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交流材料实用13篇

小学教师交流材料
小学教师交流材料篇1

从教多年来,也曾有过走失方向的时侯,有过热情消失的阶段,后来,有一句名言对我的触动极深,“人生为一大事而来,做一大事而去。”我常常想,既然自己选择了这一职业,而且一生怕是不能更改,那何不把它作为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标,去力争做好,做成功,也算是来世上做了一件大事呢。

许多同事常常发牢骚说:当一名教师太辛苦,生活太枯燥太单调。其实,这要看一个人用怎样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工作。我认为我们当教师的应当把自己的职业当作一种使学生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不应悲壮地自认是蜡烛,垂泪到天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应当如朝霞祥云,在映红天空,照亮人间的同时,又展示了自身的美丽与绚烂。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乐于教育,要把教育当作一种快乐,当作一种幸福,当作一种享受。这些年,我一直用这样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教育,面对孩子们,一直做着一个快乐的教育者。

二、爱生

教育失去了爱,一切都将是空谈。爱是灵魂里唯一的一种无穷尽的力量,作为老师,应该爱他的教育,特别是教育的对象——学生。多年来,我一直真诚地爱着教过的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亲近他们,努力自然地走进他们的心灵。时时注意洞察每个孩子的变化,呵护每个孩子的自信,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全班的孩子,去发现每个孩子的亮点,长处和不足。用宽容的心态一视同仁地去接纳每一个孩子,不会因为学生是“差生”而任意地去批评他,指责他,而是尊重每一个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尤其是能尊重那些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的学生,尽管有时也会批评,但绝不体罚和污辱学生,而是很婉转地让学生接受,让学生能够心服口服。

老师爱学生,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要相信每个孩子。不管什么样的学生,我总是认为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人的潜能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去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他们不断去地自主探索,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老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教育的民主性中。课堂上,我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至少在人格上)。决不让自己扮演 “教育警察”的角色,平时常到学生中间走走,看看,听听他们的想法;问一问他们的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想一想怎样能让他们更快乐地成长。我总是有一个心愿,就是要让学生觉得“学校是他们一生中去过的最快乐的地方。”

我想,如果我们的老师都能心中有“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是快乐的,幸福的。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而且,教师只有爱得真切、爱得投入、爱得心甘情愿,才能让孩子的心灵感受到爱,才能真正使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学习,使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投入学习的怀抱,从而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会教

(一)教师授课语言要风趣幽默

回想教过自己的几十位老师,感觉最喜欢的就是那几位说话幽默风趣的老师,可见教师授课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 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亲切、自然,充满情和意,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激励和鼓舞。教师要善于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式和方法诉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

课堂上,一般存在两种不同的场面。有的课堂,教师满怀激情,语言生动幽默,学生情绪热烈,兴趣盎然。教与学双方都沉醉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有的课堂,教师表情严肃,教法呆板,讲解乏味枯燥,学生木然置之,毫无反应,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两种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多年来,为了达到前一种效果,最终我选择了这样一个方法:一上讲台,就把自己当做如同主持“大风车”节目的主持人,尽量用欢快幽默的语气“主持”整节课,哪怕是哪个同学违反了课堂纪律,我也尽可能地用“唐老鸭”似的语气去告知他,他就会很愉快地把精力投入到课堂中去,而不会因受到批评影响继续听课。

(二)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曾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念。”在我自己的学生生涯中,我最难忘的是初二时我从全校六十四名一跃成为全校第二名时,校长亲自颁发奖状和奖品,而且让我高高地站在两层桌子上,那种自豪、那份荣耀,至今难忘。更重要的是,自从体验了那次成功的喜悦

后,我便知道了成功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心中只想再次拥有,而唯恐失去,所以就一直努力地学习,生怕退后。

一个班级中,差生最缺少成功的机会。为了给差生多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我常常运用给他们“偷题”办法,那就是在每次进行单元考试时,我都会提前一两天发给两三个差生考卷,告诉他们马上就要考这份卷子了,并偷着对他们每一个人说:“这可是个秘密,这卷子我可只提前发给了你一个人,你可要考好了。”接下来这几个

学生会怎样努力地去做准备,考试时又会怎样细心去答好每一道题是不言而喻的。结果每次成绩他们都会有所提高,甚至常常会有学生来一个“”,此时,我就会极夸张地在全班同学面前对他们进行表扬,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起他们继续努力学习的热情。 这种方法在一个学期中每个差生都会轮流几次得到这样的“关照”,它会使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处在力争上游的学习心态中,从而保障了班级整体成绩的提高。

(三)关注细节教育

伟大源自于平凡,细节体现规范。老子曰:“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教育成功一批学生,决不是因为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有的只是从常规抓起,扫好地,做好操,听好课,写好作业,读好文章,写好字……然而就在这平凡中,只要持之以恒,就会创造奇迹。

多年来,我一直关注对学生的细节教育。来校路上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进入校园要安静有礼貌,进入教室要赶紧坐好自觉读书,预备铃响准备好上课用的书本,下课后准备好下节课的东西再出去玩,课堂上要坐直身子,听清楚老师的每一句话,读课文要拿起书站直了读,声音洪亮,咬字清楚,写字姿势要端正,握笔姿势要正确,字字都要清楚大方,不能随地吐痰,不能随地垃圾等。对一个学生,要管理的细节太多太多,有时,为了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或行为习惯,往往需要教师嘱咐几十遍,几百遍,甚至几千遍。然而,规范的养成没有捷径,只有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方能教育出一个个优秀的学生来。

(四)永保一颗童心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童年时代,童年的印象对于一个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种十分珍贵的财富,有了它,在探索儿童心灵世界的时候,可以少走弯路,并能理解学生的纯真童心,把握他们的情感世界。我们教师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儿童心灵”——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用“儿童的情感”去体验,用“儿童的兴趣”去爱好……

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有一颗童心,才能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找到接触点和共振点,把握住教育的契机。如果总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那么孩子的一切言行都是幼稚的,那些新颖、奇特的想法和行为都可能被否定,那就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和创造性。

课间,只要有空,我就会尽量地和学生待在一起,主动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等,时时处处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谈、游戏,用欣赏的目光笑看正在游戏的孩子们,此时的孩子会玩得格外起劲、格外开心,他们的心也会一下子与老师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他可能永远只停留在一个新教师的水准上。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着写教育笔记,反思自己每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反思成功得意之处。如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上一些精彩的师生对答、学生争论等;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的体会;教法改革和临时应变的教学措施;感受最深的教材改进和创造性的处理。这些可供以后教学时参考,并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的功效。

