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用13篇

小学科学
小学科学篇1

主办单位:长春出版社

出版周期:

出版地址:

种:

本:

国际刊号:1674-6317

国内刊号:22-1388/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201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小学科学》教师版,于2010年10月经吉林省新闻出版署批准更改为半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6317,国内统一刊号CN 22-1388/G4,主管/主办单位:长春出版社。面向全国发行。《小学科学》是国内唯一一份以小学生为读者对象,与小学科学课教学紧密关联的课外读物。办刊过程中,得到了各省市科学课教研专家的热情关注和支持。杂志的办刊宗旨,是配合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为小学生课内外探究与科学阅读提供平台。通过合理的栏目设置、精心的选文、活泼新颖的版式设计,引导小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培养科学思考的良好习惯,愉快地进行科学探究实践,并在实践中学习严谨的科学工作方法。

以“小学科学课课堂拓展儿童科学思维能力培养”为宗旨的《小学科学》杂志于200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小学科学》杂志所刊载论文全部载入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仓库(CFED)及《书生数字期刊》,并在电子学术期刊上发表。亦是全国唯一为小学科学课配套的读物。为教师发表“教育发展问题、课程问题、教学问题、学科支持问题、学生素质问题”等教学科研成果提供平台。杂志所刊文章全部载入中国基础教育知识总库(CFED)、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龙源期刊网、维普资讯网。

《小学科学》教师版栏目介绍

一、发展渗透

1、语、数、外、音、体、美学科强化渗透科学教育教学研究

2、科学教育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行为研究

3、研究性学习网络支持平台构建研究

4、“做中学”项目研究与案例实验研究

5、学科科学教育特色建设、科学特色学校课程、科技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研究

二、课程探索

6、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建设、《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使用稿与修订稿的比较研究

7、从幼儿园大班孩子的科学素质研究小学一年级起开设科学课的肯能行和必要性

8、教学辩证性分析与小学科学课程教材的比较研究

9、中小学科学课的定位、衔接和小学科学课年级之间的衔接研究

三、教学研究

10、小学科学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11、3-5年级科学学业水平测试研究

12、科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案例研究

13、通过“用教材教”,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等方法研究科学课堂中教师的引领作用

14、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探索研究

15、有效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和操作研究

16、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17、科学课程中教学背景营造策略研究

18、实验教学方案研究

四、科学支持

19、科学课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研究

20、科学课教师资格认证、评估、激励机制研究

21、科学教室设备建设、科学实验技能与自制教具作用的研究

22、如何解决课程知识资源不足的研究

23、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小调查、小论文、小种植、小养殖等活动设计研究

24、科技节、科技竞赛、夏令营和科普周活动设计研究

五、学生素质

25、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

26、开展各级种类科技活动,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研究

27、发掘女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研究

28、科学课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解释和生活中的科学进入课堂的研究

六、学前教海

29、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等学习活动渗透科学教育教学研究

30、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的现象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的研究

31、为幼儿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环境的研究

32、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其能运用多种感官、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的研究

33、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的研究

34、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数、量、型、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的研究

35、从生活和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培养其对科学的兴趣研究

36、在幼儿生活经验基础上,帮助其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关系,培养环保意识和行为研究

37、科学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行为研究

38、“做中学”项目研究与案例实验研究

39、幼儿园科学教育特色建设研究

40、科学教育课堂目标设计、案例研究

41、幼儿科学素质现状分析研究

42、幼儿园老师科学素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研究

投稿要求如下:

1、来稿一般不超过10000字(含图、表)。

小学科学篇2

二、探究――小学科学教育的灵魂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探究活动以问题为导向并围绕问题展开.学生在这样一种“准科研”或“似科研”的活动中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搜集资料、分析数据或事实、推理得出结论、验证假设的全过程,从而逐步形成必要的智慧品质。探究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活动,能使学习者(也是“研究者”)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地发挥,能使主体的潜能或潜质得以极大地调动和开发。探究过程必然引起情感体验过程.学习者遇到困难境况时的困惑.发现问题时的兴奋.还有怀疑和惊讶.问题或困难终于得到解决时的自豪等等,这些体验都有助于科学、科学精神的形成。

小学科学篇3

一、在探究起始阶段,教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往往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教师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种现象非常好,但往往不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以至于有些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这节课时,教师出示了一段潜水艇在水中沉浮的录像,然后对学生说:“对于水中的潜水艇,你都有什么问题?”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生1:潜水艇在水中为什么能沉下去?

生2:潜水艇在水中为什么会浮起来?

生3:水中的潜水艇为什么能浮起来,也能沉下去?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学生提出的这几个问题都属于同一类,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置可否,不注意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整理的话,那么让学生继续再提,学生也只有“乱提瞎问”了。其实,教师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举三得,我们教师何乐而不为。

二、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过分强调让学生动手,而忽视了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还要动脑

在现在的科学课堂上,教师们非常重视让学生亲自动手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对于“动手做”的方式来学习科学在理解上过于片面,认为只要是科学学习都要动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许多动手的活动,以致于课堂上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热闹闹的忙碌景象,但是在看似热热闹闹的科学课课后学生的头脑却依然一片空白,并没有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太多实质性的培养和提高。其实我们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动脑和动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厚此薄彼,如在准备材料和具体的实验操作中,需要学生动手,而在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以及进行反思时都要让学生动脑。在该动脑的时候一定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动他们的脑筋,不能让动手占据动脑的时间。所以在让学生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让他们动手操作,更要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先动脑进行猜想、预测,在实验后进行研讨解释,这样才能体现出探究的本质,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三、在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为“主角”,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处于“平等中的首席”这个位置,但这种角色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甚至是无足轻重。因为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可是现在有些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不清楚什么时候该进行指导,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在课堂上甚至感到无所适从。有的教师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在教学中学生就是上帝,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要依照学生所提议的进行,其结果常常是使课堂教学成了一种“放羊”。我们教师需要明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主体并非排斥教师的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给予必要的帮助,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如果在指导的时候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而教师不敢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以致于削弱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相对来说较差,教师指导的作用应该多一些,对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有必要给予指导,但在学生提出猜测,分析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结论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应该少一些,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去说,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去做,教师绝不能越俎代疱,包办代替。

