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微生物实训总结实用13篇

微生物实训总结
微生物实训总结篇1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要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护理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要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好习惯,具备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

病原微生物学是护理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1病原微生物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与临床医学中感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防治措施。实训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病原微生物学实训课不仅是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的一个学习过程,同时也是锻炼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护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实训课,可以更好的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形”,对病原微生物具备感性的认识,在理解和巩固微生物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和实训基本技能。增强无菌观念,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因此,开展好病原微生物学实训教学对培养护理专业学生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病原微生物学实训课主要以细菌学为主,其系统性不强,内容零散繁多,例如:细菌形态和结构的观察、革兰氏染色、培养基制备、细菌接种、消毒灭菌、细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等。各试验之间相对独立,似乎都没有直接的联系,学生对这样的实训不易感兴趣,不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传统的病原微生物学实训教学模式为:课前预习—课堂实训—提交实训报告—教师评阅。先由教师向学生介绍实训原理、方法,以示教为主,然后,学生被动地按照要求去做,往往是用已知的标准菌株来验证理论,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忽视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这种旧的教学模式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常出现学生不重视预习、实训时不动手、课后不认真总结,抄袭实训报告、有些学生在微生物实训课上,无菌观念不强,取菌液时滴在实训台上也不消毒,工作服随意放置,上完实训课不消毒洗手就直接到食堂吃饭,对实训室的生物安全重视不够等不良现象。

2基于护理职业岗位的病帮派微生物学综合实践教学改革

针对当前的情况来看,要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实训教学活动的主体,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护士职业岗位的要求,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院病原微生物学课程组开展了基于护理职业岗位的细菌学综合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从病原生物学实训中较为散乱的细菌学各论入手,把细菌学总论及各论的实训内容有机地合为一体,将以往总论教学中“细菌形态观察、革兰染色法、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接种与人工培养、细菌生化反应、细菌生长现象的观察、药物敏感试验、消毒灭菌”等实训与各论中“化脓性球菌及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实训项目重新整合为两个实用性强的综合性实训项目,改为“临床标本病原性细菌的分离鉴定”和“环境中细菌的分布调查与消毒灭菌”。更方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学基本的实训技能。

2.1临床标本病原性细菌的分离鉴定

教师针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防治给出典型的临床病例,如皮肤的化脓性感染、感染性腹泻、败血症等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学生可选择感兴趣的病例以小组为单位,从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分离培养开始对所分离到的微生物进行形态、生化、及毒力方面的鉴定,测定所分离到的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要求学生自己准备,自己操作,自己总结,自己分析。实训全过程教师只作引导,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训围绕病例进行,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加强与临床的紧密联系,缩短基础与临床之间的距离,为学生以后临床学科的学习和从事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2.2环境中细菌的分布调查与消毒灭菌

老师带领学生做关于手、实验室地面、桌面和空气中细菌的调查,在采取各种消毒措施后进行对比,验证消毒灭菌的效果和影响因素。通过实训,使同学们认识到细菌无处不在,加强学生的无菌操作观念。

实训结束后,学生还要完成详尽的实验报告,包括实训设计方案、实训操作程序、实训材料及预期的实训结果、正式实训的实施步骤、实训结果的观察和记录、对实训结果的整理和分析等。实训报告的撰写也可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为将来科技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综合性实训项目中,始终注重强化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如显微镜油镜的正确使用、接种针的使用、细菌的培养法、各种无菌操作方法等基本操作技能。

3结语

通过综合性实践教学,可使学生把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与技术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帮助学生完善护理职业素质所要求的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从事护理工作的使命感、责任心,全面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丽华.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全科护理,2009,7(10):925-927.

微生物实训总结篇2

食品微生物检测课程是一门以微生物检测知识为基础,以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为目的食品专业实训课程。食品微生物实训课程是与食品微生物学理论课程相配套的实验教学,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了解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食品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优良作风。

该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微生物检测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细致、认真并且规范的操作技能,根据该课程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食品微生物检测实训课程规范操作的训练质量。

一、结合食品检测专业实训课程特点,有效运用分组教学手段,保证规范操作

食品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严格按照食品从业人员的具体工作内容而定,按照工作项目确定课程内容。在实训操作过程中,需要用到较多大型的仪器设备,繁杂的玻璃器皿和其他用具。因此安全、规范、高效的操作是保证食品专业实训课程规范操作的前提。

就微生物检测实训课程来说,微生物实训课程分为20~22人小班授课,结合微生物实训内容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不同的2人组或4人组进行分组学习。微生物实训课程中的一些基础检测项目如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染色,玻璃器皿包扎,接种操作等,操作比较简单,需要2人分组相互监督和技能的促进,比如安排一名打分员对检验员的操作进行观察、评价和打分,之后进行互换操作,这样既可以相互监督促进学生提高操作技能,也能让同学在打分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关键点进行梳理和巩固。

此外,微生物实训还有一些常规检测项目,比如细菌总数检测、大肠菌群检测、霉菌酵母菌检测以及乳酸菌检测,需要除专业技能外,再运用学生的综合能力来完成,因此需要分4人组进行项目操作。项目检测过程根据食品微生物检测的特点需要3~4次课程来完成,包括检测前讨论实验方案,玻璃器皿、培养基的准备和灭菌,无菌间内的梯度稀释和接种操作以及证实实验和结果报告。例如在项目检测过程中需要小组内讨论实验条件参数、实验用具的数量,操作步骤环节需要进行实验分工,检测结果需要进行比较、讨论和分析。项目检测完成过程中每组的小组长对本组的组员进行组织和协调,制定好本次实验的具体分工内容,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及时与教师进行学习情况的反馈。

微生物实训教学的合理分组,是保障微生物实训规范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微生物实训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

二、按照食品检测实训课程特点,有效控制课堂秩序

良好的课堂纪律,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一旦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形成心里上的稳定感,增强对教学的认同[1]。近些年,中职学生现阶段的课堂纪律意识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仍有部分同学出现纪律松弛的问题,因此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保证课堂秩序是提高微生物检测实训效率的必备条件。

首先,针对学生出勤、实训服穿着等问题,实训教师在课前制定小组出勤打分和实训服打分制度,要求实训小组(4人)在正式上课时全组出勤,并且实训服全部穿着整齐,给予全组出勤加分。其次,实训课上个别同学喜欢不听教师指令擅自动实训器具,导致玻璃器皿或者实验设备损坏,在按要求折价赔偿的同时,教师还对该同学进行扣分。再次,在课堂实训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引入学生间竞争,优胜者加分鼓励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合食品专业能力要求,提高学生的通用规范操作能力

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专业,食品专业就业范围主要包括大型食品厂检化验部门、生产加工部门以及质量监督部门,食品检测中心和相关质检部门。因此在食品生产加工和检测过程中规范操作,需要在操作前进行细致的用具准备,准确的仪器调试,正确的仪器使用和维护,同样这些能力要求也适用于食品专业的其他实训课程要求。

1.用具准备。用具准备是保证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前提,同时也是微生物检验员所必须具备的一项食品专业的通用规范操作能力,准备的用具量根据不同项目检测的要求而存在差异。以细菌总数检测实训为例,课程要求细菌总数分为三次课程进行,分别为玻璃器皿和培养基准备,无菌接种操作以及检测结果计数。在三次课程前,需要准备玻璃器皿包扎的报纸,培养基制备的药品,相关的仪器如电炉,无菌操作间,接种操作的一系列用品如酒精灯、试管架、灭菌吸量管等用具,菌落计数器。微生物检测的特点之一就是用具非常多,准备起来非常繁杂。为了让学生在课上能够具备独立进行用具准备的能力,课上首先要求各位同学在理解本次课程检测流程的基础上进行仪器用具的梳理,将种类及数量进行统计并且记录,并且要求同学熟记实训室的用具存放位置,这样在实训操作时就能快速准确的找到需要使用的仪器和设备。

