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主流媒体对农广播转型研究

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农传播服务领域成为一片相对纯净的公共性领地和“价值洼地”,地方对农广播应抓住机遇,从打造服务端、做强移动端、抢占手机端、优化生产端入手,加快推进传统广播转型成为融媒化新型对农媒体,才能高质量服务“三农”发展。
主流媒体对农广播转型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如果用商业眼光来衡量,对农传播服务领域所面对的是“低净值”的农村受众,各种商业平台和自媒体少有问津,这也使对农传播服务领域成为一片相对“纯净”的公共性领地和“价值洼地”,为专业化对农广播媒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地方对农广播必须抓住机遇,从打造服务端、做强移动端、抢占手机端、优化生产端入手,加快推进传统广播与新媒体深度融合,转型成为融媒化新型对农媒体,才能高质量服务“三农”发展。

一、打造服务端,让对农广播成为服务农民的“工具”

据统计,自2003年3月陕西农村广播开播以来,全国先后有黑龙江、天津、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山西等16个省级台开办了专业对农广播频率。[1]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多数对农广播步履艰难,正处于向融媒体转型之中。从发展趋势看,融媒生态下的对农广播必须改变单一、单向、线性的传统媒体形态,成为对接广大农民群众的“服务端”,即通过“广播+新媒体”的节目载体、传播平台、消费场景,成为为农民群众提供服务的一种专业化工具。相比于中央级媒体、卫视和一般的地面频道频率的涉农节目,专业化的地方对农广播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一)主流媒体优势对农传播服务始终是主流媒体最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责与使命。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人数最多的群体,农村地区占绝大多数国土面积。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安定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央每年的第一号文件都以“三农”为主题,“一号文件”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三农”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进一步阐述了“三农”问题在国计民生中的基础和保障地位。专业对农广播则是主流媒体履行对农公共服务职责使命的主平台主阵地,始终将坚持公益属性和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在广大农村以及全社会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公信力、权威性。山西农村广播采编播人员在助力脱贫攻坚战中,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足迹遍布三晋大地100多个县数百个村庄,充分发挥“信息服务员”“故事讲解员”“宣传好帮手”“士气助推手”的角色,成为撬动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在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中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本土化优势本地人办本地事,熟门熟路。地方对农广播浸润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人情味,一干土生土长的广播媒体人为本乡本土的父老乡亲们服务,从了解当地农民诉求、风土人情到沟通方式具有天然的贴近性。如果从平台价值、创收能力来衡量,地方对农广播与新闻综合广播、交通广播和其他电视频道相比看似处于劣势,但对于当地农村而言,却是受众覆盖面最广、最接地气的主流媒体,对当地农民群众精神层面的引领作用和影响力也最大,这实际上构成了地方对农广播的“潜在价值”和“隐形优势”。因此,把做足做活做新本土对农节目、为本土农民群众做好服务,当作地方对农广播的办台立足之本,就是找准了自己的坐标。

(三)专业化优势专业人做专业事,适行对路。对农广播专业化决定了其服务产品的深度、权威性、竞争力和独有价值,专业化对农广播在为“三农”提供精准服务方面,特别是整合各种涉农、对农节目(信息)资源,聚合多种内容、服务和社会资源,具有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多年积累的一批优质对农节目品牌资源、社会资源和受众资源,是专业对农广播的核心优势。因此,身为对农媒体,必须找准自身定位,树立专业化理念,坚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提高对农服务内容的品质,在节目制作上追求独家性、前沿性和深刻性,才能在媒介信息市场竞争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新”。(四)低成本优势广播是伴随性、兼容性最强的媒体,也是最经济的媒体,其终端几乎能够兼容到各种设备上,使对农广播能够成为最便捷、最经济、最有效的“服务端”,不仅能够比电视、纸媒等其他媒体能够更便捷、更低成本地满足农民群众日常的资讯和娱乐需求,还能通过智能技术使对农广播将广袤的乡村和广大农民群众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特别是,我国各地农村资源条件差异性大、发展不平衡,绝大多数省份都有一些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这些地方的农民群众居住非常分散,收入和消费水平很低,地方广播电视台的专业对农广播在服务这些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农村受众时尤其具有成本优势。笔者在山西省内一些农村地区采访时进行调研,调研的结果,对于很多欠发达山区农村的农民群众而言,广播媒体(相当大程度上专指农村广播)才是他们的“第一媒体”。

