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小学科技论文

摘要:在小学科技活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由于教师专业知识素养不高,而导致教学力度不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敷衍,没有系统的理论以及教学目标作为基础进行教学工作。科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由于教师对学生能力没有重视,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亲自动手操作,从而形成只会理论知识,而不能具体操作的现象。
小学科技论文

小学科技论文:小学语文学科技术现代教育论文

一、巧妙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突破重点难点,深化理解

从儿童的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形象记忆能力较强,分析综合能力较弱,对于一些较为抽象和复杂的知识内容不易理解和掌握,这时,巧妙地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可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从而分散学习难点,便于学生抓住知识关键点,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巧借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释疑解惑,激活思维,深化知识理解。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一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哲理性较强,课本重点:学生能够凭借文中语言体味出寓言故事所说明的道理;难点: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巧妙地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再联系课中的“乘虚而入”“不堪设想”等词,指导学生放飞想象,领悟“眼前利益”和“身后正隐伏着的祸患”的双关之意,领会吴王“恍然大悟”的道理。,通过播放视频,展示一些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事例,深化学生理解,把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蕴含的深刻道理。

二、有效整合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习空间,提升能力

语文学习离不开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积淀,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广泛阅读、多方涉猎,然而,这一要求在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难以完成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丰富了学生学习资源,拓宽了学生学习空间,学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充分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自主拓展阅读与交流,自主学习探究,学会搜索、查询、分析、鉴别、筛选、归纳、整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开展学习活动,从而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借助网络信息环境,广泛开展课外学习活动,拓展学生学习空间,通过课内向课外的迁移延伸,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比如,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梦圆飞天》一课后,教师可以结合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神州八号”“神州九号”“神州十号”的成功发射,以“中国航天科技”“探索太空奥秘”为探究主题,让学生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查阅相关资料,并开展相关专题学习活动,说一说自己的感想和设想。

三、总结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现代教育技术加以重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巧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巧妙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功用,突破重难点,深化学生知识理解;有效整合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习空间,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从而有效改善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邵明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郭猛实验学校

小学科技论文:科技竞技活动小学科学教育论文

一、科技竞技活动在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现如今,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仅明确了教育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同时也提出了将国民素质提升的根本宗旨。当前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提升人才的培养力度,如何做好科学人才的创新培养,就其实质性而言,在当前小学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科学素养以及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而科技竞技活动在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施,有着一定的重要性。一方面,科技竞技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积极主动地进行,同时借助科技竞技活动,学生将会产生相对强烈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科技竞技活动对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借助竞技活动,对竞争和挑战的氛围加以营造,进而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加以培养。此外,将科技竞技活动和德育教育融为一体,不仅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质以及高尚的情操,也保障了各个学科能力之间的综合运用,对科技活动的成果加以巩固,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而言之,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更应该适当地融入科技竞技活动,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竞争意识,为我国人才的战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科技竞技活动,提高小学科学教育实效性

开展科技竞技活动,进而提高小学科学教育实效性,就要立足于当前,正确地认知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要做好教学的充分准备,对于如何开展科技竞技活动并提高小学科学教育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做好备课的准备开展科技竞技活动,提高小学科学教育实效性,科学教师就要做好备课的准备,将本节课的内容贯穿整个学段,并将各个单元的知识重点融入备课的主要目标中,对教学的度加以把握,做好材料的准备,适时对实验进行改进,并对具有实用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加以采用,尽可能地做到人人参与的效果。

(2)对探究任务加以明确,并借助任务驱动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明确探究任务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同时结合科技竞技活动的任务和内容进行充分的探究,加强同学之间的观察交流,对学生自由探究的欲望加以满足,引领学生对新的任务以及新的活动进行综合性的探究,进而对学生思考能力和探究实践能力加以培养。

(3)将小组学习的作用充分发挥当前小学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科技竞技活动,做好对学生的和谐化管理。要想充分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就要将科技竞技活动进行分组进行,充分发挥小组间的学习作用,保障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坚持长期的小组参与学习,不但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还能保障科技竞技活动的有效开展,进而提高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效性。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在小学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定期地开展科技竞技活动,在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以及信息收集整理总结的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动脑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实际的科学探究能力。

(5)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保障学生的发展科技竞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保障有一定的评价环节。小学生的科学教育更要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培养,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科学素养、沟通能力以及团结合作能力进行综合性的培养,保障学生的发展。教师在科技竞技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学习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每次科技竞技活动开展之后,对其活动进行总结,并分享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三、结语

总而言之,科技竞技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和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升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效性,为我国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沈津辉 单位:浙江省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科技论文:小学科技创新能力教学探究论文

一、夯实基础———形成创新气场

首先,加强科技教育的组织领导。认真制定科技教育工作活动计划,对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操作进行合理安排, 对各阶段和每次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时作出书面总结, 建立完整的科技教育工作档案。其次,加大科技教育的经费投入,优化科技教育的队伍建设。教师间学科背景的不同,他们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从而保障了学校科技活动的丰富性和专业性。 ,重视校园科技文化环境建设,科学组与语文、美术和其他学科组密切配合,创设好人文的、科技的、绿色的、书香的、数字化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确定学校科技教育的活动类型

借助于活动的目标功能, 我们将传统的科技活动课程进行梳理, 形成科技教育的三种活动类型。

(一)普通参与型

它的功能是面向全体学生, 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参与,进行大众科技知识的传播。

(二)实践探究型

它是面向部分学生, 其活动要求有明显提高,学习内容有所加深,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综合主题型

它是依据社会的热点与学校的教育需要,以一种科技主题开展全校性专题活动,含营造科技氛围的常规活动, 包括大中小队科技专栏、科技小报、科技信息交流会、科技广播、科技讲座和每学期一至二次主题教育活动等。

三、教学改革

(一) 强调实际操作———构建由 “读 ”到“做”的课堂教学模式

科技实验探究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过程及本质, 在活动中体验科学家工作的方式和形式,科学精神及科学态度。因此,我校科学课堂的教学十分重视由“读”科学到“做”科学的转变,从教师的中心转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主体, 切实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和个性, 让学生亲身体验发现科学知识的过程。突出在玩中学、想中学、做中学、用中学的学习方式,形成了“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自主设计,初定方案———动手操作,大胆探究———汇报交流, 适时点拨———深化总结,拓展延伸”的以探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离开了思维动手操作,只能将一个智力活动干成“体力活”,科学更应追求的是深层次的思维, 关注的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强调自主体验———以活动课程为基本的教学模式

活动课程亦称实践课程, 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 它以学生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其基本特征是:及时,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 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我校开展的活动课程, 就是以实践为基本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学生自主体验良好科学习惯的形成。

(三)强调创新实践———以实践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实践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学校努力搭建平台,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让学生能从实践的基础上培养科学的精神和素养。学校筹建机器人工作室, 建筑模型实践基地,不仅是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主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更能在比赛中锻炼心理承受能力。 机器人比赛的优势就是相互交流的媒介,学生在赛场上就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 自己在结构搭建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其他选手在处理场上任务中的解决方案的可行性,通过沟通和交流可以迎刃而解。学生需要的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转化自己实践的结果。机器人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改革教育思想、方法、评价体系,学校以机器人工作室为依托,通过机器人研究教学方法的研究,寻找活动的规律,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2 年的 FLL 主题是“食品安全”,学生看到这一主题当时非常激动, 一起交流的时候首先谈论的是生活中见到听到的 “问题馒头”“苏丹红”“转基因食用油”“地沟油” 等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中,学生了解掌握了很多的知识, 在场地的搭建中,学生热情很高,想了解需要自己从哪些方面去解决问题, 对于生活中的问题在不足三平方米的赛台上驰骋自己的创新思维。 生活中的细菌和病毒无处不在, 怎样预防和收治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得以解决。 生活中食品的运输和储藏, 学生只是知道简单的方法和过程, 但是通过自己研究和资料的查阅懂得了一般性的方法, 前期一系列的探究让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四 )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 ,完善课程活动资源的配备

在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整合的今天, 为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教育校本课程, 学校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经济和地缘优势,依托广阔的社会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将本地现代科学、 技术和丰富的社会人文内容引入小学科学课堂,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大力加强与家长、社会力量、科研机构的联系, 保障我们的实验研究和科教实践活动。 学校通过邀请著名科学家和企业技术人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举办科技讲座、“家长开放日” 科技活动展示, 组织亲子互动实验,带领孩子走进工厂车间,鼓励学生自创条件,动手创作等多种手段,积极营造浓郁的社会、家庭、学校、全体师生齐参与的“四结合”科技活动教育氛围和环境, 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创新实践的舞台,努力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的跨世纪人才。

作者:王伟毅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静宁路小学

小学科技论文:小学科技创新素质教育论文

[摘要]科技创新教育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实现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为了不断提升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品质,巩固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成果,**省**市**区实验小学在培育创新型专业教师、创设科技创新教育支持性环境、成就教师事业、奠基学生发展等方面,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加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营造浓郁的科技创新教育文化,积极构建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不断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区实验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素质教育

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传统的中小学教育往往忽视课堂教学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识记、轻实践,重模仿、轻创造,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悖的。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把创新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所谓科技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实现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实施科技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科技创新精神人手,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省**市**区实验小学创立于1997年,是一所富于理性,洋溢激情,既体现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情怀的学校。学校自创办以来,始终秉承“崇尚科学、追求和谐”的核心价值观,着力构建科技创新教育文化,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联动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等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教育为突破口的特色办学之路。

