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暴雨灾害论文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发生日趋频繁,由此引发的暴雨洪水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在大江大河的水文报汛手段相对完善成熟、堤坝防御稀遇洪水能力得到一定保障的情况下,中小河流的防汛减灾是目前政府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暴雨灾害论文

暴雨灾害论文:河流防暴雨减灾害对策探究论文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发生日趋频繁,由此引发的暴雨洪水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在大江大河的水文报汛手段相对完善成熟、堤坝防御稀遇洪水能力得到一定保障的情况下,中小河流的防汛减灾是目前政府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文中就如何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的防治提出见解。

关键词:中小河流;气候;暴雨;灾害;防汛减灾

全球各国科学家上百年持续的观测和几十年艰辛的探索,为人类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100年中上升了0.74℃,而且这种变暖的趋势还在继续。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一个重要的结论是:气候变化将会导致气候事件变率增加和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包括降水的变率增加,极端干旱、连续干旱以及强降水发生的频率增加。这就意味着洪涝、干旱、台风和山洪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都将加大,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将构成了更加严重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加强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的必要性

大江大河历来是我国防汛抗洪的重点,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但是水灾发生几率更多的往往是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库。近年来我国防汛形势特点总的是大江大河在持续加大投入,建立水文遥测系统、提高堤坝防洪能力后水势平稳,一些地区遭受洪涝灾害,损失惨重,主要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失事造成的。

中小河流洪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是防洪标准低。绝大多数中小河流防洪标准都是3~5年一遇,遇到常见洪水就可能发生洪涝灾害。二是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开发、乱采矿石、拦河设障、挤占河道,一旦发生洪水就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三是中小河流流域面积小,汇流快,气象监测困难,水文观测站点缺少,防洪难度很大。四是中小河流地质地貌情况复杂,发生洪水时极易诱发山地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五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国家增加了对水利的投入,但是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大江大河和大湖的治理,中小河流的投入不足。

以上原因让我们清楚的看到,在国家对水利投入不断加大、大江大河御洪能力稳步提高的同时,加强对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是非常必要和迫在眉睫的。

二、中小河流的暴雨灾害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对应对气候变化提出要求,即“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对中小河流的治理,中央高度关注,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今年全国开展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水利部高度重视,将其列入了今年的重要工作内容,并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9月份在湖南长沙布置了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中央编制近期(3年)治理项目规划,并争取在09年下半年实施。

三、如何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

3.1暴雨灾害易发区的调查编制

要卓有成效的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首先应对区域内的河流了解,这个了解不仅是根据历史资料来了解,更应该走下去了解,现时与历史相结合,深入调查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并编制成册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及时步。这步工作应涉及以下内容:对历史上发生过的洪水灾害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洪水及洪水灾害的特性与成因;在实地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躲灾和避灾预案;探讨建立快速、的降雨实时观测系统及洪水预报系统,研究建立区域暴雨与洪泛区灾害损失的相关关系实用模型;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总结探讨如何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和组织全民搞好避灾工作,探讨系统治理洪水灾害的措施和途径。这项工作应该以各省区的地级市水利部门为实施单位来完成。

3.2用非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从大江大河的防汛抗洪经验来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作为防汛抗洪的非工程措施,它的投资少、见效快,在防汛抗洪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因此在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是防治手段之一。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达,无线通信得到迅速推广普及,这为建设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提供了稳定而多样的信道。从目前的情况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的管理运行工作主要由水文部门完成,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和地方老百姓对系统知之甚少,因此,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洪水防御组织体系,是有效防御洪水的重要保障。各地重点突出乡(镇)及村组的组织建设、落实基层干部的防灾责任,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抓紧、抓实:首先,各洪水易发区都明确行政首长为洪水防御及时责任人,汛期发生较大降雨时主动向水文、气象、国土等部门了解本次降雨的范围、强度及是否引发灾害,所有乡、村干部都联系防范责任区;其次,落实干部防灾责任,重点是如何确保人员安全、组织群众和物资转移;第三,制定部门防灾职责,水利、水文、气象、国土、卫生、安全监督等部门都明确洪水防御职责;第四,把各级领导干部落实洪水防御工作的好坏纳入到干部考核范畴,作为干部考核、奖罚的一个重要依据;第五,建立责任追究制,用严格的责任追究保障各项职责落到实处。

在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落实防灾责任的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洪水防御预案。有效防御洪水,涉及到的工作多,一旦暴发洪水,要能够迅速组织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抗灾中,必须要制定和落实完备的、操作性强的预案,包括水库调度预案、人员紧急转移预案、抢险预案、救灾预案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制定详细的、以避灾躲灾为目的的人员紧急安全转移、安置预案,涉及到洪水发生的条件、影响范围、安全区域的划分、人员紧急转移安置方案、预案启用条件及程序等各方面内容。预案一经制定,各地广为宣传,组织干部群众学习、熟悉,有些地方还有必要组织实践演习。这样当洪水来临时,各级责任人可迅速启动预案,有效组织抗灾工作,群众可以按照预案确定的转移路线紧急逃生,避免关键时刻打乱仗,减少灾害损失。

3.3用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中小河流洪水灾害频发的原因,除了天气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落后,很多企业及个人没有根据相关环保政策对自身活动后果影响行为做出相应的补救,造成流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引起河道淤积,同时由于不合理的采砂、采矿以及占河建房、向河道倾倒垃圾等侵占河道的违法行为,导致河道行洪能力日渐萎缩。对于这样的河流,应采取清淤疏浚、修建堤防等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清淤疏浚的目的是要还河流的天然河道,因此清淤的河段要尽可能的彻底且不让清淤出来的物质再回到河流中。经过清淤修堤的河道,要加强后续管理,避免“前人”清淤修堤之后“后人”跟着破坏。公务员之家

四、结语

江河治理是一项极为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小康社会和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在大江大河治理取得一定成果的情况下,中小河流治理得到政府的重视,这是国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的具体表现。作为老百姓应该懂得尊重自然,上下齐心,共同把生命之河治理好、守护好。

暴雨灾害论文:浅谈中小河流暴雨灾害的防治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发生日趋频繁,由此引发的暴雨洪水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在大江大河的水文报汛手段相对完善成熟、堤坝防御稀遇洪水能力得到一定保障的情况下,中小河流的防汛减灾是目前政府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文中就如何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的防治提出见解。

关键词:中小河流;气候;暴雨;灾害;防汛减灾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全球各国 科学 家上百年持续的观测和几十年艰辛的探索,为人类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100年中上升了0.74℃,而且这种变暖的趋势还在继续。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一个重要的结论是:气候变化将会导致气候事件变率增加和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包括降水的变率增加,极端干旱、连续干旱以及强降水发生的频率增加。这就意味着洪涝、干旱、台风和山洪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都将加大,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将构成了更加严重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1加强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的必要性

大江大河历来是我国防汛抗洪的重点,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但是水灾发生几率更多的往往是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库。近年来我国防汛形势特点总的是大江大河在持续加大投入,建立水文遥测系统、提高堤坝防洪能力后水势平稳,一些地区遭受洪涝灾害,损失惨重,主要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失事造成的。

中小河流洪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是防洪标准低。绝大多数中小河流防洪标准都是3~5年一遇,遇到常见洪水就可能发生洪涝灾害。二是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眼前的 经济 利益,盲目开发、乱采矿石、拦河设障、挤占河道,一旦发生洪水就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三是中小河流流域面积小,汇流快,气象监测困难,水文观测站点缺少,防洪难度很大。四是中小河流地质地貌情况复杂,发生洪水时极易诱发山地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五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国家增加了对水利的投入,但是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大江大河和大湖的治理,中小河流的投入不足。

以上原因让我们清楚的看到,在国家对水利投入不断加大、大江大河御洪能力稳步提高的同时,加强对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是非常必要和迫在眉睫的。

2中小河流的暴雨灾害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对应对气候变化提出要求,即“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对中小河流的治理,中央高度关注,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今年全国开展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水利部高度重视,将其列入了今年的重要工作内容,并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9月份在湖南长沙布置了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中央编制近期(3年)治理项目规划,并争取在09年下半年实施。

3如何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

3.1暴雨灾害易发区的调查编制

要卓有成效的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首先应对区域内的河流了解,这个了解不仅是根据 历史 资料来了解,更应该走下去了解,现时与历史相结合,深入调查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并编制成册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及时步。这步工作应涉及以下内容:对历史上发生过的洪水灾害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洪水及洪水灾害的特性与成因;在实地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躲灾和避灾预案;探讨建立快速、的降雨实时观测系统及洪水预报系统,研究建立区域暴雨与洪泛区灾害损失的相关关系实用模型;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 总结 探讨如何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和组织全民搞好避灾工作,探讨系统治理洪水灾害的措施和途径。这项工作应该以各省区的地级市水利部门为实施单位来完成。

3.2用非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从大江大河的防汛抗洪经验来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作为防汛抗洪的非工程措施,它的投资少、见效快,在防汛抗洪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因此在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是防治手段之一。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达,无线通信得到迅速推广普及,这为建设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提供了稳定而多样的信道。从目前的情况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的管理运行工作主要由水文部门完成,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和地方老百姓对系统知之甚少,因此,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洪水防御组织体系,是有效防御洪水的重要保障。各地重点突出乡(镇)及村组的组织建设、落实基层干部的防灾责任,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抓紧、抓实:首先,各洪水易发区都明确行政首长为洪水防御及时责任人,汛期发生较大降雨时主动向水文、气象、国土等部门了解本次降雨的范围、强度及是否引发灾害,所有乡、村干部都联系防范责任区;其次,落实干部防灾责任,重点是如何确保人员安全、组织群众和物资转移;第三,制定部门防灾职责,水利、水文、气象、国土、卫生、安全监督等部门都明确洪水防御职责;第四,把各级领导干部落实洪水防御工作的好坏纳入到干部考核范畴,作为干部考核、奖罚的一个重要依据;第五,建立责任追究制,用严格的责任追究保障各项职责落到实处。

在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落实防灾责任的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洪水防御预案。有效防御洪水,涉及到的工作多,一旦暴发洪水,要能够迅速组织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抗灾中,必须要制定和落实完备的、操作性强的预案,包括水库调度预案、人员紧急转移预案、抢险预案、救灾预案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制定详细的、以避灾躲灾为目的的人员紧急安全转移、安置预案,涉及到洪水发生的条件、影响范围、安全区域的划分、人员紧急转移安置方案、预案启用条件及程序等各方面内容。预案一经制定,各地广为宣传,组织干部群众学习、熟悉,有些地方还有必要组织实践演习。这样当洪水来临时,各级责任人可迅速启动预案,有效组织抗灾工作,群众可以按照预案确定的转移路线紧急逃生,避免关键时刻打乱仗,减少灾害损失。

3.3用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中小河流洪水灾害频发的原因,除了天气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落后,很多 企业 及个人没有根据相关环保政策对自身活动后果影响行为做出相应的补救,造成流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引起河道淤积,同时由于不合理的采砂、采矿以及占河建房、向河道倾倒垃圾等侵占河道的违法行为,导致河道行洪能力日渐萎缩。对于这样的河流,应采取清淤疏浚、修建堤防等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清淤疏浚的目的是要还河流的天然河道,因此清淤的河段要尽可能的彻底且不让清淤出来的物质再回到河流中。经过清淤修堤的河道,要加强后续管理,避免“前人”清淤修堤之后“后人”跟着破坏。

4结语

江河治理是一项极为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小康社会和向 现代 化迈进的过程中,在大江大河治理取得一定成果的情况下,中小河流治理得到政府的重视,这是国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 经济 社会稳定 发展 ,促进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的具体表现。作为老百姓应该懂得尊重 自然 ,上下齐心,共同把生命之河治理好、守护好。

