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值周总结实用13篇

秋季值周总结
秋季值周总结篇1

一、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1、班级管理方面:开学第一周,各班都能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加强了学生的系列常规教育,从进出楼梯、做操站位到进上下学交接等方面都做了统一要求和训练。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下班及时,班级管理在开学第一天就很快进入正规,全校秩序有条不紊。特别是刚从幼儿园升入一年级的小同学,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快地适应了新环境的小学校园的生活。

2、卫生方面:8月31日上午,全校进行了全面的、彻底的大扫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个学期。由于各部门卫生观念强、督促检查到位,各班真正做到了窗明地净、一尘不染。各班学生都把集体荣誉放在首位,每天的室内外卫生清扫得非常干净,校园内公共场地的卫生干净整洁,很少发现纸屑杂物,这是同学们环境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全校师生和学校清洁工辛勤工作的结果。

3、纪律方面:早读午读的纪律比较好,各个班级的大多数学生早上、下午一进到教室在班干部的组织下都能够自主有序地认真进行早读和午读,自觉看书、读书,下班老师下班及时,有的老师甚至提前20分以上到班组织学生早读。同学们都能以饱满的精神参加升旗仪式、队形训练和做广播操,列队整齐,队礼也比较规范。校园里秩序井然,学习氛围浓厚,各班上课时的课堂纪律都比较好,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认真的听老师讲课。

4、放学路队方面:开学第一周由于一年级新生没有及时办理到接送卡。学校没有执行上下学交接制度。所以上午和下午放学时,显得有点混乱,放学回家的学生和来学校接孩子的家长由于人数太多,导致校门走道出现拥挤现象。但是一年级新生在班主任老师的教育和带领下,中午和下午的放学都能按时排着整齐的队伍到指定的地点集合,等待与家长的交接。

同学们在这周有许多闪光点,例如:有些同学在楼道和操场看见地上有纸屑,便主动的捡到垃圾桶内,在此提出表扬。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弯腰捡一片纸,那就是一千多张纸,我们每个人看见纸屑就捡,那么,我们的学校就会变得干干净净,希望同学们能像捡纸片的同学学习。

二、今后需要改进的方面

1、早上中午进校礼仪需要改善。有少数二年级以上的同学进校园时没有佩戴红领巾,很多同学进出校门没有主动向向值周老师问好。还有的同学进校门匆匆忙忙,虽然有向老师问好,但是敬队礼姿势、动作不够规范。个别二年级以上的学生没有穿校服到学校。

2、课间活动时同学们在走廊和楼梯上奔跑、追逐打闹的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二楼走廊所在的部分班级),同时还有发现不少同学上下楼梯不靠右走的。同学们,跑是一项有益的健康的运动,但是如果在走廊或楼梯上奔跑,就容易出现事故,希望同学们注意安全,做一个文明的好孩子。

3、低年级学生在操场上玩耍时有用小石粒丢人的现象,还发现有高年级同学有往楼下丢东西的情况,存在着安全隐患,希望改正。

4、校园保洁工作保持不够好:教学楼楼梯、走廊和校园的其他地方偶尔会发现食品包装纸袋或果皮纸屑等杂物。校园地面的整洁不但要来自时常打扫,更要来自善于保持。希望有随地丢垃圾这种不良行为习惯的同学及时改正过来。倒垃圾的同学也要细心点,不要让果皮纸屑等垃圾随风飘扬。让我们一起来做勤劳的小蜜蜂,用我们的双手去换来劳动的蜜甜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

5、第一周上早读课迟到的同学比较多,尤其是上课的第一天。问明情况,同学们都说起晚了。同学们,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一起克服困难,为了我们的明天,坚持早起早睡吧。

6、中午一些同学很早就来学校,很多同学一点钟左右就到校,个别同学甚至十二点半左右就到了。早到的同学由于教室没有开门,他们只能呆在教室门外的走廊或校园的凳子上等候。这时候,同学们就会聚在一起说话,有的甚至大声喧哗,在校园或教学楼的走廊上奔跑、追逐打闹,既打扰了在校老师的午休,又违反了学校纪律。希望同学们以后中午不要那么早来学校,尽量在一点二十分之后才到学校。各班教室门一般都是在一点半左右才开的。

同学们,开学以后,我们的校园变得更热闹更加美丽了,校园里没有了你们就缺少了生机和活力。但是另一方面,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保持校园坏境卫生和注意安全,自觉做到:垃圾不落地,上下楼梯靠右走。下课时,做到轻声慢步不喧哗;放学时,听从老师的指挥,排好路队,按学校指定的路道走出校门,不能抢时间跑出校门。一路到家,不在路上逗留玩耍。

秋季小学开学第一周值周工作总结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下午好,今天由我为大家总结一下上周值周情况。上周值周行政是陆校长、谭主任,值周教师是我和秦老师,上周是开学的第一周,同学们都能够从假期状态很快回到学习状态。师生的工作学习显得乐观而充满生机。回顾上周,按周计划布置的各项工作得到有序推进。现在介绍一下上周的值周情况:

一、校门值周情况。

上周是开学的第一周,同学们刚刚度过快乐的暑假,一些同学还沉浸在假期的氛围中,开学后的几天有较多同学迟到,后来逐渐好转。一些同学由于校牌正在进行补办和更换,没有佩戴,希望这些同学抓紧时间办理,尽快按要求佩戴校牌。由于上学期最后一周我们101班的严格管理,上周校服内穿的人数减少,但有一些同学没穿校裤,这也是不符合学校规定的,望同学们按要求着全套校服。另外,314班迟到人数较多,一些同学不按规定穿校服带校牌,且不配合值周生工作,希望引起注意,予以改正。

二、早读值周情况。

高一年级表现普遍较好,尤其是109班,表现十分突出,这里提出表扬。高二、高三部分班级朗读声音偏小,特别是204、205班,几乎听不到朗读声,希望同学们能够重视早读,认真朗诵。上周各班教室卫生都做得很好,与值周同学交流及时,望继续保持。

三、两操一课值周情况。

高一年级情况较好,但高二、高三普遍存在进场缓慢,做操态度不认真等问题,且在眼保健操时部分班级有睡觉、写作业、讲话、上厕所等现象。身体是学习的基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希望同学们端正态度,认真对待课间操与眼保健操,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秋季值周总结篇2

2、教师到岗情况:

3、班级管理方面:开学第一周,各班都能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加强了学生的系列常规教育,从进出楼梯、做操站位到路队管理、孩子接送等方面都做了统一要求。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纪律方面的班级教育,让学生尽快收心,全身心的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当中。开学至今,全校基本上秩序良好。

4、教师大局观念强。今年开学因为部分教师的调动及教师缺员的实际困难,教师学科分工、兼职分工都没有出台,因此一周来所有班级只上语数外学科,每位教师进班时间长,课时量大,从1号开始到现在整整8天,每天都是满负荷工作,确实很辛苦。但全体同志没有叫苦,没有喊累,任劳任怨,认认真真搞好班级管理和教学管理,这充分表明了全体同志很有纪律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 有了这种精神,学校的质量何愁不能提高。

5、教师敬业意识强。每天早上,很多教师都能提前到校,并在7点10分前进入班级,或检查作业,或强调重点。比如像彭媛、郭桂香、陈晓红、陈益萍、田丽、石小华、陈新芬、韩琴、李会宁福云、惠远芳、陈露、韩书青、李丽等,都是丢下手提包直接进教室,特别是田丽、石小华、陈益萍、惠远芳等,几乎是每天早上都是提前进班,为大家做出了表率。(当然,这几天我转的比较少,还有很多教师都做的比较好)。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安全意识不强。这个主要表现在课间安全,学生在树上捅马蜂窝,一年级学生上到体育器械上,下课上厕所从后院飞快的跑到前院,有一、二年级学生踩在凳子上将身体在阳台上悬空等,下雨天学生在教室门口或走廊历跳皮筋,早上学生站在大门口看见车就是不让。

建议:一是划定区域。一年级学生教学期间不准到前院,上厕所也在后院,二年级学生上厕所在后院,活动区域在餐厅楼前;二是加强安全教育,杜绝安全事故发生;三是尽快安排课间楼层值班,加强安全监管,夯实安全责任。

2、常规安排不到位。开学已经一周,教师的课程分工,兼职分工,包抓分工还没有正式出台,虽然有上层管理的因素,但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

建议:一是尽快协调上级主管部门,敲定教师人数,核实科目划分,尽快将各类人员的分工及责任落实到位;二是在下周一前班子包抓,课程分工,临时课表、周历安排,学校计划,区域监管,责任划分等常规工作经过班子会及教师会落实到位,同时筹备好开学典礼工作。

3、养成教育需进一步加强。学校有新入学的200多名学生,学习、品德、行为准则都参差不齐,这周有学生出粗口的想象,有课间购买零食的想象(比较严重),有随手丢弃垃圾,卫生习惯差的现象,有洗碗不站队,把水向同学身上泼的现象,有早上一来在校园里大吵大闹,胡跑乱串的现象,还有动手打人的现象,个别学生时效性差,特别是低年级习惯还没有养成,迟到现象还是比较严重,一些家长听见铃声响了,还在门口吃东西,说:没事,慢慢来。

秋季值周总结篇3

Abstract Using PM2.5 hourly data of Yun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ites between January 2014 and June 2015,characteristics of PM2.5 concentrations of climate distribution was explor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the concentration of PM2.5 by hours daily change curve was unimodal distribution,peak appeared in 7:00 to 9:00 AM(Beijing time);the high level of PM2.5 concentrations on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other major holiday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activities,such as fireworks;PM2.5 average concentration monthly distribution reached the maximum density in winter,then reduced,reached the lowest level during July to September,and then began to increase in autumn,reached the maximum in the next winter. PM2.5 daily average concentration changed about 12-day cycle in autumn and winter;variation of PM2.5 daily average concentration in winter was greater than in the other seasons.

Key words PM2.5;concentration;change characteristics;Yunhe Zhejiang

PM2.5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 μm的颗粒物。2013年2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PM2.5的中文名称命名为细颗粒物。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细颗粒物浓度上升与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死亡率关系密切[1-2],也是诱发肿瘤等恶性疾病的重要起因[3]。本文拟通过分析云和县城区的PM2.5变化特征,以期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数据来源

本文所采用的云和县城区PM2.5数据由云和县环保局提供,时间跨度为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定义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以及12月至翌年2月为冬季。

2 结果与分析

2.1 PM2.5逐时浓度分布特征

对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以及全年逐时PM2.5浓度进行平均,分别得出各季和全年PM2.5浓度24 h变化的平均情况(图1)。从全年看,PM2.5浓度逐时变化在各季都呈现单峰分布,在21:00至翌日6:00基本不变,最明显的波动出现在6:00―12:00,波峰出现在7:00―9:00间。14:00左右PM2.5浓度出现波谷,此后浓度略有上升。

春季,PM2.5峰值出现在8:00并迅速减小,在20:00又有较明显上升。夏季峰值出现在7:00,24 h内波动较小,PM2.5浓度维持在0.02~0.03 mg/m3,为全年最低。秋季峰值出现在8:00,在14:00达到全天最低点并在18:00有所回升。冬季峰值出现在9:00,浓度维持在0.04~0.08 mg/m3之间且峰值突出,24 h内波动明显,24 h内浓度均为全年最高。

挑选出2014年节假日的PM2.5数据进行单独研究,发现法定节假日和周末及周一、周五PM2.5的浓度值较大。其中,1月31日春节的PM2.5浓度值异常偏大,最大值达到1.58 mg/m3,远远超过其他节假日的浓度。通过研究1月31日PM2.5的逐时数据得知,从1月30日23:00开始PM2.5浓度值突然增大,持续偏高,在早上10:00达到最大值,尤其是31日上午9:00―11:00 PM2.5浓度持续在1.0~1.6 mg/m3,空气质量极差与人们过节燃放烟花爆竹有关。

对比2015年春节,可以发现2015年春节PM2.5极值明显降低,2月19日(2015年春节)PM2.5极值达到0.17 mg/m3,明显比2014年春节偏低,同样从前一天23:00开始PM2.5突然增大但仅在0:00达到极大值0.17mg/m3并未持续上升达到新的最大值,这与政府出台减少燃放烟花爆竹的政策和人们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有关。

2.2 PM2.5日平均浓度特征

统计2014年各月PM2.5日平均浓度(表1)可知,2014年云和县PM2.5污染总体较轻,日平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3]即0.075 mg/m3的天数为16 d,仅占全年总天数的4.3%,空气质量与银川等空气质量优良城市相近[4-5],全年中空气质量较好。

各月中PM2.5浓度值超过0.035 mg/m3的天数存在明显差异,1月和12月较多而其他月份相对较少,在7―9月达到最少值,说明这些月份PM2.5污染较小、空气质量最好。