一、潜能激扬——构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在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区实验小学以构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为着眼点,在积极培育科技创新课程文化的同时,努力建构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与探究性课程三者有机整合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

(一)培育科教创新课程文化

科技创新教育的精髓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孕育人的创造力,这恰恰是学生在未来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品质与能力。当下不少学校为科技创新教育投^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教育效果却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急功近利,总想在短期内换来巨大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应,忽视了学生创造力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二是误认为创新教育就是搞科技活动,只要让学生动手制作了科技作品就能培养创造力;三是部分教师只把眼光盯着少数学生,甚至把自己的创新设想嫁接给学生,使科技创新教育成为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忽视了科技创新教育的普及性与提高性的辩证统一,导致了科技创新教育的畸形走向。

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实施科技创新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实践创造的信心和兴趣,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绝大多数学生在科技创新教育中释放了潜能,显露了才华,获得了快乐和成功的体验,奠基了生命的优化成长。**区实验小学基于对科技创新教育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坚持不懈地致力于科技创新课程文化建设。学校认为,要追求科技创新教育的长效化,就必须让科技创新教育常态化。课程是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是落实科技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基于此,学校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科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特色发展之路。学科教学从科技创新教育中获得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启迪,努力改进教学方式,从而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让科技创新教育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体现在课堂上,科技创新教育才能获得蓬勃的生命力。

(二)构建科技创新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反映着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特色。在多年的发展和实践中,**区实验小学一直在探索适合自身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学校根据多年的实践结果,以学科教育、科技创新课程、社团和实践活动为载体,建构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有机整合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坚持对学生实施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教育。

1基础性课程是实施科技创新普及性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基础性课程中,主要以学科渗透、科普教育为载体。学科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因此,学校把科技创新教育整合到各门学科课程以及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时刻都能受到科学思想的感染与熏陶,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还长期坚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积极调动社区、家庭的力量支持并参与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学校将每年的5月和11月定为“科技创新活动月”,开展科普教育和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听科普讲座、进行科学小调查;评选表彰“科技创新小能手”“十佳科技创新之星”。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2拓展性课程是实施科技创新提高性教育的主要途径

在拓展性课程中,主要以校本课程和科技创新社团为载体。科技创新思维训练课是**区实验小学于2003年开发和实施的校本课程,由专任教师对学生进行潜能激发、技能指导和专题培训。同时,学校按学生的兴趣组建了各类社团。科技创新社团活动是一项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综合性活动,力求做到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和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的特征,又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只是为学生选择适合的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环境和条件,指导学生实践探索的过程。

3探究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区实验小学把探究性学习引进到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中,开展学科探究性学习和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获得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全员激发——培育创新型的专业教师

教育的责任在于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培育创新型的专业教师。

(一)促进科技创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科技创新教育不能走依靠个别人才发展的道路。

近年来,**区实验小学积极铸造团队精神,注重思想引领,建立人才激励、培养机制,通过“内培外引”,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专兼职结合的科技创新教师队伍悄然形成。学校还建立了实力雄厚的科技创新项目组,使科技创新教师有了用武之地。科技创新的每一个项目都有教师具体负责,需要技术攻关时,大家自发团结在一起,发挥团队智慧,共同解决难题。科技创新项目组还建立了定期研究制度,每月开展一次研究活动。辅导教师的学科背景不同,有助于科技创新教育横向开发、纵向发掘、相互碰撞、集成智慧,增强科技创新教育的丰富性和专业性。

(二)让每个教师都成为科技创新教师。

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忽视了创造性和实践性的重要性,制约了学科课程的发展性功能。许多教师都习惯于准备一套娴熟而不容置疑的知识向学生传授,提出的问题大多在教师的脑子里已有现成答案,教师问题意识淡薄、思维定势,导致学生好奇心和创新意识淡漠,学生的创造力也随之被扼杀。科技创新教育不单在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上生辉溢彩,还与多种学科交相渗透,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实践,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科技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如何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落实在课堂上,**区实验小学的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教师充分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科技创新教育的素材,选择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视点,确定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目标,放大设计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教学干预和课后延伸。同时,把科技创新教育生成的自主、探索、创新学习方式和学习品质运用到学科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校以创新教育思想为引领,建立教师全员激励机制,转变全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革各学科课堂教学方式,引导每位师生都成为科技创新人才,让科技创新教育的自觉行为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品质。

三、机制催生——聚力科技创新教育支持性环境

众所周知,环境对人的发展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区实验小学积极创造和优化教育环境,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为科技创新教育注入理性和秩序

**区实验小学建校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与实施科学管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引导教师发展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品质优酬的薪酬体系”,对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进行科学管理。这种完备的管理机制,确保了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为科技创新教育注入了理性和秩序。

实施全员科技创新教育,教师能量的自主性释放离不开适宜的环境。因此,学校着力于科技创新教育支持性环境的机制建设,对教师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考核评价,努力创设科技创新教育的条件、经费、制度和支持性评价力量,创造性地实施了“统筹安排,分项目合作”的科技创新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人享有必要的人员调动、物资支配、项目实施规划和一定的考核权,学校提供必要的人员、经费、物资支持,充分激发了每个教师的创造性能量,优化配置了科技创新教育资源。

(二)开发与整合科技创新教育资源

**区实验小学充分利用**区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为学生打开创新的视野。学校聘请院士、教授、专家、博士和有科技创新特长的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形成了学生、教师、班主任、家长、社区辅导员“五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教育力量网络。学校还积极加强科技创新教育硬件建设,建立了科技制作室、科学实验室、电脑机器人活动室、科技创新作品陈列室、艺术墙、科幻画廊、科普橱窗,营造了浓厚的科普氛围。

四、价值共享——成就教师事业。奠基学生发展

(一)科技创新教育成就教师事业价值

教师的价值就在于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教师才能获得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区实验小学注重全员激发,让每个教师立足教学岗位实践科技创新,教师也从中获得了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启迪,在教学技能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教育人生新的跨越!

(二)科技创新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科技创新教育解放了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使其潜能获得释放,奠基生命的优化成长。**区实验小学有一门鼓励学生“胡思乱想”的课程——科学创新课,这门校本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更为重要的是,一些与“”无缘的学生,在这门课上悄然打开了通往成功的“另一扇门”。

同时,学校还把学生社团作为一种校本课程的拓展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促使其不断发现、探究和解决新问题,不断创造新发明,真正成为探究问题、学习知识、实践活动的主人。学校按学生兴趣、特长、爱好组建各类社团,如红领巾发明俱乐部、柳器人俱乐部、创新思维俱乐部、学生点子俱乐部以及科幻画、电子制作、航模、船模、车模等社团,让学生们在相互协作的科技活动中激活创新的火花,聚生创新的点子,生发创造的种子。公务员之家:

科技创新教育点燃了**区实验小学师生们敢想敢做、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激情,学校连续六届获“**省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奖”和“**市科技创新大赛五项团体一等奖”,连续六年在**市科技教育年度综合考核中排名及时。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学校将进一步推动以科技创新教育为突破口的素质教育的发展。

小学科技论文:评析日本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改革

2008年,日本又一次进行了课程改革。其中,与科技教育相关的课改主要是依据日本整体教育目标的调整而得以实施。这一次的课改,主要针对由20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宽松教育”政策所遗留下来的,如学生学力低下、学习信心与兴趣不高、校园欺凌事件频发、道德教育“无为”等问题的严峻化和凸显而进行。其着重于中小学生科学技术学力的提升,进而促进新一代国民科技素养的提高和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增强。所以,除了将1999年“纲要”中许多因宽松教育政策倾向而被删减的内容重新恢复以外,还增加了语文、外语、科学与技术等主干课程的比重,弱化了宽松教育政策中曾一度十分强调的“学和时间”理念。

由于对科技教育诸多方面现况的探究都必须从其所属的“课程标准”入手,所以在对日本中小学科技教育的现状概况作出介绍之前,有必要先对日本整体的学制及其各学段“课程”的标准作一了解。众所周知,同我国一样,日本采取的学制也是6-3-3-4制,即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高中以上的学段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所以,这之后的学段存在着普通高中———普通大学和职业高中———高等职业学院两条轨道。另外,日本的教育体制也是采用中央集权制,其较高的教育主管部门———文部科学省会对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个学段分别制订出专门的课程标准,也即前面提到的《学习指导纲要》。日本的《学习指导纲要》(后简称“纲要”)通常会每隔10年修订1次,最近的两次修订就发生于如前所述的1999年和2008年。2008年近期版的“纲要”自2011年起,在日本各地的公立小学中实施,初中及高中则将分别从2012年和2013年开始实施。

在日本小学学段,目前已经开始实施的“纲要”中科技教育的课程内容,仅涉及绘画、制图、模型制作等,这类似于在我国小学学段所开设的美术、手工以及劳动技能等课程的内容。相较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初中课标———将这一学段的科技教育划归“物理”、“化学”、“美术”等相关的学习领域,日本初中学段的科技教育则被划归为“技术•家庭”的学习领域。对此,可以参见日本2008年初中“纲要”关于“技术•家庭”学习领域整体课程目标的表述。“了解生活当中基本的、必要的科技知识和技能,深入理解生活与科技的关系,培养具有创造力、实践力的生活技能和态度。”“技术•家庭”学习领域关于“技术”课程的“纲要”目标陈述,则更加可以佐证以上的论断。“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式的制作学习活动,了解,掌握‘材料的加工’、‘能源的转换’、‘生物的培育’,以及‘信息科技’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科技、社会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养成能够正确使用、评价各种科技的能力和态度。”十分明显,日本初中学段的科技教育极为强调科技教育与日常生活科技的关联性,及其教育成果的实用性。