二、做强移动端,打造对农传播融媒全媒矩阵

互联网兴起和传统媒体数字化变革,推动国内网络音频行业高速发展。据CIC数据,中国在线音频行业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16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3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9.4%。[2]据艾媒咨询数据,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2021年达到6.4亿,2022年预计将达到6.9亿。在线音频行业一开始完全是商业音频客户端的天下,“喜马拉雅FM”“蜻蜓FM”“荔枝”已成为国内在线音频市场上的头部。2010年以来,一些省市级广播电台积极入驻商业音频客户端,至2013年前,国内3000多家广播电台和1000多个高校电台入驻“蜻蜓FM”,[3]各级广播电台的各类广播节目几乎被商业平台“一网打尽”。2014年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音频行业开始向移动端迁移,传统媒体行业集中发力iOS、安卓、WindowsPhone等多个智能操作系统的移动客户端产品开发,针对细分市场打造应用产品,一些有实力的广播电视台也自主开发了移动音频客户端,如:上海广播电视台的“阿基米德FM”、广东广播电视台的“粤听”、北京广播电视台的“听听FM”,还有2020年强势入局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云听”,被定位为“高品质声音集成制作分发平台”。在这种大背景和新形势下,地方农村广播也在媒体融合进程中,积极推进对农服务主平台主阵地由传统广播频率向移动端转移,但因自身人财物及综合实力等方面的制约,既不具备“云听”那样雄厚的资源条件,也不可能像一些商业新媒体那样在社会资本支持下进行“烧钱式”大手笔投入,只能结合实际进行平台延伸和渠道拓展,在省台融媒系统和传媒市场这“两重空间”里,悉心谋划、构筑着自身的对农传播融媒体矩阵。以山西农村广播为例,这些年主要在三个方面努力进行探索。

(一)采取“两条腿走路”策略,拓展对农传播平台一方面,用好地方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央厨房”、网络电视台、云媒体、移动新闻客户端等内部平台资源,通过入驻这些平台构建地方对农服务的融媒体主平台,将其打造为集政策解读、资讯、热线帮扶、农产品推介于一体的区域性对农服务专业平台,成为台、网、端、云等各种新媒体平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另一方面,通过自建、入驻等方式,向蜻蜓、喜马拉雅等网络电台和手机APP客户端电台,以及视频直播、微博、微信、抖音、快手、视频号等互联网商业平台拓展,并与一批农业互联网平台深度合作,形成了全平台覆盖的对农传播新媒体矩阵。山西农村广播于2010年开播的综合性对农服务节目《有事您说话》,紧跟媒体融合步伐,充分发挥农村广播频率主平台优势和节目品牌的引领作用,借助于互联网新媒体领域不断涌现出来的新平台大胆创新,丰富对农节目样态,拓展传播渠道,主动打造多终端交叠化传播场景,通过推出活动和项目延伸节目链,让对农广播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相同步,通过线下活动和线上线下互动的多场景活动、全媒体传播,初步形成了传统广播引流、“搜索+关注”导流、线上线下传播并举、音视图文场多流共振的同源生态。