暴雨灾害论文: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管理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发生日趋频繁,由此引发的暴雨洪水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在大江大河的水文报汛手段相对完善成熟、堤坝防御稀遇洪水能力得到一定保障的情况下,中小河流的防汛减灾是目前政府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文中就如何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的防治提出见解。

关键词:中小河流;气候;暴雨;灾害;防汛减灾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全球各国科学家上百年持续的观测和几十年艰辛的探索,为人类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100年中上升了0.74℃,而且这种变暖的趋势还在继续。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一个重要的结论是:气候变化将会导致气候事件变率增加和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包括降水的变率增加,极端干旱、连续干旱以及强降水发生的频率增加。这就意味着洪涝、干旱、台风和山洪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都将加大,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将构成了更加严重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1加强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的必要性

大江大河历来是我国防汛抗洪的重点,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但是水灾发生几率更多的往往是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库。近年来我国防汛形势特点总的是大江大河在持续加大投入,建立水文遥测系统、提高堤坝防洪能力后水势平稳,一些地区遭受洪涝灾害,损失惨重,主要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失事造成的。

中小河流洪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是防洪标准低。绝大多数中小河流防洪标准都是3~5年一遇,遇到常见洪水就可能发生洪涝灾害。二是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开发、乱采矿石、拦河设障、挤占河道,一旦发生洪水就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三是中小河流流域面积小,汇流快,气象监测困难,水文观测站点缺少,防洪难度很大。四是中小河流地质地貌情况复杂,发生洪水时极易诱发山地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五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国家增加了对水利的投入,但是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大江大河和大湖的治理,中小河流的投入不足。以上原因让我们清楚的看到,在国家对水利投入不断加大、大江大河御洪能力稳步提高的同时,加强对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是非常必要和迫在眉睫的。

2中小河流的暴雨灾害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对应对气候变化提出要求,即“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对中小河流的治理,中央高度关注,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今年全国开展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水利部高度重视,将其列入了今年的重要工作内容,并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9月份在湖南长沙布置了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中央编制近期(3年)治理项目规划,并争取在09年下半年实施。

3如何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

3.1暴雨灾害易发区的调查编制

要卓有成效的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首先应对区域内的河流了解,这个了解不仅是根据历史资料来了解,更应该走下去了解,现时与历史相结合,深入调查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并编制成册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及时步。这步工作应涉及以下内容:对历史上发生过的洪水灾害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洪水及洪水灾害的特性与成因;在实地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躲灾和避灾预案;探讨建立快速、的降雨实时观测系统及洪水预报系统,研究建立区域暴雨与洪泛区灾害损失的相关关系实用模型;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总结探讨如何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和组织全民搞好避灾工作,探讨系统治理洪水灾害的措施和途径。这项工作应该以各省区的地级市水利部门为实施单位来完成。

3.2用非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从大江大河的防汛抗洪经验来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作为防汛抗洪的非工程措施,它的投资少、见效快,在防汛抗洪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因此在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是防治手段之一。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达,无线通信得到迅速推广普及,这为建设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提供了稳定而多样的信道。从目前的情况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的管理运行工作主要由水文部门完成,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和地方老百姓对系统知之甚少,因此,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洪水防御组织体系,是有效防御洪水的重要保障。各地重点突出乡(镇)及村组的组织建设、落实基层干部的防灾责任,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抓紧、抓实:首先,各洪水易发区都明确行政首长为洪水防御及时责任人,汛期发生较大降雨时主动向水文、气象、国土等部门了解本次降雨的范围、强度及是否引发灾害,所有乡、村干部都联系防范责任区;其次,落实干部防灾责任,重点是如何确保人员安全、组织群众和物资转移;第三,制定部门防灾职责,水利、水文、气象、国土、卫生、安全监督等部门都明确洪水防御职责;第四,把各级领导干部落实洪水防御工作的好坏纳入到干部考核范畴,作为干部考核、奖罚的一个重要依据;第五,建立责任追究制,用严格的责任追究保障各项职责落到实处。

在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落实防灾责任的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洪水防御预案。有效防御洪水,涉及到的工作多,一旦暴发洪水,要能够迅速组织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抗灾中,必须要制定和落实完备的、操作性强的预案,包括水库调度预案、人员紧急转移预案、抢险预案、救灾预案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制定详细的、以避灾躲灾为目的的人员紧急安全转移、安置预案,涉及到洪水发生的条件、影响范围、安全区域的划分、人员紧急转移安置方案、预案启用条件及程序等各方面内容。预案一经制定,各地广为宣传,组织干部群众学习、熟悉,有些地方还有必要组织实践演习。这样当洪水来临时,各级责任人可迅速启动预案,有效组织抗灾工作,群众可以按照预案确定的转移路线紧急逃生,避免关键时刻打乱仗,减少灾害损失。

3.3用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中小河流洪水灾害频发的原因,除了天气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落后,很多企业及个人没有根据相关环保政策对自身活动后果影响行为做出相应的补救,造成流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引起河道淤积,同时由于不合理的采砂、采矿以及占河建房、向河道倾倒垃圾等侵占河道的违法行为,导致河道行洪能力日渐萎缩。对于这样的河流,应采取清淤疏浚、修建堤防等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清淤疏浚的目的是要还河流的天然河道,因此清淤的河段要尽可能的彻底且不让清淤出来的物质再回到河流中。经过清淤修堤的河道,要加强后续管理,避免“前人”清淤修堤之后“后人”跟着破坏。

4结语

江河治理是一项极为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小康社会和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在大江大河治理取得一定成果的情况下,中小河流治理得到政府的重视,这是国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的具体表现。作为老百姓应该懂得尊重自然,上下齐心,共同把生命之河治理好、守护好。

暴雨灾害论文:暴雨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的东北边疆地区,属温带和寒温带气候。受大陆季风气候和近三十年以来气候变暖影响,极端天气、灾害气候频繁发生其中旱、涝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损失[1-2]。因此对旱、涝的区划研究,对规划全省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旱、涝的区划首先解决旱涝指标问题,指标的划分方法基本有两种,一种是从生态、农业和水利方面划分旱涝指标,考虑降水与蒸发的关系;另外就是气象台站较普遍采用的直接用降水量多少来划分旱涝,这就是Z指数与降水距平百分率对旱涝等级的划分方法。本文主要是采用后一种方法进行对旱涝等级的划分和区划。资料来自文献[1、2]和黑龙江省气候中心。

1暴雨与洪涝灾害

暴雨它可能导致山洪暴发,江河溃决,冲毁房屋、铁路桥梁、公路,容易引发泥石流、塌方,阻塞交通,淹没农田,可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近百年来,全省暴雨、洪涝频率占32%左右,对农业危害极大。1949~2000a,涝灾成灾率为68.78%~87.10%。从建国后42a统计看,洪涝成灾农田2250万hm2,粮食减产209亿kg。尤其1984~1988a,5a统计,洪涝受灾农田358.2万hm2,倒塌房屋18万间以上,死亡人数112人。最为典型的1998a,嫩江、松花江干流流域夏季出现特大暴雨,造成1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全省63个县市、840个乡镇、543万余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309.73万hm2,成灾面积242.98万hm2,绝产138.6万hm2,各种损失高达315.7亿元。从地区分布看,受(成)面积主要集中在齐齐哈尔市、绥化市、大庆市、哈尔滨市、佳木斯市和牡丹江市,共约占全省面积的92.2%~92.8%。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约有耕地700万hm2,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80%左右。由于地势低平,受江河洪水危害甚大,直接受洪涝威胁的面积约有400万hm2。从1978~2000a统计看,暴雨与洪涝的成灾面积平均占总成灾面积的29.1%。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与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占总损失的48%和36%。另外,城市和工业区大都集中在江、河沿岸,洪涝灾害的潜在威胁很大。据省统计局资料,1949~1985a的37a间,全省耕地发生涝灾(包括内涝和洪涝)累计面积1977.09万hm2,年均53.4万hm2,占全省平均受灾面积的27.7%,占年均耕地面积的8.1%。受涝面积超过66.7万hm2的年份有1956、1957、1959、1960、1961、1962、1963a;超过133.3万hm2的年份有1981、1983、1985年;最严重的为1981年受涝面积达295.8万hm2,占当年耕地面积的33.8%。据1985年版《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区划》记载:1949~1980年粮食产量受自然灾害影响的总损失量为2685万t,其中涝灾损失1075万t,占全省总损失量的40%。涝灾面积最多的是1981a,粮食总产量比1980a减产212.5万t。

2干旱灾害

干旱是我国气象灾害之首,黑龙江省受干旱灾害影响1949~1990a减产粮食239.03亿kg,占总减产量的5.1%;1978~2000a旱灾成灾面积占总成灾面积的44.9%;1996~2000a因旱灾造成全省经济直接损失和农业直接损失分别占总损失的3.6%和45%。典型旱灾年如1982a,从5月末起,持续60~80d少(无)雨,易旱地块土壤含水量仅1%~5%。虽然全省上下奋力抗旱,受旱面积还多达700万hm2,绝产60多万hm2,粮食减产39.3亿kg,占全省总产量的36%,占平均产量25%。干旱还造成水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1995a以来,多数年份降水偏少,江河水量地下水位下降,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到2001a水资源补充量比多年平均减少20%以上;2001~2008a干旱频发,8a水资源总量减少1348.26亿m3,为多年的26%,影响了内河航运和城乡居民、牲畜供水。旱年多有连续发生的特点,1967~1968a、1974~1976a、1979~1980a、2000~2001a、2007~2008a。1949a以来,20世纪50年代干旱较轻,20世纪60年代旱涝相当,20世纪70年代异常干旱,不仅西部连旱,易涝的三江平原区也出现连旱现象,20世纪80年代干旱较少,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本世纪10a里干旱有加重趋势,并出现连续干旱年份。

3旱、涝区划

3.1方法

假定全省降水量服从PersonⅢ型分布,则可将概率密度函数转换得到Zi指数计算公式:式中Cs为偏态系数;为标准变量,为均方差,均可由降水量序列求得,即i=1、2、3、......n,n为样本数。

3.2旱、涝等级

按Zi公式计算出全省81个站的逐年夏季旱涝等级并统计出各级出现的总次数,为便于各站间进行比较,再求出各级出现百分率。将出现大旱次数百分率Pi≥10%定为大旱Ⅰ区;除大旱区外的地域,再用符合偏旱指标的Pi≥20%的区域定为中旱Ⅱ区,除上述的大旱和中旱区外的地区。定为基本无干旱Ⅲ区,图略。大旱区主要分布沿松花江流域和牡丹江流域。其中包括哈尔滨、呼兰、巴彦、木兰、通河、方正、依兰、佳木斯、集贤、桦川、鹤岗、萝北;牡丹江辖区的海林、林口、宁安。大旱中心位于绥化的兰西和牡丹江的海林。另外大旱区还有大兴安岭的塔河,黑河,齐齐哈尔的讷河、拜泉、依安和龙江。中旱区主要分布大兴安岭南部的加格达奇、呼玛、伊春、所辖大部分区县,其中包括黑河的五大连池、孙吴、逊克和伊春、五营及绥化以北的望奎;还有齐齐哈尔的富裕、克东和泰来。另外还有大庆市的杜旗和林甸;佳木斯以东的同江、富锦;双鸭山以东的宝清和鸡西以东的虎林;哈尔滨的双城、阿城、五常、尚志、延寿、牡丹江的穆棱、绥芬河。其它区、县为干旱偏小区。3.3洪涝区划同样将出现大涝次数的百分率Pi≥10%定为大涝Ⅰ区;除大涝地区外,再用符合偏涝指标的Pi≥15%的区域定为偏涝或中涝Ⅱ区,除此以外的地区定为基本无涝Ⅲ区,图略。主要大涝区分布有三块,位于全省的北部、西部、和中部地区。其中包括黑龙江流域的大兴安岭的漠河、塔河;黑河与逊克,伊春及以北的乌伊岭、嘉荫,鹤岗以北的萝北、绥滨,佳木斯以北的富锦、同江、抚远。第二块在西部,其中包括黑河南部的嫩江、五大连池、北安;齐齐哈尔北部的富裕、讷河、克东、拜泉;第三块在中部,其中包括哈尔滨以东的阿城、宾县、延寿、方正、巴彦,还有绥化以西的兰西。大涝中心位于克东、乌伊岭和嫩江达15%次。另外还有较小区域位于东部的鸡西以东的虎林、密山、鸡东。个别地块还有宁安和肇源。偏涝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大部地区,其中包括伊春及南部的铁力和绥化全部辖区;哈尔滨南部、东部的双城、五常、阿城、木兰、通河;大庆北部的林甸;佳木斯西部的汤源,齐齐哈尔市北部的依安;另外还有黑河南部的孙吴。除大涝和偏涝区以外的地区基本属无涝象或小风险区,图略。

