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大学化工论文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思想最容易受影响。打造网络文化工作室要坚持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融合网络文化建设的方法方式,为文化载体打上凝练性、客观性、深刻性、便捷性的标签,站在高校大学生的角度发声,让大学生愿意看,愿意听,愿意参与。
大学化工论文

大学化工论文:大学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论文

一、大学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现状

1.设计题目陈旧,设计内容格式化

多年教学延用同样的题目,分组进行设计,设计题目内容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网络或往届同学存档赠送的资料中都有较完整的设计模版。因此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只要按部就班地照葫芦画瓢,基本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由于题目陈旧和设计内容格式化导致设计效果变成纸上谈兵,流于形式,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重视,设计质量差,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2.设计手段单一

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制图能力、计算能力及相关设备选型等综合能力,所以要求学生手工绘图、手工计算。但通过多年设计经验发现,学生对基本的制图规范如尺寸标注、比例选定、局部刨面图及俯视图相关规范性方面仍不能较好掌握。同时手工计算存在计算量大,计算结果度不高的问题,比如,塔板层数计算无论采用逐板计算法还是制图法,其它如经验公式、经验参数选取和试差法的应用等都可能出现以上问题,其计算结果必将影响后续设计内容,严重者导致负荷性能图检验不合格。这时按正常设计处理方法应该从尾到头逆向再检查一遍,从出现问题处再重新计算设计。但这时学生一般都身心疲惫,失去信心和毅力;另一方面设计时间也难以保障,结果必然导致一部分学生掩盖问题、私自篡改数据,而不能面对问题静心思考,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不知小小数据的改动可能会给实际生产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3.考核方式单一

以往教学中一般采取出勤、说明书和图纸三部分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但在执行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比如,图纸方面,由于上交的是“无声”的书面成果形式,致使懒惰或制图技能差的同学有机可乘,私自找别的同学替画,指导老师却无法核实;说明书若是电子版,则可以套用本组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简单的数据、文字修改,这一点从部分说明书中出现错误的相同性得到验证,这时问题虽然发现了,但指导教师仍很难判定是谁套用谁的,是谁替谁画的,另外还可能是同组同学“分工合作”的结果,所有这些问题的出现,必将对最终成绩的评定带来困难,也易导致该考核方式不能公正、公平地对学生做出考核的问题,也难以检验设计的质量,同时助长了不良的学习风气。

二、大学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校及目前大环境下对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笔者结合近几年教学实际经验针对性地试将一些实践教学手段引入到本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设计题目创新化、设计内容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针对课程特点及学生知识水平储备的差异,以“提优、促中、转差”为原则,设计新颖题目及多样化的设计内容,重在从多角度、多方面鼓励学生正确处理独立完成和团队合作的关系,提高对课程设计的重视程度。具体采取两种措施进行:常规设计和参加设计大赛设计,同时针对不同的设计对象,采取不同的设计题目和设计内容进行教学。

(1)选题和内容来源于生产实际。对于参加常规设计的同学,为了克服以往教学中选题的不足进行了慎重科学地选题,题目主要来源于生产实际,比如甲醇工段、甲醛工段、乙炔工段等单元操作,按组制定题目,同组同学分别承担进料组成、进料状态、进料量或生产任务不同的设计内容。

(2)选题和内容来源于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是由教育部、中国化工学会、中国化工教育学会在企业的赞助下举办的全国性竞赛,参赛高校遍及全国各省市地区,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化工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大赛题目每年均不同,并且与生产实际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同时,采取积极宣传和鼓励的方式来引导同学自愿加入这一部分的课程设计。设计任务依据当年的竞赛下达任务条件而定。五人一组为一队,设队长一名。小组成员可以根据各自的特长和兴趣来分工合作,执行中采取“传、帮、带”的形式进行。由于设计任务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为了使学生较快“入戏”,请教有参赛经验的上届学生“传”授经验,主要包括团队合作的要点、软件的学习、方案的确定等方面;同组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及各组同学互相“帮”助解决共性难点问题。小组内自学能力、自主能力强的同学“带”动稍弱的同学,整体相对较强的队“带”动较弱的队进行设计。采用不同的设计题目和内容,符合了不同学生的“口味”,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自信心和团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有效地避免了设计抄袭、代做的现象,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良好设计氛围。

2.采用灵活丰富的设计教学手段

由于常规的课程设计时间为两周,若设计全部采用手工计算、手工制图进行,很难高质量的完成设计任务。因此,构建灵活丰富的设计教学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主要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实践:

(1)提前下达任务让学生做好早入手准备,比如提前学习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和化工制图等课程的部分内容,能达到理解和会识图的目的。并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解决问题,引导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增强自信心。

(2)在理论课教学中,注意结合课程设计相关知识采用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教学,适当训练计算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实验课教学中注重对现场设备仪表及工艺流程的观察和指导,从而使学生在理性和感性认识上有一定提高,使学生感到题目来源的真实性,增加设计的兴趣,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为课程设计做好铺垫。

(3)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关于AutoCAD、Aspenplus等相关计算机软件的自主学习。布置辅导学生学习AutoCAD,网上下载教学视频,提供几个与课程设计有关的网站等。

(4)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身边地现象,树立工程意识。比如,教室里供热的换热器类型、结构、适用条件、规格、安装位置等是如何确定的;要保障教学主楼十楼在高峰期正常供水应如何选泵等等。通过引入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小例子,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化工原理课程的重要性及实用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通过在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采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手段,削弱学生对设计的恐惧和依赖心理,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大大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为学生按时完成课程设计提供保障条件。但要注意,要防止学生对软件产生依赖心理,而忽视了对课本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计算基本能力的练习。

3.考核方式多元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针对以往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依据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以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工程”观念的设计能力培养为主,采用切实可行的多元化考核方案,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能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1)针对同一题目不同设计任务的同学,实行多方位、立体化综合评价体系,设计期间定时及不定时地检查设计进度和内容,达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的目的。一方面督促了设计进程,另一方面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同时,通过当面问答的形式避免了抄袭或替代设计的过程,对答辩成绩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进行评价,以“段段清”的方式进行答辩考核成绩评定,即将答辩环节渗透在设计的整个过程。最终结合学生平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图纸、说明书情况给出总成绩。

(2)针对参加化工竞赛的同学,考核方式采用“总分”结合的形式。“总”为小组作为一个整体总得分情况,主要从设计的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创新性和最终团队答辩情况而定。“分”为小组中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情况、参与积极性和个人答辩情况。答辩过程按照参赛标准进行,小组“总”成绩占每个学生总成绩的40%,学生独立设计成绩占学生总成绩的40%。个人创新占学生总成绩的20%,主要包括设计方案的确定、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相关软件应用、节能环保及经济性评估等方面有创新或突破。针对不同设计任务,采用的考核方式虽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均较合理、公平、公正地反映了学生的综合成绩,同时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通过近四年的教学实践和改革,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参加大赛同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校、院领导的肯定,学生整体设计水平明显提高,具备了一定的化工PID识图、制图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生产实习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大学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应用化学等专业学生进行学习的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课。通过对设计题目、内容、设计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养成尊重实际向实践学习,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经济观点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孔小红 白云起 白青子 王劲草 张宏森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大学化工论文:化工类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一、毕业设计选题存在局限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化工类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主要是模拟和参考现场装置选取某一局部开展设计工作,多数学生因受现场装置的约束,设计兴趣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毕业设计中体现不出自己的新想法,实践创新能力不足,设计中体现的创新点相对较少,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不高。管理不善,考核不严学校虽然制定了相关毕业设计管理办法,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却普遍存在不严格、不规范、缺乏有效监控等现象,特别是到用人到位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和指导,导致毕业设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整体毕业设计完成质量不高。

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一)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环节,解决了毕业设计和就业时间上的矛盾,保障了有效的毕业设计时间

1.第七学期学生提前选题进入课题组,提前进行毕业设计工作,以拟补因考研、就业、到用人单位实习实训所耽误的时间,保障了有效的毕业设计时间[8]。2.对到用人单位进行实习实训的学生,加强管理,除必须履行必要的手续外,指导教师还应强化远程指导,做到每周学生必须汇报一次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对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指导教师应随时做到远程指导。3.对因考研、就业等请假较多的学生,充分利用周六、周日时间加班完成毕业设计内容,指导教师牺牲休息时间进行指导,保障了毕业设计按计划进度进行。

(二)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

1.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的指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求每位指导教师要业务过硬,要有良好的师德,日常要严格管理。特别要求青年教师在接收指导毕业设计学生之前,首先要选定设计题目,完成毕业设计预设计,由所在系组织进行预设计答辩,答辩过程中,要明确提出引导学生兴趣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具体方法和措施。所在系审查同意后,报教学院批准后方可接收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确保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2.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青年教师导师制,从选题到日常的指导,老教师要全程跟踪指导。系里也应配合专题教研活动,如请老教师进行经验介绍、预答辩、研讨等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特别要提高师德水平。经过两轮的传帮带,使青年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水平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稳步提升,使他们尽快成为教学骨干。

(三)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对多数学生,主要是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强化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师德。科学合理地解决学生毕业设计时间与就业时间的矛盾,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不要受现场装置的约束,要有开拓性和创造性思维,毕业设计中一定要体现出自己的创新点。2.对少数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成果(小试或中试成果)完成一个新的化工类工艺包设计。包括收集和整理有关设计数据和信息、方案论证、厂址选择、工艺流程设计、物料衡算、热量衡算、设备计算及选型、技术经济分析、设备布置设计、管道布置设计、设计说明书的编写等。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3.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三井化学杯”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等竞赛活动。通过竞赛,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创新的乐趣,体会到学以致用、学为所用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4.强化过程监控,增加期中答辩环节,纳入成绩考核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对毕业设计工作量和质量要做到全过程有效地监控,特别对在校外完成毕业设计的部分学生,更应加强管理,按学校、教学院和系统一要求除必须履行必要的手续外,指导教师还应强化远程指导,做到每周学生必须汇报一次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对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指导教师应随时做到远程指导。以往的毕业环节,少部分学生学习不主动,前半学期设计工作拖拖拉拉,不按计划进度完成,后半学期才开始投入精力,有的甚至找别人帮忙完成设计工作。由于精力投入不够,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为了确保毕业设计按计划进度完成,保障毕业设计质量,在毕业设计过程增加期中(考核)答辩环节,即在学期中对学生进行期中考核(答辩),考核成绩占指导教师评分的50%,该成绩纳入毕业设计总成绩考核,以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工作。

