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资风险论文实用13篇

集资风险论文
集资风险论文篇1

1产业集群理论的阐释

产业集群始终是区域经济研究的热门课题,最早对其做系统研究的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区理论,该理论认为,某一区域集群同一产业的企业越多,就越有利于企业所用生产要素的集群。而生产要素供给越多,就会降低整个产业的平均生产成本,并且随着生产要素变得越来越专业化,生产也就越有效率。此外,此理论还把规模经济、地理、文化与政治等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其形成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而这种环境反过来又会促进了企业及各种组织之间外部经济实现。

对产业集群的另一解释则是以中小企业合作竞争为基础的新产业区理论。该理论揭示了新产业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其区域社会经济特性,这种区域经济特征与当地社会共同体的功能分不开。在产业区内,人们有相同价值观,彼此相互合作与信任。该理论同样注重外部环境,指出企业之间应是完全对等关系,认为企业网络的形成及各行为主体在多边交易过程中的不断学习和积聚而使创新不断发展。波特也从创新角度对产业集群聚集现象进行了分析,其整个理论框架包括四方面:需求状况、要素条件、竞争战略、产业群,因为一个产业在国际上要具有竞争力,就必需具备这四个条件。

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则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动因,他将地理因素重新纳入到经济学分析中,并从贸易成本影响到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探讨了产业集群问题。他通过一个简单的两区域模型说明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实现规模经济而使运输成本最小化,从而使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市场需求大的地点。反过来,大市场需求又取决于制造业的分布,最终形成所谓的中心—边缘模式。但由于克鲁格曼只是通过产业内与产业间的联系来分析产业集群的动因,却未考虑其他环境因素,也就使得其结论的应用受到挑战。

2风险投资业的产业集群内在机理分析

2.1相互依存的产业网络体系

波特认为,任何企业都可由价值链的重组来创造低成本竞争优势。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由一个企业自身来完成整个价值链的创新,或者不可能、或者会产生较高成本。而风险投资又是一个涉及面相当广的复杂系统,其运作流程仅靠一个企业是很难完成的。如果主导型风险企业劝说其他企业加入,组成一个知识结构合理的团队,让其完成配套的技术创新,对风险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业来说都可以获得降低成本的优势。正是这种专业化分工形成了风险企业相互依赖的网络产业群,其赖以存在的基础正是风险企业集群创造的总价值(VGi)与单个风险企业创造的价值(Vi)之差δ=∑VGi-∑Vi。其中,δ可视为风险企业由于地理接近而获得的外部经济,或是合作信任而使风险企业额外获得的知识溢出,其大小取决于网络中风险企业数量、专业化程度及创新质量。δ越大,企业集群就会越强大,也就会形成长期的多样化契约机制。这些契约可有效地降低成本,推动风险企业间的共同开发创新。硅谷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其区域性的相互依存产业网络体系。它既有惠普、网景、英特尔、苹果等世界领先的主导性大企业,也有很多相互联系的小风险企业。截止1999年3月,人员不超过50人的科技风险企业占80%,约有4800家。正是由于这些大企业与成千上万的生生灭灭的小风险企业,才共同推动与保持了硅谷持续的竞争优势。

2.2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风险投资家几乎都强调人的重要性,人是第一位的,是投资成败的关键。风险投资家们常说:宁可投资一流的人、第二流的项目,而不投第一流的项目、第二流的人。这里的人力资源不仅包括熟练掌握技术、管理和金融等多门知识经验的风险投资专家,同样也包括生产、销售、技术、管理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如果某区域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个地区就会对需要此技术的风险企业产生巨大吸引力。同时,来自不同企业、不同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同一企业内部的专业技术员工也可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与合作,相互传递信息和技术,从而加快新思想、新信息和创新技术的扩散,进而推动创新技术的产生和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如印度的班加罗尔就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储存的摇篮,它除了有10余家20世纪50年代就已赫赫有名的科研院所和大学外,还有近80所小型工程技术学院,每年能培养3万名工程师,其中1/3是各种软件人才。此外,海外印裔人口也有近2000万人,他们许多人将技术、资本、经验和创新精神带到了班加罗尔,有效地促进了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

2.3充裕的资金支持

风险投资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要想使风险企业快速成长,除了要受到人与技术的推动,还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各国政府起初为了扶持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纷纷采取财政补贴和建立风险种子基金等措施,但政府的投入力度要受制于自身的财政状况,而且各地区又是有差异的,受惠对象也仅限于本地风险企业。而事实证明,政府参与风险投资并不是发展风险投资业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获得充足的风险资金,各国政府相继都采取了很多优惠鼓励政策,并加强了资本市场的建设,使得风险投资的供给主体向多元资金投入型发展,美国就是一个典型实例。

2.4富于创新的人文环境

良好的人文环境是风险企业成功的关键。在充满创新文化的环境下,可摒弃传统企业模式,追求企业的人性化和个性化,极大地调动控制人力资本的寻常人。在存在“勇于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平等开放、知识共享、讲究合作、容忍跳槽、鼓励裂变”的创新文化气氛下,人们可以相互支持与合作,从而加速了新思想、新观念、信息和创新技术的扩散速度,节省了交易成本,最终使风险企业蒸蒸日上,脱颖而出。例如硅谷,上至高层管理人员、下至普通职工,每一个人都具有创新精神。在硅谷信息的传递比美国其他任何地方都快,许多工程师求职的信条是:富于创造力的小企业远胜过大企业。这也要归因于美国独特的民族气质,其核心就是“西部开拓”的创新精神,这种民族气质恰好与风险资本投资天缘巧合,构成了风险投资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的土壤。

2.5完备的中介服务体系

风险投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投资,需要各方面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作为风险投资活动的参与主体不可能是通才、全才,所以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中介机构就成为风险投资正常运作不可缺少的条件。国际经验表明,中介机构既是风险投资运作之必需,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专业化分工的结果。一个国家中介机构的健全是体现其风险投资业集群程度大小的重要标志,是风险投资顺畅循环、实现增值的重要保证。聚集可以使风险企业共享这些中介机构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性。硅谷之所以集群了很多风险企业,关键在于有比较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它们为风险企业的集群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化保障。

3风险投资业的产业集群模式

3.1产业关联型

产业关联型是指由生产的纵向和横向关联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这种类型既有生产同类产品或处于相同生产阶段的同产业企业,又有直接具有上下游产业链关系、生产互补品、配套品或具有专业化服务性的辅助企业。尽管这类风险企业之间的关联错综复杂,但往往以具有直接上下游产业关联的少数几个企业为主导,其余企业或为其提供互补品或配套品生产,或为聚集区内所有企业作专业化服务。如计算机产业发展就须电子、软件、材料行业的强力支持,一旦它们都得到专业化发展,计算机产业的规模经营才得以实现。

3.2资源共享型

资源共享型是指企业受益于某一区域特有的公共资源而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企业最初选址要考虑范围经济性,导致范围经济的共享资源包括产品原料体系、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体系等。许多同类或不同类的风险企业都有许多共享资源,这样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3.3知识密集型

知识密集型是指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等形成的具有科技含量较高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极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集群,美国的硅谷就是杰出代表。这种类型的企业集群有别于传统企业:一是所要求的科技含量较高,绝大多数都是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受技术创新、吸收和应用的影响比较大,受技术商业化程度的影响较高;三是风险企业的成长严重受技术生命周期和发展方向的影响;四是企业经营的高附加值和高风险并存。

3.4外力驱动型

外力驱动型是指在外生环境驱动下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外生环境各种各样,形成的集群方式也形态各异。世界上的绝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区的风险企业都属于由国家的政策导向和行政部署形成的风险企业群,它们的集群起初并不是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而是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行政部署驱动起了很大作用;还有一类是基于投资来源国或地区与投资东道国或地区的双边经济贸易关系和文化而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如我国港澳地区的风险投资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台湾投资集中于福建,日本投资则集中在辽东地区;再有一类是由大企业改造、分拆而形成的风险企业群。像日本筑波的风险企业就是典型实例。不管集群属于哪种形态,维持和决定集群持续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风险企业的产业链,外生条件并不能长久地维系。

4我国风险投资的集群现状分析

4.1相互依存的风险企业网络体系并未真正形成

我国的风险企业大多是通过依靠提供土地、行政命令和优惠政策等措施而形成的空间集群。这种集群模式使得许多风险企业大都是因为外部的优越条件嵌入的,而不是依赖内在价值链自然衍生而形成的,这样企业间就难以形成依靠各自核心竞争能力相联起来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网络体系,最终导致企业集群“先天不足”,价值链整合力度不够、结构单一、企业关联度低、缺乏协同效应和植根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地区政策差距日益缩小,这种空间上的聚集就表现出很大脆弱性,当某一区域的土地成本、劳动力价格等区位优势及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时,这一区域内的一些风险企业就可能会向其他政策更优惠的地方流动。

4.2高素质风险投资人才的缺乏

风险投资是一种现代新型投资方式,涉及诸多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实践性极强,对人才素质要求很高,直接决定着风险投资的成败。而我国目前现状是,虽有大量科研成果,但缺乏既有技术、管理,又有金融等专门经验的人才对其商业化前景的准确评估,致使现在大部分风险投资基金不敢投出去。而科技人员虽然有创业热情,创新能力也较强,但他们由于缺乏管理和融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不能把科技成果真正产业化。外资和民间资本虽然有进行风险投资的意向,但由于相互缺乏信任,也很难找到可靠的人。所有这些都是长期以来我国缺乏高素质的风险投资复合型人才造成的。

4.3风险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短暂的高新技术风险产业来说,一个创新产品比较容易达到成熟阶段。当达到成熟阶段时,产品的利润就降低,竞争加剧。此时,企业要继续获得竞争优势的策略一般有差别化竞争和低成本竞争。低成本竞争可能会因其他风险企业更低的成本而使得该企业被淘汰,而采取差别化竞争的企业则必须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获得竞争优势。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尤其是持续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数企业以引进国外成熟的高新技术为主是导致我国风险企业竞争力不够强大、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重要原因。

4.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不畅

国际经验表明,风险资本主要来源于机构投资者和个人等多渠道的民间资本,政府作为公共事业的管理者,则着重通过制度安排来扶持风险投资。而我国目前风险投资规模较为狭小,资本来源过于单一,大部分靠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直接投入获得。由于政府和国有企业资金运用的垄断性、来源有限性以及与风险投资本质的相悖性,政府的过度参与必将极大制约民间风险资本的发展。

4.5风险企业的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

风险资本从筹措、投入到退出都离不开中介服务机构,它是以消除投融资者之间的信息非对称为目的,提供资金供求双方的匹配、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的平台。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一些中介机构,但大多数独立性较差、地方行政色彩浓厚、市场条块分割现象严重。一般中介机构都挂靠在行政机关、事业和企业主管部门等,很难保证人员、资金与管理等方面的独立性,势必影响执业过程中的公正性。此外,由于各类中介机构缺乏必要的行业自律管理和法规规范,导致中介机构降低职业职守,违规违法现象严重,从而削弱了其在社会上的中介地位。同时,在资本市场中,风险投资业务的法律地位和准则明显不足,相关法律尚未制定;各个中介机构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执业标准体系,各地中介机构都按自行标准开展业务,形成了法度不一、各自为政的局面,从而导致中介机构缺乏信用认知性。

5对策与建议

(1)各级地方政府应从产业组织的战略高度,选择合适的行业,在公平、互利的基础上,引导风险企业走集群化的发展道路。政府应尊重集群的内生性规律,要注重某一区域内主导风险企业的培养,发挥它们的“羊群效应”,通过其产业环节的支解,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小企业,进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产业技术链,从而推动整个风险企业集群化的成长和网络体系的形成。

(2)风险投资产业集群的成功,人才无疑是第一大要素。为此,要通过实践,发现和培养有潜力的人才;要有计划地把国内有一定风险投资管理经验的人员送到国外发达国家培训;要聘用在国外从事风险投资的华人专家回国工作;尽快建立对风险投资家的激励约束机制。

(3)疏通民间资本转化为风险投资的渠道,实现由单一的政府投入型向多元化投入型发展的转换。为此,我国在目前法律体系的现状条件下,要尽快制定《风险投资法》,为风险投资机构的设立、运作与收益分配提供法律依据。

(4)完善风险投资的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培育中性的风险投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对各机构进行分工与协作,发挥其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加强中介机构的自律建设。完善中介机构的外部法制环境,尽快出台和完善《证券发行和交易法》和《投资顾问法》等各种法律法规。加强从事中介机构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加快各种信息服务业的建设步伐,形成全国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风险投资中介运作体系。

参考文献

1成思危.中国风险投资形成、发展的战略思考[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

2刘曼红.风险投资的第三要素——人、人、人(中)[J].中国科技信息,2000(20)

集资风险论文篇2

2.1培养全员风险意识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的领航者,是企业经营的精髓和理念。在一个大型的投资集团公司,必须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中要植入风险管理的思想。投资集团公司面临重大的财务投资风险,必须要在企业文化中宣扬风险管理文化,让每一位员工以企业大局为重,培养风险管理意识。投资集团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各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参与和支持,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运行更是需要全体人员的积极配合,对于未识别但根据经验将会产生风险的因素及时进行反馈并处理。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流程的要求进行操作,出现的异常问题及时进行记录并跟踪变化。从管理文化着手,让风险管理深入人心,并让每一名员工感受到在自身工作中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使风险防范意识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2.2构建规范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管理工作,以独立的企业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子公司及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系统是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投资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非常重要,为了加强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在这个风险管理组织平台上,赋予相关人员应有的职责,才能更有利于落实讲科学、有效率、守秩序的风险控制原则。这个风险管理部门包括的组织应该比较全面,至少应该含有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高层管理人员、各个业务部门以及内部审计部门等组织。企业的高层领导者必须重视财务风险管理部门的组建,然后赋予不同层次组织应有的职能,比如董事会的职责首先就是对风险管理的全局制定战略,其次是在业务部门以及内部审计部门安置风险管理专门人员。其中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任务重大,主要内容是识别财务风险、找到控制方法、监督风险管理的执行情况。风险管理业务部门同样重要,各个业务部门对本单位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负主要责任。内部审计部门主要做好监督和审核工作,查出财务核算中的问题,对于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警告或者提出建议,同时也要检查内部控制的制度执行情况,并对出现的内部控制缺陷提出建议,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潜在风险。各个投资集团的子公司也应该做好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定期向母公司提交风险管理报告,处理出现的财务风险,控制造成的风险损失。风险管理工作比较复杂,只有调动全部企业人员的积极性,以风险管理部门为核心组织,加强与业务部门以及分、子公司的沟通与交流,才能全面有效地推动风险管理工作,进而促进投资集团公司的高速稳健发展。

2.3构建重大投资决策机制

投资集团公司主要是进行融资和投资业务,其业务处理的金额都非常大,因此,应当建立完善的投资决策机制,降低投资风险,同时也减少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害。在实际的企业经营中,一旦对投资没有进行正确的评估和研究,没有形成切实可靠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就会影响投资效果,损害企业利益。因此,在投资集团公司建立有效的投资决策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合理和规范的机制下,才能准确地评估项目的投资效果,保证企业的根本利益。首先是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要聘请专业人员准确评估项目的投资可行性,以及提供可以投资的依据;其次是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应当聘用会计、投资、金融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组织这些专家讨论投资的方向以及可以投资的依据,充分利用专家意见,综合考虑投资项目,从而降低投资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另外,也应当构建项目投资审批机制,当一个项目经过专家讨论、可行性研究以及专家咨询之后,还要做出具体的投资方案和流程,该方案只有经过决策层的最终审核之后,才能按照流程进行实施。