(二)打造对农广播APP,提升对农广播节目IP价值借助于互联网新媒体领域的各种新工具,打造集在线广播、在线音乐、资讯互动、新闻播报和其他服务于一体的对农广播APP,不断创新对农服务类垂直细分节目类型,将广播话语与新媒体话语有机结合起来,拓展互动式、沉浸式、强体验感的直播场景,实现多场景交叠化传播,将对农广播节目转型为具有贴近性的多种内容形态产品,形成“广播频率+移动客户端”的运营模式及生态圈。山西农村广播创办的“第一书记年货节”融媒直播活动,就是整合专题广播系列节目《第一书记扶贫日记》的品牌资源、将品牌价值升级为IP价值的一个范本。这个IP价值的形成,基于以广播平台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节目品牌形象,包括节目内容、主持人、延伸活动等,再以广播线上节目和线下活动为IP的核心承载,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和全媒体传播,有效提升了对农广播节目的IP价值。2019年春节前,山西农村广播举办了第二届“第一书记年货节”,来自全省11个地市的30多位第一书记和近60多家扶贫助农企业齐聚省城太原,各个县域的农特产品和上百种科普惠农特色产品进行了为期12天的现场展销,直播节目通过多媒体形式、多种场景交叠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第一书记们产业脱贫方面的成绩和农村新貌、农企风采,有力助推了各县优秀农特产品的品牌树立和产业经营发展,在全国引起了反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乡村之声通过专题、连线方式对年货节进行了报道。
(三)打造聚合型平台,放大融媒整合传播效果打造本土涉农对农的“新闻+政务、社会服务、商务”平台,使其成为集新闻资讯、本地信息、生活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服务平台,有效聚合政府有关部门、涉农企事业单位、广大农民群众、农产品消费者等各种资源,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能够促成多种消费行为和合作行为,并有效拉动地方经济,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山西农村广播注重结合本地农业、民俗、时令特色,打造较大规模的对农服务融媒直播活动,能够综合调动多种媒体功能和有效聚合多种传媒要素、市场要素,是对农广播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生动样本。2021年4月,山西农村广播推出《我为群众办实事·走进临汾市安泽县》融媒直播活动,把直播间搬到村委会大院里,以村民们“说事议事”现场会为切入点,在广播频率、黄河+移动客户端、新华网、中新网同步进行音视频直播,全景展示了“民事民议”的全过程,将该节目办成了地方党政部门解决百姓“烦心事、揪心事、难办事”的沟通渠道,现场村民踊跃发言,手机客户端网友积极互动,屏幕内外气氛热烈。新华网、中新网观看人数分别达52万、10.71万。

三、抢占手机端,将智能手机变成“新农具”

当下智能手机在渠道和终端方面已成为人们接入互联网的第一入口。据统计,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较2021年12月提升1.4个百分点。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8.8%,较2021年12月提升1.2个百分点。[4]随着我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农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智能手机在农村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庞大的农村手机网民规模将会为地方对农广播融媒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2020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明确了包括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畅通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培育壮大乡村新业态等重点任务。2021年6月,农业农村部发函,在全国各地组织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活动,打出“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的口号,让“新农具”为农民美好生活插上信息化翅膀,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以上这一系列政策利好以及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为地方对农广播的融媒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外在动力。地方对农广播必须坚持移动优先,加快占领手机终端,让智能手机成为农民群众的“新农具”。

(一)打造本地化社群对农广播要依托优质对农服务节目的品牌效应、主持人和受众群资源,向社交媒体拓展。如:山西农村广播品牌节目《有事您说话》,充分发挥其节目版块(子栏目)的品牌效应和记者、主持人、主播的“名人效应”,帮助农民受众建立了很多微信群,依托广播频率平台、节目栏目载体定期开展线下活动,为社群成员提供真实的交流平台,并打通线上线下,让农民群众通过手机与节目中的农业科技人员、专家实时互动,以及相互之间进行互动,分享到春耕选种、农资选购、病虫害防治、农业保险等科技知识和农产品市场行情等实用信息。目前正致力于对各个品牌节目栏目进行融媒化、工作室化改造升级,进一步打通线上线下,将各种对农服务品牌栏目打造为一个个专业化农村社群,实现农村社群本地化聚集,为农民群众开辟更多的增收和致富路径。

(二)强化在地化服务让对农节目客观融入当地“三农”工作中, 站在农民用户立场上,开发适合当地口味、满足在地需求的专业化对农服务融媒体产品。山西农村广播《有事您说话》《惠农直播间》《人说山西好特产》等自办服务类节目,广泛应用农业专家访谈、直播连线、原创微信、原创小视频、融媒体直播等形式,宣传普及农业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讲述农业科普中的新做法新经验新典型。2021年山西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汛,多地多种农作物受灾严重甚至绝收,《有事您说话》节目推出系列采访“强降雨后抢农时”,以直播连线方式邀请我省马铃薯、果业、蔬菜、玉米、小麦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第一时间在节目中为农民群众答疑解惑,不遗余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受到农民群众的称赞。

(三)参与“智慧乡村”工程建设以“一体化”融媒体布局“智慧乡村”建设,探索“新闻+农村公共服务+商务”运行模式,打通社交、电商与对农服务产品和农产品供应链、广告市场等各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让本地化信息、互动、社交变得更加有效,让农民朋友“一机在手”就能体验到智慧科技的成果。如:山西临汾吉县2019年9月创建了吉县“智慧果园”试验示范站,让吉县苹果乘上“智慧云”,带动产业升级。山西农村广播以媒体融合为切入点,与该县融媒体中心合作,借助省级云平台和《有事您说话》节目载体及品牌效应,积极参与试验示范站传播平台建设,在通过手机将10个标准园和100个生产孵化园的果农朋友们连接起来、按照统一流程对果园生产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四、优化生产端,全面优化对农节目制播流程

