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高新科技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低,主要是因为投资的瓶颈。我国应建立风险资本市场,并出台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和保护风险投资,促进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新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既是一种商业活动,就应按市场经济原则,以适度的政府干预为前提,实现相应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完善。
高新科技论文

高新科技论文:高新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低,主要是因为投资的瓶颈。我国应建立风险资本市场,并出台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和保护风险投资,促进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高新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

1高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低

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值在社会总产值的比例仅为2%。

我国每年有20000余项比较重大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和5000多项专利,但是其中最终转化为工业产品的成果不足5%,而欧美发达国家的转化率则高达45%。

在国际竞争力排名中,据2003年度《洛桑报告》,中国大陆的国际竞争力在人口超过2000万的3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2位。有关专家在解析这份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报告时认为,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已不再是制约我国科技竞争力的瓶颈,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科技资源,使科技产出较大化已成为解决问题的根本。

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低和对国民经济贡献不大,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向生产转化是一个周期较长的社会活动。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从一个新生思想产生到成为产品在市场上站稳脚,通常需15~20年。因此,投资高新科技产业的风险相当高,国内很多企业都不愿冒风险,害怕投资失败,因而阻碍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故科技成果中的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更为艰难。

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一方面风险因素多,如技术革新风险、市场风险、经营管理风险、资金风险、政策变化以及不可预见因素等,风险发生的概率远高于其他常规投资项目。另一方面,高新科技项目抗风险能力差,每一种风险发生,都足以导致高新科技创新活动的失败。

高新科技的高风险、长期性、高投入和高回报的特性,主要是因为高新科技的初创阶段,能否成功客观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创新活动通常要经历无数艰难曲折和失败才能取得成功。有的项目在进行了一段时间后,被证明在现有条件下难以成功,不得不放弃。有的项目在立项时是先进的,但到完成时,别人已捷足先登,获得了专利或占领了市场,或出现了替代产品,或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从而失去了意义。据统计,美国高新科技项目的投资活动成功率仅为30%,而70%的创新活动最终归于失败。所以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很高的风险性。

2建立风险资本市场

高新科技项目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取得最终的成果;同时也需要很高的投入才能获得成功。例如集成电路、核电站、航天器、通讯设备、生物基因工程项目等等,没有相当大的投入强度,就不可能见到成效。

高新科技项目能够生产出或提供别人没有的、或更好、或更便宜的又有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可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或开拓出新市场,赢得丰厚的回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市场需求的风云变幻和所投企业的自身素质等诸多原因,大约1/3的风险投资项目会“颗粒无收”,还有大量的项目不能收回全部投资。但一旦投中一个项目,获得的回报可能高达投资十几倍甚至几百倍。例如,给DEC公司投资的投资家曾经投资了许多项目都告失败,但仅靠对DEC的投资就把所有的损失全部弥补了,而且还创造了十几亿美元的利润。据统计,1965~1997年美国风险投资的回报率为19%,是股票投资回报率的2倍。在苹果公司,风险投资公司每投入1美元,得到的回报达240美元。因此高回报也就促进投资者进行投资活动。

高新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既是一种商业活动,就应按市场经济原则,以适度的政府干预为前提,实现相应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完善。而积极发展联接科学技术研究和建立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环节的风险投资业,正是完善这种经济结构具体体现。它是高新科技产业的催化剂,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高新科技产业形成生产规模必不可少的手段。

风险投资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是为适应当时新技术新产品创新的资金需要产生并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以计算机、自动化、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现代高新科技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风险投资的规模也日益扩大,成为高新科技产业化的重要资金依托。以美国为例子,70年代以前美国风险投资额不足1亿美元,到80年代中期已增长到200亿美元。目前,风险投资规模已猛增至每年600多亿美元,专门从事风险投资机构2000多家,每年为大约10000项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1997年,美国风险投资公司在东部的波士顿地区投入了8.7亿美元,在西部硅谷地区则创下37亿美元的高纪录。巨额风险资金的进入,极大地推动了当地高科技产业向前发展,硅谷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科技“麦加城”的地位,与风险投资的介入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近年来,工业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发展风险投资,使风险投资活动在体制完备、机制灵活、政策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下趋于活跃,为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为顺应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历史趋势,英、法、加和新加坡等国也兴起了风险投资热潮。2005年法国政府拿出6亿法朗建立“风险资本国家基金”,希望通过此举带动30亿法朗的资本投向高科技产业。而我国主要是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投入不足,融资结构不合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中企业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的比重合计超过82%,而风险投资仅占2.3%,这种融资结构与高新科技产业化不相适应。因此高新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过程中需要风险投资,为高新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一种“催化媒”的作用,使之完成由技术到产业的一跳。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为风险投资实现高收益提供了载体。在风险约束上,风险投资找到了较大限度地化解和减少风险的途径,即在投资项目多方论证评估的基础上,采取分散投资多个项目和多个风险投资者联合投资一个项目的方式,从而有效地分散了投资风险。少数成功项目产生的高回报就可弥补多数项目失败所产生的亏损,这就能有效地减少和分散风险,提高成功率。总之,风险投资利用项目群投资方式来分散风险,利用其支持的企业上市或出售来获得回报。还可以建立高新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担保机制或保险公司开展此项保险业务,提高风险投资抗风险的能力,吸纳更多的资金以解决高新科技转化的瓶颈——资金短缺的问题。例如:北京市在北京试验区注资亿元,作为高新科技企业风险担保金,为风险投资保架护航,促进高新科技企业健康成长,使高新科技企业成为新的一轮经济的增长点。

风险投资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和特高的回报率的双重特点,通过冒险来求得高收益。从投资形式上看,风险投资不同于银行贷款,它并不要求接受投资的公司作任何财产抵押,而是用资金购买急需发展资金、处于弱小状态高科技企业的股权,或者是出钱同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建立伙伴关系。

风险投资是高风险投资活动,一般常规投资如银行贷款、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基金组织借款等轻易不敢问津。就融资渠道而言,我国现有国家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信托投资、基金组织借款、企业筹资等,由于没有风险消化机制,实际投入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资金很少。因此有必要发展风险投资,建立我国高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机构——科技银行、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和科技风险基金等。

高新科技向生产转化进行风险投资的机构,首先应是一个不依附任何政府部门的独立的金融企业。其次不仅是对高新科技向生产转化提供必要经费支持的金融企业,还必须为“转化”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提供相应的服务,如经济实体的组建、市场前景评估、管理、信息、企业股票上市所需的服务和担保等等。作为对高新科技向生产转化的执行者,应有效地扶植有市场前景的高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把资金用于最需要的、市场看好的项目,提高风险投资的成功率。建立一套公正、科学、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也是风险投资成败的关键之一。

高新科技的风险投资机构——科技银行、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和科技风险基金的资金来源,应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科技银行、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和科技风险基金,在这些金融组织应以国家投资为主体,对风险投资科技银行、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和科技风险基金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鼓励银行、大企业、高新科技类的上市公司、私营公司、部分全人进入风险资本市场。国家财政拨款作为国家在这些专业性金融机构的股权,起着推动这些金融机构的运作,以利风险投资市场形成的作用。还应广辟融资渠道,以吸纳更多资金,使我国的高新科技产业兴旺发达,提高科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风险投资于高新科技项目时,也应当采取国际通行的惯例——用股份制的形式,以便于通过第二板块股票市场出售所持股票,回笼资金,用于其它的风险投资项目,也有利于此种金融组织资金的滚动发展,培植更多的经济增长点,提高高新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为社会的进步作贡献。

高新科技论文:高新科技企业实际价值论文

摘要:针对高新科技企业与传统企业的不同特点,在高新科技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采用相应的价值评估方法以使高新科技企业的评估价值与实际价值趋同。

关键词:高新科技;高新科技企业;价值评估;期权定价法

一、高新科技企业价值评估的意义

在高新科技企业产权转让及兼并收购中,企业的购买方和转让方都需要估计企业公平合理的价值,以便双方在各自对同一企业的不同估计结果基础上进行协商谈判,从而达成最终的产权转让或兼并收购要约。对于一家高新科技企业而言,能够公开上市意味着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资金、企业的发展前景被市场认可而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公开上市前必须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从而合理的制定股票发行价格。

二、高新科技企业与传统企业的不同特点

由于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高新科技产品的生命周期中伴随着多代产品的更新换代过程,在产品、技术更迭频繁的情况下,企业前期的大量投入往往由于技术发展或创新上的时滞而失败,企业的失败率比较高。在收益方面,由于高新科技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垄断力,产品在得到市场的认可之后,将产生很强的扩张能力。因此,“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成为高新科技企业一个显著特点。

高新科技企业发展阶段性明显、决策具有动态序列性。高新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一般要经过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商品化等阶段,每一阶段的风险水平、特征差别都很大。高新科技企业的研究开发是一个动态决策的过程,科研成果研究开发成功后,如果市场有利,追加科技成果商品化所需的后续投资;如果市场前景不看好,则暂时不追加后续投资,而是等待投资时机的到来,这样就可以把风险锁定在研究开发费用的范围内。投资者可以根据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和对近期市场信息的把握,不断地调整预期现金流,重新对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并做出新的决策。

三、高新科技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选择及调整

采用期权定价法对初创期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创立阶段的高新科技企业由于其产品的独创性,难以找到类似的企业进行比较,因而不适宜运用市场法。同时创立阶段的高新科技企业不一定具有成型的产品,而往往只是具有某一方面的技术,有时甚至只是基于一种理念。创立阶段的企业往往没有取得销售收入或销售收入数量很小,净现金流为负,以单一的技术或产品为主,用普通的现金流贴现模型无法得出客观的结果。因此,科学技术人员的知识和能力成为该阶段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主要驱动因素。期权定价法和折现现金流量法相结合,对成长期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创意期的技术转化为产业发展和具体的产品形态,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建造厂房、购买设备、开拓销售渠道等,因此,资金需求便成为创业成长前期最主要的问题。如果高新技术企业采用恰当的融资渠道解决了资金的需求问题,企业接踵而来面临的就是经营风险,特别是顾客市场的风险。企业已经投入大量无法收回的资金,但产品的市场前景并不清楚。创业成长期的融资需求和经营风险便成为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融资需求能否恰当地解决,经营风险能否很好地化解取决于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企业整体的财务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该阶段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主要驱动因素。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表现在企业现有的获利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表现在其未来成长的期权价值。所以,此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要从企业现有获利能力和未来投资机会两方面来评估。相对于初创期,高新技术企业在此阶段已有一定的获利能力并迅速提升,现有的获利能力价值逐步增大,但现金流仍很不稳定,未来的投资机会成长期权价值仍然占据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主要部分。因此,此阶段仍然要利用期权定价模型来评估高新技术企业的未来成长价值,同时适当考虑利用折现现金流量法评估现有的获利能力价值。

期权定价法和折现现金流量法相结合,对成熟蜕变期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在成熟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企业的经营现金流也趋于正值并且稳定。但这一美好景象的背后却隐含着高新技术企业较大的危机:阻碍创新。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但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却往往被成熟期的企业盛况所误导。其实,企业成熟期是企业蜕变转型的前提,正是在成熟期大量稳定的现金流前提下,企业才有可能成功地进行二次创业转型。所以,成熟蜕变期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它直接决定着企业寿命的长短。从发展的眼光看,此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很明显的由两部分组成:企业现有的获利能力价值和未来的转型机会价值。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在此阶段具有稳定的收入和现金流,现有资产的获利能力价值进一步增大;另一方面,二次创业发展转型的机会价值构成了未来的期权转换价值。而现有的获利能力价值和未来的期权转换价值又分别取决于企业的持续经营管理能力和企业是否具有战略眼光抓住转型机会的能力。根据这两个关键驱动因素,在此阶段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可以采用综合评估的方法,用折现现金流量法评估出高新技术企业现有经营业务的价值。

综上所述,由于高新科技企业在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发展阶段性等方面与传统型企业有较大差异,选择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时要针对不同成长时期的高新科技企业以及价值驱动因素,灵活运用。期权定价法的运用,能够比较充分地反映有抉择权产品/技术的企业价值,从而减少对拥有这类资产的企业价值低估的可能性。折现现金流量法比较适合有稳定现金流的业务阶段。灵活运用两种方法,以使高新科技企业的评估价值与实际价值相接近。

高新科技论文:艺术设计论文:高新科技背景下文艺功能的变迁

【编者按】由本刊编辑部与文艺报社、武汉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时代文艺的发展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11月1日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针对高新技术时代文艺的发展方向及其特征、网络文化及信息技术革命对文艺功能的深刻影响、时代与艺术发展的矛盾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研讨。本期除以笔谈形式刊发的一组文章外,还重点发表了中共中央党校龚育之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毛崇杰教授的两篇专题论文,前者在对于科学技术发展所进行的人文思考中论述了“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及意义,后者从哲学的角度对艺术进步的概念、高新技术时代艺术形式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精神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摘要题】科技与文艺

【正文】

不同时代的文艺可以有着不同的功能,如原始部落进行狩猎、战争行为时,用歌舞的文艺形式作为对于胜利的祈祷,这里有巫术功能;宗教活动中往往也要采用音乐、诵诗的文艺形式,这里有仪式功能;而在当代都市生活中,文艺可能承担青年们情感宣泄的功能。在当代高新科技背景下,文艺功能发生了重要的变迁。其突出变化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引导-规范功能:目标重建

文艺在公众生活中可能起到一种引导思想和行为的方向、规范人们活动的路径的作用。关于这一问题,中国古代的孔子强调诗、乐的伦理价值,古希腊柏拉图对于文学创作的激烈批评,都以这一认识作为依据。当代艺术也不是没有引导和规范的意义,只是这种引导和规范已经不同于过去时代的具体状况了。美国社会学家里斯曼曾经写过《孤独的人群》,书中提出了自工业革命以来引导模式的重大变化。杰姆逊对此有一段评述,他说:“里斯曼认为历史上有三种社会形式,或者说有三个历史时刻:及时是所谓传统的社会,第二是市场资本主义社会,第三则是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不管叫什么名称,在每一个社会都有相应的,体现在人们的价值观、行为及动机中,……在论述这三种社会时,里斯曼用了‘引导’这个概念,即什么引导着人们的行动,社会中的人们又是怎样被引导的。”(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杰姆逊教授讲演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52页。)所谓的三种引导,就是工业革命之前的传统社会代代相传的“传统引导”,工业革命之后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争取个人成功的“内在引导”,以及当代社会体制化条件下,某种组织的力量取代了过去个人的作用,不太强调个人,从而出现“他人引导”的模式。里斯曼这些说法可能有些理想化,过分强调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差异,不过,他认为社会的引导机制会随着历史演变而发生变化的观点是有合理性的。

文艺对于人们生活的引导,当然也会随着社会引导机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在传统的社会中,那种稳定的秩序使得人们感到过去的经验可以成为以后的指南,而在指南中,圣人的言说又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当代社会,社会的急速变化使得过去即使是成功的经验也不能保障适用,并且往往是因为过去成功,那种经验可能成为今天面对已经必须重新思考、解决问题时的障碍。随着社会转型、文化旨趣的相应变化,过去道德的合理性也被重新加以审视。在传统文艺的那种训诫失去效能的境况下,文艺的引导功能发生了改变。丹尼尔·贝尔认为电影具有巨大的改造文化的力量,他说:“青少年不仅喜欢电影,还把电影当成了一种学校。他们模仿电影明星,讲电影上的笑话,摆演员的姿势,学习两性之间的微妙举止,因而养成了虚饰的老练。”(注: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第115页。)在这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电影起到了引导作用,只是这里是一种偶像崇拜的效果,观看者是偶像的膜拜者,同时也幻想自己成为偶像。这里的引导是以一种白日梦的方式达成效果,它以社会认可的成功作为追随目标。

