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试用期总结实用13篇

村官试用期总结
村官试用期总结篇1

首先,能吃苦的心理准备。自己出身于豫北地区的农村,属于太行山区,对农村的生活很熟悉,尽管对于农村的工作尚未接触过,但是奠定了基础。同时自己过来平谷之前,和村书记的几次通话,书记也多次提到要能吃苦。一开始应聘上之后,曾经有过动摇,有过思想的不稳定,但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来到平谷,不是盲目的,而是一种深思熟虑之后的择决。三年的助理生活,农村工作的锻炼,我相信会是自己今后学习工作中的宝贵财富。

其次,充足的知识准备。回忆在母校即中国农业大学的生活,犹如昨日,置身中国农业的最高学府,这里不仅仅有最优秀的老师,而且农业类书籍,包括科技、政策、法律等等的,也是浩如烟海,也许正是母校这种氛围,或者说优良的传统,使得我对于农村,对于农村工作,有了浓厚的兴趣。应聘为村助理之后,自己在知识层面上,主要做了以下几点的准备工作:一是认真学习及深刻体会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法规;二是及时补充新知识,了解掌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三是思考自己的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与农村工作的结合点。就像有同学所说的那样,在中国农业的最高学府经过四年的培训学习,我们的信息类专业也是具有中国农业大学特色的。

再次,完善的物质准备。来到平谷之前,也像去其他单位工作的同学一样,自己憧憬着未来的生活,宿舍会是什么样的?和领导的相处会不会顺利和谐?自己手边还缺少哪些东西?等等,列出了购买清单,换洗的衣物,日用品等。在准备的诸多东西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书籍的准备工作了,公文写作,网页制作,演讲与口才,等等。这些书籍事后证明,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如同及时雨。自己如饥似渴的阅读书籍,为自己补充了充分的养分,使得自己的各方面工作可以更快的上手。

最后,信息资源的准备。20 世纪是信息技术高发展的世纪,步入新世纪之后,信息技术任在高速的发展,信息类专业出身的自己,可能对此有着更多的关注。为此,包括在内的人际资源的准备,尤其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老师的谆谆教导,同学的深情祝福。困了,累了,工作迷茫了,找人聊聊,豁然开朗,一切原来这么简单哦。雨过天晴。

第二, 培训生活通过多种途径积极融入大家庭之中

七月初,带着母校的嘱托,怀着对母校的依依不舍,校车送我们来到了平谷。节奏紧张而又有条不紊,迎接我们的是一张张和蔼可亲的笑脸,我们心理原来的忐忑不安,一下子烟消云散了。在培训生活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认真学习,积极发言。培训中,区里面主要领导的讲话,正如班主任的老师所说的那样,“都是挑了又挑,精华中的精华所在”。他们知识扎实,工作经验丰富,讲话是多年实战经验的积累,我认真听讲,认真记录并体会。再最后一天的交流学习中,自己也积极发言,并且很有幸自己的发言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在发言中间就有掌声响起。事情很小,却也是自己一点一滴进步的象征。

其次,实地参观,认真细致。培训生活中,我们参观了挂甲峪、玻璃台等新农村示范村,以及兴谷工业开发区等。在挂甲峪,老书记的讲话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创业的不易;在玻璃台,新能源的利用,使我们打开眼界。兴谷工业开发区,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现代的工业气息,自动化,流水线作业。。。

最后,欢送晚会。欢送晚会是培训生活的尾声,也是大家接触、了解的好机会。通过积极参加活动,相互间增进了友情,加深了了解,很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

第三, 在三个月的工作中,所取得的一点成绩

区服务中心的培训生活结束之后,期盼已久的xx镇政府的汽车来了,在兴奋中,我们来到了xx镇。然后经过领导的讲话、嘱托,我们开始了自己的工作。三个月的工作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各种书面、总结等材料的撰写。从一开始进村之后,“七一”党员学习活动的总结等写起,到后来由于是镇办、综合治理科事务高峰阶段,自己作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的成员借调到办。从认真做好来访登记单、受理告知单、事件呈报单、答复意见、情况说明以及信息上报等文稿等写起,在办主任,纪检副书记等的悉心指导下,自己的公文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进展,现在基本上已经可以有效从群众来信、来访中挖掘核心信息,同时依据调查结果等,写出初步的答复意见、情况说明、信息上报。

第二、参与北台头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搞好规划是第一步。首先,我们从基础数据的调查做起,从严要求,一丝不苟,为有关专家的规划工作提供了翔实、准确的数据。其次同时我负责撰写了自己所服务的北台头村的项目规划报告。项目规划中的许多东西自己是第一次接触,于是问村统计,问书记,问副书记,或者问镇里面的土地规划员,林业员等等。当材料准备齐全之后,自己认真撰写了项目报告。最后我还依托自己在大学的人力资源,委托同学无偿为所在的北台头村画出了新民居规划图,获得了村两委班子的认可。

第三,参与xx镇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服务社举办的一系列活动。从入社大会的准备工作做起,到后来推进镇、村的信息化工作等。在工作中,自己积极协助部门领导,努力把镇办公室等的信息化做好做实。从一开始ie地址栏的清理做起,到清理缓存文件,清理注册表,清除恶意插件,及时扫描杀毒,以及系统优化,系统还原点的创建,等等工作,保证了办公设备的正常运转。9月下旬,依据上级有过部门的统一部署,我们开展了全方位的新《北京市条例》宣传工作,镇党委高度重视,相关的主要领导都参加了宣传活动。为老百姓发放宣传手册,宣传画,讲解条例,等等,赢得了百姓得一致认可。同时,我也还作为服务社成员,协助镇综合治理科调查、填写了《基础工作统计册》等。

以上的一些工作,只是三个月来的一个缩影,并不全面,也只是自己感觉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例而已。恳求领导批评指正。

第四, 上岗之后的在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第一、群众事情无小事。来信来访的群众,他们既然过来,肯定就有解不开的疙瘩,有矛盾所在,如果我们抱着一种盲目的,认为事情很小的态度,就可能使矛盾激化,引发难以想象的后果。对于每一位群众的来信来访,都应该抱着高度重视的态度,端茶倒水,认真接待,千万不可麻痹大意,导致不可思议的后果。

第二、知识学习无尽头。也许曾经有过,自己读了这么多年书,见多识广,什么不了解。哪怕或者是曾经有这么个念头,也是不合适的。首先别说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没基层经验难以工作。即使是基层干了一些年限,有经验了,也是要学习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一定要不断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充实自己。

第三、少说多做干实事。思想、知识的不完善,对于情况的不了解,没有全面的信息掌握,就枉下结论,是错误的不明智的选择。于己于人于事都无利。很可能还会坏事,或者给自己带来麻烦。比如接待来访群众,认真接待是必须的,但是自己不能轻易下结论,尤其在材料不够全面、充足的情况下。

村官试用期总结篇2

摸清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工作状况,并由此提出如何加强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和管理的对策建议,建设一支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大学生村官队伍,更好地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力军的作用。

二、调查对象

赣州市会昌县53名大学生村官。

三、调查方法

通过个别谈话、实地走访、发放问卷三种形式进行调查。

四、调查数据分析

此次设计的问卷共有10小题,通过电子邮件发放问卷53份,回收50份,回收率为94.3%。

(一)基本情况

赣州市会昌县从2008年开始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截至目前,共有53名大学生村官,其中2008年选聘7名,2009年选聘7名,2010年选聘16名,2011年选聘23名。53名大学生村官基本结构如下。

1.性别结构

从近年来选聘的村官性别看,女大学生村官23名,占村官总数的43.4%,男大学生村官30名,占村官总数的56.6%。

2.学历结构

从近年来选聘的村官学历结构看,大学专科学历3人,占村官总数的5.7%,大学本科学历50人,占村官总数的94.3%,没有硕士及以上学历选聘人员。

3.地域结构

从近年来选聘的村官地域结构看,本地大学生村官14名,占村官总数的26.4%,外地大学生村官39名,占村官总数的73.6%。

任职期满14名大学生村官中,考录公务员9名,占村官总数的64.29%,企事业单位5名,占村官总数的35.71%。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1.大学生选择村官的原因

大学生选择村官原因具有多样性。通过调查,有10%的村官的待遇在农村不错,希望回到家乡工作,回报家乡。14%的村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考试,然后被录用。26%社会就业压力很大,鉴于政策的优惠而应聘村官。50%想积累工作实践的经验,把村官当成以后考公务员的跳板。当然也存在由于待遇低和对未来的出路不明朗而选择了考公务员。

2.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工作

许多大学生村官在上任后不久,自己感觉到发挥不到应起的作用。有22%的大学生村官被借调到乡(镇)政府,帮助乡(镇)政府做一些杂事;46%大学生村官选择了帮助村里做一些档案、文字资料,这可能是村两委鉴于大学生村干部的年龄、阅历等因素,在考虑分工时,侧重于让大学生从基础工作做起,。18%的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一起下村收费、跑计划生育;只有1名大学生村官会参与村里的具体事务,从事创业项目,大学生村官郭玲投资1万余元在本村先试种3亩迷你型冬瓜种植,全面参与了本村产业发展、计划生育、村貌整治等工作,不仅自身得到锻炼提高,而且逐步成为村级工作骨干;还有6%的大学生村官选择了其他。

3.大学生村官受村民欢迎程度

村官的到来给农村工作注入了活力,有了新的变化。18%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很受欢迎,58%大学生村官认为比较欢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村官在日常工作中,努力与群众打成一片,树立了大学生村官的良好形象。如大学生村官廖劼动员留守妇女组建了一个舞蹈队,村民慢慢地改变了农闲时串门、酗酒、打牌、等习俗,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当然也存在一些村里干部和群众担忧大学生的知识能否用得上,村民对大学生带领全村致富的能力提出疑问。

4.大学生村官的自我价值感受

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社会,只有6%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在现在的岗位上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有效开展工作。94%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在现在的岗位上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调查发现中,大学生村官们认为工作之初都存在感到专业不对口、所学东西用不上、生活不习惯导致工作无从下手,觉得自己的才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5.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以后,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特长,积极为建设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作出贡献,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但是也存在一些原因导致没有能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应有的作用:44%大学生村官认为资金短缺,难以发展项目,没能带领村民创业致富;8%认为农村工作琐碎、敏感、环环相扣,作为新来者,大学生“村官”很难在短期内开展工作;14%和12%大学生村官认为难以找到门路和缺乏实用技术难以引进项目;10%大学生村官认为领导同事不支持,难以得到群众认可;12%大学生村官认为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生村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团结班子一起干的能力、与群众沟通的能力、自己创业作示范的能力比较欠缺,得不到群众认可,还有的理论与实际难以对接,呈现出“有理论用不上、有知识道不出”的尴尬,大多数村官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

