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实用13篇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篇1

一位浙大教授向《教育》旬刊表示,浙江省实施“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制度,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举措,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以传统高考决定考生命运的做法,可谓是素质教育的一次有益尝试。“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制度试点旨在建立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三位一体的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从而有利于选拔适合高校培养目标的学生,并能积极引导中学实推进质教育。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其实质是将成长性评价和一次性评价相结合,融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三方面评价要素为一体的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其中综合素质评价包括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和高校综合素质测试。

同样,对考生们来说,“三位一体”招生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即使自己在高考中“小有失常”,没能考上相应批次的分数线,但只要在高校自主主持的综合素质测试中表现良好,仍有机会在提前批次中被心仪的学校录取。对于这样的招生方式,考生反应热烈,各高校报名点都呈现出火爆的场面。不少高校的报名录取比例超过10:1。而高校跟踪调查发现,通过“三位一体”招的学生在活跃度和心理调适能力上明显高于其他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社会活动能力、适应性普遍较好。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制度,弥补了单纯以高考分数选拔学生的不足,拓宽高考选拔多元化途径,强化学业水平测试和高校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的作用。对高校来说,通过与统一高考的结合,体现其招生自,有助高校选拔、挖掘到有潜质的学生;对中学来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只强调素质教育但无法落实的尴尬。

浙江省对于参加“三位一体”招生的报名条件、考试模式以及录取方式都作出了具体规定。在全省高考统一报名之后,考生还需参加试点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报名,学生根据本人情况和高校规定的报考条件自主报考,报名时按高校要求提供材料,并签订《诚信承诺书》。

参加“三位一体”招生的考生在中学阶段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还需参加试点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试,以及在6月份举办的全国高考。综合素质测试的内容、标准、形式和办法,由试点高校根据本校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的要求确定,体现对专业素养、专业潜质的考核,一般采用笔试、面试和操作考试等办法。

录取依据是由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和高考成绩的按一定比例合成的综合成绩,具体由试点高校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确定,但高考成绩原则上不低于50%。参加“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学生也需参加相应批次的高考志愿填报,并在高考相应批次提前阶段录取。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按试点高校试点专业的录取批次,在高考录取时将符合所报考高校招生章程中公布的录取条件的入围学生进行投档,由高校决定是否录取。已录取的学生,其他院校不再录取;如未被“三位一体”录取,则不影响其他院校的录取。

2014:浙大试水

与浙江省其他参与今年“三位一体”高校招生相比,浙江大学的招生报考条件、选拔程序等方面都很不一样。浙江大学招生负责人说,有兴趣报考的学生与家长,一定要再三斟酌。

根据浙大招生简章介绍,浙江大学计划通过“三位一体”招生100名具有创新潜质、品学兼优、身心健康、专业意向明确、有学科特长的浙江省内普通高中优秀高三学生。此前,浙江大学通过普通高考、“华约”自主招生考试入校的学生,入校后都是实行大类培养,即入校时选择大类专业,到了大二时再选择专业。而这次“三位一体”招生却不一样,学校直接推出了文理科共17个专业。面向文科生可选的专业有:哲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俄语;面向理科生可选的专业有:哲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大气科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力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药学、药物制剂、预防医学(5年制)、临床医学(5年制)。

浙大招生负责人还表示,学生在报名时即要选定专业,选定后如被录取,就一定要在这个专业完成学业,即4年或5年的本科学习中不能再转专业。“这些专业都是常见专业,我们希望找到真正喜欢这些专业的学生,让他们能够提前安心学习。入校后的学习、生活与其他渠道考进来的学生一样,无非入校后没有选择专业的机会了。”

浙大“三位一体”招生报名条件门槛较高,不看学生在高中会考中有几个A,而是要求具备今年浙江省高考资格,综合素质评价均为P等(含)以上,且参加浙大2014年“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注:俗称“华约”自主招生考试)获得有效成绩者,均可申请报名。同时,自主选拔和“三位一体”综合评价选拔不能同时兼报,已获得自主选拔复试资格的考生,若报名参加“三位一体”选拔,则视同自动放弃自主选拔复试资格。

该负责人说,这对学生来说确实难选择,学生需要自己想清楚。从理论上来说,通过“华约”考试入围学校复试的学生已经是很优秀的,但是成绩刚好在入围线或高出不多的学生,若各方面没有优势、没有学科竞赛获奖经历的,那么不妨参加“三位一体”考试,这样的话还能获得相应的优势。当然,从符合条件报考的竞争比例来说,“华约”在经过笔试筛选后入围学生不多,比起“三位一体”来说竞争度要小一点。

很多学生在参加高校综合测试后入围的话,无须与高校签订报考意愿,因此,“三位一体”招生或多或少成为高三学生为高考“买保险”的途径之一。但是,想在浙江大学的“三位一体”招生中获得这个保险就不可能。浙大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学校“三位一体”招生的综合成绩,按“中学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折算成满分100分)×10%+高校综合素质测试成绩(折算成满分100分)×30%+高考总分(折算成满分100分)×60%”计算形成。按专业招生计划数的1∶1.5左右比例,以综合能力测试成绩确定“三位一体”入围考生名单,会先在网上公示,无异议后入围的考生,须参加浙江省5月15日前的自主招生院校志愿填报。若浙江大学“三位一体”志愿确认后的考生在高考录取时申请放弃“三位一体”志愿,则只能参加第一批的征求志愿填报。“这意味着,通过学校‘三位一体’入围的学生志愿被提前锁定。如果高考后,他们的综合成绩达到了学校录取分数,他们必须要来学校,否则第一批志愿都不予录取,只能到最后参加征求志愿填报或参与第二批志愿填报。”浙江省一所高校的招办主任说,这对于高分学生来说会很痛苦,因为第一批征求志愿的学校或专业,肯定不会很好了。

上海交大:同步加入

上海交通大学也是今年首次在浙江进行“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上海交大“三位一体”招生与其他高校不同的是,考生报名在高考结束后,分数揭晓前。招生人数约为40人,纳入提前批录取。主要录取对工程科学有强烈兴趣、具有创新和发展潜质的学生。

上海交大2014年在浙江省高考本科第一批提前批投放理科计划,以“工科试验班类”招生,纳入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平台”进行培养。“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是依托国务院批准的首批试点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针对学科交叉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联合多个学院,融合多个优势工程学科,打造而成。该平台以培养具备多学科扎实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的拔尖人才为目标,融合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科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工程等学科,培养应对市场需求的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根据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在浙“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简章,该校工科试验班类招生采用综合评价方案:学生自愿申请、专家综合素质测试、综合评价、在本科第一批提前批择优录取。考生必须在浙江省第一批提前批以第一志愿填报上海交大工科试验班类志愿。未被录取的考生,进入后续志愿的投档与录取。获得综合素质测试资格的考生,需参加上海交大组织的测试。测试主要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工程学科潜质、学习与认知的能力、逻辑分析和创新潜力、理想抱负与社会责任感等。

为高考和自主招生改革提供借鉴

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4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指出,2014年秋季入学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将使用新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测评素质评价办法,在2017年高考时使用新的考试招生录取办法。目前这一方案已开始在四川等省份开始试点。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篇2

表1

二、“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的报名

各高校的报考条件会有所不同,如: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需要达到几个A,重点参考学科是什么,各类竞赛和特长需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有所差别。具体条件,考生需详细查阅当年各招生高校公布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简章》。一般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年初时会在浙江省教育考试网上当年具有“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院校的信息,考生和家长需要登录相应高校网站进一步查询“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简章,根据报名条件和个人情况向相关高校报名,而不是在考试院网上报名。如2014年的“三位一体” 综合评价招生院校的信息2月份就在了浙江省教育考试网上,一般各高校会稍早一点在校园网上“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简章。

建议:要重视学业水平考试。“三位一体”出来还不久,有很多学生、教师和家长对这一招生还不了解或所知不多,只盯着高考,对学业水平考试重视不够,有些学科本来再努力一些可以拿到A,没有A,就失去了报考心仪学校的资格。

三、怎样的学生适合报考“三位一体”

根据这几年的情况看,“三位一体”的招生范围在不断扩大,三个批次的院校都有,尤其是2014年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也启动了在浙江的“三位一体”的招生。无论是哪一批次对专业认知度很高的考生,也就是说一定想读这类专业,甚至想好了毕业后工作也从事这个专业领域,对这类专业有特别的兴趣爱好,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的考生绝对会是“三位一体”招生首先青睐的对象。如2014年温州医科大学的面试各环节都紧扣“医”的主题,侧重从医学角度考察考生。校方表示,我们想招收有医学潜能的学生,从考生在心理测试、体验与感悟、面试等环节的表现,判断他们是否有医学潜能,是否适合学医。浙大招生处负责人说,相比“华约”自主招生,“三位一体”招生更侧重 考察学生的专业倾向和专业培养潜质。“我们希望学生专业意向明确、有学科特长,对人生有目标和规划。”另外在高中担任学生社团干部、班委等,或有从事社会事务经验的考生,会有一些优势,心理素质好,承受能力强的考生也会在综合素质测试中获益;相反,除了学习以外,动手能力不强、对社会关注度不高、缺乏社会基本沟通能力的考生,会在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试中处于劣势。

值得提醒的是,报考“三位一体”时,专业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很多院校都只推出了部分专业(好多学校是拿出了最好的一些专业),考生报考前一定要看仔细,建议你在认可相关专业的基础上再决定报名。如2014年浙江大学各校推出的招生专业为:(文科)哲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俄语,(理科)哲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大气科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力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药学、药物制剂、预防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浙江中医药大学推出的招生专业是:(理科)中医学(本硕连读)、临床医学(五年制)、中药学(四年制);浙江外国语学院推出了翻译专业。从四年的实践看,这一模式是今天提出来的“专业”先导录取方式的前期尝试。

四、“三位一体”志愿填报

各高校在综合素质测试(包括特殊才能测评)结束后,按不超过招生计划1:5的比例确定入围考生名单,在校网上公布。入围考生结合高考成绩需参加相应批次的提前批中的志愿填报(特别提醒:无论你是否上了该批次的最低投档线,只要你是入围考生,均有该志愿的填报资格),省教育考试院将符合所报考高校入围学生中有志愿的考生在相应批次的提前批中进行投档,由高校依据综合成绩高低决定是否录取。如浙江工业大学在2014年的招生简章明确:对进档考生,按综合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若考生综合成绩相同时,则按单项顺序及分数高低排序,单项顺序排列依次为:综合素质测试成绩、高考总分、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成绩。已录取的学生,其他院校不再录取;即使没有被学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录取,也将进入后续常规志愿的投档程序,不影响接下来的正常录取。

提醒:与自主招生不同,“三位一体”的志愿填报是不锁定的,无须与学校签约,而自主招生则要5月份时与高校签约。“三位一体”入围考生的志愿填报选择是完全自由的,高考成绩出来后,在填报志愿时,对高校的选择权仍然掌握在自己手里,考生可以选择已入围高校作为相应批次提前批的第一志愿,也可以放弃“三位一体”的志愿填报,选择填报普通文理科相关批次志愿。如某考生顺利入围浙江工业大学的2013年“三位一体”招生,高考正常发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填报志愿时,他有了更好的选择,结果放弃了第一批的提前批志愿中的填报浙江工业大学的2013年“三位一体”。

五、“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与普通高考录取的区别

普通高考是根据高考成绩按批录取;“三位一体”是根据综合成绩放在对应批次的提前批中录取。综合成绩一般按“学业水平测试(会考)成绩(折算成满分100分)×20%+综合测试成绩(折算成满分100分)×30%+高考文化分(折算成满分100分)×50%”计算形成,但不同学校和专业,比例有不同的微调,但高考成绩原则上不低于50%。如2014年,浙江工业大学的综合成绩按“学业水平测试(会考)成绩(以100分制折算)×20%+综合素质测试成绩(以100分制折算)×30%+高考总分(以100分制折算)×50%”计算形成;而宁波大学的综合成绩换算公式: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成绩(折算成满分100分)×15%+综合测试成绩(折算成满分100分)×35%+高考总分(折算成满分100分)×50%;浙大则把参加“三位一体”的考生最后的综合成绩按照“中学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占10%”“高校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占30%”“高考总分占60%”计算形成。其中,“高校综合素质测试成绩”按“AAA测试”成绩的一半占30%、综合能力测试成绩占70%计算。