2.仪器调试。微生物检测中用到的主要设备和仪器包括无菌间、高压蒸汽灭菌锅、电炉、酒精灯、摇床和菌落计数器。高频率的仪器使用同样需要准确的调试、正确使用和精心的维护。以高压蒸汽灭菌锅为例,高压锅在使用前需要进行水位的检查,使用过程中需要随时观察温度和压力的变化,灭菌完毕后需要仪器完全降温降压到规定才能够打开,如果不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会发生很严重的安全问题。因此在仪器使用前,我要求学生熟记仪器的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分组操作前进行安全再次知识强调,在操作过程中安排实训小组长随时进行提醒和监督,保证学生的安全操作和仪器的正常使用。酒精灯是微生物无菌操作的重要仪器,在使用前教师除了对酒精灯的正确使用进行讲解,还对如遇到突发的酒精遗撒发生着火的处理方法对学生进行介绍,这样避免了在出现突况时,学生由于应急知识欠缺处理不当造成的安全问题。

四、结合食品微生物检验员操作能力要求,提高本课程中需要的专业规范操作能力

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是检验专业中实践性最强的一门学科,以项目教学法为主[2]。食品微生物检测实训课程是以培养食品微生物检验员的岗位能力为目的,尤其是锻炼学生规范的完成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操作过程和检测后的食品微生物质量评价过程。

1.规范操作过程。信息化手段运用是规范食品检测过程的一项创新内容,运用其在课堂上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微生物检测的无菌操作过程手法复杂而且需要使用的用具很多,因此需要在实训的过程中借助一些flas让学生理解检测的基本原理,借助一些信息化手段比如录制规范操作视频进行演示和录制学生操作过程的视频进行课后纠错,以达到学生掌握微生物实训规范操作的目的。课前由教师录制微生物实训项目的规范操作视频,能够让学生在操作前对操作中的规范操作点简单直接的进行观察,在视频中还可以对重点操作内容和注意事项进行标注和慢速反复播放,以达到学生理解操作重点和难点的目的。实训过程中录制学生操作的视频并且在课后进行纠错,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在实训操作过程中观察并发现自己的操作问题,通过共同讨论规范操作步骤进行操作反思和提出改进方案。检测过程结束后,学生利用微生物检测的操作技能点进行打分评价,进行操作过程的完善和改进。

2.规范成绩评价。检测过程中的评价打分同样是规范食品检测过程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分组操作过程中,需要一名打分员对检验员进行规范的操作打分,记录操作过程中各个详细步骤的操作情况,监督检验员规范准确的完成检测过程。同样,扮演打分员的同学在打分的过程中也进行了规范过程的巩固和容易出错的操作步骤的复习。

不仅仅是平时练习,在实训考核过程中同样可以引入组长打分制度,以小组项目操作为例,每组选取一名检测操作熟练的同学,跨组进行另一组的操作打分,并且在打分过程中对改组的技能点、配合度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打分一方面避免了教师在实训考核过程中不能全部顾及到的问题,再者也避免了组内同学打分放水的问题。

食品微生物检测实训的课程内容决定它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实训课程,在根据课程内容要求合理分组的前提下,学生首先掌握食品专业的规范基础技能如仪器准备、设备调试,进而掌握食品专业的规范专业课程技能如操作过程和成绩评价,才能让学生逐渐规范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全部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员岗位职业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食品从业人员。

微生物实训总结篇3

根据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我院高职生物制药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践、拓展课等五个模块。每模块的课程门数、学分、学时比例见表1。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安排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共9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22.1%,占总学分比27.5%,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思想、文化和身心素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信息的能力、使用外语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以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独立生存、自我发展、创新超越的需要,同时为专门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知识基础。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包括基础化学、微生物学基础、药事管理与法规、人体结构生理学、实用药理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现酵技术、天然药物学知识、药物制剂技术共9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29.3%,占总学分比29.0%。专业基础课为后续课程学习所必需,各门课程学习以理论和实训穿行,构建专业所需的化学、医学、药学、生物学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部分强调以“必需、够用”为度,重视相关技能的培养,技能方面特别要强调规范化操作。

1.基础化学包括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考虑到高中学生的无机、有机化学基础较扎实,授教时侧重应用性较强的分析化学,理论方面总体以“够用”为度,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实训操作技能,它是专业技能的基础。实训内容选择从传统的经典的训证为主转向应用性广的综合性实训,在这些实训中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操作,熟悉基本原理与方法,能正确地记录、收集和处理数据,规范书写实训报告,并对实训结果进行客观分析,重点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科学、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2.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现酵技术是既是专业课学习的基础,又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基础中的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方法、培养基的制备及消毒灭菌方法、微生物的接种分离培养技术、微生物大小、环境中的分布测定技术、药物微生物检验技术、血清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的电泳技术、核酸提取技术、酶活测定技术、现酵技术的菌种选育、菌种保藏、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发酵过程的控制、发酵液分离、提取和精制等技术等是均为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人体解剖生理学、天然药物学知识、实用药理基础、药物制剂技术、药事管理与法规是涉及医药方面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天然药物的功效、活性成分结构修饰、提取制备、各种制剂制备等实训,完成从原料药到成品药规范生产、规范管理的全过程学习。并采用现代检测分析手段与方法,对原料药与制剂药的质量、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价,从而学习如何获得安全有效的药物,使学生对医药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并为以后从事药学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专业课

专业课包括生物药物检验技术、生物制药设备、生物制药工艺、GMP实务4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8.4%,占总学分比7.2%,是构建专业核心能力最为重要和必要的课程。生物药物检验技术测定各类生化药物的含量、检测其安全性的技术、评价生化药物的质量的方法,生物制药设备中对通用设备和生物制药工艺使用设备的结构、性能、操作方法,生化药物的生产工艺流程的操作技术、生产规范化管理技术都是日后从事专业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是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

四、综合实践

包括微生物学技能训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能训练、生物药品制剂技术实操训练及GMP技能训练、生物药物检验技术技能训练、生物制药工艺技能训练、毕业实习与设计共6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32.1%,占总学分比38.5%。此模块突出特点是综合性。通过较复杂的、融合多个知识点或多学科知识的校内综合实训,各种基本操作技能在不同实训项目中多次操作,反复整合,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各门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最后通过在生物制药技术相关的岗位上进行一年的顶岗实习及论文设计,突出对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工作能力的综合训练,要求学生从查阅文献、设计和实施方案、写出论文,两年来学习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在此阶段相互碰撞、相互揉合,上升为综合的职业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五、拓展课

包括药学文献检索、生物药品新药开发基础知识、基因工程原理3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3.0%,占总学分比2.9%。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获取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将来在专业范围的自我发展,提升自身位置及从事高层次研发工作打下基础。

此外学生还可选修药品市场营销、药用植物识别技术、生命的奥秘等课程,以拓展视野,拓宽就业范围。

课程设置体现了“厚基础、重专业技能”的原则,课程结构比较合理。课程设置及结构安排完全是为了达到本专业的培养要求及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开展的,体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微生物实训总结篇4

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顺应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改革潮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是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核心任务。

高职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检验两大工作岗位群之一,其利用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在掌握与食品卫生检验有关的微生物特性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检验方法,及时、准确地对食品样品做出食品卫生检验报告,旨在为食品的安全生产及卫生监督提供科学依据。

《食品微生物》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通常作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两门职业技术课程而分别开设,采用不同的教材在不同的学期开设,教材中往往有很多交叉重叠的内容。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及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对这两门课程进行融合,可在保留原有教学进程表中的课程设置安排的情况下,对两门课程综合进行课程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学时和授课时间。通过课程整合,可将微生物基础知识和技能与微生物检验项目有条理地融合,注重食品微生物检测基本技能的规范化训练,以满足高职院校食品专业食品微生物检验与质量控制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课程目标

本综合课程要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微生物学及食品微生物的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熟练的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和综合科研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以培养食品微生物检验职业技术能力为目标,按照食品行业技术领域相关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国家相关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强化微生物检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对学生完成食品检验职业资格考试或从事相关工作起主要支撑作用,也为学生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必需、够用”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课程设计思路

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零距离”就业打好基础。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分析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设置教学项目。

本综合课程将微生物的种类、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分类以及在食品环境中的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操作体系有机地结合,将学科体系理论知识融入微生物各项基本操作技术任务之中,打破以往独立实验的形式,重新编排原有的食品微生物学基本技术,通过设立专题项目,明确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化培训,既注重知识体系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必要性,也突出相关工作岗位核心技能掌握的重要性。课程强调基础操作技能的反复训练,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学习的内容,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食品检验国家职业标准及微生物检验“职业功能”中各项工作内容的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要求为依据,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国家标准等法规为准则,在对食品检验工作岗位、任务性质和对应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该课程。课程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为培养目标,应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检验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课程设计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操作技能为明线,以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为暗线,将食品微生物学的学科体系理论知识融入微生物检验各项操作任务之中,微生物理论知识不再作为完整系统存在,而是对完成具体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的理论知识准备或经验、现象的阐释。课程强调检验操作技能的反复训练,以此实现学生独立完成食品微生物检验基本操作的教学目标,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项目的综合实训单元强化课程的实践性特色。