反思失误之处。侧重于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之处,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习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等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的借鉴,同时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教学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二度设计”的新方案。

反思学生见解。学生的一些独到见解犹如智慧的火花不仅能启发同伴,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如课堂上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对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一种丰富的可贵的课程资源,也都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

小学教师交流材料篇2
小学教师交流材料篇3

一、搭建教学平台,在"合作"中引发作文兴趣

自主合作学习有许多不同的方式,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最常见的是由能力不同的四个成员组成一个小组。教师先指定几个作文水平较好、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当召集人,再让他们各找几位作文能力中等以及较差的同学结对子,组成作文合作小组。这个组长可由每个同学轮流担任。自主合作作文的核心是打破思维定势。在习作时,以组为单位,先进行审题、选材、构思等方面的探索、讨论,继而单独成文。合作作文,既可以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合作。一方面,学生渴望拥有“读者”,渴望获得一种成就感,渴望自己的计划构思得到“赏识”;另一方面,一个人思想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有限的,通过自主基础上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和激励,使学生可以不断地获得写作的灵感,从而进一步完善他们的写作。通过搭建平台,学生(师生)之间在合作讨论过程中的这种对话和交流,拓展了思维的空间,个性差异得到了互补。这种互助合作教学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自主,满足了学生作文成就感,引发了作文兴趣,点燃了作文创新的火花。

“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品质是主动性,其表现形式是“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内在的需求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来自学生的主体。为此,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师生互动积累材料

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那么学生的作文材料从哪里来?应该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习。怎样教会学生从生活中选择材料呢?我在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1)指导观察,让学生运用教材中学到的观察方法,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从中捕捉和积累作文材料,提高观察、分析事物,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学生的观察能力并非天生俱有,而要经过后天的培养与训练。这个训练与培养的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作为教师,就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组织学生通过辩论、动手操作、搜集整理资料、实地考查等方式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而且能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参与社会的兴趣,同时也能较好地为学生积累材料提供平台。但教师在组织这些活动中只是学生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如参观、旅游、劳动、科技活动等,每次活动都要有目的,活动前要有准备,活动中要细心指导学生感受生活,活动后要认真帮助学生回顾总结。

(3)引导学生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等视听途径积累材料。要经常有目的、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看爱国影片、儿童节目、《新闻联播》等,以扩大学生的见闻、丰富学生的生活,看后要组织学生谈感受、写心得等。

(4)鼓励学生勤动笔,及时作些记录,坚持写观察日记,作好文字积累。每个人都有惰性,如果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及时动笔、坚持写日记等,学生的动笔可能只会流于形式,这样就达不到积累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从兴趣上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如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收集整理的名言佳句、优美词句装订成册,过一段时间让学生拿出来评比,看谁搜集得多、装订得最好。还可以把自己写的日记在小组内交流,由小组成员评出佳作,过一段时候再交流,看谁的进步大。对有进步的同学可以发给进步奖,一学期结束看谁的进步奖最多,老师就可以发给他一本精美的日记本,并写上鼓励的话。

三、师生合作选择材料

对此,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围绕题目展开思维,想出一连串与题目有关的材料,只要与题目有关,能想到多少就想多少。当列出一定数量的材料后,就让同组的同学互相研读,经过讨论达成共识,应该选择哪些材料和舍去哪些材料,最后将这些选中的材料交班内交流。这种经过集体讨论选择材料的方式,可以集思广益、开拓思路。

四、自由写作,指导订正

要把学生的写作过程当作一种自我发现的手段,而不仅仅是交流的手段。在写作过程中,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要求学生布局谋篇,讲究文法,注意遣词造句等。在教学作文时,我一般事先不在文法、句法、句式等方面作出要求,学生写作时甚至可以不分段,一气呵成,写完之后再指导学生作出订正。和传统的写作训练不同,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在这里,写作看似茫然无序,实际上学生是真正写作活动的主体。写作不再是重复前人的故事和任何虚伪浮华的东西,而是自己感情的释放。而写完之后由老师从理论上加以指导,让学生根据学过的文法知识进行订正,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五、探究、交流、互评习作

新课程标准规定: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鉴于此,我采用分组评议、个人修改、集体交流等作文修改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交流中体验到了作文的乐趣。这种方式的步骤是:

小学教师交流材料篇4

小学阶段有关几何初步知识中图形特征的认识、位置与方向的认识,还有计量单位的认识等,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储备,需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建立表象,形成抽象。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通过量一量、看一看、折一折、比一比、议一议等探究活动,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获得相关的知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2.规律性明显的学习内容

数与代数领域中基础性的知识,如加减乘除的运算定律,商不变的性质,小数、分数、比、比例的性质等,这些知识联系紧密,相似度较高,规律也较为明显,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的规律能很快内化,所以这部分内容也适合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学习。

3.开放性较强的数学问题

开放性较强的问题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答案不唯一,并且具有一定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究。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中,巩固深化这一环节,可以这样设计: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猜一猜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学生灵活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数字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那么,在数学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在哪些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呢?现做以简要论述。

1.教师应为学生积极营造和谐的探究环境

首先,教师应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进入探究活动营造一种积极而活跃的心理气氛。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将视角投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各种暗含着某种数学现象或数学规律,且有利于进行探究学习的资源,在教材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情境,诸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使其产生主动探索、发现奥秘的强烈愿望。

其次,教师要合理组建学习小组,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供优质的空间环境。

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为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表达与交流创设宽松的人文环境。

2.教师应为学生精心组织良好的探究材料

探究材料是学生探究性学习必不可少的对象,它既要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所学习的概念、规律,具有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使他们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究来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具有可接受性。精心组织“探究材料”是小学生成功探究知识,经历类似科学研究过程的“捷径”。教师为学生组织良好的探究材料要充分考虑材料的选择、加工和组织。

一是材料的选择。教师应努力挖掘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同时又暗含着某些数学现象或数学规律的实际问题作为学生探究的内容,并对学生充满吸引力。二是材料的加工。对材料的选择与重组,力争表现活动过程的“问题情境――自主探索――数学交流――猜想验证”的逻辑结构,要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展开。三是材料的组织。如果教师组织的材料使探究过程过于“顺畅”,学生对得出结论的体验就不深刻。

