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麻雀教案实用13篇

小麻雀教案
小麻雀教案篇1

3.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好多篇有意思的童话,你还记得哪些篇?这些童话,不仅向我们叙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还给我们小朋友以启示,让我们知道为人处世的道理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著名的大作家高尔基的童话《小麻雀》,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板书:小麻雀

(二)新课:

1、自学课文:

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摔、纠、蹲、扯、蹈、莹、瞪、舔、懊、秃

(2)记、写生字:蹈、瞪、舔、懊

重点指导:蹈。(形声字,左边表形,右边表声。)右边部分谁认识?舀(yǎo)你还知道哪些带“舀”字的字?(稻、滔、韬)你有什么发现?这些字的韵母都是ao。这个字哪最容易写错?(右边容易写成“陷”的右边)。你还知道哪个字带“陷”的右边?有什么特点?(馅。韵母是an)

开动脑筋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区分、记好“稻、滔、蹈、韬、陷、馅“?

(3)词语:区分恼脑

恼:生气、使生气;烦闷。脑:头,脑筋……

你能根据意思,选正确的字填空吗?懊()、大()、()袋、烦()、()人

3、整体把握,捋出线索,感受小麻雀成长过程。

(1)拉出成长发展阶段:

默读课文思考:普季克在成长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找出文中相应的概括性语句,划出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开始(),后来(),最后()

(第八自然段:不相信,样样按自己的意思解释——第十四自然段:不相信,还不知道自作聪明是要吃亏的——第十九自然段:会飞了,感到高兴,但看到为自己受伤的妈妈,鼻子酸酸的)

(2)根据成长阶段分段:

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讲述了上述内容?

(1—13)小普季克不会飞,对外界很好奇,又不相信妈妈的话,不听妈妈的劝告。

(14—18)小普季克不小心掉在一只大花猫的旁边,妈妈奋不顾身保护他,他又急又怕,竟然飞到窗台上,妈妈的尾巴却被大花猫咬掉了。

(19)小普季克会飞了,心情既高兴又难过。

4、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提出学习的主问题。

小麻雀和麻雀妈妈是一对怎样的母子?

5、作业:

书写生字、生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在自然界,动物与人的成长过程有着相同的经历,妈妈们在教育自己子女上也有着共同的做法。高尔基就介绍了这样一只叫普季克的小麻雀和它的妈妈。今天,我们就随着前苏联大作家高尔基的笔,去体验小麻雀普季克的成长过程,或许你能吸取到一些成长经验呢。

(二)新课:

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细读课文,体会成长过程。

这是一对怎样的母子呢,让我们到普季克的成长过程中去感受。

(1)以读代讲,初步体会人物特点。

默读课文1——13自然段,你对小普季克及他的妈妈分别有什么了解?

①妈妈:妈妈对孩子十分关心,总是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生活常识。生怕孩子有危险。

②普季克:小普季克对外界很好奇,求知欲很强。小普季克是一个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孩子。

分角色朗读:同座位两个同学一个读妈妈,一个读普季克,只读两人的对话。读出妈妈对孩子的关爱,读出小普季克的天真与幼稚。

指名读。

(2)品读重点段,感受伟大的母爱与小普季克的成长。

普季克不顾妈妈的劝告,不相信妈妈解释的话,他还不知道,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终于有一天,他蹲在窝边,扯着嗓子,唱着自己编的歌。一不留神,掉到窝下去了,一只大花猫正好蹲在那里这时这对母子是怎样表现的呢?默读14——18自然段。对这对母子,你又有怎样的认识?画出重点语句体会。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母爱

妈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的孩子,爱孩子超过爱自己。

从哪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妈妈的语句。

①15自然段

A对比读:出示15自然段:妈妈从树上扑下来。她把普季克推到一边,浑身的毛竖起来,张大了嘴巴,双眼直瞪着大花猫。一副凶猛的样子。

花猫:麻雀妈妈那凶猛的样子,使大花猫大吃一惊。

通过对比读,你有什么体会?

扑下来、推到一边、竖起来、张大了嘴、直瞪说明妈妈心里只想着普季克,毫不犹豫地飞下来,挡在孩子的面前,丝毫没有想到自己。

朗读。

B展开想象。

a读着这样的语句,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什么?(同学描绘头脑中出现的画面)

b出示书中的图。教师激情:同学们,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又一只老麻雀挺身而出,用渺小的身躯拯救自己的幼儿。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什么?

朗读。

②16自然段:还从哪感受到这种伟大的母爱?

出示16自然段:紧跟着,妈妈也飞了起来,可尾巴却让扑上来的大花猫咬掉了。不过,她好像一点也不在乎,蹲在普季克身边,啄啄他的后脑勺,欢天喜地地问:“怎么样?怎么样?”

重点体会“好像一点也不在乎、欢天喜地”。

谈感受,朗读

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那母爱。指名朗读14——16自然段。

(3)角色对话感受小麻雀的成长。

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感人的话语,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普季克。我想问问你普季克,当你掉下来,正在害怕时,看到妈妈飞下来,你有什么想法?是什么力量,使你竟然飞了起来?当你看到妈妈因保护你,失去了尾巴还因你学会飞高兴而忘却自己的疼痛,你又有什么感受?你说没什么,总得一样一样学,你都学会什么了,明白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一方面感受母爱;一方面认识到小孩子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生活的本领。)

(4)学习19自然段

普季克终于学会飞了,他感到十分高兴;可看着妈妈那光秃秃的尾巴,他又觉得鼻子酸酸的。

你能用既……又……的句式表达同样的内容吗?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如:一方面……另一方面……)

普季克你为什么鼻子酸酸的?此时此刻,你有想对妈妈说的话吗?

