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个人发言材料实用13篇

面试个人发言材料
面试个人发言材料篇1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日趋频繁,外语的交际功能也更加突出和重要,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也就更高了。为了适应新时期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以指导各高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与使用了15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相比,《课程要求》所依托的教学理念更先进,且大大提高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要求。它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课程要求》还重申了教学评估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强调终结性评估(期末课程考试和能力水平考试)也应该主要评价学生“实际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为听力测试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说测试必须能反映测试对象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了解目前最为先进的交际测试理论,积极关注、努力实践测试法改革,这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核心是交际能力的学说。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对交际能力进行了不同的阐述。

20世纪60年代中期,著名语言学家Chomsky在彻底否定行为主义语言理论的基础上创建了转换生成语法,提出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行为(linguistic performance)两个不同概念。但他所提出的语言能力只是一个抽象的语言能力,由于人们交往时只有抽象的语言能力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到语境,并且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由此便产生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不同的语言学家对交际能力作了不同的阐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语言学家有Hymes、Canal和Swain以及Bachman。

针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之说,Hymes于1972年首次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Hymes认为语言能力应该表现在语言交际使用能力上。他的交际能力模式包括四个方面:(1) 可能性,即是否符合语法规则,在形式上可能;(2) 可行性,即某些语言是否能够付诸实践以及可实施的程度;(3) 恰当性,即话语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得体,以及得体的程度;(4) 有效性,即话语是否已经付诸实践以及实践的程度。Hymes的这一语言能力概念涵盖了语法的、心理语言学的和社会语言学的内容,相对于Chomsky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概念更为具体和便于理解。

20世纪80年代Canal和Swain提出了另一个交际能力模式,该模式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交际策略能力。Canal和Swain交际语言能力模式的提出引起了人们对语言的重新认识。语言不再单纯是知识系统而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工具,学习一门语言就意味着用该语言做事情,例如订旅馆房间、问路、就餐等等现实的生活活动。

到了90年代,Bachman提出了一个全新概念的语言交际能力模式,该模式认为交际能力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场景特征结合起来,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它主要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三部分组成(Bachman & Palmer,1996;Bachman,1999) 。语言能力包括组织能力(语法与语篇能力)和语用能力;策略能力指在具体的语言交际时运用各种语言知识的心理能力,主要包括评价策略、确定目标策略、制定计划策略和执行计划策略。这一模式对交际能力的认识更客观、全面、深刻,指出交际能力各构成因素之间不是一个简单的并列关系,是一个互动(interactive)关系,即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dynamic process),各种知识、技能和心理过程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其中,策略能力把语言能力与语言使用者的世界知识和真实的语境联系起来。语境成为交际语言使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些理论对语言教学和测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语言教学方面,日益普及的交际教学强调语言材料应是现实生活中所使用的真实材料,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应符合真实交际的特点。语言观和语言教学观的变化必然引起语言测试发生相应变革。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交际语言测试要求测试内容、方法、手段等都尽可能地复现真实交际的特点。现在,语言测试中的真实性原则已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真实性

Bachman(1991)提出应该从两方面来定义测试的真实性:(1)情景真实性,指测试方法特征与将来某一特定目的语使用的情景特征相关的程度;(2)交际真实性,指考生在完成某一测试任务时,其语言能力的哪些方面参与了完成该测试任务的活动,参与的程度如何。语言测试的真实性这一标准有助于我们设计考题时打开思路,评估试题具有新的角度,提高测试的真实性和可信度。Bachman还提出了用以提高语言测试交际真实性的四项措施:第一,提出要求。在设计考题时可以具体说明考生只有使用何种策略才能完成该任务。第二,提供机会。即给考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必要的信息和工具等。第三,考试任务要得当。任务太难,会影响考生策略的应用。第四,考试任务要由趣味性。通过提高考试任务的情景真实性可以提高考试任务的趣味性。

真实性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1) 如果某项测试有较高的真实性,即测试任务特征与真实生活中使用的任务特征有较高的一致性,那么对测试任务中所表现出的语言能力的评价就可以推断出受试者在真实语言环境中的语用能力;2) 真实性能潜在地影响受试者对测试的接受程度。真实性高的测试会激发受试者对测试任务的积极反应,从而有助于他们发挥最佳水平。由此可见,运用真实性原则设计听力测试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交际运用语言能力。以下主要讨论如何运用真实性原则设计听力测试。

运用真实性原则设计听力测试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Bachman认为真实性主要体现在情景真实和任务真实,因此当我们运用交际测试理论设计听力测试时就必须做到所使用的材料具有真实性以及听力理解过程中所要完成的任务也具有真实性。

1. 听力材料的真实性

听力材料的真实性首先体现在其真实的语境上。因此,听力材料的选取应有一定的语境,而且是在真正的交际情形之中,与真实的语言有同样的特点。为了增加听力材料的真实性,在选择材料时应适当加入背景噪音或声音。它对提高学生的辨音能力,使学生适应真实的交际环境都起着很好的作用。以听飞机场的信息播报为例,学生在语音实验室中,利用耳机,去听事先录制好的教学磁带,他们能获取其中重要的信息。然而,到了人来人往的候机大厅时,他们在理解广播通知时就觉得有困难。因为学生们只是适应了在“真空”中播放的听力素材。如果在听力测试材料中能够适当加入背景噪音或声音,这一测试将对听力教学产生良好的反拨作用。为了使听力测试具有较高的效度,能真正测试应试者听的能力和技能,听力材料的真实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其次,听力材料的真实性也体现在其语言的特点上。听力与阅读虽同属输入性技能,但在材料上有着根本的不同。后者为严谨的书面文章,而前者多为口语化的材料。这种口语化的材料就决定了它具有真实语言的特点:整体语速较快,具体交流时又时快时缓,并不时伴有停顿或重复,且材料口音不一,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都和经过改写的材料有差异。这种非正式的真实听力材料通常结构松散,有许多冗余的话语,在言语交际中有停顿、支吾、起句失误等现象。因为真实听力材料是交际者在即兴说话时进行的语言交流,不像经过改写或整理并先录好了音的听力材料那样信息量大,无用信息少。此外,在语音中,真实听力材料还有同化现象、缩约形式、音长的变化和停顿位置的变化。它的语言体系、语法结构和正式的经过改写的书面语式阅读材料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在设计听力测试时,材料最好源自现实生活,而不应是由一些专家和教授编写或整理、然后由操英语的人士录音而成的语言材料。

再次,听力材料的内容必须真实多样化。听力测试材料要有情景真实性,必须是听的情景用的材料,而不是读的情景用的材料录在录音带上,而且这些材料还必须与测试目的相结合,必须属于真实情景。如果我们的目的是测试学生的实际英语听力水平,比较理想的听力材料应该是人际交流的真实片断,如谈话、电视采访、新闻报道等。同时,听力材料还应兼顾多样性,它包括题材体裁类型和语言发出方式的类型,如:新闻报道、广播、电视谈话节目、教师讲课都属于题材及体裁类型材料,而会话(conversation)或讲话(talk/ monologue/ unscripted talk/ scriptedtalk) 、辩论、评论等则属于语言发出方式的类型题材。它们都适合作为听力测试材料。

此外,听力材料的真实性还体现在语速上。这是听力测试材料所特有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听力材料语速要求自然,就是要求符合真实生活中一般人讲话的速度。当然,自然语速也有快有慢,快的自然速度和慢的自然速度可以有相当的距离。如果是设计高级的听力测试,可以取高一点的自然语速。相反,如果是设计低级的听力测试,则可取低一点的自然语速。不同的篇章类型,速度要求也不相同。重要的是要保持在自然的幅度之内。

2. 测试任务的真实性

语言测试一般通过任务引出样本,然后凭借样本评估测试对象的第二语言熟练程度。Bachm an和Palm er(1996:44)对“语言使用任务”进行了定义:在特定的情景中个人为达到特定的目的或目标而使用语言的活动。测试对象能完成测试任务就代表他具备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果测试采用了具有真实性的材料,但测试任务却不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测试结果也不可能真正反映测试对象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具有必要的听力理解能力。

在Buck(2001)看来,听力任务的设计过程中,只需尽可能逼真地复制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听力任务,就就可以了解到听者应付听力测试任务所需的能力怎样。Bachm an和Palm er (1996:43)指出情景真实对于展现特定语言测试的表现与语言测试以外的具体情景的语言使用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因此,测试中包括的任务必须具有情景真实性,即具有真实生活的突出特征。这些突出特征主要有:环境特征、规程特征、内容特征、预期听力反应、内容与听力反应之间的关系等。(转引自何勇斌:200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设计听力测试时,我们应当力求材料与真实生活一致。只有这样我们所设计的听力测试才能反映被测试者的真实交际语言能力。此外,就测试与教学的关系而言,测试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是第一位的。但是,从我国的现状来看,不可否认在很多情况下,测试对教学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因此,如果在语言测试中注重真实场景下语言材料的使用,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就会更有意识地训练听懂真实的语言,培养听力技能,真正提高学生听语言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Bachman,Lyle 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武尊民.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和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张艳荣.大学外语听力教学及测试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4).

[6]何勇斌.听力测试的构想效度及其实现[J].外语教学,2005,(5).

[7]潘之欣.交际性听力理解考试任务设计研究[J].外语界,2007,(1).

面试个人发言材料篇2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学习并掌握英语。中国人在阅读汉语材料与英语材料时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一直是心理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沈有乾通过改变汉语和英语字体的大小。比较被试阅读汉语和英语的眼动特点。结果发现:被试阅读汉语和英语的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在具体的眼动指标上,阅读汉语材料与英语材料存在显著差异。他认为,阅读汉语和阅读英语时,眼动指标上的差异主要是由阅读材料空间特征的不同引起的。汉字的方形结构及多个汉字组合在一起的长方形。使每行汉字在阅读时的注视次数要多于英语的注视次数。Peng等人以中国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为被试,要求他们分别阅读各自母语的文章,结果发现,在阅读过程中,中国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的眼动模式没有显著差异,相对知觉特征来说,阅读的认知特征对被试阅读的眼动模式的影响更大。孙复等人研究发现,被试阅读汉语材料和英语材料时的眼动模式,不仅形式相似。而且具体数值也比较接近。同时。研究还发现1.5个汉字的信息量与1个英语单词的信息量是相同的,即“1.5因素”效应。王亚同比较中国大学生和加拿大大学生阅读英语时的眼动特征。结果发现:不论是高难度的英语文章。还是低难度的英语文章,中国大学生的阅读速度慢于加拿大大学生;在注视频率和回视次数两项指标上,中国大学生均高于加拿大大学生。左银舫等人在控制语境与难度两个因素后。探讨了中国大学生阅读英语时的眼动特点。苑莉等人以不同英语阅读水平的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他们阅读不同难度的英语文章时的眼动特征。丁小燕等人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被试快速阅读英语文章时的眼动特征与阅读成绩的关系。以上研究结果促进了人们对英语阅读和汉语阅读特点的认识。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即熟练掌握第二语言的读者,他们在阅读母语(汉语)和第二语言(英语)时的认知加工特点是什么?此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利于双语加工理论的探讨,而且对外语教学也有积极意义。为此,本研究采用眼动分析法,以23名母语为汉语的英语专业大学生为被试,要求他们阅读汉-英对照材料。以探讨熟练掌握第二语言的读者,他们在阅读汉-英对照的材料时,其加工过程的异同点。

