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实用13篇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篇1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领域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本文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10年11月1日,累积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文献的来源是全国530多家硕士生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榆索控制条件。“发表时间”输人从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学位单位”输人模糊,“优秀论文级别”输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单位”输入模糊。第二步,输入内容榆索条件。“主题词”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点击“检索文献”。第三步:按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文献分组点击“学科专业”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即可。其统计结果如图1:

从图可以看出,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学与t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说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日.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传统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物流系统优化的工具化与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与创新是研究热点。在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应商和项目外包管理项目成为焦点,高级管理层更加接受项目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之后要追求项目的项目组合管理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约与员丁绩效、组织公平感与组织绩效是研究热点。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选题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变革,管理科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资奉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2、管理科学与一f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与流通的变革而产生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与-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在营销与运作的整体优化、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知识管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在未来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识产生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机制;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4、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越来越侧重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探索管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理论,其中的非线性理论涉及到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动力学以及分形理论;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时间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复杂系统到复杂网络;从硬系统到软系统方法,这里主要指的是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从单元系统到系统集成。例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的各组元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以使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篇2

进入21世纪我国远程教育从教育教学到学习支持服务已经完全进入网络化时代。学习支持服务也随着进入网络化时代,微信作为一种新的通信技术及手段,以其优越的通讯功能已经得到广大用户的追捧。笔者通过对远程教育学生的对微信使用的调查及在远程教育支持服务实践过程中的实际经验总结出微信在远程教育支持服务过程中运用策略。

1微信及其特点

1.1微信介绍

微信(Wei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的一款免费的即时通讯服务的传播工具,能够更加灵活、智能的完成与好友的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的异地交流,并且支持多人群聊、视频聊天、实时对讲等功能。截止2013年1月底微信用户注册已经突破3亿。并且微信软件本身是完全免费的,对任何微信功能的使用都是不收取费用的,因此微信很容易被广大用户接受。

1.2微信的特征

强大的语音功能:微信除了支持文字、图片和表情符号的传达之外,还支持语音信息的发送。微信和QQ相比独特之处就在于它能够将这些功能集中于一体,应用起来方便简洁。

微信的论坛功能:微信用户可以基于朋友圈建立起讨论小组,小组成员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组织朋友进行讨论。通过此功能,微信朋友们之间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针对同一话题随时展开讨论。

方便快捷的信息推送:微信用户可以通过后台的用户分组完成精确的信息推送。除了可以快捷的发送文字、图片、语音三个类别的信息以外,微信还可以针对专题信息进行推送。

2.基于微信的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研究

2.1远程教育学生微信使用状况调查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首先对庆阳分校部分专业的开放远程开放教育学生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微信使用状况进行了调查。在应用微信的学生中有48%的学生主要通过微信发送文字信息,有16%的学生主要应用微信来发送语音留言;17%的学生主要通过微信来发送图片信息;14%和5%的学生主要发送语音及视频信息。并且通过调查显示89%的学生经常在微信圈子里发表自己的动态,94%的学生用户关注自己圈子里朋友的动态。

通过本次调查首先可以看出远程教育学生应用微信程序作为通讯工具已经比较广泛;其次,广大远程教育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微信发送文字、语音、视频、图片等信息;最后,学员更够及时更新自己的微信动态,并不断关注朋友圈的动态。

2.2应用微信开展学习支持服务研究

2013年秋季学期研究者选择庆阳分校护理、学前教育、教育管理等专业的40名开放教育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微信开展了教学支持服务工作,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2.2.1研究准备阶段

研究者在2013年秋季开学报名时,为没有安装微信软件的学生手机现场帮助下载安装了微信软件,并督促所有学生当场将研究者加为微信好友。并要求学生及时查看微信圈里的信息,并及时回复研究者发送的学习支持服务信息。

2.2.2研究实施阶段

研究者本学期分别通过聊天和小组群聊的方式向学生发送学习支持服务信息,其中发送内容包括网考考试报名提示、基于网上形成性考试作业按时提醒、形考作业收交通知及期末考试通知。

9月份的全国网考,研究者利用微信群聊手段在考试前分别向参加考试的10名学生发送了微信文字信息,发送完以后其中6名学生在半小时之内立即回复了研究者的通知,2名学生在当天也回复了信息,只有两人没有及时回复,次日,研究者采用语音信息的方式又一次向其余两名学生发送了通知,其中一人及时回复了信息,另外一名学生还是没有回复,后经询问改学生没有注意到我发送的信息。整个学期对于给予网络形考作业研究者也通过微信不断进行提示,研究者根据任务完成时间,在任务结束前两天还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给予微信提示,采用聊天的方式根据学生的情况向个别学生发送提示信息。考试前研究者在自己的空间上传了每个班级的考试通知单,并通过群聊通知每位学生及时关注下载考试通知单。

利用微信平台弥补电大在线平台的不足,本学期研究者对部分课程减少了在电大在线论坛课程帖子,而是在微信在动态里发表帖子,添加相关专业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研究者以自己所教的开放教育本科《地域文化》为例进行了研究。通过同时在分校电大在线和微信平台上开展教学以比较电大在线平台和微信的教学效果。研究者利用开学第三周的周末面授辅导的机会让35个13秋入学的新生加入研究者的微信好友,其余37个学生要求他在分校电大在线平台学习本课程。研究者将《敦煌瑰宝》一文分为5个部分,并根据学习内容分别制作成文字、图片和视频等素材同时上传到分校电大在线平台和我的微信平台共学生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通过查看微信平台的访问量和电大在线的统计工具,微信平台的访问量明显高于电大在线平台的访问量,学生在微信平台上的讨论更为积极,第一节知识的讨论达到221条,35个学生中有28个学生参与了讨论,而电大在线第一节的BBS中的讨论仅仅只有5名学生发的十条回复。资源点击率相差更加悬殊,在微信平台中第一节的图片和视频点击率达到100%。而且35个学生基本都点击了课程及资源。而在电大在线中资源的点击只有15%,只有4个学生点击了相关的学习资源。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学生利用微信进行课程讨论热情远高于电大在线平台。

2.3研究结论

经过一个学期对微信的应用,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学生对微信通知比以前的QQ及短信通知回复的时间较短,能够及时回复研究者的消息;其次,学生应用微信对课程的讨论比电大在线较积极,并能够自己在微信圈里发起课程的相关讨论;最后,通过和部分学生交流,学生觉得利用微信开展教学支持服务效果更好。

3总结与反思

微信作为一种新的通信手段,应用于远程教育支持服务过程中相对于其他通讯手段尤其优越性,能够为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工作开辟更加宽广的道路。但是由于研究者能力有限,在本研究还有不足,研究的严密性有待提高,研究者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将进一步解决。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篇3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和知识资本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丰富了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并带来管理方式新的变革,给我国管理科学研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1]。随着理论研究自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旧的领域在逐渐淘汰,而许多新的领域已诞生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出现时间、热点形成的原因也在不断变化。

1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代码可以看出国外对管理科学的理解与我国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理解比较一致。它主要是指通过吸收、改造、转换其它学科如运筹学、数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为管理科学其它两个领域提供合适的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3]。

1.1 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本文首先通过因子分析[4]和其他有关资料,选定了有代表性的59种国外期刊;然后通过关键词检索的方法统计了1990年-2000年这些期刊被SCI和SSCI收录的全部论文[5]。

从总量来看,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运筹与管理;其次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复杂性研究和一般管理理论;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工业工程等领域论文数量相对少得多(见图1)。出现上述研究格局是因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到70年代,国外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在于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等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决策的精确度和管理的效率,这些领域一贯以来都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资助。而工业工程、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则更多的被从工程角度和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如果得不到新的学科的支持和工具的改造,其研究力量则会逐渐变弱。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所有领域的论文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2年,论文数量增长最快,随后就进入一个平均量比较平稳的增长时期。论文数量增长最快的领域有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和运筹与管理。而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和管理仍将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继续保持上升的态势。

图1 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1.2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在考察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时,本文综合了四个方面的材料:一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认定的18种期刊;二是在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针对重要管理学术期刊进行的调查结果;三是2000年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四是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提供的中文核心期刊。根据这些材料,确定了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44种专业性学术期刊。

本文通过关键词检索,对所有这44种期刊在1994年到2000年间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6]。

从总量来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和管理系统工程,其次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管理科学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和复杂性研究则在20篇以下,尚未成为主流(见图2)。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且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系统论的产生在国外已经有一个世纪之久,虽然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但在与管理问题相结合方面,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且持续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产生;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等传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在解决新的企业管理和社会经济问题时,得到了检验和新的发展。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评估技术增幅最大。最近三年,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组织理论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可以预见它们仍将是未来几年的主要研究领域。此外,大部分领域的论文数量增长都不是很平稳,落差比较大,可能是由于受到诸如政府政策、资助环境的影响太大,这对于一个学科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剔除掉这些影响,我们还发现,1996年和1999年分别是研究论文数量增长的波峰期。由此在没有更长时间序列资料作为实证的情况下,推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周期大体上是3年。这也提醒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资助机构,在制定资助计划时应该最少覆盖3年以上。