教学内容选择及教学项目设计

本综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预备知识、显微技术、制片与染色技术、培养基的制备及消毒灭菌技术、接种与培养技术、分离纯化技术、生化试验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微生物在食品中应用技术等专题项目。同时,考虑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更多是在企业,而不是在专门的检验检疫或公共卫生机构,围绕食品中最主要的微生物检验项目“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的测定”选择检验操作基本技能与相关理论知识。对于食品中致病菌检测,仅选择了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的检验项目,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加以介绍,而对更多的致病菌指标的检验方法只作概述。考虑到在食品企业中饮用水、空气、食品接触面等微生物检测任务的普遍性,课程为此安排一定课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同时,对于常见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也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微生物检验操作技能具有通用性,在对本课程综合实训项目进行适当调整后,可以使其适用于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指标以外的检验项目,如公共场所、化妆品等的微生物检验,从而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大的选择范围。

根据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由基础到综合的顺序,设计了17个教学项目,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总学时可灵活调整。具体如表1所示。

教学方法创新

讨论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从课内外收集相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在专题研讨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总结提炼共性方面的知识,通过知识的再加工使学生对抽象原理的领悟更为透彻。

操作训练规范化教学法 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应用技能为目的的实践型职业技术课程,学生的基本功是否扎实、动作是否规范标准、操作是否熟练等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技能的掌握不是通过一次实验或实训就可以完成的,而是必须经过不同阶段的反复训练才能达到目的。更为重要的是,检验过程中每项操作技能都必须是标准化规范动作,否则检验过程的操作差异必然会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效果,采用影像资料强化学生印象,以达到示范教学的目的。

分项技能单独完成与检验项目分组实训结合法 在实践教学中,微生物检验课程的操作技能培养是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进行的,微生物检验综合实训是以不同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检验项目分小组共同完成的。教师应根据实训项目要求指导学生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方案设计程序,根据食品安全标准确定微生物检验项目,选择相应的国标检验方法,制定详细的抽样、检验方案,明确无菌取样过程,了解样品的标记、保存和运送等要求,使学生掌握被测样品的处理方法。要准备好所需的各种设备和材料,按技术要求对玻璃仪器进行清洗、干燥、包扎、灭菌,准备好要用的各种试剂,制备无菌培养基,做好检验前的其他准备工作。要按照标准操作程序完成检验操作的各个环节,通过计算或判别得出检验结论,编写检验报告,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职业适应性,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检验技能的掌握,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锻炼自主学习能力,为将来独立工作、独立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分项技能单独完成与检验项目分组实训相结合,既可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及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杨学敏.高职高专《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的开发[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2):91-94.

[2]王华,秦津,郑伟,等.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实训课程改革初探[J].教育探索,2010(8):45-46.

[3]鲁梅.谈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23(3):70-71.

[4]刘慧,李红艳.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3).

[5]毛雪丹.2003~2008年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研究[D].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

微生物实训总结篇5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150-03

微生物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课时之比近1.5∶1。该课程分三个模块:(1)概述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物学特性;(2)介绍微生物检验常规技术,包括培养基配制、细菌分离培养、细菌标本的制备及染色等微生物基本技术;(3)微生物检验综合训练,教学的重点是对临床标本进行微生物检验。本文论述了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开展设计性实验的必要性和做法,教学效果调查及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

学校招收的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多数是初中起点,学生普遍基础差,知识较为薄弱,学习时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主动性、探究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在讲授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结果分析等内容时虽然采用了如启发式、比喻式、提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但仍然有部分学生觉得难以理解。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摸不着头绪,有的学生每操作一步就看一下笔记,或是询问其他同学,有的学生甚至希望教师能一步步地教。可想而知,实验效果较差。

(二)原来的验证性和示教性的实验教学模式存在不足

以往的实验教学以开设验证性和示教性的实验为主,实验内容和实验所用材料由教师及实验员准备,学生不参与实验设计和准备,因此,学生的能动性差,即使教师对学生强调课前要预习,但收效甚微。学生按照教材、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机械地模仿和验证,最后虽然顺利地完成实验,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专业技能的训练受到限制。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综合素质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有违职业教育的目的,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的培养要求。

(三)实习生适应能力较差

每年暑假,学校专业教师对检验实习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调研,对实习生、带教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实习情况的调研结果反馈不佳。学生方面反馈的问题有:对临床检验科的工作性质认识不足,不易适应;微生物检验常规项目多,操作环节繁杂,用到各种各样的试剂及材料,跟着老师做完检测发报告,但是不知怎么解释检测结果;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要求脱节,等等。带教教师方面的反馈是,实习生适应能力差、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基础知识差,临床知识欠缺、不会分析检验结果,缺乏创新精神等问题。

二、解决的对策

(一)建立学习小组

微生物实验以小组进行,指定能力较强的学生当组长。各小组通过课堂学习,查阅相关资料,观看教学录像,到检验科见习等途径,获取微生物检验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充分认识接触临床标本时应养成的学习和工作习惯:采取安全保护措施,正确使用实验设备,把握微生物检验常见项目检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了解实验用品的准备和操作注意事项等。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并在组长的监管下使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共同协作完成实验。

(二)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相辅相成

根据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等多个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前期的实验教学仍然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以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显微镜油镜的使用,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及革兰氏染色,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器的使用,细菌的培养及分离纯化技术等。后期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临床常见标本的微生物检验,如血液、脓液、粪便、尿液、痰液、脑脊液等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这些内容是微生物检验的重点及难点,也是临床检验科实际开展的微生物检验项目,我们通过开展设计性实验,完成该实验教学内容的教学。

三、开展微生物设计性实验的一般步骤

我们以完善知识结构,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医学检验职业教育为主要目标,按照微生物检验实际工作流程和质量管理进行微生物实验的设计和训练,将实验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渗透到实验教学中。通过开展微生物检验设计性实验,实现“专业课教学与临床岗位零距离对接”的教学目标,实施“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辅导督察”的实验教学模式。

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弥补了验证性实验的不足,通过设计性实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以及临床思维分析能力得到提高,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微生物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设计流程及做法如下。

(一)精选内容,设计实验课题

教师参照临床上常规开展的微生物检验项目,常见菌种的检验,精选实验内容。提供给学生既定的实验课题(目前共收集了13个课题)。实验课题如任某,男,21岁,患者于2周前到某小食店进食凉菜,于5天前出现恶寒发热,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腹部不适。体检:急性面容,潮红,神清略有呆滞,前胸散有细小红色丘疹。体温39.4℃,脉搏54次/min,心、肺无阳性体症,脾可触及,白细胞3.6×109/L,中性粒细胞60%。在这个实验课题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认真分析后会得出患者可疑的感染菌为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细菌的鉴定思路应该按照肠杆菌科的鉴定程序进行。此外,我们允许学生选择既定课题外的具可行性的课题,如进行手机、纸币、化妆品的微生物检验,桶装水的微生物检验等。

(二)学生选择实验课题,制订初步实验方案

学生小组对实验课题进行筛选、分析与讨论,选定实验课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编写可行合理的细菌鉴定程序及实验进程,制订实验方案初稿,并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

(三)教师批阅审查

学生提交实验方案初稿后,教师对学生实验方案进行批阅、审查,教师在批阅、审查学生实验方案时注意遵循以下原则,尽可能维护实验方案的原创和创新性。(1)方案的可行性;(2)方案的准确性;(3)实验连贯性;(4)实验成本;(5)安全性。尤其是安全性,在实验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人身安全,仪器设备的安全,要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初步的实验设计会出现学生提出的方案不够成熟,所用的实验材料广而杂(尤其是选择真菌检验课题),甚至有些实验材料实验室无法提供。通过教师审查、批改,指导学生讨论、修改实验方案,利用既有材料进行实验,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四)实验设计方案定稿

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和意见,经过再次讨论后重新修正实验方案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最终的实验方案。

