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教学论文实用13篇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篇1

(1)研究对象:河南省新野县特岗教师

(2)研究方法:为了揭示特岗教师群体的生存状态,本研究主要采用采用历史研究方法与

实证方法以获取所需研究资料

(一)文献法

从前文文献综述部分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学者有关特岗教师群体的文章并不多,由于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可能会出现相关研究成果,因此,在论文完成之前,需要时刻关注国内相关研究的动态。与此同时,也会密切关注教育部门户网站以及个地方教育网上公布的文件,以确保论文引用材料的时效性。另外,通过阅读一些研究群体生存状态的著作及文献,以期从中吸纳可用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二)问卷与访谈

本研究采用实证方法,包括了观察!问卷与访谈。观察:论文撰写期间,我多次前往镇中心校和非中心校与部分特岗教师们交流,从中发现和了解一些问题,同时进行了拍照,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论文中还原特岗教师所在学校的教师!办公室!教职工宿舍!校园!体育器材!教具等的真实情况。收集特岗教师所在学校关于教师的规章制度,包括教师工作总结!课程表!教师奖惩制度等。这些资料既为前期的问卷设计奠定了基础,也为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支撑。问卷:根据之前观察与交流,我编写了5特岗教师生存状态研究调查问卷

(前试)6,随机抽选了30名特岗教师参与此次前试,并在学术同门会上商讨了统计结果,旨在发现问卷中的问题加以修正与删减,最终形成了5特岗教师生存状态研究调查问卷6,该问卷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旨在了解特岗教师的基本背景,如入职时间!婚姻状况以及选择特岗动机等,第二部分为特岗教师的教学,旨在了解特岗教师的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的有关情况,第三部分是特岗教师的岗位认同,旨在了解特岗教师对于特岗岗位认同情况,第四部分为特岗教师的生活与未来,旨在了解特岗教师的物质生活!精神娱乐!人际交往!以及未来打算等诸多细致入微的问题,问卷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开放性试题,旨在了解特岗教师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政策的一些建议"鉴于问卷的这样组成部分,即从哪几个方面来展现特岗教师的生存状态。

(三)研究结论

我针对暂未离岗以及即将参加特岗教师老师的人群进行调查,得到了特岗教师人群类型、年龄以及毕业院校、是否愿意继续留任等结论。经思考发现其背后是由经济学原理支撑而起,因此本文围绕特岗教师所存在的问题、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以及建议等从经济学这一全新思维角度解释。

二、运用偏好理论解释应聘者的行为

分析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我得到如下结论:特岗教师女性居多,大部分为专科、普通大学一本生,基本没有研究生。1、中国自古以来提倡男主外,女主内;因此这个社会潜规则使女性追求一种安稳的生活,特岗教师一般都在县以及乡镇从事三年教育事业,且大部分应聘者都会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特岗教师所处的底消费环境和相对当地的高收入满足了刚刚毕业的女学生对安稳生活的偏好。2、这些应聘者的学历相对中国众多高校来说是普遍偏低的,他们相对于高校同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说具有相对弱的竞争力,即便在大城市找到工作,相对工资也是很低的;而他们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从事特岗教师,生活支出大幅减少,相对工资会大幅提高,满足了他们作为“理性”经济人对边际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因此结合上述两点可得到应聘者在满足自身偏好情况下来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工作,合理地解释了特岗教师的供给。

三、利用信息不对称原理解释应聘者学历普遍偏低的现象

由第一部分我们可知特岗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基本没有研究生应聘。此部分将从研究生层面分析解释此现象。1.研究生的学历相对较高,其教育投资成本大,人脉领域广,因此研究生做接触开放性大城市的人比较多,又根据成本回报原理可知研究生所要求的收入会高。所以研究生在被录之后的跳槽率比较高,存在着严重的逆向选择现象,反之逆向选择将导致面试官对研究生的面试更加严格要求,进而又使此类研究生求职者面试分数较低,减少了此类研究生的入选率。2.一类研究生通过自己的实力获得了特岗教师的机会,但他们在工作的三年间从事证书的考试和不断外出寻找更好工作机会的事情,这些是政策制定者以及实施者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这一严重的道德风险现象也使得需求者会减少对研究生的需求。综合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两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知特岗教师中研究生少量存在的原因。

四、从收入回报方面解释特岗教师的去留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篇2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vide better education for basic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the state has special education for special post education master. Therefore, the author elaborates on the basis and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special education post master, and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training of special post education master.

Keywords special post education master; training mode; construction basis; training objective

我是农业大国,农村教育问题牵涉我国农村的整体建设问题。因此,本文主要通过特岗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构建依据以及培养目标两个方面开展阐述。

1 特岗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构建依据

1.1 特岗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基本特点

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1]所以对特岗教育硕士研究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探讨也从这三个方面展开。从特岗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生理发展方面来说,特岗教育硕士研究生都是成年人,成人的脑部和身体发育已经基本成熟,身体各项技能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成人的可塑性与中学生或大学生可塑性相比状态相对较弱。但是,成人的学习能力和目的性比中学生稍强,他们能够主动约束自身进行学习,在思维方面趋于成熟,了解自身的需求;从特岗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说,首先,成年人的感觉和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的发展是处在成熟的状态,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控制自我意识。其次,成年人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生活阅历较多。他们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兴趣是什么,情感和意志等意向已经形成,对很多客观事情的感知和把握总体强于全日制教育硕士;从特岗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社会发展的特点来说,特岗教育硕士研究生是特岗教师为了更好的深造而来的,他们对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他们是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特岗教育硕士主要面对的是农村以及贫困地区的学生,他们对农村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综上所述,从生理角度、心理角度以及社会角度出发,可以看出成人学习者具有较强的自我概念和较明确的自我意识,在对自身的知识建构、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及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方面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1.2 特岗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理论

教师专业化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不断的专业教育,获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2]作为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员,在思想、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教师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也可以说是从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与此同时,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专业性和系统性决定了对特岗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时必须强调教育教学的连续性和特岗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性。国家开展特岗教育硕士这项政策也是为了让特岗教师在专业上有更深层的造诣,从而发展我国的农村教育。对于特岗教育硕士来说,从一个高校的毕业生到初入教育界的新手教师,而且是处在农村以及贫困地区教师,针对他们的培养,必须关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必须与其它教育硕士培养有所区别,同时更加考虑特岗教育硕士的自身特点,所处的环境,所用的资源等等问题。特岗教师为了让自身几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可以得到理论化的升华去攻读特岗教育硕士,在他们的培养上一定要将理论赋予实践之中,实践驾驭理论之上,是当前特岗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首要任务。

1.3 新基础教育对特岗教师的要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教育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革,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次改革中我国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也有了新的要求。“新基础教育”要求每一位教师参与学校变革实践,而且要努力学习相关理论,理解与领悟这些理论,逐渐使自身成为自发的、由新理念作为指导的、自主的变革实践者。这是教师进行改革、思考、探究不可或缺的一步。[3]而对于特岗教师的培训也应按照这个要求实施。与此同时,我国在2011年开展的特岗教师攻读教育硕士这项措施的实施,也是为了满足特岗教师对高层次教育的迫切需求,让特岗教师边工作,边学习,也可以说边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边进行实践学习,并且可以获得硕士学位。特岗教师面对的都是基础教育的学生,特岗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基础教育的水平。在一轮又一轮的新课程改革中,这些教师的培训无法彻底满足发展迅速的教育实践改革的要求。“基础教育的使命是打好生命的底色,孩子的心灵底色是明朗还是灰暗;是欢乐但没有追求还是欢乐同时迎接挑战,把克服困难当成最大的欢乐?”[4]这都取决于后天对其的培养。基础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发挥着主要作用,而这些决定基础教育的教师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特岗教师自身需要不断提高自我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展业素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新基础教育改革。

2 _立明确的培养目标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实施,我国对农村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特岗教育硕士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实践的开展。特岗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对于整个人才培养模式起到重要作用,是特岗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出发点。确立合理有效的培养目标是各培养单位培养特岗教育硕士的前提也是首要任务。因此,在本节中笔者主要根据高校培养目标和特岗教育硕士自身培养目标两个方面展开。

2.1 从高校特岗教育硕士教育发展的宏观战略分析

在宏观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指导下,高校培养目标主要是指高校教育工作者基于明确的价值取向,学校自主确定自己所要培养的学生目标类型,各高校直接指导学校办学和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高校培养目标也可以说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在特岗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中,我国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现代教育理论和管理能力集于一身的人才,各高校根据国家的培养目标,也都比较统一地要求培养具有一定教育科学理论基础的一线基础教育人才,以及都服务于基础教育的教学工作需要。但是这个培养目标很模糊,并没有具体到培养什么样的人,也没有去区别培养的人具有怎样的特点、性格、素质等。在特岗教育硕士的身份上,他是兼具特岗教师和教育硕士两层身份,既是教师又是学生,他与普通的教育硕士有根本的区别。同时特岗教育硕士又是主要针对农村以及贫困地区,对服务期满3年的特岗教师更高层次深造的一项特殊政策,既然他是一个为了农村基础教育的特殊政策,在其培养目标上就应该体现特殊性。

(1)高校培养目标应与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特岗教育硕士就是国家为了留下特岗教师设定的一项政策。同志曾指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但是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尤其是在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从这个讲话中可以看到国家对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高度重视,培养特岗教育硕士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高校在制定特岗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这一特点。

(2)高校培养目标与具体区域发展相结合。特岗教育硕士是由特岗教师衍生的,特岗教师政策主要就是面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一项特殊政策。实施的范围也是特定的。在这种区域性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物资缺乏,师资缺乏的现状下,每个地区具体的高校培养目标应带有各自的独特性。从发展的意义上来说,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独特性,而这些都是教育活动持续发展的基础。