2.4建立财务风险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责任追究制度,能够加强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的效果,因此,应该落实财务风险的责任归属,这也能激发风险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提升风险管理效率。投资集团公司经营业务的流程主要有融资、投资、收益分配等环节,对于每一个环节都有风险控制的负责人员,对于每一个环节出现的损失应归属到个人,这样才能使员工在风险控制时更加谨慎,进而更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因此,在投资集团公司,风险责任的归属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把这项制度落实到实际企业管理中。对于决策者出现的错误,由决策者赔偿损失;对于董事会出现的错误,经风险管理部门审核和监督,由董事会负责;对于项目执行出现的错误,比如执行人员不听从指挥或者不按照流程和规则做事,从而造成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应该由主管负责人员承担责任,对于造成的损失,根据有关规定承担赔偿责任。责任追究的方式应该体现全面化,首先是应当含有假期数量、罚款金额、降低职位以及调动岗位甚至是辞退,对于不同程度的错误做出适当的惩罚,以做到责任到位、奖罚分明,从而达到提高财务风险控制水平的目的。

2.5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预警体系

投资集团应当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应当具有合规性、合理性、科学性,这样才能及时地根据财务指标发现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而提出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应当综合考虑企业的各个方面,至少应当含有筹资风险指标、投资风险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财务杠杆指标以及营运资本情况指标等内容。比如具体的资本运营类指标是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周转率等;而债务风险类的指标主要是资产负债率、利息费用倍数、现金流量负债率等。营利性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收益率等。所含有的指标至少应该能从不同角度反映企业的财务风险情况,当企业的财务风险发生变化时,能够从这些指标中分析出异常情况。但是,当在运用这些指标进行分析时,若不能分析出财务风险水平,则说明指标体系不健全,这将不利于做好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工作,不利于投资集团公司的长远发展。因此,建立完善的科学预警指标体系至关重要。

集资风险论文篇3

与其他产业相比,高技术产业具有如下特征:

(一)以人为本。任何一种产业的发展都是资本、人才、技术等多种生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在于,在所有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本在该产业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由人力资本所形成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发展高技术产业既需要大师级的帅才在技术源头上提业化技术源头,更需要领袖型科技企业家作为企业和产业的领航人。比如微软公司,其成功的秘密正是其员工所具备的开发电脑软件的知识和创新能力,以及比尔·盖茨等经营高科技产业、开发高科技市场的企业家才能。

(二)融资活动的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高技术产业的完整周期是“高技术的研究

工程开发的产业化——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高技术的技术价值不仅要有技术的先进性,还要有技术的成熟性和市场的经济性。如果只有技术先进性,没有成熟性和市场经济性,高技术就难以产业化。

(三)高发展速度。高技术产业是当前最活跃和发展最快的产业领域。计算机领域有一个摩尔定律,芯片功能每隔2—3年就要换一代,集成电路产量提高的同时价格迅速下降,大约平均每两年降价50%。这种高速度的技术进展是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美国的高科技推动了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其增长速度一直维持在3%以上,很多高科技产业也正是在快速成长的技术引导下迅速发展起来。

(四)高竞争性。高速发展正在引起高度竞争。由于当前世界各国的发展都有赖于增强高技术产业来提供强有力的推动与支持,因此高技术领域的竞争不仅日益激化,而且正在远远超出企业与企业以及企业集团之间的商业市场竞争的范围,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激烈争夺的制高点。高技术竞争是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的、全方位的竞争。

(五)高集聚性。从世界近20年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看,高技术产业有一种空间集聚现象,较为典型的如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中国台湾的新竹、印度的班加罗尔,都集聚了一批世界知名的高科技公司。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规律。集聚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在自发地寻找集聚效应,在分工创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中,企业间相互提供的外部性,使高科技企业创新更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也是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即政府为高科技企业比较集中地提供公共产品,为了获得这部分利益,高科技企业形成了空间高度集中现象。

二、风险投资的概念

高技术产业集聚是高技术企业集中在某一特定的区域,而高技术企业的成长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风险投资是推动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的“发动机”。

(一)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投融资机制,最早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美国。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支持创业者的工具,在孵化创新型中小企业、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风险投资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通常所说的风险投资一般指狭义的风险投资。

(二)对于风险投资的概念,目前理论界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将风险投资定义为:风险投资是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

第二种,欧洲投资银行认为风险投资是为了形成和建立专门从事某种新思想或新技术生产的小型公司而持有一定的股份形成承诺的资本。

第三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则先后有过三种表述:风险投资是以高科技知识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的创新产品或服务的投资;风险投资是专门购买在新思想和新技术方面独具特色的中小企业股份,并促进这些中小企业的形成和创新的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建企业或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资本的投资行为。

第四种,国内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风险投资是一种主要对尚处在创业期的未上市的具有很高的成长性的新兴企业作长期投资,并通过所投资金的资本增值来实现投资回报的一种投资方式。

第五种,美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将风险投资定义为:对不能从诸如股票市场、银行或与银行相似的单位获得资本的工商企业的投资行为。

第六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DouglasGreenwoody认为,风险投资是准备冒险的投资,它是准备为一个具有迅速发展潜力的新公司或新发展的产品经受最初风险的投资。

(三)从风险投资的以上六种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各种风险投资概念的侧重点不同,本文主要按照美国斯坦福大学ThomasHellman教授的界定:风险投资是指由专家管理,并为有增长潜力的创业公司提供股权或融资的资本。据此,风险投资有四个特点:(1)由理财专家管理;(2)拥有权益或融资工具;(3)投资于尚未赢利,尚未销售甚至还没有生产出产品的,但是具有很大赢利潜力的创业企业;(4)通过转让已育成企业的股权获得高额盈利。因此,风险投资不同于一般投资的最大特点是其高风险、高失败率、高回报并存,这是由其主要投资对象——高技术产业的特点所决定,由于高技术产业具有种种不确定性,将面临多种风险,因而失败率很高。风险投资是一种中长期的股权投资,它最关心的不是项目的短期盈利性和安全性,而在于项目的远期成长性。虽然风险资本投入的较多项目均可能失败,但可以从少数成功项目的巨额回报来弥补项目的损失并获取收益。

三、风险投资制度的复杂性

(一)风险投资是一种对市场前景不明确、但有发展潜力的值得冒险的企业或是对技术密集型和开发新思想、新技术的小企业进行的一种权益性或半权益性投资。风险投资具有其自身特有的运行机制,它包括:风险投资家对风险项的甄别、评估;风险投资家和创业者之间建立投资契约框架;风险资本进入风险企业后,风险投资家参与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风险企业成熟后,风险资本撤出风险企业等过程。该机制和一般的投资制度不同,它用其特有的规则和手段以确保风险投资能够成功。

(二)要使风险投资能够有效地进行,风险投资组织就必须取得资金的来源,因而必然要和富有的家庭和个人以及银行、保险基金、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取得联系。风险资本要能顺利地进入风险企业并发挥作用,又必然使得风险企业组织和风险投资组织之间发生相互联系,也即涉及到企业组织制度问题。风险资本要能成功地退出风险企业,又必然涉及到私人股权转换,大宗回购,场外交易市场等股权市场。因而,风险投资并非是一项简单的制度,而是有多角色参与的制度,其中有上游的传统金融机构,下游的活跃的股权交易制度,中间的企业组织等。风险投资有效地发展,又必然受到法律、法规、其他正式制度的影响,也将受到国家、政府这个角色的影响;另外一些传统文化、道德、习惯等非正式制度也将影响风险投资制度。

四、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集聚

(一)尽管人力资本日益成为高技术企业的核心资源,但物质资本依然是高技术企业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投入要素。低风险和收益稳定是传统投资哲学的精髓所在,而高技术产业融资则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因此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行业发展特点,使得高技术产业很难通过传统融资渠道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渠道有以下四种:民间资金、银行贷款、政府资助、股票市场。

(二)从政府资助来看,一方面政府的财政资金是有限的,只能满足很少一部分项目的需要,从而制约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政府财政资金过多投入,又会将风险全部让国家承担,加大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风险,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从银行贷款的角度看,商业银行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着一个“逆向选择”问题,即最需要资金、资金生产率最高的项目往往因为风险较高而得不到贷款,而发展成熟、收入趋于稳定的企业因风险较小而成为银行贷款追求的对象。因而高技术产业本身具备的风险性特征,与银行贷款追求资金安全性的要求相矛盾,显然以稳健经营为原则的商业银行一般不愿意对高技术产业进行融资,尤其是那些处于雏形阶段的高技术企业。而在股票市场上融资必须在企业上市之后,这对于尚处于创业阶段的高技术企业显然是不可能的。高技术产业融资的特点,决定了仅靠传统融资手段是不可能满足其资金需求,风险投资正好承担起弥补传统融资体系的缺口、孵化高技术产业的重任。国外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成功的经验表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的支持,风险投资是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催化剂”。

(三)由于高技术产业集聚是高技术企业在某一特定区域的集中,因此,高技术产业集聚区与风险投资的关系是密不可分、互相依存。风险投资为集聚区内高技术企业提供资金和管理帮助,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高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离不开风险投资,风险投资被称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发动机”。

(四)具体来说,风险投资促进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制度功能表现在:

第一,产业培育功能。风险投资不仅对新创企业有资金供应的功能,而且风险投资家往往还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信息和人际关系网络,帮助高技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开拓市场。对一个国家来说,风险投资对高技术产业的推动,并不仅仅表现在塑造一、两个成功的高科技企业,而是在强烈的竞争氛围下形成一种“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气势,促成高技术产业的诞生和成长。

第二,激励创新功能。风险投资敢于承担高科技发展过程中的高风险,这从制度上来讲有一种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制度效应,所以能激励创新。

第三,政府导向功能。政府为鼓励和引导风险投资的发展,制定了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信用担保等政策,从某种程度上说,风险投资体系是政府和民间资本融合的产物,在这个社会过程中,它体现政府的产业政策意图。

第四,更新人们创新观念的功能。在风险投资市场中有成功也有失败。风险投资的成功能吸引更多的风险投资基金,能激励更多的人去创业。在风险投资过程中,人们的就业观念、市场观念、风险意识、效率效益观念、合作协作精神、双赢理念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五、高技术产业集聚的风险投资制度安排

风险投资应在政府的支持下,完善金融市场机制(包括融资机制和退出机制),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和构建发达的中介服务机构,从而为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提供制度保障。

(一)风险投资融资机制。风险投资需要一个长期的、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以保证风险投资家不断对原有项目进行追加投资和对新项目进行投资。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性、低流动性的特点,要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充分调动各种资本参与风险投资的积极性,就必须有完善的金融市场机制作保障。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应当在风险投资资金筹措上给予支持。

(二)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为了保证风险投资的顺利退出,实现投资价值,政府应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以确保风险资本获得高额回报退出。风险投资的目的不是企业利润,而是资产的变现,所以,在风险投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股权和产权交换。风险投资在3~5年内一般会通过股权和产权交换退出被投资公司。退出是一种形象说法,事实上,资本的退出是资本内在的实现流动性和变现性的一个通道。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是创业资本形成和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没有退出机制就没有资本进入,也就没有风险投资的发展。从国外经验看风险资本的退出方式有:首次公开上市、股权转让和清算。

(三)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和发达的资本中介机构。风险投资作为市场行为不宜采用官办形式,但它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该创造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社会环境、政策和法律环境,并给予积极的支持。政府应采取支持引导的态度,具体来说:1制定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鼓励支持政策,主要包括税收优惠政策、提供贷款担保政策、政府采购和拨款资助政策等。2建立信息网络。政府应组织建立高效、便捷、畅通的风险投资信息网络,为风险投资者和高新技术企业牵线搭桥。3培育适应风险投资需要的各类中介机构,包括风险投资协会、标准认证机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科技项目评估机构、专业性融资担保公司等。4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培育复合型风险投资人才。政府法规是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和运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风险投资是一种市场行为,而这种市场行为一方面要有法律的支持和保障,也要由法律加以规范,使其能稳定健康地运行。

参考文献:

[1]倪正东,风险投资浪潮[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2]闫冰,国际风险投资理论综述[J],经济纵横,2002,(2)

[3]吴敬琏,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重于技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集资风险论文篇4

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浪潮中,世界主要国家的金融体系先后由分业经营模式转向混业经营模式,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都选择以金融控股集团(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作为实现混业经营的组织形式,金融控股集团的集团化经营模式所具有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等优势是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Demsetz和Strahan,1997)。近年来金融控股集团组织形式也在我国开始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大型非银行金融机构纷纷将金融控股集团作为改革目标,同时各类产业资本控制的企业集团也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渗入金融行业,形成实际的金融控股集团。由于涉足业务领域广泛(例如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期货业),金融控股集团普遍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即整个集团层面上的综合风险度量问题。

相对于单一业务金融机构,金融控股集团组织形式既带来了风险分散化效应——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导致的后果(Kuritzkes et al,2003),也引发了集团内部风险溢出和传染效应——协同效应的结果(Leaven和Levine, 2007),因此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加总(risk aggregation)显得非常复杂。常见的风险加总思路可以概括为两个方向:(1)计算集团所涉及的每项业务单元(或每家子公司)的风险,即自下而上的风险加总;(2)计算集团所面临的每类性质的风险,即集团总体层面自上而下加总。目前而言,由于前者的实际运用难度较大,自上而下的风险加总是学术界及实务界讨论较多的方向(Junker和May,2005)。

然而由于不同性质风险所具有的分布特征不同,风险加总并不表现为不同风险的Gaussian加总。以金融机构面临的最普遍的三类最主要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为例,不少学者已经证明(如Jorion,2001),尽管股票、商品等市场资产的收益率并不服从正态分布,市场投资组合的价值分布却通常具有对称、薄尾特征,它可以使用Gaussian分布进行估计,因此市场风险表现出可加总性。不过,如借款者集中、信贷传染等现象的存在使得信贷损失分布表现出显著的非对称、长尾特征;操作损失分布的非对称、长尾特征则更加明显——系统崩溃、诉讼、欺诈等外部冲击发生的概率更低,而一旦发生时造成的损失也更巨大。

因此,传统Gaussian估计方法无法准确分析不同性质风险间内在联系。Copula理论的发展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帮助,它可以在保留单一变量边缘分布重要特征(如偏度、峰度)的同时,得到多维变量间的一致性联合分布。正因为这种优势的存在,Copula方法在金融风险度量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最近1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将Copula方法引入至金融风险加总领域研究, Rosenberg和Schuermann(2006)、Aas et al(2007)、Jacobs (2011)对银行集团主要风险联合分布的分析,都使用了不同形式的Copula函数。这些研究将是本文所提出的金融控股集团风险加总模型的重要借鉴。

风险度量的目的是进行风险资本覆盖。目前,无论是对于监管者还是金融实务者,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tal)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本管理理论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经济资本概念可以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信孚银行(Bankers Trust)使用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 RAROC)方法进行交易风险概率分布分析,并使用经济资本作为综合风险管理手段,至此之后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在风险决策过程中引入经济资本管理理念。随着信息科学技术及金融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系列综合风险度量模型和方法不断被开发出来,经济资本涵盖外延也因此不断扩展,现今经济资本概念已经能够包括多种性质的风险资本。这种趋势在金融监管中也得到了体现,以银行业监管为例,新巴塞尔银行资本协议第二支柱规定的内部资本充足率评估程序(Internal Capital Adequacy Assessment Process, ICAAP)要求金融机构将各种性质的风险考虑进资本充足率综合评估过程,事实上ICAAP也属于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本文将首先构建金融控股集团综合风险度量模型,这将是本文第二节分析内容。与一般利用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 VaR)方法进行风险度量不同,本文所研究的风险加总模型将建立在预期缺口(Expected Shortfall, ES)理论基础上,并提出用广义Pareto分布和学生t-分布进行单一风险边缘分布估计,用Copula方法进行不同性质风险间相依结构分析。之后,在阐述经济资本理论详细内涵基础上,本文将提出经济资本度量方法,这是本文第二节内容。加上引言和第三届结论部分,以上构成本文的论述框架。

