的效果。

3.师资缺乏,配套设施不足。

有些院校平均每位教师要指导十多名学生的毕业设计。很多教师除了指导毕业设计外,还要完成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和其他科研任务,所以指导教师根本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做到面面俱到的监督和指导。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的松懈,从而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一些带毕业论文的教师通常需要学生进行几个月的实验研究,由于学校实验设备比较陈旧,一些设备出现了老化和故障,严重影响了实验的进度和实验结果的性,进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4.毕业设计评定流于形式化。

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通常包括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等。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主要取决于答辩成绩。而学生毕业答辩一般安排在学生离校前几天,所以答辩中即便发现一些问题,学生也不会再多花时间去修改。答辩组对于学生的评分,低只给到及格,一般不会给学生不及格,答辩过程形式大于内容。这就使得学生们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

5.毕业设计经费支撑不足。

目前多数高校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由于多数毕业设计的题目均为陈旧的课题,并无直接的经费支撑,同时学校针对毕业设计提供的专项经费数量有限,进一步限制了设计资料及试验条件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影响学生毕业设计实际针对性,难以保障质量。

二、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建议

1.广泛收集资料,丰富毕业设计选题。

科学合理地确定毕业设计选题,是保障毕业设计水平的先决条件。从选题内容上,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毕业论文应涵盖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土壤污染控制工程、生态工程及环境质量评价等各个方面。从选题方式上,毕业设计选题应与学生择业方向相结合,与科研和工程项目相结合,与企业相结合,以学生自由选题为主,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特长及今后从事工作的需要自主选题。

2.灵活安排毕业设计时间,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

针对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在学生时间精力均不足的第八学期的问题,可以改变毕业设计的固定组织形式,灵活利用时间来组织毕业设计。例如可以考虑把毕业设计分两个学期进行:不考研的学生在第七学期进行,考研的学生在第八学期进行。部分学生也可在第五和第六学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开放实验,提前完成毕业设计。这种方式就避免了毕业设计时间集中以及每位老师短时间内所带学生较多的问题。另外,毕业设计是学生将四年的知识积累运用到实际应用中的一个过程,需要学生们细心地分析选题,进行资料调研,运用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精心的指导,因此师生间的互动非常关键。指导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每周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不定期检查学生设计的进展,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指导,保障学生高质量地完成设计。

3.加大教学投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学校应为保障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投入更多的教学设备,将机房和实验室较大程度地向学生开放,以保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实验和设计。另外还应对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既有专业知识,又懂辅助技术,同时善于联系实际的教师队伍。

4.加强管理,改革毕业设计的考核方式。

虽然在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但在实际实施中常流于形式。要加强毕业设计的管理,首先要进行学风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要严把答辩关,要严格答辩程序,避免答辩走过场的现场。对于达不到要求的设计,坚决不给予通过,营造良好的学风。同时,改革毕业设计的考核方式,研究制定科学高效的评分机制,对于平时设计过程中不按时完成各项任务的学生可给予相应的减分,提高指导教师打分的比例。

三、结语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综合的新兴学科,社会需要我们输送更多更的人才,毕业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水平,涉及到各个方面,需要我们积极地进行研究改革来达到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目的。

作者:代学民 龚建英 南国英 邓大鹏 罗义 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环境专业论文:实践教学的环境专业论文

1环境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作用

环境专业知识集自然、技术、工程、社会多学科于一体,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环境专业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具有技术性、实践性强的特点,环境专业实践教学就是通过系统而有效的实践训练,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才干。

2环境专业实践教学现存的问题

(1)观念上不重视。受长期偏重课堂教学的惯性思维的影响,在认识上仍轻视实践教学,仍强调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了能力培养,实践教学被看作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仅仅是对理论教学的一种验证,是加强对课堂教授知识理解和记忆的一种方式。这样实践教学的效果不能达到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要求,“教学做合一”中“做”的重要作用没有体现出来。