6.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顾虑

大学生村官任期有两年的时间,任期结束之后,村官就要面临二次就业的问题。大学生村官对未来的设想也是多种多样,42%的村官认为自己心里最主要的忧虑是村官期满后的去处,这其中大部分人想将这里当跳板,将来考公务员,也有村官看作是一个过渡,将来自己在这里创业。还有人想继续在基层工作,担任领导职位。12%大学生村官在最主要的顾虑问题上表示,自己参加考试,主要期盼两年后县里的有关承诺能否予以兑现,即表现优秀的,可按照程序优先推荐录用为国家工作人员,国家公务员录用时重点推荐加分,县直一般事业单位缺编时优先考虑补编;表现特别突出的,经组织考察,可提拔担任乡镇领导干部。8%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存在任期满后回到城市工作会不适应的顾虑;14%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还没有考虑清楚,处于模棱两可,随遇而安的状态。

五、结论及建议

以上数据基本反映了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工作状况,从中也凸显出一些问题。

一是个别村支部书记不能正确对待大学生村官。有的把大学生村官看做是外面来的“飞鸽”,是上级派下来的挂职锻炼干部,“早晚得走”;有的存有私心,担心大学生村官将来抢了自己的“位子”;有的则不让大学生村官承担重要工作,导致部分大学生村官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

二是个别村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影响了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有的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大学生村官想干事面临诸多困难;有的村班子战斗力不强,帮带培养大学生村官方面缺少有效措施,在大学生村官心目中也造成不良影响;个别村“两委”成员之间交流沟通少,有时闹不团结,大学生村官处境比较尴尬,很难发挥应有作用。

三是缺乏有效活动载体。大学生村官思路活、热情高,只有搭建最有效发挥大学生村官聪明才智的活动载体,才能将大学生村官最大潜能激发出来。从目前情况看,大学生村官大多从事远程教育、团的工作等,直接干“硬活”的少,制约了他们独挡一面能力的提高。

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发挥他们的所学和特长,参与新农村建设,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带头人,为党政部门培养有基层工作经验、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高素质后备人才,也有利于真诚参加这一计划的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进一步调动他们参与农村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召开座谈会、个别谈心等措施,教育引导大学生村官充分认识基层,增长本领、磨炼意志、汲取力量,根据阅历和知识积累去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自觉摒弃浮躁不安心态,扎根农村基层,发挥聪明才智,努力建功立业。

二是落实培养责任。采取制定发展规划、定期双向谈话、跟踪督导等措施,要求村支部书记切实履行传帮带责任,放心、放胆、放手,给大学生村官早压担子、多压担子、真压担子,让他们实实在在参与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三是搭建活动平台。制定大学生村官“创业计划”,开展“扎根农村、青春创业”活动,镇、村在技术培训、创业资金、政策咨询、指导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乡镇为单位,成立“大学生村官志愿服务团”,发挥所学专业特长,经常到各村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文化宣传、技术指导等服务。

四是严格管理考核。制定出台管理办法,实行日常积分制管理,对突破性、创新性工作给予加分。建立健全考勤、定期交流、述职评议、轮岗锻炼、考核奖惩等管理制度,加大落实力度,保证大学生村官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五是发挥典型作用。及时发现和培养各类典型,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加以宣传,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大学生村官成长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李文波,韩新宝.大学生村官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3).

[2]唐海霞,彭斌,等.重庆市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2).

[3]靳冬玲.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15).

村官试用期总结篇3

和鲍勤慧一样,当时该区共有5位大学生村官在招聘中被银行录取。

引导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拓宽其发展路径,一直来都是路桥区关注的话题。自2007年开展选聘工作以来,路桥全区共选聘246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先后有序流出128名,占选聘大学生村官总数的52%。

“一方面,大学生村官‘除了考出来、推出来之外,还提倡让他们干出来’,另一方面,我们仍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定向招聘工作。”路桥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先义就拓宽大学生村官流通渠道指出了三个方向。

分类培养——为职业规划“搭台子”

两个月前,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现场座谈、QQ群谈心谈话等形式,路桥区对全区大学生村官任期满后的就业意向进行了调查。同时分级组织镇(街道)大学生村官座谈10多次,结合本人的就业意向表,为每一位村官规划发展方向,建立“一人一档”的培养档案。

大学生村官意向为公务员、事业单位的,相关单位就在考试结束后安排模拟面试,帮助他们缓解在面试过程中的紧张情绪、提高应试技巧。2012年路桥区有21人考上公务员,6人考上事业单位,3人进入了金融等行业企业。

大学生村官意向为选择企业的,区委组织部就联合相关部门集中组织师资分批开展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涉及美容、心理咨询、养老护理等多个职业工种,培训经费由区委人才专项资金给予全额补助。参加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后,大学生村官李林称自己受益匪浅。

大学生村官意向为自主创业的,区委组织部就实施SYB创业培训计划,对第一或第二就业意向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村官进行培训,通过邀请企业家讲课、开展调研参观、举办主题演讲等形式,帮助大学生村官树立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

分步帮扶——为自主创业“铺路子”

SYB创业培训,这是一个极其时尚且实用的创业培训项目。

一本创业意识培训册、一本创业计划培训册和一份创业计划书,告知大家怎样完成自己开办企业的各项可行性调查研究。

10月10日至17日,路桥区精选29位大学生村官参加了该培训,学习内容包括企业游戏模块、企业法律形态和承担的法律责任、路桥区就业政策和创业扶持政策解读等。

在17日结束的集体交流中,学员许晨说:“我很想创业,却一筹莫展,这次培训,让我的创业方向更明晰了。”

“领进门、扶上马、帮全程”,对於创业帮扶,路桥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朱百清这样概括。

通过路桥大学生村官微博产业导向目录和农村创业项目,使其成为自主创业大学生村官找项目、找技术的有效载体选择一批重点工业企业(创新团队)、农业龙头企业、种养殖基地、专业合作社等,作为创业实训锻炼基地选派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村官参与生产经营和管理,并指定企业经营者、创新团队带头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指导员”。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6名在岗大学生村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创业,筹措资金300多万元,开展了13个创业项目,累计为农民群众提供40多个工作岗位离岗的大学生村官中有4人继续投身创业活动。

分层招录——为定向输出“腾位子”

10月14日,对大学生村官余歆宇来说,是个高兴的日子。这天他被录用为路桥新桥镇的公务员。

在2013年公务员考试中,路桥区设置了9个岗位用於定向招聘服务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

“通过各种定向招聘,为大学生村官流出创造条件,拓宽渠道,让优秀的大学生村官脱颖而出。”朱百清告诉记者,他们走的是分层招录,创造条件定向输出。一是落实公务员、事业单位定向招考二是组织国有企业定向招聘三是鼓励民营企业定向招聘四是探索村级岗位定向选任留任。

村官试用期总结篇4

为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满足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北京市委组织部、市委教育工委等10部门日前联合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目标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在3年内确保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的目标。

根据《实施方案》,北京市计划3年内招聘8000名高校毕业生到远郊区县工作。首批2000名“大学生村官”面向2006届全国普通高校北京生源毕业生和列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不含定向、委培)的北京地区普通高校非北京生源本科以上(含本科)学历应届毕业生,报名条件最突出的一条是:热爱农村基层工作,具有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表示,招聘大学生去农村做“村官”,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良性机制,为乡镇和村两级管理人才队伍培养后备力量。张建明说,我们希望通过构建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管理四位一体的机制,把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与服务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作为首都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示范工程和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持工程,为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留得注用得上、有作为的青年骨干。

多项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吸引大学生当“村官”

记者从北京市教委、农委等部门了解到,在工资待遇方面,被聘任为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高校本科毕业生,第一年平均每人每月2000元,第二年为2500元,第三年为3000元,并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政策,由政府为其缴纳各类社会保险。

被聘“大学生村官”将与各区县有关乡镇政府签订3年的劳动合同,合同期满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意愿,还可续聘。非北京生源北京高校毕业生,聘用两年连续考核合格的,经北京市人事局批准,可转为北京户口。被聘“大学生村官”在校期间已经通过北京市国家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的,笔试合格证书有效期可延长至其3年合同期满后的6个月。

年合同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具有北京市国家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合格证书的,如北京市用人单位需要,经面试合格,可优先录用为北京市国家公务员。若工作满两年,经考核合格报考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总分加10分,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3年合同期满并做出突出贡献的,可推荐免试入学。

“我想去农村锻炼锻炼,积累社会经验”

记者采访了多位报名当“村官”的大学生,他们表示,去农村当“村官”主要是想锻炼自己,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

村官试用期总结篇5

为保证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顺利开展,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工委、市农村工委、市人事局等九部门联合制定《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目标的实施方案》,在全市建立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联席会制度,并在市人事局设立联席会办公室,专门负责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工作。

*年2月,北京市选择平谷、延庆两个区县进行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试点。经过4个月的实践,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选聘的60名大学生全部签署留任合同。

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北京市随即全面启动*年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13600多人报名应聘,经过笔试、面试、体检,层层选拔,择优录取,最终2016人入选,奔赴京郊11个区县,投身新农村建设。今年,北京市再选聘3000名大学生“村官”,招聘地域扩大为13个区县。这批大学生“村官”到任后,京郊3978个行政村基本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的目标。明年,北京市计划再选聘3000名大学生“村官”,届时大学生“村官”的总数将达到8000人左右,基本实现一村两名大学生的目标。

建立选聘大学生“村官”良性机制

北京市努力建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良性机制。从政策制定到方案实施,从试点先行到分步推进,从岗前培训到后续管理,进行了周密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政策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北京市明确规定:被聘任为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其薪酬第一年平均每人每月2000元,第二年平均每人每月2500元,第三年平均每人每月3000元,并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政策,为其缴纳各类社会保险;非北京生源的北京高校毕业生,聘用后连续两年考核合格者,经有关部门批准,可转为北京市户口;在校期间已通过北京市国家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的,笔试合格证书有效期可延长至3年合同期满后的6个月,合同到期如用人单位需要,经面试合格,可优先录用为北京市国家公务员;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录用聘用的,在“村官”岗位上工作的年限记入工龄;工作满两年经考核合格报考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总分加10分,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3年合同期满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可推荐免试入学,等等。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政策导向,极大调动了北京高校毕业生以及京外院校北京生源毕业生报名投身京郊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四条通道,拓宽大学生“村官”未来之路。面对各地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热潮,有人担忧:几年后,当这些在农村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合同期满,他们新的就业问题如何解决?如果出现大规模的“返城潮”怎么办?对此,北京市在制度安排上已经有了明确的对策,提前设计了4条通道:可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意愿续签合同;可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可报考研究生给予加分奖励;可应聘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确定相应职务,享受相应待遇,或按同类人员的标准确定工资待遇,表现优秀的,可列为副处级后备干部。

预期调控,保证大学生“村官”常量不变。我们预测,2009年后,随着大学生“村官”合同陆续到期,将会有人离开“村官”的岗位,寻求新的发展,这是正常现象。应如何妥善应对这种现象?北京市的基本思路是:2009年后,每年减多少,就补多少,使大学生“村官”总量大体不变,使每村两名大学生的目标在实现后保持动态性稳定。作为北京市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示范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持工程,北京市将把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抓到底,务求实效。

