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科技创新论文

摘要:只有加快科技创新的推进步伐,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优化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落实公司宏伟发展战略,更快地实现公司“一强三优”建设目标,充分适应公司发展方式和电网发展方式的“两个转变”,科学完成公司体制变革与管理创新,从而成功建设创新型企业和国际集团。
科技创新论文

科技创新论文: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科技创新论文

1文献综述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及时生产力和人才及时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积累人力资本、提高科技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则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灵魂和关键。国内绕高校科技能力的指标体系、效率评价、人才培养等展开研究。Chenetal(2013)研究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与人力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Fuetal.(2012)研究了高校内部及高校之间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培养与提升。Hausman(2012)研究了高校科技创能力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李瑛、崔宇威(2011)认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水平以及政府拨款在科研经费中所占的比例对效率没有影响。孙燕等(2011)认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应该包括知识创新能力和解决社会生产实际问题中的技术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刘永等(2012)分析了大学科技园在高校科技创新链中的角色定位和关键要素,探讨了动力激活的措施和方法。隋秀芝、李炜(2013)认为在提升高校科研能力的过程中应逐步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学科间的共享管理和跨越。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到,尽管不少学者研究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问题,但是,这些成果存在的不足较为明显:在研究视角上,已有研究忽略了政产学研用间的协同创新;在研究内容上,已有研究较少涉及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协同机制、协同流程和协同方式等;在研究结论上,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指标体系、数据资料和统计口径,计算结果差异较大,部分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本文以河北省为例,从协同创新视角,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对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测算、分解与分析,重点建立省内外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协同创新系统及其协同创新机制,分析不同范围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协同创新演化动态过程,为客观评价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2.1实证结果

以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国家数据(NationalData)为基础,利用DEAP2.1进行我国2003~2011年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考虑到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本文选择了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单位:万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单位:万元)和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总数(单位:万人)为投入量,选择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单位:项)、技术市场成交额(单位:亿元)和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单位:人)。由于2011年教育性财政经费没有数据,因此,利用插值法得到了2011年各个省份教育性财政经费。另外,没有统计西藏自治区技术市场成交额,因此,本文只评价除西藏外的30个省份单位2003~2011年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2.2结果分析

从整体上,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的位次由2003年第22位上升到2011年第19位,可以说,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一方面,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国政府充分认识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关。近些年,我国政府更加重视科技研发体制机制建设,先后制定了“十一五”科技计划,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协同创新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合作协议》等重要文件。另一方面,这些成绩与河北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校科技创新,采取多种举措支持高校加强产学研密不可分。近些年,河北省出台了《河北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构建了“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企社共赢”科技创新模式,设立了“产学研合作基金”、“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高校百名应用人才支持计划”等,积极鼓励高校开拓创新,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不断优化高校科技创新环境,注重培养和大力引进重要学术带头人,带动相关学科实现超越发展。同时,河北省高等院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科研院所展开互补互助,不仅为后者提供了大批厚基础、高素质、宽视野、强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而且发挥了自身在知识技术向市场和社会转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了科技与生产一体化的创新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从个体看,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的位次从2003年至2011年依次是第22位、第22位、第25位、第20位、第22位、第22位、第17位、第21位和第19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依次为86.2%、82.3%、80.5%、88.1%、90.1%、86.4%、89.5%、86.6%和62.8%。从结果不难看出,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基本处于较后的位置,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和国内发达地区的高校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亟需进一步增强和提高。影响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问题有:一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结构性失衡并存。《河北省经济年鉴》(2012)显示,2011年河北省教育经费投入652.11亿元,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18.43%,仅比2010年多0.09个百分点,但比2009年低了0.28个百分点。二是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与科技创新绩效偏低并存。《河北省经济年鉴》(2012)显示,2011年河北省高等院校发表科技论文共42142篇,仅比2010年增加了4.25%,比2005年增加了13.1%,2

011年河北省高等院校出版科技着作933种,仅比2010年增加了1.74%,比2005年降低了10.34%,2011年河北省高等院校R&D人员全时当量为7716.4人/年,仅比2010年增加了4.44%,2011年河北省高等院校R&D经费内部支出中用于实验发展的资金为5204万元,比2010年减少了19.76万元。三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与政产学研渠道不畅并存。虽然这些年河北省在产学研相结合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不过,目前来说,河北省政产学研结合不紧凑,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较难以转化或者产业化率不高,这些问题与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影响了创新型河北建设和和谐河北建设。四是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比例较低与协同创新机制缺位并存。从统计资料显示,无论是在校学生(包括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等),还是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等,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比例较低,另外,在高校科技创新能提升的过程中,一些协同创新机制缺位,影响了河北省区域科技创新绩效水平,亟需构建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系统。 3构建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系统

为了进一步增强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区域科技创新绩效水平,推进创新型河北建设和和谐河北建设,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本文在冯锋、汪良兵(2011)的基础上,从协同创新的视角,考虑到系统内外协同机制的异质性,构建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系(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在协同创新视角下,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系统存在两个层面:省外层面和省内层面。在省外层面,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存在政治需求协同、资源配置协同、国际竞争协同和持续发展协同。政治需求协同是指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需要与国家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政治需求、各个省份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政治需求协同发展。资源配置协同是指河北省需要与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地方科教发展协调起来,优化资源配置,营造和谐氛围。国际竞争协同是指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应该与国际竞争协同发展,充分认识到发达国家或地区纷纷深度挖掘人力资源潜力,争取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的现实状况,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持续发展协同是指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需要与社会、资源、环境、人文等协同发展,实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在省内层面,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存在政治需求协同、社会需求发展、共性需求协同和个性需求协同。从图1还可以看出,在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系统中,不仅省内外协同机制不同,而且协同机制在不同层面和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在省外层面,政治需求协同、资源配置协同、国际竞争协同和持续发展协同对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了外在约束和外部动力,省内层面产生的政治需求协同、社会需求发展、共性需求协同和个性需求协同则对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了内部诱导和内在动力。在省内层面,各市出台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处于混乱无序状态。具体见萌芽状态。椭圆中图形越混乱越无序,越说明地方对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措施与目的越不规范越不统一越不一致,越说明了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从图中3个阶段可以看出,随着政治需求协同机制、社会需求协同机制、共性需求机制和个性需求协同机制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趋于规范化、标准化和可持续性,有利于河北省各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协调发展和跨越式提升,增强河北省综合竞争力,落实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4结论及措施

本文从协同创新视角研究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测算、分解和评价,构建了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系统,模拟了不同范围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协同创新演化动态过程。具体来说,本文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在研究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中纳入协同创新因素。协同创新本质属性似乎一种管理理念创新,是河北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超越的重要环节,因此,从协同创新视角研究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性;②以河北省为例,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系统,模拟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协同发展过程,制定出协同创新机制。本文认为,不同系统的协同发展机理、流程和机制存在异质性,所以,分别从河北省内外两个层面构建了高校科技能力协同发展系统,从中总结出各自的协同发展机制,有利于提升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提高河北省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了进一步提升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省内外高校科技创新合作不断深入,推进创新型河北建设和和谐河北建设,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落实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本文基于协同创新视角提出以下政策建议:①增强省外政治需求协同、资源配置协同、国际竞争协同和持续发展协同。在协同视角下,河北省应加强与国家、其他省份在政策倾斜、税收优惠、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协同发展;②增强省内政治需求协同、社会需求系统、共性需求协同和个性需求协同。为了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河北省应不断加强地方政府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政治协同,同时应考虑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协同,另外,应该把握共性需求协同和个性需求协同之间的关系;③加强沟通交流互帮、政策空间互惠、举措立体互动和绩效多元互检。为了实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河北省应积极向其他省份沟通交流学习,实现互帮互助、互学互进。同时,在制定高校科技创新政策时,努力实现政策空间互惠、举措立体互动和绩效多元互检。

科技创新论文:浅谈TRIZ理论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论文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打造国际企业的必由之路,TRIZ理论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方法,对于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创建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有助于促进企业创新成果的涌现,可以加快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的步伐,帮助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优势,从而推进电力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电力企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2012年7月,主席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要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总理继而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科技创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电力企业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骨干企业,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经济、清洁、可持续能源供应的基本使命,电力企业理应走在企业科技创新的前列。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创建世界电网的必然要求。电网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技术密集、技术创新需求旺盛的基础产业,以电力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既可以解决电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又可以提升电工装备制造业和相关产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还可以促进基础理论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以及社会公益研究。目前,我国的电力发展和能源利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尚存在显着差距,单位产值能耗是美国的4倍多,是日本的6倍。科技创新可以推进电网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电网。

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各电压等级电网中短路电流的不断增大,使得电网的安全运行受到严峻考验,电力企业只有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才有可能确保电网供电的性,有效降低台风、雷电、冰冻等自然灾害对电网安全运行的影响。电网建设早期投入运行的输变电设备即将进入老化阶段,也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对老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才有可能及时、有效地掌握设备健康状况,提高电力设备的利用率。由此可见,电力企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电网科技水平,是建设世界电网,实现电网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打造国际企业的必由之路。目前正是国家电网构建“三集五大”体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攻坚期,也是加快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深化“两个转变”的关键期,公司发展进入体制变革和管理创新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只有加快科技创新的推进步伐,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优化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落实公司宏伟发展战略,更快地实现公司“一强三优”建设目标,充分适应公司发展方式和电网发展方式的“两个转变”,科学完成公司体制变革与管理创新,从而成功建设创新型企业和国际集团。

二、TRIZ理论对推进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

推进科技创新必须基于有效的方法,正确的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创新效率,从而使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TRIZ理论是基于众多技术发展演化规律总结出来的创新理论体系,TRIZ理论揭示了创新的内在规律,贯穿于创新的整个过程中,有助于科研人员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进行问题分析,明确创新的探索方向。

TRIZ理论起源于1946年,当时以海军专利审查员阿奇舒勒为首的一群来自不同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的前苏联学者,经过5多年的时间,对25多万份专利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并对其中的四万份有的放矢的进行了重点归纳、提炼、总结和重组,在结合多门学科理论原理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基于技术系统进化原理的解决发明创造问题的实用性方法体系。TRIZ理论是一种方法,它基于知识、面向用户,提供了解决发明创造问题的途径;TRIZ理论也是一种工具,它包含了阿奇舒勒矛盾矩阵、物-场模型分析、物理矛盾分离原理、最终理性解(-IFR)、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八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4个发明原理、76个标准解法和11个效应知识库等实用性理论工具;TRIZ理论更是一种哲学思想,其对理想化、功能性、矛盾、资源、空间、时间等问题开拓了创造性思维。

科技创新论文:热能与动力科技创新论文

一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基本内容

热能与动力工程所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指热能与动力之间的合理转化。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依赖于多种不同的方式,实现热能动力或热能电能的合理转换,以促进能源的高效率利用,发挥其在提升经济效应水平方面的重要价值。结合实践经验来看,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在解决能源利用问题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当前实践中,热能与动力工程涉及多个学科,且各个学科相互关系非常复杂与系统,后期应用中还可以支持电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换,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非常良好的基础。从专业构成的角度来说,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研究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专业模块:及时是建立在热能转换与利用基础上的热能动力及其控制工程(包括新能源的开发、能源环境利用工程在内);第二是建立在内燃机及其驱动系统基础之上的热力发电机及汽车工程;第三是建立在电能转化为机械功基础上的流体机械与制冷低温工程;第四是建立在机械功转化为电能基础上的火力火电与水利水电动力工程。

二热能与动力工程对经济环境的影响

1)从经济角度来说

热能与动力工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体系中有着非常普遍的应用,涉及多个相关的行业与领域。包括电力、钢铁、金属、石油,以及建筑在内的多个行业领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均对热能有着相当大的需求。当前已形成的风力发电技术以及动力发电技术能够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动力能转化为电力,从而为电力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为社会大众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电能是整个经济发展体系中的基础与支柱,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势必会为电能的发展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环境氛围,以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新能源的有效利用是实现社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必须充分结合社会发展的现状,较大限度地利用并促进新能源的开发,以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社会经济价值。

2)从环境角度来说

结合我国各个行业领域对能源的利用现状,发电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煤炭或石油等常规能源来实现。然而,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方式无法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在此类常规能源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中,势必会排出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所产生的物质不但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也会对大众的健康造成危害。为了促进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很多时候会忽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最终对整个生态环境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当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变。而在电力生产中通过对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能够很好地缓解生产中存在的困境,通过对各类清洁能源的综合应用,减少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质,减轻环境污染,不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还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良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创新应用