(2)针对性、实用性不足。在充分结合环保行业、环保企业的需求,针对性地及时调整、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方面还做得不够。环境专业的能力培养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综合性强的特点,如果不加区别,不结合行业发展,面面俱到,就会失去针对性,浅尝辄止,行业、企业需要的技能学生没深入下去学好,达不到要求,而学生学习的很多内容又用不上,实用性不足,这是教学资源的一种无形的损失。

(3)没有调动学生的创新性、主动性。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大学生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通常按照教师预设的方案、步骤开展实验和设计,以验证课堂所学知识为主,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发挥,也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4)实践教学条件、方式和方法的不足。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学校教学资源紧张,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的问题凸显。另外,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综合性设计实验偏少,过于强调模仿和验证,结合实际课题不足,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

(5)考核、评估方法的不足。在考核、评估中传统的试题考试方式不再胜任,对于学生实验、实习、设计各实践环节,需要构建切实可行、规范的考评形式,能够真正反映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3改进和加强实践教学的思考和探讨

根据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结合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环境专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研究,优化、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争取培养出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具体有以下几点思考和探索:

(1)改进、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环保行业发展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和充实课程内容,增加反映环保行业近期发展的实践内容,定期走访用人单位,了解企业对环保专业人才技能的需求,反馈学生在工作中存在的知识和技能缺陷的信息,及时调整、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2)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教学。高校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性格和偏好,实践教学往往是建立在统一模式基础上的,不能很好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偏好,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尝试通过一定的测试或评估,在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上,对环保专业学生进行分类,选择其擅长的方式和感兴趣的内容,分组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

(3)采用项目引导法、问题探讨法。以科研项目、科研课题为引导,使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参与项目、课题科研,培养专业技能、才干,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中组织学生对一定的专业问题进行探讨,通过热点问题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

(4)组织环境科学协会,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学习、实践。环境科学协会是学生开展课外学习、实践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在环境科学协会这一属于学生自己的团体中,学生具有充分的主动性,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可以进行环境监测实践,对水体、大气、噪声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可以进行环保工程方案设计实践,如对校园雨污水的收集、处理进行规划、设计,或对特定行业的污染物治理进行考察和研究思考,也可以开展环保公益活动等。通过上述实践活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专业知识面,培养专业才干。

(5)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涵。将创新实践、专业技能竞赛、行业资质技能证书培训和考核等多种形式引入实践教学,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涵,提升实践教学的水平。

(6)改进实践教学评估形式。通过实践教学考核的改革进一步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对实践教学一定要研究出新的考核方式,可以借鉴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方式,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行业公认的专业技能考试、测评,在实践教学中开展职业资格培训考试和技能等级考评。

4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实际能力培养的问题。环境专业实践教学应根据教改要求,主动适应行业、企业需求,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式,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环保行业输出更多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彭明江单位:成都工业学院机电工程系

环境专业论文:工学结合的环境专业论文

1高职环境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

本人从事了近8年的高职环境专业教学工作,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逐步摸索出几个适合高职环境专业教学模式。

1.1任务驱动式7步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就是通过制定明确的学习任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给与相应指导,以任务指引、驱动,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探究式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任务确定学习目标,以任务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寻求知识,独立地去完成任务。该模式主要分7步进行:明确任务的工作领域和能力目标;任务涉及的专业内容讲解;任务具体实施;学生小组任务内容展示和汇报(以ppt等形式);讨论互动;教师对任务内容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布置下一次工作任务。如在《环境监测》教学过程中,教师下达了具体的环境监测工作任务(水、大气、土壤、噪声、生态环境监测等)后,只提出工作任务要求和时间安排,然后让学生自主进行组织团队,制定监测计划和监测方案,直至编写出工作任务报告,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到简单的指导作用,任务结束后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等素质能力。