六、典型案例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篇3

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录取工作中遇到重大问题须集体研究决定。

25.录取分普通类、艺术类、体育类三类进行。

26.普通类分提前录取和平行录取。

提前录取实行传统志愿,平行录取实行专业平行志愿。

27.普通类考生分段办法。

分三段,分别按实考人数的20%、60%、90%确定。浙江省高校招生委员会在考生高考成绩时一并确定并公布分段线。扩大比例征求志愿分数线择时公布。

28.普通类考生位次确定办法。

考生位次根据所有考生高考总分由高到低排序确定。考生高考总分相同时,先后按文化总分、语文数学总分、语文或数学单科成绩、外语单科成绩、选考科目单科成绩高低排序,全部相同者为同位次。

29.普通类提前录取。

有政审、面试、体检等特殊要求的军事、公安、定向招生、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定向培养士官试点,及经过批准的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院、北京电子科技学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院校、航海类等专业,实行提前录取。

(1)志愿设置。实行以院校为单位的传统志愿。考生可填报不超过5个院校志愿,每个院校志愿可填报不超过6个专业志愿和专业服从志愿。不再设院校服从志愿。符合相关院校、专业报考条件的一、二、三段考生在规定时间内一并填报志愿。院校对专业服从志愿考生进行调剂录取,须以考生符合专业选考科目要求为前提。

(2)录取。本、专科不再分批,录取分段进行。每一段录取时,根据志愿优先原则,按高考总分从高分到低分顺序投档录取。投档比例不超过1:1.2.考生总分相同时按位次投档。其中,按规定须在投档前先进行政审、面试、体检等工作的,按上述办法及规定比例,分段提供考生名单,统一组织政审、体检、面试。

提前录取高校(专业)可参考浙江省普通类分段线,在第三段线上提出最低文化成绩要求。

浙江警察学院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志愿单列,在普通类提前录取工作开始前完成录取。被浙江警察学院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后续其他高校录取;未被浙江警察学院录取的考生,不影响普通类提前录取5个院校志愿的投档录取。

30.普通类平行录取。

实行分段填报志愿、分段录取。

(1)志愿设置。实行专业平行志愿。以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类)作为一个志愿单位。考生每次可填报不超过80个志愿。

(2)录取流程。第一段考生先填报志愿,随即投档录取;剩余计划重新公布,未被录取的第一段考生和第二段考生填报志愿,再组织投档录取。以此类推。第三段志愿填报和录取后,如仍有院校专业(类)未完成计划的,实行征求志愿。

(3)投档办法。以考生符合所填报志愿的选考科目范围为前提,根据考生高考总分,实行专业平行志愿投档,直接投到考生所填报的具体学校的具体专业(类)。投档比例为1:1.高校按规定在投档前增加计划的,投档人数计算以增加后计划为准。高考总分相同的考生,依据位次、志愿顺序投档,全部相同者一并投档。

31.艺术类、体育类专业录取办法分别按相关规定执行。

分段录取时,如第一段投档录取后已完成全部计划,则第二段志愿填报工作不再进行。

32.志愿填报。

实行网上填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为唯一填报志愿的网站,网址为:zjzs.net。网上填报志愿后不进行现场确认。

(1)考生须在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规定时间内参加相应段(批)志愿填报。未按时完成志愿填报的考生视为自动放弃该段(批)报考资格。

(2)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须认真阅读有关高校招生章程,准确了解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范围、单科成绩、体检等各项具体要求,确保本人填报符合条件。有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考生的选考科目须符合要求方可填报志愿。

凡填报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专业、中外合作专业志愿的考生,应当充分考虑家庭经济承受能力。

(3)普通类提前录取和第一段、艺术类第一批和第二批第一段、体育类第一段同时填报志愿,填报时间为7月29日至7月30日。普通类第二段、艺术类第二批第二段和体育类第二段同时填报志愿,普通类第三段单独填报,具体填报时间由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另行公布。

高校专项计划、普通高校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合格考生,在7月29日至7月30日与普通类第一段等志愿填报同时进行;已填报志愿但又放弃录取的考生,只能参加普通类第二段及之后录取。

(4)志愿填报时间截止后一律不得改动。考生务必保管好自己的密码信息。因考生本人原因致使密码信息外泄以及填报志愿失误造成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责任。各级考试招生机构和中学要加强对考生填报志愿的政策解读和技术指导工作。

志愿填报具体办法另行公布。

33.录取工作于8月上旬开始,实行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

各高校采取远程异地录取方式开展录取工作。录取期间,各高校和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要保证相互通讯联络的畅通。

34.录取实行“院校负责、省教育考试院监督”的录取体制。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以考生符合所填报志愿的选考科目范围为前提,根据浙江省规定并向社会公布的投档办法向高校投放考生电子档案,并监督高校执行国家招生政策、招生计划的情况,纠正违反国家招生政策规定和违背录取规则的行为。高校应当按向社会公布的招生章程中的录取规则进行录取,并负责对已投档但未被录取考生的退档原因做出解释。高校不得超计划录取。

35.专业平行志愿均实行一轮投档。

考生每次填报的志愿均只有一次投档机会,一旦被投档到其中一个志愿,其余志愿即失效。若投档后被退档,其他志愿也不能再投档。

已被录取的考生,不得再参加后续志愿填报和录取。退档考生和档案未投出的考生可参加后续的志愿填报和录取。

36.高校专项计划、高水平艺术团、地方专项计划等特殊类型考生,按有关政策规定,根据招生院校确定的相应录取标准,在普通类提前录取的最后一天单独投档,其最低文化要求原则上不得低于普通类第一段分数线。

高水平运动队投档在普通类第一段专业平行志愿投档之前进行,文化成绩原则上要求不得低于普通类第二段分数线的65%。

37.高校录取新生要按规定程序、规定时间,完成调档、阅档、审核、录取、退档等各环节工作,保证考生电子档案的正常周转和录取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超过时间或不按规定进行录取的高校,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按照教育部文件规定代为录取,同时书面通知有关高校并将有关情况上报教育部备案。

38.未经教育部批准,高校不得规定男女生录取比例,不得对报考非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考生作统考外语语种限制,不得在国家政策规定外作其他限制。

39.肢体残疾考生的录取工作按国家和浙江省有关残疾考生录取工作的规定执行。

除患有传染性疾病、无法完成学业的疾病及学习不能自理者以外,对身体状况不影响所报专业学习和其他学生、且高考成绩达到要求的考生,高校不得以身体状况为由拒绝录取或加以专业限制。

40.烈士子女、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战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可以在其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加20分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4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可以在其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加5分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1)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乡(镇)、民族村的少数民族考生(以户籍为准);

(2)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含台湾户籍)考生;

(3)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

42.根据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的《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自治条例》有关规定,对户籍在景宁畲族自治县,且在当地完整完成高中阶段教育的非少数民族考生,报考浙江省所属高校,可以在其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加3分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43.平时荣获二等功或者战时荣获三等功以上奖励的军人的子女,一至四级残疾军人的子女,因公牺牲军人的子女,驻国家确定的三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和西藏自治区,解放军总部划定的二类以上岛屿工作累计满20年的军人的子女,在国家确定的四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或者解放军总部划定的特类岛屿工作累计满10年的军人的子女,在飞或停飞不满1年或达到飞行最高年限的空勤军人的子女,从事舰艇工作满20年的军人的子女,在航天和涉核岗位工作累计满15年的军人的子女,参加高考并达到有关高校投档要求的,应当予以优先录取。

见义勇为牺牲或致残人员的子女、退出部队现役的考生、残疾人民警察参加全国统考录取的,按有关规定执行。公安烈士、公安英模和因公牺牲、一级至四级因公伤残公安民警子女参加全国统考录取的,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英烈和因公牺牲伤残公安民警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的通知》(公政治〔2018〕27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及其子女参加全国统考录取的,按照《关于做好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及其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的通知》(应急〔2019〕37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司法行政机关人员的子女参加全国统考录取的,按照《关于参照公安机关实行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英烈和因公牺牲伤残人民警察子女教育优待的通知》(司办通〔2020〕32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散居地少数民族考生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情况下优先录取。

经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系统认定,获得5A级青年志愿者的,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44.符合加分条件的考生须在网上报名时申请政策加分,并及时按要求提供有关加分项目所需的有关证件或材料。

45.加分考生资格实行主管部门审核负责和教育考试机构集中公示制度。

少数民族加分考生资格审核由民族宗教事务管理部门负责,“三侨一台”加分考生资格审核分别由侨务、台务管理部门负责,退役军人和烈士子女加分考生资格审核由退役军人事务管理部门负责。

经县(市、区)、市和省相关主管部门审核通过的符合加分条件的考生,须分别在考生所在中学(或单位)、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或考试招生机构网站公示,并在浙江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上集中公示。高级中等教育学校还须按有关规定公示到考生所在班级。公示具体要求按《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校招生政策加分审核及公示工作的通知》(浙教试院〔2010〕32号)规定执行。审查通过且公示无异议的考生,由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负责将加分值加入考生总分或在相关院校录取时加入总分。未经公示的考生不得享受相关项目加分。

2020年起,烈士子女、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考生,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乡(镇)、民族村的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考生,台湾省籍(含台湾户籍)考生等的加分资格审核工作通过浙江教育政务服务网进行,审核合格考生的《政策加分登记表》由浙江教育政务服务网自动生成,并由高考报名点打印存入考生档案。

同时符合多项加分条件的考生,只能取其中幅度最大的一项分值加分,不得累加。

所有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均不得用于不安排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的招生项目。

46.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班、民族班生源不足时,经学校申请,最低可降至普通类第三段线,专科预科班可在第三段线下降不超过60分,专科民族班可在第三段线下降不超过40分。

47.高校须将拟录取考生名单(包括统考、保送、单独考试招生等)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并增补或调整相应计划。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核准后形成录取考生数据库,并据此打印相应录取考生名册,加盖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录取专用章,作为考生被有关高校正式录取的依据,予以备案,并在每段录取结束后将录取考生名册寄给有关高校。

48.高校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核准备案的录取考生名册,填写考生录取通知书,经校长签发并加盖高校公章后,负责将考生录取通知书,连同有关入学报到须知、资助政策办法等相关材料一并直接寄送被录取考生。

49.单独招生的高校须按有关要求,于7月30日前向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报送录取数据和书面报告。

50.已确认保送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他高校不再录取。

高校强基计划根据教育部规定在8月5日前完成录取,考生强基计划志愿以在各试点高校报名系统填报的信息为准。报考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的考生,须在6月27日登录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浙江省高校招生考试信息管理系统”,网上确认高水平大学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志愿。兼报多所学校的考生还须确定各校的优先录取顺序。未进行网上确认的考生,视作放弃。录取工作在强基计划录取之后、8月7日前完成,同时被多所院校拟录取的,按6月27日考生自主填报的顺序确定正式录取院校。被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后续志愿的录取。

未纳入统招的香港高校的招生工作,须在8月7日前完成。凡被录取的考生后续其他高校不再录取。

51.考生可通过浙江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zjzs.net)查询录取信息。

考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应当及时通过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或高校指定的信息渠道进行核实和确认。

考生凭录取通知书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并按高校规定的时间及有关要求,办理报到手续。不能按时报到的已录取考生,应当向高校提出书面申请,经同意方可延期报到。