为更准确地考察PM2.5浓度的变化规律,对各季节PM2.5日平均浓度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其变化趋势(图2)。PM2.5日平均浓度随时间呈现明显的波峰、波谷变化,并且随季节的变化PM2.5浓度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春季,云和地区PM2.5日平均浓度大部分均在国家二级标准线以下,PM2.5日平均浓度值在春季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夏季,PM2.5日平均浓度较春季有下降,整个夏季都在0.06 mg/m3以下,且夏季PM2.5日平均浓度值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并在后期出现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情况。秋季,PM2.5日平均浓度值前期和后期差距明显,9月的浓度值均在国家一级标准内,空气质量好;后期,其浓度值增加迅速,但均在国家二级标准范围内。冬季,PM2.5浓度值总体较高且具有较夏季更明显的减少趋势。可见,PM2.5日平均浓度在冬季的值和变化幅度要高于其他季节,冬季更易出现雾霾天气。

对2014年全年PM2.5日平均浓度进行小波分析以期找到其变化周期(图3),发现1―3月的PM2.5浓度变化存在着较明显的12 d左右的变化周期,且在1―2月该周期表现较明显。除了12 d的明显周期外,PM2.5日平均浓度变化还存在25 d左右的变化周期,同样该周期在1―2月表现较3月明显。

2.3 PM2.5月平均浓度特征

对云和地区各月PM2.5浓度值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呈峰谷分布,且随季节的变化其浓度值也有明显变化。从2014年的各月平均情况看,PM2.5月平均浓度值最高出现在冬季,具体表现为1月的浓度值较高,而在2月有明显降低。春季PM2.5浓度值先小幅上升再下降,夏季PM2.5浓度值再次降低并在夏季中后期维持相对较低水平,秋季PM2.5浓度持续上升。2015年1―6月PM2.5浓度变化与2014年同期相似,冬季浓度较高而春夏季浓度减小。不同的是2015年冬季PM2.5浓度值较2014年同期稳定,变化变缓且幅度减小,且2―3月之间浓度继续减小,浓度减小时期延长。春季PM2.5浓度值较同期增大变化幅度增加。进入夏季PM2.5浓度迅速减小,变化幅度较前一年同期增大。

3 结论与讨论

PM2.5逐小时浓度呈现单峰分布,峰值出现在北京时间7:00―9:00。春节等特大节假日PM2.5浓度值与燃放烟花爆竹等人为活动关系密切。云和县PM2.5污染总体较轻,全年空气质量较好。PM2.5日平均浓度和变化幅度冬季明显大于其他季节,且存在12 d左右的变化周期。PM2.5月平均浓度呈现波峰波谷分布,夏季降至最低,冬季达到最高点。

4 参考文献

[1] 王园园,周连,陈晓东,等.灰霾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进展[J].江苏预防医学,2012,23(4):37-39.

[2] 杜金花,张宜升,何凌燕,等.深圳某地区大气PM2.5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29(9):838-840.

秋季值周总结篇4

食品微生物污染是引起学生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广受社会关注。据统计,贵州省2003-2005年学校食物中毒事件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占48.72%,位居第一。因此,学校及其周边市售凉拌食品的微生物监测对维护学生健康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解贵阳市学校周边市售凉拌食品的卫生状况,为食源性疾病的控制及卫生监督提供参考数据,笔者于2009年6月-2010年6月按季节在贵阳市部分学校的周边区域随机采集了200份凉拌食品进行微生物污染状况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样品来源

在贵阳市云岩区、南明区的部分大、中、小学校周边餐饮店和摊点,按不同季节随机采集凉粉和凉面样品200份,其中冬季(1-3月)各采集20份,春季(4-6月)各采集30份,夏季(7-9月)各采集30份,秋季(10-12月)各采集20份。所有样品采集后均在4h内送达实验室及时检验。1.2检验方法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酵母菌和霉菌检测均按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进行。

1.3统计方法检测数据按采集的季节分类整理后,细菌总数、酵母菌、霉菌的平均带菌量用几何均数表示。对细菌总数、酵母菌的带菌量进行对数转换后,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当样品霉菌计数

2 结果

2.1凉拌食品微生物检测结果200份凉拌食品的微生物检出率为100.0%,其中菌落总数检出率为100.0%,大肠菌群检出率为97.5%,粪大肠菌群检出率为93.5%,酵母菌检出率为97.0%,霉菌检出率为17.5%。采自夏秋季的3份凉粉中检出沙门菌(2份鼠伤寒沙门菌和l份德尔比沙门菌),2份凉粉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00份样品均未检出志贺菌,蜡样芽胞杆菌。3份凉粉中检出普通变形杆菌,2份凉面中分别检出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见表1。

2.2贵阳市学校周边市售凉拌食品污染水平100份凉粉样品菌落总数检出范围5.8x102~3.0x108cfu/g,污染量高于105的占79.0%;酵母菌检出范围5.0x102-7.2x106cfu/g,污染量高于105占47.0%;霉菌检出范围1100 MPN/g的占86.0%;粪大肠菌群污染量>1100的占76.0%。100份凉面样品菌落总数检出范围7.0x102-2.6x108cfu/g,污染量高于105的占71.0%;酵母菌检出范围1100 MPN/g的占68.0%。

2.3不同季节贵阳市学校周边市售凉拌食品微生物污染水平比较凉粉和凉面的菌落总数污染量以及酵母菌污染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0.49,1.95,P值均>0.05)。

不同季度凉粉的菌落总数污染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春、夏季污染量明显高于冬季和秋季;不同季度凉粉的酵母菌总数污染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春、夏季污染量明显高于冬季和秋季。

不同季节凉面的菌落总数污染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春、夏季菌落总数污染量明显高于冬季和秋季;不同季度凉面的酵母菌总数污染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春、夏季污染量明显高于冬季和秋季。见表2。

3 讨论

调查显示,贵阳市学校周边200份凉拌食品的菌落总数检出率为100.0%,酵母菌的检出率为97.0%,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的检出率分别高达97.5%和93.5%。说明贵阳市学校周边市售凉粉和凉面微生物污染普遍,在加工制作至销售过程中可能受到了人和温血动物近期的粪便污染。由于学校周边制作销售凉粉和凉面的多为小餐饮店,甚至部分为流动摊点,卫生设施较差。凉粉和凉面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就容易大量繁殖,加工存放后食用安全风险更大。

秋季值周总结篇5

目前,在气温与电量关系研究上,各学者结合当地气温情况,各则重点的进行了分析研究。洪国平[1]等通过一次线性回归分析了气温对武汉市日用电量和电力负荷的影响,耿光飞等使用模糊线性回归法对电网负荷进行预测[2]。刘健、陈星等使用一次线性回归分析了城市系统用电量在随社会经济发展增长的同时, 因气候异常特别是因夏季高温波动而引起的居民和城市系统用电量的变化情况[3]。本文结合区域气候变化,分析周末电量变化情况,为其科学预测未来电量走势提供依据。

周末是法定休息时间,办公人群较少,除大型企业连续生产外,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均放假休息。因此,与居民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居民用电量在周末与工作日变化较大。本文借鉴艾林[4]和潘小辉[5]对用电量预测分析方法,结合春夏秋冬四季特点,通过对比分析周末日均电量与前后工作日均电量,研究四季周末统调用电量变化规律。

一、数据分析

本文以西部地区某供电公司2006年3月1日至2014年2月28日数据为样本数据。结合该地区春秋短、冬夏长的气候特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比较分析,四季划分标准如下:3-5月为春节,6-9月为夏季,10-11月为秋季,12-第二年2月为冬季。

二、大样本回归分析

将2006年3月1日至2014年2月的全部数据进行单一回归分析。当日期为周六或周日时,设变量weekend=1,若为周一到周五,则weekend=0。具体回归模型为:

上式中,被解释变量为统筹用电量的自然对数(ln(Electricity)),C为常数项,为随机误差项。回归结果为:

上式表明,变量weekend与被解释变量间存在显著地负相关关系,表明周六与周日的用电量与工作日的用电量存在显著地差异,周六与周日的用电量明显小于工作日,具体而言,周六与周日的用电量约比工作日少3.2%。

三、分季节回归分析

该部分将总体样本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其中设定3-5月为春季、6-9月为夏季、10-11月为秋季、12-次年2月为冬季,因此在各个季节样本中,若日期为周六或周日,则变量weekend=1,若为周一到周五,则weekend=0。具体回归模型为:

上式中,被解释变量为统筹用电量的自然对数(ln(Electricity)),C为常数项,为随机误差项。回归结果为:(见表1)

从检验结果看,虽四个回归结果中的变量weekend系数值均为负,但仅夏季样本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工作日与非工作日的用电差异,仅在夏季会出现显著地差异,具体而言,在夏季中,非工作日的用电量要低于工作日用电量的3.8%。因此,推断周末电量波动无季节性,而夏季非工作日与休息日电量差异显著性通过可能高温下的降温负荷明显有关。

四、季节性均值分析

在数据对比分析中,我们将各周一至周五求5天的日平均统调用电量为标准用电量,5天最高气温均值为标准用电量对应的气温,求本周六和周日的日平均统调用电量为周末电量,周末两天的最高气温的均值为其气温。将各周一至周五求5天的日平均统调用电量为标准用电量,5天最高气温均值为标准用电量对应的气温,求本周六和周日的日平均统调用电量为周末电量,周末两天的最高气温的均值为其气温。结合该地区春秋短、冬夏长的气候特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比较分析,四季划分标准如下:3-5月为春节,6-9月为夏季,10-11月为秋季,12-第二年2月为冬季。

春季:周末统调用电量比工作日平均下降2.34%,剔除五一假期影响后周末电量下降3.33%;

夏季:周末统调用电量比工作日平均下降3.17%;

秋季:周末统调用电量比工作日平均下降2.62%,剔除国庆假期影响后周末电量下降3.03%;

冬季:周末统调用电量比工作日平均下降2.38%,剔除春节假期影响后周末电量下降2.33%

五、结论

从本文来,全年整体看,周末休息日电量较工作日电量下降约3个百分点。在引入季节性分析后,仅夏季样本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工作日与非工作日的用电差异,仅在夏季会出现显著地差异,具体而言,在夏季中,非工作日的用电量要低于工作日用电量的3.8%。因此,推断周末电量波动无季节性,而夏季非工作日与休息日电量差异显著性通过可能高温下的降温负荷明显有关。

参考文献:

[1] 洪国平,李银娥,孙新德,李青.武汉市电网用电量、电力负荷与气温的关系及预测模型研究,华中电力,2006,19(2):4-7,30.

[2] 耿光飞,郭喜庆.模糊线性回归法在负荷预测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2,26(4):19-21.

秋季值周总结篇6

IPCC第五次报告指出,过去的130年全球升温0.85 ℃,温度升高将导致冰川减少、海平面上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带来的是极端天气的增加,已经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1]。诸多研究表明,我国也是气温升高较明显的国家之一[2-4],贺伟等对东北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研究表明:1961―2005年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8 ℃/10年。降水整体呈现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5.71/10年[5]。王江山等分析了气候变暖和农业的关系,指出气候变暖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导致某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农业受损严重,农业生产布局、结构、生产条件变化,更增大了农业生产的脆弱性[6]。和龙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东麓,境内地貌多山区、丘陵、台地、谷地、河谷平原,总面积5 069 km2,农作物(玉米、水稻)的耕作面积仅占全市总面积的5%左右,却供养着全市23万人,在全球、全国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分析和龙市的气候变化特征十分必要。

历史经验证明,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果顺应气候变化规律,就能推动社会发展,有利于完成各项活动,在不同的天气、气候条件下,做到顺天时、量地利,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对1961―2010年和龙市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性,为今后的短期气候预测和服务“三农”提供参考依据,为指导农业生产和服务地方经济贡献绵薄之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选用1961―2010年和龙市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数据,资料来源于和龙市气象站近50年资料,选用的平均气温和降水数据已经通过了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的检验。本文对四季的划分遵照气象学常规的定义: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至翌年2月)。

1.2 研究方法

1.2.1 温度与降水的趋势分析。利用一元线性方程对温度、降水数据进行趋势分析,方程为:

■i=a+bti(1)

式(1)中,用xi表示样本量为n的某一气候变量,ti表示所对应的时刻,建立xi与ti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a为回归常数,b为回归系数,即气候倾向值。

1.2.2 突变分析检验。利用累积距平和Mann-Kendall方法结合对数据进行突变分析检验,Mann-Kendall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遵从一定的分布,且不受异常值的干扰,结合累积距平法使突变分析更直观。其公式分别如下:

累积距平算法:对序列x,其某一时刻t的累积距平表示为:

■t=■(xi-x)(t=1,2,…,n)(2)

其中,

x=■■xi(3)

Sk=■ri(k=2,3,…,n)(4)