2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的比较分析

“研究热点”反映着某一个时段内,学术界对于一些特定问题或领域的关注程度。对于理论研究来说,这一关注程度指标同样可以用这一领域内的情况或相关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来反映。热点问题是随着理论研究的进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变迁的。

根据热点问题形成的来源不同,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来源于实践的热点和理论发展自身形成的热点;根据热点持续的时间长短,热点问题可以分为持续的研究热点、前一段的研究热点和当前的研究热点;根据热点问题的地域差异,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国外的热点问题、国内的热点问题和共同的热点问题。

图2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2.1 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研究热点问题和研究的主流领域有惊人的同一性。通过对国外1990-2000年的研究论文分析,得出其主要研究热点问题如表1。

表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领域 国外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 知识管理、团队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系统的哲学属性

运筹与管理 随机多目标问题及算法、生产系统的调度优化、网络冲突分析和资源罪优分析、交互式组和优化、金融/保险市场的定价模型

决策与对策理论 多目标决策、不确定性方法、神经网络、多参与主体信息不对称决策问题、风险和微机决策分析

组织理论 组织变革与创新、网络组织的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组织的影响

管理系统工程 系统分析方法、模拟技术

评估技术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造、评估技术在项目投资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

工业工程 并行工程、供应链、人因工程

信息技术与管理 面向应用的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数据挖掘、信息系统开发的全面质量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可扩展数据库模型

复杂性研究 混沌理论、量子理论和复杂策略的模仿

2.2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管理科学理论逐步渗透到我国的社会实践中来,并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引起我国理论界与决策界的高度重视。

通过对我国1994-2000年的重要研究论文和最近3年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与发展管理》、《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软科学》的全部论文进行分析,研究热点见表2。

表2: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领域 国内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 人本管理理论、人性假设及管理研究方法论、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初步理论、基于知识的管理激励

运筹与管理 动态规划、线性规划、生产系统库存优化理论、多重运输调度算法、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排队系统

决策与对策理论 实际管理问题的决策模型、群体决策(委员会决策)问题研究、决策准则、多目标决策、模糊决策、公共选择的方式及决策规则的选择、可拓学在决策中的应用、事元、物元分析与决策过程、博弈分析

组织理论 组织结构、组织变革、基于流程和信息技术的组织再造、虚拟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

管理系统工程 管理系统分析方法、系统最优控制、网络计划技术、灰色系统与灰色理论、系统效能分析、系统模拟与仿真方法

评估技术 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灰色关联评价模型、模糊评判、数据包络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风险评估、具体对象的效益与竞争力等指标的评估

预测技术 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模糊预测、数据包络模型、因子分析、灰色预测、遗传算法

数量经济分析方法 经济计量模型、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统计方法、投入产出模型、生产要素对经济效益的贡献分析、一般均衡分析

工业工程 敏捷制造、ERP、并行工程、生产调度模型、先进制造技术及其评价、质量成本模式研究、制造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供应链管理、先进制造系统的抓钩排序问题

信息技术与管理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模式与安全研究、组织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技术

复杂性研究 灰色系统、集对分析、复杂系统的分析方法、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研究、混沌理论、非线性复杂经济系统

2.3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通过分别对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的异同点(见表3)。

可以看出,管理系统工程、信息技术与管理和运筹与管理是国内外共同的主要研究内容。持续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这些领域。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是国外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预见,受国外的影响,国内未来3-5年内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将大量出现。

表3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内容的比较

国外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 我国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

决策与对策理论 信息技术与管理

组织理论 管理系统工程

运筹与管理 预测技术

信息技术与管理 评估技术

管理系统工程 运筹与管理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差异比较大,即使是共同的热点问题,研究侧重点也不同。如线性规划,国外的重点是随机多目标优化问题[9],而国内的重点是传统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算法和应用;此外,在热点问题的形成来源来看,国外基本上来源于管理实践和其他学科的启示上,而国内则更多的是应用国外理论结合我国国情来解决管理问题(见表4)。

表4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类型 问题 特征说明

国内外共同的热点问题 线性规划、优化理论、决策模型组织结构、组织学习、系统分析方法、决策支持系统、并行工程、电子商务[10]、数据挖掘 经典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在与实际管理问题相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了国内外研究的共同重视。

国外热点问题,国内尚未成为热点问题 复杂性研究[11]、供应链与价值链、知识管理、虚拟组织、绩效评估技术、复杂决策问题的博弈分析、风险管理 在前沿的研究问题上,国内要落后于国外。

国外非研究热点,国内为研究热点问题 管理信息系统、敏捷制造、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评估指标体系 国外前些时候的研究热点,在国内有很强的应用背景,所以成为研究热点。

此外,在其他方面的差异还包括:

(1)知识管理、复杂性研究[12]等国外研究热点,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而在我国则引入的时间不长,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13]。

(2)对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和行为理论、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等国内外研究成果日益减少的领域,如果不借助其他学科的方法加以改造,将难以继续引起学术理论界的重视。

(3)国内关于一般管理理论、组织理论等一般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现在,我们已基本了解了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状况,所以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在国内不会成为热点,但其应用研究在国内还有前景。

(4)在信息技术与管理、决策与对策理论等领域,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差距最小。

3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比较的启示

(1) 研究的主流领域越来越多地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或者说,这些新技术、新的时代特征给管理研究主流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突破。

(2) 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有些研究领域要逐渐被淘汰,像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同时也会出现新的研究领域,如复杂性研究和电子商务等。这就要求国内研究主体要跟踪最新研究动向,培养发现研究热点的敏感性。

(3) 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多来自管理实践的需要,即问题导向,注重技术和可操作性。这要求国内研究主体更多地关注管理实践,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

(4) 国内的研究热点普遍地落后于国外,但也有自己领先的领域,如工业工程。

(5) 国内的资助机构应加强对研究热点问题的资助,因为研究热点与管理实践联系得最紧密,而且也容易在管理实践中产生效益。特别是那些国内外共同的研究热点,其所在领域将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起到示范作用。

(6) 国内研究热点的形成,基本上有两个前提:一是国外已经是研究热点,国内研究主体加以介绍和引入,结合国内实际,形成研究热点,如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二是国内出于国家政策的需要,由政府大力推动而形成研究热点,如复杂性研究。

(7) 从内容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管理科学基本上处在借鉴应用的阶段,根据中国的管理实践提炼出自成一体的管理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还不多。

参考文献

[1] 席酉民.21世纪的管理与管理研究[J].软科学研究,1997,(12).

[2] 管理科学学科代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2000年《项目指南》[D].2000,(4).

[3] 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00,(1).

[4] 汪寿阳,金碧辉.SCI、SSCI与管理科学期刊[J].管理科学学报,2000,(12).

[5] WebofScience:wos.isiglobalnet.com,wos.isitrial.com[DB/OL].2001.

[6] 中国期刊网:cnki.net/[DB/OL].2001.

[7] ArenierMJ,HourryL,SweeneyMary.Sciencesoftheartifi cialandknowledgeproduction:thecrucialroleofinterventionresearchinmanagementsciences[J].DesignIssues,1999,15(2):16-55.

[8] SrinivasanA,SundaramD.Anobjectrelationalapproachforthedesignofdecisionsupportsystem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0,127(3):594-610.

[9] BruscoMJ,StahlS.AnInteractivemultiobjectiveprogram mingapproachtocombinatorialdataanalysis[J].Psychome trika,2001,66(1):5-24.

[10]金碧辉.国内外管理科学的研究热点问题比较[J].管理科学文摘,2000.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篇4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和知识资本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丰富了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并带来管理方式新的变革,给我国管理科学研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1]。随着理论研究自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旧的领域在逐渐淘汰,而许多新的领域已诞生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出现时间、热点形成的原因也在不断变化。

1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代码可以看出国外对管理科学的理解与我国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理解比较一致。它主要是指通过吸收、改造、转换其它学科如运筹学、数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为管理科学其它两个领域提供合适的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3]。

1.1 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本文首先通过因子分析[4]和其他有关资料,选定了有代表性的59种国外期刊;然后通过关键词检索的方法统计了1990年-2000年这些期刊被SCI和SSCI收录的全部论文[5]。

从总量来看,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运筹与管理;其次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复杂性研究和一般管理理论;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工业工程等领域论文数量相对少得多(见图1)。出现上述研究格局是因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到70年代,国外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在于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等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决策的精确度和管理的效率,这些领域一贯以来都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资助。而工业工程、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则更多的被从工程角度和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如果得不到新的学科的支持和工具的改造,其研究力量则会逐渐变弱。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所有领域的论文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2年,论文数量增长最快,随后就进入一个平均量比较平稳的增长时期。论文数量增长最快的领域有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和运筹与管理。而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和管理仍将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继续保持上升的态势。

图1 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1.2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在考察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时,本文综合了四个方面的材料:一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认定的18种期刊;二是在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针对重要管理学术期刊进行的调查结果;三是2000年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四是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提供的中文核心期刊。根据这些材料,确定了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44种专业性学术期刊。

本文通过关键词检索,对所有这44种期刊在1994年到2000年间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6]。