由前述可知,日本高中及其以后学段涵盖着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所以高中“纲要”中的课标也就分成了普通课程与职业课程。其中,在普通课程中包含有语文、地理、历史、公民、数学、科学、体育、艺术、外语、劳动技能、信息以及综合活动等方面的内容。这些课程中部分被设定为基础必修课,大致占高中毕业学分的一半,其余学分则可由各校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和需求,开设各科目程度更深的选修课程。诚然,日本的普通高中并无类似于其初中学段的“专门”科技课程,当中只有科学、信息(情报)类课程,包括“物理科学”、“信息社会”、“信息科学”等有关科技的课程⑦。较于我国高中学段的课标来看,其课程的总体规划,在与生活的关联性及其本身的实用性方面无疑是“略胜一筹”的。

随着历史的推演,日本中小学科技教育在课程方面经历过两次较大的改革,这里主要以初中科技教育课程改革为例作出说明。在日本1989年版的初中“纲要”中,技术课程包括有木材加工、金属加工、电气化、机械基础、信息技术、植物培植,等等。此时,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必须修满70个学时方可获得学分,三年级的学生则必须修满70~105个学时。到了1999年,“纲要”中的技术课程将过去的木材加工、金属加工、电气化、机械基础、信息技术等整合成为“技术及制作”课程,并且把原来列为选修项目的信息基础课扩充为“信息与计算机”课程。此时,一、二年级的学生仍然必须修满70个学时才可获学分,但三年级学生的学时数则大幅度缩减为35个。2008年版的“纲要”则又将1999年被整合成技术与制造的课程给予分割,重新划分成为材料与加工、能源转换、生物培育,以及信息相关技术等四大主题。

从1989年到1999年,技术类“纲要”的变化比较明显,其课程架构除了由传统工艺教育转变为偏向科技素养教育的内容以外,也对信息与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给予更加清晰的阐述。同时,还对其学时数给予相应的增加。这样的改变,是由日本整体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变迁,加之“双休日”政策的实施,宽松教育理念的普及,及受到当时美国科技教育思潮影响而导致。日本2008年“纲要”的修订,则是基于对宽松教育理念及其结果的回顾和反思,把原本被缩减了的“技术及制作”课程内容重新拾回、拆解,并扩充为“材料与加工相关技术”、“能源转换相关技术”及“生物培育相关技术”等三大主题课程。“信息与计算机”课程也整合了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等基础认知的课程。针对网络时代的要求,而加入信息伦理及数字化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课程。由此,凸显有关信息通讯伦理等方面的议题在当今科技教育课程中的地位。

综合上述对日本科技教育课程在不同年代的比较分析,可以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其课程改革的三个特点

及时,课程改革把工业技术取向转变为科技素养取向。很明显,日本科技教育“纲要”修订较大的一次转变发生于1999年,由重视技术及职业培训的工业技术教育,转变成为以培育国民科技素养为目的的科技教育,传统的实际操作活动比例大幅降低,课程内容也变得较为宽松和浅显。到了2008年,“纲要”虽把原本被整合的技术与制作课程比例再度提升,并修正出较为具体的课程架构,但主课程内涵与精神却没有太大的变化。#p#分页标题#e#

第二,科技教育的教学重点在于日常生活实践技能的养成。目前,日本的科技教育还是以培养国民日常生活必备的科技素养为主,这一点由其所设计的材料加工、机具使用、作物栽培与信息运用等课程主题即可明确,这样做旨在使学生具备生活必备的科技能力。应当注意的是,此种教育并没有特别强调科技课程与科学、数学等领域课程的连接,而是强调通过做中学的方式,来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各种具体技术的训练,对于科学技术学理性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似乎不大强调。

第三,科技课程规划以初中学段为主,没有与小学以及高中学段连贯起来。日本的科技课程以初中学段为主。小学学段虽也有绘画、制图、模型制作等相关课程,但并未开设独立的科技课程。高中学段在普通高中仅设科学、信息课程与之关联,没有连贯的科技“专门”课程。所以,小学、高中学段除了一些零星课程外,学生仅能通过在“学和时间”中的研究型课程来进行相关专题的学习。

前述就日本科技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其课程的改革以及特点进行了叙述和简析,以此可以对我国中小学学段科技教育的实施、改革和发展萃取出以下几点启示。

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实践的联系。目前,我国的科技类教育课程中充斥着一些晦涩不易学或者与学生社会生活脱离较远的内容,这样不仅不能让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技能,也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日本中小学的科技课程在很多方面都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实践紧密联系———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会成为科技大国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其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在我国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和课本为知识来源的状况,让课堂变得更加社会生活化。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尽量利用课外时间,在社会、家庭、大自然等各种本真的生活场景中,去获取“实际”的科技知识和技能。

在某一学段建立较完整的科技教育课程“标准”。借鉴日本的科技教育改革,我国的科技教育改革也应有计划地进行科技教育内容、课程标准及能力指标的相关研究,以建立起科技教育发展的基础。日本在进行课程改革之前,相关部门都会对适合于国家整体情境的课程架构作出一定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再作微小的修订,但国家整体教育及课程架构却不会轻易地大幅度变动。我国科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必定需要经过长期且严谨的教育改革研究,由此找出真正适用于本土情况的科技课程架构,进而在软、硬件等配套条件和措施方面进行有效调整。

确立“科技教育”的大课程理念。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大和深远的意义,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是实现“科教兴国”的基本前提;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来说,是实现自主创新的实施战略;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说,是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旨归。教育界与社会各界联手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改革,是国际上科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日本的学校将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到了对青少年科技素养的教育当中,尤其是把这种教育活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社区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他们从小学、中学时代便开始利用高科技手段,在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感,从而确立科技创新教育的和良性的大课程观。

本文作者:郭文 单位: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小学科技论文:探析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运演路径

[论文关键字]科技教育 校本课程 运演路径

[论文摘 要]学校推进科技教育与创建科技教育特色,需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运演路径选择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意义和不可替代的实践价值。通过建立合作、整合、体验、活动四大机制,能促进校内价值认同一致、学科渗透互动、学习走向生活、智能多元开发,构建适合学校实际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促进学校课程发展,并更好地体现其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配置是学校整个课程体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择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特色发展,课程是关键。当前,小学科技教育愈来愈引起重视,推进科技教育,特别是创建科技教育特色,须充分认识校本课程运演策略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意义和不可替代的实践价值。因为学校特色课程文化的重建与否与学校特色教育的内涵发展有着必然联系,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和科技教育特色建设的创新发展就必须重视学校课程文化的重构和实践运演。

一、建立合作机制,多界面价值认同

当代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表明,影响特色课程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课程本身的因素,又有来自学校内部和外部的因素。而在诸多因素中,学校理念文化在课程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因为一所成功的特色学校,应有不同于一般学校传统教育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宗旨,必须根据学校传统教育文化特色、师生特点、教育环境、办学信念及独特的发展方向确定特色课程目标、结构和内容。耐斯等人的研究发现,全校性的改革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学校文化、资源、组织结构和领导四个因素。学校文化方面,要求学校内成员必须认同及分享以下价值取向:强调学习、珍惜互助与合作、接纳不同专业的意见、重视相互参考与支持。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力军,使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在特色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校整体性行为,全校性的课程改革就会容易成功。也就是说,教师的开发态度、合作精神、合作行为是校本课程有效实施和整合的有效保障。

学校在建构科技教育特色建设理念时,有位教师提出了“传承科技启智未来,学做合一提高素养”的建议,他认为这与学校办学理念“在实践中求真,在实践中求学,在实践中求发展”以及校训“强学力行”具有较大的相融性。教师对科技教育理念文化的深度思考,反映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文化自觉,能以学习、开放、反省的方式投入课程开发。此后,学校通过“建立组织,明确职责;宏观指导,落实责任;强化培训,提高教师;挖掘资源,编撰教材;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健全制度,加强评价”等一系列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使科技教育文化以强大的影响力规范着学校教育的精神气质,科技教育特色创建工作逐步成为全校教师的普遍自觉,体现在每个教师的期望和态度中,不断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还通过学校理事会和家长学校向社会、家长广泛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科技教育特色文化,使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得到街道、社区、家长的广泛支持。通过多年努力,学校领导、教师共同参与编写的校本教材《科艺苑》纳入课程后,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为了用好校本教材,教师们主动参与校本课程教学方案设计,实现资源共享。

笔者认为,校长对课程的领导主要包括课程的价值领导和课程的教学领导,而课程的价值领导主要是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变为具体的引导决策,拓展校本课程的合作领导的空间和质量,因为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技教育的内容需要向现代科技领域不断拓展和延伸,课程目标、类型、内容需要不断完善,只有确立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者和开发质量的主要决定者的意识,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教育专家共同担当科技教育特色教育责任,合作参与课程开发,才能反映学校对课程的价值追求。如果学校领导、师生、家长对学校特色教育课程理念没有一致的价值认识,就会缺乏课程建设的动力机制,教师缺乏创造性,并得不到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那么再好的校本课程也必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建立整合机制,多学科渗透互动