注重培养,建立“四位一体”运行机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引得来”是前提,“留得住”是基础,“用得好”是关键。北京市在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中,除在政策上增强“引得来”的吸引力外,特别注意在“留得住”上动脑子,在“用得好”上下功夫。我们印发了全市统一的《聘用高校毕业生担任京郊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劳动合同书(示范文本)》,用合同形式明确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出台了《北京市到京郊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高校毕业生工资发放和社会保险缴纳管理办法》,保证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和参加社会保险得到切实落实。与此同时,涉及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各有关区县及一些乡镇,也分别制定了岗前培训、岗位职责、管理办法、考核细则等相关制度,激励大学生“村官”在本职岗位上有所作为,争做贡献。多数村和乡镇买电脑、装电话、配自行车,为大学生“村官”尽可能创造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许多乡镇实行“一带一”制度,为每个大学生“村官”指定一名干部负责专门指导,促使他们更好更快地成长。我们计划制订和全市统一的大学生“村官”岗位责任制,规定大学生“村官”能干什么,需干什么,该干什么,进一步规范大学生“村官”的职务行为。目前,北京市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整体上发展健康,运行良好。我们设想,通过建立培养、选拔、使用、管理“四位一体”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使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在本职岗位上得到锻炼,为今后的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选聘大学生“村官”意义深远

选聘大学生“村官”是推进京郊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实现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的需要。

村官试用期总结篇6

二、招考范围

全国普通高校全日制普通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不含定向委培生)。不限生源、不限户籍。

选调生村官的专业为法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六个基层一线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学科门类范围。

三、招考条件

(一)政治思想素质好,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志愿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工作;

(二)事业心和责任感较强,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学习成绩优良,能如期毕业;

(四)报名时是中共党员或者中共预备党员;

(五)担任过学生干部;

(六)应届毕业大学本科生年龄要求18至24周岁(1991年3月9日至1998年3月9日期间出生),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年龄要求18至27周岁(1988年3月9日至1998年3月9日期间出生),应届毕业博士研究生年龄要求18至30周岁(1985年3月9日至1998年3月9日期间出生);

(七)身体健康;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九)属于国家公务员局《关于做好公务员录用考察工作的通知》(国公局发〔2013〕2号)规定不得确定为录用人选情形之一的,不宜报考。

四、招考程序

(一)报名及缴费确认

2016年选调生村官招考与四级联考、紧缺职位招考、人民武装学院人民武装干部学员招考同时开始报名,考生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报考,不得兼报。具体安排:

1、注册及报名

时间:2016年3月9日0时—3月14日17时。

网址:http://gwy.zjhrss.gov.cn(浙江省公务员考试录用系统)。

报考人员上网注册个人信息后,选择职位报名,逾期不再受理注册及报名。在此期间招录机关不作资格初审,报考人员可更改报考职位。

3月12日0时—3月14日17时,报考人员可在公务员考试录用系统登录后查询报名不足1:8比例的职位。每30分钟系统自动更新数据。

2、资格初审

时间:3月14日17时—3月18日24时。

招录机关对报考人员最后选定的职位进行资格初审,对初审未通过的人员将说明理由。在此期间报名系统不对报考人员开放。

3、查询并再次报名

时间:3月19日0时—3月23日17时。

已报名人员登录公务员考试录用系统查询资格初审结果。通过初审的不能再报考其他职位;未通过的可再次报名并接受资格初审,资格初审在再次报名之日起2天内完成,初审的截止时间为3月25日24时。

4、缴费确认

时间:3月19日0时—3月28日24时。

通过资格初审的人员登录报名系统进行网上缴费确认并查询是否完成。未按时缴费确认的,视为放弃报名。

5、下载并打印《浙江省选调生村官报名登记表》及准考证

时间:4月18日9时—4月23日24时。

已完成缴费确认人员登录公务员考试录用系统,根据系统提示下载打印《浙江省选调生村官报名登记表》及准考证。

(二)笔试

笔试由省统一命题,每个科目满分均为100分。

1、考试类别为基层类,笔试时间和科目为:

2016年4月23日

上午:9:00—11:00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卷)

下午:14:00—16:30 《申论》(B卷)

2、笔试地点:

笔试地点在设区的市或所辖县(市)。报考人员须同时携准考证和第二代身份证,按照准考证上规定的时间、地点参加笔试。

(三)划定笔试合格分数线并确定面试对象

笔试结束后,由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统一划定笔试总成绩合格分数线。招录机关在各招考职位上线人员中从高分到低分按1:3比例确定面试对象。不足规定比例的,按实际人数确定。

(四)资格复审

面试前进行资格复审。资格复审由各市公务员主管部门组织,资格复审合格者,参加面试。

考生应提供学校核发的就业推荐表、教育部学生司制发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省外高校可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发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户口簿(或印有本人户口信息的户口簿页面)、身份证及由学校党委组织部门(或就业指导中心)签署意见并盖章的《报名登记表》等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因学校原因或者单位签约盖章等原因无法提供就业协议书的,由本人提供书面说明。

证件(证明)不全或所提供的证件(证明)与报考资格条件不相符者,不得参加面试。

资格复审开始2天前,相关人员确认不参加资格复审的,由招录机关在该职位笔试合格分数线以上的人员中按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进行递补。本人未按规定时间、地点参加资格复审或资格复审不合格的,不能参加面试,相关职位不再递补。

(五)面试

面试由各市公务员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入围面试的人员放弃面试资格的,相关职位不再递补。面试成绩满分为100分,合格分数为60分。面试不合格者,不能列入体检、考察对象。

(六)确定体检、考察对象

面试结束后,将笔试总成绩、面试成绩合成计算总成绩。根据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招考计划数1:1确定体检及考察对象。若总成绩相等,以笔试总成绩高的排位在前。总成绩的计算公式为:

总成绩=笔试总成绩÷4+面试成绩÷2

(七)体检、考察

体检工作由各市公务员主管部门组织。体检工作按人力社保部、原卫生部、国家公务员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公务员考试录用体检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2〕65号)执行。

体检按《浙江省人事厅、浙江省卫生厅转发人事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的通知》(浙人公〔2005〕68号)及人力社保部、原卫生部《修订〈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及〈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等政策执行。

报考人员不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参加体检的,视作放弃体检。

考察按国家公务员局《关于做好公务员录用考察工作的通知》(国公局发〔2013〕2号)执行。

体检、考察实施前,国家、省出台新规定的,按新规定执行。

(八)公示、录用

体检、考察结束后,各市提出拟录用人员名单并在浙江省公务员考试录用系统公示7天,公示无异议的按规定办理录用审批手续。

本公告未尽事宜,按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的2016年浙江省各级机关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执行。

五、安排使用

(一)选调生村官在所报考县(市、区)范围内统一调配,分配到乡镇、街道工作。

(二)录用为乡镇(街道)公务员后,下派到村担任大学生村官3年,期间不得借用到乡镇及以上机关工作。试用1年期满后,按照公务员管理有关规定任职定级。担任村官期间,同时执行大学生村官管理的基本规定。

(三)选调生村官担任大学生村官满3年后,回所在乡镇(街道)工作,保留选调生身份。能力素质好,群众公认度高,适合做基层领导工作,经考核表现优秀的,按照公务员职务晋升有关规定,及时提拔到乡科级领导岗位。

村官试用期总结篇7

二、严格程序,严肃认真地做好公开考选工作

百名大学生村官考选的范围为:**市**年普通高等院校应届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不包括定向、委培生和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共考选100名。考选工作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考试的办法确定人选。考选程序包括:

1、报名。采取个人自愿报名的形式,凡符合条件的**年应届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均可报名。

2、资格审查。经资格审查合格的,持相关证件和证明材料领取准考证。凭准考证和本人身份证,在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参加笔试。

3、笔试。主要测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农业农村相关政策,法律、经济、公共管理知识、时事政治,以及文字写作等。

4、面试。主要测试应试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应试人员的形象、气质等综合素质。

5、体检。对拟聘用人员进行体检。体检标准和办法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规定组织实施。

6、聘用。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与到村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签订《聘用合同书》,聘期为两年。

7、岗前培训。被聘用人员上岗前,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统一组织进行培训。

三、抓好使用管理,促进大学生村官的健康成长

(一)工作使用

大学生村官驻一个先进村,联系一个中间状态偏下村。先进村和中间状态偏下村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综合平衡确定。在村工作期间,是正式党员的根据工作需要安排为村党组织副书记或村党组织书记助理,预备党员和非中共党员一般安排为村主任助理。

大学生村官在村工作期间,参加村“两委”联席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大会等村里的会议,积极做好村级规范化建设、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谐村庄建设等工作。

(二)服务管理

各镇党委负责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跟踪管理。要健全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式,全面掌握大学生村官在村工作期间的基本情况,督促指导用人村做好大学生村官的使用培养工作,做好大学生村官与所工作村之间的协调工作,帮助大学生解决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难,要安排好到村工作大学生的住宿、安全、健康、卫生等后勤保障工作。

村“两委”负责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日常管理指导。要落实好到村工作大学生的工作岗位,给到村工作大学生压担子、交任务,让他们得到实际锻炼。

大学生村官在服务期内,人事关系、档案等统一由市人才服务中心实施免费,户口可根据本人意愿转至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或转到市人才服务中心管理,党、团组织关系迁至所在村。

对大学生村官,每年年终进行年度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村官的日常工作表现、工作业绩等。年度考核工作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组织,镇党委负责实施,考核结果报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要进行期满考核。考核工作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负责实施。对违反聘用合同的大学生村官,予以戒免通报直至解聘。

(三)享受待遇

大学生村官在服务期间,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1000元,由市财政局统一拨付到镇,各镇负责发放。同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按补贴标准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根据国家规定比例,分别由市财政和个人负担,由各镇负责办理。

村官试用期总结篇8

大学生村官一般指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在农村担任职务的称呼),是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工作多为社区(村)事务。大学生村官一般通过考试向社会招聘,聘用后毕业生与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签订《劳动合同》,任用期一般为二至三年,因此,大学生村官不是“官”,而是建立在《劳动合同法》上的劳动关系,具体工作是以书记助理或村长助理的职务对农村管理予以一定协助。如要真正成为“村官”,必须要按照《选举法》,在具备被选举资格的前提下,通过当地村民正式选举进入“两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村官” 1。

根据《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从工作职务上看,大学生村官初到行政村时,党员担任的是村党组织书记助理,非党员担任的是村主任助理。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身兼数职型。由于缺少人手加之大学生村官的高学历,一般情况下重点、难点工作都让大学生村官参与,甚至“挑大梁”,包括党务、计划生育、会计财务、农业生产等各方面工作都有涉及而成为“救火队员”,哪里需要就到哪里,这样一方面使大学生村官涉猎了各方面知识,能够快速熟悉农村工作,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事务性工作过多导致不能深入的做好一些系统工作。2、没事可做型。与身兼数职型相反,一些大学生村官抱着满腔热情进入农村,可变成了“打字员”、“送报员”,往往不安排给其工作,导致大学生村官无事可做,也有的村官充分利用时间学习考公务员或者考研究生知识,为服务期满后打下基础。3、专业和工作相匹配。有的村可能有与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相关的业务,充分利用人才,发挥其所学知识,将其安排到岗位上学习锻炼,也创新了该地区发展,往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4、专业和工作不匹配。这其中突出问题是农村普遍需要学习农业专业的大学生,指导农业生产,然而大学生村官队伍中所学农业专业的比较少,部分大学生村官因对农务一窍不通,进而无事可做,或者从事其他事务性工作。