2 方法

2.1 被试

23名母语为汉语的英语专业大学生。他们均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其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2 实验仪器

采用加拿大SR Research公司的EyelinkⅡ型头盔式眼动仪。采样频率为500Hz。

2.3 实验材料

2.3.1 汉英材料的选取

实验材料为10篇汉语和英语对照翻译的短文。短文内容没有文化偏向性。原文为英语,翻译成汉语。两位英语专业教授对翻译材料进行了审校和修改。

其中2篇汉-英材料为练习材料。其余8篇为正式实验材料。阅读材料信息见表1。

经t检验发现:(1)当汉语材料以字作为计量单位时。汉语材料的字数明显比英语材料的多,t=8.09,p0.05。(2)汉语材料的标点数明显比英语材料多,t=5.72,p

因此,本研究将以词为单位对结果进行分析。

2.3.2 目标词的选取

根据汉-英语言的特点。从材料中选取两种关系的目标词,从《现代汉语词频词典》和《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中分别查阅汉-英目标词的词频,目标词的信息见表2。

通过t检验,结果发现:汉-英对应的第一种目标词的词频差异不显著,t=1.17,p>0.05;汉-英对应的第二种目标词的词频差异不显著。t=-0.65,p>0.05。

2.4 实验程序

实验在天津师范大学眼动实验室进行个别施测。(1)被试进入实验室后,先熟悉环境,然后坐在眼动仪前75cm的椅子上,将下巴放在托上,告诉被试在实验中尽可能保持头不动。按照平时习惯进行阅读即可。实验材料由DELL19英寸纯平显示器呈现,显示器的刷新率为85HZ,分辨率为1024像素×768像素。显示器与被试眼睛之间的距离为75cm。(2)采用9点校准法,对被试进行右眼校准。(3)右眼校准成功后,给被试呈现指导语:“下面将呈现几篇阅读材料,请认真阅读,然后根据所读内容对问题做出‘是’或‘否’的判断。”(4)实验材料的呈现方式。材料都是以白底黑字的图片呈现,每一材料正文分两屏(或三屏)呈现。每一材料呈现完后,会出现两个阅读理解问题,要求被试根据所读内容做出“是”或“否”判断。汉字大小为18号宋体,英语为18号TimesNew Roman。(5)整个实验大约持续25分钟。

2.5 数据处理

使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

根据以下标准对数据进行整理:(1)两名被试的眼动轨迹记录不准确,全部数据删除。(2)个别被试因错误操作而没有记全整个材料的眼动数据,此部分数据删除,删除数据占总数据的1%。(3)某个目标词的首次注视时间在三个标准差以外的数据被删除,删除数据占总数据的6%。

3.1 整体分析

3.1.1 阅读理解指标差异

依据沈德立等人和左银等人的研究。本研究确立的阅读理解指标包括:阅读时间、阅读速度、阅读理解率和阅读效率。其中:(1)阅读时间(reading time):指被试阅读整篇文章所用的时间(分)。(2)阅读速度(reading rate):指被试每分种阅读的词数(词/分)。(3)阅读理解率(tk rate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阅读理解率:回答正确的题目数÷总题目数。(4)阅读效率(reading efficiency):阅读效率=阅读速度×阅读理解率。阅读理解指标结果见表3。

经t检验,结果发现:(1)英语材料的阅读

时间明显长于汉语材料的;(2)汉语材料的阅读速度明显快于英语材料的;(3)汉语材料与英语材料的阅读理解率没有差异;(4)汉语材料阅读效率明显高于英语材料的。

3.1.2 眼动指标差异

将每次呈现的一段材料作为一个兴趣区。分析下列眼动指标:(1)注视次数(the numbes offixation):指被试注视整篇材料的注视点个数(个)。(2)平均注视时间(average fixationtime):指眼睛在每个注视点上停留的平均时间(秒)。(3)注视频率(fixatiou,frequency):指单位时间内注视点的个数(次/秒)。(4)平均眼跳幅度(average saccade amplitude):指注视点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距离(度)。 (5)回视人次数(the numbers of regression in):指被试对目标区域进行第一次注视后,注视点退回到刚刚注视的区域,又对该区域进行再注视的次数(次)。

经t检验。结果发现:(1)汉语材料的注视次数明显少于英语材料的;(2)汉语材料的注视频率明显高于英语材料的;(3)阅读汉语材料的平均眼跳幅度明显大于英语材料的;(4)阅读英语材料的平均注视时间明显长于汉语材料的;(5)阅读汉语材料的回视人次数明显少于英语材料的。

3.2 目标词分析

3.2.1 眼动指标

本研究选取了两种目标词作为兴趣区,分析以下眼动指标:(1)首次注视时间(the dirst fixationduration):指被试第一次注视目标词的时间(毫秒)。(2)凝视时间(gaze time):指被试注视点落在另外一个区域之前,对当前所注视目标词的总注视时间(毫秒)。 (3)注视次数(the numbers offixation):指被试注视目标词的注视点个数(次)。(4)二次注视时间(the second fixation duration):指被试第二次注视目标词的时间(毫秒)。(5)总注视时间(the total fixation time):指落在目标词上的所有注视点持续时间的总和(毫秒)。

3.2.2 眼动指标差异

由于汉-英目标词的词长不同,为了使其结果具有可比性,根据目标词的像素,对其眼动数据进行换算。如在第二种目标词中,汉语目标词的像素为44×22,英语目标词的像素为83×22,换算时,将汉语目标词的眼动数据乘以英语目标词与汉语目标词的像素比(83/44)。结果见表5。

(1)第一种目标词

在总注视时间上,汉-英目标词之间差异不显著,t=0.28,p>0.05。在首次注视时间上,汉-英目标词之间差异不显著,t=-1.05,p>0.05。在凝视时间上,汉-英目标词之间差异不显著,t=-1.24,p>0.05。在注视次数上,汉-英目标词之间差异不显著,t=0.49,p>0.05。在二次注视时间上,汉-英目标词之间差异不显著,t=-0.40,p>0.05。

(2)第二种目标词

在总注视时间上,汉-英目标词之间差异不显著,t=-0.22,df=19,p>0.05。在首次注视时间上,汉语目标词长于英语目标词的,t=3.32,df=19,p0.05。在注视次数上,汉-英目标词之间差异不显著,t=0.37,df=19,p>0.05。在二次注视时间上,汉语目标词长于英语目标词的,t=3.54,df=18,p

4 讨论

4.1 材料阅读理解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被试阅读英语材料的时间明显长于汉语材料,阅读英语材料的速度为126.46词/分钟,而阅读汉语材料的速度为209.77词/分钟,这与Sun等人的研究结论不一致。Sun等人比较了中国研究生阅读汉语文章和母语为英语的研究生阅读相应的英语文章,发现汉语和英语的阅读速度没有显著差异。这是因为他们要求被试阅读母语文章,研究生被试不仅具有较强的母语阅读能力,而且对母语的熟练程度也很高。但是本研究在阅读速度方面得到的结论与沈有乾、王亚同等人的研究是一致的。由于本研究采用的实验材料具有一定的难度。所得出的英语阅读速度与王亚同研究中较难文章的阅读速度一致。

通过比较阅读理解率和阅读效率,结果发现,被试阅读汉语材料的效率明显高于英语材料,但是被试阅读汉语材料与英语材料的阅读理解率没有显著性差异,所以可将阅读效率的差异归结为阅读速度的差异。根据Favreau和Segalowitz的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速度不同,即使是熟练双语者,他们进行第二语言阅读的速度也比第一语言慢。另外,第二语言阅读具有两个基本特点。首先,由于第二语言的熟悉性和使用频率较低,使被试在最基本的词汇识别过程中,识别速度减慢。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双语者不能有选择性地转换语言。因此。由于认知加工的速度减慢以及语言间的相互干扰,相对汉语材料来说,阅读英语材料的速度更慢一些。阅读效率也低一些,需要较长的阅读时间。

4.2 阅读汉-英材料时的眼动指标差异

Rayner等人认为,通过记录被试眼运轨迹,既可以了解阅读过程中的加工过程,也可以反映被试对词汇的加工过程。通过比较被试阅读材料的眼动特点,结果发现,被试阅读汉-英材料时,注视次数、注视频率、平均眼跳幅度、平均注视时间和回视人次数等眼动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

阅读汉语材料的注视次数明显比英语材料的少,注视次数可以反映阅读时被试对材料的加工。被试对英语材料的注视次数多,说明英语材料的材料难度较大。

阅读汉语材料的注视频率明显高于英语材料,注视频率可以反映阅读时被试对文章的理解情况和信息加工情况,比较容易的文章的注视频率比较难的文章少。但是本研究发现,被试阅读汉语材料的注视频率明显高于英语材料。这可能是因为汉语和英语在空间所占的位置不同造成的,根据Sun等人提出的“1.5因素”效应,即1.5个汉字的信息量与1个英语单词的信息量相同,所以出现“在单位时间内,被试阅读汉语材料的注视点个数多于英语材料”。

平均眼跳幅度可以反映阅读效率和加工难度。本研究发现被试阅读汉语材料的平均眼跳幅度明显大于英语材料的。在汉语材料阅读中,被试的平均眼跳幅度大。表明阅读汉语材料时一次注视获得的信息量大,阅读效率就高;而在相应的英语材料阅读中,被试的平均眼跳幅度小。则说明被试在理解英语材料的过程中有一定难度。

被试阅读汉语材料的平均注视时间明显比英语材料的短,注视点持续时间的长短与所注视字词的编码和语义提取有关。本研究发现被试阅读英语材料的

平均注视时间大约为240ms,这与Rayner等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他们认为。母语为英语的被试在英语材料阅读中的平均注视时间大约为230ms。

被试阅读汉语材料的回视人次数明显少于英语材料。回视有利于被试对文章进行更深层的加工。一般来说,当被试对所读内容的理解产生困难和出现错误时,容易产生回视。从被试阅读两种语言材料的回视人次数也可以看出,被试在提取英语材料的信息和加工时存在一定的难度。

被试阅读双语材料的眼动指标会出现上述差异,很有可能是因为本研究的被试为中国大学生,母语为汉语,第二语言为英语,尽管他们都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而且也通过专业英语四级考试,但是他们对两种语言的阅读能力还是有差异的。

4.3 目标词眼动指标的差异

Gary等人研究发现,词汇识别技能在阅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熟练的阅读过程包括能精确地、快速地以及自动地识别相应的词汇。为了更好地探讨被试阅读汉-英材料的眼动特点,本研究从材料中选取汉英对照的两种目标词,即第一种目标词(waiter-服务员)和第二种目标词(blueprint-蓝图)。