众所周知,当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学科界限,正向协同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新趋势要求加强学科联系,让学生获得跨学科的知识。美国普渡大学科学与数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约翰·斯塔韦尔认为:“完善的科学教育都强调科学是认知方式和认知体系的统一体,主张将科学探究与科学知识学习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社会性存在,其发展不是割裂的行进,而是“以一种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本质。” 因此,科技教育不仅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等相关学科的教学任务,而且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精神气质、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式的综合性教育行为。应该承认的是,不同学科有其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不同学科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思维和教学方式,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和学生也有着不同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然而,教师们更应该认识到科学课程文化的重建是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补充,这需要多学科教师的合作、交流和互动。为保障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和配置,学校应建立开放的组织氛围和教研制度,引导不同学科的教师打破同一学科和年级的组织和界限,围绕科技教育课程文化重建的主题,建立起新的非正式的开放的组织气氛和组织制度,以利于设计和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整合的学习和教研主题,推进不同学科教师的互动和学科整合。

如学校通过建立开放式的备课组,让科技教育骨干教师参与其他学科集体备课活动。在此过程中,语文、品德等学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学人文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艺术学科组织学生绘科技幻想画、临摹获奖科技制作、排演科技小品、让学生在场景中扮演科学家的角色等;数学学科在计算、测量等教学中,密切结合科学学科教学,指导学生将科学实验数据转换成简图、表格、图像等,并指导学生运用图像和表格中的数据建立模型进行预测,指导学生运用分数、小数、百分数等运算方法就调查结果进行统计,让学生在整合性学习中激发学习科学的内在动机。由此可见,科技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知识内容拼凑在一起,教师应该形成多学科角度思考问题的综合性课程观,加强研究,积累丰富的科技教育整合性资源。学校要赋予教师课程职责,让教师在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提高课程合作、课程沟通、课程建设能力,推进课程开发实践,形成科技教育特色课程。

三、建立体验机制,多渠道走向生活

课程的主要内容都是人类科技文化知识和经验的结晶,它反映了人类科技文化的基本成果。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知识经济”概念起,人们逐渐认识到基础教育的概念需要扩展,需要把经济、技术及实践性的知识包括在内,使科学教育结合现实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了解科学原理、发展智慧潜质、增长知识技能。因此,小学科技教育的课程设计更应关注与生活的联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现代的世界是一个科学的世界。整个中国必须接受科学的洗礼,方能适于生活。”

为了使课程的内容实用化、生活化,就必须结合当代科技和社会发展实际,把生活、社会、科学、技术各个方面的问题和知识不断纳入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教学中。如学校十分关注本地区的人文底蕴、自然风貌、科技进步,通过搜集、归纳、分类等信息加工过程,逐步形成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自然经济、人文科技、生态面貌等方面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建立科技教育实践基地,形成有质量的科技教育活动方案,并组织教师围绕“小学生科技教育生活化的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引导师生发现和探究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环境教育等方面的科技现象及现代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原理。根据校本教材的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开展“生活科技实践行活动”,以专题形式加以设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定期请专家作环保科技专题讲座,请园艺师作栽培现场指导,请工程专家作“感知教育”基本知识讲座等,并带领学生走进姚桐斌故居等科技教育实践基地,让地方和社区的自然人文资源成为科技教育课程开展的不竭源泉。

实践型课程是校本课程开发追求的基本形态,强调体验和参与,课程设计理应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与实验,坚持不懈地关注和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综合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指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获得对科学知识的深刻认知,并通过实践环境主动建构科技知识。同时,要帮助学生认识科学在他们个人生活中的作用、价值和重要意义。如学生自主研制的风能太阳能双能驱动小车在市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20个学生的科技小制作获国家专利,其作品内容和项目均来自生活实际,证明了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的科技教育资源十分丰富,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合理选择,使其与校本课程有效对接和互补,才能充分发挥校本教材的作用,使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既能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建构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四、建立活动机制,多形式开发智能

任何教育都是从活动开始的,科技教育课程建设更是如此。在建立活动机制的实践中,必须确立以儿童为本位、以儿童兴趣为主题的课程观,十分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小学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所选内容无疑是学校科技教育的基本内容,但学科知识是从一定的知识体系中选择加工形成的,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课程的内容不仅仅是与某一个专业领域的人才相适应,因此,学校的课程开发应弥补科学学科课程的不足,重视开发和丰富活动课程,平衡课程类型,让学生在自主性体验活动中提升和发展科学素养。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意志、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如果没有学生自我参与的主体活动,任何外在的“灌输”都是无效的。科技教育活动课程的设计,必须尊重和满足个性的兴趣、需要和意愿,在兴趣发展的基础上将知识掌握和智力发展统一起来。如学校的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下设的少儿感知气象工作室,借助学校数字化气象台和实时气象数据网上平台,组织学生观察、记录、公布气象信息,学生十分喜爱;以制作“小三模”,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金钥匙工作室”,每周组织学生学习航模基本知识,动手操作拼装和制作航空航天模型,定期组织班校竞赛活动,并积极参加省、市科技模型大赛,学生对杆身橡筋飞机、空中轿车飞机、东风一号模型火箭、太阳能气垫船等模型制作兴趣浓厚;以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机器人拼装、编程、调试等技能的“罗伯特工作室”,引导学生从小就接触前沿科技。各工作室设相应的班级工作站点,在以上科技教育活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参加相应的工作室和工作站点,让学生各选其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

完善的科技教育活动课程应该分年级、分程度设置,使其与学生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能力水平相匹配。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需要反复研究、实践和改进。为了克服活动课程内部缺乏连续性的缺陷,学校通过多年实践研究,逐步发现各学年段学生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和各年龄段学生的兴趣中心,并根据这种自然顺序,不断完善、充实校本教材的工艺制作、园艺栽培、模型制作、智能机器人四大模块,初步确立活动指标和预期学习活动结果。活动中,由师生根据预设的课程目标,通过查阅资料、计划组织活动、解决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安排从事的评定程序,初步形成科技教育的活动课程体系。这一活动课程体系适合小学生对外部世界的探究,具有与生俱来兴趣的特点,学校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提出的要求注意难度适中,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学生匹配分析能力和策划能力提供了历练平台。如课内课外结合型科技活动,引导学生活学活用科学学科课程中的科技知识和技能;普及科技制作型活动中,引导学生从制作杆身直升机模型开始,随着年龄的上升,再制作放飞杆身橡筋动力飞机、空中轿车飞机、东风一号伞降火箭、太阳能气垫小船等;在文娱表演型活动中,组织学生自编自演各种科技类文艺节目,使校园科技节与艺术节融汇一体;在评比竞赛型活动中,组织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参加省市科技创新大赛,学校主动承办、协办各级机器人大赛,为学生展示新兴科技技能和特长创造机会;在科普宣传型活动中,让学生以自己制作的科技制作、科学幻想画丰富校园环境文化;在探索研究型活动中,组织学生写科技小论文、搞小发明参加专利申请等。开展这些活动的宗旨是用丰富的科技活动去实践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的文化理念,在每一个学生心中播下科技创新的种子。

小学科技论文:小学科技活动课程建设的思考

摘 要:小学科技科目的开设能够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意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后续的科技学习。但是,现代科技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众多问题。所以,落实教师严谨的教学工作作风以及确定教学课程的内容等多项工作至关重要。

关键词:小学科技;活动课程;建设;思考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的推进,教师能否具有专业知识素养以及确定新的教学内容,已经成为教育课程改革中重要的工作。尤其针对于小学科技活动课程建设工作,学校应该根据课程改革目标进行调整教学计划。本文就重点对小学科技活动课程建设进行思考。

一、我国小学科技活动课程现状

在小学科技活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由于教师专业知识素养不高,而导致教学力度不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敷衍,没有系统的理论以及教学目标作为基础进行教学工作。科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由于教师对学生能力没有重视,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亲自动手操作,从而形成只会理论知识,而不能具体操作的现象。

二、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科技活动课程建设

1.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鉴于科技是一门注重动手操作的学科,所以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平台。例如,教师在进行纸船承重的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小组比赛。争取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制作的过程,并且通过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交流探讨研究出方案,之后按照方案进行制作。进行小组比赛,由教师公平、公正地选出获胜组,并将获胜组是因为何种制作原理赢得比赛的原因告知大家。这样就能够让每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也达到掌握理论知识的学习目的

2.加强小学科技活动课程的教学设备配置

纵观我国现有的小学学校的内部配备,发现众多学校都具有缺乏硬件设施的弊端。由于小学科技是一门讲究动手操作的课程,经常由于学校的配备不足而导致学生不能进行实践操作。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学校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例如,科技实验活动室。这样一来教师在上课时所讲述的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在活动室中进行验证。如在讲解摩擦起电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活动室,利用相关器材进行演示。由此就能够达到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目的,做到真正让学生进入到科技的世界中。

参考文献:

姚冬琳.20世纪以来我国小学技能目标演进过程分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5(02).