另外,教师作为设计者,在帮助学生准备操作材料时要注意指导性与可行性。一方面,教师要做到凡是学生可以自行准备的材料,应指导学生自带、自做,使他们感悟到科学研究的材料就在自己的身边。另一方面,当学生不能自行准备材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去精心寻找材料,选择材料,适时、适量提供适合于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典型材料,以便于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参加实践,收集事实,展开研究。

3.教师要为学生全面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的设计应使学生既能掌握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又能发展各种探究能力,形成探究精神和态度。当然,并非所学知识都应该或都适合进行探究教学,哪些内容让学生探究,开展哪些探究活动,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不能盲目或随意而为。为使学生自主而又高效地活动,教师对探究性活动程序的每一个环节的策划、准备和实施,都要从宏观上抓住探究的核心问题进行设计和管理。

4.教师应及时调控交流与反思的过程

小学教师交流材料篇5

符合这类课型的一般是《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这样的主题。这类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又难理解只有教师利用导学式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人教版《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等》;河北版《细胞体由细胞构成》《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等。

2.自学式

自学式是学生通过自学将教材内容系统化,学生将知识点以各种题型的形式存储起来,在全班展示交流。

具体是:收集信息--阅读教材--独立思考--提炼知识--组内交流(处理信息)--组间交流--生生质疑--师生质疑--解决问题

符合这类课型的一般是《生物的多样性》《健康地生活》《生物技术》等主题。这些主题学生可以根据收集的材料和自己的爱好,兴趣自选教材内容,提升知识点这更能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原则。例如:人教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河北版《保护物种多样性》《我国的珍惜动物》《我国的珍惜植物》《药品与安全》

3.角色扮演式

角色扮演式是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设置多个专题,由小组成员展示本组的专题。

具体是:依据教材(生物标准)--自选专题(学生)--组内设计--组间表演--评价主题(师生)符合这类课型的一般是《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与环境》等主题。这些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表演、模仿、能大大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例如:人教版《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河北版《病毒的控制和利用》《田野动物的调查》

4.自主探究式

自主探究是由学生收集材料经小组加工处理后,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研讨后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

具体是: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处理材料(组内)--表达交流(组间)--提问质疑(组间)----得出结论(师生)

符合这类课型的有《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等主题。例如:人教版《空中飞行的动物》《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等。

5.实验探究式

实验探究式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背景由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

第一种模式:问题情境(材料)--提出问题(学生)--作出假设(学生)--实施方案(学生)--表达交流(组间)--得出结论(师生)

第二种模式:实验情境(验证性的材料)--提出问题(教师)--得出结论(学生)--猜测推理(理论推理或质疑)--实验证明(现有实验材料)--表达交流(组间)--生成问题(师生)--全班展示--得出结论(生、师)

符合这类课型的有《科学探究》主题。例如:人教版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种子的萌发》;河北版《探究蚂蚁的食性》等趣味性生活性比较强的探究性实验和河北版的探究竟大多数属于第一种操作模式。比较经典的实验例如《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属于第二种模式。

6.竞赛式

教师和学生事先将教材中的内容设计成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应用性强的题库,有小组成员自选题目进行抢答、抡答、必答等专题。这类题要求教师设计同一类专题的剃度相当,难度相当,教师评价公正。

具体是:课程标准(熟读课标)--分析教材--确立重点--收集材料--重组加工(材料)--编写题库(基础性、能力性、趣味性、应用性)--自选专题(学生)--表达交流(组内合作)--及时评价(师、生)--评出优胜(积分制)--颁奖奖励

由于学生自选专题组间互动教师能科学的评出优秀组。这样就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竞争意识增强。符合这种课型的有:单元复习课。

7.作品展示

作品展示:是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色完成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进行展示和研讨。适用:生物资料展示、科技论文、设计展、优秀标本展、优秀模型展。

8.讲述式

讲述启发式:根据教材中的难点,教师可利用讲述启发方式突破难点,输导学生思维。

具体是:确定重点(难点)--教师讲述(思维过程)--适时启发--得出结论(师生合作)

符合这类课型的有《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等主题。例如《动物的生长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这种模式不同于应试教育下的讲述,它要求教师角色发生变化教师完全将自己摆到和所教的学生的同样位置、同样水平、同样无知、同样充满了好奇心和创造心的合作者。同时教师又是他们中间的领头羊,要求教师以成功者的身份向大家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和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直接讲解知识点。

9.网络整合式

网络整合式:是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教材内容相整合并在网络教室展示的教学模式。

具体是:收集资源(网上)--整理资源(课下)--小组交流(QQ,人与人)--组间交流(BBS论坛)--互动研讨(人机交流,人人交流)--得出结论

此类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有计算机的打字基础,上网收集材料和处理材料的能力,教师必须具有网上的基础。

10.光蝶互动式

光蝶互动式:是光蝶中的学生和教师与课堂中的学生和教师有机的互动的过程。

具体是:依据课标--确定重点--设计问题(教师)--整合光蝶(整合课堂、整合问题、整合学生)--四动学习--(光蝶中的生生互动、师师相动;课堂中的生生互动、师师互动;课堂与光蝶中的师生互动;光蝶与课堂中的生生互动)。

1 1、问题式

问题式:是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教师和学生合作交流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

小学教师交流材料篇6

(一)指导观察,让学生运用教材中学到的观察方法,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从中捕捉和积累作文材料,提高观察、分析事物,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学生的观察能力并非天生俱有,而要经过后天的培养与训练。这个训练与培养过程也是师生互动学生的过程。作为教师,就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组织学生通过辩论、动手操作、搜集整理资料、实地考查等方式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而且能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参与社会的兴趣。同时也能较好地为学生积累材料提供平台。但教师在组织这些活动中只是学生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如参观、旅游、劳动、科技活动等,每次活动都要有目的。活动前要有准备,活动中要细心指导学生感受生活,活动后要认真帮助学生回顾总结。

(三)引导学生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等视听途径积累材料。经常有目的、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看爱国影片、儿童节目、《新闻联播》、《人与自然》等,以扩大学生的见闻,丰富学生的生活。看后要组织学生谈感受,写心得等。

(四)鼓励学生勤动笔,及时作些记录,坚持写观察日记,作好文字积累。每个人都有惰性,如果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及时动笔,坚持写日记等,学生的动笔可能只会流于形式。这样就达不到积累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需从兴趣上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如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收集整理的名言佳句,优美词句装订成册。过一段时间让学生拿出来评比,看谁搜集得多,装订得最好。还可以把自己写的日记在小组内交流。由小组成员评出佳作,过一段时候再交流,看谁的进步大。对有进步的同学可以发给进步奖。一学期到了看的进步奖最多,老师就可以发给他一本精美的日记本,并写上鼓励的话。