通过分析被试对两种语言目标词的加工过程。结果发现,在加工第一种目标词(waiter-服务员)时,汉-英目标词在各个眼动指标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在加工第二种目标词(biueprine-蓝图)时,在首次注视时间和二次注视时间上,汉语目标词明显长于英语目标词,而在其它三个指标上,二者无显著性差异。

面试个人发言材料篇3

我国的英语教学存在着一种怪现象:多年来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英语教学的投入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呈现出严重失衡的状态。从英语学习的学生人数上看,2008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推出的基础外语教学与研究丛书之英语教师教育系列的总序中提到:“我国现有正规在校学习英语的学生六千多万,加上非正规学校以及社会力量办学和自学英语的人数,总人数超过一个亿”;从学时上看,1999年开始执行的英语教学大纲规定,每个高中毕业生至少要花800到900个以上的课时学习英语,以此估算,学生到了大学阶段学习英语的时间累计可达到1,100多个课时。这些数据足以说明英语课在中国作为一门从小学到大学都必修的外语课享受了多么广泛的重视。然而,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测试的结果告诉我们,有为数不少的学生经历了为期十几年累计一千多课时的英语教育之后,却无法用英语进行最基本的交流,而且,他们一旦停止英语学习,词汇的遗忘速度和听说读写能力的退化速度更是惊人。

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内因以及教材教法和测试方式等外因都有关系。其中内因主要是教学中“学”的方面,外因则是教学中“教”的方面。这两个变量当中,“教”的方面起了更为主要的作用。教学材料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认知方式和学习效果都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其中,教学材料的设计比教师的教学行为更为基础。如果教学材料不合理,教学法的改进是不足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的。那么“教学材料”是否就是“教材”的简写呢?还是应该大于“教材”?教学材料的量是否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进行实际的调查和分析。

二、教学材料的输入量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通过对北京联合大学212名大一新生进行语言测试和语言输入方式的调查,我们发现教学材料的量的确与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直接关系。

对这212名学生进行的语言测试分为书面和口语两部分。书面测试采用的是2010年12月份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按710分为满分的标准分进行评分,及格线为425;口语测试使用的是三一口语7级口试中的话题,按百分制评分,其中CS(交流技巧)、G(语法)、L(词汇)和P(语音)各占25%。

书面测试的卷首印有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勾选,以便确定学生的语言输入类别:“你通常使用的英语学习材料是下列哪一种?1.英语课本和配套练习;2.英语课本、配套练习和少量的课外英语学习材料;3.英语课本、配套练习和大量的课外英语学习材料。”所附备注说明了课外英语学习材料指的是教材以外的英文故事书、动画片、歌曲、电影、广播和电视节目等。其中,选择1为单一输入方式;2为偏单一输入方式;3为百科输入方式。

测试结束后学生成绩被分为三个等级:A为优良,书面测试和口语测试都在及格线以上;B为中等,书面测试和口语测试其中一门在及格线以上;C为较差,即两门测试都不及格。学生英语输入类型与语言测试成绩的关系详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百科输入方式明显优于单一和偏单一的输入方式。在仅依靠教材和配套练习的单一输入方式下进行学习的学生有46人的成绩都是较差的,优良和中等的学生加到一起才33人;偏单一的输入方式下学习英语的学生也只有7人成绩达到了优良水平;而在百科输入方式下进行英语学习的学生中成绩优良的居多,成绩中等和较差的是少数。纵向看,成绩优良的45名学生中,有35人,也就是约为77.8%的学生的英语学习是百科输入式的。可见,单一和偏单一的输入方式是不科学的,百科化的输入更具有合理性。第二,在单一和偏单一的输入方式下学习英语的人数多于百科输入方式下学习英语的人数。属于单一和偏单一输入方式的学生分别为79人和57人,总数为136人,而百科化输入方式的学生只有76人。这种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反而没有得到积极的推广和应用。

三、百科输入式教学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百科输入式的教学是科学的。其理念符合认知科学的基本假设。Croft和Cruse曾提出过三个语言规律:语言不是由独立(autonomous)的认知器官习得的;语法是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过程;语言知识产生于语言运用。他们认为,语言的学习是多元化的,是百科化的,同时,语言能力的提高和其它认知水平的提高是同步的。Croft和Cruse怀着谨慎的态度将这三个规律称为“基本假设”,而这三个基本假设的科学性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所验证。无独有偶,Evans和Greene也曾提出认知语义学的一些原则。其中包括:概念结构是嵌入式的;语义结构是概念结构的子集;意义表征是百科化的;意义建构是概念化的过程。综合几位学者的观点,认知的概念化的过程和语言建构的过程都离不开百科知识的学习。这些研究都为百科输入式的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百科输入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为:以规定的教材为原点,基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大量扩充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百科语言学习材料,并以多样的方法呈现给学生。

其中,百科语言材料的选取要至少符合三个条件:(1)材料内容应当积极向上、语言规范、内容丰富、题材新颖。(2)材料编排应当紧紧围绕规定教材,符合大纲的教学要求。(3)材料使用应当根据教学对象的学情适当进行内容和难易度上的调整。

而材料的呈现则依托于操练法、交际法、沉默法、任务法、语法翻译法、功能意念法等各种现有的教学方法,根据材料的文体和内容而定,也因教学对象的特点相应调整。也就是既要因“材”施教,又要因“才”施教。比如,如果教学材料是生活语言,可以用交际法组织教学;如果教学材料偏于书面和正式,可以用语法翻译法;如果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可以多用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也就是身体反应法。选用教学方法时应尽量保证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让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实际运用中,百科化教学的具体操作是需要统筹规划和精心设计的。在选材上,可以利用的动画、游戏、广告、新闻、音乐、讲座、电影、文章等数不胜数,如何根据课文的内容选取难易适度的补充材料需要进行谨慎的比较和判断。具体操作中可以参考Krashen提出的“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理论来控制补充材料的词汇密度和长度。也就是假定学生的整体水平是“i”,应当选用难度系数为“i+1”的语料。当选取了最适合的材料之后,还要考虑如何将其有效地嵌入教材的学习中,是在引入部分作为热身性质的讨论,还是在课文学习结束时作为总结和引申,或者应该在讲到主题段落的时候引出?教材所占的时间和补充的百科化语料所占时间分别应是多少?哪个是重点?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给予充分考虑,然后再有计划地执行。也需要进行长期的跟踪和研究,通过即时测试搜集数据,总结经验。

四、百科输入式教学的前景

百科输入式教学对教师的执教能力要求比较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的学习情况有细致的了解,还要对各种教学法的优缺点有全面的把握,更要不断地更新备选资料库,选取最新最佳的补充材料。这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但与此同时,这也能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形成教学相长的健康循环,能够催化教师的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而教师的语言素质、教学技能、理论水平和教学观念的整体提高可以改变英语教学的全局。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百科输入式教学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随着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广,未来极有可能搭建起网络平台,以规范教材的单元或者以课文为单位,链接丰富的在线材料,建设成一个教学资源共享的信息集散地。以此为平台,教授同一种教材的教师可以针对某篇课文交换教学材料,交流教学经验,这必将使英语课堂更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五、结语

与依赖教材的单一语言输入环境相比,百科输入式的教学有着极大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英语教材的课文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地理、历史、社会、医疗、科技等各个领域,能补充的相关英文图片、音频、视频内容极为丰富。把这些内容善加利用,不仅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而且还能拓展学生视野,培养思想自由、知识广博的通识型人才。这一教学模式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郭红,戚德山.输入与输出假说的实证研究[J].外语学刊,2009,(1):2-5.

[2] 秦晓晴.外语教学问卷调查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 束定芳.我看外语教学改革[J].国外外语教学,2001,(1):8-11.

[4] 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外语学习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5] 文秋芳.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6] 温植胜.外语学能研究新视角:工作记忆效应[J].现代外语,2007,(1):87-95.

[7] 武尊民.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8] 赵世开.学习外语的漫长道路[J].外语学刊,2002,(5):10-5.

[9] Croft W.& Cruse D.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CUP,2004:1-3.

面试个人发言材料篇4

1.研究背景

大学英语的教学主要为了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交往中用英语有效地进行沟通的能力。改革后的四级考试听力理解部分所占分值比例由原来的20%增加到35%。题型也变为短对话,长对话,短文,听写填空四种。相比之前的老题型,新题型在听力部分的分值增加、题型增多。听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原来人们认为“得阅读者得天下”,现在要改成“得听力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守天下”。此外,听力材料对话部分内容主要涉及日常生活,短文部分是题材熟悉、情节不太复杂的故事、讲话、叙述等。

2.研究模型

反拨效应,即语言测试的后效,指的是语言测试对教学(包括教和学)的影响或反作用。Hughes认为,考试对教学和学习产生的作用可称为反拨效应。根据考试对教学和学习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考试反拨效应可分为正面效应或反面效应。[1]Brown和Hudson从课程开发与设置的角度,界定考试反拨效应的作用。根据他俩的观点,考试反拨效应通常指某一考试对某一阶段课程设置的影响;同时考试反拨效应也贯穿于整个课程设置过程,会对整个课程体系产生影响。[2] 测试与教学既互相促进又彼此制约,教学从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制约着测试,而测试又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反拨作用。这种反拨作用具有二重性:科学的测试可以给教学导以正确方向,引入健康的轨道;而不科学或使用不当的测试,则又将教学导错方向,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要提高教学和学习的质量,就必须认真研究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充分发挥其对教学的积极影响,最大限度地克服其消极作用。

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课堂观察的形式,整个课堂观察包括4个反拨效应假设的内容:测试影响教师教学内容、测试影响教学进度与顺序、测试影响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测试影响教学双方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态度。课堂观察的侧重各项借鉴了1993年J.Charles Alderson和Dianne Wall提出的15 个反拨效应假设,课堂观察细目表为分析型五度量表。主要内容包括:课堂上使用的材料;材料的完成情况;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师给予学生的反馈以及师生的教学态度等。

4.结论

通过对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公共英语听力教学的观察, 笔者发现目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本研究发现其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尤其是听力教学的负面反拨效应大于正面反拨效应。听力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虽然采用的是《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但为了提高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应试训练,采用题海战术,即使是多媒体教室也只是单纯放音反复听四级真题及模拟题。教师一对多互动、只是重复学生反复听,教师对答案的过程。课上只能做到听材料内容,教师讲解几乎为10%,并且汉语占讲解的80%,背景文化知识讲解极少,学生回答用语基本为选项或单词而非句子。听力课时一般每周一个学时,每个班学生人数为60人。听力材料基本为四级考试相关题型及模拟套题,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课上几乎没有设置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及口语部分练习。更不用说提高学生口语水平了。众所周知,听力与口语是密不可分的,听力与口语能力的提高是互相促进的,目前笔者所在的高校听力教学需要进行改革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4.1 教学进度与顺序应循序渐进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进度和顺序影响很大。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多数听力基础薄弱,因为部分省高考未设置听力考题,高中英语教学以阅读和写作训练为主,所以在进入大学后英语听力的训练更是迫在眉睫。但有些教师急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在未完成教材内容的情况下,一味填鸭式机械组织学生练习听力考试各题型,造成教材内容的教授支离破碎,学生自信心受挫,课上不配合,听力课堂多数以教师单向信息的传输。

