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新医学模式实用13篇

新医学模式
新医学模式篇1

1.2行业化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基地建设同步,按照专业发展的要求,以天津人民医院检验学部主任为专业带头人,充分利用教学基地的人力资源及临床培训资源优势,组建了“专业引领、行业融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目前教学团队主讲教师均由临床一线检验师参加市教委组织的教师资格培训后担任,并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完善临床来源师资的教学培训机制和校内师资的临床培训机制,推进教研规范化、教学标准化。

1.3任务化教学资源建设该教学模式围绕检验项目、检验流程在医院检验科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运行,将检验科所属的各种大型、先进仪器、试剂、临床标本、材料均纳入专业教学资源,实现了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的无缝连接。同时,针对医学检验职业能力,借助行业资源优势,设计、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病例库、讲座视频库、试题库、检验报告解析库及自测系统等拓展教学资源,有效提升了行业资源的教学利用率,满足了不同学习习惯人群的差异性需求。

2建设效果分析

2.1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一致“五真一实”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学生在医院检验科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做中学”,使用临床仪器、真实标本学习,既解决了学校高档仪器难以购置、病理性标本难以获得的难题,又有效保障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及与临床结合的紧密性,同时利用临床检验项目及临床报告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评,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而且为未来实现考核方式的标准化打下了基础。自实施该教学模式以来,各方教学评价良好,尤其学生反馈满意率保持在98%以上,近三年就业率保持100%。

2.2医院文化与学校文化相融合在该教学模式下,校院文化可实现自然融合并产生强大的育人能量。真实的临床工作场景,能在无形中给学生以责任感、紧迫感,使学生秉持端正的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动力,于潜移默化之中培养、提高着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精神、服务意识、诚信意识等综合素质,其效果明显好于传统课堂之上的单纯说教。

新医学模式篇2

我认为,药学服务的概念是药剂师提供直接的和有责任的以达到提高患者生命质量这一既定结果为目的的与药物有关的服务。这就要求药剂师在病人药物治疗过程中应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提供专业性服务,避免用药失误,保证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而要把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付诸于行动,则要求药剂人员要参与临床实践,开展临床药物用药咨询,并和临床医师一起参与查房,这是最直接、最有效并可行的临床实践活动。

首先,各医院特别是大中型医院门诊量较大,患者与医师及调配药师接触的时间不可能太长;其次,医药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各种新药品种的开发速度与日俱增,再加上药物商品名与化学名的分离,又使得医师对大量涌现的各类新药信息也不能全面及时地进行了解;再者,我国国民群体文化程度不高,能读懂并理解药品说明书并能正确使用的人为数不多,这就决定了我们临床药物用药咨询的必要性。为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合理用药,降低药品费用,减少药害纠纷,使药物更加安全、有效经济地为病人服务,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医师查房越来越成为必须。

药物能够治病,也能致病,在医疗实践中,与药物有关的可预防性发病和死亡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药物治疗不当导致就医、住院或延长住院天数,不仅会给病人带来痛苦,其费用也是相当可观的。因用药治疗不当带来的附加费用甚至高于药物治疗本身费用,增加了病人及社会的经济负担。另外,就选择药物而言,都有其适应症,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和减少毒副作用。在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的共同参与下,预防和减少与药物有关的发病和死亡,使病人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能够积极有效地得到治疗,免受药物损害,降低住院天数,降低总的治疗费用,是社会的需要。

新医学模式篇3

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社会化,个人分散的医疗活动转变为社会分工协作进行的系统医学活动。全社会各部门都承担着保护健康的责任,而社会进步也受惠于人类健康的支持。尤其是现在,都市化的发展,生产和生活消费行为的进一步社会化,公共卫生和社会保健的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活动的全球化已使影响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跨越国界,成为全世界应该共同防范的问题。同样作为疾病和死亡本身,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以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为疾病谱和死因谱的主要位置的趋势,病因直接和人的性格、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经济生活条件相联系,公害、交通意外、禁药、自杀等广泛存在,疾病更多地与理和社会因素相关。同样,伴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人们对健康的主观需求也越来越高,积极要求健康质量和生活质量,如延年益寿,增进感情,充分享用现代科技和物质资源,讲究营养、衣着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心理。这些远远超出了维持生命的基本要求,从而发展到人类心理和社会的高卫生需求。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这种健康的需求,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即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主要代表的现代医学模式呼之欲出。

这种医学模式要求临床医师在临床医学上应该从病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出发,来了解病人的疾病和病史,对病人所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诊断,从而制定有效的综合诊疗方案。提高对病人的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治疗效果。这样,我们就能使临床医学逐步脱离孤立的生物医学模式思维的禁锢,改变过去只见病不见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治疾病而不治病人的严重偏向。

我们医务人员要适应新时代社会大众对医疗的需求,就必须抓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的契机,全面了解现代医学模式的健康观,理解其基本内涵,并把这些观念和内涵付诸自己的医疗实践。毕竟对于我们来讲,已经习惯于用生物医学的思维来考虑医疗活动的内容。所以在这个含义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变临床思维方式

医疗模式的改变必然带来临床医疗思维的变革,表现在对疾病的分析,不能仅仅局限于生物医学的思维模式,把人类疾病禁锢于狭窄的生物学范畴,将“人”与“病”孤立起来,静止片面地分析,而应充分考虑到“人”是生活于社会环境中,而且是具有心理活动能力的“人”,把人置于生物、心理以及社会这一大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既要充分考虑生物因素的影响,也要考虑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改变单纯的生物医学思维模式,形成从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思维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较全面地认识疾病。尤其是在医患沟通方面,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原则指导下,医疗服务的根本宗旨受到强化,它要求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人类身心健康服务,把患者看做是一个整体的人,既要重视生理治疗,更要重视心理治疗。同时在医患沟通过程中做到医患双方相互尊重、相互影响,以利于医疗质量的提高。所以,现代医疗服务的范围便扩展到了更宽阔的领域,从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不同层次来观察人体健康和疾病,运用综合的科学措施来防治疾病。