从总量来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和管理系统工程,其次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管理科学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和复杂性研究则在20篇以下,尚未成为主流(见图2)。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且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系统论的产生在国外已经有一个世纪之久,虽然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但在与管理问题相结合方面,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且持续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产生;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等传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在解决新的企业管理和社会经济问题时,得到了检验和新的发展。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评估技术增幅最大。最近三年,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组织理论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可以预见它们仍将是未来几年的主要研究领域。此外,大部分领域的论文数量增长都不是很平稳,落差比较大,可能是由于受到诸如政府政策、资助环境的影响太大,这对于一个学科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剔除掉这些影响,我们还发现,1996年和1999年分别是研究论文数量增长的波峰期。由此在没有更长时间序列资料作为实证的情况下,推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周期大体上是3年。这也提醒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资助机构,在制定资助计划时应该最少覆盖3年以上。

2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的比较分析

“研究热点”反映着某一个时段内,学术界对于一些特定问题或领域的关注程度。对于理论研究来说,这一关注程度指标同样可以用这一领域内的情况或相关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来反映。热点问题是随着理论研究的进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变迁的。

根据热点问题形成的来源不同,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来源于实践的热点和理论发展自身形成的热点;根据热点持续的时间长短,热点问题可以分为持续的研究热点、前一段的研究热点和当前的研究热点;根据热点问题的地域差异,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国外的热点问题、国内的热点问题和共同的热点问题。

图2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2.1 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研究热点问题和研究的主流领域有惊人的同一性。通过对国外1990-2000年的研究论文分析,得出其主要研究热点问题如表1。

表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领域 国外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 知识管理、团队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系统的哲学属性

运筹与管理 随机多目标问题及算法、生产系统的调度优化、网络冲突分析和资源罪优分析、交互式组和优化、金融/保险市场的定价模型

决策与对策理论 多目标决策、不确定性方法、神经网络、多参与主体信息不对称决策问题、风险和微机决策分析

组织理论 组织变革与创新、网络组织的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组织的影响

管理系统工程 系统分析方法、模拟技术

评估技术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造、评估技术在项目投资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

工业工程 并行工程、供应链、人因工程

信息技术与管理 面向应用的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数据挖掘、信息系统开发的全面质量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可扩展数据库模型

复杂性研究 混沌理论、量子理论和复杂策略的模仿

2.2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管理科学理论逐步渗透到我国的社会实践中来,并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引起我国理论界与决策界的高度重视。

通过对我国1994-2000年的重要研究论文和最近3年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与发展管理》、《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软科学》的全部论文进行分析,研究热点见表2。

表2: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领域 国内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 人本管理理论、人性假设及管理研究方法论、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初步理论、基于知识的管理激励

运筹与管理 动态规划、线性规划、生产系统库存优化理论、多重运输调度算法、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排队系统

决策与对策理论 实际管理问题的决策模型、群体决策(委员会决策)问题研究、决策准则、多目标决策、模糊决策、公共选择的方式及决策规则的选择、可拓学在决策中的应用、事元、物元分析与决策过程、博弈分析

组织理论 组织结构、组织变革、基于流程和信息技术的组织再造、虚拟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

管理系统工程 管理系统分析方法、系统最优控制、网络计划技术、灰色系统与灰色理论、系统效能分析、系统模拟与仿真方法

评估技术 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灰色关联评价模型、模糊评判、数据包络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风险评估、具体对象的效益与竞争力等指标的评估

预测技术 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模糊预测、数据包络模型、因子分析、灰色预测、遗传算法

数量经济分析方法 经济计量模型、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统计方法、投入产出模型、生产要素对经济效益的贡献分析、一般均衡分析

工业工程 敏捷制造、ERP、并行工程、生产调度模型、先进制造技术及其评价、质量成本模式研究、制造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供应链管理、先进制造系统的抓钩排序问题

信息技术与管理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模式与安全研究、组织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技术

复杂性研究 灰色系统、集对分析、复杂系统的分析方法、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研究、混沌理论、非线性复杂经济系统

2.3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通过分别对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的异同点(见表3)。

可以看出,管理系统工程、信息技术与管理和运筹与管理是国内外共同的主要研究内容。持续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这些领域。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是国外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预见,受国外的影响,国内未来3-5年内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将大量出现。

表3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内容的比较

国外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 我国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

决策与对策理论 信息技术与管理

组织理论 管理系统工程

运筹与管理 预测技术

信息技术与管理 评估技术

管理系统工程 运筹与管理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差异比较大,即使是共同的热点问题,研究侧重点也不同。如线性规划,国外的重点是随机多目标优化问题[9],而国内的重点是传统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算法和应用;此外,在热点问题的形成来源来看,国外基本上来源于管理实践和其他学科的启示上,而国内则更多的是应用国外理论结合我国国情来解决管理问题(见表4)。

表4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类型 问题 特征说明

国内外共同的热点问题 线性规划、优化理论、决策模型组织结构、组织学习、系统分析方法、决策支持系统、并行工程、电子商务[10]、数据挖掘 经典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在与实际管理问题相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了国内外研究的共同重视。

国外热点问题,国内尚未成为热点问题 复杂性研究[11]、供应链与价值链、知识管理、虚拟组织、绩效评估技术、复杂决策问题的博弈分析、风险管理 在前沿的研究问题上,国内要落后于国外。

国外非研究热点,国内为研究热点问题 管理信息系统、敏捷制造、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评估指标体系 国外前些时候的研究热点,在国内有很强的应用背景,所以成为研究热点。

此外,在其他方面的差异还包括:

(1)知识管理、复杂性研究[12]等国外研究热点,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而在我国则引入的时间不长,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13]。

(2)对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和行为理论、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等国内外研究成果日益减少的领域,如果不借助其他学科的方法加以改造,将难以继续引起学术理论界的重视。

(3)国内关于一般管理理论、组织理论等一般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现在,我们已基本了解了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状况,所以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在国内不会成为热点,但其应用研究在国内还有前景。

(4)在信息技术与管理、决策与对策理论等领域,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差距最小。

3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比较的启示

(1) 研究的主流领域越来越多地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或者说,这些新技术、新的时代特征给管理研究主流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突破。

(2) 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有些研究领域要逐渐被淘汰,像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同时也会出现新的研究领域,如复杂性研究和电子商务等。这就要求国内研究主体要跟踪最新研究动向,培养发现研究热点的敏感性。

(3) 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多来自管理实践的需要,即问题导向,注重技术和可操作性。这要求国内研究主体更多地关注管理实践,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

(4) 国内的研究热点普遍地落后于国外,但也有自己领先的领域,如工业工程。

(5) 国内的资助机构应加强对研究热点问题的资助,因为研究热点与管理实践联系得最紧密,而且也容易在管理实践中产生效益。特别是那些国内外共同的研究热点,其所在领域将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起到示范作用。

(6) 国内研究热点的形成,基本上有两个前提:一是国外已经是研究热点,国内研究主体加以介绍和引入,结合国内实际,形成研究热点,如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二是国内出于国家政策的需要,由政府大力推动而形成研究热点,如复杂性研究。

(7) 从内容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管理科学基本上处在借鉴应用的阶段,根据中国的管理实践提炼出自成一体的管理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还不多。

参考文献:

[1] 席酉民.21世纪的管理与管理研究[J].软科学研究,1997,(12).

[2] 管理科学学科代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2000年《项目指南》[D].2000,(4).

[3] 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00,(1).

[4] 汪寿阳,金碧辉.SCI、SSCI与管理科学期刊[J].管理科学学报,2000,(12).

[5] WebofScience:wos.isiglobalnet.com,wos.isitrial.com[DB/OL].2001.

[6] 中国期刊网:www.cnki.net/[DB/OL].2001.

[7] ArenierMJ,HourryL,SweeneyMary.Sciencesoftheartifi cialandknowledgeproduction:thecrucialroleofinterventionresearchinmanagementsciences[J].DesignIssues,1999,15(2):16-55.

[8] SrinivasanA,SundaramD.Anobjectrelationalapproachforthedesignofdecisionsupportsystem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0,127(3):594-610.

[9] BruscoMJ,StahlS.AnInteractivemultiobjectiveprogram mingapproachtocombinatorialdataanalysis[J].Psychome trika,2001,66(1):5-24.