(五)学生进行实验

小组成员互相监督,分工合作,按照设定的实验方案和步骤进行实验。在此阶段,开放实验室,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准备实验用品(如制备培养基,选择实验试剂,细菌染色液的配制等)。学生按要求填写实验室开放登记表,在教师跟进监督及指导下进行实验。实验中学生所用的标本是教师及实验员制作的“模拟临床标本”。标本中含有某种病原菌,与真正的临床标本相比,“模拟标本”较为安全。但是它毕竟含有病原菌,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规范操作。教师发现学生存在不规范的操作时要及时纠正,确保实验的安全及实验方向的正确。细菌鉴定的实验进程大约需4天,实验实施过程中,学生要及时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

(六)完成实验报告,评定实验成绩

微生物设计性实验在实施过程中影响因素较多,在结果的判断上有一定主观差异性。在实验进程中,要求学生实事求是、不贪图走捷径。教师及时指导并提醒学生要对实验的每一环节进行仔细观察,详细记录。处理数据和进行结果分析时,要保证如实可靠,让学生养成求实的科学研究习惯。按教学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正稿)的各项内容后,教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批阅评分。微生物设计性实验成绩的评定包括,实验设计初稿评分、形成性考核评分、实验报告(正稿)评分,按照相应比例纳入学生的微生物检验期评成绩。

(七)实验总结

以往的实验课结束后即草草收场,教师和学生都忽视实验课后的总结。学生由于存在学习能力差异、实验技术掌握差异等原因,造成学生实验操作中的疑点和错误得不到及时解决和纠正,这样无形中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也难以提高。在微生物设计性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对实验的各环节进行分析及总结,包括由于实验材料缺乏不能按计划实施,仪器的使用不当影响实验结果等。当实验结果和预测不一致时,学生要仔细分析,查找原因,如对实验方法的改进,重复验证的次数等。教师则指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强调需要注意的问题,展示学生实验操作的图片,进行全面总结。通过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八)开展微生物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成果

开展微生物设计性实验后,我们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下面是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期考成绩情况,如表1表2所示。

表1结果显示,89.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微生物设计性试验,通过实验,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实验技能是否得到进一步强化训练,对实习及未来的工作有信心。

表2 结果显示,开展微生物设计性实验,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将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渗透到实验过程中,相关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与2012级比较,2013级学生微生物学检验期末考试高分数段的人数增多,及格率及平均分明显提高。

虽然在设计性实验实施的过程中,在实验选题、操作流程、教学方法上我们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对临床实习效果进行追踪等。但不可否认,设计性实验的开展提供了教学互长平台。为保证在教学上专业权威的持续性,教师需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善自己专业知识结构,不断地更新和拓宽相关知识,在指导学生的同时,教师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驾驭实验能力和管理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而学生相关的实验理论知识得到巩固,临床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实验技能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训练,教学互长从整体上提高了微生物检验的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石艳培.浅谈中职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教学现状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

[2]谢明杰.微生物综合设计性实验的组织与实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1)

[3]黄衍强,覃艳春.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改革初探[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

微生物实训总结篇6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2-0084-03

Course Design of Food Microorganism Inspection Technology//ZHENG Peijun

Abstract To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 of food nutrition and testing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alysis of professional post office requirements,based on the post core ability, study of food microorganism inspec-tion technology course,then respectively from the curriculum na-

ture and orientation, curriculum goal,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teaching evaluation of six aspects,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whol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design of food microorganism inspec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food microorganism inspection technology; course de-sign; teaching evaluation

1 n程性质与定位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是食品检验三大工作岗位群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食品检验技能的重要课程,是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培养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微生物检验检测技能,针对检验员、现场QC与QA等职业岗位要求而开设。通过学习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础理论与技能,具备微生物检验的能力及职业素质,获取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按照国标及工作要求,及时、准确地对食品样品做出检验报告,为食品安全生产及卫生监督提供科学依据[1]。

2 课程目标

总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础理论知识、常规项目的检验原理,了解检验新技术的发展概况。经过学习,学生具备代表性取样、微生物检验与分析和质量控制的能力。为通过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考试储备知识和技能,可胜任食品行业检验岗位中食品原料至成品的微生物检验工作。

专业能力目标 能够熟练使用及维护显微镜;能够包扎微生物检验常用玻璃仪器;能够熟练使用微生物检验常用的设备;能进行微生物的制片及形态观察;能进行微生物大小测定及计数;能进行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能进行微生物的分离接种及纯培养;能进行微生物的简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能够对微生物检验样品进行处理;能够进行微生物卫生指标菌及重要致病菌的检验;能够正确记录实验结果及撰写实验报告;能够独立根据给定的微生物检验标准进行微生物检验、分析工作。

知识目标 掌握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基础理论;掌握微生物检验的相关的国家标准;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方法;熟悉微生物生化反应分析;了解微生物血清学实验分析;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取样操作;掌握样品的保存与制备操作;掌握微生物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掌握实验数据原始记录与实验报告的撰写;掌握食品卫生细菌学的检验方法;掌握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方法;掌握发酵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方法。

职业素质目标 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团结合作意识;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提高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生产安全意识及工作防护能力。

3 课程设计思路

按照食品行业检验岗位的任职要求,分析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并参照食品检验国家职业标准,确定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2]。

通过企业调研、专家座谈,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进行调查等工作,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过程中实际需要的技能与素质,重新构建教学内容。将原有的食品微生物、食品微生物实验、食品微生物检验进行分解,找出其中与从事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方法技能、职业素质进行重新整合,并结合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国家标准及国家职业标准中级、高级食品检验工的内容,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形成工学结合的教学项目,从而实现培养食品微生物检验职业技术能力的目标[3]。

4 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为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知识与技能,课程设置食品微生物及检验基础知识,食品微生物检验室使用与管理,微生物检验基础技能训练,食品卫生细菌学检验技术,真菌学检验技术,食品中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其他微生物检验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综合实训总共8个学习项目,每个教学项目下设若干个工作任务,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课程教学内容设置见表1。

5 教学实施

教学建议 要体现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强调工学结合,不再严格区分理论与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训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采用教、学、做一w化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在教学中也可采用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讲授式、学导式、讨论式、启发式、诱导式)进行教学。

1)采用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理论课与实训课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导入检验项目,学生自学与辅导答疑相结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之目的。

2)理论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手段上课。

3)利用网络资源库教学,编制纸质教材、实训指导书、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库)及网络教材(网络课程资料、网上学习指导、在线测试)于一体的立体教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测试。

教学基本条件

1)对专业教师要求:具备讲师(工程师)及以上职称或研究生以上学历,具备教师资格,具有高级检验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有扎实的食品微生物检验相关理论基础,熟悉微生物检验相关国家/国际标准;熟练掌握微生物检验各项操作技能,具备食品检验的基本理论与操作技能,具有检验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具备微生物检验岗位2年以上实践工作经验,能针对实际教学条件进行相应教学设计。

2)对实训室要求:要有微生物检验常用设备,如无菌

室、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培养箱,合理配置检验室仪器设备、存放样品的台面及冰箱,具备16个微生物检验工位。

3)对教学场所要求:要有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要求一次性能容纳60人以上。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包括相关教辅材料、实训指导手册、信息技术应用、工学结合、网络资源、仿真软件等。

1)利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2)开辟空中课堂,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全面共享,充分利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提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教案、电子教材、习题与解答、实训项目设计、试卷与答案、多媒体课件等。

3)开发课程网站,学生可通过课程网站自主学习。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网站,对某一内容有目的地开展分析讨论与交流协作活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获得高级认知能力。

6 教学评价

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分为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

1)过程性考核。

①平时成绩:出勤情况;课堂纪律;上课表现(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堂提问(是否能主动回答问题以及回答问题结果)。

②项目完成情况:实训室表现(能否遵守实训室规章制度,能否正确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实验后是否及时清扫);实践操作能力(态度是否积极;是否参加动手操作;操作是否规范;步骤是否合理);方案设计能力(是否能够根据资料合理设计方案、安排时间;是否具有自我学习及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否能够根据现象得出结论;数据分析是否合理);项目报告书写能力(是否独立完成;书写是否规范;数据是否真实;是否有判读分析);团结合作能力(实训中是否能够通力合作、分工明确;是否保证检测结果准确)。

2)终结性考核。理论考试及聘请企业具备理化检测能力的技术人员,按照企业岗位人员的工作要求进行实操考核。

评定标准

1)平时成绩(10%):出勤情况及课堂纪律5%+上课表现及课堂提问5%。

2)项目完成情况(50%):实训室表现10%+实践操作及设计10%+数据处理分析10%+项目报告10%+小组合作10%。

3)终结性考核占40%。各工作任务成绩分配见表2。

7 结语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打破微生物学科体系,按照食品检验岗位及微生物检验职业标准,针对高技能人才知识、技能、素养需求,以及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国家标准,选择实训项目及理论知识,实现学生在校学习内容和未来实际工作一致,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适应期,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4],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与综合能力兼具的创新型人才[5]。■

参考文献

[1]王华.高职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的改革初探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7,23(2):83-85.