4结论

黑龙江省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很大,造成粮食大幅减产,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受到威胁,严重影响粮食安全、国家安全。为此做好防涝抗旱工作,加强灾害预测预警。要特别注意本文提出的旱涝区划中的重点易旱易涝区的防范工作。

暴雨灾害论文:中小河流暴雨灾害的防治措施论文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发生日趋频繁,由此引发的暴雨洪水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在大江大河的水文报汛手段相对完善成熟、堤坝防御稀遇洪水能力得到一定保障的情况下,中小河流的防汛减灾是目前政府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文中就如何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的防治提出见解。

关键词:中小河流;气候;暴雨;灾害;防汛减灾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全球各国科学家上百年持续的观测和几十年艰辛的探索,为人类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100年中上升了0.74℃,而且这种变暖的趋势还在继续。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一个重要的结论是:气候变化将会导致气候事件变率增加和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包括降水的变率增加,极端干旱、连续干旱以及强降水发生的频率增加。这就意味着洪涝、干旱、台风和山洪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都将加大,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将构成了更加严重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加强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的必要性

大江大河历来是我国防汛抗洪的重点,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但是水灾发生几率更多的往往是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库。近年来我国防汛形势特点总的是大江大河在持续加大投入,建立水文遥测系统、提高堤坝防洪能力后水势平稳,一些地区遭受洪涝灾害,损失惨重,主要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失事造成的。

中小河流洪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是防洪标准低。绝大多数中小河流防洪标准都是3~5年一遇,遇到常见洪水就可能发生洪涝灾害。二是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开发、乱采矿石、拦河设障、挤占河道,一旦发生洪水就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三是中小河流流域面积小,汇流快,气象监测困难,水文观测站点缺少,防洪难度很大。四是中小河流地质地貌情况复杂,发生洪水时极易诱发山地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五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国家增加了对水利的投入,但是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大江大河和大湖的治理,中小河流的投入不足。

以上原因让我们清楚的看到,在国家对水利投入不断加大、大江大河御洪能力稳步提高的同时,加强对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是非常必要和迫在眉睫的。

二、中小河流的暴雨灾害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对应对气候变化提出要求,即“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对中小河流的治理,中央高度关注,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今年全国开展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水利部高度重视,将其列入了今年的重要工作内容,并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9月份在湖南长沙布置了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中央编制近期(3年)治理项目规划,并争取在09年下半年实施。

三、如何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

3.1暴雨灾害易发区的调查编制

要卓有成效的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首先应对区域内的河流了解,这个了解不仅是根据历史资料来了解,更应该走下去了解,现时与历史相结合,深入调查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并编制成册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及时步。这步工作应涉及以下内容:对历史上发生过的洪水灾害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洪水及洪水灾害的特性与成因;在实地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躲灾和避灾预案;探讨建立快速、的降雨实时观测系统及洪水预报系统,研究建立区域暴雨与洪泛区灾害损失的相关关系实用模型;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总结探讨如何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和组织全民搞好避灾工作,探讨系统治理洪水灾害的措施和途径。这项工作应该以各省区的地级市水利部门为实施单位来完成。

3.2用非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从大江大河的防汛抗洪经验来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作为防汛抗洪的非工程措施,它的投资少、见效快,在防汛抗洪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因此在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是防治手段之一。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达,无线通信得到迅速推广普及,这为建设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提供了稳定而多样的信道。从目前的情况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的管理运行工作主要由水文部门完成,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和地方老百姓对系统知之甚少,因此,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洪水防御组织体系,是有效防御洪水的重要保障。各地重点突出乡(镇)及村组的组织建设、落实基层干部的防灾责任,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抓紧、抓实:首先,各洪水易发区都明确行政首长为洪水防御及时责任人,汛期发生较大降雨时主动向水文、气象、国土等部门了解本次降雨的范围、强度及是否引发灾害,所有乡、村干部都联系防范责任区;其次,落实干部防灾责任,重点是如何确保人员安全、组织群众和物资转移;第三,制定部门防灾职责,水利、水文、气象、国土、卫生、安全监督等部门都明确洪水防御职责;第四,把各级领导干部落实洪水防御工作的好坏纳入到干部考核范畴,作为干部考核、奖罚的一个重要依据;第五,建立责任追究制,用严格的责任追究保障各项职责落到实处。公务员之家

在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落实防灾责任的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洪水防御预案。有效防御洪水,涉及到的工作多,一旦暴发洪水,要能够迅速组织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抗灾中,必须要制定和落实完备的、操作性强的预案,包括水库调度预案、人员紧急转移预案、抢险预案、救灾预案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制定详细的、以避灾躲灾为目的的人员紧急安全转移、安置预案,涉及到洪水发生的条件、影响范围、安全区域的划分、人员紧急转移安置方案、预案启用条件及程序等各方面内容。预案一经制定,各地广为宣传,组织干部群众学习、熟悉,有些地方还有必要组织实践演习。这样当洪水来临时,各级责任人可迅速启动预案,有效组织抗灾工作,群众可以按照预案确定的转移路线紧急逃生,避免关键时刻打乱仗,减少灾害损失。

3.3用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中小河流洪水灾害频发的原因,除了天气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落后,很多企业及个人没有根据相关环保政策对自身活动后果影响行为做出相应的补救,造成流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引起河道淤积,同时由于不合理的采砂、采矿以及占河建房、向河道倾倒垃圾等侵占河道的违法行为,导致河道行洪能力日渐萎缩。对于这样的河流,应采取清淤疏浚、修建堤防等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清淤疏浚的目的是要还河流的天然河道,因此清淤的河段要尽可能的彻底且不让清淤出来的物质再回到河流中。经过清淤修堤的河道,要加强后续管理,避免“前人”清淤修堤之后“后人”跟着破坏。

四、结语

江河治理是一项极为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小康社会和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在大江大河治理取得一定成果的情况下,中小河流治理得到政府的重视,这是国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的具体表现。作为老百姓应该懂得尊重自然,上下齐心,共同把生命之河治理好、守护好。

暴雨灾害论文:基于GIS的清镇市暴雨灾害风险分析

摘 要:本文选取清镇市国家基本站1961―2015年及近10a清镇市9个乡镇基础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利用ArcGis 10.3空间分析技术,对各影响因子进行空间插值、栅格图层计算等操作,综合分析清镇市致灾因子、致灾环境因子等,以期为清镇市暴雨诱发的山洪、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清镇市;时空分布;暴雨;风险分析

清镇市为西南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区之一,在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条件下,有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本文选取清镇市站1961―2015年及近10a9个乡镇基础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利用Arcgis10.3软件制图及空间分析研究,拟为清镇市暴雨诱发的山洪、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1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本研究选用清镇市国家基本站1961―2015年历年逐日降水量和2001―2015年清镇市9个乡镇基础站点逐日降水数据,计算近55a清镇市国家站及9个乡镇基础站点不同等级暴雨频率,通过暴雨日数通过测站出现暴雨天数与总观测天数之比,求得致灾因子选择暴雨过程频次和强度,致灾环境因子选择地形高程标准差、河网密度指数。

2 清镇市暴雨灾害风险分析

2.1 暴雨量风险特征

清镇市年平均降水量1161.5mm,降水集中在6―8月,南部-西部多,北部少。清镇市暴雨风险概率为0.8~1.4a/次,高风险区域主要在南部,如城区、红枫湖镇,西北部局地为低风险区;大暴雨以上风险概率为4.6~18.3a/次,西部、西南部属高风险区,低风险区在东部-西北部边缘。清镇站暴雨风险概率0.8a/次,大暴雨以上风险概率7.4a/次。

2.2 暴雨日数分布特征

清镇市年暴雨日数为1~3d风险概率为1.5~2.7a/次,高风险区在北部,新站镇靠近鸭池河流域风险值较高,低风险区在西部、西南部;4~6d风险概率1.9~5.6a/次,西部、西南部属高风险区,低风险区在西北部;7d以上风险概率为10.5~47.6a/次,高风险区在西部、西南部局地,低风险区为西北部、东部。清镇国家站年暴雨日数1~3d风险概率为2.2a/次,4~6d风险概率2.3a/次,7d以上风险概率24.4a/次(图1~4)。

2.3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初探

2.3.1 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

选取暴雨频次和强度作为暴雨洪涝致灾因子,将暴雨过程降水量建立不同时长的降水过程序列,按照98%、95%、90%、80%、60%把暴雨强度分为5个等级,清镇市1级暴雨强度频次由北向南递增,西南部为高值区,低值区在西北部;2级暴雨强度频次由东部、西北部向西南部递增,高值区在西部、西南部,东部、西北部局地为低值区;3级暴雨强度频次由北向西南、东南向西南递增,高值区为西部、西南部,低值区在东南部、北部;4级暴雨强度频次自东北部向西南部递增,西部、西南部为高值区,东北部为低值区;5级暴雨强度频次自西北部至东南部递增,中部-东南部是高值区,西北部为低值区。西部、西南部暴雨强度大、次数多,西北部局地暴雨强度小、次数少。利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反距离加权内插法和GIS中自然断点法,将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数分为5等级,清镇市西部、西南部暴雨洪涝致灾因子危险性较强,西北部最弱。

2.3.2 孕灾环境敏感性分析

在GIS中采用20m×20m网格计算地形高程标准差,高程越低、高程标准差越小,影响值越大越有利于形成灾害,得到地形影响指数。在GIS数据中采用100m×100m网格计算河网密度并规范化处理,清镇市河网密度南部密集、西部相对稀疏。将地形与水系对暴雨洪涝的影响因子各赋权重值为0.5,采用自然断点法划分为5个等级,清镇市南部地形起伏较小,但河网密度大,对暴雨洪涝灾害敏感;西部地形起伏和河网密度均较小,对暴雨洪涝灾害敏感度相应也低。

3 结论

清镇市暴雨量风险概率为0.8~1.4a/次,高风险区域主要在南部,西北部局地为低风险区;大暴雨以上风险概率为4.6~18.3a/次,西部、西南部为高风U区,低风险区在东部-西北部边缘;年暴雨日数为1~3d风险概率1.5~2.7a/次,高风险区在北部,西部、西南部为低风险区;4~6d风险概率1.9~5.6a/次,西部、西南部为高风险区,低风险区在西北部;7d以上风险概率为10.5~47.6a/次,西部、西南部局地为高风险区,低风险区为西北部、东部;西部、西南部次数最多、总暴雨强度大,西北部局地暴雨强度小、次数少。

清镇市西部、西南部暴雨洪涝致灾因子危险性较强,西北部危险性最弱。由于地形影响分布破碎,东西部影响大、南部影响相对较小,但河网密度较大,对暴雨洪涝灾害敏感;西部地形起伏和河网密度都不大,暴雨洪涝灾害敏感度较低。西部、西南部为洪涝风险指数高风险区,西北部-东南部为中等风险区,北部、东部属低风险区。