(3)高校培养目标要与学校办学相结合。对于培养特岗教育硕士的高校来说,在当代学校转型的背景下,高校的校长、教师不再是纯粹宏观教育政策的执行者,都会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基本情形进行自主办学,自主发展。学校可以在国家颁发的教育政策指导下,自主确立高校的培养目标。那么对于特岗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各高校也应看到现在发展的新需要,特岗教育硕士在身份上既是特岗教师又是学生,所以在特岗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上也应体现双重性,这样对之后的教学任务有很大的帮助。

2.2 特岗教育硕士研究生自身要明确学习目标

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方向。特岗教育硕士研究生自身要明确为什么要继续学习。无论是为了获得硕士学位的文凭,还是为了今后更好的转行,都要了解自身学习这个特岗教育硕士的目的。 在这个特岗教育硕士特殊的身份中,要了解到国家对于培养特岗教育硕士的需要,农村以及贫困地区对于特岗教育硕士的需要。对于特岗教育硕士自身来说,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量。其次,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要尽快转变自己的角色,在学习中要虚心向辅导的导师学习,从自身的角度为自己的教学实践考虑。最后,多思考,多琢磨,提高自身的同时思考如何将所学到的教学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实践中,达到最大的效果,融会贯通。

综上所述,对特岗教育硕士的培养应该着重从其特殊性的切入点来进行培养,根据其构建依据制定切身可行的培养目标,一个合理的培养目标是一切方案施行的前提,也为特岗教育硕士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8.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篇3

我国自2006年实施“特岗计划”以来,共有192 123名中央特岗教师赴22个省区、886个县、16 402所农村学校任教,目前留任率平均达到87%。“特岗计划”逐步解决了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然而,特岗教师作为新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缺乏以及非师范毕业生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欠缺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特岗教师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依据 “特岗计划”课题调研成果,对目前特岗教师的培训现状与培训需求进行描述与分析,希望能够对特岗教师培训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特岗教师培训现状

评估调研数据显示,特岗教师中近16%为非师范类毕业生,普遍比较年轻,近99%的特岗教师年龄都在20~30岁之间。特岗教师主要担任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工作,只有极少数从事行政方面的工作。特岗教师任教学科以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主课为主,其次是体育、音乐、美术,担任其他学科教学任务的特岗教师比例并不高。

问卷统计结果发现,教学观念方面,部分特岗教师尚未完全认同新课改和全纳教育的理念,有一半特岗教师认为通过公布学生排名等方法可激励学生。可见,特岗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待于提高。

在有关特岗教师培训效果的调查中,有近89%的县级负责人和近72%的特岗教师认同本县岗前培训的有效性。可见,总体上岗前培训的效果比较良好。而对于特岗教师的后续培训力度较弱,调查数据显示,60%的特岗教师入职以来至多只接受过1次校级以上的培训,近35%的特岗教师入职以来从未接受过校级以上的培训。课题组在实地走访调查中,也发现特岗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据当地特岗负责人介绍,在特岗教师分配到学校之前,县里会对学校领导进行有关“特岗计划”的培训,但县新进的特岗教师并未能获得与在职正式教师同样的培训机会,包括去大学脱岗进修的机会。

二、特岗教师培训形式与内容

特岗教师的培训形式主要有岗前培训及后续培训。

(一)岗前培训

实地调研发现,岗前培训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特岗教师单独岗前培训;第二种方式是与正式公招新教师一同培训;第三种方式是与新入职的县级公职人员一同培训。特岗教师单独岗前培训这种方式比较普遍,也最有针对性,多见于“特岗计划”实施力度较大,招聘人数较多的设岗县。部分省份如青海、新疆则采取了省级统一的专门针对特岗教师的职前培训活动。与正式公招新教师一同培训针对性稍弱,多见于特岗招聘与县级公招并行的设岗县。与新入职的县级公职人员一同培训的针对性最弱,多见于特岗教师招聘人数较少的设岗县。

(二)后续培训

后续培训方面,有的设岗县采取结对子的方式,让骨干教师承担起对新教师的“传、帮、带”工作;有的设岗县或乡镇一级有常规的教研活动;有的省份在省级就有专门针对特岗教师的培训计划,如青海由省教育厅主办、青海师范大学承办的青海省特岗初中骨干教师培训班,但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其可持续性较差,覆盖面也不够广。

从问卷中的开放性问题“用一段话描述一下您最近一次参加培训的情况”,了解到特岗教师培训内容主要有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法。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目前特岗教师的培训内容大多是特岗教师所在县的县情与教情,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尤其是针对非师范生的培训相当缺乏。

三、特岗教师培训需求分析

(一) 特岗教师有着强烈的培训需求

调研组在《特岗教师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一道主观题目:“您认为‘特岗计划’政策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关于‘特岗计划’你还有哪些建议和想法?” 问卷中有17%的特岗教师提到了加强培训,这说明特岗教师有培训需求。

在问卷调查的开放性问题中,特岗教师表达了自己对培训的强烈需求。

希望定期参加培训。希望安排一些活动来增强和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技能。

――山西省特岗教师

制定科学培训方案,可请有经验的教育专家、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对特岗教师进行师德培训、专业素养、职业技能、新课程实践与应用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培训。

――江西省特岗教师

作为一名新聘的特岗教师,我希望多一些出去学习的机会,多组织一些教研活动。

――四川省特岗教师

(二)特岗教师希望的培训形式与内容

特岗教师上任初期,工作上难免遇到挫折和困难。因而,了解特岗教师遇到困难时的解决方式以及需要的支持对接下来开展培训工作很有必要。评估数据显示,特岗教师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主要是请教本校有经验的老师,其次是利用网络资源。特岗教师在工作中对所需支持反映最多的是优质的教学资源、外出学习、教研人员或专家指导三个方面,这为今后特岗教师的培训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特岗教师最需要的支持方式中,排在前两位的是“外出学习”以及“教研人员或专家的指导”,另外,“教育技术设备和网络交流平台”也是特岗教师反映较多的支持方式。

在有关特岗教师“希望接受哪些方面的培训”的问卷调查中,排在首位的是“课堂教学方法”,第二位是“教学基本技能”,第三位是“教育教学理论”。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特岗教师普遍比较欢迎以优秀一线教师为培训者的培训课程。作为新教师,特岗教师们需要适切的课堂教学指导,急需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因此对于实践教学经验的渴求更为强烈。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从特岗教师的培训现状来看,对特岗教师的培训力度还不够

虽然“特岗计划”在开始实施时,就关注到培训上岗、专业支持的环节设计,但实际上从招聘工作结束到新学期到校工作,给予特岗教师岗前培训的时间并不充分,在实地调研中很多特岗教师都提到培训次数太少,建议提供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机会和时间。但也有极个别地方的特岗教师认为,由于培训次数太多,反而打乱了正常的教学安排。

2.特岗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质量不高

从实地调研来看,有的特岗教师明确指出培训应该更有针对性,而不只是泛泛的培训,尤其是对一些非师范毕业或教非所学的特岗教师,其专业生活上以及对任教地区文化适应上的准备都有待加强,培训内容与方式都有待具体研究。有特岗教师建议增加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内容,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

3.特岗教师的培训形式单一

对特岗教师的培训大多采用岗前培训方式,其次是外出培训形式。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大多采用专家讲授教育教学理论的方式,理论知识学习枯燥,老师们对此兴趣不是很浓。

(二)建议

1.根据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把握培训力度

特岗教师作为新教师,且有不少的非师范毕业生,因此加大培训力度是非常必要的,这对特岗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而对因培训过多导致影响了正常教学的地区和学校则应该考虑适当减少外出培训时间。

2.加强特岗教师的培训针对性,提高培训质量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篇4

我??是农业大国,农村教育问题牵涉我国农村的整体建设问题。因此,本文主要通过特岗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构建依据以及培养目标两个方面开展阐述。

1 特岗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构建依据

1.1 特岗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基本特点

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1]所以对特岗教育硕士研究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探讨也从这三个方面展开。从特岗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生理发展方面来说,特岗教育硕士研究生都是成年人,成人的脑部和身体发育已经基本成熟,身体各项技能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成人的可塑性与中学生或大学生可塑性相比状态相对较弱。但是,成人的学习能力和目的性比中学生稍强,他们能够主动约束自身进行学习,在思维方面趋于成熟,了解自身的需求;从特岗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说,首先,成年人的感觉和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的发展是处在成熟的状态,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控制自我意识。其次,成年人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生活阅历较多。他们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兴趣是什么,情感和意志等意向已经形成,对很多客观事情的感知和把握总体强于全日制教育硕士;从特岗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社会发展的特点来说,特岗教育硕士研究生是特岗教师为了更好的深造而来的,他们对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他们是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特岗教育硕士主要面对的是农村以及贫困地区的学生,他们对农村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综上所述,从生理角度、心理角度以及社会角度出发,可以看出成人学习者具有较强的自我概念和较明确的自我意识,在对自身的知识建构、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及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方面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1.2 特岗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理论

教师专业化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不断的专业教育,获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2]作为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员,在思想、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教师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也可以说是从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与此同时,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专业性和系统性决定了对特岗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时必须强调教育教学的连续性和特岗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性。国家开展特岗教育硕士这项政策也是为了让特岗教师在专业上有更深层的造诣,从而发展我国的农村教育。对于特岗教育硕士来说,从一个高校的毕业生到初入教育界的新手教师,而且是处在农村以及贫困地区教师,针对他们的培养,必须关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必须与其它教育硕士培养有所区别,同时更加考虑特岗教育硕士的自身特点,所处的环境,所用的资源等等问题。特岗教师为了让自身几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可以得到理论化的升华去攻读特岗教育硕士,在他们的培养上一定要将理论赋予实践之中,实践驾驭理论之上,是当前特岗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首要任务。