式(4)中,当xi>xj时,ri=+1,当xi

UFk=■(k=1,2,…,n)(5)

式(5)中:UF1=0,Var(Sk)、E(Sk)是累计量Sk的均值和方差,在x1、x2、…、xn相互独立,且有相同连续分布时,可得出:

E(Sk)=n(n-1)/4

Var(Sk)=n(n-1)(2n+5)/72

1.2.3 周期分析。利用目前广泛使用的小波分析对数据进行周期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候年变化趋势

2.1.1 气温变化趋势。通过对1961―2010年气温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图1a),和龙市50年来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34 ℃/10年,相关系数通过了0.02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其上升速率低于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增长速率[5]。和龙市50年间的年气温平均值为5.2 ℃,20世纪60年代初期气温明显偏低,气温以1985年为分水岭,1961―1985年的气温偏低,但气温总体仍然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87/10年,25年中共计6年气温高于本市的年气温均值、17年气温低于50年气温均值;1986―2010年的气温偏高,气候倾向率为0.246/(10年・℃),其中仅4年的年气温略低于50年气温均值,说明自1986年开始和龙市气温偏高明显。

2.1.2 降水变化趋势。通过对1961―2010年降水量数据分析可知(图1b),近 50年和龙市降水量变化基本平稳,总体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6.097 mm/10年。和龙市年均降水量为547 mm,降水以1983年为分水岭,1961―1983年降水量偏少明显,降水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61.576 mm/10年,1973―1983年为降水量偏少最明显,且1980年年降水量下降到历史最低点;1984―2010年降水量较前期(1961―1983年)增多明显,但整体趋势仍呈现下降,气候倾向率为-40.173 mm/10年,1986―1995年的降水量偏多明显,1995年降水量达到历史最高点。

2.2 气候季节变化趋势

2.2.1 气温季节变化趋势。和龙市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四季的平均气温变化幅度不同(表1),对气温上升趋势的贡献不同。春季升温趋势不明显,总体仍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 ℃/10年,20世纪90年代春季气温回升最明显,21世纪00年代春季气温下降趋势最明显;夏季气温较为平稳,略有上升,气候倾向率为为0.01 ℃/10年,20世纪90年代气温上升趋势明显,60年代气温下降趋势明显;秋季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4 ℃/10年,其中80年代气温回升趋势最明显,气候倾向率为1.45 ℃/10年。冬季气温上升趋势最明显,气候倾向率为0.52 ℃/10年,明显高于年气温的涨幅趋势,在80年代冬季气温回升最明显,气候倾向率为1.96 ℃/10年。50年来和龙冬季气温上升了2.6 ℃,对气温整体回升的贡献最大,其次为秋季。这与虞海燕等关于中国不同区域季节气温的研究结果略有不同[6],冬季对东北地区增暖贡献最大,其次为春季,分歧主要出现在和龙市秋季增温贡献大于春季,可能与和龙市地处长白山区,境内多丘陵、盆地、山区、谷地和河谷平原等地貌有关。

2.2.2 降水季节变化趋势。由和龙地区四季的降水趋势(表1)可知,春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4.73 mm/10年,在20世纪70―80年代春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在剧烈波动中下降,进入2000年以后快速上升;夏季降水基本平稳,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2 mm/10年,其中20世纪70年代、21世纪00年代下降趋势最明显,10年间降水量分别累积下降了130.7 mm,其他年代也不同程度地呈下降趋势;秋季降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6 mm/10年,其中20世纪60―70年代呈现下降趋势,70年代气候倾向率达到了-14.17 mm/年,在80年代开始秋季降水呈现上升趋势;冬季由于降水性质决定降水量是四季中最少的,在过去的50年冬季降水整体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99 mm/10年,对降水整体呈上升趋势的贡献列第2位。

2.3 气候突变分析

2.3.1 气温突变分析。利用累积距平和Mann-Kendall方法对气温数据进行处理,从累积距平(图2a)来看,1961―1989年年平均气温累积距平曲线整体呈下降趋势,表示有负距平值,1990―2010年平均气温累积距平曲线整体呈上升趋势,表示有正距平值,其中1986―1991年累积距平曲线波动明显,气温下降到最低点,自1986年开始气候回升趋势较为明显。从Mann-Kendall分析图(图2b)来看,在±1.96的临界区域内,UF值>0,呈上升趋势,UF线与UB线的在临界区域内的交点在1961年和2007年,可以认为这2年为气候突变年。2种方法结合说明和龙市50年气温基本没有发生突变。

2.3.2 降水突变分析。利用累积距平和Mann-Kendall方法对气温数据进行处理,从累积距平(图3a)来看,1961―1983年年累积距平曲线整体呈下降趋势,表示有负距平值,1984―2010年降水累积距平曲线整体呈上升趋势,表示有正距平值,其中1981―1986年、2001―2006年累积距平曲线波动明显,降水下降到最低点和上升到最高点,其间可能是气候突变年份。从Mann-Kendall对降水数据的分析图(图3b)来看,UF线和UB线相交于1983年、2003年,且交点在临界区域之内,那么此年可能是降水突变开始时间。结合2种方法基本可确定1983年、2003年为和龙市降水突变开始时间。

2.4 周期分析

2.4.1 气温的周期分析。前面分析表明,和龙市气温在各个季节存在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特征,为了进一步分析气温的变化特征,本文利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气温数据进行统计,小波分析不仅可以给出气候序列变化尺度,还可以给出变化的时间位置。和龙市气温存在多时间周期尺度变化(图4a),存在4、7、11、16年的周期变化,在4年的周期变化里存在1963―1965年、1968―1971年、1979―1981年的气温偏低期;在7年的周期变化里存在1969―1972年的气温偏低年;在11年的周期变化里存在1983―1987年的气温偏低年。在7、11、16年的周期变化中,2005―2010年周期振荡的等值线里均存在未闭合的等值线,表明未来的几年温度变化将在波动中保持升温趋势。

2.4.2 降水的周期分析。通过前面对降水数据的分析表明,降水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进一步利用Morlet小波对降水时间周期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图4b),和龙市降水也存在4、7、11、16年的周期变化,降水在准11年的周期变化里存在1963―1970年、1975―1981年、1988―1993年、2003―2009年的降水偏少年,2009―2010年在11年和16年的周期振荡的等值线里均存在未闭合的等值线,在11年的周期变化里,降水偏少年份基本结束,将迎来降水偏多的年份,这与2012―2013年和龙市降水量偏多的实况非常吻合。

3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1961―2010年和龙市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中20世纪80年代增温趋势最明显,四季平均气温趋势与年变化一致,但各个季节增温趋势程度不同,冬季最强,对气候变暖的贡献率最大,其次为秋季。

1961―2010年和龙市降水量基本平稳,略有上升,降水

在20世纪80年代上升趋势最明显,四季降水的年变化趋势也略有不同,夏季降水略有下降趋势,春季、秋季、冬季呈上升趋势,春季上升趋势最明显,对年降水呈上升趋势的贡献率最大[7-8]。

从气温和降水突变分析来看,和龙市50年来的气温没有发生突变,在波动中持续上升;降水经历了1983年由少到多、2003年由多到少的突变。从周期分析来看,气温和降水均存在4、7、11、16年的周期变化。

4 参考文献

[1] IPCC.Climate Change 2013: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Summary for Policymakers,Technical Summary and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EB/OL].[2015-03-01].http://globalchange.gov/browse/reports/ipcc-climate-change-2013-physical-science-basis.

[2] 左洪超,吕世华,胡隐樵.中国近50年气温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J].高原气象,2004(2):238-244.

[3] 王遵娅,丁一汇,何金海,等.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J].气象学报,2004(2):228-236.

[4] 任国玉,初子莹,周雅清,等.中国气温变化研究最新进展[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4):701-716.

[5] 贺伟,布仁仓,熊在平,等.1961―2005年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J].生态学报,2013(2):519-531.

秋季值周总结篇7

摘 要:利用德化县1961~2010年的日降水数据资料,采用MATLAT编程,运用morlet小波方法对德化降水进行多尺度时间分析,并剖析不同尺度下变化周期。结果表明:近50a来,德化春、夏、秋、冬和年平均降水分别存在6~7a、41~42a、13~14a、2~3a和12.5a的主周期。同时德化年降水量呈增多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8.096mm/10a,未来几年内德化年降水量仍将处于一个偏多期。关键词:降水;周期;小波;分析 中图分类号:P426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德化地处东南沿海的戴云山区,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特有的水资源优势。全县年径流总量达25.53m3,人均年水资源量8510m3,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3.7倍。而泉州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000m3,不及全省平均数的一半。特别是在沿海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400m3,缺水严重。德化是闽江、晋江的重要水源头,每年向下游提供优质水资源。北水南调,大大改善了晋江下游地区缺水的现状,满足泉州市城镇及泉港区供水的迫切需要,改善约4万hm2耕地的灌溉条件,还为东溪沿河发展淡水养殖,开发旅游资源创造有利的条件。降水作为水资源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其偏多或偏少将直接影响整个下游城市的生产生活用水。2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2.1 资料来源与季节划分选用德化县1961~2010年日降水量资料。本文中季节的划分方法如下: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次年2月)。2.2 研究分析方法采用采用线性回归和距平对降水序列进行线性趋势分析,采用morlet连续小波分析方法对降水序列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和对降水序列进行时频局部化分析。3 结果分析3.1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四季变化及小波分析3.1.1 降水变化趋势由德化1961~2010年年降水年代距平表(表1)可知。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和21世纪前10a降水距平为负,说明降水偏少,其中70年代降水距平百分率为-3.2%,表明降水接近正常值;90年代降水距平为正,表明降水偏多。从年降水变化来看,德化年降水呈现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8.096mm/10a,且具有一定的泼动性。年降水量最大出现在1961年为2485.7mm,最小出现在1991年为1301.5mm。年降水的Mann—Kendall趋势检验值Z=0.14,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年降水量的变化虽然呈上升趋势,但变化不显著,且年际降水量的差异还是较大。从季节降水变化趋势分析可知,春季、秋季降水呈减少趋势,且减少率分别为1.293mm/l0a、0.754mm/10a;夏季和冬季降水呈增加趋势,且增加率分别为24.149mm/l0a、6.226mm/10a。由于冬季是降水最枯的季节,也是干旱期,因此,冬季降水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利于缓解旱情。同样的,夏季降水的增加也将导致汛期洪涝发生的几率增加。通过M—K检验可知,无论是春、秋两季降水的减少,还是夏、冬两季降水的增加,都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变化都是不显著的。3.1.2 降水小波分析如图1所示,图中实线表示小波变化系数为正值,表征降水偏多;虚线表示负值,表征降水偏少。由图可知,年降水量存在2~4a、6~8a、10~15a、18~26a时间尺度相位变化较明显,其中心时间尺度为2.5a、7a、12.5a和20a,其中以12.5a周期相位变化最为显著,年降水量存在4个偏多期,4个偏少期,经历了“多一少一多一少一多一少一多一少”8个循环交替;在1960~1964年、1971~1977年、1984~1989年和1996~2002年处于正相位,降水为偏多期;1965~1970年、1978~1983年、1990~1995年和2003~2007年处于负相位,降水为偏少期;从图中还可看出,2008年以后正相位等值线未完全闭合,因此可以推测此后一段时间年降水仍将处在偏多期。另外,18~26a时间尺度变化发生在1960~2005年,2~4a、6~8a时间尺度发生在整个时域内,且丰枯变化频繁。 由四季降水量的小波系数等值线图可知,春季降水量以6~7a、4~5a、11~12a和2~3a时间尺度的相位变化较明显,其中以6a左右周期相位变化最为显著,降水量存在7个偏多期和7个偏少期。夏季降水量以41~42a、20a、3a、7a和11~12a时间尺度的相位变化较明显,其中以41a左右周期相位变化最为显著,但由于序列长度的局限性,此周期很有可能是伪周期;需要用别的方法或是等若干年后才能得到验证;20a左右周期相位变化也较明显,降水存在2个偏多期和2个偏少期。秋季降水量以13~14a周期性相位变化十分显著,降水量存在4个偏多期和4个偏少期;冬季降水量以2~3a、13~14a、23~24a和7~8a时间尺度的相位变化较明显。以2~3a的周期相位变化最明显,贯穿整个时域,且丰枯变化频繁。综上分析可知,年和季节降水量的相位变化时间尺度大体一致,都表现为小时间尺度相位变化包含于大时间尺度相位变化中。小波方差可以定量地分析时间序列的主要周期,给出序列中所包含的不同尺度振荡相对贡献的完整描述。小波方差图反映了波动能量随尺度的分布,可以用来确定一个时间序列中各种尺度扰动的相对强度,对应峰值处的尺度称为该序列的主要时间尺度。由德化年降水量的小波方差曲线(见图2)可看出,近50a的小波方差存在4个峰值,其中12.5a的峰值最大,应为主振荡周期,从主振荡周期上看,等值线尚未闭合,说明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德化降水量总体还将处于偏多时期。同时还依次存在20a、7a和2~4a的次周期,这与小波系数实部等值线图分析结果一致。3.1.3 年降水量与汛期降水量的周期对比德化降水量年振荡主周期与汛期振荡主周期是基本一致的,从线性变化曲线图对比充分说明了汛期降水和年降水的变化趋势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从而说明了年降水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受汛期降水变化的控制,这也证明了年降水周期和汛期降水周期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4 结论近50a来德化县年降水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8.096mm/10a。四季降水中,春季和秋季降水呈下降趋势,夏季和冬季呈增加趋势,其中夏季增加趋势虽然最为明显,但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增加趋势并不显著。降水年际间波动较大。德化县近50a降水序列有多个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有4个时间尺度的主周期,分别是2~4a、7a、12.5a 和20a左右,其中振荡能量最强大的主周期是12.5a。年振荡主周期与汛期振荡主周期是基本一致的。由于资料长度的局限性,当周期过(大)长时,很难确定该周期是不是伪周期。应当通过其他的分析方法或是有更长的资料系列来验证,从而确定周期真实性。