对未经高校同意逾期不报到的考生,视为自行放弃入学资格。高校应当将自行放弃入学资格的考生名单(含考生号)在本校规定的正常报到截止日期以后20日之内报送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严禁高校为未报到考生注册学籍。

52.新生入学后,高校要认真进行相关信息复查。

凡不符合条件或有舞弊行为的,由高校根据有关规定作出处理,并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备案。

53.考生纸质档案由考生所在中学(单位)负责组建。

考生档案一式2份,一份由考生所在中学(单位)留存,一份按规定交由考生自行带至高校。考生须凭高校录取通知书到本人毕业中学(单位)提取本人档案,并办理相关移交手续。

54.除按规定应当向社会公开公示的信息外,对属于考生个人信息及有关录取过程中需要保密的工作内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他人提供或向社会公开,严禁非法传播、出售。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篇4

根据组织安排,我于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在浙江省杭州市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挂职锻炼,挂任XX街道办事处主任助理。

鉴于这次挂职时间较短,XX街道办事处没有给我安排具体工作,主要根据我的意愿,采取“全面了解、有所侧重”的办法开展调研、宣传和交流。两个月来,自己自觉服从安排,积极争取主动,不断总结别人好的经验,学习好的做法,接受新的观念,较好完成了挂职锻炼任务。主要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考察,虚心学习。

除自觉参加有关会议,翻阅区情资料、文件和当地报刊,拜访领导外,坚持深入部门,深入街道,深入企业,调研了解XX区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社区建设、科教兴区及党政机关效能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成功经验,同时多次赴周边区县和温州、金华、宁波、义乌等地考察,参观娃哈哈、UT斯达康、万向集团和天水街道办的几个社区。既对浙江地域文化所独有的创业精神及杭州市以和谐创业为主题的发展理念进行了感受,又对浙江各地效能建设、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发展经验进行了学习,还对温州模式、义乌小商品市场、绍兴企业上市等热点进行了分析,从而基本掌握了浙江发展的真经。

二是深入思考,解放思想。

无论是阅读当地党政机关文件,还是浏览媒体网站消息,随时注意用浙江的思维反思自己以往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坚持取人所长,弥补以往工作过失。考察调研当地经济.发展,始终.对照XX和XX的实际,做深度思考,从中探索别人经验,寻求加快XX经济.发展的良计妙策。通过学习浙江,思想进一步解放,思路进一步开阔,脑筋进一步灵活,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精神动力进一步增强,为今后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是加强沟通,结交朋友。

加强和当地党政干部交流并融洽感情,上班瞅机会,下班抓机会,虚心做他们的小学生,诚心和他们交朋友,建立了深厚感情和友谊。加强与浙江各地的企业界人士沟通渗透,坚持互换名片,真诚相待,实情相告,有几十名浙商表示了加强交往与联络的意愿。注意与在浙江任职的陕西同乡联系,聆听他们的介绍,倾听他们的建议,为今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四是广泛宣传,争取项目。

利用各种机会,广泛向浙江的各级领导、政府部门,特别是企业和街道,宣传XX和XX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风土人情和招商引资项目及优惠政策,介绍可与浙江对接的企业和项目,使浙江的党政领导和企业界增进了对XX和XX的了解,增强了向XX开放的意识和信心,扩大了XX在浙江的影响及知名度。有近12户客商初步形成拓展西部市场、投资XX开办企业的意向,表示在适当时候,将到XX实地考察和洽谈。

五是严格要求,塑造形象。

挂职两个月,严格按照机关作息时间上下班,不迟到早退,有事请假打招呼。上班时认真阅读有关资料,并在不干扰、不添乱的前提下,随时注意与街道领导和有关科室沟通交流。基层调研考察坚持多听、多看、多学,做到边学习,边交流,边思考。吃住在招待所,从未搞特殊化。自觉参加挂职组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主动汇报工作学习情况。一切行动服从组织安排,严格按照既定日程及内容开展工作,从未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尊重当地领导,团结周围同志,与天水街道的全体工作人员建立了深厚感情。

两个月来,通过考察、学习、参观,对浙江省在解放思想、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协调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获得了许多新信息、新思想、新观念,学到了很多新方法、新知识、新经验,从中也受到很多启发。

1、学习浙江精神,营造发展氛围。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到计划经济浙江失宠,以至煤电水运及宏观调控联合指向浙江,浙江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比我们大得多。但在困难面前,他们不是怨天忧人,畏缩不前,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始终保持一种谋发展、求发展、争发展的.和热情。他们在成绩面前不自满,在困难面前不退缩,所取得的成绩不是空谈出来的,也不是口号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和拼出来的。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是不怕困难、勇于开拓、奋力争先、拼命苦干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也应当成为我们加快发展的力量源泉。相对于浙江而言,我们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改革开放方面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全.的整体发展意识,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应有的改革、开放、法制、民主、发展、价值、自强、战略、市场、竞争、风险、创业等意识相对落后或滞后,而地域封闭、传统保守、小农经济、小市民等意识又更加严重。因此,加快XX发展,必须首先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清除旧意识,树立新观念,开拓新思路,才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上,才会不失时机、抓紧时机,加速发展的步伐。

2、借鉴浙江理念,创新经济模式。借鉴浙江经验,就必须调整发展思路,创新经济模式。无论是温州的民本民营民生民利经济,义乌的“贸工联动、兴商强市”战略,绍兴企业的借壳买壳上市,杭州“精致大气、和谐开放”的和谐创业理念,省委、省政府“平安浙江”的打造和“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思路,XX区围绕中心商务区建设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我们都有很大启发。发展XX经济,就一定要按照.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大统筹,推动经济、.、文化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要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地把“工业立市、商贸兴市”作为加快XX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紧紧围绕资源开发、结构调整、产业整合和百姓就业,发展工交商贸。既要立足现有工业抓好改造提高,又要舍得出让资产借壳上市,更要像义乌那样,学会反弹琵琶,通过大办特办商贸市场,刺激诱导区域加工工业发展。要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优势产品,形成块状经济格局。要积极运用工业的理念和办法经营农业,重点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深加工、农业龙头企业和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抓大不放小,培育地方品牌。要坚持把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优先超前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努力培植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突破点。要坚持民本民生民营民利原则,在开发引导的基础上,放开搞活民营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实力。要高度重视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特别是国道省道沿线,一定要围绕产业集聚和商贸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篇5

三是加强沟通,结交朋友。加强和当地党政干部交流并融洽感情,上班瞅机会,下班抓机会,虚心做他们的小学生,诚心和他们交朋友,建立了深厚感情和友谊。加强与浙江各地的企业界人士沟通渗透,坚持互换名片,真诚相待,实情相告,有几十名浙商表示了加强交往与联络的意愿。注意与在浙江任职的陕西同乡联系,聆听他们的介绍,倾听他们的建议,为今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四是广泛宣传,争取项目。利用各种机会,广泛向浙江的各级领导、政府部门,特别是企业和街道,宣传xx和xx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风土人情和招商引资项目及优惠政策,介绍可与浙江对接的企业和项目,使浙江的党政领导和企业界增进了对xx和xx的了解,增强了向xx开放的意识和信心,扩大了xx在浙江的影响及知名度。有近1xxxx客商初步形成拓展西部市场、投资xx开办企业的意向,表示在适当时候,将到xx实地考察和洽谈。

五是严格要求,塑造形象。挂职两个月,严格按照机关作息时间上下班,不迟到早退,有事请假打招呼。上班时认真阅读有关资料,并在不干扰、不添乱的前提下,随时注意与街道领导和有关科室沟通交流。基层调研考察坚持多听、多看、多学,做到边学习,边交流,边思考。吃住在招待所,从未搞特殊化。自觉参加挂职组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主动汇报工作学习情况。一切行动服从组织安排,严格按照既定日程及内容开展工作,从未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尊重当地领导,团结周围同志,与天水街道的全体工作人员建立了深厚感情。

两个月来,通过考察、学习、参观,对浙江省在解放思想、经济发展、城乡统筹、社会协调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获得了许多新信息、新思想、新观念,学到了很多新方法、新知识、新经验,从中也受到很多启发。

1、学习浙江精神,营造发展氛围。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到计划经济浙江失宠,以至煤电水运及宏观调控联合指向浙江,浙江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比我们大得多。但在困难面前,他们不是怨天忧人,畏缩不前,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始终保持一种谋发展、求发展、争发展的激情和热情。他们在成绩面前不自满,在困难面前不退缩,所取得的成绩不是空谈出来的,也不是口号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和拼出来的。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是不怕困难、勇于开拓、奋力争先、拼命苦干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也应当成为我们加快发展的力量源泉。相对于浙江而言,我们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改革开放方面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全社会的整体发展意识,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应有的改革、开放、法制、民主、发展、价值、自强、战略、市场、竞争、风险、创业等意识相对落后或滞后,而地域封闭、传统保守、小农经济、小市民等意识又更加严重。因此,加快xx发展,必须首先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清除旧意识,树立新观念,开拓新思路,才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上,才会不失时机、抓紧时机,加速发展的步伐。

2、借鉴浙江理念,创新经济模式。借鉴浙江经验,就必须调整发展思路,创新经济模式。无论是温州的民本民营民生民利经济,义乌的“贸工联动、兴商强市”战略,绍兴企业的借壳买壳上市,杭州“精致大气、和谐开放”的和谐创业理念,省委、省政府“平安浙江”的打造和“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思路,XX区围绕中心商务区建设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我们都有很大启发。发展XX经济,就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大统筹,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要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地把“工业立市、商贸兴市”作为加快XX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紧紧围绕资源开发、结构调整、产业整合和百姓就业,发展工交商贸。

既要立足现有工业抓好改造提高,又要舍得出让资产借壳上市,更要像义乌那样,学会反弹琵琶,通过大办特办商贸市场,刺激诱导区域加工工业发展。要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优势产品,形成块状经济格局。要积极运用工业的理念和办法经营农业,重点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深加工、农业龙头企业和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抓大不放小,培育地方品牌。

要坚持把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优先超前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努力培植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突破点。要坚持民本民生民营民利原则,在开发引导的基础上,放开搞活民营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实力。要高度重视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特别是国道省道沿线,一定要围绕产业集聚和商贸兴业,坚持多点布局,重点发展,形成不同特色的产业带和发展链。在调整产业过程中,尤其要学习借鉴浙江各级政府“无为而治”和“睁一眼闭一眼”的方法技巧,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鼓励群众、支持群众,切不可盲目采用行政手段,对群众的生产经营横加指责和乱加整顿,更不能行政命令或强行组织群众从事不乐意的生产经营活动。

3、抢抓浙江机遇,拓展招商平台。坚持开放开发,突出招商引资,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和浙江相比,我们的开放意识还不是很浓厚,开放力度还不是很强劲,开放区间还不是很广泛,不少地区和企业对如何对内搞活、对外开放还是心中无数,没有明确的思路和方案。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强化开放意识,把走出去开拓市场作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进开放的一项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来抓。