今天的文艺创作竞相追新逐异,一方面是由于科技革命要求创新,一部作品没有能够体现自己独特性的表现,就没有资格跻身于文艺作品的行列;另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的日新月异是一种常态,缺乏能够引起人们惊异的作品,就缺乏商业竞争力,也就几乎没有机会取得艺术上的成功。新的科技无疑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信息-交往功能:关系重组

传统文艺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它在日常生活中那种“知”的作用过于明显了,往往成为人们生活的百科全书。这一状况与古代社会知识没有分化,教育没有普及有密切关系,读者或观众、听众虽然不都是以一种学习的心态来看待文艺作品,但是文艺作品要能够传达人们对于各种知识的需求,而且有时是人们自己要从作品了解也许应该是其它专业文献的讲述。就此而言,今天的文艺就没有这么多的承担,它更多地是以审美、娱乐作为自己的义务。可以说,由求知转到审美的过程也就是由接受的理性立场转到感性立场。但是,在这种感性经验中,也同人们自我的体验有着重大差异。德克霍夫以电视接受的心理经验说明了这种差异:

面向高新科技时代促进文学艺术发展--高新科技背景下文艺功能的变迁

电视提供了一种外在于身体和心智的“精神”现实。在你看电视时,如果你不走神,如果不拿遥控器换频道,那么屏幕图像就取代了你自己。你分享着电视提供给你的集体想象力和集体思考。(注:德克霍夫:《文化肌肤——真实社会的电子克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67-268页。)

这里,电视成为人们观看世界的窗口,甚至成为人们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在电视的节目中,头一条新闻还在报道非洲饥民的悲惨生活,下一条新闻则在演示近期时装潮流,再下一条消息有可能是某地的滑稽表演,观看者的心理无法跟随屏幕的变化节奏,实际上观看已经成为没有意识的行为,结果是非常敏锐的摄像与同样非常麻木的感受交织一体,这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种常态。

如果说电视信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变化的话,那么电脑上网和电脑写作还有着更深刻的影响。人类社会自有文字以来,文字表达就是一种抽象的意义交流,可是电脑上网的交谈却可以复制人们面对面的现场感,譬如网上的符号有一些网虫们自创的表达方式:“∧_∧”表示明媚的笑;“*_∧”表示挤眉弄眼;“〉〉___〉___”表示一束玫瑰等等。这样一种表达超越了不同语言的差异性,仿佛图像那样可以阅读,但是不懂得这种“网语”的人就有些费解,这类表达重新划定了交往的群体。网络交流由于具有即时特点,交流者之间的对方成为没有在场的在场表达者,虚拟空间仿佛可以代替真实的现实空间。信息-交往的行为被作了重新书写。

论文面向高新科技时代促进文学艺术发展--高新科技背景下文艺功能的变迁来自

三、价值-示范功能:品位重塑

价值-示范功能可以表现为作者采用某种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加以宣讲,尤其在寓言性作品和儿童文艺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也可以采用作者自认为合理的道德原则,作出具有个人色彩的表达,如伏尔泰写作《老实人》对于老实和欺诈的道德评价作了诠释,卢梭写作《忏悔录》对自己人性恶的方面大胆剖析,以此表明自己具有更优越的道德感。有时作者自己也对于所写内容的道德问题难以决断,于是就在描写中表达出那种道德困惑,也可以起到引发人们思考的作用,如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对婚恋、家庭、情感、责任等有关问题,就体现了矛盾的态度。

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认为:“文化生产者拥有一种特殊的权力,拥有表现事物并使人相信这些表现的相应的象征性权力,这种象征性权力还表现在文化生产者,用一种清晰的、对象化的方式,提示了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或多或少有些混乱的、模糊的、没有系统阐释的,甚至是无法系统阐释的体验,并通过这一表述赋予那些体验以存在的理由。”(注:《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7页。)这里存在的理由可以有许多方面的阐发。它包括使得人们的一些感受合理化,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中国文化氛围中成长的读者,会认为这里有一种意境、禅味,可是西方读者就可能只是认为它是白描。这并没有什么对错问题,而是中国的这种诗句把作者个人的、瞬间的感受凝固化,通过阅读放大成为普遍的、恒久的意义,于是本来只是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的状貌有了超越时空的性质和存在理由。另外还有命名具有的权力影响,在古代,人们普遍有一种认识,即给予某物一个名称,就可以达到对该物的控制,古埃及神话就有这样的记载,其中一则故事说,有人知道了太阳神“拉”(Ra)的名字,就可以驱使她为自己做事。各民族父母对于子女的命名也是一种拥有对其监护权力的象征;文艺创作的表达经常就有命名的内涵。再有就是文艺表达可以赋予对象新的意义,李白诗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被简称为“青梅竹马”,于是本来只是物件的竹马、青梅成为两小无猜,孩提时代就有感情的二人关系的写照。

文艺表达具有的话语权力引导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并且生产着新的价值目标,有时还可能产生作者没有预期的价值,如歌德写作《少年维特的烦恼》,歌德本来是要对自己的失恋作一个解脱,可是有些青年读者也来仿效维特的轻生,以为这是一种为了爱情献身的壮举,使得歌德在作品再版时专门作了劝戒。因此,文艺作品的价值-引导功能有着先天的物性条件,又有着后天的人为规定,成为一种跨文化的、普遍的状况。

可是,在电脑写作和电子文本普及的条件下,电脑打字使得书面的印刷“铅字”不再是凡人仰望的对象,“铅字”不过是当事人排版的一种效果;而通过网络的传输,电子文本可以以接近口头交谈的速度传达,而接受电子文本的一方,也不是以对纸页文本那种只能单纯“阅读”的方式对待,阅读者可以对于接收到的电子文本加以修改,然后又重新出去。于是原先作为接受者的一方,成为新一轮传达的者。电子交流重新激活了口头传播时代的人人都可参与的情形,由此作为表达一方的引导地位就受到挑战。

四、审美-娱乐功能:境界重构

在传统的文艺审美格局下,审美娱乐活动具有他在性,即现实生活为一方,审美活动为另一方,审美活动是在疏离现实生活的状况下发生的。在此基础上,文艺审美活动有着一些特殊的规律,譬如它具有偶发性,创作行为不能预期,灵感的闪现是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等等。

面向高新科技时代促进文学艺术发展--高新科技背景下文艺功能的变迁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传说王羲之当时处于精神的亢奋状态,亲笔书写了文稿,就是有名的书法极品《兰亭集序》,作为书法名家,王羲之本可以在这一书法作品完成之后,另外又创作多幅同类作品,可是他在后来已经没有早先那种情绪状态,再也不能写出自己满意的与当初及时幅书法相同水准的作品了。这种创作的一次性、不可重复性,乃至创作与鉴赏过程中心理感受的专注状态都有特指的意味,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群、特定的聚会主题,这对于理解传统的审美活动的意义发生方式有着重要作用。可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大批量生产的模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环节,甚至包括精神生产领域,学校教育以年级方式批量化地招募新生和输出毕业生,不再是师徒之间的接受方式;文艺作品以及文艺的审美活动也被模式化,其中典型的就是好莱坞式的类型化电影,呈现为潮流化的文艺表达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雅明写了重要论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对于这种新兴的文艺现象进行理论总结。如果说,本雅明时代还是物理性质的批量化,那么现在则成为化学或者生物学意义上的批量化,有了《西游记》,又不妨来“悟空传”“大话西游”,后者可以表达与原作不同甚至相反的意思,这种依附性质的表达又可以进一步衍生新的表达。在电影制作中,拍摄宏大场面可以只是聘用少批量的群众演员,它以电脑制作方式把镜头中的人物加以复制,于是形成千军万马的视觉效果。

审美-娱乐功能作为文艺的重要功能,以前是作为一座圣殿让人朝拜,可是在大批量生产和复制的语境下,那种神圣性被削弱了,批量化必然诉求市场化,它需要对公众的亲和力,因此可能采取俯就公众的姿态。那些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电脑游戏,如“石器时代”、“古墓丽影”“魂斗罗”实则是一些文学化叙事,关键在于它是观众与游戏程序互动的,观众成为参与者,甚至承担其中某一角色。

五、文艺功能变迁对于文艺研究的挑战

文艺功能的变迁可以是实质性变迁,也可以只是人们看待文艺方式和角度的变化即认识性变迁,前者如综艺节目主持人以不同风格主持节目,会使得节目体现不同风味,后者如观众以不同心情观看同样节目会有不同感受。不管是什么情况,文艺功能变迁的事实上给文艺研究提出了挑战。

路易·阿尔都塞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他注意关注当下的文艺与文化问题,并对充斥于各种媒体的广告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电视广告最主要的受众是广大生产者组成的市民,广告把这些收视的个体构建为商品社会有权自主选择的消费主体(注: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见《列宁与哲学及其他论文》,新左派出版社1971年。)。它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功能在于,广大生产者是这个社会的制度所塑造的承受者,可是广告中这些承受者却被引导去“想象”自己是主体,并且这种扭曲的想象关系不是发生在公共空间,而是电视收视的常见地点——家庭住处,这样就把一种“国家机器”的力量以话语霸权的方式强加给了个人。这是对处于科技条件下的电子媒体的意识形态分析,对于我们来说,很多人不能看到它所具有的文艺研究的重要意义。主要原因有:其一,我们只是习惯于对文艺进行“内容”的和“技巧”的考察,不习惯进行超越作者个体的文艺生产环境的考察;其二,新时期以来,学者们大多力图把文艺研究转到“纯文艺”方向,在无意识层次上对意识形态分析充满反感;其三,这里讨论的对象是广告而非文艺,似乎超越了文艺研究的范围,不属于本门学科关注的对象。

应该看到,正如现代社会大生产实行一种体制化的管理方式和运作手段,文艺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也从个体手工方式转移到社会的和机械的、程序的方式,以前只是单一的文艺生产环境,因此可以不去关注这一环境的状况,但是这并不等于生产环境不会对文艺产生影响,那么,当这种环境发生变化后,如果仍然漠视它的影响,就不是明智的态度了。至于意识形态分析的意义,应该说它不能囊括文艺研究的全部,但也应该是文艺研究的重要视角,我们不能依凭情绪而不是依凭认识的需要来确立研究的角度。另外,这里电视广告本身不是文艺,但是它经常穿插在文艺作品的播放中,与文艺有着一种“互本文”的关系,至少成为了电视文艺的背景,无视背景的作用,这对于文艺学肯定不是正确的态度。如果结合到具体的文艺现象的批评,那么,由此视角也可以看到实质性的东西。

其实,高新科技以及高新科技产业化对于我们人文学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问题领域,我们要了解当代文艺状况,对此问题视而不见是不行的,因为它已经是当代文艺的基本土壤;同时,我们还必须克服几点很重要的障碍:一是由于不熟悉科技问题而缺乏对于科技与文艺关系的敏感性;二是只从科技角度看待文艺,就像当年的所谓新方法热那样,把科技问题与文艺问题生拉硬扯;三是如何把这种科技眼光与文艺的传统视角、与对文艺作品的深刻分析结合起来。这些障碍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提出科技与文艺关系的问题只是一种新的尝试,而作出重要研究成果还须进一步努力。

高新科技论文:高新科技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当前高新科技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新时期下我国高新科技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矛盾与挑战,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高新科技高速发展的资金需求与企业内部融资之间的矛盾。本文着力于对我国高新科技企业融资困境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新时期高新科技融资困境

一、引言

新时期下,高新科技企业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据2009年政府统计的数据来看,我国高新科技企业已经高达53782家,在高新科企业中就业的人群数量已经超过800万人,所有高新科技企业的总工业产值超过61000亿元。虽然我国高新科企业的发展势头迅猛,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科技企业的发展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科技高速发展的资金需求与企业内部融资之间的矛盾,这是因为我国高新科技企业在飞速发展和壮大的同时也需要非常多的资金给予支持,而由于高新科技企业发展高风险的特点和我国高新企业发展时间较短且相关政府制度不完善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我国高新科技企业遇到融资瓶颈,解决高新科技企业的融资困境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二、理论基础

欧美地区的发达国家对高新科技企业融资进行研究的基础是完备的融资理论,该理论主要讨论了企业在资金运转不畅的情况下,通过采用其他的融资方式改变企业的资金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现代融资结构理论对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MM理论

1958年,美国著名学者米勒和莫迪利亚尼联合发表了《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管理》一书,首次提出MM理论,MM理论的提出也是现代资本理论建立的标志。该理论主要是通过研究当时美国高新科技企业的融资结构来对企业的经营目标及企业投资商的利益指标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和矛盾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证明了企业的融资结构对于企业的融资决策是毫无影响的。

(二)成本理论

成本理论由麦克林和詹森在《企业理论:经理行为、成本与所有权结构》一书中提出,成本理论又被称作激励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企业资本水平确定的条件下,该企业所能够采用的最适合的债务权益比可以使成本减到最少,这里的成本包括监督及约束的耗费及其他损失。因此,成本理论是将债务作为一类担保机制而存在的,通过债务可以使企业股东(债务人)和债权人以及企业股东和管理者的矛盾得到缓解,从而促使企业管理者通过完善与优化企业投资方案与决策的方式来使企业因股权与管理权分离造成的额外成本大大降低。

(三)信号激励理论

1977年,Ross首先向世人展示了信号激励模型。这一模型的主要功能是让企业经营者利用负债比例将企业的整体实力展现出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投资股东之间存在信息不透明现象。也就是说企业的管理者了解企业内部的利益分配以及经济收益的真实情况,而企业外部人则不能地了解这些信息,企业经理人会将该企业的负债比例整合出来提供给投资人,使其了解企业的收益和风险情况。因此,该理论主要用于对在市场经济信息的不对称现象的研究中,可以直接分析出企业通过传递相关的内部信号是怎样对投资者的投资方案进行影响的。

(四)融资优序理论

Myers(1984)在信息不对称和信号传递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融资优序理论。一般来说,企业选择融资方法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如何使企业成本最小化,内源融资之所以成为企业的及时选择,就是因为其融资成本低,其次是债务融资,而股权融资则是由于成本较高、约束条件多且风险高而被作为的选择。

三、高新科技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

(一)信息不对称

新时期下,我国高新科技企业与企业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存在不对称现象。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交易主要是建立在双方信任的基础上,然后将投资者资金的使用权或所有权通过一定方式转让给企业,因此对于企业与投资者而言,双方掌控的、一致的信息是达成交易的重要条件,信息不对称将直接导致市场秩序紊乱,并阻碍高新科技产业的融资环境的稳定。当前我国高新科技企业发展时出现了企业与投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对我国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不仅会阻碍相关企业的融资过程,同样也是造成我国高新科技产业难以获得银行信用贷款的重要因素。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高新科技企业与其之间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主要体现在银行在选取高新科技企业作为融资对象时无法对企业的具体信息进行评估,这是因为新兴的高新科技企业是站在时展前沿的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的企业,商业银行在选择融资对象时无法在短时间内对高新科技企业涉及的科学技术以及企业发展方向进行深入和的了解,同时由于高新科技企业具有的高风险特性及新兴的高新科技企业没有相关的案例可供银行参考,这样就使银行无法对该高新科技企业做出正确有效的评估,因此许多金融机构不愿意对高新科技企业发放贷款。

(二)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

资本市场是高新科技企业获得融资的重要途径。但调查发现,我国高新科技企业在主板与创业板市场上获得的融资极其有限。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股票上市的要求较高,而且我国股票市场上制度还不够完善,运行效率较低,因此高新科技企业无法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的方式进入主板市场,这就导致我国高新科技企业无法在主板市场进行融资。此外,我国相关企业的融资结构还存在风险融资不足因素的制约。高新科技企业具有高风险且花费时间较长的特点,这些特点恰好符合风险投资的特点,风险投资的特点也包含了高风险高收益且周期长等因素。但实际调查表明,我国高新科技企业的融资结构中包含的风险融资却非常少。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创业板市场的上市制度上存在许多问题,使得风险融资只能通过主板市场进行上市,而高新科技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存在困难,这种情况就使得企业基本无法通过风险投资的方式来实现企业的融资。