二、师生合作选择材料

众所周知,修房子要根据需要选择建筑材料,缝衣服要根据爱好、季节选择布料,同样的道理,写文章要选择恰当的材料。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是老师给定题目后,由学生自己去选择与组织材料。这种简陋单向写作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势必导致有的学生无材料可写的局面,从而造成学生厌恶作文的心理。对此,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围绕题目展开思维,想出一连串与题目有关的材料,只要与题目有关,能想到多少就想多少。当列出一定数量的材料后,就让同组的同学互相研读,经过讨论达成共识,应该选择哪些材料和舍去哪些材料。最后将这些选中的材料交班内交流。这种经过集体讨论选择材料的方式,可以集思广益,开拓思路,让那些文思枯竭的同学也能材料可写。

三、自由写作,指导订正

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写作过程当作一种自我发现手段,而不仅仅是交流的手段。在写作过程中,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要求学生布局谋篇,讲究文法,注意遣词造句等,在教学作文时,我一般事先不在文法、句法、句式等方面作出要求,学生写作时甚至可以不分段,一气呵成,写完之后再指导学生作出订正。和传统的写作训练不同,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在这里,写作看似茫然无序,实际上学生是真正写作活动的主体。写作不再是重复前人的故事和任何虚伪浮华的东西,而是自己感情的释放。而写完之后由老师从理论上加以指导,让学生根据学过的文法知识进行订正,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四、合作评赏,成就激励

传统的作文评价,只看作文本身,有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得到的只是一个冷冰冰的低分或几句无关痛痒的评语。久而久之,自然对写作失去兴趣。《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信、愉快地写作。学生的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体验中形成的。我在作文教学中主要是采用下面方法来激趣的:

(一)教师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习作或片断组织学生评赏,然后分组交流自评,畅谈习作收获,分享习作成功的乐趣。

(二)组织学生评出班级佳作奖和进步奖。

小学教师交流材料篇7

(一)实验走过场

通过教研活动、随机听课观察了解到小学科学教师大多习惯于书面备好课就去上课,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仅仅关注科学知识,纸上谈兵式的“讲实验”是平时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有部分教师会利用科学教学参考书后的光盘,让学生看看实验,把“看”实验等同于做实验。

(二)操作不规范

许多教师没有把实验材料准备作为备课的一部分,在上课之前往往不提早准备材料,临上课时才找材料,能找多少算多少,也不管够不够用,能不能用,材料的结构性不强,随意现象比较多。

(三)指导不到位

部分教师准备好了材料,没有事先做一遍,教师自己对实验操作的步骤、实验操作的要点不清楚,不能给学生明确的指导和演示,给学生提实验要求提不到点子上,到学生实验时一旦出现实验失败或失真等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就让学生停下来,换一种材料重新做过,或者告诉学生做出来是错的,正确的应该是怎样的。实验仅仅是过一下场,结论与实验似乎毫不相干。

(四)关注不全面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比较关注实验的结果,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往往关注得较少。如,解剖油菜花,在解剖前,师生共同商量解剖的方法与要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多,有很多同学操作有失误,如镊子拿的方法错误,油菜花解剖后,各部分粘得不准确等等,而我们在学生展示汇报正确答案后,没有给予操作错误的学生再练习一次的机会,学生也就没有纠错的机会。

二、原因分析

科学课堂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和谐、不规范的场景,由此引发了我们对于科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反思。

(一)科学课程意识薄弱,责任感不强

1.兼职教师多

通过调查我区各小学科学教师现状,兼职教师在科学任课教师中占四分之三以上。一些兼职教师往往以自己所教的语数课为“主业”,把科学教学当作“副业”,主观上不重视科学教学。

2.专任教师忙

科学专任教师的课务普遍一周有15节左右,还要兼顾学校科技比赛的辅导等各种工作任务,精力分散导致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准备不足,显得力不从心。

(二)科学专业素养缺乏,业务不精通

现任的小学科学教师普遍为师范专业出身或大学毕业,没有科学专业的学习经历,且多数小学科学教师为“半路出家”,可以说是边学边教,造成了目前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严重不足,

科学素养跟不上教学要求。

鉴于此,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落实课程标准中实验教学规范要求,如何让教师能得心应手地开展实验课的教学,如何引导或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

三、解决策略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直接影响着科学探究的效率,关系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如何帮助学生做到实验操作规范,真正提高课堂探究的效率,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充分的实验前准备

1.提高科学素质,深入研究教材

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对科学教师的要求比其他教师更高。科学实验很多仪器的使用,比如滴管的使用、放大镜的使用、显微镜的使用中等,需要教师认真地查阅相关的资料,掌握科学常见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自己会规范地加以使用。

同时,教师要深入教材,吃透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书中的每一次实验,教师都要通过研究教材,明白这个实验要达到的目的,同时对于这个实验操作时要注意的地方了如指掌。

2.备好实验器材,做好“下水实验”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验材料是开展实验教学的有力保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活动,充足的实验材料是自主操作实验的有力保障。

维护好固有的实验器材。要经常性的检查实验室里的酒精灯、测力计等常用工具,及时添加酒精,检查测力计、橡胶管等,保证实验能正常开展。

精选好课时实验材料。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材料很多,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精心选择,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典型的活动材料。比如,《油菜花开了》一课,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完整的油菜花,保证学生在解剖的时候,不会出现油菜花的各部分不完整的情况。

做好每一次“下水实验”。教师亲身经历了实验的过程,就容易把握学生在课堂上生成怎样的问题,就可以事先控制导致问题产生的因素,从而有效控制某些与课堂无关的问题的产生。有些问题,即使无法避免,也可以事先想好应对的方法,不至于面对问题时措手不及。如五年级下册《摆的研究》一课,教师自己动手做摆,就会发现许多问题,如摆在摆动时会打转,会碰到铁架台等等,教师在反复实验后,就能想出一些方法加以改进,这样在指导学生操作时就可以尽量避免这些问题出现。

(二)有效的实验中指导

课堂是实施科学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自己会做实验,还不足以保证在课堂上能实施。要让实验课高效,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学生实验前的指导、实验习惯的培养、小组如何合作、如何组织汇报交流等等。