当前,浙企浙资外流已成新的经济现象,各地都在加大力度招引浙商,这无疑是我们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要把面向浙江招商引资列为工作重点,不仅要加大力度委派干部到浙江挂职锻炼,更要鼓励并积极扶持经贸企业和民间经销组织到东南沿海推销XX工矿产品和农副特产,对广交会、西博会、义博会、消博会等大型国际商贸活动,要尽量组织企业和产品参加。要及早部署,认真准备,力争20xx年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201x年上海世博会能有XX的柜台和产品面市。要按照“政府协作、市场运作、民间动作、企业合作”的思路,鼓励企业到浙江寻求发展,寻找合作伙伴。特别是对改制不到位或虽经改制但发展依然困难的企业,一定要加大改制、破产、出售、兼并力度,引导浙江企业和资金进入我市工商经济发展领域。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定要下势解决项目储备和项目包装问题,真正有项目、有好的项目、有吸引客商的项目、有一定深度和审批进度的项目用来招商。要努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像浙江一样,切实做好亲商安商稳商富商工作,尤其是对有些地方形成的“没有项目急、招引项目难、实施项目怕”的恶性循环及“招进投资商、放出大灰狼”的怪圈,必须真正重视解决。当前,要改进招商办法,完善引资奖惩,实行必要的招商引资部门分担任务、领导扛死指标、干部捆实责任、月询季查年度考核、工资奖金挂钩及一票否决、重奖重罚等机制,真正形成各级党政重视招商、机关干部专于招商、全社会积极参与招商的良好氛围。文秘写作网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篇6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现在,浙江省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已走过了25个春秋。经过多年的认识、摸索和实践,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问题是多方面的,如办学目标和定位、办学条件、场地设施、招生来源、学籍管理、教练员聘任、学训矛盾等问题,制约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一步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全面地了解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现状和实际困难,找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探索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对策,从而为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能够摆脱困境,并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浙江省7所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自1986年以来有关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文件,国内外关于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文献100多篇。(2)专家访谈法。对浙江省教育部门有关领导、专家进行访谈,征询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建议。(3)问卷调查法。采用自编的教练员问卷、运动员问卷,对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共发放教练员问卷35份,回收30份,有效问卷为25份。(4)数理统计法。所有数据均采用EXCEL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设置

根据国家教育部下发有关高水平招生文件资料,至2011年,浙江省共有普通高等本科类院校26所,其中设立并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的的高校有7所,只占全部院校的23%。目前浙江省高校开展的高水平运动项目共有10个,分别是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网球、健美操、武术、定向越野、游泳、乒乓球。

2.2 浙江省高水平运动队伍招生来源和影响因素

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生源来源渠道共有三种形式:普通高中生高水平运动员招生;专业退役运动员特招;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特招。其中93.3%的高水平运动员来源于体育运动学校和普通中学,只有5%的高水平运动员来自专业运动队,总的来看,招生渠道较窄。

调查结果表明,招生制度是目前制约浙江省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最主要的因素。目前国中省市的招生政策有较大的差异,与其他省市相比,浙江省高校的招生门槛较高,导致很多优秀体育生源难以进入高校。另外,我国已有实践证明成功的“一条龙”的培养模式在浙江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只浙江师范大学一所高校在试行。

2.3 浙江省高水平运动队伍训练时间与竞赛保障

2.3.1 高水平运动队伍训练时间

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时间会因为项目和学校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但普遍的训练时间是每周4~5次,每次训练课时间约1.5~2小时,周训练时间在10小时左右,并且训练时间都是安排在下午,在大赛前期或是假期基本都会安排集训,进行集中训练。调查显示浙江大学基本能够保证这个时间;浙江中医药大学平时每周安排时间是3次,每次约2 小时;浙江工业大学,每周约3~5次,每次时间为1.5~2小时;宁波大学每周约5次,每次为 1.5小时;浙江理工大学每周5~6次,每次时间约1.5~2小时。

2.3.2 高水平运动队伍竞赛保障

每遇到比赛年,浙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所参加的比赛平均约有3~4次,情况较好的是网球和足球,由于足球比赛没有明确的分组标准,所以,高水平运动多可参加的比赛就比较多,约有4~5次。网球队可以参加每年都举办的全国大奖赛,所以参赛的次数能够达到7~8次。

2.4 经费投入

浙江省7所招收高水平的高校,所有的训练队伍所需经费基本都是来自于学校经费拨款。原国家教委体育司规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费标准为每人每年人均为4000-5000元,而浙江省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每年所得的训练经费基本都没能达到标准,这些下发的经费基本都开支到了比赛上,真正将下拨经费使用在为运动员、教练员补贴、训练或奖励等方面的是很少的。由于经费的缺乏,导致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训练设配器材不足,医务条件缺少保障,运动员的恢复、营养供给得不到保证等,以上的一系列问题都影响着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提高。

2.5 教练员现状

教练员缺乏高层次训练竞赛的实践经验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被调查的浙江省高校教练员中,有 60%没有参加过专业队训练。在参加过专业训练的教练员中,训练年限在 6~10 年的占 40%,训练年限在 5年以下、11~15 年和 15 年以上的各占 20%。具有国家一级和二级运动技术等级的教练员占了 92%,健将等级的教练员人数非常少。

目前浙江省高校92%的教练员是以兼职的形式从事教练工作,承担较为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只能选择业余时间进行训练,严重影响了训练质量。经常有学习和培训机会的教练员只占12%,尚未形成有效的教练员培训学习制度,客观上制约了教练员水平的继续提高。

3 发展对策

3.1 放宽政策、增加项目,扩大招受高水平规模

由于浙江省招收高水平的高校并不多,应当加大浙江省高校招收高水平的范围,增加招收的学校,适当的放宽招生政策,加大学校自主招生的范围,以此来刺激更多的优秀的学生运动员报考,扩大影响力。借鉴“一条龙”招生模式,制定出适合浙江省高校的“一条龙”招生模式。各个高校更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申请增加高水平运动项目,从而进一步扩大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的影响力。

3.2 合理增加训练时间,保证训练效果

鉴于浙江省高校的训练时间普遍偏少,除个别高校可以保证训练时间外,其他高校只能完成基本的训练时间。应当根据自身的条件在保证基本学习时间的情况下,逐步增加训练时间,以保证训练的效果。

3.3 举办各种比赛,增加运动员参加比赛次数

拥有一定的竞赛经验对于运动员在比赛是发挥更好的运动成绩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都面临参加比赛的次数较少的问题,很多运动员都处于只训不赛的状态。学校可以举办各种邀请赛,如邀请其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行比赛,或是邀请省市级运动队,或是邀请校外企业运动队进行比赛等。

3.4 扩大经费来源渠道、提高经费使用率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篇7

一、浙江省生源市场变化对高职院校招生的影响

(一)近几年浙江省高职院校招生状况

近年来,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也逐年增长。由于生源充足及在经济、社会、环境、区位等方面的优势,省内各高职院校的招生呈现出繁荣景象。浙江省高职院校招生主要面向两类考生: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三校生”(中专、职高、技校毕业生)。2006年浙江省高职院校共招生9.3万人,占全省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6% ,广大考生报考踊跃,第一志愿率高,各高职院校招生计划完成普遍较好。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杭职院)为例:近几年招生人数逐年增加(详见图1),到2006年招生人数已经达到3390人,其中普高毕业生2358人(包括文科360人,理科1773人,艺术类225人〕。第一志愿录取率达到100%,录取分数线也逐年提高(详见图2、图3),2006年杭职院文科录取分数线为434分,比省文科第五批底线高26分,理科分数线为383分,比省理科第五批底线高出37分;在省第五批录取分数线以上的考生中,文科有584名第一志愿报考杭职院(招生计划360人),理科有2605名考生第一志愿报考杭职院(招生计划1773人)。报考数大大超过招生计划数,生源充足。

2006年杭职院招生情况,是近年来浙江省高职院校招生状况的缩影。但随着省内“两高”毕业生生源数量的下降和新建高职院校的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之间生源竞争的局面迟早会到来。

(二)近年来浙江省生源市场变化分析

虽然,近年来浙江省高职生源充足,但是随着本科高校的继续扩招及未来生源总体数量的下降,必将造成高职院校生源的紧缺;根据教育部关于2006年“三校生’,升人高职院校的计划数不超过中职毕业生总数5%的规定,如果未来几年内继续保持这个比例,那么高职院校的生源势必偏重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这将会引起高职生源构成的重大变化。

1.高职院校招生重心己经向普高毕业生转移

在浙江省高职院校招生主要面向的两类考生中,普高毕业生文化基础相对扎实,而动手能力相对薄弱;“三校生”则相反。随着教育部关于2006年“三校生”升人高职院校的计划不超过中职毕业生总数5%的规定,高职院校招生的重心势必将向普高毕业生转移。而普高毕业生和“三校生”在文化知识、学习能力、技术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不能对这两类学生一概而论。生源市场的这种变化,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这种变化。

2.高职院校未来5年内的生源总量呈下降趋势 浙江省高职院校招生生源市场的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由于近儿年来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加强,表现在报考高职的考生逐年增多,以及各校录取分数线逐年提高。因此,近年来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无论从分数、素质、学风等各方面,比以前都有了一定的改善。这种趋势在未来两年内还会继续保持。生源素质的整体提升为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生源总量即将进人负增长阶段。未来两年内,浙江省的生源总量还能基本保持在近30万左右,但是到2009年、2010年,高中毕业生人数每年都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如图4)。生源数量的下降,将会对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3).国外教育培训机构加入竞争、分流生源

随着我国加人WTO,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市场已经引起国外教育机构的广泛关注,大批培养、培训课程进入我国,与国内高职教育展开竞争、抢夺生源的局面已经形成。国外教育机构通过与国内高职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办学或提供课程等方式,参与到我国高职教育、培训中来。国外课程内容新颖、特色鲜明、周期短、重视能力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习者的肯定,也吸引了一部分高职生源。随着对外交流的深人,此趋势还将进一步扩大。

(二)生源市场变化对高职招生的影响

目前,高职招生在本、专科之后末批进行,无法和普通本、专科院校公平竞争,生源市场的变化首先会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招生。分析生源市场变化情况,它对浙江高职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和2008年,生源数量尚比较充足,普高毕业生数与今年基本保持在同一数自区间,减幅不夭。在目’前高考录取率尚有上升空间的情况下,未来两年的生源从总体上说,仍然是充足的;预计在未来两年内,浙江省高职院校的招生形势会继续保持近几年的繁荣景象。

第二阶段,从2009年开始,生源数量会有明显的下降。预计2009年普高毕业生数量比2008年将下降3万人左右。按照普高与中职校招生规模保持在川的比例推算,那么中职校的毕业生也将减少3万人左右。根据目前的招生情况,本、专科院校的招生数量将趋于基本稳定或略有增长,加上本、专科院校在高职院校的前面批次招生,因此生源总量的减少不会直接对本、专科院校的招生构成威胁,它的危害将直接体现在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上。2006年各普通高校在浙江省共招生录取24.7万名新生,高考录取率达到71%,而到2010年浙江省的普高毕业生总数预计为24.6万左右,再加上一部分参加高考的三校生及其他考生,很难满足在末批招生的高职院校的录取要求。到时,生源竞争的残酷会逐渐显现出来。

二、浙江省高职院校招生的优势因索分析

影响高职生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生源总量、政府导向、学校声誉等。在社会生源总量确定的情况下,今后各高职院校在招生中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学校品牌、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毕业生就业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招生形势。

(一)培养模式紧扣市场需求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要紧密围绕社会和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应该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设置专业,开设课程。要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培育优质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经济战略重点,着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对那些社会需求小、就业率低的专业,要及时调整乃至淘汰。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才能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这样的高职院校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形成良性发展。

(二)师资力量强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对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除在所从事的学科中有一定的理论、学术水平外,还应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及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成为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目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专业教师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学科上的理论水平尚可,但是在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方面则相对缺乏,巫待提高。现在的考生及家长都非常谨慎,他们在报考前往往会对学校作比较深人的了解,学校良好的师资队伍往往是吸引他们报考的重要条件。

(三)毕业生技能熟、就业好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专科院校最大区别在于:普通本、专科院校注重理论学习,而高职院校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培养方向。一个培养研究型人才,另一个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掌握企业、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努力实现与就业的无缝对接。职业教育即是就业教育,学生选择高职院校就是为了能学到技术,可以找到较理想的工作,因而毕业生技能熟、就业好的高职院校将能吸引更多的考生。