秋季值周总结篇8

树莓结果时间早,修剪技术简单,属于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短平快”经济林树种,市场广阔,其产品时尚流行,开发潜力大。我国早期引进的树莓为2年生茎开花结果的夏果型品种,这类品种冬季埋土防寒及春季的去防寒土需要大量的人力,即使正常防寒,在黑龙江省也存在某些品种侧枝萌芽率低、越冬后易发生树莓茎腐病,果实采收期过于集中、需大量人工、采用费用高,且果实成熟期正值雨,导致果实采收困难及果实腐烂大量发生等问题。秋果型树莓具1年生茎秋季结果、2年生茎夏季结果特点,但是由于原来引进的秋果型树莓哈瑞太兹果实成熟较晚,在东北易遭受霜冻,影响产量,所以黑龙江省树莓栽培类型多为夏果型。自从沈阳农业大学选育出“秋福”,改变了这一切。秋福在北方冬天埋土防寒,一年可收两季果。若不埋土防寒,可省去许多工序并节约大量开支,由于将二年生枝在养分回流之后从基部剪除,促使主茎基部和根系的养分比较集中,虽然仅收秋季一季果,但是质量好,产量多,效益高,所以生产中多采用秋季一茬结果的方式进行栽培。

秋福的品种特性:秋果型品种,沈阳农业大学引进选育而成。植株生长健壮,抗病性强。枝条较粗壮,直立性强,株高1.3~1.8 m,绿色、刺细软、较少,基生枝萌发能力中等,一年生枝可当年结果。黑龙江省尚志地区两年生枝7月初果实成熟,8月上旬结束。一年生枝8月15日果实成熟,根据每年天气不同,大约在10月10日左右结束,秋季结果成熟期比哈瑞太兹早 2周以上,可避开秋霜对产量的不利影响,单位面积产量达13170 kg/hm2。果实鲜红色,圆锥形,大果型,整个采收季节平均 3.5 克 ,最大果达7.5克。硬度大,耐贮运,适合鲜食和加工。口味酸甜,芳香宜人,含总糖9.337克/100克,总酸2.254克/100克,总氨基酸1.069克/100克,黄酮1.38毫克/100克,水杨酸0.66毫克/100克,维生素 C 含量2340μg/g,鞣化酸1.5-2.0毫克/100克鲜果。“秋福”延长了采收期,可缓解集中采收和加工的压力,深受生产者和加工者欢迎,是极有发展潜力的加工鲜食兼用优良新品种, 适合基地大规模发展。

秋果型树莓与夏果型树莓相比在生长发育、结果习性、栽培管理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别,因此,在行株距、架式、修剪、采收、越冬等方面栽培管理不同。栽培技术要点:

1、园地选择:宜选择地势较平坦,疏松肥沃、湿润但不积水的沙壤土,土壤PH值6.5―7.0,地下水位1米以下。交通便利,但要距离沙土公路等交通线100米以上,防止尘土污染。

2、整地方法:彻底清除树根、杂草、秸棵等杂物,平整地面,深耕或深松 30 厘米 ~35 厘米,耙平、起垄,垄距60厘米。

3、苗木选择:苗高 25 厘米左右,茎粗 0.5厘米左右,根系要发达鲜活的根数 6 条以上,带有毛细根,根长 10 厘米以上。苗木定植前要覆土假植,保湿,有条件的可在栽前将苗根浸在水中或在生根液中浸数小时后栽植。

4、定植时间:树莓可选春季或秋季的早晚,阴天,小雨天,下雨前,避免干热大风天气。多以春栽为主,4月中、下旬土壤解冻后至苗木萌发前,土壤 10 厘米地温稳定通过 5℃时进行,最迟不要晚于5月10日。秋季栽植在10月上、中旬,在苗木完全成熟木质化至土壤结冻前,以早栽为宜,地上部分 20 厘米,栽后应全株埋土越冬。

5、定植方式

采用带状栽植,平地宜南北行,坡地的行向应与等高线平行。

6、栽植密度:行距为 2.4 米,株距为 0.4 米,每亩植约700株。

7、挖定植穴

按株行距挖定植穴,定植穴直径 25 厘米,深 25厘米。

8、回土和施肥

先把有机肥2千克和果树专用肥 25 克~ 30 克置于穴底,把表土回填在穴底约 10 厘米厚。

9、栽苗方法:将苗根展开放入坑中,埋土踩实,苗根的覆土不要超过苗木在圃地时的原有土印。埋土后,定植穴比周围土地要低些,形成浇水盘,以便灌溉。

10、浇定植水:栽后不下雨,必须立即浇透水,然后根据天气情况确定再次浇水的时间,可确保成活率。

11、生长期管理:定植当年只需一般除草、浇水、松土等管理。可在行间空地使用除草剂,在植株附近用人工锄草并结合松土,保持地面无杂草,但需慎用除草剂;在开花及结实季节不能缺水,在干旱的季节每7-10天浇一次水;树莓园地积水超过72小时就会死亡,地块积水一天就要及时、彻底排除,达到根部没有积水;保留全部的基生枝,培养成当年结果枝;在7月中旬果实膨大期,用塑料绳,将一年生结果枝沿垄拢住,防止倒伏,当年秋季8月即可开花结果。

12、果实采收:采果前一周禁止施药。树莓成熟期不一致,要分批采收,每天或每隔1天采收,尽可能在气温低的时候采摘,下雨天不要采收,否则易于霉烂。在九分成熟时采摘,不可过熟,也不可过早。树莓果实较软,需使用小塑料盒装盛运送,每盒可装约500克,禁止用太深的容器,采收后果实应保持新鲜完整,及时送往加工厂。

13、割除结果枝:采收后临近结冻或者春季化雪后,将结果后的母枝从基部剪除,同时将地面枯枝烂叶清理干净。

14、越冬防寒:不需要进行。

15、以后各生产年份中管理方法与定植当年基本相同,需注意以下几点:

(1)基生枝选留在50厘米的生长带里,疏除过短、过细、有病虫害的枝条,以每米20枝条为宜。

(2)肥水管理 :施肥时间一般在早春新梢出土约15 厘米时,在距树行中心一侧35厘米处开深15厘米的沟施入混合肥,氮磷钾比例5-10-10,施肥量500克/10延长米,施后浇水及盖土。也可用追肥器在毛细根分布区打眼追肥。在现蕾期换另一侧再施1次。如果长势不旺,可在7月中下旬宜连续喷 2次不含氯元素的叶面肥,间隔时间为7-10天。树莓根系较深,吸水能力较强,干旱时每周浇一次水即可。最好采用滴灌或渗灌。

(3)修剪秋果型树莓植株相对较矮,修剪技术简单容易掌握。每年有2次修剪:第1次是在夏季新梢现蕾时期将过密、瘦弱的茎疏除;第2次是割除采收完成的结果枝。也根据需要,也可在大量新茎萌发后将行内过多或者行间太远的茎尽早去除。

16、病虫害防治:选择不带病原菌的植株,及时剪除病枝、病芽、病叶,清理园内的腐枝烂叶,以减少侵染来源;加强栽培管理,栽培密度不要过大;注意通风透光;增施磷钾肥,氮肥要适量;在休眠期喷洒波美2―4度石硫合剂;树莓病害主要有灰霉病、白粉病、茎腐病,可在初发期喷施生物农药丁香芹酚防治;虫害主要有金龟子、柳蝙蝠蛾、红蜘蛛等,可选用苦参碱、齐螨素乳油防治。

参考文献

1、代汉萍, 林莉娜, 郭修武, 等. 树莓不同结果型品种生长发育和开花结实特性的研究. 果树学报, 2008, 25(3):343-347.

秋季值周总结篇9

1.2监测仪器

利用在线气相色谱仪观测大气中VOCs,仪器为法国CHROMATE-SUD公司提供的AirmoVOC分析系统,包括A11000型AirmoVOCC2-C6和A21022型AirmoVOCC6-C122台分析仪,由2组采样系统和2组分离色谱柱系统组成。其中C2-C6分析仪用于监测含碳个数在2~6之间的低沸点组分;C6-C12分析仪用于监测含碳个数在6~12之间的高沸点组分。检测器均采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能确保分析的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仪器校准采取内部校准与外部校准相结合的原则,内部校准物质为正丁烷(体积分数60×10-9)、正己烷(体积分数20.5×10-9)、苯(体积分数32.5×10-9),系统每天自动启动1次内部校准程序。外部校准采用56种VOCs的标准气体,每种物质的体积分数在110×10-9~120×10-9之间,至少每月校准1次。

2结果与讨论

2.1VOCs浓度水平及组成

对青岛市大气中50种VOCs组分进行定量分析,其中包括烷烃29种、烯烃7种、芳香烃14种。观测期间,该市大气总VOCs体积分数(小时值)变化范围为0.5×10-9~230.4×10-9,全年均值为9.2×10-9,其中烷烃所占比例最高,为66.7%,芳香烃和烯烃所占比例为21.0%和12.3%。表1为青岛市VOCs部分优势物种的体积分数与国内外城市的比较结果。由表1可见,青岛市大气中的VOCs浓度较其他城市低,其中丙烷、正丁烷、异丁烷、异戊烷、丙烯、甲苯等组分的浓度均低于其他城市,而苯的浓度高于北京、中国香港、里尔。顺-2-丁烯、反-2-丁烯和异戊二烯的浓度水平与其他城市相当,乙苯的浓度水平与北京、达拉斯近似。

2.2VOCs不同组分的变化特征

2.2.1季节变化特征

图1为不同季节VOCs各组分比较。由图1可见,总VOCs浓度夏、秋季高于春、冬季,与天津市规律相似[1],与宁波市[4]相反。各月VOCs浓度水平相差较大,9月最高,4、5月最低。夏、秋季植物生长茂盛,释放出大量萜烯类化合物,是大气中VOCs的重要天然源。人为源方面,夏、秋季气温高,低沸点的VOCs挥发加剧,增加了来自加油站、汽车油箱直接挥发的有机物[14]。此外,夏、秋季正值青岛旅游高峰,《2012年青岛市统计公报》表明,当年共接待游客5717.5万人次,若按45座的旅游巴士计算,则至少有127万辆机动车出入该市,尾气排放大幅升高,户外烧烤兴起也有较大贡献。烷烃在各季节占总VOCs的比例均为最高,其次为芳香烃和烯烃,3者比例范围分别为56.8%~71.2%、16.4%~31.9%和10.1%~15.0%。烷烃和烯烃在夏、秋季的浓度明显高于春、冬季,可能与夏、秋季溶剂挥发加剧、机动车尾气排放增多、植被释放增多等因素有关;芳香烃秋、冬季浓度较春、夏季高,可能受工业源、机动车源的综合影响。

2.2.2日变化特征

图2(a)(b)(c)(d)为夏季与冬季不同VOCs组分的日变化趋势。由图2可见,烷烃、烯烃在夏季与冬季的日变化均呈现“两峰一谷”特征,与交通早、晚高峰对应。早晨7:00前后出现峰值,之后随着大气边界层抬升和太阳辐射加强,污染物被稀释且部分经光化学反应被转化,浓度迅速降低,至14:00前后降到最低值,傍晚随着大气边界层降低和交通晚高峰到来,浓度又迅速升高并在18:00前后达到峰值。与北京市的研究结论[3,14]类似,烷烃、烯烃的日变化规律与交通早、晚高峰有明显对应关系,主要与机动车尾气排放增加有关。芳香烃的日变化规律与烷烃、烯烃不同,夏季日变化趋势较平缓,且白天高夜间低,可能受化工企业排放和溶剂挥发等影响;冬季日变化在上午和夜间有较明显的峰值,除人为源排放外,气象条件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夜间大气边界层降低,污染物聚集,易形成浓度峰值。