大学生村官制度其意义在于:其一,改变了农村人才单向流动的局面,打破了农村发展对有知识人才的需要,为农村带来了知识,促进了思想转变,与时期青年“上山下乡”不同,从“要我下”转变为“我要下”,大学生村官考试热度持续增加2;其二,优化了农村干部队伍,在农村干部普遍年龄大、知识低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官文化层次高、知识面广、思想活跃、接受事物快,为提高办事效率,成为农村工作的“新生牛犊”;其三,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的大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对当地农产品和农村文化进行宣传,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和旅游等产业发展。

二、大学生村官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大学生村官政策推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关于选拔、培养、管理等机制问题,2007年安徽凤阳曾辞退两名“大学生村官”,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无可否认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积极作用,但现实中执行情况仍与大学生制度之间存在偏差,具体为以下几点:

一是身份模糊,缺少法律地位。大学生村官身份模糊是其主要问题之一,大学生村官既不是村民,也不是干部或公务员,其要获得“村官”中“官”的身份必须参加选举。由于缺少明确的角色定位,导致工作职责不统一甚至不明确,其唯一“负责机制“既是考核合格与否,既是辞退也不会有其他连带责任,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大学生村官政策相关配套措施跟不上造成的。

村官试用期总结篇9

本文主要从当今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满之后的就业难点出发,对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再就业的对策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

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全国各大高校因为扩招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就业难”问题,现如今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天之骄子”。因此,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及和谐,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和实施和有组织的、有计划地“大学生村官”计划。通过一些列的考试选拔工作把具有一定世界眼光以及相应文化知识的优秀大学生引向我国的基层农村,帮助他们就业的同时,不断加快解决我国所遗留的“三农问题”。总而言之,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氛围中让大学生“村官”更加深入我国农村,把有优秀大学生不断引向国家基层的这个做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之后,如何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依然是一个值得我们社会各界人士认真商榷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再就业的困难

根据我国近些年对大学生“村官”心理的初步调查以及分析来看,在我国的大学生“村官”中,尤其是即将任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当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造成了他们的再就业困难:一是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村官”把到村任职这项工作作为是“曲线就业”的一种铺垫,虽然着眼长远但却从不立足当前,有一定的“混日子等机会”的思想;二是受我国当地农村自然条件以及财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在经济发展状态下相对显得较为滞后,在大学生“村官”流动问题的去向方面,一般政策仅仅局限于国家公开考录的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选聘以及在当地继续留任或者转入当地的见习岗位等四条不同的流动渠道,但是却没有给任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提供出一些自主创业的优惠条件;三是现在的大学生“村官”在激励机制以及整个系统方面还不是很健全,也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存在了一些不良思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等,进而导致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四是现在大学生“村官”的服务合同期限较短。一般情况下,大学生“村官”的服务合同期限为3年,如果续聘1年之后,也就只有4年的期限,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在4年的服务合同期间内对本地的乡情、村情以及社情虽然能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工作期间也掌握了一定的当地基层的工作方法,但是却因为合同服务的时间较为短暂,即使他们有一技之长,也发挥不出他们应有的作用,加之大学生在服务期满之后再就业还比较的困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工作时候的积极性,不利于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五是服务期满之后的大学生村“村官”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的时候一般不能够有效、充分的发挥他们在服务期内在基层工作时候的长处,因此,很难做到“人尽其才”。

二、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再就业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优化大学生“村官”管理措施

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制定和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办法》、《关于选拔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服务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尤其是对大学生“村官”在选拔工作、培养以及使用、管理、待遇、监督考核等方面的具体内容作出相应的明确规定。大学生“村官”所在的各县乡单位也先后制定和出台了大学生“村官”相配套的管理机制。不仅如此,大学生所在的单位要积极的实行相关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并由大学生所在的乡镇党委根据该生在平时的工作状况以及现实表现,分别采取述职以及民主测评等不同方式对该生进行综合的评定以及思想工作的鉴定,并依据相关的综合评定结果,对优秀大学生“村官”进行表彰奖励,方便今后用人单位在挑选时进行考量。

(二)强化、培养、帮带,大力提升大学生“村官”的能力和素质

不断加强大学生“村官”在任前以及任中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把大学生“村官”列入正式的干部教育以及培训的中长期规划中来。在培训的过程中,还要邀请一些县、乡、村的领导以及外地优秀大学生“村官”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介绍自身经验,现身说法,并经常组织当地大学生“村官”到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较好乡镇进行实地的参观考察工作,让大学生“村官”在掌握当地政策法规、实用技术以及基层工作经验方法的基础上,取得较好地成效。

(三)加强信息支持,拓宽就业渠道

针对当今大学生“村官”在获得相关就业信息等渠道方面较窄的实际困难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因此,相关乡镇的组织人事有关部门可以通过电视、电话等现代化渠道,为当地的大学生“村官”提供国家、地方公务员考试、特岗教师等岗位考试的招考信息,与此同时,还要积极的推荐一些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参加选调生考试,进一步的拓宽大学生“村官”的就业面。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为了解决越来越多优秀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如何构建出大学生“村官”就业的系统工程,如何引导当今大学生正确对待“村官”之后的就业问题,是我们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村官试用期总结篇10

一、激励的相关理论

激励是指组织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来激发和引导人们的动机和行为,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性活动。激励理论主要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美国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和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期望理论等。

(一)需要层次理论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发表了《人类动机的理论》,初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把人类复杂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安全需要是一种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的需要,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就会产生安全感的需要。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凸显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追求自身全面发展需要的体现,属于高级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当最基本的需要或者低一级的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

(二)激励保健理论

1959年,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来了“激励保健理论”,又称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认为影响人们工作动机、引导人们工作行为的主要有两个因素: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是使人们感到不满意的因素,这类因素与工作环境和条件、政策措施、管理制度、人际关系、工资福利等有关。当这些因素达不到人们的基本要求时,就会对工作产生不满意。而即使达到了人们的要求,它也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产生激励作用。那些能带来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类因素与工作本身的内容有关,包括岗位职责、工作业绩、职务升迁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等。当人们对这些因素满足时,除了让人们对工作产生满意外,还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三)成就需要理论

成就需要理论也称激励需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提出的。麦克利兰认为,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就会产生高层次的需求,包括成就需要、归属需要、权力需要三种平行的需要,因此,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也称三种需要理论。

麦克利兰认为,有成就需要的人,都渴望做事完美,争取成功并希望得到最好的成就。有成就需要的人看重的是奋斗的过程以及从工作的完成中得到的极大的满足感。权力需要是指影响和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一种愿望或动机。有权利需要的人有强烈的责任感,注重争取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喜欢竞争性的工作环境,喜欢追求和影响别人。归属需要就是寻求被他人喜爱和接纳,建立友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愿望。

麦克利兰还认为,这三种需要对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需要结构,会有自己的主次之分,一般是在自己的主导需要得到满足后,会去争取更大的需求满足。这也是一个组织能够保持强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组织中,如果有成就需要的人越多,且每个人的需要能够协同、顺应,将自己的成就需要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这个组织就会获得长足的发展。反之,这个组织就会走向衰亡。

(四)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学家弗罗姆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来的。弗罗姆认为,对不同的人来说,激励因素的效用是不同的,人们采取某项行为的动力取决于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这种结果对行为者的吸引力,激励力的大小取决于期望值(E)和效价(V)的乘积,用公式表示为:M=EV。激励(M)是指激励水平的高低,表示为达到高绩效而作的努力程度。效价(V)是指组织目标实现以后对个人的意义或价值。期望值(E)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对实现组织目标可能性的大小。

弗罗姆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所以同一个目标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期望和效价。期望值大小反映人实现需要和动机信心的强弱,而效价的高低受个人价值取向、主观态度及个性特征的影响。期望值越大,效价越高,激发力也就越大。但期望的东西和现实之间总是有差距的,或期望小于现实,或期望大于现实,或期望等于现实。三种不同的情况对人的积极性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一个组织应当制定适当的期望值,才会既激发人的动机,又不失目标的内在价值。

二、目前大学生村官激励现状

(一)经济待遇偏低,缺乏激励力度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大学生村官在编制、薪资、报考公务员、升学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如中组部、等12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规定:“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补贴比照本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水平确定”。但是,这些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地方财力制约,在经济待遇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大学生村官收入待遇多为补贴性质,而且数量有限,甚至与村干部相比,待遇保障方面也有所不同,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村官的收入,甚至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与当前大学生村官收入期望值差 距很大,使他们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激励方式单一,安全感匮乏

目前,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大学生村官的激励方式单一,主要表现为工资收入水平低、福利待遇差等物质激励严重不足,现有的报酬也只与学历和地区差异有关,而与任职年限、职位没有挂钩。此外,对于大学生村官的精神奖励也严重缺失。大学生村官独自在农村工作,亲情关系疏远,人际交往狭窄,加上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导致大学生村官情绪低落,缺乏工作活力。此外,职业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也是他们最主要的担忧。虽然各地方都规定每年拿出一定的岗位给期满的大学生村官招考,有的地方如所谓的“重庆模式”在公务员招录中将70%以上的名额留给大学生村官,只要考核合格,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都可以实现从大学生村官到公务员的直接对接。但就全国而言,公招的次数、岗位类别和职数还是非常有限,起不到真正激励大学生村官的作用。

(三)角色身份不清,价值实现度低

《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作出了明确规定: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的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所以,大学生村官不是公务员,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村官,非官非农,只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身份尴尬。

此外,大学生村官无“法”可依。因为《村民委员会自治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那么大学生村官享有所在村事务的参与权和管理权就违背了农村基层群众的自治制度。加上到农村当村官的大多数人不具有所在村的户口,也就是说,他们不是本村村民,无权参与村委会的选举。所以,大学生村官作为一项政策又遭遇法律的困境。目前农村的实权主要还是掌握在支书或者村主任手里,没有决策权的大学生村官很难展开工作,他们只能做一些如打打字、跑跑腿、写写报告等辅助类工作,加上很多大学生村官专业不对口,在农村派不上用场,“来的不需要”“学的用不上”的矛盾比较突出,他们陷入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困境。这三重困境,使被边缘化的大学生村官缺乏工作的满足感,这在极大程度上挫伤了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工作的积极性。

