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实用13篇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篇1

从设立开始,鲁迅文学奖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但颁奖之后在鲁迅故乡召开获奖作家作品研讨会尚属首次。11月10日,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研讨会在绍兴举行。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主持研讨会。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张健,中国作协副主席李存葆,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高洪波,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崎嵘、杨承志、李敬泽出席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部分评委和获奖作品责任编辑。

李冰在研讨会开始时谈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部长刘云山向本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大会发来贺信,内容丰富,含义深刻,除了祝贺和问候,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和广大文学工作者作出的积极贡献作了高度评价。李长春同志特别对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提出了五点殷切期望,他进一步阐明文化创作应当坚持的方向和方针,指出了文学创作应当反映的主体和主题;他提醒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他指出要坚持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善于把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知识信息与完美的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他号召作家们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潜心创作,精益求精,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争做德艺双馨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他鼓励文学界开展积极的文艺批评,形成有利于文化创新、有利于优秀作品竞相涌现的良好环境。这些内容对作家创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研讨会上,鲁迅文学奖各个门类的评委代表分别介绍了该门类作品的入围和评奖情况,获奖作家代表也畅谈了自己的获奖心得和文学创作感悟。针对“争议声中的鲁奖”,中篇小说评委雷达和诗歌评委郁葱都表示,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是正常的,这说明大家的思想比以前活跃了。同时文学本就是在争议声中发展的事业,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其中的优秀之作,作家获奖源于他们的实力和自信。文学翻译奖评委蓝仁哲则详细分析了翻译奖空缺的原因和对策,认为除了译者和出版界的自律、开展文学翻译批评和培育翻译人才之外,确立文学翻译的地位也十分重要。蓝仁哲反复强调,中国很多优秀作家都是外国文学作品的忠实读者,从外国文学翻译作品中受益良多。文学翻译与写作一样是创造性的工作,只是内涵有所不同。译者和作家都是文学工作者,能够区分高低的不是形式,而是作品或译著的质量。

题材丰富、全面、有代表性,写作风格多样、个性鲜明,注重思想精神内涵,这是不同门类评委们对获奖作品的共识。牛玉秋认为,此次获奖的短篇小说都具有积极向上、温暖和谐的思想倾向,从多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全面体现了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评奖既是针对作品,也是对作家创作的评判;既肯定了多年坚持创作并取得不小成就的作家,也发现、推出了新锐作家。散文杂文奖评委张洁用全面和求变来概括获奖作品的特色,他认为散文类获奖作品代表了当前散文创作的主要方式,而获奖杂文作品《病了的字母》“中药温补”的方式,则反映了杂文求变的尝试。报告文学奖评委李朝全介绍说,此次报告文学评奖不但评选了纪实性、新闻性强的作品,也非常重视从历史题材入手有新发现的作品,倡导“大报告文学”的概念。至于创作手法上,获奖作家大都采用第一手资料,注重彰显人物鲜明个性,作品富于语言特色。理论评论奖评委何向阳则称,此次理论评论奖获奖作品体现了知识分子对社会文化责任有所担当的精神气质,也体现了作者们务实的作风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在场性。

获得鲁迅文学奖,对于作家们来说是一件颇值得自豪的喜事,获奖作家们也都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心情。但获奖的光环并没有让作家们失去清醒,他们仍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当前的文学现状和自身的创作。散文杂文奖得主王宗仁在领奖时说,我18岁时当兵前往青藏线,亲身体验了军旅生活,也第一次体验到了什么是崇高。此时此刻,青藏高原的战友在注视着我。我从昆仑山来,也将回到昆仑山去,我将用手中的笔讲述更多的高原故事。在研讨会上,他表达了对当前浮华的社会和文学现状的思考,认为文学不能传递虚假,应该努力传达真实。作家方方坚定地表示,获奖是运气,作家持续的写作是靠实力、靠对文学的热爱和敬畏之心。自己的坚持不懈就因为想写属于自己的东西,以期能和读者产生共鸣。“如果一个读者对我说:‘你写的作品曾经感动了我’,我真的会觉得很幸福。”乔叶也谈到,能成为优秀作家是此生的梦想和努力方向,现在的读者都是火眼金睛、眼明心亮,而自己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更加优秀。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篇2

二、所设奖项

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诗歌奖

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文学理论、文学评论奖

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奖

三、推荐范围

1、根据《鲁迅文学奖评奖试行条例(修订稿)》,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推荐参评的作品均应为2004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公开发表的作品(单篇作品以首次发表的时间为准,书籍以版权页标明的第一次出版时间为准)。

2、鉴于评选工作的语言限制,凡是用少数民族文字创作的作品,要求以汉文译作参加评选。用少数民族文字创作的作品,可参加中国作协有关少数民族文学奖项的评奖。

3、中、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以单篇作品参评。诗歌、散文、杂文作品,以出版的诗集、散文集、杂文集参评。文学理论和文学评论著述,单篇作品和作品集,均可参评。

4、参评翻译奖的作品,文体不限,中译外、外译中均可。

四、推荐办法及时间

中国作协各团体会员单位、总政宣传部艺术局推荐本地区本部门作家的参评作品,各文学出版社、文学报刊社亦可推荐本报、刊、社的参评作品。各推荐单位推荐的篇目,每个奖项不要超过5部,超过者评奖办公室将依上报的作品顺序,选择前5位参评。

各推荐单位请以公函方式列出推荐作品名单、作者姓名、发表或出版的时间、发表或出版的报刊社。连同作品(每篇、部请备两份,参评翻译奖,还须附上原文复印件两份)寄送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请在邮件外部标明参评的类别,如“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等等。

本届推荐时间为2007年8月21―2007年9月21日,以邮件寄出地邮戳为准。

五、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地址

邮政编码:100013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25号 中国作家协会502室

电话:64221879 64489983 64489981

联系人:赵宁 王颖 岳雯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篇3

以茅盾奖为例,每次评选结果出炉,总会引起一轮争议。有评论认为,纵观既往得奖作家名单,确实有水平参差的问题,“难听点说,有的作家总体水平一般,得奖作品也不怎么样”,但与此同时,很多被认为早该得奖的优秀作家如余华、苏童(连续3次冲刺未果)等则迟迟未能获奖。

最“险”的一次莫如2012年,第八届茅盾奖终于颁给了两位早就该得奖的作家莫言和张炜,当年年底,莫言获诺贝尔奖。可以想见,假如莫言再度成为茅奖遗珠,却先获诺贝尔奖,茅盾奖情何以堪?而刚刚过去的2014年5月,曾自称“我的作品是黄连,拿不了茅盾文学奖”的阎连科获捷克卡夫卡文学奖。以后茅奖会不会颁给阎连科,也相当考验想象。

同样是今年5月,湖北省作协主席、作家方方炮轰参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的湖北诗人柳忠秧“诗写得很差”、在评委中“到处活动”的微博在公众中掀起了轩然大波。这不禁又让人想起了这些年各大文学奖评选机制所遭受的一系列诟病:2007年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评委雷达、李敬泽、何建明和洪治纲等人同时成为该届获奖者;2010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时任武汉市纪委书记的车延高获诗歌奖,其口语化写作被网友戏称为“羊羔体”―这一切,指向的都是文学奖幕后的制度缺陷及“潜规则”。

为此,著名美学家、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甚至建议“茅盾奖停办10年”。

“中国现在是一个谈奖色变的时代。”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魏心宏说,在他看来,国内的文学奖确实存在种种问题。首先一个最大的共同问题就是 “评选者的身份”问题―人们最关注的茅盾奖和鲁迅奖,主办单位都是中国作协。“作协是作家组织,怎么能评作家的东西,这不是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吗?”其次则是评选机制中各种不完善处。

平心而论,文学评奖一直是世界性难题,诺贝尔文学奖也常被批得体无完肤。最经典是1901年首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法国诗人苏利・普吕多姆,而不是尚在人世的列夫・托尔斯泰。1910年托翁逝世,不管瑞典皇家文学院如何为自己的立场辩护,“错失托尔斯泰”在世人眼中已成为诺奖无法抹去的“污点”。

然而,无论人们对诺奖的意识形态和审美倾向如何诟病,争议的都只是评选结果本身而不是评选的机制与过程。

要知道,中国本来就处于一个特殊的社会阶段:公信力缺失,人们对体制下的公平心存质疑。这个时候,一个奖项出现诸如“跑奖”,甚至涉及官僚问题,这些瑕疵足将其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打落深渊。 文学奖到底有没有意义?

中国到底需不需要文学奖?这个问题本身就很吊诡。或许改成“文学奖因何重要”就好回答多了。

关于一位作家是否应该努力获得文学奖的认可,争议颇多。很多人都对1964年这个故事印象深刻: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决定颁给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萨特,他竟拒绝受奖,在他看来,“荣誉是一些人给另一些人的”,他不认为谁有资格给他颁发奖项。然而,更多成为诺奖遗珠的作家却不具有萨特的自傲姿态,据说,生前已经拥有极高文学成就的约翰・厄普代克与诺曼・梅勒直至临死,还在为未获诺奖而郁郁寡欢。

按说,约翰・厄普代克的忧伤实在是不值得的。以后现代主义为首的文化哲学一直在试图打破工业时代后人类文化史上盛极一时的普同化的理性审美,以致近几十年西方文学理论正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和杂乱的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谁都无法找到一把可以代表全球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学审美标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结果不断引起争议就不足为奇了,有刻薄者甚至讥讽其“不过是瑞典文学院几位院士的一厢情愿”。

然而这些,恐怕都不应构成对“文学奖到底有没有意义”的质问。一个有分量的文学奖,不仅有反映文学的功能,更应同时具有批评、干预和引领文学的作用。也就是说,当一个国家有一个被世界认可和重视的文学奖,不仅代表其本土能够产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意味着其在审美正趋向多元化的世界文学发展史上有了自己的话语权。正如你对诺贝尔文学奖再嗤之以鼻,也无法否认一年一度的诺奖评选就是世界文坛最隆重的活动。有的中国人一生中从未看过一部诺奖作品,但这并不妨碍他关心:中国作家什么时候才能得诺奖!