小麻雀教案篇2

难点在于,作为小学四年级学生,以他们的阅历与生活环境而言,不可能对生命有什么深刻的感悟。在作文前,我让他们搜集了一些热爱生命的故事,创设了几个情景:“红梅傲雪”、“沙漠绿洲”、“洪水自救”以及残疾人、乞丐等感人的图片等,要求学生交流感悟,课堂上谈得热火朝天。

可是作文写下来,却大失所望:文章大同小异,几乎全部是“先现象后感悟”,许多无病,甚至有生拉硬扯的情况。我迷茫了,这样的作文岂不是“为了作文而作文”?正当我为怎样辅导学生重新写好这篇作文而棘手时,一节语文课上发生的意外事件正好给了我灵感。

二、案例陈述

伴随着一个女孩子的尖叫, 一个黑乎乎的小东西昏头昏脑的从一个孩子桌兜里窜出,可能它被吓坏了,在地上到处乱撞,一会儿跳到这个同学脚上,一会儿蹦到那个孩子腿上,顿时,教室乱成一锅粥,尖叫声、凳子倒塌声混成一片,许多孩子惊慌失措地站到凳子上、桌子上。本人还算镇静,经过仔细观察,发现那是一只小麻雀,于是,那个瑟瑟发抖的小家伙被班上的调皮蛋张栖梓从课桌下面捉了出来。我灵机一动,设计了以下教学:

(一) 观察外形,训练观察能力

师(幽默地):孩子们,引起骚乱的罪魁祸首已经捉拿归案了,谁来数数它的罪状?

生1:制造了课堂混乱,教室现在一片狼藉。

生2:吓死我了,现在心跳还没有平静下来。

师:现在大家仔细看看,这只麻雀是什么样子?

(学生纷纷描述)

师:你怎样看出它是一只“小麻雀”?

生1:头上有灰色的绒毛。

生2:嘴角嫩黄,叫声稚嫩。

生3:羽毛稀疏,飞不起来。

(二) 展开想象,猜测事件起因

师:多么可爱的小麻雀呀!可是,它怎么会呆在咱们教室,你们能告诉老师吗?

生1:它是一只贪玩的家伙,昨晚玩累了,见教室窗户没关好,来这儿过个夜。

生2:它太小了,可能和妈妈失散了,糊里糊涂就钻进教室了。

生3:一定是咱班上哪个调皮鬼今天早上从鸟窝里捉来的!他的爸爸妈妈一定到处找他了,多可怜哪!

(三) 放飞麻雀,激感

师:孩子们,这只麻雀怎么办?说一说。

(孩子们没有半点迟疑,选择了放飞。张栖梓小心翼翼把小麻雀放在窗沿上,看着小麻雀飞远的身影,孩子们好像松了一口气。)

三、情况反馈

学生的习作很快交上来了,竟然出人意外的一份不缺。

1、 作文题目新颖别致。如:《放飞》 《生命》《那一刻,我感悟到……》

《可爱的小麻雀》《麻雀飞进课堂》《面对意外》《爱》……

2、 语言、内容富有真情实感。

如左明懿的《生命》:

我从它的眼睛里看到了它的恐惧与不安,它的身体抖动的十分厉害,看着看着,我的心怦然一震……

朱甜甜的《放飞》:

它有一对黑宝石般的眼睛,尖尖的小嘴,头和身子是褐色的,唯独脖子是灰白色。它的眼睛眨呀眨,似乎思考着如何摆脱厄运。一对翅膀极力鼓动着,浑身发颤,仿佛正渴望着什么。

3、 有感而发,感悟深。

翟静的《可爱的小麻雀》:

它回头看了看我们,喳喳的叫了几声,似乎说着什么……我看着它飞向蓝天,心里默默地说:放心吧,小麻雀,你让我懂得了要爱护每一个小生命,珍惜它……

陆俊秀:《那一刻,我领悟到……》:

小麻雀呀小麻雀,从你小小的身躯里,我看到了你与生命抗争的不屈精神,我佩服你。

就连张栖梓也写道:

小麻雀在我的手中扑扇着小翅膀,想要极力挣脱,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是呀,生命需要努力,需要勇气!

(四)总体评价:

本次作文真实感人,真正体现了“言之有物”,效果令人满意。

四、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笔下无物;教师难教作文,茫无头绪。那么如何让学生有源可寻、走向“会写”呢?在本次案例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创造”写作来源,有物可写。尽管这一案例是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个意外事件,但由于我善于捕捉生活瞬间,使得这一偶发事件变成了不可多得的写作泉源。老舍曾说:“生活是最伟大的一部活语汇。”学习写作,要把生活作为写作的材料。但有生活,并不等于会写出好文章,得学会观察。

(二)激发写作兴趣,有情可发。学生写作文纯粹是一个兴趣。学生有了作文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写作文产生主动需要。“麻雀飞进教室”这一材料,本身就对学生产生了极强的诱惑力,加之他们经历的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教师的旁敲侧击,使得这一体验有了完整的框架,写作文时自然顺手拈来,不知不觉的走向“乐写”。

小麻雀教案篇3

二、利用语文教材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下面以《麻雀》一课为例,来探讨如何利用语文教材资源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创设情境,调动情感

在导入课文时,我利用贴图“大树、掉在地上的小麻雀、猎狗”等,设置悬念:“当凶猛的猎狗张开大嘴,就要吞食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时,你能想象可能出现的情形吗?”学生情绪很高涨,说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我并没有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读课文。

在这个过程中,我营造了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隋绪化的“场”,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其去和文本对话,主动地去读书,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文章有了初步的理解和体验。

(二)朗读体验,领悟情感

教学中,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读,感受表演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反复诵读,领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内涵。

1、感受可怜

抓住关键词语“无可奈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又通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小麻雀的弱小无助的形象。这既是一次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是一次情感体验活动。

教学片断

师:“无可奈何”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师:课文中写谁想干什么一点办法也没有?

生:是小麻雀想飞回巢里,但是它没有办法。因为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不可能飞的,所以呆呆地站在地上。

师:你简直就是屠格涅夫先生,观察得够仔细的。谁能把这段话读好?你们自己试试。等一会儿看谁能读得让大家看见这只活生生的小麻雀。

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地大声练习着。接着请同学读,在大家的启发帮助下,一只只小麻雀越来越形象了。

2、感受老麻雀的勇敢无畏

我深情地引入:“当猎狗张开大嘴,准备扑向小麻雀的时候。为了拯救自己的幼儿,老麻雀不顾一切地从树上飞了下来(贴图:老麻雀)。请同学们读读第四、五自然段,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仔细体会,带着自己的体会再动情地读几遍。”学生先自由阅读,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我让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学习体会,然后再集体交流。

学生交流片断: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落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师:“这里为什么用‘落’字?”