三、结语

按以上毕业设计改革措施,在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两个专业三届本科生部分学生中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结合部分教师的科研成果,指导学生完成了24个化工基础设计题目,组织指导学生参加了三次“三井化学杯”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一次“开拓杯”吉林省首届化工类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共有83名学生参加,获得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作品奖1项,团队合作奖1项;获得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的好成绩。这种新的毕业设计改革措施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认可。学生们认为,新的毕业设计改革措施不同于以往按图索骥的教学方法,而是突出主动性,在提高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也有所提高。

作者:张启忠 金范龙 董薇 宋岩 戴传波 潘高峰 单位:吉林化工学院 吉林化工学院

大学化工论文:发挥综合性工科大学优势培养医药化工高层次人才

当前医药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国际医药行业加速技术革命的挑战和高科技高投入下强化专利保护的严峻现实,医药工业需要进行从仿制到创新的战略转移,需要强化工业化生产过程,增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高等药学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形势,深化改革,拓宽药学人才培养的途径,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大学办学的力量和积极性。

一、培养医药化工人才的必要性

传统的医药工业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救死扶伤、保障人民健康为宗旨,以生产出产品为首要目的。实现工业化生产时较少从化学工程角度去考虑设备与过程的设计、放大和控制,缺少化学工程研究。因此,我国制药工业中的化工过程比较落后于其它化学工业。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医药工业除面临新药开发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外,还面临着竞争机制的挑战,特别是复关后面对的是国际大市场的竞争,如不迅速提高技术水平,建立现代医药工业,就会在市场经济中缺乏竞争能力。根据医药生产过程基本是化工过程的特点,要建立现代医药工业体系,提高生产操作水平,降低成本,减少能耗、物耗,就必须加强在医药工业化生产中的化学工程研究。

根据我系毕业生分配情况,医药行业尤其是制药行业与公司迫切需求医药化工方面的毕业生,虽然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分配至医药行业的科研、生产单位,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包括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的不满足。分配到医药行业的毕业生也反映他们的知识结构上的不适应,需要花1-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对药学方面的知识和特点进行熟悉和再学习。

二、发挥清华大学的工科优势培养医药化工人才

医药工业是技术密集型的特殊行业,理、工、医药学科的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共同培养药学人才是加强我国高等药学教育、使之更好地为我国医药工业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清华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兼有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即将成立的人文社科学院的综合性委属重点大学,具有雄厚的公共基础和机、电等公共工程基础。化工系的化学工程学科是学校的重点学科之一,近几年来又着重在加强工程实践基础上做了不少努力。具有较雄厚的化学工程的反应、分离、过程优化设计等科研基础和教学基础,也是优势所在。同时我校还有相关的生物科学技术系、化学系。化工系也设有生物化工与制药研究所,并即将与国家医药局科教司联合成立国家医药局清华大学医药工程中心,因此也具备一定的开设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的基础课(如生物化学、有机合成)的能力。但目前尚欠缺开设有关药学和药理等专业课及实验的条件,需要兄弟医、药院校的协助。因此总的设想是在国家教委和国家医药管理局的统筹安排下尽快在我校化工系试办以坚实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为特征的、同时覆盖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专业面较宽的5年制医药化工(或制药化工)专业,尽快培养一批适应我国医药事业发展的、既有坚实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又懂化学及生物制药的特殊原理及要求的工程型医药学人才。

三、办学方式

方式1:以清华大学化工系为主,借助兄弟医药院校的师资、办学经验和条件,五年中前三年突出清华大学的特点,充分发挥本校的办学优势,打好公共基础和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第四学年开始,请兄弟医药院校、系的教师开设有关药学方面的专业课,并尽可能就近借助兄弟医药院校、系的实验条件进行相应的必要的实验技能训练。同时积极培养和引进本系这方面的师资和实验条件的建设。见习和生产实习均到制药厂进行,第五学年的一学期进行制药化工过程中的工程、工艺学习,以及少部分偏重基础研究的毕业设计(论文)。获得工学士学位。

方式2:在试办“医药化工专业”的同时还可试办第二学士学位,多途径培养多种类型的制药工程人才。在获得化学工程及时学位的同时,取得药学第二学位。在我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中,于第三学年开始选取一批的志愿者,在修及时学位(化学工程与工艺)课的同时,陆续选修药学专业的基本必修课。五年内同时修满两个学位的必需学分,并同时完成化学工程学与药学两方面的毕业设计(论文)者授予两个学位。此类学生及时学位为主,第二学位为辅,有条件者,两篇论文好相结合。及时学位由清华大学化工系负责,第二学位由医药院校负责,合作对象待定。

方式3:在试办5年制本科“医药化工专业”的基础上可与兄弟医药院校合作培养医药化工硕士和博士生。在我系师资、经验和技术条件成熟时可更多更广地培养这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方式4:我校正在进行学分制的试点,借此可以实现本科与研究生的衔接培养,其中医药化工专业本科生中非常者可在四年内修满本科毕业学分后提前选修硕士生的学位课,即现在所谓的4十2,而其中特别者还可直接确定攻读博士学位,即现在所谓的5十4。由于实行学分制.教学计划灵活,学生更能主动学习,有可能6年直接获硕士学位,9年直接获博士学位。不过这些学生一般都是在经过一段本科学习后发现的特别人才。根据清华大学近年来的生源情况看,此种因材施教、培养特殊拔尖人才的方式是必需的。

大学化工论文:北京化工大学新生英语学习策略调查及思考

[摘要]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北京化工大学2007级新生英语学习策略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新生在英语学习的策略上缺乏理论上的指导。对此笔者提出了较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期对大学英语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

一、引言

英语学习策略是英语学习者为了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用的各种行动和步骤[1]。英国语言学专家Andrew D. Cohen 在《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的策略》一书中,根据学习策略的用途和目的,把学习策略分为语言学习策略(strategies in learning the language)和语言使用策略(strategies in using the language)。他将语言学习和使用策略定义为“由学习者有意识地进行选择并可产生一系列行为如储存、记忆、回忆及应用语言信息以加强外语学习和使用的过程” [2]。笔者认为,如果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学习成效依旧不甚明显,其原因可归结为语言学习者缺乏适当的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知识和策略意识,同时没有能够掌握并选择使用多种有效的学习策略。美国着名语言学家 Oxford R. L. 认为,运用学习策略的目的是“加快外语技能发展的进程”,“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更加成功、更加自主、更加愉快所采取的行为活动”,并指出其重要性表现为:(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工具;(2)经过学习策略培养的学习者会比没有经过策略培养的学习者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学习效率也较高 [3]。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英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其自身的英语水平和语言本质,并根据个人特点明确不同的学习任务,同时要掌握相应的语言学习策略。应用语言学专家O’Malley & Chamot 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个人用以帮助自己理解、学习或记忆信息的特殊思想和行为”,并根据认知学习理论将学习策略分为三大类,即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 和社会——情感策略(social-affective strategies),强调“缺乏元认知策略的学习者,根本没有方向或机会计划学习的方向”[4]。因此培养元认知策略在学习策略的培养过程中尤为重要,要力求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意识,更好地去运用元认知策略来培养自我管理和支配自己的英语语言学习。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最早提出元认知(metacognition) 概念,即人们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调节。他认为,元认知策略是指管理策略,即与学习或其他与学习有关的认知过程及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价等过程对认知进行调整的行为,它可协调各种学习策略,其中包括确立目标、制定计划、策略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等。认知策略是指学习策略,即在学习中或解决问题时进行分析、推理、概括、信息传递以及做笔记等帮助学习者获得知识或进行概念理解的行为,它涉及关于认知过程的知识,是使用元认知策略的基础和语言活动中智力活动的主要表现,其中包括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一切认知活动,或为了有效学习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譬如记忆、联想、演绎、重复、猜测、复习、笔记等[5]。英国语言学专家Skehan在《语言学习认知法》一书中指出:“元认知策略控制了认知策略的使用,学习者的学习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元认知策略使用的成败。”[6]因此需要努力做到从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入手,让他们能够主动监控、调整和评价自身的学习,同时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使认知和弥补策略使用能力提高,最终达到提高英语学习水平的目的。元认知知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关学习者本身的知识,二是有关任务的知识,三是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的知识。特别是对于刚刚跨入大学的新生而言,更需要对他们进行元认知策略的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学习过程,确立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使他们能迅速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适应大学英语学习。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北京化工大学2007级普通班新生,共计92个小班,总人数为2134人。问卷目的是了解新生英语学习方法,加强学习策略特别是元认知策略的培养,从而提高新生英语学习水平和学习效率。同时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教学参考,进而促进英语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是以问卷调查为主的定量研究。问卷主要侧重现有词汇量,旨在了解学生学习英语惯常做法、时间安排、课堂表现、问题所在等。问卷内容涉及外语学习者自主意识、外语学习观念、对大学外语学习的认识以及对英语自主学习的总体观念几个方面。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 新生中48%来自县城和乡镇,高考英语成绩在100-130分的占77%,目前学生自我估计的英语词汇量在1,000-3,000词的占82%。可以看出,大部分新生英语水平属于中等,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对新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特别是加强听说读写技能的学习策略训练。