1.规范学生的实验方案

制订实验方案其实就是从操作角度对探究作出具体化、程序化的假设,对实验的途径和方法作出恰当选择,对收集证据的范围与要求作出正确判断,对所需要的材料、仪器和技术等作出准备,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知条件。

学生要能在教学中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从三年级开始逐渐地指导学生规范地设计实验方案,从而规范实验操作,提高课堂效率。如,在研究“凤仙花的茎”的作用时,教师提供实验设计表格,让学生口头进行设计,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需要让他们填写,但经常出现实验表格,学生遇到问题就会潜移默化地用这种模式去设计实验方案。到了四五年级,就可以指导学生动笔写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

2.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1)学生认识仪器,知道使用方法

科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情况直接影响着实验的成败,影响着探究的效率。很多仪器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操作方法及要求。例如,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有很多要求:液泡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不能将温度计拿出水面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等。点燃酒精灯要用侧面由下而上点燃,点燃后火柴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不锈钢实验盘中,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实验前教给学生,并让学生反复练习,逐渐掌握这些技能。

(2)教师规范演示,不做反面示范

一些实验操作要用到一些科学仪器,必须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明白这些仪器的操作方法,才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有效探究。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有序,而且语言也要科学规范,不能口语化。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演示实验时教师切不可故意做出错误的动作,然后再告诫学生:“这样的操作是不正确的,不能这样操作!”这样反而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3)学生明确目的,自觉进行实验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

如,《比较水的多少》学习量筒的方法,教师可以从前面的几次实验结果引出量筒这一种仪器,再追问学生,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量筒?通过讨论,学生知道量筒的用途非常广泛,在学习它的使用方法时会更加的投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实验的效率。

(4)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实验有效

学生小组实验并不意味着我们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学模式,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甚至突发事件,以免造成课堂的混乱。

例如,在讲六年级“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学生在使用显微镜时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就要巡视,不断地帮助学生,指出看不到标本中微小物体的原因,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会正确地使用显微镜,都能看到他们感兴趣的微小世界。

3.规范学生的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过程的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实验目的的认识。记录要及时规范,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要及时有效地记录,逐步养成记录的习惯。

科学实验提倡人人记录。当然,相对动手活动来说,记录显得有点枯燥,对于有些发现,学生心里明白,却找不到合适的语句来表达,教师要尽量使记录变得简洁明了。三四年级的学生平时我们可以教学生用一些符号、图画、简单的词语进行记录。五六年级的学生,教师就要要求学生完整地填写实验记录单。

(三)理性的实验后交流

实验后的交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其科学素养的发展。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实验后,有了自己的数据和想法。教师要给予学生交流的机会和空间,挖掘学生对数据和现象背后的思维过程,知道学生在做什么,想什么。

1.丰富交流形式,让交流多样化

(1)组织科学交流会

学生在实验探究后,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提高其交流的水平。科学交流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当主持人,派出代表陈述自己小组的发现,其余小组自发地补充意见,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教师只做课堂的协调者即可。

(2)提供多种交流方式

教师不要把交流局限于说和写上,学生可以用手势、画画、讲故事、绘制表格、表演等等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发现成果。这样的课堂更生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

2.注重提问方式,让交流更活跃

学生做完实验后,教师的提问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要有开放性,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学到了什么转到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上。如“你发现了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你与他的不同在哪里?”等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回答。教师通过层层提问,帮助学生构建了自己的概念。

3.给予思考时间,让交流更饱满

小学教师交流材料篇8

根据评价指标,学校应整理以下方面的档案材料:

1.受援学校管理制度健全。受援学校根据选派计划制定支教教师教学管理、日常管理、考核管理、福利制度等的相关管理制度与措施。(要求提供完善相关制度)

2.派出学校根据选派计划、方案等文件选派教学能力强、素质高、表现好,教育教学工作认真的骨干教师进行支教。提供《支教教师花名册》,《报名摸底情况统计表》。(要求报名摸底情况统计表上报名人数要多于支教选派人数,从报名人员中选出优秀的去支教)。

3.选派学校、受援学校与选派教师签订三方协议。

4.支教教师按要求及时到达受援学校支教。(要求提供支教介绍信,并按介绍信上的报到时间到受援学校支教,有相应的报到记录或接待记录、照片、签到表、支教教师考勤表等材料)。

5.支教教师到受援学校支教时间达到2个学期。(提供支教教师签到表、考勤材料)。

6.支教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按照受援学校要求授课(带班),教学课时量达到学校规定要求,不低于省定标准,课时量达不到的将相应扣分。(要求提供受援学校两学期排课计划、教学安排,支教教师两学期实际上课课程表、上课到岗情况考勤表、教案等)。

7.开展教研活动。通过示范教学、专题报告、集体教研等形式指导和推进受援学校教师开展培训和学科课题研究。(要求提供教研活动计划、方案;支教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材料)。

8.支教教师日常管理。受援学校加强支教期间的日常管理工作,受援学校管理考勤到位。(要求提供受援学校日常管理、考勤材料)。

9.支教教师管理、考核。受援学校对支教老师支教期间的德、能、勤、绩、廉进行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运用的不扣分,考核结果未运用的扣分。(要求提供支教教师年度考核材料;所教课程成绩提升情况;受援学校支教教师的工作总结;考核结果运用资料等)

10.积极促进派出学校受援学校教学交流。受援学校通过支教教师加强与派出学校联系、交流,解决支教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得分;否则,不得分。(要求提供受援学校与派出学校进行教学交流的相关证明材料)。(该项结结合访谈或问卷调查情况)。

11.支教工作总结。支教工作结束后,支教教师对支教情况做总结,并形成工作总结。(要求支教教师提交工作总结)。

12.对支教教师与本校教师同等对待。在教学管理、课时安排等工作中与本校教师同等对待,实行统计管理。(要求提供相关佐证材料)。(该项结结合访谈或问卷调查情况)。

13.主动关心支教教师生活和工作。受援学校负责人主动关心支教教师的生活和工作,通过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为其安心支教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支教工作顺利进行。(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该项结合访谈或问卷调查情况)

14.积极配合派出学校和支教教师工作。组织受援学校教师、管理人员与支教教师结对跟学,加强与派出学校的交流,组织干部职工观摩学习支教教师和派出学校的先进经验,切实通过支教工作提高办学教学水平。(要求提供结对跟学、组织观摩学习相关材料)。