1热能与动力工程在锅炉及热电厂中的应用现状

1)热能与动力工程

得益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其能够被应用在锅炉中。锅炉是由外壳以及锅炉使用过程中的电器控制系统组成,锅炉在使用过程中主要是燃烧的过程,鉴于燃烧使得锅炉产生极大的热能,在炉底安装控制器就是为了能够随时监控锅炉的运行情况,这也是保护锅炉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锅炉实际运行过程中,其自身就会形成一个自我保护系统,它会将一定的机械热能转化为其他能量以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但是,意外在所难免,往往或因为这部分转化的能量而烧坏锅炉,因此,必须要对锅炉的运行进行智能化的管理与控制,从而能够有效地使锅炉的运行精密度得到提高。

2)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及时,在节流调节中改变工作状况可能会造成不小的节流损失,但在温度恒定的条件下,截流调节的负载适应性明显高于喷管调节,因此节流调节多适用于容量较小的机组;第二,喷管调节是在满足负荷适应性的基础上,为了能够提高汽轮机的工作效率,达到平衡各种不同汽轮机的调节以及变化。

2热能与动力工程在锅炉与热电厂中的技术创新

1)在热能与动力工程研究

领域中,如何实现对锅炉在燃烧过程中热能的转化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在本领域技术创新的发展过程中,锅炉的作业方式转变为了智能式,可促进锅炉稳定性以及安全性的提升。同时,考虑到燃烧期间的空气、燃料与锅炉温度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对预设值的综合比较实现对锅炉性能的合理检测。同时,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开展模拟实验的方式,地评估锅炉内部的气体流动情况,预先设置模拟数值,评估不同速度下所形成的矢量图,按照这种方式构建仿真锅炉风机翼型叶片,以此为边界层分离关系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在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研究

领域中,可以通过合理利用重热现象的方式,根据热电厂的实际运行情况,科学确定重热系数,以达到减少能量损失的目的。与此同时,从调频角度上来说,相较于一次调频模式而言,二次调频的性更高。在电网频率保持恒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智能调节的方式对二次调频预先设置对应的方程式,以实现对机组的重分配与组合,满足控制功能的要求。

四结语

在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行业领域对于能源的需求呈现出了相当显著的增长趋势。在能源生产与利用领域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建设发展受到了各方工作人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其应用范围也呈现出显著的拓展趋势。为了充分发挥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功效,必须重视对本领域相关知识点的研究,以便真正意义上掌握热能与动力工程研究精髓,通过积极展开热能与动力工程科技创新的方式,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改善能源利用率。只有做好科技创新方面的工作,方能创造更加丰富的经济价值,同时达到缓解环境问题的目的。

五总结

本文围绕热能与动力工程科技创新方面的关键问题展开了系统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够根据实际的工作环境来灵活确定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使用方式,正确地发挥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行业领域发展水平的目的。

作者:刘德兴单位:羲和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科技创新论文:研究所科技创新论文

一西安光机所科技创新的实践

1面向国际前沿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是在契合大环境的背景下,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提出的强国策略,它直接引领着科学理论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会加快我们的发展步伐。西安光机所在推进转变观念理念、拆除围墙、开放办所、创新科研模式等方面采取的举措取得成效,放眼全球吸引凝聚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构建多种体制并存发展、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较大限度地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活力,形成了“孔雀西北飞”的良好局面。研究所秉承“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统领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强化学科优势、打造事业平台、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及优美园区环境,吸引凝聚了一批人才,为研究所创新跨越、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中有近30人入选国家“”、国家“青年”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西安光机所与国际学术界交往密切,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士等国际著名科学家都曾来所访问讲学。西安光机所与意大利合作成立了“超高速光子网络与通讯联合实验室”,与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每年向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派遣访问学者和研究生。

2面向国家需求“十一五”以来

研究所以改革创新、服务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己任,圆满完成多项国家重大任务,为“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做出了新的贡献。研制的“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有效载荷,成功获取了世界首幅分辨率优于7m的全月影像图,以及月面虹湾局部1.3m分辨率影像图。研制的“嫦娥三号”全景相机成功拍摄着陆器照片,成为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的标志。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共同研制的月基光学望远镜实现了人类首次月基光学的天文观测,开创了世界探月史上的先河。研制的成像敏感器光学系统为“天宫一号”与神舟飞船交会对接提供了导航。研制的“巡视器导航、避障相机光学系统”为嫦娥三号巡视器月面巡视实时提供导航和避障信息。研制的“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辅助卫星及着陆器定姿测量。研制的“箭载、船载、舱内外摄像机”获取了我国首次太空行走以及“天宫一号”与神舟飞船对接的珍贵影像,见证了我国航天领域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此外,西安光机所还圆满完成了光学遥感系列卫星、环境卫星主载荷研制任务,均在轨平稳运行,为国家安全、自然灾害监测与防范发挥着重要作用。步入“十二五”,西安光机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本着“特色、优势、不可替代”的发展思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了“创新2020”、“一三五”发展规划,加强前瞻性研究和新学科建设,组建起一批方向新、模式新、体制机制新的研究单元,强化重点学科专业化发展,强化创新与前沿技术研究,不断创新机制体制、引才引智,不断出创新成果、出创新人才、出创新思想,努力实现“四个率先”,发挥国家研究所的骨干引领作用,力争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面向民生需求西安光机所创新科研模式

促进科研成果就地转移转化,打破壁垒,打破条块分割,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痼疾的探索、成效以及光电产业集群建设规划得到了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赞赏。并将西安光机所光电子创新园列为陕西创新性省份建设示范点。近年来,西安光机所面向国际前沿、国家需求和民生需求,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为目标,利用研究所优越的科研条件及开放的科研环境,吸引了一批科研能力强、创业激情高、在相关领域拔尖的高端人才。西安光机所以市场和产业需求为导向,大胆创新,以“人才+技术+资本+服务”四位一体的转化模式成功转化了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光纤陀螺、3D打印机、3D投影仪、投影式血管显微仪、离子风空气净化器、T800碳纤维、智能电网用电流传感器、智能电网用光纤测温传感器等一系列造福民生的高科技产业化成果。近年来,研究所面向国家经济发展与民生需求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布局研发与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已在5个地区建立了技术转移转化基地,孵化出一批不冒黑烟、不排污水、低耗能、高效益的高科技产业公司。同时,创建了西北地区及时家天使基金,加速成果转移转化,在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痼疾上大胆实践探索,建立“高端光电协同创新示范基地”进行有效探索与实践,打造出科研成果从创新到转化的完整“接力棒”产业生态链。

二西安光机所科技创新的探索

西安光机所作为国立科研机构,肩负着时代和历史的使命,体现在面向国际科技前沿、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为此,西安光机所在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模式、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上进行了大胆而卓有成效的探索。

1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模式

西安光机所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敢于在观念、胆识和实力方面突破,以敏锐的思维和前瞻的眼光、扎实的专业和的判断来实现科研体制和机制的突破、科研方法和模式的突破、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突破,大幅提升传统学科的创新能力,加快新学科、新领域的布局。西安光机所的创新科研体制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在创新中把握好自身定位,形成了特色学科和核心竞争力。坚持产学研并举的科研模式,强调科研与市场的结合,推动研究所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科领域。

2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模式

西安光机所历来重视领军人才、尖子人才和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的吸引、凝聚和培养。“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创新中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在科技创新工程中,将人才工作置于突出地位,打破传统人才禁锢,多层次多模式地构建人才队伍。采用多元化的用人模式,形成多元文化、多元理念、多元人才结构,不搞一元化,包容各种人才,为他们创造适宜创新的条件,营造激发创新活力的氛围和环境,从而不断推进研究所学科发展充满活力,让国立研究所成为国家真正开放和创新的平台,让人才支撑研究所的创新跨越。

3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民生需要、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西安光机所通过实施政府、产业、大学之间“三螺旋互动的创新管理模式”,与地方政府、高等院校构建“院地校三极战略联盟”,当三螺旋的螺旋线相互缠绕时,创新呈现出现新的意义,当三螺旋线相互交叉重叠时,它们之间有更多的相互作用。新的组织创新正是由3个螺旋线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型的创新主体通过这些相互作用而产生,如孵化器、科技园、风险投资公司等。政府在其中起到了组织和激励的作用,产业推动着技术产业化,大学则实现着知识资本化。西安光机所积极开展拓宽院地合作、院校合作,打造服务平台,推进科技成果就地产业化,孵化出一批高科技企业,为加快陕西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进程,带动陕西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结语

在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给大数学家欧拉的信中,提出了至今仍待探究的哥德巴赫猜想,激励着一代代数学家的求索与创新。爱因斯坦曾说:“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只要充满对梦想和成功的渴望,就不要放慢前进的脚步和创新的思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是时代赋予国立科研机构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西安光机所正以在中科院“四个率先”重要讲话为指引,紧紧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同时深入贯彻“创新2020”战略规划思想,扎实推进研究所科技创新与改革发展。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勇往直前、锐意进取、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始终瞄准国际科学前沿,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民生需要为己任,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高科技产业培育发展基地、高级科技人才培养造就基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省份发挥骨干引领作用。

作者:张志军王秀菊谭家海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科技创新论文:能力评价科技创新论文

一、内蒙古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借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结合县域科技创新的目标、条件,考虑到省级区域、市级区域的差别较大,关注到有关县域数据的可得性,基于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和科技部出台的《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意见》,遵循构建指标的一般原则,并结合内蒙古80个旗县(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来设置评价指标。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根据内蒙古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本身的独特性,为了构建一个能反映其产业特点、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选择遵循独立性、代表性和统计性,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要降到低,以免影响指标体系的性。充分考虑内蒙古县域科技创新指标元素,规范地反映每个旗县的科技创新能力。

2.可行性原则考虑资料数据的可获取性;设计的指标不能太复杂,尽可能简练,易于评价;以定量指标为核心,便于地量化每个旗县的科技创新能力。

3.系统性原则构建的指标体系要,有侧重,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整体,从多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一个县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真实情况。

4.导向性原则通过设置评价指标,引导内蒙古80个旗县(市)树立发展科学创新的理念,引导县域政府采取措施促进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使每个县域都能意识到现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县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内蒙古80个旗县(市)科技创新的总体特征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内蒙古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其中一级指标三个,二级指标九个,三级指标二十二个,

二、内蒙古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推行的保障条件

(一)政府发挥宏观指导与统筹协调作用

县域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宏观指导与统筹协调的作用,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运行提供充足的保障。政府应将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推行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

(二)健全政策制度

保障体系有效的政策制度是实现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顺利推行的基本条件。县域相关部门应制定推行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政策制度,比如出台《推行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工作规划》、《关于加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推行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为评价体系的运行提供明确的指导思想,有效地解决体系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作者:李旭洋付沙宋伊环单位:内蒙古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科技创新论文:人才培养下科技创新论文

一、四川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规模相对较小

配置和分布不合理。四川省目前农业科技人才在农村人口中的比重仅为0.53人/1万人,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浙江省杭州市农业科技人员在农村人口中的比重为7.33人/1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的比重为28.73人/1万人,以色列为140人、美国为80人、日本为75人。四川省拥有高级职称的只占农业科技人才总数的21%。在配置上,拥有高级职称的农业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市、县(区)两级,而乡、镇一级则极为奇缺;在地域分布上,成都、绵阳等条件好的地区科技人才相对较多,而凉山、阿坝、甘孜州等条件差的少数民族地区则人才匮乏;在专业结构上,农学、畜牧类等传统产业的人才比例较高,而生物种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花卉苗木等新型产业、行业和新的领域,高层次人才则少而又少。

2.高层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缺乏

在四川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中,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十分短缺。特别是具有战略视野,敏锐把握学科前沿,能带领团队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的农业科技杰出创新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匮乏,占农业科技人才总量的比例较小,有一定影响的高级专家和学术带头人较为缺乏。从学历层次看,全省农业科研人才中学历层次不高,研究生学历比例仅占16%;从职称结构看,中高级职称虽占到半壁江山,但高级职称比例仅为21%。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农业科技发展,学术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高素质人才更显得缺乏,阻碍了农业科技创新。

3.缺乏稳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家队伍

现行科研单位考核和激励机制主要侧重科学研究原始创新(成果及论文)。尽管近年国家、省均把成果转化提升到重要位置,但对科技人员考核和激励机制尚未作出重大调整。长期在基层从事转化示范的科技人员,尤其是存在职称晋升和学术地位提升以及收入待遇的后顾之忧,专职或主要从事成果转化的主动性不高,转化成果的能力提升困难。目前转化工作成效突出的骨干,通常也是科研创新的骨干专家,在创新与转化双重工作的重负下,队伍难于稳定。

4.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流失严重

农业行业条件艰苦,无论是搞科研还是技术推广都很辛苦,农业科技人才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比其他行业低,生活和工作环境条件差,导致不少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跳槽到热门行业。加上农业科技单位的机制陈旧,激励机制不够,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困难,从而加剧了人才流失。近年来,非农业部门争夺农业科技尖端力量,也形成了多部门对农业科研人才的竞争。特别是一些农业科技带头人相继离开农业科技系统,造成人才外流。据粗略估计,四川省每年农业科研人员的流出率约为职工总数的3%~5%,以副研究员以上科研骨干和技术后备力量流失为主。