暴雨灾害论文:山西地区夏季气旋暴雨灾害形成的条件研究

摘 要 本文根据暴雨形成气候理论研究成果,首先对山西地区的逐日降水量进行统计,在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对山西地^暴雨灾害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对目前山西内陆地区和半岛地区的暴雨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和对比,探讨山西和其它内陆暴雨灾害形成的特殊性,对山西夏季区域性暴雨做了较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 自然灾害 暴雨 气候条件 水汽形成

0引言

山西地区的气候具有“十年九春旱”的特点,一般7月-8月的总降水量不足全年的14%,其中7月份的平均降水量不足25毫米,暴雨则更为罕见。加强对夏季暴雨的研究、深入分析夏季暴雨发生的机制,对提高夏季暴雨的认识和预报的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历史上夏季暴雨的分析发现,气旋是产生夏季暴雨的最主要因子,为进一步研究夏季暴雨的特点,特别是气旋暴雨的动力、热力、水汽等方面的发展演变特征,特选取2015年和2016年两次典型区域性夏季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探究引发暴雨的天气系统特点及各种物理量间的特征,以加深对山西地区夏季暴雨的认识,提高夏季暴雨预报率。

1大尺度环流形势分析

及时次过程前期欧亚高纬地区为两脊一槽形势,而中纬是宽平暧脊后有巴尔克什湖分裂的短波槽东移,引导西路冷空气南下,使环流径向度加大,3日中、低层中纬低值系统有两部分,西南弱涡和河套倒槽,入夜合并发展成低涡并随发展的暖脊东移北抬,4日低涡加深向东北移动影响山西地区;从温度场看冷空气分两路:前期西路冷空气由河套侵入中纬系统后部,促成低涡发展及地面气旋生成,并促使涡前暖温脊发展北抬,后期北路较强冷空气偏北东移,前锋加入北抬的气旋顶后部使之爆发性发展,4日14时地面气旋中心气压达997hPa。第二次过程是发生在江淮气旋东移北抬与贝加尔湖两股冷空气相继南压共同作用的过程中。18日08时500hPa高度上,欧亚高纬地区为两槽一脊形势,乌拉尔山和日本海地区为高空槽区,贝加尔湖以东为高压脊区,温度场与高度场基本重台。中纬地区形势较为复杂,河套以西至青藏高原东侧为一纵向较深的低压槽。19日14时,北支槽东移至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南支槽加深移至山东以西,中高纬温度场打通。整个槽区后部出现明显的冷平流,山西地区位于南支槽项前,降水开始。高纬度楷后冷甲流强,中纬度槽沿脊后向北移动,一方面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南支槽前的暖湿输送带与之相连,另一方面与向东南移动的斜压锋区靠近,而第二次过程中,高纬度槽后冷平流较弱,中纬度槽在东北移动过程中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南支暖湿输送带及高纬度冷空气保持较远距离。

2高低空急流形成要素

急流是一种动量、热量和水汽的高度集中带,是给中纬度暴雨和强风暴提供水汽和动量最重要的机制,历来就是预报部门预报暴雨的一项重要指标。陶诗言等针对暴雨同低空急流的关系指出,绝大多数暴雨发生在离急流轴0~200km之内,且多发生在低空急流轴的左前方。及时次过程前期,对流层300hPa上,蒙古国东部一黑龙江一日本海北部附近有一支呈西南一西北向的急流带,急流中心较大值达60m/s以上,并继续加强南压至渤海海峡,与中纬度西南风急流合并;与此同时,在急流入口区的右侧出现水平辐散中心,暴雨区位于此辐散中心的前下方。而850hPa高度场上,沿中国海岸线存在一支≥12m/s的西南向低空急流带,急流发展加强,并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海洋上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对应此急流出口区有水平辐合中心,这种配合和之前的学者在研究高低空急流关系时,发现高低空急流之间耦合是通过高空急流北侧产生高空辐合下沉气流,南侧产生高空辐散上升气流,而底层大气会随之发生质量交换产生与高层相反的辐合辐散区,从而在高空急流入口区形成~个直接的力管环流的结论是一致的。

3水汽形成要素条件分析

充足的永汽是形成暴雨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从两次过程中850hPa湿度场的演变可知,过程开始前“湿舌”已经PR随系统东移至江宁以西地区。伴随降水的开始“湿舌”东移且范围逐渐扩大,呈明硅的狭长形南北分布,山西地区位于“湿舌”内部。沿“湿舌”,低空西南急流将水汽输送到暴雨区。两次过程850hPa湿度场的形式特征基本相似,但湿度场的强度和范围具有不同的分布特点。从相对湿度沿40。N的纵向剖面图来看,及时次过程的湿区非常宽广、深厚,相对湿度≥90%的闭合圈横跨15个经度,纵向贯穿至对流层300hPa高度。而第二次过程的掘区比较狭窄,相对湿度>90%的闭合圈仅维持到650hPa。水汽是产生降水的必要条件,但蜂水的维持乃至形成暴雨需要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

4小结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山西地区两次典型区域性夏季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江淮气旋是两次夏季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其西北移动的路径对暴雨的落区具有重要的影响。两次夏季暴雨期间大尺度环流形势配合有利,西风槽东移加深,南支槽北收发展,合并后引发地面气旋爆发性发展,为暴雨的出现奠定基础性条件。高、低空急流相互作用,对这两次夏季暴雨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暴雨落区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和低空急流出口区的左侧。高、低空急流的动量下降,有利于气旋的生成发展。低层的增温、增湿及冷空气的入侵是触发两次夏季暴雨的主要因素。水汽输送带的建立和长时间维持为强降水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高层辐散与底层辐合的垂直配置,以及深厚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条件。暴雨落区位于正涡度中心的右前方,且850hPa和500hPa正涡度平流先于暴雨出现,850hPa正涡度中心的出现比500hPa提前了12小时。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深厚的气旋式垂直环流,对地面气旋的发展加强有促进作用。

暴雨灾害论文:本溪市暴雨灾害统计特征与灰色关联分析

摘要 运用灰色关联方法,选用暴雨灾害过程中的4个评估指标(死亡人数、受灾人口、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计算了本溪市8次主要暴雨洪涝灾害的评估指标与关联度,进行了灾害损失评估和比较。结果表明:1953―2014年本溪市主要8次暴雨灾害等级划分和灾害损失的排序是比较合理的,灰色关联度暴雨灾害评估模型是一种简单、实用的灾害评估方法。

关键词 暴雨灾害;统计特征;灰色关联度;辽宁本溪

暴雨灾害作为本溪山区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给国民经济和工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暴雨洪涝灾害造成江河水泛滥、冲毁庄稼、桥涵、公路、人员丧亡,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是气象灾害中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近年来,许多气象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气象灾害评估指标与方法,并在气象灾害评估指标选择和评估模型的建立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周伟灿等[1]运用灰色关联度建立了雾灾损失评估模型,魏海宁等[2]运用灰色关联度对灾害性天气建立了评估模型。但是针对辽东山区暴雨洪涝灾害研究较少。

笔者以本溪市此暴雨灾害为例,将灰色理论应用到本溪市暴雨灾害损失评估中,建立暴雨灾害评估分析模型,为正确评价本溪市暴雨灾害提供科学的依据。

1 暴雨洪涝灾害评估指标与计算方法

1.1 灾害评估指标和分级标准

根据中国气象局和辽宁省颁发的相关调查和评估规定,结合本溪市暴雨洪涝灾害实际情况,选取4个评估指标,分别为死亡人数、受灾人口、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①死亡人数(人),主要指的是由于灾害直接导致的死亡人口(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等);②受灾人口(人),主要指由于灾害导致的受灾人口(包括受伤人数);③受灾面积(万km2),主要是指暴雨覆盖面积受灾面积针对本溪市,总面积8 420 km2);④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根据4个分析指标不同的特点,综合考虑本溪市的实际情况,把本溪市暴雨灾害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重大灾害、重灾害、中灾害、小灾害和轻灾害(表1)。

1.2 暴雨灾害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一种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它用灰色关联度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和次序,若样本数据所反映出的2个因素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则它们之间的关联度较大,反之关联度较小。与传统的多因素分析方法相比较,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统计数据要求比较低且计算量较小。因此,灰色关联度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并在灾情评估和经济领域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3-5]。

2 灾害评估模型的建立

2.1 灾害分级指标的处理

洪涝灾害的各个指标之间的量纲和数量单位不同,首先就要对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然后采用区间法构造灾情指标函数的转化模型,根据所选取的4个评估指标,建立了相应的转换函数。

2.1.1 死亡人数的转换函数(x单位为人)。

2.2 灾害评价模型的建立

依据灰色关联度方法[1],设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参考序列为U0(u0j)(u0j=1,j为正整数);比较序列为Ui=(uij)(n、m为正整数)。其中U0即属于标准的重大灾害。分别计算得到转换函数值,公式如下:

分别计算参考序列U0和比较序列Ui的第j项指标的差值。引入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各单项指标间的关联系数,按下式求得:

由上可得,差值越大,关联系数越小;反之,关联系数越大。由于?驻0j(j)的取值范围是(0,1),所以关联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5,1.0)。

采用权相等处理的平均值法,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关联度:

此处,拟定的分级指标为4项,即m=4,故式(7)可以写程式(8)即灾情评估模型为:

由上述可知,灾害关联度的大小可以反映灾情轻重。通过关联度的取值进行对灾害等级划分:重大灾害、重灾害、中灾害、小灾害、轻灾害的关联度分别为(0.9,1.0]、(0.8,0.9]、(0.7,0.8]、(0.6,0.7]、(0.5,0.6]。根据灾害关联度从大到小顺序,得到各单元灾情轻重比较关系。

3 暴雨灾害实例分析

选取1953―2014年本溪市主要暴雨灾害的灾情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到原始数据(表2)。首先将得到的所有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关联系数和关联度。

首先将原始数据按照相应的转换函数式(1)~(4)进行转换(表3)。

根据式(5)分别计算各项指标的值,即?驻0j(j),然后,根据式(6)计算各关联系数γ0i,再运用式(8)求得8次暴雨灾害损失情况的关联度值,并根据这个关联度值划分这8次暴雨灾害等级(表4)。

4 结语

根据上述灰色关联分析过程,对本溪市暴雨灾害进行评估。1964年为小灾,1954年、1981年、2005年、2012年为中灾,2010年为重灾,1960年和1995年为重大灾害年。该方法对暴雨灾害评估与灾害实际情况比较,在一定程度上是吻合的。

由于各个评价指标的量纲是不同的,对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此外合理地选取评价指标以及评级直接影响灰色关联度暴雨灾害评估模型评估结果;分级指标的划定和转换函数的应用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在经济损失评估中,应当把间接经济损失加到直接经济损失中加以综合考虑,使得灾害的评估更具有实用性和科学性。

暴雨灾害论文:结合黄河口下游现状谈中小河流暴雨灾害的防治

摘 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发生日趋频繁,由此引发的暴雨洪水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在大江大河的水文报汛手段相对完善成熟、堤坝防御洪水能力得到一定保障的情况下,中小河流的防汛减灾是目前政府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文中就如何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的防治提出见解。

关键词: 中小河流;气候;暴雨;灾害;防汛减灾

全球各国科学家上百年持续的观测和几十年艰辛的探索,为人类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100年中上升了0.74℃,而且这种变暖的趋势还在继续。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一个重要的结论是:气候变化将会导致气候事件变率增加和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包括降水的变率增加,极端干旱、连续干旱以及强降水发生的频率增加。这就意味着洪涝、干旱、台风和山洪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都将加大,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将构成了更加严重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加强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的必要性