在时间安排上,40%的被调查者课外花在英语学习上的学习时间一周在4小时以下,除正常上课外一周学习英语4-8小时的新生占43%。在课堂上一贯表现为说英语时通常习惯先用中文组织意思再翻译成英语的有31%,经常不敢当众发言或提问的有26%。调查显示,在新生自身英语学习方法中,有31%的人主要是记忆大量单词,还有30%的人是靠进行大量阅读。新生的英语自主学习目的主要是扩大词汇量的占35%,课外阅读报纸、杂志、英文小说、期刊、时文的占25%,主动加强课外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训练的只有11%。19%的新生认为自己在英语学习中有待提高的是口语,17%认为是听力。调查显示,新生认为自己在英语学习中不够勤奋的占26%,缺乏耐性的占20%,缺乏方法的占18%,缺乏信心的占11%。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考过大学英语四、六级后,为了今后的学业和事业而一定继续终身学习的占34%,将来想继续出国深造或工作因此会终身学习的占14%,想继续学习但不知能否坚持的占36%。

本次调查反映出新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新生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分配和

精力投入不够,因自主学习态度和环境因素而影响而学习效果,个人差异和性格特点使其在英语课堂上表现不一,缺乏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选择和运用高效的学习策略的能力欠缺等。

研究语言学习策略的专家Jones指出:“策略培训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改变学生对自己能力的态度,让学生明白学习失败的原因并不在于自己能力差或用功不够,而是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7]因此需要针对新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学习态度以及一贯使用的英语学习方法进行英语学习策略的专门培训和指导,使其明确并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策略的重要意义,培养和提高其自身的策略意识,并且增强其自信心,以及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清楚知道使用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相应学习策略,并由教师提供语境化策略训练,使其在有意义的上下文中能够合理运用相应的语言学习策略。特别强调要首先培养元认知策略,提高新生运用各种语言学习策略的能力,更加高效地学习,进而提高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语言水平。

四、结论和建议

培养英语学习策略需要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并强调策略教学,尤其是元认知策略,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自身学习能力,以期不断提高其元认知策略和英语综合应用水平。应用语言学家Rubin认为,语言学习策略是“能够直接影响语言学习并且能有助于学习者构建的语言体系发展的策略”[8]。教师需要在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根据个体差异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进行个性化自主发展,注重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中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通过认知策略的培养,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各种学习策略技巧,如听力技巧、交际策略、阅读策略、写作技巧、翻译技巧,通过元认知策略的培养,使学生养成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安排学习任务、监控学习过程、评估任务完成情况的习惯。

以下为笔者融合元认知策略培训提出的较为切实可行的学习策略:

1.合作学习策略(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合作学习策略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英语程度、学习成绩、性格特点、性别差异进行分组,各组独立完成一项不同的具有合作性的研究性任务,由学生自己确定研究课题和科研计划,以多种方式进行调查研究,选择并确立研究方法,向全班公开展示研究结果并提交研究报告,同时就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每人要进行阐述。合作学习有助于增加参与意识、降低焦虑、增强自信、培养文化意识和社交素养,同时提高应用英语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并且将语言学习和其他学科学习结合起来,以期提高自我独立分析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文献阅读、专题写作、口头表达等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笔者在以下的几种策略中分别融合了合作策略在其中,以期达到的教学效果。

2.阅读策略 (Reading strategies)

英国伦敦大学的阅读者教育专家Catherine Wallace 提出:“在交互模式中阅读者应用了语言、背景、结构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内容和阅读目的有选择地灵活使用一定的阅读方法即阅读策略。”[9]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过多地讲授语言知识、语法现象以及句子结构,而是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能力,并且要指导他们利用教师已经讲授过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及学生课外通过自身努力学习获得的有关知识,尽可能带着教师提出的导读性问题,以及自己就相关题目和话题想出来的可供讨论和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去阅读整篇文章,同时注重加强对文章内容的通篇理解,以及对文章体裁、写作风格、语言特点、篇章结构和遣词造句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来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笔者曾经尝试过的英语阅读课教学方法是:教师要强调让学生做到背诵精彩的篇章段落,并通过课外学习小组对要求学生掌握的段落内容进行检查和记录,并算作平时成绩,方法包括听写、默写、翻译、完型、复述等不同形式,以期让学生达到尽可能用地道的英文来表情达意,进而培养其用英语去思维和理解的学习习惯,加强其直接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给学生开列适合其英语语言水平和阅读程度的原版或注释本经典着作的书目,同时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各类英文报刊杂志和各类文体的英文原版阅读材料来加强精读和泛读训练,学习小组可以通过讨论、互评、简答、概述、缩写、读书报告、书评和课堂展示等多种方式来完成定期抽查测试,并记录下来作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一部分。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互相交流各种阅读技巧,从而能够更灵活恰当地使用阅读策略,如猜测、预测、词汇技巧、略读、扫读、以意群为单位阅读、结构分析、推理等,培养和加强语感,将语言技能和阅读技能结合起来。

3.听力策略 (Listening strategies)

听力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听英语材料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在听力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听力策略和听力技能进行合理选择, 尽可能做到听前做预测、听时做笔记, 同时进行联想和有效推理。此外要做到对所提供的资源进行相对理想的分配,如对英语语言知识和社会背景文化知识等的掌握和有效利用。教师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已经提供的背景知识、自身的语法知识和较强的推理能力以及听力材料中说话者的语气和语调来进行合理判断,并猜测所听材料的具体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明确意思,尽量排除生词和母语干扰。同时学会通过做好笔记来加强理解,并且努力做到对自身注意力、听力理解力和听力策略有效性等进行合理分配、自我监控、自我评估,适时调整听力计划以及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同时更加灵活多样地运用听力策略来提高听力水平。笔者自身的听力课教学经验是:在记忆过程持续七秒钟、遗忘随之开始之前,加强对学生听力的时限延伸记忆。强化训练需要不间断地进行大约三周,方法是开始阶段由学生以团组方式进行互相监控和测评,通过大量阅读以及朗读各类文章来掌握相关话题、内容、习语和表达,以便在出现有关内容时进行联想和记忆。可以在教师朗读或播放一篇文章后给定一些关键词让学生进行讲述或复述,同时写出文章大意互相批改,最终逐步做到可以根据提供的少量关键词进行近乎完整无误的表述和写作,从而通过阅读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带动听力的提高和写作能力的加强,真正做到多方位的提高。该过程可以指定各团组中英语语音较好的同学来朗读,同时可以团组讨论和交流各类视听资料。

4.口语策略 (Speaking strategies)

在口语教学中加强元认知策略的训练,教师可通过营造能够锻炼学生听说能力的英语语言环境,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及组织英语朗诵和演讲比赛、英语角等不同策略来提高听说能力。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开放式任务策略,让学生通过团组讨论来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同时指导他们有效地运用交际策略(例如,适当使用犹豫词,积极回应或迂回等策略)来提高表达能力,让其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展现其用英语自如表达的能力。笔者在口语课教学中应用的策略有:就相关话 题和内容给定各个小组不同时间段进行准备,各小组需要通过课外大量资料的查找、收集、整理来进行最终的口头报告撰写、短剧表演、模拟工作面试、访谈、导游、经典影片片断配音、辩论等,互相之间进行评分并记为期末考试的口语部分成绩。这些能调动学生兴趣的口语训练方法让学生能够最终达到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5.写作策略 (Writing strategies)

写作策略强调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加强过程教学,即教会学生做好写作准备、进行整体布局、学会用英语构思,语言表达要求流畅地道,避免母语干扰和汉译英翻译式写作,整篇文章撰写要有逻辑性和连贯性,教师同时需要指导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表达技能以及篇章结构和段落写作的策略性知识,收集并整理与写作主题内容相关的素材,并进行小组讨论,加强互动交流,包括审题构思、拟定提纲、撰写初稿、互评检查、朗读修改、完成终稿,运用有效写作策略以期达到写作效果。笔者的写作课教学经验是:学生首先要做到通过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大量地道的习语表达,同时要尽可能熟记和多记,并且好做到能够背诵出好的篇章、段落和句型,同时进行各种题材、体裁的小组讨论、尝试和训练,加强实用文体写作训练以及调查报告、专题论文和学期论文的撰写, 通过大量的训练来加强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来选择学习策略训练方式,并且采取将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的训练同语言训练相结合的融合性策略教学,结合英语学习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策略培训,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习得并灵活使用各种相应有效的学习策略。要特别强调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听、说、读、写、译等具体语言技能,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学习任务来练习特定的学习策略。在大学新生入学时就注重加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和元认知能力,进而使其能够使用元认知策略管理、支配自身学习,进一步提高英语学习水平。

大学化工论文:发挥综合性工科大学优势培养医药化工高层次人才

当前医药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国际医药行业加速技术革命的挑战和高科技高投入下强化专利保护的严峻现实,医药工业需要进行从仿制到创新的战略转移,需要强化工业化生产过程,增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高等药学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形势,深化改革,拓宽药学人才培养的途径,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大学办学的力量和积极性。

一、培养医药化工人才的必要性

传统的医药工业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救死扶伤、保障人民健康为宗旨,以生产出产品为首要目的。实现工业化生产时较少从化学工程角度去考虑设备与过程的设计、放大和控制,缺少化学工程研究。因此,我国制药工业中的化工过程比较落后于其它化学工业。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医药工业除面临新药开发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外,还面临着竞争机制的挑战,特别是复关后面对的是国际大市场的竞争,如不迅速提高技术水平,建立现代医药工业,就会在市场经济中缺乏竞争能力。根据医药生产过程基本是化工过程的特点,要建立现代医药工业体系,提高生产操作水平,降低成本,减少能耗、物耗,就必须加强在医药工业化生产中的化学工程研究。

根据我系毕业生分配情况,医药行业尤其是制药行业与公司迫切需求医药化工方面的毕业生,虽然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分配至医药行业的科研、生产单位,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包括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的不满足。分配到医药行业的毕业生也反映他们的知识结构上的不适应,需要花1-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对药学方面的知识和特点进行熟悉和再学习。