1.2自主式教学模式自主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实训题目、自主设计实训方案、自主安排实训进程和自主评价实训结果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在自主性教学过程中实行严格的实行方案审核制度,学生先提交实训方案(包括实训内容、实训目的、实训需要的相关仪器试剂、时间安排等),经指导老师审核认为具有可行性后方可实施。它要求学生的实训方案设计科学、思维严密、准备充分、材料选择合理、方法可行、实训进程统筹安排等。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的独立设计、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自主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通过自主式教学,使学生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新知识、新事物,掌握新方法。如在《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中都安排了自主式教学,通过实践发现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领悟能力和岗位的适应能力。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对于今后的工作也非常关键,在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新知识、新内容需要学习。

1.3仿真模拟教学模式环境专业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至关重要,但是以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经济能力,购进大气、水等相关的系统实验模型设备有困难,故可通过建立仿真模拟系统(计算机仿真试验)模拟生产过程,进行实训操作。仿真模拟教学,需要学校配备一定的硬件基础,构建模拟环境,在模拟过程中,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种方式,形象的分析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与生产相结合的典型事例,缩短学生对环境工程领域实际生产和运行过程的距离感、生疏感,使学生对实际处理工艺的运行操作、对整个工艺以及设备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在此原则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发和购买了一些环境工程领域仿真素材库,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能够随时观看和学习,大大拓宽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途径。这种教学模式,在仿真的环境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4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利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在实际工作岗位的技术实践能力,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实践知识和技能,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一些企业在引进人才过程中,非常重视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这些人才的培养,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具备如下特征:教学的目标直指未来的工作岗位;教学内容来自于生产实践;教学方法为工作任务驱动;教学评价侧重于工作态度和完成实际工作的质量;教学保障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通过工学结合模式,学生可以在毕业之前就提前接受企业一线的生产、管理实际情况,通过结合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融会贯通。

2结束语

总之,高职环境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要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总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为基础,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过程为依据,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信随着对职业教育自身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围绕实现学生职业目标能力,教学模式在方法和手段的建设中不断完善和提高,高职环境专业的职业教育将会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真正做到质和量的和谐统一。

作者:张新尹锦锋单位: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工学院

环境专业论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环境专业论文

一、新体系的建构

1.理论设计。在拟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高等学校既要考虑专业学科内涵所规定的内容,又要有所侧重。要以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培养环境类专门人才,鼓励毕业生服务于基层,扎根于基层;专业课程设置不求多而全,只求少而精,突出《固体废弃物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实践环节,使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事业环境监测、环价、污染治理等岗位能“无缝对接”。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新兴学科,环境类学科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学运行机制。在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强调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相结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专业实践教学在培养人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基本知识转移能力、基本研发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强化基本训练、重视研究性设计性实验、拓展创新性实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是学校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而兴起的一种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根据社会人才需求,提高学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及岗前培训的问题,达到学校教学为社会经济建设直接服务的目的。

2.环境类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是学校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而兴起的一种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根据社会人才需求,提高学校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前、岗前培训的问题,达到学校教学为社会经济建设直接服务的目的。调研发现,环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在企业,而目前学生服务企业的意识很淡薄,并不想在企业或基层就业,总想进环保类机关事业单位。实际上,环保类类机关或事业单位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基本不需要招人,而且还存在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的现实背景。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矛盾,关键在于:一方面招生宣传要多强调服务企业,降低学生进入环保事业单位的期望值;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特别是与企业环保岗位关系密切的相关课程的实习及设计,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素质,包括环境监测能力、环境分析能力、环境评价能力、环境污染治理能力等。

3.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课题组根据社会对环境类毕业生的市场需求调研结果,结合重庆文理学院的教学水平、地理条件等情况,对环境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就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实验教学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材建设、学生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工作、教师队伍建设和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从而培养适应于当代社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课题组初步建立认识性环境实习、环境课程实验、环境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寻求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体制及客观条件约束下,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多样化培养的途径。在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已组建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建立了重庆三峡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永川侨立水务有限公司、重庆市园林土壤质量检测中心及重庆瑞青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及周边区县环保局、监测站等近20个实践教学基地,环境类专业的教学实践条件明显改善。由本项目组成员承担的校级重点教改项目: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学分制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研究等,已有初步成果,初步建立了“平台+实验”的实验教学体系。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尝试,实践教学体系及运行模式正在探索实践。