1 金融控股集团综合风险度量

目前而言,预期缺口是一种用来度量综合风险的一致性方法。ES综合风险度量要涉及到两方面内容估计:1)单一风险边缘分布估计;2)风险因子间相关关系估计。

1.1 ES一致性综合风险度量方法

人们常常使用标准差、方差等作为风险的度量手段,这种度量方法的应用存在一个重要前提,即风险损失概率分布服从正态分布或Gaussian分布。实际中该假设前提通常并不满足,因此人们不断开发出更符合现实情况的风险度量方法,其中应用最广泛的莫过于VaR方法。VaR度量在给定置信水平下,在给定持有期间内,资产价值所面临的潜在最大损失。假设时刻t金融机构面临着K种风险,风险因子向量为Xt=(X1t,…,XKt),其联合概率分布为FX(X)=Pr(X1≤x1,…,XK≤xK)。定义пt,t+(Xt)为持有期[t,t+t]内金融机构的总损失,同时假定所有资产头寸的计价币种相同,故有

(1)

定义 为置信水平为α时的VaR值,即

(2)

VaR法诞生后不断受到诸多学者的质疑,不过因为它所具有的简洁性和直观性优势,VaR度量方法很快推广成为一种行业标准。而对VaR法提出颠覆性质怀疑的是Artzner et al(1999),他们提出了一致性风险度量(Coherent Risk Measurement,CRM)概念,即一种良好定义的风险度量手段应该满足单调性、一次齐次性、平移不变性和次可加性四个条件,而VaR度量方法并不满足CRM中的次可加性条件。

Acerbi和Tache(2001)提出预期缺口概念,ES法满足CRM条件,因此是一种一致性度量方法。ES是超过 的风险暴露条件期望值,即

(3)

ES法是最近10多年来金融风险研究中受认可程度较高的度量方法,它与VaR比较接近,实证也表明,99%置信水平下的ES值与99.97%置信水平下的VaR值非常接近(Embrechts et al, 2002)。ES度量的关键在于确定(3)式中的VaR值。为得到总损失的VaR阀值,首先必须要得到K个单一风险暴露间的边缘分布及联合分布。

1.2 单一风险边缘分布估计

如引言部分已经讨论过的,依据风险的概率分布特征,可将金融机构面临的不同性质风险分为两类:1)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2)市场风险。第一类风险的概率分布通常表现为非对称性,可以适用广义Pareto分布进行风险暴露数据拟合。广义Pareto分布是广义极值(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 GEV)分布中的一类重要截断分布,GEV分布的函数形式

(4)

其中μ,ξ∈R分别是位置参数和形状参数,σ∈R+是尺度参数,并且当 时成立ξ∈R+。为使得风险损失非负,引入限制条件 ,此时得到广义Pareto分布的函数形式

(5)

对于市场风险而言,它们的概率分布通常表现出对称性特征,通常可以适用学生t-分布进行风险暴露数据拟合,其分布函数形式

(6)

其中v∈R+表示自由度,г:R+R+是标准Gamma函数,B:[0,1][0,1] 是标准Beta函数,因此(6)式左边是一个归一化的非完全Beta函数。

1.3 Copula理论

Sklar定理认为:1)任意一多元联合分布都可以分解为它的边缘分布和表示相依关系的Copula函数两部分,即Fx(X)=C(Fx1(x1),…Fxk(xk)),其中Fxi(xi)是xi的边缘分布,C(u)s.t.u∈[0,1]k是使得每个边缘分布都落在[0,1]区间内的Copula函数。2)利用联合分布函数和边际分布的反函数可以求得Copula函数,即C(u)=Fx(Fx1-1(u1),…,Fxk-1(uk))(Sklar,1958)。

Gaussian Copula和学生t-Copula是最常见的椭圆Copula函数。Gaussian Copula又被称为正态Copula,其函数形式为

(7)

其中Φ(X) 为多元联合正态分布函数。学生t- Copula函数的表达形式为

(8)

其中T(X)多元联合学生t-分布函数。Gaussian Copula和学生t-Copula概率密度函数都呈现出对称性,对多维随机变量间的非对称关系捕捉能力很弱。

Copula函数族中,最基础的莫过于Archimadean族。Archimadean Copula族形式简单,通常具有关联性、相依结构多变等良好特征,并且大部分函数都具有闭合形式解。一个典型的K维Archimadean Copula形式如下

(9)

其中Ψ:[0,1]R+为生成元,并满足Ψ(1)=0,

,以及 等条件。假定Ψ(x)=xθ-1,由(9)式可以得到

(10)

(7)式是Clayton Copula函数的代表形式,它表现出下尾相关性特征,即它易于捕捉随机变量间下尾相关性的变化。若令Ψ(x)=(-ln(x))θ,将其带入(9)式将得到Archimadean Copula族另一个重要的子族Gumbel Copula函数族

(11)

它表现出上尾相关性特征,即它易于捕捉随机变量间上尾相关性的变化。若令

将其带入(9)式将得到Archimadean Copula族另一个重要的子族Frank Copula函数族

(12)

它既不表现出上尾相关性,也不表现出下尾相关性。

Copula方法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1)Copula方法是估计由异质性动态模型(如GRACH模型)生成的风险变量间的联合分布的有用工具——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同风险的解释变量、数据频率、模型种类各不相同,传统的动态相关模型不再适用;而应用Copula方法可以很容易的估计时变风险联合分布。2)在估计调研数据、强度频度组合数据等非时间序列风险变量联合分布时,Copula方法的拟合能力也非常强——尽管此时也可以判断风险变量间的多元Gaussian联合分布,但Gaussian分布仅限于线性相关关系判断。

这两点优势在金融机构风险加总中显得至关重要。由于实际运用中必须先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因子取变量以求得它们的风险损失分布。市场风险因子变量通常有很多,如回购利率,它们通常是时间序列数据。信用风险因子变量也有不少,如总坏账,它们也常常是时间序列数据。而操作风险因子变量则较难选取,并且所选取的变量数据通常很缺乏。此时,Copula估计方法是一种很有效的工具。

1.4 ES度量的实际应用框架

至此,我们可以得到金融控股集团的加总风险度量框架,其应用包括如下三个步骤:1)利用极大似然估计(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MLE)方法,用广义Pareto分布函数去拟合信用风险暴露、操作风险暴露数据,用学生t-分布函数去拟合市场风险暴露数据,求得(5)式和(6)式中的参数,即得到单一风险的边缘分布函数;2)利用MLE法确定边缘分布函数的相依结构,即估计单一风险边缘分布间的具体Copula函数形式,进而通过Monte Carlo或Bootstrap模拟方法求得VaR值;3)使用(3)式所示的ES一致性风险度量方法得到给定置信水平α下的加总风险。

目前有一些国内学者使用过Copula方法进行过实证研究,如胡利琴等(2009)、吴庆晓等(2011)。本文所提出的综合风险度量模型的优势体现在:1)目前大多数研究仍建立在VaR综合风险估计方法基础上,本文使用一致性的ES方法进行风险度量;2)由于国内商业银行发展历史不长,三大风险(尤其是操作风险)的相关数据还不成系统,本文提出的单一风险边缘分布估计方法,较好地考虑到了这种情况。

2 金融控股集团综合风险经济资本度量

经济资本并不等同于常见的可用资本(Available Capital)概念。可用资本是指金融机构用以预防偿付能力出现不足时的缓冲资本。当金融机构净资产价值低于零时,偿付能力不足现象即发生,不过偿付能力不足并不完全等同于破产;并且净资产价值波动率越高,偿付能力不足的概率也越高,这种可能性被定义为置信水平。经济资本,即指在给定置信水平和时间段内,金融机构用以弥补因确保偿付能力而导致的可用资本损失额度。

可用资本损失又分为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和非预期损失(Unexpected Loss)两大类。预期损失是金融机构从事金融业务时的正常损失,它可以看成是金融机构的系统性损失,无法避免。因此,一般认为预期损失并不能算做是一种风险损失,金融机构在日常经营中必须完全考虑到这种损失,一个典型例子是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信贷损失拨备。金融机构事实损失(Realized Loss)通常并不恰好等于预期损失,二者间的差异即为非预期损失,这才是金融机构的风险所在。如果非预期损失很小,它并不会侵蚀金融机构资本;而如果非预期损失很大,很大可能是事实利润低于事实损失,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资本额会减少。一个诠释非预期损失和资本关系的很好例子是2007-2009全球性金融危机,由于危机中金融机构遭受了大量非预期损失,许多金融机构的资本额大幅下降。下图1很清楚地描述了经济资本、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三者间的联系。所谓经济资本,是指金融机构用以弥补可用资本非预期损失的资本。表1中列举了全球部分金融控股集团年报中所公布的综合风险经济资本实际数额。

3 结论

从ES理论和Copula理论出发,本文首先进行风险加总分析而得到金融控股集团综合风险度量模型。然后通过对经济资本概念深层含义的分析,得到经济资本度量方法,因此而得到本文所研究的综合风险经济资本度量模型。当然,本文模型的构建基础——ES理论和Copula理论,也有部分学者对此提过质疑,如Genest et al(2009)认为Copula函数的拟合效度,以及Copula函数估计所使用的非参数设定,均不够完全严谨。因此,本文所提出的金融控股集团综合风险经济资本模型也需要在实践应用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胡利琴,李屾,梁猛.基于组合理论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整合和资本配置研究[J].金融研究,2009(3):119-134.

[2] 吴庆晓,刘海龙,景平.商业银行集成风险度量方法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4):67-72.

[3] Aas K., X.K. Dimakos and A.,Qasendal, Risk capital aggregation [J]. Risk Management, 2007, 9, 82-107.

[4] Artzner, P., F. Delbaen, J.M.Eber and D. Heath. Coherent measures of risk[J]. Mathematical Finance, 1999, 9(3), 203-228.

[5] Demsetz,S.,and E.Strahan. Diversification, size, and risk at bank holding companies [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97, 29(3), 300-313.

[6] Doff, René, 2008. Defining and measuring business risk in an economic-capital framework [J]. Journal of Risk Finance, 9(4), 317-333.

[7] Embrechts, P., A.J. McNeil and D.Straumann. Correlation and dependence in risk management: properties and pitfalls, Risk Management:Value at Risk and Beyond[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2002, 176-223.

[8] Genest, C.and B. Remillard. Goodness of fit tests for copulas: a review and power study [J]. Insurance 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 2009,44, 199-213.

[9] Jacobs,M. Design and Validation of economic capital model [R]. Working Paper, 2011.

[10] Jorion, P. Value at Risk: The Benchmark for Managing Financial Risk[M]. Second Ed, McGraw Hill, New York, 2001.

[11] Junker, M.,and A. May. Measurement of aggregate risk with copulas [J]. The Econometrics Journal, 2005, 8(3), 428-454.

[12] Kuritzkes, A., T.Schuermann and S.M.Weiner. Risk measurement, risk management and capital adequacy of financial conglomerates[R]. Brookings-Wharton Papers in Financial Services, 2003.

集资风险论文篇5

一、问题的提出

投资风险历来是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所关注的重点,中小企业在我国目前各领域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加之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全球经济仍然处在复苏之中,中小企业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中更是举步维艰。通过观察2015年证券市场走势,我们发现,在上证指数总体下跌的情况下,中小板市场却出现了很多逆势上涨的股票。与主板市场的企业相比,它们对市场中变化的反应也更为敏感和强烈。因此,对中小企业投资风险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关于投资风险,王关义和李维安等认为,投资风险就是资本市场中获得收益并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其具体反映在股价波动和收益的变化上。而股权集中度和投资者信念作为影响投资风险的两大因素,对中小企业投资风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现有文献对股权集中度与投资风险之间关系的考察主要是基于大股东在公司中所持有的份额来考虑的。股权集中度是股权结构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对比美国和日本公司股权结构,赵秋君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国家持股比例过高,其主要表现为典型的“一股独大”式结构,黄曼行认为,我国股票发行种类过多,但是机制不完善,股权多元化(多股制衡)的局面尚未形成。通过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粉饰财务报表。林钟高和储姣娇认为,股权集中度通过内部控制进行传导,造成企业盈余信息质量下降。从而引起股价波动。基于壕沟防御效应、利益协同效应。李汉军和刘小元认为,“一股独大”降低了企业的经营绩效。樊向前和孙风莲认为,股权集中度与上市公司业绩呈倒U型关系,其形成了金字塔股权结构,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基于股权结构悖论,邓路和王化成认为,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大股东增持后公司绩效未升反降.持有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收益也未有显著增加。武晓玲和翟明磊认为,通过影响各方的切身利益,减少了大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中小股东的利益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因此,张银杰认为,应适度降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优化股权结构,加强监管措施,妥善解决国家股的流通问题,引入机构投资者,加强职工参与。李传宪和王茜璐认为,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优化了股权结构,上市公司大股东获取利益的隧道效应减弱。

自Fama提出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EMH)、Sharpe等提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及理性人假设(hypothesis of rational man)以来,在对风险的研究过程中,绝大多数都立足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它们是建立在同质信念的范式和理性的代表,均质信仰极端的假设。在实际中,Tobin认为,市场并不是完全有效的。随着噪声交易理论的进一步提出,越来越证实存在非均衡市场价格明显偏离基本价值。马健等认为,放松传统金融理论中的同质预期假设,证券价格的混沌行为是由投资者的异质预期引起的,异质信念程度的增强能够加剧市场上的收益波动。Hong和Stein分析了信息观察者和动量交易者的非完全理对股价的影响。Brock和Hommes提出了异质信念的资产定价理论,以异质信念资产定价为基础,异质信念的定价理论被用于多种证券产品的研究中,异质信念下的两阶段定价模型、股票定价模型、公司股权债权融资模型等各种相关的定价模型也由此产生。异质信念能够影响股价波动,股价波动也会反作用于异质信念,在我国股市限制卖空的制度背景下,邓路和王化成发现投资者异质信念程度越大,市场(个股)发生暴跌的可能性越大。异质信念对股价的负向作用更加显著。刘祥东等以扣除完全市场因子、行业因子和流动性需求后的换手率指标和收益波动率指标,实证检验异质信念对股票收益率有较好的解释力。

以上已有文献分析。证实了股权集中度和投资者异质信念是影响投资风险的两大重要因素。但是,本文认为,现有文献通过这两个因素对投资风险的研究大多是分别进行的,鲜有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加以研究。并且多数研究均建立在市场有效、投资者信念同质的情况下,但事实上,市场并非完全有效。现有文献关于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信息不对称性的影响;第二,股权集中度对投资者保护;第三,不同股权集中度下投资者的政策选择。因此,我们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投资者异质信念这一变量不仅作为直接影响投资风险的因素之一,同时可能作为股权集中度影响投资风险的中介变量。在股权集中度对投资风险的影响过程中发挥着传导效用。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股权集中度与投资风险

股权集中度反映了股权的集中和分散程度,可分为高度集中、高度分散以及相对控股三种形式。Johnson等认为,大股东可能利用其控制权谋取私人利益,并将资源从公司向控制性股东转移。基于以上相关研究成果,Claessen等对东南亚9国的经验研究,再次证明了激励效应和壕沟防御效应。降低股权集中度意味着企业引进了更多的战略投资者,这将导致利益趋同效应大于利益侵占效应,并带来企业绩效的提高。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1:股权集中度与投资风险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即股权集中度越高,投资风险越高,反之亦然。

(二)股权集中度与投资者异质信念

Burkart等认为,股权集中度不仅通过影响控制权和表决权,还会通过影响管理层的行为作用于投资者信念。Farber相关研究表明,适度降低股权集中度有利于降低外部投资者之间,内部人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有利于降低广大外部投资者之间信念异质程度。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2:股权集中度与投资者异质信念呈现负相关关系,即股权集中度越高,投资者异质信念程度越小,反之亦然。