[10]金碧辉.国内外管理科学的研究热点问题比较[J].管理科学文摘,2000.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篇5

基金项目:本文系绵阳师范学院2011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Mnu-JY112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2-0057-02

“通信原理”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基础课。由于课程内容抽象、数学原理较多,受传统教学观点的影响,在“通信原理”教学中,教师重视理论的传授,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连贯性。而且“通信原理”课程的内容也决定了教学主要是研究实际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通过随机过程、信息论等相关的数学工具,以基本定义、阐述原理给出相应的数学描述,对该系统的性能作出理论分析以及一些重要定理的证明、推导。[1]但对于有关通信系统实现的内容,只是给出系统实现的思路或框图,并没有具体实现的介绍。而且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速,“通信原理”的教材很难跟上科学技术发展。[2]目前“通信原理”课程都有配套的实验教学仪器,但大部分实验在实验箱上进行。并且学生的实验课时也有限,实际上学生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实践。另外,实验箱所提供的实验大部分是演示性的,实验内容也基本固定,学生只能对实际通信设备的结构、原理有一些基本认识,但是对于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各设备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认识却是模糊的。[1,3,4]

针对本学院的具体教学情况而言,本学院“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主要还是以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为主,而后续的专业通信技术方面的课程不是特别多,再加上随着通信技术发展,新技术不断出现。探讨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能掌握通信基本理论,并能尽可能多地了解关于通信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目前,这是本学院在“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2]

一、工程引入的仿真教学模式的“通信原理”教学

该课程在国内外的仿真教学中形式丰富,学生的参与程度高,通过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布置大量仿真实验,支持学生创造性地做一些仿真实验,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该课程的理论和实践都是综合运用知识,通过工程引入“通信原理”仿真教学,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不仅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完成,也为各类竞赛奠定扎实的基础。工程引入的仿真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并通过教师教学团队参与仿真教学指导,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工程的问题实际化,不仅加深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养。目前,通信系统仿真在科研、实践以及工程开发都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由于它可以通过软件仿真对实际的通信系统的结构与运行进行模拟,达到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分析与评估,并实现系统设计的进一步优化与改进。[1,2,5]

引入仿真教学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实际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先从问题着手,在自主研究中熟悉所学的知识。在“通信原理”的仿真教学中,主要对学生的选题指导是在几个方面进行开展的:

(1)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研究。研究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比如在通信信道、辨识频率选择性的信道对系统的影响;同时,通常考虑信道之间不相关情况下的系统性能。

(2)仿真实验的研究。利用学院已有的实验设备和计算机设计仿真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与系统的观念。

(3)新技术与新理论的探索研究。“通信的发展最新状况”、“通信中常用多址方式”等。[2,5]

二、工程引入的仿真教学模式的“通信原理”教学具体内容

由于“通信原理”课程内容抽象,数学原理较多,概念众多,使得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点以及运用知识到具体的工程实际中出现了困难。而学生对于工程实际中的关键内容更难以掌握。而工程中的实际需求常常是基于具体的实际要求出发,针对某个具体的知识点运用,这就对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掌握知识还要能熟练运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具体知识架构、掌握知识点,达到对具体的工程设计提出解决的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将仿真教学引入到“通信原理”的教学实践中。[2]

1.教学目的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篇6

一、引言

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本科生,按教育部的相关规定,研究生要求掌握专门的知识和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知识结构上看,研究生已经完成了本科的学习,并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方法,需要从更深和更专业的层次上,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针对“宽带无线通信”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就遇到的困惑、教学组织、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践。

二、课程教学中的矛盾与困惑

这里涉及到的问题,并非本教学团队独有的问题,很多课程教学团队也可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和困惑。

1.教学内容繁多与课时数限制的矛盾。“宽带无线通信”是近年来兴起的通信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宽带移动通信和移动宽带通信是该方向的重要研究内容,涉及的研究内容广泛,新的研究内容正在不断地丰富课程的内容。在移动宽带化领域,包括3G、4G核心关键问题,如载波聚合、多点协作(CoMP)、中继(Relay)、机会通信、无线资源管理与调度、异构网络等;在宽带移动化方向,包括802.11和802.16的全部内容以及移动性管理等。

研究生课程教学时数少,内容繁多,目前部分研究生课程仍然采用全讲课的方式授课。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认为: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应更侧重于讲清楚问题,讲清楚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而不用再拘泥于具体的算法和内容上,对学生进行有重点的引导,对于具体的算法和内容留给学生课后实践中去完成。

2.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与其研究方向的矛盾。“宽带无线通信”作为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的研究生学位课程,与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但不同的导师从事的科研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导师的工作尽管属于通信与信息系统的范畴,但科研方向可能与宽带无线通信不完全相关。导致部分研究生在学习本课程时积极性不高,对布置深入的研究的课程项目,不会主动地去阅读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处于被动学习的情况。

事实上,作为通信与信息系统的研究生,应当具备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内的研究前沿技术和发展方向,课程的内容对学生仍然是非常有帮助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掌握和理解正确的学习方法。

3.教学内容动态性突出与难以及时跟踪的问题。通信系统在近20多年的时间里,是一个创新不断涌现的时代,新的研究和技术引领本领域内的持续的创新,尤其是无线通信领域。在宽带移动化和移动宽带化的今天,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研究生,不仅需要有高水平的科研,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学术研究的前沿和关键问题。

全球每年在这一领域要发表大量的学术论文,此外还有很多专利、标准。对主讲教师来讲,要求主讲老师能及时跟踪国际学术前沿,变化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主题,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尽管如此,主讲教师仍难以把握和体现本领域内的全部研究进展。

4.研究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绝大部分研究生尽管具有了英语六级的水平,也初步掌握了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但在英文专业文献的阅读和理解方面,由于专业词汇量不足,无法很好地把握文献的本质;对关键问题的深入理解能力不足,英文水平结合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宽带无线通信”研究生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1.精心挑选和组织教学内容。研究生的教学内容不能拘泥于教材,一本教材从材料的整理、文献的翻译及出版过程等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原来新的知识和内容在等到教材用于教学时,可能已经过时了或者已经不再是研究热点。但教材较为系统地讨论了某一学科方向的经典工作,对强化研究生的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学科的方向有积极的作用。

研究生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文献和资料的引用,文献和资料可及时地反映本学科的研究动态。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除了要求研究生阅读教材内容外,还需要引入权威的文献和资料。从教材和文献两个方面组织好课程的教学内容。基于本课程的特点,在文献的选择方面,应选择高水平、高质量的近三年内的文献,包括IEEE Transaction,IEEE期刊以及国内权威期刊的文献。

基于本课程的特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移动宽带化和宽带移动化,并充分关注移动的本质及其演化。移动宽带化实质上是指移动通信系统的宽带接入,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及其演化;二是核心网的演化。前者包括OFDM、MIMO及其组合的方法,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如信道估计方法、中继、CoMP等;后者则包括WLAN和WiMAX技术,关注QoS和移动性问题的解决等;移动性则是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内容,包含了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性管理、移动IP以及异构网中的移动性管理问题等。

在教学过程中,为让研究生全面地了解和把握某个知识点的内容,在讲清基本原理和思想的基础上,适当地选择了部分国内外权威综述性的文献作为教学内容,并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例如,在讲解LTE-A的CoMP时,采用了Ralf Irmer等于2011年发表的Coordinated Multipoint:Concepts,Performance,and Field Trial Results综述性文献[1],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文献中难点和关键点,以理解思路和方法为核心;再如,在讲述内容时,采用了Bruno Clerckx等学者2013年在IEEE Trans上发表的A Practical Cooperative Multicell MIMO-OFDMA Network Based on Rank Coordination论文[2],对并对其中的关键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剖析。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研究生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研究的热点。

2.围绕课程所涉及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开展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一门课不可能讨论本课程所涵盖的所有的问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侧重基础、核心关键理论和方法论的教学,并结合国际学术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进行讲授,拓宽研究生的视野和思路,引导研究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养成正确的思考习惯。

(1)借用式创新。所谓“借用式创新”,即借用以往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在讲解OFDM原理和概念时,侧重突出的是传统的无线通信调制方式的不足,无法提供足够的接入带宽,研究人员引入了正交性原理,将信道划分成多个正交的子信道,实现并行并输,为用户提供更大的接入带宽。其实这一想法并不新,在通信早期的研究中已经采用正交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启发研究生思考,采用了OFDM后,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呢?进而提出信道估计、同步等问题;类似这种创新的思想,在宽带无线通信中,有很多例子,如MIMO的引入,其实就是通信系统中的空间复用,但MIMO在实现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问题,如天线间的距离问题、信道估计等问题。

(2)用批判的眼光发现问题。培养研究生在阅读文献和听课时,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发现新问题。问题的深度、高度和水平越深入,则创新性就越强。但不能全盘否定他人的工作,大胆怀疑和挑战本身没有错,但需要尊重他人的成果,尤其是权威文献和经典的工作。

事实上,很多创新是建立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作适当的改进以满足新的要求。例如,移动通信系统就是在原来的固定网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到目前为止,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很多技术仍然沿用了固定网的技术,如交换技术、传输技术、信令等,只是对固定网中不支持移动的部分进行了改进和创新。例如,通过基站覆盖来解决与用户的连接问题;为进行移动性管理,增设了归属位置寄存器和访问位置寄存器,并由此提出切换的概念和方法等。

(3)把握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和认识。理解问题的本质往往比仅论算法和理论更为有效。在讨论WLAN时,在讲清楚WLAN的概念后,突出WLAN的共享介质的问题,共享介质带来了帧的冲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课程教学时,将重点放在MAC的调度机制方面。通过收集各种文献和资料,包括IEEE 802.11的标准,专题讨论MAC层调度机制及其演化。为解决共享介质的冲突问题,传统的方法是CSMA/CA,但这种方法是一种尽力而为的方法,没有考虑业务的差异。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提出了有QoS保证的MAC层调度机制。在IEEE 802.11标准中,提出了两种基本的机制,即分布协调功能(DCF)和点协调功能(PCF),提出了多种间隔的时间,如PIFS、IFS等参数。在此基础上,人们利用这些参数,对不同类别的业务进行分类管理,几乎所有的算法改进和创新均是基于参数的调整;通过实例算法的讨论,进一步突出MAC层调度机制的核心思想是有效的避免冲突,而非事后的检测。