2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的主要区别,就是恢复了有关心理和社会学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因此,要想了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首先需要对医学模式涉及的有关知识的了解,由于目前的医学教育模式的内容,仍然是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而对有关心理、社会学等有关知识涉足较少,因此,必须自觉地学习有关心理学与社会学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医学心理学和一些与医学关系密切的社会学的有关内容,只有具备了这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认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好地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具体地应用于临床。我们知道,新时代的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科学、合理、完善,思维才能敏捷,知识的运用自如,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医学实践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要求医务人员具有的生物、心理、社会学知识立体交叉,纵横交错,刚好切合新医学模式,从而能在临床医疗中知识发生碰撞,触发火花和灵感,出现人们意想不到的思维效果,有效地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实践能力。处于医学模式变更时期的医务人员受传统的影响,大多对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知之甚少,从而使得建立生物心理社会学知识体系的紧迫性。

3扩大对疾病的认识范围

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在其宪章中明确指出健康是指身体上、精神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这说明人的健康与疾病不能用单纯生物医学观点分析,而应该系统考察,整体分析,综合治疗。20世纪90年代,健康的含义注入了环境的因素,即健康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的和谐统一;进入21世纪,“健,康、智、乐、美、德”六个字组成了更全面的“大健康”概念,成为幸福人生的更佳境界。健康新概念的核心是由消极被动的治疗疾病变为积极主动的掌握健康,由治身病发展到注重治心病、治社会病。现代社会由于竞争激烈,工作繁重、风险多、压力大,人们烦恼丛生,旧烦恼刚消除新烦恼又产生,人们差不多都有大大小小的烦恼,许多疾病包括身病、心病、社会病大多由烦恼伴随而生。为什幺社会发展了,科学进步了,生活条件改善了,烦恼反而越来越多?在快节奏的当今社会,人们与周围的环境、社会成员等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生活方式和内容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这些生活中,人们会在必然或者不必然的情况下生体上发生各种病变和意外事故。

医学模式的改变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认识疾病,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认识和研究疾病的范围,克服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强调对疾病的研究,不仅要从生物医学方面进行研究,而且还需要在心理、社会等方面进行研究,因此,在认识疾病时,应该扩大对疾病的认识范围,不仅要从生物医学方面进行认识,而且还要在心理、社会等方面进行认识。事实上,目前已由许多危害人类健康及疾病都与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例如心血管疾病、肿瘤、意外损伤、吸毒、性病等等,这些疾病的认识,如果单纯用生物医学的方法是不能全面认识这些疾病的,必须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点看去待这些疾病,认识这些疾病。在这种形势下,医务人员就必须结合自己的生物心理社会学知识结构,与外界医学机构进行充分的交流,了解人类世界的医学动态,新型疾病和疑难杂症的诊疗水平,学习新的医学知识,紧跟世界医学新潮。

新医学模式篇4

新的医学模式力图改革单纯生物医学模式,遏止盲目技术至上主义带来的危害,引导人们改变对疾病、健康、医学任务的认识,医生的职责将不仅局限于治疗疾病,其重点会转为预防疾病,开展保健服务,增进健康,从“以救治病人为中心”转变为“以保障健康为中心”,从“技术服务”转变为“社会服务”,从“医疗服务”转变为“预防保健服务”。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自身的发展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新医学模式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这种医学模式的转变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1 新医学模式与中医的契合

1.1 近代以来中医面临的困境近代以来,自从德先生、赛先生进入中国,中国人就迷信于西方的坚船利炮造成的话语霸权。西医快速的疗效,一整套规范的医学行为方式,很快就得到民众的认可。在西医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医处于十分窘迫的境地。20世纪20年代末,国民党政府通过“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之障碍案”,给中医以致命的打击;20世纪50年代对中医的排斥和歧视盛行一时;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关于中医阴阳五行存废的问题争论不休;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不停地追问中医是不是科学以及中医如何现代化的问题。在理论上中医面临一次次打击,在实践中也不例外。国家卫生主管部门最新公布的全国卫生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西医从业人员558.39万人,中医40.72万人,中医占11.4%;西医院1.68万个,中医院0.26万个,中医占15.47%。在一些发展得比较好的中医医院的盈利项目中,西医项目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4]。经过长期碰撞,西医已成为中国的主流医学体系,中医则逐渐边缘化。

1.2 中医与新医学模式的契合当前,人类的疾病模式发生了变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份资料表明,1977年美国1岁以上死者的10种主要死因与影响健康的4个主要因素的比例关系中,心脏病、肿瘤、脑血管病占前3位,影响健康的4个主要因素依次为:①生活方式和行为,它包括吸烟、摄入脂肪过多、缺乏体力劳动、性格因素等;②人类生物学因素,它包括遗传、免疫缺陷等;③环境因素,包括污染、辐射等;④社会保健服务制度,包括医疗费用支付制度、服务方式等。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例依次是:48.99%,3.2%,17.6%,10.3%[5]。不仅一些发达国家的有关资料是这样,发展中国家的有关资料也呈现出类似变化。

同时,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所承受的压力日渐加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以致医学界不得不把“亚健康”列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大敌。“亚健康”是指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又叫慢性疲劳综合征或“第三状态”。世界各国医学家对“亚健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没有发现 “亚健康”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因而缺乏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手段。据统计,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患者年龄多在20~45岁之间。美国每年600万人被怀疑处于“亚健康”。澳洲处于这种疾病状态的人口达3700万。不久前,日本公共卫生研究所的一项调研发现,接受调查的1000名白领员工中,有35%的人正忍受着“亚健康”带来的病痛,并且至少有半年病史。

中医发展的核心首选角色定位,要找到中医突破困境的出口,就要找到中医相对于西医独特的魅力。中医之所以区别于西医就是因为它独特的科学抽象思维的辨证论治逻辑方式,不但完全能够驾驭实证技术,而且是完全可以兼容形态结论的[6],是具有高度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六经病八纲辨证科学。中医对证的高度抽象化的理论研究方式是超越于时空概念的非解剖意义的医学辨证法科学、藏象假说模式和辨证论治科学的抽象方法。西医是具体的、可重复的、是技术层面的,是对抗性治疗,强调外因,需要找出疾病原,再用药消灭。西医针对性强,见效快,这也是西医在中国大行其道的原因。然而人体本身就有巨大的免疫系统来预防疾病,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就可以从根本上预防疾病。中国传统医学以整体观念为基本特征,重视“天人相应”,不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社会属性强行剔除干净,是模糊的、非线性的、哲学层面的,强调内因,不进行对抗治疗,而是用药调整人体的自组织能力或者说自康复能力,由机体自行抗击疾病。中医是辨证论治的,重视个体化治疗,重视人的情志,既可治疗,又可预防,具有以人为本的倾向。因而,中医的人文精神和理念与新医学模式是比较吻合的。