4.实践教学体系的架构。科学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推进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力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是十分重要的。专业实践教学考虑本科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多样化、应用型的需求。我们的实践教学体系正是根据环境专业岗位需求,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大模块来进行构建,坚持突出应用型和技能型的原则。基础实践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公共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以实验环节为主,学习和掌握自然科学与工程分析基本知识和技能,在理论指导下系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专业实践模块:依托实习、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主要开展专业基础知识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它是一种专业能力也是一种实战能力,包括化工生产实践能力、环境分析技能、污染治理实践能力、专业综合实践能力等,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关键环节,该模块一般在校内专业实验室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成。综合实践模块:培养学生综合竞争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求职和升学做准备,属于更高层次的要求,包括专业综合实验、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学生自主实验和科研比赛。专业综合实验是结合环境类专业所有专业课综合设计的实验,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检验和提升;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是学生围绕论文选题或专题设计项目,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多环节的训练等来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以达到综合训练目的;学生自主实验和学生科研比赛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进一步提高学生科研水平。

二、实践教学的成效

我校从2003年开始新的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修订,已建立起比较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培养一线工程师为目标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初步形成了面向社会,面向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按照新模式培养的学生,不仅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强,同时具有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广受社会欢迎。近6年来,学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在全校名列前茅,2014年还出现同一寝室6名学生全都考取研究生的情况,学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技术骨干。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复杂化,社会对环境类专业人才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也快速提升,对环境类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环境类专业的发展是挑战,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走传统高校的老路,传统高校已有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因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根据环境专业的特点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把握市场需求脉搏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形成适合本学科特点并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和投入,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为地方或行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并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唯有如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才有发展的生命力。

作者:谢志刚李强宋力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环境专业论文:农民专业合作社环境治理论文

1农村环境问题的基本表现

农村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污染问题,农村资源和生态的破坏问题及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内的衍生问题。农村污染是由生产和生活两方面带来的。在种植业方面,倍增的化肥使用量,大量残留于土壤的农膜,不断增加施用量的农药都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在畜牧业方面,越来越多的鸡、鸭、猪粪便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大气污染,夏季蚊虫孳生,病毒传播。在城镇化建设和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生产发展”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农村,它们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送”来了大量污染。农民生活型活动引起污染,可从消费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3个方面分析。当前农民用于消费方面的支出在不断增加,其中食品消费和住房消费基本位于八大类消费的前两位,而两者也恰恰是引发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前者是农村生活污水的来源之一,后者则是农村生活垃圾的主要构成物。农村中以散居和杂居的房屋格局为主,没有生活污水排放和处理设施,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严重污染水源。同时,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由于没有固定投放点而任意堆放。农村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中国的“土地红利”在不断地丧失,农用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少。一方面是由于一部分的农用土地被征收为他用,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类的破坏。人类破坏使得耕地质量下降难以逆转,耕地污染日趋严重。农业发展少不了水,而当前水资源极其匮乏。这是由水资源的浪费,利用效率低和农村居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引起的水污染共同造成的。据调查,农村生活污水已经成为农村地区主要污染源之一。数量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的未经合理处理的农村生活污水肆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农村的生态环境,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农村的经济发展。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不断受到破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民为了生计甚至短期利益,乱砍滥伐、竭泽而渔,过度开发自然资源,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在内的土地的荒漠化问题严重,农用土地利用面积锐减,建设占用耕地和生态退耕的林草地的情况日益增多。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影响到气候条件等环境要素的变化。,农药作为农业投入品的大量、广泛使用,局部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生物产生不良影响,甚至破坏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农田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农产品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并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出口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从山东的“毒生姜”到广东的“铬大米”,无不警醒着人类,这些都给人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2农村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和治理困境