4.2 教学方法应变化多样

目前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形式,听力课堂教学由交际法变成了语法翻译法,学生不能做到有效参与到课堂中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考虑趣味性,实用性的材料而非应试为主的考试相关题型和模拟套题。

4.3 听力材料的选择应注重深度和广度

选用的听力材料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太容易的材料,不能激发学习的欲望;而太难的内容,又会让他们望而生畏,失去兴趣。所以,只有当听力材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时才是最符合学生需要的。听力材料也应做到真实、内容健康、题材广泛;听力材料还应该贴近生活,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当学生的自主听力练习紧扣材料时,学生才能更好更有效地使用这些材料,从而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和口语的流利程度。一般说来,选用的听力材料应比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略难一点。这样,学生不仅能看到自己的成绩,而且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听力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听力技能。

5.结语

本研究为现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听力部分对听力课堂教学的反拨效应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积极的好的语言测试也未必会产生积极的好的反拨效应。考试毕竟只是一种评价手段,并不能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认识并正确对待四级考试的反拨效应,包括正面反拨效应和负面反拨效应,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尽量减低它的负面反拨效应,从而使得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能具有最积极的反驳效应。同时,大学英语教师需改变应试教学的短期行为,紧跟时代的脚步,正确引导学生,不单纯以应试为目的而是要以语言的应用能力培养为目的,正确有效地训练学生掌握语言技能,学习语言知识。

参考文献:

[1]Alderson, J . C. & D. Wall. 1993. Does washback exist[J]A pplied L inguistics 14/2.

[2]Brown,J.D.& T.Hudson.Criterion referenced Language Testing[M].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02.

[3]Grant Henning. A Guide to Language Testing: Development,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J. B. Heaton. 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陈晓扣.论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J]. 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3).

面试个人发言材料篇5

一、听力测试的重要性

“听”作为一项交际技能,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听是说的基础,听得懂是教学的第一目标。作为一项重要的输入性技能,它也是口语能力培养及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因此听力测试是考察英语交际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英语语言习得领域的四大语言技能中,听居首位。在语言测试中,听的技能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指标。而且,听力理解测试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其他英语水平等级考试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听力测试在考核学生听力技能、衡量学生听力水平的同时,也成为评价听力教学的一种必要手段。因此,认识听力测试的重要性,对其进行必要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并强调终结性评估(期末课程考试和能力水平考试)也应该主要评价学生“实际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为听力测试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说测试必须能反映测试对象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了解目前较为先进的测试理论,积极关注、努力实践测试法改革,这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交际性语言测试理论

二十世纪末,Bachman提出了语言交际能力模式,认为交际能力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场景特征结合起来、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它主要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三部分组成。语言能力包括组织能力(语法与语篇能力)和语用能力;策略能力指在具体的语言交际时运用各种语言知识的心理能力,主要包括评价策略、确定目标策略、制定计划策略和执行计划策略。这一模式对交际能力的认识更客观、全面、深刻,指出交际能力各构成因素之间不是一个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一个互动关系,即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种知识、技能和心理过程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其中,策略能力把语言能力与语言使用者的世界知识和真实的语境联系起来。语境成为交际语言使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交际性语言测试是一种行为测试,是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景中通过完成实际的交际 任务来测量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交际测试以重视社会和考生的需要见长,将测试内容与语言实际运用紧密联系,轻语言微观成分,重语言宏观交际效果。这不仅符合语言的社会需要,而且顺应语言教学的发展趋势。它能够直接测试语言的运用能力,测试成绩更能切实反映考生的外语水平。在这种测试中,得分较高的应付语言交际的能力也较强,同时因考生能力直接看到语言的实际用处,就会更认真,更兴致勃勃地参加这种考试。同时它对外语教学有积极的反拨作用。它能促使学生在考试前从单纯地背单词表、背语法的境地中摆脱出来,将机械的记忆所消耗的精力投入到有目的,有创造性的语言活动中去。

当然,交际测试也有不足之处,如评分难。交际测试试题同时测试语言的多个方面,评分也应对这些方面逐一做出评价,这使人难以制定精确的评分标准。然而,交际测试利多于弊,我们应发挥交际测试的有效作用,在试题设计时尽量做到符合交际测试的构想效度,使其真正体现交际测试的特点。

三、交际性语言测试理论指导下的听力测试方式

交际性语言测试理论对语言教学和测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语言教学方面,日益普及的交际教学强调语言材料应是现实生活中所使用的真实材料,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应符合真实交际的特点。语言观和语言教学观的变化必然引起语言测试发生相应变革。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交际语言测试要求测试内容、方法、手段等都尽可能地复现真实交际的特点。那么,在此理论指导下,听力测试应更应注重测试材料的真实性和多样性,以期更好地测试和反应英语学习者的真实语言水平,同时也为更加合理地安排听力教学提供指导。

1.听力测试的材料应具有真实性

真实性是交际性语言测试的一个重要标准。它指的是应试者应试时所需要完成的任务类似于正常的和现实生活的交际情景所需要的任务。真实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测试任务越真实,与被试平时使用的语言或内容越接近,其测试行为就会发挥得越好,那么,根据测试结果对被试语言能力所做的推断就越准确,因而测试的构念效度就越高。

听力测试的真实性要求所选的材料要有情景真实性。首先要注意测试材料的内容和类型,不能把阅读文章直接录在录音带上就成了听力材料,适宜阅读的材料不一定适合听力理解。可以将日常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情境作为听力测试的材料,例如日常对话、广播、演讲、广告或新闻采访等,这些都是真实的语境,可以很好地测试出学习者的实际语言掌控能力。另外,还要考虑所选的材料对特定受试是否真实,要考虑成人听外语的真实情景里要听的真实材料是什么类型,而不应该脱离考试类型的要求或受试的实际情况。

2.听力测试的方式可以多样化

听力测试的多样性,除了体现在材料的题材体裁类型外,还体现在语言发出方式的类型上。听力测试可以应用多种题型,不仅要求学生在听力中识别单词、语言,充分体现交际测试的特点,发挥其优势,直接反映考生的总体听力水平。

听力测试的材料可以是一段录音,也可以是一段视频。录音可以与文字结合,也可以与图片、图标等结合,多样性的基础上也体现其真实性。听力测试的题型可以有多项选择题、听力改错、句子填空和回答问题等各种形式。多项选择题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题型。但是,交际测试运用的多项选择题应与传统测试流派采用的多项选择题在材料选择、试题构思、提问方式以及测试目标上有很大的区别。在选择听力测试材料时,选用单句、简单对话、较长的对话或采访。体裁可以是日常对话、广播、演讲、广告或新闻采访,在提问方式上主要体现在选择项与干扰素的构想不同于一般的选择题。听力改错题型要求考生一边听对话,一边改正试卷中的错误之处。考生通过听觉输入信息,并根据所获信息改正错误,所以不仅测试听力水平,也测试应变能力。句子填空主要要求考生在听懂的基础上迅速做出反应,并且填出适合前后语境要求的答案。回答问题题型让考生听一段讲话、对话、采访或广播,可以用wh一开头的疑问句或how提问,然后设计唯一的回答,答案只有一个可能性,往往是一个数据、单词或词组,这样既保证了试题的客观性,又避免了考生像做ABCD选择题那样猜答案。当然,这样测试的难度也加大了。总的来说,各种题型应根据难度和测试的重点合理地结合使用。

综上所述,以Bachman为代表的交际性语言测试理论对全球的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交际测试从理论走向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此理论为指导,在设计听力测试时,我们应当力求材料与真实生活一致,并根据测试重点选用不同测试题型和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所设计的听力测试才能反映被测试者的真实交际语言能力。教学活动中应将交际性语言测试应用到英语听力测试的实际操作上,通过对交际性语言测试中听力构件理论的研究以及对英语考试中听力理解部分的分析,加强和提高听力考试的信度和效度,更科学的测试出学生的交际听力水平及听力理解能力。同时,通过这一测试的反拨作用,对英语听力教学产生积极的反馈,使听力教学围绕交际性语言测试进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达到更好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Bachman,Lyle 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韩宝成.Bachman的语言测试理论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

面试个人发言材料篇6

摘要:英语测试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英语测试要关注回波效应。教师应根据测试的目的采取相应的测试手段,同时也要考虑到对教学的影响。既要有效考察语言能力,又要使测试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好的测试技术和方法能够起到正面的回波效益。报刊阅读测试的正面回波效应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设计报刊阅读测试的步骤是:选择适当的材料和题材,确定考点,确定测试题型,确定题干和选项,编制答案的顺序。

关键词:英语报刊阅读;测试技术与方法;回波效应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0―0005-03

谈到初中英语教学,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教育测试或考试。教育测试是指在学校环境中实用并服务于教学目的的测试。学校考试与学校教育和教学目标直接相关,而这类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学校考试一般是由任课教师或年级教研组负责命题。一般来说,考试内容依据教学阶段性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定,考试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考试测试的内容和方法会对教学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学校或小规模的语言测试或考试对教学的影响,称之为“回波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考试测试的反拨作用和导向作用。

对于初中英语的考试命题,首先是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因此,在命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依据课程标准,不依赖或偏向于某一版教材。“要渗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加强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的联系,重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察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注重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综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习过程与方法”也应该有所体现。

2.不能机械地将考试内容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而应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将三个方面的目标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新课标同时指出教材的语言素材应该尽可能取自英语国家真实使用的语言,如图书、期刊、杂志、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广告等各种英语媒介中使用的材料。广泛的阅读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除了阅读教材提供的材料以外,还应阅读一定量的课外材料。

而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测试的导向性和回波效应,使用科学的命题技术和方法,选取和加工设计出适合且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阅读篇章和题目,然后鼓励学生阅读并学习真实的语言材料和阅读材料。如果持之以恒,必将显著地提高初中生的英语阅读技能。调查发现,英语语言测试具备了诊断功能、反馈功能、导向功能、证明功能和教学功能。因此,利用英语报刊不但可以检测、诊断和证明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也能够起到导向和反拨教学的功能,从而促进学生的英语报刊阅读。因此,在设计阅读测试时就可以利用真实的英语语言素材――英语报刊来进行命题。那么,在实践中,利用英语报刊来编制和设计阅读测试的方法和步骤应该如何进行呢?