15.对支教教师生活保障落实情况。受援学校保证支教教师支教期间的安全,为支教教师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用品和保障,为支教教师安排适宜居住的周转宿舍。(要求提供受援学校提供保证支教教师安全、提供生活保障的相关制度及落实材料;周转宿舍照片(结合现场满意度调查情况);提供就餐方便的相关证明材料等)。

16.支教教师担任班主任情况。(要求提供班主任相关材料)

17.支教教师公开课开展情况。每位支教教师在受援学校开设不小于4 节公开课的,不足的扣分。(要求提供开设公开课计划、通知、课件或教案、开公课总结等材料)。

18.支教教师教研情况。支教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要求提供教学研究相关证明材料)。(结合对同事的调查问卷)。

小学教师交流材料篇9

根据评价指标,学校应整理以下方面的档案材料:

1.受援学校管理制度健全。受援学校根据选派计划制定支教教师教学管理、日常管理、考核管理、福利制度等的相关管理制度与措施。(要求提供完善相关制度)

2.派出学校根据选派计划、方案等文件选派教学能力强、素质高、表现好,教育教学工作认真的骨干教师进行支教。提供《支教教师花名册》,《报名摸底情况统计表》。(要求报名摸底情况统计表上报名人数要多于支教选派人数,从报名人员中选出优秀的去支教)。

3.选派学校、受援学校与选派教师签订三方协议。

4.支教教师按要求及时到达受援学校支教。(要求提供支教介绍信,并按介绍信上的报到时间到受援学校支教,有相应的报到记录或接待记录、照片、签到表、支教教师考勤表等材料)。

5.支教教师到受援学校支教时间达到2个学期。(提供支教教师签到表、考勤材料)。

6.支教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按照受援学校要求授课(带班),教学课时量达到学校规定要求,不低于省定标准,课时量达不到的将相应扣分。(要求提供受援学校两学期排课计划、教学安排,支教教师两学期实际上课课程表、上课到岗情况考勤表、教案等)。

7.开展教研活动。通过示范教学、专题报告、集体教研等形式指导和推进受援学校教师开展培训和学科课题研究。(要求提供教研活动计划、方案;支教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材料)。

8.支教教师日常管理。受援学校加强支教期间的日常管理工作,受援学校管理考勤到位。(要求提供受援学校日常管理、考勤材料)。

9.支教教师管理、考核。受援学校对支教老师支教期间的德、能、勤、绩、廉进行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运用的不扣分,考核结果未运用的扣分。(要求提供支教教师年度考核材料;所教课程成绩提升情况;受援学校支教教师的工作总结;考核结果运用资料等)

10.积极促进派出学校受援学校教学交流。受援学校通过支教教师加强与派出学校联系、交流,解决支教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得分;否则,不得分。(要求提供受援学校与派出学校进行教学交流的相关证明材料)。(该项结结合访谈或问卷调查情况)。

11.支教工作总结。支教工作结束后,支教教师对支教情况做总结,并形成工作总结。(要求支教教师提交工作总结)。

12.对支教教师与本校教师同等对待。在教学管理、课时安排等工作中与本校教师同等对待,实行统计管理。(要求提供相关佐证材料)。(该项结结合访谈或问卷调查情况)。

13.主动关心支教教师生活和工作。受援学校负责人主动关心支教教师的生活和工作,通过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为其安心支教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支教工作顺利进行。(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该项结合访谈或问卷调查情况)

14.积极配合派出学校和支教教师工作。组织受援学校教师、管理人员与支教教师结对跟学,加强与派出学校的交流,组织干部职工观摩学习支教教师和派出学校的先进经验,切实通过支教工作提高办学教学水平。(要求提供结对跟学、组织观摩学习相关材料)。

15.对支教教师生活保障落实情况。受援学校保证支教教师支教期间的安全,为支教教师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用品和保障,为支教教师安排适宜居住的周转宿舍。(要求提供受援学校提供保证支教教师安全、提供生活保障的相关制度及落实材料;周转宿舍照片(结合现场满意度调查情况);提供就餐方便的相关证明材料等)。

16.支教教师担任班主任情况。(要求提供班主任相关材料)

17.支教教师公开课开展情况。每位支教教师在受援学校开设不小于4 节公开课的,不足的扣分。(要求提供开设公开课计划、通知、课件或教案、开公课总结等材料)。

18.支教教师教研情况。支教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要求提供教学研究相关证明材料)。(结合对同事的调查问卷)。

小学教师交流材料篇10

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为此,要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进行细致的研究设计。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情况,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争取小组间的零差距,做到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每组人数一般为4至6人,并推选知识基础扎实、兴趣爱好广泛、学习能力较强、心理素质较好的同学担任第一任轮值组长。每五六周根据实施情况改变一次编组,轮换组长,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组内成员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鼓励每个组员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及时补充修改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特别是给那些平时不愿意说话或是不敢说的同学提供展示自已的机会,让每个人在活动中做到:会倾听、会表达、会讨论。

二、准备有效

1.精心设计活动

一是合理选择活动内容。数学课堂中,有些内容是适合独立探究的,有些内容是适合动手操作的,有些内容是适合合作交流的。适合合作学习的数学内容一般有以下一些特征。①对于需要通过概括抽象得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以后应用中容易出错的数学概念、原理,可以进行合作学习。②对于一些原理的探寻,或得出符号化的结论有一定困难时,教师可以考虑分解或转化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合作学习。③问题具有挑战性,独立解决起来比较困难。④问题具有开放性,仅靠个人思考不全面或在解题策略、结论上存在很大争议。⑤问题具有探究性,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可以使学生对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一个亲身体验,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因此,不能将合作交流活动滥用,那样只能使合作交流成为一种形式,走的是过场。二是合理设计活动程序。合作交流活动是否顺利、有效,活动程序必须合理。设计时要围绕课时目标,把活动分解成几个环节,各个环节应目的明确,内容具体,有针对性,而且应环环相扣,活动自然流畅。本人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时,设计了观察活动,活动有以下几个环节:①学生在自己的位置观察小组提供的物体,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并完成观察记录表;②小组内交流观察记录,形成小组讨论结论;③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形成全班讨论结论。通过观察、组内交流、全班交流等环节,学生对“从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看到的面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至少可以看到一个面,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的观察经验获得就很真切、深刻。