1.3 新基础教育对特岗教师的要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教育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革,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次改革中我国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也有了新的要求。“新基础教育”要求每一位教师参与学校变革实践,而且要努力学习相关理论,理解与领悟这些理论,逐渐使自身成为自发的、由新理念作为指导的、自主的变革实践者。这是教师进行改革、思考、探究不可或缺的一步。[3]而对于特岗教师的培训也应按照这个要求实施。与此同时,我国在2011年开展的特岗教师攻读教育硕士这项措施的实施,也是为了满足特岗教师对高层次教育的迫切需求,让特岗教师边工作,边学习,也可以说边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边进行实践学习,并且可以获得硕士学位。特岗教师面对的都是基础教育的学生,特岗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基础教育的水平。在一轮又一轮的新课程改革中,这些教师的培训无法彻底满足发展迅速的教育实践改革的要求。“基础教育的使命是打好生命的底色,孩子的心灵底色是明朗还是灰暗;是欢乐但没有追求还是欢乐同时迎接挑战,把克服困难当成最大的欢乐?”[4]这都取决于后天对其的培养。基础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发挥着主要作用,而这些决定基础教育的教师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特岗教师自身需要不断提高自我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展业素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新基础教育改革。

2 ?_立明确的培养目标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实施,我国对农村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特岗教育硕士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实践的开展。特岗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对于整个人才培养模式起到重要作用,是特岗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出发点。确立合理有效的培养目标是各培养单位培养特岗教育硕士的前提也是首要任务。因此,在本节中笔者主要根据高校培养目标和特岗教育硕士自身培养目标两个方面展开。

2.1 从高校特岗教育硕士教育发展的宏观战略分析

在宏观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指导下,高校培养目标主要是指高校教育工作者基于明确的价值取向,学校自主确定自己所要培养的学生目标类型,各高校直接指导学校办学和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高校培养目标也可以说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在特岗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中,我国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现代教育理论和管理能力集于一身的人才,各高校根据国家的培养目标,也都比较统一地要求培养具有一定教育科学理论基础的一线基础教育人才,以及都服务于基础教育的教学工作需要。但是这个培养目标很模糊,并没有具体到培养什么样的人,也没有去区别培养的人具有怎样的特点、性格、素质等。在特岗教育硕士的身份上,他是兼具特岗教师和教育硕士两层身份,既是教师又是学生,他与普通的教育硕士有根本的区别。同时特岗教育硕士又是主要针对农村以及贫困地区,对服务期满3年的特岗教师更高层次深造的一项特殊政策,既然他是一个为了农村基础教育的特殊政策,在其培养目标上就应该体现特殊性。

(1)高校培养目标应与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特岗教育硕士就是国家为了留下特岗教师设定的一项政策。同志曾指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但是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尤其是在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从这个讲话中可以看到国家对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高度重视,培养特岗教育硕士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高校在制定特岗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这一特点。

(2)高校培养目标与具体区域发展相结合。特岗教育硕士是由特岗教师衍生的,特岗教师政策主要就是面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一项特殊政策。实施的范围也是特定的。在这种区域性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物资缺乏,师资缺乏的现状下,每个地区具体的高校培养目标应带有各自的独特性。从发展的意义上来说,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独特性,而这些都是教育活动持续发展的基础。

(3)高校培养目标要与学校办学相结合。对于培养特岗教育硕士的高校来说,在当代学校转型的背景下,高校的校长、教师不再是纯粹宏观教育政策的执行者,都会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基本情形进行自主办学,自主发展。学校可以在国家颁发的教育政策指导下,自主确立高校的培养目标。那么对于特岗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各高校也应看到现在发展的新需要,特岗教育硕士在身份上既是特岗教师又是学生,所以在特岗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上也应体现双重性,这样对之后的教学任务有很大的帮助。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篇5

2006年5月,在西部偏僻农村学校师资缺乏,大学生就业面临压力的双重背景下,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联合启动实施了农村“特岗教师”计划。所谓“特岗教师”,是指在现有教师编制内设立特别岗位,采取中央推动、省级统筹、公开招募的办法,吸收优秀高校毕业生担任特岗教师,聘期为3年。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以中央为主。

江西省于2009被纳入“特岗教师”计划实施范围。2009年至2011年间,江西省共招聘了8581名特岗教师,充实到农村基层中小学校任教。经过3年的建设,特岗教师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职业倦怠也作为一种负面因素已经在特岗教师中出现,并且伴有产生周期越来越短、程度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广的趋势。笔者对江西上饶地区特岗计划所作的调查显示:有轻微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68%,有中度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46.5%,有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22.5%!

二、农村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负面影响

职业倦怠(Job burnout)也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是指个体长期处于工作压力情境下所出现的躯体、情感和认知的综合衰竭状态。“职业倦怠”的概念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于1974年提出,后来人们把这一概念引入到教育学领域。

所谓特岗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特岗教师对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缺乏热情,却又不得不为之时感到厌烦、身心疲惫,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下降的一种心理状态。具体来说,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的一般典型表征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情绪衰竭。很多特岗教师走进农村支教以后,出现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主要表现为工作热情降低,缺乏热情与活力,甚至会产生焦虑、恐惧、沮丧乃至绝望的情绪。

其次,认知消极。部分特岗教师往往只把工作作为谋生的工具,感到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对工作的付出与诸如金钱、社会认可等回报感到不对等,容易产生较强的自卑感。

最后,低成就感。特岗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感受不佳,没有成就感,普遍感到厌倦,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满意度很低,容易产生较强的无助感和强烈的离职倾向。

实践表明:特岗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和职业生涯,更会因为消极的工作态度而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削弱甚至瓦解教师群体的凝聚力,进而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农村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特岗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源于两方面因素,即内在的心理原因与外在的社会原因。

总起来说,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职业声望低,角色认同感差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天地君亲师”,教师具有相当高的职业声望。然而,曾有学者调查,当今社会,家长最不希望孩子从事的职业中,教师处于第三位。农村特岗教师,则几乎成了“贫穷”的代表词,他们的职业声望则更是可想而知。有的特岗教师曾叹息,“农村教师仍然是一个太阳底下无奈的职业”。

就目前现实情况来看,“特岗教师”还未成为未来从业人员向往和自觉选择的职业。据一份调查显示,特岗教师选择特岗主要是为了就业,但他们对自己是特岗教师的身份感到自然,而且有着较高的教师角色意识。调查显示,特岗教师选择报考特岗的根本原因是:为自己就业(83.3%),为锻炼自己(16.7%),发展农村教育(23.3%);40%的特岗教师介意告诉他人自己是“特岗教师”。虽然在江西农村特岗教师招考过程中,曾出现了几十个师范毕业生争相报考几个教师岗位的现象,但这并不能说明农村教师的职业声望已大大提高,而只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大学生就业的艰难。

调查结果表明,部分特岗教师选择这份职业,不是出于对这份事业的热爱,而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或是减轻家庭经济压力,也有的毕业生把特岗教师当成一种暂时的就业跳板,随时寻找着更好的职业机会。这种“骑驴找马”的心态必定使他们不能安心做好教育工作,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倦怠心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二)工资待遇低,心理落差较大

特岗教师大多是应届大学毕业生,他们风华正茂,满怀着人生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渴望在新天地里一展拳脚,然而农村落后、闭塞的乡土环境、微薄的收入、封闭的人际关系与其想象相差甚远,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

特岗教师往往被分配在最艰苦、最偏远的基层从事教书育人工作,付出的劳动时间要比城市教师多,工作负荷要比他们重,可得到的报酬却不仅远低于城市教师,甚至低于国家规定的平均水平。据笔者从所调查的特岗教师处获悉,他们每月实际领到的工资一般在1400元左右,低于国家标准的1710元,且没有其他奖金、福利等隐性收入,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出现了拖欠特岗教师工资的现象,这些无疑严重挫伤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把人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生存、安全、归属、尊严、自我实现。可以说,特岗教师当前的处境仍处于生存链,还要为生存打拼,更奢谈自我实现。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使特岗教师产生了强烈的受挫感。如果我们一味地提倡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要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而罔视特岗教师困顿的生活,这显然是不太现实的。很难想象,一个连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为贫穷所扰的教师会真正做到“安贫乐教”,全身心致力于农村教学发展。

(三)工作负荷重,教师责任重大

特岗教师是大学毕业生中比较优秀的一部分,他们的学历、学位层次较高,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较扎实,因此学校领导对于他们的期望值比较高,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缺乏,所以特岗教师一般被安排带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承担2-3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他们中绝大部分从早到晚都处于忙碌的状态。

与此同时,不少特岗教师所任教课程与自己大学所学专业不相吻合,这种“教非所学”“教非所选”现象非常普遍。如大多数农村学校的英语、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无科班专业教师,均由其他科任教师改科担任,致使一些特岗教师的专长很难得到充分发挥。由于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而又没有找到释放压力的途径,这很容易导致特岗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心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负担过重必然会导致肤浅,负担过重必然导致对更美好的生活失去期待。

反观现实,由于农村人口素质较低,家长文化偏低,大量农村孩子的家长缺乏关于学业的经验和体会,求知欲较弱,对于知识型能力的了解也相对较少,更愿意将孩子的学业问题以及其他一切有关孩子的问题交由老师去判断去处理。

(四)精神生活贫瘠,发展环境不佳

特岗教师大多是应届大学毕业生,他们风华正茂,满怀着人生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渴望在新天地里一展拳脚,然而农村落后、闭塞的乡土环境、微薄的收入、封闭的人际关系与其想象相差甚远,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