(四)考核体系不完善,效价感弱

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绩效考评体系是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的核心内容。但在实践中至今没有形成一套针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较为规范的考评体系,一些地方的考核只是流于形式的填填表、打打分,或由领导个人作主观判断。即使制订了考评体系,也往往缺乏从实际出发的相应的量化指标,内容空泛、指标模糊、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对大学生村官没有形成外在压力,大学生村官在选聘、分配后,就基本处于放任状态了,最终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由于缺乏《大学生村官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和《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细则》,所以,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就不能及时给予奖励,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而对工作业绩较差、工作能力不胜任、村民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也没有实行辞退制。这样的考评体系的激励作用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发挥,从而不断降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导致大学生村官实现组织目标的效价感的缺乏,不断释放负能量。

三、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动力保障机制的对策及建议

大学生村官工作动力是指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中受到各种内在或外在因素的激励而引发的一种能持久工作并达到预期目标的内在驱动力。从以上分析可看出,我们迫切需要在报酬待遇、人文关怀、晋升机会、绩效考核、创业帮扶、畅通出口等方面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大学生村官积极工作的内在动力,以利于稳定大学生村官队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提高报酬待遇,强化利益激励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动因。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诱因。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村官,有摆脱家庭的物质依赖、独立自主解决自我生存需要的强烈愿望。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看,这个因素属于“保健因素”,如果得不到很好满足的话,会导致大学生村官产生不满意感,影响工作绩效。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要有最起码的生活保障,满足最低层级的需要。所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和福利,是激发大学生村官工作动力的最基本的内容。

具体来说,大学生村官应该比照当地乡镇从高校毕业生中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的工资收入水平来确定工作、生活补贴标准。为切实保障大学生村官权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还应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养老、医疗和工伤等社会保险。另外,还在政策上给予大学生村官和乡镇机关工作人员一样的福利待遇,如参照乡镇干部的待遇提供工作餐;对考核合格的享受机关岗位责任制奖、经济目标奖、年终工作绩效奖等奖励,进一步引导他们向上的动机并控制其行为的趋向向好的一端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激发期望心理

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来看,理想信念和价值观都属于“激励因素”,能激发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动力。大学生进入村官工作这个职业所树立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决定了其工作的主动性和效能。如果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明确的价值目标,就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能动作用。

大学生选择到村任职,不能只是想利用国家对当村官后在公务员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方面的优惠条件为自己积累资本,更不能作为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的无奈选择和权宜之计。而应该出自内心价值的驱动,应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的目的、战略意义及自己到基层工作的历史使命,以及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在农村这个广阔的舞台大有作为的远大理想和信念。如果认识到农村急需有知识、有朝气、有理想的大学生去担任管理者,而国家恰好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大学生应聘到农村任职,而且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政策、 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等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有了明确的实现目标的期望值以及这项工作对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就会产生强大的激励力,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远发展。

(三)多元化激励,增加岗位吸引力

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和农村工作实际出发制定多元化的激励体系,可以满足大学生村官被认可和尊重的需要,也可以增加岗位的吸引力。

除了上面要求的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物质待遇和福利水平以强化物质激励外,还需要有政治激励、人文激励、能力提升激励和发展激励等。要对那些安心农村工作经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在村“两委”换届中,要鼓励他们积极参选,并按照选任程序,优先进入“两委”班子,特别优秀的可破格吸纳为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委以重任,促其成长进步。此外,还要定期考核、表彰和弘扬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增强大学生村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要加强人文关怀,实现大学生村官社交的需要。要建立乡镇领导人联系制度、沟通制度及信息化管理制度,搭建大学生村官建言献策平台,畅通建言献策的渠道;组织人事部门要多召开座谈会、经验交流会、联谊会、定期走访慰问等,听取大学生村官的意见、建议,了解其工作情况,同时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

(四)强化绩效考核,提升自我成就感

绩效考核是绩效激励的关键环节,也是影响大学生村官工作动力,提升其成就感的重要内容。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于形成在实践中比干劲、比奉献、比业绩的正确导向,强化大学生村官创先争优的意识十分重要。

在实践中,各地都出台了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办法。但不管什么样的考核办法和考核内容,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突出工作实绩,注重导向性。要把工作实绩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增加工作实绩权重。二是要量化考核标准,注重客观性。整个考核采用百分制计分办法,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主要是对大学生村官每天的出勤情况、工作表现、服务态度进行记录,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考核。

大多数大学生村官都十分关注个人前途,都有强烈的自我成就感,因此,要把绩效考核与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加强对大学生村官考核结果的运用。对考核结果优秀的给予嘉奖,并给予一次性奖金的奖励,在定向招录公务员考试和各类事业单位考试时,可享受优先录用政策。对考核结果合格的,可享受基本的奖励,任期满后可正常续聘,在选、推中享受优先条件。对考核为基本合格的,减半发放奖励,由乡镇(街道)党委对其进行谈心谈话,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对考核不合格者,取消考核奖,由乡镇(街道)党委对其进行诫勉谈话,如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按规定予以解聘,并引导其另行择业。

(五)畅通出口,实现自我价值

大学生村官能力不同、专业不同、个人意愿不同,自我实现价值的目标也不同,对出口的选择也就不尽相同。大学生村官在任期内要找准自身定位,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干成什么心中一定要有目标,要理性地总结任期内自己的工作经验,有意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出口”。

一是续签合同,留做大学生村官。对于工作期满,考核合格,希望扎根农村,实现抱负的大学生村官,可与其续签合同,鼓励他们通过法定途径担任村干部。

村官试用期总结篇11

大学生村官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新兴事物,是时展的需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近几年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1],它是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对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推进新形势下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现实需要[1]。但是,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具体的实施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大学生村官到农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有些地方大学生村官流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本课题组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现象为切入点,以河南省为主要研究范围,通过对当前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和流失状况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探析其原因,为更好地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为“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1]提供对策建议。

2009年课题组成员利用暑假和课余时间对河南省新乡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和信阳市等四地进行了实地调研,课题组成员一方面去当地政府和组织部门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统计相关数据,了解当地大学生村官现状以及流失情况,并就其流失原因向政府部门做一些咨询。另一方面深入农村,以调查问卷、访谈和口头询问等方式对当地大学生村官、村民和部分村干部进行调查,了解当地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和流失情况,掌握第一手信息,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以弥补政府和组织部门数据资料的不足。最后课题组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信息和数据为依据,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形成本调查研究报告。

一、当前河南省大学生村官现状

(一)调查数据与现状分析

1.大学生村官调查部分。(1)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在被调查的36个大学生村官中,男生22人,占61%;女生14人,占39%;其中本科17人,大中专19人,他们所学专业涵盖农学、法学、文史、理工、医学、教育学、计算机等。(2)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调查。大学生村官的职位多为村支书助理或村主任助理,在所调查的36名大学生村官中,这两项共30人,占到83%,担任普通村干部的共5人,占到14%,一般都是团支书兼任助理、出纳,或妇女主任等职务,多而杂。在所担任的职务中,有些大学生村官专业对口,但大多数都不对口。就其所从事的具体工作而言,6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主要在村里整理档案、传达文件、宣传政策,做村务文字工作,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主要在村里从事计生、治安和科技推广等工作。(3)大学生村官对未来的打算。在对未来的打算方面,准备考公务员的所占比例最大,占到53%,其次为扎根农村以及向上发展。同时,还有近20%的村官表示近期暂未打算,待任期满了以后再作考虑。(4)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时间及被调用情况。课题组在对大学生村官的调查过程中发现,有57.6%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在其所任职村庄的时间达到3~4天,而有9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偶尔或者时常被其他部门借调。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明确颁布关于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政策,各地都是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在此次调研地新乡卫辉市,大学生村官基本上是由县一级政府选任分配到乡镇,然后再由乡镇统一管理,他们的编制不在村而在乡镇政府,因此很多大学生村官除了完成村里的工作外,经常被安排到站所帮忙;有的大学生村官甚至脱离了农村而成为站所的常任工作人员。(5)大学生村官待遇情况。在工资待遇上,河南省内各市有所差别,并且同一市内各县也有差别。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农村的工资待遇高于贫困农村的待遇。以新乡市牧野区和卫辉市两地为例,同为本科学历,牧野区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在800元~900元之间,而卫辉市则在650元~750元之间。(6)大学生村官对所从事工作的满意度。根据课题组对大学生村官所从事工作满意度的调查,河南省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郑州、新乡等地,达70%左右,豫西豫南如信阳等地则仅为45%左右;然而就同一地区而言,经济较发达地区偏远贫困农村的情况却好于市郊区。因为在偏远贫困的农村,村干部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程度非常低,他们渴望有文化的大学生村官能改变本村的落后面貌,所以相比较市郊区,在偏远贫困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常常更受到重视。(7)大学生村官对国家优惠政策的满意度。在所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有64%的大学生村官对国家的相关政策不太满意,其中有17%很不满意。主要反映在: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偏低,生活保障性不强;激励性措施不够;后期保障和培养力度不强,对任期届满后未作出明确而具体的制度安排。(8)经济危机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影响。在此次调查中,课题组特意结合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现实,了解大学生村官对经济危机的看法以及经济危机对其工作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影响。近70%的大学生村官认为,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而导致的当前严重的就业压力,会促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工作,这也有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9)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评价和预期。大学生村官普遍认为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能够促进基层干部素质提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基层民主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同时对打破城乡二元制结构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67%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该政策能够成为长期可行性的政策,但60%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一些相关政策比较笼统概括,不够具体,且操作性不强,难以落实。28%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主要是为了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是一项临时性的应急政策,不具可持续性。

2.村民调查部分。课题组对村民主要是通过采访或座谈的方式来了解他们对大学生村官政策以及大学生村官的看法和认识。通过对近100名村民的调查,90%以上的村民都知道村里有大学生村官,但是仅有30%的村民与大学生村官接触过,有的甚至不知道他们本村大学生村官的姓名;53%的村民知道大学生村官政策,并且对该政策是支持的。

村民希望国家的政策能够保持稳定,选拔那些真正具有农业科技知识以及懂得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等综合性知识的大学生村官;并且希望大学生村官能够改进工作方式,主动上门服务,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加强联系。

也有一些村民希望大学生村官能够踏实肯干,积极地为所在农村作出贡献,发展村里的经济,切切实实给他们带来好处,带村民致富,不要走过场;也希望政府落实相关政策,让大学生安心在村里工作。

3.其他村干部和领导调查部分。课题组对其他村干部和领导的调查也主要通过采访和座谈的方式进行,村干部和领导对大学生村官政策是支持的,认为大学生在村里工作的适宜时间为二至三年,适合每村一名大学生村官,他们对现有大学生村官的表现也较为满意,认为大学生村官给他们带来了诸多影响,尤其是大学生村官的文化素质对他们的影响较大。

4.流失大学生村官调查部分。此次调查,课题组共联系到离职或跳槽的大学生村官13名,均通过电话与他们取得联系。他们大都去参加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和招教考试,或参加研究生考试,有的则在外地打工。

关于他们离职或跳槽的原因,主要有: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对在农村工作的发展前景感到迷茫;身份两难,难以融入村委领导班子,并且自己的一些意见和提议不被重视或采纳;办公条件较差,每天干琐事,施展不开手脚;与当地村民沟通困难;工资待遇低,生活保障性不强。