3.通过文献阅读增强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文献阅读能力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掌握和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的有效方法,因此,积极引导研究生阅读并把握文献内容的把握也是课程教学的目的之一。

学术论文主要包括3部分的内容:①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②具体的解决办法;③证实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包括证明、实验和仿真等。通常,这3部分通常分布在文献的不同部分。

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通常在摘要、引言、相关工作、问题陈述和约束部分有详细的描述和讨论。在阅读文献时,首先要把握好作者的问题,尤其是摘要和引言部分,作者通常会指出问题研究的背景、现有的成果以及表明作者所作的工作理由等,并且通常不会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问题,一般可以理解清楚。因此,阅读摘要和引言十分重要,同样摘要和引言的清楚表达是关键。

把握解决问题采用的方法和学术思路十分重要,好的学术文献,通常会描述其采用的方法和学术思想。但研究生在阅读文献时,通常会陷入数学公式,如果再遇到数学基础不太好的话,就难以理解作者的核心思想了。

证实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往往会被忽视,其实这部分工作对论文采用的方法和学术思想支撑,也是研究生提高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本课程的文献大都采用了仿真和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方法和学术思想的有效性,包括实验和仿真环境、建模方法、比较对象的选择、实验和仿真过程、数据处理方法以及仿真或实验结果等。

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指定了一些权威文献,让学生课后阅读,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要求研究生在讲解时,忠实对原文的理解。

结合英文文献让学生正确理解专业词汇也十分重要,很多专业词汇,理解不正确会影响对整篇论文的理解,如通信中经常用“Paging”一词,不能译成分页,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这个词的正确理解为“寻呼”。诸如此类的词有很多,如“Cluster”,理解为“簇”等。

通过对文献的阅读,也可提高研究生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总结了在“宽带无线通信”课程中的教学实践中一些体会,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结合创新思想的教学组织及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反映和教学督导听课的评价来看,这样的教学实践,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篇7

二、报考条件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招生主要面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开展,考生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身体健康,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标准,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

3.一般应已获得硕士学位,并具有较好的工程技术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主持承担过重大工程技术研究项目,并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

三、招生领域

(一)电子与信息领域;(二)先进制造

三、申请考核办法

1.申请人于2013年9月25日—12月15日登录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yzb.sjtu.edu.cn)进行在线报名(按照归属招生领域的研究方向在线报名),下载打印报名表,备齐如下全部申请材料后,寄送至研究生院;

申请材料包括(务必真实、准确,责任自负):ⅰ.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从网上报名系统用A4纸下载打印);ⅱ.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ⅲ.硕士生课程成绩单原件;ⅳ. 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含专利)、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或专著等复印件;ⅴ. 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CET4或CET6、TOEFL、IELTS成绩);ⅵ.两封推荐信(单位推荐信、业界专家推荐信);ⅶ.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和目录;ⅷ.拟攻读工程博士学位的研究计划书(含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支撑开展研究的重点工程技术项目)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考博英语新编考试参考书:wangwangw.com/product-92.html

2.研究生院组织学科专家组对申请人材料进行资格初审,并将结果通知相关学院。

3.各学院组织专家组考核,采用 “面试”与“笔试”相结合的综合形式。并将考核结果报研究生院

4.研究生院审核通过后,网上公示拟录取博士生名单,发放录取通知书。

四、培养与学位授予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为委托培养,录取学校、学生及工作单位签订委托培养协议书(三方),学习期间不转户口、人事档案关系等。学习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医疗费用等均由工程博士生所在单位承担。工程博士研究生实行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课程体系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设计,实行多学科交叉培养和导师团队联合指导。学位论文工作与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学位论文能反映学位申请者的贡献及创造性成果。工程博士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培养方案规定学分、成绩合格,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后,可申请在上海交通大学组织的论文答辩。通过论文答辩,符合学校其他有关要求,并经过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

五、招收规模与学费标准 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考博英语新编考试参考书:wangwangw.com/product-92.html

2014年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招生规模10名。学费按照上海市物价局批准标准收取。

六、咨询和联系方式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陈瑞球楼339室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篇8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012年三峡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79-02

为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和结构,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自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并实行全日制培养,2010年又提出未来五年将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这些决定表明: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专业学位”)教育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必然趋势。[1,2]

相对处于同一层次的学术学位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即培养学生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因此,专业学位教育要求更加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应该与现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全不同。[3,4]鉴于此,本文针对机械工程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培养问题,以“机械信号处理及其应用”课程为例,探讨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通过采用案例和实验教学法,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以期达到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目标。

一、实践导向教学方法

“实践导向”一词源自德文handlungsorientierung,20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各国开始研究、讨论及实践。根据以理论为主线还是以实践为主线,可以把课程教学分为两种模式,即知识导向模式和实践导向模式。实践导向模式的教学可概括为:使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法,它强调知识体系以“实践”,即以知识的应用为主线,这种教学法在高等教育中可理解为以职业活动或工程应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法。在我国,实践导向教学较多地应用在高职教育领域,由于高职教育是培养是实用型、技能型、解决实际问题、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实践导向教学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起到重要作用。[5,6]在研究生教育层面,由于专业学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而实践导向教学方法正是强调知识的应用,因此,这种方法适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

实现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可通过多种形式,如案例式、项目式、启发式、实验式、研究式等,本文介绍其中的案例式和实验式。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真实的事件(案例)为基础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为实现实践导向教学法,将案例教学法设计为“案例—理论—实践”的模式,将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实践作为落脚点,教学过程始终坚持通过探究案例去学习理论,通过学习理论获得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法通常是指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观察、验证某一现象。在研究生教育中,为实现实践导向教学法,将实验教学法设计为“理论—实验—实践”的模式,该模式使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已知或未知现象验证和掌握理论知识,然后利用理论分析结果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改革与应用

1.课程改革的背景

“机械信号处理及其应用”是机械工程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包括机械信号的测量和预处理、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时频域分析方法等,课程内容涉及比较深奥的信号处理理论以及应用理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选修该课程的研究生基本上都是本科应届毕业生,他们在本科阶段接受的主要是课堂和书本式教育,应用知识少,动手能力不足,因此,学习该课程应该注重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如何将数学变换与其工程意义联系起来;二是如何将信号处理技术与工程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同时,为适应专业学位教育,还应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设计和优化。

根据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目标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和过程改革方法是:第一,课程基本知识框架采用讲授形式,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初步建立信号处理方法及其工程意义;第二,采用实践导向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加强课堂教学效果;第三,通过工程应用讲授,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会贯通,达到工程能力培养的目标。在实施导向教学上,设计了“案例—理论—实践”的案例教学法和“理论—实验—实践”的实验教学法。

2.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理论—实践”模式的案例教学法,教师主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针对理论知识选择合适的案例,吸引和激发学生兴趣;二是通过讲授理论理解案例内涵,引导学生思考;三是后续教学深化和丰富案例,指导学生应用。以“机械信号处理及其应用”课程中的傅里叶变换相关内容介绍案例法的教学过程。

傅里叶变换是信号处理中一种重要算法,它是信号处理的基础,也是学习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等的基础,学生必须掌握。傅里叶变换是学生熟悉的一种变换,但实际上又是一种令人感到陌生的变换。傅里叶变换知识已在本科阶段不同课程中涉及,例如,“高等数学”在级数的章节中从数学的角度讨论过傅里叶级数;“积分变换”也从数学角度介绍过连续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机械工程控制基础”从工程角度介绍傅里叶变换(频率响应函数)和拉普拉斯变换(传递函数)。然而,由于这些前续课程对傅里叶变换知识介绍相对独立和分散,学生的记忆只是一些数学公式,没有建立起几种变换之间关系以及它们的工程意义,因此,在“机械信号处理及其应用”课程中再次提出傅里叶变换,学生自然想着傅里叶变换是一堆数学变换公式,为难情绪油然而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傅里叶变换引入到信号处理中来,确实需要一定的有效方法。

采用案例法讲解傅里叶变换,首先设计的案例是让学生采集熟悉的一段信号(如自己说话或唱歌的声音信号),观察信号的时域波形和频谱。利用案例讲授信号波形幅值变化和频谱频率特征,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然后指导学生观察不同信号的波形和频谱变化情况,强调信号时域和频域是反映其不同侧面,特别对复杂信号只利用一种形式不能完整描述特征,如同人正面侧面照相一样,引导学生思考。最后讲解理论,强调傅里叶变换是信号时域描述和频域描述的转换工具,如同一个点的直角坐标与极坐标转换采用一组数学公式一样,傅里叶变换就是时域与频域转换的一组数学公式。这个案例使学生很快理解了傅里叶变换在信号处理中的物理意义,从而避免了陷入傅里叶变换公式的困惑之中。学生掌握了傅里叶变换理论知识后,将来在分析机械信号频谱查找产生特征频率对应零部件的工程应用中,进一步获得应用知识和实践能力,这就是一个“案例—理论—实践”的教学过程。