农村的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知识的获取途径相对较窄,由此带来精神生活方面的贫瘠,给特岗教师的文化适应带来种种难题。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特岗教师是外地人,远离家乡,除了忍受孤独之外,还要接受更为残酷的现实,由于所在学校远离城市及交通,信息闭塞,自我发展的机会、空间都被局限了,这也使特岗教师产生了情绪上的焦虑,以致无法安心从教。久之,便不可避免地在农村中小学相对艰苦的条件与单调的生活中消减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此外,特岗教师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特岗教师大多是应届大学毕业生,虽然他们满怀激情投身农村教育,但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或是专业技能不强,尽管工作很努力,但取得的教学成绩却不尽如人意。一旦付出与成绩不成正比,往往影响特岗教师的工作热情,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四、预防和解除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在物质条件艰苦、精神生活贫乏、工作上的压力、成长道路上的迷茫等“多重贫困”的环境下,特岗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心理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如何让特岗教师在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中感到有希望,有成就感,从而保持应有的职业效能感和职业热情,需要国家、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及教师自身诸方面形成合力,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政府要主动地指导媒体,宣传教师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努力营造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的舆论环境,要使教师在我们这个文明社会中工作生活舒心,全社会应给予教师更多的关注、理解和应有的尊重,让教师乐教适教。

要想使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并立志献身于该职业,必须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和舆论的宣传等手段,促使全社会形成尊重教师、支持教师的意识倾向与心理氛围,广泛树立起“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观念,切实做到教师职业无论在城市或农村都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只有这样,特岗教师才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并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其次,要树立人本和服务理念,加大政策保护力度。

第一,确保特岗教师各项待遇的落实。“特岗计划”教师聘期3年,聘任期间工资由中央财政发放,其他津贴补贴由地方财政承担。但实际情况是,由于中央财政拨款链条比较长,涉及中央、地方的两级财政,目前我省特岗教师的工资往往不能完全到位,严重挫伤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因此,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首要任务不是强调教师的“师魂”和“奉献”,而是确保工资发放到位。

第二,落实3年服务期满的编制问题。不少特岗教师对于服务期满后的去留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担心,顾虑政策有不确定性的变化。相关部门要细做工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切实维护特岗教师的职业权益,从具体事件、长远计划以及现实影响多个角度保障其权益的有效实现。应聘者3年期满后,如本人愿意且考核合格可转为编制内教师。只有保障措施到位,才能让特岗教师心无旁骛,安心施教。

第三,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特岗教师的评价和管理约束多激励少,难以有效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人欣慰的是,教育部新近出台了一项规定,特岗教师在3年服务期以后,如城镇教师岗位出现空缺时,可优先录用到农村服务过的“特岗教师”,这应该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机制。同时,学校应该给特岗教师搭建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如优质课比赛、论文评比活动、课题研讨活动,给特岗教师平等甚至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在成功中提升自我。对优秀特岗教师,可以在评优评先、推荐为骨干教师、提拔为学校干部等方面充分考虑,最大限度地给特岗教师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能迅速成长,成为合格教师,成为骨干教师。

第四,进行长期的追踪管理。特岗教师身处偏僻乡村地区,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这就需要的领导干部多下基层走访慰问,进行追踪管理,为特岗教师解决好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加强业务指导,让他们在条件艰苦的岗位上安心本职工作。只有情感管理和制度管理两方面有机结合,才能从最大限度上缓解和消除特岗教师的职业倦怠,真正留住特岗教师。

再次,教师自身要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升专业素养。

作为教师本人,应清醒认识到倦怠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特岗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清楚自身的职业责任,在精神理念上树立从事教学工作的职业价值感与自尊感,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16-01

由于世界性的少子化趋势,出现大量“富裕”的小学教师。这些“富裕”的小学教师将被流向幼儿园。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海南省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要求,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而转岗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已成为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因此提升教师素养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在教师教育背景下明确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标准

(一)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专业成长可以分为理性的教师专业要求和实践的教师专业要求两方面,而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标准被定义为:具有相应的实际教学能力;具有教学设计的独创性,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总结和开展教学研究。

(二)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框架

1.环境的创设与利用

2.一日生活的安排与指导

3.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

4.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5.评价与促进

6.沟通与合作

7.反思与发展

二、在教师教育背景下对转岗幼儿教师及其专业成长的认识

(一)转岗幼儿教师基本状况分析

通过问卷对海南省万宁市40名转岗教师进行了基本情况调查,总结具有以下共性特点:

1.来源均为调转和并校分流的小学教师。

2.平均年龄呈现老龄化特征,40岁以上的教师占整体转岗教师的85%以上,最低年龄在32岁以上,其年龄特点是沉稳,好静,不够活泼。

3.职业认同感较低,对幼儿教师存在偏见。

4.教育理念比较陈旧、缺乏 ,科研能力、创新能力较差。

5.有望参与岗位实习和专业培训,自信心不足。

6.对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方向迷茫无措。

(二)幼教工作特殊性的要求

保教结合是幼儿园区别于其他学校教育的重要特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特点决定其需要成人的呵护,因此这种工作对教师有着特殊的要求。如果教师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过硬的专业知识是不能胜任幼儿园的复杂工作的,只有通过专业成长才能达到幼儿园保教并重的要求。

(三)转岗幼儿教师迫切需要专业成长

专业发展过程是通过“反思”以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实践,并因此而实现自我的提升和专业上的发展 。根据我省转岗幼儿教师的基本情况分析,进一步明确了转岗教师的角色转换方向:我们在培训转岗教师过程中坚持以现代幼儿教育理论为指导,确定转岗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目标,因此转岗教师迫切需要专业成长。

三、在教师教育背景下促进转岗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策略

(一)促进教师对外来知识的吸收与分享

这是利用专业引领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关键。如让老师们写日志、自我主导的学习(网络资源的利用)逐步培养转岗教师们的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形成一定的教研学习氛围,搭建转岗教师学习、交流、改进、提高的平台,使转岗教师清楚幼教的最新理论和趋向,开拓其视野,不断提高幼教的高度,或与优秀一线教师的接触可以使她们了解其心得体会,体会智慧火花的碰撞。

(二)发挥专业优势,建立个性化专业成长模式

除了对转岗教师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培训外,还可以考虑到她们原本专业所具有的优势,让不同专业的教师充分展示其专业特长,互相补充学习,以扬长补短,制定个性化的专业成长模式。

(三)促进教师的自我理解和专业自觉

通过多鼓励、激励教师去实现制定的目标,让教师感带着动力与激情工作,注重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同时以实践为载体,以共同研讨为形式的教育培训。如定期组织的“生活案例现场分析”。让教师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唤醒转岗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更新教师的自我价值观,促使转岗教师将专业成长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从而实现在新环境下的角色转换。

(四)以活动促提高,让转岗教师在参与中发展

1.开展“一课多讲”集体教学研讨活动,如教学前进行反思,活动后进行集体研讨等多种方式,使参与者能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点,从而加快自己专业成长的步伐。有效地提高了转岗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2.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促使转岗幼儿教师全方位成长。我们组织开展“模拟课堂、优质课观摩和竞赛”活动,从而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有效地提高转岗教师的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四、在教师教育背景下促进转岗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取得的成效

(一)思想认识的转变更新

通过培训学习,转岗教师在与幼儿及幼儿家长的长期交往中感受到了来自幼儿的亲近和崇拜,体会到了来自幼儿家长的信赖和期待,对幼儿教育工作有了新的正确的认识,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同时也体会到了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幼儿教育工作已日益被社会青睐和认可,逐步树立了职业的自豪感;增强了自我价值和能力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教育观念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二)专业素质得到提高

在开展教师教育培训工作的实践中,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做到学用结合,使转岗教师初步掌握了幼儿教育的基础理论和五大领域教学的设计指导,在实践、研讨、反思的循环中使转岗教师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许多转岗教师迅速地成长起来。

(三)促使幼儿园能稳步发展

教师是立园之本,转岗教师的加入,给我省的各乡镇幼儿园带来了机遇。通过各类培训研讨活动,转岗教师都经历了“学习—尝试—反思—讨论—感悟—提炼—再尝试—再反思……”的成长、学会了在“干中摸索”,在“反思中干”,使转岗教师逐步实现角色的转换。呈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参考文献: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篇7

为了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2006年,由中央财政支持,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任教(简称“特岗”教师)。大学生“特岗”教师深入农村,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新农村教育的成败。所以,加强“特岗”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对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社会主义新一代接班人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1 “特岗”教师现状

2006年中央财政支持,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农村义务阶段“特岗”教师,服务以3年为一期,工资待遇是3万元一年,特别偏远山区3.5万元一年,期满后在考公务员、事业单位上有相应优惠条件。从2006年到目前已经执行了7年,全国从2006年的1.6万人,到2009年的6.5万人,每年招收大学生的人数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13年全国招聘公告约6万人。现阶段学校老师人数虽然在不断增加,教师学科类型不断丰富,但是教学质量仍有待提高,因此我们要严格竞聘条件,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所学专业与所教授课程要求相符合,这样可以更好的服务乡村教育。

2 当代农村“特岗”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观念是行为的控制器和调节器。目前“特岗”教师思想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缺乏长期留守农村的思想准备

很多大学生“特岗”教师从没有在思想上认识到这一点,反而是一方面被国家一系列福利和优惠加分政策所诱惑。另一方面面对现在高等学校扩招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就产生了把“特岗”教师作为缓解就业的权宜之计、“跳板”等等错误的价值取向。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并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无法献身投入教育事业,没有扎守农村学校,在任职期间没有为农村教育奉献自己的思想准备。