2.2.3周末效应

由于不同时期交通活动、工业生产存在差异,大气污染物在工作日(周一—周五)和非工作日(周六—周日)通常表现出不同污染特征。选取2012年8月—9月间的6个星期对VOCs各组分、氮氧化物进行周末效应分析,见图3。可以看出,总VOCs在工作日的平均浓度高于非工作日17.2%,其中烷烃、烯烃、芳香烃在工作日的平均浓度分别高于非工作日11.9%、30.7%、17.4%,各组分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周末效应,可能与工作日机动车源、工业源等活动增加有关。氮氧化物在工作日的平均浓度较非工作日高60.0%,表现出显著的周末效应,由于氮氧化物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进一步证实了机动车源对工作日的重要贡献。

2.3VOCs物种间的相关性及来源分析

将大气寿命近似的VOCs物种作相关性分析,由于相同的物理混合、光化学去除过程会引起相同的浓度变化,则两者在大气中的浓度比值等于其在排放源中的比例,由此可以大致判断其主要来源[8]。表2为青岛市VOCs优势物种相关性分析。由表2可知,反-2-丁烯与顺-2-丁烯的相关性较高,且比值为1.23,与北京隧道实验的结果[15]接近,可推断这2种烯烃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苯、甲苯、乙苯相关系数在0.6~0.9之间,说明其排放源类似。甲苯/苯的比值(T/B值)可用来评价机动车尾气对苯系物的贡献,一般认为T/B值接近2.0表示机动车尾气贡献显著[3],T/B值偏离2.0越远说明受机动车影响越小,而受溶剂挥发、工业源等影响越大。研究表明中国香港机动车贡献显著(T/B值为2.27)[16],而珠三角工业区则主要受工业源影响(T/B值为4.8)[17]。青岛市T/B值为0.56,远小于2.0,说明溶剂挥发、工业源影响较大。烷烃物种与苯系物的相关性较低、污染来源不同,一般认为烷烃来自机动车排放、汽油挥发或燃料泄漏等过程。表2中丙烷和正丁烷、异丁烷的相关系数均在0.60以上,且与乙烯(燃烧过程产物)、异戊烷(汽油主要组分)相关性较低,由于丙烷是液化石油气(LPG)主要成分[15],可判定这3个物种主要来自以LPG为燃料的车辆排放。

2.4化学反应活性

臭氧为二次污染物,是复杂光化学反应的产物,并且受气象因素的影响。通常用OH自由基消耗速率(LOH)估算初始过氧自由基(RO2)的生成速率,该反应是臭氧形成过程的决定步骤[18],因此可通过LOH值大致比较不同组分对臭氧生成的贡献。研究得出,夏、冬季青岛市VOCs组分中烯烃浓度虽然只占10.1%~15.0%,但其臭氧生成贡献最高,占总VOCs的68.1%~77.7%;烷烃虽占VOCs总浓度的大部分比例,但由于其化学反应活性较低,夏季的臭氧生成贡献为15.1%,冬季仅为11.6%;芳香烃对臭氧生成贡献在夏季为7.2%,冬季增加至20.3%。青岛市大气VOCs组分中烯烃的臭氧生成贡献远高于烷烃和芳香烃,这与广州地区的研究结果相似[6],而上海和深圳地区则主要以芳香烃最高[5,8]。分析夏、冬季臭氧生成贡献较高的VOCs物种可得,夏季前5位贡献较高的物种(按照LOH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反-2-丁烯(0.50s-1)、顺-2-丁烯(0.44s-1)、1,3-丁二烯(0.38s-1)、异戊二烯(0.38s-1)、异丁烯(0.30s-1),均为烯烃化合物,且LOH值均在0.30s-1以上;冬季前5位贡献较高的物种依次为1,3-丁二烯(0.52s-1)、异戊二烯(0.41s-1)、顺-2-丁烯(0.23s-1)、乙烯(0.15s-1)、乙苯(0.15s-1),除1,3-丁二烯、异戊二烯的LOH值超出0.30s-1外,其余物种LOH值均较低。

秋季值周总结篇10

1.研究区概况

镇平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东依卧龙区、南毗邓州市、西接内乡县、北连南召县,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秦岭山脉东延,伏牛山地质带中,南阳盆地西北侧,兼南北气候之长、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东经111°58''-112°25'',北纬32°51''-33°21'',平均海拔高度在130-1100m,面积1500平方公里,人口94万人。

2.资料与方法

资料取自镇平县气象观测站1960年-2010年的观测值,选取平均降水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使用的主要方法有: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变换等方法。

3.镇平县年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镇平县降水量空间分布总特征是:从北部山区向南部平原递减。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600~800mm。北部山区二龙、高丘、老庄等乡镇海拔200m以上的山区,年雨量为800-1100mm,为镇平县多雨区;由于地形的地力抬升作用,暖湿气流遇山地极易成云致雨,致使山地降水量普遍多于川谷,如北顶、四山、老庄等,为多雨中心,年降水量可达1000mm以上。南部平原地区降水量相对偏少,中部地区属过渡地段。

4.降水量时序变化特征分析

4.1年平均降水量变化特征

50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图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镇平县年平均降水量约为709.4mm,近51年来,镇平县降水量距平呈波动趋势。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降水降水变化每6年为一个变化周期(丰水期和枯水期),90年代变化剧烈为旱1年涝1年自然灾害频发阶段,量的年际变化较大,极易出现极端偏少或偏多年份,使得镇平县极端旱、涝等事件更加突出。

4.2季节降水量变化特征

4.2.1春季降水量变化特征

镇平县春季的平均降水量为139.5mm,而南阳春季平均降水量为156.6mm,比南阳偏少10.9%,相比之下镇平县春季降水略有不足,春旱时有发生。从资料可见,历年春季自然降水总体上看变化不是太明显,距平呈波动趋势。近51年中,春季降水1991年最多,季雨量达244.0mm;2001年最少,季雨量仅10.3mm。春季降水量年际间的振幅较大,1963年降水量仅45.3mm,比平均值偏少67%,而1964年降水量达236.5mm,比平均值偏多1倍多。春季降水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存在周期震荡,准25年及小尺度3~5年上的周期震荡非常明显。春季降水经历了少一多一少一多一少一多6个循环交替。1962年以前降水偏少,1963年-l969年降水偏多,1970年-1981年降水偏少,1982年-1989年降水偏多,1990-1994年降水偏少,1995-2004年降水偏多,2005年以后降水偏少,而2005年以后等值线还没有闭合,说明2008年后一段时间降水将会偏少,近年来经常出现冬春连旱现象。在3~5年的小尺度上,春季降水经历了少一多一少一多等15个循环交替,有更多的降水偏多期和偏少期的循环交替。

4.2.2夏季降水量变化特征

镇平县夏季的平均降水量为381.4mm,占全年降水的52%以上。其阶段趋势变化特点不太明显,平稳递减。夏季降水量在1985年以后异常偏多的年份仅有4年,而异常偏少的年份则明显增多,这种变化特征说明夏季极端洪涝事件发生的概率在减少但如果出现即为大涝,在2010年7.23特大暴雨灾害中镇平县损失多达1.3亿元,发生严重伏旱的概率在增加。

夏季降水有准15年周期,夏季降水经历了多一少一多一少一多一少一多7个循环交替;在35年时间尺度上,夏季降水经历了少一多一少一多等l6个循环交替;在等值线图的底部小时间尺度上,则有更多的相对多雨期和少雨期的循环交替。可见,夏季降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比常年偏多,夏季降水的增多势必影响到全年的降水。

4.2.3秋季降水量变化特征

秋季平均降水量为153.4mm,而南阳秋季平均降水为163.7mm,相差了10.3mm,在南阳属偏少县。从资料可见,近51年来镇平县秋季降水也呈波动趋势,与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在2000年以前降水量异常偏少的年份大于偏多的年份,这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尤为明显。秋季降水的周期不显著,期间秋季降水经历了多一少一多3个循环交替,1960年-1975年以及2000年以后2个时期降水偏多,1975年~2000年降水偏少,其中1985年降水比常年偏多;3~5年时问尺度的周期震荡从1965年-2005年都较活跃,存在降水较多和较少的循环交替。

4.2.4冬季降水量变化特征

镇平县冬季降水以液态-固体混合形式降落。冬季平均降水量为35.1mm,年际间变化明显。从资料分析,可以把冬季降水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为降水偏s少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为降水偏多期,进入2l世纪后降水则普遍偏少。近51年中冬季降水1990年最多,季降水量达82.4mm;2010年最少,季降水量仅9mm。冬季降水的周期也不显著。1980年以前以及2000年以后降水偏少,1980年-2000年降水偏多;3-5年时问尺度的周期变化存在少一多等12个周期震荡。

5.降水量未来变化趋势

分析表明,近51年来镇平县年降水量基本呈现了周期性的特点,准l2年周期振荡比较显著。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期的多雨期,60-80年代后期的少雨期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又一少雨期,反映了该地区年降水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根据山西省年降水的年际变化规律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初步估计未来10年左右,镇平县将进入少雨期,少雨期之后,将可能逐步转入下一个多雨期。

6.结论

分析的局部化特性可展现降水时间序列的精细结构,为分析气候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等农业生产关键问题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途径。镇平县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既受天气系统的制约,叉受地形等地理环境的影响,造成明显的地区性差异。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由盆地到高山递增。近51年来,镇平县降水量总体呈波动变化趋势。 [科]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气象出版社,2003,11(1).

[2]余剑莉.统计天气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3]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气象教研室编.天气分析和预报[M].科学出版社,1978.9.

[4]施能,陈家其,屠其璞.中国近100年来4个年代际的气候变化特征[J].气象学报,1995.

[5]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与方法[M].气象出版社,1979.

秋季值周总结篇11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4.20.035

Seasonal Variation of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of Baizang Sheep

ZHOU Ming-liang,CHEN Ming-hua,WU Wei-sheng,XIE Rong-qing,

JIANG Shi-hai,YANG Ping-gui

(Sichuan Academy of Grassland Science, Chengdu 611743, China)

Abstract: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of Baizang sheep in four seasons were studied to understand its seasonal chang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piration rate of Tibetan sheep changed from 32.74 to 49.96 times per minute, while the body temperature and heart rate were from 39.27 to 39.73 ℃ and from 88.75 to 104.63 times per minute, respectively. The indexs of WBC, MCV, MCH and MCHC in autumn and winter were extremely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spring and summer. RBC, HCT and RDW-CV in autumn and winter were extremely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spring and summer. PLT and HGB changed in different seasons with no significance. The indexes of AST, TP, ALB, GLO, LDH PCHE GLU, CHOL and CA in summer and autumn were relatively higher than those in winter and spring, while ALT and ALP were relatively higher in spring and autumn.