二、发挥清华大学的工科优势培养医药化工人才

医药工业是技术密集型的特殊行业,理、工、医药学科的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共同培养药学人才是加强我国高等药学教育、使之更好地为我国医药工业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清华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兼有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即将成立的人文社科学院的综合性委属重点大学,具有雄厚的公共基础和机、电等公共工程基础。化工系的化学工程学科是学校的重点学科之一,近几年来又着重在加强工程实践基础上做了不少努力。具有较雄厚的化学工程的反应、分离、过程优化设计等科研基础和教学基础,也是优势所在。同时我校还有相关的生物科学技术系、化学系。化工系也设有生物化工与制药研究所,并即将与国家医药局科教司联合成立国家医药局清华大学医药工程中心,因此也具备一定的开设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的基础课(如生物化学、有机合成)的能力。但目前尚欠缺开设有关药学和药理等专业课及实验的条件,需要兄弟医、药院校的协助。因此总的设想是在国家教委和国家医药管理局的统筹安排下尽快在我校化工系试办以坚实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为特征的、同时覆盖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专业面较宽的5年制医药化工(或制药化工)专业,尽快培养一批适应我国医药事业发展的、既有坚实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又懂化学及生物制药的特殊原理及要求的工程型医药学人才。

三、办学方式

方式1:以清华大学化工系为主,借助兄弟医药院校的师资、办学经验和条件,五年中前三年突出清华大学的特点,充分发挥本校的办学优势,打好公共基础和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第四学年开始,请兄弟医药院校、系的教师开设有关药学方面的专业课,并尽可能就近借助兄弟医药院校、系的实验条件进行相应的必要的实验技能训练。同时积极培养和引进本系这方面的师资和实验条件的建设。见习和生产实习均到制药厂进行,第五学年的一学期进行制药化工过程中的工程、工艺学习,以及少部分偏重基础研究的毕业设计(论文)。获得工学士学位。

方式2:在试办“医药化工专业”的同时还可试办第二学士学位,多途径培养多种类型的制药工程人才。在获得化学工程及时学位的同时,取得药学第二学位。在我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中,于第三学年开始选取一批的志愿者,在修及时学位(化学工程与工艺)课的同时,陆续选修药学专业的基本必修课。五年内同时修满两个学位的必需学分,并同时完成化学工程学与药学两方面的毕业设计(论文)者授予两个学位。此类学生及时学位为主,第二学位为辅,有条件者,两篇论文好相结合。及时学位由清华大学化工系负责,第二学位由医药院校负责,合作对象待定。

方式3:在试办5年制本科“医药化工专业”的基础上可与兄弟医药院校合作培养医药化工硕士和博士生。在我系师资、经验和技术条件成熟时可更多更广地培养这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方式4:我校正在进行学分制的试点,借此可以实现本科与研究生的衔接培养,其中医药化工专业本科生中非常者可在四年内修满本科毕业学分后提前选修硕士生的学位课,即现在所谓的4十2,而其中特别者还可直接确定攻读博士学位,即现在所谓的5十4。由于实行学分制.教学计划灵活,学生更能主动学习,有可能6年直接获硕士学位,9年直接获博士学位。不过这些学生一般都是在经过一段本科学习后发现的特别人才。根据清华大学近年来的生源情况看,此种因材施教、培养特殊拔尖人才的方式是必需的。

大学化工论文:强化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简述

个别工科专业女生求职遭“冷遇”,由于工科专业危险系数高、野外作业多、劳动强度大,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会首先排除女生。也有一些用人单位带着“有色眼镜”,认为女生不如男生吃苦耐劳,在招聘时以“该工作性质不适合女性”为由,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拒之门外。尽管不少女同学的专业学习成绩、社会实践能力都是群体中的佼佼者,却因性别原因,在求职过程中异常艰难,屡屡碰壁。

部分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不足

近些年来,我国各大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不容小觑的成绩,但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问题也逐年突显。毕业生的求职、创业需求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素质的需求无法达到满足,说明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及效果仍有待发掘。目前,工科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以下不足:就业指导工作“全程化”被忽视。部分院校中,只在毕业生中开展就业指导,本应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的职业生涯规划,成了为毕业生们“专门”开设的课程,应急式的就业指导造成高年级同学对“职业生涯规划”无法吃透,而低年级的同学又对其意识淡漠,甚至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并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和意义,就业指导工作成了流于形式的表面功夫。就业指导工作“重服务、轻教育”,缺乏深度。不少院校只是把就业指导工作简单地分配到毕业生及教师头上,大块课程时间用来分析就业形势、灌输就业技巧,把单位用人需求作为头等要务,这都是“重服务、轻教育”的表现。实用性仅是就业指导工作的一方面,如何通过日常教学及社会实践建立理论化的体系和机制才是达成多方位指导的关键。

有效加强“90后”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在就业“寒潮”侵袭之下,建立一套完备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迫在眉睫,应在多元视野中进一步改善固有的就业指导工作理念、模式和方法,帮助“90后”工科大学生的就业之路扫清障碍、添砖加瓦,助其更好地选择人生道路。针对“90后”工科大学生群体及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可行性建议: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树立正确就业观。就业指导工作应植入大学生培养方案之中,从大一新生着手,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性把握自身价值,认清理想与现实,树立崇高信念,以奉献为荣。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有助于缓解毕业生面临就业时的焦虑情绪,并能增强其挫折承受力。同时也要充分普及基本法律常识,提高大学生诚信水平,使他们自觉遵守就业市场秩序,不盲目签约、毁约。推进社会实践与理论课程相结合,提高学生就业素质。充分的社会实践总结能够使学校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应该保持密切的校企联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及时收集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反馈,建立校企推荐机制,为女大学生寻求更多就业机会。同时要加强就业指导理论的学习,否则工作将滞留于表层,无法高效达成针对毕业生的多方位就业指导服务。推进社会实践与理论课程相结合,是提高学生就业素质的关键所在。

放眼中西部工业企业,加大就业市场开发力度。传统东部区域的就业市场仍是“兵家必争之地”,但随着国家十二五计划的不断推进,中西部工业企业发展势头迅猛,用人缺口不断增大,就业前景喜人。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把加大就业市场开发力度放在重要位置,与中西部用人单位建立联系,及时把握需求,做好毕业生动员工作,借中西部发展战略“东风”,为毕业生提供充足品质的就业机会。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任务,尤其是面对“90后”工科大学生这一年轻群体,他们背负着时代特点、社会环境等因素,在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转折点上,需要高度地关注与指导。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该针对其心理特点、价值取向,有的放矢,并弥补从前工作中遗留的漏洞与不足,改进过时的工作方法,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帮助“90后”工科大学生更好地选择就业道路,使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也是社会及国家赋予高校的使命和责任。

作者:王锴 单位:北华大学

大学化工论文:大学生化工研讨性学习与实践

作者:徐国梅 张媛媛 金俊成 张卫卫 常文贵 单位:安徽仿生传感与检测技术省级实验室 安徽医科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为落实学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提高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指导思想是:落实“质量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思路,进一步深化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紧紧围绕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工作要求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工作过程性知识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取向;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门类的资源综合优势,实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深化实践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的弹性教学计划;培养“面向基层、服务地方,学科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优化“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本原则。2012年,在学校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将对培养计划再次进行认真的修订,使本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考核大纲更为科学适用、特色鲜明。

加强课程体系的创新与改革

深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内容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由“通识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三部分组成。四年制本科按照各课程模块的学分规定和修读要求组织落实“1+2+0.5+0.5”分段式课程教学活动,即用一年左右时间修完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两年时间完成专业课程模块(含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教学;第四年,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用半年左右时间分别完成就业导航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任务,半年时间顶岗实习;实践模块贯穿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践类课程采取实验、实习、实训、工程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践环节完成教学任务。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强化对实践教学的整体研究,建立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教学全过程,有意识地使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课程实习与毕业实习、集体实践与个人实践、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它们整合成为一个统一的、贯穿于大学四年全过程的、科学的实践体系,使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所以,以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为突破口,建设了一套适合于化学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训体系,满足专业认知、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需要。以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重心,开设研究创新型实训内容。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成效

本科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情况为了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以科研促教学,建设一批校内开放性实验室、导师科研实验平台,积极倡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提前进入实验室,协助教师搞科研,以锻炼学生的科研及实践能力,并对有成果的学生进行一定奖励,因而学生积极性非常高,近五年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人数如(表略)可以看出随着我校现代分析检测技术实训体系的建设和逐步完善,参与的学生数在逐年增加,而且我校是以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自由组合成立项目研究小组,然后同老师进行联系沟通,查阅文献资料并填写“研究性实验项目申请书”,确定研究项目内容。通过参与研究性学习,学生得到了的训练,给自己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对09级以来参与研究性学习的300名学生跟踪调查,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我校07级一位同学自大二上学期就参与研究性学习,协助老师做研究。正是在长期科研环境熏陶下,该同学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真学习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学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了很多实验技术和技能。2008年参与了安徽仿生传感与检测技术省级实验室项目“农药三唑磷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与研究应用”,并在2010年AnalyticalChemistry上发表了研究论文,该论文获得了2010安徽省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二等奖,该同学毕业后即考取了某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通过参与研究性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5],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科学研究方法,获得丰富、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某学生在大二期间参与了石墨烯的研究性学习,一开始以为很简单,后来发现很多实验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成功,但是多次的失败并不意味一定没有结果。多次失败之后烯,那种喜悦只有参与了才能深刻体会到。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提高,加深了本科生对专业知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但是调查发现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参与研究性学习,可能是因为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或者实训体系没有完善,研究性学习涉及面太窄。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该采取措施积极进行改革和建设,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研究性学习活动做好。