2.2 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指导

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是奉献于教育事业,端正教学态度,以及正确的金钱观,而农村“特岗”教师在工作之初,普遍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相对比较突出。虽然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知识能力,但是缺乏长久、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一些拜金主义,自私行为,功利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占据思想,思想决定了行动,在一些错误价值观影响下,态度不端正,教学过程中敷衍了事,甚至将负面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

2.3 缺乏准确的自我定位

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看不到自我的优点,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因此,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

3 解决“特岗”教师思想问题的具体措施

随着当前社会对公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公平问题也是呼声不断,农村教育发展的相对落后,让现阶段“特岗”教师的一些思想问题,到了亟待解决的地步。在对当前“特岗”教师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结合国家对基础教育教师建设的指导思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特岗”教师的思想问题:

3.1 培训考核促进“特岗”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提高

加强“特岗”教师的入职前培训工作,并扎实开展在岗期间的继续教育工作,满足“特岗”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综合能力提高的需求、对于学科教学认知能力提升的要求、对于教育科学研究的需求。要理论联系实际,联系本校自身的发展需要,学生学习情况来进行高效率的培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2 “老”带“新”管理模式、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充分利用学校里面“老”教师已有的丰富教学经验,让农村义务教师通过老教师的直接经验,这种“师徒制”能让新来的“特岗”教师更好的认识和掌握学校情况、学科情况及学生特点,掌握学校情况,有利于农村义务教师适应学校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以及考核模式,从而迅速适应环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情绪;掌握学科情况有利于刚进入岗位的农村义务教师认识到自己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工作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3.3 加强榜样宣传、促进职业认同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比较强烈,他们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价值,然而在现实工作过程中到农村任教这样的行为不被大众认可,甚至在大学生农村义务教师心中都是羞于启齿的工作,内心自我价值无法实现的思想导致内心消极。因此,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环境,用感情吸引并留住优秀教师长期从教。 通过“最美乡村教师”等活动的宣传,使他们对教师职业产生自豪感和满足感,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归属感,职业尊重感,职业荣誉感及职业认同感,从而达到认同农村“特岗”教师职业和留住人才的目的。

4 结束语

本文研究的主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来分析农村义务教师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的分析解决策略,相信,本文的一些建设性的策略一定能够促进对大学生“特岗”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的提高,与此同时,这一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的提高,将会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提高,为新一代人才的培养提供强大的精神保障。

参考文献:

[1]魏建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教育论丛,2010,9(33-34).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

2009 年,“特岗计划”作为河南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工程正式实施。随着第一批特岗教师到岗任教,几年来,教育部门领导、校长及其他教师对他们的认同度如何?他们有什么困难和困惑?如何让他们更好地扎根农村发挥作用?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查阅了当前各位学者对河南特岗教师的研究,通过检索、查阅多种电子及文本文献,我发现,由于受地域限制,研究河南特岗教师的文献并不多,大多数都是河南省内的在岗中小学教师,或者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这些研究文献主要就河南特岗教师当前所处的现状,面临的困境,造成当前现象的原因以及对策做了研究,有些学者选择具体某一方面,但提出的应对策略都很概括化,不够具体,因此,作此研究。关于河南农村特岗教师队伍建设的改善对策,总结各位学者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提高农村教师教学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2.改革农村教师培训内容。3.构建农村教师培训新模式。4.保障农村教师培训经费。5.健全农村教师培训制度

(二) 丰富农村教育资源,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

访谈中发现,农村地区学校相对封闭落后,可供学习的资源很少,又缺乏专业引领,教师的教学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摸索,因而制约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只有改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才能真正推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一方面,改善农村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如增添图书、电脑、仪器设备等,同时增强农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自觉对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判断和反思,强化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另一方面,地方高师院校应与农村中小学建立协作关系,合作共生,不仅要为农村教师提供进修平台,还应主动送教下乡,对农村教师给予经常性的指导。农村教师要通过大学教师的专业引领,了解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前沿,将实践经验升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增加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大学教师通过与农村教师合作可以更好地感知中小学实际教育情境,增长实践智慧。这种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的形式,既能激发农村教师的主体意识和研究精神,又能为探索农村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促进师范院校融入基础教育、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按社会需求调整高师培养方案提供支撑。

(三) 实行城乡教师交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调查显示, 94% 的教师认为实行城乡教师轮校任教,可推进城乡教育科学均衡发展,带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师制度,落实城乡教师交流。一要保证农村教师的编制,稳定农村骨干教师队伍; 二要完善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促进城乡教师双向流动,特别是鼓励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引领农村教育发展; 三要建立城镇支教教师评价体系,对支教效果实行绩效评估,以确保支教质量。

(四) 建立切实有效的机制,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农村教育事业

一是建议河南的地方高师院校试行免费师范生教育。采取提前招生、公费培养、定向就业等办法,确保免费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为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学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骨干教师,这将有效解决河南省农村教师“进得来”的问题。二是建立特殊的农村教师津贴制度。对长期在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 职称) 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提高津贴补贴标准,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待遇差距。三是建立激励与管理机制。设立农村教师奖励基金,对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农村教师予以奖励,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留得住”的问题。四是建立农村教师带薪进修制度。教师职业的性质和特点要求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针对农村教师工学矛盾,构建带薪进修制度,使之通过带薪进修参与交流、观摩、讲评、研讨等活动,增长才干,提高能力。五是建立退休补偿制度。根据其服务年限,退休时发给其一定数量的补偿金,以此吸引优秀教师长期在农村从教,终身在农村从教。如何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乐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新型教师队伍,确保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总结

纵观以上对河南农村特岗教师文献发现,这些研究为本课题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文献基础,但是,不可否认,通过对文献的学习与反思,我们认为,现有研究仍存在如下问题与不足。第一,从研究视角上看,现有研究视角单一,应该从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个角度探讨河南农村特岗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第二,从研究理论深度上看,目前深入研究河南农村特岗教师的文献数量比较匮乏, 缺乏专门集中笔墨研究河南农村特岗教师问题的博士论文或专著。有鉴于此,本研究将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现应对策略更加具体化,以便对河南农村特岗教师的建设提供具体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孔波,王红蔚,闫德明. 河南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3):62.

[2]徐敬建.河南省农村学校特岗教师现状调查与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12(2):20.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篇9

一、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队伍发展的现状

陈凯认为从2009年到2012这三年“特岗计划”的实施对加强我省农村教育工作,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高闰青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对农村教育的影响方面,她认为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队伍的发展成效体现在:引领地方“特岗计划”的实施、吸引优秀人才和拓宽就业渠道、补充编制和优化结构、激发办学活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等四个方面[2]。徐敬建在对144名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进行了调查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特岗教师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学成绩突出,对工作满意度较高;爱岗敬业,事业心强,有着较强的现代教学能力;他人认同度高,能适应农村学校的生活,对学校生活条件基本满意[3]。可以看出我省“特岗计划”实施以来,农村特岗教师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特岗教师自身的发展,二是特岗教师队伍对当地的教育教学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很多学者对特岗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在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例如,侯霞飞和涂亚北在对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在工作和生活方面均存在着不满意现象;在心理方面,特岗教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情绪心理及人格心理方面;他们还发现特岗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4]。陈凯还提出了特岗教师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其它问题,陈凯认为河南省特岗教师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五个:一是农村教师缺口仍然比较大,各地申报“特岗计划”的积极性比较高,但现有招聘名额平均分配到各县相对较少,仍然无法满足每年教师自然减员和流失后带来的教师缺口;二是部分设岗县财力有限,住房、保险等相关配套政策落实存在困难;三是河南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整体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与周边省份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四是个别地方在执行中对有关政策把握不严;五是部分特岗教师所学专业与工作方向不对口,难以发挥专长[1]。徐敬建认为特岗教师面临着以下困惑:特岗教师任教期满后的“入编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特岗教师的后顾之忧有待解决。后顾之忧主要包括:第一,很多特岗教师感到“孤独”;第二,特岗教师的个人问题难以解决;第三,特岗教师渴望看到更广阔的发展前景[3]。孟宪乐发现特岗教师的从业状况不尽理想,教师工作和生存压力都很大[5]。刘润秋,宋海峰,卢洋以河南省南阳市的农村特岗教师为例,对特岗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特岗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处于一个非常低的层次[6]。以上研究这说明农村特岗教师在工作方面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二、怎样更好地促进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队伍的发展

关于怎样更好地发展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队伍,很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这些建议主要是从政策方面来考虑的。陈凯提出解决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队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把“特岗计划”作为振兴河南农村基础教育的一项长期战略,建立农村教师补充长效机制。第二,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更加了解、关注特岗教师群体。第三,注重“用”“养”结合,帮助特岗教师做好长期职业生涯规划。第四,创造良好条件,加强心理疏导。第五,因地制宜,统筹使用国家计划和各省地方计划[1]。邬跃和赵建军认为新一轮“特岗计划”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又一次重大的机遇,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加强宣传动员,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持“特岗计划”。其次,严把入口关,把有志从教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教师岗位。再次,加强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环境,留住特岗教师长期从教[7]。高闰青提出扩大“特岗计划”的实施范围;扩展“特岗教师”的招聘对象;拓展“特岗计划”的招聘形式;延伸“特岗教师”的招聘层次;延长“特岗计划”期限,形成长效运行机制等措施[2]。徐敬建认为要想让特岗教师扎根农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落实政策,为特岗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努力改善特岗教师的基本生活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重视对特岗教师的专业培养[3]。孟宪乐提出了关于发展特岗教师职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的思考与建议:延长对特岗教师工资的转移支付年限,保障并提高特岗教师的各种福利待遇水平;加强特岗教师培训工作,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建立科学的特岗教师考核制度;创造良好氛围,加强对特岗教师的人文关怀;做好特岗教师的政策宣传工作[5]。刘润秋等针对河南省南阳市的农村特岗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较低的问题,提出政府应完善特岗教师的相关政策,对特岗教师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学校应改变管理方式,完善特岗教师管理制度;特岗教师自身应对工作有正确的认识,积极投入到各项工作中[6]。

从以上专家学者关于怎样更好地发展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的一些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很多的建议被反复提到过很多次。其中把“特岗计划”作为一个长效机制,更好地补充农村特岗教师被提到了四次;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持特岗教师或“特岗计划”也被提到了三次;加大对特岗教师的人文关怀以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等很多建议也被经常提到。但是也有一些专家提出了一些非常独特的见解,例如,高闰青所提出扩大“特岗计划”的实施范围;扩展“特岗教师”的招聘对象;拓展“特岗计划”的招聘形式;延伸“特岗教师”的招聘层次等四条建议就独辟蹊径,与其他学者所提出的建议有些许的不用。

参考文献:

[1] 陈凯.“特岗教师”政策审视―以河南省为例[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53

[2] 高闰青.“特岗计划”的现实成效―以河南省为例[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02:15-17.