学生1:“‘落’字说明麻雀着地的速度非常快。”

学生2:“‘落’字表明麻雀十分勇敢果断。”

学生3:“从‘落’字可以看出麻雀为了救自己的孩子心情万分焦急。”

学生4:“一个‘落’字反映了麻雀一心只顾孩子,不顾自己的危险。”

学生5:“从一个‘落’字可以看出麻雀真是个勇敢的妈妈,或者是个勇敢的爸爸。”

另外,在讨论交流时,引导学生用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下面两个重点句:

(1)“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扎煞起全身的羽毛”是怎样的情景?“绝望”的老麻雀为什么还不停地尖叫?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安然”是什么意思?“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抓住深受感动的句子,围绕重点词语,提出问题并讨论,让学生感受了老麻雀的勇敢。同时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补白,再现当时的情景,培养求异思维。学生通过这个实践活动,走进了文本,深刻地领悟了课文的内涵和思想感情,内心便会由然而生对老麻雀的敬佩之情。最后引导学生人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整个课堂笼罩着浓浓的亲情。

小麻雀教案篇4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对某个学生是习惯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对他人却未必如此。正如多元智能理论所指出的,每个人的智能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情况,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在课堂上,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融,让孩子们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真实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机会。具体表现在:

一、允许学生独树一帜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学生的课堂交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学生在与同伴交流中交换意见,获得发展。交流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出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激励他们求知的欲望,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展示才能的天地。

《麻雀》这篇课文的大意是: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不小心从树上掉了下来,猎狗见了,立即想扑过去吃,是一只老麻雀用身子挡住了小麻雀,那猎狗竟被吓住了。猎人也顿生敬意,把猎狗带走了。小小的麻雀何以敢与猎狗较量?因此,读完课文后,老师提的问题是:请问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什么精神?问题的答案是:表现了伟大的母爱精神。

可是,在最近的一次讲课时,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正当教学按老师的思路进行时,崔雨同学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我不同意。你怎么知道老麻雀是母的呢?为什么不是父爱呢?”对呀,我对于这篇课文讲过好几次,但是,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答案会有几个。我赶紧对崔雨同学提出了表扬,说:“你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见解,我们把答案改为表现了伟大的亲子之爱。”就着这个话题,我又问:“哪位同学还有不同看法?”“老师,我觉得老麻雀也有可能不是小麻雀的父母,它是见义勇为呢!”话音刚落,赢得了同学们的一阵掌声。学生能够发现教材的问题,并敢于当众提出来,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二、允许学生选择

从根本上讲,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创造性越高,学习效果就越好。试想如果学生长期按教师的命令学习,这必然使学生的创造性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学生个性化的健康成长。老师们应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选择的能力,在选择中学会判断,给每一个学生自主性的活动实践的机会,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选择,使语文教学具有真正的价值。自主选择是一种主体意识、主体行为、主体能力的体现。我们应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有效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检查学生是否读通课文时,可让他们选择最喜欢的段落来读,有时让学生邀请老师或同学一起读,或者找出自己的阅读难点,请同学读给自己听,找出好词佳句反复品读……总而言之,把主动给学生,让他们有选择的自由,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小麻雀教案篇5

对于生成的课堂,钟启泉教授曾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我曾不止一次地向往在课堂上合理利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真正上出“富有意义的生成性的课堂”。没想到,在一堂家常课教学中,我竟意外地圆了这个“梦”,而这一切,皆因教室里闯进了一位“不速之客”……

这是一节下午的语文课,我和学生共同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课。天气有些阴冷,但琅琅的读书声却让教室里充满了温暖。在我的引领下,学生潜入文本,潜心感悟。渐渐地,文中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仿佛一幅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现在了学生眼前。接着,我创设了“鸟的天堂”的情境,让学生扮演“鸟”,我则扮演“世界绿色和平组织成员”,采访这些“天堂”中的小公民。在一步步的品读与交流中,学生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领略到了“鸟的天堂”的美妙和神秘,体悟到了鸟儿的自在与悠闲。他们时而思考,时而举手;时而会心微笑,时而若有所思。课堂气氛沉稳而不失活跃,安然而不失灵动。就这样,在师生对话中,鸟儿和大榕树、人类与大自然,正在奏响一曲动人的生命发展协奏曲……

突然,一只麻雀从开着的窗户外箭一般地飞了进来。它黑黑的小脑袋,尖尖的小嘴巴,身披灰色的羽毛,活像个小绒球。它在教室里横冲直撞,一下子吸引了全班学生的目光。教室里开始骚动起来。显然,小麻雀看到这么多双眼睛盯着它,十分害怕。只见它没命地拍打着翅膀,惊恐地尖叫着。它在教室里打着旋儿,竭力想从窗子飞出去,但只听“嘭”的一声,它一头撞到了玻璃上,又重重摔到了地上。学生的注意力也随之转移到了地上。我走上前去,小心翼翼地把它捡了起来。学生的目光又“唰”地集到了我手上。他们对这只小麻雀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这只小麻雀无力地侧身躺在我手心里,小爪子微微蜷曲着,双眼无神地望着我,双翅微微张开,似乎是还想挣扎,却又无力地耷拉了下来。这时,一个男同学喊道:“老师,给我!”其他男同学也争先恐后地喊道:“给我!给我!”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

毫无预兆,课堂就因这只小家伙的意外来访而“天下大乱”,让我猝不及防。我好不容易创设出来的教学情境,就这样给破坏了!