小学科学篇4

写作是将个人思想以文字或符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以此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的一种方式。科学写作则是指学习者通过解释、组织、回顾、反思或联结科学知识的书写与记录等形式,经过整合建构的学习方式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的过程。不同于一般写作只注重文字、文法、修辞的做法,科学写作更专注于科学知识的表达、科学思维与推理等的描述,并希望借此获取与建构新的科学知识与理念。

(二)科学写作的类型与体裁

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内容的不同,科学写作可以分为不同的写作类型。目前,最为国内学者接受的分类方法是吉丝(C.M.keys)在1994年提出的,她将科学写作分为五类:实验科学写作、解释性科学写作、报告科学写作、传记科学写作和说明性科学写作。

不同的写作类型,可以锻炼不同层面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每种写作类型都可以通过多元化的体裁来呈现具体的要求和培养目标。写作类型具体包括诗歌、科幻小说、社论、故事、人物传记、读书报告、交流信件、新闻稿、调查报告、图示说明等。

二、科学写作的价值与意义

国内外的教学实践显示,科学写作对于科学学习和教学活动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概括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国外科学写作研究者认为,通过写作能够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如Rivad认为写作能促进学生反思自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调和理论与各种证据的冲突以及评估个人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这样的认知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概念就能够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写作为工具,设计主题引导学生将新学到的科学概念与自己的既有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和整合,进而发现自身既有知识概念的不足与错误,并尝试以新的概念来进行论述和推理,这将对学生理解新的科学概念产生很大的帮助。

(二)增进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认知科学认为,任何一个科学概念的产生过程都是起源于类比,发展于归纳,完善于演绎,“类比――归纳――演绎”这三个环节构成了一条完整的科学推理链。因此,科学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而在科学写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具体写作主题的关联信息进行理解、筛选、组织后再总结,这显然就是一个完整的推理过程。吉丝(C.M.keys)等的研究也发现,经过四个月科学写作的训练,学生在某些科学推理技能方面确实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科学写作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提升。

(三)作为教师教学的依据

陈慧娟在1998年就提出科学写作的第一大功能就是发现学生的先备知识。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科学作文,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对有关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明确学生是否存在某一方面的学习需求,并以此作为课程设计和开展针对性教学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分析学生的科学作文,还能了解教学策略是否恰当,学生是否存在迷信概念等,从而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救。

三、科学写作在科学学科中的教学策略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均对科学写作的教学思想和实施策略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并已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成熟运用。我国也有部分学校尝试将科学写作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运用到高中化学、生物等课程的教学当中。结合日常工作经验,笔者认为,科学写作必将成为今后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但要真正有效地将其运用于科学教育中,还需重点掌握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一)充分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写作水平,灵活运用科学写作形式

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和不同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有差异的,深入研究不同的学习对象,采用不同的科学写作题材和形式。对于同一个科学写作主题,也要针对不同的班级制定不同的策略,才能最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针对外向活泼爱展示自我的班级,我设计的内容是自导自演“一张纸的传奇人生”。把简单的叙事文章以剧本的形式呈现,挑选写得好的文章作为剧本,由作者本人充当编剧兼职导演,老师配合,完成剧本的改编。然后由作者本人挑选演员,导演出话剧、舞台剧或者小品的形式在班级演出。有个班的学生,从砍伐植物的根茎开始演起,到纸制做出来,再到美术家手中的一张纸,帮助美术家画出了许多美丽的图画……这样,一方面把自己的知识内化,另一方面,让其他同学通过参与表演和观看表演的形式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虽然是不同的形式,但是两个班级的学生都对纸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写作提示语的设计和引导要有吸引力

写作提示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其的兴趣。在教学过程当中,三年级拓展课学习石油时,我首先通过对石油的形成,石油的用途的讲解,再到观看纪录片《巨变之后没有石油的世界》以后,为了让学生把有关石油的知识串联起来,故而设计了引导语是:亿万年前,我曾经是一棵大树,忽然有一天,我被突如其来的火山灰掩盖,在黑暗的地下……用这种接着编写故事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写作的主题和方向,学生接着编写,把有关石油的知识讲解得非常清楚,而且通过对石油形成的认识,学生们加入了“我们要珍惜石油资源”等节约使用石油资源的情感,这是我们的课程中没有提到而学生自己领悟出来的,相比直接告诉他们要“节约资源”这种方式让学生对于“节约资源”这一情感体验来得更为真实和深刻。

(三)实施策略设计要充分,避免适得其反

小学科学篇5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的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的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的学习,获取知识。

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感知能力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

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能够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了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他们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

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从而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小学科学篇6

现目前,我国素质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素质教育观念已然深入人心。小学科学教育也应积极契合时展趋势,积极展开素质教育改革,并有效落实科学素养培养工作。为实现上述目标,首先就应该牢牢把握素质教育核心价值,树立科学教育核心思想,从而探寻小学科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并以此为基点全面展开科素养培养措施。其次是努力推行创新教育,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反哺创新教育事业,从而形成良好的小学科学教学生态,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提供条件;最后则是应该加强实践教学,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不断提升实践探究能力,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增添动力。下文,我们将结合小学科学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论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关策略。