[3] 徐敬建.河南省农村学校特岗教师现状调查与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02:18-20

[4] 侯霞飞,涂亚北.特岗教师的基本状况研究[J].金田,2013,09:224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篇10

1.有助于提高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目前多数高校所引进的新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他们都具有较深厚的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但多数新教师未曾接受过教学技能方面的专门培训,教学方法和经验比较欠缺,不具备驾驭大学课堂教学的技能。高校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化的知识体系,还应具备专业化的教学技能。岗前培训能够帮助新教师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有助于提高新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高尚的师德是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必备要素,学校要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就必须拥有一支具备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师队伍。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一些青年教师淡化了对理想的追求,功利倾向严重,育人意识退化。通过岗前培训,有助于新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有助于提高新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在科研方面,一方面青年教师很少能承接到较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发表在核心刊物的论文太少,独创性的学术著作更少,获得专利的科技成果也不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是高等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岗前培训能够帮助青年教师掌握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提高青年教师的自主创新能力。

4.有助于新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岗前培训是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换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主要来源于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中绝大多数没有高校教学经历。学校有必要通过岗前培训帮助他们完成这一转变,使他们具备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了解大学教师的职业规范,培养其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

二、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现状

目前北京市各高等院校都参加由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举办的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培训课程包括《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大学教学技能》,共五门课程。《高等教育学》目的在于使教师了解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 拓宽教育视野, 初步确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掌握从事高校教学、德育及科研等工作的基本知识;《高等教育心理学》目的在于使教师掌握高校教育工作中所必需的心理学知识, 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熟悉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目的在于使教师了解教育法规的基本知识,进一步树立依法从教的观念, 成为懂法、守法、护法的人民教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目的在于使大学青年教师明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条件下提高个人道德觉悟的必要性。

三、完善岗前培训制度的建议

校内岗前培训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新教工座谈会

通过召开新教师座谈会, 可以给新教师们提供一个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平台。另外,新教工座谈会可以使新老师尽快熟悉环境,融入新的城市。

出席新教工座谈会的领导应包括在校的所有校级领导,以及党政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工会、团委、教务处、研究生院、科研处、人事处、后勤处等部门的负责人。新教工座谈会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学校领导与青年教职工见面,校领导介绍高校的价值观念和高校的形象以及学校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 让新教师了解学校奋斗历史和光辉业绩及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 知道学校发展的规划和办学理念, 达到知校爱校的目的。二是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向新教工介绍学校教学、科研、人事等相关政策,与青年教工交流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对青年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解答。三是高校的师资管理部门要利用新教工座谈会这一平台做好岗前培训的宣传组织工作,让青年教师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大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要使青年教师充分认识到岗前培训不仅是自己成为合格高校教师的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教师法定的权利和义务。

2.师德教育专题报告会

对新教工进行师德教育也是校内岗前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师资管理部门要聘请两到三位长期坚持在教育教学一线工作,战胜困难坚持教育工作,成绩显著, 多次获得部级表彰的优秀教师为新教工做师德教育报告。这些优秀教师们可以结合自己做教师、做学问的体会和经验,通过多年教学生涯中最深切的体会、最精彩的华章,讲述怎样做一名优秀的教师。通过专题报告使青年教师既认识到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有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又认识到高校教育工作是大有可为的, 增强他们成长成功的信心。同时这些教师的毅力与勇气也能促使青年教师自觉克服懒、散习惯及过分追求享受的思想倾向。

3.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学等理论知识具有普适性,对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这些理论知识是教师从教必备的条件性知识。但是,除了学习教育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外,新教师更需要懂得如何将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如何在教学技能方面获得较大的提高,对新教师而言,学习他人经验仍是一种有效的入职途径。因此,要多给青年教师提供这样的机会,主管部门可以从全校选择有显著教学特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为新教师作观摩教学。通过现场听课,可以提升新教师的组织课堂教学、驾驭课堂气氛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现场听课,也有助于新教师解决在以后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有助于将理论性知识运用到他们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总之,岗前培训是高校新教师上岗前必需的重要环节。师资管理部门要结合形势的要求,因时制宜地开展岗前培训工作,使岗前培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篇11

班级管理(classmanagement)是围绕班级目标所进行的组织管理、活动管理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总和〔1〕。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是教师的重要能力之一,美国的《威斯康辛州教师资格专业标准》中规定,教师应“具有管理课堂的能力,理解个人和群体动机及行为,以便创造一个鼓励积极的社会交往、主动参与学习与自我激励的学习环境”〔2〕。鉴于顶岗实习生仅在实习学校工作数月,其参与的班级管理工作具有渐进性、局限性和特殊性〔3〕〔4〕。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是顶岗实习高师生在原有班级建制基础上,快速进入角色,协调各项教育资源,采取恰当方式,有计划地推进课堂管理、组织活动管理、学生心理教育等工作,并完成教育任务的能力,见下图。

二、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培养方略

顶岗实习开展以来,为优化实习效果,提高顶岗实习高师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诸多专家学者献计献策,提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顶岗实习培养方略〔5〕〔6〕。笔者结合自身顶岗实习经验及访谈调查结果,在原有培养方略的基础上创新培养思路、改善培养方法,并利用驻县管理工作的方便,在顶岗实习高师生中实施培养方略。方略一:搭建平台。利用QQ群、微博、博客、微信等网络媒介,搭建独具特色功能的长效网络平台,定期进行问题答疑和主题讨论,邀请管理专家答疑解惑,及时解决班级管理问题,不留问题死角。建立如此之多的网络平台看似冗赘,但利用多元网络平台进行交互,可以使顶岗实习高师生积极工作,快速找到自己所需、对号入座,及时解决问题。方略二:专家引领。为顶岗实习高师生和国培教师之间搭建桥梁,充分利用“国培计划”资源,在顶岗实习中,邀请年轻“国培教师”对顶岗实习高师生进行班级管理经验交流和问题解答。定期邀请管理专家(心理学专家、教学论教师、优秀班主任)对顶岗实习高师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引导,督促他们快速进入角色,明晰班级管理相关事宜,增强班级管理洞察力,先让其“敢管”,而后再通过针对性的指导,达到“会管”和“管好”。方略三:多元活动。一方面,组织顶岗实习高师生进行独具地方特色的顶岗实习班级管理经验分享,使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每月经自我举荐或同学推举,选出班级管理能力突出的顶岗实习高师生为大家撰写经验分享报告;另一方面,组织顶岗实习高师生进行以班级管理为主题、以情境模拟为形式的竞赛,在竞赛中增长能力。

三、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的培养效果探析

本研究遴选河北师范大学45名顶岗实习高师生分两个阶段(顶岗实习前、顶岗实习后)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基于测评目标具体化、结构化的诉求,参照成熟班级管理相关量表〔7〕,依据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要素,整合生成了《顶岗生班级管理能力测量量表》。该量表由26个项目组成(2项测谎题),其中课堂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分别由8个项目进行测量。调查对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符合程度(符合程度赋值规则为:非常不符合=1,不符合=2,一般=3,符合=4,非常符合=5)。量表采用积分法,分数越高,说明能力越强。本次调查于顶岗实习初期、末期分别发放问卷45份。顶岗实习初期回收问卷45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4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56%;顶岗实习末期回收问卷45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4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33%。经筛选,形成42个配对。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测试分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按照95%的置信区间,测量顶岗实习对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的影响。

(一)课堂管理能力

表1显示,顶岗实习高师生课堂管理能力提升显著,顶岗实习前后的课堂常规管理能力、课堂事件处理能力、课堂秩序维护能力、课堂活动开展能力均值差分别为-2.23810、-2.57143、-2.42857、-2.07143,T值分别为-14.396、-16.035、-17.211、-13.802,Sig(双侧)为0.000。由此可见,课堂事件处理能力提升最为显著。课堂管理指为实现预定教学目标而建立并维持课堂秩序的师生互动过程〔8〕。课堂管理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班级管理能力。虽然,顶岗实习高师生在高师院校学习过很多相关理论知识,但由于没有直接课堂管理经验,在顶岗实习初期就显得尤为无助和迷茫,特别是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易出现手忙脚乱等尴尬局面。而顶岗实习后,经历了一个学期的培养,加之指导教师的熏陶和自己的探索,顶岗实习高师生已经基本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个性特征,在预设课堂活动及处理课堂事件时基本能够考虑全面,可以较为轻松地维持课堂秩序并开展课堂活动。此时,顶岗实习高师生可以将更多精力用于学科教学及其研究,以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二)沟通协调能力