转贴于

2 “治未病”的理念是成就中医的关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明确指出:中医医疗机构在从事医疗服务活动中,应当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运用传统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保健、康复中的作用,为群众提供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中医药服务。

所谓“治未病”的思想就是从事物的运动性特点出发,强调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中医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谐学说以及阴阳五行相克相生的理念,符合完整人的医学观。中医学认为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的环境之中,人本身也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疾病并不是对健康的突然袭击,而是对身体潜移默化的侵袭,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改善人体体质,提高免疫力,促进免疫球蛋白合成,提高机体抵抗力,这样才能“治未病”。两千年以前的《黄帝内经》表明,中医以证候为研究对象,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方法论,形成了人类医学史上成熟的、也是最早的医学。其中的《六微旨大论》认为:“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上工救其萌芽,下工刺其已成、求其已败,此之谓也!”《金匮要略》:“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包括未病先防、防微杜渐和已病防变。《灵枢·九针十二原》:“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疾病是可以认识、预防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7]。”可见疾病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有其独特的演变规律,病在肌肤,烫煨之所及,如果病入骨髓,扁鹊亦望而旋走!所以治疗疾病应立足于使人体阴阳和谐,做到未病先防、防微杜渐、已病防变,“治未病”是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的一个关键。

中医要在新的医学模式下焕发新的生命,就必须重倡希波克拉底名言——“对于医生来说,了解一个病人,比知道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要认真分析当今时代的特点,同时要认识到自己的独特魅力。现代人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精神焦虑,各种心理障碍不断,人不是机器,人要定期休闲,过一种诗意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要用中医的和谐、阴阳五行互生互灭的观点来调节。中医院的环境要具有一定疗养院的性质,集食疗、保健、养生、针灸、按摩、防病为一体。中医要获得发展,还要根据辖区卫生资源现状、社会经济发展及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等实际,对中医院实行全面改革,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创建以中医中药为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新体系,发展疾病预防、保健养生、中医美容、心理咨询四大优势学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现代人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晓康,刘公望.中医文化·新医学模式·中医人文教育[J].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2004,23(4 ):196.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456.

[3]孙慕义,徐道喜,邵永生.新生命伦理学[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7.

[4]赵安平.SARS:能否再造中医药[N]. 健康时报,20030612 (3).

[5]余占海.新的医学模式对医学界的重大影响[J]. 兰州医学院学报,1994,20(1):63.

新医学模式篇5

    1.3在师资力量方面目前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师由于没有长期从事临床工作,临床经验不足,临床病例较少,不能有效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很难把典型病例结合在理论教学中,“填鸭式”教学,理论脱离临床,师生互动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薄弱,教学模式粗放单一化。另外近年以来,各医学本科院校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故而大量涌入高职院校进行临床理论教学,但此类教师本身临床经验严重不足,很难把临床知识系统化传授给高职类医学生。初级医疗保健,即全国人民得到良好的第一线医疗服务的全科医学也在悄然兴起。如果临床学科的教师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不但自己不能掌握疾病的诊治及临床医学新进展而且很难培养出为广大农村和城镇社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的实用型全科医生。“医教一体化”教学新模式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2“、医教一体化”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方法

    2.1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以人为本”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医教一体化”教学新模式要求临床医学教学人员必须融于临床医学实践工作中,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教学。也要求临床教师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临床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将实际工作中的内容融于教学中。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可让学生力争早临床、多临床的医学学习及其实践活动。培养出为广大农村和城镇社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的实用型全科医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新医学模式篇6

一、新型教学方法

(一)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研究发现,中医内科学采用PBL教学法后,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发言积极性更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1]。

(二)CBL教学法

CBL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是以临床病例为基础,以小组讨论为形式,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CBL是PBL演变而来,在中医内科学的课堂上运用CBL教学法,通过引入典型病例,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临床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中医临床思维,提高教学效果[2]。

(三)TBL教学法

TBL教学法(Team-basedLearning)是以团队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3]。

二、新型教学模式

(一)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就是翻转传统的教学过程,由教师提供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学习完成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最后师生一起在课堂上交流互动、完成作业等活动的教学模式,将翻转课堂引入中医内科学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加师生互动[4]。

(二)BOPPPS微格教学模型

新医学模式篇7

2优化训练评估布局中心原先展开生理心理训练评估的场所比较分散,飞行员要完成训练评估任务往往要在多个楼栋间来回数趟,无形中降低施训人的工作效率和参训人的配合程度。组建后的训练部拥有独立的3层大楼,具体布局为:一层为强健促进平台,集中展开各类航空医学训练评估科目;二层为技术研发平台,重点强化特色医疗技术的创新研究;三层为身心康复平台,特别开设针对航空病康复、心理疾患诊治的开放式病房52间。飞行员所有训练评估科目均在一层楼内完成,初步实现“身心结合、评训一体”的布局构想。

3全面推进范式建设医学训练部具体职能任务分为训练、科研、医疗,本着“姓军为兵、训练建科、科研立科、医疗兴科”的指导方针来架构和推进整个训练部的范式建设,科学整合现有资源,合理优化布局调整。在训练方面,一条龙式展开飞行人员高空低氧、抗荷加压、空间定向、认知决策、注意分配等9大类20余训练科目,提高训练的效能,体现训练的科学性;在科研方面,坚持“科研促进训练、训练带动科研”的良性循环,聚焦实战飞行,积极探索适合我军飞行员的“生理-心理融合式一体化”训练模式和规范操作流程,不断创新完善训练评估技术;在医疗方面,作为心理卫生服务和航空病康复两个全军专科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和浙江中医药大学两个临床实习基地,充分利用学科交叉优势和军地优质资源,主动适应军民医疗服务需求,全面推进范式建设,力争实现军事效益、科研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方位增长。