2.1农村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公共物品即与私人物品相对应,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某人消费公共物品时,并不会影响他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效用。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不付费就消费这一物品,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萨缪尔森曾定义公共产品为“所有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社会全体成员可以同时享用该产品,而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按照萨缪尔森对公共物品的定义,农村环境符合公共物品的特性,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首先,农村环境具有享用的非竞争性,当农村环境质量优时,所有的农村人口获得的是同样的消费,多一个人或者是少一个人都不会影响他人的消费。农村环境的非排他性特征也很明显,因为要想排除他人免费搭车享受环境收益,在技术上是很难做到或者代价太大而不切实际。

2.2农村环境治理困境

2.2.1公共物品供给困境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以及受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高,但会因搭便车等带来的收入低的因素影响,企业或个人很难成为它的有效提供者和管理者,主要由政府发挥作用。如大量关于“公地悲剧”的学术文章,都建议由“国家”对绝大多数自然资源实行控制,以防止它们的毁灭。在实际中却发现,国家在使个人以长期的,建设性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系统方面,并没有取得成功[7]。政府在公共物品的供给及管理方面没有发挥理想中的作用,公共物品陷入治理困境。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环境是公共物品,政府应当担任良好农村环境的提供者和管理者的角色。然而,中国长期采取单一的治理模式,它已不适应农村环境的治理要求。再者,制定治理农村环境制度的成本高。奥斯特罗姆在《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一书中指出,政府对公共事务的治理需要通过制度手段。制度是复杂的,设计制度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金钱与精力。制度设计成功后,还要进行维护,继而又产生了维护成本。政府提供和维护良好的农村环境,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交易成本高。另外,由于农村住宅很多是散居,各个村庄之间离得距离较远,难以形成像对城市居民那样严格的管理模式。同样,由于农业生产的规范性不如工业,很难以具体的指标来衡量它的生产行为是否对农村环境造成了影响。农户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污的随机性、隐蔽性、分散性,污染源和排污量的确定都很困难[8]。作为责任主体之一的政府功能依然很薄弱。

2.2.2农村环境的外部性斯蒂格利茨(1997)指出:“只要一个人或一家厂商实施了某种对其他人有影响的行为,而且对此既不用赔偿,也不用得到赔偿的时候,就出现了外部性”。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个人行为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称为正外部性,对他人产生不利的影响称为负外部性。农村环境问题正是外部不经济的必然结果。如向环境排放污水、乱采滥伐森林、草原过度放牧、滥捕滥猎、农业使用物污染和农业废弃物污染等均会产生外部不经济性。渔民不会考虑他的行为会对鱼的储量以及对其他渔民捕捞机会的影响,因为他追求的是较大捕捞量。农场经营者不大会考虑若干年后土地盐渍化,因为他更关心的是近期内谷物的收成。牧民不会考虑他的行为会对草原承载能力的影响,因为他只关心短期内自己的经济收入。另外,农村环境保护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效应,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不对称的公共产品。政府制度设计成功后,他人很容易模仿,政府需要独自承担设计成本。企业无法从环保的提供中得到足够的回报,由于自己的投入使得环境质量改善了,这个利益由周边所有人共同分享,而成本却由个人独自承担。因此,除非政府利用税收、补贴以及其他形式的干预手段去鼓励私人投资,否则,企业不会主动提供环保这一公共产品。由于存在外部性,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3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责任主体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3.1第三方治理方式

由于政府在公共物品的供给及管理方面没有发挥理想中的作用,这使公共物品陷入了治理困境。面对这种困境,以奥斯特罗姆夫妇(VincentOstromandElinorOstrom)为核心的一批研究者在对发展中国家农村社区公共池塘资源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理论,改变政府对于乡村社会的行政性管理和控制,让乡村内部的自主性力量在公共事物领域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农村环境作为一种公共物品,所面临的困境也决定了应该寻求第三方治理的方式。根据奥斯特罗姆夫妇的观点,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乡村内部的自主性力量,在农村公共事物领域发挥作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3.2农民专业合作社力量不断壮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为获取良好服务实行民主管理的互助组织,属于农村生产性非营利性组织。我国从200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它规定:国家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它也明确了政府职责: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依照本法规定,依据各自职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另外,从2006年起多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据工商局统计至2012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有68.9万户,2013年一季度,全国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已经超过73万户,实有73.06万户,比上年底增长6.04%,出资总额1.21万亿元,增长10.06%。农民专业合作社新登记注册4.3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36.90%,出资总额0.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1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力量在不断的壮大。如果在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力量。