Key words: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 Baizang sheep; Tibetan sheep; white suffolk sheep

白萨福克羊是澳大利亚于1977年开始培育的一种头和四肢为白色的萨福克羊品种,在萨福克羊的基础上,导入无角陶塞特羊和边区来斯特羊的血液,在杂二代中剔除有黑斑个体逐步选育提高其生产性能而培育出的肉用绵羊品种[1]。近年来,我国北方引进了白萨福克羊,广泛开展了白萨福克羊与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2]、小尾寒羊[3]和甘肃高山细毛羊[4]等绵羊品种的杂交,杂交后代在初生重、断奶重、6月龄体重以及周岁体重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白萨福克羊与当地的羊只杂交,杂交优势明显体现在早期生长速度,因此,白萨福克羊可以作为优质肥羔生产的终端父本。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于2009年从澳大利亚引进了12只白萨福克羊(3,9),在成都市新津县的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的基地内进行了为期2年的过渡期饲养,同时,将公羊运输至红原县的四川省藏绵羊原种场内与当地藏绵羊杂交,生产的后代简称“白藏羊”,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得到一批白藏杂交F1羊。高原的高寒、低氧、高海拔气候环境是养殖白藏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测定了白藏羊的生理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以期储备白藏羊的生理常值和血液生化常值,为白藏羊的疾病监测、环境适应以及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四川省红原县位于北纬31°51-33°19′、东经101°51′-103°23′,全县平均海拔为3 600 m,属于大陆性高原寒温带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寒冷,四季不分明,春、秋短促,长冬无夏,热量低;干雨季节分明,雨热同季;日照长,太阳幅射强烈;灾害性天气多;1月为冷月,平均气温-10.3°C,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10.9 ℃;极端最低气温为-36 ℃,最高25.6 ℃;年均日照2 417 h,年均降水量为753 mm,80%是集中在5~10月,年均积雪期为76 d,长则3个月,短则2个月左右。红原县的天然草场面积77.2万hm2,可利用优质草场面积达74.7万hm2,为牦牛、绵羊等家畜提供了优质饲草料资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群体

白萨福克羊经过成都市新津地区的过渡饲养后,于2011年夏季运输至红原地区进行饲养,同时,开展白萨福克羊与藏绵羊杂交改良。试验以白藏羊为研究对象,选择1~2岁的白藏羊进行生理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按春、夏、秋和冬等四个季节进行测定。

1.2 血样采集

早上空腹颈静脉采血2 mL。1 mL注入加有EDTA-K2抗凝剂的一次性真空采血管中,随后将采血管缓慢180°轻轻颠倒混匀5~6次,用于血液生理指标测定;余下1 mL注入不添加抗凝剂的一次性真空采血管中,不进行混匀处理,自然状态下凝固,用于血液生化指标测定。样品低温保存并及时送检。

1.3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利用HC-300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样本中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血红蛋白含量(HGB)、红细胞平均容量(MCV)、红细胞比积(HCT)和血小板计数(PLT)等9项指标。CS-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乳酸脱氢酶(LDH)、总钙(CA)、总胆固醇(CHOL)、葡萄糖(GLU)、胆碱酯酶(PCHE)、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总蛋白(TP)、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等11项指标,具体测定方法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分析

采用SAS6.1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藏羊生理指标

白藏羊生理指标季节性变化见表1。白藏羊的呼吸次数以春季最高,为(49.96±17.62)次/min,以冬季最低,为(32.74±21.33)次/min,春季与秋季、夏季与冬季差异不显著(P>0.05),春季与秋季极显著高于夏季与冬季(P0.05),显著高于秋季与冬季(P0.05),显著高于冬季(P0.05);心率以春季最高,为(104.63±10.39)次/min,以秋季最低,为(88.75±8.32)次/min,春季与夏季差异不显著(P>0.05),极显著高于秋季与冬季(P

2.2 白藏羊血液生理指标

白藏羊不同季节的血液生理指标见表2所示。MCH和MCHC两项指标以秋、冬两季较高,并极显著高于春、夏两季(P

2.3 白藏羊血液生化指标

白藏羊不同季节的血液生化指标见表3所示。ALT、AST、TP、ALB、GLO和LDH等指标以秋季相对较高,TP和GLO两指标夏、秋两季差异不显著(P>0.05),极显著高于春、 冬两季(P0.05),秋、 春、 冬三季差异不显著(P>0.05),但秋季极显著高于夏季(P0.05),春季极显著高于夏、秋两季(P0.05),极显著高于秋季(P0.05)。CHOL指标以夏季最高,与冬秋两季差异不显著(P>0.05),显著高于春季(P0.05)。CA以冬季最高,极显著高于春、夏和秋三季(P

3 讨论

高原的气候环境平原地区相对较为恶劣,主要表现在昼夜温差较大,季节变化引起季节温度与空气中有效含氧量呈现季节性的差异。高原动物的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白藏羊会形成机体对环境的抵抗而随之变化。此次试验是依据季节变化而设计白藏羊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白藏羊的体温在春、夏两季相对高于秋、冬季节;呼吸频率是衡量动物是否适应高原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藏绵羊主要表现在春、夏两季的呼吸频率低于高于夏、冬两季;心率的变化跟体温的变化一致,春、夏两季相对高于秋冬季节。

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是3种不同的细胞,可通过观察其数量变化、形态分布等来判断动物个体的生理机能是否正常。高原饲养的白萨福克羊春、夏季节的白细胞计数WBC跟过渡饲养期间的指标[1]比较接近,低于甘肃饲养的白萨福克羊和德克赛尔羊[5]、波德代羊[6]、多浪羊[7]、大尾寒羊[8]、凉山半细毛羊[9]等,但秋、冬季节的WBC高于春夏季节和提及的绵羊品种;红细胞计数是春、夏季节的指标高于过渡期间的指标,在中国家养绵羊的红细胞计数范围内,跟国内其他绵羊群体比较,红细胞计算比较接近。HGB所测得的结果,跟国内的比较,发现跟国内的绵羊没有太大的差异。PLT在中国家养绵羊的正常范围内。四季中,呈现规律性的变化,WBC、MCV、MCH、MCHC等指标以秋、冬两季高于春、夏季节,RBC、HCT、RDW-CV等指标以春、夏季节高于秋、冬季节。

试验所测定白萨福克羊的AST、TP、ALB、GLO、LDH、CA和CHOL等指标在冬、春季节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夏、秋季节相对较高,PCHE、GLU和ALP 在冬、春季节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而在夏秋季节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ALT和ALP在冬、春季相对较高,在夏秋季节相对较低。总蛋白是白蛋白和球蛋白共同组成,营养不良或消耗增加时可导致总蛋白的降低[10],在夏、秋季节,藏绵羊从牧草中获取机体需要的足够营养,但在冬、春季节,高原草地牧草严重缺乏,导致摄入的蛋白营养物质严重不足,从而引起总蛋白以及白蛋白和球蛋白的降低,肝脏代谢降低。胆碱酯酶由绵羊的肝脏实质细胞合成,夏、秋季白萨福克绵羊的营养较充足,胆碱酯酶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保持正常的生理代谢,冬、春季严重缺草,胆碱酯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提高了肝脏的代谢功能,以应对恶劣的严重缺乏牧草的季节的营养需求。

参考文献:

[1] 周明亮, 陈明华,吴伟生,等.白萨福克羊高原过渡期适应性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2013,34(9):73-77.

[2] 王 骁,张国庆,杨菊清,等.白萨福克羊与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杂交效果分析[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2012,32(4):10-13.

[3] 刘伯河,黄玉富,杨东贵,等.不同肉羊杂交组合筛选试验[J].甘肃畜牧兽医,2013(8):54-55.

[4] 王继卿,李少斌,周智德,等.不同杂交组合6月龄羔羊生长及产肉效果分析[J].畜牧与兽医,2010,42(7):37-40.

[5] 王大愚, 赵有璋.白萨福克羊和特克塞尔羊生理生化常值的测定[J].家畜生态学报,2007,28(6):54-57.

[6] 王玉琴,赵有璋.波德代羊主要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和分析[J]. 甘肃畜牧兽医,2003(3):2-4.

[7] 李 海,饶丽娟,石长青.多浪羊的生理生化常值测定[J].畜禽业,2011(5):10-11.

秋季值周总结篇12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1.012

Impact Analysis of the Detection Environment Change on the Observation of Irradiance in Turpan,Xinjiang

QIN Rong1,YAO Zuo-xin1,YANG Yan-ling2,JING Li-hong3,YANG Xian4,WANG Xiu-qin5,XING Zhi-fang2

(1.Xinjiang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er,Urumqi 830002,China;2.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Hami Prefecture,Hami 839000,Xinjiang,China;3.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Tacheng Prefecture, Tacheng 834700, Xinjiang, China; 4.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Urumqi City, Urumqi 830002, China; 5.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Xinjiang, Urumqi 830002, China)

Abstract: The data of total radiation and sunshine duration of Turpan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in last 30 years(1985-2014) were selected fo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the data of Urumqi and Yanqi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of the same period,and the SPSS and the R analysis software were used for the homogeneity test of annual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data of radiation and sunshine duration of Turpan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and that of the comparativ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ies had poor coherence as the detection environment having been severely damaged. Of which,the total radiation data occurred uncontinuous changes in 1992 and 2010 and the sunshine duration data occurred uncontinuous change in 2010(failing to pass the significance level test at α=0.01). Since 2010,the data of total radiation and sunshine duration of every month from January to March and September to December has occurred uncontinuous changes(failing to pass the significance level test at α=0.01). The explanation is that the clusters of high-rise buildings in south and southwest of Turpan observation site overshadow the whole observation site with the changes of sun elevation angles in autumn and winter.

Key words: detection environment; radiation; sunshine; impact; Turpan of Xinjiang Aygur autonomous region

夂蜃柿鲜墙行气候变化研究及气候预测的基础[1-4],气候资料除携带区域气候变化自身的因素外,还携带许多大气环境信息,其中包括城市化和土地利用等人为影响因素[5-12],以及台站迁徙、仪器变更及资料处理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变更等因素,这些均可使单站气候资料携带有非均一的信息[13-22],这些非气候变化的因素可能会导致气候资料序列研究产生矛盾的结论。因此,近年来很多权威学者对于减少气候资料的非均一性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气象台站被城市包围,或成为城市中心区域,其观测的气候资料已经不能真实的代表大气状况;为使气候资料具有代表性,中国气象局对大量已严重城市化的台站进行了迁徙,而关于城市化对气候资料的影响和站址搬迁前后资料的对比分析多见于对其单一分析的研究[1-22]。吐鲁番站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气象站,由于台站四周环境恶化,不仅导致温度、湿度、风等资料的连续性受到直接影响,而且对辐射及日照资料的观测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以往分析的结果表明探测环境变劣很少会波及到辐射资料,虽然辐射还受到大气透明度、云、降水、湿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吐鲁番地区而言,冬、春季少云,降水偏少,在大气透明度极好的情况下,观测场四周高大障碍物的出现对所观测的辐射资料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国家站与同期乌鲁木齐、焉耆2个相邻站的总辐射量、日照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区域一致性和均一性分析,找出非均一性的年、月,同时找出影响总辐射量、日照观测资料非均一性变化的根本原因,对断点资料进行插补订正,为气象服务及科研工作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务。

1 台站探测环境情况及资料选取

1.1 观测站基本情况

吐鲁番辐射站始建于1960年2月,站址位于吐鲁番市老城东门外(东经89°14′,北纬42°58′),观测场海拔高度30.0 m;1992年7月1日由人工观测改为自动观测;1994年起大规模兴建楼房,至2009年以后,在观测场直线距离90 m的东南方至西南方分别建成数栋高层建筑,最高仰角达38.4°,探测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图1),2013年环境评估仅得61.4分。目前恶劣的环境状态已使得观测站所获取的资料将完全失去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气象资料的要求。

1.2 资料选取与方法

为了分析城市化对吐鲁番站辐射量观测资料的影响,选取乌鲁木齐、焉耆2个站为参考观测站,参考观测站选择的标准是:第一,与吐鲁番距离较近,即属于同一气候大区;第二,参考站观测资料序列与吐鲁番站平行年代长,且未迁过站;第三,参考观测站多年来探测环境变化小。

为保证资料的一致性,采用吐鲁番站、参考观测站最近30年(1985-2014年)的总辐射量、日照时间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对1985-2009年辐射量、日照资料进行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除吐鲁番与乌鲁木齐辐射资料相关性不够显著外,其他资料相关性均显著。所用资料来源于新疆气象信息中心,且滤去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只携带环境变化的影响因素。

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区域一致性和均一性分析,同时对吐鲁番站1985-2009年和2010-2015年的资料进行区域一致性分析,并对各要素进行t检验[23]和F检验[24],用以分析资料的均一性变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辐射量、日照时间的变化

2.1.1 总辐射量、日照时间年变化趋势 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吐鲁番站与乌鲁木齐站、焉耆站总辐射量和日照时间随时间序列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对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图2)。

图2a是吐鲁番与乌鲁木齐、焉耆站1985-2014年总辐射量资料变化趋势。由图2a可见,乌鲁木齐站由于辐射仪器老化,造成2012年总辐射值异常偏低。1985-2009年期间吐鲁番站总辐射变化趋势介于乌鲁木齐与焉耆站之间,高于乌鲁木齐站;2009年以后吐鲁番站总辐射量资料随时间变化趋势与参考站相反,总辐射量以-78.44 MJ/(m2・10年)的速率显著减小,乌鲁木齐、焉耆站以132.73、52.98 MJ/(m2・10年)的速率显著增加。

图2b是吐鲁番与乌鲁木齐、焉耆站1985-2014年日照时间变化趋势图。由图2b可见,1985-2003年吐鲁番站日照时间变化趋势均高于乌鲁木齐站,与焉耆站基本同步,2004年呈现出不规律下降趋势,2009年以后日照时间下降极为显著,并以-124.43 h/10年的速率显著减小,其降幅跌破历史平均值且低于2个参考站,线性趋势的差异随时间推移在不断增大,而同期乌鲁木齐、焉耆两站表现为显著增加趋势,其倾向率分别为163.57、88.94 h/10年,表明吐鲁番站与乌鲁木齐、焉耆站区域一致性越来越差,且吐鲁番站日照时间减少速率明显大于总辐射量减少速率,原因在于总辐射量是指水平面上,天空2π立体角内所接收到的太阳直接辐射量和散射辐射量之和,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而日照时间则是太阳直接辐照度达到或超过120 W/m2的那段时间总和。