表2显示,顶岗实习高师生沟通协调能力提升较为显著,顶岗实习前后的快速树立威信能力、处理学生矛盾能力、融洽亲师关系能力、组织学生活动能力均值差分别为-0.59542、-1.04762、-2.16641、-1.29200,T值分别为-5.803、-5.814、-13.307、-6.916,Sig(双侧)为0.000。由此可见,顶岗实习高师生融洽亲师关系能力提升最为显著。沟通协调能力是教师在工作中妥善处理好亲师、师生等各种关系,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的能力,是教师班级管理能力中最核心的能力〔9〕。访谈发现,部分顶岗实习高师生在实习初期不能迅速转换角色,导致失去个人威信、师生关系紧张、亲师关系不和谐。在组织学生集体活动时往往考虑不周、顾此失彼,导致“领导急、学生乱”的局面出现。经过一个学期的培养和锻炼后,顶岗实习高师生已经基本完成角色转换,在与人沟通协调方面也基本能顾全大局,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做人、行事,在面对家长时也能以教师身份与之轻松相处、交谈。可见,顶岗实习对顶岗实习高师生协调沟通能力具有正影响,但是,相比课堂管理能力而言,此项能力得分增长幅度不是很大。沟通协调能力受个人先天综合素质影响较大,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三)心理教育能力

表3顶岗实习高师生心理教育能力测试分数统计表3显示,顶岗实习高师生心理教育能力有所提升,顶岗实习前后学生心理状况能力、感受学生心理变化能力、数到学生心理障碍能力、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能力均值差分别为-0.26190、-0.47619、-1.02381、-1.66667,T值分别为-3.122、-5.594、-6.805、-7.083,Sig(双侧)为0.000。由此可见,顶岗实习高师生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能力提升最为显著。心理教育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顺利完成心理教育活动所需的操作技能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10〕。顶岗实习后,高师生的心理教育能力平均提升较低。通过深度访谈发现,顶岗实习高师生在高师院校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时,多数高师生没有引起重视,从而导致理论匮乏,顶岗实习之初容易出现想干预却不知学生心理状况、想教育却不懂辅导方法的尴尬局面。经过班级管理能力培养后,顶岗实习高师生往往会主动向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了解状况,研究诊断策略并制定专属教育方案。随着顶岗工作的深入,顶岗实习高师生的心理教育能力有了普遍提升,能够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他们疏导心理障碍,特别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能够结合所学和自身体验对学生进行初步教育。访谈中,很多顶岗实习高师生表示:要珍视自己的学生生涯,认真学习每一门课,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班级管理能力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能力之一。通过对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高师生的调查、比较和统计得出:顶岗实习对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具有正影响。其中课堂管理能力提升最为显著,沟通协调能力次之,心理教育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诚然,班级管理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并艰巨的工程,它的发展不仅与外在的教育、培养方式有关,也与自身的综合素质、目标追求休戚相关,单靠顶岗实习是远远不够的。但是,顶岗这一平台助推顶岗实习高师生的班级管理能力是显在的。实践中,需要实习学校、顶岗实习高师生本着双赢目标,从实际出发,投入热情、付出精力,才能把顶岗实习建设成为一项真正提升高师生综合能力的职前培训。

作者:杨 震 王勇鑫 张丽萍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丽萍,王嫣,高立中等.对师范院校学生教育实习的探索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90-93.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40.300.

〔3〕叶澜.中国教师新百科———中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4〕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18.

〔5〕于健.顶岗实习岗前培训“TPTW模式”的构建与例析———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黄学兵,董博青,蒋丽辉,张丽萍.顶岗实习模式下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6):75-78.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篇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支教与置换培训教学改革专项研究一般项目“河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顶岗支教实践教学模式探析”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55-02

大学生思想活跃,能够主动接受新事物,有极强的创造力的特点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方法、手段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时代要求。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日益成为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的关注点,教师越来越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创新,将如何搞好实践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感染力、增强教学实效性作为研究重点。近年来,师范院校普遍将顶岗支教作为师范生从教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其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不容忽视。

一、顶岗支教思政课实践教学对提高支教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要性

1.从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和人才发展战略要求看,实践教学是顶岗支教的思政课教改的主阵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一直是思政课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指出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原则。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等文件也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落实实践教学、增强教学实效性。

2.从思政课教学现状看,教师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增强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政课体系是严密的、科学的,由“基础”“原理”“概论”“纲要”“时政”等内容构成,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课程教学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然而,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着重视理论分析、轻视实践体验的现象;教师是宣讲者,学生是被动倾听者。在网络信息时代,学生拥有多方位获得信息的方式,思政课的宣讲式教学面临着崭新挑战。在增强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进新颖的教学方法、手段,通过教学研究增强理论渗透力,不断充实实践教学环节。

3.从学生主体看,实践教学是学生乐于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形式。大学生理性认识逐渐加强,但兴趣爱好、感觉依然占据重要作用。因而,只有通过学生喜爱的方式,才能逐渐将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主观认识,逐渐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研究学生需求,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理论魅力,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二、顶岗支教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

顶岗支教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在校领导统筹下,以顶岗支教教学实践为教学平台,以思政课专职教师为主导,以顶岗支教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为依托,以学生师德教育为主线,以思想导师制为形式,对顶岗支教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民教师过程。

1.顶岗支教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的原则。第一,顶岗支教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重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使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为目标的思政课教学也必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脱离实践教学的思政课就是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形而上学。学生只有在实践中领会思政课的理论内涵,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才能使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自觉联系基础教育实际,用思政课的基本理论解决顶岗支教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二,顶岗支教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坚持学生主体的原则。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像导演对剧本的内容、形式和进程进行把控;实践教学主体的学生像演员,是整个剧本的主角。学生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参与者和评价者,其投入程度和主体感觉决定着实践教学的效果。要坚持学生主体的原则:一是坚持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二是坚持以学生实际思想为基础设计实践教学形式;三是将学生融入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第三,顶岗支教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坚持创新原则。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工作卓有成效的保证,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每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都给社会带来巨大变化。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任务。顶岗支教学生亦生亦师的双重身份,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用传统的说教、灌输等方式,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新颖形式,设计喜闻乐见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崭新的体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渗透教育。

2.顶岗支教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第一,以课题研究促进顶岗支教学生教研能力发展。认识的形成是一个认知内化的过程,新知识必须与原有的知识同化才能融入原有认知体系中,新认知需要通过不同媒介才能被接受。寻找新媒介是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通过让顶岗支教学生参与社科课题的研究,使其科研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对其研究课题有深入认识,影响其思想认识,达到思政课教学目的。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中,设计“中小学生价值观的现状调查与引领”课题,让顶岗支教学生对所教学生进行课题研究。他们会以研究者的身份去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断研究中,增强其理论认识、影响其思想水平。

对顶岗支教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指导的关键在于如何设计选题。要求思政课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结合顶岗支教学生的思想特点,从社会热点、难点出发,让顶岗支教学生同样参与课题设计、申报、调研、结题等社科研究的全过程。只要教师认真引导、课题选择得当、评价体系完善,顶岗支教学生就会在调研中做到教研相长、提高思想认识。

第二,以主题讲座树立顶岗支教学生师德标杆。道德是做人基本,培养知荣辱、明是非、讲道德的大学生是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任务。顶岗支教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教学技能,更要加强大学生的师德教育。大学生通过顶岗支教的形式进行教育实习,是中学教育工作第一线的实战演练,要言传身教。顶岗支教大学生除了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过硬的教学技能,重要的是优秀的道德品质,这对所教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加之顶岗支教大学生与所教中小学生年龄相仿,沟通顺畅,其道德示范效应更大,急需对其融入规范的师德教育。

顶岗支教既是学生师德素养的场所,又是师德教育的阵地。结合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如对待教师职业、自身、学生、学生集体、家长、同事、领导、社会等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师德教育。具体可通过师德讲座,为顶岗支教学生进行顶岗前师德培训,树立师德标杆。而后,指导学生在顶岗支教中践行师德修养,并在顶岗支教结束时,利用道德测评技术对学生师德进行评估并记录师德成绩,将师德教育贯穿于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评价的过程。

第三,思想导师助力顶岗支教学生思想发展。思想导师制是河北师范大学思政课教学部针对在校本科生启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受到了学生的肯定。有辅导员认为,辅导员终日忙于学生日常管理和组织、指导各式各样学生活动,还要及时处理应急事件,是学校管理学生的桥梁;辅导员也有心做好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教育,但限于时间和精力,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同学,且辅导员的学生管理职能无形中也使一部分同学不敢也不乐意向辅导员求助。学生遇到的一些思想困惑,又达不到需要心理咨询的程度,思想导师就在这时弥补了学生思想教育的空缺。思想导师有点类似军队的政委,主要做战士(学生)的思想工作,这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思想导师针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极大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顶岗支教的学生是准教师,他们以实习教师的身份步入社会,必将遇到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思想导师制同样也适合他们。当然,思想导师不可能和顶岗支教学生朝夕相处,但至少可以结合学生顶岗支教的思想发展阶段进行思想交流和座谈。根据多次巡回指导的经验,伴随顶岗支教的进程,至少在顶岗支教早期、中期、晚期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答疑解惑。思想导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为同学在线答疑,这也是行之有效的思想导师工作途径。但无论是面谈还是网络聊天,都要求思想导师对顶岗支教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研究,并结合学生顶岗支教学校的特点,总结顶岗支教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把握顶岗支教学生的思想路线,做到有的放矢。