那么,回到茅盾老先生逝世的年代,那时,除了诺奖外,从法国的龚古尔文学奖,到西班牙塞万提斯奖、捷克卡夫卡文学奖等,几乎每一个在世界文学史上叫得出名字的国家都在倾力打造属于本国、面向世界的文学奖项。典型莫如立国仅200多年的美国,没有人能否认普利策文学奖在全球的影响力。

而彼时,拥有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中国,除了一个全国优秀剧本奖(后更名为曹禺戏剧文学奖),竟没有一个拿得上台面的文学奖项。

据茅盾之子韦韬回忆,设立文学奖是父亲晚年最重视的两件事情之一。25万元搁现在当然算不上什么,在当时却是一笔巨款了。中国缺失文学奖固然是历史原因,遥想老先生瞑目前的心情,总不禁怅然。 作家命运与爆发效应

“像中国这样复杂的文学结构的大国,非常需要设立一些在国内乃至世界读者心中具有影响力的真正的璀璨大奖。”魏心宏说。

1982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初选小组由丁玲、艾青、冯至、冯牧等组成,获奖名单包括魏巍的《东方》、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二卷)、古华的《芙蓉镇》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这个当今无出其右的豪华评选阵营正式掀开了当代中国文学评奖的序幕。此后的1986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办鲁迅文学奖,1988年,庄重文文学奖成立,1992年,国家新闻出版署设立“国家图书奖”……如今,国内各大文学奖项已有遍地开花之势。

而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奖项当中,出版界最看重的是三个部级的大奖:茅盾文学奖、国家图书奖,以及由中央宣传部主办的五个一工程奖。在魏心宏看来,同样是部级奖项,这3个奖的侧重和特点是很不一样的。相较之下,五个一工程奖由把控,作品风格更偏向主旋律,会导致部分作品的市场认可度相对较弱;而国家图书奖和茅盾文学奖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多少起到了上述对文化的引领作用,由于国家图书奖更偏重于图书出版的质量,所以其中又以茅盾文学奖的文学意义最为典型。

如何衡量一个文学奖项的影响力?读者和市场反应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简单地说,从出版社的角度,文学奖如果足够牛逼,那么一个作家一旦得奖,他的书就会立即畅销,获得巨大的市场效应。以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奖为例,那段时间上海文艺出版社一直在加班,疯狂加印出版他的文集,半年以内,销售额达到2.5亿,每本书的销量都超过百万册。

这样的销量哪怕在诺奖评选历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了,据说诺奖评委会被这个巨大的效应惊得目瞪口呆,终于见识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威力。

茅盾文学奖固然无法与诺奖匹敌,但一个作家获得了茅盾奖,其作品销量也能迅速攀升,甚至达到10倍以上。比如麦家的《暗算》和《解密》,得奖前已经是畅销书了,销量在10万册以上,得奖后马上又上升了几十万册。与作品销量并驾齐驱攀升的还有作家的身价,这个时候电影公司来买剧本,价码就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魏心宏认为,文学奖之所以能在中国爆发出如许市场威力,除了奖项本身的质量和权威性等影响因素外,更是因为和人们旺盛的文化需求相比,目前中国的文化发展水平是相当不匹配的。“国家虽然提出文化大发展,其实精力还是集中在经济建设上,文化具体怎么发展,难听点说,心里没什么谱,大家只能探索,这个过程难免混乱,会出现一些泥沙俱下的作品,读者要自己从这些东西里面分辨出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相当不容易。” 文学奖不能承受之重

事实上,除了茅盾文学奖外,还有一个同样由中国作协主办的奖项,也对作家们极具吸引力,那就是鲁迅文学奖。

不过,相较茅盾奖,在出版社眼里,同为全国性奖项的鲁迅奖市场威力尚缺少一个明显的指标。这或跟两个奖项的定位差异有关。

文学奖如何形成自己的美学倾向,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但如果说鲁迅奖实质上是一个假伟人之名的奖项,依茅盾本人的遗愿创立的茅盾奖,是否有传承“茅盾传统”的动力?很多文学评论人士都认为是有的。茅盾曾说,他希望能以文学创作的形式把波澜壮阔的“现代史”宏观地描述出来,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也同意―就宏大叙事而言,现代作家“无出其右”。所以说,茅盾的文学创作是有其鲜明的叙述特征的,甚至被捷克汉学家普实克称为“史诗叙事”。而从多届茅盾奖得奖作品里,也能明显看出宏大叙事和现实主义的侧重,以及对历史题材的关注等。

可想而知,年轻作家能把握这种题材及达到相应厚度的不多。除了极少数人如毕飞宇、麦家,得茅奖的作家基本都超过50岁,至少积累了二三十年的写作经验和文学能量,这些能量一旦通过一个大奖的催化而爆发出来,威力自然惊人。

“相对而言,鲁迅奖的门槛没那么高。”魏心宏认为,虽然鲁奖对作品也有较高的品质要求,但题材形式更包容和多样,属于那些有潜质的中青年作家更有望冲刺的奖项。

故而,鲁迅奖的直接市场威力虽不如茅盾奖,但它对作家写作环境的改善力度也是巨大的。“在上世纪,一个作家如果得了茅奖或者鲁奖,可以直接改写命运,从业余作家成为专职作家,从小县城去到大城市,就这么简单。”广州市作协主席张欣表示,“现在虽然没有这么颠覆了,但其实也一样,一旦得奖,省里都会很重视,马上给你发奖金。”奖金是其次的,它象征的是一个作家在文学界声誉和地位的提升。

“我们每个月都会收到很多作者的投稿,一般后面都会附一大堆简历,其实都是没有价值的,但如果他得过鲁迅奖,只写这一句话就够了,何止用他的文章,以后还要向他约稿。”一位文学杂志主编坦承,不管有意或无意,鲁迅文学奖确实在文学界起到了培养中青年作家的重要作用。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篇4

目前,我国儿童文学出版事业日益升温,各出版社纷纷策划推出主打作家和系列丛书,为孩子们奉献最好的精神食粮。这批日趋活跃的中青年儿童文学作家大多毕业于鲁迅文学院第六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有评论认为:“培养推出儿童文学名家,整合建立一支年富力强的创作队伍,鲁院第六届高研班在推动我国儿童文学事业中功不可没,必将引发一场更大的儿童文学热潮。”

鲁迅文学院第六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举办的首届儿童文学作家班,53名学员以其在文学创作上孜孜以求的精神和德艺双馨的品格,被称为鲁迅文学院历届作家班中的“标杆班”。毕业一年来,高研班的班主任李东华、郭艳仍一如既往关注学员们的成长,她们通过博客、信函、电话、评论、研讨等方式继续对学员们培养扶持倾注心血,进一步激发了儿童文学作家们的创作热情。学员们毕业以来出版作品百余部,获得全国和省级奖励近40项。其中,三三、李学斌、韩青辰获第七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萧袤、汤素兰、张洁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刘东、于立极获第九届团中央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高凯、曾小春、汤素兰、李学斌、伍美珍、保冬妮、李志伟、余雷、李岫青等获冰心文学奖,张怀存、汤萍获《儿童文学》“2007全国十大魅力诗人”称号,刘东、于立极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刘东、于立极、伍美珍、保冬妮、葛竞、童喜喜等作品被评为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

与相比,儿童文学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各出版社均大打“儿童文学牌”,鲁院第六届高研班学员优秀作品成为争抢的焦点。如今,推出作家个人系列作品是出版行业的新亮点,学员们展现了强大的创作能力,一批儿童文学畅销书作家队伍正在初具雏形。其中,伍美珍由明天出版社推出“阳光姐姐小书房”系列六本和“我的可爱日记本”系列两本,浙江少儿社推出“魔女蓝小鱼”三本和“聪明妹妹笨哥哥”三本,广东新世纪出版社推出“花衣裳同人馆”两本。葛竞由接力出版社推出“猫眼小子包达达系列”六本。王勇英由明天出版社推出“淘气小子王小瞧”系列三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魔法小子朱皮皮”系列四本。童喜喜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幽默新幻想・嘭嘭嘭”系列四本,“幽默e校园・小鬼喜当家”系列六本。李志伟由北京少儿社推出“开心学校幽默童书”系列六本,中国社会出版社推出“糊涂大侦探”系列七本,外研社推出“小鲤鱼历险记”系列四本。汤萍由作家出版社推出“魔界”系列四本。星河由湖北少儿社推出“星河趣味数学故事”系列三本。张怀存由花城出版社推出“铅笔树绘本”六本。李岫青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长篇神话“仙界迷踪”系列三本。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篇5