(三)投资者异质信念与投资风险

基于Fama的有效市场假说、理性人假设及相关理论的观点,市场是有效的,信息在市场中是自由流动的,投资者的判断也是理性的。也就是说,基于理论假设,市场中的投资者信念是同质的。但是在现实中,市场并非完全有效,投资者受到信息不对称及偏好的影响。进而投资者

同时。为避免投资风险与股权集中度、系统性风险之间反向因果关系导致的内生性问题,股权集中度的相关变量(own10)和系统性风险(beta)两个变量做了滞后一期处理。

(三)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公布的中小板市场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主要基于两大原因:一方面,近年来中小企业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中小板市场上市公司的数据。确保了样本数据的时效性和充分性。

根据CSMAR数据库中创业板的有关文件。结合公司披露的相关信息和公告以及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对这些数据进行手工搜集和统计。然后进行分类,分别按照分类计入该类别,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筛选,删除偏离较大的异常值。其他股价和收益相关数据主要来自CSMAR数据库。财务指标和市场股价等数据来源于RESSET金融数据库等。并剔除数据缺失等原因未评价的上市公司、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及其他变量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最终选用四年的2996个数据作为本文的样本。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选取样本公司的各项数据中,中小板市场上市公司年度换手率(hand)的差异较大,最大值为1419.396,最小值为0.125,这说明中小板市场中不同上市公司之间换手率存在较大差距,即存在较为普遍和广泛的异质性。股票收益率(turn)相比其他变量来说,数据较为平稳,最大值为0.080,最小值为0.014,这说明不同投资者之间信念差异较大,并最终作用于股票收益率,即对证券资本市场的投资风险产生影响。因此,在研究投资风险的过程中,投资者异质信念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出,样本的年度收益波动率(sigma)的标准差最小,这说明同一股票走势相对平稳,未出现较大的波动。

(二)回归结果分析

1.关于H1、H2、H3的验证

通过上述分析及对样本数据的回归检验。由表2列出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股权集中度(own10)与股票投资风险(sigma)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即股权集中度越高,投资风险越大,假设H1得以验证;换手率(hand)与股权集中度(own10)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越高,投资者异质信念越小,相反,则投资者异质信念越大。假设H2得以验证:根据H3的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投资者异质信念(hand)与股票投资风险(sigma)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并且在其他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size)与股票投资风险(sigma)、投资者信念异质程度(hand)均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公司资产负债比(lev)与股票投资风险(sigma)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股票的系统性风险(beta)与股票投资风险(sigma)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公司上市年限(lyear)与投资者信念异质程度(hand)呈现显著相关关系。此外,虚拟变量中,行业(ind)、公司性质(state)对股票投资风险(sigma)和投资者异质信念(hand)的影响不呈现显著相关关系。

2.关于H4的验证

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回归检验,由表3列出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1)中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own10)和股票收益率(turn)、系统风险(beta)及时间(years)呈现显著相关关系。这说明股权集中度对投资风险有一定的影响.是影响股价和收益波动的因素之一。模型(2)中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own10)和资产负债率(lev)及股票收益率(turn)呈现显著相关关系。此外,公司规模(size)、上市年限(lyear)及行业(ind)、时间(years)、系统风险(beta)也呈现显著相关关系,这说明投资者异质信念不仅受到股权集中度的影响,还受到市场、自身性质及其他因素影响。模型(4)中收益波动率(sigma)与换手率(hand)呈现显著相关关系,这说明hand起完全传导作用。公司规模(size)、股票收益率(turn)等也会对公司股票收益波动率(sigma)产生一定的影响,实证结果证明了H4。

五、稳健性检验

通过对表2和表3的回归结果观察发现,股权集中度、投资者异质信念和股票投资风险三者之间的实证分析结果与相关性假设是一致的,这表明实证结果并非数据挖掘或回归模型有意选择的结果。回归分析之前,我们还检验了自变量的共线性,结果表明VIF值均小于3,即模型中的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下述补充检验:(1)改变因变量sigma计算公式中的参数,使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ownl)替代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own10)作为股权集中度的替代变量对投资风险进行重新验证,估计结果未发生实质性改变。(2)改变投资者信念的衡量指标,我们将投资者信念指标用标准化后的连续变量来替代虚拟变量,重新进行回归检验,检验发现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没有改变。(3)控制其他因素。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本文的主要结论依然成立。限于篇幅,本文仅列示部分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六、结论与建议

集资风险论文篇6

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估测、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并实施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管控,从而实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目的。其意义就在于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控,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或获取利益。它有利于企事业单位做出正确的决策、有利于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活动目标,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二、运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并解决民办院校非法集资问题的必要性

民办院校的非法集资问题为什么必须要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并解决呢?这是因为风险管理理论的优点在于企业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控,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非常有利于民办院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认为运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并解决民办院校非法集资问题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紧迫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并解决民办院校的非法集资问题符合民办院校的管理实际,是适应民办高校自身管理需要的体现,是民办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首先,目前民办高校面临许多风险,迫切需要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加以预防。近十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买方市场的逐渐形成,我国民办高校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前是学生愁没学上,现在是学校愁招不到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将会变得非常激烈。并且随着社会的变化,民办高校面临着种种严峻的考验,它不仅面临着政策性风险,而且还面临着战略决策风险、生源竞争风险,资金筹资风险、教学管理风险等。这些风险必须引起民办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并制定预案积极应对。否则,稍有疏忽,就会发生灭顶之灾。在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民办高校由于管理不善等因素而出现倒闭、被兼并的现象。并且这种倒闭与兼并似乎有从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向民办普通高校蔓延的趋势。这从另一侧面说明民办高校的办学风险在日渐加剧。在这种背景下,民办高校能否及时地识别并处理办学风险,将关系到高校能否健康、持续发展。治理国家需要先进的方法和理论,管理学校也需要先进的方法和理论。目前,已经有许多国家将风险管理纳入高等教育领域,并且效果不错。因此,民办高校非常有必要运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并解决民办院校的管理问题,构建一套符合民办高校特点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分析,预先制定科学而周密的风险应变方案,从而达到有效预防和控制风险的目的,进而促进民办学校管理水平提升,实现民办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民办高校的非法集资问题之所以如此严重,与民办学校的管理者和政府监管部门风险意识薄弱,对风险管理缺乏足够重视有关。现实中,有许多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对投资民办教育的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过高的估计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乐观的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生源市场仍十分广阔,投资民办教育大有前途,因而仓促上马或者盲目扩大办学规模,企图在两三年内就跨入万人高校。不料在办学过程中,由于后续资金不足导致很多开工项目成了烂尾楼,学校倒闭或濒临倒闭。如创办于1987年的西安理工专修学院办学十多年来,虽历经坎坷,但已经处于小富状态,由于不满足现状,急于膨胀,于是在白鹿原租赁700亩土地建立新校舍,可是由于事先对风险估计不足,在工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资金链发生断裂,所有工程都无法按期完成,紧接着学生又大量流失,雪上加霜,最后被迫终结办学。[1]试想想,如果民办院校的管理者具有风险管理意识,就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避免资金链断裂。如果政府监管部门具有风险意识,就可以及时对这些民办院校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态的扩大。所以,运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并解决民办院校非法集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2、运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并解决民办院校的非法集资问题,有利于民办学校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中共十报告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这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认为,民办高校内涵建设应包含学科建设、办学特色、科研工作、制度建设和校园文化五个方面的内容。而在学校制度建设方面就要求民办学校内部必须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以实现民办高校的内涵式发展。这些民办院校之所以存在非法集资问题恰恰反映这些民办学校的法人治理机构不够完善,决策机制不够民主与科学,还没有建立严格的财务审计制度和风险预警机制。因此,民办学校如果能运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并解决民办院校的非法集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不断完善学校的法人治理机构,建立严格的财务审计制度和风险预警机制,将非常有利于民办学校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3、运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并解决民办院校的非法集资问题,进而对学校全面实施风险管理是民办院校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

任何一个组织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不仅有其组织使命,而且还有其社会使命。它不仅是为自己活着,还应该为整个社会活着,它应该积极履行其社会责任。在我国,许多民办高校的规模都非常大,有的学校在校学生达到了上万人,有的甚至达到了数万人。而这些学校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受损失的不仅仅是学校,而且还会殃及学生,严重的可能会引发,危及整个社会。例如,2011年,西安市高新技术培训学院由于学校负责人刁继珍、刁继花利用学校实施集资诈骗活动。案发后,学院被警方依法查封,导致该学院的1100多名学生无法正常上课,只能被分流到其他学校上学。2015年,西安联合学院的非法集资事件更是导致了数万群众到省、市政府门口上访,对社会稳定造成破坏。因此,民办学校能否及时识别并处理这些风险,不仅关系到民办高校能否健康有序的发展,还关系到社会能否和谐稳定。如果民办高校能够实施卓有成效的风险管理,将极大的促进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好的履行其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李钊.民办高校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4.

集资风险论文篇7

1 产业集群理论的阐释

产业集群始终是区域经济研究的热门课题,最早对其做系统研究的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区理论,该理论认为,某一区域集群同一产业的企业越多,就越有利于企业所用生产要素的集群。而生产要素供给越多,就会降低整个产业的平均生产成本,并且随着生产要素变得越来越专业化,生产也就越有效率。此外,此理论还把规模经济、地理、文化与政治等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其形成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而这种环境反过来又会促进了企业及各种组织之间外部经济实现。

对产业集群的另一解释则是以中小企业合作竞争为基础的新产业区理论。该理论揭示了新产业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其区域社会经济特性,这种区域经济特征与当地社会共同体的功能分不开。在产业区内,人们有相同价值观,彼此相互合作与信任。该理论同样注重外部环境,指出企业之间应是完全对等关系,认为企业网络的形成及各行为主体在多边交易过程中的不断学习和积聚而使创新不断发展。波特也从创新角度对产业集群聚集现象进行了分析,其整个理论框架包括四方面:需求状况、要素条件、竞争战略、产业群,因为一个产业在国际上要具有竞争力,就必需具备这四个条件。

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则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动因,他将地理因素重新纳入到经济学分析中,并从贸易成本影响到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探讨了产业集群问题。他通过一个简单的两区域模型说明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实现规模经济而使运输成本最小化,从而使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市场需求大的地点。反过来,大市场需求又取决于制造业的分布,最终形成所谓的中心—边缘模式。但由于克鲁格曼只是通过产业内与产业间的联系来分析产业集群的动因,却未考虑其他环境因素,也就使得其结论的应用受到挑战。

2 风险投资业的产业集群内在机理分析

2.1 相互依存的产业网络体系

波特认为,任何企业都可由价值链的重组来创造低成本竞争优势。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由一个企业自身来完成整个价值链的创新,或者不可能、或者会产生较高成本。而风险投资又是一个涉及面相当广的复杂系统,其运作流程仅靠一个企业是很难完成的。如果主导型风险企业劝说其他企业加入,组成一个知识结构合理的团队,让其完成配套的技术创新,对风险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业来说都可以获得降低成本的优势。正是这种专业化分工形成了风险企业相互依赖的网络产业群,其赖以存在的基础正是风险企业集群创造的总价值(VGi)与单个风险企业创造的价值(Vi)之差δ=∑VGi-∑Vi。其中,δ可视为风险企业由于地理接近而获得的外部经济,或是合作信任而使风险企业额外获得的知识溢出,其大小取决于网络中风险企业数量、专业化程度及创新质量。δ越大,企业集群就会越强大,也就会形成长期的多样化契约机制。这些契约可有效地降低成本,推动风险企业间的共同开发创新。硅谷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其区域性的相互依存产业网络体系。它既有惠普、网景、英特尔、苹果等世界领先的主导性大企业,也有很多相互联系的小风险企业。截止1999年3月,人员不超过50人的科技风险企业占80%,约有4 800家。正是由于这些大企业与成千上万的生生灭灭的小风险企业,才共同推动与保持了硅谷持续的竞争优势。

2.2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风险投资家几乎都强调人的重要性,人是第一位的,是投资成败的关键。风险投资家们常说:宁可投资一流的人、第二流的项目,而不投第一流的项目、第二流的人。这里的人力资源不仅包括熟练掌握技术、管理和金融等多门知识经验的风险投资专家,同样也包括生产、销售、技术、管理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如果某区域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个地区就会对需要此技术的风险企业产生巨大吸引力。同时,来自不同企业、不同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同一企业内部的专业技术员工也可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与合作,相互传递信息和技术,从而加快新思想、新信息和创新技术的扩散,进而推动创新技术的产生和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如印度的班加罗尔就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储存的摇篮,它除了有10余家20世纪50年代就已赫赫有名的科研院所和大学外,还有近80所小型工程技术学院,每年能培养3万名工程师,其中1/3是各种软件人才。此外,海外印裔人口也有近2 000万人,他们许多人将技术、资本、经验和创新精神带到了班加罗尔,有效地促进了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

2.3 充裕的资金支持

风险投资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要想使风险企业快速成长,除了要受到人与技术的推动,还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各国政府起初为了扶持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纷纷采取财政补贴和建立风险种子基金等措施,但政府的投入力度要受制于自身的财政状况,而且各地区又是有差异的,受惠对象也仅限于本地风险企业。而事实证明,政府参与风险投资并不是发展风险投资业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获得充足的风险资金,各国政府相继都采取了很多优惠鼓励政策,并加强了资本市场的建设,使得风险投资的供给主体向多元资金投入型发展,美国就是一个典型实例。

2.4 富于创新的人文环境

良好的人文环境是风险企业成功的关键。在充满创新文化的环境下,可摒弃传统企业模式,追求企业的人性化和个性化,极大地调动控制人力资本的寻常人。在存在“勇于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平等开放、知识共享、讲究合作、容忍跳槽、鼓励裂变”的创新文化气氛下,人们可以相互支持与合作,从而加

速了新思想、新观念、信息和创新技术的扩散速度,节省了交易成本,最终使风险企业蒸蒸日上,脱颖而出。例如硅谷,上至高层管理人员、下至普通职工,每一个人都具有创新精神。在硅谷信息的传递比美国其他任何地方都快,许多工程师求职的信条是:富于创造力的小企业远胜过大企业。这也要归因于美国独特的民族气质,其核心就是“西部开拓”的创新精神,这种民族气质恰好与风险资本投资天缘巧合,构成了风险投资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的土壤。

2.5 完备的中介服务体系

风险投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投资,需要各方面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作为风险投资活动的参与主体不可能是通才、全才,所以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中介机构就成为风险投资正常运作不可缺少的条件。国际经验表明,中介机构既是风险投资运作之必需,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专业化分工的结果。一个国家中介机构的健全是体现其风险投资业集群程度大小的重要标志,是风险投资顺畅循环、实现增值的重要保证。聚集可以使风险企业共享这些中介机构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性。硅谷之所以集群了很多风险企业,关键在于有比较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它们为风险企业的集群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化保障。

3 风险投资业的产业集群模式

3.1 产业关联型

集资风险论文篇8

集团客户授信管理是银行授信业务中的重点和难点。中国银监会下发了《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为强化集团客户授信管理提供了业务指针。本文基于国际会计准则(IAS)和经济实体理论(Economic Entity Theory),提出了关于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目前的多层级管理体制和对分支机构的业绩评价考核机制,使各级分行比较关注自身经营目标,一定程度上造成经营行集团客户按单一客户管理的逆向选择;同时对跨区域、多元化、组织结构和内部交易都很复杂的集团关联客户,由于缺乏分行之间的协同配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导致分行之间横向传递信息的渠道十分不畅,从而影响了对集团客户信息的及时掌握和快速传递,造成诸多问题。