小学科技论文:小学科技教育要重视科技实践

摘 要:随着全球科技不断地进步,让学生掌握科技信息已经势在必行。小学作为一个培养学生形成基本科技概念的摇篮,应该重点关注开展科技实践的工作。对小学科学技术教育实践的意义和如何开展小学科技实践工作进行探讨,以提高教育工作者对小学科技教育的重视度。

关键词:小学;科技;教育;实践

一、开展小学科技实践的意义

小学科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正确引导学生注重实践的思想意识。以往的教学方式通常为教师一味的灌输,这就让学生形成了定势思维,从而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所以,教师应该通过让学生切身实践的方式让其在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并且能够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开展小学科技实践教学工作的意义重大。

二、如何开展小学科技实践工作

众所周知,实践出真知。此话的意义只有在实践操作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应该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开展实践工作需要教师广泛开展实践比赛。因为在实践比赛当中学生不但能够通过竞争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能够完善知识体系,从而锻炼其观察、发现、研究、分析等能力。

例如,教师在开展“利用筷子搭桥承重”这一比赛时,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学生在搭建前应该设计搭建方案以及搭建材料,如,搭建何种桥梁以及需要运用多少支筷子等。之后利用筷子的不同组合方式进行搭建,然后分组进行试验,最终选出优胜组。,教师进行点评,讲述优胜组是如何获胜的。这样一来,学生能够通过竞争比赛形成创作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更能够形成严密的思考能力。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举办类似的赛事,确保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并且展现其自身的科技动手能力。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确保让每位学生的设计方案都能够成功,以此激励学生进行创作。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技教育中关注实践的重要性已经不可忽视。小学生正处于初步形成思维、能力的阶段。所以,在科技教学的工作中,让其树立良好的科技态度势在必行,而必要条件之一则是科技实践。通过实践不但能够让学生融入科技的奥妙当中,从而形成学习乐趣,更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科技的重要性,进而为中国未来科技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小学科技论文:浅谈游戏在小学科技活动中的作用

摘 要:科学游戏在小学科技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能促进科技活动顺利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科技活动; 科学游戏

在开展小学科技活动的过程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整理、改编和设计游戏内容;选取和利用方便、易操作和环保的游戏材料;正确、及时地指导游戏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可以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操作活动中,进行有益的科学探索,大胆进行尝试,发现科学现象,增强探索欲望,从而培养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经过科技活动教学实践,我认为,科学游戏在小学科技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能促进科技活动顺利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一、整理、改编、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游戏内容

在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和“课程超市”活动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科技活动,如《魔术萝卜》《废纸弹簧》《我的小电脑》《谁的纸飞机飞得高》《放电游戏》《怎样让蛋站起来》《看不见的大力士》等,将来源于学生生活的内容整理、改编为科技游戏活动,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另外,我还选择了一些会发光、发热、有膨胀、有颜色变化等事物现象作为科技游戏活动内容,这些事物的变化,以其形象和直观性而易于被学生所感知。

二、选取和利用方便、易操作和环保的游戏材料

合适的游戏材料应方便学生携带、操作、观察、无毒无害、利于学生身体健康,要能在实验过程中产生明显的现象等。

如在科技活动《猪八戒照镜子》中,我提供给学生实验用的小勺“镜子”是光泽度好的不锈钢小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很清晰地观察到小勺中映出了自己或同学变形且有趣的头像,从而激发了他们反复操作的愿望和兴趣,最终逐步完成了对凸面、凹面镜成像特点的感知。

另一方面,由于游戏中许多材料都是学生从家中带来的,为学生所熟悉的废旧品,如用过的一次性纸杯、废旧光盘、细铁丝、旧挂历、旧电动玩具等。例如我们在进行“自动灌水器”科学活动时,要求学生利用家中的旧饮料瓶或一次性纸杯制作,学生回家后或者自己思考、或者查找资料、或者和家长一起讨论……将制作材料带到学校里后能独立制作出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自动灌水器”。运用这种方法,我们还制作了“发射‘神舟10号’”、“烧开水的纸杯”、“乒乓气球”、“小小土电话”等十几种家长和孩子们共同研究、操作的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玩具。材料的丰富多样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操作活动,可以多次反复尝试,同时渗透了保护环境的教育,极大地调动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三、正确、及时地指导游戏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激发科学兴趣

由于游戏活动内容的科学性、知识性较强,因此,我很重视寓教于乐,充分体现游戏的趣味性。游戏开始前,我通常通过出示图片、动画,通过讲故事,通过变科学魔术等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起他们的多种感官,促进他们主动地去观察事物的细微变化。针对小学生的好奇心强,贪玩好胜等特点,组织各种科技游戏比赛活动,使他们在玩乐中耳濡目染,不断受到科技熏陶。如“2100年设计大赛”、“废旧物品利用展”、“节约我家”、“参观消防队”等活动,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通过探索去解释各种现象与事物变化的原因。

2.教给初步技能

要进行科学小游戏,离不开操作技能。学生是在与实验材料的交互作用中,熟悉操作材料的性质和使用方法,并学会了一些操作技能,以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在三年级《果实与种子》活动中,我组织学生从家中带来了苹果、橘子、菜椒等,活动时要用刀剖开观察。由于三年级小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于是我先在学生动手实验前示范了如何用刀切,又请了两个学生演示,组织全体学生说说如何防止用刀切时出现意外。然后再组织全体学生实验,这样,活动中没有出现任何意外,也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再如指导六年级学生制作“蒸汽船”,利用试管、橡皮管、小药瓶等常用材料,研究蒸汽机工作原理。此外,制作“全自动房屋”、“声感遥控开关”、“光线传感器”、“太阳能电风扇”等都需要学生剪贴、折粘、组合、拼接作品,进行科学游戏前,花一些气力进行技能教学与指导,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科技活动教学质量,在科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3.观察探索情况

在探索操作的活动中,教师应观察、分析学生的表现和情绪,倾听他们的谈话,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形式和思维过程,这样便于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指导。在摩擦起电,吸附轻小物体的实验中,我给孩子们提供的也只有几种摩擦材料。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似乎“玩”得不够尽兴,于是,他们便提出:“老师,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摩擦,吸住小纸片呢?”我说:“那你们可以试一试!”接着,孩子们便如火如荼地行动起来。只要能够拿得起来的东西,他们全用上了,像女孩头上的发卡、铅笔盒,等等。结果还发现不少东西的摩擦效果比我事先提供的材料好得多。孩子们的好奇,不仅使自己动了手、动了脑,还让我也得到了一些启迪,在实验报告以及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引导他们更生动地去完成实验,让他们“玩”得尽兴。

4.培养表达能力

在科学游戏中,我还注重引导学生用语言、画图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发现、感受和体验,启发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和补充,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当学生存在某些模糊的认识和看法,我们便引导他们再次进行探索并给予正确的指导,使学生从中学会了用、简单、明确的语言来描述活动过程和现象,以对事物有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科技活动《我的小电影》,教师为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在设计每幅图片时使之相互之间互有联系,并引导学生大胆将不同的图片内容进行组合、编成故事,就像放映动画片一样放给大家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合成”图画的兴趣,又能增强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5.培养思维能力

我们在科学游戏前、游戏过程中,总是鼓励学生大胆预测操作结果,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判断、推理,然后让学生动手去操作,以验证预测的结果,加以分析和归纳。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有了一个阶梯性的发展平台,有利于较快较好地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小学科技论文:对小学美术学科技能训练的基本认识

摘要:美术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要求美术教学既能为学生提供不同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终身爱好美术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健全学生的人格。

关键词:小学美术;技能训练

(一)中小学美术学科技能训练取得的成绩

1.在技能训练中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美术技能训练过程中,教师能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运用相应的方法、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美术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善学,激活美术课堂。

2.开放课堂,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老师们能将美术技能训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突出知识、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3.创设文化情境,健全学生人格。在技能训练中,教师们能将美术学科技能训练与相关的文化艺术结合起来,有效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4.因势利导,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们针对不同的技能训练领域、不同的课程设置情境,运用有效的技能训练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探究、讨论、合作等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获得情意的发展,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5.综合探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学科技能训练中,教师们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表现的多样性,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的关联,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美术学科技能训练出现的主要问题

1.技能训练目标虚化或游离。在当前的美术课堂技能训练中还有不少教师对技能训练目标的把握不明确、不到位,或者虚化,或者游离。主要表现为三种倾向:及时种是把课堂技能训练目标与课程总目标等同起来。有不少的教师写技能训练目标时是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写的;第二种是技能训练目标太大,不具体,不具备可检测性;第三种表现为技能训练目标不明确或游离,尤其是应该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在技能训练中却变得模糊或缺失。以技能训练目标来看一堂课,教师必须抓住技能训练内容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明确技能训练任务,要把有限的时间分配在技能训练任务的完成上,要明确应该培养学生哪些素质,如何培养,怎样体现。技能训练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课标要求具体设计,必须依据学生认知基础和学生生活经验,科学合理,应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

2.偏重“综合”,学科“本位”缺失。美术技能训练的综合,可以理解为美术与其他学科(如与语文、音乐)的互相沟通、互相联系;美术学科各领域之间的综合,如绘画与设计、设计与鉴赏综合,或主题性的美术表现,美术与社会、现实生活方面的沟通综合。但无论哪个层面的“综合”,美术学科的特点不能丢,本体性不能丢,失去了本体,也就不存在综合。而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盲目综合现象,偏离了美术技能训练本质范畴,或者抛弃了美术学科性的东西。美术课中如果学科自身的特征、本体性都被“综合”得没有了,“综合”也就失去了意义。