(三)高新科技企业融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与高新科技企业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主要是《证劵法》与《公司法》。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新科技企业融资的各方面需求也在逐渐提高,现有法律法规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了。因此,为了解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进步而产生的漏洞解决,有关政府部门应对高新科技企业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完善,建立完善系统的融资法律系统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

四、高新科技企业融资困境化解对策

(一)企业信息透明化为了解决我国高新科技企业

与投资方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企业必须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完善企业在信息管理方面的披露制度。高新科技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市场准入监管、持续有效进行监管和退市监管三条监管防御线,使企业建立完善的信息监管和披露制度,而其中对于证劵交易市场中企业信息的监管和披露是最重要的。企业管理人员需要重点关注企业自身的信息披露状况,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完善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增强企业信息的透明度,使企业信息公开化。只有增强了企业信息的透明化程度,才能让投资方和银行地了解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从而保障资本市场中企业与投资方或商业银行的信息对称性,实现公平交易。第二,保障信息的有效性。企业需要保障所披露的信息是正确的、有效的,只有正确有效的信息才能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经营范围、经营现状、经营方向等状况。第三,企业需要保障信息是及时有效的。企业务必要保障信息实时、地反映到投资方的视角之下,使投资方可以及时看到企业信息的更新,了解企业的近期发展情况,从而便于投资方做出正确有效的投资选择。

(二)加强商业银行对高新科技企业发展的支持

我国商业银行应对需要融资的高新科技企业所涉及的相关科技创新技术进行具体了解,然后再根据高新科技企业对融资的不同需求来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和产品,同时还需要对相关的业务流程及风险方面的管理进行一定的优化。商业银行可以根据高新科技企业的需求建立专门的高新科技企业服务部门,然后引进和培养一些对高新科技企业的发展具有足够了解的专业人士,从而高新科技企业进行专业的项目分析,评估该企业的风险与收益比例。

(三)建立健全高新科技企业风险投资制度

高新科技企业具有高风险且花费时间较长的特点,这些特点正好符合风险投资的特点,风险投资的特点也包含了高风险高收益且周期长等因素,因此,风险投资是我国高新科技企业创业发展初期最重要的融资方式。近年来,虽然我国的风险投资处于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明显还存在很多不足,也无法满足我国飞速发展的高新科技企业的需求,因此,建立的面向我国高新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四)完善高新科技企业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了解决我国高新科技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问题,我国政府应顺应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建立和完善我国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首先,应该完善我国法律系统中关于风险投资融资相关的法规政策。其次,为其他的交易市场开辟道路,例如地方性交易市场,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起到重要作用。另外,场外柜台市场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同样也能够对地方性的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和交易的服务。,还应对我国税务法律法规中与高新科技企业的税收政策相关的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改。

作者:李赞 单位:郑州财经学院

高新科技论文:新经济时代高新科技竞争创新

一、基于顾客导向基础上的竞争思维形成的背景

从世界范围来看企业经营观念的历史演进,大体上经历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等四个阶段,其典型表现为在企业的经营中由以企业为中心的生产导向过渡到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核心的市场导向。基于顾客导向基础上的竞争思维的形成,是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由企业主权转变为消费者主权的必然产物。

生产导向战略是建立在供不应求状态下的卖方市场的基础之上的,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就是关注如何提高效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赢得利润,形成了企业经营中的生产观念及产品观念。在这种市场状态下,消费者出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后来,随着市场结构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企业的经营思想也随之转变为推销观念。但是推销观念并未从本质上超越生产导向观念,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经营思想中仍然是生产产品在先,解决产品出路在后,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依然出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对这种经营思想进行挑战的是哈佛商学院的教授特德·利维特。他在1960年的《哈佛商业评论》中将上述经营思想称之为“营销近似症”,指出:“管理当局必须把自己视为创造顾客、提供超值满意的人,而不是产品的制造者。”

作为市场营销观念的核心思想与较高境界的顾客导向思维的形成,是现代企业经营思想史上的一场思想观念的革命,它不是凭空而产生的。它的出现正是工业经济时代社会经济条件、尤其是市场状况发生巨大变化的结果。正是由于买方市场的形成,市场的竞争结构也出现了由买者之间转向卖者之间的竞争,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作为卖方的企业都在想办法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客观上为消费者选择提供了条件:同时,随着社会对人的权利的重视,消费者主权意识不断加强,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由此导致了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消费者成为支配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买方市场状态下,决定生产经营何种业务及产品的权力已经由企业主导转变为消费者主导。生产者应当根据消费者的意愿及其偏好来安排生产,衡量企业效率及存在价值的决定权掌握在顾客手中。任何企业要想成功、任何行业要想长盛不衰,在经营中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优先考虑的应该是满足顾客,尤其是要尽量迎合挑剔的顾客,以尽可能多地获取顾客“货币选票”的支持,而不是简单地生产产品。“顾客就是上帝”的经营思想代替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经营观念,由此产生了以顾客导向为核心的市场营销观念。

二、基于顾客导向基础上的竞争思维适用的范围及其局限性

任何一种经营思想或理念既然有它形成的条件,当然也会有它适用的范围。顾客导向之所以在它形成后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主要是因为这种战略的运用与产业的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主要适用于成熟的产业市场中。因为,在成熟的产业市场中,产品概念基本上已经定型,产品、技术与市场容量都相对比较稳定,在相同的市场中,任何一个企业期望通过产品、技术的创新进行扩张的空间越来越小。在成熟的市场中,各竞争者之间在营销组合的这些要素上基本是相同的,而无差异优势。要扩大市场份额只能在现有的“蛋糕”上进行切割,企业在经营中就是要千方百计地迎合顾客的要求,力争让顾客满意并想办法保留顾客,提高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阻止竞争对手对自己市场的蚕食或侵吞,防止自己顾客的流失;力争使竞争对手的顾客发生转移等,这一切只有以顾客导向为基础制定竞争战略才会实现。

顾客导向对于维持企业经营是有必要的,但是,由于这种战略没有充分考虑竞争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限制性条件,仅仅以顾客为导向,对企业决胜未来、取得经验丰富地位是不利的。在一些新的产业、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使用就有它的局限性,由此带来了以下问题:

首先,企业事实上是无法、完整地了解顾客需求。顾客由于自身知识、经验的限制,顾客的欲望与需要大多源自于自身的见闻,他们自己有时也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无法将自己的需求、客观地表述清楚。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曾经说过:“我们计划引导大众接受概念及用途,而不是去征询他们需要什么产品。大众不知道有哪些可能性,可是我们知道,因此,我们不会大张旗鼓地做市场调查。我们把对产品概念及用途的想法不断改善,然后设法教育大众,与他们沟通,好为这种产品创造市场”。这里所说的引导大众,并非那种不顾顾客需求强力推销的产品观念,而是要引导顾客朝着他们愿意却尚不自知的方向走。

其次,顾客导向战略往往会使企业在竞争中,仅仅立足于眼前、侧重于被动的防御。在现实中,当有的企业以顾客为先导的时候,而顾客往往由于缺乏对高新技术产品需求的认识和预测,更多地受既往消费经验或受他人的示范,愿意跟着有远见的企业走,造成顾客导向很难使企业具有前瞻性。实行顾客导向的企业只能跟在有远见的企业的后面追赶,虽也能生存,但其成长空间很小。“顾客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只是一种简单的防御思想,照此下去做会使企业陷于长期的被动地位。只有主动进攻才是积极有效地防御。因此,要使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占据经验丰富地位,就必须将经营观念超越顾客导向,而不是把自己的注意力仅仅聚焦在顾客需求上,在竞争中变被动防御为主动进攻。

再次,顾客导向战略有短期效果,但缺乏远见,很难把握顾客是谁。企业实行针对现有的特定消费者的需求、改进现有产品的某些属性的措施,对于满足当前需求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今天满意你的产品的顾客,并非就会成为你明天忠诚的顾客,顾客的需求会随着外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被动地以顾客为导向,将很难使企业把握谁是顾客,从而使企业疲于应付。

三、高新技术企业对基于顾客导向基础上的竞争思维的升级与超越

目前,以微软、英特尔等为代表的一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营销战略的使用中不约而同地显示着共同的特性,即不是将自己的战略定位于现有市场消费需求上,改变了在经营战略对顾客需求的滞后现象,推行的是一种与传统的顾客导向不同的新产品导向战略。这种战略的推行主要是紧扣高新技术产品的特征和立足于竞争的要求。

一是由于高新技术产品在市场营销中,不能以顾客需求来引导产品开发与市场开拓,因为对顾客的需求的掌握可能不甚至可能就是错误的,而只能是立足于技术的发展,用产品的差异性功能来教育、诱导、创造顾客的需求。当初IBM的PC机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时,就是先通过在中国举办免费的PC机培训班,寻求能够率先使用新产品的“技术小子”或“技术狂热者”等早期消费者,然后使这些消费者如同种子一般的扩散,影响其他消费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些软件制造商也都是通过先免费使用或赠送,然后再销售的方法。

二是由于为了有效地防止竞争对手侵入市场,一些处于经验丰富地位的高新技术企业主动地采取不断推出新产品或将原有产品升级、换代的办法,提高竞争者的进入障碍,导致了高新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如:微软从Windows操作系统开始,通过视窗95、98到2000,以及XP的版本升级,其目的就在于一方面为了始终走在消费者现有需求的前列,造成消费者别无他选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是为阻止竞争者。同样,英特尔公司在经营中一切遵从“摩尔定律”的要求,不断开发和推出CPU新产品,从8080、8086、286386、486、586……系列,到奔腾I、II、III、Ⅳ……系列等,赢得时间,避免被动地盲从于消费者和、竞争者,才取得了对市场的主动权。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超越“顾客导向”的竞争新思维时,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及时,不断解放思想,将自己置身于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结合自身行业发展的特点,突破固有经营思维的束缚和羁绊。高新技术行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成长迅速的和隐含风险的行业,在这种高成长性的行业中,一切都是变化的、不确定的。在急剧膨胀的且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新技术面前,消费者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无法使他成为该行业的专家,消费者对高新技术的学习成本很高,以至于他们对自己究竟需要什么也模糊不清,从主观上看,迫切需要有人来引导消费,而不是自主消费。如果企业使自己的经营战略仅仅停留在模糊的、有限的消费需求上,就会出现经营近似症。企业如果能够使本企业产品的“引导顾客、创造需求”方面的功能突出的话,必将能够走在消费者的前面,充当顾客消费的指导者与领路人,至少在短期内不会出现被市场抛弃的局面。

第二,能否有效地实施超越顾客导向新战略的关键取决于实施该项战略的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尤其是在高新技术行业中能否成为标准与规则的制定者。高新技术企业要实行超越顾客需求导向的本行业内的领导战略,不能仅在产品的研发、生产、产品市场化等方面的速度快于竞争对手,关键是要努力成为自己所在行业市场竞争节奏的控制者、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本行业的领导者,在这一点上,Microsoft、Inter等公司无不是这样的。微软的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最初也是模仿别的企业的,但是最终在微软手里成为了行业的标准、成为微软用来控制市场游戏规则的重要资源。正是拥有了这一标准,才改变了市场竞争的格局,成为主导市场的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使众多的公司和用户、甚至是竞争对手不得不跟随其走。用户尽管对微软的产品存在的漏洞而并不十分满意,但正是因为这种近于垄断的领导地位而使其控制着市场的需求与竞争。同样,英特尔公司在这一点上与微软的战略如出一辙,是以标准战略制胜的。因此,在高新技术领域中流传着这样的经验,即“超的企业做标准、的企业做技术、二流的企业做产品、三流的企业凭力气”。只有通过掌控标准和制定游戏规则,才能在选择自身战略时不再受制于用户和竞争对手,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形成垄断地位并以此取得竞争优势和赢得超额利润。

第三,超越顾客导向的竞争战略也并不是高新技术企业竞争的通行规律。分析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超越顾客导向的竞争战略的典型案例,这并不是说这种战略就成为所有高新技术企业竞争的通行规律。应该客观地看,以顾客导向为战略基础的经营案例也是有的。(任何一个企业要做到超越顾客导向,首先必须是要对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战略的超越。同时,在选择是否实施这种战略时,要充分了解自己所面对的市场的状况。一般来说,处于成熟后的行业市场上,竞争的激烈程度大,消费者对自身的需求的了解比较清晰,对未来的需求的预测也会相对。哪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将市场做深、做透,通过市场细分把握住目标顾客的现实与潜在需求的话,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是可以成为市场中的者,如惠普、康帕、戴尔等的迅速崛起就是这样。但是如果面对的是成长中的行业市场中,一些企业如微软、英特尔、思科等正是通过成为行业领袖来获取竞争优势的。因此,不存在固定的、一劳永逸的通用战略。

高新科技论文:高新科技业投资规则难处和对策

一、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制度的现状

总体上来讲,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制度是与整个国家的投融资制度同步演进的,在投资主体构造、融资渠道开拓、投资约束强化等方面都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表现在投资方面,企业作为投资主体逐步明确。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逐渐建立了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可以看出,企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逐步加大,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的项目投资达到数十亿元,外资与合资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规模更大,项目投资达数十亿美元。政府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主体之一,其位置的界定日趋清楚,与企业的分工越来越科学。从对投资主体的有效约束角度看,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所受的预算约束逐步强化。与此同时,政府投资的效率也受到政府财政支出规范化的约束。

表现在融资方面,高新技术产业融资的渠道取决于投融资主体的性质。对政府而言,财政支出仍然是投资的主要部分;另外,国债资金也被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企业的融资渠道正逐步拓宽。高新技术创新企业可以获得政府风险基金、商业化风险基金的支持。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比高新技术项目融资的渠道更为广泛,包括利用企业利润留成的内源性融资,通过商业银行贷款,通过股票市场筹集资金等。外资企业的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技术和资金的直接来源是母公司本身或在国际资本市场筹资。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过程,传统的投融资体制改革还未完成,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刚刚起步,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资制度还存在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及时,以企业为核心的投资主体架构还没有真正确立。人们普遍认为,国家应该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资主体,虽然中央财政给予科技发展的资金支持已不算少,但人们仍然抱怨国家财政投入力度不够;而企业投资的热情并不高。第二,中央投资面广、分散,缺乏整体统筹和稳定、制度化的投入计划,投资的导向作用不明显。第三,产权交易体系不完善,难以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特别是二板市场的缺位,制约着企业融资渠道的良性循环。第四,风险投资发展存在许多问题,有商业前景的高新技术难以转化为产品并形成产业。第五,缺乏完善的中介组织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必要的融资服务,导致企业融资难度和成本增加。

这里重点分析一下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

1.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来源有限。一个理想的投资主体群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其一要有大量敢冒一定风险寻求高额收益的投资者;其二要有一批信得过的风险投资机构。而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主要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创办或资助的,载体一般是国有银行和当地科委,投资对象主要是国企,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是财政科技拨款和科技开发贷款。虽然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到9.81万亿元(中国人民银行,2003.2),但他们很少把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企业。保险、养老等各种基金尚未开展风险投资业务,也缺少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渠道和运作保障机制。

2.风险投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少一批合格的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特别是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能够驾驭市场风险的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是资本、技术和管理艺术相结合的新型投资形式,它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拥有较高的金融、管理、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把握投资方向和投资机会,并积极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促其早日成功。