根据中国银监会关于集团客户的定义可知,从股权或经营决策上直接或间接控制其他法人或被其他法人控制的组织形式,到其他可能不按照公允价格转让资产利润的,都要求纳入集团客户进行授信管理。但在具体的银行授信业务中,各级行对于集团客户的管理以及会计处理存在很大争议。对比国际会计准则,从我国新会计准则关于合并财务报表的理论依据来看,母公司理论(Parent company concept)和经济实体理论(Economic Entity Theory)成为争议的焦点。

最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基本采用了经济实体理论的框架,要求母公司提供合并财务报表,取消简单合并子公司报表的合并方法;我国的新会计准则采用了母公司理论和经济实体理论二者融合的方式。从银监会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指引中关于集团定义和管理来看,倾向于经济实体理论。

二、母公司理论与经济实体理论的对比

(一)母公司理论

强调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最主要目的是满足母公司股东的需要。因此,它一方面认为母子公司间的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主张采用完全合并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母公司股东的需要,又对完全合并法进行了一定修正。

母公司理论的主要特点是:(1)将子公司的全部净资产、净收益进行合并;(2)企业合并时产生的商誉和子公司净资产的增值,在报表合并时只确认和摊销属于母公司的部分;(3)母子公司间的内部交易产生的未实现损益,只抵销属于母公司的部分;(4)少数股东权益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既不列在股东权益部分,也不列在负债部分,而是作为一个单独项目列示在负债和股东权益之间,合并资产负债表的股东权益实际反映的是属于母公司的股东权益;(5)在合并利润表上,少数股东损益项目被视为一项费用,并因此而作为合并损益的一个扣减项目,这样,合并利润表中的净收益反映的只是属于母公司的净收益。

(二)经济实体理论

经济实体理论认为,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不是拥有与被拥有的关系,母公司有权支配子公司的全部资产。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满足合并会计主体(即集团)所有股东的信息要求,而不仅仅是满足母公司的信息要求。实体理论主张采用完全合并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实体理论的主要特点是:(1)将子公司的全部净资产、净收益进行合并;(2)企业合并时产生的商誉和子公司净资产的增值,在报表合并时全部加以确认和摊销;(3)母子公司间的内部交易产生的未实现损益全部抵销;(4)少数股东权益列在合并资产负债表的股东权益部分,合并资产负债表的股东权益反映的是整个企业集团的股东权益;(5)少数股东损益项目在合并利润分配表中反映,合并损益反映的是整个企业集团的净收益。从新会计准则所依据的理论来看,是母公司理论与实体理论的某种结合,但以实体理论为主。

三、基于两种理论的合并财务报表分析

母公司理论在实务上的可操作较强,被很多国家采纳。但是母公司理论也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陷:一是它缺乏独立的理论基础。二是它无法克服比例合并法的双重计价问题。三是将少数股东权益列示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使得少数股东权益的性质模糊不清,破坏了报表的形式与内容上的统一性。经济实体理论的优点是符合控制的实质。由于对子公司的净资产计价,能够克服母公司理论下对子公司资产的双重计价缺陷。

从我国企业集团形成的现状来看,以控制和被控制关系建立企业集团的形式占重要地位,并且呈发展趋势。控制企业和被控制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的会计信息,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并在会计实务中得到广泛运用。母公司理论在控股权独大的背景下代表母公司股东的利益,而在实践中股权结构更为分散及多层控股和交叉控股更为普遍的背景下,母公司理论转向实体理论正是代表着集团内的少数股东权益。在经济实体理论指导下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可以供企业集团的所有股东使用,其比母公司理论指导下编制的仅为母公司股东服务的合并财务报表更为客观、公正和全面。在经济实体理论下,全面抵销集团内公司间交易未实现损益,无论是顺销、平销还是逆销,都全面抵销到未实现的损益,从而有助于抑制企业利用集团内的关联方交易操纵利润的现象。

四、集团授信风险管理中经济实体理论的应用

(一)深入研究集团关联交易分析,加强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审查

集团客户经营规模庞大,结构复杂,银行需要从多个维度对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等构成集团法人进行关联风险分析,因此,需要认真对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进行分析。

不少银行目前仍允许集团子公司评级可高于集团母公司评级,授信风险限额来自单独财务报表数据。银行授信风险管理实践中,造成了集团客户故意选取风险意识薄弱的银行,或粉饰甚至操纵提交银行的财务报表信息。结合经济实体理论,为防止集团客户为获取银行更高的信用级别、更为有利的授信条件而故意操纵资产负债表谋取不正当利益,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各子项目进行详细的风险审查十分必要。银行风险审查实践中,应紧密结合集团内部的治理结构和近期关联交易,对不同时点的财务指标异常变动予以高度关注。对银行评级授信的基期即年末数据进行详查,尤其应区分不同的集团关联类型,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一是纵向一体化集团;二是横向多元化集团。

纵向一体化集团多以产业或行业上下游之间的供应链关系联系在一起,例如上游企业为下游企业提供原材料,下游企业再进行销售。此类集团模式,审查时可关注上下游企业财务报表中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变化情况,判断是否上游通过赊销向下游输入商业信用;下游是否存在购入不必要原材料使得上游获得好看的账面利润和现金流。横向多元化集团的内部企业之间多通过兼并重组建立联系,一般表现为母公司将现有资产进行评估,以低于公允价值出售给上市子公司,后者再通过增资或配股方式进行再融资,并以所购资产溢价作为投资收益。

银行应区分不同的集团管理模式,对其非正常的关联交易进行有效甄别,及时识别其关联风险。

(二)区分集团关联和非集团关联

银监会《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中关于集团客户的定义的外延其实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会计准则中纳入并表范围的集团客户。该定义暗含了集团关联和非集团关联两种类型的关联客户。因此在银行授信业务中必须严格划分集团关联和非集团关联两种类型,分别制定不同的风险评级模型和授信风险限额体系。

(三)建议提升集团关联客户的管理层次

逐步实现信贷风险的集中管理;实现信息的共享和整合,及时全面掌握集团客户信贷风险;同时,从经营模式、资金管理模式、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结构、关联交易的性质和特点、对外投资、实际控制人的素质等方面加强对集团客户运营模式的分析研究,从整体上把握集团客户的风险状况,逐步建立适应集团客户风险特点的信贷管理模式。同时研究完善业绩评价考核机制,调动整个银行关注集团整体风险的积极性。

(四)确定“管理行――主办行――协办行”管理模式,明确集团客户管理中各参与机构的权责利

集团客户授信时,各参与机构之间权责利匹配原则是,只提供资金而不承担相应授信风险的机构获得相当于资金成本的无风险收益RFP,高于资金成本部分的风险收益由承担授信风险的机构获得。承担操作风险的机构可获得一定的管理费用。各参与机构之间就风险和收益的分配达成其他协议的,按其协议处理。集团授信额度下,如参与行愿意承担相应授信的信用风险,应以书面方式向牵头行表明,并在内部完成授信审查。该部分授信收益由参与行获得,风险由参与行承担。

(五)集团客户名单的动态调整

总行层面职能部门应当建立清晰明确的报送路线,对全辖的集团客户关联线索定期梳理,并及时响应,如遇重大情况的,应及时对集团客户名单进行动态调整。调整后的集团客户名单,报送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如及时调整其最高综合授信额度,或压缩其融资安排。

集资风险论文篇9

一、一般风险

(一)决策风险

决策风险指保险公司在资本配置、项目投资、管理层聘用、内部管理系统调整等重大问题的决策方面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其中控股公司和其子公司都存在一定的决策风险。

从决策发生的层次、决策的内容来看,包括战略决策、管理授权决策、业务发展决策等。决策风险在每一个层次都会发生。但对公司影响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由于资产价值和定价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潜在损失,比如由于利率波动、汇率波动、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损失。对于混业经营的保险公司来说,由于涉足了不同的金融业务,各种业务会面临不同的市场风险。其中利率风险对保险公司的影响最大。其主要取决于经营主体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对比关系。

(三)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或者交易对手不能履行合同义务,或者信用状况的不利变动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它不仅包括借贷和债券义务的风险,也包括担保人风险和派生交易者不能履行其义务的风险。有时,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借款人信用评级降低而导致其公司债务市值减少引起的损失的可能性。

二、特殊风险

(一)组织模式带来的风险

我国保险公司将面临“控股”组织架构所带来的四种特殊风险:内部交易风险、资本重复计算风险、利益冲突风险和系统传递风险。保险控股公司规模越大,成员越多,关系越复杂,此四种风险带来的危害越大。

1、内部交易风险。

内部交易风险(即关联交易Intra.group transac-tion)是指保险控股公司内部由于交叉持股、相互担保等复杂的资金往来关系,致使风险在整个保险集团内部传播、扩散和放大。

2、资本重复计算。

对于控股公司而言,内部由于存在较为复杂的持股关系,为了实现资金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它会在母公司和子公司间多次使用同一笔资本。同一资本可能被两个或更多的法人实体用以抵御风险。资本的这种重复计算意味着资产重复计算,这会使整个集团的财务杠杆比率过高,影响到集团的财务安全。

(二)实现途径带来的风险

在保险控股公司中,各子公司处在不同的竞争环境之下,要求不同的管理技能,需要保持各自独特的企业文化。如投资银行的公司文化是企业家精神、承担风险以及有激励的报酬体系;商业银行的公司文化是稳定的客户关系,承担稳定的风险,个人的报酬与业绩关联不大;保险公司的文化同样有两大类,寿险公司一般是与激进的作风、市场营销创新、咨询式销售以及有激励的报酬体系相联系的,非寿险公司的文化介于寿险公司和商业银行之间。由于公司文化的不同,在实际运营中很容易产生文化冲突。

三、全面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保险公司在积极探索全面风险管理,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还处于探索阶段,风险管理中存在很多不足。

(一)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

很多保险公司并未将全面风险管理作为公司发展中重要的竞争优势来对待,不少保险公司仍习惯于采用传统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由不同部门承担着不同的风险管理职责,缺乏对风险的统一管理。如,负债风险由精算部管理,资产风险由财务部管理等,部门之间的合作由高层领导来组织协调,缺乏制度化管理。另一方面,一些公司已初步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最大的特点是在各业务部门上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由首席风险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公司的统一风险管理。但这也只是一个初步建立起来的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职能,还未被全面融入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大多数保险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其风险管理没有贯彻到公司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许多关键控制点形成所谓的控制盲点。部门之间、员工之间虽然能各司其职,但普遍缺乏协同作战的精神,往往只针对局部风险进行单独处理,风险管理存在着严重的“竖井效应”。

(二)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风险内控制度

很多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独立董事制度面临挑战,部分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经营者注重短期经营行为,缺乏激励约束机制。有些内控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形同虚设,使管理工作无章可循而出现混乱的局面。并且风险管理主要是以事中和事后控制为主,而风险控制制度又多是分布在不同的文件中。不成体系。

(三)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低、管理手段和方法不成熟

我国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表现出突出的传统风险管理模式的特征,重视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客观性、科学性不够突出。与国际保险公司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相比,我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方法显得比较落后。在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偿付能力管理理论、动态风险管理等风险管理方法的采用并不成熟,普遍采取简单确定法定最低偿付能力标准的方法来评估偿付能力、管理风险。另外,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市场不成熟、法制不健全、投资工具比较少、缺乏应有的经验数据和模型,对于金融衍生品等产品的风险管理,国内金融机构对其认识相当有限,与银行证券公司相比,我国保险公司在这方面更是缺乏经验。

四、混业经营全面风险管理

(一)以公司治理结构为基础,健全和完善公司内控制度

首先,公司股权结构是保险(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因为保险控股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股权结构比较复杂,容易产生关联交易、资本金重复计算等问题,如果没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严密的内控制度,就可能产生更大的风险。控股的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应该尽量实现股权结构的清晰化,不宜使股权结构太复杂。另一方面,对于保险控股公司而言,应该尽量做到股权分散。实证表明:企业的经济绩效与股权集中度呈现二次相关,在股权集中度35%-45%区间内,经济绩效达到最优。保险控股公司股权应由多种性质的所有制经济主体持有,公司的职工也可成为自己公司的股东,中资保险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及大型金融机构之间可相互持股,但在母子公司之间和子公司之间要尽量减少相互持股。

其次,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需要建立一套与股权结构相适应的、权责分明的组织体系。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中应加强董事会建设,逐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强化董事与董事会的责任,确保董事会的独立性,强化董事会的审计、薪酬、提名等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和

责任;应着力提高监事会的功效,提升监事会的地位及其监控与决策权能,监事会成员结构需得到优化,也可以吸纳外部监事。

(二)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及重点

必须先有目标,风险管理部门才能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潜在事项,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要求管理当局采取适当的程序去设定目标,确保所选定的目标与它的风险容量相协调。我国多元化经营的保险控股公司主要从两个层级上设定风险管理目标。各个层级都要明确自己的风险管理侧重点和主要风险对象。在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不同的战略规划,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

(三)加快建设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为综合考虑集团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我国保险控股公司应建立集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其一,应建立支持集团风险集成管理程序的数据库,该数据库中应包含支持集团风险集成管理程序所需要的信息量。其二,应设定综合管理信息技术平台的关键链接,通过建立通用的客户标识使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及风险经理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获得有关客户的信息资料。其三,风险管理人员在对风险信息进行计算、分析和归纳之后,应形成集团与子公司各层级与各部门的风险管理分析报告。并通过该信息系统快速送达。其四,应建立风险管理数据模型,并开发相关的管理软件。以此提高集团风险定量化管理的能力和风险预警能力。

五、结论与建议

首先要在集团层面贯彻集团控股,法人分业的制度,使得控股集团与专业公司的权责利明确。控股集团通过董事会监督考核专业子公司,但不能直接干涉子公司的经营,限制股东利用子公司控制权为本集团谋取利益的行为。保障专业子公司的高度自主性。同时建立子公司的绩效考核机制,鼓励子公司之间的合作,并通过集团协调子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避免子公司之间的冲突风险。

其次,在专业公司层面从公司的内部和外部着手,以流程和制度为基础,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在内部制定合理的风险控制原则、流程和制度,并确保公司的业务流程符合预先的规定。在外部则分析公司外部环境、权衡风险回报以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并制定相应的原则,在公司内部执行。

再次,保险业的一个主要风险就是分支机构的管理控制,一方面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众多,因此将分支机构的相关权限集中起来,统一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费用预算管理制度,削弱分支机构的管理职能,从职能上防止分支机构的风险。同时,还应该建立更为透明的职能监管制度,建立自上而下的内部审计和稽核制度。

参考文献:

[1]刘莉,彭建坤.保险公司信用风险研究[R].特区经济,2005(6)

[2]谢升峰.金融保险控股公司内部交易的风险与防范[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3]夏斌.金融保险控股公司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M].北京,2001年

[4]林美娟.金融跨业经营保险业防火墙设立之研究[D].台湾国立政治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集资风险论文篇10

民营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

民营企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潮在逐渐地发展壮大,尤其是一些规模庞大、资金雄厚,拥有多个子公司,实现跨行业、地区多元化经营的现代化大中型集团公司。它们展现着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由于民营集团公司产业链长,产权关系复杂等固有局限,它们在生产经营、投资战略、筹资结构等方面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使集团整体的财务风险加大。

一、相关理论研究

回顾国外学者对风险管理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1901年,美国威利特先生对风险的实证分析进行了研究,1921年,经济学家奈特在美国出版了名为《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他在书中提出了风险测量的手段;1931年,风险管理理念被首次提出,美国管理协会迈出了那重要的一步;1963年,美国出版了《企业的风险管理》一书,该书让欧洲各国意识到了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而后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越来越专业化,更是成为了一门独立的企业管理学科。特别要指出的是,国外学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运用财务指标建立起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方法,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由此得到丰富和发展,也为财务风险管理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提供了依据。我国对财务风险的研究,源于上世纪80年代。在财务风险的控制问题上,我国学者们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我国对财务风险理论的研究可以说大体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实证研究,学者们通过运用各种变量模型来分析企业的财务信息,预测财务风险;二是规范研究,学者们在尝试着构建一套可行的财务风险控制方法的同时,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二、概念界定