任何传播语境下,内容为王、受众为本都是不变法则,创新话语方式是内容建设的永恒主题。新的融媒语境下,必须从生产端入手,改变传统广播节目的单向、线性制播方式,推进对农内容制播流程全方位创新,除了积极推出可视新闻、中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产品,最重要的是结合本地农业和民俗特色,打造对农服务融媒节目IP,最终向运用大数据和智能技术更好地满足农民用户和各种涉农服务用户需求全方位升级。
(一)打造本地音视频内容IP运用视听交互技术和直播、短视频等新手段,打造本地音视频内容IP。山西农村广播紧密结合当地民俗和时节特点打造精准对农服务的“农产品熟了”系列融媒直播节目,每年丰收时节根据宣推的农产品变换主题,相继举办了“苹果红了”“葡萄熟了”“花椒红了”等融媒直播活动,深受农民群众和广大受众喜欢。近年来,这些融媒直播活动通过融入新媒体、电商等要素而进行升级,为对农节目带来了传播新场景和新价值,为受众带来了新的收视收听体验和消费体验,已成为本土最具影响力、美誉度的融媒直播带货节目IP。如:山西农村广播与乡宁县委宣传部联合举办《苹果红了》广播直播活动,把直播间搬进果园,通过与省台直播间联动,短短两个小时就为果农卖出几千箱苹果。实践证明,融媒直播节目能够综合调动多种媒体功能和有效聚合多种传媒要素、市场要素,主题鲜明,方式灵活,节目模式简捷而稳定,能够充分发挥传统广播频率和新媒体的“双平台”优势,通过成系列持续运作容易形成垂类融媒产品IP。

(二)改进对农内容生产方式按照新媒体思维和移动传播逻辑,在对农内容生产上积极探索走“群众路线”,通过对农传播聚合平台,以移动互联网理念和方式重构新闻生产传播全链条。具体说,可以推动媒体合作,通过版权购买和流量置换等方式丰富对农服务内容、聚合涉农服务信息;大力发展本地农村用户,开发本地市场,对接政府农业部门、农科院、农业高校、农企等各种涉农、对农机构,扩大人脉圈,释放对农音视频内容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移动端自媒体大发展;构建“PGC(专业生产内容)+UGC(用户生产内容)+MGC(机器生产内容)”的内容生态圈,提升对农内容的专业化水平和生产效率,满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多样化需求。

(三)提升对农服务内容的精准度融媒语境下,地方农村广播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手段,聚焦“三农”话题,不断创新对农服务类广播的垂直细分节目类型,主要从转变话语方式和打通话语场景两个方面推进内容建设,让节目内容不仅贴近听众生活,更能触摸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议题下的角角落落,才能让农民喜欢到不离不弃。同时,引入大数据技术和手段,在对农宣传和服务“三农”中做到精准化、更贴近。主要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农村用户的收听收视习惯,为其生产和推送各种实用性新闻资讯,使对农广播服务产品直达用户消费需求,同时打通社交、电商与对农服务产品和农产品供应链、广告市场等各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让本地化信息、互动、社交变得更加有效,不断孕育和创造新业态,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五、结语

实践表明,新的融媒语境下,地方农村广播在媒体融合进程中,必须从“四端”入手,重塑融媒化新型对农主流媒体。通过创新“广播+新媒体”的融媒体形态打造服务端,使农村广播成为农民群众提供服务的一种专业化工具;通过推进对农服务主平台由传统广播频率向移动端转移做强移动端,打造对农传播融媒全媒矩阵;通过开发多种对农服务APP和做精多种垂类对农融媒体产品抢占手机端,让智能手机成为农民群众的“新农具”;通过推进对农内容制播流程全方位创新优化生产端,更好地满足农民用户和各种涉农服务用户需求,高质量服务“三农”发展。

注释:

[1]王宇、孙鹿童:《省级对农广播频率的节目现状与创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年第9期.

[2]东方财富网:《2021年中国在线音频行业市场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市场规模高速增长》,2021年9月24日.

[3]产业信息网:《2021上半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网民规模超十亿,行业持续改善》,2021年9月3日.

[4]央视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互联网基建持续推进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提升》,2022年8月31日.

作者:周波 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台编辑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