3.运作机制不完善,随意性强。许多由政府出资设立的风险基金在选择投资对象时,经常会受到一些非经济或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对投资项目的确定和评价带有浓厚的人情色彩,缺乏严肃性、科学性,投资不是集中于新生的高科技企业的创业期,而是侧重于一般企业发展的中后期。而我国有相当多的风险投资公司则是以贷款的方式运作资金且基本上沿用传统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没有建立起适合风险投资运行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影响了风险投资的效率和安全。

4.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尚未建立,风险资本出口不畅。获利性退出是风险投资的终极目标。一般情况下,风险投资的退出有这样几种方式,即股票的首次公开上市(1P0)、股份出售、股份回购和清算,其中IPO是最理想的退出方式。目前,良好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在我国尚未形成。如最早进入我国的国际数据集团(1DG)已向近10家高科技企业投资,但大多数项目无法顺利实现资本的退出。风险资本的退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以发达股票市场为核心的资本市场。而我国的股票市场不仅规模小,而且很不规范,运作效率低。因此,我国通过IPO方式退出风险投资的企业很少。此外,由于我国不少风险企业脱胎于高校、科研机构和传统企业,它们与原单位的产权关系不明晰,再加上我国产权评估机构和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因而它们以出售等方式撤资也很困难。

5.法律和制度供给存在缺陷。在我国,至今没有颁布风险投资的专门法案或条例,这不仅使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无法可依,而且加剧了其发展的风险性。与此同时,现行的经济法律法规中,有许多规定既不符合高新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的客观要求,也滞后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风险投资迅速发展的实践。制度供给的不足表现为政府对企业投资行为支持不力。政府成立各种风险机构及基金后,往往不是将基金交给成熟的专业公司去运营,而是成立官办公司,这样的公司往往存在低效、缺乏监督等弊病。对风险企业,我国目前仅有税收和出口两项优惠政策,其中税收优惠还仅仅适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企业。而创业投资的政府担保和政府补贴制度尚未建立,使得许多投资者“望险生畏”,导致许多高新技术贻误了发展时机。此外,由于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不仅影响了风险投资公司对技术价值的肯定,也限制了风险投资不敢涉足风险较大的中试前期的投资。这些不仅影响风险投资公司对技术价值的肯定,也限制了风险投资对企业无形资产进行运行的空间。

6.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中介服务机构与之相配套。但目前我国与风险投资相关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科技项目评估机构、技术经纪机构、投资顾问机构等力量薄弱,缺乏相应的高素质专门人才队伍。许多中介机构缺乏足够的职业约束机制和理念,这些都与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7、尚未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的投资心态。很多人受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观念的束缚,缺少创新精神和承担风险的勇气,对风险投资难于理解和接受。在风险投资的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健康心态,如急功近利,盼望风险投资能够“立竿见影”,而不知其是一种“耐心投资”,通常要经过3至7年才可能有较高回报;另外,对“知识资本”的不认同以及对风险投资公司的不信任,也影响了风险投资的正常决策。

三、建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制度的基本思路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符合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理想的投融资制度是: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社会各界参与的多层次、多形式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制度。其建立和完善的基本思路是:

1.进一步改革投资体制,积极培育多元投资主体

随着我国投资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要彻底改变政府是投资主体的状况,大力培育各级政府、部门、各类 企业、个人、外商等投资主体,尤其要积极培育民营投资主体,形成以各类企业为主的投资格局。坚持谁投资、谁负债、谁受益的原则,实行投资决策自主化。

2.合理划分政府与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过程中的职能

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制度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政府投融资应起引导、监控和辅助作用,其职能主要包括;财 政专项拨款,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立项融资,为资金融通提供协调、咨询服务和政策法规支持等。政府投资应以非盈利性、战略性。具体来说:(1)形成合理分工的政府投资主体结构。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和大规模生产等不同阶段划分各主管部门的职能分工和相应的投资范围,并按不同的制度安排和方式进行分类管理。(2)加大财政预算中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规模,建立专门的资金渠道,以形成稳定的高新技术产业政府投资的资金来源。(3)在国家投资中,集中较大比重资金用于试验生产和大规模生产的产业化项目。同时,严格控制项目的数量,加大单个项目的投资强度。(4)组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府基金,用于支持企业自主决策的高新技术发展计划。中央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政府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大公司及关键技术领域,地方政府的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分散的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并聘用专业基金管理公司承担基金的管理工作。

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应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的主体,企业投融资的重点是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阶段,它追求高投入、高收益。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协同参加的产业化机制,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应支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重点项目开发和技术创新工程。同时,通过产业内核心大企业或大型研究机构的重组以改进投资效率和加快产业化进度。另外,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大公司积极参与风险投资,包括以大公司为主体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收购兼并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等。此外,要运用多种政策手段,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多种方式的融资和贷款担保,采取多种形式组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等。

3.尽快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依据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资本市场有着不同的利用程度和方式,根据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及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国际经验,为了更好地支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良性发展,目前我们应高度重视相关资本市场的体系化建设,包括:(1)更加重视证券市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过程的支持作用,特别是宽松规则市场(如二板市场)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作用,以及主板市场与宽松规则市场间的衔接。(2)有限度地利用银行贷款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避免因不加节制地使用贷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3)资本市场应具有对高新技术项目进行重组的能力,以便在项目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地进行债务、产权和管理等方面的重组,减少宏观层面的损失。由此而形成的要求是,在资本市场中应及早形成具有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重组能力的管理公司和投资银行。

4.加快支撑体系的建设

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离不开各种配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支撑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结合的制度环境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的政策体系、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的服务体系、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的市场体系等。(1)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的政策体系。包括相匹配的金融制度、教育制度、人事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民族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引导及财税政策优惠或鼓励等。如对从科研院所出来创业的科研人员,应给予医疗、保险和人事关系调转的便利,对风险企业所得税实行“两免三减半”等。(2)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的服务体系。建立高效率的信息交流网络,培育和规范各种中介服务机构。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离不开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咨询服务机构等中介组织的牵引和沟通。此外,可充分借助internet网络建设,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从工商、税务到信息的“一条龙”服务。(3)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的市场体系。在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研究——开发——商品化——产业化的接力赛,还是技术——人才——资金的替换和重组,都有赖于较完善的交易市场的形成。如果不能在市场规则下顺利实现股权、技术及各阶段接力棒的交换,企业发展的链条就会中断。因此,应大力加强人才市场和技术市场的建设,完善资本市场,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高新科技论文:高新科技风险资本管理

摘要目前我国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低,主要是因为投资的瓶颈。我国应建立风险资本市场,并出台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和保护风险投资,促进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高新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

1高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低

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值在社会总产值的比例仅为2%。

我国每年有20000余项比较重大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和5000多项专利,但是其中最终转化为工业产品的成果不足5%,而欧美发达国家的转化率则高达45%。

在国际竞争力排名中,据2003年度《洛桑报告》,中国大陆的国际竞争力在人口超过2000万的3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2位。有关专家在解析这份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报告时认为,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已不再是制约我国科技竞争力的瓶颈,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科技资源,使科技产出较大化已成为解决问题的根本。

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低和对国民经济贡献不大,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向生产转化是一个周期较长的社会活动。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从一个新生思想产生到成为产品在市场上站稳脚,通常需15~20年。因此,投资高新科技产业的风险相当高,国内很多企业都不愿冒风险,害怕投资失败,因而阻碍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故科技成果中的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更为艰难。

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一方面风险因素多,如技术革新风险、市场风险、经营管理风险、资金风险、政策变化以及不可预见因素等,风险发生的概率远高于其他常规投资项目。另一方面,高新科技项目抗风险能力差,每一种风险发生,都足以导致高新科技创新活动的失败。

高新科技的高风险、长期性、高投入和高回报的特性,主要是因为高新科技的初创阶段,能否成功客观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创新活动通常要经历无数艰难曲折和失败才能取得成功。有的项目在进行了一段时间后,被证明在现有条件下难以成功,不得不放弃。有的项目在立项时是先进的,但到完成时,别人已捷足先登,获得了专利或占领了市场,或出现了替代产品,或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从而失去了意义。据统计,美国高新科技项目的投资活动成功率仅为30%,而70%的创新活动最终归于失败。所以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很高的风险性。

2建立风险资本市场

高新科技项目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取得最终的成果;同时也需要很高的投入才能获得成功。例如集成电路、核电站、航天器、通讯设备、生物基因工程项目等等,没有相当大的投入强度,就不可能见到成效。

高新科技项目能够生产出或提供别人没有的、或更好、或更便宜的又有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可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或开拓出新市场,赢得丰厚的回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市场需求的风云变幻和所投企业的自身素质等诸多原因,大约1/3的风险投资项目会“颗粒无收”,还有大量的项目不能收回全部投资。但一旦投中一个项目,获得的回报可能高达投资十几倍甚至几百倍。例如,给DEC公司投资的投资家曾经投资了许多项目都告失败,但仅靠对DEC的投资就把所有的损失全部弥补了,而且还创造了十几亿美元的利润。据统计,1965~1997年美国风险投资的回报率为19%,是股票投资回报率的2倍。在苹果公司,风险投资公司每投入1美元,得到的回报达240美元。因此高回报也就促进投资者进行投资活动。

高新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既是一种商业活动,就应按市场经济原则,以适度的政府干预为前提,实现相应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完善。而积极发展联接科学技术研究和建立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环节的风险投资业,正是完善这种经济结构具体体现。它是高新科技产业的催化剂,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高新科技产业形成生产规模必不可少的手段。

风险投资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是为适应当时新技术新产品创新的资金需要产生并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以计算机、自动化、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现代高新科技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风险投资的规模也日益扩大,成为高新科技产业化的重要资金依托。以美国为例子,70年代以前美国风险投资额不足1亿美元,到80年代中期已增长到200亿美元。目前,风险投资规模已猛增至每年600多亿美元,专门从事风险投资机构2000多家,每年为大约10000项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1997年,美国风险投资公司在东部的波士顿地区投入了8.7亿美元,在西部硅谷地区则创下37亿美元的高纪录。巨额风险资金的进入,极大地推动了当地高科技产业向前发展,硅谷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科技“麦加城”的地位,与风险投资的介入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近年来,工业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发展风险投资,使风险投资活动在体制完备、机制灵活、政策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下趋于活跃,为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为顺应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历史趋势,英、法、加和新加坡等国也兴起了风险投资热潮。2005年法国政府拿出6亿法朗建立“风险资本国家基金”,希望通过此举带动30亿法朗的资本投向高科技产业。而我国主要是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投入不足,融资结构不合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中企业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的比重合计超过82%,而风险投资仅占2.3%,这种融资结构与高新科技产业化不相适应。因此高新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过程中需要风险投资,为高新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一种“催化媒”的作用,使之完成由技术到产业的一跳。

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为风险投资实现高收益提供了载体。在风险约束上,风险投资找到了较大限度地化解和减少风险的途径,即在投资项目多方论证评估的基础上,采取分散投资多个项目和多个风险投资者联合投资一个项目的方式,从而有效地分散了投资风险。少数成功项目产生的高回报就可弥补多数项目失败所产生的亏损,这就能有效地减少和分散风险,提高成功率。总之,风险投资利用项目群投资方式来分散风险,利用其支持的企业上市或出售来获得回报。还可以建立高新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担保机制或保险公司开展此项保险业务,提高风险投资抗风险的能力,吸纳更多的资金以解决高新科技转化的瓶颈——资金短缺的问题。例如:北京市在北京试验区注资亿元,作为高新科技企业风险担保金,为风险投资保架护航,促进高新科技企业健康成长,使高新科技企业成为新的一轮经济的增长点。

风险投资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和特高的回报率的双重特点,通过冒险来求得高收益。从投资形式上看,风险投资不同于银行贷款,它并不要求接受投资的公司作任何财产抵押,而是用资金购买急需发展资金、处于弱小状态高科技企业的股权,或者是出钱同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建立伙伴关系。

风险投资是高风险投资活动,一般常规投资如银行贷款、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基金组织借款等轻易不敢问津。就融资渠道而言,我国现有国家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信托投资、基金组织借款、企业筹资等,由于没有风险消化机制,实际投入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资金很少。因此有必要发展风险投资,建立我国高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机构——科技银行、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和科技风险基金等。

高新科技向生产转化进行风险投资的机构,首先应是一个不依附任何政府部门的独立的金融企业。其次不仅是对高新科技向生产转化提供必要经费支持的金融企业,还必须为“转化”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提供相应的服务,如经济实体的组建、市场前景评估、管理、信息、企业股票上市所需的服务和担保等等。作为对高新科技向生产转化的执行者,应有效地扶植有市场前景的高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把资金用于最需要的、市场看好的项目,提高风险投资的成功率。建立一套公正、科学、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也是风险投资成败的关键之一。

高新科技的风险投资机构——科技银行、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和科技风险基金的资金来源,应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科技银行、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和科技风险基金,在这些金融组织应以国家投资为主体,对风险投资科技银行、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和科技风险基金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鼓励银行、大企业、高新科技类的上市公司、私营公司、部分全人进入风险资本市场。国家财政拨款作为国家在这些专业性金融机构的股权,起着推动这些金融机构的运作,以利风险投资市场形成的作用。还应广辟融资渠道,以吸纳更多资金,使我国的高新科技产业兴旺发达,提高科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风险投资于高新科技项目时,也应当采取国际通行的惯例——用股份制的形式,以便于通过第二板块股票市场出售所持股票,回笼资金,用于其它的风险投资项目,也有利于此种金融组织资金的滚动发展,培植更多的经济增长点,提高高新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为社会的进步作贡献。

高新科技论文:高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

摘 要:高新科技型中小 企业 在我国的国民 经济 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因融资渠道有限,科技型中小企业长期以来都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因此,如何完善 金融 市场从而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是当前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而较为地研究了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出了在当前我国的经济 发展 形势和体制下,以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主,其他融资渠道为补充的融资体系,是有效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高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银行借贷;资本市场

1 当前国内高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常见融资渠道

目前国内企业可选的融资方式主要有私人借贷、自筹资金、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和政策性融资等。自筹资金包括股东的资金投入、个人财产和私人拆借以及企业经营性融资资金;直接融资是指以债券或股票的形式公开向社会筹集资金,也包括引入风险投资资金;间接融资主要包括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等各种短期和中长期贷款;政策性融资主要涉及政府对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以及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支持等。在上述的融资途径中,银行借贷、风险投资、创业板块及其创业基金是高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常见融资渠道。但是这几种融资渠道还存在相当大的不利之处。

1.1 银行借贷

(1)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抵押担保,银行不愿借资金给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规模一般都较小,尤其对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基本没有什么较大价值的资产进行抵押,所以没有抵押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融资。(2)企业发展有风险,银行不愿承担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本身具有很大的风险性,未来的企业前景很不明朗,更由于在和银行方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所以对于以稳健型投资为主要投资策略的银行来说,借给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就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而银行一般都不愿意承担风险。

1.2 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是一种权益性资本,尤其风险投资喜欢投资于高成长性的高风险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所以引入风险投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解决融资问题的非常好的途径。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引入风险投资的时候还面临着几下的几点不利因素:(1)企业接触风险投资的渠道少。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入风险投资往往是风险投资寻找有投资价值的成长型企业,而科技型中小企业主动寻求风险投资的渠道较少,造成很多具有投资价值的企业没有被风险投资发掘,企业的融资问题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2)风险投资本身发展不完善。我国的风险投资的发展也刚刚起步,风险投资的规模较小,内部的机制也不够完善,截至2008年,我国风险投资企业215家,风险投资的规模远远小于企业的融资需求。

1.3 创业板块

定位于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上市服务的深交所的创业板也存在于以下几点的不足:(1)虽然其股本规模要求比主板上市公司降低,下限初定在2000万元左右,但是对于初创型的企业来说还是一个很高的门槛。(2)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的经营记录为两年,很多企业都很难做到这一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一个很大特点就在于他的成立周期短,很大一部分的企业的成立周期不足一年,创业板对于经营记录的要求往往把那些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初创期的企业拒在门外。