一、对英语报刊的篇章材料进行选择和处理

在进行阅读命题时,要考虑其语言特征,如话题(topic)、体裁(genre)、长度(length)以及语言输入特征,信息的复杂性(complexity)以及“所选的语言材料应具有教育性和思想性;试题应该体现生活化、实用化,特征逐步趋向真实性语言测试。”英语报刊的题材非常广泛,既能涵盖常见的记叙文,如故事、人物传记,也有议论说明文体的科技文和表格、广告、海报等应用文体。因此,教师首先要依据新课标要求对英语报刊的阅读材料进行选材和难度的判断;要注意话题的多样性,选取的话题应该是学生熟悉的且具有情感教育性,同时应避免重复。还要对所选材料进行适当加工和语言分析和处理,可借助对生词和难词加中文注释或英语解释,换词等语言的简化;文章的节选,部分修订和改写,删减等;添加图片或图表,等等。此外,还要考虑文章的长度,一般每篇大约为200~300词,四篇共1300词左右。从《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年报》中可以看到:2011年广州市初中会考的四篇阅读文章文体为记叙文、人物传记、科普文和应用文网页,总词数1206词;2012年为记叙文、议论文、人物传记、应用文海报,总词数为1144词。一般来说,阅读材料如果语言难度大的篇章应该短些,文字容易的篇章可以长一些。

二、确定考点并编制阅读理解双向细目表

笔者认为,编制阅读理解的双向细目表应放在第二步,这是因为阅读的考点有时还要依据阅读材料而定。一般根据文体的特点,也可以相应设计出不同的题型。例如,人物传记和故事性文章就可以设计出具体信息题、排序题、猜测词义与指代、推理判断题等,而应用文则可以设计出具体信息题、文章体裁、理解图表、简单数学运算题等。从阅读测试的角度来说,不是所有的阅读技能够都能够通过考试考查,教师确定考查学生阅读能力时,注重考查其获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侧重考查学生的一般阅读技能,常见的有细节理解题、主旨大意题、信息判断题(判断正误)、逻辑结构(排序题)、猜测词义(含指代)、推断题(读图推测作者意图,人物关系,寓意等)。可以根据《学业评价标准》来参照相应分配考查点:如2011年年报p117、2012年p118。所选阅读材料包含可以用来考查理解的考点一般不能少于三个,五个为佳。调查发现,三四个文段每个文段考查3~5题比一个文段出10个题更符合测试原则。文段数目多,题材多样,给学生提供的机会就多,考试就更公平。否则,某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对文段题材、体裁的兴趣低或熟悉程度差而影响其阅读能力的展示。

三、选取和确定阅读测试题型,编排题目答案

在选取和确定阅读测试题型时,要选择是以多项选择题形式还是正误判读(True or False)抑或信息匹配、重新排序等。一般来说,如果是初低年级阶段,则多采用多项选择和正误判读的形式。相反,如果是活动课、高年级阶段或竞赛时,则可以采用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如jigsaw reading(拼图阅读)、简答题、信息转换(paraphrase)等题型。实践发现,多项选择题的阅卷信度高;可以根据预测试得到反馈及时调整题目难度;考查点清晰等。所以,一般大规模正式的测试都采用多项选择题的形式。且应按照信息出现的顺序进行题目和答案的设计、编排,问题应尽量均匀分布在文段的各个部分。

1.在进行阅读测试的设计时,要注意题目的科学性和答案的唯一性。题干设计要简洁,不含生词,句法结构不超出学生水平,不给学生设置障碍。此外,题干也不要照搬原文,而应该有所变化。要注重答案的唯一性且为重要信息,答案和干扰项中不应该出现all of the above,none of the above,both A and B等概括的形式,否则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懒惰。

2.要注意题目和阅读材料的关联性。避免出现一些学生不需要阅读材料,只依靠常识和背景知识就能回答的题目,例如,Which country is the third biggest country或Who is the President of America now这类常识性知识的题目等。

3.应该尽可能避免带有否定的题干,以免引起学生理解的混乱。

4.要注意阅读理解考查的重点是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不能在设计编排题目的时候出现一些考查语法的题目。例如,题目中出现了反义疑问句或被动语态等。

5.题干和选项要规范,语言难度要适合学生的水平。题干和选项要语言清晰简洁、无歧义。选项中重复出现的内容应该置于题干中,并为选项中的设计留有余地,做到尽量平衡,长度相当,结构对等,有时也可以采取渐长讲段的形式,如果某选项长度明显不同,会给考生不必要的暗示。

6.答案的分布要合理,应注意避免集中使用某一个选项为答案如BBCBB,也不要有较为明显的规律的顺序如ABCD或ABC等。以上这些如果处理不好都将影响到阅读理解考查的信度和效度。

英语报刊的内容有趣、信息丰富、语言现代、话题和题材广泛,各类文章涵盖国家、社会、教育、健康、人物、科技和广告图表等许多方面,贴近生活、紧跟时代、迎合潮流与发展。它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像《英语周报》、21st Teens、China Daily以及网上大量英美原版报刊,由于信息量更为丰富,更新速度更快,涵盖了CNN,BBC,AP路透社等各大新闻媒体。面对这些资源,教师要有所筛选,精心选择为学生提供篇幅适中、难度适宜、贴近生活、紧跟时代的阅读材料。而教师这样一个的筛选过程就是其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同时,在考察学生的阅读技能方面应该依据课程标准,重点考察学科知识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技能,考试的内容不应超过课程标准的范围,也不能拔高或降低对学生的水平要求。利用和选取好英语报刊阅读材料,是教师在缺乏真实英语语境的情况下,接触真实英语语言素材和英语内容的一个捷径,还可以真实地还原英语是一种语言工具的本质。阅读的测试具备回波效应,教师要使用和利用好英语报刊阅读测试,它就能够对英语教与学起到积极的回拨和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面试个人发言材料篇7

考申论,首先必须透彻理解申论考试大纲。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大纲大概会在考前一个半月的时候出炉,由于我国的公务员考试政策一般来说会有一定的延续性,因此,2014年国考申论大纲对我们复习2014年国考申论仍然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2014年申论大纲第一段指出:“主要通过报考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报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我们努力对申论大纲的每一个词都作出解释。首先,给定材料是我们解决所有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材料是申论解题的命根子。在考试脱离了给定材料,就相当于在现实生活中脱离了实际工作,那么分析出的原因和提出来的对策就不可能具有可行性。因此材料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所谓分析,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主题以及各段材料之间的关系。所谓概括,就是要概括各段的段意、概括材料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内容。所谓提炼,将所有问题的表现、成因、对策都提炼出来,并且进行一个归类。所谓加工,就是在内容上,要按一定逻辑顺序组织成文;在形式上,要按中正平和的原则,提出自己的行政方案。

申论考查四大能力,最终要是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在现场考试中,申论要考查四大能力,即: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考生善于把握事物的整体和本质,而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善于从各类材料中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区分问题的类别、性质、主次、轻重、缓急。

综合分析能力:指的是在正确理解给定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分门别类地筛选、加工,理出逻辑思路,提练材料所反映出主题思想。

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的是针对提出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方案。这是应试者能力测试的关键方面。

语言表达能力:就是借助于语言文字将应试者的思想、意见和看法等表达出来。这是上述三项能力的综合表现。

2014年申论大纲第二段指出:“申论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

根据对历年国考申论真题的分析,我们发现,申论材料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对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社会等问题都有所涉猎,具有普遍性。所以,考生只有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社会、行政管理等知识才能答好申论。

二要关注社会现象。要求报考者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关心,有所认识,有所思考,对社会热点或大众传媒关注的焦点也应有所了解。注重政策热点、改革难点、社会焦点的关注,尤其是考试前两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案例。

三要沉着应对题型变化。近年来申论考试题型多变,出题灵活。只有在深刻把握申论的含义与实质基础上,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结合申论考试大纲和历年国考真题,可以看出,我们申论考试其实是材料分析题。申论测查的内容是致力于成为国家公务员的考生的行政能力,是一种典型的“能力”考试和“思维”考试。它模拟行政机关的日常工作,看你能否在这种模拟行政行为中体现出岗位所要求的工作能力,看你能否以明确的自我身份认定(国家工作人员),以书面文字的形式传达你明确的意图,传达给你明确的受众(领导、同事或行政对象)。

申论考试基本特点就是:

(1)材料来源的社会性、广泛性、实践性。申论考试所提供的材料都是现实社会发生的社会现象和出现的社会问题,尚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涉及整个社会的各方面,诸如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问题。

(2)题目的非专业性。申论考试的考查对象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要求考生具有比较丰富的常识,但不会对某种专业知识特别倾斜。对于某些重要概念,材料会有补充说明,注意后面的参考文献。

(3)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可行性。材料可能涉及面很广,由于社会问题比较复杂,多种矛盾交织,需要考生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4)考试答题的特殊要求。申论考试的每一道题目都有文字、内容的严格限制,所以要求考生逻辑思维清晰、语言表达简明、通顺。

二、申论考试的认识误区:

从我们对历年考生对考题的反应来看,多数考生对申论有或多或少的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有:

(一)申论考试是写作考试?

2014年以前,申论是一种命题作文,主要考查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2014年之后,申论考试是一种材料阅读与理解基础上的集概括材料主要内容、分析问题成因、提出解决问题对策于一体的材料分析题。同时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所以,赢得申论关键是靠对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与加工。用材料说话,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材料是根本。

(二)申论是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具有片面的深刻性,文风犀利泼辣、尖酸刻薄,评价有失公允,重在评论得失,兼顾发泄情感,无益于解决实际难题。

而申论风格厚重沉稳,主要是通过合理地推论材料与材料以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重在对案例和材料中提出的问题阐述观点、论述理由,把问题概括清楚,把原因分析清楚,把对策论证清楚,这才是我们必须做的三项工作。

(三)申论是学术论文?