放在平时,针对一般的教学问题,我会用老方法,两眼一瞪,呵斥学生“安静”,然后和他们共同静默半分钟,再依照原先的预设继续教学。

不过,今天遇上这样的“麻烦之雀”,显然不能这样做。但腾出时间专门处理这只小麻雀,教学任务又如何完成?犹豫的一刹那,我决定顺其自然。于是,我问举手的学生:“你们能保证把它养活吗?”没有人回答我。我知道他们其实只是想玩玩,并不是真的想要养它。

就在学生还在思考时,小麻雀有些缓过劲来了。只见它身子一转,两只爪子一用力,竟站在了我手心上,然后用力一撑,居然飞了起来。所有学生惊呼:“啊,又飞了!”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有的学生快活地大喊:“让它飞出去!”坐在窗户旁的学生积极响应,连忙起身把窗户全打开,我也赶紧把原本关着的门打开。小麻雀惊恐而慌张地在教室里乱飞,试图从窗子飞出去。眼看要成功了,可是“嘭”的一声,它再次重重地撞到玻璃上,落在地上——昏了过去。我双手捧着奄奄一息的小麻雀,不知如何是好。我对学生说:“还是把它放到窗台上,这样一醒过来它就能飞走了。”我把小麻雀放在靠近黑板的那个窗台上。小麻雀静静地躺着,我和学生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它。果然,不久,小麻雀就醒了!它一个“鲤鱼打挺”站了起来,接着,拍拍翅膀飞走了。它一边飞一边叫,还转过头看了我们一眼。

小麻雀飞走了,教学似乎也该继续进行了,但很明显,学生依然魂不守舍。他们的心思还在那只小麻雀身上!怎么办?我不由得向窗外渐渐远去的麻雀瞥了一眼,脑海突然灵光一闪:让这只小麻雀当一回“特邀嘉宾”。

于是,我微笑着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回到刚才的‘采访现场’。假如你就是刚才的那只小麻雀,你也旁听了我们先前的采访。在采访

即将结束时,作为特邀嘉宾,请你代表鸟类向我们人类说说心中的愿望,你会说些什么?”一问激起千层浪,也许是受了“鸟的天堂”里那些可爱的鸟儿的感染,也许是受了刚才这只意外来访的小麻雀的触动,学生纷纷替鸟类表达了它们心里的愿望——

(1)天空是白云的家,大地是小草的家,溪流是鱼儿的家,榕树是小鸟的家。希望更多的鸟儿能像我们一样在家园里快乐地歌唱,在天堂里幸福地成长!

(2)我们的歌声、我们的色彩、我们的姿态,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生机,请给我们留一片明净的天空吧!

(3)我们永远是你们的好朋友,愿你们也用朋友的方式对待我们!

(4)请多给我们一份爱吧,你们的生活将会因我们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5)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让我们彼此和谐相处吧!

(6)一只鸟也是一个生命,我们愿和人类一起和谐共处,请不要为了你们的私欲而限制我们的自由,更不要为了你们的贪婪剥夺我们的生命。

(7)对于一只鸟而言,我最向往的是林间歌唱的自在,空中飞翔的自由,请人类不要剥夺我们的自由和快乐!

(8)希望那些养鸟的人能早日把我们的一些兄弟姐妹从鸟笼中释放出来,送他们回大自然,因为那里才是鸟儿真正的家呀!

……

听着学生的真情告白,一种奇特的感觉流过我的心田,我不知道是感动还是惊讶。有感而发,我也动情地说:“是啊,动物也是地球的主人,它们有生存的权利,也有生活的自由;我们不能伤害它们,要与它们和谐相处。我们要尽力让这些可爱的小生灵在大自然快乐、自由地生活!”

看着大家若有所思的样子,我继续说:“同学们,这节课就快接近尾声了,‘鸟的天堂’里的那些可爱的鸟儿和‘特邀嘉宾’小麻雀的肺腑之言让我们对于鸟类和自然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请大家结合自己的收获或疑问给自己布置一道课外实践作业,好吗?”听说家庭作业由自己设计,学生又兴奋起来了,他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

“现在,许多鸟儿的家都被人类破坏了,我想在课余时间和爸爸一起为鸟儿造几个窝,让鸟儿都有一个舒适、温暖的家!”富有爱心的小王站起来说。

“我准备在课余时间出一期关于‘鸟的世界’的小报,然后张贴在教室内,让大家都来了解鸟类,认识鸟类。”宣传委员小李充满期待地说。

“我回去要在电脑上查阅有关鸟类的资料,准备在下周三晨间的‘信息会’上进行展示,让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鸟类。”“电脑博士”小张也发言了。

“我今天一到家就把我们家的鹦鹉放回大自然,还要向身边的人发出爱护鸟类的倡议。”中队长小沈表达了心中的想法。

……

下课铃声响了,学生似乎还陶醉在畅想中,流连于激情里……而我,似乎也还沉浸在初次利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上出富有意义的生成性的课堂快乐中,思绪无限生长,思考向深处延伸。

(一)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

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多变量的动态系统,受教师、学生、环境诸因素的影响,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教学过程由此显现着多元性、不可预测和不确定性。因此,课堂教学必然会孕育出许多生成性因素,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图景。

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个性化学习以及教学中的偶发事件等,都是教学过程中宝贵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

。教师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这些教学意外,不拘泥于预设,努力催发生成;需尽量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对话氛围,坦然接纳、合理开发教学意外,使课堂呈现出色彩斑斓、诗意芬芳的课境。

上述教学案例中,小麻雀不约而至,是不在预设之内的美丽教学意外,也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我的教学阵脚,让我面临

全新的考验。然而,一念之间,“麻烦之雀”竟成了本节课的宝贵动态生成资源,合理利用,竟然让学生的积极思维得到了有效开发,促使他们的理解在无意识中走向了深处。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动态生成性资源,使平常的课堂于不经意间呈现出了旁逸斜出的美丽。

(二)以灵动的智慧融合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地变动。”对于教学中的“节外生枝”,除了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外,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也尤为重要。理想的课堂应是预设与生成相融的对话场。在这样的对话场中,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心智的觉醒、思维的深入、智慧的成长。

面对教学意外这样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须能独具慧眼地运用教学智慧将其捕捉并即时纳入现场设计。具体地说,预设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教学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研究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度“更换”……通过智慧的相互碰撞、情感的相互引发、心灵的相互交融,促使预设和生成达到有机融合,促使学生的语言和精神获得协同发展,促使语文课堂真正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实现为学生的智慧生长而教。