1转变观念,明确方向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其也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很强的学科。鉴此,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则应该积极改变教学手法,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生主观能动性,并切实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据实际而言,教学观念是决定教学行为的关键因素,科学的教育观念则无疑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鉴此小学思品课若欲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那么首先就应该转变传统固化的教育思想。譬如首先是积极矫正师本位教育思想,帮助思品教师跳出“唱独角戏”的教学窠臼,并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其次是改正程式化的教学思想,即改变固化的教学流程及模式,应结合教学内容、学生认识特点、科学技术等元素,有效创设充满活力的课堂;最后,树立“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科学思想,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从而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2活用教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的教育应该实现寓教于乐的基本要求,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主观能动性。那么小心科学教学中,为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则也应该在保证学生主观能动性较高的前提下,促使学生探究创造。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就应该实现“三让要求”,即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活起来、让教学效率高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核心要求是,有效引导学生在教学实际中动口、动手;让学生思维活起来的教学要求是,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留白,从而给予学生思考的机会;让教学效率高起来的具体要求是,教师要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时间及策略,从而提升教学效率。然而教学实际中实现三让教学要求的关键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则应该活用教材,即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元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譬如在“食物链”知识教学实际中,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便不难理清不同食物链的捕食关系(如花被蝴蝶吃,蝴蝶被青蛙吃,青蛙被蛇吃,蛇被鹰吃)。然而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教师则还需采取科学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踊跃的求索。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则可以适当的引入拓展性问题,如鹰多了之后,其他生活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同理人类作为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如果人类肆意捕杀野生动物,这将会对自然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通过这样的问题,便能够引导学生多元化思考,并助益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从而有效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进行“动态化学习”

传统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主导着课堂,学生时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疲态,尤其在程式化化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更加没有深入探究的机会,也没有实践操作的机会,如此便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鉴此,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就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施行动态化教学,让学生在“动”中学习,并积极探究创造。譬如在教学“植物的叶子”有关内容时,教师则可以开展“分一分”、“猜一猜”等主题活动,即在课前先让学生去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然后再将学生收集的树叶种类整合分类,最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猜一猜”树叶的类型与名称,并将相同种类的树叶进行分类归纳,最后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树叶的特性(如松树叶为针状,其主要原因是减少水分的流失,以此帮助其抵抗干旱)。通过上述实践活动,便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便能够助益其科学素养的形成。

4实施生活化教学,促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理解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是科学素养的内涵之一。那么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为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就培养学生形成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鉴此,小学科学教学也应该通过生活化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生活化意识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譬如在教学“环保有关”知识时,我们便可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不环保行为作为教学材料,让学生直观化感受生活点滴中的不环保的行为。并要求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提出如何解决生活中不文明、不环保的行为。又比如在讲解“小动物的生长”有关内容时,教师则可以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抑或通过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生长情况,并有效记录其在生长过程中,外形、睡眠情况、进食情况以及叫声的变化;最后让学生通过总结归纳,得出小动物在生长过程中,各种生理特征的变化。以此有效培养其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即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提升科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点。在科学课教学中,为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首先就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并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最后则应该切实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之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篇7

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担负着小学“科学启蒙教育”任务的小学科学,因此在小学科学课上注重儿童创造性的培养和发挥,应贯穿于小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整个实践过程。

20世纪70年代末,小学科学教材称为《自然常识》,以教授科学知识为主。到了80年代初,就率先提出了“注重学生自行探究应用知识”的教学理念与当今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小学科学教材改称为《自然》,以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同时,我国教育界从美国引进了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并在教师们当中广泛传播。“探究―研讨”教学法的本质就是一整套的、如何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它不仅仅从教育学的角度,而且还深入到儿童思维及概念发展的心理学的角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小学科学教育的方法体系。它将课堂教学分为了两个部分,先是探究活动,而后是对探究的科学事实进行研讨交流,发展儿童的科学概念和思维。“探究―研讨”教学法对我国小学科学教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可以开发学生创造灵感的积极因素,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善于提出问题

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造成学生认识冲突,引发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如:低年级学习《声音》一课时,了解了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有嘈杂悦耳的区别,很自然的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展开讨论,从而明确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只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思维驰骋的时空,相信学生自己能主动探究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及时肯定,即使有的不是本课要研究的内容,也不能置之不理,而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课后继续探究。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自己探究问题,学生将受益终身。

2.从教会学生科学观察的方法入手,培养直觉思维

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教学中,应重视指导学生确定观察的目的,教会观察方法,引导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如学习《植物的花》一课时,学生通过对花的直接观察,掌握花的基本形态,在观察中让学生了解花瓣是由萼片托住的,花瓣的里面有花蕊,花蕊分雌蕊和雄蕊。按照这个观察程序,要求学生看、想,调动他们大脑思维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观察中掌握花的组成。除了在课堂上,也要注意在课外养成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经常布置一些观察作业,让学生在大量常见的现象中,捕捉信息,培养直觉思维。

3.在课堂教学中巧设疑点,激发好奇心,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探究的气氛是非常重要的。教《空气》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掌握空气是占据空间的这一知识,一开始可以提问道:老师手中有一只杯子,现在我把它倒放到水里浸没,你们说杯子里面是干的还是湿的?学生作出各种猜想和假设。这时我不直接肯定或否定他们的猜想,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巧设疑点,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余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会得到很好的训练。

4.敢让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

自然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而更新和发展。在教学中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且要不断的给予表扬和鼓励,千万不要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一味的否定和批评,我们要对学生错误的结论或见解给予正确的引导,不要打消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要敢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和做法。

5.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

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自然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始终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

⑴在上课一开始就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问题也是自然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的好办法。例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单元的导入时,先投影出示一组自然风光的投影片,然后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区吗?根据是什么?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因为那里有鸵鸟”“因为图中有热带植物”……这时再讨论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就会很自然。

⑵问题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而且还是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前提。

⑶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归宿。课堂教学不仅应以问题为开端,而且还应以问题为终结。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问题,使教学活动无至尽的进行下去,并把学生引上创新之路。课堂教学时,要留有悬念,并把课堂上引发的问题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6.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不再只局限于以前的观察和实验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并把课堂搬出教室,这些都是新的教学尝试,也是新时期自然教学的需要。

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一个最主要的形式,而一些较为难见的自然现象、抽象的图示分析等更需要直观形象的声音、图像、立体动画等来表现。如花卉的生长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教师可以将录像资料快放,让学生掌握其变化规律。

⑵将自然教学走出课堂

自然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让自然课走向走向室外,是自然教学的新趋势。这样教师就能更好地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也能更好地利用周围有利的教学资源。如教学《洪水的形成》时,我们一起到室外进行雨水冲刷各种地表的模拟实验。准备阶段和活动开展阶段,课后和室外都是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篇8