5.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培养和自主创新的投入不足

当前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专项资金,如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省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引导资金、农业三项工程等各类农业科技专项扶持资金等。尽管全省农业科技投入总量逐年递增,但投入占农业GDP的比重仍然较小,相对于农业科技发展需求尚存在很大缺口。一是中央财政投入缺口较大。中央财政对市州一级农科所及省级地方创新团队建设一直无资金支持;二是省级财政投入不足。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年投入仅1500万元,远低于发达地区年投入上亿元的投入力度;三是农业科技投入资金渠道单一。农业科研、农技推广体系、农民教育培训等基本上只靠财政投入,金融资金、民间资金的投入量很小。

二、四川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就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特定的培养主体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设立明确的目标,为系统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和培训的制度安排、投入保障、评价激励而采取的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的总称。从一般意义上看,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成的核心包括:培养目标设置、投入保障、激励机制、培养环境等内容,其中培养目标是核心,其他内容都是围绕培养目标而确定的。基于这个一般的理论框架,构建适合四川实际情况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人才培养目标

1.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研发人才

推进四川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形成领军型拔尖人才、科研骨干和后备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合理结构。(1)农业科技创新领军型拔尖人才的培养以农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队伍建设为重点。通过国家和部门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四川省实施的“天府英才”工程、“天府特支计划”等人才工程,以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等项目为载体,有计划、有重点地遴选支持一批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特别是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优势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并结合重大科技项目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以任务带动人才培养,加速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加快培养能够跟踪世界科技前沿的领军型农业科技创新拔尖人才。(2)农业科技创新骨干人才的培养以农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四川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在农业科技创新团队中培养骨干创新人才。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四川,结合实施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等项目,以中青年科技人才为重点,培养农业科技创新骨干人才。同时,以农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农业战略重点产品开发、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依托,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培养、引进农业科技英才。(3)农业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要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学科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农业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应通过业务培训、学历教育、学术交流、专题研修、挂职锻炼、访问、考察、外派等多种途径,进行个性化培养。同时,建立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定期进修制度,鼓励和支持在职农业科技人员脱产学习、在职进修、到国外研修深造。

2.培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骨干人才

加快推进四川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1)以中青年农业科技人才为重点,依托现有的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型农业企业、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载体,整合农科教、产学研各方科技资源,集成部门优势,统筹协调,形成农科教和产学研大联合局面,培养科技成果转化骨干人才。同时,通过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建设一批产业科技特派员团队;围绕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建设一批项目科技特派员团队,培养科技成果转化骨干人才。(2)整合一支省、市、县、乡四级混合编队且较稳定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队伍,构建基地稳固、上下联结、技术衔接、协同实施的全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新体系;基本形成符合省情、机制先进、结构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与激励机制。强化顶层设计,整合示范基地的各级转化示范平台和渠道,诸如科技110、专家大院、技术协会、产业技术联盟、科技特派员以及课题研发基地等,集结省、市、县、乡技术人员队伍,混合编队,构建稳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团队和服务新体系,培养科技成果转化骨干人才。

3.培养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加快推进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应用

(1)围绕四川省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目标,依托现有农业职业教育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专业培训、定期进修、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大力开展县乡农技推广人员岗位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培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提高农技人员使用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特别是共性关键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能力。同时,大力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分期分批选送基层农技骨干到高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进行研修、深造,使基层农技人员每年接受一次集中培训,从而培养一批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基层农技推广骨干人才。(2)造就一大批农业科技的推广经营型人才队伍。积极鼓励和引导农业科研人员和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到农业生产及时线,到农村基层组织、乡镇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中去工作,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经营人员的素质,壮大技术推广队伍力量。要注重培养农业科技企业家。鼓励支持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

4.优化科技人才成长环境

加大海外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政策,突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资源化的过程管理,加大吸引留学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资源。制定和实施引进海外人才规划,建立海外人才评价和准入制度,重点吸引农业基础研究方面的紧缺人才和农业高新技术等方面的高级人才,重点引进其研究居于国际经验丰富地位、有发展前途的拔尖人才。

5.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助力现代农业发展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和农业后继者为主要对象,探索建立教育培养、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以通过实施“粮油高产创建”、“现代粮食产业基地”、“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等项目,以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采取集中开展理论教学、现场实习等多种形式开展大众化普及性培训,培养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良好发展基础、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激发农民的创造、创新、创业活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二)四川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人才培养的投入

保障机制加强投入保障机制建设是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根本,应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投入水平。提高四川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投入,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农业重点领域紧缺、急需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为培养、造就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建立人才科研经费预算机制,列出专项资金解决农业科技人才的科研和培训等问题。必须发挥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人才培养投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的全社会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投入格局。优先支持有国际影响的著名学术带头人、青年学者和研究小组,促进基础研究与教育的结合,形成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发展环境。在农业科技创新的研发投入、研发机构组建、专利申请、新产品开发和科技合作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

(三)四川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开发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潜能,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的重要措施。从四川的实际来看,要建立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公益性科研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收入分配与激励制度。要建立符合省情的、系统的、动态的、多层次的激励机制,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从而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制定以科研质量、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标准,按照工作岗位要求,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及其转化率、项目管理水平、服务农业的实际成效、农民满意程度等多角度评价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应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的产、学、研密切合作的研发体制,并对研发项目给予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支持。落实人才激励政策,采用物质奖励、精神鼓励、职务职称晋升、利润分享、提供学习培训机会等多种手段,激励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留在农村、服务农业。采用多种方式建立农业科技人才奖励基金,对卓有贡献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重大科技成果进行奖励。保护知识产权,使农业科技创新组织和人才获得合理收益。

(四)四川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人才的培养

环境建设良好的环境对于发挥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吸引农业科技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营造宽松的制度环境,加大对硬环境的投入力度,如对科技人员给予适当从事科技开发的启动资金,重点实验室和关键项目尽可能配备先进的仪器和设备,营造良好的工作条件;提供在工作职位、项目申请、经费支持等方面平等的竞争机会,形成公平、公正的科技创新人才选拔、使用、晋升和利益分配的机制,建设能够让真正有能力、有创新意识的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在工作中,提供个人价值得到充分的承认和尊重,个人的贡献不会被忽略并得到合理回报的工作环境;提供一个能够让科研人员专心于自己所喜欢的研究事业、没有心理和工作压力,以及太多因素干扰的心情舒畅、气氛宽松、管理灵活的科研环境。

作者:万志玲向平唐江云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

科技创新论文:体制机制下的科技创新论文

1.北京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面临的问题

虽然北京地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高度聚集、资源丰富,但是这些创新平台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及时,平台整合科技资源力度较弱。在全国层面来看,北京地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联系的科技资源都是首屈一指的,但是科技创新平台在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方面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受制于科技体制的限制,科技创新平台整合资源力度有限。虽然北京市通过建构科技条件平台等方式,在整合各类科技条件平台资源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科技创新平台的资源整合和共享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许多科技资源仍然无法实现开放和共享。第二,科技创新平台开放度不够。在北京区域创新体系内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主体联系较弱,各自凭借自身的创新优势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各自为战,协同的整体效应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在相对封闭的区域创新体系下,一些科技创新平台缺乏开放、共享理念,对科技创新平台的自身定位认识不到位,导致科技创新平台的开放度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拥有丰富科技创新资源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缺少将科技资源拿出来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建设意识;二是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开放度有限;三是有着共享科技需求的企业,使用科技创新平台的科技资源意识不足,这种共享需求没有与科技创新平台的供给形成对接。第三,平台专职人才队伍不稳定。由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创新平台专职人才队伍尚显薄弱。在现有的科技创新平台专职人才队伍中,因为缺乏专门的人才评价体系,往往采用科研人员或者技术开发人员的一般评价标准,使得科技创新平台专职人员在这些专门评价体系中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不论是科研还是技术开发,平台专职人员都无法与专门的科研人员、技术开发人员做同等的评价。在职称晋升等方面,平台专职人才也会受到影响。这就一定程度导致了的科学技术人才不愿意在科技创新平台从事专职工作,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第四,科技服务和产业化能力弱。北京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总体上表现出显著的不平衡性。在科技创新的链条上,凭借丰富的科研资源,北京地区科技创新体系研发能力强。但是,与强有力的研发能力形成鲜明对比,产业化和市场实现能力较弱。以科技创新平台数量为例,北京地区在重点实验室等技术研究开发类平台中占据全国经验丰富优势,但是在技术产业化类平台和技术服务类平台建设方面,却没有体现出全国经验丰富的优势。

2.北京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

体制机制安排直接制约和影响科技创新活动。好的体制机制促进科技创新,坏的体制机制阻碍科技创新。北京地区科技创新平台面临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体现在:其一,缺乏平台建设的整体性体制安排。北京地区集聚我国最为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国家科技战线上的“五路大军”(中科院系统、高校、中央部委科研机构、国防科技系统及地方科研机构)在北京都有着重要的布局,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民营科研机构及国际组织科研机构也在北京聚集。但从政府科技管理体制的结构安排上看,由于缺乏针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机构设计或制度创新,北京地区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力度较低,整体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优势没有发挥出来,阵容强大的北京地区科技创新力量没有形成创新合力。之所以形成这种低效的创新格局,关键原因在于北京地区缺乏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的整体体制安排。其二,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机制不完善。除整体上的体制安排缺失外,北京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还面临中观层面的一些运行机制问题。比如,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缺乏多元化持续资金投入机制,缺乏科学的内部组织管理机制等。其三,与创新平台配套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科技创新平台在科技管理中是一个新事物,与之相配套的体制机制也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平台激励机制、科技创新平台绩效评价机制等方面。此外,在科技创新平台相关的法制和政策保障机制方面,相关政策配套刚刚起步、还不完善。

3.构建高效开放的科技创新平台

解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问题,在根本上需要从体制机制方面寻找根源、革除障碍,释放科技创新平台的活力。首先要加强促进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的整体性体制建设。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探索建立北京地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组织领导体制,形成整体性的制度安排。同时,在现有创新格局下,探索建立科研院所、高校及部委参与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协同机制,例如成立由科技部、发改委、中科院、教育部及高校等科技资源供给方、管理方组成的“北京地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委员会”,对北京地区科技创新平台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和部署,制定科技创新平台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甚至确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大项目,协同推进北京地区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集成。同时,积极引入大型高科技企业,把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结合,形成良性科技创新平台治理体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初期,由于资金缺乏、社会认知不足,需要政府凭借政策和资源整合的优势,为科技创新平台提供引导发展动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科技创新平台全过程都是在政府引导下进行。当科技创新平台进入成熟期,市场应发挥主导作用,而政府应适时退出,避免出现“兼做中介、控制中介、代替中介”现象。其次要健全科技创新平台内部运行机制。在科技创新平台利益分配机制方面,可以通过签订协议等形式,对利益分配作出合理确定;利用产权实现利益分配,尤其是把无形的产权(知识产权),通过推行技术成果参与分配、科技人员持股、技术作价入股等方式,实现科技创新平台人员利益分配,为平台长期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激励机制。完善创新平台内部管理机制,改变单一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借鉴浙江省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成功经验,北京地区一些科技创新平台可以建立董事会、理事会、会员制等制度,通过股份制和会员制的形式,实现科技创新平台的企业化管理。将“虚拟组织”模式和“实体组织”模式相结合,因地制宜地选择科技创新平台的组织模式。改变政府单一的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使科技创新平台获取更为广泛的经费支持。北京地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还可以考虑分类进行(如分行业、分区域建设),体现出差异化的创新特色服务。要完善科技创新平台相关配套体制机制。优化科技创新平台激励机制,改革科技创新平台专职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的实绩作为岗位评聘的主要依据;可以考虑通过财政、税收、土地、信贷等政策工具,加大对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持。建立创新平台动态绩效评价机制,对科技创新平台实行动态考核,把成果产业化和科技服务作为衡量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指标,给予更大的评价权重。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科技创新平台与使用单位、用户之间的信息无缝隙对接。

作者:赖先进单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

科技创新论文: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论文

1加强科技创新多元化科技投入平台建设

2014年上半年,石家庄市全部财政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完成373.4亿元和197.2亿元,分别实现了9.5%和19.3%的增长,总量均居全省及时。石家庄市经济发展领域实现了多个及时,多数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量和增加值利润率均居全省及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居全省及时;民营经济综合指标排位居全省及时。但应看到,石家庄市科技创新环境的薄弱环节的关键仍然体现在科技创新投入的不足上,主要有政府和企业在资金技术等投入上不够,金融方面力度支持不够。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科技投入体制对于提升石家庄市的自主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因此,政府要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为企业获得国家、省创新基金(资金)提供保障;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严密组织认定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落实“石家庄市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政策,提高“石家庄市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额度,向协作银行争取放大授信额度。积极开展企业知识产权作为质押贷款服务,加大对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引导企业投入民间资本。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与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辩证施策,挖潜增效,紧抓项目不放松,千方百计稳增长,持之以恒促转型,扭住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努力为全省发展大局挑重担、作贡献。