上述教学案例中,“现在,我们回到刚才的‘采访现场’。假如你就是刚才的那只小麻雀,你也旁听了我们先前的采访。在采访

即将结束时,作为特邀嘉宾,请你代表鸟类向我们人类说说心中的愿望,你会说些什么?”这一问题情境的巧妙创设,

小麻雀教案篇6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不要在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让学生充分调动大脑积极性。因而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拔,不给出标准答案,多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和自主学习兴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求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例如:《麻雀》一文中写到:老麻雀看见猎狗要吃小麻雀,快速的从树上飞下,准备与猎狗搏斗,保护小麻雀。这时我给让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讨论、分析在这件事中,老麻雀是勇敢还是胆怯,让学生讨论后,再引导学生学习:“老麻雀快速的从树上飞下来是不是有战胜猎狗的信心?”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我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既然没有信心为什么还快速的从树上飞下来呢?你又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得?”有的学生说“它是出于一种最伟大的母爱才从树上飞下来的”、“它很怕猎狗,它是为了保护小麻雀才从树上”、“从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的尖叫着’可以看出老麻雀很胆怯”、“从老麻雀浑身发抖,声音嘶哑,呆立不动也可以看出来”……,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下一个问题:“当脱险之后老麻雀和小麻雀可能会说些什么?”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的主动思考,现在学生是比较容易说出老麻雀和小麻雀的对话的。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学习,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二、在问题空间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学生学习同样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或教师代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为确定重点、难点的教学方式就难免有较大的盲目性,学生只能按教师的设计来学习。事实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产生困难的是学生。因此,问题的提出者、发现者理应也是学生。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让学生针对课前预习时提出的问题来研究讨论,让学生在自由辨论中互相补充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不同观点相互碰撞、交流,让学在争辩中自己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李时珍》时,学生通过预习提出李时珍是一个什么时候样的人?从哪些地主可以看出李时珍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有些药物明知有毒,李时珍为什么还要品尝等,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在争辩中就能获得,所以我不轻易作出否定性评价,更不轻率予以批评,只在关键处给予巧妙点拔,这样把学生领进问题空间,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自己解决问题,活跃了他们的思维,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小麻雀教案篇7

中国人过生日的习俗兴起于魏晋,唐宋以后大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人们已经流行在生日这天大吃一顿。入唐以后,唐玄宗以自己的生日为“千秋节”,作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此后历朝皇帝纷纷效仿。百姓过生日、做寿的习俗也逐渐兴起。

叶圣陶始创“语文”一词

我们对语文课无疑都印象深刻,也想当然地会以为“语文”一词历史上早就存在了,其实不然,“语文”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出现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此前中学语言课文称“国文”,小学语言课文称“国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叶圣陶先生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的一门主课。

汉字有多少?

汉字的数量很多,但是很难说出准确的数字。不过我们可以从古今字典中知道汉字的大概数目。东汉的《说文解字》收字9535个,宋代《集韵》收字53525个,清代《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当代的《汉语大字典》收字60370个。1994年中华书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的《中华字海》收字85568个,这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

澳大利亚要培养无烟一代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颁布了一项法令,禁止向2000年之后出生的人销售香烟,以培养“无烟一代”。澳大利亚现行的法律规定,禁止向未满18岁的人销售香烟。按照州议院提案,那些“00后”年满18岁后也不能买烟。不过,这项议案备受争议。有议员认为,这对于烟草零售商不难,他们售卖烟草时,只需看对方是否2000年后出生即可。但也有人认为,这项规定也可能会出现“黑市”。

麻将“中、发、白”到底是些啥?

关于麻将的起源,最主流的一个说法是麻雀牌。麻雀牌本是江苏太仓“护粮牌”。因为每年麻雀吃食而损失不少粮食,管理粮仓的官吏为了奖励捕雀护粮者,以竹制的筹牌记捕雀数目并以此发奖金,于是“护粮牌”诞生,而这也是为何麻将又被称为麻雀牌。正因为起源于统计捕捉麻雀个数的“护粮牌”,所以麻将的玩法、符号和称谓术语很多都与捉捕麻雀有关。“筒”的图案是火药枪,代表打麻雀的枪筒,“万”是赏钱的单位,几万就是赏钱的数目。同时,“东、南、西、北”为风向,故称“风”,因为在用火药枪打鸟时应考虑风向的干扰。而在“中、发、白”的来历里,“中”表示射中麻雀的意思,所以为红色。而“白”为白板,意思为放空炮白打了一枪,而“发”即发放赏金,领赏发财。而麻将玩术语也与捕雀护粮有关。如“碰”即“呯”的谐音,意指枪声。而和牌读音为“胡”,与“鹘”为谐音,而鹘恰好就是一种捕雀的鹰。

伦敦1952年大雾灾难

1952年12月5~8日,一场灾难降临了英国伦敦。地处泰晤士河河谷地带的伦敦城市上空处于高压中心,一连几日无风,风速表读数为零。大雾笼罩着伦敦城,又值城市冬季大量燃煤,排放的煤烟粉尘在无风状态下蓄积不散。由于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断积蓄,不能扩散,许多人都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流泪不止。伦敦医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而一时爆满,伦敦城内到处都可以听到咳嗽声。仅仅4天时间,死亡人数就达4000多人。两个月后,又有8000多人陆续丧生。酿成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冬季取暖燃煤和工业排放的烟雾在逆温层天气下的不断积累发酵。直到70年代后,伦敦市内改用煤气和电力,并把火电站迁出城外,使城市大气污染程度降低了80%,才摘掉了“雾都”的帽子。

中国自杀率是世界

平均自杀率的两倍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1年数据,全球每10万人中约有9.48人自杀。中国男性自杀率13/10万,女性自杀率14.8/10万,是全球唯一一个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国家。而中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2011年数据显示,中国的自杀率已达22.23/10万。日本也是“自杀大国”,自杀率在世界名列前茅,2010年该国有3.1万人通过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全球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是立陶宛和韩国,据2011年数据,这两国的自杀率高达31.7/10万。

我国“过度教育”现象严重

小麻雀教案篇8

田野里,一群小鸟正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枝也绿了。”

麻雀说:“不对,春雨是红色的。你们瞧,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春雨滴在杜鹃丛中,杜鹃花也红了。”

小黄莺说:“不对,不对,春雨是黄色的。你们看,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春雨落在蒲公英上,蒲公英花也黄了。”

春雨听了大家的争论,下得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

读完课文思考:

1、小鸟们在争论一个什么问题?