3.实验教学法的应用

“理论—实验—实践”模式的实验教学法,教师主要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针对理论设计合适的实验,学生用来验证和理解知识;二是设计项目,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课程中的“频谱”相关内容介绍实验教学法的教学应用。

频谱是信号描述的一种频域分析方法,理论基础是傅里叶变换,通过傅里叶变换可将一个以时间为自变量的时域信号变换成以频率为自变量的频域信号,即频谱。为观察频谱,基于Matlab软件设计一个编程实验,让学生动手编程产生信号,显示波形和观察频谱,验证知识,理解频谱内涵。为培养学生应用频谱分析的能力,在编程实验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声音信号、齿轮箱信号等实际信号的实践项目。项目要求学生编制方案采集信号,对信号进行适当地预处理后利用前续Matlab编程实验对信号进行频谱分析,提取信号的频率特征,获得一些有益结果,完成后将分析结果在讨论课上做PPT演示汇报。通过这些实验和项目的教学设计,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与此同时,课程讲授变得生动有趣。这就是一个“理论—实验—实践”模式的教学过程。

从上述两个实例可知,实践导向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使课堂讲授变得生动活泼。

三、结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适应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研究生教育模式,它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属同一层次。由于两者培养目标完全不同,如何借鉴学术学位教育办好专业学位教育值得深入研究和实践。为此,本文针对机械工程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讨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提出以实践为导向的“案例-理论-实践”模式的案例教学法和“理论—实验—实践”模式的实验教学法,并以“机械信号处理及其应用”课程为例进行了教学应用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能力培养起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文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59-61.

[2]李姚矿.娄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1):128-133.

[3]张吉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以矿业工程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19-121.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篇9

二、学习年限

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学习年限为三年;经济学院、财经研究所、金融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统计与管理学院、应用数学系、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会计学院学习年限为四年。

三、招生专业见专业目录。

四、招生名额

拟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220名左右(含硕博连读生50人左右)。录取时将视教育部实际下达计划数、生源状况和学校发展需要,对学校招生总数及各专业招生数进行适当调整。

五、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已获得硕士学位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入学时未取得国家承认的硕士学位证书者,取消录取资格);同等学力者;

同等学力者须符合获得学士学位后满6年或6年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修读过硕士生的主要课程,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与硕士学位论文水平相当的本专业学术论文。同等学力考生须于2013年10月31日前向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提出申请,附上相关材料的证明。未提出申请或申请未获通过者,考试成绩无效。

3.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规定的体检标准;

4.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5.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报名手续。

六、报名手续

1.报考流程:网上报名(填写报考信息,网上支付报考费)下载并递交报考登记

5

表查询报名成功与否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初试资格审查(仅针对进入复试阶段的考生)复试、递交相关材料。

2.网上报名:符合上述报考条件的考生请于2013年11月20日至12月31日通过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招生管理信息系统(yz.sufe.edu.cn/)在线报名。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报考资格审查将在复试阶段进行,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递交报考材料:

报考者应于2014年1月15日前将报考博士研究生登记表特快专递、挂号或直接交送至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网上支付未成功的考生将报考费(250元)通过邮局汇款或直接交送至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否则按放弃报名处理。

4.资格审查:来我校参加复试的考生请携带①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②准考证、③硕士学位、学历证书原件(应届硕士生带研究生证原件;获得境外硕士学位的考生,须携带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报告)于复试前来我校进行报考资格的审查(具体时间、地点届时请查看网站通知)。通过资格审查的考生方可参加复试。

七、考试与评价

1.初试:初试科目为外语、两门业务课。初试科目均为笔试,时间为3小时,每门满分为100分,总分共300分。初试将于2014年3月中下旬进行,地点由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安排,具体时间、地点以准考证为准。

2.复试:由招生院(系、所)自行组织,包含学术水平考查和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学术水平考查以面试等形式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对本学科前沿领域及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等,并对考生进行外国语的听、说、读等能力的测试;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守法表现等方面。

同等学力报考者在复试过程中需加试:马克思主义认识方法论及两门硕士学位专业课(笔试),其中经济学、管理学门类统考经济数学(运筹学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申请材料审查和科研创新能力评价

通过考生的硕士课程成绩、硕士学位论文(含评议书)、考生参与科研、、出版专著、获奖等情况及专家推荐意见、考生自我评价等材料对考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该结论作为录取环节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考生应于复试前提交以下材料:

(1)两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专家的推荐书(由推荐人密封并签名);

(2)硕士课程成绩单原件;

(3)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所在单位研究生院(部)证明;

(4)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含正反面);

6

(5)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和目录;

(6)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它研究成果证明;

(7)其他获奖证明或报考学院要求提交的材料。

以上材料请自备底稿,恕不退还。

4.体检

体检要求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考生应在初试结束后到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自行体检,体检报告于复试阶段提交。

八、录取

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对复试合格考生,综合考生申请材料审查和评价结果、考生的初试和复试成绩、以及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结果、体检结果等做出综合判断,确定拟录取名单。

对在报名或考试中有弄虚作假或其他违规行为的考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其报考、录取、入学资格或学籍,还将视不同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九、学费和奖助学金

按照教育部规定,自2014年起研究生教育开始实行收费制度。我校将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的政策,制定研究生学费标准和奖助学金资助办法,并及时公布。研究生还可通过参加学校、院(系、所)设立的各类奖学金评选,通过申请研究生助研、助教、助管的“三助”岗位工作获得资助。

十、有关招生培养改革的说明

1.2014年我校继续实行按专业或按门类(经济学院部分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学习一定期限或经综合考试进入论文阶段后,再双向选择确定专业或导师。

2.为进一步深化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改革,探索和构建符合博士研究生培养规律的体制与机制,以提高研究生选拔质量为核心,不断选拔和培养适应现代科学发展要求的优秀创新人才,我校在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和会计学院招生培养上采取系列改革措施的基础上,经济学院、会计学院2014年继续试点“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案详见《经济学院2014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案》和《会计学院2014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案》。

3.金融学院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的02金融风险计量与控制方向和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金融信息工程的02 金融智能决策支持方向,依托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以金融行业的应用需求为导向,借助实验室丰富的数据库、分析与仿真工具等支撑环境,依托实验室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应用研究项目,培养金融、信息交叉领域的优秀人才。具体事项请查询《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招生简章》。

4.商学院借鉴国外商学院DBA(Doct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培养模式,自2014年起招收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在博士层次进行现代高级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具

7

体事项请查询《商学院2014年招收攻读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简章》。

5.学院采取的其他招生培养改革措施内容如下:

(1)经济学院

①各专业实行统一招生、统一培养,入学后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和论文指导小组。其中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四专业按“经济学”门类招生,在完成基础课学习通过综合考试的基础上,双向选择确定专业、指导导师和论文指导小组;

②指导教师为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论文指导小组一般为3人,其中2名为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

③ 博士生自二年级开始,须参加每学期学院组织的博士生午间seminar,并报告自己的研究进展;

④博士学位科研标准注重科研成果质量,鼓励博士生在国际知名期刊和国内期刊,具体考核标准见经济学院相关规定;

⑤培养过程中实行博士生资格考试,每年举行两次资格考试。如未能按规定通过资格考试,将被取消博士生资格,具体见学院相关规定。

(2)金融学院

①金融学、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与投资管理方向、信用管理专业实行统一考试、统一排名、择优录取;

②金融学、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与投资管理方向、信用管理专业博士生的教学计划中包含多门由海外特聘教授主讲的课程和学院组织的博士论坛;

③博士生由导师小组共同指导,导师小组至少包括三人,其中第一导师由金融学院博士生导师担任,其他成员可包括正、副教授及海外特聘教授;

④在博士学位申请的科研考核标准上,弱化论文数量要求、注重科研成果质量。具体考核标准参见金融学院相关文件规定;

⑤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金融风险计量与控制方向由我校的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实验室牵头进行培养。

(3)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①自2010年起,博士生培养实行四年学制,加强了学位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研究方法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

②对博士生培养实行学位论文指导委员会制度。每位博士生的论文指导委员会一般由2-3人构成,其中一位为该生导师,其他成员为本院专职或兼职博士生导师(含具有海外高校终身教职的特聘教授)或者具有博士学位的本院教师。博士生指导委员会制度将大大增强对博士生的指导力量;

③在博士学位申请的科研考核标准上,弱化了论文数量要求、注重科研成果质量。具体考核标准参见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相关文件规定;

8

④对博士生发表高质量论文给予科研奖励。具体参见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相关文件规定。

(4)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

①除金融信息工程专业金融智能决策支持方向外,其它专业和方向按照“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进行博士初试报名,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复试和录取,报名阶段报考专业仅供参考;

②除金融信息工程专业金融智能决策支持方向外,其它专业和方向实行统一培养,招生阶段不确定导师,入学一年内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和论文指导小组,论文指导小组一般为3人;

③金融信息工程专业金融智能决策支持方向由我校的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实验室牵头进行培养。

十一、其他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篇10

 

1.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目的的差异

 

本科教育注重专业基础教学,主要目的为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1]。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2.双语教学特点

 

