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化农田水利建设研究

摘要:农田水利建设是关系国民经济和建设的基础产业,科学合理管理模式下的水利工程建设不论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等那一点出发,科学的管理始终在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只有在资金的投入和运行中始终贯彻科学的管理模式,才能把水利事业建成关乎民生和社会发展的主流事业。
化农田水利建设研究

化农田水利建设研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既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简单分析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及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举措。 关键词:农田水利水利设施 农业产业化 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改良低产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一、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且排灌标准很低,目前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提灌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2、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3、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投劳力度逐步弱化。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投资投劳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随着农村绝大多数强壮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农村小型水利投劳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村以下小型工程投劳的组织难度明显加大,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后,筹资筹劳总量有限,能够投入农田水利的资劳微乎其微。4、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价已经放开,特别是中国加入W T O后,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加之农民增收缓慢,种田的积极性不高,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1. 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无论是为了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还是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资源向生态环境、城市和工业转移,较大受益者都是国家;其次,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第三,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2.充分利用WTO规则。如果仅从主要农产品价格来看,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确实面临很大挑战。如果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受冲击较大的产业之一,那么也可以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国家支持与保护空间较大的产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江大河治理、农业与水利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农村水环境建设等均可纳入WTO“绿箱政策”的支持范围,属于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的支持。3. 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无论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不仅要研究有效、适用的技术,还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农田水利研究与管理人才,需要在全国形成适合我国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重视和加强农田水利科学研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符合WTO规则,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突出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而农业基础脆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又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的战略举措。我国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深得广大农民的欢迎,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关键在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政治稳定的需要。在目前农业、农村远远落后于工业、城市发展的情况下,政策利益适当向农业倾斜,有利于共同富裕和协调发展。三、加快和推进新形势下的农业产业化的举措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现代农业的总抓手。工作的重点放在优化区域布局、培植主导产业和扶持龙头企业上;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完善配套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我认为农业产业化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建立商品基地 选择农业主导产业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内容,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应该按照“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突出本地特色、符合市场需求、形成生产规模”的原则。这样可以达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的目的,还可以有效避免农业产业地区趋同的问题,防止某些农特产品生产能力过剩,有利于开发特色农业、开发特色农产品,创出名优特新产品,确立市场优势地位。 2.完善利益连接机制,促进产业化健康发展 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核心。要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把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起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大力推行“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和各类行业协会等多种方式,建立产业化各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体,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 3.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民是自主选择经营方向、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但要改变农民抵抗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弱,法制观念淡薄,市场竞争意识、诚信理念缺乏的状况,必须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农民自己信得过,对农民生产经营具有支持力、约束力的农民合作组织。一方面为农民生产经营、市场销售、科技服务、信息采集进行全程的社会化服务,办一些单个农户需要而又难以办到和办好的事情。另一方面又可以代表农民处理与企业的关系,提高农民的谈判地位,争取更多的利益。

化农田水利建设研究: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化管理分析

摘 要:本文就如何地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水平及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科学化管理的措施,农田水利建设科学管理原则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农田水利建设;科学管理;发展;措施

前言

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大了对农业的投资,提出了要关注民生、关注三农的政策;并且对农业税免除及农业补助这些惠农政策,都是体现了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是正确处理农田水利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关键。农田水利建设必须本着科学、合理的原则,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提高农业种植的抗灾能力,稳步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来达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1 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范畴

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是不能离开水利建设单独存在的。农田水利建设是通过兴修水利为农田提供灌溉、排水、防治旱涝灾害、保产保收、提高农民收入的保障性工程。农田水利建设主要包括了:大面积土地平整、灌溉渠道系统修建、中低产田改造、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

农田水利建设分为大型和小型,大型农田水利工程一般指水库的建设,小型的一般只基本农田的渠道建设和改造,以满足不同区域农田的水源分布不均现象,目的是为了满足农业高产,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2 农田水利建设科学管理原则