科学;观察;探究;手脑并用;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学是开启学生科学世界的第一缕阳光,如何让科学先入为主的在学生的脑海里播下种子,从而在未来收获希望,考验着科学老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考验着科学老师本身的科学水平和科学素养。无论以什么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情怀,都离不开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培养,那么,教师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是科学的开篇之作,科学始于观察,成于观察,一切科学的诞生无不是从观察中产生,可以这么说,科学始终是观察的孪生兄弟,观察和科学的产生如影随形,例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

1.观察的持久性:科学不是一看就明,一见就知的花开花落,而是隐藏在生活中、现象中的一种规律,靠“走马观花”和“浮光掠影”是不能真正到达科学的彼岸。很多科学家毕其一生去观察、发现和思考,才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才有了自己的重大见树。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

2.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最真接动力就是追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观察的最大价值也就是其客观性,没有了客观性,观察也就失却了其存在的血脉。对于小学生来说,观察易做,客观难求,因为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学生认知特点,很多观察难免有些偏颇,甚至绝对,但教师要保护好学生观察的积极性,切不可以学生观察的局限性而否定了观察的价值,而是要蹲下身子和孩子一起参与观察,并在相互分享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最大化保持小学生观察的原创性。

3.观察的敏锐性:敏锐性是从观察的质量来说的,更确切地说是观察的智慧,观察意味着发现,重大发现往往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敏锐的捕捉,伽里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当前全球评选诺贝尔获时有这样一个规定,那就是诺贝尔奖只给奖给在观察后在重大发现的那一个,也就是说,也许他的贡献不及其它,但他经过长时的观察、思考和能量积蓄,在某个重要节点产生了重大发现,引发了科学由量变到质变的进程,这说明,观察需要有一定的敏锐性,需要教师不时地培养这方面的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4.观察的目的性:观察有有意观察和无法观察两种,无意观察是人的无意发现,但往往“无心插柳柳成荫”,小学生大多数是无意观察,教师要保护好学生观察的积极性,并对学生自己观察而产生的问题给予合理的解答。有意观察往往是抱有一定的目的,目标导向性很强,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该观察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却只看到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这需要教师慢慢引导、轻轻呵问、时时鼓励,从而让观察为学生的最后发现贡献出洪荒之力。

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探究是科学的核心思维,离开了探究,科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任何科学的发明、发现都是建立在不停地探究基础上的,可以说探究性思维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核心素养。即将修订的课程改革方案也将探究性思维和探究性学习置于学习方式的制高点,只有让学生主动探究,从探究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主观能动性才有发挥的土壤。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就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地球撬起。”探究性学习正是将地球撬起的学习支点。有了探究,学习将步入深水区,触及科学学科的内核,科学教师每天要让小学生都开展一些探究性学生,做些“思维操”,学生必将既能增高智商,也能促进情商的发育。当然,要想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需要有探究性学习的土壤和根基,新课程背景下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叫“让学”,其本质就是对学生的学习不加干扰,甚至不加指导,而是要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习,做学生学习的啦啦队和成长的守护神,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感悟、实践和推理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中提升自我的学习力。因此,科学老师需要保护好学生探究学习的绿芽,不断为他的学习方式创造绿色环境,让探究真正使学生增见长识。问题是探究的导火线,要保护探性性思维,首先就要呵护学生问问题的习惯,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教师切不可视之为幼稚,抑或“袖手旁观”,而是要在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为学生指明方向,开出适宜学生探究发展的绿色药方!

三、养成手脑并用的学习习惯

陶行知说过,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陶行知提出要手脑并用,建立手脑联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增进学生的理性思维。

作者:王建良 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官林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篇9

通过转动杯子让里面的球旋转起来。球被离心力压到了瓶壁上,并产生要突破旋转轨道外逃的倾向。如果你转动瓶子时稍微倾斜一些,那么狭窄的玻璃瓶口就能够制止球被甩到外面去。

科学小游戏:被缩短的勺子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0-09-02

19:49:59

关键词:科学,小游戏,缩短的,勺子

科学小游戏:被缩短的勺子

平行看一只装满水的水桶水面,将一把勺子垂直插入水中。水中的勺子,一下子就变短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这个错觉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被插入水中的勺子所反射的光线,不是以直线的方式进入眼帘的。光线在水面上被折射成为一个角度,所以才看到勺子的尖端比实际大大靠上。水域的水由于光的折射,看起来总是比实际深度浅很多。印第安人对这一点就知道得很清楚。他们用箭或矛在水中捕鱼时,总是向更深的地方瞄准。

科学小游戏:发声的酸奶杯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0-09-02

19:49:18

关键词:科学,小游戏,发声,酸奶杯

科学小游戏:发声的酸奶杯

在一只空酸奶杯底穿一个孔,把一段线穿进去,然后在里面用半根火柴横着把它固定住。线上抹上蜂蜡(用蜡烛即可)。然后用拇指和食指去摩擦它,它就会发出吱嘎吱嘎和嗡嗡的响声。

发粘的蜡在手指抽动中摩擦。这个压力差别传递到了杯底,杯底像薄膜一样发生震荡,并在空气中产生声波。缓慢摩擦,声波亦缓慢低沉。快速摩擦,声波即会短暂间歇,从而发出高音。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空中点烛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0-06-17

19:20:05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空中点烛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空中点烛

思考:火柴在蜡烛的上空点燃,蜡烛为什么会燃烧呢?

材料:蜡烛、火柴

操作:

1、点燃一支蜡烛

2、燃烧一会儿的蜡烛顶端烧成了杯状

3、将点燃的蜡烛吹灭

4、吹灭后的蜡烛冒出了青烟

5、用火柴点燃刚刚熄灭的蜡烛冒出的青烟时,蜡烛会立刻复燃

讲解:点着蜡烛后,可看到蜡烛顶端的蜡慢慢熔化,顶端明显地烧成了杯状,在“杯”中盛着熔成液状的烛油。然后,烛油沿着烛芯爬升上去,在烛芯上端达到燃点而烧起来,在燃烧产生的热量的作用下,烛油会汽化成“青烟”。显然,“青烟”就是蜡的气体状态。

神奇墨水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0-06-07

20:38:45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神奇墨水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神奇墨水

思考:空无一字的白纸,只要用火烤一下,字形图案就会显现出来,你会制作这种隐形墨水吗?