2.1.2 总辐射量、日照时间月变化 分别绘制了1985-2009年(25年)、2010-2014年(5年)各月平均总辐射量、月平均日照r间分布图(图3)。由图3可知,4-9月两者基本同步,10-12月与1-3月差值呈逐步分离状态。结合实况记录进行分析发现,自2010年9月起每天正午12:00后日照时间逐步减小,直至11月18日至翌年1月27日前后(平均70 d)12:00后日照记录均为0.0 h;从理论上分析,北半球每年9月23日(秋分)前后,日照时间随之缩短,至12月22日(冬至)前后,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随后日照时间由最短开始慢慢延长,至翌年3月21日(春分)左右,日照时间延长。由此结合图1,从吐鲁番站日照时间原始记录分析发现,2009年以后,每年的9月23日至翌年3月21日期间,观测场正南方和西南方密集重叠的高层建筑从正午12:00之后,随着太阳高度角的逐步减小,逐渐将整个观测场遮蔽,12月22日冬至过后随着太阳高度角增大,观测场遮蔽面积逐步增大。受太阳活动及台站周边探测环境影响导致每年11月18日至翌年1月27日前后近70 d时间正午12:00后无任何日照记录。其他冬半年资料也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减小或增大采集到与实际大气状况完全不符的数据(查询该时段的云量、湿度、降水、视尘现象发现,仅低云量对总辐射量及日照有些影响)。可以判定自2010年起整个冬半年所观测的总辐射量和日照时间资料不能真实代表当时的天空状况。

2.1.3 总辐射量、日照时间季变化 根据对总辐射量、日照时间实况资料及站址探测环境改变年代综合分析,将1985-2014年分为1985-2003、2004-2014年(第一种断点方式,辐射仪器换型,探测环境改变,但不是很明显)与1985-2009、2010-2014年(第二种断点方式,探测环境受到严重破坏)2个断点,重点分析2种断点方式下2个时段总辐射量、日照时间平均值差值,结果(表1)表明,吐鲁番站总辐射量、日照时间平均值差值表现出十分明显的时间性和季节性变化特点。

从表1可以看出,春季除第二种断点方式总辐射量差值偏大外(12.81 MJ/m2),其他差值相对偏小;夏季总辐射量差值为负值(-8.16 MJ/m2),与近几年夏季短时对流天气频发有直接关系。秋、冬季总辐射量差值和日照时间差值都表现出异常偏大,且第二种断点方式的总辐射量差值和日照时间差值均在40.00 MJ/m2和40.00 h以上,从侧面反映出2003年之后探测环境就在逐步恶化,到2009年后环境变劣发展到巅峰状态(66.66 h),进一步证明了台站观测环境的改变对辐射量和日照时间观测值的影响是完全一致的。另外,从表1也可以看出,夏季因太阳高度角大对平均值差值影响相对较小,而秋、冬季随着太阳高度角的逐渐减小,导致秋冬季差值明显增大,春季次之,主要原因是观测站东南至西南方向密集重叠的高层建筑严重阻挡了阳光照射,从而导致总辐射量、日照时间迅速减小,使资料序列发生了不连续变化。

2.2 资料序列均一性分析

2.2.1 总辐射量、日照时间年值均一性 在对气象资料均一性研究中,发现许多气象资料非均一性是由于观测站位置的迁徙、周围环境的改变、观测仪器和安装方法的更新等所造成的。特别是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新的观测设备的采用,这一情况就更为突出[8]。对吐鲁番站1985年以来观测资料的年月值序列进行均一性分析,首先采用最大F检验[24],对年辐射量和年日照时间进行检验,检验出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下,年辐射量数据在2010年存在显著的跳变点,而年日照时间在2011年存在显著跳变点;虽然在1992年辐射仪器存在仪器换型,但通过检验发现,该时间点并没有检测出显著的趋势拐点,这可能和PMFT方法的检验特点有关,在检验过程中,该变化被要素本身历史变化趋势的演变所掩盖。应用t检验方法[23](显著水平为0.01)对其年值序列分别进行检验,结果发现两种检验方法都表现出2010年以后,观测场四周相继建成多处商业楼和高层住宅楼,观测站环境变劣达到巅峰,使吐鲁番站年总辐射量、日照时间资料产生了拐点;另外,由于辐射仪器1992年7月由人工观测改为自动观测,也使年总辐射量资料产生了拐点,但不是很明显,两种检验结果都显示出2010年以后有断点,具体见图4。

2.2.2 总辐射量、日照时间月值均一性 采用t检验和F检验,对吐鲁番站1985-2009年观测资料的平均值和2010-2014年观测资料的平均值进行显著性检验,以显著性水平达到0.01作为通过检验的标准,检验要素包括总辐射量、日照时间月值,检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检验年份内1-3月、9-12月未通过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仅4-8月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各要素的月值差异显著,秋末及整个冬季影响极其明显,全年各月仅有42%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比较而言,年值从2009年以后总辐射量资料不能连续使用,月值2009年后1-3月、9-12月总辐射量资料不能连续使用,仅4-8月数据可连续使用。

2.3 影响辐射量的主要气象要素变化

利用倾向趋势法[23]对吐鲁番四季云量、日照时间变化趋势及其显著性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利用相关分析法[23]分析总辐射量、日照时间与各气象要素间的相关关系,并对影响总辐射量、日照时间变化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见表4。

2.3.1 云量、相对湿度、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由表3可知,吐鲁番近30年总云量、相对湿度呈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以年最为明显,减幅分别为2.00成/10年、25.04个百分点/10年(P

2.3.2 云量、相对湿度、降水量与日照时间、总辐射量的相关性 从吐鲁番四季、年日照时间与云量、相对湿度和降水量的线性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表4)来看,除年日照时间与总云量呈正相关外,四季日照时间与总云量呈负相关,尤其是春、夏季较显著。年、春季、夏季、秋季日照时间与低云量呈显著负相关,尤其是年、秋季达到极显著水平。年、季日照时间与相对湿度、降水量关系不大。总辐射量除与年总云量、年和秋季低云量呈显著负相关外,与其他指标关系均不大。

2.3.3 日照时间、总辐射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根据以上分析,大部分季节总辐射量、日照时间与云量、相对湿度和降水量均表现为负相关,年日照时间除与低云量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外,与总云量、相对湿度和降水量均呈正相关;年总辐射量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云量、降水量呈较明显的负相关。从表3和表4来看,近30年总云量、相对湿度和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只有低云量呈增加趋势,这说明吐鲁番站总辐射量、日照时间减少与低云量的增加也有一定关系。

4 结论

1)吐鲁番站总辐射量、日照时间资料与参照站相比一致性较差,1992、2010年,总辐射量、日照时间在显著性水平0.01的条件下资料发生了不B续;2010年起,除4-8月外,其他月份的总辐射量、日照时间资料在显著性水平0.01的条件下未通过检验,即资料发生了不连续。

2)2010年至今,总辐射量、日照时间资料每年11月18日至翌年1月27日前后(平均70 d)每天正午12:00以后日照时间均为0.00 h,主要原因是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探测环境变化导致整个午后观测场全部被障碍物遮蔽所致;而次要原因为低云量呈增加趋势,秋季增幅为0.46成/10年(P

3)城市化对年变化影响最为显著,四季表现及影响各不相同,秋末至整个冬季表现最为显著。

4)吐鲁番站年值资料自2009年以后总辐射量、日照时间资料不能连续使用;月值资料2009年后1-3月、9-12月总辐射量、日照时间资料不能连续使用,仅4-8月资料可连续使用。

5)对检验出的断点资料要进行插补订正,方可为各行各业气象服务及科研工作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高晓容,李庆祥,董文杰.五台山站历史气候资料的均一性分析[J].气象科技,2008,36(1):112-118.

[2] 鞠晓慧,屠其璞,李庆祥.我国太阳总辐射月总量资料的均一性检验及订正[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29(3):336-341.

[3] 江志红,黄 群,李庆祥.近50年中国降水序列均一性检验与订正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13(1):67-74.

[4] 王秋香,周昊楠,陈晓燕.单站资料均一性对本地气候资料趋势结果的影响[J].沙漠与绿州气象,2010,4(4):1-5.

[5] 郑玉萍,李景林,赵书琴,等.乌鲁木齐近48a城市化进程对降水的影响[J].干旱区地理,2011,34(3):442-448.

[6] 潘竟虎,李宝娟.基于空间PCA的兰州市热环境人文驱动因素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1,34(4):662-669.

[7] 张 健,章新平,王晓云,等.北京地区气温多尺度分析和热岛效应[J].干旱区地理,2010,33(1):51-58.

[8] 李景林,郑玉萍,赵书琴,等.乌鲁木齐及昌吉两城市发展对日照时数的影响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9,32(4):519-526.

[9] 程胜龙,王乃昂.近70年来兰州城市气温的变化[J].干旱区地理,2004,27(4):558-563.

[10] 车慧正,张小曳,李 杨,等.近50年来城市化对西安局地气候影响的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6,29(1):53-58.

[11] 司 鹏,李庆祥,轩春怡.城市化对北京气温变化的贡献分析[J].自然暮ρПǎ2009,18(4):138-144.

[12] 翟盘茂,任福民.中国近四十年最高最低温度变化[J].气象学报,2997,55(4):418-429.

[13] 张晓平,周春珍,郝传静,等.平阴国家气象站迁移对比观测资料差异分析[J].山东气象,2009,29(3):29-31.

[14] 王秋香,李庆祥,周昊楠,等.中国降水序列均一性研究及对比分析[J].气象,2012,38(11):1420-1428.

[15] 周吴楠,陈晓燕,王秋香.昌吉站迁站对温压降水要素影响的分析[J].沙漠与绿州气象,2010,4(5):40-43.

[16] 王 颖,刘小宁.自动站与人工观测气温的对比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2,13(6):741-748.

[17] 任芝花,冯明农,张洪政,等.自动与人工观测降雨量的差异及相关性[J].应用气象学报,2007,18(3):358-363.

[18] 袁云贵,宋彦棠.都匀市气象局迁站对比观测各气象要素差异分析[J].贵州气象,2008,32(2):31-33.

[19] 苑 跃,赵晓莉,王小兰,等.自动与人工观测风速和风向的差异分析[J].气象,2011,37(4):490-496.

[20] 沈 艳,任芝花,王 颖,等.我国自动与人工蒸发量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8,19(4):463-470.

[21] 曹丽娟,肖苏君.内蒙古自动站与人工观测数据差异对比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26(5):64-68.

秋季值周总结篇13

Analysis on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in Yushu Area from 1971 to 2015

WEI Yong-liang HAN Fang-xin YANG Yong-shou

(Yushu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in Qinghai Province,Yushu Qinghai 815000)

Abstract Aiming to understand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ity of temperature in Yushu area in recent 45 years,the climat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decade,annual,seasonal and monthly temperature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observed data of precipitation during 1971-2015. The periods of annual and seasonal temperature in Yushu area were also analyzed by using the wavelet transform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nual temperature increased with a tendency of 0.437 ℃/10 a,the increased average temperature was about 2 ℃;in Yushu area,climate change had obvious seasonal variation,the temperature rising rate of spring,summer,autumn and winter were 0.279,0.397,0.460,0.591 ℃/10 a,spring warming rate was the lowest,winter heating rate was the highest. Monthly warming rate was in rising trend,the maximum monthly average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ppeared in December during the recent 45 years,with a total of raising temperature 3.2 ℃,and the second was in November;the minimum monthly average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ppeared in October,and the second was in May.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in Yushu area changecl suddenly from low to high in 1997,the significance level reached 0.01. The temperature of spring,summer,autumn and winter changecl suddenly in 1994,1994,1993 and 2002,the annual and seasonal temperature showed a main periodicity of 22 years.