两获“鲁奖” 好书使人有所得

历史沉浮,浩然向前。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纷繁复杂的中国近代史和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十几年来,他以非虚构写作方法,陆续推出“近代史系列”和“革命史系列”著作,目前已出版五部,共计数百万字。2001年,“革命史系列”《远东朝鲜战争》荣获第二届“鲁奖”报告文学奖。六年后,同一系列作品《长征》再得第四届“鲁奖”报告文学奖。第四届“鲁奖”评委会给出的颁奖词是:“王树增的《长征》,从宏观和历史的视角,真实地报告了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壮举。”而回溯写作初衷,王树增则平静讲道:“我将长征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竭力提取的是长征这一伟大行动所蕴涵和映射出的那一群人的不灭信念、坚定追求和永恒理想。”

独特的历史观造就别具一格的作品,《长征》同样如此。皑皑雪山、茫茫草地,是人们心中对长征的普遍认知,而在王树增笔下,这些通常意义上的“重点”内容在67万字的叙述里仅占不足两万字的篇幅。他将笔墨着重落在历史长河中微不足道的普通人上。在王树增眼里,长征不仅是身体上对困难的克服,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挑战。力求真实的表现历史,而且作者用心梳理着历史,在揭秘历史真实的同时,发掘极端战争条件下所形成的信仰和精神力量,并阐述这种精神力量对于当代的意义,而这种精神更深刻存在于队伍中每一个老少士兵甚至没有名字的战士身上。

“长征红军中那么多人,我找到的不及千分之一。有一些根本就是穷苦孩子,没有名字,只是跟着队伍走,有些在战役中负伤就留在当地生活。当我找到他们时,其实他们很平静,你必须打开他们心中的锁。我有办法,我是军人,我穿着军装。他们对一身军装的人有格外的感情。而且每次我推开老兵的房门前,都尽最大可能打听到当年长征时他的连长是谁。连长差不多是长征过程中他们接触到的最大职级的人,在征途上,连长就像他们的父兄、大哥一样,几十年后提起来仍旧让他们眼泪汪汪动容不已。如果你能在他面前准确地说出他连长的名字、后来的去向或牺牲后掩埋的地方,能讲出他们的队伍走过哪些地方、打过怎样的战役,他就会觉得眼前这个穿军装的更不一样,是真心想和他对话的。”情感的闸门一旦被打开,王树增和老兵便会双双被带回那段血雨腥风而又鲜活生动的岁月中,记忆是相互弥补的,王树增时常会根据自己查询的资料帮助老战士纠正他们的记忆偏差,但他仍旧一遍遍不辞辛苦地寻访、探望那些似乎被遗忘在历史深处的人们。

“我为什么还要采访他?我要知道他那颗心,这是猜不来的。他们给我很多教益,虽然我在书中不会明写,但认真的读者能够读出文字背后的感情。作为后辈,我对前辈始终充满敬意。如果没有他们的长征,哪有我们的今天,这不是套话,是真理。我们把长征这个历史事件,放在整个大历史的脉络当中,来吸取一点儿精神营养,来滋养一下自己的心灵,就足够了。我老想,能不能在这些走过那条路的普通士兵身上,挖取一点能够滋养我们今天心灵的东西,使我们更坚强、更快乐,或更自信。不要轻言失败,不要轻言放弃。往小了说是自己有这样一种阅读的收获,扩大到民族前途,是一种民族的自信心。”

文以载道,汇则兴邦。“写作《长征》的初衷很简单,是对当代世风心有忧虑,对民族未来感到忧患。原始动力就是这个。写长征史不需要我,长征与其说是一段战争史,不如说是一部精神史。长征作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事件,规模不算大,但为何至今受到各方关注,我想更多因为这一历史事件揭示出人类最伟大的精神:绝地逢生、背水一战、誓死不屈,最终取得胜利。这一人类伟大传奇的精神内涵实际上远远超出长征在军事、政治意义上的范畴。长征精神已经升华到不论时光怎样流逝,都能给世人启迪,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这本书出版8年之久,至今畅销。”

据王树增统计,红军士兵的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其中红二十五方面军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七八岁。当时红军领导阶层平均也不到30岁。在队伍里有大量十四五岁的小战士。“在长征中,红军大概每公里就倒下三四个人,但战士们的情绪是乐观的,人们能听到战士们快乐的歌声。红军从瑞金出发时有8万多人,走草地时出现分裂,走出腊子口剩下也就不足1万人,恰恰是在这1万人的引领下,数十年后经过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这体现了中国红军从指挥精英到士兵上上下下对生活的自信,恰恰是我们当代人缺乏的。”

这样的细节让王树增经常忍不住做一番比较,“然而现在的青年人,在遇到困难时,时常显得脆弱,缺少精神上的支柱。实际上《长征》是励志书。当代青年生活、精神压力也很大,如果一个有正直精神的年轻人,急切找寻一种精神支撑力量,我在此提供一种选择,读一读《长征》,把这种精神读懂。我非常欣慰很多年轻人读《长征》和‘革命史系列’的其他几本书。”

王树增并不希望做一个简单的类比,让今天的年轻人再经历一次那样的万般磨难,当代青年人要学的是一种面对生活挫折百折不挠,永远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当代青年对中国民族历史的解读还远远不够。一个民族把自己经历的悲伤的或者欢乐的往事当作珍宝一样捧在手里,把它作为照耀民族未来前进的一盏灯。我们的青年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环境之中,无论如何不能丢失信念和信仰。好书让读者有所得。每次逛书店时我都很害怕,常问自己:有什么理由再给书店增加一本书?我要求自己,没有为书店增加书的理由就不写,否则无非是在制造垃圾。我的才华、精力都有限,但我想读者能在我的著作中获取哪怕一点点,我也没有辜负读者的期待,恐怕这就是写作精神。”

呕心沥血 坚守非虚构文学

海风轻拂、风光宜人,距离韩国仁川前海一公里左右的月尾岛如今已是游人喜爱的游览休闲之地,王树增曾登临这尾小岛,感受半个多世纪前那场战争的弥漫硝烟;偏僻寂寞、旅途艰辛,王树增曾深入四川的中甸、金沙江畔的石鼓渡口,沿着红军的足迹寻觅那趟二万五千里征途的人事风物……“月尾岛是当年美国最高军事统帅麦克阿瑟将军登陆之地,是朝鲜战争转折点,我要写朝鲜战争就必须登上去实地感受;长征我虽然没有完整地走过,但是我走的里程恐怕不止一个长征,相关地点我都得去,要爬山涉水看一看,不仅看,还找相关人采访询问。非虚构类作品必须采访勘察,否则没法写。”

作为两届“鲁奖”获得者,王树增10余年来将非虚构类文学引入读者视野。其实早在他第一部非虚构战争史作品《1901年》发行时,出版社就无法定义它,它不像是报告文学,更不是纪实文学,最后只好称之为“长篇历史随笔”,王树增笑笑说道:“哪有那么厚的随笔?我愿意将自己的写作命名为西方意义上的‘非虚构文学’而不是本土所谓的‘报告文学’或‘纪实文学’,那种‘剪刀加浆糊’的‘报告文学’是不行的。”

多年来,王树增一直坚守于此,并旗帜鲜明地表述自己的主张:“非虚构类作品至少有两个特质,第一,它是在史料占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尊重历史真实,不允许虚构。这就要求我的写作苛刻到什么程度呢?每一个人物,哪怕这个人物在我书中只占一行字,也必须要有史料出处和历史档案支撑。因此我的书中对话不多,偶尔出现对话,都能查出相应的历史资料,而且它不是我采访来的,就是当事人本人白纸黑字的回忆录。第二个特质,非虚构类作品必须是文学。它和军事专家写的战史不一样,它一定是文学的表述。文学的表述包括三层意思,第一点想法,我在叙述历史的时候,必须关注人和人的命运,这个是文学基本的东西,所以我更多的是从人的角度、人的生存状态的角度来解读历史。第二层意思,必须有作家鲜明的、带个性的对历史的解读,绝不能人云亦云。你的解读越独特、越带个人色彩,作品越成功。第三个特质,它必须是美文,是文学性的叙述。”

从“革命史系列”首部作品《远东朝鲜战争》开始,王树增就树立“绝无虚构”的写作标准,他认为,非虚构作品之所以有特殊魅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真实性,是对历史事件的实事求是地描写,而为达到真实,作者写起来非常辛苦,他对此深有体会。

“我写《远东朝鲜战争》那时候,书商满大街都是,想省事地弄这个题材的话,剪刀加糨糊,三个月就能拼凑出来。但那时候我就想,我一定要写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东西,只要写好了就有读者,写不好什么都没有。那时候我在广州工作,宿舍外面是广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夜里霓虹灯一直亮着,我24小时地拉着窗帘。当时社会确实是比较浮躁,人们心中万般欲念什么都有,在这种环境中之下硬坐冷板凳,一坐就是几年,还是需要定力的。”

《长征》还是沿用《远东朝鲜战争》线性的叙述解构,但在选材上依然困难重重,“长征这个过程完整写下来,几百万字也写不完。”为写《长征》,王树增翻阅数千万字资料,积累二百多万字笔记,写作时参阅的长征地图几乎都被“时间”磨破。对于写作的艰辛,他坦诚相告,《长征》写到最后,“有时就忘了是星期几是早上还是晚上,有时疲劳到极致,甚至有时脑子一片空白”,“很艰苦,确实是用心在写。”