结束语

以学生进实验室,以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为突破口,探索建设了适应于化学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代分析检测技术实训体系。这一实训体系的建设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场所,创建了学生实验、实训的平台,能让学生进入实验室,不再受研究时间、场所的限制,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化工论文:大学图书馆强化工程硕士信息资源服务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简称GCT)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是为我国企事业单位、工程建设部门培养和输送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近年来,随着工程硕士招生规模的扩大,已渐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作为培养单位应注重完善工程硕士培养制度,提高培养质量。同时,作为高校教学科研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也应努力承担起对工程硕士生文献信息服务的重任,为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某一工程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能够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发挥坚实作用。河北联合大学于2002年正式成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目前拥有28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至今已培养工程硕士300余人[1]。

1工程硕士信息资源的需求特点

本次统计限于河北联合大学2009—2011年毕业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虽然不够,但由于学校工程硕士招生时间短,人数比较少,故本次统计基本上可以反映学校工程硕士文献需求和特点。在学位论文中,引文是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者对文献需求的集中反映[2]。通过对引文的分析,可以反映出工程硕士对文献的归纳能力和创新水平,掌握其利用信息资源的特点和需求,为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提供量化依据。

1.1信息资源需求的不均衡性

1.1.1引文数量分析引文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硕士生对相关学科文献信息的了解和吸收能力[3](见表1)。从表1可见,在统计的60篇硕士学位论文中,共引文献3029篇,平均引文量为54.83篇,引文篇数最多的达82篇,最少的有40篇,可见工程硕士从选题、调研到写作的每一环节都要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文献资料的需求量比较大。

1.1.2引文语种分析———引用文献的语种不均衡通过对引文语种的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工程硕士撰写论文时利用国内外文献的情况,吸收信息的能力[3]。同时,对图书馆如何合理地收藏各语种文献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表2可见,学校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引文语种最多的是中文文献,均占总引文的60%以上,而对英文文献的引用率只有将近30%左右。

1.1.3引文文献类型分析———引用文献类型不均衡在所统计的60篇论文中,引文文献包括期刊、图书、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等(见表3)。结果表明,论文引文中有70%以上的文献来自于期刊,其次为图书,而其他类型的引文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可见,工程硕士由于“进校不离岗”,不能像在校生那样有时间、有能力系统地利用书籍,而期刊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新颖等特点,自然成为他们的。而且,工程硕士论文准备时间有限,写作过程求快,这也导致他们更多地依赖期刊。同时,随着图书馆学位、会议论文数据库的日益完善,查阅起来更加快捷,也正日益成为工程硕士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

1.1.4引文年代分析通过对引文年代分布的分析,可以了解工程硕士利用文献的时间范围情况,作为测评论文新颖性的标志之一。在所统计的3029篇引文中,中文文献最早发表于1947年,最近的为2011年发表的文献,时间跨度为65年。中文引文主要集中在1991—2011年这20年(引文共2707篇,占中文总引文量的89.37%)。因此,做好这20年的文献信息工作,对图书馆来说有重要意义。

1.2信息资源需求的应用性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以职业为背景,他们要真正成为企、事业单位合格的专家型人才,就必须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这一特点决定了工程硕士生的学习、科研始终要与工作实际相联系,所学知识必须强调应用性[4]。从学位论文来看,其选题大多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力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如《南洺河铁矿河滩下采矿工艺设计》、《唐钢洁净钢生产工艺研究》、《唐山不锈钢板坯质量控制研究》等论文的选题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应注重这方面书籍的采访与流通,保障工程硕士的实际应用需要。

1.3工程硕士检索文献信息资源的能力相对欠缺

工程硕士大多来自生产及时线,他们平时进修学习机会较少,其专业知识结构开始老化,科研能力弱化。虽然“进校不离岗”,但工程硕士仍期待自己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在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等方面有的提高。所以,他们普遍表现出求知欲强,需求信息量大而又对信息资源的检索能力相对欠缺的特点。目前,不少高校图书馆针对工程硕士的文献信息服务还是空白,他们的信息需求得不到保障,各类数据库资源也不能被工程硕士有效利用。故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应重视并加强对他们的服务,以助其写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将科研更好、更快的转化为生产力,为生产和建设服务。

2对高校图书馆做好工程硕士信息资源服务的建议与策略

2.1针对工程硕士文献信息资源需求的不均衡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针对学位论文引文的语种可见,中文和英文是工程硕士引用文献的主要语种,英文是其检索国外情报资料的主要语种,图书馆应保障英文重要期刊的连续性。(2)针对工程硕士需求文献类型的不均衡,图书馆应重点做好期刊、图书等文献采访和流通工作,同时还应兼顾其他类型文献的发展,较大限度满足读者的需求。(3)对引文年代分布分析表明,图书馆应加快文献购置速度及上架速度,还要做好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的保存和服务工作,以满足读者的信息资源需求。

2.2针对工程硕士文献信息需求的实用性特点,搞好特色读者服务

学校作为以理工类专业为主的高等院校,所招收的工程硕士也多为工科专业,如机械工程、冶金工程、控制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矿业工程等,其目的是为企、事业单位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学位论文实行学校与企业指导教师联合指导,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践和具有工程背景。所以,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加强与工程硕士和学院、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必要时可征求学生与导师的建议,望其推荐书目,以期调整馆藏结构,增加工程硕士所需的各类实用型馆藏,为教学和科研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还可以把工程硕士的历届硕士论文、研究论文、学术会议、对国、内外先进技术、先进生产工艺的研究成果、近期出版的各类实用型文献等制成网页,链接在图书馆主页上,为工程硕士提供方便、充实的服务。

2.3加强文献检索教育

针对工程硕士文献信息检索能力差的特点,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对硕士生进行检索教育。对于毕业多年的工程硕士,他们对日新月异的高校图书馆各类纸质与电子资源已经陌生,导致其文献信息检索能力差,论文资料的搜集必然因此受到制约,论文的写作也自然会逊色很多。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在工程硕士集中授课时间当中,及时对其进行文献信息检索教育,介绍图书馆各类馆藏资源,期刊数据库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实际检索能力,使他们能多积累资料,为学位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文献基础。

大学化工论文:大学生化工厂实习心得体会

本次实习我们主要是学习两钠(硝酸钠、亚硝酸钠)生产车间的化工流程。

在这实习的时间里,我收获了很多的东西,这些都是我在学校里和课本上找不到的,现在我们即将踏入社会,这些实践性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让我们脱离了书生的稚气,增加了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对知识的更深入的了解。

在以前的头脑中,我认为的工作都是很美好的,我想企业和工厂应该都是挺漂亮、挺大起的。现在不都是在讲环保、讲生态化吗,将来的工作环境肯定是整洁美丽的,工作应该也是有趣轻松的。我就是怀着这种憧憬到了我们的实习工厂。一下车我就傻眼了,天哪!这个地方到处都是刺鼻的气味,及时天由工厂领导带我们参观了生产线、工人师傅给我们进行了入厂安全讲座。第二天我们就正式进入车间参加生产。我们四人一组,每个车间的师傅负责带我们生产学习,现在的化工厂自动化程度比较高,工人劳动相对比较轻松,但是一般一个岗位一班就一个人,一班的时间是8个小时,也就是说,工人师傅要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一呆就是八个小时。一开始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对于我们来说,在学校里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和同学朋友,这八个小时单调的工作难以想象,但是随着与工人师傅共同工作的时间久了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我们现在吃穿不愁,但是真正到了社会上,首先我们的自己养活自己!然后的为家庭担起相应的责任!我们必须靠自己的劳动来实现这些!这时我们就不会觉得这八个小时是多么的漫长了,因为这八个小时的背后是我们劳动换来的收获。

在实习时的工作学习同时让我认识到社会是残酷的,没有文化、没有本领、懒惰,就注定你永远是社会的最底层!但同时社会又是美好的,只要你肯干、有进取心,它就会给你回报、让你得到自己想要的!

总之,虽然实习的时间很短,但对我来说,收获是很大的。我会更加珍惜我的学习,并且用实习的心得时时激励自己!

大学化工论文:对沈阳化工大学跆拳道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运用实地考察法、调查问卷法和数据统计法对沈阳化工大学跆拳道运动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适合沈阳化工大学今后跆拳道课程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跆拳道运动 发展现状 发展对策

1前言

沈阳化工大学从2005年9月开设了公共体育课跆拳道选修课程,这门体育课程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学校师生的喜爱,特别是学生练习者很多,练习积极性很高。笔者作为跆拳道任课教师,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跆拳道项目对广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和神秘感,特别是某些特殊训练内容适合在校大学生进行身体和心理方面的训练;其所强调的“学艺先学礼,习武必明德”的武礼、武德要求,倡导的“以礼开始,以礼结束”的尚武精神以及在跆拳道训练中对意志的磨练、对体魄的锻炼,对爱国热忱的培养使跆拳道这一武道运动在我校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发展,近几年,随着跆拳道运动在我校的风靡,校内各学生会、协会也纷纷成立了名目繁多的学习班、俱乐部,在这个过程中,各俱乐部也出现了一些诸如如何聘请教练、如何收费、如何统一道服等问题。这就有必要对学校跆拳道运动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和发展对策。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检索了15篇有关跆拳道俱乐部组织与管理等研究的文章,并对2005-2010年沈阳化工大学跆拳道相关活动成绩与结果进行收集整理。

2.2问卷调查法:对沈阳化工大学336名跆拳道练习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总数336份,回收有效问卷31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6.64%。

2.3数据统计法: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调查数据进行归类整理。

3结果与分析

3.1我校现有跆拳道协会3个,学员都为学生,其中以团委的跆拳道协会规模较大,拥有会员245人。

3.2 我校可供跆拳道练习的场地主要为三个:校体育馆、校文化活动中心、校中心广场。

3.3学生练习跆拳道的目的首先是由于爱好、喜欢,其次是为了强身健体,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这一现象符合高校体育课的目的,说明我校学校体育教育的工作做得很好。(表1)