[2]王瑞兰,苏新国,王尔茂.高职食品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2):36-37.

微生物实训总结篇7

1高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药物制剂技术是高职药学专业、药品生产专业都必须要学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药剂学理论指导下研究药物制剂生产与制备技术和质量控制的一门学科。本门课程涉及面广,知识点分散,内容枯燥乏味,但实践应用性较强,也是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采用“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1.1偏重理论教学,学生积极性不高

我院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总学时108学时,理论课54学时,实训课54学时,根据前期课改已将课程设置为12个项目,59个任务,近千个知识点。课程知识体系复杂,诸多理论和定义晦涩难懂,加上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导致他们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求知欲望,给平时的教学带来很多困难。

1.2信息化发展滞后,教学模式不够先进

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虽然也利用了诸如启发式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手段,但是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使用较少,教学模式和手段不够先进。

1.3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脱节,缺乏联系

我院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理论教学中简化了教师的讲授过程,实践教学中具体剂型制备流程较长,剂型种类繁多,且实训设备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很多学生因为理论知识欠缺、操作不熟练导致药物制剂制备失败,知识和技能学习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微课在高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针对高职药物制剂技术教学现状,为使其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将微课引入课程改革[1]。在高职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微课主要应用于云端学习、课堂教学、实训指导、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等方面。

2.1微课在云端学习中的应用

信息化时代,教育目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化发展能力。在高职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满足不同学生课程知识学习的需求,通过云端丰富的教学和课程资源,结合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按需学习,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根据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改革特点,我们调研药物制剂技术各个技能考核点,组织教研室教师讨论分析,确定适合互动教学的微课制作方案。教师再根据方案拍摄微课视频,清晰明确地展现药物制剂各种剂型的制备流程,并将制作好的微课视频上传至教师的云端空间,学生可以通过云端自主下载观看学习。课堂学习前,教师可以在云端建立讨论组,学生将自己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在讨论组中提出来,既可以由组内学生互相讨论,也可以由教师负责解答。比如在学习阿托品的制备时,学生可能对等量递增法的概念和特点不理解,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会主动提出等量递增法与打底套色法的区别是什么等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灵活自主的移动化云端学习体验中,实现了跨越时空限制的移动学习、自主学习,更因为微课的主题明确、内容聚焦、终端多样化的特点,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学习、泛在学习。

2.2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既可以作为视频文件,也可以加工嵌入教学课件中,指导课堂教学,在备课、课堂讲授、课外辅导中得到应用。在备课阶段,教师将药物制剂技术中各类剂型按技能抽考点分别制作成讲授型微课视频,比如技能抽考点“胶囊剂的装量差异检查”,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胶囊剂的特点、分类和制备流程,重点和难点在于胶囊剂的装量差异和片剂的重量差异是有区别的,使学习有针对性。在课堂讲授阶段,在新课导入和重难点教授时,根据技能考点将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设计成相应问题和情景,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比如基础模块的技能考点“进入洁净区的洗手消毒”,微课中可以利用洗手的调查结论入手,即“80%的人洗手洗不干净”这一结论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将“七步洗手法”循序渐进地展现给大家,重点难点一目了然。在课外辅导阶段,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典型问题开设专题讨论,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查找资料、反思总结,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3微课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药物制剂技术的实训教学占整个课程教学的很大比例,也是这门课程的关键部分。而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欠缺,对药厂制药设备又相对陌生,因此很难掌握药物剂型的制备流程和设备操作规程。利用微课可以方便学生课前课后学习实训操作原理、步骤和操作规程。比如我们在制作技能考点“空白片的制备”微课时,通过引入复方阿司匹林片的处方,介绍了复方阿司匹林片的处方设计,特别是阿司匹林的不稳定性,帮助学生理解片剂的制备流程和注意事项。在制作技能考点“旋转式压片机冲模的拆卸”微课时,利用国内广泛使用的ZB35-B压片机作为实训设备,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药厂实际设备,有效提高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4微课在教师专业素质发展中的应用

微生物实训总结篇8

怎样经过试验的办法来将致病微生物找到是微生物课堂的主要目的,所以微生物教学的根本就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往的考试形式都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考察,没有对实验操作能力进行过多的关注,有时甚至不进行操作。建议在今后的微生物考试中,增强实验技能的考察,让学生进行抽签选题,同时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监考教师可以随时提出和实验有关的任何问题,这样就可以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

(三)变革人才培养模式

1.产教一体,工学结合注重岗前培训和阶梯性的培训。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临床实验高效结合起来,教师要在实现临床实验的前半个月进行岗前培训和阶梯性培训,带领学生到医院搜集样本,对样本进行分离、处理和鉴别,这样经过多次的演练,学生便可以较好地了解临床标本的整个鉴定顺序,可以自己独立完成标本的采集、处理工作,提升操作水平。2.开展技能操作比赛在微生物检验的过程中展开实验技能的比赛,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带动起来,可以加强实验的核心建设。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利用好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锻炼,在技能培训的过程中要有专业技术较强的教师跟踪指导,对于那些存在问题的操作流程一定要严格把关,对于比赛的评分制度也要进行不断的更新、完善,通过比赛的方式来督促学习,督促教师教育,让教学和比赛形成良性的发展。

微生物实训总结篇9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涉及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的项目包括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2]其中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未要求在无菌室内操作,且质控手段(加标回收)相对单一,故本文着重对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手段进行阐述。

菌落总数的检测方法为平皿计数法,方法原理简单易懂,检测步骤快捷方便,但对检测环境和人员手势要求较苛刻;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有多种方法可选,分别为滤膜法和多管发酵法,其中总大肠菌群还可用酶底物法进行检测。这三个项目刚好与菌落总数相反,它们的方法原理相对晦涩,且检测步骤繁琐复杂,不过对检测环境和人员手势的要求反倒没菌落总数要求那么苛刻。

为了更直观的理解方法和更快捷的完成检测过程,同时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将就以下六大要素关键内容进行逐一分析:

1 确保人员能力符合CMA和CNAS要求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简称CMA)中规定检验检测机构对所有从事抽样、检验检测、签发检验检测报告以及操作设备等工作的人员,应具有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和/或可证明的技能,并确保以上人员胜任工作且受到监督,能够按照检验检测机构管理体系要求工作,应规定对检验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所有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必要时,指定关键管理人员的人。[3]

而《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简称CNAS)更是明确规定了实验室技术管理者中应至少包括一名在申请认可或已获认可的微生物检测范围内具有微生物专业或与微生物密切相关的本科以上学历和三年以上微生物检测的工作经历的成员,由他/她负责指导或培训检验人员常规微生物实验;实验室应指定生物安全责任人和生物安全监督员,从事微生物检测的关键检测人员应至少具有微生物或相关专业专科以上的学历,或者具有10年以上微生物检测工作经历,授权签字人应具有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3年以上相关技术工作经历,如果不具渖鲜鎏跫,应具有相关专业专科以上的学历和至少10年的微生物相关领域检测工作经历。[4]

以上两个准则的要求说明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首先要从人开始抓起,要确保从事微生物检测或数据把关的人满足相应的条件,具备相应的资格。有些实验室重理化轻微生物,经常让一人分饰多角,兼顾理化和微生物项目,实际上,这样做违背了相关准则的要求,必须专业对口或经验丰富,并确保不断通过培训和考核维系相关的检测能力。

2 确保仪器设备符合准则和方法要求

CMA中规定实验室应具备能正确进行检验检测(包括抽样、样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所需的并且能够独立调配使用的固定、临时和可移动的抽样、测量和检测设备(包括软件),以上设备需进行校准或检定,当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应确保其得到正确应用。[3]