科学实践创新发展不断催生优势技术

为提高我军飞行员战斗力服务是医学训练部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随着高性能战斗机大量装备部队,飞行员面临日益突出的航空医学问题,如高过载、高认知负荷、高心理应激、高发飞行错觉,以及严重飞行疲劳等。应主动跟进解决随之产生的飞行卫生保障问题,进行科学的心理生理体能训练与评估;在实践探索中,医学训练部大力推进“三化(训练模块化、评估标准化、流程规范化)”建设,积极创新发展模式,不断催生优势关键技术。

1实践中推进“三化”建设推进飞行员训练模式的整体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键是要进行科学统筹和精细管理,规划好整体训练模式的“路线图”,在实践中推进“三化”建设。训练模块化,针对不同机种驾龄、不同身心状态以及不同训练需求,采取不同的训练模块,做到按需施训。评估标准化,针对不同的评估科目,严格做到四个标准化,即评估内容标准化、实施条件标准化、计分规则标准化,以及参考常模标准化。流程规范化,整个流程分为训练准备、训练实施、训练评估和总结讲评四个阶段,形成制度,责任到人。实践证明,“三化”建设使得整个训练评估工作有序展开,良性循环,从而大幅提升整体训练效能。

新医学模式篇8

医学院;英语教学;创新

引言

医学英语是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ESP)的一部分,医学专业学生能够掌握医学英语词汇、语法、阅读和写作方式,在未来工作与研究中都能发挥出重要作用。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与信息手段的不断发展,医疗事业正在进行深入改革,外资医院、中外合资医院以及涉外门诊的数量越来越多,需要更多专业素质强、英语功底扎实的医护人员。因此,我国医学院对英语模式进行创新势在必行。

一、新形势下医学院创新英语教学的现状

传统医学英语是以老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老师是主角,只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回答,老师再对此回答进行简单评价。虽然一些医学院也根据教学要求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但因为音像资源较少,大部分资源的专业性特别强,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看懂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学没有体现出自身的作用,反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因为医学英语具有特别明显的专业性,学生反映英语词汇复杂、句子冗长、文章难以理解,这为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严重影响。所以,笔者认为要创新医学院英语教学模式,要改变目前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逐步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这是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时展的方向与趋势。

二、新形势下医学院英语教学需要准确定位

医学英语创新教学模式的首要任务是对医学英语进行准确定位。1999年,医学英语成为公认的专业英语,属于必修课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医学院英语仍旧以基础英语为主要内容,对医学英语的重视程度不足。实施医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以普通英语为前提,增强专业化英语水平,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国大部分医学院对医学专业英语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没有建立起医学英语必修课的专业教材,也缺少科学的教学大纲,甚至一些医学院的必修课中没有医学英语。基于上述情况,首先各个医学院要全面、深刻的认识到医学英语的必要性,并以此为前提加大宣传力度,让医学专业学生领悟到学好医学英语对未来工作与研究的意义。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医学院在重视基础英语的基础上,提高医学英语的地位,将其列入学生必修课的范围内,确保每个学生都学习医学英语。最后在老师方面,要在进行基础英语教学时渗透医学英语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兴趣与关注程度。

三、新形势下医学院英语教学的创新模式

对医学院传统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就是要转变围绕着老师开展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老师要成为教学的组织者、辅助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全身心的融入医学英语的学习中。

(一)围绕学生开展词汇教学

英语中医学术语通常包括超过两个的词素,经常出现的是后缀组合与前缀词根的模式。在进行英语词汇课堂教学时,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拆分单词的方式,在此前提下,老师再开展词缀与词根的记忆性教学,根据教学内容添加多媒体教学方式,运用PPT课件让学生认识到英语医学词汇的各种组合方式。老师要举出具有相同词根的词汇,让学生了解记忆的方法与技巧。例如gastr-这个词根,其组合方式就有胃炎(gastritis)、胃痛(gastralgia)、胃窥镜(gastroscope)、胃切开术(gastrotomy)、巨胃(gastromega⁃ly)等。在学生已掌握部分后缀与前缀的基础上,老师可以说出汉语意思,让学生运用词缀与词根进行组合,也可以写出一些单词,让学生对词义进行猜测。运用此方式,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学习热情,也可以提高学生记忆、增强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

(二)围绕学生实施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阅读医学英语文章的能力是医学院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将精读与快读结合起来。在进行快读训练时,老师要按照阅读内容适当的布置作业,以定量定时阅读的方式,并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老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快速阅读的意义在于可以培养学生连续阅读的习惯与能力,增强阅读质量。老师要针对教学内容选择医学科普知识或文摘,提高学生阅读量的同时扩展他们阅读面。医学英语文章精读是面对句型复杂、专业术语多的情况,老师要鼓励学生精读,可以运用多媒体方式帮助他们理解与阅读,可以运用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

(三)围绕学生实施听说教学

医学英语传统教学模式中没有对学生的听说能力给予应有的重视,因而影响学生后续学习与工作。对同济大学学生进行专项调查,其结果显示,能够看懂原版专业材料的学生只有62%,超过80%的学生难以运用口语进行英语交流。医学英语教学要重视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多运用视听资料鼓励学生多练多听,如模拟病历讨论、模拟问诊等。老师在设计模拟情境时,要以学生英语的实际能力为基础,不能太难或太简单;老师要对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的表现进行点评,并奖励表现优异的学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结束语:

时代进步有力的推动了教学理念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现代化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尤其表现在医学英语方面。因此,在英语教学模式环节上,我国医学院更要具有创新精神,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规划并选择教学内容。实践证明,只有实施创新性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听说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超 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新医学模式篇9

当前,国内各高等医学院校都已普遍意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逐步将创新教育思想作为办学指导思想之一,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开展了多种方式的教学改革。在创新教育改革实践中,实验教学改革和临床实践教学改革发展速度最快。当前,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已从最初的机能实验教学改革试点,逐步辐射和推广到形态学、病原微生物、免疫学、生物化学等领域,对很多过细的专业课程进行了融合、重组,大大拓宽了基础平台课程。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打造了良好的平台。但总体来看,高等医学院校目前实施创新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不能很好地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和条件,也未形成良好的学校创新文化,因此创新教育的开展情况不尽人意,实施效果不明显,与国外同类院校培养的学生相比,我国的医学生仍普遍缺乏动手实践能力。