大江大河历来是我国防汛抗洪的重点,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但是水灾发生几率更多的往往是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库。近年来我国防汛形势特点总的是大江大河在持续加大投入,建立水文遥测系统、提高堤坝防洪能力后水势平稳,一些地区遭受洪涝灾害,损失惨重,主要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失事造成的。

中小河流洪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是防洪标准低。二是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开发、乱采矿石、拦河设障、挤占河道,一旦发生洪水就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三是中小河流流域面积小,汇流快,气象监测困难,水文观测站点缺少,防洪难度很大。四是中小河流地质地貌情况复杂,发生洪水时极易诱发山地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五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

以上原因让我们清楚的看到,在国家对水利投入不断加大、大江大河御洪能力稳步提高的同时,加强对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是非常必要和迫在眉睫的。

二、中小河流的暴雨灾害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近年来对应对气候变化提出要求,即“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对中小河流的治理,中央高度关注,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今年全国开展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水利部高度重视,将其列入了重要工作内容,并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布置了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

三、如何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

(一)暴雨灾害易发区的调查编制

要卓有成效的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首先应对区域内的河流了解,这个了解不仅是根据历史资料来了解,更应该走下去了解,现时与历史相结合,深入调查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并编制成册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及时步。这步工作应涉及以下内容:对历史上发生过的洪水灾害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洪水及洪水灾害的特性与成因;在实地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躲灾和避灾预案;探讨建立快速、的降雨实时观测系统及洪水预报系统,研究建立区域暴雨与洪泛区灾害损失的相关关系实用模型;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总结探讨如何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和组织全民搞好避灾工作,探讨系统治理洪水灾害的措施和途径。这项工作应该以各省区的地级市水利部门为实施单位来完成。

(二)用非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从大江大河的防汛抗洪经验来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作为防汛抗洪的非工程措施,它的投资少、见效快,在防汛抗洪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因此在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是防治手段之一。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洪水防御组织体系,是有效防御洪水的重要保障。各地重点突出乡(镇)及村组的组织建设、落实基层干部的防灾责任,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抓紧、抓实:首先,各洪水易发区都明确行政首长为洪水防御及时责任人,汛期发生较大降雨时主动向水文、气象、国土等部门了解本次降雨的范围、强度及是否引发灾害,所有乡、村干部都联系防范责任区;其次,落实干部防灾责任,重点是如何确保人员安全、组织群众和物资转移;第三,制定部门防灾职责,水利、水文、气象、国土、卫生、安全监督等部门都明确洪水防御职责;第四,把各级领导干部落实洪水防御工作的好坏纳入到干部考核范畴,作为干部考核、奖罚的一个重要依据;第五,建立责任追究制,用严格的责任追究保障各项职责落到实处。

在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落实防灾责任的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洪水防御预案。有效防御洪水,涉及到的工作多,一旦暴发洪水,要能够迅速组织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抗灾中,必须要制定和落实完备的、操作性强的预案,包括水库调度预案、人员紧急转移预案、抢险预案、救灾预案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制定详细的、以避灾躲灾为目的的人员紧急安全转移、安置预案,涉及到洪水发生的条件、影响范围、安全区域的划分、人员紧急转移安置方案、预案启用条件及程序等各方面内容。

(三)用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中小河流洪水灾害频发的原因,除了天气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落后,很多企业及个人没有根据相关环保政策对自身活动后果影响行为做出相应的补救,造成流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引起河道淤积,同时由于不合理的采砂、采矿以及占河建房、向河道倾倒垃圾等侵占河道的违法行为,导致河道行洪能力日渐萎缩。对于这样的河流,应采取清淤疏浚、修建堤防等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清淤疏浚的目的是要还河流的天然河道,因此清淤的河段要尽可能的彻底且不让清淤出来的物质再回到河流中。经过清淤修堤的河道,要加强后续管理,避免“前人”清淤修堤之后“后人”跟着破坏。

暴雨灾害论文:洋县华阳景区暴雨灾害分析

摘要:指出了洋县华阳镇的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是陕西省著名的旅游景区。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暴雨中心,年均暴雨日5.6d,大暴雨日1d,且暴雨大都发生在夜间,对“8.13”、“7.29”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造成的灾害损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阳大暴雨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紧密相关,700hPa关中地区有低涡切变配合,大暴雨发生在副高减弱东退过程中;两次大暴雨造成经济损失高达1亿6000万元。

关键词:华阳;暴雨;副热带高压;山洪暴发

1引言

华阳景区是陕西省政府确定的全省“十一五”十大重点旅游建设项目之一,地属汉中市洋县北部的华阳镇,距县城76km,海拔800~3071m,境内森林覆盖率95%以上,朱q、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四大国宝”在这里繁衍声息,被誉为“动植物天然资源宝库”。华阳古镇在秦汉时期形成集镇,唐、宋均被设为县治,有“千年古船城,秦岭及时镇”之称。华阳地处秦岭南麓,是洋县的暴雨中心,暴雨造成的山洪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常常给景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到游客的人身安全,影响本地旅游业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2010年8月13日、2011年7月29日华阳大暴雨天气过程(下称“8.13”大暴雨、“7.29”大暴雨)及灾害进行分析,以期为景区暴雨天气预报和暴雨灾害的防御提供参考。

2华阳景区暴雨特征

华阳景区气候多变,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2008年开始景区内先后建立了吊坝河、板桥、华阳、卡房水库4个自动气象站,年平均气温11.0℃,极端低气温-14.5℃,极端较高气温35.0℃。分析近5年的自动站降水资料,可以看出华阳是洋县的暴雨中心(图1),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以华阳站为例,汛期(4月1日至10月15日)平均降水量1035mm,多于汉中市年平均降水量,暴雨出现在7~9月,年暴雨日5.6d(景区内有一个或以上站出现暴雨即为一个暴雨日)、大暴雨日1d,暴雨特征表现为历时短、强度大,且大都出现在夜间。

3“8.13”、“7.29”大暴雨天气成因

汉中盛夏大降水的产生和暴雨落区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紧密相关。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北抬、减弱东退,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台风活动等,配合西风槽、高原槽的东移影响都会给处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汉中带来大降水。。

这两次暴雨发生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发展较强,汉中处于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中,蒙古及以北地区为宽广的低槽区,后副高东退,蒙古槽东移南压,其底部影响关中和陕南,低层700hPa关中地区有人字形低涡切变生成,其纵切变直接影响陕南,加剧了幅合上升运动发展,对华阳大暴雨的产生非常有利。

暴雨的产生需要充足的水汽供给。“8.13”大暴雨的水汽来源主要是副高边缘的暖湿气流和低层来自南海的水汽输送。“7.29”大暴雨水汽同样来自南海,在南海生成的热带风暴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其北部的偏东气流带来的水汽沿着副热带高压向北输送至暴雨区。

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暴雨的必要条件。分析暴雨开始前最近一次汉中站的探空(20时)TlogP图,两次过程汉中上空均有大量的不稳定能量存在,湿有效对流位能都在2000j/kg以上,K指数大于40℃,沙氏指数小于-1℃,大气层结很不稳定,随着北方冷空气侵入触发强对流产生。

华阳多暴雨,地形起了重要作用。华阳地处秦岭南麓,来自南方的偏南暖湿气流在山前堆积强迫抬升,加剧了垂直上升运动的发生发展,是华阳暴雨多的直接原因。

4“8.13”、“7.29”大暴雨灾害分析

2010年8月12日晚到13日凌晨洋县北部、佛坪中西部出现强对流天气,华阳是大暴雨中心,降水从12日21时开始到13日09时停止,卡房水库站12h雨量176.3mm,华阳站121.4mm,1h较大雨量66mm。大暴雨造成洋县北部4个乡镇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房倒屋塌,交通、通讯、电力中断,水利设施毁损严重,农作物大面积受损。华阳景区受灾严重,古镇东西河堤多处冲毁,猴山滑坡、十里亲水长廊多处毁坏,景区道路严重塌方,直接经济损失6576.6万元。

2011年7月28~29日汉中的区域性暴雨、局地大暴雨天气,洋县的华阳再次成为强降水中心,华阳景区降水从28日21时开始到29日9时停止,华阳站12h雨量达141.4mm,小时较大雨量41.3mm。大暴雨造成多个乡镇受灾,华阳镇灾情最重,29日凌晨山洪爆发,致使东河河水暴涨,景区西风雨桥、东河大桥、县坝虹桥被洪水冲断,6座铁索桥被冲毁,河水涌入古镇,主街道积水深达1m,大量房屋进水倒塌,电力、通讯中断,29辆观光车被洪水冲走,2000名游客和群众被迫转移,景区内各景点损失惨重,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

华阳两次大暴雨均出现在晚上,降水从21时开始,雨强逐渐增大,0时前后达峰值,后雨势减弱,早晨7时雨强再次增大出现次峰值,9时降水停止,小时雨量分布如图2。

5暴雨灾害防御措施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涵养森林资源。清理疏通河道,加固水库、河堤、桥梁。

(2)重视旅游气象科普宣传,提高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在危险地段设立洪涝灾害警示,禁止暴雨期间旅客进入森林峡谷。

(3)做好气象服务,及时暴雨预警。旅游和气象部门加强合作,建立健全旅游气象灾害监测预测机制和应急防范措施,在景区安装电子显示屏、气象大喇叭等媒体设备,畅通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传送。气象部门做好天气预报服务,特别是汛期严密监视天气变化,注意做好短临预报、及时暴雨灾害预警,避免气象灾害损失。

6结语

华阳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陕西的重点旅游项目,也成为了盛夏的暴雨中心。华阳的暴雨发生在西太平洋高压东退、西风槽或高原槽东移的环流背景下,直接影响系统是关中地区的人字形低涡切变,低层的西南暖湿气流在山前堆积强迫抬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暴雨引起的山洪暴发对当地的旅游业造成严重危害,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当地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趋利避害,保护生态环境;加强部门合作,建立健全旅游气象灾害监测预测机制和应急防范措施;气象部门重视旅游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做好暴雨、大暴雨天气预报,及时预警信息。确保景区居民和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暴雨灾害论文: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概念模型

[摘 要]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较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气象灾害之一,给城市居民生命安全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重大损失。研究依据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及自然灾害风险形成机制,阐述了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概念框架,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与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并构建指标体系,利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建立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为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定量评价研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模型

随着城市化进程与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加剧,导致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频发,给城市居民出行安全、交通、地下管线等造成重大威胁,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暴雨积涝灾害作为城市灾害的一种,受到气象条件、下垫面条件、排水管网分布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其发生原因极为复杂,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由于国际灾害管理发展的趋势已经向风险管理转变,在城市灾害的预防、防备和减灾工作中风险管理是灾害预防的重要工具[1],因此灾害风险评估作为灾害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现代国际防灾减灾工作中研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2]。

目前,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常用方法主要归纳一下三点(1)从风险自身角度,将灾害风险定义为一定概率条件的损失[3-4],该方法利用历史数据拟合出承灾体的损失曲线,实现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但此方法用到的历史调查数据进行拟合损失曲线,当历史1数据有缺失的情况下,会导致拟合曲线结果误差较大;(2)从致灾因子的角度,认为灾害风险是致灾因子出现的概率[5-6],以积涝数值模型为基础,对城市可能受到的积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价。该方法实际上只是从积涝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对承灾体的脆弱性、暴露性及防灾减灾能力并没有考虑;(3)以灾害风险系统理论为基础,定义为灾害风险是致灾因子危险性、暴露性及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此种方法并没有考虑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由于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大小对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大小都有所影响,因此防灾减灾能力是必不可缺少的因子之一。

近年来,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的发生已经给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等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给城市发展及经济建设、社会安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严重阻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因此,需对城市暴雨积涝灾害进行风险管理,开展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管理相关研究,实现我国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由危机管理向风险管理的转变,提升我国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应急管理能力。