CNAS中规定实验室应配备满足检测要求的仪器设备,如培养箱、水浴锅、冰箱、均质器、显微镜等,其中培养箱的配置应考虑到用途、控温范围、控制精度和数量的要求。如果温度直接影响分析结果或对设备的正确性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实验室应监控这类设备的运行温度,并保存记录,保证校准/检定设备的修正因子/误差得到及时更新和正确使用。[4]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中微生物检测过程中需要使用高压灭菌器、电热干燥箱、电热恒温培养箱、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显微镜、天平、离心机、冰箱、水浴锅等仪器设备,对温度、精密度和重现性要求较苛刻,尤其是温控类的设备,有些方法要求温度偏差不能超过±1℃,对仪器性能的要求较高。

结合准则和方法要求,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其次要从仪器设备入手,要确保相关仪器设备的性能通过检定或校准满足准则和方法要求,并确保在使用过程中有进行监控、记录并修正。尤其是培养箱和冰箱,温度要求极高,若恒温达不到方法要求,势必影响检测过程,检测结果也会因此而变得可疑。

3确保培养基、滤膜等供应品符合方法要求

CNAS中规定实验室应建立和保持有效的适合试验范围的培养基(试剂)验收程序,对于关键培养基和试剂,要求进行技术性验收。实验室采用滤膜法进行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以及大肠埃希氏菌的检测时,需对滤膜的滤效进行验证。[4]

针对以上规定,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还要考虑供应品的有效性,要确保关键培养基或试剂符合使用要求,可用标准菌株对每批培养基进行测试验收,也可用人工污染水样进行检测,更好的验证培养基的适用性。最好做一下全过程无菌测试和有菌培养,这样能确保培养效果。滤膜的验收可通过无菌和有菌切换模式及平行检测进行,确保过滤效果符合方法要求。

4确保检测方法行之有效符合客户要求

CMA中规定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实施检验检测活动。应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的次序进行方法选择,并定期确认能否正确使用所选用的新方法,如果方法发生了变化,要重新进行确认,检测方法的偏离须经确认,并将该方法偏离进行文件规定,同时需经客户书面同意。[3]

CNAS中规定标准方法在引入检测之前,实验室应证实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当有几种方法可供选择,或标准化方法提供多种可选程序时,实验室应有相应的选择规定。[4]

以上规定表明,检测方法要定期进行查新,如发现方法变化,要进行方法变更或方法偏离验证,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均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建议在选择时充分考虑检测时间和样品类型的局限性。若水质比较好,检测时间紧迫,可采用简单直接的滤膜法;或水质较差,检测时间充分,最好采用准确度较高更合理可信的多管发酵法。

5确保检测设施和环境符合准则和方法要求

CMA中规定检验检测机构的检验检测设施以及环境条件应满足相关技术规范或标准的要求,当设施和环境条件对结果的质量有影响时,机构需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区域间的工作相互之间有不利影响时,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对影响工作质量和涉及安全的区域和设施应有效控制并正确标识。[3]

CNAS中规定实验室的建设、总体布局和设施应能满足从事检验工作的需要,并以能获得可靠的检测结果为重要依据,且符合所开展微生物检测活动生物安全等级的要求。实验室总体布局应减少和避免潜在的污染和生物危害,与办公室或其它生产区要有效隔离,应配备满足要求的生物安全柜,适用时,应限定在某个工作区域专门使用的物品如防护服、移液器、离心管等,应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危险因子并有妥善处理废弃样品和废弃物的设施和制度。[4]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检测设施和环境与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息息相关,有些实验室场地有限,无菌室操作间未严格按照“单方向工作流程”原则进行建设,存在潜在的交叉污染,甚至有些还将一些杂物堆放在无菌室内,传递箱也长期敞开,通风系统长期不进行维护清理,一次性手套、鞋套和帽子重复使用,防护服未按限制区域进行使用,准备室未合理布局,灭菌器、培养箱、生物安全柜、冰箱等无菌要求高的设备与带菌设备未分开放置,已灭菌待用的培养基、瓶皿与未灭菌已用的物品未分开存放。这些随意的行为带来了极大的染菌机率,要想保证检测结果的合理准确,必须注重每一个步骤的无菌处理或操作。可通过沉降菌试验和全过程无菌试验来验证检测环境和设施是否符合要求,如果设施和环境不满足准则或方法要求,必须重建或者改善。如果人员无菌操作意识不够,必须重新培训并加强O督,直到检测设施和环境确保满足准则和方法要求为止。

6确保检测过程符合质控计划和质量监督要求

CMA中规定实验室应有质量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计划,以监控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内部质量监控可采用人员比对、方法比对、仪器比对、空白试验、平行样试验、加标回收试验、留样再测等方式去验证检测过程,还可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或实验室间平行试验或权威实验室的确证试验以及权威机构开展的实验室能力验证。[3]

CNAS中规定针对微生物定量检测项目,应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如菌落总数标准物质、大肠菌群标准物质等)进行监控,或使用质控样品开展内部质量控制活动。针对微生物定性检测项目,需定期使用标准物质/标准样品、质控样品或标准菌种人工污染的样品开展内部质量控制。[4]

为确保检测能够顺利完成,必须加入多种质控手段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合理可信,做菌落总数检测时必须带入空白试验以及平行样试验,可安排不同的检测人员对同一样品进行人员比对检测,也可同一检测人员使用不同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方法比对,或检测完后一式两份放入不同培养箱培养进行仪器比对。对定性类的项目,每次检测都接种标准菌种进行同步分析,对定量类的项目,可通过检测爱德士或环凯的有证标准物质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还可通过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活动来验证实验室微生物的检测能力。

总结

总之,在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测过程中,需对人、机、料、法、环、测六大要素进行质量控制,只要这六大要素在检测过程中得到了极大重视和有力控制,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就得到了有力保障,检测结果的出具才会合理可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微生物实训总结篇10

我们将过去独立、互不相关的微生物实验改为一连续的探索性的大实验,开设了一门“环境工程微生物综合训练”的独立课程。课程放置在学期结束时的实践周中进行,集中对学生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和污水处理应用的基本操作的训练过程,这样强化了对学生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综合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在制备各类培养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环境样品中进行接种、培养,通过菌落和个体形态观察,纯化细菌、放线菌或霉菌和酵母菌,然后学生以自己分离、纯化的菌种为材料继续进行以后的实验,在对细菌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和菌体大小测定基础上,最后做细菌的生理生化试验,对细菌做出初步鉴定,并将分离出来的细菌用于生活污水的处理上。环境工程微生物综合训练的主要实验内容和所涉及的知识点见表1。改革后的综合训练使原来孤立、不连续的实验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在微生物的菌种的培养和分离,纯种的计数和鉴定等方面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各种基本操作技能在微生物综合训练中多次操作,反复应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微生物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验证操作性实验相对较多,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相对较少是目前实验课程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这对培养实用型人才极为不利,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将一些应用性、综合性和学生感兴趣的实验课题,作为选作实验,供感兴趣的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综合运用不同实验技术,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教师指导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并加以实施。实验后综合分析实验结果,撰写科创论文。比如,“微生物诱导腐蚀”的选作实验,主要是研究研究厌氧微生物对金属腐蚀过程,使同学们扩大对微生物环境作用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又能促使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起来,从而加深对环境工程微生物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如表1)

2 重视视频实验教学的应用

微生物个体微小,学生对它的感性认识不多,这使得许多有关微生物的概念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在实验教学中,有目的的引入了视频实验等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可以增加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验教学经费紧张等问题。我们不仅制作了环境工程微生物的多媒体课件,而且采用视频教学短片,向学生展示基本的实验操作,以及相关实验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或科研中的应用。这些改革以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实验的基本过程,具有较强的直观性,通过屏幕清晰形象准确地展现每一个步骤,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关键所在加深了学生对使微生物的实验规程和操作技巧理解,如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技术、消毒灭菌技术、斜面、液体、平板接种培养方法等。采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具有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的优点,结合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讲授和示范,有利于学生在脑海里建立每一种实验操作的标准和规范。因此应该加强多媒体在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3 强调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是由实验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很大一部分准备工作,学生只是按教师的讲解和实验手册的步骤进行操作。我们在微生物综合训练中,改变实验课中讲解过多的现象,只是重点讲述实验成功的关键并事先提出思考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归纳出结论,从而理解和验证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教师在实验中起指导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综合实验涉及的内容很多,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先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并写出实验计划(包括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材料、步骤),然后在课堂上对实验计划进行讨论,讨论后学生再进行修改,最后由教师审定。审定合格后,学生方可开始进行实验,这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培训的主动性。实验从实验材料的准备到每一步实验都由学生自己动手,教师只起检查和辅导示范作用。让学生明白每个实验步骤操作的好坏对后续实验的进行有直接的影响,培养学生整体的实验观念和细心的操作习惯。由于是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的准备工作,可以加深对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步骤的了解,实验效果很好。