(四)地处中心城市

在浙江省前几年的高职招生工作中,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杭州、宁波、温州等中心城市的高职院校,往往成为考生报考的焦点。考生们虽然不愿意出省读高职,但对报考省内中心城市的高职院校却趋之若鹜。今后这种情况会越来越明显。地处中心城市的高职院校对考生和家长而言,毕业后留在那里工作及其他发展的机会比较多,而且生活习惯与自己家乡相差不大,交通方便,各种花费比出省读书要合算。所以从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看,中心城市对考生的吸引力将继续存在,因此地处中心城市的高职院校必然会在招生中占有优势。

三、浙江省高职教育继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政府要营造良好的高职招生环境

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生源的稳定离不开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浙江省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是与政府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分不开的。然而随着社会生源总量的下降,浙江省将高职放在末批(第五批)招生的政策将会影响高职招生计划的完成。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考虑将高职的第五批招生和大专的第四批招生合在一起,组成第四批“高职高专批”招生。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报考,也可以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开展多次补报,平衡计划实施,使考生能有更多机会进人自己所喜欢的学校,也能使高职院校和大专院校形成良性竞争,从而更好更快的发展,这一点可以借鉴外省的先进经验。

(二)高职院校要切实加强内涵建设

1.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一些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和职业的兴起,必然会对高职教育的质量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应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从转变观念人手,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保高职教育质量,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使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达到双赢,这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要想生存,就必须切实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

2.坚持就业导向、拓宽办学领域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

综合前文所述,生源总量减少在两年后将成为必然的趋势。面对现实,高职院校应该坚持就业导向,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拓宽办学领域,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1)探索多种食作办学形式

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各种合作办学形式:一是与企业合作办学。‘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采取“订单式”培养方式,企业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也可以到企业中实习,有条件的还可以尝试“半工半读”。这种办学模式较好地体现了就业导向。二是与其他院校合作办学。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安排教学,集合院校之间的强势教育资源,学生在两个学校各学习一段时间,学校之间互认对方学分、课程。三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使学生在国内学习一段时间后,再进人国外合作院校学习。拓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可以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吸引更多不同层次的学生报考。

(2)整合社会资源,拓展培训领域

虽然当前生源总量有下降的趋势,但是社会上的高技能劳动者比例还很小,大部分还都是没有专业技能的普通劳动者。政府要想将这部分劳动力转化为建立在高素质、高技能基础上的优势人力资源,就必须对其进行教育和培训。这对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契机。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多种教育形式和手段,如业余班、函授班、网络远程教育班、技能培训班、岗前岗后培i)”班等,参与对这部分劳动者进行教育和培训的工作。从目前浙江省技能型人才队伍现状来看,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结构层次不够合理,高级技能型人才比例明显偏低。浙江省现有1300多万职工中,具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约为300万人左右,其中中级工占30%左右,高级工以上仅占10%左右。这已经成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瓶颈。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尝试向农村延伸。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以迎接几年后来自生源市场的挑战。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篇8

统一的课程设置、过窄的课程结构、沉重的课业负担、单调的校园生活,这样的“千校一面”,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真实写照。2007年,刘希平带队到芬兰考察基础教育改革。他们在走访一所只有20多名教师、200多名学生的中学时发现,学校每学期开设200多门课程。所有参观者大为震惊。

浙江决定做出改变。经过多次调研、论证,2012年,浙江教育发生了一场巨大变革。其核心思想是“选择性教育”。浙江省教育厅鼓励各学校根据自身的硬件、师资等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方式、合适时机实行“走班制”,把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

变革从难度最大的高中阶段开始。2012年起,高中必修课学分从116分减至96分,选修课学分从28分增至48分。同时实行走班制,学生不仅选课程,还可以自主选择班级,争取做到“一名学生一张课表”。目前,浙江全省高中已全面建立知识拓展、技术技能、兴趣爱好、实践研究四大类选修课程体系,平均每所学校开发开设了102门选修课,约有70%的教师参与了选修课程开发,64.4%的教师兼任了选修课教学。

走班制逐渐从选修课扩大到必修课。一些重点中学自愿打破原来的“行政教学班”模式,实行语、数、外、理、化等必修课选课走班制。位于杭州的绿城育华学校是最早的探索学校之一。“改革后,学生既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上课,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难度的课堂。”该校教学负责人解释。

高二年级的一位学生家长说,实行走班后,孩子最显著的变化是自信心提高了。“一年下来,孩子没有再说过讨厌课堂、讨厌老师、讨厌考试等,作为家长,我们真的很开心。”

在普通高中课改成功经验的前提下,2015年开始,浙江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也正式展开,首次把义务教育课程分成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大类。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改革后,大部分学生成绩同比有一定程度的提升,高达95.5%的学生认为课业负担减轻了,有63.9%的 学生认为自己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浙江省政府督学、浙江大学教授方展画认为,选课走班,是一场“破冰之旅”,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传统教育“工厂化、流水线”模式的根基。

招生改革:高考成绩只占录取权重的五六成

一个人能不能上大学、读什么样的大学,怎么能完全让分数“说了算”?2009年,浙江推出了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高考改革方案,首次将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校招生考试评价体系。 2011年启动的“三位一体”招生改革更进一步,采用“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成绩+综合测试成绩+高考总分”,按一定比例折算,可谓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最早采用这种方式的高校是浙江工业大学与杭州师范大学,高考成绩占50%录取权重,而由高校自主主持进行的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占30%左右。2011年参加高考的徐西蒙,高考成与他报考专业的平均录取分相比,低了20多分,但因之前他参加浙江工业大学的自主综合测试,且表现出色,依旧被浙工大工商管理专业录取。入学后仅一个学期,徐西蒙的成绩便跻身专业前15%,进入该专业实验班。到了大二,他的综合成绩就排名专业第一,还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通过‘三位一体’招录的孩子们有一些共性,他们的职业定位非常明确,性格更为开朗,在人际交往、社会实践上很有优势,他们中的不少人积极担任学生干部,成为高校艺术团、志愿者、杂志社、广播台、电视台的中坚力量。”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黄小莲说。

方展画说,题海战术、应试教育往往压抑甚至埋没了学生的个性、综合素质和潜能,而在“三位一体”招生中,高校根据专业选才目标确定不同的素质特长考核项目,或在面试中请考生自主展示、专家组集体评分,知识面、思维逻辑、

谈吐举止等都成为评分因素,而从事公益志愿工作等个人经历更是在专家评价中受到关注,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高考改革:尊重“7选3”里的任何一种组合

课程改了,招生改了,高考呢?也得改。2014年9月,一场社会反响更大的教育改革在浙江“落地”。被确定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两个试点省(市)之一后,浙江推出了2017年新高考方案。

根据方案,浙江的高考不再分文理科,实行统一高考与高中学考、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相结合。除语文、数学、外语3门是统一必考科目外,考生根据自身兴趣及想要报考学校和专业的要求,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根据浙江省 教育考试院专家估算,“7选3”排列组合共有35种之多。

嘉兴一中校长孙国虎说,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给学校带来最大的“红利”,就是育人方式从“选拔”到“选择”的嬗变。分数不再是唯一目 的,学习成为本原的追求。“这是学生,也是学校正在发生的可贵变化。”孙国虎说,“嘉兴一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也尊重中途变更选择。有的组合只有一个学生选,我们也正常开课。”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篇9

近年来,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也逐年增长。由于生源充足及在经济、社会、环境、区位等方面的优势,省内各高职院校的招生呈现出繁荣景象。浙江省高职院校招生主要面向两类考生: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三校生”(中专、职高、技校毕业生)。2006年浙江省高职院校共招生9.3万人,占全省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6%,广大考生报考踊跃,第一志愿率高,各高职院校招生计划完成普遍较好。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杭职院)为例:近几年招生人数逐年增加(详见图1),到2006年招生人数已经达到3390人,其中普高毕业生2358人(包括文科360人,理科1773人,艺术类225人〕。第一志愿录取率达到100%,录取分数线也逐年提高(详见图2、图3),2006年杭职院文科录取分数线为434分,比省文科第五批底线高26分,理科分数线为383分,比省理科第五批底线高出37分;在省第五批录取分数线以上的考生中,文科有584名第一志愿报考杭职院(招生计划360人),理科有2605名考生第一志愿报考杭职院(招生计划1773人)。报考数大大超过招生计划数,生源充足。2006年杭职院招生情况,是近年来浙江省高职院校招生状况的缩影。但随着省内“两高”毕业生生源数量的下降和新建高职院校的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之间生源竞争的局面迟早会到来。

二、近年来浙江省生源市场变化分析

虽然,近年来浙江省高职生源充足,但是随着本科高校的继续扩招及未来生源总体数量的下降,必将造成高职院校生源的紧缺;根据教育部关于2006年“三校生”,升人高职院校的计划数不超过中职毕业生总数5%的规定,如果未来几年内继续保持这个比例,那么高职院校的生源势必偏重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这将会引起高职生源构成的重大变化。

1. 高职院校招生重心己经向普高毕业生转移

在浙江省高职院校招生主要面向的两类考生中,普高毕业生文化基础相对扎实,而动手能力相对薄弱;“三校生”则相反。随着教育部关于2006年“三校生”升人高职院校的计划不超过中职毕业生总数5%的规定,高职院校招生的重心势必将向普高毕业生转移。而普高毕业生和“三校生”在文化知识、学习能力、技术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不能对这两类学生一概而论。生源市场的这种变化,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这种变化。

2. 高职院校未来5年内的生源总量呈下降趋势

浙江省高职院校招生生源市场的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由于近儿年来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加强,表现在报考高职的考生逐年增多,以及各校录取分数线逐年提高。因此,近年来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无论从分数、素质、学风等各方面,比以前都有了一定的改善。这种趋势在未来两年内还会继续保持。生源素质的整体提升为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生源总量即将进人负增长阶段。未来两年内,浙江省的生源总量还能基本保持在近30万左右,但是到2009年、2010年,高中毕业生人数每年都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如图4)。生源数量的下降,将会对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3. 国外教育培训机构加入竞争、分流生源

随着我国加人WTO,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市场已经引起国外教育机构的广泛关注,大批培养、培训课程进入我国,与国内高职教育展开竞争、抢夺生源的局面已经形成。国外教育机构通过与国内高职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办学或提供课程等方式,参与到我国高职教育、培训中来。国外课程内容新颖、特色鲜明、周期短、重视能力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习者的肯定,也吸引了一部分高职生源。随着对外交流的深人,此趋势还将进一步扩大。

三、生源市场变化对高职招生的影响

目前,高职招生在本、专科之后末批进行,无法和普通本、专科院校公平竞争,生源市场的变化首先会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招生。分析生源市场变化情况,它对浙江高职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和2008年,生源数量尚比较充足,普高毕业生数与今年基本保持在同一数自区间,减幅不夭。在目前高考录取率尚有上升空间的情况下,未来两年的生源从总体上说,仍然是充足的;预计在未来两年内,浙江省高职院校的招生形势会继续保持近几年的繁荣景象。第二阶段,从2009年开始,生源数量会有明显的下降。预计2009年普高毕业生数量比2008年将下降3万人左右。按照普高与中职校招生规模保持在川的比例推算,那么中职校的毕业生也将减少3万人左右。根据目前的招生情况,本、专科院校的招生数量将趋于基本稳定或略有增长,加上本、专科院校在高职院校的前面批次招生,因此生源总量的减少不会直接对本、专科院校的招生构成威胁,它的危害将直接体现在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上。2006年各普通高校在浙江省共招生录取24.7万名新生,高考录取率达到71%,而到2010年浙江省的普高毕业生总数预计为24.6万左右,再加上一部分参加高考的三校生及其他考生,很难满足在末批招生的高职院校的录取要求。到时,生源竞争的残酷会逐渐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篇10

截至2013年底,包括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完全中学在内,浙江设有近600所高中。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原高中会考)一直是高中教育考试测评的两大方法,前者是选拔性考试,后者为水平考试,各有侧重,宗旨都是为了提高高中教育质量、提升素质教育水平。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高中毕业会考制度起,浙江会考也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并从2012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同时,该项考试的组织实施工作由省教研室划转至省教育考试院,考查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向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求靠拢。浙江高中会考逐渐被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取代和发展。