2困扰基础医学创新教育因素分析

2.1教育管理理念并未真正转变

由于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质疑求新的大学精神都离我们的校园主体文化相距甚远。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管理制度的制定上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明显不足。缺乏从整体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手段;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理论,轻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以学科为基础,各个学科之间往往单打独斗,难以形成系统的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课程体系。在实施方式上,时间不足,形式单一,医学生实践机会相对较少,缺乏以实验课、开放实验室和选修课为特点整体化培养方式。

2.2教师的主动创新意识不足

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最为直接,其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然而国内大多数教师并没有确立真正的创新教育理念。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下,教师普遍缺乏开展创新教育的动力和成就感,因此在教学行为上往往惯性的秉持着传统的教育思想。此外,由于创新教育实践的保障体系中各单位的责任和义务不明晰,教师所肩负的教书育人职责被淡化,教师对教学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对开展创新教育活动这种大工作量、高要求的教学活动更是避之不及。现在国内的大学,许多学术影响力大的教授远离本科生课堂已是众所周知的现象。更有甚者,有些教授的“知名”已成为“仅知其名”的代名词。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传统教育模式走过来的,许多专业教师来自医药学院或医护一线,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缺乏,主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比较薄弱。部分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能力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但由于缺少经验和不敢逾越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对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尝试也只能浅尝即止。一些高校众多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革新研究也往往成为教学改革大背景下的“无果之花”,既没有在同类院校中得到示范,似乎在研究者本校内也很难得到有效传承和推广。“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虽然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也一直没有改变当前占主导地位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落后的教学理念衍生陈旧的教学模式,必然使得创新教育的开展举步维艰。

2.3医学生创新实践的主动意识不强烈

随着社会用人单位对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注,广大医学生已经意识到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但传统的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获得知识仍是我国大学生的首要学习目的,大多数学生对自主学习、发现学习的动机缺乏,对被动的灌输式学习有较强的依赖,此外,就业及学历教育价值取向等压力,缺乏创新实践教育的有效评价,导致医学生对学会学习、创新思考的意识和观念薄弱。

3我校在改革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中的思路和实践

3.1确立创新性实验教学理念

现代教育模式的改革目标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实验教学必须相应转变教学观念[2]。多年来,我校一直重视实验教学工作,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托,不断进行实验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为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教务处组织各院系,根据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需要,通过多次的论证、广泛征求各方面人员意见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通过改革,除了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巩固基础理论知识,还要为学生创造自主创新的自由环境,通过实验教学形式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实验内容由单一变为综合,由重复验证变为自主设计,再到个性化探索研究,最终实现强化基本技能、培养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意识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3]。

3.2建立新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

按照“差异发展,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原则我校已相继实行实验教学学分制和实验教学小班制,并根据学分制的要求改革实验室设置,按照资源共享,优化重组的原则,整合实验室,建立新的实验室管理体制,组建隶属于学校的教学实体———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下设人体解剖学、医学形态学、机能学、生物学技术等实验室。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独立开展实验教学。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共同经验证明,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和责任心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指征,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鉴于目前我国高校现行教育体制造成教师漠视自身道德职责,“为师”与“为学”背离比较普遍的现象,我校已开始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的引导和激励机制,包括年终考核、职称评审与教学量、教改项目立项、教育教改论文挂钩,增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开放性实验等的资助力度,提升实验教学地位等措施,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验”的局面。#p#分页标题#e#

3.3改革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

3.3.1改革目标实验教学体系的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整个实验教学内容的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构建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体系的实验教学体系,要废弃以狭隘的医学专业教育为中心的课程设置[4],确保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既保持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延续性,又汲取以器官和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的合理成分,淡化学科界限,促进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创新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5]。

3.3.2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性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群为确保实验教学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我校以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为平台,融合多个基础医学学科,构建创新性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群。以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为主要对象,设计了形成“分离整合、协调一致”的改革思路[6]。“分离整合”是将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理论及实验内容按“系统为框架”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医学形态学”和“医学形态实验学”,“医学机能学”和“医学机能实验学”4门课程。整合原则遵循医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符合系统性、连贯性与科学性、可操作性等要求。“协调一致”是指保持各自的整体性、系统性,但又相互紧密联系的特点。课程群实施按照“正常形态→正常机能→异常形态→异常机能”的主线进行。该课程群运行周期为1学年,4门课程内容穿行,学科内容的讲授由融合前原教研室承担,如医学形态学中涉及正常形态的内容由组胚教研室完成,而异常形态部分则由病理学教研室承担。

3.3.3构建分层次立体化实验教学模块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则很难获得。因此,加强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根据医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按照综合交叉、有机结合、整体优化的原则,将过去的实验整合为基本技能训练、经典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个性化探索实验5个模块;通过基本训练、综合提高和创新发展3个阶段,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传授知识到综合能力培养逐级提高的实验课程新体系。①基本技能训练,是面向医学生开设的必修实验内容,其内容分解在所涉及的相关课程,如机能、形态、生化、病原微生物、免疫、解剖等实验,主要完成基本技能包括基本仪器、设备的使用,动物实验基本方法,常规组织病理学技术等的训练。②经典实验,即基础验证性实验。经典实验的内容是对已知实验结果、基本理论获得过程的重复性实验,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根基所在。其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培养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③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临床案例提供信息数据,引导给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路及实验原理、方法,启发学生获得实验结果、结论等。④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主要培养学生文献查阅、整理能力,协作交流与沟通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⑤个性化探索实验,即创新性实验。是由学生自主设计课题并且完成的实验,或是结合老师的科研项目,对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或研究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创新性实验是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融汇沟通的桥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目前,基础医学实验课程开出率达98%,其中基础性实验为51%,综合性实验为30%,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为19%。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规范实施、良好运行,医学机能实验学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5]。

新医学模式篇10

一、新医改与卫生经济学教学

我国的卫生经济学研究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此后,我国的卫生部门运用卫生经济学原理用来总结和分析我国卫生管理体制上的弊端和卫生资源浪费的原因,并进行了体制改革,加强了经济学原理在卫生工作中的指导,推动了我国卫生经济学这门理论的发展。目前,卫生经济学已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很多医学类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均开设了该课程。所谓新医改,就是200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我们将其进行了简化和概括,称为新医改。在新医改的过程中,就谈到了将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作为改革的近期目标,将真正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改革的长远目标。