材料:毛笔1支、打火机1个、糖水1杯、白纸1张

操作:

1.

用毛笔蘸糖水在纸上写字或画图

2.

晾干后,看字形、图案如何

3.

用打火机稍为烤一烤,观察有什么变化

讲解:

1.

干后,字形、图案会消失。

2.

火烤之后,字形、图案会因糖分脱水,而呈现浅褐色。

创造:试试除了糖水,还有哪些液体可以做隐形墨水。

编辑:cicy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不同的承载量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0-05-29

20:39:36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小实验,不同的,承载量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不同的承载量

思考:为什么卡纸变形后,它的承载量会不同

材料:纸卡1张(30×20cm)、相同高的纸盒两个、硬币若干枚

操作:

1、一张卡纸悬空平放在相同高度的纸盒上,纸上只能放两枚硬币。

2、把纸卡折成波浪形状,架在相同高的纸盒上,波浪形状的卡纸上能放多枚硬币。

讲解:波浪的卡纸比平整的卡纸承载的硬币个数多。

创造:怎样变化卡纸,使卡纸上放的硬币更多?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水制放大镜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0-05-20

19:57:06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小实验,水制,放大镜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水制放大镜

思考:水也能当放大镜,你知道吗?

材料:水、保鲜膜、大碗1个、彩色珠子

操作:

1.

把彩色珠子放入碗中,用保鲜膜封住碗。

2.

用手轻轻把碗口上面的保鲜膜向下按一些,使保鲜膜成倒锥形。

3.

将水倒在保鲜膜上,

通过水看碗中的物体,观察彩色珠子与平时有什么不同。

讲解:碗里的物品看起来大了不少,这是因为保鲜膜上的水形似凸透镜,而通过凸透镜看到的物体往往会大于原有形态。

水的压力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0-05-05

22:41:54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小实验,水的压力

思考:你们知道水压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吗?

材料:1个装牛奶的矩形竖直纸盒、1卷胶带、1个钉子、水若干、平盘

操作:

1.

放好牛奶盒,用钉子在任意一个侧面戳三个孔。三个孔的位置分别是底部、居中和上部。

2.

用胶带把三个孔封住。

3.

将纸盒中加满水。

4.

将平盘放在有孔的侧面的下方,将胶布撕开。观察三个孔的喷水有什么不同。

讲解:

1.

实验发现,从底部流出的水喷射得最远,其次是中部的水,喷得最近的是从顶部喷出的水。

2.

水的压力由深度决定,水越深,压力就越大;水越潜,压力就越小。

创造:

如果你会游泳,你可以在水中感受水的压力。使头位于水深不同的位置,你会感受到耳朵受到的压力是不同的。

编辑:cicy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小船与船浆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0-05-01

22:53:55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小实验,小船,船浆

思考:看过划船吗?亲自动手划过船?知道船在水上为什么会向前移动吗?

材料:剪刀1把、纸板1块、橡皮筋1条、脸盆及水1盆

流程:

1.

剪下长约12厘米×8厘米的硬纸板

2.

一端剪成尖形为船头,另一端中央剪下约5厘米的缺口为船尾

3.

剪一块约3厘米×5厘米的纸板坐船浆

4.

用橡皮筋套在船尾处,并将船浆绑好

5.

将纸板桨逆时针转紧橡皮筋,小船向前移动

6.

若把纸板桨顺时针转紧橡皮筋,小船向后移动

说明:

1、橡皮筋扭转的方向不同,船行驶的方向也正好相反。

2、纸船运动的力量,是来自橡皮筋扭转的能量。

延伸:

仔细观察划船的动作,它造成的水流方向和船行方向有什么关系呢?

光与彩虹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0-04-28

22:03:22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小实验,光,彩虹

幼儿园儿童科学小实验:光与彩虹

思考:你用什么办法能制作出与空虹颜色一样的彩虹?

材料:清水1盆、平面镜1个

操作:

把镜子斜插入水盆中,镜面对这阳光,在水盆对面的墙上就能看到美丽的彩虹。

讲解:

将镜子插入水中时,在对面的墙上就能看到美丽的彩虹。它是光的折射作用。

创造:

小朋友,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制造出美丽的彩虹?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云的形成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0-04-28

22:02:38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小实验,云的,形成

思考:你知道天空中的云是怎么形成的吗?

材料:冷水1杯、剪刀或锥子1把、火柴1盒、吸管1支、橡皮泥1块、玻璃瓶(带可旋转盖)

操作:

1

在瓶子盖上戳个洞,在洞中插入吸管,并用橡皮泥将吸管周围密封。

2

在瓶子中倒入一些冷水,摇晃均匀,然后把水倒出来。

3

靠近瓶口,点燃一根火柴。

4

吹灭火柴,把冒烟的火柴扔进瓶子中,让烟进入瓶子。

5

迅速拧紧瓶盖,通过吸管向瓶子中用力吹气。

6

停止吹气,用手堵住吸管,使空气留在瓶中。

7

松开吸管,当空气冲出瓶子时,瓶子中就产生了云。

讲解:

1、往瓶子中吹气,增加压力。

2、松开吸管后气压下降,空气变冷了。

3、瓶子中的水蒸气附着在烟中的尘粒上,凝结成极小的水滴,许多的小水滴就形成了云。

创造:你能用其它方法制作云吗?

注意:小心火柴不要烧手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空气的质量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0-04-26

23:14:26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空气的,质量

思考:你们知道吗,空气也是有质量的。怎样证明空气也有质量呢?

材料:1架天平、2只一样重的气球、打气筒

操作:

1.

把两只气球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天平保持平衡。

2.