二、浙江省高中会考向学业水平考试发展的过程

1983年,原国家教委提出建立高中毕业会考制度。1988年,浙江省开始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会考,为在全国建立高中会考制度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显著提升高中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推动教学管理、遏制学生偏科等现象,不少普通高中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大增。有调查表明,这一政策在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方面获得了当时省内70%的中学肯定。

2000年3月,《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将普通高中会考的权限下放给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至此,我省与大多数省市一样采用文化课由省级组织的全方位考试模式。

2013年4月,省教育厅将普通高中会考和学业水平考试管理职能整体转移到省教育考试院,学业水平考试中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和英语听力考试纳入高考技术和英语听力考试,二考合一。这在我省的高中会考史上,是一次变革。2013年6月底,全省同时举行高中会考和第一次学业水平考试,新老生区别对待。2014年起,学业水平考试所设置的11门学科“全科开考”,高中会考将逐步退出浙江教育的历史舞台。

三、浙江省高中会考向学业水平考试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高中会考弊端频现,与初衷越走越远

高中会考是在高中教育完全以高考为导向的背景下提出的,宗旨是提高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全民综合素质。但在高中会考实施过程中,高考“指挥棒”的主导作用没有改变。我省的高中会考通过率都在90%以上,不少学校认为会考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使得高中会考的评价功能进一步弱化。考查方式固化,实践操作的考查简单流于形式等原因也导致了高中会考越来越不受重视。其在组织管理中存在的矛盾日益凸显。以2013年1月举行的高中会考为例,开考后不久,网上出现相关考试科目试题答案,疑似被泄题,降低了高中会考的威信。同时,一些学生在考试中抄袭作假的现象也确有存在。由于缺少科学的评价体系,高中会考结果也少有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和考核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指标,在高校招生录取方面也没有起到实质作用。

(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全面铺开的动力

1、高中新课改的选择

2003年教育部提出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和要求。2004年开始,全国各省市陆续开始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我省的规划纲要也对高中阶段教育提出素质教育、多样化发展模式的意见。2012年9月,浙江省启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调整必修课程、建设选修课程、建立学分制和弹性学时制,提升高中学生的知识完整性,培养学习兴趣。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被定义成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配套实施的一项重要的课程评价制度。

2、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

2013年底,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被提升到国家教育改革的高度,也是破解高考“一考定终身”弊端的一种制度设计,目的是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而高校自主招生也将在公开透明的机制下实现学校的专业化发展。全国不少省份已相继施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并尝试与高校录取适度挂钩,也是对招生制度的一种推进。

3、省内高校自主招生发展的需求

从实际操作来看,2011年,浙江工业大学在我省首次实施“三位一体”评价体系,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原为高中会考)成绩折算成一定比例记入部分专业高考录取总分。第一批纳入“三位一体”的高校仅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两所,计划招收260名考生。截至2014年初,省内推行“三位一体”评价体系的高校达35所,计划招收学生人数超过3000名,增长幅度巨大。随着高校招生自的扩大和考试评价体系的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检视高中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将在高校自主招生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四、新时期浙江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思考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已在全国多个省市实施,在操作过程中也遇到不少新问题。对浙江省来说,由高中会考发展继承和发展而来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意味着新的模式,并被寄予在未来考查高中学生掌握知识、有效衔接新课程改革和高校招生等方面有突出的表现。

(一)准确定位,与高考相辅相成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基于水平性考试的一种方法,高考在整个高中教育中的指挥棒作用不可能马上改变,但是学业水平考试要基于监测高中教育质量和推进新课程改革两大基础功能上,更好地实现高中学历认证,并为高校招生录取服务的作用。在实现自身功能的基础上,高中学业水平应与高考相辅相成,表现在考查内容突出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考查方式多样化,考试时间也有一定的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造能力,为高校输送人才奠定扎实基础。

(二)严格施考,与高校录取挂钩的必然要求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越来越受重视,因为考试结果成为高校招生选拔的主要参考依据之一。我省35所高校“三位一体”评价体系的考查机制明确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原高中会考)成绩作为报考条件,严格规定考试等第的级别和科目数量,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随着高校通过“三位一体”评价体系招录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组织实施要以高考的标准来要求一点不为过。我省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务手册》上多处提到了要高标准施考,改变原来的一些做法,包括施考在标准化考点进行、考生由2个校区的学生穿插组成、考前的培训与考中考后的处理都比过去的高中会考更加严格。

(三)完善组织管理,确保考试结果可信可用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深化新课改和高考改革的新措施,在组织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考试时间的设置,我省安排在中小学生寒暑假前夕,9门功课全部开考,持续3天。以杭州市为例,期末考试前夕,普通高中学校面临全市普通教育研究室组织的统测,还要安排期末测试,势必对正常的教学秩序产生影响,也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容易造成考试组织混乱。考试报名系统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全省分科目由各地市统一网上阅卷的方式保证了考试评分的公平性。同时,借鉴其他省市的经验,我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应逐步建立起严格的考试标准、完善的命题专家库和统一的试题库,在每位考生都有两次报考机会的前提下,确保每次考试结果的可信可用。浙江省教育考试院面向社会开放征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做法是一个大胆的创新,效果需要时间来验证。

(四) 优化评价体系,更好为高校自主招生服务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客观上起到了教育质量的监控作用,考察对象涵盖获得普通高中学籍的所有在校学生,这就决定了考试试题整体难度不高。从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实施细则来看,所有考查科目,获得A等第的一般达到25%,达到C等及以上的比例为95%。所以,一些重点中学的学业水平考试通过率能达到100%。以杭州市区某重点高中为例,A等率中,语文接近50%,数学接近80%,英语为80%,物理高达90%。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低区分度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高校自主选拔的要求,这一点,从最后参加 “三位一体”评价体系的浙江大学将通过 “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作为报考的前提条件可见一斑,而且这个矛盾将进一步激化。

借鉴其他省市的做法,上海市教委尝试在语文和数学两门学科中采用附加题,增加学业水平考试的区分度。海南省则规定,高中基础会考成绩以10%的比例折算计入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录取总分 。安徽省的做法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级低于“C”者不能被第二批次以上院校录取 。但是,也有观点提出,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属两种不同性质的考试,不宜采用把两者的成绩按某个百分比转换合计的做法,因为任何百分比的设定都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笔者认为目前要优化学业水平考试的评价体系,必须使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有较好的区分度,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为高校自主招生初试依据的作用。上海市的做法正是较好的尝试,浙江省可以选择适合本省的方式,在测试考查中增加一定的区分度,让高校和学生双向选择获得更好的匹配。

五、结束语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不是一个新名词,对浙江省而言却是一个新任务、新开始。不仅意味着改革考试组织形式,更将在优化考查内容,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完成高中学业、提升学习兴趣上发挥作用。这是一种期待,需要摸索前进,也是一种趋势,有望使中小学教育体制更加人性化,使减负高质实实在在惠及学生们。

(作者单位:杭州市教育考试院)

参考文献:

[1] 房源清.我国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发展述评[J].考试研究.2007(02)

[2] 刘宝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设计的十个关键[J].考试与评价.2014(01)

[3] 钱进.对高中学业考试管理办法的几点思考和建议[J] .文学教育(中).2011(01)

[4] 佟巧燕 商均平.改革会考制度 促进素质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12)

[5] 杨帆.高中会考制度与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比较和思考[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09(04)

[6] 朱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功能、命题与成绩使用[J].考试研究.2008(02)

作者:贾玲芝 女 1985年10月出生 汉族 籍贯浙江海宁 硕士

研究方向为教育考试评价和服务方向

联系电话:(0571)85866678 18057123422

工作单位:杭州市教育考试院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篇11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校扩招后逐渐显现出来的。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增速非常明显,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80万,至12月底,就业率达84%,有近45万人没有就业;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611万人,至年底,就业率87%,有近8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2010年就业形势相对好转,至12月底,631万毕业生就业率90.7%,有近60万毕业生未找到工作;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上一年基本持平,650万毕业生有90.6%至年底实现就业,有61万人找不到工作。由此可见,就业率虽然在不断上升,但是未就业人数每年仍然有几十万之多。2012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执行的第二年,全球经济进入复苏通道,我国经济一枝独秀,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全社会需求岗位增多,招工难一时成为社会的共识。但是在一片喜人的形势下,我们看到经济复苏还具有不确定性,需求岗位增多也含隐忧,2011年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而提前占有了2012年毕业生的部分就业岗位。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创纪录的680万人,再加上以前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将会有700多万大学生需要就业,201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浙江省而言,由于经济发展比较快,需求岗位相对比较多,高校毕业生每年的就业情况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09年浙江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近22.9万人,就业率达93.3%;2010年,浙江省高校毕业生人数25.1万人,就业率近95.9%;2011年,浙江省高校毕业生25.4万人,就业率96.9%。即使有如此高的就业率,我们也必须看到,2009年,浙江省有1.5万余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2010年未按时就业的有1万余人,2011年没有找到工作的近8千人。2012年,由于经济复苏,浙江省企业招聘岗位需求上升明显,与此同时,浙江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创历史新高达到26.9万余人,加之浙江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对全国各地人才的强大吸引力,使得本省高校毕业生仍将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就业难,保就业,仍然是各级政府部门、各高校面临的头等大事。

二、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经济复苏需求岗位增多,就业仍然不容易。

2011年,浙江省生产总值(GDP)次于广东、江苏和山东,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9%。据浙江省统计局2012年5月9日公布的信息显示,2012年一季度浙江省投资结构出现进一步优化调整迹象,制造业投资延续2011年以来的平稳增长势头,基础设施投资增幅比1-2月明显回升,而近两年持续高增长的房地产投资增幅出现明显回落态势,而其他部分服务业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加快。5月14日公布的信息显示,浙江全省企业用人需求缓慢减弱,全省从业人员呈现中低速增长的趋势,一季度末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885.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大约55万人,增长6.0%;1-2月,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676.7万人,比2011年同期减少1.0%,一季度就业增长进一步趋缓。事实上,浙江省2012年高校毕业生外部就业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从2011年下半年就可以感受到了。自从2011年11月27日浙江省2012届高校毕业生招聘月活动全面启动以来,进入各高校进行招聘的单位可以说是络绎不绝,招聘单位提供的岗位数与往年相比增幅明显,开出的薪酬也普遍高于往年,毕业生挑选单位、挑选岗位的机会大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和往年相比,2012年一季度进入浙江省高校进行招聘的单位及招聘岗位增加超过30%。很多媒体上也大篇幅报道企业招工是多么困难。在这种情形下,按理说,2012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应当是一片光明,应当没有就业难问题。但事实却非如此,根据我对浙江省最大的高校聚集地——拥有14所高校、近20万大学生的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的调查显示,至4月底,各高校毕业生已经和用人单位签约的平均在20%以下,很多毕业生还在不断跳槽,部分毕业生还没有找到工作单位,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并没有因经济形势好转而得到解决,过去是大学生就业难现在却演变成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两难”同时并存。究其原因,一方面,浙江全省各地的企业大部分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需求的员工蓝领普工(包括服务员)占一半以上,而需求的白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应聘者的素质要求较高,另一方面,企业工资待遇普遍比过去有所提高,但物价上涨较快,所增加的工资待遇在一定程度上被快速增长的住房、住宿、吃饭、出行等生活成本抵消,种种客观原因致使企业招工难。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择业观念、自身素质等主观原因造成的,下面具体分析。