既已往之,不辞辛苦。王树增走遍各地寻访战场旧址、亲历者,进入档案馆翻阅难以计数的日记、电报、报纸。他一边走访,一边记录,每本书动笔之前,都会先形成以百万字计的笔记。的故事在《解放战争》中只叙述几百字,然而王树增为此进行了一个月的走访。对他而言,诸如此类的情形已是家常便饭。每一部书从着手准备到创作出版,都要耗掉他五年以上的精力。在他看来,非虚构类作品吸引读者的很大魅力是信息量,这些信息量是不掺杂水分的史实内容,具有力量。“我想读者能够从中获取点什么东西,与此有关。我不允许自己作品里出现‘心里想’这样的句式,因为‘想’是没有史料支撑的,如果我非要写一个人的思想,一定得查阅到他本人的日记,辅以旁人介绍或者史料印证。如此,我才敢进一步揣摩,但写起来也胆战心惊,毕竟我不知道自己判断是否准确。在国际文学界,非虚构类文学出现很多经典作品,但在当下中国不够繁荣,作品也不多。我想重要原因之一是这类优秀的作品产出慢,不符合现在人们速战速决、迫切看到成果的理念。”

鲁迅精神 责任感激励前行

“鲁迅先生燃烧自己照亮社会前进道路的‘孺子牛’精神,永远是我人生之路上的楷模。我一直得到优秀文学作品给予的精神恩惠,今天在继续享受这种恩惠的同时,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有责任继承鲁迅精神,对读者和社会有所奉献。”在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王树增言辞恳切地发表这番获奖感言。

“这段获奖词直到今天仍是我的心声。”星巴克里的灯光柔和挥洒,王树增眼神中却透着对前辈的敬虔之意。略一思考,他继续说道:“精神的滋养是前辈给的,我们都在受前辈的恩泽,从这点上讲我对当代中国否定民族传统和民族历史的思潮感到忧虑,因为精神是割不断的,这种传承令我至今受惠。由此我在获奖词中想表达读书对人的重要性,熟读经典终身受用。这种受用并非今天读经典明天就以此赚钱,而是通过经典改变人生的态度、人格和道德观念。你会比别人更豁达、宽容、坚强,也更幸福。我所说的‘责任’,是觉得自己作为作家必须奉献好作品,对书的评判标准永远是读者,作家必须赢得读者的尊重,我想我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好作家对于我来说是永远追求的彼岸。”

两次获得“鲁奖”,王树增都不清楚评选的过程。“不知现在‘鲁奖’评选流程怎样,当时评奖过程我都不了解,直到最后公布名单我才知道。记得第四届评奖后有评委给我打电话,大家是同行,彼此都认识,所以他在电话中开玩笑说:‘你这得奖的,还要我们请你吃饭。’然后哈哈一笑,我想这种评奖状态是正常的。”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篇6

我拜读了柳诗人的长短诗十余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的大作,不仅不讲平仄,而且不讲对仗,若说是打油诗,油水却嫌不足,因而只能徘徊于格律与打油之间,无以归类。其诗最大的特色,一言以蔽之,即赞美,不仅赞美权力与文化,还不忘赞美自己。如那首《四十自画》:“身心只许汉与唐,善使风骨著文章。出自楚泽擎天勇,醉爱太自动地狂!把酒纵横千万里,百无一用徒悲伤!人间或有真君子,世无孤品柳忠秧!”有人戏作:“笔力千钧追汉唐,建安风骨著文章。千古诗坛三星耀,李白杜甫柳忠秧!”方方说“此人诗写得差”,绝非虚辞。

纵观柳诗人的简历,不难判断,他的身份是诗人,骨子里却是商人。诗歌当是他的敲门砖和摇钱树。这与吾友木诗人相似。前些年,木诗人的谋生手段之一,即给政府机关及领导人写赞美诗,只要对方出价高,什么好话都可以往上写,阿谀奉承,奴颜婢膝,诗人心中却没有一丝愧疚,因为他本无政治是非,只是将诗歌当作商品,与猪肉白菜无异。而今他娶妻生子,丰衣足食,与旧日的营生一刀两断,竞转而变成了终日批评政府、嘲讽官员者,往昔的歌颂对象,如今则沦为批判对象,翻手为云覆手雨,他依然毫无愧疚。这样的心态,实在令人艳羡。

柳诗人与木诗人的写法,都可归入赞美诗之列,若论文学流派,该是“歌德派”。此歌德非指德国文豪,而是“歌功颂德”的简称。1979年,李剑撰文《歌德与“缺德”》,痛批伤痕文学,提出文艺工作者的任务应是“歌德”,歌颂党、人民、无产阶级与社会主义。“歌德派”之名正始于此。

事实上,自古以来,中国便不乏歌德派的文人,仿佛他们的膝盖天然弯曲,他们的头颅天然低垂,他们的喉咙天然甜蜜,除了歌颂,他们无话可说,除了赞美,无字可写。他们从不知批评为何物,“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他们无需意义,正如他们无需自由。尽管如此,我对歌德派还是充满疑虑:他们对权力者的歌颂完全发自肺腑吗,他们愿意相信所书写的肉麻颂词吗?

窃以为,歌德派的宗旨,不外利益二字。无论诗人还是其歌颂对象,都难逃利益的诱惑和纠结。诗人以歌德而谋利(批评则可能赔本,断送自由或脑袋),诗歌被摆上货架,待价而沽,如木诗人的赞美诗,以行数计,皆明码标价,从不打折。权力者则需被歌颂,好景太平歌舜尧,一来满足其虚荣心,二来宣传其丰功伟绩,三来装点门面,营造气氛,以“高列千峰宝炬森,端门方喜翠华临”的风光,遮掩“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凉。双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权力者以倡优视诗人,正如诗人以金主视权力者。在这笔冠冕堂皇的买卖当中,唯独诗歌蒙羞、受难。

歌德派根深叶茂,世代相传,绵延千年,不过,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歌德派是如此令人厌恶。倘依《圣经》的分法,将诗歌分作赞美诗和哀歌这两种,那么今世无疑是一个哀歌的时代。

歌德派与赞美诗,并非没有存在的理由。然而,在哀歌的时作赞美诗,正是一种无可原宥的罪过。歌德派不是为虎作伥,他们说谎的嘴巴,就是罪恶的虎口。

鲁迅能不能得鲁迅文学奖?

说罢柳忠秧,再来说鲁迅文学奖。

方方与柳忠秧之争,虽乌烟瘴气,却有一点十分明晰:他们都无比看重鲁迅文学奖的光环。柳诗人煞费苦心,运动跑票,企图获奖;已经获奖的方方,则竭力捍卫该奖的荣耀与纯洁。从对鲁迅文学奖的追逐与维护而言,这针锋相对、激战正酣的二人其实是同志,他们口中所唱,都是一曲忠诚的赞歌。

然而,争议仅仅在于柳诗人的诗歌么?这等作品,在遴选阶段,竟得全票,柳诗人运作有功,只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鲁迅文学奖的评选机制,如对评委的选择,难道没有问题?该奖本身,难道不是饱受质疑?

我感兴趣的问题在于:假如鲁迅先生活到今天,能否获得以其命名的文学奖呢?

鲁迅文学奖依体裁分作七种: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文学翻译。其中如中篇小说、报告文学,鲁迅平生并未涉猎;诗歌、文学理论评论、文学翻译,鲁迅皆有所成就,却非其所长(相对而言);他的强项,一是杂文,二是短篇小说。据规定,杂文作品,须以出版的杂文集参评,如此,问题就来了,鲁迅的杂文,现在未必能出版。因此,他要获得鲁迅文学奖,恐怕只能指望短篇小说。

鲁迅文学奖的评选标准共计三条,第三条“重视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对鲁迅而言应该不是问题。第二条“重视作品的艺术品位……尤其鼓励那些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则是鲁迅难以逾越的门槛,如今,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教科书编写者更是以祛除鲁迅的踪迹为己任,他们作为“人民群众”之代表,足以拒鲁迅于奖项之外。

至于第一条,要求“所选作品应有利于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接下来还有许多“有利于”,几乎每一项都将构成禁锢鲁迅魂灵之上的沉重锁链。随便说一点,鲁迅文学奖讲究“爱国”,鲁迅自然爱国,不过他之爱国,表现为批判、讽刺,他要做国家身上的牛虻;今人之爱国,表现为赞美,只举手,不摇头,只唱赞歌,不发恶声。也许,鲁迅作品连第一关都过不了,便遭否决。

哪怕侥幸越过了这些关隘,还有一道幽暗的深渊,即鲁迅文学奖的“指导思想”:不是这个主义,就是那个理论,不是这个方针,就是那个政策。这些玩意,固然虚幻,却是无形杀,杀人不见血,一击便致命。纵然以那三条评选标准,无法否决鲁迅的短篇小说,“指导思想”一出,鲁迅必被淘汰。