4 改革实验课程的考核形式

综合训练的考核是既是课程设置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实验技能学习的一种督促和检查。在微生物综合

转贴于论文联盟

训练中,我们将学生4~5人分为一小组,同一组的每位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每位学生都独立进行无菌操作、接种培养等工作。在材料的准备和实验完成的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步骤的失误都将直接影响最终结果,因此我们要求每位学生规范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操作能力,老师对每位学生的操作和实验结果都做出客观的评价。将综合训练考核分为预习、操作、实验报告三部分记分论文联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现场指导,当场考核,不仅要看实验报告,更要依据预习、现场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综合考核。在操作考核中既有单独的个人操作考核,也有分组的操作考核。实验报告要实事求是,严格杜绝相互抄袭现象。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养成一个善于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好习惯。实验报告中的分析与讨论是很重要的内容,我们鼓励学生在分析讨论中自由地写出自己对实验的理解,比如哪些操作步骤没有做好,或者在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如何避免等,还可以提出对实验设计修改的建议。通过对实验问题和结果的分析、讨论,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些改革措施,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实验课的地位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质量有较大的提高,为环境工程专业后续课程教学的展开和将来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打下基础。

5 培养工程实践观念

微生物实训总结篇11

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学科,是高校生物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相关配套实验课程也在微生物教学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1-2]。落实好微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对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微生物实验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教学和考核方式问题,如教学体系传统及考核方式单一等。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从实验教学体系和考核方式两方面进行问题剖析和教学改革。

一、实验课程教学实践中常见问题剖析

1.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传统。(1)教学重技能训练轻能力提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完全依照老师所授或实验手册所写的实验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被动的模仿,且实验课多以演示、示范和验证为主,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较少[3]。学生仅仅学到了如何操作,却不能完全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这种被动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及创新能力的提升。(2)实验顺序安排不合理。许多实验室为了教学方便,实验顺序往往按照理论课内容的顺序进行,如显微观察、微生物计数、大小测定等在微生物培养和无菌操作前。这就割裂了微生物实验各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既与实际科研实践不符,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3)实验之间相互孤立。在微生物教学中,各个实验之间缺乏连贯性,如显微观察、微生物计数及分离纯化所用的菌株都不同,导致学生难以系统地把握微生物实验。这样既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数据和问题的能力。(4)实验材料由教辅老师准备。以往为了节约时间,实验材料多由辅导老师进行准备。学生无法参与整个实验、缺乏对实验的整体规划及安排,并且对实验工作和结果缺乏重视。如在染色液复红的配制中未加入乙醇,则在芽孢染色中就观察不出颜色,由于学生未参与实验染色液的配制,在后续结果讨论中就不能完全分析出在实验中出现问题的原因。(5)实验内容设置陈旧。传统的微生物实验教学仅针对教学大纲中所涉及的实验内容,且目前很多微生物实验都是一些基础性验证实验,内容陈旧,缺乏特色,与科研和生产实践脱离,无法让学生接触到生物热点或者实际科学问题,同时一些仪器、设备相对落后。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微生物学习的兴趣,也跟不上现代微生物发展的需求。

2.微生物实验考核形式单一。(1)以实验报告为考核方式。传统的微生物实验考核方式多以实验报告为主[4]。由于微生物实验多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导致学生在操作时并不认真,只注重实验报告的质量,甚至出现有些学生不去做实验,在课后抄一份结果完全正确的报告也能获得较高的成绩。这样既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不利于促进每一位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同时实验成绩拉不开档次,严重打击了认真做实验学生的积极性。(2)以考勤与实验操作为考核方式。实验平时成绩多以考勤与实验操作作为标准,忽略了对实验前准备及预习的考核。不参与整个实验的准备,达不到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对基本技能的强化以及对实验结果的重视等目的。在实验前不进行预习,导致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缺乏整体的认识,同时不清楚实验关键点和重要技能训练,易出现实验错误。(3)期末单项实验考察为考核方式。期末单项实验操作考核即采用抽签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完成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某一项实验。这种考核方式存在偶然性,可能出现学生自己抽的题不会或不熟练,反而会做其他学生所抽的题的情况。这样仍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即便能督促学生对题目及细节的重视,也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进措施

1.教学体系的改革。(1)设立实验课助教岗位。在微生物教学中常常只有一位教学老师进行实验的讲解及课堂上的操作辅导,在有限的课堂里,仅一位老师往往不能对全班所有同学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详尽的解答。为此我校设立微生物实验课助教岗位,不仅能够协助教学老师顺利地开展实验,同时又能在课上及课下对学生进行充分和必要的辅导,让学生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的解决。(2)合理安排实验顺序。通过对实验顺序的适当调整,如可按照培养基的配制、灭菌、分离与纯化、微生物计数及大小测定、理化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的顺序。使上一个实验的结果作为下一个实验的开端,既减少了实验材料的浪费、准备实验的时间,又能更好地让学生系统地理解理论课的知识,既可以突出实验专题的针对性,又符合实验综合设计的规范性。(3)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因实验条件有限无法进行的前沿实验,我院教师可通过利用多媒体介绍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现状、发展及相关热点问题。同时在微生物形态观察时,由于微生物形态小,难以用语言描绘清楚,可用多媒体图片生动形象地将各种微生物展示出来以明示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4)补充新设备以提高实验效率和效果。许多实验室仍在使用一些老仪器、旧设备,跟不上现代微生物技术的步伐。我校实验中心新增设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及交互式手写电子大屏等,不仅增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也提高了实验效率及实验结果的准确性。(5)增加实验中心使用频率和盖度。面向我校本科学生,全面开放实验室,鼓励更多的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参与到实验中来。既满足了学生对实验场地和设备的需求,又提高了他们的科研积极性。(6)网络课程中心平台建设。我校设有针对各个专业的网络课程中心,平台里有丰富多样的实验课件及视频,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和交流场所,同时学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通过实验课程论坛及讨论解决课上遗留的问题。如果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或者创新点,在与辅导老师在线讨论形成方案后,可以进入实验中心补充实验。(7)教学内容拟组合为7大板块。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有助于学生了解整个实验细节和流程;学生提前熟悉实验所涉及仪器使用,既有利于仪器使用和维护,也有利于实验顺利进行;最为关键的是学生可以通过与教师讨论和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关注点和疑惑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课堂讲授内容,并在交流过程中发现对生物学习和研究有潜力和兴趣的学生,帮助学生设计创新实验等。

基础性实验:我院设置的微生物基础性实验主要包括培养基的制备、灭菌与接种;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显微镜的使用、细胞染色(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荚膜染色、芽孢染色及鞭毛染色)及多种微生物(细菌、放线菌、霉菌及酵母菌等)的观察;显微计数与细胞大小测定;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生理生化实验等。这一环节的内容主要是为后续的综合性实验打好基础。

综合性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带实验材料及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自主地选择综合性实验,如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使学生建立起采样、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分离与纯化、鉴定与保藏的系统化知识体系等。同时依托综合性实验,促进课堂学习向科研训练、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过渡。

趣味性实验:开设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验如酸奶、米酒等实验,让学生相互品尝,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科研性实验:即将现有的科研成果引入微生物教学中。在现有条件下,我院将经典实验内容进行升级改造,增设了噬菌蛭弧菌分离、纯化及效价测定等教学内容[5]。较一般高校开设的微生物普通分离及常规染色增加了双层培养法、银染与相差显微镜观察等技术训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拓展综合实验及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平台教学潜力。