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是弄农田水利建设良好运行的保障,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应该处理好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才能体现科学管理农田水利建设理念。农田水利建设成效好与坏,直接关系到管理的效率和管理科学性,应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协调多方,把新时期下农田水利建设推行的更加迅速。因此我们在管理中应该坚持以下的管理原则。

2.1 农田水利建设要以人为本,坚持生态建设原则

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出发点是保障民生,增强农业的抗灾害能力,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旱涝保收、经济收入稳定,更为重要的是农田水利建设应该坚持生态建设。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建设的初期充分考虑到建成之后的农田水利事业的综合效应,这也是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体现。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水资源能力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把当地建设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水利工程。

2.2 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分清主次

要根据建设区域的自然经济条件以及社会的发展现状,深入调研,科学合理规划,然后在根据区域地貌合理布局。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与治理等方面,要协调好周边城市与农村农田灌溉区域的主干取到工程和配套工程之间的关系,重点解决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问题。因地制宜不是一味的建设,我们因该注重建设与改造、扩建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要把眼前、长远的利益结合起来,这才是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重点。

2.3 注重建设与管理并举

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管理,管理离不开科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的管理为建设指明的方向,建设成果则是科学管理的直接体现。农田水利建设要坚持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理念,前提是要节约水资源,管理的重点应该是水资源保护与节约并举。建设中,重点加强水利投资和融资渠道,水价的形成机制,公益性水利事业的维护资金等。水利建设的管理,重点在深化各个地方水管站管理体制,进一步的简化管理结构、健全法律法规、增强机构管理能力、加强对建成的水利工程的管理,才能整体性的包管理和建设协调统一,科学管理才能祈祷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科学管理的措施

3.1 规范管理,明确责任

管理农田水利建设,首先应该对建设的水利工程进行造册登记,对管理区域内的建设项目绘制详细的分布图。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严格落实责任目标,对建设过程中的资金使用和质量及时的进行突击检查。

3.2 坚持实行依法治水,健全水利政策法规

用法律手段使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从而要建立完善的水法规体系。在认真贯彻执行《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水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强配套法规政策的建设,从而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使农田水利建设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加强水行政执法的力度,严肃的打击和查处水事违法案件,保障水事秩序。积极对农业用水价格进行改革,从而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规范水价秩序和水费收支管理。从而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科学管理。

3.3 标准合理,兼顾

对改建和扩建的水利建设工程要制定合理的资金分配使用标准,了解区域内整个工程的概况,对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的水利建设要采取不一样的收费标准,扩建的工程项目要严格审核可研究行报告,一面造成资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3.4 完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农田水利设施的效益

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必须坚持以下2 个原则。

(1)必须坚持注重实效、规划先行的原则, 充分的应用统筹规划的指导作用,从而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科学有效地开展。

(2)必须坚持分级负责的原则,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收益补偿、分级管理、受益负担、分级负担等政策,明确责任、划分事权,进行分类指导。对于各类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主体必须清楚的知道,对于集体管理机构,成立农民用水协会,慢慢形成由协会民主决策和自主管理,对于专管机构,实行管养分离和定岗定编。

3.5 建设信息化、现代化、科学化的水利管理体系

加强实施“科教兴水”战略,重点抓好下面3个关键性措施。

(1) 用科学的态度和先进的理念来指导工作。

(2) 加快技术步伐、加强科技攻关。积极推进水利信息技术、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节约用水、水土保持、防灾减灾、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以遥感、激光整平土地、节水、信息化等为重点,积极引进应用高新技术。

(3) 对先进实用技术的加大推广转化力度。采用先进设备和信息化的技术改善水资源管理手段,积极建立和完善县、市、省三级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用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科学化。

3.6 后期管理,科学严谨

做好建成后的管理工作。水利建设是关系民生的事业,工程的建设不能只管建设不管运行和维修,要做好对管理人员短期培训,训练管理业务,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最根本的是保障建设质量和使用年限,要使得建成的工程有一个良好的运行能力和使用年限,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后期管理制度。使水利工程发挥长远的利国利民的作用,满足人民的生活、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发展要求。