3.技能训练既没有难度,也缺乏美术学科的深度。技能训练的“难度”通常指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或操作技能上所难以达到的程度。新美术课程的知识不仅仅指制作美术作品的知识,还包括美术与文化、美术与自然相关联的知识。而技能也不仅仅指制作美术作品的技能,还包括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的技能,学生自主学习美术的技能,运用美术知识技能于其他学科学习中或解决生活中所遇到问题的技能等等。技能训练时因为对“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处理欠妥,有时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技能要求,有时又忽视了学科知识的落实,技能训练指导只重表面现象,美术课上得不伦不类。技能训练的“深度”通常指学生对美术本质规律的认识程度,具体又表现在对各种美术作品的形式规律、主题内容及其文化意蕴的认识程度。三者之间,我们主要关心的是作品的主题内容,比较忽视作品的形式规律和深层的文化意蕴。要提高学生对美术及其作品的理解深度,仅仅停留在“主题内容”这个层面是不够的,还需要从美术作品的形式规律及其文化意蕴两个深度进行探索。

4.“合作学习”热闹低效。技能训练时,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没保障,任务没有分工,有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任务繁重,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误解了合作探究,忽视了活动的成效。参与者少,旁听者多。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这种“活动”目的性差,有活动没有体验,没有反思。缺少活动实践的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教师对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过程的实践指导不够。

(三)小学美术学科技能训练应突美术教育的审美特征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能不能保持其审美教育本质特征,这不仅要处理好美术学和审美文化的美术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还取决于我们能否把握艺术审美规律。

美术技能训练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在美术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做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学生从小接触大量高水平的美术作品,丰富学生的形象贮存;培养学生学会欣赏自然,学会欣赏生活,在自然与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形象进行比较。

小学科技论文:中小学科技校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创新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科技校园,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刻不容缓。临沂沂州实验学校通过明确办学思路,实施科技教育强校策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科技教师整体水平;营造浓厚氛围,构建科技教育特色文化;积极参加比赛,不断彰显科技教育特色等四个方面的努力,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散思维和动手能力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关键词】科技校园建设;样本课程开发;创新人才培养

办好学校,使学校各有特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临沂沂州实验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九年一贯制的办学优势,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出“科技校园、书香校园、人文校园、生态校园”的“四维校园”建设策略,确立“科技先行、特色强校”的发展思路,赢得了全体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热情参与,开创了新局面,实现了新发展。

目前,学校确立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环境熏陶为依托、以科技活动为载体”的科技教育思路,形成了“课堂教学引导、课外活动启迪、社会实践培育”的育人体系。“头脑创新思维大赛”、“机器人俱乐部”、“航模俱乐部”、“小实验家探究室“、“我爱发明”等活动已成为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的品牌。三年来,学校共有500多人次的学生在市级以上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奖,有100多人次的辅导老师在市级以上科技竞赛中获奖,学校先后荣获首届临沂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组织单位、山东省科普教育示范校、山东省少年儿童科技发明教育基地、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单位、中国少年科学院十佳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全国特色学校等称号。

2013年8月22日,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学校六年级学生徐书晗榜上有名,为山东省获此殊荣的小学生,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国家副主席李源潮的亲切接见!《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山东教育报》、中国青年网、未来网、齐鲁网等媒体纷纷报道了学校科技校园建设的经验做法和获奖学生徐书晗的典型事迹。

1.明确办学思路,实施科技教育强校策略

学校以“一个核心、两个渠道、三个转变、四个结合”为总抓手,不断增强办学活力,打造科技特色校园。确立一个核心: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明确两个渠道:一是课堂学科教学为主,二是课外科技活动为辅。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教师角色实现从指导者到合作者的转变,二是活动内容实现从单一的科学课培养到全部学科参与的转变,三是评价机制实现从注重结果性评价到注重过程性评价的转变。做到四个结合:即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查结合、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相结合。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科技教师整体水平

一是专家引领,提高技能。教育思想,最终都必须通过教师来实现,教师的培养对教育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科技教师是科技教育特色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科技辅导员队伍的水平,决定着科技素质教育的成效。学校高度重视辅导老师水平的提升,多次邀请市、省以及中央的领导专家来校进行业务指导。先后邀请欧亚国际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崔伟宏教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周红章研究员、遥感应用研究所魏成阶研究员、地球物理研究所徐文耀研究员、中国少科院张典慧副秘书长、屈源副秘书长、全国十佳科技辅导员周又红教授、中国发明协会会员陈明泉教授等专家来学校指导科技教育工作。

二是外出考察,开阔视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学校始终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与省内外知名学校开展校际交流活动,拓宽渠道,博采众长,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先后组织科技老师到北京、上海、南京、济南等地学习考察,选派教师参加各级科技教育培训,吸取外地科技教育的先进经验,拓宽科技教育思路,提高教育质量。

三是健全机制,全员参与。学校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为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把特色办学目标转化为全体教职工的自觉行为,学校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大胆尝试、敢于竞争、不断探索、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学校出台了《科技辅导员考核管理办法》,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兼职科技辅导员由原来的4人增加为现在的20人。同时,学校把科技教育成果与班级考核相结合,纳入班级团队管理,提高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科技教育工作的认识,形成了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3.营造浓厚氛围,构建科技教育特色文化

一是高点定位,成立科技教育平台。2011年9月28日,学校成立“银河之星”少年科学院。在揭牌仪式暨科普专家报告会上,中国少年科学院副秘书长张典慧同志,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周红章教授出席了揭牌仪式。仪式结束后,周红章教授在四楼礼堂为同学们上了一节精彩的《昆虫世界探秘》报告。“银河之星”少年科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迈出了可喜的及时步。

二是整体统筹安排,精心设计布置。学校在校园规划中开辟科技教育长廊、科技作品陈列室、机器人俱乐部、理化生科技实验室等系列学习活动场所。布置有关科技方面的名人名言,定期展出科技图片、活动照片、获奖证书、学生作品等。校园网开辟科技教育栏目,开展“科技小明星”评选活动,使校园处处闪耀科技之光,学生时时受到科技教育的熏陶。

三是丰富科技社团,放飞科技梦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科技教育社团与兴趣小组。开设科幻美术、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科技特色的兴趣小组,活动做到定指导教师、定活动计划、定活动内容、定时间、定阵地。学生课题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例如《早餐对人本健康的影响》、《吸烟有害健康的研究》、《沂河水体污染的调查》等。积极开展系列科技教育活动,如科普讲座、参观科技馆、航天馆等科技教育基地等;举办科技节,开展科技大蓬车进校园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展现学生风采,为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展示科技成果搭展平台。

四是开发校本课程,建构科技特色课程。学校成立了科技教育教研组,把科技教育活动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加强科技教育课程的建设,积极开发科技校本教材。同时,充分发挥学科渗透的作用,充分挖掘教材中科技教育的因素,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渗透的进行科技教育,并认真研究渗透的方法,提高教育实效,做到学科教学与科技教育有机结合。

4.积极参加比赛,不断彰显科技教育特色

2012年5月,学校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头脑思维创新大赛全球总决赛,两支队伍均获“科技创新奖”,临沂市张务峰市长和分管教育的侯晓滨副市长专门发来贺信,对参赛的辅导老师和学生们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祝贺!2012年12月,学校组队参加第14届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荣获团体优胜奖。

为鼓励全市青少年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临沂市人民政府于2013年3月对首届临沂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和提名奖的20名学生进行了隆重表彰。10名市长奖,我校有3人获此殊荣;10名提名者,我校有6名学生榜上有名;学校同时荣获首届临沂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组织单位。

学校连续两年组织参加第27届、2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共取得全国二等奖2项、山东省奖励15项、临沂市奖励79项,连续两年荣获山东省组织单位。目前,已经有40人学生申请国家专利证书,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基地。在山东省首届机器人比赛中,我校参加8个项目,其中有6项取得及时名。在教育部举行的第六届劳技创新作品邀请赛上,学校取得银奖2项,铜奖10项。在2013年全国纸模纸艺作品大赛上,我校取得3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的好成绩。目前,我校共有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3人,预备小院士8人,小研究员3人。科技活动红红火火,科技教育成效显著,学校影响力不断增强,科技特色已经成为学校一张响亮的名片!

小学科技论文:建构中小学科技教育项目联合体完善区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如何整合及利用现有的科技教育资源发掘和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2008年12月以来,上海市宝山区以未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组建科技教育项目联合体,积极探索基于科技教育项目联合体的未来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具体的做法是发掘和培植区内的有共同育人愿望的校际科技教育联盟,形成积极的共享、共育、辐射机制,这一模式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一种崭新的视角。本文就该模式产生的背景、基本要素、运行机制作简要梳理,以期引起更多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

背景

目前,上海中小学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开设专门的创新素质培养实验班。主要是在高中阶段选择一部分对科技活动感兴趣的学生专门编班,开展创新素质培养。具体的做法是邀请高校教授开设专题课程,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这种培养模式试图把高校的资源引入到高中,通过特色课程、专项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一培养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普及面较窄,主要局限在少数品质高中,普通高中没有开设。二是学制短、升学压力大,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

另一种是选拔的高中生到高校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这种模式的基本做法是由区(县)少科站或青少年活动中心,在全区选拔的高中生到高校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体验科研的全过程。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课题,在实验室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课题,进行实验设计,收集和分析数据,撰写研究报告。这一模式在一些高校资源较为富饶的区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对于大多数缺少高校资源的区域,这一模式很难实行。

上述两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中小学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且乏力的困境。但这两种模式都注重与高校资源的纵向联结,强调高校资源对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辐射作用,忽视区域内在的科技教育资源,在实施和普及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限制。为此,必须突破这两种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寻找一种符合区域实际的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正是基于上述思考,我们提出建立中小学科技教育项目联合体的设想。如果说前两种培养模式侧重于纵向的联结,整合高校资源的话,科技教育项目联合体则是一种联纵合横的培养模式,注重发掘和整合区域内部的科技教育资源,是一种学段贯通、资源共享、多方联动的立体未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科技教育项目联合体及其组织形式、运作机制