(一)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三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制有限公司,就是在我国除了国有、集体以外的各种企业组织。集团公司是指众多企业通过投资等方式,以母公司为主导地位组成的,是一种现代化的企业组织形式;集团公司的内部拥有多级法人治理结构,其下面的各成员具有独立的组织结构和法人资格;母公司不但对子公司的财务决策有掌控权,还对子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实行控制。

(二)财务风险

狭义的财务风险观点认为:负债是引起财务风险的唯一因素,如果一个企业连负债都没有,那么也是不可能会有财务风险的。因此,可以说企业在负债到期时偿还不了债务的可能性就是财务风险;广义的观点认为:因为企业财务活动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企业价值有增加的可能,也存在减少的可能,使得未来的实际收益会偏离原来的期望收益,这样的不确定性就是广义的财务风险;企业的财务活动可以分为筹资、用资和分配等环节,其中的每个阶段、整个过程都会隐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因而从广义理解财务风险会更客观,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

财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运用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对财务活动中的风险不断识别、评估、控制和处理,来有效降低财务风险水平,保障企业经营活动安全,实现企业总体价值最大化的过程。而其中的财务风险控制则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最重要的环节,也是降低风险最有效的措施,所以本文主要对这一环节进行研究。

(四)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的作用

财务风险管理的作用是企业通过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最终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民营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一方面,由于财务风险控制是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后者可以给前者提供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为其在民营集团公司中的具体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由此合理制定民营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系统。

三、民营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分析

(一)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含义

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是指在筹资、投资、经营等财务活动过程中,企业的战略规划、决策机制、实施措施和监督机制,以控制财务风险,实现集团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二)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内容

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追求的目标就是实现集团整体价值最大化。这个过程就是财务活动开展的过程,由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三个方面构成。集团公司财务活动结果因受到内外部复杂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即财务风险。因此,站在财务活动的角度上,我们可以分为筹资风险控制、投资风险控制、资本运营风险控制三个方面来进行管理。

(三)民营集团公司财务风险产生原因

1.民营集团公司缺乏财务风险意识。一些集团企业可能对自身财务风险的复杂性没有充分认识清楚,也没有对财务风险危害的强烈意识。因此,没有管理层的重视和员工的积极参与,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和控制体系对集团来说也是毫无作用的。

2.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手段。和国外相比,我国集团企业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运营也还不够成熟,缺乏可以借鉴的实践经验。因此,虽然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目前的财务风险管理的方法还不足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和效率。

3.内控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民营集团公司很少有能建立起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典范。在民营企业,一般不设置内部审计部门,更没有内审人员,就算有也只是形同虚设。由此可见,内部控制的作用被企业忽视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效果将直接受到内部控制管理机制是否科学、健全的影响。

(四)民营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现状

1.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中国民营集团旗下子公司众多,产权结构非常复杂,管理链条长。民营集团对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责权没有明确的分工,导致一些企业母公司权力过大,使子公司失去了独立治理的活力,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组织控制所需的成本。并且由此形成了集团内部混乱的投资中心和利益主体,集团公司没有集中配置资源的能力。

2.监控不力。很多集团都普遍缺乏在资金运行环节的动态监督和追踪,这样管理层就无法全面掌控整体的实际财务状况。该问题的一方面原因是还没有建立有力的监控机制,另一方面是由于相关人员的素质没有过关,还有就是集团本身复杂体系的固有局限性。

3.信息失真。信息造假等问题,使得信息严重失真,特别地对于财务信息,若造成不准确的会计核算和不真实的财务报表,会掩盖母公司和子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造成巨大财务风险。

四、案例研究———某集团

某集团,这个曾经是我国最大的民营集团公司之一。2002年底,某资产总额达136亿元,上缴利税4.5亿元。然而,在2004年,某资金链断裂。但是,某集团的成与败也带给我们不少启示。从某的迅速扩张到悄然谢幕,它的繁荣和失败对后人有着重要的意义。某的衰败除了资金链断裂这个最直接的原因,还受宏观经济环境、国家政策、公司治理结构、总体战略失误、多元化结构失衡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以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为立足点,主要研究某集团在筹资、投资、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筹资活动

某集团资金链断裂的外部原因有:一是2004年3月2日《商务周刊》发表的《某资金绷紧》,引发了某的负面舆论形象;二是政府银根紧缩,使得各金融机构开始大幅缩减贷款并紧逼收贷,某因此承受了沉重的还款压力。但内部原因是某发生财务危机最直接的原因:缺乏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缺乏现金流预算,并且在投资决策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投资的规模、期限、报酬率等实际情况。

1.筹资结构失衡。某规模庞大的扩张几乎都是由短期借款来维持的,而由于扩张投资的回收期较长,资金回流速度慢,因此,某只有靠“借东家补西家”的恶性循环来运营下去。短期借款为某集团提供了大部分的资金,但这些资金的大部分却被投放至长期投资,这种不合理的投融资结构在某集团埋下了非常大的财务风险。某在如此高风险的融资结构下,仍然缺乏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算,没有预测集团公司的债务偿付能力,导致了对宏观环境变化、市场波动承受的能力很低。因此,某资金链在银根紧缩时断裂在所难免。

2.融资成本过高。某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三条:一是将所持有的资产、股权进行抵押,或是通过旗下公司担保从银行融资,这种商业贷款产生了较高的财务成本。二是通过控制非银行金融机构募集资金。某将各个公司的融资额由控股金融机构去执行,这种方式对客户承诺了一个年保底收益率在12%~15%,某所承担的融资费用压力巨大。三是民间融资,其每年的利率一般都大于12%,在资金很短缺时最高甚至达到过22%。为此,某每年大概要付出的利息为30亿元左右。

(二)投资活动

某的多元化投资战略过于理想化,在进行产业整合的过程中,某一味地大肆收购,产业体系复杂,没有合理的战略规划;通过控制金融公司来满足资金需求,资金链复杂,难以掌控。

1.产融混业失衡。2002年,某成立“上海友联”,尝试产融混业经营。他认为控股一些金融机构,就能解决某资金紧张的问题。某曾形成了一个控股27家金融公司的庞大金融帝国。于是,某便通过这些金融机构,以关联公司之名,利用股权抵押和担保贷款方式取得大量资金。这种错综复杂的担保关系,形成风险传递链,而风险根本没有分散和转移,还可能导致互相牵连。

2.多元和相关的失衡。某从快速扩张开始,涉及了娱乐、房地产、汽车及零配件、机电、餐饮、农牧、金融等多个领域,虽然看似实现了产业多元化,但大部分产业都是不相关的,产业的上下游的相互支持作用很小。某的扩张是盲目、不切实际的,没有认清自身的经营管理、产业整合和资金调度的能力水平并不能承受这么复杂的产业链。某纯粹只是扩大了规模,缺乏消化吸收,产业重组的过程。

(三)经营活动

一方面,在某的大规模扩张活动中,其利润的增值有一部分来源于一些并购交易中的股价上涨或是被并购企业带来的销售额,实际的利润率和现金流量其实是不升反降的。另一方面,在某的实业经营活动中,其盈利能力也非常低下。首先,由于某对民间融资等的年利率给的非常高,这直接导致了财务成本的增加。

(四)案例启示

1.控制财务风险,做强做大。民营企业在国家政策、融资等方面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存在一定的劣势,特别是民营集团公司,由于规模庞大,产权关系较为复杂,存在一定的管理难度。所以,对于民营企业家来说,必须明确公司的主业,并坚持在该行业内做到专业化和精细化,确立自己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有了坚固的基础,企业才有可能做大做强,才能够长期持续稳定地发展。像某这样盲目投资,急剧扩张规模,不顾主业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企业集团做强才是最根本的,做大只是一个结果,民营企业必须静下心来,专心经营主业,先做强再谋求做大。

2.现金为王。现金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特别是像企业集团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必然和其他企业进行着庞大的采购、销售等业务,而现金是保证这些财务活动实现的必要条件。因此,企业的生命力直接受现金流量的多少和资产变现能力的强弱的影响。虽然外部融资可以帮助企业获取现金,但是企业的主要现金来源还是应该主要靠商业活动。过去的经验表明,民营集团公司受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较大。一旦政府银根抽紧,民营集团公司就会暴露出资金链的问题。因此,企业不要把希望全都寄托在金融机构上,只有通过价值创新和实效经营,现金流才能持续稳定,企业才能长久发展。

3.加强现金预算。通过分析现金流量,集团可以掌握现金流动的动态情况,从而为编制现金流预算提供依据,以防止未来经营活动现金流的断裂。如果企业货款回收较好,库存周转灵活,那么外在表现就是经营性应收项目或存货的大幅度减少,表明企业经营能力较强;投资者应当高度警惕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量净额比净利润要小时,在这种情况下,应收款项及存货对现金流的占用大幅度增加,表明了企业经营能力下降。编制准确的现金流预算,企业集团应该汇总具体目标,并将集团在一定周期内的投资收益、运营状况及筹资计划涉及到的现金流量收支状况具体量化出来,建立全面预算。

参考文献:

[1]周运涛.ERM理论演进概述[J].企业导报,2010(5)

[2]吕娜.采购风险管理文献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5)

集资风险论文篇11

1产业集群理论的阐释

产业集群始终是区域经济研究的热门课题,最早对其做系统研究的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区理论,该理论认为,某一区域集群同一产业的企业越多,就越有利于企业所用生产要素的集群。而生产要素供给越多,就会降低整个产业的平均生产成本,并且随着生产要素变得越来越专业化,生产也就越有效率。此外,此理论还把规模经济、地理、文化与政治等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其形成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而这种环境反过来又会促进了企业及各种组织之间外部经济实现。

对产业集群的另一解释则是以中小企业合作竞争为基础的新产业区理论。该理论揭示了新产业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其区域社会经济特性,这种区域经济特征与当地社会共同体的功能分不开。在产业区内,人们有相同价值观,彼此相互合作与信任。该理论同样注重外部环境,指出企业之间应是完全对等关系,认为企业网络的形成及各行为主体在多边交易过程中的不断学习和积聚而使创新不断发展。波特也从创新角度对产业集群聚集现象进行了分析,其整个理论框架包括四方面:需求状况、要素条件、竞争战略、产业群,因为一个产业在国际上要具有竞争力,就必需具备这四个条件。

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则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动因,他将地理因素重新纳入到经济学分析中,并从贸易成本影响到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探讨了产业集群问题。他通过一个简单的两区域模型说明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实现规模经济而使运输成本最小化,从而使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市场需求大的地点。反过来,大市场需求又取决于制造业的分布,最终形成所谓的中心—边缘模式。但由于克鲁格曼只是通过产业内与产业间的联系来分析产业集群的动因,却未考虑其他环境因素,也就使得其结论的应用受到挑战。

2风险投资业的产业集群内在机理分析

2.1相互依存的产业网络体系

波特认为,任何企业都可由价值链的重组来创造低成本竞争优势。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由一个企业自身来完成整个价值链的创新,或者不可能、或者会产生较高成本。而风险投资又是一个涉及面相当广的复杂系统,其运作流程仅靠一个企业是很难完成的。如果主导型风险企业劝说其他企业加入,组成一个知识结构合理的团队,让其完成配套的技术创新,对风险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业来说都可以获得降低成本的优势。正是这种专业化分工形成了风险企业相互依赖的网络产业群,其赖以存在的基础正是风险企业集群创造的总价值(VGi)与单个风险企业创造的价值(Vi)之差δ=∑VGi-∑Vi。其中,δ可视为风险企业由于地理接近而获得的外部经济,或是合作信任而使风险企业额外获得的知识溢出,其大小取决于网络中风险企业数量、专业化程度及创新质量。δ越大,企业集群就会越强大,也就会形成长期的多样化契约机制。这些契约可有效地降低成本,推动风险企业间的共同开发创新。硅谷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其区域性的相互依存产业网络体系。它既有惠普、网景、英特尔、苹果等世界领先的主导性大企业,也有很多相互联系的小风险企业。截止1999年3月,人员不超过50人的科技风险企业占80%,约有4800家。正是由于这些大企业与成千上万的生生灭灭的小风险企业,才共同推动与保持了硅谷持续的竞争优势。

2.2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风险投资家几乎都强调人的重要性,人是第一位的,是投资成败的关键。风险投资家们常说:宁可投资一流的人、第二流的项目,而不投第一流的项目、第二流的人。这里的人力资源不仅包括熟练掌握技术、管理和金融等多门知识经验的风险投资专家,同样也包括生产、销售、技术、管理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如果某区域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个地区就会对需要此技术的风险企业产生巨大吸引力。同时,来自不同企业、不同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同一企业内部的专业技术员工也可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与合作,相互传递信息和技术,从而加快新思想、新信息和创新技术的扩散,进而推动创新技术的产生和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如印度的班加罗尔就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储存的摇篮,它除了有10余家20世纪50年代就已赫赫有名的科研院所和大学外,还有近80所小型工程技术学院,每年能培养3万名工程师,其中1/3是各种软件人才。此外,海外印裔人口也有近2000万人,他们许多人将技术、资本、经验和创新精神带到了班加罗尔,有效地促进了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

2.3充裕的资金支持

风险投资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要想使风险企业快速成长,除了要受到人与技术的推动,还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各国政府起初为了扶持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纷纷采取财政补贴和建立风险种子基金等措施,但政府的投入力度要受制于自身的财政状况,而且各地区又是有差异的,受惠对象也仅限于本地风险企业。而事实证明,政府参与风险投资并不是发展风险投资业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获得充足的风险资金,各国政府相继都采取了很多优惠鼓励政策,并加强了资本市场的建设,使得风险投资的供给主体向多元资金投入型发展,美国就是一个典型实例。

2.4富于创新的人文环境

良好的人文环境是风险企业成功的关键。在充满创新文化的环境下,可摒弃传统企业模式,追求企业的人性化和个性化,极大地调动控制人力资本的寻常人。在存在“勇于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平等开放、知识共享、讲究合作、容忍跳槽、鼓励裂变”的创新文化气氛下,人们可以相互支持与合作,从而加速了新思想、新观念、信息和创新技术的扩散速度,节省了交易成本,最终使风险企业蒸蒸日上,脱颖而出。例如硅谷,上至高层管理人员、下至普通职工,每一个人都具有创新精神。在硅谷信息的传递比美国其他任何地方都快,许多工程师求职的信条是:富于创造力的小企业远胜过大企业。这也要归因于美国独特的民族气质,其核心就是“西部开拓”的创新精神,这种民族气质恰好与风险资本投资天缘巧合,构成了风险投资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的土壤。

2.5完备的中介服务体系

风险投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投资,需要各方面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作为风险投资活动的参与主体不可能是通才、全才,所以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中介机构就成为风险投资正常运作不可缺少的条件。国际经验表明,中介机构既是风险投资运作之必需,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专业化分工的结果。一个国家中介机构的健全是体现其风险投资业集群程度大小的重要标志,是风险投资顺畅循环、实现增值的重要保证。聚集可以使风险企业共享这些中介机构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性。硅谷之所以集群了很多风险企业,关键在于有比较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它们为风险企业的集群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化保障。

3风险投资业的产业集群模式

3.1产业关联型

产业关联型是指由生产的纵向和横向关联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这种类型既有生产同类产品或处于相同生产阶段的同产业企业,又有直接具有上下游产业链关系、生产互补品、配套品或具有专业化服务性的辅助企业。尽管这类风险企业之间的关联错综复杂,但往往以具有直接上下游产业关联的少数几个企业为主导,其余企业或为其提供互补品或配套品生产,或为聚集区内所有企业作专业化服务。如计算机产业发展就须电子、软件、材料行业的强力支持,一旦它们都得到专业化发展,计算机产业的规模经营才得以实现。