4 总 结

农田水利建设是关系国民经济和建设的基础产业,科学合理管理模式下的水利工程建设不论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等那一点出发,科学的管理始终在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只有在资金的投入和运行中始终贯彻科学的管理模式,才能把水利事业建成关乎民生和社会发展的主流事业。

化农田水利建设研究:灌南县农田水利建设与水利现代化浅析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灌南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加强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采取的措施,如规划先行、提升设计和施工水平、拓宽投融资特色渠道、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水利设施建后管护能力等促进水利现代化。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利现代化

1 引言

水利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也是伴随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长期过程。《江苏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2011~2020)提出防洪减灾安全保障、农田水利保障、水资源配置及高效利用、水环境保护及河湖健康保障、水管理能力、水利发展保障能力六大类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及其目标值,力争在2020年之前,建成较高标准的水利工程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2 农田水利设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灌南县农田水利投入逐年加大,实施了涟中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中央财政新增农资项目、涟中灌区末级渠系项目、淮涟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等重点水利项目,初步建成了灌溉、排涝、防洪、挡潮、降渍水利工程体系,解决了全县一大批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利问题。灌南县水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受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管理体制与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同时对照江苏省水利现代化这一更高标准与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和环境期待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2.1 基础薄弱

灌南县农田水利设施基础薄弱,虽然近年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水利建设,众多水利工程面貌焕然一新,但整体工程配套标准不高,功能不够完善,尤其是整合推进、连片治理滞后于现代农业、高效农业发展的需求。小型配套建筑物老化严重,效益衰减;全县尚有20余万亩中低产田有待改造,还有部分乡镇的边缘地区,多年没有水利投入,灌排设施不健全。

2.2 设计和施工水平有待提高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定”和省委省政府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意见” 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掀起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建设热潮,农田水利投入大幅增长,各级水利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任务纷至沓来,需紧急扩充人才队伍。我县水利系统招收的大部分是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对本地水利、农业环境不熟悉,这就造成做规划设计的不熟悉施工条件,而做施工的也大多是未经专业培训的农民工队伍,鲜有水利科班出身,施工质量创优难度大,业主、监理疲于监督,增加了项目管理的工作量。

2.3 建后管护水平较差

我县以乡镇为单位成立了14个用水户协会,实行“灌区管理所或水利站+用水户协会+农户”的管理模式。农田水利项目完工后,由于数量较多,灌区管理所或水利站能管理的工程有限,用水户协会又是公益性的组织,能动性不大,形成“政府建成后管不到位,农户使用又不管的”局面。许多农户的观念没有转变过来,仍依赖政府进行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致使工程和设备损坏老化严重,效益衰减,水利设施使用寿命缩短。

3 加强我县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措施

3.1 规划先行

我县超前谋划水利重点项目,坚持以生活与生产供水安全、防洪除涝安全、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为主要任务,依靠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促进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我县水利局先后组织编制了《灌南县盐西圩区治理规划》、《灌南县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灌南县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灌南县农田水利规划报告》、《灌南县农村水利建设规划》、《灌南县给水工程专项规划(2010-2030)》、《灌南县水利现代化规划(2011-2020)》,把规划作为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及其投资的重要依据,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择优扶持规划内建设项目。

3.2 提升设计和施工水平

农田水利工程规模小、分布散、数量大,为了节省时间、人力、物力,相似的工程环境可以采用统一的定型图纸,但因设计与施工的脱节,定型图纸的错误也跟着定型,每年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都会反映一些设计错误,有些是共性的,应汇总所有错误,修改图纸,让定型图纸也与时俱新。水利局作为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目标实现起主导作用,是工程项目的责任主体,在项目管理中,应建立严厉的奖惩机制,杜绝施工单位的侥幸心理,派技术人员常驻工地,跟踪工程质量。理论来源于实际,本领来源于磨砺。业主方人员水平提升了,施工单位也会牢抓质量工作不松懈。