2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人才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石家庄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和发展,其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科技活动人员的规模增长缓慢,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水平;二是如何能够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干事创业谋发展。其实质就是关于人才引进和人才激励的两个问题,从两者的关系来看,前提和基础是怎样留住人才,最根本的还是如何激励人才。因此,石家庄市首先必须要尊重人才,具有人才首位意识,在此基础上切实提高现有人才的福利待遇,使其在本职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从而为能成为石家庄市的一名科技人员感到自豪。据资料显示,石家庄市在平均工资和科研人员的平均工资上均不具备竞争力,与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较大。留住人才很重要,吸纳科技人才和引进“对口型”人才最重要。根据科技创新的特点结合石家庄市科技进步的环境、优势、领域、行业等综合考量,新能源、创意产业、高效农业是促进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所以,这些方面的人才是重点的引进对象。另外,在科技管理、信息技术与资本运作等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也是重点引进对象,特别是确实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尖端创业创新的领军人才。大力推动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积极落实企业各项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政策,为领军人物、团队创新创造有利条件,激发科技领军人物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创新活力。积极推动企业与院士对接,积极建设院士工作站,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交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为推动石家庄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3加强科技创新工程实施和创新

体系完善平台建设大力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围绕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创新型(试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引导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投入、研发、技术转移和受益的主体,引导企业走创新驱动之路;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鼓励企业加大知识产权投入,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重点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专利示范企业。加快产学研紧密结合,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环境,有效落实技术开发费加计抵扣、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科技政策;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石家庄市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十条措施》。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建立完善创新型县(市)考核机制,制定《创新型县市区建设考核办法》,对县市区进行考核,分中部、东部、西部对各县(市)区进行了考核和排队,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将石家庄市重点产业发展和国家、省产业发展战略紧密衔接起来,通过实施国家、省重大项目和市“九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技术联盟,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生物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加大传统产业嫁接改造力度,推动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应用推广工程,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和落脚点,加快科技惠民技术攻关与示范推广,让更多的科技成果惠及民众。

4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繁荣程度,也是财政收入的“晴雨表”之一。2014年以来,石家庄市坚持将其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出台了一系列新政,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大力推进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培育新兴服务业,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提高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国际化水平,收到明显实效。2014年石家庄市服务业保持稳中有升态势,夜经济、会展、电子商务等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有效拉动了内需增长,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或将达9.5%。亮点纷呈、遍地开花,服务业真真正正成了全市经济增长的“新高地”。与此同时,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业态,会展经济也越来越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石家庄国家动漫博览交易会、正博会、药博会、石洽会、茶博会……透过这一长串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个集商务活动、会议展示、观光旅游、对外宣传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已经越来越走近普通市民的身边,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石家庄市的电子商务发展也开始渐入佳境。2014年3月,石家庄市成功入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成为全省入选城市。按照2014年出台的《省会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石家庄市将加快实施城市共同物流配送体系等12个项目,提速南部综合物流、正定商贸和西北物流3大省级物流集聚区建设,推进第三方物流和制造业联动发展,打造国家重要物流节点城市。石家庄市近年来谋划的一系列电子商务重点支撑项目,或将由此获得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此举也必将为全市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更强劲的动力。石家庄市积极推进环保设施升级改造、开辟新板块、拉长产业链,实现转型升级的同时,继续在淘汰落后产能上做“减法”,通过“腾笼换鸟”重构产业新格局。从2013年开始,集中拆除了西柏坡高速两侧35家水泥企业,减少水泥产能1850万吨,比原定计划提前3年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打开现代产业体系的通道。目前,石家庄市已在这些水泥企业旧址上,谋划建设了石家庄西柏坡绿色产业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业、文化产业。光谷科技园、河北长城影视动漫旅游创意园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项目已在顺利推进中。自2012年以来,石家庄市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42项,总投资559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82项,总投资271亿元;竣工项目56项,总投资220亿元,成为调结构、转方式的生力军。与此同时,由于聚集效应的不断加强,各种类型的经济开发区、园区、园中园成为经济发展的“龙头”之一。从项目谋划上来看,未来五年仅23个工业园区所谋划建设项目即达239个,总投资5043亿元,储备较为充分;另外,从规划面积上看,园区亦仍有摆放项目的较大空间,超千亿元的园区达到5个,超500亿元的园区5个。

作者:兰会来张丽萍孙乃瑞韩璐王玉辉单位:石家庄市科技信息研究所

科技创新论文:绩效考核科技创新论文

1、绩效考核实施办法

1.1科技成果考核科技创新成果包含科研项目成果、职工“五小”发明成果及职工及申报专利等。科技创新管理办公室每月汇总各单位上报的科技成果,由科技创新成果鉴定小组完成成果的评审、鉴定,科技创新管理办公室根据评审意见及鉴定结果打分,月底将考核结果汇总并提供给企业管理部,企业管理部将考核结果纳入当月绩效考核。1)绩效考核实行月度考核。鉴定小组根据上报的科技成果在当月25日至月底现场验收,按照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推广应用范围、实用性、解决安全问题等进行评审、鉴定。2)月度考核周期为当月26日至下月25日,各单位随时上报本月的科技成果,当月25日以后上报的科技成果计入下月科技创新项目。3)项目考核得分根据项目数量、类别、级别得分,计入各单位当月绩效考核。

1.2绩效考核激励办法1)绩效考核激励包含每月各单位科技成果完成情况及每季度各单位科技创新项目综合积分两方面。科技创新管理办公室于年初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下达各单位月度及年度科技创新成果任务,每月底按照各成果单项分值表进行整理,汇总出各单位的当月得分情况并进行排名。每月各单位科技成果完成情况按照“1分1项1‰”的原则与工资直接挂钩的办法实施。具体为:未完成一项扣除1分,多一项记1分;1分按照各单位当月结算工资的1‰进行加减计算,并最终计入当月各单位工资结算总额。每月各单位科技创新项目根据综合积分排名“只奖不罚”的原则执行。具体为:综合积分排名前三的单位或个人依据相关文件奖励标准给予相应奖励。2)每年进行一次全矿范围内的科技成果评比和表彰大会,年度创新奖励项目从每月评定的创新成果同等级中评选。3)年度创新状元、创新能手和创新单位根据创新项目数量、创新项目的经济效益、项目的推广范围、项目的实用性等综合得分进行评比选出。

2、科技成果推广

1)由科技创新管理办公室月底汇总当月鉴定通过的科技成果,进行评比、筛选、确定全矿范围内较好的创新项目并下发各单位,由各单位按照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推广应用。2)科技创新管理办公室每月25日至月底对各单位的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情况进行打分,每应用一项加5分,每减少一项扣10分。

3、取得效果及存在不足

黄陵二号煤矿科技创新在未实施绩效考核管理之前,全矿科技创新成果不足100项;自2012年科技创新实施绩效考核以来,全矿共收集并鉴定通过395项科技创新成果。职工科技创新主观能动性有了很大提高,全员创新氛围浓厚。绩效考核管理实施期间个别单位抱着完成任务,不扣分、不影响工资结算的态度,上报的材料质量不高,存在格式不完善、文字说明太简单、缺少图片或原理图等问题,这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与完善。

4、结语

绩效考核在黄陵二号煤矿科技创新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实现,使得二号煤矿科技创新活动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开展,二号煤矿的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极大地提高了二号煤矿科技创新管理水平。

作者:钟祥熙单位:陕西黄陵二号煤矿有限公司

科技创新论文:金融支持下科技创新论文

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作用机理

首先,金融为科技创新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核心是资金支持。资金支持可谓贯穿于企业科技创新过程的始终,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推广阶段都需要大量资金才可以正常运转,而这些资金除了部分依赖政府补贴、企业自筹外,大部分需要向金融机构融资。金融机构通过不断注入资金保障研发的持续性,缩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期,加速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进而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步伐。其次,金融机构利用信息收集优势,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识别和筛选,力求创新项目的风险和收益相匹配,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科技创新项目普遍具有持续时间长、资金需求量大、收益滞后期长等特点。金融机构利用信息收集方面的优势,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待建项目进行的分析和判断,对预估收益高、风险相对小、市场前景好的项目进行投资,以期获得更高的回报。专业化的风险投资机构对科技创新项目的审查则更为严格,只有市场前景广阔、投资回报丰厚且风险可控的项目才能获得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支持。,金融业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的诉求拉动了科技创新。随着金融电子化和网络化的发展,金融业越来越需要近期、最精准的机器设备和的技术手段作支撑,来帮助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并取得竞争优势。这就要求科技创新企业和人员不断研发新的技术和设备,从而拉动科技创新。

二、河北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效果还不明显,资金问题仍是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短板。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门槛偏高与国内发达省市相比,河北省金融业发展相对落后。截至2013年末,河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4.7万亿元,营业网点10503个,从业人数达16万余人①。而金融业相对发达的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9.6万亿元,营业网点11667个,从业人数超过22万人②。河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传统的信贷业务为盈利手段,经营上强调信贷资金的“安全性”,规避风险的意识较强。然而,科技创新企业大多成立时间较短,缺乏信用积累,资产结构中无形资产占比较高,难以向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抵押品。因此,科技创新企业很难达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要求,也就无法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支持。在河北省科技经费筹集总额中,金融机构对科技活动的贷款占比在2003—2008年间均低于10%,不仅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且远低于企业自筹资金和政府资金在科技经费筹集总额中的占比。这表明,河北省科技经费的来源主要依赖于企业自有资金,政府投入仅仅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而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效应并未显现。

2.资本市场功能未能有效发挥资本市场不仅可以满足企业的大额资金需求,而且能够帮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美国85%的高新技术企业都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河北省科技创新企业则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和政府拨款来获取资金,很少有企业能够上市融资。主板市场的上市门槛高,资本规模小、盈利能力不稳定的科技创新企业只能“望市兴叹”。创业板市场虽然放宽了上市要求,但监管严格,真正能够通过创业板上市融资的科技创新企业数量有限。截至2014年6月末,河北省创业板上市公司只有7家,分别是恒信移动、建新股份、先河环保、晨光生物、常山药业、汇金股份和汇中股份,7家公司IPO筹资总额共计41.8亿元①。另外,部分科技创新企业对于上市融资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认为上市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均需向社会公开,而且担心重大经营决策要由股东大会投票表决,会丧失对企业的控制权,这也构成了企业上市融资的障碍。

3.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风险投资的特点在于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创建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具有投资偏好,通过高风险的股权投资获取超额收益。风险投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科技创新企业的资金缺口。然而,河北省的风险投资机构数量有限,根本无法满足科技创新企业在前期孵化阶段的融资需求,最终可能导致创新项目流产。2001年3月,河北省成立了及时家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截至2012年末,河北省本土的风险投资公司有20余家,其中民营风险投资公司占比不足三分之一。河北省风险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存在投资经验缺乏、项目评估水平较低、风险资本退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风险投资机构对科技创新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同时,部分风险投资机构比较关注企业的短期盈利,与创新企业收益滞后期长的特点不相称,造成科技创新企业的经营压力过大,也影响了企业引入风险投资的积极性。

三、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对策建议

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而金融体系可以通过资金支持、项目甄别和需求拉动等多种渠道推动科技创新。河北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企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方面有待完善。针对河北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1.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内在的风险收益偏好与科技创新的需求不匹配,导致科技创新企业无法更多地取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支持。为了缓解资金供求双方的这一矛盾,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针对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企业和创新项目,提供差别化的金融服务。对部级和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重点给予信贷支持;对部级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高附加值产品及关键技术创新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对技术含量高、成长空间大、发展前景广阔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适当给予政策倾斜,符合条件的可以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其次,建立独立的科技创新企业信用评级体系。针对科技创新企业成立时间短、预估收益高、投资风险大的特点,金融机构应将其与一般企业的信用评级区别开来,制订专门的信用评价标准,为科技型贷款的发放提供科学的依据。,创新担保方式,允许科技创新企业采用无形资产作抵押。对于科技创新企业而言,由于在创业初期固定资产价值低,难以向金融机构提供合格的抵押品。相反,科技创新企业的无形资产增值潜力大,是名副其实的核心资产。金融机构可以联合专业化的资产评估公司,对科技型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估值,再根据企业信用评级,核定无形资产的价值和抵押率。

2.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注重创业板、中小企业板市场发展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相比,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优势更为明显。科技创新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可以获得长期、大额、稳定的资金来源,从而保障创新过程的持续性,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同时,投资者的外部监督会有效约束科技创新企业的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率。河北省有关政府部门应加强与证券交易所的沟通和联系,加大信息宣传力度,培育、鼓励并支持实力雄厚、盈利能力稳定的大型科技创新企业到主板市场上市,而资本规模小、成长性好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则应努力抓住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市场的融资机会。