3.2资源共享型

资源共享型是指企业受益于某一区域特有的公共资源而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企业最初选址要考虑范围经济性,导致范围经济的共享资源包括产品原料体系、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体系等。许多同类或不同类的风险企业都有许多共享资源,这样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3.3知识密集型

知识密集型是指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等形成的具有科技含量较高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极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集群,美国的硅谷就是杰出代表。这种类型的企业集群有别于传统企业:一是所要求的科技含量较高,绝大多数都是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受技术创新、吸收和应用的影响比较大,受技术商业化程度的影响较高;三是风险企业的成长严重受技术生命周期和发展方向的影响;四是企业经营的高附加值和高风险并存。

3.4外力驱动型

外力驱动型是指在外生环境驱动下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外生环境各种各样,形成的集群方式也形态各异。世界上的绝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区的风险企业都属于由国家的政策导向和行政部署形成的风险企业群,它们的集群起初并不是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而是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行政部署驱动起了很大作用;还有一类是基于投资来源国或地区与投资东道国或地区的双边经济贸易关系和文化而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如我国港澳地区的风险投资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台湾投资集中于福建,日本投资则集中在辽东地区;再有一类是由大企业改造、分拆而形成的风险企业群。像日本筑波的风险企业就是典型实例。不管集群属于哪种形态,维持和决定集群持续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风险企业的产业链,外生条件并不能长久地维系。

4我国风险投资的集群现状分析

4.1相互依存的风险企业网络体系并未真正形成

我国的风险企业大多是通过依靠提供土地、行政命令和优惠政策等措施而形成的空间集群。这种集群模式使得许多风险企业大都是因为外部的优越条件嵌入的,而不是依赖内在价值链自然衍生而形成的,这样企业间就难以形成依靠各自核心竞争能力相联起来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网络体系,最终导致企业集群“先天不足”,价值链整合力度不够、结构单一、企业关联度低、缺乏协同效应和植根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地区政策差距日益缩小,这种空间上的聚集就表现出很大脆弱性,当某一区域的土地成本、劳动力价格等区位优势及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时,这一区域内的一些风险企业就可能会向其他政策更优惠的地方流动。

4.2高素质风险投资人才的缺乏

风险投资是一种现代新型投资方式,涉及诸多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实践性极强,对人才素质要求很高,直接决定着风险投资的成败。而我国目前现状是,虽有大量科研成果,但缺乏既有技术、管理,又有金融等专门经验的人才对其商业化前景的准确评估,致使现在大部分风险投资基金不敢投出去。而科技人员虽然有创业热情,创新能力也较强,但他们由于缺乏管理和融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不能把科技成果真正产业化。外资和民间资本虽然有进行风险投资的意向,但由于相互缺乏信任,也很难找到可靠的人。所有这些都是长期以来我国缺乏高素质的风险投资复合型人才造成的。

4.3风险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短暂的高新技术风险产业来说,一个创新产品比较容易达到成熟阶段。当达到成熟阶段时,产品的利润就降低,竞争加剧。此时,企业要继续获得竞争优势的策略一般有差别化竞争和低成本竞争。低成本竞争可能会因其他风险企业更低的成本而使得该企业被淘汰,而采取差别化竞争的企业则必须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获得竞争优势。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尤其是持续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数企业以引进国外成熟的高新技术为主是导致我国风险企业竞争力不够强大、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重要原因。

4.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不畅

国际经验表明,风险资本主要来源于机构投资者和个人等多渠道的民间资本,政府作为公共事业的管理者,则着重通过制度安排来扶持风险投资。而我国目前风险投资规模较为狭小,资本来源过于单一,大部分靠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直接投入获得。由于政府和国有企业资金运用的垄断性、来源有限性以及与风险投资本质的相悖性,政府的过度参与必将极大制约民间风险资本的发展。

4.5风险企业的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

风险资本从筹措、投入到退出都离不开中介服务机构,它是以消除投融资者之间的信息非对称为目的,提供资金供求双方的匹配、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的平台。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一些中介机构,但大多数独立性较差、地方行政色彩浓厚、市场条块分割现象严重。一般中介机构都挂靠在行政机关、事业和企业主管部门等,很难保证人员、资金与管理等方面的独立性,势必影响执业过程中的公正性。此外,由于各类中介机构缺乏必要的行业自律管理和法规规范,导致中介机构降低职业职守,违规违法现象严重,从而削弱了其在社会上的中介地位。同时,在资本市场中,风险投资业务的法律地位和准则明显不足,相关法律尚未制定;各个中介机构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执业标准体系,各地中介机构都按自行标准开展业务,形成了法度不一、各自为政的局面,从而导致中介机构缺乏信用认知性。

5对策与建议

(1)各级地方政府应从产业组织的战略高度,选择合适的行业,在公平、互利的基础上,引导风险企业走集群化的发展道路。政府应尊重集群的内生性规律,要注重某一区域内主导风险企业的培养,发挥它们的“羊群效应”,通过其产业环节的支解,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小企业,进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产业技术链,从而推动整个风险企业集群化的成长和网络体系的形成。

(2)风险投资产业集群的成功,人才无疑是第一大要素。为此,要通过实践,发现和培养有潜力的人才;要有计划地把国内有一定风险投资管理经验的人员送到国外发达国家培训;要聘用在国外从事风险投资的华人专家回国工作;尽快建立对风险投资家的激励约束机制。

(3)疏通民间资本转化为风险投资的渠道,实现由单一的政府投入型向多元化投入型发展的转换。为此,我国在目前法律体系的现状条件下,要尽快制定《风险投资法》,为风险投资机构的设立、运作与收益分配提供法律依据。

(4)完善风险投资的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培育中性的风险投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对各机构进行分工与协作,发挥其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加强中介机构的自律建设。完善中介机构的外部法制环境,尽快出台和完善《证券发行和交易法》和《投资顾问法》等各种法律法规。加强从事中介机构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加快各种信息服务业的建设步伐,形成全国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风险投资中介运作体系。

参考文献

1成思危.中国风险投资形成、发展的战略思考[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

2刘曼红.风险投资的第三要素——人、人、人(中)[J].中国科技信息,2000(20)

集资风险论文篇12

1 产业集群理论的阐释

产业集群始终是区域经济研究的热门课题,最早对其做系统研究的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区理论,该理论认为,某一区域集群同一产业的企业越多,就越有利于企业所用生产要素的集群。而生产要素供给越多,就会降低整个产业的平均生产成本,并且随着生产要素变得越来越专业化,生产也就越有效率。此外,此理论还把规模经济、地理、文化与政治等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其形成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而这种环境反过来又会促进了企业及各种组织之间外部经济实现。

对产业集群的另一解释则是以中小企业合作竞争为基础的新产业区理论。该理论揭示了新产业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其区域社会经济特性,这种区域经济特征与当地社会共同体的功能分不开。在产业区内,人们有相同价值观,彼此相互合作与信任。该理论同样注重外部环境,指出企业之间应是完全对等关系,认为企业网络的形成及各行为主体在多边交易过程中的不断学习和积聚而使创新不断发展。波特也从创新角度对产业集群聚集现象进行了分析,其整个理论框架包括四方面:需求状况、要素条件、竞争战略、产业群,因为一个产业在国际上要具有竞争力,就必需具备这四个条件。

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则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动因,他将地理因素重新纳入到经济学分析中,并从贸易成本影响到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探讨了产业集群问题。他通过一个简单的两区域模型说明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实现规模经济而使运输成本最小化,从而使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市场需求大的地点。反过来,大市场需求又取决于制造业的分布,最终形成所谓的中心—边缘模式。但由于克鲁格曼只是通过产业内与产业间的联系来分析产业集群的动因,却未考虑其他环境因素,也就使得其结论的应用受到挑战。

2 风险投资业的产业集群内在机理分析

2.1 相互依存的产业网络体系

波特认为,任何企业都可由价值链的重组来创造低成本竞争优势。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由一个企业自身来完成整个价值链的创新,或者不可能、或者会产生较高成本。而风险投资又是一个涉及面相当广的复杂系统,其运作流程仅靠一个企业是很难完成的。如果主导型风险企业劝说其他企业加入,组成一个知识结构合理的团队,让其完成配套的技术创新,对风险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业来说都可以获得降低成本的优势。正是这种专业化分工形成了风险企业相互依赖的网络产业群,其赖以存在的基础正是风险企业集群创造的总价值(vgi)与单个风险企业创造的价值(vi)之差δ=∑vgi-∑vi。其中,δ可视为风险企业由于地理接近而获得的外部经济,或是合作信任而使风险企业额外获得的知识溢出,其大小取决于网络中风险企业数量、专业化程度及创新质量。δ越大,企业集群就会越强大,也就会形成长期的多样化契约机制。这些契约可有效地降低成本,推动风险企业间的共同开发创新。硅谷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其区域性的相互依存产业网络体系。它既有惠普、网景、英特尔、苹果等世界领先的主导性大企业,也有很多相互联系的小风险企业。截止1999年3月,人员不超过50人的科技风险企业占80%,约有4 800家。正是由于这些大企业与成千上万的生生灭灭的小风险企业,才共同推动与保持了硅谷持续的竞争优势。

2.2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风险投资家几乎都强调人的重要性,人是第一位的,是投资成败的关键。风险投资家们常说:宁可投资一流的人、第二流的项目,而不投第一流的项目、第二流的人。这里的人力资源不仅包括熟练掌握技术、管理和金融等多门知识经验的风险投资专家,同样也包括生产、销售、技术、管理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如果某区域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个地区就会对需要此技术的风险企业产生巨大吸引力。同时,来自不同企业、不同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同一企业内部的专业技术员工也可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与合作,相互传递信息和技术,从而加快新思想、新信息和创新技术的扩散,进而推动创新技术的产生和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如印度的班加罗尔就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储存的摇篮,它除了有10余家20世纪50年代就已赫赫有名的科研院所和大学外,还有近80所小型工程技术学院,每年能培养3万名工程师,其中1/3是各种软件人才。此外,海外印裔人口也有近2 000万人,他们许多人将技术、资本、经验和创新精神带到了班加罗尔,有效地促进了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

2.3 充裕的资金支持

风险投资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要想使风险企业快速成长,除了要受到人与技术的推动,还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各国政府起初为了扶持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纷纷采取财政补贴和建立风险种子基金等措施,但政府的投入力度要受制于自身的财政状况,而且各地区又是有差异的,受惠对象也仅限于本地风险企业。而事实证明,政府参与风险投资并不是发展风险投资业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获得充足的风险资金,各国政府相继都采取了很多优惠鼓励政策,并加强了资本市场的建设,使得风险投资的供给主体向多元资金投入型发展,美国就是一个典型实例。

2.4 富于创新的人文环境

良好的人文环境是风险企业成功的关键。在充满创新文化的环境下,可摒弃传统企业模式,追求企业的人性化和个性化,极大地调动控制人力资本的寻常人。在存在“勇于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平等开放、知识共享、讲究合作、容忍跳槽、鼓励裂变”的创新文化气氛下,人们可以相互支持与合作,从而加速了新思想、新观念、信息和创新技术的扩散速度,节省了交易成本,最终使风险企业蒸蒸日上,脱颖而出。例如硅谷,上至高层管理人员、下至普通职工,每一个人都具有创新精神。在硅谷信息的传递比美国其他任何地方都快,许多工程师求职的信条是:富于创造力的小企业远胜过大企业。这也要归因于美国独特的民族气质,其核心就是“西部开拓”的创新精神,这种民族气质恰好与风险资本投资天缘巧合,构成了风险投资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的土壤。

2.5 完备的中介服务体系

风险投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投资,需要各方面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作为风险投资活动的参与主体不可能是通才、全才,所以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中介机构就成为风险投资正常运作不可缺少的条件。国际经验表明,中介机构既是风险投资运作之必需,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专业化分工的结果。一个国家中介机构的健全是体现其风险投资业集群程度大小的重要标志,是风险投资顺畅循环、实现增值的重要保证。聚集可以使风险企业共享这些中介机构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性。硅谷之所以集群了很多风险企业,关键在于有比较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它们为风险企业的集群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化保障。

3 风险投资业的产业集群模式

3.1 产业关联型

产业关联型是指由生产的纵向和横向关联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这种类型既有生产同类产品或处于相同生产阶段的同产业企业,又有直接具有上下游产业链关系、生产互补品、配套品或具有专业化服务性的辅助企业。尽管这类风险企业之间的关联错综复杂,但往往以具有直接上下游产业关联的少数几个企业为主导,其余企业或为其提供互补品或配套品生产,或为聚集区内所有企业作专业化服务。如计算机产业发展就须电子、软件、材料行业的强力支持,一旦它们都得到专业化发展,计算机产业的规模经营才得以实现。

3.2 资源共享型

资源共享型是指企业受益于某一区域特有的公共资源而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企业最初选址要考虑范围经济性,导致范围经济的共享资源包括产品原料体系、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体系等。许多同类或不同类的风险企业都有许多共享资源,这样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3.3 知识密集型

知识密集型是指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等形成的具有科技含量较高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极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集群,美国的硅谷就是杰出代表。这种类型的企业集群有别于传统企业:一是所要求的科技含量较高,绝大多数都是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受技术创新、吸收和应用的影响比较大,受技术商业化程度的影响较高;三是风险企业的成长严重受技术生命周期和发展方向的影响;四是企业经营的高附加值和高风险并存。

3.4 外力驱动型

外力驱动型是指在外生环境驱动下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外生环境各种各样,形成的集群方式也形态各异。世界上的绝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区的风险企业都属于由国家的政策导向和行政部署形成的风险企业群,它们的集群起初并不是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而是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行政部署驱动起了很大作用;还有一类是基于投资来源国或地区与投资东道国或地区的双边经济贸易关系和文化而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如我国港澳地区的风险投资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台湾投资集中于福建,日本投资则集中在辽东地区;再有一类是由大企业改造、分拆而形成的风险企业群。像日本筑波的风险企业就是典型实例。不管集群属于哪种形态,维持和决定集群持续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风险企业的产业链,外生条件并不能长久地维系。

4 我国风险投资的集群现状分析

4.1 相互依存的风险企业网络体系并未真正形成

我国的风险企业大多是通过依靠提供土地、行政命令和优惠政策等措施而形成的空间集群。这种集群模式使得许多风险企业大都是因为外部的优越条件嵌入的,而不是依赖内在价值链自然衍生而形成的,这样企业间就难以形成依靠各自核心竞争能力相联起来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网络体系,最终导致企业集群“先天不足”,价值链整合力度不够、结构单一、企业关联度低、缺乏协同效应和植根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地区政策差距日益缩小,这种空间上的聚集就表现出很大脆弱性,当某一区域的土地成本、劳动力价格等区位优势及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时,这一区域内的一些风险企业就可能会向其他政策更优惠的地方流动。

4.2 高素质风险投资人才的缺乏

风险投资是一种现代新型投资方式,涉及诸多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实践性极强,对人才素质要求很高,直接决定着风险投资的成败。而我国目前现状是,虽有大量科研成果,但缺乏既有技术、管理,又有金融等专门经验的人才对其商业化前景的准确评估,致使现在大部分风险投资基金不敢投出去。而科技人员虽然有创业热情,创新能力也较强,但他们由于缺乏管理和融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不能把科技成果真正产业化。外资和民间资本虽然有进行风险投资的意向,但由于相互缺乏信任,也很难找到可靠的人。所有这些都是长期以来我国缺乏高素质的风险投资复合型人才造成的。