3.3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灌南县位于江苏省北部,在江苏省各县经济排名中靠后,高校毕业生多数不愿来此就业,就业后也易因工资待遇低而离开,我县水利站职工老龄化严重,专业层次低,人才青黄不接,急需引进。最近两年,县水利局以多种优惠政策招来了10多位水利站编制人员,让他们先在水利局熟悉环境,等适当机会放到水利站担起一片天空。水利局还注重加大对人才知识的更新力度和再教育,继续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战略。“走出去”就是每年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培养对象到有关院校、规划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进行培训。“请进来”就是不定期的邀请一些专家学者以举办学术讲座等形式进行集中培训。同时加大水利系统内部人才的上下流动和科室之间的人才交流,形成良性的人才流动机制。为了激励职工总结心得、交流经验、加强宣传,县水利局出台文件,将新闻宣传和政务信息工作纳入局年度目标考核,对成绩突出的下属单位、科室和个人进行表彰,发表新闻报道、政务信息、专业论文都有相应的奖励。

3.4 增强水利设施建后管护能力

灌南县从2000年4月开始试点,在李集乡公开拍卖3座泵站的经营权,并不断总结经验、健全管理制度,村范围内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由村组负责管理及运行维修,跨村的工程由乡统一管理,跨乡的工程由县统一管理。我县将继续推行“承包、租赁、拍卖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经营走上以存量换增量、良性运行、滚动发展的轨道。我县还实施“河长制”,积极探索河道管护新思路;抓住农业生产方式加快调整的契机,规范用水户协会运作;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工作,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和维护。

4 结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进一步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平,按照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积极探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加快水利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响应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和支持农户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化农田水利建设研究:农田水利建设科学化管理探讨

摘要:农业生产是人民生存命脉,而农业发展离不开水利工程,因此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化管理是当前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笔者主要结合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现状,提出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化管理相关策略,并列取四条注意事项,供读者研究参考。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科学化管理

截至2011年我国农业产值稳居世界及时,可见农业生产对于我国的重要性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然而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行科学化管理是当下农业发展的重点。

一、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现状

在国家各项政策的引导下,“两改一提高”是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一直坚持的基本原则,虽然农田水利建设暂时得到基本改善,但由于受我国地形和气候影响,使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农田分布则为北多南少,水土资源分布不相匹配得不到长久改善。及时,农田水利结构不合理。国家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重点关注大型水利建设,忽视农村田间小水利建设设施。导致整体水利建设间缺少衔接与互补,使大部分农村水利建设设施逐渐衰落甚至消失[1]。第二,水利设施产权模糊。农田水利设施产权不明是阻碍农民参与农田建设的基本原因之一。由于国家缺少对乡村水利的管理,大部分水利企业也只负责大中性水利的建设管理与维护,农民投劳与农村公积金的取消,导致大部分农田水利只能依靠于田间沟渠,缺少农业建设资源,水利设施长期无人问津[2]。第三,缺少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受地区经济条件影响,管理群体缺少主观意识,水利管理较为落后,没有落实水利设施管理维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田水利的发展。

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化管理

(一)明确责任,规范管理

制定严密管理规范,对已有的水利工程详细登记记录,并绘制详细水利建设项目分布图。按照分级负责方式,明确安排每个管理人员所负责的建设项目,严格制定管理制度,明确责任目标,把控好建设水利的使用资金,定期进行项目建设检查与监控,用先进理念与科学态度来进行管理指导工作。

(二)制定合理标准,兼顾

对建设和改建水利工程要合理分配资金,制定相应使用标准,资金需途详细记录,以便了解水利工程建设概况,对于建设非公益性与公益性水利工程应制定不同收费标准。

(三)增强科技建设

增强对水利工程管理与建设、水利科技技术、水资源利用及开发、保护水资源、减灾防震等方面的科技建设与技术研究,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实现信息化建设,对提升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提升管理的度与失效性有着重要作用,促使管理人员拥有先进的科学态度和管理理念。

(四)加大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采取信息技术及先进设备实施科学化管理,建立完善三级(省、市、县)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农田水利建设信息化管理,使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化管理更具有性与高效性[3]。