基本内涵

基于科技教育项目联合体的未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科技项目的实施、推广、应用和发展为核心,不同学段学校参与的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科技教育模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及时,科技教育项目联合体是这一模式运作的重要载体。科技教育项目是联合体运行的基础,具有共同育人愿景、办学特色相近的中小学校基于科技教育项目组成学习共同体,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第二,该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能力为主要目的。它主要是面向青少年中学有余力、爱好科技、有创新潜质的对象,通过科技兴趣和课题研究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品质和能力。

第三,这一模式是一种联合校内校外科技资源的纵横整合和贯通学段的科技活动育人模式。既注重中小幼学校之间科教资源的纵横向融合,同时吸纳高校丰富的科技资源,以项目联合体为抓手,激发中小学校长智慧,突出名校的示范与引领效应。

组织框架

基于科技教育项目联合体的未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总体上可以分解为两个层次:一是基本的构成要素;二是运行机制。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学生科技社团、校长团队、专家团队和教师团队等。

宝山青少年科学研究院是由本区有科技兴趣爱好、有创新潜质的中小学生自愿组织的学生科技社团组织。学生课题研究社团、科技兴趣社团为其所属三级社团,是本组织架构的主体。

校长委员会由联合体会员单位校长组成,具有决策、规划、实施、协调和管理等职能。负责规划科技兴趣特长生的发展,协调校际和校内外资源,建立社团发展通道和学员兴趣成长链等,主要是发挥引领作用。

专家委员会由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社团等专业机构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决策咨询、协调资源、专业指导、课题辅导和师资培训等。联合体教研组在专家委员会指导下,开展专题教研活动。

运作机制

校长团队的主导机制。在校长团队的引领下,科学活动的开展不再局限在学段内,而是贯通学段,合作开发课程,共享资源、成果和经验。校长更关注科技教育,在校园创新文化的营造、师资力量的配备、设施设备的添置等方面加大投入。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得到提升, “校长智慧”共享成为现实。

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引领机制。创新教育联合体强化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引领作用,每个创新联合体都由一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领衔,带领联合体其他学校的发展。通过校际联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课外活动的社团化,开发拓展型、研究型校本课程,举办各项主题系列科技兴趣活动。

校外教育机构的服务机制。校外科技教育机构结合区域实际,激发学校自主性,按照各学段学校的愿望,整合资源,构建开放型、多样化、可持续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学校通过加入联合体,可以共享办学特色经验和成果,合力打造基于兴趣成长的跨学段教育链。

专家和基地资源的共享机制。通过联合体这个平台共享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社团等机构专业人士的学识与智慧,共享丰富的社会科普教育基地资源,让科学家携手中小学生从“教室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让科学家走进校园指导学校开发拓展型、研究型等课程的资料包,走进课堂介绍近期科研动态和科研成果等。

未来创新人才的兴趣发展机制。联合体实施发展性评价,鼓励中小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同时探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形成低学段向较高学段学校推荐兴趣特长生的通道,建立科技特长生成长档案,开展个案跟踪研究。

成效与反思

基于科技教育项目联合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对于区域科技教育资源的优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目前宝山区已形成一批在本市内外有影响的科技教育项目联合体,如“无土栽培创新教育联合体”、“气象科技创新教育联合体”、“车辆模型创新联合体”等,这些联合体的组建,不仅培养了一批有志于科学探索的科技爱好生,而且树立了一批科技项目特色品牌和带动了一大批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发展,更大幅度提升了科技教师的专业素质,整体上推动了宝山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蓬勃发展。我们认为中小学科技教育项目联合体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可以克服当前科技教育“短视、唯奖”等功利化倾向。联合体是以兴趣培养为主线,创新文化感染为内涵和可持续成长为目标的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实践,为中小学生学习、体验和感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文化氛围和组织保障。

可以较大限度地整合区域内外的科教资源。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较大的困境是科技资源的匮乏和良莠不齐,联合体的组建,打破了现有科教资源的条块分割,为科教资源的较大程度共享提供了一个通道和平台。

具有较强的推广和普及价值。科技教育项目的主题和内容是从区域内部的科技教育资源中内生出来的,以区域的特色科教资源为本,综合借助外部的丰富资源,长远来看,对于区域品质科技教育资源的积累和提升是不可或缺的,是区域科技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载体。

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还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学段衔按的有效性、未来创新人才的评价和个案跟踪等,都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小学科技论文:穗港两地中小学科技教育比较

科技无所不在,科技与生活息息相关,能否将科技教育平民化、全民化、常规化,让青少年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实践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我们科技教育工作者的目标,是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核心要义。科技教育的目的不再是简单的搞创新实验、制作科技作品、参加比赛,而是要切实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广州市首批科技骨干教师,近日我在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的安排下赴香港进行为期三天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实施策略及操作的考察。我们参观了大埔旧墟公立学校、中华基督教会谭李丽芬纪念中学、香港顺德联谊翁佑中学、东华三院甲寅年总理中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与香港科技教育的一线教师进行教学交流,逐步感受到穗港两地在科技教育的观念、关注点及具体做法上的共通和差异之处。

一、穗港两地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共同点

香港的科技教育和广州的科技教育相似的地方在于都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从身边寻找科学的问题。例如香港中小学举办科学专题探究比赛,专题有研究解决双层巴士座位监控问题的“上层满座”,研究解决防止婴幼儿从高层坠落的“感应自动关窗系统”,研究超市购物塑料袋承重力的“超市购物袋大搜查”等。广州的教育行政部门每年也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生开展的科技探究课题有研究窗户安全问题的“防盗、防雨、防儿童爬窗意外的智能窗户控制装置”,研究水资源的“破解水谜团――对电解离子水在生活中应用的研究”,研究通草画的“走进百年通草画世界――对文化遗产通草画的保存与修复研究”等。由于都是学生在生活当中发现的问题,具有积极的影响和典范作用。

科技教育与当前社会倡导的理念紧密结合也是穗港科技教育的一大共通之处。如香港学生的“香港屏风楼造成的气流研究”就具有特色,其所倡导的少建屏风楼、维护沿海城市生态气候,与当今建筑设计学提倡的节能环保理念是一致的。广州市越秀区某校学生探究设计的“便携式高效救援钢手铲”,是一种方便套在手上、专门用来挖泥石的工具,符合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精神。把时事大胆融入学生的科技实践探究已成为穗港科技教育的趋势,在科学源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上,穗港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设立专业的科技普及教育场馆、在学科教学上渗透科技教育这些方面,穗港两地所采取的策略也是相似的。如校外综合科技普及场馆,香港有位于尖沙咀的香港科学馆、位于新界的米埔湿地公园等,广州也建有广东科学中心、南沙的湿地公园等。专业科技普及场馆,如香港太空馆、香港海洋公园、广州动物园、广州海洋馆、华南植物园等,都是已经向公众开放的科普教育基地,以公共科普教育基地的形式向人们推广知识,进行科技教育。

二、穗港两地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比较

1.科技教育观念上的差异

香港科技教育更关注于问题生成和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在课程中加入多媒体资讯科技元素,进行探究式学习。在专题研习中,学生深入探究课题的核心,促使探究和解决问题。学习活动有访问、调查、实地考察、个案研究、资料搜集和分析。学校会举行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如“科技学习日”“抱抱地球”“观星营”等,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及解难活动,引发对科学与科技的兴趣,并发展其知识和技能。这一教育理念让受教育对象对于生活中的科学探究充满了激情,利用人类共有的好奇心来达成科技教育的目标。

广州的科技教育比较注重对科普知识的概念的制定,无论是在学校的学科教学课堂,还是在社区的科普宣传阵地上,科普知识的概念界定是不容有差的。受教育对象对于科普的问题停留在比较具体清晰的知识概念之中,通过不断地接受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性学习,完善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

2.科技教育长效机制上的差异

香港教育与国际接轨,在课程、教学方式等方面,都采用了国际主流的方式。与内地的学分制不同,香港的学分机制相当灵活,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学到更为广博的知识,并且加强自学能力,这种教育方式称为通识教育。“求学不是求分数”早已经作为公益广告被广泛宣传,深入民心。学生开展科学专题探究活动,要有探究主题生成的背景、探究主题的过程及其相关的实验数据、探究主题所设计的科学原理等。对于探究成果演示要求仅使用原始记录、原始制作的展示板就可以了,不同于大陆科技类比赛动不动就大手笔花钱喷画制作的作风,香港方面的成果展演更原生态,更贴近儿童的年龄特点,更具备可操作性。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引发了诸多反思。广东省以大教育观力争打造南方教育高地。作为省会城市的广州,多年来推进素质教育,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到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上都有了较大的完善创新,科技教育的管理制度同样渗透着素质教育的人才发展培养目标。目前,广州的科技教育仍在起步阶段,存在很多不成熟的条件,学校对科技教师的评价机制比较集中在课堂教学评价、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获得的成绩、小组课题探究活动指导的成果等方面。学生在科技自主创新上较多地依赖教师、家长的帮助,较难能独立自主完成研究项目。