4.3 风险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短暂的高新技术风险产业来说,一个创新产品比较容易达到成熟阶段。当达到成熟阶段时,产品的利润就降低,竞争加剧。此时,企业要继续获得竞争优势的策略一般有差别化竞争和低成本竞争。低成本竞争可能会因其他风险企业更低的成本而使得该企业被淘汰,而采取差别化竞争的企业则必须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获得竞争优势。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尤其是持续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数企业以引进国外成熟的高新技术为主是导致我国风险企业竞争力不够强大、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重要原因。

4.4 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不畅

国际经验表明,风险资本主要来源于机构投资者和个人等多渠道的民间资本,政府作为公共事业的管理者,则着重通过制度安排来扶持风险投资。而我国目前风险投资规模较为狭小,资本来源过于单一,大部分靠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直接投入获得。由于政府和国有企业资金运用的垄断性、来源有限性以及与风险投资本质的相悖性,政府的过度参与必将极大制约民间风险资本的发展。

4.5 风险企业的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

风险资本从筹措、投入到退出都离不开中介服务机构,它是以消除投融资者之间的信息非对称为目的,提供资金供求双方的匹配、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的平台。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一些中介机构,但大多数独立性较差、地方行政色彩浓厚、市场条块分割现象严重。一般中介机构都挂靠在行政机关、事业和企业主管部门等,很难保证人员、资金与管理等方面的独立性,势必影响执业过程中的公正性。此外,由于各类中介机构缺乏必要的行业自律管理和法规规范,导致中介机构降低职业职守,违规违法现象严重,从而削弱了其在社会上的中介地位。同时,在资本市场中,风险投资业务的法律地位和准则明显不足,相关法律尚未制定;各个中介机构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执业标准体系,各地中介机构都按自行标准开展业务,形成了法度不一、各自为政的局面,从而导致中介机构缺乏信用认知性。

5 对策与建议

(1)各级地方政府应从产业组织的战略高度,选择合适的行业,在公平、互利的基础上,引导风险企业走集群化的发展道路。政府应尊重集群的内生性规律,要注重某一区域内主导风险企业的培养,发挥它们的“羊群效应”,通过其产业环节的支解,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小企业,进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产业技术链,从而推动整个风险企业集群化的成长和网络体系的形成。

(2)风险投资产业集群的成功,人才无疑是第一大要素。为此,要通过实践,发现和培养有潜力的人才;要有计划地把国内有一定风险投资管理经验的人员送到国外发达国家培训;要聘用在国外从事风险投资的华人专家回国工作;尽快建立对风险投资家的激励约束机制。

(3)疏通民间资本转化为风险投资的渠道,实现由单一的政府投入型向多元化投入型发展的转换。为此,我国在目前法律体系的现状条件下,要尽快制定《风险投资法》,为风险投资机构的设立、运作与收益分配提供法律依据。

(4)完善风险投资的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培育中性的风险投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对各机构进行分工与协作,发挥其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加强中介机构的自律建设。完善中介机构的外部法制环境,尽快出台和完善《证券发行和交易法》和《投资顾问法》等各种法律法规。加强从事中介机构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加快各种信息服务业的建设步伐,形成全国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风险投资中介运作体系。

参考文献

1 成思危.中国风险投资形成、发展的战略思考[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

2 刘曼红.风险投资的第三要素——人、人、人(中)[j].中国科技信息,2000(20)

集资风险论文篇13

1 产业集群理论的阐释

产业集群始终是区域经济研究的热门课题,最早对其做系统研究的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区理论,该理论认为,某一区域集群同一产业的企业越多,就越有利于企业所用生产要素的集群。而生产要素供给越多,就会降低整个产业的平均生产成本,并且随着生产要素变得越来越专业化,生产也就越有效率。此外,此理论还把规模经济、地理、文化与政治等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其形成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而这种环境反过来又会促进了企业及各种组织之间外部经济实现。

对产业集群的另一解释则是以中小企业合作竞争为基础的新产业区理论。该理论揭示了新产业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其区域社会经济特性,这种区域经济特征与当地社会共同体的功能分不开。在产业区内,人们有相同价值观,彼此相互合作与信任。该理论同样注重外部环境,指出企业之间应是完全对等关系,认为企业网络的形成及各行为主体在多边交易过程中的不断学习和积聚而使创新不断发展。波特也从创新角度对产业集群聚集现象进行了分析,其整个理论框架包括四方面:需求状况、要素条件、竞争战略、产业群,因为一个产业在国际上要具有竞争力,就必需具备这四个条件。

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则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动因,他将地理因素重新纳入到经济学分析中,并从贸易成本影响到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探讨了产业集群问题。他通过一个简单的两区域模型说明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实现规模经济而使运输成本最小化,从而使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市场需求大的地点。反过来,大市场需求又取决于制造业的分布,最终形成所谓的中心—边缘模式。但由于克鲁格曼只是通过产业内与产业间的联系来分析产业集群的动因,却未考虑其他环境因素,也就使得其结论的应用受到挑战。

2 风险投资业的产业集群内在机理分析

2.1 相互依存的产业网络体系

波特认为,任何企业都可由价值链的重组来创造低成本竞争优势。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由一个企业自身来完成整个价值链的创新,或者不可能、或者会产生较高成本。而风险投资又是一个涉及面相当广的复杂系统,其运作流程仅靠一个企业是很难完成的。如果主导型风险企业劝说其他企业加入,组成一个知识结构合理的团队,让其完成配套的技术创新,对风险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业来说都可以获得降低成本的优势。正是这种专业化分工形成了风险企业相互依赖的网络产业群,其赖以存在的基础正是风险企业集群创造的总价值(vgi)与单个风险企业创造的价值(vi)之差δ=∑vgi-∑vi。其中,δ可视为风险企业由于地理接近而获得的外部经济,或是合作信任而使风险企业额外获得的知识溢出,其大小取决于网络中风险企业数量、专业化程度及创新质量。δ越大,企业集群就会越强大,也就会形成长期的多样化契约机制。这些契约可有效地降低成本,推动风险企业间的共同开发创新。硅谷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其区域性的相互依存产业网络体系。它既有惠普、网景、英特尔、苹果等世界领先的主导性大企业,也有很多相互联系的小风险企业。截止1999年3月,人员不超过50人的科技风险企业占80%,约有4 800家。正是由于这些大企业与成千上万的生生灭灭的小风险企业,才共同推动与保持了硅谷持续的竞争优势。

2.2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风险投资家几乎都强调人的重要性,人是第一位的,是投资成败的关键。风险投资家们常说:宁可投资一流的人、第二流的项目,而不投第一流的项目、第二流的人。这里的人力资源不仅包括熟练掌握技术、管理和金融等多门知识经验的风险投资专家,同样也包括生产、销售、技术、管理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如果某区域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个地区就会对需要此技术的风险企业产生巨大吸引力。同时,来自不同企业、不同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同一企业内部的专业技术员工也可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与合作,相互传递信息和技术,从而加快新思想、新信息和创新技术的扩散,进而推动创新技术的产生和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如印度的班加罗尔就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储存的摇篮,它除了有10余家20世纪50年代就已赫赫有名的科研院所和大学外,还有近80所小型工程技术学院,每年能培养3万名工程师,其中1/3是各种软件人才。此外,海外印裔人口也有近2 000万人,他们许多人将技术、资本、经验和创新精神带到了班加罗尔,有效地促进了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

2.3 充裕的资金支持

风险投资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要想使风险企业快速成长,除了要受到人与技术的推动,还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各国政府起初为了扶持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纷纷采取财政补贴和建立风险种子基金等措施,但政府的投入力度要受制于自身的财政状况,而且各地区又是有差异的,受惠对象也仅限于本地风险企业。而事实证明,政府参与风险投资并不是发展风险投资业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获得充足的风险资金,各国政府相继都采取了很多优惠鼓励政策,并加强了资本市场的建设,使得风险投资的供给主体向多元资金投入型发展,美国就是一个典型实例。

2.4 富于创新的人文环境

良好的人文环境是风险企业成功的关键。在充满创新文化的环境下,可摒弃传统企业模式,追求企业的人性化和个性化,极大地调动控制人力资本的寻常人。在存在“勇于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平等开放、知识共享、讲究合作、容忍跳槽、鼓励裂变”的创新文化气氛下,人们可以相互支持与合作,从而加速了新思想、新观念、信息和创新技术的扩散速度,节省了交易成本,最终使风险企业蒸蒸日上,脱颖而出。例如硅谷,上至高层管理人员、下至普通职工,每一个人都具有创新精神。在硅谷信息的传递比美国其他任何地方都快,许多工程师求职的信条是:富于创造力的小企业远胜过大企业。这也要归因于美国独特的民族气质,其核心就是“西部开拓”的创新精神,这种民族气质恰好与风险资本投资天缘巧合,构成了风险投资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的土壤。

2.5 完备的中介服务体系

风险投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投资,需要各方面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作为风险投资活动的参与主体不可能是通才、全才,所以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中介机构就成为风险投资正常运作不可缺少的条件。国际经验表明,中介机构既是风险投资运作之必需,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专业化分工的结果。一个国家中介机构的健全是体现其风险投资业集群程度大小的重要标志,是风险投资顺畅循环、实现增值的重要保证。聚集可以使风险企业共享这些中介机构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性。硅谷之所以集群了很多风险企业,关键在于有比较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它们为风险企业的集群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化保障。

3 风险投资业的产业集群模式

3.1 产业关联型

产业关联型是指由生产的纵向和横向关联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这种类型既有生产同类产品或处于相同生产阶段的同产业企业,又有直接具有上下游产业链关系、生产互补品、配套品或具有专业化服务性的辅助企业。尽管这类风险企业之间的关联错综复杂,但往往以具有直接上下游产业关联的少数几个企业为主导,其余企业或为其提供互补品或配套品生产,或为聚集区内所有企业作专业化服务。如计算机产业发展就须电子、软件、材料行业的强力支持,一旦它们都得到专业化发展,计算机产业的规模经营才得以实现。

3.2 资源共享型

资源共享型是指企业受益于某一区域特有的公共资源而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企业最初选址要考虑范围经济性,导致范围经济的共享资源包括产品原料体系、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体系等。许多同类或不同类的风险企业都有许多共享资源,这样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3.3 知识密集型

知识密集型是指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等形成的具有科技含量较高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极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集群,美国的硅谷就是杰出代表。这种类型的企业集群有别于传统企业:一是所要求的科技含量较高,绝大多数都是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受技术创新、吸收和应用的影响比较大,受技术商业化程度的影响较高;三是风险企业的成长严重受技术生命周期和发展方向的影响;四是企业经营的高附加值和高风险并存。

3.4 外力驱动型

外力驱动型是指在外生环境驱动下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外生环境各种各样,形成的集群方式也形态各异。世界上的绝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区的风险企业都属于由国家的政策导向和行政部署形成的风险企业群,它们的集群起初并不是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而是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行政部署驱动起了很大作用;还有一类是基于投资来源国或地区与投资东道国或地区的双边经济贸易关系和文化而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如我国港澳地区的风险投资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台湾投资集中于福建,日本投资则集中在辽东地区;再有一类是由大企业改造、分拆而形成的风险企业群。像日本筑波的风险企业就是典型实例。不管集群属于哪种形态,维持和决定集群持续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风险企业的产业链,外生条件并不能长久地维系。

4 我国风险投资的集群现状分析

4.1 相互依存的风险企业网络体系并未真正形成

我国的风险企业大多是通过依靠提供土地、行政命令和优惠政策等措施而形成的空间集群。这种集群模式使得许多风险企业大都是因为外部的优越条件嵌入的,而不是依赖内在价值链自然衍生而形成的,这样企业间就难以形成依靠各自核心竞争能力相联起来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网络体系,最终导致企业集群“先天不足”,价值链整合力度不够、结构单一、企业关联度低、缺乏协同效应和植根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地区政策差距日益缩小,这种空间上的聚集就表现出很大脆弱性,当某一区域的土地成本、劳动力价格等区位优势及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时,这一区域内的一些风险企业就可能会向其他政策更优惠的地方流动。

4.2 高素质风险投资人才的缺乏

风险投资是一种现代新型投资方式,涉及诸多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实践性极强,对人才素质要求很高,直接决定着风险投资的成败。而我国目前现状是,虽有大量科研成果,但缺乏既有技术、管理,又有金融等专门经验的人才对其商业化前景的准确评估,致使现在大部分风险投资基金不敢投出去。而科技人员虽然有创业热情,创新能力也较强,但他们由于缺乏管理和融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不能把科技成果真正产业化。外资和民间资本虽然有进行风险投资的意向,但由于相互缺乏信任,也很难找到可靠的人。所有这些都是长期以来我国缺乏高素质的风险投资复合型人才造成的。

4.3 风险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短暂的高新技术风险产业来说,一个创新产品比较容易达到成熟阶段。当达到成熟阶段时,产品的利润就降低,竞争加剧。此时,企业要继续获得竞争优势的策略一般有差别化竞争和低成本竞争。低成本竞争可能会因其他风险企业更低的成本而使得该企业被淘汰,而采取差别化竞争的企业则必须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获得竞争优势。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尤其是持续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数企业以引进国外成熟的高新技术为主是导致我国风险企业竞争力不够强大、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重要原因。

4.4 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不畅

国际经验表明,风险资本主要来源于机构投资者和个人等多渠道的民间资本,政府作为公共事业的管理者,则着重通过制度安排来扶持风险投资。而我国目前风险投资规模较为狭小,资本来源过于单一,大部分靠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直接投入获得。由于政府和国有企业资金运用的垄断性、来源有限性以及与风险投资本质的相悖性,政府的过度参与必将极大制约民间风险资本的发展。

4.5 风险企业的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

风险资本从筹措、投入到退出都离不开中介服务机构,它是以消除投融资者之间的信息非对称为目的,提供资金供求双方的匹配、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的平台。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一些中介机构,但大多数独立性较差、地方行政色彩浓厚、市场条块分割现象严重。一般中介机构都挂靠在行政机关、事业和企业主管部门等,很难保证人员、资金与管理等方面的独立性,势必影响执业过程中的公正性。此外,由于各类中介机构缺乏必要的行业自律管理和法规规范,导致中介机构降低职业职守,违规违法现象严重,从而削弱了其在社会上的中介地位。同时,在资本市场中,风险投资业务的法律地位和准则明显不足,相关法律尚未制定;各个中介机构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执业标准体系,各地中介机构都按自行标准开展业务,形成了法度不一、各自为政的局面,从而导致中介机构缺乏信用认知性。

5 对策与建议

(1)各级地方政府应从产业组织的战略高度,选择合适的行业,在公平、互利的基础上,引导风险企业走集群化的发展道路。政府应尊重集群的内生性规律,要注重某一区域内主导风险企业的培养,发挥它们的“羊群效应”,通过其产业环节的支解,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小企业,进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产业技术链,从而推动整个风险企业集群化的成长和网络体系的形成。

(2)风险投资产业集群的成功,人才无疑是第一大要素。为此,要通过实践,发现和培养有潜力的人才;要有计划地把国内有一定风险投资管理经验的人员送到国外发达国家培训;要聘用在国外从事风险投资的华人专家回国工作;尽快建立对风险投资家的激励约束机制。

(3)疏通民间资本转化为风险投资的渠道,实现由单一的政府投入型向多元化投入型发展的转换。为此,我国在目前法律体系的现状条件下,要尽快制定《风险投资法》,为风险投资机构的设立、运作与收益分配提供法律依据。

(4)完善风险投资的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培育中性的风险投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对各机构进行分工与协作,发挥其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加强中介机构的自律建设。完善中介机构的外部法制环境,尽快出台和完善《证券发行和交易法》和《投资顾问法》等各种法律法规。加强从事中介机构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加快各种信息服务业的建设步伐,形成全国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风险投资中介运作体系。

参考文献

1 成思危.中国风险投资形成、发展的战略思考[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

2 刘曼红.风险投资的第三要素——人、人、人(中)[j].中国科技信息,2000(20)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