第四,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不是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社会热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在“”事件中,进行理国教育;在自然灾难发生时,进行爱心奉献教育等。实践教学形式更应丰富多彩,可以举办演讲赛、诗歌朗诵、实地考察、学生办刊办报等形式。

总之,只要学生喜欢的、关注的,都可以成为顶岗支教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思政课教师要解放思想,集思广益,不断拓展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寻找最佳契机。

三、构建顶岗支教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

1.领导重视是顶岗支教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首要前提。顶岗支教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某个思政课教师能够独立完成的,它需要顶岗支教中心、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教务处、学生处等各单位的协作。在职能分割明确的管理体制下,如果缺少学校主管领导的大力支持、统筹安排,顶岗支教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必将流于形式。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顶岗支教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根本基础。思政课教学教师是顶岗支教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力军,教师态度决定着实践教学是否能够落实。教师水平决定着顶岗支教的思政课顶岗支教实践教学的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保证顶岗支教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顺利进行。

3.有效的激励制度是顶岗支教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力保障。顶岗支教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从课程的设计到实施,都离不开思政课教师的参与。参与顶岗支教学生巡回指导的教师被证明深受学生欢迎;然而,个别教师仅仅听评课或与学生座谈,不明确作为思政课教学实践的主要任务,欠缺积极性。激励不仅仅包括物质的激励,对于顶岗支教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构建目标激励、工作激励、精神激励等激励制度,让教师们有目标、有动力、有信心地参与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篇1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指出了职业教育要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改革方向。要使培养的学生符合行业企业需求,首先要教师熟悉行业企来,因此,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要求中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定期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餐旅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主要面向餐饮企业,这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对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要求更高。目前,高职院校餐旅类专业教师的来源主要是从相关高校对口专业毕业,分配到相关专业教师岗位,教师从学校毕业,到职业院校任教,虽然经过师资能力培训,但仍然缺乏较强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无法满足学生对职业生涯实际问题求知的需求。很多院校都认识到这一问题,也很注重对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希望教师进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但教师本身的动力不足,企业接收教师锻炼的愿望不强烈,没有有效的机制促进餐旅类教师进企业实习进修。

经资料收集和查询发现,目前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主要在于理论探讨和相关机制建议的阶段,并没有形成正式的完整的一系列的机制制度。或者所出台的相关制度的不易操作,不好实施;同时由于没有相关制度的约束,专业教师根本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去了解企业生产实践情况。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餐旅类专业教师进企业顶岗实践锻炼的积极性不高、企业接受教师顶岗实践锻炼不愿意接受、学校对于教师顶岗实践锻炼的检查和考核存在一定的问题等弊端。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期望形成一系列完整的保证措施机制,从制度上鼓励高职院校餐旅类专业教师进企业顶岗实习,取得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素质,理解和正确引导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各种不适和问题,同时保障进企业实习教师的合法权益。

通过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可以给高职院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师进企业政策提供借鉴,形成完整的机制,鼓励餐旅类专业教师进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使餐旅类专业教师根据制度自觉自愿去执行,提高自身对行业技能的认识和理解,从根本上解决餐旅类专业教师对实践学生指导问题,对于缩短毕业学生入职入岗时间,增强毕业学生综合技能,提高学生毕业就业率和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高职院校餐旅类教师顶岗实习的研究现状

对于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进企业顶岗实践锻炼的相关文件,目前虽然有部分专业研究机构或专业人员已经开展相关研究,但主要还停留浅层次的理论研究上: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的孔庆荣等从顶岗实习模式创新研究入手,分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提到高职教师企业顶岗锻炼的必要性;《国外教师教育实习的趋同性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介绍了英美等发达国家完善的、各具特色的教师教育实习制度,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作用;《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探索》一文中就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了一些机制性质的建议;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张燕琴等在《学生顶岗实习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结合研究》一文中就学生顶岗实习及教师实践技能培养现有的问题提出了大胆的设想,即将两者结合起来,并就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了合理的建议。

3 高职院校餐旅类教师顶岗实践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很多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餐旅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和师资能力培养这两方面的工作。但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能力的培养多数是相互独立的。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需求不是在学校发生的,没有直接反馈到师资力量的培养上,不在培训范围内,有的只是在学校上几节针对培训课,纸上谈兵,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3.2 餐旅类专业教师顶岗实习有要求,但可操作性不强。有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提出了专业教师进企业顶岗实习的要求,但提出的要求中有的明确了各项一刀切的指标,但各个专业特点不同,特别是以服务业为主有餐饮行业,各岗位服务指标根本不可能统一,指标没有灵活性,无法操作,最终是只能是造假以应付检查。

3.3 参与顶岗实习的教师,付出劳动、时间,牺牲了家庭、社会责任,自己的工作任务并没有减少,也没有在单位机制中体现相关福利。专任教师自身工作任务、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等方面原因,长时间顶岗实习困难重重。

3.4 接受教师实习的餐饮企业不可能对短期顶岗实习教师委以重任,大多数企业都有其商业机密,因此顶岗实习教师不可能进入企业管理核心层。

3.5 配套管理机制不健全,顶岗双方扶持政策缺泛。

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配套扶持鼓励政策少,资金投入不足。专业教师进企业顶岗,提高的是软实力,并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反而会产生较高的实习成本。而社会没有相关机制或制度对接受顶岗企业的扶持或成本补偿,企业总体积极性并不高。

4 高职院校餐旅类教师顶岗实习机制的研究

4.1 研究思路、方法和途径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主要是首先通过理论研究,收集和引用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作为本课题的论据,创新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设置一个调查问卷,了解决餐饮企业对参与实习学生的实践操作需求和高职院校餐旅类专业教师实践教学目标之间的供需矛盾,重点调研企事业对参与实习学生的实践操作需求,再与专业教师实践教学目标进行比较和评价,找出之间实践技能需求的差距。

在此调研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研究餐旅类专业教师顶岗实习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教师进企业顶岗实习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了达到相关目标,研究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进企业顶岗实习的相关保障机制,最终形成一整套适合高职院校餐旅类专业教师顶岗实习的一系列机制。再对专业教师进企业顶岗实习机制效果进行新一轮验证,测试前期效果,并对机制相关内容进行优化设置,从而得到完整的优化,可操作性较强的机制制度。

4.2 顶岗实习管理组织程序

4.2.1 顶岗实习申请机制

针对学校自身教学、实践课程教学特点和需求,真做好企业调研,了解酒店企业特色和专业优势,人才需求等,增进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与企业负责人之间的感情,为双方合作打下基础。在此合作单位的调研的基础上,再根据实习需求,选择实习单位,确定顶岗位方向。再根据调研报告向学校主管部门提出顶岗实习申请。

4.2.2 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机制

1)巡查机制

对顶岗实习情况的巡查是保证实习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可采取多种巡查方式,如电话排查、网络巡查、实地巡查等。多种巡查手段综合运用保证“顶岗实习”的质量。

2)法律保护机制

利用法律手段,保障顶岗实习的合法性和严肃性,法律保护可通过三种方式体现:一是专业教师与顶岗实习单位的签订协议,协议中应明确表达双方的真实意愿,明确实习双方岗位、任职范围和实习内容。二是委托培养学校与顶岗实习单位签订人才委托培养协议。主要内容是顶岗实习单位为委培学校顶岗教师的人才培(下转第387页)(上接第241页)养目标、岗位实习方向、委培期限。三是实习专业教师与委培学校的协议。协议中应明确表达双方的真实意愿,指明实习教师的实习目标、成果展示方式、成果评价标准等。在各种协议中还要加入各主体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及违约处理办法。

3)建立实习档案记录机制

实习档案包括的内容有顶岗实习的工作成果、实习中的代表作品、工作场景的实地照片、实习岗位记录、实习的岗位说明、岗前培训、各种考核表格等。这个档案的建立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却是实习全过程的最完整的资料,需要企业与专业教师本人的密切配合。

4.2.3 实习汇报与反馈机制

由学院领导和顶岗实习单位领导牵头,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成立顶岗实习组织构架,全面负责顶岗实习的各种工作。为使双方在人才培养工作上能够达成共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有必要向学校定期汇报反馈顶岗实习教师工作、生活进展情况,特别是实习成果,更要定期向学校汇报和向实习单位反馈。

4.3 建立健全顶岗实习考评与鉴定机制

确定实习成果评价多元化、评价全面性、全程性等原则,对实习成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体应该包括学校、专业老师本人、实习单位三个主体,发挥评价工作的导向、鉴定、改进、调控以及服务等功能,可使评价结果更趋真实;对实习成果进行全面考核,是要对实习学生的素质、职责和绩效,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利用评价方法多样性原则,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对实习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

4.4 完善顶岗实习成果展示机制

对于顶岗实习成果必需形成展示机制,实习成果如《实习心得报告》、《顶岗实习日(周)志》、《岗位任职业绩证明》等成果进行定期公开展示,召开实习成果公开汇报会等形式公开实习成果,形成成果交流机制,是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有力保证。

4.5 形成社会补贴机制

为鼓励餐旅类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教师顶岗实习培训,需要在全社会层面上建立相关制度,保证参与培训的各方现有既得利益,在合理的评价体系下形成利益分配方案,才能保证高职院校餐旅类教师顶岗实习质量。

5 结论与展望

通过高职院校餐旅类教师顶岗实习机制的研究,解决目前餐旅类实践指导教师实践课指导缺乏经验能力的问题,重点研究了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单位、餐旅类教师顶岗实习过程中和管理机制,提出了管理思路,明确了管理组织程序机制,健全顶岗实习考评与鉴定机制,完善顶岗实习成果展示机制,为下一步开展高职院校餐旅类教师顶岗实习提供了完善的解决方案平台,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