2、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吗?

课堂练习: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瞧( )争论( )

参考答案:看辩论

2、小白鸽、小燕子、麻雀、小黄莺分别说春雨是什么颜色的?

(1)小白鸽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燕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麻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黄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小白鸽说春雨是无色的。

(2)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

(3)麻雀说春雨是红色的。

小麻雀教案篇9

一、适合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以围绕文本解读展开,语言的使用应该为课堂服务。如果麻辣语的使用不着边际,就会成为一种脱离实际的作秀与油滑,成为教学目标达成的障碍。比如,《鲸》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以主持人的身份,讲了这样一个麻辣故事: “海洋鱼类旅行节”开始了,组织者规定只有鱼类才能参加。蓝鲸知道了,就第一个报名,可是众多鱼类都不同意。“难道就因为我长得庞大,你们有意见不成?”蓝鲸抗议。这时不同的鱼儿都陈述了自己的理由,最后蓝鲸只好乖乖地退出活动,并说了一句:“我不和你们玩了。”完后,我话锋一转:“同学们,如果你就是海洋里的小鱼儿,你会说些什么呢?你能从书本上找到答案吗?”于是,大家通过教师的引领,归纳出鲸用肺呼吸、属胎生、小鲸喝母乳等特征,所以它是哺乳动物,不属于鱼类。“哇,大家正是一群保护自己家族尊严的可爱的小鱼儿!”我在结课时又给学生一个麻辣的评价。这样,本课教学通过麻辣语的使用,一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二来也激励学生积极钻研的态度,起到了“麻辣味”的热身作用。

二、适时给出

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课堂的动态生成是教学的一种形态。麻辣语的使用要在学生注意分散时来个突然袭击,将学生的精神拉回来;或者在学生感觉疲劳、兴趣丧失时来个适时调侃,使学生大脑神经得以放松与调整。

记得在教学《琥珀》一文时,一只小麻雀突然从窗外飞了进来。这时我刚要让学生领悟琥珀生成的条件,就借机发挥:看来,麻雀也想来参加我们的讨论,想让自己存在几千年呐!同学们,你们说,它能达到目的吗——无意的干扰信息就这样成为教学的有利抓手,成为学生阅读文章的助推器。

笔者以为,麻辣语要适合时机,这个时机就是由学生的身心状态与课堂内的意外因素所构成,教师的灵活应变与瞬间表达在此时显得非常重要。

三、适量供应

一节语文课,麻辣语的使用要适可而止。一节课爆笑两三次,清醒一下,未尝不可,但如果整节课都笑声不断,就会像地道的重庆麻辣汤一样辣倒我们绍兴人,或者因为用久了后产生“抗药性”而失去效果,语文课堂就成为一种远离教学目的的调侃而显得低俗。作为一个施教者,我常在心中给自己一杆小秤,称足分量,让其发挥最佳效用。一般来说,像一些枯燥的说明文教学,笔者会较多地引入麻辣语;而一些本身就充满趣味性的课文,笔者则尽量不再画蛇添足。对比较死气沉沉的班级,我会尽量多用些麻辣语;而对那些上课学生坐不住的班级,我则尽量少用,以避免更加坐不住。

四、适度而止

笔者十分欣赏重庆火锅店的经营理念,店家能根据顾客的要求放辣味。课堂上学生的无意分心,教师放的麻辣味也要因人而异:对那些个性张扬的学生,麻辣度可设为A级:言者畅意,听者够刺激;普通学生,麻辣度为B级,麻辣稍减,浓淡适宜;平日内向的学生,麻辣度为C级,麻辣只要一丁点味道即可,以对方听后内心有所触动为准。例如,同样面对上课因麻雀而分心的学生,三个麻辣等级如下:

A级:(××好动,上课老是走神,站起来欲捉麻雀)“ ××,快合上嘴巴,当心麻雀的粪便。”(哄堂大笑,听者顿悟,注意力回到课堂。)

B级:(××好说话,“哇”的一声)“外面的世界好精彩,可是我却很无奈。××,你能理解老师的心吗?”(听者抱歉地露齿,心绪也拉回课堂。)

小麻雀教案篇10

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三、琢磨原文,"抠"出答案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 指驱使;“执策而临之”,策,指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考查学生语文阅读水平是评价学生语文成绩的有效方法,因此,语文试卷中少不了阅读题目,你一定想答好语文阅读题吧。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文章时你是不是马马虎虎,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就忙于动笔做题?今后一定要纠正啊!反复读几遍,感悟文章,做到读懂文章,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其次,阅读时要抓住关键词语,深刻理解词语的涵义。如:《9.麻雀》一段。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扑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通过抓重点词语,深刻体会这些表示动做的词汇,去模仿和自我体验,并反复阅读,我们不难体会出,猎狗的狡猾和凶猛,老麻雀的果断和勇敢。

第三、阅读时要抓住关键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是比喻句。形象地表现出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之快,像石头落地,说明果断、勇敢。“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是面对强敌的本能表现,每根羽毛都树起来,样子十分难看。“绝望地尖叫”描写了老麻雀面对强敌的弱小和无助,深刻体会出老麻雀宁愿牺牲自己,来保护小麻雀的伟大母爱。从而抓住了作者的主题思想。

小麻雀教案篇11

周末,吉蒂跟父母商量,要开车带我去沼泽地游玩,那儿是鸟儿的天堂。

开上布朗先生的越野车,吉蒂带着我一路前行。两小时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

将车停好,天哪,几乎全都是灰色的麻雀!吉蒂看着鸟群飞起落下,看得如痴如醉。她对我说:“你知道吗?小时候,曾有一只小麻雀飞到我的手臂上,我抚摸着它的羽毛,那感觉,就像抚摸着一只小精灵。”

看着吉蒂温暖的目光,我突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给她一个惊喜呢?这么想着,我说到附近走走。吉蒂再三嘱咐我:“千万不要靠沼泽太近,会有危险的。”

我答应着,径自朝着远处走去。找到一根长长的树枝,拿出几块口香糖嚼在嘴里。接着,我开始寻找目标。我想为吉蒂粘一只漂亮的鸟儿!可我一直走了很远,尽管青绿的苇林漫无边际,停留在上面的鸟儿却都是灰雀。看看表,我发现自己竟不知不觉间走了一个多小时。怕吉蒂等得着急,我只好吐出口香糖粘到树枝上,又找到两穗稻谷粘到上面。很快,便粘到了一只小麻雀。

当我兴冲冲地返回营地,惊讶地发现一辆警车缓缓地驶来。吉蒂远远地看到我,跑过来捶打着我说:“我找了你很久,到处都看不到你的身影!我吓坏了,不得不报警!”