国内大学的教学如何追踪学科最新进展,提升学生国际化视野是当前教育的关键问题之一[2]。双语教学在系统的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可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素养[3]。双语教学是为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为专业教学服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促进我国教育的理念、内容与方法上的更新与改革,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与国际化等方面有着直接作用。

 

3.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国外交通信号控制起步较早,理论及技术较成熟,我国交通工程学起步较晚,交通信号控制研究同国外发展较为独立[4],亟需进一步将国外先进技术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适合我国特色的高级信号控制技术。

 

双语教学采用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在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提升研究生专业英语的能力,培养研究生阅读英文原版书籍的习惯,为研究生了解国外技术及进一步深造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高级交通信号控制教育改革

 

1.教材选取

 

引进国外高水平英文教材,选用《Signal Timing Manual 2nd ed》作为课程的主教材,并辅以《改订 交通信号の手引(日)》、《Manual on Uniform Traffic Control Devices》、《Richtlinien für Lichtsignalanlagen(德)》等国外交通信号控制手册/导则作为参考书。

 

2.课程设计

 

高级交通信号控制技术双语课程采用中英文结合的教学方式,根据课时进度调节课堂中英文教学的比例,逐步提高研究生专业英语水平。课程共分为基础夯实、专业提升、课程设计、扩展阅读及国际交流等若干环节。

 

(1)基础夯实

 

包括课程简介,专业术语及基础理论的教学,此阶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本科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并引出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由于本部分为基础且内容为学生所熟悉,故课堂上英文所占比例宜为60~80%。

 

(2)专业提升

 

高级交通信号控制主要包括交通信号控制基础、交通信息技术、智能交通系统、交通仿真、数据库及数据分析技术等方面内容,此部分为专业知识的提升,有针对性的对高级交通信号控制各部分内容进行深入讲解。本部分教学英文所占比例宜略低,约占40~60%。

 

(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主要需要学生掌握交通信号配时技术、交通信号控制相关软硬件、交通信号控制相关技术。此部分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及对交通信号控制软件的应用能力[5]。本部分需辅以课后作业,软件均使用英文版软件,中英文结合教学,课堂英文教学比例宜为50~70%。

 

(4)拓展阅读

 

在完成学科系统教学的基础上,可适当开展拓展阅读,主要内容为世界各国交通信号控制发展简介及交通信号控制前沿技术。由前三部分打下的基础,此部分课堂英文教学所占比例建议为70~90%。

 

(5)国际交流

 

学生对本学科体系及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后,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讲座交流。建议与专家全程用英文交流,此部分课堂上英文教学比例建议为90~100%。

 

三、教育改革期望

 

本课程在进行高级交通信号控制教学的基础上引进英文教学,全面系统的介绍本课程的知识体系并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为学生进行对本专业更深入的学习及研究打下基础,并为进一步深造做准备。

 

作者简介:

 

李岩(1983-),男,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研究方向:交通信号控制与智能交通。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篇11

基金项目:本文系石家庄铁道大学“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1102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49-01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也是反映研究生学术水平和指导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各研究生培养部门都建立了相应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上做了不少探索性工作,特别是对全部或部分论文实行匿名评审,把匿名评审作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的主要措施之一。[1]匿名评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论文评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但与此同时,匿名评审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2-6]

一、当前研究生匿名评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评审周期长

匿名评审的一般流程是:论文送审院校研究生学位管理人员联系对口院校并将论文寄送至这些院校(以下简称“受托院校”),由受托院校研究生管理秘书将送审论文下发给各学院教学秘书,各学院教学秘书再将送审论文送给评审专家,评审专家评审论文后将学位论文评阅意见返回给教学秘书,教学秘书再将论文评阅意见邮寄给委托评审院校。如此繁杂的评审流程,即便是在各环节都非常顺利的情况下也需要约1个月的时间。如果出现意外,送审时间要2个月,如此长的评审时间也挤占了不少学生完成论文的时间。

2.管理成本高

论文在评审过程中均是人工传递,自动化程度低,且每份评阅论文均以打印稿形式邮寄,既浪费纸张,又不便邮寄。据调查,各高校学位论文送审费多为130~150元/生,其中管理成本占30~50元/生。这些管理成本是完全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降下来的。

3.很难找到合适的评审专家

由于评审工作环节多,有些院校嫌评审费少,不愿接收外审论文。另外,由于评审专家一般只在受托评审院校内找,且多是由研究生教学秘书安排,对有些论文而言,很难找到合适的评审专家。

4.评审质量难以保证

由于对评审专家没有任何约束机制,不少专家在论文评审工作中投入精力不足,加之很难找到特别合适的评审专家,故论文评审质量难以保证。

5.保密工作困难

保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评审结果的客观、公正。由于评审过程均是人为操作,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支持,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保密责任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也给这些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

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普及提供了解决途径[7,8]

首先,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位论文的网上评价提供了技术保障。由于网络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通过网络可以使更多、更权威的专家投入到学位论文评审当中,学位论文信息可以在网上快速流转,保证了评审工作的时间要求;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位论文信息提供了多方位的展示平台和快速的处理能力。

其次,学位论文评审需要网络信息技术作支撑。评审程序是否科学严谨,评审过程是否透明,评审专家是否有权威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网络信息技术作支撑。在技术方面,基于Web的程序设计开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比较经典的开发模式如采用B/S(Browser / 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架构,以基于.NET Framework4.0版的Visual Studio2010作为软件开发平台,以作为服务器端开发工具,开发语言选用C#,以SQL Server2008作为后台数据库,利用数据库访问技术对数据库进行管理操作等。这些技术为研究生学位络评审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支撑。[9]

最后,通过建立学位络评审系统可以进一步规范评审程序,及时通报评审信息,从技术上保证评审的公平、公正、公开,从时间上尽量减少送审工作各环节占用的无谓的时间,给学生留够充足的完成论文的时间,同时也可以实现论文完成即可送审的目标。

三、构建研究生学位络评审系统

各高校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的具体要求不尽相同,各省间的学位论文管理细则的差异也比较大,因此,建立一个通用的研究生学位络评审系统的可能性较小。[10]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建立省级研究生学位络评审系统共享平台。因为同一省份内的各高校联系较多,在省学位办的统一领导下,各高校针对研究生学位管理方面的政策要求也比较一致,这是建立省级研究生学位络评审系统共享平台的基础。从分析河北省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业务流程出发,开发了一套能满足河北省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需要的、本土化的、人性化的、可定制且安全性高的学位论文评审工作平台,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需求分析

在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基本模式和要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学位络评审工作的业务流程、数据模型以及系统总体功能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描述,为系统的总体设计打下了基础。

2.总体框架的设计和系统功能的实现

根据需求分析,评审系统划分为学位论文管理、评审专家管理、论文评审和综合管理四个功能模块。综合管理是整个系统的支撑模块,学位论文管理和评审专家管理两个模块为论文评审模块,分别提供论文和专家。

3.数据库数据模型的建立

通过建立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及论文-专家关系数据模型,设计出合理的数据结构和存储机制,为数据库建立和系统实现提供了数据支撑。

4.专家信誉评价模型的研究与实现

评审专家的信誉直接影响到学位论文评审结果的质量。通过构建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信誉评价模型,以及对评审专家的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确定权重值来实现评审系统中专家的信誉度评价,为学位论文评审遴选专家提供了参考,促进了学位论文评审工作的健康发展。

5.系统网络安全的研究与实现

学位论文评审综合业务处理平台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安全可靠的支撑网络环境,根据学位论文评审业务的应用环境和实际需求,从网络信息安全角度构建可靠的学位论文评审网络支撑平台,为学位论文评审系统保驾护航。

四、结束语

建立一套先进的、跨院校的、涵盖各学科的学位络评审系统不仅为各高校提供了通用的、便捷的学位论文评审管理平台,而且对规范论文评审、缩短评审周期、减少评审费用、提高论文质量、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苏日娜.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度的实践与反思[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9,18(1):25-27.

[2]王则温,赵张耀.关于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有关问题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3):38-41.

[3]高立兰.我国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研究[D].长沙:湘潭大学,2011.

[4]郭垂根,李春英,崔丽春,等.研究生学位论文匿名评审过程中相关主体分析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4(1):43-45.

[5]何刚.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系统的解释结构模型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55-57.

[6]封旭红.学位论文盲审区域合作的实践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22-25.