(二)当前河南省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初显成效

大学生村官政策给农村和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以及近期的成效是显著的。通过对河南省上述四地区的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村官的专业分布,改善了农村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基层工作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在基层宣传上,无论是农业知识推广、民主管理、卫生管理,还是义务教育、计划生育、科学知识等的宣传,大学生村官合理的知识结构都为这些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大学生村官政策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丰富了大学生的阅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2]。通过调查发现,尽管一些大学生村官认为在农村没有太大作为,但在某一方面他们也承认,农村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缓解了就业压力。例如,新乡卫辉市的太公镇贾庄村,大学生村官通过多方联系引进了名优石榴品种“突尼斯软籽石榴”,引导20多户村民组建了“科农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种植石榴近百亩,果树近万棵,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3.该政策开辟了选拔干部的新途径,培养锻炼了后备人才[3]。选拔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不仅优化了农村干部队伍结构,加快了干部队伍的知识更新速度,巩固和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而且为国家招聘公务员和选拔干部提供了新的良好途径。

总之,国家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效果是良好的,值得肯定,也值得我们继续坚持。但在具体的实施操作层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警惕和深思[3]。

二、当前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存在的困难以及流

失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具体的实施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大学生村官到农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有些地方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严重的问题。

1.大学生村官流失严重。具体表现为隐性流失较多,显性流失较少。以信阳商城县为例,该县共计88名(2009年4月)大学生村官,其中隐性流失率高达63%,经常人不在村,他们或待在家里或从事其他兼职;显性流失为15人,占17%,其中8人已考取公务员,1人离职外出务工,剩下6人参加了招教考试和司法考试。

2.大学生村官专业知识、能力素质与农村实际脱节。“来的不需要,学的用不上”的矛盾在基层日渐突出,懂得农村实用技术的高校毕业生较少,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无法很好地施展专业特长[4]。

一方面,村民对于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知识的渴求,因此,他们对非农科专业的大学生村官并不很认可;在有些商业服务业或者工业发展较快的乡村,村民希望那些有经济头脑,能够引进项目的大学生村官到本村工作。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只是在村里混日子,并不能够发挥特长,从而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3.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不明确,身份两难。大学生村官属于新生的事物,虽然国家规定大学生村官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1],但是对于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做什么”“怎样做”“扮演什么角色”等问题,政府对此仍然悬而未决[5]。大学生村官虽在农村,但不是村民的一分子;虽然听从上级机关的工作安排,但不是公务员更非领导干部,从而出现“非官非民”的尴尬局面。

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不明确,身份两难[2],一方面导致其职务不明确,徒有虚名;另一方面导致其工作内容不明确,职责不清晰。

4.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偏低,生活保障性不强,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在河南,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即使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地区也只有800元~900元,另有1 000元的一次性补助安置费[1],除工资之外既没有任何津贴,也没有任何的社会保障。这样的待遇显然难以保证大学生村官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5.大学生村官出发点不正确,功利性很强。功利性因素对大学生选择村官这一职业有着很大的影响[6]。根据课题组对大学生村官的问卷调查,他们对“当初选择该职业的诱因和三年期满后工作去向”的回答,56%的大学生村官选择考研或考公务员,很明显多数大学生仅把村官作为跳板,到农村工作仅是应急之举,是未来走上更好工作岗位的过渡形式。这种心理动机极易导致他们工作不安心,不愿长期留在农村发展。

6.部分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政策缺乏长远规划,缺少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使用和管理,具有“临时”性质[4]。部分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政策,从根本上说具有“临时”性质。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三年,三年之后既可自谋出路,也可以升学考研或报考公务员等,并给予一定政策优惠。但是,在三年时间即将结束时,不少大学生村官却发现,留给自己的只有自谋出路才是“可靠的出路”。未来,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是十分渺茫的。

“临时”性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对大学生和农村的双重损失。对于农村来说,人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这正是国家推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根本原因。政府部门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大学生村官政策?农村怎样才能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施展才干的广阔空间?高调推行、“进口”不断扩大的村官计划,但“出口”又在哪里?如果离开对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关注,缺少对他们的培训、使用和管理,大学生村官政策将难以实现多赢,也难以持久。

7.国家相关政策不够健全和完善,在选拔、分配、考核机制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和漏洞[3]。在选拔上,考试成为主要形式。它侧重于考核大学生的理论功底,而非实践能力,因此选的大学生能否适应复杂的农村环境则打上了一个很大的问号,这可能造成优秀大学生因为一时发挥不好而“落榜”,影响众多大学生服务农村的积极性。

在分配上,随机性比较严重。由于选的大学生所学专业一应俱全,不可能根据各村发展的实际按需分配,从而出现了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期望与大学生实际能力较差之间的矛盾,以及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满怀抱负的心理与工作状况较差之间的矛盾。村民和大学生村官在心理期望上形成的巨大落差,影响着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有序开展。

在考核上,形式主义比较严重。城市郊区相对富裕的农村,由于大学生村官所从事的“闲杂“工作往往与村民无直接利害关系,因此村民和村干部大多对其报以无所谓的心态,一路绿灯通过[7];而部分偏远农村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考核基本上由村干部或乡里的领导拍板决定,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

三、对策与建议

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课题组认为应该通过国家、地方政府、农村基层组织、大学生自身、高校以及社会舆论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来支持和推进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有序实施与有效开展。

1.国家应把大学生“村官”政策制度化、法律化[3],并使之不断完善。首先要加大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大学生村官的支持力度,尤其应加大资金上的投入;其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和用人体系,将大学生村官政策置于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大背景下,既为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力量提供坚强后盾,也能够解决大学生村官未来不确定性的后顾之忧。

2.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国家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出台后,必须制定相应的系列配套措施,完善管理机制,积极推进该政策的有效实施。如通过逐年递增的方式等,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积极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优化大学生村官创业环境,并给自主创业者给予一定的物力、财力和政策支持;政府与高校以及培训机构联动,形成固定的长期合作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和适应农村工作的能力等等[8]。

3.对于农村基层组织来说,基层领导必须切实转变观念,破除传统身份、城乡和地域等人才壁垒,善于立足本村实际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发展的舞台。基层组织应当按照农村的实际需要,明确大学生村官的任务,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基层的实际工作中,并提高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应经常组织大学生村官进行座谈,倾听他们的真实意见和想法,对于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采纳,增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4.大学生村官自身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对农村的奉献意识,努力提高服务农村的本领,要真正“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做好角色的转换:大学生村官要多与村民沟通交流,善于站在农民的的立场和角度看问题、办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村民的认同和支持。

摆正心态,真正融入农村: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工作后,要树立一种村民意识,与群众打成一片,把自己作为农村的一员,真正融入农村生活;要踏实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经验,真正乐于服务三农,不让村民失望。

转变择业观念,真心服务农民,带农民致富:大学生村官应具有敢于挑战世俗的观念和意识,增强自我认同感。大学生村官应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通过互联网,远程教育等信息渠道,用自己独特的眼光,积极寻求致富门路,带领村民致富;同时应结合农村实际,大胆创新,立足本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用新的观念和思维指导农村经济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不会在农村中感到寂寞与无望,相反慢慢会在内心形成一种扎根农村的念头。

5.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的来源地,应该成为中国大学生村官政策推进中的重要一环。首先,高校应该开设与三农相关的专业,经常组织学生到农村进行社会实践,而不要仅仅局限于部分学生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目前,河南农业大学已开设了大学生村官专业,省内其他高校也可在这方面予以尝试和改进。其次,高校要大力加强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9]。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使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工作无贵贱之分的理念,使他们明白无论是从事什么工作,都是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使大学生村官真正树立扎根农村基层,为三农服务的信念。

6.在社会舆论与宣传方面,应该建立社会联动机制,强化社会支持[10]。应当提高广大民众对大学生村官政策以及大学生村官的认知、理解与支持。社会舆论对大学生村官政策能否有序实施和有效开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些立志服务农村的大学生村官难以自我认同并得到家庭与社会理解与支持,与社会舆论不正确导向有很大的关系。对此,宣传部门和媒体应该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大学生村官的奉献精神和先进事迹,让广大干部群众更加理解他们,为大学生村官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办一些访谈节目或是谈话节目,让社会多听一听大学生村官的心声,加强大学生村官与社会的沟通。

四、总结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对于缓解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对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对于推进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在这一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但是,不仅我们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就,而且大学生村官政策整体上符合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所要做的是,从各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真正发挥这一政策所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R].中共中央组织部,2009,第20号.

[2]耿相魁.大学生村官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J].人才开发,2008,(11):40-42.

[3]李包庚.“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2007,(6):11-15.

[4]安勇.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误区及其对策[J].农业经济,2007,(6):60-61.

[5]米恩广.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现状的思考[J].今日南国,2009,(6):5-6.

[6]米寸美.“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9):51.

[7]薛新生.选派“大学生村官”的做法和启示[J].领导科学,2006,(9):36-37.

村官试用期总结篇12

〔摘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和推广,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拓宽后备干部队伍来源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不足,身份模糊、工作职责不清,乡镇政府截留、挪用大学生村官的现象严重,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管理缺位与期满后出路较窄等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大学生村官计划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科学定位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加强高校宣传培养与优化工作环境,以及进一步健全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培训、绩效考核、激励保障和出路管理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基层政府;农村;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6-0055-06

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课题组先后在四川省成都市、西昌市、雅安市、达州市、泸州市、乐山市、眉山市,重庆市大足县、璧山县,陕西省凤翔县、广西柳江等中西部地区,以及山东聊城、北京大兴区等一些东部地区发放问卷500份。截至2011年6月底,回收有效问卷450份,其中接受问卷调查的基层大学生村官234人,占比52%,内容包括受访大学生村官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对村官制度运行情况的评价与制度调整优化的建议等;基层政府工作人员216人,占比48%,内容包括受访官员的职务、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对计划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建议等。此外课题组还利用四川大学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这个平台,对参加培训的部分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做了深度访谈。本文的撰写即基于相关调查的统计数据和访谈实录。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的主要成效

1.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高校扩招以后,特别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拓宽了大学生就业的渠道。在我们对216位基层官员“您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主要目的”的问卷调查中,选择“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达25%,比例最高。大学生村官对“您选择做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动机”的回答,选择“就业压力大,作为暂缓之计”的为23%。部分大学生在其他就业选择不理想时,将做村官作为一条新出路。在调查走访中我们了解到,成都市郊县大学生村官的考试与选拔比率,有时甚至超过一些公务员考试的比率。由于城市就业竞争激烈,加上近年来乡村工作条件的改善,以及相关保障措施的出台,很多大学毕业生乐意参加村官计划。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农村基层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领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2.充实了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工作与生活,有助于改善农村人才匮乏的状况。我们从问卷及实地调研过程中得知,许多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村官的服务经历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从长远来看,大批的大学生村官选派到农村,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人才的匮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也对改变干部队伍来源的结构性缺陷、充实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具有重要的作用。