3.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机构一方面凭借其信息优势,在众多的科技创新项目中甄别出项目,向其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利用其丰富的企业经营实践经验,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的管理和运营模式。因此,恰当、适量地寻求风险投资的支持,有助于科技创新企业的健康发展。具体对策包括:其一,风险资本的筹集,在监管到位、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由政府部门牵头,同时吸引金融机构、大型国企甚至个人闲散资金加入。其二,逐步增加民间资本在风险投资中所占的比重,提高风险投资的民营化程度,使民间金融成为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重要补充。其三,创新风险投资模式。天使投资作为风险投资的一部分,通常由个人投资者对小型初创企业或者具有独创性的项目进行一次性的前期投资。天使投资的存在,弥补了风险投资只对大型企业或是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项目进行投资的局限性,它可以对一个有构思、有创意的小的科技项目进行投资。积极创建类似天使投资的风险投资新模式,有助于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

作者:马丽华赵静单位:河北大学北财经大学

科技创新论文:高校师生创业型科技创新论文

1高校师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发展现状

在社会创业群体中,高校师生具有知识创新优势,是创业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所有人,是社会具创新能力和创业激情的群体。高校师生的创业项目通常都具有市场的技术经验丰富性,掌握研发产品的科技核心技术。依托高校优良的科研资源和创新环境,创业团队能够提前了解行业的科技发展动态,对市场的需求有高度灵敏度,通过研发合作形成高效的团队。

1.1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创业活动党的十八大提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国家积极鼓励高校师生结合专业学科知识和优势研发创新能力开展创业活动。国家主席在致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的贺信中强调指出,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在致辞中谈到,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的新浪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国务院九大部门出台了2014年《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在2014-2017年实施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也提出,通过提供创业服务,帮助和扶持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1.2高校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家通过“211工程”、“985工程”等专项工作,对高校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持续加大。高校对服务社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成效开始显现,科技研发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高校承担国家各类科技攻关项目,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越来越大。自国家设立科学技术奖以来,至2009年,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共489项,占授奖总数的52.3%;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共1191项,占授奖总数的37.0%;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共3044项,占授奖总数的30.9%。2013年度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中,全国高校共获得169项奖项,占通用项目总数246项的68.7%。高校师生的持续研发创新活动,使得高校的科技创新优势在国家科技创新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1.3创新竞赛和创业教育的开展高校开展的创新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协同合作、创业精神综合素质的学科性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社部、中国科协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国内最受关注、具代表性和示范性的大学生竞赛。目前有1000多所高校200多万大学生参与展示创新竞赛。2014年共青团中央等五部门决定,共同组织开展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进一步促进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各高校积极探索实践,制定创业教育规划制度,开展教学工作。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九所高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2012年,教育部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中明确,高校应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把创业教育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内容。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开展的KAB创业教育项目,已在100多所高校创设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培训20多万名大学生。

2大学科技园的SWOT分析及对策

大学科技园结合高校科研优势与社会产业资源,推动了市场经济发展,为国家科技研发、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了重要平台。到2014年,科技部、教育部已认定十批110余所部级大学科技园。各省市也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大学科技园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发展,为高校的优势学科建设、科研成果产业化、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本文采用战略规划管理的态势分析法(SWOT分析法),对大学科技园促进高校师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按照影响因素构造SWOT矩阵,相应提出实施策略。SWOT分析法是战略规划管理的重要分析工具,针对研究对象的内部因素-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和外部因素-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相互匹配加以分析,从中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决策。

2.1内部因素-竞争优势分析科技部和教育部协同推进的大学科技园建设,在服务我国新形势下的经济转型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大学科技园积极推动高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创新创业人才、促进高校教育改革、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截至2010年,部级大学科技园有可自主支配面积814.5万平方米,入驻在孵企业6617家,累计转化科技成果4606项,在孵企业申请专利5603项,其中发明专利2333项。2014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4家部级大学科技园共同发起成立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研究会成立。研究会将总结各高校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和运营经验,汇聚各类资源,为促进大学科技园的科学规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教育部2010年《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主要依托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大学科技园可以整合高校研发创新资源,利用教学实习基地、工程实训中心等载体,帮助高校师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高校通过大学科技园孵化服务平台,提供高校师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的软硬件支持,开展大学生创业指导和实习培训。大学科技园内工商税务、人才服务、银行投融资等专业平台,政策咨询和项目辅导等服务体系,完善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就业创业”培养服务链储备了的创新项目和创业团队。

2.2内部因素-竞争劣势分析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发展中,存在体制机制、管理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等现实问题。首先是运营体制问题,高校的资产经营公司出资成立“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负责统筹规划、建设开发、经营和管理大学科技园。由于涉及到国有资产,大学科技园在运营管理中受到政府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科技部门等政策管理的约束限制,影响到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的正常经营和运行效率。其次是管理服务问题。当前大学科技园的管理运营人员的构成相对单一,造成大学科技园发展的“软件条件”不足。陈赟畅等对大学科技园的调研发现,管理人员中只有12%的人员有企业管理的经验或从事过企业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对于大学科技园入孵企业提供的资金支持、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不够完善,导致孵化工作能力不强。再次,大学科技园对于高校的的创新成果转化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专利成果为例,《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报告(2010)》统计,1985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高校专利申请年平均增长率19.8%;专利授权年平均增长率26.0%。但是,专利转化率普遍低于5%。很多原创型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由于资金配套、管理服务等原因没有实现产业化。

2.3外部因素-机会分析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协同创新计划,是2012年教育部在高教系统继“985工程”、“211工程”后实施的第三项国家战略工程。2011协同创新计划的目的是让“1+1>2”,项目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构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由高校牵头,联合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等优势资源,2013年国家培育了167个协同创新中心,最终十四个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为“2011计划”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价值内涵对大学科技园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协同创新要求高校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为大学科技园提供了发展的理论依据,为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社会的价值认同。其次,协同创新要求以任务为纽带,跨学科、跨高校、跨地区的协同发展,组织方式的转变打通了高校部门分隔的管理方式,促进了大学科技园服务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的活动实践。第三,高校内部创新资源和企业、政府的创新资源通过大学科技园平台有机融合、共享发展,为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资源保障。

2.4外部因素-威胁分析在世界政治复杂多变,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的外部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总体良好,同时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首先,国家经济形势整体向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6%,高于第二产业0.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其次,我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政策有待改善。基于2002-2012年的数据,清华大学《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创业环境与政策》报告显示,我国的创业环境在参加全球创业观察的6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36位,居于中游水平。我国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总体上逐步改进,在金融支持、政府项目、商务环境等方面的服务现状亟需改善。

2.5促进高校师生科技创新创业的行动对策基于大学科技园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SWOT分析,本文对SWOT矩阵分析模型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组成的四种战略组合,提出大学科技园促进高校师生科技创新创业的行动对策。跨组织知识共享网络具有社会关系性与信息技术性、知识保护与知识共享共存性。高校师生科技创新创业工作,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以大学科技园为孵化服务平台共同扶持和推进。高校师生科技创新创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聚集创新创业人才、储备创业项目,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效日益显现。政府部门出台高校师生科技创新创业的专项政策,成立人社、科技、教育和财政多部门联动的专设机构,建立协调督查机制,分类细化评价体系和具体考核指标,以监督落实、健全完善管理工作。按照高校师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发展规模和孵化阶段,政府配套优惠政策,落实资金奖励、税费减免等孵化工作。政府与高校合作,依托大学科技园建设孵化办公场地及相关配套设施,配备专业人员和创新创业导师提供政策落实、项目申报、自主知识产权申报工作。对科技创新性高、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项目设立专项基金,给予资金资助和奖励,助推创新创业。制定高校师生创新创业名录,实行专项采购制度。高校师生创新创业工作需要高校的行政财务、教学科研和孵化平台各部门协同合作、分工负责。由分管工作的校级领导统筹各成员部门组成工作领导小组,协同合作校内创新创业的教育资源和创新平台,以任务导向开展工作。①高校制定政策文件,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资金奖励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②教务处组织结合专业学科特点和创新创业特色的素质教育理论教材,强化实习实践和案例互动教学,通过师生的理论学习和教学互动,共同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③高校组织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交流学习,邀请社会专业人士、行业专家组成专兼职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④成立由团委主导,学生处、教务处和财务部门合作,多部门协同负责的机构,开展创业实践比赛,创新竞赛等活动,进行创业模拟实践培训。⑤由大学科技园牵头负责,协同行政管理、资产财务部门成立专门机构,配备创业导师和工作人员,以科技产业化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目标,负责高校师生科技创业项目的公司运营和扶持政策落实工作。知识协同创新主体可以通过人才流动、项目合作、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实现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大学科技园应理顺与高校的关系,按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产权关系,确立资产关系中的责权利的关系,组建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公司,完善利益分配、产权激励的机制。创业创新培养载体的建设,要加强协同创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鼓励大学科技园与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互聘专家担任研究员,形成人才交流互动,创新创业成果共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3结语

高校师生科技创新创业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资源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以大学科技园为孵化服务平台共同扶持推进。高校提供人才信息、科技成果和科研设施等支撑体系。地方政府提供社会保障、专项资金、配套公共设施等优惠扶持。政府、高校和社会资源多方主体,协同互动,以大学科技园为孵化服务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共同推进高校师生科技创新创业工作,加速高校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应用。

作者:刘广余文博韩啸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科技创新论文:低碳酒店科技创新论文

低碳酒店对于传统酒店来说则是新生事物,因此,首先需要在行业内创新观念,树立低碳酒店发展理念,制定低碳饭店发展策略,改变经营方式,强化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节能意识,树立节能、全员节能新理念。其次,要将低碳发展理念贯穿于饭店经营活动和管理工作中,研究和制定有效的低碳节能管理体系、评价体系、考核制度、奖罚制度等,使管理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从思想上自觉地树立起节能环保的低碳意识;再次,对消费者而言,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需要变革和创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需要科技创新,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所谓低碳酒店,就是基于低碳技术创新的现代酒店业的转型升级,即通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技术的创新及其运用.

发展低碳酒店,首先应该从建设酒店的低碳建筑开始,采用先进的设计和建材,贯彻低碳设计、低碳用材、低碳构造、低碳用能、低碳运营、低碳排放等低碳建筑思想,如,应充分考虑建筑的节能性,运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源等技术;采用屋面节能技术,外墙及门窗保温技术,使用节能照明系统等;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对原有酒店进行必要的技术和设施改造以降低能耗和碳排放。酒店行业是一个能源和资源高消耗的行业,因此传统酒店向低碳酒店转型的核心就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采用可再生低碳绿色能源的使用,同时降低资源消耗,这方面国内外的一些酒店正在进行探索和尝试,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太阳能发电。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太阳能电池板较大的生产国,其太阳能光电产业生产总值更是占世界的30%,

(2)太阳能热水。现在,很多酒店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设备,

(3)污水源热泵中央空调及热水系统。城市污水是北方寒冷地区不可多得的热泵冷热源。

(4)地源热泵工程。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既能供热又能制冷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

(5)中水回用处理工程。中水回用处理设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工艺处理,可使各种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达到生活用水甚至饮用水的指标要求。

(6)推广采用节能灯具。如,用节能灯、LED灯替代传统照明灯具,这方面在绝大多数酒店已经得到了推广和运用。

通过综合利用科技创新达到低碳节能从而初步建成低碳酒店的天津京蓟圣光万豪酒店在“低碳环保”理念的推广上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与认可。酒店所选用的装修材料全部为绿色建材,酒店设置生态健身跑步机,可将动能转化成电能,运动三十分钟所产生的电能可供一台笔记本电脑工作一小时。根据IPCC国际碳排放标准计算,圣光万豪酒店一年就可以减少碳排放达2000余吨。在2013年,该酒店获得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

总之,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逐渐以绿色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替代化石能源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应运而生,并将成为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有些专家认为这将是人类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开始。因此,建设低碳酒店正是顺应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二十一世纪酒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观念和科技创新则是推动低碳酒店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必然途径。

作者:李丽君单位:广东培正学院

科技创新论文: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论文

1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我国农业机械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集体经营到分散经营、从小型化到大型化的发展历程,只有近几年才进入了较快发展进程。多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不平衡,有的地方发展发展发展较快,有的地方发展较慢,平原地区发展快、山区丘陵地区发展慢。因此,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依然是靠天吃饭、人力生产,农业生产效率低、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不高,农民劳动强度大、收入低。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主要粮食作物的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更加依赖于农业机械化作业,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成为破解“三农”问题、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2我国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创新的动力不足、发展不平衡我国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方面受政策和资金制约,急于应用型研究,缺乏基础性研究。基础性研究的不足,导致应用型研究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往往只能是在某一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但不能做到发展。2.2投入不足、经费短缺,科研水平不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许多领域的科研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在农业机械化领域,政府投入少,经费短缺,导致发展不平衡,农业机械科技领域的研究应用与发展滞后,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2.3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力量薄弱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的主体主要是各级农机技术推广人员,且大多数是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这些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知识更新慢,工作经费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导致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动力、创新水平受到限制。由于多年农机科研部门效益低下,造成大量人才流失,大中专学校也关闭了农机化专业,也造成了农机科研人才的不足。