3.3农民合作社的“环境”功能

3.3.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宗旨决定它的功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遵循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它的职能定位决定了它必须承担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

3.3.2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解决农业污染《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在家庭分散经营的情况下,农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经验以及跟风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地膜、兽药。农民由于受知识水平的局限,他们并不知道市场上销售的农资质量,他们有可能购买到假种子,假化肥。另外,盲目地想通过产量的增加而增加收益,导致农民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结果造成成本增加,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板结,农产品质量下降。使用过后的地膜,由于清理费事就直接翻土后留在地里,而在自然环境中地膜光解和生物分解性均较差,残膜留在土壤中很难降解。秸秆就地焚烧,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破坏了环境。合作社能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合作社为全体社员谋发展,一方面为社员统一购买质量合格,低残留的化肥农药,在降低购买成本的同时保障了质量。另一方面,通过统一生产标准、引进和推广新品种,在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同时避免了新的污染。在合作社内部,有专业的技术人员统一指挥生产。测量土地的肥力决定施用的化肥量。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状况,雨水情况和农药的效力,决定什么时间喷药以及喷洒多少农药。对于使用过后的地膜,及时清理。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把粮食作物的秸秆加工成颗粒饲料,供应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既节约了成本,实现了循环利用,同时也保护了环境,减少焚烧秸秆对大气造成的污染。

3.3.3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保护资源和生态根据十七大三中全会《决定》与实际情况,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管理集体资产的职能。尤其是对土地资产的管理,合作社代表农民利益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浙江省及时个出台了由合作组织行使土地管理职能的规定。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这就是说,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形成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能够确保土地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由于市场调节本身就具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缺陷,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供给方是大量的个体农民,他们在获得市场信息方面处于弱势地位,零散的生产供求信息导致个体农民难以预测未来产品价格并作出的生产决策。这种分散的个体决策机制必然地带来生产的盲目性,农民以当期价格决定下一期的产量,跟风倾向明显。当出现滞销情况时,由于很多农产品自身难储存的属性,大量的农产品腐烂,这不仅产生了污染,同时造成了包括土地、水、化肥在内的资源浪费。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及时地掌握市场信息,决定农业生产的数量,根据市场的需求灵活的确定需要向市场投放的产品数量,可以节约大量的农业资源。

3.3.4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提高农产品质量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关注“食品安全”。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的质量与饮食的健康,发展绿色食品,无污染食品的呼声越来越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采用源头管理的方式,强化农产品的质量。实行对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的全程质量监督,建立可追溯体系。单一的农户条件下,出于利益的需要,农户可能会过量施用农药,往农产品中添加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化学成分。而在合作社内部,农户之间是相互监督,可以避免化肥农药的滥用。如“三鹿奶粉”事件就是出在缺乏合作社,如果公司通过合作社与奶农建立利益共同体,就不会出现个体户收奶违法添加三聚氰胺了,这个教训极为深刻。

4结论

作为当今世界最为成功的合作组织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作为新的责任主体在农村环境问题的治理中发挥作用。它是农户和政府之间的中间组织,既能遵循政府的相关规定,也能带动农户发展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任农村环境治理的责任主体在为农民增加了收入的同时,也营造了更加适合居住的生活环境。因此,政府要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它的作用发挥的越来越明显。它包括政府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为,并为其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完善包括金融、税收、财务会计制度等在内的配套政策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更加有效的生产出质量安全的、生态环保的、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农产品。另外,要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己管理环境的能力和增强保护农村环境的意识。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履行自身的职责。统一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把好农产品的质量关。增强广大农户保护农村环境的意识,共同营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者:杨丽丽黄宁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