3.4练习跆拳道,喜欢跆拳道精神的占84. 90%,喜欢防身自卫术的占49. 05%,喜欢腿法的占51.88%,喜欢特技表演的占34. 90%,喜欢实战的占37. 73%,这点符合跆拳道的本身特点。首先以道为重,其次是以腿法著称于世,再次,是它的动作潇洒,具有很强的表演性。

4结论与建议

由以上现状可以看出,跆拳道在我校的发展状况良好,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在这种形式下,要满足广大练习者的需要,满足跆拳道发展的需要,建议采用以下发展对策:

4.1采用多种形式组织结构

①入门培训班:跆拳道选修课。由跆拳道教师组织培训或授课。

②跆拳道协会:由校队水平高的队员负责组织训练。

③俱乐部:由校体育部组织,校跆拳道水平较高的队员负责训练。

④校队:由跆拳道教练负责练习。

4.2确立的练习目标

高校跆拳道项目应该以提高学生素质为重。无论是从韩国近几年的发展情况,还是跆拳道的目的、核心、作用、内涵、实质看,跆拳道对增强人的自身修养,社会适应性,特别是对人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的提高有其他体育项目不能替代的作用。

4.3练习的面要广,内容丰富

由于普通高校学生练习跆拳道的目的,大部分是为了强身健体,为了自己的爱好,而不是为参加比赛,所以在练习时应该淡化竞技性,在内容选择上应该多考虑娱乐性、实用性、观赏性及动作的表演性,特别是应该使跆拳道与音乐很好的结合为一体。

4.4规范各跆拳道机构的运行模式,建立标准严格的道带考级标准和制度,聘请统一授带教练,统一收费标准。

4.5与其他高校建立长期交流合作,借鉴经验,共同开展跆拳道运动。

大学化工论文: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骨干队伍建设研究

摘要 当前新媒体时代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成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分析目前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骨干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切实发挥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骨干队伍的主体作用,推动大学生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发挥网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文化工作室 骨干队伍建设

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在传达高校培养理念,师生信息交流,塑造高校形象,传播高校知识理念,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工作室学生骨干队伍是网络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选拔和培养一批积极性、主动性高,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己任的网络文化建设队伍是推动网络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骨干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中,骨干队伍在层次和人员上缺乏整体性。在队伍建设过程中某一层次比如主席,在培养过程中有倾向性,是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的重点抓手,但是其他部分容易受到忽略。这样的情况会造成两个重要问题:一方面某个骨干层次成长、锻炼机会过多,形成不可忽视的压力,另一方面,其他的学生干部则出现空置状态,无法独立承担任务。直接导致主力骨干工作压力大的同时影响学业,其他层次骨干则锻炼机会少,存在感低。

另外,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骨干队伍建设缺乏制度性和系统性。在工作室骨干队伍建设中,主流治理方式是依据实际需要来开展工作,指导老师选拔产生主席等主要职位,主席协助指导老师进行学生干部的任用、监督与考核,制度建设仅限于文本,流于形式,缺乏对制度的执行力。大学生网络工作室区别于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主要特征为,校级活动少,与其他学生组织沟通少,因而与学校各职能部门、其他学生组织的关系建设、校外资源与平台建设较为薄弱。

2严格选拔标准,以热爱为基本原则,激发骨干队伍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学生骨干队伍选拔是队伍建设的基础和工作室建设的基本前提。为正确传播核心价值观、传递青春正能量,骨干队伍最基本的素质是政治标准,大学生由于社会经历较为浅薄,未形成理性的判断力,是非的辨识力,极易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和煽动,而走向价值观的灰色地带,需要正能量的引导。在此基础上,以发挥骨干队伍的主体性作用为目标,以热爱网络文化工作为基本原则,推动学生实现自我管理与教育,同时体现育人功能和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

首先,借势借力发挥大学生骨干队伍的主体性是关键,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形成网络文化创作、创新和创造的核心力量,学校则负责把握工作室建设的主旋律和大方向。为更好地实现骨干队伍的主体性,选拔准则为热爱网络文化,并且其兴趣和网络注意力易于转移到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正能量的传播上来,从而将网络平台打造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

其次,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学生骨干多为在读大学生,兼顾自身专业学习的同时,需要时刻关注国家、社会热点,关心学校热点,回应师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创作出对师生有吸引力的内容和师生易于接受的形式,为师生提供生活便利信息的同时,传播网络正能量;工作室骨干惟有热爱网络文化建设,才能付出所需要的时间、精力以及创造力,不断学习新媒体技术的相关技能,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与规律,加强网络新媒体的创新传播。

对于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学生骨干,在遴选时,须着力于创新大学生参与网络文化的途径,鼓励大学生发挥所在学校、专业的特色,将网络文化建设与兴趣、学习、娱乐等相结合,以热爱为基本原则,鼓励进行长期探索,发挥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性与创造力,将热爱转化为建设网络文化的正能量。

3注重组织培育,以才能为指引,推动成果创作及转化

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培育工作,需坚持效果为主,靠工作室机制建设、靠导向发挥好骨干队伍的才能,征集学生原创的博文、视频、图片、APP等W络文化成果,及时推广一批有温度、有时效、有感染力的网络成果,营造温馨正能量的网络空间。

工作室机制建设坚持队伍建设、工作室组织建设、运行机制建设和创新激励机制建设并行。创新激励机制建设中,以才能为指引,积极调动各层次各阶段学生骨干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锻炼骨干成员,促进大学生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实现个人成长成才,在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为创建清朗网络空间做贡献的同时,自身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

为此,要坚持正确导向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培养骨干成员的实践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大学生骨干队伍的创造力,组织各类网络文化建设创新项目,如网络文化安全周、网络慕课、师情话意等活动,贴近师生需求,依托互联网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技术应用。为培养骨干成员的服务意识,坚持以学生为本,紧随学生的生活、学习需求,搜集汇聚各方面信息资源,提供党团建设、就业咨询、在线查询、心理咨询、校园生活等服务功能。为培养骨干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坚持政治正确,引导骨干成员始终以传播人生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为基本准则,积极展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爱心和责任。

4健全考核保障体系,教育培养以尊重为前提,推动大学生网络文化办公室有序健康发展

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指导老师在选拔出骨干队伍以后,应该突破只关注网络文化建设对自己工作效果的功利结果,更倾向于促进骨干成长成才的角度去思考与谋划,充分信任骨干大胆放手,培养学生干部的独立工作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大限度发挥骨干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这也是尊重学生骨干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的表现。通过加强培训、树立典型、骨干考核、奖惩制度,加强教育培养机制。

培养工作室骨干,需要加强培训和进修。通过定期培训,组织调查考察社会实践和开展不同年级、院系、部门进行座谈,交流工作经验等活动,促进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骨干能力的提高和工作方法改M。树立典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通过网络文化作品、个人、工作室的推优和展示,推广工作室骨干的工作方法、工作经验和事迹。另外在换届中,适当保留部分前辈做工作室顾问,实现学生的传帮带。骨干考核奖惩制度中,考核是重要内容,是正确评价骨干成员的依据,也是奖惩的重要依据。在考核中尤其需要对骨干日常生活、工作进行考核,日常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对没有工作成绩、严重违反校规等情况予以辞退。工作室骨干考核是指,在每学期或每个工作周期时开展关于上学期或上一工作周期的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进行述职总结,展示工作亮点和成绩,检讨不足,总结经验教训,明确改正办法和措施。

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骨干队伍奖惩制度包括正向和负向,主要依据是骨干考核。网络文化建设不同于其他学生组织,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创建网络文化作品上,还要具备一定的创造力和创新性。为激发骨干队伍的自主创造性,正向激励如经常对认真负责的骨干进行鼓励和肯定、给予荣誉称号、一定的物质奖励、入党名额优先等;负向主要包括谈话、批评和劝告辞职等。需要尤其注意的是对于工作室骨干队伍坚持以正向激励为主,公平、及时和适当的激励有利于骨干队伍的成长。

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骨干队伍建设的前提是保障机制,分为学习保障,组织保障和物质保障。学习保障要求指导老师保持对骨干队伍的关心,可以是日常的人情关怀,或者现实中的物质或荣誉褒奖。尤其是作为大学生,要理解骨干队伍的干部工作、学习两手抓的难处,引导他们处理好学习和工作室工作的关系,在学习方法上进行适当的指导,有条件的情况下为其搭建学习互助平台。组织保障要求学院领导和指导老师等对工作室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必须重视,可以通过专业培训、调研交流等形式,激发指导老师和骨干团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物质保障包括工作室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如独立办公室等,还包括为提高骨干队伍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提供的相应物质保障,如设立网络文化建设专项基金等,要提高骨干队伍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是坚实的后盾。

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需要一支强有力的骨干队伍保障工作室的健康有序发展。为打造清朗网络空间,传递青春正能量,遴选骨干队伍需要以政治正确为关口,坚持发挥网络文化建设中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加强高校指导,以服务大学生为导向,聚焦破解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才能为指引,激发调动大学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独创力,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有序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弘扬。

大学化工论文:新媒体时代打造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摘要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正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的前沿阵地,网络生态环境能极大地激发和调动高校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打造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为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的平台,做好打造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工作,形成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品牌效应,有助于推动高校大学生成为弘扬健康网络文化的新兴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大学生 网络文化工作室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高校文化传递载体和平台正在发生改变,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是高校教育模式延展中最引人关注的亮点之一。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创造了多姿多彩的高校文化新景观。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高校教育有序参与的新渠道、大学生教育文化传播的新平台,正逐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为切实探索创新高校学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新机制,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建设符合新媒体时代需求的大学生网络文化教育平台迫在眉睫。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作为当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手段之一,将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群体,较大程度地发挥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校实施培养“精英人才”的办学理念、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1打造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意义

在新媒体时代下,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建设与管理工作。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十六字网络管理方针;就“着力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作重要批示。加大网络管理力度、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是确保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战略部署的关键举措。