2.4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与现代农艺要求存在一定矛盾我国地大、面广,作物种类多、耕作方法多。因此,农业机械化必须满足多种作物、多种耕作方法,才能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这样就对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能够适应多种农艺要求。因我国的农艺方面的特殊要求,导致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与现代农艺要求存在相互制约的矛盾。

3实现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措施

3.1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机械化社会服务体系国家应自上而下建立健全各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应定位为公益服务类,由各级政府保障必要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并要调整和录用农机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农机化技术推广、安全监理工作,做到人员和经费双障。引导农民、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紧密协作,成立以村级为主的农机服务组织。各级农机部门要为农机企业和农机服务组织牵线搭桥,形成政府、农机企业和农机服务组织同台共舞、共同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新局面。

3.2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化科技保障体系根据国家有关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国家公益性农机服务机构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各级农机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无后顾之忧,能够全身心投入农机化服务工作之中。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既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又要充分调动社会和个人资金投入,既要做好农业机械化应用领域研发,又要着力加强基础性研发。加大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经费投入,着力做好对农民,特别是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的培训工作,本着普及农业机械化技术、注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原则,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做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研发、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使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创新能力尽快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3.3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化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必须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各级农机安全监理部门要认清形势、积极工作,大力宣传有关农机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采取多种形式向农机使用者传授农机安全生产知识,加大农机安全监理执法力度,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层层建立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开成更为有效、更为广泛、更为明确的农业机械化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各级农机监理部门要加大农机安全执法力度,对“黑车非驾”、违法载人、酒后驾驶、客货混载等严重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治理和整顿,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4增强做好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的责任意识各级农机技术推广人员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和发展意识,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创新相结合,将示范基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建设成为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普及应用的展示窗口。各级农机技术推广人员要树立创新观念,积极为农机生产厂家提供用户意见与市场信息反馈、产品性能、培训、推介、售后等服务;为农民提供各种新型农机具的技术咨询、推广、维修等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多方位服务。抓好农机化技术推广宣传工作,充分发掘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发、农机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典型,加强工作交流与合作,形成工作整体合力,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建立良好基础。抓好农机农艺融合。不断探索农机与农艺结合的路子,通过努力研发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实现标准化生产、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通过机艺高度融合,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综上所述,建设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只有理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才能发挥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的作用,推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作者:靳化有单位:集安市花甸镇农机管理服务站

科技创新论文: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科技创新论文

一、何为素质教育

完善人的综合实力的教育就是我们讨论的素质教育。它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灵得到的发展,借以讲解文化内容,教育出健康、有知识文化,并且拥有专业技能的高级人才。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特征、内心得到充实快乐,潜能获得迸发、创新意识得到觉醒等都作为素质教育关注的重点。

二、何为创新

创新就是创造新鲜的事物,破除落后的、不好的。主要涵盖创新精神、善于创新的人格以及开拓创新行为的能力。而落在大学生身上,所谓创新能力就是在学习知识步入实践时,能够合理地对内容做到理解运用,甚至提出新的思想、见解、摸索出新的规则和方法。也因为这个原因,对学生创新的能力的不断培养是大学素质教育的命脉。没有创新的生活,不会有前行和发展。

三、大学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所在

(一)促进民族更加富强一个国家的灵魂,不是别的,就是懂得创新。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支持,可以让我们的国家、民族更加富强。放眼历史轨迹,都向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就是,科技上博的头筹,才能快速崛起,才能不断超越。要做到提升科技的实力,就要拥有科技创新型的人才,从大学生入手,培养他们怀有一颗创新的心。要明确学生他们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民族息息相关。

(二)时代给予的挑战科技时代来临,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要想适应当代社会,以及在未来社会稳步前行就一定要做好准备。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理论的知识,还要随时做好准备迎接更加多变的环境和当大批的新兴资源、信息挤尽眼球的时候,要在最快的时间内适应,发展;还要适时地进行改良,创新。“科教兴国”绝不只是说说而已。

(三)提升大学生自我人生价值大学生在一些促进创新能力的竞技比赛或者实践活动期间,学习了团队协作、探索分析当多个领域的技能,这些都是人生难得的经历和财富,有利于大学生们在人才竞争的市场中掌握主动权和拥有提高自身竞争价值的砝码。再者当下,涉及到就业这个隐藏着无限压力的字眼,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在校园的时候就计划毕业后,为自己打工,创业。而如果在毕业之后再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头脑就太晚了。在校园里,通过各式各样的科技创新的活动,学生可以提前进入到类似的模式,为今后立足社会,或者是创业奠定基石。可以少走一些没有价值的弯路,学生也在此过程中,一步步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

四、培养过程中常见的误区

应该注意学生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差异,不能运用统一的方法去培养。事实上只有一部分的学生天赋里携带着创新的因素,其余的大部分学生由于多年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本身的潜能是没有被解放的。所以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的顾及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这样才能挖掘学生不同方向的潜能,组合成为科技创新的团体,每个人都发挥较大的实力。另外需要关注的就是思想道德上的指引,不能一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忽略诚信的教育,要明确创新要建立在诚信和不违背社会发展的利益的前提下,不能只追求标新立异和自我利益。

五、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能力,提升素质教育措施

(一)充分的物质资源保障学校要尽力为学生举行一些科技创新的活动提供物质方面的有形支持,如果空有想法没有足够的费用去落实开展,那么很难取得一些实质性的效果。学校务必要保障科技创新方向的资金的充足,进行一些必要的投入,可以采用定向基金的形式或者借助社会各界的支持。财政方面一系列相关的措施甚至奖励机制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校园里掀起一场科技创新的浪潮。

(二)营造氛围一些学校在学分的设置上引用了创新类学分的计分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凭着自己的爱好、兴趣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一旦获得了成果就会计入到学生的学分,还可以参与一些评比和评优的活动。这样积极向上的科技创新的氛围会吸引更多的有能力有头脑的大学生。人才的培养也会事半功倍。

(三)发挥教师的引导职能老师的培育和引导对于学生接纳、有效运用科技创新技能是尤为重要的。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引领作用,打造优异的教工团队,让教师拥有先进的思想,成为科技创新的先行者,教师拥有良好的科技创新实力,指引学生才会更加掷地有声。课堂上教师也要引导学生避免盲目接受新的知识,要多想为什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散思维。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就是最有效的途径。

六、结语

科技创新无疑成为了振兴民族、促进时展、科技发展的要求,而我们的政府也是大力宣传引导各界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就是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指引培育是迫切的,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社会前行的强劲推动力就是高质素人才的培养计划。我们必须的落实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不断更新完善教育理念,培养具备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从而使其在未来的国家体制创新确立进程中发光发热,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鲁皓单位:山东大学

科技创新论文:地方文献情报服务科技创新论文

1开展地方创新科技文献情报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障碍

1.1情报所缺乏主动服务地方科技创新的意识长期以来,受体制的影响,地方科技情报研究所一直处于封闭运行的状态,弱化了社会服务职能,缺乏一定的主动服务意识,使得广大技术人员与情报所之间存在沟通不足的问题。大多数企业没有足够的信息资源以供产品创新、技术改造使用,同时企业又不能充分利用情报所丰富的技术信息资源以及文献情报资源,使得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阻碍。目前,很多情报所通过建立虚拟资源共享平台,使得技术人员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更加快捷多样。情报所只有通过积极参与地方科技创新,并不断引进外部技术资源,才能确保自身能够得到稳定发展。

1.2文献情报服务的传播范围不广且服务质量偏低一方面,某些地方科技情报所缺乏对所收集到的科技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使得信息资源的率不高,针对性不强,总体服务质量偏低。另一方面,某些地方情报所没有对所创立的信息期刊作标号处理,只是借助财政经费来进行创立工作,缺乏自我造血能力,导致很多工作虎头蛇尾,后劲不足,加大了地方情报所进一步发展的难度。在传播信息资源的手段上,主要借助会议、调研以及科技活动等,传播范围的窄小使得信息传播共享度不高。

1.3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由此可见,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进度。地方科技情报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影响着情报所的服务质量以及发展前景。整体看来,我国大多数地方科技情报所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加强,要求其工作能力以及专业背景能够符合科技服务的基本需求。另外,地方情报所从属于政府部门,在实际工作当中,地方情报所缺乏主动服务意识且行政主义思想浓厚,使得文献情报服务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1.4政府对文献情报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政府缺乏对地方基层科技情报服务部门的重视,使得在人员的配制、资金以及硬件等方面的投入量不够。地方政府着重于社会经济发展工作,而忽略了对科技信息情报的建设工作。此外,大多数地方科技情报所缺乏独立的设立机构,以及基本的科技查新认证系统,在人才的培训上力度不够,使得情报所缺乏专业化人员。在投入软硬件的建设工作上,缺乏必要的技术人手以及技术条件,使得当前科技情报服务信息不能达到标准需求。政府对文献情报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充足的投入力量,将严重影响地方科技创新的文献情报服务工作。

2应对地方创新科技创新的文献情报服务工作障碍的主要对策

2.1扩展科技服务公共平台地方科技创新服务工作主要借助科技服务平台来完成,为文献情报服务工作提供重要保障。通过加强建设地方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扩大科技信息搜集的来源渠道,进而提升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力度。科技信息能够有效指引服务地方科技创新的文献情报服务工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信息化的建设。此外,还应强化服务功能,对服务内容进行扩充处理,为文献情报服务工作提供最的资源。还可拓展科技查新服务,以增强服务的性质,提高服务质量。通过积极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信息库,以带动文献情报服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科技服务公共平台的建立,可以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能力,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充分借助文献情报资源进行科技创新。

2.2将以往的发展思维方式转变为战略性思维方式基于服务地方科技创新的文献情报服务工作主要是对与地方产业特点相匹配的科技文献以及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往的发展思维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将战略性思维方式引入到文献情报服务工作中,才能以促进地方科技情报所的进一步发展。地方科技情报部门应该打破陈旧、封闭的思想观念,深入研究战略性思维方式的有效性,从科技情报的角度明确服务的目标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向,从而解决文献情报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障碍问题,带动科技服务的发展,提高服务质量。

2.3加强专业培训工作,打造高素质专业队伍通过加强专业培训工作,努力打造出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队伍,以保障地方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的质量,促进基于服务地方科技创新的文献情报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信息化社会下,我国已将提高科技情报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技能作为当下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加大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力度,结合计划性、系统性的学习计划,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操作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水平。科技情报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以及综合素质,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这两方面。首先,培养员工的职业技能以及专业技能,通过资质管理与认证,完善职业资格证书体制,严格按照科技服务认证标准,确保科技情报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采用横向轮岗方式,使得员工能够体验不同岗位,并获得相应的经验和能力。再次,主要是对员工采取业绩导向考核,通过多渠道培养技术化、专业化的人才,以促进员工个人能力的发展。还可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促进地市情报所的进一步发展。,努力建设相关情报服务管理队伍,器重品行优良、业务能力强以及理论水平高的员工,可在这些员工中选拔出的人才来担任相关领导职务,从而带动整个服务团队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情报所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创新管理模式以及服务模式,加强自身建设,才能确保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得以长期发展。基于服务地方科技创新的文献情报服务工作为用户提供了多方位、专业化的信息服务,促进了科技情报业的健康蓬勃发展。

作者:宋赟单位:常州市科技信息中心

科技创新论文:企业间技术科技创新论文

一、数据选择

企业间技术溢出往往发生在同行业或是相似行业的企业之间,尤其是资金、人才和技术高度集中的规模以上企业,从而使得这些企业有能力对新技术的研发进行投资,因此在技术创新方面占有较大的比例。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在后面实证分析中的数据选取将主要考虑规模以上企业。(各数据来源于由国家统计局和科学技术部共同编著的2013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统计年鉴》)

二、三阶段DEA模型

三阶段DEA模型是由Fried等(2002)提出的一种能够剔除环境因素以便能更好地评估DMU(决策单元)效率的方法,即去除外部环境与随机误差对效率的影响。其构建和运用包括三个阶段:及时阶段,DEA方法具有CCR和BCC两个重要模型。本文主要借助CCR模型(传统的DEA模型)从投入的角度来核算DMU的有效性。该模型是在假设规模收益不变的技术条件下进行评价,将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合并为一个整体效率基于投入的CCR模型。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的分析目的是运用SFA模型分析及时阶段所得的投入差额值,从而使第三阶段以调整后的投入值和原产出值重新估计效率值。第三阶段,再次运用CCR模型对调整后的投入数据与原始产出数据进行效率评估,得到的结果就是剔除了环境因素后的效率值。