好在鲁迅早已觉醒,当年听闻有人提名他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即致信台静农表示拒绝,其心也悲,其言也哀:“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字,一无可观了……”(1927年9月25日)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篇7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公布出来时,在2010年的深秋引起了人们不小的轰动。这时,一本刊物一种文学现象也进人人们关注的视野,那就是《小说选刊》及其引领的文学思潮。《小说选刊》的读者看到获奖名单,更是增加了对这本刊物的信任和喜爱,因为本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的五篇获奖作品,《小说选刊》全部在第一时间予以选载推介。命奖率达到百分之百。这本中国作家协会主办、创刊于1980年、由茅盾先生亲笔题写刊名的纯文学小说类选刊,已走过了三十年的风风雨雨,与中国当代小说共同成长,是新时期以来小说创作文学性与思想性的标杆,是一块名符其实的展示中国当代小说创作最高成就的文学高地。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给予获奖作家王十月的授奖词这样写道:“作为一位从工人中走出来的作家,王十月对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中不同身份的人们的复杂境遇有着深切的体会和理解……”王十月的写作题材长期关注于农民工,写他们在城市里的生活,透视其充满忧郁乡愁的心灵世界。他的创作取材与成长与《小说选刊》有着密切的关系。时光倒退到2006年的一月,这一年第一期的《小说选刊》忽然变得让人“不认识”了:一个身上布满石灰污垢的粉刷工人,正大嚼馒头的他对着镜头绽开笑容,生活的艰辛和他脸上洋溢的快乐和满足,感染了所有的人。与此同时,由《小说选刊》喊出的“底层文学”震撼了文坛。杜卫东主编发出这样的呼唤:“爱与真诚才是小说之魂。”令人感动,回响久远。《小说选刊》作为“底层文学”的旗帜和先锋。首倡草根精神,是文学对新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关注,是深切悲悯情怀的体现,是人类基本良知和情感的记录……“一个馒头引发的传统”就这样被毫不动摇地保存了下来。五年多来,《小说选刊》坚持每期封面刊登一幅展示当代人生活瞬间的摄影作品,与刊物内文充满现实精神、人文情怀的小说作品一起,凝固成微小又壮观、真实而感人的“生存状态系列”。

《小说选刊》的人文情怀不止是在虚构形式的文学作品中。读者们最钟爱的栏目是“说话”,虽然只有两三页纸,几封信件对答,却令读者感到了零距离的温暖。这是一条连接选刊人与广大读者的“热线”和情感纽带,主编杜卫东本着尊重每一位读者的热忱态度,认真阅读每一封读者来信,不放过一条意见或建议。杜主编还是著名的“心太软”,读小说到动情之处常常落泪的他。面对读者更是“心软”。他坚持兑现“零风险订阅”的承诺,更不止一次地向生活艰难的读者赠刊,还资助了二十二名四川震区的孩子,向一千名在读文学博士及边防哨所赠刊,等等。

也许,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在文学刊物普遍下滑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刊》五年来却成功实现百分之二十左右的高速增长。为什么《小说选刊》成为“农家书屋”热门配送刊物,并成为全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中的唯一一本文学期刊。显而易见,《小说选刊》,这本记录着世间万象、生活五味的刊物,这片宾诚美丽的小说高地,已日益成为现代人温暖的情感巢穴与心灵的故乡。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篇8

马文甲,男,1982年出生于沈阳。现为中国雕塑院青年雕塑家创作中心雕塑家、北京大学视觉艺术研究中心《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中国雕塑年度专题负责人。曾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其作品曾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第二届中国雕塑大展及第五届北京双年展等,并多次获奖。诸多作品被中国美术馆、郑州美术馆收藏、北京大学等机构及私人收藏。

袁佳,女,1983年出生于沈阳,200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本科毕业作品《吉祥三宝》获学术奖,为鲁迅美术学院收藏;研究生毕业作品《带着鸭子逃跑的桌子》获优秀奖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其作品曾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第一届中国雕塑大展、及第五届北京双年展等,并多次获奖。

好久没有提笔写东西,不是不擅长,而是习惯了以视觉形象的方式诉说之后久而久之便对文字失去了信心。提笔忘字,平仄不达,阅读也似乎成为了工作。不单如此,甚至有时说话都会等不及别人理解就急言相继,后面的词汇常常越过前面的语句蹦将出来,弄得我在人前好不羞涩。为什么会这样?难道艺术也会有副作用?艺术有毒?

作为中国美术院校培养出来的“产品”,自己虽常常抱怨和反省,但细细想来自己身上所呈现出的创作特征已经基本成为国内艺术创作的文化共识。就是所谓的“注重技术,讲求基本功的扎实”。而今在艺术的不断发展中为了将艺术挤上文化创造和社会批判角色的高台而极左地强调“观念和价值”。将艺术表现和表达的“修真”看作是一种“机械性的糙活儿”。这样一来比较麻烦的是艺术将失去语汇,进入到一种全面杂交的状态。艺术的“说明书”时代已经开始,任何作品必须通过理性的文字转译才会成为一个完整的表述系统。那么随着“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古老号召已经褪色的同时,我不禁在想我们“怎样才能不去艺术”?或者说不为艺术的概念去纠结。艺术的概念拓展和辩驳无法满足我个人对于艺术的幻想,也无法承担我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那么艺术的这种现状是否仍是人们已经失去梦想去追求功利和身份的超脱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病端的复制呢?

我想,任何对于艺术的集体要求都是一种价值和道德的绑架。随着人类心智的深化,每个人都需要艺术对于自己的精力和经验有所交代,将其抛入到艺术史的长河中去牺牲艺术家自我选择性的自由显然是不明智的。不仅如此,每一种新的变化都是一种大胆的实验,而实验大都以失败告终,留下的是精神的价值和美谈。那么所谓的艺术学科基础和艺术的学术实际上就是对于艺术“表现和处理经验”的研究和总结,那么这怎能以所谓的“技术”而一言蔽之?亲自动手造型的“修行”且没有到头儿,而准确到位地将自我的感受和思考全盘托出是一种需要操练的架势。这种架势会成为根本的人类智慧表现的独一无二的方式。那就是艺术。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篇9

王 蒙简历:河北人,生于1934年。曾任文化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长篇小说作品《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著作,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是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并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著名作家。现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2002年至今,任中国海洋大学顾问、教授、文学院院长等职。

莫 言(本名管谟业)简历:山东人,生于1955年。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代表作品有《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酒国》等。曾荣获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二届红楼梦奖、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曾获2005年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等国际文学大奖。2012年10月11日,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了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

实简历:陕西人,生于1942年。历任毛西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及党委副书记、西安市郊区文化馆副馆长、西安市灞桥区文化局副局长,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党组成员。成名作:《白鹿原》,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另有《创作感受谈》《实小说自选集》《实文集》、散文集《告别白鸽》等著作。1997年,荣获茅盾文学奖、其中《白鹿原》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书”等系列、已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

贾平凹简历:陕西人,生于1952年。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曾荣获全国文学大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五年度杰出作家”等奖项;散文《月迹》荣获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1978年,《满月儿》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4年,《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7年,《浮躁》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1989年,《爱的踪迹》获第一届全国优秀散文(集)奖;1997年,《废都》获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2003年,获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2005年,《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2005年,获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五年度杰出作家奖;2006年,《秦腔》获“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2008年,《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06年4月,获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第四届年度杰出作家奖;2011年《古炉》,获施耐庵文学奖。

白 描(原名白志刚)简历:陕西人,生于195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陕西省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现为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出版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以及散文随笔等,另有影视作品等多部专著,共计200余万字。

尹汉胤简历:江苏人,满族,生于1954年。毕业于江西师大中文系。现为江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南昌人文书画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天山的性格》《泸溪的明天》《水样的心灵》《心驰草原》等著作,著有评论集《诙谐幽默 百态人生》《在河流与森林中感悟》《铸泥天真 紫色诗情》《惠彪的水墨世界》等,编撰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建国五十年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等。电视剧本《划板少年》(与人合作)被改编成电影,获华表奖、铜牛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晓 雪(原名杨文翰)简历:云南人,白族,生于193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历任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云南省文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第五届全委会委员、第六届名誉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少数民族文学分会会长,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著有诗论集《生活的牧歌――论艾青的诗》《浅谈集》《新诗的春天》《诗的美学》《面向新时代》《诗美断想》《诗美的采撷》,著有诗集《祖国的春天》《采花节》《晓雪诗选》《晓雪爱情诗选》《爱》《绿叶之歌》散文集《雪与雕梅》《无味之昧》《苍山洱海》《晓雪序跋选》等20余部。《晓雪诗选》曾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奖、意大利第二十二届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长诗《大黑天神》获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黄 尧简历:云南人,生于194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历任云南作家协会副主席、云南文学院院长,现任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影视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文采声像公司副总编辑。著有长篇小说《女山》《无序》《牛头图腾》,中短篇小说集《荒火》《死湾》,报告文学集《辉煌的青春》(合集),儿童文学专著《狩猎・勇敢者人格》、专著《生命的原义》,长篇散文《云烟渺渺》《山鬼留言》《衣我者》等。报告文学《生命的近似值》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长篇报告文学《世纪木鼓》获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电视剧本《老师》《月落女儿湖》和《寻呼妈妈》分获1996、1997、1998年飞天奖,《荒火》获《十月》文学奖等奖项。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篇10

严格遵守章程,顺利召开中国作协七届二次主席团会和七届二次全委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部长刘云山同志对会议十分关心,会前对做好作协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会议回顾总结了2006年中国作协的主要工作,提出了2007年中国作协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重点工作。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议事规则(试行)》。全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国作家协会2007年工作要点》。这次主席团会和全委会是第七次全国作代会后研究中国作协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内容丰富,讨论深入,会风务实,气氛和谐,完成了既定任务,达到了预期目的。

坚持以青年作家为工作重点,成功召开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中国作协把培养引导青年作家作为工作重点,采取切实措施,加强青年作家队伍建设。为加强与各方面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的联系和沟通,中国作协于4月在鲁迅文学院召开了“80后”青年作家座谈会,全国27位比较有影响的“80后”青年作家参加座谈,并到中国作协机关参观座谈。中国作协与于11月联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作家代表出席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部长刘云山同志出席会议。李长春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致开幕词,书记处第一书记致祝词,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作了题为《新世纪中国文学的青春远航》的报告。会议期间,与会青年作家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总书记在第八次全国文代会、第七次全国作代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了李长春同志在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紧密联系实际,总结交流了创作经验,分析和探讨了新形势下加强青年作家队伍建设、促进文学大发展大繁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如何更好地促进青年作家创作繁荣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次全国青创会开得很成功,青年作家对会议反响热烈,对文学未来充满信心。