Key words temperature;climate change;wavelet transform;Yushu Qinghai;1971-2015

近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1],区域局地响应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丁一汇等[2]对中国近百年来温度变化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王绍武等[3]给出了中国近100年温度序列,1880―1996年增温为0.44 ℃/100年,显著高于过去对中国气候变暖的估计值0.09 ℃/100年。王遵娅等[4]揭示了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的一些新特征,近10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总趋势基本一致,全国气温上升了0.4~0.5 ℃,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 ℃;中国20世纪初为冷期,之后逐步回升,到1940―1949年间达到最暖,之后又迅速变冷,且持续到70年代,然后再次出现了回升。郭志梅等[5]研究表明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气温呈十分明显的增温态势,冬季增温比夏季更加明显。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气温大多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变暖突变。唐国利等[6]利用1957―2000年气温资料研究发现南京地区的平均温度有明显的增温趋势,其中冬季的增暖趋势最大,而夏季呈下降趋势。在过去的50年中,玉树地区的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温度的变化趋势呈明显增加趋势[7]。

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玉树地区的气温发生了相对应的变化,有必要了解气温的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因此笔者选取玉树地区6个代表站近45年(1971―2015年)的平均气温资料进行研究,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M-K检验[8],分析了玉树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用小波变换方法[8-11]分析了玉树地区年际、季节气温的周期变化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本研究选择了均匀分布在玉树地区内的6个雨量站作为代表性站点,6个代表性站点分别为玉树站、囊谦站、杂多站、曲麻莱站、治多站、清水河站。考虑到资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提取站点1971―2015年45年同期日平均气温资料作为研究资料。文中所指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月至次年2月。

1.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包括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法、滑动T检验、小波变换等方法以及其他数理统计方法。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对玉树地区1971―2015年45年的气温进行趋势分析;用Mann-Kendall法和滑动T检验检验气温变量是否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判断突变点发生的位置,据此可直观而准确地确定发生突变的年份;利用小波变换对玉树地区1971―2015年45年平均气温进行细化分析,得到序列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升降交替规律,再利用小波方差确定序列的主周期。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

2.1.1 年代际变化。玉树地区年代际平均气温阶段性变化非常明显(图1),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00年代年均气温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年平均气温升高趋势更为显著。21世纪00年代与2011―2015年年均气温一致,均为1.1 ℃,比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以及90年代年均气温分别增加了1.4、1.3、1.0 ℃。分别对6个站的年代际变化进行分析,得到玉树市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00年代呈增加趋势,在00年代年平均气温升至最高,为4.6 ℃,00年代至2011―2015年呈降低趋势;杂多县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与玉树地区的变化趋势一致,均为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00年代年均气温呈持续增加的趋势,00年代与2011―2015年年均气温一致;囊谦县、治多县、曲麻莱县和称多清水河的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呈升高的趋势。

2.1.2 年际变化。图2为1971―2015年玉树地区年平均气温的线性变化,可以看出,1971―1997年为年平均气温偏低期,其中只有1984年、1988年、1994年、1996年的年平均气温高于多年平均值(0.3 ℃);1998―2015年为年平均气温偏高期,其中只有2000年的平均气温低于多年平均值。年均气温最高为1.9 ℃,在2009年出现,最低为-1.1 ℃,出现在1983年和1997年,两者相差3.0 ℃。从总的气候趋势看,玉树地区年气温呈明显升高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437 ℃/10年,45年来年平均气温升高了2.0 ℃。

分析玉树地区6个代表站1971―2015年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得到玉树地区6个代表站的年平均气温均呈升高趋势,治多县、曲麻莱县、囊谦县、称多清水河、杂多县以及玉树市的倾向率分别为0.468、0.451、0.415、0.461、0.457、0.355 ℃/10年,45年来各县站年平均气温分别升高了2.11、2.03、1.87、2.08、2.06、1.60 ℃;其中治多县的升高趋势最大,其次为称多清水河,然后分别为杂多县、曲麻莱县、囊谦县,玉树市的升高趋势最小。

2.1.3 气温的季节变化。由表1和图3可以看出,玉树地区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夏、秋、冬气温升温率分别为0.279、0.397、0.460、0.591 ℃/10年,近45年来各季的平均气温分别升高了1.26、1.77、2.07、2.66 ℃,其中春季的升温率最小,冬季的升温率最大。

气温在各年代间变化也不一致,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四季的平均气温均为偏低期,90年代的增温主要出现在春季,平均气温较70年代和80年代增加了0.6、0.8 ℃。进入21世纪后各季节均在增温,以冬季增温最为明显,平均气温比20世纪90年代增加了2.1 ℃,其次是秋季和夏季的增温,平均气温分别较90年代增加了0.8、0.7 ℃,春季的增温趋势最小,平均气温较90年代增加了0.2 ℃。2011―2015年代春季和夏季的平均气温与00年代持平,秋季平均气温较00年代升高了0.1 ℃,冬季平均气温较00年代降低了0.4 ℃。从总体来看,近45年间秋冬两季变暖最为明显,但是各年代间其变化趋势和变化幅度也不尽一致。进入90年代以后,春季的增加趋势较为显著,而进入21世纪之后,冬季的增温趋势最为显著。

从图3a可以看到,1971―1990年为气温偏低期,其中只有1972年、1979年、1984年的平均气温高于多年平均值(0.8 ℃);1991―2002年为平均气温持平期,在多年平均值上下波动;2003―2015年为气温偏高期,气温均高于多年平均值。春季最高平均气温为2.7 ℃,在1999年出现;最低平均气温为-0.7 ℃,出现在1990年,两者相差3.4 ℃。

从图3b可以看到,1971―1997年为气温偏低期,其中只有1972年、1979年、1988年、1989年、1991年、1995年以及1996年的平均气温高于多年平均值(9.6 ℃);1998―2015年为气温偏高期,其中只有2015年的气温低于多年平均值。夏季最高平均气温为11.3 ℃,在2010年出现;最低平均气温为7.8 ℃,出现在1976年,两者相差3.5 ℃。

从图3c可以看到,1971―1987年为气温偏低期,其中只有1974年、1975年的平均气温高于多年平均值(0.5 ℃);1988―2002年为平均气温持平期,在均值上下波动;2003―2015年为气温偏高期,气温均高于多年平均值。秋季最高平均气温为2.4 ℃,在2015年出现;最低平均气温为-2.1 ℃,出现在1972年,两者相差4.5 ℃。

从图3d可以看到,1971―2000年为气温偏低期,其中只有1987年、1994年、1999年的平均气温高于多年平均值(-9.7 ℃);2001―2015年为平均气温偏高期,气温均高于多年平均值。冬季最高平均气温为-6.9 ℃,在2006年出现;平均最低气温为-12.2 ℃,出现在1983年,两者相差5.3 ℃。

2.1.4 气温的月变化。表2为玉树地区1971―2015年各年代各月气温距平变化及变化倾向率。从表2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各月平均气温均为负距平;90年代3―7月以及11月的平均气温为正距平,其余均为负距平;00年代和2011―2015年代各月的平均气温均为正距平。说明玉树地区3―7月以及11月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持续升高,其余月份自进入21世纪气温持续升高。

从气候变化趋势看,玉树地区各月(1―12月)降水量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505、0.595、0.293、0.298、0.280、0.374、0.466、0.351、0.487、0.203、0.691、0.706 ℃/10年,玉树地区各月气温均呈升高趋势,近45年来各月平均气温增温最大的月份是12月,共增温3.2 ℃,其次是11月;增温最小的月份是10月,其次是5月。

2.2 突变检验

2.2.1 年平均气温的突变检验。图4为玉树地区年平均气温突变的Mann-Kendall检验,从图4中的UF曲线可以得到,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玉树地区年平均气温有一明显的上升趋势,这种上升趋势在90年代中期超过了显著性水平临界线0.05,21世纪之后远远超过了显著性水平临界线0.001。从图中还可以看到,正序列曲线UF和反序列曲线UB 2条曲线在1997年相交,说明玉树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时间90年代后期的上升趋势是一突变现象,并且是在1997年开始的。利用滑动t检验的结果与Mann-Kendall检验结果一致,结果显示玉树地区年平均气温是1997年发生突变的,显著性水平达到了0.01。

2.2.2 季节平均气温的突变检验。从图5中的UF曲线可以得到,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玉树地区各季的平均气温均有一明显的上升趋势,夏季和秋季的上升趋势在90年代中期超过了显著性水平临界线0.05,21世纪00年代中期以后远远超过了显著性水平临界线0.001;春季和冬季的上升趋势在21世纪00年代中期超过了显著性水平临界线0.05。从图中还可以看到,各季的正序列曲线UF和反序列曲线UB 2条曲线分别在1994―2000年、1994年、1993年以及在2002年相交,再利用滑动t检验对上述的检验结果进行检验,春季平均气温的t统计值极大值出现在1994年,说明玉树地区春季在21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上升趋势是一突变现象,并且是在1994年开始的。夏、秋、冬季的滑动t检验的结果与Mann-Kendall检验结果一致。

2.2.3 月平均气温的突变检验。利用M-K检验和滑动t检验对玉树地区各月的平均气温进行检验得到,1―9月以及11月和12月存在明显的突变点,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0.05的检验,其中5月、6月以及12月的通过了显著性水平0.01的检验,7月、8月、9月以及11月的通过了显著性水平0.001的检验;10月突变不明显,没有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2.3 年以及各季平均气温的周期变化特征

用小波变换方法对45年来玉树地区年平均气温(图6)进行了分析,玉树地区年平均气温时间序列在近45年变化过程中存在22年左右尺度的周期,在22年左右长的时间尺度变化层次上,年平均气温发生了由气温偏低到偏高的变化过程,突变的时间约为1997年左右。玉树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小波系数方差存在1个极大值,对应的时间尺度是22年,说明22年左右周期是年平均气温的主周期。

用小波变换方法对45年来玉树地区四季的平均气温进行了分析,玉树地区春季平均气温时间序列在近45年变化过程中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研究期内玉树地区气温存在3年以及22年左右尺度的周期,在3年左右长的时间尺度变化层次上,气温发生了由偏高偏低……6次交替循环过程;在22年左右长的时间尺度变化层次上,平均气温发生了由气温偏低到偏高的变化过程,突变的时间在1995年左右。玉树地区春季平均气温的小波系数方差存在2个极大值,对应的时间尺度是3年和22年,其中第一峰值为22年,说明22年左右周期是春季平均气温的主周期。玉树地区夏季平均气温时间序列在近45年变化过程中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研究期内玉树地区气温存在5年以及22年左右尺度的周期,在5年左右长的时间尺度变化层次上,气温发生了由偏高偏低……6次交替循环过程;在22年左右长的时间尺度变化层次上,平均气温发生了由气温偏低到偏高的变化过程,突变的时间在1994年左右。玉树地区春季平均气温的小波系数方差存在2个极大值,对应的时间尺度是5年和22年,其中第一峰值为22年,说明22年左右周期是夏季平均气温的主周期。玉树地区秋季平均气温时间序列在近45年变化过程中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研究期内玉树地区气温存在2年以及22年左右尺度的周期,在2年左右长的时间尺度变化层次上,气温发生了由偏低偏高……14次交替循环过程;在22年左右长的时间尺度变化层次上,平均气温发生了由气温偏低到偏高的变化过程,突变的时间在1995年左右。玉树地区秋季平均气温的小波系数方差存在2个极大值,对应的时间尺度是2年和22年,其中第一峰值为22年,说明22年左右周期是秋季平均气温的主周期。

玉树地区冬季平均气温时间序列在近45年变化过程中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研究期内玉树地区气温存在4年以及22年左右尺度的周期,在4年左右的时间尺度变化层次上,气温发生了由偏低偏高……5次交替循环过程;在22年左右长的时间尺度变化层次上,平均气温发生了由气温偏低到偏高的变化过程,突变的时间在1995年左右。玉树地区秋季平均气温的小波系数方差存在2个极大值,对应的时间尺度是4年和22年,其中第一峰值为22年,说明22年左右周期是秋季平均气温的主周期。

3 结论与讨论

(1)玉树地区年代际平均气温阶段性变化非常明显,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00年代年均气温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年平均气温升高趋势更为显著。年平均气温最高为1.9 ℃,在2009年出现,最低为-1.1 ℃,出现在1983年和1997年,两者相差3.0 ℃。玉树地区年气温呈明显升高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437 ℃/10年,45年来年平均气温升高了2.0 ℃。

(2)玉树地区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夏秋冬气温升温率分别为0.279、0.397、0.460、0.591 ℃/10年,近45年来各季的平均气温分别升高了1.26、1.77、2.07、2.66 ℃,其中春季的升温率最小,冬季的升温率最大。玉树地区各月平均气温均呈升高趋势,近45年来各月平均气温增温最大的月份是12月,共增温3.2 ℃,其次是11月;增温最小的月份是10月,其次是5月。

(3)玉树地区年平均气温是1997年发生突变的,显著性水平达到了0.01。玉树地区四季的平均气温分别是1994年、1994年、1993年以及在2002年发生突变的。玉树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以及四季平均气温的主周期是22年左右的周期。

4 参考文献

[1] 秦大河,陈振林,罗勇,等.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2):63-73.

[2] 丁一汇,戴晓苏.中国近百年来的温度变化[J].气象,1994,20(12):19-26.

[3] 王绍武,叶瑾琳,龚道溢.近百年中国气温序列的建立[J].应用气象学报,1998,9(4):392-401.

[4] 王遵娅,丁一汇,何金海,等.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J].气象学报,2004,62(2):228-236.

[5] 郭志梅,缪启龙,李雄.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的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4):448-454.

[6] 唐国利,丁一汇.近44年南京温度变化的特征及其可能原因的分析[J].大气科学,2006,32(1):56-68.

[7] 扎西尼玛,陈付统,娜吉.玉树地区近50年气温变化分析[J].青海气象,2009(4):21-24.

[8]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43-106.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