二、新医改对卫生经济学教学的影响

1.新医改为卫生经济学教学提供了丰富而实际的教学案例。

实施新医改以来,很多医学类院校都在努力探索卫生经济学的教学改革问题,认真将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新医改推出的医药新政极大地丰富了卫生经济学的教学素材,教师对原有教学过程中陈旧的案例进行更新。从教学角度来说,新医改为卫生经济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为学生学习卫生经济理论知识提供了动力,为整个卫生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活力。

2.新医改带来的改革案例

提高了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医疗问题的能力,也对活跃学生思维,开拓学生眼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有巨大的帮助。实施新医改以来,医药新政陆续出台,从改革思路到改革效果,从改革方法到改革对像均大不相同。复杂的现实案例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入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才能够真正学会和运用卫生经济学这门理论。

3.新医改为我国卫生经济学理论带来了新生。

卫生经济学是由西方国家传入我国的,很多在国外已经成熟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各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由于各国的医疗改革、卫生状况等千差万别,我们在针对具体的医疗问题进行研究时就会产生偏差。在运用卫生经济学理论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时代背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等特有因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有效发挥卫生经济学理论对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指导作用。

三、运用卫生经济学原理分析新医改政策

卫生经济学对分析新医改过程中卫生部门发展规律和新的卫生战略对策实施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在新医改方案中,公立医院的改革就是特别典型的案例。

改革要逐步恢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特点,在公立医院改革的过程中,通过体现政府的职能和主导作用,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遵循客观规律,逐步引导公立医院健康发展。在公立医院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方面,实施科学的财政预算和成本控制,积极有效地降低卫生总费用,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和补贴,这些卫生经济学中的知识都在新医改的推进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验证[1]。

2.根据卫生经济学中的卫生资源筹集和合理分配原则,新医改明确了其长远的改革目标,就是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

通过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区域,让更多城乡居民都能体会到改革带来的实惠。这种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过程就是一种卫生资源的筹集过程,其具体的实施办法就是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合理的卫生资源分配的办法。由此可见,卫生经济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新医改的改革方向和改革思路[2]。

四、卫生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建议

1.努力培养学生运用卫生经济学原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思维。

因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模式与卫生事业单位的工作模式差别较大,枯燥的理论知识的摄入,单一的教学形式,只能让学生对卫生经济学失去学习兴趣。做为教师,可以以新医改的成功案例和与教学相关的新闻事件做为教学的切入点,再通过学习新知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卫生经济学不是一门枯燥而远离实际的学问,它是我国卫生事业未来发展方向的理论依据,还是我们解决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指导工具[3]。

2.通过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丰富卫生经济教学的教学手段。

上课前,任课教师可将新医改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搜集和整理。上课时,针对该案例特点对学生进行6-9人的分组学习,预先设定现实情境和案例背景,采用分组讨论和小组代表辩论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和综合分析[4]。下课前,可按照课程安排,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课下查阅和素材收集,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下次课教学内容的预习,也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

3.高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教师可以通过对多媒体的应用改变卫生经济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可以通过播放有关新医改的新闻视频了解改革进程,并在视频播放前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和分析;通过动画模拟软件制作一些图表、图形和抛物线的运动轨迹等等,以此形象地展示各类卫生经济学原理和信息数据。高效地利用这些现代化技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展示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相应的专业信息,提高卫生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管兰芳.用卫生经济学原理解读新医改方案[J].吉林医药学报,2010,(2)

[2]韩优莉,高广颖,朱俊利.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经济学教学案例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9(10).

新医学模式篇11

1.儿科学教学的特点

儿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与其他学科相比,又有明显的特殊性,即:儿科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是儿童,年龄分布跨度大,从出生到14岁,期间经历身体及生理上的巨大变化,情况复杂、病情多样,上至中枢神经系统,下至泌尿生殖系统,各系统可能出现的问题均是儿科学所要顾及的范围。儿科教学模式同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有许多相同之处,其主流的教学模式仍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则以被动记忆及知识灌输为主,知识理解程度有限,学习记忆过程枯燥,缺乏乐趣。此外,儿科患者多为年龄较小的人群,语言系统发育不完善,对疾病所造成的不适以及对医生问诊的内容常常表达不到位或不能完全理解,因此,临床见习和/或实习阶段、不同疾病的临床实践环节,医学生很难准确的就课本所描述的理论知识在患儿身上实践验证,理论知识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实践印证而不能完全掌握和理解。此外,近年来,日趋严峻的国内医疗环境,致使易患矛盾时有发生,作为以小儿为服务对象的儿科更是易患矛盾的重灾区。所以,如何行之有效的提高儿科的教学治质量,培养诊断水平高的儿科医生,是每当前个儿科教学工作着值得着力探讨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及已有的教学改革相关模式,探讨其在儿科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以期探究适用于儿科学教学的临床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提高儿科教学质量及医学生儿科学理论及实践的水平。

2.理论教学模式的改变

2.1引入案例式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灌输式”或“填鸭式”的被动教育,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这样不但容易遗忘,也不能激发学习兴趣,更不利于临床思维的培养。由于学生在学习儿科学时积累了部分临床知识,因此在儿科学理论教学中可尝试采用案例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以儿科常见的热性惊厥教学为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熟悉热性惊厥病因,发病机制,发病年龄,分型,掌握热性惊厥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我们可以选取一例典型热性惊厥病例,告诉学生患者的主诉、年龄、发病时间,实验室检查情况及既往病史等信息,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诊断,制定治疗策略,评估预后发展。通过对典型病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进行引导,授课结束前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加以概括,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2.2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包括微信群的广泛使用,已经渗透各个领域。根据儿科学的教学特点,可将网络技术应用于儿科学教学中。医学视听教育能将复杂、抽象的知识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给学生全面、直观的视听感受,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例如,制作气管插管的Flash动画,可直观反映气管插管的过程、易发生误插的原因及避免措施,给学生留下深刻记忆。将临床操作的网络视频链接到幻灯片中,在讲到相关内容时可直接点击链接播放视频,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身临其境的体会。建立儿科学微信课程,将课件、视频、练习题等放入微信群中,学生可随时在微信群中請教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解答。这样能使学生的学习突破时空的限制,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