互联网所孕育的文化空间是当今高校大学生最重要的学习与生活场景之一,同时也是大学生们创新思维涌现之地。在高校不断追求精细文化管理时,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大学生思想引导的前沿阵地,并正成为推动现代高等教育教育改革的强大助力。如何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之下,占领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舆论高地”,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是高校加强文化教育建设的热点问题。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的一种新型载体,对高校文化建设起着重大的作用;而大学生作为网络文化工作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功打造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关键。

2打造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必要性

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具有信息的传递、交互更快等优势,但新媒体在言论控制方面相对自由,不受限制,容易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的形成,其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难度和挑战,同时也增加了高校承担的社会责任。

与此同时,互联网囊括了海量的各类文化信息。某些别有用心的信息借助互联网络的推送与呈现,能够迅速引起高校学生的非正常关注,进而成为影响校园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因此,高校管理者在完成传统教育的基础之上,还需要深入研究并把握新媒体时代的特殊性,掌握高校学生在虚拟空间中的独特思想行为特点,填补传统教育在网络文化领域中的缺失,运用科学手段开展舆论引导,最终合理利用有利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避免不利网络舆情传播带来的后果。

互联网的不可控性给高校网络文化的监督和管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通过打造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立高校网络文化传播的“先遣阵地”,营造高校网络文化生态圈的朗朗晴空,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媒体时代,打造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必要性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概括。

2.1打造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是新媒体时代的客观体现

互联网络的多变性、开放性与便捷性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有强大的冲击力。大量高校学生长期在家长和学校的呵护之下,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当被动接受大量网络信息时,无法甄别真伪,缺乏理性辨别的能力。作为高校管理者对此应高度重视,积极正确引导并确保高校学生在网络文化浪潮面前保持正确品性。

高校学生在打造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过程中同时也是高校网络文化教育的服务对象。打造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能够充分依靠和发挥高校学生的主人翁作用,是新媒体时代下发挥对象自觉性的客观体现。

2.2打造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是高校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的内在要求

曾在高校党建工作及思想宣传会议上多次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高校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更应该推进打造网络文化工作室的进程,将其打造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平台,使高校学生成为健康社会风气的传承者。

2.3打造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是各门各类学科的汇聚之地,据不统计,教育系统拥有60%以上的人才资源。作为学生自建、自营、自管的组织,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在高校管理者的统一引导之下能够较大程度地发挥高校的人才储备优势,凝聚一批敢于传播正能量、善于传播正能量的文化传播使者,解读党的方针政策,积极推动高校教育体系改革,聚焦高校师生关注的实事,传播身边的人文事迹,引导当代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网络文化生态圈中的良性传递。深入开展打造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具有毋庸置疑的必要性。

3打造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可行性

大学生网络文化作为高校生态圈在虚拟互联网空间的延伸,和大学文化具有同等重要的教育意义,应得到同等重视。新媒体时代下,互联网及相关工具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之一,是广大高校师生了解社会动B、获取时政新闻、学习知识文化、进行娱乐交流的主要渠道。如果不对高校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的文化价值取向加以正确引导,不注重在网络世界中满足高校学生的情感需求,不释放高校学生在网络文化生态圈中创新积极性、参与积极性,校园文化就会缺乏凝聚力和感染力。打造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就是要通过培育、建设、创造强有力的校园网络文化烙印,将网络文化孕育的创新性成果融入进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科研交流、创新创业过程等人才培养环节中,丰富高校文化内涵,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高校文化氛围,促使社会主义先进思想繁荣昌盛。打造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有效展开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按以下思路和重点来开展。

3.1打造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思路

打造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总体思路体现在延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大学生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参与度。具体思路如下:首先是进行资源整合。通过整合学校官方网站、工作室和新媒体等平台,形成“学校一工作室一师生”的三合一有效模式,制定方案,确定方向及特色,形成工作室统一管理协调。其次是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一只具有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加强网络文化素质,定期开展培训,从学生自身需求出发,并服务好学生。是重视创新教育。以打造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为契机,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创新结合,传播正能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包含正能量的思想文化进行弘扬,将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打造成为培养高素质新媒体时代人才的文化阵地。

3.2打造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重点

在打造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过程中,加强高校管理者的引导作用、建立服务学生的导向性思维、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完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是打造的重点。具体包括:凝练特色,聚焦师生需求。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打造网络特色品牌活动,建设“四微”阵地,满足师生的网络文化需求。强化激励体制;设立激励机制,宏观调控工作室的运转,完善教育服务育人的职能,鼓励师生队伍参与到打造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工作中,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活力,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导向;加强评估考核,切实激发大学生参与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动力。对的、可复制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案例、新媒体平台、网络传播产品、学生团队等进行考核评估,做到动态管理,也可促进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发展;打造网络文化品牌。科W设置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活动内容,催生网络文化产物,结合学校特色,整合资源,打造网络文化品牌。

4结语

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思想最容易受影响。打造网络文化工作室要坚持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融合网络文化建设的方法方式,为文化载体打上凝练性、客观性、深刻性、便捷性的标签,站在高校大学生的角度发声,让大学生愿意看,愿意听,愿意参与。这样才能真正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且有效控制和约束大学生的网络意识行为,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为当前高校网络文化教育提供了新环境和新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鼓励大学生参与网络文化建设,作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成立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更能促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抢占新阵地,弘扬正能量,实现大学生通过网络文化工作室完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评价的过程,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此文章经费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2016-2017年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研究课题(项目编号:WLWH2016-09)

大学化工论文:浅析化工类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高校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风向标,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转型,化工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这使得本就在就业中受到性别影响的化工类女大学生遭受双重压力。本文围绕化工类女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化工类;女大学生;就业; 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就业形势的逐渐变化,大学生就业观念、期望也发生极大的变化,化工类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值得关注。

一、化工类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就业意识不明确。

通过对某高校化工类女大学生近年求职取向、就业状况的调查,多数化工类女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就业市场前景不清楚,过半以上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学化工类专业在就业中不具备优势,在学校接受的就业指导不够,对择业地区和工资待遇观念仍未改变。

2.招聘单位的用人倾向。

由于化工类企业的特殊性,多数化工类企业在招聘中更加倾向于男生,这使得本在就业中不占优势的女大学生就业机会更少,择业范围更窄。外加化工类企业多数条件艰苦,需要员工吃苦耐劳,故化工类企业在招聘中就业更加倾向于生理条件有优势的男毕业生。

二、问题及原因分析

1.信息不对称。

[JP3]能否有效获得人才需求信息对大学生就业至关重要,而往往由于大学生求职信息与人才需求信息不对称,造成就业的困难。高校就业信息系统是否完善,以及就业的服务、就业相关政策的解析是否透彻,这些都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

2.就业观念落后。

部分化工类女大学生都市情节严重,不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到边远地区或工业区发展,以传统观念来看待化工类企业,有些化工类女大学生宁可放弃自己大学所学专业,从事非本专业的工作,降低对薪资的要求,也愿意到条件较好的大都市就业。这种想法造成了就业期望值与现实的脱离。

3.自卑心理。

据调查显示,九成左右的女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受到过来自招聘单位的性别歧视。尽管多数企业在公开招聘信息时,不存在性别歧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加青睐男性大学生,特别是化工类企业,更多的岗位和机会是留给生理条件较好的男性大学毕业生的。这使得化工类女大学生信心受挫,造成情绪低落,自我认识变得模糊。

4.缺乏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目前,尽管很多高校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基本上都是不区分专业和性别,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教学的形式及内容相对较为单一,课程的理论性强,缺乏实践环节。很少有高校针对女大学生开设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造成化工类女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前景不明确,对自己的发展定位不。

三、促进化工类女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1.社会层面。

[JP3]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相关部门出台一些有助于保护女大学生就业法律法规,避免企业在实际招聘和工作安排过程中的性别歧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生育保险的覆盖面,充分保护女性职工合法权益。除此之外,政府也可以尝试相应增加招聘女大学生的企业补贴,或相应减少这些企业的税收,让企业有足够的岗位留给女大学毕业生,使企业不再因为招聘女大学生而产生顾虑,促使女大学生就业。

2.学校层面。

首先,高校应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就业指导的服务体系,结合心理指导、专业类别,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区分性别的专业化指导,充分保障女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全程化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其次,高校应该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深化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积极组织女大学生在校期间,深入条件较好的化工类企业去参加实习,或鼓励她们到科研力量雄厚的企业实验室参与科技企业创新。使她们提前对化工类企业有认识,增强自己到化工类企业就业的信心。,高校应对女大学毕业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引导,使她们在大学期间尽早了解自己在求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充分认识自我提前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

3.女大学生自身。

新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中,转变就业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化工类女大学生应当合理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己的就业认识和就业能力。化工类女大学生要转变以往陈旧的择业观念,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等,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书,提高就业的成功率;从自己所学专业实际出发,重视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在就业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总结经验,改变不足之处,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大学化工论文:微课对大学化学化工实验课教学的作用研究

摘要:讨论了微课在化学化工实验课教学方面的应用,分析了将其用于现有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微课的辅助有效利用,实现实验课教学模式改革,利于化学化工学科大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从而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微课;化学化工实验课;教学改革

一、引言

微课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如某个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的一种崭新教学模式。相对传统教学方式,微课具有可控灵活、较易掌握、高效、便利等优势,对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至关重要。随着“可汗学院”在全球迅速走红,“微课”目前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热议的一个话题。但是,其还是一个新兴教学模式,无论是其应用的广度、深度,还是具体微课设计,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1-4]。2015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掀起了又一波全国高校微课建设热潮[5]。参加微课制作教师越来越多,很多网络平台上微课数量也在迅速地增长。微课广泛传播,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自我提高提供了丰富学习材料,使得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成为一种常态的学习方式。本文根据化学实验教学特点,来讨论微课对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改革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