不要将申论论证写作题写成学术论文。如果不小心犯了这样的错误,那说明你还不知道自己将来干什么。这是一种角色定位与业务范围的错位。很多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应试者都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写申论文章时总想深刻到底,恨不得在申论考试中实现重大理论创新。这种思维是致命的。申论的思维和学术的思维完全是两个思维,我们写学术论文的思维是概念、判断、推理。申论的思维逻辑则是表现、原因、对策。写申论不是写论文,少论证为什么,多说怎么做,不是每个行为都需要说明理由

三、申论考试的评判标准

总的来说,申论考试既有现场阅卷评分的标准,同时每一位阅卷人也有自己的自由裁量权,所以一名考生最后分数的获得,是一个综合评定的结果。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

(一)阅卷评分标准

一般而言,申论中概括题、分析题、对策题实行采分制,按点给分。同时要求不能罗列要点,语言通顺、简练。写作部分主观性较大,但是着重从内容和形式两部分评阅。

1、总结概括、分析原因、名词解释、提出对策及对策有效性分析的题型都具有评分要点和加分、减分的标准。按点给分,评分公式:内容-字数-错别字=得分。

2、论证写作题没有要点,只有大致的要求。论证写作题一般扣分因素包括:每少或者多50个字扣1分;没拟题目的扣1分;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出现的不计);标点错误较多或书写模糊扣1分;字体端正、美观、卷面整洁的,加1分;反之,字迹潦草、卷面不洁的,扣1分。错别字、标点和卷面扣分累计不得超过3分。内容有严重问题的,要提交阅卷领导小组处理。

论证写作题的答卷可分为五个等级。以满分40分为例:

(二)阅卷评分心理

申论写作最终是给接受对象看的,只有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可,申论写作才能得高分,考生才能顺利通过申论考试。因此,在备考时一定要充分了解阅卷老师的评分心理,根据对历年来的阅卷情况的分析,我们将阅卷老师的评分心理总结如下:

1.求实心理

在申论写作中务求实际,一方面要求内容的绝对真实、本质真实,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把握“平衡”的手法。即在突出讲某一个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到其他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在强调某一方面的主要意见时,还要注意到其他意见,特别是不同的意见。要寓倾向性于平衡性之中。

2.求新心理

观点、内容陈旧的文章,是不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的,申论写作也同样如此。申论不但内容要新,其写作形式、语言、角度、技巧都要既遵循规范又不断创新,才可能适应申论考试的发展变化。虽然每年申论考试的模式基本不变,但随着内容、题型和阅读量的不断变化,考生的答案也需要发展和创新。

3.求尊心理

对阅卷老师个人的尊重,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字迹工整,全面整洁。除此之外,也包含着对行文所涉及的单位或个人的尊重。尤其是在与反对意见的公文往来的时候,既要坚持原则、针锋相对,又要适当运用文明礼貌的策略,行到有理、有节、有利。

4.求简心理

申论写作要实话实说,长话短说,要摒弃废话、空话、套话。不写长而空的申论,写短而精的申论,给阅卷老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实用信息,而不要那些言之无物的无用信息。

(三)申论考试的准备工作

1、必要的知识储备

参加申论考试,那么申论考试的本质、技巧必须了然于胸,。对于理论热点与社会热点问题,总的原则是在全在熟不在深。就是说,要全面而熟悉各个方面的社会问题,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和解决办法,并不要求对这一领域有很艰深的理解。要熟读十七大报告以及十七届三中全会公告。《半月谈》是必备的准备材料,其中的《半月评论》要熟读,最好熟记。理论局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是理解当前显示热点背后的理论根源的好材料。《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是把握主流思想和锻炼中正平和的语言表达习惯的好,争取每天都阅读,主要是其中的评论部分。

2、勤于动手

勤奋绝对是通向成功的道路之一。对于申论考试来说,真题是硬道理。要多做历年真题,认真梳理和分析热点问题,一方面可以积累热点,另一方面可以培养我们问题—原因—对策的思维模式,还可以培养语感,语言表达一定要规范,避免大实话和大白话、空话。可以熟读、甚至背诵两到三篇半月评论,人民时评或申论范文。

面试个人发言材料篇8

本文尝试用交际测试理论来探析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级听力考试的效度问题。四级考试作为国内最受关注的大学英语考试,虽历经多次改革,多年来却一直饱受诟病,倍受质疑。原因之一就是,很多学生以很高的分数通过了大学四级考试,实际生活中,真实语境中,却张嘴结舌,不能很好的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听”是交际的基础,如果听不懂,交际就无法正常进行。正常的听力能力对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部分 理论背景

不同时期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不同,语言测试的方法自然也会不同。随着人们语言观的发展,语言测试经理了前语言测试,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测试阶段和交际语言这四个阶段。[6][9]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社会语言学发展迅速,社会语言学家Hymes 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认为使用语言不但要能够按照语法规则产出形式合格的句子,而且还应具有在不同的语境中合理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Hymes的交际语言能力使人们认识到外语教学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语言能力。从而引发了一种新的教学法的产生――交际式教学法。[10]

交际教学法认为,语言的学习不单是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10]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不能摆脱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语言只有在社会文化的环境中才会有意义。基于以上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测试所测量的也就不应该仅仅是语言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是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Lyle.F.Bachman对此作了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交际性语言能力模式的理论框架。他认为语言能力是多成分的,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具体能力和总体能力构成。该模式包括: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三个部分。据此,Bachman 与Palmer 提出了衡量语言测试质量的重要标准,测试有用性。测试有用性包括六大要素:信度,效度,真实性,交互性,测试影响和可行性。[4]近30年来,真实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Hymes,Canale和 Swain等都有论述尤其是Bachman在测试使用论证里突出了真实性的重要性。[1][3]下面就从语境、任务设计、材料及受试者与测试任务互动性等方面探讨四级听力测试的真实性问题。

第二部分 影响听力真实性的因素

一、语境的真实性

语境真实性主要表现在“考生所接触到的语言应是他们听到或读到的语言,考虑要完成的测试任务是他们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任务,对考生成绩的评价标准时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完成了测试任务,达到了交际目的。”[10]因此在测试的过程中,测试者必须保证提供给考生的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符合交际目的的语境,而不是人为改编过的,更不能将短文读出来用作听力理解,还要考虑所选的材料对特定受试是否真实。在2010年6月份的四级听力中,对话都是用男女对话的方式呈现。对话也基本都是日常生活中会出现的日常对话。为了呈现更真实的场景,还会有背景的场景声音出现。但是不难发现四级听力的材料的语速和语调都是极不自然的,很明显是找人录制而成的,句式却略显正式。真实的口语交际中会出现的省略等现象都没有出现。例如,Did he have any other distinguishing marks? 这是一句补充问话?目的是想看对方还能不能补充其他关于目标任务的其他特征。上文也已经提到特征的问题,所以正常的情况下是会省略问话,如,Any other distinguishing marks?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境的真实性。

二、材料的真实性

材料的真实性是语言测试真实性的核心所在。Widdowson 指出“真实性是文本和读者互动。”[2]材料的选择不仅要选择当下的即时信息,还要考虑到这种材料对目标听众来说是否自然,被试者的参加程度以及是否涉及到被试者的交流互动权。尤其要选一些有积极作用的具有人文价值取向的文本。四级材料的选材涉及日常对话的方方面面。包括了大学生活、学习、以及日常生活的其他方方面面。以2010年4月的听力测试为例,两篇长对话分别发生在警察局和面试现场,都属于日常对话。用词也都较简单,且是常用词,句子结构也不复杂。但是材料缺少了校园生活中,课堂生活的部分,如校园讲座等。作为学生,课堂是校园生活的主要场所,所以测试中应该要涉猎课堂中的内容。

三、任务设计的真实性

任务的真实性也就是说题目设计的真实性。也就是说题目的设计要符合真实的交际语境。

M: Why didn’t you stop when we first signaled you at the crossroads?

W:Sorry. I was just a bit abscent-minded. Anyway, do I have to pay a fine?

Q: 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conversation?

A The woman knows how to deal with the police B The woman had been fined many times before C The woman had violated traffic regulations D The woman is good at finding excuses.(2010年12月 CET-4)

这样让考生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的题目设计,也就是常说的多项选择题的设计,虽然从信度上来说是客观的,公正的,对于判别受试者对听力材料的理解上有很高的甄别度,但是这样的任务设计的最大弊端却暴露无遗。这种设计让被试者被动的接受语言听力的输入材料,并不会引起受试者积极主动的回应听到的内容,并且严重违背了语言测试的真实性。因为现实交际中,不会有说话一方这样问另一方问题,何况是又另设四个选项供对方选择。针对上述题目来说,完全可以让受试者回答接下来对话双方会出现什么样的对话,警察又会对女士说些什么等等。这样受试者才会积极的进入语境中,完成交际任务。

四、受试者与语言测试的互动真实性

所谓互动性指的是完成测试任务中受试者个人特征参与的程度与类型。互动程度越强,试题的真实性也就越高。与测试相关的个人特征包括设施这的语言能力,话题知识和情感图示。概括来说就是强调语言使用者与语境和语篇之间的交互性。目前的听力测试,除了听力测试外,其余的对话大都提供背景声音,虽然对话很短,但是有了背景声音,受试者会很快从背景音中获取语境信息,调动受试者的情感图示。情感图示会对语言使用者完成语言任务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对话中的背景音会第一时间调动受试者的情感图示,把受试者带入到真实的交际场景中。从知识层面上来说,四级听力测试涉及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考虑到了受试者的日常交际需求,也没有受众较小的专业性极强的知识。而对于语言能力方面的真实性,听力测试里基本体现不出来。听力测试中70%左右都是多选题,听力测试方面,多选题几乎看不到受试者单纯的语言能力的体现。剩余的听写测试,也只是单一的将听到的内容填到对应的空白中去,极少需要变动。因此对于语言能力的测试是微乎其微的,更谈不到对于语言能力的真实性的反应。

小结

测试的真实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受受试者,受试任务,受试者与任务互动性的影响,还有其他诸多因素的制约,如,命题者的素质,考生的动机等等。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全部实现实际交往中语言使用的各项条件。[7][8]在语言测试中这种真实性是动态的,相对的概念,指的是测试的任务,测试语言等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与实际生活中的语言交际条件相一致。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英语四级测试中的听力部分,在材料选择上基本全面真实,基本涵盖了受试群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测试任务的设计上,听力测试大多采用客观题目的方式,如上文中提到的那样,这样方式很难保证测试的真实性,受试者甚至可以通过猜测等其他与语言能力无关的方式得到正确的答案。大量客观选择题的方式会对听力测试的真实性无益。随着测试理论的不断发展,对于真实性的问题也会有更科学,更全面的解释和实现方式。因此,四级听力的真实性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Bachman L.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23-30

[2] Widdowson H.G.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M]. Oxford: OUP, 1978:80

[3] Canale M, Swain M.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sting [M] NewYork: Longman,1992.

[4] Bachaman L.F, Palmer A.S.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5] 邹申. 语言测试[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6] 韩宝成. 语言测试:理论、实践与发展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

[7] 孔文,李清华. 语言测试真实性的多维分析 [J]. 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

[8] 李清华. 交际测试中的“真实性”[J]. 外语界,2001.