创新性实验:主要包括高校学生竞赛、申请的科研立项或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参考。我院鼓励学生利用平时课余时间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并可自行申报和主持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能力提高项目》子课题、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本科教学实验中心平台”,学生自主阅读文献、撰写标书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实验方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实验[6]。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考核方式的改革。针对教学内容中的7大板块,采用多元化考核及过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弱化形式化的实验报告比重,强化实验过程和实际参与度比重,注重学生对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的能力。考核改革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实验前预习考核:占实验总成绩的15%。鉴于实验前预习工作的重要性和忽略现状,由指导教师准备2~4道与本次实验相关的关键问题,课前2分钟对学生进行评试,并将评测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该部分成绩不仅能督促学生提高对实验的熟悉度,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使学生能够按时到达实验现场。实验准备:占实验总成绩的10%。将实验班分成几个小组,每次实验前由一个小组动手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比如仪器准备与调试、药品称量与配制、接种与转种、灭菌、培养基配制等。促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实验的具体全过程,以解决以往学生不会准备和安排实验等问题。实验操作、报告及结果:占实验总成绩的50%。该部分反映学生对具体实验内容的熟悉度和参与度,对实验内容进行常规的梳理,对结果的记录和分析,以及对深层次问题的剖析和讨论。这部分着重考评学生结果记录、表述、分析和讨论能力,尤其注重实验失败原因的分析和改进措施的提出。实验态度:占实验总成绩的10%。包括出勤、卫生及实验规范管理等,出勤即在上课前对学生是否来做实验进行考察;卫生即在每次实验后对实验室进行清洁与整理;实验规范管理即禁止食物和遵守实验室其他必要规定等。将出勤、卫生及实验素养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不仅督促学生按时参与实验,同时也能使学生养成做实验和维护实验室等基本科研习惯及素养。期末测评:占实验总成绩的15%。采取现场计分的形式,由教师进行巡视辅导,通过考查学生仪器使用及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检查实验数据及是否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等进行打分。加分环节:对于积极参加创新性实验的同学进行额外的加分,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

三、结语

微生物学是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很强的学科,实践证明通过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设立研究生助教岗位,补充新设备及多媒体资源,全面开放实验室,建设实验网络课程中心,重组实验课内容并增设科研性、综合性及创新性大实验等,不仅可以克服传统的实验教学的弊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微生物学实验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明显地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素质,从而促进课堂学习向科研训练、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过渡。但微生物实验教学仍然需要不断地改革和探索,使学生能适应未来更高层次的研究,并为胜任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亮,陈亮.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建设初探[J].科技信息,2011,(1):426,830.

[2]赵银娟.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体会[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3):140-142.

[3]王楠,李燕,朱伟,等.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7):171-172.

微生物实训总结篇12

药物微生物学不仅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主干课程。如何掌握好这门课程,为同学们日后走向药学事业创造契机,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已不能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突出高职教育特点,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药物微生物学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改革与探索,取得较好的效果。

1 选用合适的并且实用的课改教材

目前各种版本、各个出版社的药物微生物的课改教材,种类繁多,各有其特点,由于我校是高职院校,因此,在选用教材时要着实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以及企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来选定教材,合适的教材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加强校企合作课程体系的开发,学校、企业与社会等多元合作,针对岗位需要,切合区域特点、融入行业标准,开发针对岗位能力的应用型教材。

2 密切结合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我们始终贯彻从专业入手的教学指导思想,力求把本学科的知识内容与药学密切结合起来。高职教育的两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降低基础理论的难度和密切与实践相联系。药物微生物学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学时数占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内总学时的15%左右。药物微生物学的教学,应自始至终贯彻基础知识―实验方法―实践应用这条主线,包括理论、实验及实训教学。通过这条主线,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前后联系,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对药物微生物的研究、生产、开发的能力、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并且能够系统地认识该领域涵盖的内容和发展方向。也学到了抗微生物药的临床应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药物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抗生素工艺学》《现酵技术》《生物制药工艺学》等多门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教师应该深刻研究所授教材的,注重学科间的交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以免造成重复教学,浪费人力物力。

3 大胆尝试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

在对课程进行设置时,我们尽可能的采用多元化授课,并按建构主义教学的理念设置教学情景,实现了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术讲座和学生自主学习这四者的有效结合,充分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结合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特点,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将项目导向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法、示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形式因地因时有多种变化。常用的形式有:讨论式、启发式、演示式、合作式、体验式、提问式、创意式等。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技术的普遍运用,又增添了观摩课教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网络资料结合教学、现场优质课教学、互动创新式教学方式。

在课程学习中,以典型药物、核心技术为主线,实施课程教学,以生产过程、生产成果为评价标准,开展课程考核方法改革为核心的课程改革;还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承担企业派发的外包任务,真实体验和参与生产。也可以结合学生将来的岗位职责,在实施教学时采用项目导向或行为导向进行教学。这就给我们提出了几点要求:学生的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掌握上:教师的教,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传授: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上。由此可知,教师的任务就不仅仅停留在“传道、解惑、授业”的层面上了。

4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之目的是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对于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药用微生物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4.1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药物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了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将药物微生物学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控制在几乎接近1∶1。药物微生物学实验室是实验设施比较完备。在实验课的讲授过程中,我们安排了大量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显微操作技术、染色技术、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基配制及灭菌技术、分离和接种技术、培养技术等等。实训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是安排综合应用性比较强的实验,比如,口服药物中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总数及大肠杆菌的检验。另外,我们的实验室也实施了对外开放的方法,配备专业教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实验技能比赛。这一举措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认可,受到了学生普遍欢迎,切实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践实训教学,增强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职业技能,为学生今后顺利就业奠定了技能基础。

4.2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院还与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企业参与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药物微生物学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借助企业,探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实训教学模式。

通过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的结合,可以完善生物制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从事药品行业、药品企业生产管理和药物产品营销、检验等职业岗位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心身健康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一线专门技术应用人才。

微生物实训总结篇13

    2.1实验操作技能训育内容简单

    当前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训育内容简单、枯燥,多是一些附属于微生物理论的操作性和验证性的实验,缺乏新颖性,实验操作内容只着重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以期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专业素养,增强学生开发创新意识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学生自主设计的探索性实验几乎没有,实验操作内容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2.2实验操作技能训育方式死板,手段单一

    传统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在训育过程中,一般遵循的三步骤是:老师先讲技能训练达到的要求,然后作操作示范,最后老师监督学生操作。老师先讲一般是由实验指导老师先讲技能训练达到的要求,采用的方法、目的、原理,仪器设备的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项,然后按步骤示范给学生,最后监督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指导书的步骤完成实验操作内容,以实现技能训育目的。整个技能操作训练过程死板,枯燥,缺乏新鲜感。加之技能训育手段单一,多采用讲解、板书、挂图等模式。枯燥的技能训育内容,死板的技能训育方式,单一技能操作训育手段,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学生很难在实验技能操作中感受到主体地位。

    2.3实验操作技能训育效果评定不合理

    目前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其训育效果评定主要包括平时成绩30%(主要是依据出勤以及实验操作态度等)+实验操作技能报告70%,这样的实验技能训育效果评定体系,容易出现学生只重视实验操作报告,不注重技能操作规范和操作要求,不重视技能训练过程,实验操作敷衍了事,不利于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3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的措施分析

    3.1更新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的认识

    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更新观念是前提。结合我系实际,由于我系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学生人数少,个别实验操作指导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甚至有的领导也不重视,导致一些实验操作技能训育的基本器材缺乏,加之学生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的意义认识不足,积极参与意识不强,从而影响操作技能的提高。为此更新教师和学生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在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形成中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深刻认识在强调“实践性”的高职院校中,校内实验和校内校外实训,是对学生的科学实验方法、专业操作技能、求真务实作风、探索创新精神等培养和训练的主要渠道,充分认识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是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必不可少的内容,对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明确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的训育目标,从思想上认识和重视其技能培养和形成。

    3.2合理选择和安排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训育内容

    结合高职教育及本系学生实际,合理选择实验操作技能训育内容,是提高技能训育效果的内容保证。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训育内容的选择,要坚持学生能用、实用、够用的原则,做到验证性实验、操作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合理结合,比例适当。在内容选择上不能全是验证性实验、操作性实验,以免学生学得枯燥乏味而无新奇感,也不能不管学生实际,盲目选择过多的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让学生感觉毫无头绪,或是无从下手而产生畏难情绪。此外,在保证实验内容多样化的前提下,一要充分考虑学生对实验的求知探索欲和接受能力,二要结合综合性实验的延续性,合理安排实验的先后顺序。

    3.3改进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训育方式和手段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