(五)加强后期管理工作

水利建设关系到社会发展,因此工程建设的后期管理尤为重要,加强后期的管理工作,应对管理人员进行严格培训,提升其管理能力,保障水利工程使用年限及运行能力。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利民利国的优势,提高农民经济、生活水平,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需求。

三、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化管理注意事项

(一)坚持以人为本

由于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服务于民生与农业,所以以人为本是农田水利建设科学化管理的基本注意事项。因此水利建设管理应把以人为本作为管理核心,从而保障水利建设满足民生发展与农业发展的根本需求。

(二)注意因地制宜

受我国气候及地形的影响,各地区农田水利项目与周边环境打不相同。因此采取因地制宜的农田水利工程科学化管理方式,能够确保满足各区域的农业发展需求。首先应加强管理人员对各地区农田水利项目及周边环境的勘察,根据该地区需求合理建设农田水利工程,避免资源浪费和护合理建设。

(三)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也在不断进步,愈发重视起生态环境保护,因此合理利用水利工程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对当下水利建设科学化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及其重要的举措,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注意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依法管理是当今法制社会的治国核心,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有助于提升农田水利建设科学化管理水平。按我国当前法律体系,关于农田水利建设的相关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利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水利工程工程量计价规范》、《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水污染防治法》以及《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为了保障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水平及效率,应切合实际完善以上法律法规,明确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归属,使农田水利工程具有法律发护,并且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反必究[4]。综上所述,可见农业水利发展对于社会多方面影响颇深,不仅影响到国家发展、生态环境、经济条件,还关系到粮食安全、用水安全及洪水防范等方面。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水利工程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由于实施时间较短,科学化管理水平较低,使未来水利工程建设与发展仍任重道远。因此,在未来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中,必须明确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基本原则及要求,管理人员依照相关原则实行科学化管理,保障发挥农业水利工程利民利国的基本作用。

作者:司顺军 单位:甘肃省通渭县水务局

化农田水利建设研究:农田水利建设科学化管理措施

【摘要】水利建设的质量和应用效果能够直接对农田耕种效果产生影响,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环境影响下,水利建设已经逐渐朝着科学化管理方向发展。因此,本文针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化管理措施进行详细分析,结合现状,提出科学化管理措施。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科学化;管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对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经济效益提升也能够产生实质性作用,在这种状态下,对我国农业发展给予更高的关注和重视。农业在不断快速稳定发展过程中,需要水利建设作为重要支撑,特别是对于农田而言,水利建设的质量和应用效果能够直接对农业经济产生影响。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不仅要保障水利工程的有效建设,同时还应当加强水利工程的管理水量。这样才能够在保障水利建设作用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化管理的根本目的。在实施过程中,只有保障水利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才能够推动农业农田的长期稳定发展。

1农田水利建设科学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1.1以人为本原则

在针对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将科学化管理模式应用其中,不仅能够促使其自身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保持紧密联系,而且还能够有利于农田水利建设自身的发展。在农田水利建设科学化管理实施过程中,其自身最根本的原则之一就是以人为本。由此可以看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农民,促使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能够有所提升,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实施中要落实这一原则,为农业生产以及农业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2生态建设原则

当前在针对农田水利建设实施科学化管理过程中,仍然需要与生态之间保持紧密联系。在当前水利设施越来越多的状态下,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在这种背景下,实施水利建设科学化管理,需要加强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只有保障生态建设的水平和质量,才能够有利于农田科学管理的有效实施[1]。

1.3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同样是农田水利工程基本原则之一,管理人员在针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建设之前,要保障对周围各个区域进行多方位的调查。与此同时,要根据区域内的实际情况,结合水利设施的具体要求,保障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有效建设和利用。这样不仅能够较大限度保障水利工业的建设能够与当地农田农业生产要求符合,而且还能够尽可能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比如贵州省所确定的“以河补源,水库调蓄,节水扩浇”原则,不仅能够针对不同区域地理位置,促使水利工程建设的有效性,促进节水发展,图1所示是贵州省农田水利工程的管互护工程图[2]。在针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建设和实施管理过程中,要对该地区实际情况、自然条件以及客观需求进行有效结合。与此同时,还应当对当地的经济水平、群众意愿等各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且结合一些外来比较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同时与该地区实际情况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够促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有效性。