面试个人发言材料篇9

随着我国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车辆运输量的日益加大,超速及超载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因此,这就对高速公路路面的结构强度、稳定性、平整度以及粗糙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延长高速公路路面的使用寿命,确保车辆运行过程的安全性、舒适性与快捷性,必须确保高速公路路面的施工质量,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理工作。

一、高速公路路面的施工技术及要点分析

(一)高速公路路面施工阶段的技术要点分析

在高速公路路面施工之前,应先进行约200m左右的试验路段的铺筑,并进行施工程序的制定,以确保工程得以顺利的进行。对沥青砼面层进行质量监督时,必须以有关指标为依据,对其进行冻融劈裂试验及动稳定度试验,待试验合格之后方可投入使用。因沥青路面的施工工艺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对高速公路的路面进行施工时,应尽量采用沥青混合料转运车,以防止此类问题的发生。

(二)路面材料拌制技术要点分析

应将各种集料分类进行堆放,并根据所要求的配合比进行配料,在拌和站进行具有密封性能除尘设备的设置,并进行可检测拌和温度相关装置的设置,并专门设置一个拌和站试验室,以便对沥青混凝土材料及其混合料进行及时检测。对于热拌沥青而言,其控制温度同混合料的施工温度以及沥青标号有关。针对沥青混合料易离析情况,应对其产生离析的原因进行分析,通常而言,混合料发生离析现象主要包括几种原因:一是由于拌和温度过高,连续拌和时混合料容易产生离析问题;二是由于沥青混合料自身原因造成的;三是混合料拌和、运输以及摊铺过程中容易产生离析。由此可见,进行高速公路路面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温度对沥青混合料离析所产生的影响,通过精确的计算防止沥青混合料出现离析现象。

(三)路面材料压实技术要点分析

初压过程中应通过钢轮压路机对路面进行一到两遍的静压,通常而言,温度不能低于120摄氏度,并注意紧跟摊铺机进行静压,当摊铺后初始压实度相对较大时,可免去初压;复压应紧跟这初压进行,切忌随意停顿。对于密级配沥青混凝土而言,应优先使用胶轮压路机对其进行搓揉和碾压,以便增加其密水性。由于边角部分不容易碾压到,因此,应采用小型振动压路机对其进行碾压。通过雾状喷水法确保沥青混合料在碾压时不出现粘轮的现象。对于新铺筑的路面而言,不应进行停机加水或加油活动,以避免油料及杂质对路面造成污染。

(四)路面接缝处理技术要点分析

通常而言,梯队作业在采用热接缝处理时常将已摊铺的混合料部分暂时留15cm左右的宽度不进行碾压,以作为其后摊铺过程中的高程基准面,待后摊铺完成之后立即进行齐缝碾压,以除去缝迹。半幅施工时不可采用热接缝进行处理,应采用切缝或人工顺直刨缝进行处理。在铺另半幅之前,应将边缘进行清扫,并进行少量粘层沥青的涂洒。碾压过程中应由边向中进行碾压,并留下8cm,而后应对新铺的部分进行压实,并跨缝挤紧和压实。

三、高速公路路基工程质量监理的基本要求

1)施工前期准备。检验的方面主要包括承包人的进场人员、机械设备、自检系统等,并且论证审核施工方案。

2)施工放样检查。主要是对路线的中桩(尤其是曲线桩)恢复定线以及横断面的施工放样尺寸进行检查,保证路线和路基的几何尺寸符合设计图标准和规范的精度要求。

3)材料试验检查。对路基工程所需的各种材料及沿线土质进行规定指标的试验,并进行复查,以便保证将合格材料用于工程施工。

4)工序检查。工序施工过程进行中或完成后的质量抽样检查,以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并对发现的质量缺陷及时予以排除,在缺陷未排除前不准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5)交工验收检查。对路基施工中的单项工程或某一独立部分进行检查,如路堤、挡土墙基础、软土地基处理工程等。验收检查的实施,一般应由项目监理工程师负责,而且承包人必须履行中间交验手续,填报中间交验申请。

三、加强高速公路路面施工的监理工作

(一)进场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为了防止原材料以次充好、以劣代优的情况发生,应坚决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到施工环节中去,监理人员应进一步加强进场原材料的监控力度,以确保后续施工的质量。1.对于砂砾而言,应根据规定对入场砂砾进行筛分试验。超出规定粒径的部分应进行剔除或破碎;2.对于石灰及粉煤灰而言,必须对其有效钙及氧化镁的含量以及细度等进行有效控制;3.对于石屑而言,应采用石灰石破碎之后的尾料,不得掺入土沫;4.沥青面层所需的粗集料应确保其材质以及级配,应对粗集料的物理力学相关指标进行检验,并对其级配进行抽查。

(二)对标准及抽样试验的质量控制

1)对于标准试验而言,其主要包括了标准击实试验、混合料配比及集料级配试验以及结构强度试验等。为确保标准试验的公正性,监理人员应要求承包商委托有资格的试验部门对其进行标准试验,且必须经过监理人员的审查和批准。2)对于抽样试验而言,主要是对工程各项的内在品质进行检查,例如对各种原料物理性能以及施工过程中成品或半成品相关项目的试验。监理人员进行抽样试验时应确保被检样品的公正性及其代表性,按10-20%的频率进行独立抽样试验。

(三)对试验路及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监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应对整个工程的阶段性质量进行评定,应在承包商自检的基础上深入施工现场进行相关试验项目的检测,应确保监理的严格性,不能只重进度忽视质量,为工程的质量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对高速公路路面的施工技术要点进行把握,同时,加强每一施工环节的监理工作,方可对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进行有效控制,这样才能确保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从而推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培裕.公路施工监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林业建设,2011,28(10):118-119.

[2]邹培东.谈如何运用好公路施工监理的几个工作手段[J].北方交通,2006,27(03):31-33.

面试个人发言材料篇10

1 .公路工程材料试验检测的主要范围

普通公路是各类公路工程中最常见的建设形态之一。可以说,普通公路是社会大众日常、短距离出行中最常见的交通运输方式,同时对于城镇沟通而言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保障普通公路工程建设质量的可靠与有效,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当中,又以公路工程材料试验检测的重要性备受重视。针对普通公路工程在建项目建设过程,需要对已进入施工现场的各类原材进行检测。当中所涵盖的原材料包括:沥青原材;水泥原材;石灰原材;石料原材;钢筋原材;钢绞线原材;锚具原材等。试验检测的过程当中,需要按照上述原材料所属类型、所属厂家的不同,进行区别性的检查。并且,试验检测过程中对于检测对象的抽取应当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完成。并且,在公路工程材料试验检测的初始阶段,就需要对相关原材料的存放、以及标识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知。结合质量检测信息传递表中所覆盖的相关数据信息,对公路工程施工现场试验室有关原材料的自检工作情况进行核对与落实,确保自检的有效与可靠。

2.公路工程材料试验检测的基本流程

在公路工程材料试验检测的过程当中,第一步需要安排专人准备抽样检测原材料所对应的样品存放容器。第二步则需要以公路工程施工现场试验室对相关原材料所进行的自检情况、以及原材料检测试验室的基本情况,确定相关原材料在整个试验检测过程当中的相关技术性指标以及检测频率。在确定上述指标之后,需要结合原材料自身情况,构建独立的台账以及检测报告,作为工程材料试验检测的基本依据与支持。第三步需要对公路工程施工现场试验室对相关原材料抽样过程中所履行检测技术指标、以及原材料检测频率与标准规范的契合性情况进行核对。最后,需要由具备原材料自检资格的试验室针对公路工程施工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原材料展开详尽的试验检测工作,并按照30%的频率标准,将原材料相关试验检测结果送检至市级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当中。

3.公路工程材料试验检测的主要方法与频率

在普通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当中,比较常见的原材料主要包括水泥原材、集料原材、砂材、钢筋原材、以及沥青原材这几种类型。在实际工作的过程当中,各类原材料试验检测应采取的主要方法、检测项目、以及检测频率均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可将其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水泥材料试验检测的主要方法与频率普通公路工程当中,对于水泥材料所展开试验检测工作当中的主要检测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泥安定性指标;(2)水泥凝结性指标;(3)水泥标准用水量指标;(4)水泥细度指标;(5)水泥胶砂强度指标。针对普通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由同厂家所提供的,编号相同、品质相同、且生产日期一致的水泥原材,应当按照200t(袋装)、500t(散装)的方式,进行检测批次的划分。同时,此类水泥原材的试验检测频率应当按照3个月/次的方式执行。

3.2 集料原材试验检测的主要方法与频率普通公路工程当中的集料原材按照集料截面大小可划分为粗集料原材、以及细集料原材这两种类型。上述两类集料原材应采取试验检测方法与频率仍有一定的差异性。对于细集料原材而言,试验检测过程中的主要检测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原材视密度指标;(2)原材砂当量指标;(3)原材含水量指标;(4)原材松方容重指标。对于粗集料原材而言,试验检测过程当中的主要检测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原材吸水率指标;(2)原材磨耗值指标;(3)原材筛分度指标;(4)原材磨光值指标。在集料原材的试验检测过程当中,需要于原材使用前对2个样品进行独立检测,同时针对面层需要按照2个/批次的方式进行检测。

3.3 砂材试验检测的主要方法与频率

普通公路工程当中,对于砂材所展开的试验检测工作当中的主要检测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砂材视密度指标;(2)砂材筛分度指标;(3)砂材含泥量指标;(4)砂材容重指标。对于进入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当中,料源一致、且开采单位一致的砂材而言,在试验检测的过程当中,需要按照200m2的方式,进行检测批次的划分,同时,每批次至少需要进行一次抽样检测工作。

3.4 钢筋原材试验检测的主要方法与频率普通公路工程当中,对于钢筋原材所展开的试验检测工作当中的主要检测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原材抗拉强度指标;(2)原材屈服强度指标;(3)原材断后伸长率指标;(4)原材弯曲指标。在检测过程当中,对于进入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当中,品种一致、等级一致、截面尺寸一致、生产炉号一致、且提供厂商完全一致的钢筋原材而言,需要按照60t的方式,进行试验检测批次的划分。同时,每一批次的钢筋原材当中,至少需要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选择三根钢筋作为备检材料,分别将其应用于拉伸试验、冷弯试验、以及焊接试验当中。

3.5 沥青原材试验检测的主要方法与频率普通公路工程当中,对于沥青原材所展开的试验检测工作当中的主要检测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原材针入度指标;(2)原材延度指标;(3)原材蜡含量指标;(4)原材老化指标;(5)原材软化点指标。同时,沥青原材试验检测工作需要在公路工程油面开工之间展开。实际工作中,需要按照500t进货的方式,对试验检测批次进行划分。同时,需要按照每1000t/次的方式,对已进入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的沥青原材单独进行蜡含量指标的检测工作。

4 .结束语

在本文上述分析过程当中,首先就公路工程材料试验检测的主要范围进行了分析,认识了试验检测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而就公路工程材料试验检测的基本工作流程进行了概括,指出了在各环节工作过程当中的主要方法与要点,最后选取在公路工程施工现场中比较常见的几类原材:水泥原材、集料原材、砂材、钢筋原材、以及沥青原材试验检测中的主要方法与频率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各方工作人员的通力合作,确保材料试验检测的可靠与有效,进而为公路工程中材料的合理应用提供相应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饶关洪,刘昌明.加强工程试验检测在公路工程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建筑技术,2010,41(10):949-950.

[2]李磊,赵大伟.关于加强试验检测工作、提高公路工程质量方法探索[J].中国科技财富.2011,(22):61.