1.4 创新基金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创新基金的主要不足之处在于:(1)基金金额较少,无法满足融资金额较大的企业的需求。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所能申请到较高的资金为200万人民币,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初创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在发展期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生产以及市场推广中,创新基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只能是杯水车薪,并不能解决其融资的问题。(2)创新基金的审核周期长,在半年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申请创新基金,从材料的递交到项目的审核直到的批准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周期,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这对于以技术创新作为竞争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是个漫长的周期,很可能会错过产品推出的时期。

2 拓宽我国高新科技型中小型企业融资渠道的措施

2.1 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

信用担保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保障结合在一起的中介服务活动,它介于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担保人对商业银行做出保障,对企业提供担保,从而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这对于弥补中小企业信用资源不足、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过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可以建立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良好的关系,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程度。

2.1.1 加大对担保机构政策扶持力度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高风险、低收益特点决定了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发挥支持与导向作用,以吸引民间资本入股,壮大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各级地方政府都要通过单独编列财政预算计划,或者划拨土地使用权和其他经营性及非经营性国有不动产等途径,建立担保专项发展基金,并且要有制度保障、有长期稳定的补充资金来源。通过入股、租借、奖励等方式,根据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发展的客观需求,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成立商业性和互助性担保机构,或及时向信用担保机构补充资金,并将之纳入地方政府的工作业绩考核。

2.1.2 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担保机构

在落实政府专项担保基金,积极组建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同时,更要发挥政府专项担保基金的杠杆作用,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担保市场,组建商业性担保机构,尽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对辖区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实施业务指导和监管,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加强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消除金融机构的隐患,增强合作意愿。

2.1.3 大力加强担保机构自身素质建设

一是建立市场准入和日常监管机制。应明确授权一个政府部门管理和监督中小 企业 信用担保机构,主要是对担保机构的资格、功能定位、担保机制、担保程序、 会计 制度、风险防范、从业人员、收费标准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管理,定期监督和检查提供担保业务开展情况,并将其与有关优惠政策挂钩,积极创造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加快组建担保机构的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和监督办法,规范服务行为,加强行业自律。三是推动担保机构建立和完善 现代 企业制度,不断创新担保方式,扩大担保范围,增强资金实力。四是通过引进人才、加强培训、开展合作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担保机构员工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增强其业务经营管理能力。

2.2 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

2.2.1 要积极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风险投资主体

一方面,采取公司制、有限合伙制、基金制等形式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并由专门从事风险投资的专家型人才管理。另一方面,广泛募集社会资本,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鼓励和支持各地、特别是 经济 科技较为发达地区,建立由政府支持,民间投资、市场化运作的风险投资机构,组成区域性风险投资的组织机构体系。还有建立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的风险投资机构,充分利用国外风险投资的资金、人才和经营管理经验,带动和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 发展 。

2.2.2 健全风险投资的中介服务机构

首先要尽快组建高科技产业风险投资评估咨询机构,对投资项目进行严格、规范的评估,尽可能降低风险投资的技术风险。其次要大力发展为风险投资提供会计、审计、法津咨询、专利调查等服务的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专利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第三要建立一个高效率的情报信息网,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加强对国内外技术市场的调研和经济、技术的预测工作,让风险投资公司获得广、快、精、准的信息,增强应变能力,提高决策水平,获得效益。

2.3 建立多层次多品种资本市场

从国际经验看,西方的高新技术产业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长期保持经验丰富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市场,该市场具有更加多样化的交易方式、交易规则和多层次的投资群,为处于不同风险期的企业和拥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之间提供交易平台。

2.3.1 健全二板市场

我国应建立多层次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应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二板市场和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就其分工来看,二板市场主要解决处于创业中后期阶段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建立与其配套的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为达不到进入二板市场资格标准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包括为处于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提供私人权益性资本。在一定意义上,我国更需要后一层面的资本市场。因为构想中的二板市场仍位于证券交易所的框架之内,很难摆脱现有证券所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限制。同时由于容量有限,上市成本也相当高昂,众多中小企业将难以进入该市场融资。

2.3.2 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通的资本金中,债权融资比例一般要高于股权融资比重的数倍,有时近10倍。2004年12月14日,人民银行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流通审核规则》,此举为企业债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市流动铺平了道路,也为企业债券扩容到更多的中小企业创造了条件。但如果不及时解决债券发行申报复杂、审批漫长、额度控制过严,以及债券评级机构的公信力、性,不对可转换企业债券评级,也会影响中小企业的介入。

总之,高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子资本市场的建立、发展和完善,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高新科技论文:高新科技人力资源风险认识探讨

摘要: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风险辨识就是通过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识别人力资源风险因素,判断风险对企业的影响,为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预防提供依据。

关键词:人力资源;风险;辨识

1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的概念

人力资源具有思想、情感和思维,相对于其他资源来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预期目标发生偏离,给企业造成损失。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风险是由于人自身心理、生理复杂性以及其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人力资源行为与组织预期要求存在偏差的可能性。

2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风险识别原则

人力资源风险识别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2.1科学性

人力资源风险识别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及时步,是企业正确认知自身人力资源风险、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缺少人力资源风险识别步骤,企业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企业人力资源风险识别必须由正确的理论为先导,借鉴科学的检测方法,、细致的描述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风险状况,风险因素涉及的区域,变化规律等。

2.2系统性

人力资源风险存在于企业日常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仅仅识别出企业的某个风险因素或某几个风险因素,对于企业来说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通过风险识别,要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风险进行、详细的剖析,避免以偏概全、遗漏风险因素等情形发生,真实、客观的反映企业组织内部的现实状况。

2.3预测性

企业人力资源风险识别除了要真实、客观的反映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现状,更为重要的是还要结合之前的相关企业数据,对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走向做出初步的判断,并估计可能造成的损失,使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人力资源风险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和准备。

3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风险识别步骤

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风险识别之前,需要建立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以及企业人力资源风险分析专家委员会。利用人力资源风险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企业可以通过查阅过去历史记录和相关风险处理经验,能够对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的特征、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历史数据和资料毕竟只能代表企业之前发生的风险问题,企业人力资源风险则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用过去的经验和信息来解决未来的问题显然是无法成功的,因此,风险的识别还需要风险专家系统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风险专家系统委员会指的是长期从事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具有扎实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领域理论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员所组成的专家系统,能够对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风险进行实时分析和关注,及时应对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风险变化以及新出现的问题,避免企业遭受到更大的损失。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风险识别步骤分为以下几步:

3.1搜集历史资料和整理实践经验。

企业的历史资料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未来企业将面临的人力资源风险情况,在广泛推行风险管理的国家(如美国),保险公司、出版商以及行业协会(如美国风险和保险管理学会)都会想企业提供潜在损失一览表。对于国内这方面的资料较为匮乏,企业需要靠自身来完成这一项工作。通过对于历史信息的搜集、整理,将历史数据与企业的潜在人力资源风险进行关联,力求详细、、客观,制定基于历史资料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力资源潜在风险分析表,便于高新技术企业有关部门进行初步的人力资源风险分析。

3.2实际调研。

在参考历史资料信息的基础上,企业管理部门还要对风险所涉及的部门、环节进行实地调查,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真实的反映实际情况,调查分析时应综合运用多种调研方法,如:面谈法、风险问卷调法,财务报表法、环境分析法、损失统计记录分析法等。

3.3资料信息的整理。

通过实地调研,相关部门获得了相当多的与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相关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数据是杂乱无章的,并且一些数据是冗余的、无关的甚至是有所偏差的,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企业所需要的资料信息整理出来,便于企业管理者和专家识别风险实质,进行风险分析。

3.4进行专家评议。

基于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风险历史数据和实地调研信息,组织专家对两方面得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对企业人力资源风险事件起因、发生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判断,要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重视每个专家的分析,综合考虑得出结论,并随着人力资源风险的进一步发展修改结论,与时俱进。

3.5出具人力资源风险报告。

在得出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风险识别结论之后,需要尽快的出具企业人力资源风险报告,指导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并通过实践进行反馈修正企业的管理措施,使得企业的风险管理措施更加有效、及时。

实际上,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风险识别是一个反复、循环的流程,是一个不断运行的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企业管理者要重视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的识别,从制度上和政策上给予倾斜,切实保障人力资源风险识别流程的运转,为人力资源风险评价和决策奠定基础。

高新科技论文: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与风险资本

摘 要 目前我国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低,主要是因为投资的瓶颈。我国应建立风险资本市场,并出台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和保护风险投资,促进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 高新科技成果 转化 风险投资

1 高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低

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值在社会总产值的比例仅为2%。

我国每年有20 000余项比较重大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和5 000多项专利,但是其中最终转化为工业产品的成果不足5%,而欧美发达国家的转化率则高达45%。

在国际竞争力排名中,据2003年度《洛桑报告》,中国大陆的国际竞争力在人口超过2000万的3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2位。有关专家在解析这份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报告时认为,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已不再是制约我国科技竞争力的瓶颈,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科技资源,使科技产出较大化已成为解决问题的根本。

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低和对国民经济贡献不大,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向生产转化是一个周期较长的社会活动。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从一个新生思想产生到成为产品在市场上站稳脚,通常需15~20年。因此,投资高新科技产业的风险相当高,国内很多企业都不愿冒风险,害怕投资失败,因而阻碍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故科技成果中的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更为艰难。

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一方面风险因素多,如技术革新风险、市场风险、经营管理风险、资金风险、政策变化以及不可预见因素等,风险发生的概率远高于其他常规投资项目。另一方面,高新科技项目抗风险能力差,每一种风险发生,都足以导致高新科技创新活动的失败。

高新科技的高风险、长期性、高投入和高回报的特性,主要是因为高新科技的初创阶段,能否成功客观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创新活动通常要经历无数艰难曲折和失败才能取得成功。有的项目在进行了一段时间后,被证明在现有条件下难以成功,不得不放弃。有的项目在立项时是先进的,但到完成时,别人已捷足先登,获得了专利或占领了市场,或出现了替代产品,或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从而失去了意义。据统计,美国高新科技项目的投资活动成功率仅为30%,而70%的创新活动最终归于失败。所以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很高的风险性。

2 建立风险资本市场

高新科技项目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取得最终的成果;同时也需要很高的投入才能获得成功。例如集成电路、核电站、航天器、通讯设备、生物基因工程项目等等,没有相当大的投入强度,就不可能见到成效。

高新科技项目能够生产出或提供别人没有的、或更好、或更便宜的又有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可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或开拓出新市场,赢得丰厚的回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市场需求的风云变幻和所投企业的自身素质等诸多原因,大约1/3的风险投资项目会“颗粒无收”,还有大量的项目不能收回全部投资。但一旦投中一个项目,获得的回报可能高达投资十几倍甚至几百倍。例如,给DEC公司投资的投资家曾经投资了许多项目都告失败,但仅靠对DEC的投资就把所有的损失全部弥补了,而且还创造了十几亿美元的利润。据统计,1965~1997年美国风险投资的回报率为19%,是股票投资回报率的2倍。在苹果公司,风险投资公司每投入1美元,得到的回报达240美元。因此高回报也就促进投资者进行投资活动。

高新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既是一种商业活动,就应按市场经济原则,以适度的政府干预为前提,实现相应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完善。而积极发展联接科学技术研究和建立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环节的风险投资业,正是完善这种经济结构具体体现。它是高新科技产业的催化剂,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高新科技产业形成生产规模必不可少的手段。

风险投资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是为适应当时新技术新产品创新的资金需要产生并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以计算机、自动化、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现代高新科技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风险投资的规模也日益扩大,成为高新科技产业化的重要资金依托。以美国为例子,70年代以前美国风险投资额不足1亿美元,到80年代中期已增长到200亿美元。目前,风险投资规模已猛增至每年600多亿美元,专门从事风险投资机构2 000多家,每年为大约10 000项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1997年,美国风险投资公司在东部的波士顿地区投入了8.7亿美元,在西部硅谷地区则创下37亿美元的高纪录。巨额风险资金的进入,极大地推动了当地高科技产业向前发展,硅谷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科技“麦加城”的地位,与风险投资的介入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近年来,工业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发展风险投资,使风险投资活动在体制完备、机制灵活、政策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下趋于活跃,为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为顺应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历史趋势,英、法、加和新加坡等国也兴起了风险投资热潮。2005年法国政府拿出6亿法朗建立“风险资本国家基金”,希望通过此举带动30亿法朗的资本投向高科技产业。而我国主要是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投入不足,融资结构不合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中企业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的比重合计超过82%,而风险投资仅占2.3%,这种融资结构与高新科技产业化不相适应。因此高新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过程中需要风险投资,为高新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一种“催化媒”的作用,使之完成由技术到产业的一跳。

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为风险投资实现高收益提供了载体。在风险约束上,风险投资找到了较大限度地化解和减少风险的途径,即在投资项目多方论证评估的基础上,采取分散投资多个项目和多个风险投资者联合投资一个项目的方式,从而有效地分散了投资风险。少数成功项目产生的高回报就可弥补多数项目失败所产生的亏损,这就能有效地减少和分散风险,提高成功率。总之,风险投资利用项目群投资方式来分散风险,利用其支持的企业上市或出售来获得回报。还可以建立高新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担保机制或保险公司开展此项保险业务,提高风险投资抗风险的能力,吸纳更多的资金以解决高新科技转化的瓶颈——资金短缺的问题。例如:北京市在北京试验区注资亿元,作为高新科技企业风险担保金,为风险投资保架护航,促进高新科技企业健康成长,使高新科技企业成为新的一轮经济的增长点。

风险投资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和特高的回报率的双重特点,通过冒险来求得高收益。从投资形式上看,风险投资不同于银行贷款,它并不要求接受投资的公司作任何财产抵押,而是用资金购买急需发展资金、处于弱小状态高科技企业的股权,或者是出钱同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建立伙伴关系。

风险投资是高风险投资活动,一般常规投资如银行贷款、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基金组织借款等轻易不敢问津。就融资渠道而言,我国现有国家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信托投资、基金组织借款、企业筹资等,由于没有风险消化机制,实际投入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资金很少。因此有必要发展风险投资,建立我国高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机构——科技银行、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和科技风险基金等。

高新科技向生产转化进行风险投资的机构,首先应是一个不依附任何政府部门的独立的金融企业。其次不仅是对高新科技向生产转化提供必要经费支持的金融企业,还必须为“转化”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提供相应的服务,如经济实体的组建、市场前景评估、管理、信息、企业股票上市所需的服务和担保等等。作为对高新科技向生产转化的执行者,应有效地扶植有市场前景的高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把资金用于最需要的、市场看好的项目,提高风险投资的成功率。建立一套公正、科学、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也是风险投资成败的关键之一。

高新科技的风险投资机构——科技银行、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和科技风险基金的资金来源,应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科技银行、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和科技风险基金,在这些金融组织应以国家投资为主体,对风险投资科技银行、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和科技风险基金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鼓励银行、大企业、高新科技类的上市公司、私营公司、部分全人进入风险资本市场。国家财政拨款作为国家在这些专业性金融机构的股权,起着推动这些金融机构的运作,以利风险投资市场形成的作用。还应广辟融资渠道,以吸纳更多资金,使我国的高新科技产业兴旺发达,提高科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风险投资于高新科技项目时,也应当采取国际通行的惯例——用股份制的形式,以便于通过第二板块股票市场出售所持股票,回笼资金,用于其它的风险投资项目,也有利于此种金融组织资金的滚动发展,培植更多的经济增长点,提高高新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为社会的进步作贡献。

高新科技论文:黑龙江省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现状分析

1、我省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建设情况

自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1.1 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推进哈尔滨部级高新区建设,重点建设哈尔滨科技创新城;推进大庆高新区国家创新型园区建设;推进齐齐哈尔高新区成为部级高新区建设。