拿起另一只气球,给气球打气并将气球口系紧。

3.

将打起气的气球放到天平的一端,没打气的气球放到天平的另一端,观察天平的变化

讲解:

1.

两只气球在打气前,质量相等,因此天平保持平衡。

2.

打气后的气球增加了气球内空气的质量,因此,天平偏向打气后的气球一端。

3.

如果是带有指针刻度的天平,就能测出空气的质量数

创造:你能用其它方法称一下空气的质量吗?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飞行的塑料袋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0-04-26

23:14:00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小实验,飞行的,塑料袋

思考:在没有风吹的情况下,塑料袋为什么会在天上飞行?

材料:塑料袋(轻便的)、吹风机1个

操作:

1.

打开塑料袋,倒置。将吹风机伸入塑料袋,并打开热气开关。

2.

几秒钟后,关闭吹风机并拿开。

3.

松开手,塑料袋会飘起来。

讲解:

1.

热气轻,向上升,使塑料袋也向上升。

2.

热能使物体飞起来,因为热气是上升的。当空气受热并且上升时,热气便通过“对流”向上运动。从取暖器散发的热温暖整个房间,也是借助于“对流”。

创造:你能试着制作一个简易的热气球吗?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会吹泡泡的瓶子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0-04-23

22:15:22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小实验,吹泡泡,瓶子

思考:你知道瓶子是怎样吹泡泡的吗?

材料:饮料瓶1个、冷热水各1杯、彩色水一杯、大盘子1个、橡皮泥1块、吸管若干

操作:

1

将吸管逐一连接,形成长管(连接口用胶带封好)。

2

将吸管放入瓶中,并用橡皮泥密封住瓶口,然后把瓶子放置在盘子中。

3

弯曲吸管,使吸管另一端进入有色水的玻璃杯中。

4

向瓶子壁上浇热水,杯子中的吸管会排放大量气泡。

5

向瓶子壁上浇冷水。

6

玻璃杯中的水会经过吸管流入瓶中。

讲解:

1

因为塑料瓶很薄,于是热可以穿过瓶壁,进入瓶子中的空气里。

2

瓶子中的空气受热后会膨胀。

3

水中的气泡就是空气膨胀时,被挤出瓶子的空气。

4

瓶子中的空气遇冷时收缩。

5

瓶子中的空气收缩时,水便占据了剩余的空间。

创造:瓶子盖太紧时,你知道如何用最好的方法打开它吗?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纸杯旋转灯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0-04-23

22:14:44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纸杯,旋转灯

思考:蜡烛纸杯灯为什么会转动?

材料:纸杯2个、牙签1支、蜡烛1支、胶带1卷、绳子1根、剪刀1把

操作:

1、取一纸杯,在杯身对称处各剪开一个方形大口,在杯底固定上蜡烛,作为灯的底座。

2、另一个纸杯则在杯身约等距离位置剪出三四个长方形的扇叶,在杯底中央处穿上绳子,并用牙签棒固定,作为灯的上座。

3、将两个纸杯上下对口用胶带贴好固定。

4、点上蜡烛,拉起绳子,看看有什么现象产生。

讲解:

1、蜡烛燃烧的时候,火焰尖端多呈朝上的方向。

2、空气受热会上升,然后沿着上方纸杯的扇叶口流动,因而造成旋转的现象。

创造:你能让蜡烛纸杯灯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吗?

注意:注意蜡烛燃烧时的安全!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会吸水的杯子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0-04-21

22:01:30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小实验,会吸水的,杯子

思考:用玻璃杯罩住燃烧中的蜡烛,烛火熄灭后,杯子内有什么变化呢?

材料:玻璃杯(比蜡烛高)1个、蜡烛1支、平底盘子1个、打火机1个、水若干

操作:

1.

点燃蜡烛,在盘子中央滴几滴蜡油,以便固定蜡烛。

2.

在盘子中注入约1厘米高的水。

3.

用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

4.

观察蜡烛燃烧情形以及盘子里水位的变化

讲解:

1.

玻璃杯里的空气(氧气)被消耗光后,烛火就熄灭了。

2.

烛火熄灭后,杯子里的水位会渐渐上升。

创造:

你能用排空的容器自动收集其它溶液吗?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能抓住气球的杯子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0-04-19

20:18:54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小实验,抓住,气球的,杯子

思考:你会用一个小杯子轻轻倒扣在气球球面上,然后把气球吸起来吗?

材料:气球1~2个、塑料杯1~2个、暖水瓶1个、热水少许

流程:

1、对气球吹气并且绑好

2、将热水(约70℃)倒入杯中约多半杯

3、热水在杯中停留20秒后,把水倒出来

4、立即将杯口紧密地倒扣在气球上

5

、轻轻把杯子连同气球一块提起

说明:

1、杯子直接倒扣在气球上,是无法把气球吸起来的。

2、用热水处理过的杯子,因为杯子内的空气渐渐冷却,压力变小,因此可以把气球吸起来。

延伸:小朋友,请你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气球吸起来?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瓶内吹气球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0-04-19

20:14:10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瓶内,吹气球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瓶内吹气球

思考:瓶内吹起的气球,为什么松开气球口,气球不会变小?

材料:大口玻璃瓶,吸管两根:红色和绿色、气球一个、气筒

操作:

1、用改锥事先在瓶盖上打两个孔,在孔上插上两根吸管:红色和绿色

2、在红色的吸管上扎上一个气球

3、将瓶盖盖在瓶口上

4、用气筒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

5、将红色吸管放开气球立刻变小

6、用气筒再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

7、迅速捏紧红吸管和绿吸管两个管口

8、放开红色吸管口,气球没有变小

讲解:当红色吸管松开时,由于气球的橡皮膜收缩,气球也开始收缩。可是气球体积缩小后,瓶内其他部分的空气体积就扩大了,而绿管是封闭的,结果瓶内空气压力要降低——甚至低于气球内的压力,这时气球不会再继续缩小了。

.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蜡烛抽水机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0-04-19

20:13:38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小实验,蜡烛,抽水机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蜡烛抽水机

思考:你知道抽水机是怎样将水抽出来的吗?