三、实证分析结果及解释

(一)及时阶段传统DEA实证结果

利用Deap2.1软件,对相关数据做分析,选择投入导向型CCR模型,得到各个决策单元的效率情况。结果显示:决策单元天津、吉林、上海、浙江、安徽、海南、重庆、四川、贵州、西藏均达到了相对有效状态,处于技术效率的前沿面,即投入产出均达到了状态。而其余决策单元均为相对无效状态,即投入产出比例失衡,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

(二)第二阶段SFA回归结果

第二阶段主要运用Frontier4.1软件来计算,运用SFA模型来调整投入变量,从而在第三阶段更加真实、地测算出各决策单元的效率。因为三阶段DEA的调整只针对那些非效率有效的DMU(松弛变量不为0)进行分析,而根据及时阶段的结果,非效率有效决策单元的投入指标的松弛变量结果为:所有的投入指标的松弛变量均存在不为0的情况,因此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用选取的环境变量分别对五个投入指标中非效率有效的DMU的投入差额值逐步分析,即以各决策单元的投入差额值作为因变量,以两个环境变量作为自变量,使用Frontier4.1计算五个回归方程的结果。在五个投入指标SFA回归中,对R&D人员数量、人力资本水平、R&D支出的回归,gamma值近似等于1,说明SFA结果有意义。而对人均资本的回归中,gamma值接近于0,说明SFA结果意义不大。1.R&D人员数量。各地区R&D经费外部支出系数为正数(0.002),说明该环境变量对R&D人员数量的差额值具有正向影响,即各地区R&D经费外部支出的提高会促进R&D人员数量的过度冗余,使效率下降;而规模以上企业R&D外部经费支出的系数为负数(-0.001),说明R&D人员数量的差额值具有负向影响,也就是说,规模以上企业R&D外部经费支出的增长,会抑制R&D人员数量的过度冗余,从而利用效率有效。2.人力资本水平。各地区R&D经费外部支出的系数为正数(0.010),说明该环境变量对人力资本水平的差额值具有正向影响,即各地区R&D经费外部支出的提高会促进人力资本水平的过度冗余,使效率下降;而规模以上企业R&D外部经费支出的系数为负数(-0.009),说明对人力资本水平的差额值具有负向影响,也就是说,规模以上企业R&D外部经费支出,会抑制人力资本水平的过度冗余,从而利用效率有效。3.人均资本存量。各地区R&D经费外部支出的系数为负数(-0.016),说明对人均资本存量的差额值具有负向影响,也就是说,各地区R&D经费外部支出的增长,会抑制人均资本存量的过度冗余,从而利用效率有效;而规模以上企业R&D外部经费支出的系数为正数(0.072),说明该环境变量对人均资本存量的差额值具有正向影响,即规模以上企业R&D外部经费支出的提高会促进人均资本存量的过度冗余,使效率下降。4.R&D支出。两个环境变量的系数均为正数,说明这两个环境变量对R&D支出的差额值均具有正向影响,即环境变量的提高会促进R&D支出的过度冗余,使效率下降。5.技术管理水平。两个环境变量的系数均为正数,且均在5%的显著水平上显著。说明这两个环境变量对技术管理水平的差额值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环境变量的提高会促进技术管理水平的过度冗余,使效率下降。综上所述,在投入差额回归方程中,相关系数为正的环境变量,对投入差额值有促进作用,属于不利的环境变量;相关系数为负的环境变量,表示对投入差额值有抑制作用,属于有利的环境变量。通过SFA回归,调整投入值后,可以使各决策单元处于相同的外部环境与随机误差水平,再进行效率分析,从而使结果更加真实、。

(三)第三阶段的效率分析

利用第二阶段得到的调整投入变量,将调整后的投入变量数值与原始产出变量再次带入CCR模型进行分析,得到第三阶段个决策单元的效率值,如表2所示。对比可见,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的影响后,效率相对有效的决策单元仍然为10个,说明一直处于技术效率前沿的地区企业间技术溢出效率稳定且好。其余非有效的决策单元的效率值均有所下降,尤其是宁夏,由0.997降到0.247,说明环境因子对企业间技术溢出具有正的效应,效率提高与环境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四、结论与启示本文通过三阶段DEA模型从技术溢出的角度对我国2013年各地区企业管理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从我国各地区企业间技术溢出绩效综合效率来看,我国大部分省份的企业间技术溢出绩效水平很低,综合效率均值为0.779,说明大部分地区的资源配置、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地区排序来看,青海、内蒙和山西地区企业的发明专利数、新产品产值、新产品开发数量和技术改造数量的总量和相对量都较差,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天津、上海、浙江、重庆、四川、吉林、海南和贵州一直处于技术效率前沿,其中上海和浙江在总量和相对量上均处于较高水平,海南的各项产出指标都很靠前,也属于经济发达地区。然而北京地区在企业间技术溢出效率排名并不靠前,说明北京地区企业间技术流动的活性不高。贵州地区以较少的R&D人员数和人力资本水平创造了更多的专利数、技术改造数和新产品产值,综合效率值为1,处于技术效率前沿地区,说明贵州地区企业间技术溢出水平比较高,应当说是其他地区高技术产业学习的典范。在第二阶段调整前后效率嫌贵有效地区的企业间技术溢出效变化并不明显,说明环境效应和随机误差并没有对企业间技术溢出效率产生影响。将及时阶段及第三阶段得出的效率值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管理因素和随机因素对企业间技术溢出效率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另外,通过第二阶段的SFA回归分析发现,环境因素是企业间技术溢出效率的有利因素,在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的影响后,全国的平均综合效率由0.779下降到0.624,尤其是宁夏地区,由0.997降到0.247。启示有以下两点:由于环境和随机因素对企业间技术溢出效率产生了显著影响,并其中随机因素是不可控的,所以控制环境因素是提高企业间技术溢出效率的必然选择之一。通过对两种环境因素的分析,提高R&D外部性支出,有针对性地进行支出,避免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只有增加技术流动的资金支持,技术、人员和信息在企业中的流通会更加活跃,只有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才能释放一个企业所有的潜力,激发其技术不断进步。

作者:王利晓 邵展翅 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科技创新论文:医院科技创新论文

1软平台建设

强化科研管理网络建设,以“中心—职能处室—教研室”为垂直管理主线,挑选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乐于奉献的青年骨干担任科研教学岗位负责人,明确各岗位职责及目标任务;成立大内科、大外科、妇产科、儿科、大五官科、护理及药学7个教研室,配备专职的教研室副主任。目前,医院科教分级管理体系已初具规模,一支“上下联动、执行力高、精于业务、专业性强”的科教管理队伍已经形成。强化科研体系制度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先后制定或修订近30项管理规定,保障科研工作按章执行,为医院逐步形成有序规范的科研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

2突出四大特色亮点努力提升科技创新内涵

2.1建立昆山市经济开发区博士后分站2014年,医院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成功获批,实现了昆山市医疗卫生领域部级博士后建站工作零的突破,是医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的一座里程碑。医院重点加强吸纳高层次科研人员进站工作,促进我院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推动自主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2.2建立医院临床实验中心医院临床实验中心功能不断完善,目前已能够独立开展流式细胞术、PCR、Western-blot、细胞培养、动物实验、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等技术项目,为项目课题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服务。目前,医院部级、省市级全部在研课题实验均可在平台完成。2.3建立江苏大学纳米医学研究所2012年,江苏大学纳米医学研究所在医院挂牌成立,由江苏大学基础医学院、材料学院以及本院的中青年科研骨干组成,依托医院临床实验中心的技术力量,利用纳米材料和纳米效应,以纳米材料的生物兼容性和生物安全性为研究方向,关注纳米材料与医学交叉领域的研究,并为高校和医院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必要的场所。2.4建立医院临床生物样本库2014年,将启动生物样本库(Biobank)的开发建设,生物样本库一期建设规划为肿瘤组织样本库,主要保存肿瘤病人的组织和血液样本,将为血液病、免疫系统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研究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3构建健康的人才培养体系锻造科技创新队伍

3.1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医院于2012年启动实施“131人才培养工程”,即培养10名领军人才,30名学科带头人及100名技术骨干,并建立了360°立体化考核体系,共有两轮56人经过遴选进入培养周期,4人因为年度考核不合格而被黄牌警告,人才培养工程极大地增强了人才活力与竞争力,为构建合理化人才梯队发挥了重要作用。鼓励医学人才学历提升,各类人才申报各级各类科研基金和人才培养基金,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科研积极性、创造性,形成人才整体优势。3.2拓展人才交流渠道医院先后与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外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选派业务骨干赴国外研修,加速了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和科研理念创新。通过横向交流合作,集成专家智慧,有效整合了科研资源,为推动科研创新国际化创造了条件。医院坚持每年举办2至3项高水平部级与省级学术交流活动,开阔了科技人员学术视野。3.3提升人才专业化素质2011年,医院普外科、妇科、消化内科创建成为国家微创技术与内镜培训基地,及时期培训班学员已经顺利结业。医院分别举办中层干部科研创新讲习班、员工英语提高班与加强班,邀请高校科研专家、知名学者来院讲课,传授科研经验与方法,进一步激发员工科研创新热情。

4坚持项目科学管理努力发挥科技创新影响力

4.1坚持责任落实与过程管理任何管理活动或措施都应该指向管理的目的[3]。医院科研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科研创新,持续不断地为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持,使医院医疗技术能持续不断地保持先进性[4]。医院制定科研5年发展规划与每年的科研计划,明确远期与近期目标,并与科室负责人签订院科两级目标责任书,把科研目标细化到学科、落实到人。对课题研究的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重点项目从开题论证到结题检查,进行全过程动态管理,一般项目则采用每半年组织1次中期检查为主的过程管理,督促项目推进完成。4.2强调项目团队合作共赢医院建立了以课题为基础的运行机制,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元,实行课题负责人制,体现负责人核心作用,给予相对独立的分配权力,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积极发挥科研能手的帮带作用,鼓励跨学科、跨专业参与课题研发与业务指导,集优势力量,促进科研突破。目前,在研课题中涉及多学科共同参与的项目占到20%,有效形成了医院科研合力。4.3积极发挥项目示范效应医院积极为项目的完成提供便利条件,在科室人员调配、实验室支持、奖励分配上都给予政策支持,使项目组成员没有了后顾之忧,能够全身心地保障投入。另外,医院加大形象宣传推介,利用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大力宣传项目特点和预期成效,氛围的营造为发挥项目榜样作用奠定了基础。几年来在科研课题和SCI文章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明显提升。科研立项及所覆盖的学科范围及医务人员个体数都有了质的飞跃,医院的整体科研氛围愈加浓厚。

5取得成绩

从近几年来的探索实践来看,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经营管理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不再片面地追求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而是依托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向科技要效益,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研创新,使科研和临床相互依托,促进医院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快速提升。5.1学科建设步伐强劲医院不断优化苏州市级重点学(专)科的优势学科群,强化昆山市级重点学(专)科的动态管理,立足依靠科研项目发展来引领和推动重点特色专科发展,形成以6个苏州市级重点专科为品牌,35个昆山市级重点专科为特色的学科发展格局。紧紧依托上级医院专科资源优势,加快专科纵深发展,儿内科、儿外科、妇科、产科等专业亚专科初具雏形。5.2专科技术创新突破坚持以科研带动学科技术,通过科研创新理论和新方法,促进专业特色和技术优势的形成。医院核心技术开展逐年提高,一般技术开展率从3年前的70%提高至90%,重点技术从3年前的25%提高至50%,共有1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在省市级评奖中摘得殊荣;提升成熟技术、受老百姓欢迎的适宜技术的增量,微创技术、介入技术在临床得到普遍应用,形成了具备一定区域影响力的技术品牌。5.3服务能力稳中有进以科研创新引领医院医教研整体驱动,并成为医院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近年来,医院始终保持了总体平稳的运行增长,有力地确保了一院三区整体运营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主要工作量指标保持10%左右的增幅,其中年门急诊人次突破190万,住院人次突破5万,手术例数突破1.7万,婴儿分娩量突破8000人次,据统计,2013年医院工作量在全省三级综合医院排名第八位,综合质量位于全省三级综合医院中等水平。

6展望

医院将继续坚持科教兴院的办院理念,继续加大以部级重点课题为龙头,以省市级课题为躯干的项目群整体推进力度,进一步巩固医教研协同进步的发展态势,继续保持我院科研水平的经验丰富优势,促进医院综合竞争力的持续攀升。以学科共建为纽带,积极探索构建区域医联体,促进优势资源纵向流动,力争建立科技创新新的孵化基地;以创新理念为出发点,进一步营造科研创新氛围,加大机制改革力度,创造宽松和谐的科研环境;以夯实基础为根本,加快临床试验中心、生物样本库等支撑平台建设,加快纳米医学成果产出;以交流合作为依托,加速重点学科人才培养,加速人才专业化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以创建临床医学院为契机,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促进教学相长,建设学院型医院。