早在1960年,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首次推出了“微型课程形式”的教学。一个微型课程一般只有一两个课时,而不会像一门培训课程或者一门学科课程那样持续数周或一个学期[6]。到了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化学系教授LeRoy A.McGrew先生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就提出了60秒的微课程教学概念,并且成功将其应用到了向非专业学生和民众中普及有机化学常识的方面[7]。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8]正式提出了“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在我国,2011年胡铁生[9]首先提出微课程概念,“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微课,作为一种新兴课程形式,其突出优点是“短(学习时间短)、平(容易被接受)、快(学习见效快)”,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特点。但是,也存在其不足之处――碎片化、不系统、不适合长期学校教学。但是,它适合作为教学辅助、链接。因此,将微课用于大学化学化工实验课教学,可充分发挥微课作用,将其功能较大化。微课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定义。调查结果显示,在500名本科学生中,的学生每天都有上网行为;91%的学生喜欢从网络上获取知识;69%的学生看过微课程。因此,在移动设备迅猛发展的今天,怎么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摄取,单单依靠教师的课堂学习已经逐渐不能满足个人学习的需要,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学习也不仅仅局限于纸质的学习材料,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必将得到长足发展。

三、微课在化学化工实验课教学应用的分析

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的运用、动手操作能力、对实验的观察和思考等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目前,大学化学理论课的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同时受制于学校硬件设施的限制,教师无法做演示实验,使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脱离了化学实验的直观感知。而关于实验课程,许多高校实行的教学模式是“预习报告――实验指导――总结报告”这样的模式。它是基于学生主动学习而设计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但是现在高校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明显不足,学生不会思考,不会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迁移到实验学习中来,预习报告和总结报告更多地变成了通过抄袭而完成的。对化工专业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问卷中开放性问题:你希望你所学内容中添加什么类型的课程?统计学生的答题情况,学生给出的共性回答主要有以下几种:(1)实验操作技巧类课程;(2)实验案例与理论相结合课程;(3)数据处理软件有关课程;(4)化工前沿、新能源类课程;(5)实验设备使用类课程;(6)文献阅读、检索类课程;(7)论文写作指导类课程。其中实验案例与理论相结合课程、实验操作技巧类课程、实验设备使用类课程这三项答案占这七项的64%。因此,微课用于大学本科化学化工专业实验教学很有必要。针对上面提到的问题,以改善实验教学的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为目标,以微课的引入为突破口,做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推进化学化工实验课教学改革地深入推进。

四、结果与讨论

1.学生预习状况分析。若按照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模式“预习报告―实验指导―总结报告”三部曲。其中,预习完成效果决定着整个实验的成败。因此,要想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必须重视预习环节。学生预习基本上是先读教材,然后按照教材要求填写实验预习报告部分,但是实验课内容的特点是细节内容较多,像实验原理、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的注意事项等内容,如果学生在实验前没有进行认真的了解,而要在实验课上一并接收,往往会影响实验的正常进行,进而影响实验效果。

2.微课引入的优势。将微课引入到化学化工实验课教学中去,有其独特优势:(1)微课短小精悍。“短”指的是微视频课程的时间短,一般视频时长在10分钟以内;“小”指的是微视频课程的内容少,一般一个微视频课程只包含一个概念或一个知识点,知识结构单一。“精”体现在设计和制作上的要求精。例如:玻璃器皿的洗涤,可以针对这一项操作,设计及制作微视频课程,可以把这项基本操作技能采用录像或者用电脑动画设计等直观的形式加以演示。短小精悍的特点,使得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2)微课可以反复播放,降低实验成本。有关实验演示的微课,可以让学生反复观看,进而可以节约相应的实验成本。微课具有网络传送的快捷、重复利用等特点,使用起来非常方便,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选择相应的微课进行重复学习。(3)微课目标明确。微课是为了清晰地讲解某个概念或某一知识点,或为实现某一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活动、资源及内容设计上指向清晰,方向明确。由于学生基本上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如果把化学实验中的一些知识点通过视频、PPT等形式做成微课,通过网络平台分享给学生,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这样不但能够对学生的预习起到帮助作用,并且在实验课后能够更好巩固、强化实验内容,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实验的技巧。

3.微视频课程引入后,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引入微视频课程,传统实验教学首先发生变化的是“预习报告”部分。与以往枯燥阅读实验步骤不同,教师提前发给学生一段有关本节实验教学的微课,微课来源可以为教师自己制作,也可以网上下载,学生通过学习微课,对实验内容有直观认识,实验步骤有初步了解。例如,在大量实验研究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化合物,对空气中的水氧敏感,必须使用特殊的仪器和无水无氧操作技术。否则,即使合成路线和反应条件都是合适的,最终是失败。所以,无水无氧操作技术已是化学化工实验中被视为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实验操作技能。下面我们以无水无氧操作实验中的双排管高真空线操作操作为例,简要介绍微课的引入对本实验课的改进。(1)学生的预习内容包括:明确无水无氧实验的特点、实验的注意事项、双排管操作的实验原理、双排管实验的操作步骤等。(2)学生应有的能力基础:仪器的清洗、干燥;仪器的装配;加热和冷却等能力。(3)本实验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仪器、药品、溶剂的无水无氧处理、惰性气体的净化、反应装置和双排管的安装、加料、实验过程及结束时对仪器的维护等内容。(4)本实验的重点及难点:掌握双排管工作的原理、对氧气及水的处理过程(即:双排管操作的实验步骤)及注射器针管技术。这部分也将是微课真正发挥其功效最显著的地方,因为原有的书本的预习知识都是静态的说明和演示,有一些术语及实验操作W生很难去想象,所以学生很难掌握实验的细节,大多数学生都会很迷惑,甚至认为此技能很难熟练掌握,难免从思想上对实验有了一些抵触,于是,做实验的时候很难进入角色。如果有微课的演示,更加直观,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重点难点的轻松突破。

由于本节实验内容多,若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简单地阅读实验教材,填写预习报告,然后根据教师的演示和讲解进行实验操作,往往不能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针对本实验的特点,可以设计制作相应的微课,将微课提前发给学生,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这样,在实验过程中才能很好地抓住实验的关键,进而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本次实验涉及的微课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预习类:①本实验所用的玻璃仪器、装置及其清洗与干燥等;②初识无水无氧操作实验原理及操作;③怎样写实验报告。(2)实验过程类:①仪器/药品/仪器的无水无氧处理;②惰性气体的净化;③双排管的安装;④注射器针管技术;⑤仪器的操作及维护等。(3)微课包含的知识点:①无水无氧实验操作所能应用到有机合成实例及重要性(通过ppt制作而成的微视频);②无水无氧操作的原理(通过ppt制作而成的微视频);③仪器的清洗及干燥(视频录制―操作和讲解制作而成的微视频);④双排管的搭建及安装(视频录制―操作和讲解制作而成的微视频);⑤双排管操作实验或溶剂中的去除无水无氧过程(视频录制―操作和讲解制作而成的微视频);⑥注射器针管技术(视频录制、操作和讲解制作而成微视频)。

因此,实验教学可这样设计:

及时步:布置预习任务,观看指定的微课知识点,完成预习报告。

第二步:根据学生预习报告的情况,分析学生对实验的认识程度,对预习情况不好的学生,进一步要求观看相应的微课。

第三步:实验课程讲授,在讲授过程中进行演示实验与微课相结合的形式,尤其是操作困难的步骤,可以让学生多次重复观看相应的微课内容。

第四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第五步,学生写实验报告,对于难点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回顾微课内容,来完成实验报告。

我国发展要实现创新驱动模式,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化学化工是实验学科,化学化工实验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而常规实验课程,尤其是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实验耗时长并显枯燥。对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符合当今化学化工创新人才培养和化学学科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提高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探索和改进新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才能合格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微课程”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良好的辅助教学手段和方式,一定会在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的改进和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大学化工论文:北京化工大学:多样化菜单提升学校加工能力

2014年,北京化工大学启动了与化工大学附中的合作项目,成立合作办学理事会,通过了理事会章程。双方多次召开合作办学理事会,确立合作模式,从项目推进、课程建设、教师培训、学生素质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化工大学附中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大幅提升学校满足学生实际获得的“加工能力”。

北京化工大学与化工大学附中的深度合作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提供了多样化菜单式的选择。

依托化工大W物理和化学实验中心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双方开展了“物理、化学教学实验基地”项目;建设了北京市经验丰富的高规格物理、化学实验室,解决了附中开展实验教学条件不足的问题。同时,化工大学积极对高中教材及课程标准进行研究,打造附中“以理、化基础和探究实验为优势的课程特色”。以实验室建设为依托,研发适合初高中学生做的实验,并编写出校本教材。目前,已开发了28项化学实验项目、17项物理探究试验项目,此外,还确定了开发16项高中物理实验的拓展方案。

以化工大学附中需求为菜单,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指导学生社团建设。通过选择性菜单选课这一特色方式,将围棋、健美操、足球、科学实验等17门课程纳入学生社团活动中,丰富了附中校园文化建设,提升了附中文化内涵。

由化工大学信息学院牵头,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先后开展“无人驾驶汽车的工作原理”“智能平衡控制应用”专题讲座,开拓了学生的学科视野。

以艺术类特色学科为依托,开展艺术辅导。化工大学产品工业设计系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绘画专业指导,提升学生的艺术水平和素养。

化工大学附中成功申报市级“1+3”培养模式试验项目后,化工大学在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加大了对附中的扶持力度,为实施“1+3”培养模式试验项目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1+3”项目,化工大学还打造了高品质的教师团队,为“1+3”试验班提供的教学保障。

化工大学选派各学科最的教师参与附中的共建项目,帮助附中把教师文化目标的内涵和精神转化到行为方式上来。立足课堂,通过实验培训、校本培训、课题调研、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学科建设活动、为教师上示范课、指导教师参加各种比赛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以提高化工大学附中的“加工能力”为目标,北京化工大学与化工大学附属中学的深度合作使化工大学附中的办学能力和学校声誉得到提升。但是,合作办学建设项目是一个新兴课题,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不断丰富合作内容,深化合作层次,为学校发展提供更有力、更有效的支持。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