2.毕业生就业青睐大城市,扎堆现象明显。

根据我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14所高校2012届部分毕业生的调查表明他们对就业地域的期望并不是完全合理的,他们大都愿意选择在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台州、嘉兴、湖州等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的市区工作,其中尤其愿意留在杭州上班,大部分毕业生都不愿意去各大中型城市的郊县工作,更不愿意去乡镇所在地企业就业。青睐大城市单位,轻视基层单位的现象非常突出。调查反馈资料显示,有35.9%的毕业生选择在“杭州市区”就业,有29.6%的毕业生选择在“其他城市市区”工作,二者合计高达65.5%;选择去杭州郊县或其他城市郊县工作的分别为9.5%、3.7%,两者合计为13.2%;仅有3.1%的毕业生愿意到乡镇所在地基层单位工作(见图1)。“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城市一套房”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很多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甚至没有考虑到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带来的机会的稀少等不利因素。毕业生就业不愿意到县及县以下地方工作,扎堆大城市,就业地点选择得过于集中导致就业难。

图1 毕业生就业地点选择分析

3.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进入理想单位困难。

高校扩招造成教学质量滑坡,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不相吻合,加之大学生应用分析能力、理解交流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等因素,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一方面企业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叹息难以进入理想的单位工作。根据我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2012届部分毕业生的调查,在问及“您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时,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们大都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23.6%的毕业生认为是高校扩招后毕业生数量太多,18.9%的毕业生认为社会单位(特别是企业)不招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15.2%的毕业生认为社会单位(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用人需求不大,13.0%的毕业生认为大学生知识、能力不够,12.4%的毕业生认为大学生不愿到郊县、乡镇工作,11.6%的毕业生认为大学生不能吃苦、眼高手低(见图2)。结合前面的分析,我认为,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大学生本身。根据统计,毕业生知识、能力不够,不愿到郊县、乡镇工作,不能吃苦,眼高手低这三项占37%,而这主要是毕业生自身的原因,所以决定毕业生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的根本因素还是其自身因素,建议毕业生应该转变观念,合理定位,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使自己在求职道路上能够脱颖而出,最终获得职业发展的成功。

图2 应届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三、破解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在经济复苏、社会需求岗位增多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仍然难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我认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携手推进。首先是毕业生,毕业生本身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能力,走向基层;其次是政府,政府不仅要出台支持政策,还应该为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后是社会层面,应该营造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一种价值取向,不管何处就业,都是展示自身能力、体现自身价值的舞台。

1.毕业生应该转变观念,走向基层。

据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相关分析报告显示:全省企业缺工情况主要集中在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企业,用工需求前四位的行业分别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而这些企业所在地相当一部分并不在大中型城市的市区。毕业生们最愿意去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用人计划少,用人要求高,竞争相当激烈,成功进入的基本都是百里挑一甚至是千里挑一;大中型城市所在地的大中型企业人才的需求总数相对不多,要求还比较高,很多毕业生被挡在门外。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浙江省的一些县及县级市乃至乡镇,如造纸企业集中的富阳、家具制造企业集中的湖州安吉、纺织企业集中的绍兴柯桥、小商品积聚地义乌等,存在大量员工人数在500—600人左右,企业产值在1-2亿元的私营企业。这些企业的员工队伍中,很少有正规大学本科毕业生,只有少量高职院校毕业的大学生。现在经济复苏,企业扩大生产,除需要普工外,还缺乏大量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但是屡次人才招聘会上却难以招到人。其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感觉这些企业所在地方偏僻,不在大中型城市,不愿意去,即使去了,也只有2、3个月就跳槽了。在浙江省各处广泛存在的这些中小型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普遍较低却感叹招不到人才更留不住人才。如果每年能够招聘到部分毕业生进入这些企业工作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尽管企业招不到人才留不住人才的原因复杂,但是,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所在地位置偏僻,假如它们在杭州市区,只需坐等人才上门就行。当然客观情况是这些企业根本不可能都在大城市或其周边安营扎寨的。所以,毕业生应当转变观念,开阔求职视野,把眼光转向基层,转向需要自己的地方,到大中型城市郊县或乡镇级地方工作,在那里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2.毕业生应该提高能力,进入职场。

现在很多毕业生自视甚高,眼高手低,认为自己什么都行。实际上,很多人的职业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不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职场礼仪不太懂,团队意识较差。很多企业负责人都有这种感觉,觉得现在的毕业生有智商缺情商,有学历缺经历,喜安逸怕吃苦,无法完全胜任企业的管理要求。像杭州一家大型企业一次面试过程中,涉及一个日常公文处理的Word文档操作,结果是参与面试的20人中,有16人没有按照要求完成Word文档操作。这些应聘面试者中有研究生、本科生,也有高职生,他们的简历上无一例外地都注明通过了国家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毕业生能力的不足除自身因素外,当然也可能涉及社会需求、高等教育改革等诸多问题,毕业生应该增强这些基本能力以满足进入职场的需要。目前下沙高教园区各高校广泛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提高他们的职场竞争力。

3.社会应该多方协作,解决难题。

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工作,主要是因为在小地方工作、生活都不方便,文化娱乐设施匮乏,交通不便,治安环境不好等。社会各方面应该珍惜大学生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切身问题,为他们走向社会创造良好的氛围。应该说,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相继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对规范就业市场、帮助毕业生就业起到了积极的政策支持引导作用。各高校也应该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拓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各用人单位应该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注意人才的合理使用,发挥人才的专业特长,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既是对毕业生负责,又是对国家、对整个社会负责。

参考文献:

[1]杨华云.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7%.新华网,2011.1.26.

[2]董洪亮,袁贵仁.全力以赴做好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人民网,2010.11.19.

[3]章咪佳.浙江“2012届高校毕业生招聘月”启幕.钱江晚报,2011.11.29.

[4]夏宝龙.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经济网,2012.1.18.

[5]浙江省统计局.一季度浙江服务业发展稳中趋好.浙江统计信息网,2012.5.9.

[6]浙江省统计局.企业用工需求谨慎 劳动力市场初显回暖——2012年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浙江统计信息网,2012.5.14.

[7]北京大学.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调查报告.光明日报,2012.4.25.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篇12

1.建立选拔乐教适教学生的招生制度

招生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入口,生源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2010年开始,浙江省尝试开展三位一体招生改革,增加面试环节,录取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就读师范类专业。2012年,进一步推进高考、会考、校考三位一体招生考试,增加了综合测试环节,重点考查考生的师范专业技能和素养。2015年,

三位一体招生工作将试点专业进一步扩大,同时试点推行大类招生,自主分流的招生分流改革试点工作。2015年,10所高校部分师范专业以三位一体方式招生的人数为599人。各师范院校都根据浙江省高考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招生录取的师范专业及其相应专业的选考要求。其中宁波大学、丽水学院等学校实施大类招生;杭州师范大学、衢州学院、丽水学院等4所高校尝试定向为农村小学与幼儿园培养全科教师;嘉兴学院等6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招收初中起五年一贯制学生。三位一体招生改革之后,尽管录取的学生在高考成绩方面没有优势,但在学习动机、学业成就等方面表现突出,毕业后从事教师工作的稳定性也得以极大

提升。

2.健全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是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之一,教育部《关于大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在宏观上指导推进着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研制与颁布旨在改变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长期形成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老三门的局面,从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等10个方面提出全面而具体的意见。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承担教师教育的高等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开足开好教师教育课程,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并以此为基础鼓励课程体系创新。如浙江师范大学以促进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教育心理能力与教育技术能力(RPT能力)培养的集群式课程体系与以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技能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三大模块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正是积极应对、主动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践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有效体现。

3.强化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实践教学

强化实践教学是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要手段。10年前,浙江师范大学提出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得到浙江省教育厅的支持并推广到全省的师范生。浙江省教育厅41号文件明确要求各高校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完善的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制定并实施师范生实践教学规程,切实落实师范生到中小学校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制度,完善教育实习驻队指导制度。为进一步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浙江省教育厅连续10年组织全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提升提供平台,开创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师范生技能训练新途径,也推动了不同层面的教学竞赛开展,如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正是在践行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四年一贯、全程设计、习考并举、赛训结合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得以构建;可视化的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得以开展,实习基地建设的强化使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在教育实践中得以凸显。

4.构建基于研究的教师教育改革与服务体系

为满足国家卓越教师培养战略需要,以便深化教育战略对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服务与引领基础教育改革,浙江省构建了基于研究、政府支持下的教师教育改革与服务体系,促进政府、高校与中小学的协同创新。具体表现为:(1)浙江省教育厅成立了全国首个师范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推动建立10大省级教师教育基地,促进教师教育举办院校联动与协调发展。(2)以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建设教师培养基地项目研究为载体,探索各学段中小学、职教师范生的培养机制;以深入开展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为载体,主动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对接与互动,探索建立以高校、政府与中小学校合作发展共同体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人才协同培养机制。(3)成立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与特级教师工作流动站,研究与了解浙江省基础教育对未来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发挥特级教师在卓越教师培养中的作用。以教师教育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质量监控机制研究新形势下面向卓越师资培养的师范教育专业与课程建设研究等科研重点项目研究为载体,依托省级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统筹管理、实施、指导、监控、评估全省中小学教师培养和专业发展培训质量,浙江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年度报告,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二、教师培养质量保障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包括高师院校自身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政府、社会通过对高等学校认证、评价等措施而建立的外部质量监督机制。浙江省教育厅有意识地构建了专门的师范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师范生培养目标统筹规划、协同机制构建与教师教育质量督查、经费保障等。

1.师范生培养目标与长期发展目标的统筹规划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已经基本建立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参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支持、高校与中小学校协同联动、规模结构合理、开放灵活、与浙江教育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教师教育体系。浙江省教育厅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中提出,尽管全省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基本能针对我省基础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依据各自办学优势发展教师教育,但是各高校在进行教师教育发展规划与定位时,还需要立足全省、本地市基础教育特点、进行整体上的规划布局与统筹,针对我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依据各自办学优势,准确定位、错位发展、办出特色。不同学校同一专业学科教师的培养目标与定位也需要统筹分类、分层发展,以避免造成结构性的教师饱和与

短缺。

2.教师教育质量监控机构的建设与督查机制的建立

2014年成立全国首家教师教育质量监控机构浙江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组建了来自高师院校、地方教育局领导、中小学一线教师组成的浙江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专家委员会,对全省教师教育实施质量监控、检查和评估。浙江省教育厅41号文件提出建立教师教育项目过程监控机制,开展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专项督导工作。教师教育质量督查主要目的是基于进一步落实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深入推进浙江省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和服务基础教育。2015年的督查内容主要围绕师范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贯彻落实情况。2016年的督查内容重点为教师发展、学校建设情况、三位一体招生改革推进情况与重点建设教师培养基地项目。在不断研究与实践中加强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功能,对全省教师教育工作实施进行过程性监控以及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评估,收集教师教育的动态数据,全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年度报告,为科学管理高校和各地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教育质量提供

参考。

3.提供教师教育经费投入与政策制度保障

浙江省教育厅在经费投入与政策制度方面提供了师范生培养质量的保障。明确提出新增教育经费应把教师培养培训作为投入重点之一,并重点加强对教师发展学校的支持;高师院校建立师范生教育实习经费保障机制,根据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新要求,提高师范生教育实践经费生均标准。设立省教师培养重点基地,专项开展卓越教师比较研究、教师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师范专业标准研制、课程与教材建设、UGS协同平台建设;以教师教育重点建设基地项目开展教师教育质量监控机制、学分管理、中小学合作教研、区域教师培养模式研究等;以教师教育基地招标项目形式开展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体系构建、教师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教师教育技能标准与案例开发等。教师教育政策制度在队伍保障上,强调教师教育教师分类管理与考核评价,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基础教育实践研究的学科均衡教师教育队伍。在协作机制上,基于2011卓越教师培养协同创新中心,构建多个分中心为基础、各地方教育局、多学段教师发展学校协同的中心机制,以实现全省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开展。