1.1.1 哈大齐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建设取得新进展

哈尔滨高新区快速启动了科技创新城的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已推开,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筑,一座承载着“北方智谷和松江水韵”的新城雏形屹立在松花江北岸。大庆高新区在东北率先启动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相继辟建了服务外包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园等特色产业园区。齐齐哈尔省级高新区2010年被国务院批准晋升为部级高新区,成为继哈尔滨、大庆高新区之后,我省第三家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哈大齐”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战略布局圆满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辐射集聚作用,推动了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2010年,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部级高新区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097亿元、965亿元、5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3%、26.8%、19.2%。

1.1.2 省级高新区建设发展态势良好

牡丹江高新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特种材料产业基地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态势良好,有力推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光伏产业园建设进展较快,超常规地完成了项目规划、可研编制、施工设计等各项前期手续。佳木斯高新区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建设了农业装备产业园、新型建材产业园、低碳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5个特色产业园,两年多来,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20多亿元,吸引了一大批农业装备制造企业、新材料领域企业及生物医药企业入驻园区,正在逐渐成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新兴的产业发展集聚区。

1.2 积极推进部级大学科技园建设

在高校周边和区域内好的板块,建设科研转化基地和产业载体,形成“环高校经济圈”,推动以高校科研成果为支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高校周边集聚,形成集群发展的势头。哈工大大学科技园、哈工程大学科技园、哈理工大学科技园、东北石油大学科技园四家部级大学科技园孵化面积达6.4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34 家。其中2009年以来,新增孵化企业175家,累计毕业企业86家。

1.3 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技术交易和科技中介服务中心的建设;加强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构筑科技成果交易市场、打造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

1.4 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启动“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专项行动”,重点面向集中开发区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征集技术发展难题,推介科技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服务支撑全省产业大项目建设。

1.5 积极推进科技型企业培育与孵化

加强对科技企业的引导与扶植,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鼓励企业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市场竞争力。

为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省财政科技经费在给予大力扶持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创新基金支持。两年多来,省财政资金投入4000万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并向国家推荐,累计获得国家创新基金立项204项,支持金额13560万元,分别占1999年国家创新基金实施以来获立项数和支持金额的36.7%、42.9%。其中,2010年获国家创新基金立项90项,支持金额6395万元;2011年已获国家立项114项,支持金额7165万元。获国家创新基金立项支持的企业超过60%是集中开发区内企业。

认真贯彻国家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要求,从加快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出发,坚持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作为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的重要措施,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及申报认定工作。全省获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504家,获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已达797个;认定创新型企业5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00家、创新型培育企业157家。

还制定了《黑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和孵化工作方案》,对培育对象、培育目标、培育条件、培育申请、培育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培育和孵化计划指标,积极推动落实。两年来,4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新增孵化企业791家,孵化毕业企业199家。

1.6 积极推进集中区发展环境建设

统筹规划园区发展、科学定位园区功能,围绕区域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对入驻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建立完善的科技服务和投融资体系,尽快形成若干产业配套、链条完整、特色明显的产业群,发挥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的作用。用足用好国家现有用地、财税、投资及其他方面支持科技发展的优惠政策。

2、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未来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省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建设将紧紧围绕省委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实施“十大工程”战略部署,以建设哈尔滨科技创新城为重点,以发展十大重点产业为中心,加快推进全省“一带、两区、四园”建设,努力在体制和机制上实现创新,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创业氛围,加快培育科技企业成长,吸引更多的科技企业入园,哈大齐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带科技园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0%以上,为实现龙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一年。为加快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振兴十大重点产业,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经济发展驱动力,我省将继续加快推进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建设,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实现产业集聚发展。

高新科技论文:高新科技企业会计以及税务处理

[摘 要]本文在简要分析我国目前研究与开发(research development简称R&D)支出会计处理局限性的基础上,本着理性设计的原则,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对其R&D支出会计处理进行重新设计。

[关键词]高新科技 企业会计 税务处理

一、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性

高新科技企业因其不同的创造能力和水平而显得比较特别,在各个政策方面政府也给予了不同的政策,因为高新技术是我国生产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所以发展这些企业就尤为的重要,这种重要性体现在财务上就是税务处理的改变和一些模式的发展。

高新科技简称R&D,指的是“研究与开发”、“研究与发展”或者“研究与试验性发展”。它是为了增加知识总量,探索新知识的应用而进行的创造性工作。

二、高新技术产业会计制度优化的重要性

高新技术的企业非常注重创新性和特征性,因为其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受到了普遍的重视,高新技术人才的费用是这些支出的较大项目,由于技术是靠高新科技人才来进行维持的,如果没有高新人才那么创新也就无从说起,所以说,能否节约成本成本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关键之一,但是这些种种是受到了会计准则的本身影响的,会计准则也会影响其税务的支出。如何在会计上更加科学地核算和报告研发支出,也是当前会计界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我国在对于研发方面的会计准则中有过明确规定:企业每年用于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应占本企业当年总销售额的5%以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研究开发形成的技术资产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资产。那么如何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节约成本,首先就是要了解这部分资产的核算问题,下面会专门讲述。

三、R&D支出会计处理的设计和实现

3.1核算问题

高新技术企业的收入和支出共同构成了其会计核算体系,而其核算的难点在于收入确认和成本的配比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因为目前制度上的不完善,所以导致了对于企业会计处理没有可以遵循的规范文件或是准则,所有的高新技术企业也都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在此期间会存在一系列的相互差异的做法,比如在确认收入依据方面就有三种不同的做法,有些公司是以实际收到款项作为确认收入的依据,二是以开具销售发票为确认收入的依据(为大多数企业采用);三是按与客户签订的协议条款,在产品开发完毕并收款时确认。笔者在文中认为,从行业的发展特点来看,软件企业收入的确认应突出稳健性原则,区别对待。但是必须要形成一定的准则和规范,否则区别对待的文章还没有做好,有些企业已经在钻空子了。

3.2 高新科技企业的业务可以决定核算的方式

我国高新企业多种多样,大多是为了开发新产品而设立的,但是这类开发也明显的氛围很多类别,比如一是新产品的生产,在开发的平台上根据不同的需要而进行生产,这是不涉及到研发方面的,相对来说可以归为高新的制作业;第二类是研究加生产,受到客户端的委托在进行开发活动的,因为大多数在科研中投入较大,所以这些的话本身研发费用占有收入的更加大的份额,而且由于客户的不确定性和技术也存在着某些缺陷,所以一般来说还未必能得到满意的结果,所以说这样的研发项目运行结果如何,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收入的确认也更为困难。一般软件开发客户往往有苛刻的条款,需待项目开发成功、调试完毕并经合理的使用期证实无重大缺陷,对方才会出具全部款项。因此,这类业务如根据合同进程和客户确认作为确认收入的条件,不但不够稳健,且长期以来,账目的周转就非常的困难,实务中也很难做到能够按照合同而进行交付,所以应该用实际收款的进程作为确认收入的一个主要条件,相关销售成本的结转可参照建造合同的核算方法。这样既利于操作,又体现稳健原则。但是具体适用性怎样还有待观察。

3.3 收入、成本的配比

大多数高新科技企业只对销售的硬性指标核算成本,而生产、开发活动所产生的人员工资、投入的机器设备(将来一并出售给系统用户)和易耗材料成本均计入当期期间费用。这样的话就会产生核算上的成本与利润发生误差的问题,或是在客观上造成了业务的利润中剔除了无软件成本,这样做的问题在与对于大规模开发的企业来说,所交的税收就与实际应交的税收出现了很大的差距,无论差距是哪一类别,都会造成企业或是国家的损失。所以笔者认为可以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参考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核算建立生产、开发明细账,分别核算每一个项目的成本,并在该项目收入实现时相应结转成本,使之较为符合配比性原则。

3.4税务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的进步,理解以上定义时不应仅局限于准则罗列的项目,还应包括更大范围的内容。《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和《企业会计制度》中还对首次发行股票公司的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价值作出了特别规定,即按该项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实际成本。这一规定从稳健的角度出发,限制投资者以远高于账面值的无形资产投入高新技术企业,从而减小风险。

四、结论

为了会计报表使用者、真实了解企业的资产状况。笔者认为,除部分无形资产可以按本文第二点所述的方法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外,还可以采用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方法作为补充。另外,如果高新技术产业已经上市,那么对于其每年对证券公司的财务报告披露应该采用更加精细的方法来对待无形的资产核算。具有重要价值的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价值因传统计量手段不能适应,无法在资产负债表中得到充分体现。

高新科技论文:现代金融领域的高新科技

金融工程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一门工程型的新兴学科。它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主要有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

当我们把金融真正看作一门产业的时候,就一样有它的产品、创造产品的技术和工艺、生产和营销产品的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交易产品的市场(金融市场)。金融工程的问世,使金融作为一门产业得到了支持它发展的工程学科,就像机械工程支持机械工业发展,电子工程支持电子工业发展一样。而金融工程的创新性,说明它所提供的是金融业本身的高新科技。事实上,这种金融领域的高新科技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以索罗斯(G.Soros)为代表的国际炒家在世界范围的金融市场兴风作浪时,他们并不是在盲目地,而正是利用这种高新科技,设计出非常精妙的大规模套利和投机策略,矛头所向之处,搅得天翻地覆,风声鹤唳。而各国政府和金融当局,也必将求助于此类高新科技,才能保卫自己的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金融工程大量采用图解、数值计算和仿真技术等工程手段来研究问题,比分析金融学的理论模型要灵活得多,相对容易建立,也容易推广使用,不像理论模型那样需要极为艰苦的逻辑思辨,因为许多逻辑推理是由计算机程序帮助实现的。而且,金融工程的研究直接而紧密地联系着金融市场的实际。大部分真正有实际意义的金融工程研究,必须有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图解法需要计算机制表和作图软件的辅助,数值计算和仿真则需要很强的运算能力,经常用到百万甚至上亿次的计算;没有计算机的高速运算和辅助设计,这些技术将失去意义。金融产业与信息产业的结盟,是金融工程的产业背景。

因此,我们可以把金融工程看作现代金融学、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的结合。它本身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金融科学的产品化和工程化。任何一门科学学科,只有经过产品化和工程化,才能产生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的效益。因此,在金融工程领域的一些经验丰富学者,认为金融工程的产生把金融科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七八十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西方世界,人们对金融工程的认识迅速拓宽。洛伦兹・格立茨(Lawrence Galitz)所著的《金融工程学──管理金融风险的工具和技巧》(Financial Engineering─Tools and Techniques to Manage Financial Risk )一书,就技术层面而言,是目前见到的写得好的一本金融工程著作。格立茨博士本人长期从事银行金融业的咨询服务,又在大学和研究机构工作过,因此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的理论学术水平。本书对技术的描述是相当深入和细致的。仔细地研读本书,将能很好地帮助读者掌握设计金融产品(尤其是组合金融工具)的技巧和管理金融风险的技术。

这是一本好书,我们把它推荐给读者。通过仔细地研读,将引导读者登堂入室,探测现代金融的奥秘。只有真正掌握科学的金融知识和技术技能,才能在金融海洋中成为搏击风浪的弄潮儿,驾驭惊涛骇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高新科技论文:用高新科技诠释中草药化妆品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中草药化妆品的海洋中有一朵奇葩,它就是佰草集。由百年企业上海家化推出这款集中国文化之精粹和现代科技之硕果的佰草集一上市便引起各方关注。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品牌树立背后的科技背景。传统中草药如何与现代时尚产品相结合才能既发扬其优点又被消费者喜爱?中草药化妆品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对此,主持开发佰草集系列化妆品的上海家化植物化学研究室主任胡国胜博士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问:“中草药化妆品”的提法被一些专家提出疑义,他们认为在我国的化妆品分类中没有“中草药化妆品”一说,认为“药”和“化妆品”分属两个不同的品类,但“中草药化妆品”的字样还是出现在许许多多的产品宣传和学术文章中。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胡国胜:“中草药化妆品”这一提法本身并不重要,就象"Cosmeceutical"这一名词,在不同国家、地区都有不同的解释。事实上在我国,含有中草药添加剂、具有一定功效性的化妆品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含中草药的化妆品的出现本身就是对我国现有法规的一种突破,因为我国现有法规规定,化妆品不能添加药品,不能宣称治疗效果,但是中草药不仅具有药品的特性,而且不少中草药的治疗功效已经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同,即便不在产品中宣传,消费者也会联想到其治疗功能。同时,中草药中大部分成分不受法规的限制。而国际上天然植物中有很多与中草药是相同的品种,当这些添加成分被批准合法地加入化妆品中时,为中草药的合法加入提供了依据。因此,这一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问:我国的中草药化妆品与国外的天然提取物产品有何区别?

胡国胜:我国的中草药化妆品与国外的天然提取物产品之间较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不管从国家法规定位还是消费者认同性方面来说,都属于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而后者一般作为营养补充剂,不纳入药品范围。因此,我国的中草药化妆品总是给人以"疗效"的联想,国外的天然提取物产品侧重于天然和环保、安全等概念。

问:传统的中草药化妆品一直不能解决功效和外观、气味等的矛盾,对此您有何建议?

胡国胜: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在这方面的产业链尚未完善,法规比较滞后。目前大多数中草药化妆品添加剂都由生产中草药的制药厂提供,由于一般中药制剂对于外观、气味等没有要求,而这些企业本身对化妆品添加剂的质量要求也不了解,所以,常常是中草药的有效成分无法加到化妆品中,加到化妆品中的成分往往达不到效果,而法规在这方面没有相应的要求。同时,我国中草药在提取、加工生产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因此,要在法规上给予中草药化妆品比较明确的界定,在质量标准方面要有所规定,制止鱼目混珠的现象;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导专业的中草药化妆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建立和发展;采用国外先进的天然植物提取技术和化妆品添加剂生产工艺来生产中草药化妆品添加剂;同时建立社会化的化妆品检测机构,为企业提供公平、方便、低成本的检测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这一产业健康发展,成为我国的优势产业之一。

问:您认为中草药化妆品的前景如何?

胡国胜:中草药化妆品是我国化妆品行业赖以与国际大公司竞争的主要领域之一,其基础在于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我国中草药几千年来的经验积累和长期临床的疗效证明,这一市场的发展将给我国化妆品企业提供极大的空间,同时还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对于化妆品及其相关企业乃至消费品市场和中草药提取加工技术的进步都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其前景不言而喻。

问:国外在中草药化妆品的研究方面有何特点?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

胡国胜:目前在日本、新加坡等国,已经有不少企业开始专门进行中草药化妆品添加剂的生产加工,主要向中国内地化妆品企业提供原料。他们在加工生产方面采用国际上天然植物添加剂的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也采用化妆品添加剂的规定要求,对于添加剂功效方面都附有相应的生物学检测报告,同时提供添加剂与化妆品基质相容性的资料和配方稳定性指导等方面的服务。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中草药毕竟带有几千年中国文化的沉淀,很多方面国外企业是无法理解的。因此,我们目前还具有一定的优势。

问:几年前,上海家化推出了佰草集系列化妆品,堪称传统中草药与时尚产品相结合的典范。

佰草集系列产品是基于什么中医理论?产品中有哪些技术含量?它成功的基础或关键是什么?