继承革命文艺传统,圆满举行纪念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5周年座谈会。中国作协、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作协于5月联合在延安召开了“坚持‘三贴近’,讴歌新时代”暨纪念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5周年座谈会。60余名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出席会议。中央领导同志对会议十分重视和关心,李长春同志致信祝贺,刘云山同志请中国作协转达他对与会作家的问候和希望。金炳华在会上作了题为《坚持“三贴近”,讴歌新时代》的讲话,总结了近几年来作家坚持“三贴近”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中国作协进一步组织作家“三贴近”、繁荣文学创作的思路和措施。与会作家重温了同志、邓小平同志、同志关于文学艺术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了总书记在第八次全国文代会、第七次全国作代会上的重要讲话。结合各自的创作经历,总结交流了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繁荣文学创作的经验和体会,并围绕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坚持“三贴近”进行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坚持科学健康说理,积极开展文学评论和研讨活动。中国作协坚持正确导向,切实加强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工作,召开了一系列座谈会和作品研讨会。组织召开了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机器》《东方哈达》《雄关漫道》《超越攻击》《青藏大铁路》《旗袍》《站在世界屋脊的将军》《杨业功之歌》等作品研讨会。与文艺局联合召开了儿童文学创作座谈会。与有关省市党委宣传部和团体会员联合组织了对具代表性文学作品、作家和创作现象的研讨,以引导文学创作。如《花非花――蒋蓉传》《曹妃甸》《十一级台阶》等作品研讨会以及农村题材长篇小说研讨会等。与有关研究机构合作,对当代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积极开展文学信息的收集反馈工作。进一步加强了文学评选工作。中国作协有关部门、各专门委员会和所属报刊坚持面向全国文学界和基层读者,积极做好文学作品评选工作,把握正确导向,向读者推荐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较好地完成了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和第七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奖颁奖工作。中国作协严格按照评奖条例组织评奖活动,较好地完成了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和第七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奖工作。在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评奖中,共有32位作家、诗人、理论评论家和文学翻译家获得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和外国文学翻译等7个门类奖项。鲁迅文学奖颁奖活动于10月在绍兴举行,刘云山同志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同志致信祝贺。颁奖期间,还举办了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展览。在第七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评奖中,共有13部(篇)作品获得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童话、诗歌、散文、纪实文学、科学文艺等7个门类奖项。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颁奖活动于12月在北京举行,刘云山同志致信祝贺。颁奖期间,召开了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创作座谈会。

着眼于加强作家队伍建设,举办了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和人口较少民族作家研讨班。中国作协在鲁迅文学院举办了第六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儿童文学作家班)和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青年作家班)。来自35个团体会员单位的53名中青年儿童文学作家、理论评论家参加了第六届高研班。第七届高研班是历届高研班学员平均年龄最小的一届,53名学员中,40岁以下的有44名,其中14人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两期高研班的课程密切联系当前形势,联系创作实际,注意学员特点,注重创作导向,注重课程质量,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两期高研班学员学习热情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强。为丰富教学内容,活跃学术研讨气氛,鲁迅文学院组织第六届高研班学员参加了“儿童文学创作座谈会”,并举办了儿童文学专题论坛;组织第七届高研班学员参加了全国青创会,并举办了青年文学专题论坛。为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作家的培养,中国作协所属《民族文学》杂志和国家民委所属《民族团结》杂志于5月在北京共同举办了“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作家研讨班”,35个少数民族的42位作家参加了学习研讨。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了少数民族作家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和民族宗教政策的自觉性,增强了潜心创作、不断创新的自觉性。

坚持在实践中完善,较好地完成了2007年重点作品创作扶持工程。根据《中国作协扶持重点作品创作暂行条例》,较好地完成了2007年重点作品创作扶持篇目的申报及论证审定工作。第四批重点作品申报工作历时三个月,共收到37个团体会员单位和中直系统推荐的257个申报选题。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工程办公室对申报项目进行了归类整理,尔后提交项目论证委员会进行评估,确定重点作品推荐名单。经书记处慎重研究,共有120个创作选题被列为2007年重点扶持的对象。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作协特别注意对改革开放题材创作的扶持,2007年重点扶持篇目中就有22个反映改革开放的选题。自2004年实施重点作品扶持工程以来,中国作协共确定了286个重点扶持项目。在被扶持的项目中已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仅入围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就有10部。

坚持重点倾斜,召开了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座谈会。这次会议于9月在乌鲁木齐召开。来自全国12个少数民族聚集省、区的作协负责人出席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等领导会见了与会同志。座谈会期间,与会同志深入学习了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和在第八次全国文代会、第七次全国作代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回顾了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工作,交流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的经验,并对进一步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进行了深入讨论。座谈会上,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对进一步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大力扶持翻译工作提出了具体措施。为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工作,民族文学杂志社和延边作家协会于9月共同举办了少数民族文学翻译笔会,有7个少数民族的翻译家和作家参加。此外,中国作协还继续力所能及地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和西部地区作协的工作,在组织文学活动、培养文学新人、报刊杂志宣传等方面实行了一定程度的倾斜。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篇11

记者:获得本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以后,你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车延高:感觉很珍惜,是对我多年业余创作的肯定。这个奖不光是对我,它也是对公务员队伍当中那些业余爱好文学、坚持文学创作、向往文学、支持文学、关心文学的人的一种肯定。

记者:你如何看待公众近期对于你的关注?

车延高:我只是投到水里的一块石头,大家关注的是诗歌,赞扬我的或者批评我的,其实都是为诗歌如何发展而忧思。

记者:你怎么评价你的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向往温暖》?

车延高:这部诗集是从我已经发表的490多首诗歌中精选出来的,共117首,作品应该交由读者去评判,我的义务是听取大家的意见,但我确实是用心熬血去写的。

记者:做一位能在文学史上有所贡献的诗人,你认为最应具备哪些要项?

车延高:李白、杜甫、鲁迅、徐志摩、巴金、艾青、冰心等都是在文学史上有贡献的大师,他们身上具备的带有共性的品格和要项就是标准。

记者:在你看来,你是已经达到了这个标准,还是有一些距离?

车延高:我只是一名业余作者,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当好学生,向所有优秀作家学习。

记者:你认为,你这次能够荣膺鲁迅文学奖,占最大比重的因素是什么?

车延高:我认为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一是,我适逢了一个好的时代,好的社会环境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二是,中国新诗已经走了近百年的路,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创作,我确实占了很大便宜。另外,这次评奖是以三年内出版的一本诗集参评,近三年的作品要占三分之二,这样就把一批优秀的诗人挡住了,从这个角度讲,我也占了便宜。

在诗歌创作上,我还处在学习和探索的阶段,就我的作品而言,我是力求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百姓,让作品和读者产生共鸣。在创作中力求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注意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我是有意识把《徐帆》写成这样的”

记者:对于目前网络热议的“羊羔体”及所谓你的代表作《徐帆》、《刘亦菲》,有人评价,太随意、太口水化了。你是怎么看的呢?

车延高:《徐帆》不是我获奖诗集里的作品,是今年9月我为《大武汉》杂志写的组诗《让荧屏漂亮的武汉女人》中的一首,我还写了《谢芳》、《刘亦菲》。这里面有一个误会。《徐帆》这首诗原本37行,由于微博字数的限制,网友贴出来后只显示了前8行。

对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有争议,我认为是大家对诗歌的关注,是件好事,大家对我的批评是希望作品写得更好。

记者:在《徐帆》这首诗中,你将你的写作方法称之为“零度情感表达”,就是说这么写,是你故意为之的?

车延高:对,我写《徐帆》,很多话都是带着诙谐和幽默的笔调去写的,这种写法我觉得有它的特点,就是力求避免和我的诗歌与一贯的写法重复。我是有意识要把它写成这样的。

我写《徐帆》的时候,我完全用的是最普通的一些语言,但是我肯定是有技巧的,我有意识地把它写得让老百姓感觉:你的语言敢这么用!有时候是需要用一种大胆的方式去写诗歌的。

记者:现在许多网友套用“羊羔体”仿写你的诗歌,你会不开心吗?

车延高:没有什么恶意,这是挺有趣的事,也契合了网络文化的特征。

“获鲁迅文学奖和

我的身份没有关系”

记者:你怎么看待你的官员身份在此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中扮演的角色?你的职位对于你的获奖,有帮助吗?对有些网友指责是权名交易等诸如此类的猫腻猜想,你是怎么看的?

车延高: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业余创作者,参与鲁迅文学奖评奖,符合条件的都可以申报,和我的工作身份没有任何关系。大家可能是看到社会中存在着金钱和权力交易的问题,就怀疑评奖过程也有内幕。但我是按规定程序申报的,然后由评委去认定。

记者:这次鲁迅文学奖评委会给予你的获奖评语是,“难得一个坚硬的市纪委书记有如此柔软的诗心”,你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个评价的?

车延高:我觉得评委这么说有他们的道理。让官员有一点诗意情怀不是个坏事,它有利于灵魂的净化,也可以使我们处理问题时,从人性化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更加注意自己的工作方式。

记者:在你的诗集《向往温暖》中,你介绍自己时点了纪委书记身份吗?