材料:玻璃杯、蜡烛、比玻璃杯口稍大的硬纸片、塑料管、凡士林少许、火柴、水半杯

操作:

1、先将塑料管折成门框形,一头穿过硬纸片

2、再把两只玻璃杯一左一右放在桌子上

3、将蜡烛点然后固定在左边玻璃杯底部,同时将水注入右边玻璃杯中

小学科学篇10

宝宝:洪锦天,男孩,4 岁3 个月

儿子经常问我:“妈妈,这是什么?”“那个是怎么回事?”为了满足儿子强烈的好奇心,我一有空就上网搜索,寻找一些科学小游戏。通过在网上和妈妈们的交流,我学会了很多玩法。现在,儿子还给我封了一个“最棒妈妈”的称号!这些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增加了我对日常生活的思考。平时不管是清洗饮水机,还是打开汽车的机箱盖,我都要让孩子看一看。孩子现在对很多东西的内部结构都产生了兴趣,比如电动玩具、电话等。

实验开始:

1、会跳高的乒乓球

将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杯子中。向球的上方吹气,由于上方压力变小,乒乓球就会自己跳起来。如果吹的力气大,乒乓球还会跳到杯子外面去呢。

2、发射气球火箭

准备一个长气球,让宝宝在气球上用水彩笔画上火箭的图案,再用圆纸做成尖帽子形状当火箭的尖顶,用双面胶贴在气球顶部。做好后,松开气球尾端,气球就会像火箭一样被“发射”出去。

3、魔法尺

准备一把长塑料直尺和一些纸屑。把直尺放在头发或毛衣上使劲地摩擦几下,再靠近纸屑,纸屑就会自动靠过来。

4、自制天平

准备一个小衣架,衣架两边用线各吊着一个纸杯。宝宝将小积木、小球等物品放入两边的纸杯中,观察两边怎样才能保持平衡。

5、奇妙的传声筒

用一张大硬卡纸,卷成一个大圆筒。将一头放在耳朵边,另一头放在嘴边。这边说,那边听,就跟打电话一样。

6、小蝌蚪游水

用黑卡纸剪一个小蝌蚪,别上一个曲别针,放在一张硬纸上,纸上面可以画一些水纹表示小河。拿着磁铁在纸的下面来回移动,“小蝌蚪”就会在“小河里”游来游去了。

7、好玩的影子

在纸的中间撕或剪出一些图案。做好后,拿手电筒去照纸上的图案,使图案的影子投射到背光的墙上。

妈妈的经验

1. 兴趣最重要。做这些小实验,主要目的不是让孩子了解科学原理,而是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所以,

不要用复杂的原理和术语给他解释,关键是要让孩子感觉有趣。

2. 实验开始前,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让他预测一下可能会产生什么结果,给孩子想象的空间。

小学科学篇11

1、科学学科认识不足

我校小学专职固定的科学教师很少(16个科学教学班只有2个科学教学班是专职固定的科学教师),大多数教学班没有,科学教师所学专业“理、化、生”或相近科学出身的很少。由于学校专业教师缺乏,学校基本上是把科学课作为“副课”、“搭秤课“来进行教学安排。因此,科学课常存在着挤课、占课现象,甚至有极少数学生一学期连《科学》书都没见着,谈何科学课的教学。

2、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受应试教育思想和兼职教师影响,科学课得不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应有的重视。多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是兼职,几乎没有专业背景,这样的非学科专业背景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质量。

3、教学资源贫乏,教学设备落后,经费投入低

没有经费投人,无科学实验室、教育设施奇缺难以适应和进行现代的科学教学。这让搞科学教学的教师感到非常困难,导致学生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落实的难度大。学校的学生从来没有进过实验室。要上科学课就干脆带学生读课本,这样很多的科学教学就变成了一种“走过场”。

二、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现状的策略

1、完善保障制度、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我校科学教学条件

转变观念,提升科学课的学科地位。一门课程的学科地位,取决于它的学科性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科性质在新课标中有明确的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以促进未来国民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加强我国在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因此,加强科学课程改革,首先须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上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到小学校长及科任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科学教育提高到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不再把科学课当成副科,从而确保科学课的学科地位。

2、壮大科学教师的队伍,增强科学教师的师资力量

小学科学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深的自然科学知识,而目前教师中有科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不多,科学课教师主要任其他学科的兼职教师组成。兼职教师大多属于“科学”领域的“新手”,没经过学科训练,知识水平上不能达到教学的需要,所以很大部分教师亟待提高自身的学科知识。

(1)实施科学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给语文、数学的主科教师在培训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给科学教师带来的却是“不平等”待遇。以致科学课没人愿上,没人会上。针对目前我校现任科学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学历不高和专业局限的状况,必须加强我校科学教师的师资培训。要把转变教师观念贯穿于培训的全过程,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权威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2)提升我校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势在必行。

科学课本应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可是很多小学生表示科学课没意思,学完也没什么印象。这与学校科学课教育资源有限、很多内容无法开展,但我认为影响最大的是科学教师科学素养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小学校长也要重视本校的科学教育教学。这是提升我校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前提条件。在这些前提条件下,镇、县要常组织一些科学教师培训,努力转变科学教师的思想观念。镇、县教育行政部门每学期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目的在于通过竞赛激发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比如进行青年教师科学课堂教学比武、案例设计比赛、现场说课比赛、教师操作技能竞赛、科学教师基础知识竞赛、论文评比等活动,给我校科学教师提供很多的机会展示自己,不断地提高科学教师自身的素养。

3、要向课堂教学要效率

(1)追求高效课堂,课前准备是前提。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上课前要先备好课,有人会说“谁不知道上课前要先备课呀?”其实备课与备课是有很大区别的。我在备课的每一个环节都用心去做。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备学生时,了解学生个性差异,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了解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做到因人而教,因班而教。