3.改革教学模式,培养临床实践能力

3.1实践教学的规范管理

实习生由专门老师管理,包括实习生接纳、分组、出勤检查、出科考核等,督促实习生严格遵守科室各项规章制度,按时查房、规范书写病历、参与病例讨论、参加教学和科研讲座等。带教老师轮流定期为实习生开展临床知识讲座,介绍规范的操作过程,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呼吸机的应用等,学生产生的疑问可通过老师的解答和实际操作过程的观察得到解决。结合临床给学生介绍急诊医学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科研热点、新技术、新方法等知识,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文献资料,从中获取知识和灵感,培养科研思维能力,开拓视野,为今后成为一名集科研、医疗技术于一身的综合型高素质急诊医生打下基础。

3.2仿真模型模拟及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

儿科病人发病急、危重、病情变化快,加之现在小孩宝贵,大多家属不肯让学生在患儿身上进行技能操作,尤其是抢救时病人家属情绪容易激动,若让实习生操作,因操作不够熟练,可能耽误病情,也易引起医疗矛盾。因此,在实践能力培养中引入仿真模型模拟教学和标准化病人的教学方式可有效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这也是当前医疗环境复杂、医患关系敏感时期巩固和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的重要途径。仿真模型是指用特定的材料制作的人体模型模具,可供医学生在上面进行临床相关操作的模拟演练。在模拟教学中,利用模拟人掌握胸穿、腰穿、腹穿、骨穿、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术等儿科急诊操作技术,并有带教老师逐一进行考核。在进一步的临床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在患儿身上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胸穿、腰穿、腹穿、骨穿、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术等儿科急救技术,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而标准化病人模式,在儿科学教学及实践中的使用受限较成人科室明显。不同于成人科室的标准化病人,其言语症状均可由成人在特定培训下完成,儿童表达的特殊性,使得儿科标准病人的培训和现场模拟均很难和现实接近。目前,在儿科教学中以仿真模型模拟教学为实践途径,是新形势下提高儿科教学效果、提高医学生理论及实践水平的有效也是最为可行的方式。

3.3加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

儿科工作是风险性较大的工作,极易引发各种医疗纠纷,甚至引起法律诉讼,因此应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向学生普及法律及相关医疗法规知识,增强防范意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学生在实习中要学会倾听家属对患儿病史的叙述,掌握与家属沟通的技巧以取得信任;加强纪律观念,明确实习生的法律身份与责任,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加强证据意识,让学生参与实际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的分析活动中,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生动、形象、具体地认识到证据对于自我保护的强大作用。同时,加强对学生医疗文书的书写管理,使学生认识到病历书写的法律性和重要性,增强规范意识。带教老师应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贯穿临床实习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的能力。

新医学模式篇12

目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已居我国自然科学教育招收留学生人数之首,全国42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中招收留学生的院校达25所。笔者所在的安徽中医药大学,从1994年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先后接收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学历、非学历留学生700余名,设有五年制本科课程,硕、博研究生课程以及长、短期进修课程。安徽素有“中医之乡”的美誉。北有当今中国四大药都之一、被誉为“华佗故里,药材之乡”的亳州,南有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源于古徽州地区(今黄山周边地带)的新安医学。我校秉承“北华佗,南新安”的医学传统,吸引了不少外国留学生来我校学习。建校 50 多年来,“弘扬新安医学,培育中医人才”的办学理念已经渗透到学校育人的全过程,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研究探索一整套适合我校留学生的教学体制,提高留学生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是当前留学生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结合留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经验及当前留学生教育现状,对我校留学生教学与管理提出几点探索意见。

一、注重文化融通,彰显多元兼容的人文素质教育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和“辨证施治”,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以“文、医、史、哲四位一体”为特征,学习中医学专业的留学生要多学习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注重培养中医思维模式,这对理解中医最基本的理论,如阴阳、五行、藏象、精气神、整体观念等非常必要,对于留学生巩固中医信念,学习中医药的精髓非常重要。另外,我校还积极培养留学生对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认知、认同感。组织安排留学生参加学校及地方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以及徽文化修学等活动,丰富留学生课余生活,使他们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二、重视经典教学,突出新安医学特色的课程体系

我校的留学生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将中医四大经典设为专业主干课,合理安排中医四大经典课程的学时,同时还根据安徽地域医学特色增设了徽文化概论、新安医学医论医话、新安医学医案选、新安医学方药学、新安医学内科学等具有新安医学特色的相关人文、理论及临床类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加入新安医学的相关知识,使新安医家的学术思想、诊疗经验以及新安医学的现代研究成果等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构建了较完整的新安医学特色课程体系,突出了新安医学特色。

三、更新留学生管理模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的留学生管理应与国际接轨,实行“趋同”管理,而非完完全全、简简单单的“等同”。由于外国留学生具有文化差异性、多样性等特点,他们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这种文化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冲突和矛盾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逐步朝着与中国学生相似的管理方式努力。学校对留学生要加强人文关怀,研究留学生来源地的文化,掌握每一位留学生的特点,尊重和关注他们。同时,建立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也非常重要。

由于文化与地域的差异,留学生在住宿、饮食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近年来,学校一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提供国际化的后勤服务。学校为留学生新建了舒适安全的留学生宿舍,下一步将建设自助厨房,配备健身中心以及符合留学生公寓管理要求的公寓管理员,在留学生公寓设立留学生服务中心。留学生服务中心将涵盖住宿安排、心理辅导、生活咨询、旅游、签证等系列服务,形成“一站式”服务模式。同时,提升校园国际化氛围,建设更多符合留学生习惯的文化、体育及娱乐设施。

四、探索适合校情的学生管理体制,落实分级分责管理,理顺协同管理机制

目前各个高校的留学生教学和管理体制主要分为外事部门兼管型、教学中心型、二级学院型和高等院校型。我校曾经的管理体制为外事部门兼管型,之后于2008年12月成立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在校领导的分管和校外办的指导下,负责留学生的招生、教学、实习、毕业、证件及生活服务管理等工作。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外办、出入境管理、安全、后勤等各个部门,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作为二级学院的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学校应强化其校级管理职能,理顺各职能部门和留学生所在学院的协同管理机制,落实分级分责管理职责,这样才能使我校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开展得顺利、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得顺心。

中医显著的疗效,得到越来越多海外人士的认可。这无疑为发展中医对外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留学生作为一种文化与学术的载体,是中医走向国际的重要桥梁之一,做好留学生教育工作,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留学生层次,可以提升我校国际教育水平,扩大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屠呦呦.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N].中国中医药报,2015-12-9.