车延高:我历来都是回避我纪委书记的身份的,《向往温暖》中我也没有写自己的身份。暴露我的身份后,别人就不愿意看我的作品,觉得我是个官员,写不出东西来,这影响我作品的阅读率,我不愿意。

“官员与文学并不是矛盾体”

记者:一面是理性的官员,一面是激情的诗人,这本来就是件很分裂的事,在文学理想与官场逻辑中,你矛盾过吗?

车延高:其实官员与文学并不是矛盾体,两者是可以有机融合、相得益彰的。古今中外,官员热爱文化、写诗著文非常普遍。官员热爱文学,向往文学,投身业余文学创作是好事。

文学创作应该有更多层面的人介入,才能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更真实地反映生活。我认为有更多的公务人员加入文学创作的行列,这比边缘、冷漠、远离文化要好。

记者:工作与写作的矛盾,你自己处理得怎么样?

车延高:我的工作和写作不矛盾,因为我的写作都是用的业余时间。

记者:在平时,你是如何处理工作与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让两者保持比较好的平衡的?

车延高:工作时,我是老老实实做事的公务人员。创作时,我是背着灵感行走的“独行侠”。这里面要把握的根本问题就是不要让业余创作影响本职工作,所以我的创作时间放在早晨5:30到7:40这个时段。

记者:在获得鲁迅文学奖以后,你的生活有一些改变吗?

车延高:获奖后出现的情况我没有预料到,对我的心理承受力是一种考验和锻炼,在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中,要学会多视角地去对待问题。

记者:在面对外界的非议时,你感受到压力了吗?

车延高:说没有压力肯定是假话,我是一名公务员,各种质疑和猜测,突然占据了媒体的版面,我又不能逐一去解释。但是遇到了就要正视它。要允许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说话,相信时间的沉淀作用。

记者:来自前辈的批评、认可与来自晚辈的批评、认可,你的内心更在乎哪种?

车延高:中国的成语最能说明这个问题,承前启后和继往开来都是讲的连接性,没有前浪也就没有后浪。来自前辈的或是晚辈的批评、认可我都应该正视。

记者:你的同事或朋友,对你从事文学创作是怎么评价的?你收到过一些反馈吗?你看重周围人对你的评价吗?

车延高:诗歌的受众面小,身边的同志一般不太过问。一些对文学比较爱好的同志,会主动找我要诗集,我由此感觉到,诗歌还是有生命力的。

记者:你认为你性格中的哪些特质,是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契合的?

车延高:我性格中的特质就是面临新事物总有一种热情,喜欢去探究和思考。我认为由热爱而生成的执著,实际上内含着一种情感,它与诗歌的艺术表达是相通的。

“我确实是热爱文学”

记者:是什么机缘让你从1977年就开始从事诗歌创作的?那会儿你还在青海的军营里服役。

车延高:我的一个战友写新闻报道,对我进入文学创作是一个启蒙,从1977年到1979年,我写了四十多篇诗歌和散文,后来在《青海日报》上发表了第一组短诗,从此,我步入了业余创作。其间写过散文、报告文学、杂文和电视专题片,也获过不少奖。从2005年起,我的诗歌创作进入了爆发期,发表作品470多首。

记者:你写诗的灵感一般从何而来?你已经出了《日子就是江山》、《把黎明惊醒》、《向往温暖》这三本诗集,你进行诗歌创作的动力来自哪里?

车延高: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青少年时代的记忆和今天的生活积累给了我双重叠加的素材,一大批优秀诗人的写作经验和我对诗歌的热爱是我创作的不竭动力。

记者:在诗歌界,你崇拜过哪些人?

车延高:李白、杜甫。他们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我喜欢李白的豪迈和狂傲不羁,“仰天大笑出门去”,“为君捶碎黄鹤楼”是一种大义和胸怀;我也喜欢杜甫的执著和腹内行船,“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一种气度和学养。

记者:进入诗坛以来,你遇到过哪些让你至今印象深刻的问题?

车延高:我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大块的创作时间。

记者:在文学创作上,你输入的管道是怎样的?

车延高:我向大脑输入知识的管道就是读书,我一般都从9点多看书看到11点半才睡觉。

记者:在文学创作领域,你觉得你自己身上最大的天赋是什么?

车延高:如果说有天赋,那就是勤奋。

记者:在文学创作方面,你在未来有什么计划?

车延高:坚持业余创作,力求把诗歌写得更好,同时尝试其他文学体裁的创作。

记者:你在青年时代想成为的人,跟现在有区别吗?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篇12

1981年~1988年,无锡书画院专职画师、副院长。

1989年,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曾任系主任。

现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委员。

主要展览年表及获奖

1979年~2003年全国版画展(六届—十六届)

1983全国第八届版画展,获优秀作品奖

1989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银奖

1990全国第三届藏书票展,获荣誉奖

陈向兰 杨春华书画展深圳艺术中心

中国女流画家杨春华作品展日本藤尺画廊

捷克斯洛伐克藏书票国际展

1991巴黎国际小版画三年展

台湾第五届国际版画双年展台北

91现代中国画代表作家展韩国经济新闻社

纪念鲁迅先生110周岁—中国新兴版画60年回顾展中国美术馆

1992当代中国水墨画大展荣宝斋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

江苏、香港版画联展

扬子江画派特别展、韩中真景山水画特别展韩国经济新闻社

三峡游—当代中国画家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中国新文人画展南京

1992中国画邀请展河北美术出版社

1993意大利埃比拉国际版画双年展

中国藏书票·全国邀请展,获金奖深圳

93中国水印版画邀请展北京荣宝斋

中国新文人画展福州

1994全国第五届藏书票展,获一等奖

大陆青年画展台北福华沙龙

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94’中国艺术博览会广州

中国画家作品展深圳美术馆

中国水印木刻断面展韩国

全国第二届教师优秀作品展汇

江苏省版画展,获优秀作品奖

中韩美术交流展

1995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中国女美术家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全国第九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

95中国日本现代水墨画交流展中国美术馆

中国现代水墨画大潮流展韩国汉城美术馆

金陵八人作品展北京中国画研究院

中国著名版画家邀请展吉隆坡

江苏省女画家作品展

江苏画刊二十年展南京博物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颁发中国画学术精诚奖

中国新文人画展 上海

江苏省版画展,获优秀作品奖

1996中国画交流展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

96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中国新文人画展杭州

1997江苏画刊97中国画提名展—杨春华作品展

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展新加坡

金陵六家人物画展南京博物院

全国中青年画家中国画展广州美术馆

全国首届中国画邀请展中国美术馆

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获优秀作品奖

97中国水墨画邀请展

中国画展悉尼新南威尔士美术馆

四个和尚七个画家作品展南京博物院德国BASF

水墨八家展北京翰墨画廊

97中国新文人画十年展中国美术馆

1998中国当代画家联展上海刘海粟美术馆

第七届全国藏书票展,获金奖

圣彼得堡第27届国际藏书票大展

吴湘云 杨春华中国画展北京翰墨画廊

第二届上海艺术博览会

世纪之星—中国艺术双年展江苏画刊加拿大安省美术馆

首届江苏美术节,获特别优秀奖

江苏水印版画展览美国

1999杨春华人物画展北京新华通讯社新华书画院

杨春华国画展广东汕头艺术中心

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中日版画交流展深圳何香凝美术馆

南方语境—当代中国艺术家第二回邀请展广东省美术馆

杨春华中国画展江苏宜兴市美术馆

江苏省美术作品展,获优秀作品奖

杨春华山水画展北京新华通讯社新华书画院

1979—1999中国优秀版画家作品展,获中国鲁迅版画奖青岛美术馆

2000上海美术馆新馆落成收藏作品展

中华世纪之光—中国画提名展中国美术馆

新中国画大展上海刘海粟美术馆

第八届全国藏书票展担任本届展览评委

第41届国际藏书票大展美国波士顿

中国新文人画五人展甘肃省美术馆

中国画名家邀请展河北省新闻出版局

1900—2000中国版画百年回顾展重庆美术馆

2000青岛国际版画双年展青岛美术馆

第二届南北方中国画大展江苏美术馆

杨春华作品展杭州金彩画廊

2000江苏版画展,获优秀作品奖

2001女性艺术作品展南京新世纪另一道风景线

2001上海版画邀请展上海汉源文化传播公司

江南四人展日本琦玉县立近现代美术馆

南京、西安、上海二岸三地现代版画展暨教学交流

江苏、香港版画交流展香港视觉艺术中心

杨春华藏书票作品展南京凤凰台美术馆

百年中国画展 中国美术馆

江苏省“七·一” 八十周年美展

第二届中日版画BRIAGE展秦皇岛

上海鲁迅纪念馆纪念新兴版画运动七十周年

首届江浙皖沪版画家作品邀请展

中国新文人画邀请展大同美术馆

中国画作品展 青岛美术馆

中国湖州国际湖笔文化节—中国新文人画展湖州

百年中国画展

第九届全国藏书票展

七彩画展

2002情系新疆—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中国美术家协会新疆美

术家协会

三月画展十竹斋

连接六位中国艺术家作品展加拿大多伦多

江苏版画近作展黑龙江省美术馆

新文人画五人展山西省山东省巡回展

江苏省纪念5.23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

当代韩中作家联合展 韩国汉城世宗美术馆 水原大学阜云美术馆

全国第十六届版画展

中日国际版画交流展

第六届全国高校版画年会暨版画作品展

2003全国著名女书画家作品暨宁夏女艺术家作品联展

2003北京国际版画双年展

上海春季艺术沙龙版画展

感觉的痕迹—中国当代版画、水彩画展

“东方之韵”中国画展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

中国版画的今天1980—2000中国木刻版画展伦敦大英图书馆

2004江苏省版画新作暨江苏版画院作品特展

杨春华画展深圳美术馆

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黄宾虹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黄宾虹奖获奖画家作品展