2.精心准备活动材料

活动材料包括工具材料和学习材料,是学生数学活动的内容载体。活动材料越丰富,就越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参与,活动的有效性就更强。工具材料应尽量让学生收集准备。学习材料有的应按个人准备,有的须按小组准备,教师在课前就应根据设计准备好。

三、组织有效

1.合作活动

合作活动要充分体现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合作活动前,教师应明确提出活动任务,小组应根据活动任务明确分工;合作活动时,组内同学要积极主动参与,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本组活动任务,教师要注意观察,及时给予有困难的小组以帮助,或者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当中。合作活动结束,应立即收拾活动材料,或提醒学生停止活动,避免学生沉迷于当前活动,而影响后面的学习。

2.交流活动

小学教师交流材料篇11

二、积累材料

当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愿望之后,我便引导他们在明确的习作要求下,收集有关材料,指导他们在生活中积累,时常捕捉生活中的镜头,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看课外书,就连我们学校的图书管理员都说我们班最特别――借书最多。学生自己借,老师帮学生借,这样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词汇,有的词语老师还没见过,学生在作文中出现了,坚持摘录好词、好句、好段,坚持剪贴,坚持每周利用星期天办一张手抄报,并上墙展出。

三、课堂上重交流,重互动,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1.让学生在小组上交流材料。学生在课前已收集到相关材料,教师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分成8个小组交流,在小组中学生积极、踊跃,毫不拘束地把自己所找的材料与小组的同学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进行补充,内容可涉及选材、组织材料、表达等。通过争论,既能使学生开阔思路,更重要的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形成主角地位意识,有利于习作的欲望和完成习作的主动性。

2.理清结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班为集体,介绍自己的思路,口头作文,其他同学谈看法,既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又让学生之间进行作文各方面知识的相互交流。要注意让学生互为小老师,各抒己见,相互指导,相互提高,在互动式交流中解决问题,处理疑难,梳理结构,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作文水平。

3.互改。修改作文是学生对习作的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过去学生对文章的评改不重视,主要是因为教师一人修改,学生没有尝到修改的甜头,导致学生怕作文,教师苦改作文。为了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在草稿写成后,安排学生互改,通过互改,培养学生的客观思维,使学生在日后的自改中排除定势干扰,客观如实地修改自己的文章,逐渐学会自己修改。

互改的形式多种多样,我采用了同桌互改,优生互改,差生互改,优差生互改,小组改,一人读大家改等。互改前教师必须把初作的整体情况,普遍的倾向性问题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进行互改。

为了保证互改的实施,教师还必须统一修改符号,在学生互改前要精心指导,互改中要释疑解难,互改后要抽样检查,防止学生走马观花。在学生讨论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喧宾夺主,偏离重点训练项目,因为学生往往容易为一些词句争论不休。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是组织者、指导者,又是互动中的一员,可以在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小学教师交流材料篇12

一、揭示课题

师:请大家拿出课前完成的“研究学习”材料。再次读一读“研究学习”材料中的问题。你知道这份材料研究什么问题吗?

生:三角形的分类。

师:可以说得具体一些吗?

生:三角形按角分类,按边分类。

师:对!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一起交流探讨三角形按角分类。

二、小组交流学习

师:研究学习材料中哪些问题是研究三角形按角分类的?

生:第1题和第2题。

师:请大家先在小组里对研究学习材料中的第1题和第2题进行交流,然后准备在全班交流。

(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三、一个小组与全班的交流学习

(教师抽签,刘嘉仪、向无邪、王子墨、曹德坤小组和全班交流。)

1.交流第1个问题

刘嘉仪:(展示材料如图1)我和大家交流三角形按角怎样分类。我分成了4种。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如图①;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如图②;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如图③;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相等,如图④。

王宇轩:图④也是直角三角形,我觉得等腰直角三角形也是直角三角形。

刘嘉仪:但等腰直角三角形比直角三角形特殊啊。

师:“特殊”,这个词说得好!等腰直角三角形比直角三角形特殊在哪儿呢?

赵君睿:特殊在有两条边相等。

师:等腰直角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生:(齐)是。

宋儒妍: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我还想到了,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特殊在有一个角是直角。(全班掌声)

师:等腰直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是不是并列的关系?

生:(齐)不是。

师: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我们之前学习的什么知识差不多?

(学生沉思了一会儿,有学生说出“垂直、相交”。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2。)

师:垂直与相交,如果用这里的两个圈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大圈表示什么?小圈呢?

周语乐:小圈是垂直,大圈是相交,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黄新程: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比相交特殊。

师:还是这两个圈,如何表示等腰三角形与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关系?

汤政:大圈表示等腰三角形,小圈表示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师:直角三角形与等腰直角三角形呢?

丁希莹:大圈表示直角三角形,小圈表示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直角三角形。

师:由此来看,等腰直角三角形与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之间,是不是并列关系?

(学生回答“不是”,学生曹德坤脱口而出:包含关系)

师:三角形按角分,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画图呢?请大家看杨亭玉画的图。

(杨亭玉展示,如图3。)

杨亭玉:我把三角形按角分类,分成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全班掌声)

师:如果画圈,怎样画呢?

(杨烁跑到黑板上画出图4。)

朱展辰:杨烁,我想问你,在大圈中,三个小圈的外面,那表示什么呢?

(杨烁未能回答,桑瑞阳到黑板上画出图5。)

黄嘉文:桑瑞阳这样的图,让人感觉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是特殊的锐角三角形。

(王佑楠跑到黑板上画出图6。全班掌声。)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7,指出:如果用一个圈表示三角形,通常把圈这样“一分为三”。)

2.交流第2个问题

王子墨:(展示材料如图8)我和大家交流第二个问题。因为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而直角三角形只有一个角是直角,钝角三角形也是这样。

王睿琦:王子墨,你并没有回答上面的问题。

刘嘉仪:(展示材料如图9)因为180°可以分成3个锐角,但不能分成3个钝角或直角。

曹德坤:我认为还要考虑三角形的内角和180°不能分成两个钝角以及两个直角和一个锐角。

向无邪:(展示材料如图10)我是这样想的。因为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等于180°。如果锐角加锐角再加锐角等于180°,这是可以的;如果锐角加锐角再加直角等于180°,也是可以的;如果锐角加两个直角,那就大于、等于180°,这是错的;如果锐角加锐角加钝角等于180°,也是可以的;如果锐角加两个钝角,那也大于、等于180°,这是错的。(全班掌声)

宋儒妍:向无邪,你刚才发言中有两个地方说得不准确。一个是锐角加两个直角,大于、等于180°,而锐角加两个直角,一定大于180°;还有一个是锐角加两个钝角,大于、等于180°,应该是锐角加两个钝角,也一定大于180°。(全班掌声,向无邪向宋儒妍道谢)

师:我觉得刚才在交流第2个问题时,向无邪一组的安排是精心考虑过的,值得其他组学习和借鉴。他们先展示有问题、有缺陷的小研究让大家辨析,再出示完成得比较好的小研究和大家交流。我们能看出他们这个小组的同学对一个问题的想法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全班掌声)

王佑楠:(展示材料如图11)我是这样想的。一个三角形,只能有一个钝角或一个直角。如果有两个直角,如角1、角2都是90°,那角3就是0°,这不成立;如果有两个钝角,如角1、角2都是91°,那角3就是负2°,更不成立。所以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直角,一个钝角。

师:我们来看王佑楠的想法,你觉得王佑楠的想法有什么特点?