作者:李翀 张娟

科技创新论文:金融支持体系科技创新论文

1科技创新产业的特点及其金融支持的特殊性

科技创新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高风险性、高回报性、无形资产比重高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科技企业在获取金融支持上的特殊性。(1)高风险性。高新技术产业是以高端技术产品的产业化研发为发展基础,这一研发活动具有知识密集性、高创新性和高难度性。产业发展的每一阶段,从科技开发到成果转化到实现最终的产品上市,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前期技术前景的不稳定,开发项目的不成熟;中期产品转化常常遇到创新性不够、产品生命周期短、技术更新快、市场行情变化莫测等风险问题;后期产品的产业化则面临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及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直接考验。以上这些因素使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远高于传统产业的风险,也使其在贷款融资方面面临更多障碍。(2)高回报性。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回报。高新技术产业以优势技术项目的开发为基础,产品附加值高,一旦产品研发成功并顺利产业化,那么将在短时间内建立巨大的市场优势,企业的利润与销售收入往往会呈几何倍数增长,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无形资产高于有形资产。科技型企业主要依靠高技术优势的产品和对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竞争力,发明专利、创意模型、企业品牌、人才储备等无形资产是其最宝贵的财富,相比传统行业,科技型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企业注册资本金少、早期机器、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少、有形资产规模小、无形资产大大高于有形资产。科技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在获取金融支持上的特殊性。在科技企业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化产品并获得收益之前,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维系科技研发,而在其成长的早期阶段,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企业既没有充分的资金自筹能力,本身的高风险性又使其难以获得外部直接投资。就实际情况看,金融系统始终是科技创新产业的主要融资来源,这使金融支持成为科技企业创业发展的必要条件;由于科技企业有形资产少,一般缺少足够的固定实物资产作担保,难以满足传统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条件,需要金融系统针对科技企业的特点创新贷款审批形式,对企业的无形资产做出科学评估;当前银行的风险评估方法多为静态评估,通过销售利润、销售额、市场占有率、现金流等财务数据评估企业的风险级别,而对于高风险、高成长、高收益的科技企业,这种传统的评估方法难以反映其真实的信用状况和发展情况,需要各金融机构更新风险评估方法,基于科技企业的实际发展运营情况做出合理评估,解决企业在获取金融支持时的信用不对称问题。总之,科技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其金融支持体系的特殊性,为了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金融系统必须要对科技产业的融资需求给予特殊安排,针对不同企业的个性化需要,创新金融工具与金融体制,满足科技产业多样化发展需求。

2我国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为促进科教兴国,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体系的有效结合、共同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金融政策与制度安排,有效提高了金融系统对科技创新产业的支持力度。但是,随着三十年来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未能跟上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对金融体系建设提出的要求,生机勃发的科技创新产业要求金融体系满足其更大的融资需求并提供更高的金融服务水平,而金融支持体系发展的滞后性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技创新的发展速度,降低了科技金融的支持效力。具体来说,金融支持体系发展的滞后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科技创新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尚不完善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使金融市场本身对科技企业投资的欲望不强,这决定了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解决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当“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失灵时,需要“看得见的手”予以调节,政府在科技企业创新融资,尤其是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中必须发挥足够有效的支持作用,才能弥补市场的不足。近年来,政府制订了一系列金融优惠政策对科技企业创新进行支持,例如2003年中共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对科技创新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在此之后,科技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2003)、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4)、银监会出台了《支持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政策性金融政策实施细则》(2007)以及《关于商业银行改善和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2007)等一系列金融指导性政策,大大促进了我国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的发展。然而相对于不断增加的科技企业融资需求,我们当前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政策服务体系以及税收激励政策还需进一步增强。近些年,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科技创新投入的数量逐年增加,但科技拨款占GDP的比例却始终较低。2009年之前,我国财政拨款占GDP的比例基本维持在07%~09%之间,按照国家惯例,一般用政府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来判断一国的科技创新力,政府科技投入占GDP比重不足1%的国家,可判断为缺乏创新能力的国家,在1%-2%之间的国家,是在科技创新上小有作为的国家,大于2%的国家,则一般是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国家[4]。我国直到2010年才突破1%,2012年才接近2%的投入比重[5],这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不相符的。另外,从我国科技投入的总体规模上来说,与同期发达国家相比更是有较大差距。以2012年为例子,我国的科技投入经费总额仅为美国的25.6%,为日本的58.4%。相对于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而言,我国的科技投入强度有待更大提高。

2.2科技创新的银行信贷体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在金融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银行支配着我国社会资金的主要部分,间接融资依然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主导方式[6]。但由于我国支持科技创新的银行信贷体制还不健全,导致科技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障碍重重。我国当前的信贷体制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一统”的金融发展模式,这种以国有银行为核心、商业银行为主导的信贷体制对重大科技项目在资金筹措和信息管理上具有比较优势,但对创新主体多样化、融资需求个性化的中小型创新企业来说则不太适合。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国信贷制度的设计和运转多是以保障金融系统的安全性、提高金融系统抗击体系性风险为着眼点,银行信贷管理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原则,这与科技创新的高风险与不确定性是相冲突的。基于这一传统,国有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往往不会在科技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为之提供大量资金,也不能比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更快、更的把握企业动态和风险状况,更难以适应科技创新过程中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2.3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尽如人意

金融系统的支持是科技创新的动力,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科技企业的创新过程与结果。我国当前的金融服务体系与创新主体多样化的金融服务要求之间存在着发展上的不平衡。金融服务主要包括融资服务和信用担保服务。就融资方面来讲,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除了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之外,还可以向证券交易市场融资以及争取风险投资机构的创业投资,但许多证券市场对科技融资项目设置的门槛过高,而且由于市场化服务体制发展不足,证券资本也很少会根据科技企业的不同需求为其提供足够丰富的金融工具和融资渠道,致使科技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中得到资金支持;风险投资机构是科技企业融资的另一重要途径,但我国当前风险投资业发展还很不成熟,不仅投资规模有限,而且风投机构与科技企业、研发单位、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信息不畅,热点项目往往投资过胜,而冷门项目难以获得投资。就信用担保方面来讲,社会征信体系不健全,整体金融生态环境不尽如人意,金融监管不力、法治建设不完善,金融司法成本高、执法效率低、银行不良贷款比例过高,企业恶意逃贷现象突出,客观上导致了各类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者在为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方面产生畏难和恐惧心理。虽然有一些金融保险机构可以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信用担保,但由于我国科技保险业才刚刚起步,发展还很不成熟,存在着信用保险项目设置不合理,服务细则不清晰,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低,业务流程繁杂、风险评估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当前参加保险的科技企业比例非常小,难以为科技创新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系统性支持。

3完善我国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对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离不开金融系统的大力支持。要实现金融资本与技术资源的有机结合,必须创新金融支持体制、增强金融支持力度、丰富金融融资渠道、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为科技创新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

3.1推进政府政策体制创新

政府是金融市场的引导者、服务者、管理者,在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下,政府政策支持是提高科技金融支持力度的捷径。我国当前与科技创新相关的金融政策体系发展相对滞后,需要政府在财政支持体制、科技管理体制和金融服务体制上的进一步创新。及时,科技创新需要有效的财政支持和宽松的税收环境。美国、日本、德国等科技发达国家政府都会划出专项财政拨款支持处于研发早期的前沿科技项目,这些项目大都尚不成熟,没有明确的收益前景,不可能获得市场投资,但一旦研发成功可能激活一个新产业集群的发展,带来远大于传统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政府应建立引导性财政扶持基金和政府创新基金,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援助具有重大发展前景的科技企业,促其发展;另外,税收政策对创业早期的科技企业影响也非常大,发展早期的科技企业资金紧缺,如果与成熟阶段的企业课以相同税率,必然使其不堪重负,政府有必要对尚未成长起来的科技企业以政策扶持,目前国际上比较常见的办法是税收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综合运用,有选择性的减免某些高端科技行业的税率,同时通过调整税基减少科技企业的实际纳税额。第二,整合金融、科技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以政策优惠引导科技、金融资源的集中汇聚,实现科技与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出台贷款贴息、出口退税等金融支持政策,降低科技创新成本,提高资源整合效率,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第三,做好金融监管和服务。政府要履行好金融监管职能,对金融领域违法行为严厉处罚,完善法规建设,强化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效率。同时,政府要担当起服务职能,为科技企业提供低成本的信息咨询、法律支持、项目选择、人才甄选服务,改善政府服务管理水平,确保服务体系的稳定高效运作。

3.2加快商业银行信贷体制改革创新

根据科技创新产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改革商业银行信贷体制,增加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弥补科技创新资金缺口,化解金融风险。及时,开发专门面向科技型企业的贷款产品,根据科技企业高风险、高回报、高收益的特点,从成长性、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建立独特的动态风险评估体系。在参考评估静态指标的同时关注动态指标,注重高新企业创新能力、创业者素质、企业成长前景等因素,即时考察与未来考察相结合、财务绩效与发展绩效相结合,以风险———收益对称原则权衡是否对科技企业的进行投资以及投资额度,开发适于中小科技企业研发的长期小额低息贷款,建立专员负责制度,派专人到企业收集研发经营信息,密切关注企业发展情况,根据反馈信息灵活决定贷款数额。第二,在国家层面,建立旨在推进科技发展的政策性科技开发银行,作为科技开发和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体系,根据各科技企业的不同性质,创新运营模式,采用股权投资、政策自主、提供信用担保等形式满足不同的金融需求。第三,在地方层面,允许一部分有条件的地方商业银行发展为中小型金融控股集团,作为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撑体系。鼓励它们创新金融贷款产品和服务,根据科技产业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客户的个性需要,有针对性推广债券融资、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融资渠道,鼓励它们加强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增强自主经营、允许混业经营、差别化定价,允许基于科技企业不同风险状况自主决定贷款利率,以更灵活的信贷体制实现风险收益平衡与科技金融支持。

3.3加强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创新

金融发展理论认为,一个金融体系服务水平的高低标志着这个金融体系发展的成熟程度。美、德等国科技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一国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的越完善,科技资源与资本结合的就紧密,科技创新成功的机会就越大。金融服务体系的创新涉及金融管理、金融决策、金融服务、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等一系列金融要素的整体发展创新。就目前来看,加强我国科技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应从以下几点着手:及时,推进金融服务体系市场化改革。深化利率市场化、货币市场化、证券市场化、保险市场化体制改革,以金融市场为载体,打造“技术+融资+产权+保险+担保”联动平台,搭建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针对科技企业的特点,完善产权交易制度,尽快成立中国特色的“创业板块”,为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直接融资渠道。第二,加快风险投资行业发展。放宽风险投资领域,为风险投资方与科技企业、研发机构、政府部门搭建信息沟通平台,规范合作平台,降低合作成本与道德风险。第三,健全科技企业信用担保体制。依托试点地区建立科技企业信用体系,尽快推出适用于科技企业的评级标准和评级制度,增强科技企业的信息透明度,提高企业信用水平。同时,建立科技担保基金等政策性担保机构,以政策优惠促进信用担保业的发展,例如对信用担保公司涉及科技企业的担保行为予以资金资助和保障金代偿,激励担保公司为科技企业提供担保,减少科技企业因信用担保缺乏造成的融资障碍。

3.4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一国整体的金融环境对科技金融互动能否良性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金融生态环境不佳,不仅会影响金融体系有序运转,降低金融服务质量,而且会限制科技金融的有效结合,影响资源整合效率。因此,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与推动科技金融的发展息息相关。金融环境体现在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制度环境等诸多方面,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就是要构建稳定的经济环境、完善的法治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和较高的金融发展水平[6-7]。简单来讲,就是要着力于以下几方面:及时,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经济的平稳发展积累金融实力、降低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幻带来的金融风险、拓宽金融优化改革的空间。第二,改善社会信用体系。“一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是多方面合力的作用,其中,政府诚信是表率,是关键。建立信用经济,规范市场秩序,首要是建立信用政府[8]。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在制度与法规上对政府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使政府权力的行使用有法可依,取信于民。同时,要在加强诚信道德教育的基础上严厉打击恶意逃债、逃税等失信行为,加快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将所有企业纳入征信系统,建立企业信用账户,树立信用企业、信用个人榜样,优化社会诚信环境。第三,加强法制建设,完善金融法律,加强金融司法公正和执法效率,提高执法的规范化、制度化、高效化,降低司法成本,打消科技企业、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的维权顾虑,为金融发展打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4结束语

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银行、企业、金融中介机构等有关各方的协同参与,共同努力。必须基于我国当前金融体制的现状,针对科技金融结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体制、机制、资金、政策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加快金融创新与体制改革,构建切合国情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为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科技产业和金融体系的共同繁荣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任春华 卢珊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