胡国胜:1998年上海家化推出了及时套从产品理念到内容上具有完整意义的中草药个人护理用品系列――佰草集。佰草集的构思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中草药和中医理论――我国传统的中草药和中医理论来源于我国古代医疗人员几千年的临床经验积累,因此,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论证;二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通过采用新的萃取技术,使传统的中草药提取物得到高品质的保障,同时采用现代生物学检测技术来筛选、验证中草药的疗效,确保效果的性;还有一个理念就是当代社会崇尚天然、环保和整体的健康美。

佰草集的基本思路是,用现代生物医学的方法来诠释中医平衡理论,并将其应用于佰草集产品配方体系的设计中。我国传统中医理论强调人体内各部位、器官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平衡,将该理论用于解释人体皮肤各项生理机能的平衡调节机制。例如,当人体皮肤中的水分维持在正常的动态平衡状态时,皮肤能够保持适当的水分,不出现干燥、脱水,也不会因为水分过度滞留发生水肿;同样,当皮脂的分泌维持在正常的动态平衡状态时,皮肤能够保持适当的皮脂,不出现干燥,也不会因为皮脂过度分泌引起粉刺、脂溢性皮炎等皮肤问题。当这些平衡被破坏时,皮肤就会出现异常。而借鉴中医理论,采用中草药的有效成分,使皮肤的各项机能维持在正常的动态平衡状态,或者使被破坏的自身平衡调节机制得到重建,所产生的效果具有作用温和持久、不良反应少等特点。

佰草集所取得的一些成功主要在于,它吸取传统中医中药的精华,但又不照搬中医的全部理论和药品加工方法,即,用现代生物医学的方法来诠释中医平衡理论,用现代科学技术(新的萃取技术)加工传统中草药,用现代生物学技术来验证中草药化妆品效果的性。

问:国内许多化妆品正在或打算走药店销售这条路,许多产品是中草药化妆品,对此您有何看法、建议或忠告?

胡国胜:是的,国内许多化妆品企业正在走药店销售的渠道,其中有不少是属于含中草药的化妆品,这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市场运作方法。但关键在于产品在功效和品质上都要有真正的提高,使消费者确实体会到在药房销售的中草药化妆品的特点;否则,只不过是换了一种销售渠道,而且由于药房销售的成本相对较高,产品最终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同,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在采访的过程中,胡博士一再强调这些观点仅仅是他个人看法,有的还不是很成熟。他非常希望听取各方人士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让我深深感觉到胡博士严谨、审慎的学者风范。

胡国胜,1982年12月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1987年获得硕士学位,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1982年12月至1992年10月工作于上海针灸研究所免疫学研究室,获副研究员职称;1992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992年10月加入上海家化联合公司,任生命科学研究室主任;1994年得到英国TCM INTERNATIONAL LTD 邀请,并经英国外交部批准,前往英国TCM INTERNATIONAL LTD进行天然植物药的研究项目;1995年回国,在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植物化学研究室,任植物化学研究室主任,开展“佰草集”系列化妆品开发的各项准备工作。在“佰草集”系列化妆品和“家安好空气”空气消毒洁净剂的开发过程中完成3项发明专利(98118665.3、98118666.1、 03116700.省略。

高新科技论文:高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

摘 要:高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因融资渠道有限,科技型中小企业长期以来都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因此,如何完善金融市场从而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是当前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而较为地研究了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出了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和体制下,以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主,其他融资渠道为补充的融资体系,是有效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高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银行借贷;资本市场

1 当前国内高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常见融资渠道

目前国内企业可选的融资方式主要有私人借贷、自筹资金、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和政策性融资等。自筹资金包括股东的资金投入、个人财产和私人拆借以及企业经营性融资资金;直接融资是指以债券或股票的形式公开向社会筹集资金,也包括引入风险投资资金;间接融资主要包括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等各种短期和中长期贷款;政策性融资主要涉及政府对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以及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支持等。在上述的融资途径中,银行借贷、风险投资、创业板块及其创业基金是高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常见融资渠道。但是这几种融资渠道还存在相当大的不利之处。

1.1 银行借贷

(1)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抵押担保,银行不愿借资金给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规模一般都较小,尤其对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基本没有什么较大价值的资产进行抵押,所以没有抵押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融资。(2)企业发展有风险,银行不愿承担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本身具有很大的风险性,未来的企业前景很不明朗,更由于在和银行方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所以对于以稳健型投资为主要投资策略的银行来说,借给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就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而银行一般都不愿意承担风险。

1.2 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是一种权益性资本,尤其风险投资喜欢投资于高成长性的高风险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所以引入风险投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解决融资问题的非常好的途径。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引入风险投资的时候还面临着几下的几点不利因素:(1)企业接触风险投资的渠道少。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入风险投资往往是风险投资寻找有投资价值的成长型企业,而科技型中小企业主动寻求风险投资的渠道较少,造成很多具有投资价值的企业没有被风险投资发掘,企业的融资问题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2)风险投资本身发展不完善。我国的风险投资的发展也刚刚起步,风险投资的规模较小,内部的机制也不够完善,截至2008年,我国风险投资企业215家,风险投资的规模远远小于企业的融资需求。

1.3 创业板块

定位于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上市服务的深交所的创业板也存在于以下几点的不足:(1)虽然其股本规模要求比主板上市公司降低,下限初定在2000万元左右,但是对于初创型的企业来说还是一个很高的门槛。(2)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的经营记录为两年,很多企业都很难做到这一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一个很大特点就在于他的成立周期短,很大一部分的企业的成立周期不足一年,创业板对于经营记录的要求往往把那些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初创期的企业拒在门外。

1.4 创新基金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创新基金的主要不足之处在于:(1)基金金额较少,无法满足融资金额较大的企业的需求。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所能申请到较高的资金为200万人民币,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初创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在发展期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生产以及市场推广中,创新基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只能是杯水车薪,并不能解决其融资的问题。(2)创新基金的审核周期长,在半年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申请创新基金,从材料的递交到项目的审核直到的批准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周期,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这对于以技术创新作为竞争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是个漫长的周期,很可能会错过产品推出的时期。

2 拓宽我国高新科技型中小型企业融资渠道的措施

2.1 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

信用担保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保障结合在一起的中介服务活动,它介于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担保人对商业银行做出保障,对企业提供担保,从而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这对于弥补中小企业信用资源不足、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过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可以建立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良好的关系,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程度。

2.1.1 加大对担保机构政策扶持力度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高风险、低收益特点决定了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发挥支持与导向作用,以吸引民间资本入股,壮大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各级地方政府都要通过单独编列财政预算计划,或者划拨土地使用权和其他经营性及非经营性国有不动产等途径,建立担保专项发展基金,并且要有制度保障、有长期稳定的补充资金来源。通过入股、租借、奖励等方式,根据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发展的客观需求,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成立商业性和互助性担保机构,或及时向信用担保机构补充资金,并将之纳入地方政府的工作业绩考核。

2.1.2 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担保机构

在落实政府专项担保基金,积极组建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同时,更要发挥政府专项担保基金的杠杆作用,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担保市场,组建商业性担保机构,尽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对辖区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实施业务指导和监管,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加强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消除金融机构的隐患,增强合作意愿。

2.1.3 大力加强担保机构自身素质建设

一是建立市场准入和日常监管机制。应明确授权一个政府部门管理和监督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主要是对担保机构的资格、功能定位、担保机制、担保程序、会计制度、风险防范、从业人员、收费标准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管理,定期监督和检查提供担保业务开展情况,并将其与有关优惠政策挂钩,积极创造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加快组建担保机构的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和监督办法,规范服务行为,加强行业自律。三是推动担保机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创新担保方式,扩大担保范围,增强资金实力。四是通过引进人才、加强培训、开展合作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担保机构员工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增强其业务经营管理能力。

2.2 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

2.2.1 要积极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风险投资主体

一方面,采取公司制、有限合伙制、基金制等形式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并由专门从事风险投资的专家型人才管理。另一方面,广泛募集社会资本,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鼓励和支持各地、特别是经济科技较为发达地区,建立由政府支持,民间投资、市场化运作的风险投资机构,组成区域性风险投资的组织机构体系。还有建立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的风险投资机构,充分利用国外风险投资的资金、人才和经营管理经验,带动和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

2.2.2 健全风险投资的中介服务机构

首先要尽快组建高科技产业风险投资评估咨询机构,对投资项目进行严格、规范的评估,尽可能降低风险投资的技术风险。其次要大力发展为风险投资提供会计、审计、法津咨询、专利调查等服务的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专利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第三要建立一个高效率的情报信息网,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加强对国内外技术市场的调研和经济、技术的预测工作,让风险投资公司获得广、快、精、准的信息,增强应变能力,提高决策水平,获得效益。

2.3 建立多层次多品种资本市场

从国际经验看,西方的高新技术产业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长期保持经验丰富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市场,该市场具有更加多样化的交易方式、交易规则和多层次的投资群,为处于不同风险期的企业和拥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之间提供交易平台。

2.3.1 健全二板市场

我国应建立多层次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应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二板市场和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就其分工来看,二板市场主要解决处于创业中后期阶段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建立与其配套的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为达不到进入二板市场资格标准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包括为处于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提供私人权益性资本。在一定意义上,我国更需要后一层面的资本市场。因为构想中的二板市场仍位于证券交易所的框架之内,很难摆脱现有证券所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限制。同时由于容量有限,上市成本也相当高昂,众多中小企业将难以进入该市场融资。

2.3.2 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通的资本金中,债权融资比例一般要高于股权融资比重的数倍,有时近10倍。2004年12月14日,人民银行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流通审核规则》,此举为企业债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市流动铺平了道路,也为企业债券扩容到更多的中小企业创造了条件。但如果不及时解决债券发行申报复杂、审批漫长、额度控制过严,以及债券评级机构的公信力、性,不对可转换企业债券评级,也会影响中小企业的介入。

总之,高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子资本市场的建立、发展和完善,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高新科技论文:高新科技园发展建设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高新科技园的基本知识以及在研究国内外先进高新科技园的发展建设的基础上,归纳出现代高新科技园的发展趋势,并从城市规划学、产业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角度探讨了高新科技园的建设对策。

关键词:高新科技园;发展趋势;建设对策

作者简介:林东(1957―),男,广东广州人,一级注册建筑师。

1 引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硅谷”诞生以来,高新科技园迅猛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对全球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席在1996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讲话中指出:”本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这种科技活动与产业发展的结合,解决了科技与经济脱离的难题,使人类的发现能够畅通地转移到产业领域,实现其经济效益”。

2 高新科技园的基本知识

2.1概念

高新科技园的设想萌发于194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高新科技园区在美国形成雏形。至90年代初,高新科技园区开始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高新科技园,也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工业园区等,在某些特定环境下为突出优势或特征,也被称为大学科技城、生态工业园等,一般是依托一所名牌大学或科研机构,在一片园林式的区域内,创造一定的条件,吸引教授、学者和研究人员举办高技术企业,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直接变为产品给用户。举办园区的资金,多数国家来自中央或地方政府,也有来自大学或科研机构,以及靠银行贷款或集资。园区的管理,一般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组建专门机构来进行,也有由园区内各企业选举出委员会自治管理。

2.2类型

世界范围内高新科技园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明显的差异性。根据其不同的特点,科技园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目前,国际上对高新科技园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按照我国学者的研究结果,国外高新科技园可划分成以下五种类型:

2.2.1新技术工业园区

这种科技园区的核心是集聚效应。集聚效应应具有三种类型:孵化器、主办和作用模式,外部条件包括基础设施、研究与开发、风险资本和社会支持。利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科技园区就属于这种类型。

2.2.2高技术园区

这种类型的园区以自主创新的高技术成果,经产品化和产业化形成基本技术公司,然后逐步衍生出大大小小的高技术子公司,逐步发展成为高技术园区。美国的硅谷、128公路、明尼苏达城、英国西伦敦等属于这种类型。

2.2.3科学研究园区

该类型的科技园区是规划的结果,它们依靠政府或公司主持的研究活动,很少出现高技术公司。英格兰的西伯克郡、美国的华盛顿区和加拿大的西瑞丹园区属于这种类型。

2.2.4科学工业园区

这种类型的园区以进口高技术成果为主,依靠政府、地方的资本、劳动力的投人,将高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占据较大份额的世界市场。园区内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基本技术公司组,参与国家、国际竞争的技术公司;另一种是地方技术公司组,参与地方市场竞争的小技术公司。大多数公司都面向地方市场,它们是零部件和服务的提供者。日本和韩国的科技园区大都是这种类型。

2.2.5高技术产品装配园区

这种类型的科技园区位于高技术的低层,由于工作人员众多和公共刺激,许多分厂被建立。装配型科技园区几乎不能成为有效自我维持的科技园区。新汉普郡和蒙特利尔的布罗蒙特园区等属于这种类型。

3 国内外先进高新科技园的发展概况

3.1美国硅谷

硅谷是一个长度大约32km的工业区,位于加利福尼亚的PaloAlto(帕拉托)和SanJose(圣何塞)之间,许多制造和设计电脑晶片的公司位于此处,名称来源于用来制造这些电子装置的高纯度的硅。至今,世界各国一共创建了上百个科技园区,而最为成功的科技园区,应属美国的硅谷。美国硅谷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2%,但吸收的风险资本却占美国风险资本的1/3,美国有900家风险投资公司,其中400家在硅谷。

1999年硅谷得到的风险投资为146亿美元,是1997年的3倍。1998年硅谷150家较大的公司中的们9家在高科技方面的销售额达到1832亿美元,雇佣着130万员工。今天,硅谷不仅是美国地图上一个闪闪发光的地区,而且也是世界瞩目的电脑工业中心之一。

3.2日本筑波

日本筑波是日本政府及时个尝试建立的科学城。筑波由中央政府资助,以基础科研为主,属部级研究中心。它位于东京东北约60km和成田国际机场西北约40km处,占地面积2700多hm2。筑波由6个城镇组成,原计划人口规模220000人,现有60000户,人口165000人,其中国家技术研究人员10000多人,博士3000多人,外来人员5900人,另有短期停留外国人约10000人。

筑波的优势在于环境优美与学术交流多。筑波现已有部级研究与教育院所48个,它们分别隶属多个政府部门和机构。如通产省有10家,科技厅7家,文部省6家(包括筑波大学)。另外,环境厅、厚生省、农林水产省、交通省、建筑省、外务省等部门也都设有下属机构。另有8家公共公司也设在筑波,目前有私人研究机构和民间企业250多家。筑波已有30多年的历史。自80年代末以来,日本全国30%的国家研究机构及4096的研究人员都聚集在筑波,国家研究机构全部预算的50%左右投资在这里。10多年来,国家在这里投下的巨资已达2兆日元(100日元约合7.8元人民币)。

3.3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占地600hm2,到去年底,共有292家厂商,近10万名从业人员,创造出203亿美元的营业额,今年营业额可望达218亿美元。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建成了18年,由于科技厂商群聚在园区中,新竹科学园的产业体系发展完整,上下游厂商维持紧密的互动合作,进而能相辅相成。

目前园区产业可分为集成电路、计算机及、通讯、光电、精密机械及生物科技等六大项,其中单是集成电路便贡献了超过五成的营业额,计算机与的产业营业额则约占园区总营业额的三咸,集成电路仍是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发展命脉,半导体产业撑起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半边天。

3.4北京中关村科技园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1988年5月经国

务院批准建立的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覆盖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和亦庄科技园。

中关村地区是我国科技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拥有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我国及时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过去的10年里,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发展始终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对北京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0%以上,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源,涌现出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企业。目前园区拥有新技术企业6690家,技工贸总收入超100亿元企业1家,1至100亿企业120家。一大批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的形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4 高新科技园的发展趋势及建设对策

4.1发展趋势

国内外的高新科技园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经历了从萌芽、发展、成熟的逐步成长过程。面对新的环境和挑战,国内外各大高新科技园区也调整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和对策,以便在更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概括起来,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4.1.1向大型化园区发展

大型化园区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园区本身规模的不断增大,可以实现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娱乐休闲设施等的集约利用,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更好地发挥集聚效应;二是园区入驻企业规模的逐渐增大,大企业的入驻可以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园区更快更好地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大型化园区的总体要求是:高起点、高技术、高带动力、国际化、可持续发展,达到生产基地化、投资多元化、规模大型化、运作市场化、装置集约化、控制数字化等现代化大型园区的多重要求。