一、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基本概念与形成机制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研究中涉及到城市暴雨积涝、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三个基本概念。目前对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中的基本概念界定不清,尚未得到统一,对后续的一些研究带来不便。因此,在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研究前要先声明相关概念的相关性与差异性。

暴雨(torrentialrain)是降雨强度很大的雨,雨势很大。一般指每小时降雨量16mm以上,或连续12h降雨量30mm以上,或连续24h降雨量50mm以上的降水。根据国家气象局规定,24h降水量为50mm或以上的雨量称为“暴雨”。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h降水量为50-99.9mm称为“暴雨”;100-250mm降水量为“大暴雨”;250mm以上降水量为“特大暴雨”。

(一)城市暴雨积涝的含义

城市积涝是指由于短时强降水或过程雨量偏大造成径流过多,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等情况下而形成城市道路积水。目前,城市暴雨积涝形成原因主要包括:(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暴雨发生的强度与频次日益增加,是城市积涝的诱因;(2)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下垫面中的植被、土地由混凝土、沥青、水泥路等所代替,导致地面下渗率降低,地表产汇留时间大大缩短,加剧了城市积涝形成;(3)城市扩展过快,排水管网建设跟不上城市建设,尤其是老城区的排水管网覆盖率较低,不能满足排水需要。

(二)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的含义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是指由于城市区域遭受短时强降雨或是过程雨量偏大,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等情况下而形成城市道路积水,并对城市居民出行安全、城市基础设施、地下管网等造成严重损失。城市暴雨积涝灾害主要是降雨引起的,尤其是暴雨,其中暴雨发生强度与频次是主要的致灾因子。承灾体为城市居民、建筑物、城市基础设施、地下管网等。孕灾环境为城市特殊的下垫面、地下排水管网及城市局地气候等。

(三)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内涵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是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具有突发性、随机性、损失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当城市暴雨积涝发生后对城市居民、基础设施、地下管网等造成损失时才能称为灾害。而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则是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只有可能性变为现实才成为灾害。因此城市暴雨积涝、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三个概念不能等同。

(四)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形成机制与概念框架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作为气象灾害风险的一种,是城市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是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危险性及其后果变成现实的可能性的定量特征。据自然灾害风险的形成机理,本研究把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的形成机理概括为致灾因子的危险性(H),承灾体的暴露性(E)和脆弱性(V),防灾减灾能力(R)相互作用的结果[7](图1)。由于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的特殊性,所以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的各个因素之间关系是区别于其它自然灾害的重要特征。

图1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形成机理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积涝灾害危险性是城市区域发生积涝灾害的危险程度,还可理解为发生的可能性。在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孕灾环境和积涝灾害暴雨发生因素。根据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历史资料发现,其发生的主要致灾因子为暴雨,表示方法用暴雨强度或是频度;孕灾环境为某地区的积涝灾害的环境状况,文中选择不透水面积、地面糙率、高程、坡度、坡向、排水管网密度为孕灾环境因子。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暴露性因子选择主要有生命暴露性和经济暴露性。生命暴露性因子为研究区居民数量、密度;经济暴露性包括建筑物数量、道路基础设施数量、地下管线密度、地铁网络密度等。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脆弱性或易损性包括生命脆弱和经济脆弱性。生命脆弱性因子选择0-14岁、60岁以上年龄居民,经济脆弱性选择平房数量、地下室数量、道路基础设施类型、道路类型、地下网线、电线等材质、积涝灾害等级经济损失额度比等。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包括研究区防涝人员数量、排涝设备数量、反应时间、防涝资金投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积涝灾害保险、应急避难所、应急反应时间等。基于上述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形成机制及四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图2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概念框架。

二、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方法与技术流程

(一)研究方法

1.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

自然灾害风险指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在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形成过程中,危险性(H)、暴露性(E)、脆弱性(V)及防灾减灾能力(R)四者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灾害风险度计算公式为[7]:

自然灾害风险度=H×E×V×R

自然灾害危险性是指造成灾害的自然变异的程度,主要是灾变活动规模(强度)和活动频次(概率)决定的[8]。当至灾因子强度越大、频次越高,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灾害风险也就越大。暴露性是指承灾体(人、财产、建筑物等)暴露于灾害危险中的数量与程度。某地区暴露于危险因素的人、财产等越多即受财产价值密度越高,可能遭受潜在损失就越大,灾害风险越大。脆弱性是指在给定危险地区存在的所有任何财产由于潜在的危险因素而造成的伤害或损失程度,综合反映了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承灾体的脆弱性越低,灾害损失就越小,灾害风险也就越小,反之越大。承灾体脆弱性大小,与其物质成分、结构有关,同时与防灾减灾能力也密切相关。防灾减灾能力则是指灾区在长期或短期内能够从灾害中恢复程度,包括减灾投入、应急能力、资源装备等。防灾减灾能力越高,可能遭受潜在损失就越小,灾害风险越小。

2.层次分析法(AHP)

层次分析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对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的思路主要是利用相关领域的多位专家的经验,对每个因子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并赋值,得到判断矩阵,经过计算得到评价指标中每一个因子的权重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对指标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可以连续进行并能随时进行改进,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计算方法[9、10]。

3.加权综合评价法

加权综合评分法是假设由于指标i量化值得不同,而使每个指标i对于特定因子j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别,公式为:

CVj=∑mi=1QVijWCi (1)

式中,CVj是评价因子的总值,QVij是对于因子j的指标i(QVij),WCi是指标i的重值(0≤WCi≤1),通过AHP方法计算得出,m是评价指标个数。

(二)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技术流程

依据上述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形成机制与概念框架,本文提出了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基本过程。其过程包括基本步骤如下:1)数据收集与处理;2)城市暴雨积涝灾害数据库构建;3)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辨识与风险模型建立;4)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

图3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技术流程

三、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一)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体系建立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主要对城市居民出行安全[11]、交通、地下管网及基础设施造成重大威胁。具体表现在当积涝灾害发生时会造成城市道路大量积水,造成交通阻塞,居民无法正常出行,在某些积水较重路段会对居民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当地下设施进水,会造成地下设施、管网遭受破坏,地铁被淹等。根据上述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的形成机制与概念框架,并依据指标体系选取原则,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综合构建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见下表)。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表

(二)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量化

对于指标体系中无法直接量化的指标,可以采取赋值法对该指标进行赋值。如:受教育程度、地下网线、电线等材质,可根据专家经验赋予相应的值。

(三)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式中CRWD是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指数,用来表示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程度,其值越大,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指数越大;H、E、V、R分别表示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的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及防灾减灾能力因子指数;WH、WE、WV、WR分别表示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及防灾减灾能力因子的权重;Xi是指标i量化后的值;Wi为指标i的权重,表示各指标对形成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的主要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变量α是常数(0≤α≤1),用来描述防灾减灾能力对于减少总的CRWD所起的作用。

四、结论

本文依据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及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形成机制,讨论了城市暴雨积涝、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及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三者之间相关性与差异性,并依此为基础,给出了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框架,构建了城市暴雨积涝灾害评价指标与模型。城市暴雨积涝灾害是近些年城市常见的一种气象灾害,其评价过程较为复杂,目前针对此项研究的内容较少,至今缺乏统一的程序与范式,尤其是针对城市地区小尺度的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的系统研究尚待深入开展。因此,本文着重对此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套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估的思路与方法,创建了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的风险评估模型与范式,以充实、完善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理论与方法,为我国制订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管理和规划提供依据。

暴雨灾害论文:如何加强中小河流应对暴雨灾害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频发,由此造成的极端天气逐年增多,尤其今年,一向以干旱少雨著称的北方也经受了几场特大暴雨的袭击。山洪暴发、城市内涝、河流决堤,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仅河北省的邢台市和石家庄井陉县人员伤亡就有上百人之多,财产损失不计其数。这个教训让我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也说明一个问题:我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大河大江抵御洪水能力得到了保障,但中小河流的防汛能力却被忽视,这需要国家引起重视。本文就中小河流治理和城市排水系统提升提出意见和见解。

【关键词】气候 暴雨 灾害 防汛减灾 内涝

1.加强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的必要性

大江大河历来是我国防汛的重点,这也是政府高度重视的。但是近几年水灾发生几率却偏向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库。中小河流洪涝灾害之所以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是防洪标准低。大部分中小河流防洪标准都是3~5年一遇,遇到常见洪水就可能发生洪涝灾害。二是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较大化,非法采砂、侵占河道,一旦发生洪水就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三是中小河流流域面积小、流速快,气象难以监测,水文观测站点缺少,防洪难度很大。四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国家增加了对水利工程的投入资金,但是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中小河流的投入不足。五是中小河流地质情况复杂,发生洪水时极易诱发山体滑坡或泥石流,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六是城市排水系统不健全。遇到短时强降雨排水管道满足不了超负荷水量,从而造成严重城市内涝。

2.如何开展中小河流及城市暴雨灾害防治工作

2.1首先应对区域内的河流了解

要做到现时与历史相结合,首先应对区域内的河流了解,不但要根据历史资料来了解,还要实地考察,深入调查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实际情况。这步工作应涉及以下内容:对历史上发生过的洪水灾害进行分析研究,研究洪水及洪水灾害的性质与成因;在实地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躲灾和避灾预案;探讨建立快速、的降雨实时观测系统及洪水预报系统,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总结探讨如何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和组织全民搞好避灾工作,探讨系统治理洪水灾害的措施和途径。这项工作应该以各省区的地级市水利部门为实施单位来完成。

2.2用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由于不合理的采砂、采矿以及占河违建、向河道倾倒垃圾等侵占河道的违法行为,导致河道行洪能力日渐萎缩。对于这样的河流,应采取清淤疏浚、修建堤防等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经过清淤修堤的河道,要加强后续管理,避免河道继续遭受破坏。

2.3建立健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

从98年抗洪抢险经验来看,洪峰预警预报系统作为防汛抗洪的有效措施,它的投资少、见效快,在防汛抗洪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因此在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建立洪峰预警预报系统是防治灾害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日益更新,无线通信得到迅速推广普及,这为建设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提供了稳定而快捷的信息通道。从目前的情况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的管理运行工作主要由水文部门完成,政府领导干部和地方老百姓对系统了解不足,因此,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洪水防御组织体系,是有效防御洪水的重要措施。地方政府要突出乡镇机关带头作用、落实基层干部的防灾责任,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抓紧、落实:首先,灾害易发区要明确洪水防御及时责任人,汛期发生较大降雨时主动向水文、气象、国土等部门及时汇报、如实汇报、不得隐瞒灾情。所有乡、村干部明确责任区;其次,落实干部防灾责任,重点是如何确保人员生命安全、组织群众和物资迅速转移;第三,制定部门防灾职责,水利、水文、气象、国土、卫生、安全监督等部门都明确洪水防御职责;第四,将干部在汛期工作表现纳入年度考核系统,作为考核、奖罚的一个重要依据;第五,建立责任追究制,一旦有责任不到位导致人员和财产损失坚决严肃处理。

2.4合理规划、多措并举积极解决城市内涝

首先要提高排水系统施工标准。从中国现状来看,中国是人口大国,城市化进程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快,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却没有跟上城市发展速度。中国各大城市排水系统不仅标准低,而且施工质量无法达到长期使用标准。国外的城市排水系统标准普遍比国内要高,美国纽约是十至十五年一遇标准;日本东京是五至十年一遇标准。而在我国北京是三至五年一遇,其他城市甚至一年一遇。可想而知,这样的排水系统怎么能跟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其次是要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城市规划要具有前瞻性,比如欧洲是先建地下管网后建城,而中国是先建城市后建地下管网。这样就造成了管网规划的被动性,且施工过程中出现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第三是城市主管部门要对管网维护保养加强重视。由于排水管道长期得不到清理,尤其污水管道淤泥沉积严重,直接影响排水速度和排水量。且施工质量难以达到长期使用标准,导致出现险情不能及时处理。逐步构建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的时候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简单来说,建设海绵城市不仅可以增强城市或土地的雨水调蓄能力,同时还将较大限度地促进自然水文循环,提升用水效率。具体技术措施包括:降低操场、绿地、公园、花池、楼间空地的地面高程;在停车场、广场铺设透水路面或碎石路面,并建设渗水井,加速雨水渗透等。