警察看到我平安无恙,长吁一口气,让吉蒂和我在一个本子上签字。这时,一个警察突然看到我手里的麻雀,脸色顿时变了。吉蒂也大惊失色。警察当即扭住我的双手――外国警匪片中常见的一幕发生在我身上了。

我目瞪口呆。而另一个警察却迅速打开了录音笔:“在三号沼泽地,发现逮鸟犯一名,现场发现一只灰雀。”

我突然明白过来,大声辩解说这不过是一只普通的灰雀。吉蒂也过来,帮着我说话:“警官先生,这都是我的错,他不知道灰雀是受保护的。他是一个中国留学生!”

警察听到吉蒂的辩解,马上将我的背包全部倒了出来,又搜查了我们携带的所有物品,没有再发现灰雀之后,才狐疑地放开了我。一个警察开了罚单:罚款五百澳元(约合三千人民币)。

警察小心翼翼地将麻雀腿上的绳子解开,仔细检查过翅膀,又用手帕小心地擦掉上面黏着的一丝丝口香糖,将鸟儿放走了。另一个警察,则做着记录。

我木呆呆地看着他们做这一切,脑子里一片空白。警察又在沼泽地检查了半个多小时,知道我们再没有“不当”行为,便认认真真地警告我:在澳洲,任何一只鸟儿都是受保护的。你的行为将被警方记录在案。如果下次再犯,等待你的将是严厉的惩罚,有可能会是坐牢。

看着警车绝尘而去,我和吉蒂收拾东西回家。

布朗夫妇见我们脸色不好,一再追问,我讲出了事情的经过。布朗夫人坐到我身边,一脸严肃地说:“我认为警方的处置不太妥当。我要为你请律师,和警方打官司。罚款是正确的,但记录在案却严重了。要知道,你的行为不是故意的,而是无心之过。”

我有些困惑,如果我念完大学不留在澳洲工作,澳洲的记录对我来说又有什么影响?布朗先生更是挥着拳头大声说:“这是你来澳洲第一年,这个污点不应该有!”

吉蒂听了父母的意见,也劝我打官司:“一个人的名誉比什么都重要,不能就这么让警方记录在案。”

我想了整整一晚,想着也许官司赢了,会少罚点儿钱,记录不记录,对我来说是无所谓的。

就这样,布朗先生为我请了律师,我在18岁这年打起了官司。

令我怎么都没想到的是,我的官司竟然会引起媒体的关注。媒体不仅报道了这件事,还对警方的处罚提出质疑,而且,居然还有几十个人在法院门前游行,来抗议警方的“不当”行为。这令我欣喜若狂,仿佛看到了胜利在望。

小麻雀教案篇12

3.阅读过程的调控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要经历感知(看到文字,读出字音)──理解(把单词转化为意义)──反应(领会作者说的是什么)──综合(与实际联系的应用)四个阶段。这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往往不能一步到位,还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及时、不断地加以监控和调节。从而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并采取各种帮助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4.阅读结果的差异性。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块以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体大脑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因此可以说,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二、教学策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标准》语)因此,教师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1.引导批注阅读,从众心理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表现在阅读活动上就是人云亦云,不能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阅读。而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具有很强的阅读自。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不失为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以《麻雀》一文为例,我让学生对“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中的“落”作专题批注,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讲速度的“来得快而猛”;有说态度的“真勇敢、坚定、果断”;有论感情的“一心只爱孩子”;有谈心理的“心急如焚”;有评用词的“简炼、生动、形象”;有议人物的“真是个奋不顾身的好妈妈”;有提读法的“‘落’字要读得重而快”。通过批注阅读,学生既认识了老麻雀舍命救孩子的英勇形象,又对“落”字运用之精妙体会得入木三分。

2.强化“阅读反思”,阅读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强化“阅读反思”,在自我反思、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行为。

小麻雀教案篇13

打幻灯: 第一幅波提切利的《春》, 画面上到处洋溢着春天的诗情画意。 芳香袅袅的风吹拂着结满金色果实的橙子林和树木间的羊齿叶, 它们不断的颤动闪烁出光影; 郁金香、银蕾花、 水仙等鲜花, 犹如织在地上的刺绣, 遍地盛开。 第二幅,柯罗的《阵》,透明、 银灰色的画面, 在学生的眼里呈现出迷茫的状态, 似乎使他们听到阵风呼呼作响,感受到大自然丰富的生命, 活跃的脉搏, 在心灵上唤起健康与美的情绪。第三幅《梅杜萨之筏》强烈的明暗对比, 强烈的运动感和悲剧气氛, 令人触目惊心. 画面以昂扬的激情赞颂了人与命运抗争的救生意志, 揭示了波旁王朝的腐败和黑暗, 唤起学生对封建统治的憎恶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而当《蒙娜丽莎》出现在屏幕上时, 学生们仿佛沉浸在恍惚之中, 她那恬静的双眸以及脸上呈现出的谜一般的微笑, 分明感觉到画中的某种生命复活起来: 她那高贵、 纤细、美丽无比的手, 象牙雕刻般的手指中流动着红色的血液以及衣下流动着的曲线美, 充满了惊人的力量, 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感觉到了令入神往的韵律。 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 “凡是感受不到的东西, 对美感来说就不存在。 ”电化教学能使学生感受到色彩, 线条、 音响、光等信号, 产生立体感觉, 唤起丰富的表象, 从而让学生在美的领域里, 能鉴别出什么是自然美, 什么是社会美、 什么艺术美, 开阔了视野, 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审美素质。