[7]李红梅.高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策略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08.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篇12

我国有工科类在校学生700万人,数量居世界首位。但工程人才质量的国际排名连续多年处于落后水平。一方面是我国一直没有建立注册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也未参加国际通行的工程师认证体系。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工程教育多年存在的“学术化”取向,使工科学生在读期间以上理论课为主,缺少工程实践。工科院校培养的是科学家,却不是工程设计人才。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从培养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角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交叉学科特色,形成专业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探索更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措施,以期做好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为我校其他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

一、研究与实践内容

通过改革和建设,研究并开发一套能适合于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本科培养标准。通信工程是典型的产业需求牵动技术研发,进而驱动教育发展的产业。通信工程相关企业非常注重学生能否掌握新技术,由于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产业发展,导致了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动手能力,难以有效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这样就造成毕业生和企业都陷入了一个“两旺两难”的境地:企业需求旺盛、毕业生供给旺盛,却出现企业招聘难、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为了适应新时期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针对通信工程专业应用性强、与社会联系密切的特点,紧密结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立足于北京地方经济,依托行业发展,研究行业对于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应该具备的各种知识、素质及能力要求,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直接承担教学工作、成为学生在企业的导师,重视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的安排及落实,并注重实效。将知识传授、能力与素质培养各项人才标准以及相应的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对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加以实施。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做好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方案。学生通过在企业分阶段、分层次的实习和学习,了解工程实际需要,熟悉工程设计、工程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职业素养、分析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管理能力等工程综合能力。积极探索和构建通信工程专业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体系,搭建起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的桥梁,培养适合国家、社会和市场需求,在工作单位中下得去、留得住、用得着的工程设计人才。

2.注重交叉学科特色,形成专业特色

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中有适当的交叉,将通信工程专业的内涵由点对点信息传输扩展为网络信息传输,人才培养方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新的专业知识的特点,使本专业的学生具有适应通信和计算机两方面业务领域的能力。本专业有较强大的教学和科研队伍,科研能力强,教学和科研成果多。拥有通信和计算机技术两方面的师资,形成了学科交叉和融合。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加强计算机技术知识学习,以微机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构成课程体系。在选修课中,设置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等课程补充加强计算机技术知识,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就业针对性。在拓宽专业知识的同时,精练教学内容,整合原专业课程,不出现知识膨胀现象。在专业课程调整中,将程控交换扩展成现代交换技术,增加了现代网域交换技术。在典型通信网技术的基础上,扩展了通信网理论基础和有关协议的内容。为了将通信传输系统与通信网结合起来,开设了接入网技术课程,它是通信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现代通信传输的信息以语音和图像为主,因此开设图像处理、多媒体通信、信息安全课程,向学生提供多媒体通信相关知识。

3.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坚持“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思路,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全面素质教育,重视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研究通信工程及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吸引通信工程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中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优化通信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拓宽专业知识面。建立学位课程制,确保专业的基础理论。增大选修课程,压缩课时总体数量。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对传统内容加以整合,设置综合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设计来训练学生知识综合能力。设立“创新实践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导师指导的科研课题,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改革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法,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基础课程以考核知识为主,专业课程主要采取大作业、项目成果、综述、报告、在企业实习的综合表现、口试和答辩等考核方式,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

4.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卓越”绝不是少数、精英,而是指高素质、高质量。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必须有一支能胜任教学、实践环节要求的教师队伍。有计划地安排骨干教师到国内名牌大学、中科院等单位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做访问学者,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建立工程教育中“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通过从研究所、企业聘请工程师或选派教师到研究所、企业参加工程实践等手段,打造一支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实验实习教师队伍。鼓励教师赴研究所、企业挂职锻炼和出国进修,加大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优先聘请有研究所、企业工作经历的专兼职教师,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在研究所、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从研究所、企业聘请有工程经验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加强与研究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建立培养基地。在研究所、企业的深度参与下,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师。

5.探索更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卓越工程师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结合专业理论课程和实验室软硬件,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形成包括综合性、设计性、认知性和实战性的实验课程体系,有力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大学生科技活动项目、大学生科研与创新项目计划。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素养,提高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创新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科研是使知识深化和更新,产业是将知识的价值体现出来。如何做好三者的衔接是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本专业与研究所、企业密切合作,强化教学、科研、生产三者间的相互渗透。利用校办产业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内实习基地。建立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培养的本科生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研究所、企业学习,学习研究所、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研究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同时也为研究所、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二、研究与实践的特色

理顺产学研关系,推动研究所、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并结合市场、岗位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核心课程群建设。按照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学校和研究所、企业的密切合作,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以“实践”为中心,改革实践教学和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在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工程能力的同时,加强交流、组织、协作及自主学习能力等优秀工程师胜任力的培养。

三、结束语

通过改革和建设,研究并开发了一套能适合于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受益学生是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如果效果显著,将可以与市内其他相关院校交流,并进一步推向国内相关高校。

参考文献:

[1]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77-92.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篇13

一、信息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教育部2009年明确指出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应用,为企业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信息学科研究生的培养重心由原来的学术研究型人才正在向工程应用型人才转变[1]。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各大高等院校纷纷创建信息学科相应硕士点和博士点,我国信息学科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在信息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研究,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个人学术能力的提高,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研究生专业知识面狭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不强;研究生的职业道德不高,缺乏诚信,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具有工程背景的研究生导师的稀缺;校企合作没有真正深入地合作[2]。

2004年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常州大学一直致力于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探索研究,逐步形成了以CDIO为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思维活跃、发展潜力大、具有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是常州大学信息学科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二、全方位、多角度对信息学科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进行改革和探索

1.全面修订信息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树立工程观念,创新培养模式和教学理念。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信息学科高层次高素质工程应用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信息学科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和创业能力,常州大学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围绕研究生素质拓展、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以拔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信息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培养突出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定位,以优化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以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对2013年制定的信息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培养方案更能突出信息学科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程能力、科技英语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以项目案例为载体,开展研讨式教学。基于CDIO模式的信息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应注重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融合应用和课程的综合化,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导向,以实用性、创新性、综合性项目为载体,训练研究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信息学科的研究生,不再适合传统的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研究生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切实可行。研究生导师以专题的形式要求研究生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和文献,以报告会或研讨会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促进研究生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经常举办研究生学术会议或学术沙龙等活动来促进研究生对学科前沿、学术动态的了解;定期邀请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对研究生进行讲学和授课;利用高校与国外高校的国际合作项目,组织研究生短期访学和出国联合培养来增加视野、拓展研究生的学术思维。

通过组织研究生开展创新实践与学术交流活动,开拓了研究生的创新视野,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实践潜能,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应用意识,提高了信息学科高层次创新工程人才的整体水平和培养质量。

3.加强政校企深度合作,设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全面构筑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平台。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是培养具有工程能力高层次人才的有效途径[3]。深入推进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常州大学与设站企业共同建设的研究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目前常州大学信息学科已拥有2个省级工程中心、2个常州市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7个校级科研机构。

同时,常州大学与各企事业单位进行双方共赢的合作,达成校企合作战略,研究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接受企业的文化熏陶,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锻炼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了科研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了信息学科研究生工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了高层次人才的社会竞争力。对研究生奖学金进行评定时,向承担过企业项目,有专利发明申请,完成产学研课题的研究生倾斜。

在政校企深入合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建设投入经费的匮乏;管理经验的不足;观念的误区等。产学研平台的创建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财政支出、制度保障,离不开企业对培养高层次工程应用人才的积极参与,离不开高校高瞻远瞩的深思熟虑,离不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工程能力的认可和支持。积极发挥各方力量,形成利益共同体,政校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研究生工程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

4.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负责,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信息学科研究生的工程研究水平和工程素养。导师指导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导师作为培养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在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过程中占据主导作用。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选聘企业中有强烈责任心的高级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吸收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者专家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群策群力,共同承担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实践证明,双导师制对于研究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增加了研究生的实践工作经验,缩短了研究生创业就业进入社会的适应期限,提高了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工程应用能力,推进了产学研更好地实现有机结合。

随着高校研究生队伍的不断壮大,研究生导师在具体指导实践时也存在着各种问题:指导时间偏少;指导缺乏有效性;部分导师的责任意识薄弱;导师的指导水平参差不齐等。目前,兰州大学、苏州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纷纷开展研究生导师的培训活动,要求研究生导师关爱学生,严谨治学,规范培养研究生;不断提高导师自身学术水平,在学术诚信方面率先垂范;导师要不断拓展学术思维,为研究生搭建高水平的学术平台。这进一步加强了导师队伍建设,健全了导师责权机制,完善了导师岗位管理,提升了导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导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

5.加强信息学科研究生论文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规范论文的审查程序,保障学位论文质量。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或专业实践的载体,是对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检验,是提升研究生科研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保障[4]。常州大学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理念,来加强对研究生论文的过程管理。南京大学高度重视学位论文评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建立了学位论文评阅和评议人专家库,研究生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宁波大学基于网络的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平台的建设,对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规范工作流程起到积极的作用。法国对工科类研究生的过程培养、论文选题、遴选研究生导师三方面执行严格的淘汰机制。中国科技大学学位络评阅系统的开发和投入使用,加强了导师对研究生的过程指导,规范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制度,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6.创建高层次人才的跟踪评估反馈环节,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就业竞争力。对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建立跟踪评价反馈体系,是目前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提高人才竞争力、实现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创建信息学科高层次人才的跟踪评估反馈环节,对研究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后,由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对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工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承压能力等进行评估和检验,并将信息反馈给高校[5]。高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信息学科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结束语

改革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是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对信息学科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案例为载体,全面修订信息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加强政校企深度合作,加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设,完善导师队伍建设,加强研究生论文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创建高层次人才的跟踪评估反馈环节,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探索和改革,以培养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工程应用型人才。信息学科研究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不断学习、研究、探索、实践、总结和优化,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周叶中.目标转换与模式重构: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57-59.

[2]刘建树.浅谈研究生工程教育体系的构建[J].纺织教育,2012,12(1):42-45.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