3.社会科技教育资源上的差异

随着资讯科技新纪元的来临,以课本及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亦趋转变,学生将成为主动及有创意的学习者,懂得利用资讯科技探索网上世界,自发地开启广阔的知识领域。为培养学生具备正确处理资讯的能力,香港特区政府调拨了逾30亿港元加强学校资讯科技教学,教育署成立了资讯科技教育资源中心及地域支援组,协助教师与学校利用资讯科技提高教学质量,采用更为立体直观的多媒体手段来推广科技教育。香港的科技教育造就了比较突出的社会教育效应。

广州科技教育面临着“活动资金困难, 难以开展”和“缺乏科技教师”两大难题。要解决难题, 除了学校要加大投入以外, 还迫切需要把有效的社会资源吸引到学校的科技教育中来,构建科技教育与社会资源使用的互动模式。但是,广州的社会科技教育通常会采用一些平面的宣传策略。在社区的平面宣传栏上我们能看到一些科普常识宣传,每逢重大的科普推广节日(如世界环境日),社区会在政府相关团体的领导下开展主题活动,要求社区所属的学校和其他单位配合――这是广州科技教育宣传的主要策略。由于缺乏对宣传对象及其群体的供求调查论证,其产生的社会效应是比较缓慢的,没能对症下药、有效解决困境。

三、思考

香港的科技教育以其特有的地域教育特点使之增添了亲和力,产生了更为明显的社会教育效能。随着越来越多的穗港科技教育互动交流,广州的科技教育仍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逐步发展和完善:以科学实践发展观为引领,转变科技教育思想,更新科技教育观念;完善长效机制,把科学推向生活化,还原“科学生态”;充分使用社会资源,作为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活教材,借助社会资源,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推动科技教育的社会效应。我们要把目光更长远地定位于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不止探求和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这个终点,不懈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让更多的学生凝聚创新的智慧和力量,同心共筑中国梦。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小学科技论文:浅析小学科学课外科技活动教学

摘 要:课外科技活动教学是提升学校学科教育含金量的渠道,是德育工作的有效手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改变学生思维品质和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具体措施,也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为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教学是科学教师研究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技活动;课外教学

针对当前教学状况,要推进素质教育,小学科学教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方式不局限于校内、课堂和书本,而是开放教育空间、拓宽教育渠道,进行开放式的教育活动;使教学活动由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灵活地选取探索途径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机会。以下是作者对课外科技活动教学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分析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必要性

(一)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可以巩固、扩大课堂教学内容

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量激增,教材内容日新月异,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可以巩固、扩大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劳动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增强组织性、纪律性、责任性等优良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小学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以及生命现象的科学。自然规律和生命活动规律非常复杂,必须长时间观察和实验,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无法全部完成任务。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恰恰可以弥补这不足。

(三)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更亲近自然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接触大自然、观察了解自然现象,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开发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更好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为将来成才打下基础。事实证明,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青少年时期的课外兴趣活动对他们以后成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更新观念

在教学中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教师有高专业素养都是非常重要的,课改后小学科学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身知识的储备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及时道难题。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备一桶水”。这句话形象地指出了师生教学的知识比值。这是教学规律的必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为了满足学生求知的渴望,教师还必须刻苦学习,不断“充电”,改变“一桶水”的现状,保持“源头”的活水长流不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更新知识,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教师职业是一个以人类文化成果塑造心灵,培育新人的神圣事业。教学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同时,由于教学任务的多重性,教师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缺乏文化底蕴,要想成为通才+专长的复合型教师是不可能的,其后劲也是不足的。所以每一位教师都不要忘记自己神圣的职责,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加强专业(理化生地)知识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旁征博引,触类旁通,才能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与学习方法。

三、课外科技活动内容选择要合理

科学教学中,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很多,但是并不是所有问题都适合学生课外探究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对内容进行合理选择。

首先,选择学生能力所及的内容。我们的教学应该面向大多数学生,因此要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探究水平,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让他们在一次次成功的喜悦中逐步提高探究积极性。

其次,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兴趣是好的老师。我们发现,学生对感兴趣的特别有探究的热情,在内容的选择上何不投其所好呢?

,注意课内外探究的结合,选择为教学服务的内容。课前、课后的探究活动既方便老师提供学生更多的探究指导,同时也能满足学生寻找生活中科学的好奇心。

当然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做好必要的指导工作。

四、课外科技活动尽量争取到更多的参与和支持力量

(一)争取家长对学生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争取家长对学生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尝试把科学课外探究活动也像其他语数书面作业一样写进家校练习册里,传达给家长要重视自己孩子课外探究的信息,结果惊喜地发现效果非常不错,家长不仅能督促孩子,而且欣喜的是有不少家长参与到了活动中,给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资源的支持。比如在养蚕宝宝时,有家长就利用工作之便为孩子找来了彩蚕,更有许多家长主动承担了采摘桑叶的任务。由于市区桑树不好找,有些家庭甚至发动了农村的亲戚呢。我们还专门设计了一个探究奖,通过给学生发喜报的方式颁发,这不仅是对孩子的奖励,更是对家长工作的肯定。这样一来,家长的思想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转变,纠正了探究只是胡闹的错误认识。

(二)借助成立学校科技小组、科普节活动等举措,推进课外探究活动发展

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各种科技竞赛,如小发明比赛等等,能提供学生展示探究成果的机会,让他们学以致用。比赛得奖更能大大提高其积极性。我校还在此基础上组织了科技兴趣小组,对其进行培训,参加各类如航模、四驱车等比赛,小发明小制作、神秘实验等校级琢玉社团的开设,更是吸引了一大班爱科学爱探究的孩子。实践证明,这些兴趣小组的开设和活动的组织都能提高学生科学课外探究能力。

结语:课外科技活动教学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中去继续探索。开展科技活动是当今形式下必然的项目,“今天你因科技而精彩,明天科技因你而腾飞”。科技活动的开展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素质,使之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

小学科技论文:让科技创新能力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绽放

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主动地、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思维,它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它集中表现为善于独立思考,思维不循常规,勇于创新,它常以联想、转换、引申等思维方法为基础。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它是人的智慧和意识能动性的较高体现,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但是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需要在一定环境下长期培养、潜移默化的影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适应于时展和培养新一代的需要,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课堂教育的首要任务。因而我们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让课堂充满创造活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形成科技创新意识、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以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巧设情境,诱发创新兴趣

研究表明:一个充满乐趣的环境可以导致很高的创造力。教育者的任务应该是营造心理自由、充满乐趣的创造性环境,使学生进入一种放松、开放的状态,能集中精力学习、创新。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一种表现,创新的契机往往表现为所捕捉问题的价值。在科学课中,重要的环节不在科学结论本身,而在于引导学生经历寻找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在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自己探究的乐趣。“磁铁能吸铁”这一特性,学生也感到特别新奇,于是我就提问:“关于磁铁,你们还会有什么猜想?你们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想法吗?还有其他发现吗?”经过引导和辅导,学生自行探究发现了:磁铁隔着木板,作业本等物体也能吸铁。课后,学生运用这一性质,还制作了磁性玩具。

二、科学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科学教学,最主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直觉,使学生主动去发现生活和生产中的不协调地地方,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通过这种长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不仅仅可以使学生做一个有心人,还可以从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借助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各种发明创造的技法,提出合理的建议,创造出新的作品。在教学的同时,我还注重引导学生开发课外实验,紧紧联系教材,又在深度和广度上高于教材,从而提高活动效率,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活动探究,激活创新思维

一堂自由,民主的科学课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课堂上独立的思考,想象,选择,做出决定,这样就应当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提供众多的实验器具,让他们有机会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我努力做到了这三方面:

1、给予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机会

科学教学使用的教材内容就像是一个个的科研课题,学生需要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不断提高科学素养,所以教师要不断努力,认真钻研每一篇课文,设计不同的研究内容,尽量创造好的条件,给予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机会,学生在取得一定的成果后,就会开心的继续研究,不断创新,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2、给予学生创新的条件

学生们的学习运用离不开物质条件,所谓物质条件是指实验的材料,有了材料,创新活动就会顺利进行,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缺少材料,创造活动就成了空中楼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纸上谈兵,所以教师要将有关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使之有发现,以达到培养认识事物的目的。

3、充分给予学生创新的心理自由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挫折和失误,而这些挫折和失误会给他们造成一些心理障碍,会影响他们的创新,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中,要允许他们犯错误,鼓励他们敢于尝试,不怕失败,也就是要求学生敢说,敢做,敢想,勇于探究,乐于创新,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注重实践,提升创新能力

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丰富多彩,但是缺乏了实践意识,这会导致学生创造能力的下降。人才内在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有赖于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要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好途径。

五、开展竞赛,搭建创新平台

学校和科技创新组织每年都会提供给学生一些展示科技创新能力的平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竞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和动手,以便每个学生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交流与锻炼,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再去不断地再去求知和探索。使学生们愿意思考,乐于参与,积极动手。通过学生积极动手去做,去思维、去理解、去消化和运用,从而提高他们科技创新的能力。

六、总结评价,体验创新乐趣

如何在教学的结束时让学生来体验创新的乐趣呢?我想总结、评价是好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造性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教师的这些肯定,往往使学生如沐春风。如此,不仅使学生在每次活动中留下深刻印象,获得极大的满足和喜悦,而且还能在无形中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创新活动中去,这样,下一次的创新兴趣自然也就被激发出来了。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才成长的基因,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我们教师应该运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和潜能,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作者单位:赣榆县海头镇中心小学 江苏】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