3.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很多大学生村官认为,目前农村基层干部年龄整体偏大,知识结构落后,思想相对保守僵化,缺乏活力与创造力,这是我国农村落后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大学生村官不断地被充实到农村,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被选为村两委会成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结构有所改善,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较明显的提升,使农村基层组织更具创造力、战斗力,有利于提高农村公共管理的层次与水平。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基层工作,广泛宣传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夯实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4.促进了大学生自身成长。调查结果显示,其中43.8%的大学生村官来自城镇家庭,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生者为多。据成都市龙泉驿区同安街道办事处下辖的几个相对偏僻村组的大学生村官介绍,来农村基层工作,不仅让他们认识到理想中的乡村田园生活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他们感触最深的还是直接体验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基层事务的繁琐,在基层锻炼所得到的远非校园所能学到。在四川较落后的凉山州金阳县红联乡,大学生村官对当地贫穷落后的现状感到震惊,当地卫生、教育、交通发展的滞后,加深了他们对基层的认识,也使他们更加体会到自己作为大学生村官存在的价值。在对216位农村基层官员关于“您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目的”的调查中,近23%的官员认为,实行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丰富大学毕业生的人生阅历,锻炼其能力。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不足。大学生村官普遍缺乏工作经验,专业不对口,学到的知识很难直接运用于农村工作中。据调查,毕业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村官占了近84%。据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期间遇到的主要问题的调查,234名村官中有173人认为自身经验或阅历不足,还有75人认为专业不对口,难以施展拳脚。当问及大学生村官最需要的培训项目时,很多村官认为需要加强能力提升、人生规划、人际交流等方面的培训。在对农村基层官员的调查中,12%的人认为当前大学生村官最突出的问题是自身能力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则由于他们不直接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缺乏了解,不习惯农村生活,导致“水土不服”的现象;二则在于专业差异很大,工科、理科学生占很大比例,缺乏涉农工作的专业知识,当面对农村复杂的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

2.大学生村官身份模糊、工作职责不清。在问卷调查及走访中,村官和政府官员谈论较多的是大学生村官身份的定位问题。不论问及官员及周围的人对村官的态度,还是对大学生村官的相关保障措施、未来出路时,村官身份问题始终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这在法律和工作上都遇到了难题。2010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目前,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主任助理或村支部副书记,少数村官通过参加村委会选举成为村主任。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回原籍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仅占11%,其他均为非本村籍的。从理论上来说,大学生村官村主任助理的任职与《组织法》的规定不吻合。近42%的官员也认为,现行大学生村官计划与村民自治制度存在一定冲突。大部分村官是外来者,任期较短,而且部分被长时间抽调到上级部门,“游离”于村与乡镇之间,真正扎根基层的较少。从事的工作一般集中为文字处理、整理档案资料、电脑录入等文秘工作。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模糊,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公务员。村官身份的模糊,导致其权责不明、职责不清,村民也对其缺乏认同,从而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3.乡镇政府截留、挪用村官现象严重。从村官的管理主体来看,直接管理部门是乡镇党政办(或团委)。在往下分配村官的时候,很多村官名义上分至某村,但实际上大部分时间被截留在乡镇政府做事。其原因在于当前一些乡镇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无法完全适应信息技术进步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据统计,在对大学生村官“大部分工作时间在哪里”的调查中,近68%的村官回答在乡镇及以上部门,大学生村官被上级部门截留的问题十分严重。很多乡镇官员在谈到村官作用的时候,也认为村官减少了乡镇干部的工作量,为他们做了很多实际工作,如文秘、计划生育、产权改革、国土统计等。大量村官被截留在乡镇及以上党政机关,导致大学生村官作用难以真正发挥,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初衷相违背,对村级治理的优化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4.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管理缺位。为了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质量,很多省市对大学生村官的选聘、管理,作了较严格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到了基层往往难以有效落实。在对大学生村官“您认为影响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最重要的外部条件”的调查中,其中61%的村官回答,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相关保障制度的落实,是影响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为鼓励优秀大学生担任村官,许多省市出台了很多激励措施,如定向招聘村官、考研及公务员招考加分等政策。但一些政策又与公务员法所要求的公务员“凡进必考”原则相矛盾。由于村官分布地域较广,即便在同一县乡内,村官的联络机制也存在很大问题,使大学生村官队伍经常处于游离、放任状态,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村官的管理主体到底是村还是乡镇,缺乏明晰的规定。在培养管理制度上也不规范,没有固定的培养机制与有效的激励机制,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

5.期满后大学生村官的出路较窄。课题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怀着投身基层和了解农村的村官只占14%,绝大多数的村官只是将其作为一个跳板,真正将村官作为长久之计的只是少部分。在访谈中我们得知,有些基层官员认为,如果上级政府不把村官的出路解决好,有些人甚至可能成为引起乡村社会不稳的根源。这种看法虽然偏激,但也体现出部分基层干部意识到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虽然中组部、、教育部等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长效机制的意见》,为大学生村官期满之后指明了五条出路:担任村干部、推荐参加公务员考试、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引导大学生另行择业、支持大学生村官继续学习深造。但在具体操作上,保障大学生村官出路的政策,要么与现行制度相悖,要么缺乏可操作性。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势必减弱大学生加入村官队伍的积极性,使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成效大打折扣。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因素

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大学生村官自身的原因,有制度设计及管理的原因,也有中国政治、社会运行环境方面的原因。

(一)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存在的不足

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价值理想与个人素质,直接关系到计划实施的成效。

1.工作、生活能力较差。据问卷调查,约23%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难以融入农村社会”,难以适应艰苦的农村生活和繁琐的村务工作。由于缺乏基本的适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难以在农村有所作为。74%的大学生村官承认“自身经验或阅历不足”,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32.05%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专业不对口,难以施展拳脚”。专业不对口,“学”“用”严重脱节,制约了他们工作能力的提高。

2.人生价值的迷茫。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蔓延。一些大学生村官也深受这一思潮的影响,崇尚物质享受,精神生活匮乏,个人理想和价值追求也模糊不清。中国人民大学孙柏英教授认为,众多大学生选择当村官并不是出自内在价值的驱动、不是出自对农村的热爱和责任,而是受到服务期满后能够享受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吸引和诱惑。1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许多村官觉得自己属于“跟随社会潮流”者,对自己的未来“比较迷茫,尚未考虑好”。一些大学生村官人生价值、目标追求的模糊、迷茫,是制约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工作能力的内在原因。

(二)制度设计和政策规定的不规范和易变性

1.制度设计不规范。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大学生村官一般担任村两委会助理的职务,若是中共正式党员,一般安排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大学生村官在服务期满后若被选举为村干部,其身份才转变为村级组织的正式成员。这一规定表明,大学生村官不是村级组织的正式成员,而是充当协助者的角色,其实际工作中的职能定位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大学生村官的职责分配权主要掌控在村两委负责人手中,这一制度设计造成大学生村官职能定位与职责作用发挥的随意性。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的个人因素,如个人修养、领导能力、识人用人能力等,对大学生村官的履职和作用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课题组对大学生村官所从事工作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村官的工作杂乱,随意性强。制度设计的不规范导致大学生村官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

2.政策规定的不统一和易变性。“考录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时享受加分”2的规定对大学生参与村官计划,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许多省市制定了具体的加分细则,然而各地的规定不尽相同,造成实际运行中的许多问题。2010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对上述政策作了调整,提出“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报考公务员,既可报考定向考录的职位,也可报考其他职位,不再实行加分等优惠政策。”3尽管一些政策解读者认为,新规定对大学生村官考录工作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它用定向招录取代考试加分,还是引发了诸多不满,许多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被骗了”。此外,普遍开展的大学生村官招录工作缺乏统一规范性。国家与各省市、不同省市之间在招考政策上存在较大差异,如补助办法,优惠政策,特别是关系大学生村官出路的政策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如重庆市规定“到村工作的大学生工作满两年拟录用为公务员的,应进行录用考察。”许多省市却没有如此规定,这让其他省市的大学生村官感到明显不公平,影响了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性。

3.配套措施的滞后性。除岗前培训外,许多大学生村官在工作期间没有参加过其他培训。工作中的截留、借调、挪用现象也十分严重。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考核,大多采用工作汇报、书面总结形式,缺乏可操作性。课题组的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平均年龄约25岁,即将面临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如何保障他们在工作、生活、人生发展方面的利益,成为大学生村官群体最关注的问题。但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安排,未能很好地回应这一群体的诉求。

(三)现阶段中国政治、社会环境造成的运行障碍

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是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的现实土壤,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

1.农村发展滞后。传统中国社会的城乡差别,以及1949年以后日益严重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农村发展的严重落后。与城市相比,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工作生活环境艰苦,加之工资待遇太低,使大学生村官不愿扎根基层。问卷统计数据表明,16.24%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工作环境较差,难以适应 ”,68.5%的人对目前待遇表示不满。此外,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还受其重要工作对象——农民群众文化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与风俗习惯的影响。目前由于大量中青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村日益空心化,留在农村的基本上是老人儿童,这既是当前乡村治理困境的根源所在,也是大学生村官工作难度很大的重要原因。

2.乡政机构工作效率较低。由于我国行政体制按照上下级对应设置,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存在工作积极性不高,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生村官工作充满激情,效率较高,特别是文字处理、信息收集工作能力较强,往往被乡镇机构借用。一些农村基层官员也表示,乡镇机构使用大学生村官可以“弥补乡镇机构严重缺编情况”,为乡镇机关注入新鲜血液。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大学生村官变成乡镇政府的“打杂人员”,这既违背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初衷,也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三、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定位大学生村官的角色

1.政策、法律定位。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应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与具体实施办法,特别是必须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行相应修改,使那些愿意继续留在农村发展的优秀村官,能够获得参与村两委竞选的合法身份资格,在政策、法律层面对其职能、角色进行明确而清晰的界定,并充分保障其工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以切实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吸引力。

2.大学生村官自身定位。大学生村官应主动学习涉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涉农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与当地群众沟通交流的技能。高校可以举办一些励志讲座和村官就业指导会,政府应定期举办一些村官培训班、优秀村官经验交流会;大学生村官自身也可以组织一些学习会和经验交流会。通过各种方式,让大学生村官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肩上所担负的责任与使命,重新对自己进行科学定位,坚定服务基层、努力成才的决心。

(二)进一步优化外部环境

1.加强高校的宣传和培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应当为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和输送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支撑和创造良好的条件。首先,应鼓励高校创新培养模式,更多开设一些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与讲座,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吃苦耐劳的优秀人才。通过邀请优秀农村干部、优秀大学生村官代表和农业专家,到学校举办交流会、报告会、学习会等形式,宣传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并出台一些奖励措施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服务。其次,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农村实习和农村调研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农村、关心农村,并立志服务“三农”。再次,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多接收农村基层干部委培生,并针对“准大学生村官”开设一些涉农技术、政策与法律法规的专业培养课程。另外,加快建立本校大学生村官的跟踪服务系统,关心和帮助本校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成长。