3.结语

江河及城市排水治理是一项极为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在建设小康社会和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在大江大河治理取得一定成果的情况下,但中小河流治理也应得到政府的重视,这是国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的具体表现。作为老百姓应该尊重大自然,不为利益破坏生态,上下齐心,共同把生命之河治理好、守护好。

暴雨灾害论文:邹城地区暴雨和大风气象灾害评估分析

摘要 总结了邹城地区暴雨和大风气象灾害特征,分析了邹城地区暴雨和大风气象系统的形成因素,对邹城地区暴雨和大风气象灾害进行评估,以期为减少气象灾害对该地区的影响提供借鉴。

关键词 暴雨;大风;气象灾害;特征;影响因素;评估;山东邹城

邹城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暴雨和大风属于常见的气象灾害,应结合地区地理因素和气候因素,制定完善的应对措施,促进该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针对邹城地区暴雨频发的现象,应对该地区暴雨和大风气候灾害进行监测,以对相关气候灾害采取完善的应对措施,科学控制其影响范围。本文对山东省邹城地区的暴雨和大风气象灾害进行评估分析,以实现对该地区气候灾害的认识,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做好相关应对措施,从而减少气象灾害对该地区造成的影响。

1 邹城地区暴雨和大风气象灾害分布特征

1.1 暴雨

邹城地区暴雨分布特征应通过暴雨发生的次数和分布地区进行分析,经过调查得知,暴雨天气多发生在该地区的北部和南部,造成房屋建筑、堤坝和桥梁等建筑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和破坏,同时暴雨容易引发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暴雨在该地区发生时,由于伴随有不同的地质灾害,Σ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不同。对邹城地区暴雨诱发因素进行分析发现,由于降雨量的影响,造成其破坏程度不同,应根据降雨量分析其诱发因素和破坏程度。例如2010年7月17日邹城市突降暴雨,降水量为95.0 mm。据调查,此次暴雨过程全市受到影响,受灾较为严重的乡镇有香城镇、峄山镇、看庄镇、唐村镇、太平镇、石墙镇、大束镇,受灾人口32 50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665 hm2,直接经济损失390万元。通过对该案例进行分析,降雨量地域100 mm的暴雨天气,早南部地区发生次数较多、频率较大,发生概率约为20.3%;同时结合其他案例分析,降雨量为1 000 mm以上的暴雨天气多发生在北部地区,发生概率约为5.9%。

1.2 大风

邹城地区大风分布特征以沿海地区为主,经过调查研究得知,该地区大风天数约为51.7 d,属于多风地带。同时,该地区大风灾害的出现与季节影响有深刻联系,如春季大风现象明显,以西北风为主。其中大风灾害的风向以西南向东北为主,多发生在山谷、丘陵地带。由于大风灾害的影响,常伴有其他地质灾害,对该地区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造成极大威胁。例如2004年6月22日、23日连续2 d出现飑线过程,10 min平均风速达15.3 m/s,大树连根拔起,路灯杆刮倒,造成部分线路停电,东部乡镇果树损坏1万余株、房屋损坏200多间、3人受伤,直接损失500多万元。

2 邹城地区暴雨和大风气象系统的影响因素

2.1 气旋

邹城地区暴雨和大风气象系统受气旋影响明显,即夏季属于暴雨频发季节,其中暴雨发生次数多、降雨量大和降雨时间较长。针对此种暴雨天气,气旋的移动速度是34 km/h,经常在气旋发生的同一时刻或者6 h之后发生降雨。经过对该地区降雨情况的分析,其中气旋暴雨降雨为107次,邹城地区1年多达6次[1-2]。

2.2 冷锋

邹城地区暴雨和大风气象系统受冷锋的影响,即冷锋现象的发生,常伴有雷雨天气,存在时间较短,但是呈不稳定性、不均匀性分布在局部地区,北方地区由于地势原因,造成该地区冷空气入侵。

2.3 台风

邹城地区暴雨和大风气象系统同时受台风的影响,即台风对该地区气候造成明显影响,伴有强降雨和气候变冷等现象。同时,台风多发生在夏季,使地区气候发生明显变化。

3 邹城地区暴雨和大风气象灾害评估

通过对2015年该地区暴雨和大风气象灾害的发生和影响的分析、研究得知,该地区2015年年平均气温达到15.7 ℃,年较高气温为37.6 ℃,年低气温是-11.2 ℃;该地区年降水量为591.1 mm,年日照时间为2 104.5 h,无霜期达到240 d。其中1月较高气温达到7.8 ℃,11月低气温到 -11.2 ℃,11月降雨量达到111.9 mm,11月日照时间达到55.7 h。全年平均气温比往年略高,总降水量偏少,日照时间偏短。该地区一年四季气候明显,雨热同季,降水较为集中,干湿现象明显,属于正常年份[3-4]。

4 结语

开展邹城地区暴雨和大风气象灾害评估,应对暴雨和大风的影响因素、形成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相关具体数据,判断该地区在相应年份的暴雨和大风气象灾害等级,同时进行相应的记录,完善气象记录。

暴雨灾害论文:基于GIS的广西暴雨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与脆弱性评价

摘 要:该文在搜集整理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暴雨洪涝灾情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灾情数据的数理统计方法,从时空角度对洪涝暴雨灾害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暴雨洪涝灾害的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5年广西共发生14场暴雨洪涝灾害,灾害月际分布不均,夏季最为集中,发生灾害的次数桂东>桂北>桂中>桂南>桂西;南宁市的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和农作物脆弱性较高,河池市的人口脆弱性较高,桂林市的经济脆弱性较高;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在空间分布上以中部区域为中心,分别向西、向南降低。

关键词:暴雨洪涝灾害;时空特征;脆弱性评价;广西

在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的环境下,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及影响范围不断上升[1]。自然灾害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也出现不断增加的趋势[2]。暴雨洪涝灾害是由长期暴雨或降水而造成大量积水和径流淹没低洼地区造成的人口、经济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3],我国的暴雨洪涝灾害大部分是由暴雨引发的,其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大、造成经济损失高[4]。我国每年因暴雨洪涝灾害影响的农田面积平均在70fhm2,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5]。

2015年中国有20多个省(区)发生暴雨洪涝灾害,受灾人口约2 000万人,死亡人数108人、失踪20人以上;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约100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 700万hm2,暴雨洪水造成4.4万间房屋倒塌。暴雨洪涝灾害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命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而处在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降水丰富、暴雨量大,每年因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灾害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威胁。据统计,2015年广西洪涝灾害造成约300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8人,南宁、百色、梧州等地区紧急转移安置约15万人;暴雨洪涝灾害造成16.7万hm2农作物受灾,其中成灾有8.7万hm2;有7 000多间房屋倒塌。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2亿元,其中农业损失1.3亿元,家庭财产损失3 000多万元。

因此,需要对广西的洪涝灾害进行研究分析,分析其时空特征,找出重灾区在哪里,哪个时段比较容易发暴雨洪涝灾害,切实为广西减灾防灾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目前,国内外对洪涝灾害时空格局特征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如陈香等根据福建省气象灾害年鉴提供的数据资料,对福建省的暴雨洪涝灾害时空格局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福建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对策[6-7];杨佩国等利用EM-DAT中的灾害记录数据资料,对亚太地区近20年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分析[8];廖永丰等对我国21世纪初发生的的自然灾情,进行空间分析[9];还有学者对广西暴雨洪涝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风险评估与区划、防御对策等进行相关研究[10-16]。Barredo运用欧洲1970―2005年间的暴雨洪涝灾害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洪涝灾害出现加重的现象,暴雨洪涝灾害的加重主要是人口的脆弱性增加造成的[17];而SREX报告也指出干旱、暴雨等能否构成灾害,很大程度上由脆弱性和暴露度水平决定,脆弱性和暴露度是决定灾害风险的关键因素。国内学者对暴雨洪涝灾害的脆弱性进行了相关研究[18-23],如尹占娥等利用GIS技术对上海浦东区暴雨涝灾害的脆弱性进行分析[18];王艳君等对我国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19];金有杰等根据人口、GDP等数据,利用空间化技术对暴雨洪涝灾害的脆弱性进行探讨[20]。分析脆弱性的时空特征和脆弱性的评价是灾害风险评估、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灾害脆弱性的分析研究能够为灾害的预报预警、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依据。本文采用灾情数据的数理统计方法,搜集梳理了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暴雨洪涝灾害的灾情数据资料,包括受灾人口、灾害发生的次数以及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等,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暴雨洪涝灾害的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对其暴雨洪涝灾害的脆弱性分析评价,切实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防灾减灾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北纬20°54′~26°24′,东经104°26′~112°04′,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降水丰富。各地级市年平均气温16.0~23.0℃,各地级市年降水量均在1 070~

2 000mm,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东部沿海地区多,西部地区少,各地级市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在600~1 200mm,降水量在年内和年际之间的时空分布差异大。广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区内有红水河、南流江、西江等流域,河网密度大,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每年暴雨出现的次数较多,而且降水历时较短暴雨量大,区内的河流水位变幅大,喀斯特地区范围广排水不畅,遇到暴雨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1.2 资料与方法

1.2.1 资料来源 根据暴雨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与脆弱性评价的基本要素分析和研究目的,应用广西地情网、广西气象局网站的2015年各类暴雨洪涝灾害统计资料,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的《灾情快报》中各县的受灾次数、受灾人口、直接经济损失和农作物受灾面积等数据资料。

1.2.2 暴雨洪涝灾害的脆弱性指标及评价方法 在脆弱性指标的选取上,用受灾人口作为人口脆弱性指数VP;农作物受灾面积来表示农作物脆弱性指数VC;各县(市、区)的直接经济损失为经济脆弱性指数VE。依据人口脆弱性指数VP、农作物脆弱性指数VC和经济脆弱性指数VE的等级数构建暴雨洪涝灾害脆弱度指数(V),V=(VP等级数+VC等级数+VE等级数)/3。根据广西暴雨洪涝灾害的实际情况将脆弱性指数分级如表1所示。

2015年广西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与常年相比,4月中旬就出现了,来的比较早。由图1可知,2015年广西暴雨洪涝灾害发生主要集中在5月、6月和9月,其中5月份发生的次数最多为4次;5月和6月发生的暴雨洪涝灾次占全年灾次的一半。由图2可知,2015年广西暴雨洪涝灾害事件中,有7次造成的损失比较大,经济损失惨重。5月18―20日这次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较高达9 500万元;受灾人口最多的是发生在7月22―31日这次暴雨洪涝灾害,其受灾人口高达101.87万人;6月13―15日这次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较大高达4.9万hm2,占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的29.4%。广西暴雨洪涝灾害年内分布不均,夏季最为集中。

直接经济损失对比

2.2 空间分布特征 强降水是引发暴雨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广西降水的空间分布受到不同的地形地貌等条件的影响。从地势上看广西西北高东南低,受到地形的影响,全区降水分布差异明显,西北喀斯特石灰岩地区排水不畅,暴雨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利用广西气象局网站2015年各类暴雨洪涝灾害统计资料,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的《灾情快报》中各县的受灾次数、受灾人口、直接经济损失和农作物受灾面积的数据资料,分析暴雨洪涝灾害灾次的空间分布。由图3可知,广西暴雨洪涝灾害发生的次数在空间分布上总体表现由东北部地区向西南部地区减小,其中发生灾害的次数中桂东>桂北>桂中>桂南>桂西。桂东地区在2015年共发生28次,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最多,占总数的27.2%;桂西地区发生的暴雨洪吃趾Υ问最少,仅有13次。由图4可知,广西各地级市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灾次在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河池、南宁以及百色的灾次位居前3位,发生的暴雨洪涝灾次分别为16次、12次和12次;崇左的暴雨洪涝灾次最少,仅1次。