2004全国高等艺术学校版画教学与创作年会, 获学院奖

回望—中国当代画家系列展·人物篇中国画研究院

第三十届国际藏书票大会奥地利威尔士

2005第四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

春华秋实—中央美术学院1978级研究生成果汇报展

杨春华中国画展无锡市博物馆

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艺术教育工作室师生作品展

中国新文人画展洛阳美术馆

上海、浙江、江苏三地版画展

中·韩藏书票艺术展

2006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展刘海粟美术馆

心灵的呈现—女画家作品展北京炎黄艺术馆

上海半岛版画邀请展“中国版画回顾与前瞻”

浓淡相宜—齐鲁金陵女画家展济南东方现代艺术馆

中国画画世界—巴西南京博物院

学术状态—中国当代艺术家邀请展南京博物院

2007“祝福香港”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苏港书画名家作品联展

2007年度当代中国画学术邀请展

水墨聚焦三地展中央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泰国大皇宫

当代经典画展北京大家美术馆

2008中国画画世界—西班牙、法国、希腊南京博物院

中国水印版画研究中心首届学术邀请展南京艺术学院

江、浙、沪三十年版画作品展上海美术馆

“粉墨风雅”中国戏曲水墨扇面邀请展上海朱屺瞻美术馆

2009中国画画世界—英国南京博物院

中国美术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国画艺委会成立十五周年全国

中国画学术邀请展

全国第十一届美术作品展

中国水墨聚焦美国联合国总部

建国六十周年江苏省美术作品展

2010中国画画世界—东欧行南京博物院

国家案例—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代表作品展

第十届全国高等院校版画创作与教学年会作品展

代表作品收藏机构

分别由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省美术馆、青岛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巴黎图书馆、英国木版基金会、香港中央图书馆等国内外团体及私人收藏。

出版著作

《现代三版版画技法》(与周一清合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掌上珍·中外藏书票精选》(与周一清合著)湖北美术出版社

《画家画语·砚边点滴》(与周一清合著)辽宁美术出版社

《怀珠雅集·杨春华藏书票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中国名画家精品集·杨春华》 河北教育出版社

《大器丛书·杨春华篇》 河北教育出版社

《名家精品·杨春华》 河南美术出版社

《中国水墨·杨春华卷》 北京燕山出版社

《好画家书系·杨春华卷》 四川美术出版社

《二月书坊雅集·杨春华卷》 文化艺术出版社

《画品丛书·杨春华篇》 河北美术出版社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篇13

二、精心组织创作研讨活动

组织举办和参与创作研讨活动,是创研部的重要职能之一。3月2日,由省作协主办,创研部承办的“纪念马加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沈阳召开。《文艺报》《文学报》、《辽宁日报》做了相关报道,林建法、张颖就马加同志的创作写了专门的研究文章,分别在《当代作家评论》和《文艺报》发表。3月18日,由创研部和营口文联联合举办的“第六届辽宁文学奖·辽河散文奖”颁奖活动在营口召开。12月份,与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本溪市文联联合举办晓寒长篇小说《绝石》研讨会。此外还以《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的名义与有关部门合作,召开了陈思和文学思想学术研讨会、苏童作品学术研讨会、艾伟长篇新作《风和日丽》研讨会、女真作品研讨会、高晖散文《康家村纪事》研讨会。

12月5日,受省委宣传部委托,《当代作家评论》杂志承办了“文学批评:反思与重建”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评论家雷达、陈晓明、南帆等,就“当下文学批评症候分析”、“文学批评与主流价值观建构”、“如何重塑文学批评的公信力”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新华社、《辽宁日报》等媒体给予关注和报道。此外,我们还多次派人参加省内外组织的多次文学研讨活动,以自身的研究成果参与辽宁文学建设,扩大创作研究部和《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的影响,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

三、评奖工作有序进行

以公正、公平、权威性的评奖工作促进省内文学创作一直是我们的宗旨。2011年我们进一步完善了评奖规则,实行了评委资格审核制度,评委回避制度等,保持评奖活动的公正、公平和权威性的导向,全年共组织实施并完成了四项省级规范化文学评奖奖工作。分别是第六届辽宁文学奖的文学评论奖、文学翻译奖和青年作家奖,以及第十一届辽宁曹雪芹长篇小说奖。其中文学评论奖评出丁宗皓的论文《在碎片上》、张学昕的专著《南方想象的诗学》、孙玉华等的专著《拉斯普京创作研究》、赵凌河的专著《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研究》获奖。文学翻译奖评出王春、杨晶译的《爸爸失踪后》(【美】迈克尔﹒马隆)、李冬梅译的《老头们和白宫》(【俄】弗拉基米尔﹒马卡宁)、高海涛译的《菲利普﹒拉金诗选》(【英】菲利普﹒拉金)获奖。青年作家奖评出两位青年作家张鲁镭、沙爽获奖。第十一届曹雪芹长篇小说奖空缺,周建新的《老滩》,于晓威的《我在你身边》获得提名。本年度四项奖的评选,初审细致扎实,终评标准严格,获奖数额都没有达到评奖规则篇目的上限,既显示了我们评奖工作的严肃认真,也表明我省的文学创作还有巨大的潜力。尤其在长篇小说领域,希望通过我们严肃认真的工作,通过曹雪芹长篇小说奖的公正评选,真正能够对我省的长篇小说创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为我省长篇小说创作冲击茅盾文学奖做好扎实的准备工作。

四、向全国推荐作品及时有力

2011年是中国作协评奖大年,分别进行了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各单项和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征集、初评、终评工作。创研部及时向有关部门发送通知、征集作品,共向中国作协推荐作品五十余篇(部),我省作家共有8部作品入围终评,最后有三位作者的两部作品分别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文学评论奖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他们是:高楠、王纯菲的理论著作《中国文学跨世界发展研究》和薛涛的长篇儿童小说《满山打鬼子》。

此外我们还向中国作协推荐了两部四十岁以下青年作家的作品集竞争中国作协二十一世界新星丛书,目前推荐工作正在进行中。

五、《当代作家评论》保持水准,办刊成效显著

2011年,《当代作家评论》坚持办刊宗旨,密切关注当代文学的发展态势,与国内著名作家、批评家、学者保持沟通与联系,保证所设栏目和所发文章的质量,积极组织学术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份,《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已发表文章,在部级重要报刊及重要选本全文转载介绍43篇,其中多篇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和理论批评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11年《当代作家评论》继续为推动辽宁文学创作、文学研究而努力。具有特色的“辽宁文学评论”专栏,全年发表25篇有关辽宁文学创作、研究的文章。重点推介辽宁青年作家作品,包括梁静秋、李丽萍、李轻松、王妍丁、素素、高晖、鲍尔吉·原野、王立春等人的创作。仍持续关注老一代作家的创作,发表了对王充闾散文创作的评论2篇,以及纪念人民作家马加诞辰一百周年的文章。

《当代作家评论》在2011年继续被评为辽宁省一级期刊。由该刊推荐的两篇文章入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同时评出2011年度《当代作家评论》奖,共6位批评家的文章获奖。

2011年,创作研究部专业作家、研究和编辑人员创作成绩显著。专业作家刘元举出版报告文学《深圳:大演奏厅》,该书为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并在北京举行了研讨会。专业作家刁斗在《作家》杂志刊发长篇小说《情境与角色》,其长篇小说《我哥刁北年表》获得由香港大学文学院主办的第三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提名奖。林建法的论文《在新的转折点上——谈2011年中国的文学批评》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并获上海第二届“春申原创文学奖·文学编辑成就奖”。张颖出版长篇小说《绯闻》,另在《当代》《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发表小说,中篇小说《白头》获《长江文艺》“完美中国”作品奖。李保平的评论文章获钟惦棐电影评论奖。宁珍志、李霞、王晓宁、李桂玲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当代作家评论》等国内重要报刊发表作品。高海涛在《艺术广角》和大学学报发表《寻找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和《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批评家》等文章,散文《美国的桃花》获2011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一等奖,译作《菲利普.拉金诗选》获第六届辽宁文学奖文学翻译奖。在2011年辽宁省新闻出版局、辽宁省期刊协会主办的“期刊优秀栏目”评选活动中,由林建法责任编辑的“重返八十年代”栏目获得一等奖,由李桂玲责任编辑的“文学谈话录”栏目获得二等奖。此外,李桂玲还获得省新闻出版局主办的“新闻出版知识竞赛”二等奖。

七、存在的差距与不足

以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衡量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较大不足。主要是对辽宁作家的研究还缺乏更有深度、更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在创作的数量和质量上比起其他省市的专业作家队伍,我们还有差距。

八、2011年工作设想

1、创作研究部最基本的职能是创作、研究。我们将继续加强专业作家管理,专业作家除完成岗位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创作,还要参加创研部及作家协会的有关活动。担任其他职务的同志在创作研究方面,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要有进一步提高。尤其要加大对省内作家创作、文学现象的研究与批评。

2、2011年是评奖大年,我们将开展第七届辽宁文学奖五个单项: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及辽河散文奖的评奖工作;开展第八届辽宁优秀儿童文学奖的评奖工作。结合评奖,抓好评介等工作。

3、继续做好向中国作协等有关部门的评奖活动推荐辽宁作家、作品的工作。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