4.1.2向多元化园区发展

随着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高新科技园区也逐渐向多元化园区发展,即改变以往园区以工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单一功能模式,向以发展工业为基础和纽带,带动科研、教育、生产服务、生活配套等多项功能综合发展的多元化模式转变。高新科技园区也将与保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经济开发区等各类园区互相取长补短,与各类园区之间在投资主体、税收、海关政策、技术来源等界限日益模糊,将出现功能多元化的趋势。

4.1.3向协作型园区发展

高新科技园区的另一发展趋势表现在提高园区内各产业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国外先进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实践证明,各关联企业的“扎堆”,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可降低交易成本,创造了外部经济和集体效率,进而促进创新,形成和产生知识溢出效应,获得竞争优势。没有专业化分工协作,就无法形成集聚效应,协作型园区也就无从谈起。要从单纯服务型向战略协作型转变,在提供有效服务中求发展,在接受辐射中求发展,在加强联合中求发展,在产业错位中求发展,在差别竞争中求发展,形成多方位的协作开放格局。

4.7.4向生态型园区发展

生态工业倡导园区内企业进行产品的耦合共生,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通过副产物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既降低了园区的环境负荷,又减少了企业废物处理成本和部分原料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改变了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的矛盾,达到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多赢。因此,现代高新科技园区应尽量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发展模式,逐渐重视园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加园区绿化面积,保持企业间高效的物质和能量转换。

4.2建设对策

4.2.1统一布局,统一规划

由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是由政府直接主持高新科技园的建设,故在科技园创建伊始就根据国家或地区长远发展的需要,进行了统一布局和规划。例如加拿大的北硅谷科技园在创建时就纳入了市政规划,使得科技园高技术企业集中在渥太华周围的卡那塔、卡尔顿等四个地区,并建立小区化的住宅与之配套。日本的筑波科学城、新加坡的肯特岗科学城、韩国大德研究团地等,都是由政府统一安排和统一规划的。在美国,由于高新科技园都是私人资本建设的,所以政府往往对科技园不直接进行干预。因此,美国硅谷等科技园带有自发性,人口猛增、交通拥挤、住房不足、环境污染等缺乏统筹规划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为了克服这些弊端,美国的高新科技园也已从自发建设逐步走向规划发展。

4.2.2调整竞争格局,开展科技园区建设的区域协作

许多国家的高新科技园都处于恶性竞争环境中,竞争存在于国际、国内甚至区域之间,过度的竞争减小了经济规模,削弱了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同时人为地降低了土地及其它设施的价格,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并降低基础设施的质量。一种解决办法是通过政策规定调整和限制科技园区的数量,二是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科技园区的产业重组,也就是将产业关联度较高或类型接近的跨区域科技园区进行整合。这样既可以避免区域内部竞争带来的能量损耗,又可以提高科技园区的规模效益,增强科技园区的整体竞争力。

4.2.3制定法令法规,保障科技园区有序发展

从多数发达国家来看,虽然他们并无许多专门针对科技园区制定的法令法规,但他们往往通过涉外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专利、版权、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对科技园区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扶持。例如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986年联邦技术转移化”,促进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迅速商品化。此外,美国还颁布了“1976年美国国家科学技术政策、机构和优先目标法”、“专利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美国各州政府还通过修改税收法,来吸引高技术企业到本州的科技园区落户。日本、法国也颁布了“科学技术厅设置法”和“法国研究与技术发展方针和规划法”等保障科技园区的顺利发展。

4.2.4以科技实力雄厚的理工科大学为依托建立和发展科技园区

纵观国外高新科技园的建立,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高新科技园往往都是以实力雄厚的大学或科研机构为依托。美国的硅谷本身就建在著名的斯坦福大学所在地,休利特一帕卡德电子公司的总部和十几家早期建立的电子公司就设在校园范围内。美国的128号公路高新科技园区则是以麻省理工学院为背景,仅在波士顿地区就有高等院校65所。英国的剑桥科学园是以剑桥大学为依托。在台湾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内有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和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几十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发展中心。

4.2.5依靠地方政府,建设和发展高新科技园

欧美多数国家的高新科技园主要是由地方政府主持或参与规划和建设的。从他们的建设经验来看,可以根据全球产业发展方向和运转模式调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责权限。在建立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和经商政策方面,应发挥中央政府的力量和作用,以提高投资效率,而地方政府在利用科技园区培养产业群方面,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地方政府应将科技园区纳入到城市或区域总体规划中去,进行统筹考虑,培养适合区域产业发展阶段和未来经济发展的产业群。

4.2.6通过各种方式吸引人才向高新科技园流动

由于各国高新科技园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故在吸引人才方面也各具特色,都是根据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及科技制度的差异,采取了相应对策。美国采取的社会化人才流动方式,即政府只在宏观政策上予以把握,并为科技人员进入科技园区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在著名的斯坦福科学园,政府为来这里创业的技术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经济环境和社区环境。整个硅谷地区象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工程技术人才。日本的社会资源开放程度较小,故人才流动主要是通过政策促进方式得以实现的。例如,日本科技人员向筑波科学城的流动,主要是伴随政府规划,大批科研机构包括最尖端国立研究机构,由东京向筑波的迁移而实现的。发展中国家采用以建立高新科技园吸引外流科技人才回国参加本国高新科技园的建设。

5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新科技园将会面临新的发展趋势,为此必须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建设对策。而且高新科技园的建设必须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求靠近智力密集和工业发达的城市、交通和通讯便捷、环境优美、地理区位优越等。而环境优美已逐步成为现代高新科技园的象征。

作者单位:广州市东山建筑设计院

高新科技论文:方正模式:高新科技的产业实验室

80年代,中国曾诞生过一批高科技企业。几十年过去了,沿着“技工贸”发展模式一路高歌猛进、决胜新世纪市场的,却寥寥无几。然而,北大方正集团成为例外。沧海横流,更显方正本色。方正集团何以能一枝独秀?她的源头活水引自何方?她的发展动力肇兴何处?解剖与透析“方正现象”,对于“中国制造”转型“中国创造”,无疑具有非同一般的标本价值与启迪意义。

北大方正集团由北京大学1986年投资创办。目前方正已经拥有5家在上海、深圳、香港及马来西亚交易所上市的公众公司,以及海内外的20多家独资、合资企业,员工2万多人。目前,方正集团拥有国内具实力的部级企业技术中心。方正技术研究院是中文电子出版系统研究基地,也是全球最主要的多文种电子出版系统研究基地之一。方正在传媒及信息技术、电子书出版、数字广电领域都开发出一系列先进技术和产品,其中文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等多项技术处于世界经验丰富水平。

方正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瞩目。

告别铅与火:方正深耕数字出版

80年代,中国诞生了及时批高科技企业。当时,中国科技企业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条是“贸工技”道路,中国绝大多数企业走的就是这条道路。这条道路容易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企业容易生存下去。另一条就是“技工贸”道路,中国很少有企业走这条道路,因为从“核心技术”入手难度很大。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方正集团是一家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高科技企业,拥有并创造对中国IT产业发展和大规模应用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是中国重要的软件出口企业。在国家组织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748工程”中,王选教授发明的激光照排技术,经方正集团成功转化并产业化,彻底使中国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时代。如今,新闻出版领域的技术占据了国内85%以上的市场份额,印刷领域的相关产品成功挺进海外市场,覆盖了亚太和欧美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然而,方正所走的“技工贸”道路并不平坦。1995年起,方正集团通过引进进入硬件制造领域,十几年来构筑了强大的制造基础,近几年更稳居国内PC制造行业前两位。然而,由于没有掌握核心零部件的生产技术,关键元器件只能依赖引进,加之产业环境的变化,企业在系统终端组装环节的利润率日渐微薄,盈利空间形成明显的“天花板效应”。

2001年,魏新进入方正集团,并开始担任方正科技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那时他发现虽然电脑是方正科技销售额较大的业务,但是由于不具备核心技术,利润率却很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进程速度明显加快,市场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方正面临着新的市场竞争压力和技术创新的双重考验。魏新意识到,坚持自主创新才是方正的真正出路。

于是,方正瞄准网络出版这一快速成长型行业,借鉴欧美等先进国家的经验,确定了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和数码印刷两大创新方向。基于已有的技术积累,加之对技术发展趋向的判断和把握,方正集团发动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即网络出版技术创新。

近年来,方正主导整合各方资源,开发出了原创性的核心技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阿帕比(Apabi DRM),并获得国家信息产业部“重大技术发明奖”,这也是软件产品的首次获奖。目前,阿帕比电子书系统已被近2900家数字图书馆,包括国家图书馆、北大图书馆等,500多所大学、400多家出版社采用。海外用户达到了50多家,包括牛津大学图书馆、纽约皇后区图书馆、德国国家图书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图书馆等。阿帕比电子公文系统已经应用于中央各大部委,省区市级党政、公安、税务等行业领域。方正已拥有数字版权保护的图书23万余种,电子书藏量达到世界及时,堪称世界较大的电子图书库。同时,方正自主创新的网络出版eBook (电子书)也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在国际市场上,方正集团软件国际化的新突破在于向海外推广西文系统,将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产品打入发达国家市场,特别是方正RIP软件。方正软件在美、英、德、日等国家及世界其他各地已拥有近百家全球合作伙伴,这种现象在中国企业中是非常罕见的。

探索创新路:三大模式纵横市场

谈及方正集团对创新道路的探索实践,魏新表示走自主科技创新这条路,在中国是行得通的。他总结了方正集团近年来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几种自主科技创新方法,为中国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首先是原创式科技创新模式。方正集团是一个真正拥有原创性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企业,方正的激光照排系统,一直处于世界经验丰富地位。

方正在激光照排技术上持续不断的自主科技创新,不断转化为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业,并且不断进行产业化推广运用,同时向国际市场横向拓展,向软件领域纵深发展。这条自主开发的技术发展道路证明,在国际产业分工和竞争格局中,中国企业通过一定的技术能力积累,在部分高技术领域的特殊环节也有进入机会。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的创新驱动下,中国企业有能力处于全球技术发展前沿,通过科技创新推出新产品和服务,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并服务于全球市场。

其次是资本换取式科技创新模式。资本换取,即方正不独立参与开发原创性技术,而是通过资本换取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科技创新。这条科技创新之路的代表性案例,是方正2006年10月14日在深圳投产的6英寸芯片生产线。

方正集团原先并不拥有制造高端芯片的技术,但是为了在拥有整机规模组装和关键零部件制造能力后再拥有核心元件的制造能力,方正买下居世界前沿的集成电路技术。如今方正的芯片生产线已经开始运转,制造出的许多成品,如电源管理芯片、高频通信芯片、特殊存储器芯片等都具有国际经验丰富水平,填补了国内在这项技术方面的空白。方正制造的6英寸芯片,不但标志着方正从终端组装到核“芯”制造能力的提升,也意味着半导体行业的技术升级,还代表了中国IT企业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发展的趋势。

通过以资本换取科技创新的方式,中国企业可以凭借对产业发展方向的深刻理解,在一些全球性朝阳产业中努力抢占“战略制高点”,以原创性的“产品概念”切入产业链上较高增值环节,获取“为己所用”的核心技术,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产品。通过掌握“构架性”的软技术整合各方资源,以技术转化的产业组织能力形成产业化。

第三是并购式科技创新模式。除技术创新领域外,方正正在沿着并购式的道路,沿着IT产业链向高端环节挺进。

方正向IT产业高端环节转移的及时阶段就是收购珠海多层电路板公司。多层电路板的市场潜力很大,全球共有30%的电路板在中国制造并销售。方正看准电路板市场,以购并的方式,组建了珠海方正科技多层电路板有限公司。方正对其购并目的在于利用资本实力和产业组织能力,将这一业务做大,在短期内将其建设成为国内较大最强的印刷电路板企业。其第二阶段是投资芯片,采用资本整合的方式与外国芯片的技术经验丰富者进行合资生产,方正集团控股合资公司进而拥有其核心技术。

方正在IT产业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的过程表明,中国制造型企业的最初竞争力源于低成本的要素供给,以设备引进和技术模仿等方式获取生产技术,在产业链的低价值环节从事装配型的劳动密集生产。由于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广阔的产业纵深,为中国企业积累了资本和制造能力,企业可以通过购并方式快捷地向产业链上游转移,以较高的生产效率和低成本在较高价值环节获得规模效应,以自主品牌为全球提供标准化产品,从而实现企业并购式的创新。

目前,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已经从“仿造阶段”过渡到“制造阶段”,正在逐步向“创造阶段”靠拢。自主创新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也不仅仅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而一个企业的生命之源,是一国之根本,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遭遇投入瓶颈:需要政府共担风险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这标志着以自主创新促进国家发展的战略,已经上升到国策的高度,而自主创新则需要科技投入予以保障。

我国已成为PC机生产和消费大国,但CPU芯片和操作系统这两大核心技术却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为1. 5%左右,而发达国家已达2.5%~4%。由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致使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这似乎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魏新介绍,方正集团年销售额达300亿元,一年可以投入科技研发的经费仅几个亿。方正对于某些领域的技术方向与趋势具有较强把握能力,甚至清楚能够带来超额利润的主攻目标,但这些重大研发所需投入少则十几亿多则几十亿。所以至今,方正还只能在几个具有看得见的广阔前景的重大研发项目上,凭借自身的利润慢慢滚动投入。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发生在方正身上,我国很多企业都明白“以重大科技创新实现重大价值创新”的道理。但由于缺乏雄厚的资金,使企业面对重大的研发项目时,下得了狠心却下不了狠手。目前,我国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需大量进口,科技创新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当中国企业自身能力不足时,政府应该成为企业坚实的后盾。对此,魏新强调,企业的科技创新有风险,此时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一些科技创新的风险可以通过企业的研发管理与风险控制加以规避,但另一些风险却只能由政府和企业共同面对,这也是科技创新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魏新曾多次深入韩国知名企业进行考察,他发现三星集团的成功经验值得思考。他多次说过,中国的市场比韩国广阔,工业配套体系比韩国发达,人力资源也远远比韩国丰富,但是至今在国内除了资源型或垄断型企业外,没有一家国内企业能够达到三星集团的发展高度。而我们知道,三星集团是在1969年,凭借为日本三洋贴牌加工小黑白电视机起步的。1972年开始生产三星品牌的黑白电视机。现如今三星电子已经在8个领域居全球及时,2004年纯利润达到了103亿美元。三星的成功应归功于韩国政府。韩国政府当年几乎是以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来扶持三星、现代等重点企业。1997年,三星电子的营业额为153亿美元,其中毛利润为48亿美元,但其每年要投入10多亿美元的研发费用和高额的管理、销售支出,净收益仅为1.02亿美元,资金利润率仅0.6%。在此关键时刻,韩国政府还出面把在国外的韩国精英召集回国,请他们致力于国内的技术研究。此外,韩国政府的大批量订单,也为三星等企业的腾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星集团作为韩国企业一个缩影,其发展和成功的经验,不论是中国政府还是企业,都应从中得到启发。

聚焦国内,魏新认为,目前国内的企业,相当一部分不具备重大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政府不能对所有企业都进行普遍扶持。政府应在重点行业中筛选出重点企业进行扶持,不要把有限的资金分散使用,要重在取舍。对在全球市场前景广阔,并且具一定竞争优势的国内成熟企业,政府可以以非常方式大力扶持其超常规发展。

面对新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企业迫切需要政府在重大科技项目上予以支持。一批产业技术的突破和发展,也必将推动整个国家的经济腾飞。近几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创新成就,“神五”、“神六”和“嫦娥”的成功升空,都是以科技创新为本,进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例证。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