(2)追求高效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是重点。

小学科学篇12

1.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科学史教育的价值

首先,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科学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科W理论知识深化。教师通过形象、生动的科学史料图片或者音视频等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背景理解更为深刻,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发展的本质,让他们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其次,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科学史教育可以细化相应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科研思维和对未知的探究性。

科学史中不光有科学家的成功,也会讲述诸多的失败,因此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理念,让他们面对学习中的挫折,更加科学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最终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另外,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科学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让他们在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敢于提出问题,并在科学观念的指导下坚持不懈的去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由此可见,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科学史观教育非常重要,需要得到教师及相关人员的关注和重视。

2.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科学史教育的策略

2.1 领略科学史实,培养人文精神。科学和人文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科学和人文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两者更像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科学要求"实事求是",并且是在不断地创新实践过程中发展进步的,相应的人文是为了提升人的文化修养,营造美好和谐的环境,人文是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所赋予人精神层面的文化气息,因此两者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和创新。比如,笔者在使用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发现教材中出现了较多的科学家,相关的科学史实也穿插在课程单元中。例如,在高年级课程教学中会涉及到帮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发展的知识,笔者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将地球相关材料进行搜集,帮助他们理解地球形状确定的过程,并让学生将自己搜集的材料在课上与小组成员分享。再如,在第三章中有关于人类探索宇宙的科学教学内容,笔者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查阅宇航员相关照片,并在课上借助多媒体将宇宙飞船成功升空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让他们更为直观的了解有关宇宙的科学发展历史。另外,在进行太空、宇宙相关教学时,笔者还列举了诸如"哥白尼、伽利略、托勒密"等科学先驱及其重要的科学发现,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索观,正视失败。使用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向学生们展现科学史料,并让他们形成创新的人文精神。

2.2 体验探究兴趣,增强创新意识。科学史发展需要不断的实践,持续的创新,这样才能实现进步和发展,而也正是在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中,科学家们才能在无数次的失败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因此,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性,引导他们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积极分析和探索问题。电的发明、绿色能源的问世、相关定律的发现,都离不开科学家的实践、探索及创新精神,而且从这些成功的科学家身上,可以看到,他们对于科研、探索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正是在此驱动下,最终才取得了伟大的成绩。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力,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你的兴趣,并以此为切入点,结合科学史相关内容介绍,将科学家的伟大发明、重大发现的整个过程详细的展现给学生,不断以此来激励学生坚持其兴趣方向,不断积极探索创新,以期获得佳绩。比如,笔者在针对五年级学生进行杠杆原理和滑轮教学时,首先用阿基米德一句话作为课前导入"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进而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杠杆原理,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巧妙应用,学生们十分好奇,纷纷动手实验起来,并借助手工材料设计出了相应的装置。另外,笔者还将科学家们发现和探索历史改编成了饶有情趣的小故事,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不断实践和探索。

2.3 亲历探究历程,领悟科研方法。为了能够深化学生对相关科学现象和原理的掌握,教师应当带领学生"重走科研路",即人类发明及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进行着重的分析和实践,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相关研究过程而对相应的科学探索及研究思想、科研方法有基本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灵活的将科学史穿插到教学中,以科学家为记忆关键,帮助学生构建科学学习体系,并以此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到科学发展史的灵魂与内涵,展开与科学家的"对话"。比如,笔者在使用科教版六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时,针对"电和磁"这一部分进行教学时,将一些关键的科学节点向学生进行了阐述,帮助他们重新捋顺科学发现的思路。在对"磁"的讲解时,以朝展历史为时间轴,磁的最早发现是在先秦时期,指南针则是利用磁场所发明的工具,因此,"磁"在我国已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史。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也都能够更加深刻的感知到科学发现的发展历程,从中获得重要的启迪,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3.结语

小学科学教学的展开对于学生科学理念的形成,对于学生科学思想体系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其中逐渐渗透科学史观教育对于学生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科学科目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这也是其他内容渗透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相关人员需要对此问题予以深入探究,通过相关措施的采用,通过科学史教育的全面渗透,让学生的科学学习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让学生在科学学科的引导下为未来的建树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小勇,江顺花. 科学史作舟 抵德育之岸[J]. 教育教学论坛,2014,02:143-144.

小学科学篇13

一、理解科学素养培养的意义

(一)营造科学氛围,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课堂学习,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已有的科学教学资源,从而不断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多媒体教室以及科学实验室等教学资源,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促进小学生科学课有效性的提升。另外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学校要求积极营造科学氛围,学校对此做了诸多努力和宣传。然而目前小学生科学素养意识依然不强,学校与家长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意识不强。实验设备的引进,也会让小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增强。师生配合,让科学氛围更浓,科学实践活动进行得更加顺利。良好的追求科学的氛围将帮助学校树立校风,打造良好的科学氛围。学校可以配合教师布置学校环境,比如建立小型科技馆等,进行学生制作展览,通过校园广播、黑板报以及宣传栏等展示学生的科技作品,为学生颁发科技小能手证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加送你帮助学生进行科技实践,还能够帮助他们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认知水平教师要根据自己对科学学科设计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了解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助理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求知若渴的自主学习态度,增强综合素质与能力。教师帮助学生从提升观察能力着手,让他们的科学素养能够进一步提升。提升学生观察力,将帮助他们认清事物的本质,进而在科学知识实践中游刃有余。

二、构建科学素养培养探究活动的策略

(一)把握教材,构建有价值、能研究的问题教师应立足教材本身,带着问题去备课,尤其要抓住学生心理,找到适合他们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问题,能够让教学效率有效提升。在设置问题过程中,需要明确这是一个教学环节,让课堂环节循序渐进。教师要逐步启发学生,保持问题的难易程度在学生能够接受理解的范围内。比如学习《蚯蚓》一课,教师会在课堂上带来蚯蚓供学生参观学习,而后不能让课堂陷入混乱的局面,而是要不失时机提出适宜的问题:“蚯蚓是什么样子的,请描述一下?”“蚯蚓都吃什么食物呢?”“蚯蚓适宜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通过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够深入研究蚯蚓的外貌习性,把握教材的中心思想。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