三、面向未来卓越教师培养举措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是实现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一目标的有力抓手,这要求努力打破相对单一保守、缺乏灵活性和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结构,突出培养模式在学生技能训练、课程设置、职前教育、条件保障等方面的实践

创新。

1.提升教育现代化需要的教师培养层次

教育现代化需要一定数量且层次高、学历高的教师,目前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比例较低,从2015年全省招生的人数来看,专科占21.33%,本科占75.91%,教育硕士只占2.75%,提升中小学、职教师资培养层次是迫切之需。浙江省教育厅明确提出小学教师学历本科化,针对非师范类中职教师培养已开展了3+1的培养模式改革,旨在通过一年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企业跟班实践,培养其对中职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促进职业理解与认知。对于中学教师的培养,需要通过改革卓越教师的培养模式,试点推行师范本科+教育硕士3.5+2.5人才培养模式或4+2模式(4年的本科基础理论学习+2年的教学硕士的专业训练),扩大教育硕士的培养规模提高中学与职教教师师资培养层次。

2.推进中小学教师发展学校建设和研究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篇13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通过统一高考选拔录取高校新生的办法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延续至今。30多年的历史证明,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不可废弃,但以高考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以统招为学生入学的唯一通道是否科学?从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至今,这样的思考和争议从未停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也从未止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考生人数的变化及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客观上要求我们改革现行的高考制度,探索对国家更有推广价值的高考招生模式,推进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在坚持统一高考的基础上,探索完善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方式。浙江省高考“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 “三位一体”招生模式简介

1.“三位一体”的含义

2011年,浙江省首次实行“三位一体”招考模式。所谓的“三位一体”,是指建立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综合素质评价(学校自主测试)和统一选拔考试(高考)“三位一体”的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三位一体”招生录取时,综合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形成,公式为:综合成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折算成满分100分)×20%+综合测试成绩(折算成满分100分)×30%+高考文化分(折算成满分100分)×50%。其中,高考成绩的折合比例不低于50%,不同的学校和专业,比例有不同的微调。如2012年,浙江理工大学、浙江财经学院的综合成绩按3:2:5的比例计算,宁波大学的综合成绩按1.5:3.5:5的比例计算形成,温州大学的综合成绩按3:1:6的比例计算形成。

学校实施“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制度的目的,在于选拔思想品德优良、身心健康、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培养潜质、有一定学科特长或特殊才能的高中毕业生,同时引导和促进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发展。“三位一体”招生制度打破了一考定终生的制度,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来评价一个人,而不完全以高考的成败来论英雄,降低了学生由于高考失利而未被录取的风险。

2.发展进程

“三位一体”招生试点是浙江省高考改革的主要方式之一,自2011年首次实行,到今年已经第三个年头了。第一年,浙江省仅在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开展试点,共13个专业招生260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12年,在这两所院校继续试点的基础上,新增了中国美院等12所本科院校以及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等3所高职院校。2013年,试点高校扩大到了22所,招收录取1885人,是2011年人数的7倍多。2014年,浙江“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扩围,共有37所(包括两所省外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高校参与试点,新增15所试点高校,其中本科院校13所,高职院校2所。至此,参与学校从原来的一本学校扩大到了独立学院、高职,照顾到了学习成绩不同层次的学生。2015年,共有52所院校参与招生试点,除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3所985高校继续参加外,今年新增了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今年“三位一体”招生计划5200余名,比去年增1700余名,比4年前增加了20倍。

二 “三位一体”招生模式的利弊分析

1.“三位一体”招生的好处

首先,有助于破解现行高考招生“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自1997年至今,高考一直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一项教育制度,常常是“分数说了算,一考定终身”。许多学有所长、有某方面特殊才艺的学生因总分成绩不够被高等院校拒之门外;也有很多学生迫于高考的巨大压力而放弃发展其他兴趣爱好的机会,埋头苦读,为考而学。“三位一体”招生考试是浙江省近年来对于高考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不仅看学生的高考成绩,还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无特长、专业潜力等,给那些考试成绩或许不突出、高考成绩发挥不正常,但是综合素质能力很强的学生上好学校的机会。“三位一体”招生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制度,实现多样化选拔人才,不仅对大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将引导中学生更加注重平时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该招生模式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和中学教学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现行高考制度改革。

其次,“三位一体”招生风险小,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三位一体”招生政策下,考生可以报多所学校,只要综合测试时间上不存在冲突,考生可以到多个学校参加综合测试,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如果考生通过了“三位一体”综合素质测试并填报了学校,即使没有被学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录取,也将进入后续志愿的投档程序,不影响接下来的正常录取。与自主招生不同,“三位一体”报名是不锁定的,无需与学校签约。即使考生通过校考选拔,最终填报志愿时,对高校的选择权依然掌握在考生手里,考生可选择已通过校考的任何一所高校作为“三位一体”的第一志愿,也可以放弃“三位一体”志愿填报,选择填报普通文理科的相关批次志愿。

再次,“三位一体”招生可以赋予高校更多的自,利于高校之间的竞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全国统一招生的高考制度越来越凸显出一些弊端:不利于高校之间的竞争,不利于高等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培养,等等。“三位一体”招生,使高校在选才方面有了一定的自,能面向市场,调整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

最后,“三位一体”对高考自主招生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2013年3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会议。北大、清华、南开、中国地质大学在内的90所高校的相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针对自主招生中存在的问题,教育部要求试点高校要进一步明确试点招生对象,主要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同时也正在酝酿建立由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成绩、综合评价“三位一体”的选拔人才方式。自主招生改革参照浙江试点的经验。全国高校自主招生向“三位一体”转变,动作最快的是上海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已公布2015年起自主招生考试方案雏形:在上海自主招生将引入学业水平测试,每个学生需要得到7个A以上成绩。2016年起,这以标准提高到8个A。教育部部长袁仁贵在两会采访时表示,今后,高考录取主要以统一考试科目成绩为基础,与此同时,还要依据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浙江省的“三位一体”招生模式对未来的自主招生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学业水平测试很有可能取代各高校自主招生的笔试环节,学业水平考试将拥有类似国外SAT成绩的作用。

2.“三位一体”招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综合测试“战线”长,对学习拔尖的学生吸引力不大。“三位一体”录取比例较低,一年仅录取两三千人,在整个高考中所占比例极小。同时,竞争很激烈,一部分专业都曾出现两三千人争五六十个名额的局面。此外,各高校综合测试的流程比较长,从报名到查询,从确认到面试,再到成绩公布,往往需要1个月到1个半月的时间,学生需要经常上网查看,容易影响学习。而且,每所高校的招生方案都有差异,面试时间也不统一,对于考生及其家长来说是机会更是风险,考生辗转于各考场,疲于奔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高考复习,增加了学业负担。鉴于此,“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对学习拔尖的学生的吸引力不大。

其次,影响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公正性。由于地区、城乡间教育资源差距的客观存在,往往城市、发达地区的学生享受更多的教育资源,“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中各校选拔的一些条件设置,如有无器乐、舞蹈类艺术特长,有无在高中阶段参加北京大学全国中学生艺术周等,这无疑是对广大城市学生有利的,落后地区或偏远农村的孩子大多没机会发展学习以外的其他才艺,更谈不上在“三位一体”招生中利用特殊才艺为自己加分。在教育改革快速推进的同时,农村学校由于受经费、师资、环境等因素影响,对各种改革举措无法像城市学校那样落实到位,从而使得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孩子在类似的自主招生中越来越处于劣势。尤其在面试环节,农村考生与城市考生相比知识面较窄、综合素质有较大差距,这就难免在自主招生中处于不利的位置。

再次,一定的自可能导致“暗箱操作”。“三位一体”是由高中会考、学校自主测试和高考这三部分组成的。各高校自主测试的形式不尽相同,但考核标准都有一定的弹性,容易给有关职能部门及其负责人留下权力寻租空间。目前在学校自主测试这一环节,还没有一套完善的、相对应的监督监管制度。在大学行政主导的背景下,若缺乏制度规范的约束,就容易造成自主测设环节出现权力寻租问题。虽然自主测试成绩在综合成绩中只占有30%的比例,但往往一分之差,就足以改变考生的命运。在这样巨大的诱惑面前,鉴于自主测试环节只是招办中的少数人操作此事,就很容易出问题。

参与“三位一体”招生的大部分高校在自主测试中都有面试环节,考核标准设定不尽合理,制度规范不严密,存在某些漏洞,同时缺乏有力监督等各种情况,都为权力运作留下了活动空间。比如以极富“弹性”的人才评价标准定取舍;通过“权钱交易”,在艺术、体育等特长生材料方面弄虚作假,骗取面试资格;等等。这些现象会严重损害招考公平,也影响了“三位一体”招生的声誉。

最后,“三位一体”招生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参与“三位一体”招生的大学,大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问题在于:如何把这些规章落到实处?从目前的情况看,符合“三位一体”招生的考生,入门条件的规定是比较明确、可行的,关键是在达到条件之后,从考生书面资料的评审到笔试,尤其是到面试环节,如何避免违规操作、权钱交易,似乎还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在这方面,学校主要领导和相关纪律监察部门负有领导和监督责任,同时,媒体和公众也存在如何有效监督的问题。

三 “三位一体”招生的对策和建议

1.要有切实可行的程序,细化各环节的评价标准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虽然各高校有一定的自,但选拔流程都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书面评审环节:各学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工作专家委员会对考生申请材料进行书面评审,根据考生的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成绩,并参考竞赛成绩以及中学阶段综合表现情况,确定通过书面评审的考生名单;二是综合测试:通过书面评审的考生须参加学校组织的综合测试。综合测试以考察学生综合素质为主,主要采用面试的方式进行。

这两个环节对考生能否成功被录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不断充实和完善招生政策和规章制度,尽可能地使招生的各个环节和各项工作都做到有章可循。对录取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尤其是加强对以上两个环节的监督。细化各环节的评价标准,尽量减少人为主观因素导致的评分误差。

2.增强综合素质测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综合素质测试是“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是最能体现招生高校的培养目标、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的环节,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潜质。纵观参与2014年“三位一体”招生的34所高校,大部分学校的综合素质测试是以面试的形式进行的,但还有一部分学校在面试之前还有笔试的环节。

如何通过综合素质测试来了解学生真实的素质水平,在测试中如何处理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考核和对学生基本素养的考核的关系,采用什么样的考核方法,如何提高考试的信度、效度、区分度。此外,综合素质测试的面试环节,往往是很多考场同时在进行,如何保证不同考场、不同考官之间有比较统一的打分标准?这就需要高校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综合测试的评价、打分标准,保证其合理性和科学性。

3.增强招生透明度,加强中学诚信体系建设

作为地方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是传统高考招生录取模式的重要补充,它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弱化“一考定终生”给部分考生带来的悲剧,但前提必须是“阳光招生”,各高校从“三位一体”招生简章的、招生候选人资格的审查、组织综合测试以及最后的录取都要自觉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及时公开招生的条件、人数、专业、招考名单、笔试面试成绩及评价标准等信息,接受学生、家长及社会公众的查询和监督。同时各大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也要积极发挥监督服务的功能,对自主招生的过程和结果高度关注。同时,中学的评价材料在“三位一体”招生中起着很大的作用,高校应建立诚信制度,加强对中学及学生的诚信教育,使中学推荐的学生是名符其实的优秀生或有特长的学生,对那些弄虚作假的中学要采取取消推荐自主招生资格的惩罚,对滥竽充数的学生也要做出相应的处罚。

四 结论

实施“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制度,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对浙江省新课改高考方案的深入落实,符合纲要中提出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精神。该制度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以传统高考决定考生命运的做法,有利于选拔适合高校培养目标的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一次有益尝试。但“三位一体”招生制度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积极稳妥、渐进式地推进,是一个不断探索与总结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蒋莉、胡维治、杨岿.我国高校自主中招生制度现状分析[J].高教研究,2011(1)

[2]游晓莉.地方性高校自主招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