2.优化工作环境。为了鼓励大学生村官更加积极和高效的工作,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和社会都应该为大学生村官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首先,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支持大学生村官政策。其次,政府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各项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更好地保障大学生村官的各项权利和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再次,政府主管部门应信任和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各项工作,在必要监管和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充分向其放权,使大学生村官有更多的自,能放手工作。

(三)健全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

针对目前大学生村官政策“重前期审批、轻后期管理”所导致的问题,应加快构建包含选拔、培训、考核、激励、退出等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系统,使真正有志于服务“三农”的大学生“进得来、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1.完善和创新大学生村官选拔模式。各地可根据区域实际,丰富和创新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方式,使更多的优秀大学生加入村官队伍。首先,要保证选拔的科学性、合理性。在考试内容方面,适当增加一些涉及农村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知识、涉农政策法规和农村人际沟通等方面的知识测试。增强选拔考试的透明度,将各阶段考生名单、成绩等信息公开,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在村官选拔过程中,须着重考察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服务热情和工作能力情况,尤其是扎根农村的决心。对那些专业对口、工作积极,又立志于服务农村的大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取。村官招录的本土化,村官招录可以采用“原籍优先,就近安排”,鼓励大学生回原籍或附近乡村担任村官。一方面,村官本地化,可凭借其对家乡风俗人情、思维习惯的了解,更得心应手地投入工作;另一方面,就近工作可降低食宿成本,有助于与村民进行沟通交流。对于具有涉农法律、养殖、种植等特殊技能的大学生,有本地农村实习或工作经验,且获得村两委会、村民一致肯定的,可特招或者破格录取为大学生村官。其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从农村基层直接选拔一批既熟悉乡村事物,又愿意留在农村发展的适龄青年,由政府出资委托高校进行培养,毕业后回本地担任村官。

2.完善培训机制。一是加强岗前培训,根据培训计划开展专业、系统的技能培训,让大学生村官深入了解当地实情,并初步掌握基本的岗位技能。通过新老村官交流会、座谈会等形式,让优秀老村官结合自身经历、体会和感受,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与新人分享,使他们能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投入工作。建立“3+1”导师结对帮扶制度,即在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后,由当地人事部门安排一位县(市、区)的分管领导,一位乡镇(或街道)分管干部,一位村(或社区)干部,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导师,负责定期与他们联络和交流,在工作、思想上给予他们相应的培养、关怀,这既可以促进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又可以在出现问题时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二是强化岗中培训,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大学生村官一般能较快适应工作,也会发现工作中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专门培训,以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课题组调研发现,大学生村官所接受的现有培训比较有限,且大部分集中于岗前培训,缺乏岗中培训。为切实提高在岗培训的绩效,首先要了解大学生村官的现实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其次鼓励大学生村官组织各种内部交流活动,让大家通过交流会、学习会、QQ群讨论、《大学生村官报》等各种形式和途径,交流工作心得体会,达到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效果;同时各级领导也要借此机会听取大学生村官的意见和建议,改善工作,为村官创造更良好的工作环境。三是进一步健全离岗培训,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级人事部门针对即将离岗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极少,甚至完全没有进行必要的离岗培训,不利于大学生村官尽快适应以后的工作。加强大学生村官离岗培训,首先要通过调查统计,了解即将离岗大学生的就业倾向,据此开展专门的考研、公务员考试培训与自主创业培训等。其次,当地人事部门应帮助联系当地企事业单位,落实离岗村官的工作和生活,并进行相关的岗位培训。

3.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绩效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并给予相对称的激励,才能有效调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

一是结合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性质,建议组织、人事部门构建多维的大学生村官考核体系,即建立涵盖村官自评、上级考评、同级评议、村民评议相结合的综合评议体系。自评由村官本人根据自己工作情况打分;上级考评主要由市县组织人事部门召集县、乡镇分管领导、村支书、村长,及村官的“导师”对村官工作进行评议;同级评议由大学生村官的同事评议打分;村民评议由村两委召集一半以上村民或村民代表对村官工作做评议。四部分总分为100分,在综合考虑各部分权重的基础上得出如下计算公式:考评总分=自评得分×20%+上级考评得分×30%+同级评议得分×20%+村民评议得分×30%。这一综合考核方式,能更好地保障村官评议的公正性、客观性。二是量化考核标准,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村官考核的科学性,有必要将各种考核标准具体量化,制作成统一的评分表,使考评者在拿到评分表后,能对评分标准一目了然,并能根据评分要求迅速、客观地进行评价和打分。评分表应囊括德、能、勤、绩四方面内容,以确保考评内容的全面、准确。三是分阶段考核并与奖惩挂钩,即对大学生村官分别作初期、中期与离岗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促使其不断吸取经验和教训。初期考核一般在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工作的前两季度,由人事部门组织,了解他们在基层工作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督促“3+1”导师对存在严重问题的大学生村官作重点帮扶,对表现优秀的进行宣传表扬。中期考核放在大学生村官工作一年至一年半的阶段,由人事部门组织实施,对考核优秀者给予一定表彰,并在发展党员、评优评奖、推荐竞选两委成员等方面优先考虑。对在中期考核中存在明显问题和不足的村官,人事部门和导师要深入了解情况,督促其及时整改。对中期考核成绩不达标的村官,在经过导师谈话、组织教育、个人申诉等程序后,仍无改观的,经“两委”讨论、表决并报乡镇批准后可将其辞退。离岗考核由组织人事部门针对期满即将离任或中途离岗的大学生村官作专门考核,对考核优秀、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除发放聘书和优秀称号证书外,应在考研、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考录与选调生遴选,或推荐参选村两委成员等方面优先考虑。对于考核不达标、表现极差者,经过个人申诉和组织讨论后,予以辞退。

4.进一步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现有激励保障机制对大学生村官的保障、激励严重不足,不利于调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健全、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激励保障机制已势在必行。首先,必须大力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水平,保障其基本生活。问卷调查显示,60%的大学生村官对其待遇不满,认为只有提高待遇,才能留住大学生村官的人心。应建立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担的财政体制,由中央财政提供专项资金负责发放村官的基本工资,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物价水平、财政能力和村官的实际表现,决定当地大学生村官的绩效工资,应明确规定绩效工资不得低于当地低保水平。这样,既可以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又可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从而激励其更加努力地工作。其次,切实解决驻村大学生村官的就地住宿问题,这既有利于减轻大学生村官的经济负担;又有利于其充分融入农村,便捷、顺利地开展各项工作。对于那些工作成绩突出、且愿意继续留在基层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应在签订留村合同后,给予一笔安家费,鼓励其留在当地继续工作。

5.完善村官出路管理机制,拓宽出路渠道。采取有效措施拓宽大学生村官的出路,是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重要途径。一是对提前离岗的大学生村官,为保障其基本生活,应发放一定量的离岗补贴或加发两个月工资,以便淘汰不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对于各阶段考核优秀、表现突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且有意愿继续留在基层农村工作的,应出台政策鼓励其续聘大学生村官。并对续聘的次数和年限进行明确规定,续聘达到一定年限,考核优秀的,直接转为基层公务员。如果在续聘期内,通过竞选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应保障其续聘至任期结束。在“两委”任期结束后,准备另谋出路的,应加发半年工资作为补偿和保障。对于续聘到一定年限但未达到转为公务员年限,工作比较突出,且愿意长期留在当地农村工作的,经村民大会投票表决后,可以解决户口问题,为其竞选村“两委”成员提供条件。有条件的还应分给其承包地、宅基地,并由县乡政府发放一定安家费或住房补贴,使其能真正扎根农村。二是采取多种举措,为优秀大学生村官进入公务员队伍创造条件。在基层锻练过的优秀大学生村官,既有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历,更适合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可借鉴重庆“大学生—村官—公务员—党政领导干部”的培养模式,降低党政领导干部“空降兵”的比例,更好地落实中央关于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的精神。在公务员招考时,应拿出一定比例的公务员岗位,面向大学生村官定向招考,且该比例要随着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不断完善逐年提高。将大学生村官的考核与公务员考录挂钩,即在定向招考公务员时,根据大学生村官的服务年限、考核等级和表现情况分梯度累积加分。这既可以鼓励大学生村官努力工作,又可将优秀大学生村官吸纳入公务员队伍。对于考核优秀、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还可以借调到其他乡镇锻炼培养,工作一至两年后考核优秀的,可直接转为乡镇公务员或乡镇驻村干部。还可以将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吸纳入选调生队伍,将其作为后备干部进行培养。三是鼓励学习深造,对于有意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的大学生村官,应给予考试加分鼓励。对于知识基础良好且表现优异的大学生村官,可采取免试深造的鼓励政策。在完成学业后,仍然选择回基层工作的,政府应以退还学费、发放安家费等形式予以奖励。有条件的地方,可选择委托培养的方式,选送部分优秀大学生村官到高校培养深造,学习当地急需的农业科技、涉农政策法律等知识和技能,学成后须回派出单位服务一定年限。四是广开就业门路,支持大学生村官就业、创业。第一,加强职业训练,对于那些服务期满后准备进企事业单位的大学生村官,地方政府一方面应提供技能培训、面试技巧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的免费就业服务;另一方面帮助推荐优秀大学生村官到当地事业单位实习甚至直接就业。第二,通过建立大学生村官人才信息库,举办“双选”专场招聘会等形式,帮助其就业。第三,建立导师责任跟踪制,让大学生村官“3+1”导师帮助和指导其择业、就业。第四,鼓励自主创业,政府应大力支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并在资金、信息、技术和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励。提高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既有助于拓宽大学生村官的出口渠道,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村官试用期总结篇13

答题要有“角色定位”

“考生还要准备有关组织协调能力方面的复习。”张伯伦博士举例介绍,例如去年扬州村官面试真题:村里进行河道整治时,村民张大叔家的鹅舍和厕所阻碍了工程进度,村干部命令张大叔限期拆除,请指出村干部做法不当的地方。

这一题目实际上是考查考生有何更为妥善的解决办法,考生回答此类问题一定要有角色定位,把自己定位于村管理者以及党和政府的代表者的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既要有大局意识,更要有和谐理念。考生要注意到在农村实际工作中,处理问题不能简单粗暴,引导和服务并重,也许村民的做法不对,但作为村干部解决事情切忌机械,要灵活机动,更多地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要有团队和管理意识

“考生对待突发事件的态度和方法,也可能是试题的一个内容,这些题目主要是考查考生的应变能力。”张伯伦博士举例介绍,例如去年苏州市的考题:村里有群众暴发疾病,传言与本村的企业污染有关。对此,村里群众要上访,你获知这个消息后,该怎么办?

“现在中央对基层的稳定问题是非常重视的,而作为基层的组织管理者在处置此类问题时的作用尤为重要。”张伯伦分析,此类问题还会在今年村官面试题目中有所体现,作为一个还未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碰到此类问题一定会感到很棘手,但考生不能就此慌乱,一定要表现出镇定从容的态度和方法,要有团队意识,既要有积极处事风格,也要有和管理班子合作协调的管理理念。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