王子晔:她是举例子想的。

黄怡宁:王佑楠是从反面想的,在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直角,如果有两个钝角,会怎么样,结果发现不可能,所以三角形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

凌逸峰:王佑楠画了一个表格,尽管没有把表格线画出来,但这样看,很清楚,有条理。

师:三位同学的分析,非常精彩!从王佑楠的想法中,我们看到了,思考问题时,可以举例子想,从反面想,用表格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邱苏阳:我发现,一个三角形起码有两个锐角,剩下的一个角是什么角,它就是什么三角形。

(全班学生一时愣住了,邱苏阳重复讲述一遍之后,全班报以热烈掌声)

师:由邱苏阳的想法,我想到了一道题:一个三角形的最大的角是锐角,这样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生:(齐)锐角三角形。

师:为什么这儿不说三个角是锐角,你就能做出判断的呢?

张笑航:最大的角是锐角,那其它两个角也一定是锐角,也就是三个角都是锐角,所以是锐角三角形。

四、课堂总结

师:总结一下今天这节课所探讨交流的问题。

黄新程: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就相当于把三角形看作一个圈,这3种三角形把圈一分为三。

赵君睿:3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有1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王宇轩:三角形最多有3个锐角,但最少,也有2个锐角。

汤政: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只要看这个三角形的最大的角是多少度就行了。

小学教师交流材料篇13

下面就结合自己课堂教学的亲身经历略谈几点:

一、教学中容易出现乱的环节

(一)发现实验材料时。平日里司空见惯的材料,当它出现在课堂上,在学生的眼中都变成了稀奇的。比如:我上《食物的营养》一课时,孩子来到了实验室,看到酒精灯、火柴、各种食物等材料,一下兴奋的动起手来,有的在点酒精灯,有的在玩镊子,还有的竟然在尝食物,大声嚷嚷丝毫没有在意老师的停下来的要求。孩子天生好动对于眼前的材料不可能熟视无睹,都会忍不住玩起来。

(二)提出问题时

教师所提问题过于开放时,学生喜欢漫无边际的提问,如老师提问:“关于食盐你想研究什么?”学生回答“食盐为什么会在水里溶解?”“海里为什么有盐?”“为什么会有井盐?”等等,这类提问太多太广,能占用课堂教学大半的时间,而且不易研究,答案要么过于肤浅,要么超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一部分学生因为等待太久失去兴趣,叽叽喳喳的说小话起来,课堂失去了秩序。

(三)活动刚开始时。教师在准备让学生开始活动时,刚说“接下来就请大家……”往往话音未落学生们就已经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了。如在《流动的空气》教学中,我问:想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看到教室里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学生很快回答“用香!”我说:“那就用你们的香来研究吧!看看到底……(教室里的空气是怎样流的?……)后面的话已经淹没在了学生的声音中,大家沉浸在了玩香中了。

(四)实验探究时。在做实验中,经常有学生来告状“某某不让我动手!”“某某不参加我们的实验在自己玩。”……小组内会为了抢用实验材料发生矛盾,有的没有亲自动手操作心存不满,有的对实验失去了兴趣干自己的事,甚至恶意捣乱,对老师组织的活动不闻不问。看上去学生活动很热闹,实际上却是浮躁的,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自主变成了自流”,有效性大大降低。

(五)交流研讨时。在组织学生们进行交流研讨时,会出现一些是刚好相反的容易误导其他学生思维的“意外发现”,或是与众不同的独特看法。例如在《观察一杯水》教学中,在全班汇报交流时,有同学说:“我认为水是有味道的!”另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你说这水味是甜的还是咸的?”就像在热油锅里滴了一滴水,教室一下子沸腾了起来,有的说水就是甜的,有的说错了,有的随声附和,有的激烈讨论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二、对处理课堂“乱”的建议

(一)处理“材料因素”引发的乱

1.呈现材料要有次序。合理呈现材教学中学生的实验材料,教师要根据学生活动的进展呈现给学生所需的材料,暂时用不到的不要发给学生,以避免材料对学生的干扰,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调控材料的数量。材料是人手一份、两人一份还是四人小组一份,根据实验要求不同的材料不同对待,一般情况下,简单的、需要每个学生都动手的准备材料人手一份,如果需要分工合作才能完成实验的可以两人或四人小组一份。尽量给每个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满足学生的需要,避免小组内为了抢用实验材料发生的矛盾。

(二)处理“探究因素”引发的乱

1.规范探究的问题我们应该追求“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效果,探究的问题不宜过于开放,入口要小,但挖得要深。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经验水平,提问要精、针对目标。在一个主题下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卷入,有所迸发,有所碰撞,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2.明确探究目的。要让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在动手探究前一定要有个明确的目的及如何操作的步骤,如果学生对于要干什么不清楚,就容易流于形式,而无法展开真正的探究活动。

(三)处理“交流因素”引发的乱

1.允许自由发言。汇报交流中,当孩子听到相同或不同观点的时候,急于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如果当时教师没有叫到他发言,那种急于表达的冲动常常让他们不顾一切,大声叫嚷,这是孩子的天性,所以,这时候,教师不妨让他们自由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再静下来在全班交流,相信孩子很快就会达成共识。

2.尊重学生发言。在课堂中要肯定、赞扬那些善于倾听的同学,引导大家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将别人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相对照,汲取长处,激发思考,而自己发言要找准适当的机会,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的意见冲突。经常在汇报时进行这样的教育,听完再说就会成为孩子交流时的习惯。

(四)解决“教师因素”引发的乱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