3.3 农作物脆弱性特征 以各县(市、区)的农作物受灾面积为农作物脆弱性指数,2015年广西14个地级市的平均农作物脆弱性指数为6 000hm2。桂中地区的农作物脆弱性较高,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中部东部地区向西南部地区逐渐递减的。南宁市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较大,达到19 301hm2;其次为贺州、柳州,分别达到16 000hm2和15 700hm2;玉林是农作物受灾面积最少的地区,农作物受灾面积仅为2 884hm2。

3.4 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价 脆弱性是决定灾害风险及其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灾害经济损失的增长主要是受灾人口和经济资产暴露度的增加。在暴露度同样的环境下,灾害不利影响的程度和类型取决于脆弱性。本文在脆弱性指标的选取上,用受灾人口的来表示人口脆弱性指数;农作物受灾面积来表示农作物脆弱性指数;各县(市、区)的直接经济损失作为经济脆弱性的指数。依据人口脆弱性指数VP、农作物脆弱性指数VC和经济脆弱性指数VE的等级数构建暴雨洪涝灾害脆弱度指数(V),V=(VP等级数+VC等级数+VE等级数)/3,以地级市为基本制图单元编制出暴雨洪涝脆弱性评价图。由图8可知,南宁、贺州、河池的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位居前3位,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分别为5.33、4.67和5.0;其次为钦州、柳州,钦州、柳州的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为4.33和4.0;崇左市的脆弱性最小,仅为1.33。2015年广西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在空间分布上以中部区域为中心,分别向西、向南降低。

4 结论与讨论

本次研究采用2015年广西地情网、广西气象局网站的各类暴雨洪涝灾害统计资料,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的《灾情快报》中各县的受灾次数、受灾人口、直接经济损失和农作物受灾面积等资料,对广西暴雨洪涝灾害的时空格局和脆弱性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基于灾情数据的数理统计方法,重建了广西2015年4―11月14场暴雨洪涝的时空特征,客观的反映2015年广西暴雨洪涝灾害的分布规律,暴雨洪涝灾害区域涉及14个地级市,其中较大范围的有11场。暴雨洪涝灾害月际分配不均,夏季最为集中,暴雨洪涝主要发生在5―9月,5月和6月发生的灾次占全年灾次的一半。7月22―31日这次暴雨洪涝灾害的受灾人口最多,高达101.87万人。

(2)暴雨洪涝灾害发生的次数在空间分布差异大,总体表现为由桂中桂东地区向桂西地区减小的,暴雨洪涝灾害的次数中桂东>桂北>桂中>桂南>桂西,其中河池、南宁和百色的暴雨洪涝灾害灾次位居前3位。

(3)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在空间分布上以中部区域为中心,分别向西、向南降低;人口脆弱性由中北部地区向西南部地区减小;经济脆弱性由桂东北地区向桂西南地区减小;桂中地区的农作物脆弱性较高,在空间分布上表现由中东地区向西南部地区减小。南宁市的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和农作物脆弱性较高,河池市的人口脆弱性较高,桂林市的经济脆弱性较高。

暴雨灾害论文:广西暴雨洪涝灾害的时空格局与危险性评价

广西地表过程与智能模拟重点实验室(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

摘 要:在统计广西2015年暴雨洪涝灾情数据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暴雨洪涝灾害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5年广西暴雨洪涝灾害月际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5月、6月和9月;中东部地区的暴雨洪涝灾害危险高,而西南地区的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低,其中南宁市的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较大,防城港市和崇左市的危险性最小。

关键词:暴雨洪涝灾害;承灾体;危险性评价;时空格局

暴雨洪吃趾κ怯沙て诒昊蚪邓而造成大量积水和径流淹没低洼地区造成的人口、经济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1],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下,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及影响范围不断上升[2]。我国的暴雨洪涝灾害大部分是由暴雨引发的,其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大、造成经济损失高[3]。自然气象灾害引起的农作物受灾面积也出现不断增加的趋势[4]。我国每年因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在100亿元以上[5]。2015年中国有20多个地区发生暴雨洪涝灾害,受灾人口约有2 000万人;造成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约有100万人和4.4万间房屋倒塌。暴雨洪涝灾害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命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而处在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广西降水丰富、暴雨量大,每年暴雨引发的泥石流等灾害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据统计,2015年广西洪涝灾害,造成约有300万人受灾,而因灾死亡有28人,有16.7万hm2农作物受灾,其中成灾有8.7万hm2;有7 000多间房屋倒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2亿元。因此需要对广西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及危险性进行研究,切实为广西减灾防灾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目前,国内外对洪涝灾害时空格局特征和洪涝灾害的危险性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如陈香等人根据福建省气象灾害年鉴提供的数据资料,对福建省的暴雨洪涝灾害时空格局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福建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对策[6-7];杨佩国等人利用EM-DAT中的灾害记录数据资料,对亚太地区近20a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分析[8];廖永丰等人对我国21世纪初发生的的自然灾情,进行空间分析[9],景垠娜等人利用GIS对上海浦东新区暴雨内涝灾害的危险性分析[1];李香等人利用GIS技术对海南岛暴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10];马国斌等人对中国短时洪涝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研究[11];樊高峰等人用GIS对浙江省暴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12];张振国等人运用情景模拟对城市社区暴雨内涝灾害的危险性进行分析[13];范擎宇等人对松花江流域暴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14]。还有学者对广西暴雨洪涝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风险评估与区划、防御对策等进行相关研究[15-21]。广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区内有红水河、南流江、西江等流域,河网密度大,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每年暴雨出现的次数较多,而且降水历时较短暴雨量大,区内的河流水位变幅大,喀斯特地区范围广排水不畅,遇到暴雨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基于上述研究,本文采用灾情数据的数理统计方法,搜集了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暴雨洪涝灾害的灾情数据资料,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暴雨洪涝灾害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为广西防灾减灾的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 根据暴雨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与危险性评价的基本要素分析,文中所用统计数据来自2015年广西统计年鉴,包括各县的行政面积、人口、GDP及耕地面积。应用广西地情网、广西气象局网站的暴雨洪涝灾害统计资料,以及广西民政厅的《灾情快报》中各县的受灾人口、直接经济损失和农作物受灾面积等资料。

1.2 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度指标及评价方法

1.2.1 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度指标 暴雨洪涝致灾和成灾的程度由多种因素决定,暴雨洪涝灾害时空方面出现差异。暴雨洪涝灾害的形成与发展与暴雨灾害天气和影响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等有关联,在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的选取上,包括灾次ZC和承灾指数CH。

[灾次ZC=Ni(i=1,2,3…14)] (1)

当有暴雨洪涝灾害发生时,Ni=1;没有暴雨洪涝灾害时,Ni=0。

[CH=a+b+c3] (2)

式中的a、b、c分别代表人口密度等级数、耕地面积等级数和地均GDP等级数,a、b、c的取值范围在1~6,灾次ZC和承灾指数CH指标的分级标准见表1。

1.2.2 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度评价方法 根据王静爱等人的研究[22],以ZC和CH的等级数构建广西暴雨洪涝灾害危险度指数W,

[W=ZC等级数+CH等级数2] (3)

式中的ZC和CH分别代表暴雨洪涝灾害的灾次和承灾指数。以地级市为单位制图单元编制出暴雨洪涝灾害危险度评价图。

2 暴雨洪涝灾害时空特征

2.1 时间分布特征 广西南临北部湾,常受到台风等天气系统的影响,容易形成致洪暴雨。2015年5―11月,广西共发生14场暴雨洪涝灾害,涉及14个地级市,80多个县,受灾人口达300多万;其中较大范围的有11场。暴雨洪涝灾害从4月下旬_始出现,主要集中在5月、6月和9月。由图1可知,2015年广西暴雨洪涝灾害事件中,5月18日这次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较高达9 500万元;受灾人口最多的是发生在7月31日这次暴雨洪涝灾害,其受灾人口高达101.87万人;6月15日这次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较大高达4.9万hm2,占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的29.4%。广西暴雨洪涝灾害年内分布不均,夏季最为集中。

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对比

2.2 空间分布特征 强降水是引发暴雨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广西降水的空间分布受到不同的地形地貌等条件的影响。从地势上看广西西北高东南低,受到地形的影响,全区降水分布差异明显,西北喀斯特石灰岩地区排水不畅,暴雨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利用广西气象局网站2015年各类暴雨洪涝灾害统计资料,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的《灾情快报》中各县的受灾次数、受灾人口、直接经济损失和农作物受灾面积的数据资料,分析暴雨洪涝灾害灾次的空间分布。由图2可知广西各地级市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灾次在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河池、南宁以及百色的灾次位居前三,发生的暴雨洪涝灾次分别为16次、12次和12次;崇左的暴雨洪涝灾次最少,仅有1次。在空间分布上总体表现由东北部地区向西南部地区减小,其中发生灾害的次数中桂东>桂北>桂中>桂南>桂西。桂东地区在2015年共发生28次,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最多,占总数的27.2%;桂西地区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次数最少,仅有13次。

1

3 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性评价

3.1 暴雨洪涝灾害承灾体特征 暴雨洪涝灾害承灾体指数CH表示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地区的承灾体强度,是地区单元人口密度、耕地面积和地均GDP的综合指标。地区承灾体指数值越高,表明地区承灾体潜在的危险性越大。2015年广西14个地级市的平均承灾体指数为3.24,属于第3等级,表明全区承灾体潜在的危险性在中度水平。由图3可知,暴雨洪涝灾害的承灾体在空间分布上总体表现由中南部地区向西北部地区减小的特点。南宁、玉林、北海的承灾体指数位居前三位分别为4.7、4.7和4.3,承灾体指数3~3.5的城市有钦州、柳州、桂林、来宾、崇左,梧州和百色的承灾体指数2.5~3。承灾体指数低于2.5的有河池、防城港、贺州。

3.2 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度 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度是灾次与承灾体综合评价的结果。由图4可知,2015年广西14个地级市的平均危险度指数为3.03。广西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度指数桂东>桂中>桂北>桂南>桂西。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度在空间分布上总体表现由桂东桂中地区向桂西南地区减小的趋势。由图4可知,南宁、玉林的危险度指数都超过5,南宁市的危险度指数甚至高达5.5万人;梧州市、北海市、河池市、百色市的危险度指数也在3.5以上,防城港市、崇左市的危险度指数低在2以下。由此可知,南宁的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较大,防城港市和崇左市的危险性最小,广西中东部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危险高,而西南地区的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较低。

4 结论与讨论

采用2015年广西地情网、广西气象局网站的各类暴雨洪涝灾害统计资料,以及广西统计年鉴等资料对广西暴雨洪涝灾害的时空格局和危险性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利用2015年的灾情数据,重建了广西暴雨洪涝的时空特征,客观地反映2015年广西暴雨洪涝灾害的分布规律,暴雨洪涝灾害月际分配不均,夏季最为集中,暴雨洪涝主要发生在5月―11月。暴雨洪涝灾害的灾次数空间差异大,总体表现由东北部地区向西南部地区减小,其中河池市的灾次较高。

(2)暴雨洪涝灾害承灾体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中南部地区向西北部地区减小。南宁的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较大,防城港市和崇左市的危险性最小,广西中东部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高,而西南地区的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低。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