[2]柴可夫,钱俊文.新形势下中医药留学生的教育[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1):66-67.

[3]马良宵,牛欣,徐静,等.中医药来华留学生教育标准制定方法初探[J].中医教育,2009,28(4):61-63.

[4]王鹏,彭代银,王键,等.以传承创新新安医学为目标,构建基于自主招生的院校+师承教育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12):1125-1128.

新医学模式篇13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312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555-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对传统的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主要特征,如何构建军事医学人才创新培养体系,培养素质全面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是军医大学面临的重要课题。军医大学军事医学教育的目标是保障和提高部队战斗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近几年来,由新军事革命引起的军事变革,尤其是进入知识军事和知识战争时代,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军医大学军事医学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1]。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新型高素质军事医学人才有重要意义。

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对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创新精神教育是培养学生不墨守成规,敢于怀疑、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创新能力教育是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责任心、进取心和自信心的培养,即创新人格的培养。这三方面的培养是融会贯通、相互促进的[2]。

对于军医大学的创新人才一是要具备良好的素质,二是要具备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三是要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军医大学所培养的创新人才,在素质上有三点基本要求:在思想素质上,要培养献身精神和牺牲精神,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在智能素质上,要具备复合的知识结构,不仅要具有医学科学知识,还要掌握必要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信息科学知识、军队卫勤组织指挥和管理知识,不仅要掌握平时的救治技术,还应掌握战时救治技术;在身心素质上,要培养坚强的耐力和顽强的毅力,能在心理和体能上适应严酷的战争环境[3]。

2.军事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模式和方法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在传统教育观的指导下,教师对教学工作的“主导”作用被放大,学生主体地位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早已习惯了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毕业丢笔记的学习过程和教学方式。学生所要求掌握的都是“结论”,唯书、唯师、唯上,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和禁锢,久而久之学生会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陷入理论与知识脱节的泥潭[4]。

2.2课程设置不够灵活。课程设置一般都是采用“楼层式”,即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的结构,突出“学科本位”的设置思想,专业口径较窄,学科知识孤立,专业适应性较差。学校规定的许多必修课,学生如吃“道菜”,自主选择的范围很小。

课程环节设置上,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为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一些课程安排了课程设计环节,但理论教学以选课班的形式贯穿于理论教学周,课程设计以自然班的形式集中在学期末,分开教学,独立考核。这种课程环节设置方式既不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程。

2.3军事素养方面加强不够。在军医大学的教育训练活动中,军事素质教育容易受到专业素质教育的冲击,究其原因,从主观上讲,一是与院校军事素质教育模式密切相关,军医大学在军事素质教育方面普遍存在“三重三轻现象”即重单纯的理论说教轻实践环节的教育、重强制性手段轻体验感悟策略、重自身力量轻部队合力等;二是教职员工对军事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是当前部分学员重视不够;从客观上讲,一是军事学科是军医大学的公共基础学科,而不是主干学科;二是军医大学开办的专业及其相应的学科军地通用性强,交流渠道多,影响范围广;三是在和平年代,容易忽视军事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一教育形式与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不相符,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促进学员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知识、培养能力,促进学员在体验感悟中升华认识,从而内化为自身素质[5]。

2.4专业设置与学分制缺乏柔性。在专业设置上,部分学校急于“求大求全”,对一些专业的设置和建设缺乏分析、调查和研究,出现了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在学分制管理方面,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体现[6]。无论是学年制,还是学年学分制,从教与学的主动权来看,主动权还在教师、在学校身上,学生必须在统一的时间内完成统一的课程,按统一的年限修完学业。对于一些选修课,为了修满学分,大多数学生直奔着学分去,而不是凭兴趣,最终导致选修课形同虚设。

3.军医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3.1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借鉴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在许多院校包括一些军事医学院校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导师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因材施教、精耕细作,有助于探测、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潜力,关心、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学业,从而促使学生独立钻研、开拓创新[7]。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其运作方式是互动的。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使学生从以“管”为主到以“导”为主,导师将自己多年的工作和学习经验介绍给学生,同时提供各方面信息和进行必要的辅导。教师在辅导学生过程中,一方面可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授课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可针对学生特点,探测、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潜力,关心、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学业,实现因材施教、精耕细作。同时,学生大量阅读、独立思考并提出问题,也为教师制造了压力和动力,促使教师提高学术水平和业务素质[8]。

从实施情况来看,本科生导师制确实能很好的加强师生之间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2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当今,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应用网络教学平台系统成为了一个新的亮点。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校级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压缩教学计划课内学时,为学生自主学习钻研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推进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的研究型教学,使课堂格局从单一的授受转向师生互动和同伴互学。

网络教学知识量大、涉及面广、整合度高、信息更新快。因此,将本科教学与网络技术充分融合,通过设计、实施、监控及反馈等环节,实现教学的多媒体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较之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信息量及更新率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

从调查情况来看,师生都认为网络教学课程,提高了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教学效率,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有了较大的提高,学员的自主学习性、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得到了较多的锻炼[6]。

3.3丰富的创新实践活动。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许多的院校进行了长期地探索和实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活动。例如开展解剖学论坛、标本制作大赛、组织学与胚胎学论坛、创新实验设计、外科手术技能操作大赛、社区实践活动等等。这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在活动当中充分地去体验实践,感受那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将来的科研及医学生涯打下牢固的基础。

4.展望

近十年来,军医大学在教育创新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为了适应未来复合型军事医学人才的需要,我们就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创新教学体系,寻找和发现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新方法、新理论,以实现我国军事医学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阮志华.论军医大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J].社科纵横,2008,23:343-344.

[2]邓春梅,刘焰余.对美国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和借鉴[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10(4):164-166.

[3]韩世新.军医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426-427.

[4]姚志琴.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魅力中国,2009,20:62-63.

[5]武书兴,李碧元,陈俊国.军医大学创新军事素质教育模式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6,5(8):681-682.

[6]黄敏,王安富,李连宏.“医+X”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J].医学与哲学,2008,29(6):59-60,63.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