2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现存的问题分析

2.1农田水利建设管理薄弱

在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地区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以及其他条件因素的影响,一些管理者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导致管理机制也比较落后。在这种状态下,不仅产权归属不清楚,而且很容易导致水利设施管理责任不能够有效落实到实处。虽然很多地区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带动和发展影响下,逐渐意识到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也在很多地区逐渐成立了农民水户协会[3]。但是通过实践情况可以看出,在这些协会日常运作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协会中的工作人员都是走形式化路线。这些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通过兼职或者是挂职的方式实施管理,并没有专门的办公场地,对农田水利自身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影响。

2.2产权模糊,农民积极性不高

我国在当前的相关规章制度中有明确规定指出要通过实践不断完善和优化农田水利建设相关管护机制。但是在当前的水利设施市场中,很多水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只是单纯的将一些大中型水利设施当做重点。在这种背景下,政府也逐渐减少其自身对水利供给的干扰和影响,针对这一现状,对于一些基层的小型水利设施而言,其自身只能依靠当地一些乡村组织对这些水利设施进行不断完善[4]。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推进速度的形势下,农村劳动力外出者越来越多,在这种状态下,农村公益性质的劳动力也逐渐消失,能够被应用在农业发展中的资源越来越少,并且有很大一部分资源都受到严重的限制。如果这种状态一直持续的话,很容易导致土地和水资源相互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强烈,之前的农村集体灌溉方式也逐渐消失,对农民自身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主动性造成严重的打击影响。

3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科学化管理相关措施

3.1明确农田水利建设管理责任

在针对农田水利建设进行科学化管理过程中,要明确意识到与管理相关的责任,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促使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而且还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在这种状态下,就需要在实践中将水利项目负责人的责任落实到实处,同时要加强对项目负责人的管理和监督。与此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管理责任制度,将责任具体化、细节化体现,不仅要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身上,而且要落实到农田水利建设中,这样能够有利于推动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化管理发展[5]。

3.2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性

管理在农田水利建设管理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也是在化学化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条件因素。也就是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保障水利建设工程管理相关内容能够有效控制,并且实现多方位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尽可能减少失误现象的发生。在保障农田水利工程自身价值充分实现的基础上,能够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6]。但是在实践中,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农田水利工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具体要求,提出不同管理方案,这样才能够促使科学化管理模式具有目的性和性。

3.3完善科学化管理机制

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为了实现科学化管理目标,需要在实践中对管理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在实际操作中,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各级管理体制有效落实,针对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对每一个层级管理人员需要履行的职责,进行有效分析和深入研究。这样不仅有利于促使相关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而且还能够促使农田水利管理工作能够根据相关规章制度以及要求规范化进行。在保障农田水利建设顺利实施的基础上,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农田水利建设朝着科学化管理方向发展。

3.4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

在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从法律法规等角度对其进行良好的管理和控制。所以在这种背景下:①应当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根据相关规定保障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有所提升。特别是在实践中,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与实际情况相符和的一些规章制度,其中包括《水污染防治法》、《水法》等。对现有的这些法律法规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农田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而且能够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②要加强配套法规政策的完善和优化,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推动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另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促使农田水利建设实现科学化管理,要加大对水的行政指法力度,特别是针对一些违法事件要加强处理力度,这样能够为当前的农田水利建设市场提供良好的水事维护秩序[7]。③还要针对实际情况,对农业用水的价格进行改革,根据农民的实际农田运作情况,适当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与此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收费制度,并且将制度严格的落实到实处,按照制度中的规定标准严格执行。这样不仅能够保障水价收支管理的平衡,而且还能够有利于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科学管理。

4结束语

农田水利建设能够直接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从根本上对其进行整改和创新,针对当前存在于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包括管理意识薄弱、产权模糊等。利用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其进行科学化管理,在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能够建设科学化水利管理体系,推动农业发展。

作者:贾建勇 单位:正安县水务局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