二、捕捉事物特征 突破教学难点

美术教学中, 我们常常通过实物或对景写生等方法, 让学生捕捉事物的特征, 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这种直观性的教学方法会受到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同时学生受其特殊的心理, 生理特点的局限, 对周围的事物往往缺乏足够的注意力, 对那些需要进行描绘的事物, 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变化掌握不住, 更谈不上去抓住那些带有本质牲的东西。 而投影、录像(录音)却能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演示的事物、 现象、过程, 通过光色绚丽的画面, 欢快感人的乐曲,丰富的动感, 迅速、直观的再现于课堂,并对那些需要学生掌握, 平时用语言等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完整地表达的事动到态特征, 利用电教手段的特长予以显现、 强调、 留住和还原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可以同时用几个感官去接受, 去学习, 这样感知更充分、记忆更牢固,理解更清楚, 学得更实用、快捷、有趣。 为使学生充分感知, 获得丰富的比较鲜明, 稳定的表象,易理解掌握知识,开拓思维, 培养创造能力, 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例如, 在讲解水彩画湿画法时, 用湿画法表现雨景, 雾朦朦、 湿漉漉的景观等。虽然在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了表象。但他们对雨、 雾所致景物的朦胧之感缺乏真实的感受,(如对景写生、 观察会受时间等许多因素的制约)课前我绘制了一张风景投影片, 画面轮廓清晰, 色彩阴快(晴天), 当讲到雨、 雾所产生的自然景观时, 我出示一个喷雾器, 沿着投影片平行的方向, 喷出雾状的水珠, 似雾似雨从投影片上掠过, 此时屏幕上呈现出一幅朦胧美妙的雨中景色, 对学生来说这是新奇的, 别开生面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新奇的刺激更能引起注意。 同学们正是用这种新奇的观察方法去捕捉雨雾景观的特点, 并在脑中留下“真实”立体的表象,有的同学说: “我仿佛置身于雨景之中,周围的景物朦胧。 ”有的说“景物笼罩着一层湿气(雾气),景物轮廊起伏, 实中有虚, 虚中含实, 形体柔和很有变化——”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下, 他们很快地掌握了水彩湿画法表现雨、 雾景等的方法。

教教育心理研究指出学生一股是依靠形象、 色彩、 声音和触觉来思考的。 因此, 直观教学对学生是必须的教学, 不应该建筑在抽象的概念和词汇上, 而应建筑在学生能直接感受到的形象之上。在《线造型——麻雀》一颗课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先试画麻雀标本,通过写生启发学生观察分析麻雀的特点, 这时学生所画的麻雀是一种姿态的那么不同姿态麻雀特征又是忽样? 自然界中飞行的麻雀虽然姿态万千, 但要学生瞬间捕捉它的动态却很困难. 这时, 我播放了录像“麻雀百图” ,通过放慢、 定格、 扩大、 重映,引导学生观察对比、 揣摩分析, 帮助学生理解记住麻雀飞行时各种动态特征和运动轨迹, 领悟各个动作之问的变化与联系, 形成清晰的动态视觉表象。 接着我又借助录像进一步启发学生“麻雀飞行时身体和翅膀的基本形状有没有变化?有的麻雀飞行时为什么翅膀一大一小, 甚至只能看到一个翅膀?你还能想象出麻雀飞行时的其它姿态吗? ’录像的启发,老师的诱导,学生的脑中立刻呈现出许许多多的各种姿态的麻雀。通过观察学生了解到麻雀飞行时基本形态并没有变,出现一个翅朦的原因是前面的翅膀挡住了后面的翅膀。这时,麻雀正面飞行,侧面飞来,直立状,俯冲状一个个生动的形象不断涌现在同学们头脑中。 接着, 我又通过投影演示麻雀画法步骤, 把不同姿态的麻雀形体、 色彩逐一分解, 并渐次复合, 一边演示一边让学生口述作画步骤, 加深了印象.同学们很快池掌握了描绘各种麻雀的方法, 并根据自己的印象, 画出了一只只姿态各异的麻雀。 运用电教手段直观形象, 突出了教学重点, 突破了难点, 优化了教学过程

三、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造能力

电教手段的直观性在教学中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电教手段, 发挥电教手段的趣味性使学生在直观形象中, 趣味活动中获取知识, 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求知欲, 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 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求新求异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增强电教手段的趣味性,把它作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例如《平面构成》一课, 在备课时考虑到要上出新意, 吸引学生,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

趣昧投影。 为了使学生了解“构成”的含义, 我打开投影仪双手放在上面, 重叠、 交叉、 错叠后,屏幕上出观了一个马头、 老鹰,接着我拿出一些大、 小不一的硬币、 剪刀等实物, 拼出了一朵花, 一只蝴蝶, 同学们发出了啧啧赞叹声, 都想亲手试一试, 于是我让大家用身边的实物如尺子、铅笔、 橡皮……等用在桌子上拼一拼看看能“成”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到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有的同学三角尺和铅笔构成了一架飞机, 有的用几块形状、 大小不同的橡皮构成丁一个抽象人物……, 屏幕上一会儿呈现出一座房子, 一会儿又是汽车、 植物、动物。抽象的、 具象的无所不有,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学习兴趣倍增。 同学们通过实物理新组合, 了解了构成的含义, 当讲到“平面构成”时, 我又借助投影仪讲述平面构成的方法, 并用圆、方、三角形(硬纸板)经过剪切(分解)移位、构成, 并采用错叠、文叉、 重叠等方法构成丁各兵家或抽象的图案。分别用圆、方、三角形剪一下或两下, 居然有那么大的魔力“拼一拼”在屏幕上呈现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图案。好奇、 兴趣激起了大家学习的欲望, 他们来劲了, 创造欲象熊熊烈火又高又旺. 有的同学完成了一幅作品还要继续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趣味性, 创造性……

四、融合传统数学 优化教学手段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