面试个人发言材料篇11

(一)有利于就地取材,节约成本

可通过试验检测的有效手段对施工地的砂石土料等进行检测,以确定其能否达到施工技术所设定的标准,从而做到就地取材减少工程成本。

(二)有利于工程新材料的应用

对新材料进行及时有效的试验检测,以鉴别其可行性、适用性等,为工程施工积累经验教训,从而起到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等积极的作用。

(三)科学评定路用原材料及其成品、半成品材料的质量好坏

如何合理地应用施工材料提高工程质量?只有用科学的测试手段,对施工材料做相关性能的检验来评定该产品是否合格,从而保证工程品质的良好。

(四)通过试验检测能合理的控制施工的质量

一个工程品质的好坏与否,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体现出来,什么是实践,试验检测毋庸置疑的是有效地一个办法,而且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方法及手段,涵盖了工程过程中的品质监控以及完工后的检查验收。

二、 加强公路施工材料试验检测管理的措施

(一)明确公路工程材料试验检测的范围及流程

1、公路工程材料试验检测的范围

针对普通公路工程在建项目建设过程,需要对已进入施工现场的各类原材进行检测。当中所涵盖的原材料包括:沥青原材;水泥原材;石灰原材;石料原材;钢筋原材;钢绞线原材;锚具原材等。试验检测的过程当中,需要按照上述原材料所属类型、所属厂家的不同,进行区别性的检查。并且,在公路工程材料试验检测的初始阶段,就需要对相关原材料的存放、以及标识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结合质量检测信息传递表中所覆盖的相关数据信息,对公路工程施工现场试验室有关原材料的自检工作情况进行核对与落实,确保自检的有效与可靠。

2、公路工程材料试验检测的基本流程

第一步需要安排专人准备抽样检测原材料所对应的样品存放容器。

第二步则需要以公路工程施工现场试验室对相关原材料所进行的自检情况、以及原材料检测试验室的基本情况,确定相关原材料在整个试验检测过程当中的相关技术性指标以及检测频率。在确定上述指标之后,需要结合原材料自身情况,构建独立的台账以及检测报告,作为工程材料试验检测的基本依据与支持。

第三步需要对公路工程施工现场试验室对相关原材料抽样过程中所履行检测技术指标、以及原材料检测频率与标准规范的契合性情况进行核对。

最后,需要由具备原材料自检资格的试验室针对公路工程施工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原材料展开详尽的试验检测工作,并按照30%的频率标准,将原材料相关试验检测结果送检至市级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当中。

(二)公路工程材料试验检测的主要方法与频率

1、水泥材料试验检测的主要方法与频率

公路工程当中,对于水泥材料所展开试验检测工作当中的主要检测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水泥安定性指标;

(2)水泥凝结性指标;

(3)水泥标准用水量指标;

(4)水泥细度指标;

(5)水泥胶砂强度指标。

针对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由同厂家所提供的,编号相同、品质相同、且生产日期一致的水泥原材,应当按照200t(袋装)、500t(散装)的方式,进行检测批次的划分。同时,此类水泥原材的试验检测频率应当按照3个月/次的方式执行。

2、集料原材试验检测的主要方法与频率

公路工程当中的集料原材按照集料截面大小可划分为粗集料原材、以及细集料原材这两种类型。上述两类集料原材应采取试验检测方法与频率仍有一定的差异性。对于细集料原材而言,试验检测过程中的主要检测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原材视密度指标;

(2)原材砂当量指标;

(3)原材含水量指标;

(4)原材松方容重指标。

对于粗集料原材而言,试验检测过程当中的主要检测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原材吸水率指标;

(2)原材磨耗值指标;

(3)原材筛分度指标;

(4)原材磨光值指标。

在集料原材的试验检测过程当中,需要于原材使用前对2个样品进行独立检测,同时针对面层需要按照2个/批次的方式进行检测。

3、砂材试验检测的主要方法与频率

公路工程当中,对于砂材所展开的试验检测工作当中的主要检测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砂材视密度指标;

(2)砂材筛分度指标;

(3)砂材含泥量指标;

(4)砂材容重指标。

对于进入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当中,料源一致、且开采单位一致的砂材而言,在试验检测的过程当中,需要按照200m2的方式,进行检测批次的划分,同时,每批次至少需要进行一次抽样检测工作。

4、钢筋工程原材试验检测的主要方法与频率

(详见表1)

5、沥青原材试验检测的主要方法与频率

公路工程当中,对于沥青原材所展开的试验检测工作当中的主要检测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原材针入度指标;

(2)原材延度指标;

(3)原材蜡含量指标;

(4)原材老化指标;

(5)原材软化点指标。

6、混凝土配合比的检测

混凝土配合比的检测见表2。

(三)加强公路施工材料试验检测质量的相关措施

1、公路施工材料质量的控制

对于工程所需原材料、成品、半成品,都应该按照相关检测流程去检验,合格材料方可使用,材料不合格禁止使用。另外,除了对原材料用常规试验外,必要的非常规试验也要进行一些,以确保该材料真正达到施工技术的要求。

2、控制数据的确定

通常是指导施工、控制施工质量的关键数据叫施工控制参数。在借助试验检测手段进行参数确定时绝不能马虎,要认真对待,并力求把试验误差消除掉,提高试验精度,以保证试验数据的精准以及可靠性。

3、现场工程过程的质量控制

在工程中,能够控制工程质量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施工方的自我检察、监理抽检、政府部门的监督等。那么对于工程方,应该建立一套比较合理的试验检测体制,这一点至关重要,设立施工现场试验室以及配备相应的检测人员,试验室主任负总责,要提高试验室主任的地位,使其地位与肩上的重担相匹配,只有这样“自我检讨”体制才能加强。至于监理方,要落实到前、中、后、各个层次的监理,重点是,事前监理,做到防患于未然,发现问题立刻解决。 监督方面,要最大化发挥政府的监督功能,及时抽检、验收评定,发现问题尽快纠正。

参考文献:

面试个人发言材料篇12

一、考点全面,难易适当,减提质

2011年我区中考语文试题分为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五大模块23题,分为Ⅰ、Ⅱ两卷。

Ⅰ卷共10题,其中“基础知识积累・运用”共有7题,考查内容包括字音、汉字书写、成语运用、病句辨析、句子信息提取、语序排列和文学常识,分值均为3分。该部分中还含有文言文阅读,选自课内《出师表》,共3个题,考查内容包括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值仍然是每题3分。

Ⅱ卷共13题,涉及文言语句翻译、名篇名句填空、古诗词阅读与鉴赏、材料题(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及写作,共六部分,其中文言文翻译有两个句子6分,共用第Ⅰ卷的文言文材料;名篇名句填空有4题5空5分,分别出自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刘禹锡的《陋室铭》和《诗经》中的《关雎》四首诗歌中的名句;诗词鉴赏2题6分,所用材料是杜牧的《赤壁》;材料题(综合性学习)有3则材料,分别是学生体质状况调查表、新生军训和“阳光体育运动”,3题共6分;现代文阅读材料2篇,分别选自课内和课外,其文体是说明文、记叙文,8题23分;说明文阅读材料为课内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中的选段,考查知识点为说明文文学常识、语言品味、文章脉络结构、修辞方法及作用;记叙文阅读材料为课外内容《别踩疼了雪》,其考点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赏析句子、对关键词语理解和分析、联系生活体验谈感受等;写作部分是材料加命题作文,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题目是“一朵美丽的浪花”。

本套试题从考点上看,全面;从试题布局上看,合理;从题量上看,适度(只有23道题);试题难度上,能够让大部分考生考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同时又保证让每个考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语文优势,展示出自己的语文特长,选拔出语文的优秀人才,而且体现出明确的“减”信号。和往年相比,试题难度有所下降,这样便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让教师感受了更多成功的喜悦。多数考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紧张氛围中,轻松愉快地答完考题。

同时,这套题也力求吹响“提质”的号角。“减”的目的是提高质量,初中语文教育的质量应该从语言运用能力上去提高。这套试卷85%以上的题目都是检测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试题材料清新,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发挥自己应有的语文水平,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

二、正确导向,强化价值,关注成长

整套试题所选材料兼具时代性、生活性、言语性和人文性,精心设置情境,尽最大努力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水平。试题着力于学生本体,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凸显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试题关注现实生活,比如汶川地震、青少年体质健康、新生军训和“阳光体育运动”等材料都充满了时代气息,特别是“阳光体育运动”材料和“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也有一位母亲给孩子留下了短信。这位母亲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用脊梁为她三四个月的孩子挡住了垮塌的房屋。在离世前她用手机给孩子留下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等,这些题目,提醒学生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关注生活,呼唤亲情。让学生不仅要健康成长,而且要关心亲人,关注重大时事。

多元思维,正确引领,崇尚亲情。《别踩疼了雪》向读者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尽管妈妈已去,“雪”却是妈妈的化身,似乎妈妈的生命还存在,“别踩疼了雪”体现了女儿对母亲的爱;“雪”也可以认为是父亲对女儿的期望,希望女儿心灵像雪一样纯洁,还可以认为是父亲对女儿的保护……不同的学生理解各不相同,但材料和考题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价值的引领,尊老爱幼的教育,追求“真、善、美”的引导是相同的。

总而言之,阅读选文,在考查阅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在考试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读了好文章,而且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洗礼,这样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三、重视个体,展现差异,开放灵活

面试个人发言材料篇13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对解题有帮助,有的只是命题人为了让试卷图文并茂或者是为了专门干扰考生而设置的障碍信息。所以在高考中解答材料类选择题时,务必要静下心来认真审题。沉着冷静、认真仔细方能取得高分。考生要善于分辨干扰信息和有效信息,否则会答错试题、浪费时间。要知道,高考中的时间是很宝贵的。按照材料的重要性,笔者把这类选择题细分为如下三小类。

一、材料是解题关键,需要读懂

1.题干和选项中均有材料

当题干和选项中都有材料的时候,很显然,不读懂材料就无法准确做题。然而,有些同学在碰到文言文类的材料的时候,会因为看不懂而烦躁,以至于很长时间不能进入正题。所以当遇到这类情况时,就要沉着冷静,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可这样安慰自己:肯定不止我一个人觉得难,我不会别人也未必会。这样自我宽心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阅读材料,从而理清思路,快速准确解答。

2.只有选项中有材料

四个选项之一就是试题的正确答案,所以当选项中有材料的时候,我们必须把四个选项认真读懂,然后联系题干要求作答。在做这类试题的时候不能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草率排除选项。因为选项中的材料本身就难懂,孰对孰错很难分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是不可以使用排除法的。

【例】下列言论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

①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②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厚德不足以止乱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⑤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解析:此题属于组合式材料题,有五个小材料。题干要求选择体现民本思想的文言文。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民本思想,然后要依次理解五句文言文的意思,最后即可选出正确答案。①、③、⑤都强调了“民”的重要性,言下之意就是要以民为重、以民为本。

二、材料起辅助作用,无须太懂

高考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为了体现出区分度,命题者可谓煞费苦心。在选择题中引入一些文言文类的材料一方面能增加试题的难度,另一方面能丰富试题内容,起“障眼法”的作用。换句话说,有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从形式上看是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实际上是考查教材中简单的知识。因此,即使考生看不懂文言文内容,只要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照样可以轻松、准确解答试题。不过,这些材料也不是一点作用都没有,如果能看懂这些材料,考生可更顺利地解题。

【例】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解析:只要联系教材知识,回忆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便可选出答案D,无须读懂上面那一大段文言文。但是有时候怕命题人“不按套路出牌”,所以对材料的适理解可以检验答案的准确性。材料中的观点是顾炎武批驳明末知识分子不切合实际的学风,即“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他主张“经世致用”。故本题答案选择D。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