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实训总结实用13篇

收入实训总结
收入实训总结篇1

在“卓越工程师计划”调查问卷调查结果中,考察了2273名工程师在2010年~2012年三年中参加的在职培训或教育项目的情况(参见表2、表3),其中共有11种培训方式。根据问卷,工程师继续工程教育的变量主要分为三类,首先是工程师参与培训的总天数,用来研究培训时间的长短是否会影响工程师的职业发展水平;其次为是否接受不同类型培训的虚拟变量;再次是接受不同类型培训的时间长短是否会影响工程师的职业发展。由表2可见,培训与继续工程教育现在已引起了企业与工程师共同的关注,接受过在职培训或教育项目的工程师已经占到了样本的近2/3。在接受过不同类型的培训的工程师中,加权之后得出平均的培训天数达29.3天。另外个人接受培训的最长时间总计可达到1447天,而最短的培训天数只有1天。由表3可以看出,工程师参加专业知识类的培训比通识技能类的培训要多;接受过在职学历学位教育的工程师比例仅为5.68%,公司提供的培训参与的人数最多,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的样本都参加过由公司提供的新员工入职培训等,而在职的学历学位教育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且人数名额有限。

三、数据分析结果

1.线性回归结果(OLS)。表4展示了工程师收入水平与接受不同类型培训的时间长短的线性回归结果,工程师收入水平为因变量。第一大栏报告了关键自变量为参加培训总时间的回归系数,第二大栏报告了关键自变量为参加通识技能类培训时间的回归系数,第三大栏报告了关键自变量为参加专业知识类培训时间的回归系数,第四大栏报告了关键自变量为参加公司提供的培训的回归系数,第五大栏报告了关键自变量为参加第三方提供培训时间的回归系数,第六大栏报告了关键自变量为参加学校提供培训时间的回归系数。每一大栏的第一行为对总样本的分析结果,后面各行是针对各子样本的分析结果。由于文章篇幅有限,其他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标准差及p检验值均不做汇报。整体来说,所有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均大于0.2,P值检验均小于0.001,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具体结果如下:整体而言,工程师接受继续工程教育的总天数的长短对其收入水平并没有显著的影响;按照性别分类研究可得,女性工程师接受继续工程教育的总天数对其收入水平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即时间越长,收入越高,男性工程师则不显著;按照参加工作年代来分,1980~1991年及2000年之后工作的工程师接受继续工程教育的总天数对其收入水平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即时间越长,收入越高。工程师接受通识技能类培训的时间、1980~1991年及2000年之后参加工作的工程师以及专业技术岗位的工程师接受通识技能类培训的总天数和接受通识技能类培训对工程师收入水平有显著的正影响,即时间越长,收入越高。工程师接受专业知识类培训的时间、1980~1991年及2000年之后工作的工程师以及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的工程师参加专业知识类培训的时间对其收入水平有显著的正影响,即专业类培训时间越长,工资收入越高。工程师总体样本以及1992年之前参加工作的工程师接受公司提供培训的时间对其收入水平有显著的正影响,即时间越长,工资收入越高;1992年之前参加工作的工程师接受第三方提供培训的时间对其收入水平有显著的正影响;工程师接受大学提供培训(在职学历教育)的时间对其收入水平没有显著影响。表5报告了高级工程师职称晋升时间对培训的线性回归系数。表格结构同表4。整体而言,工程师接受继续工程教育的总天数的长短、按照性别分类对其晋升高级工程师职称并没有显著的影响;而1980~1991年和1992~1999年参加工作的工程师接受培训的时间与其晋升高级工程师职称有显著相关性,即培训时间越长,晋升所需时间越短。工程师总体样本、1980~1991年及1992~1999年参加工作、专业技术岗位的工程师接受通识技能类培训的时间对其晋升高级工程师有显著相关性;工程师总体样本接受专业知识类培训时间对其晋升高级工程师职称并没有显著相关性,而1980~1991年参加工作及管理岗位的工程师接受此类培训的时间与其晋升高级工程师职称有显著相关性,即培训时间越长,晋升所需时间越短。工程师总体样本接受由公司提供培训和大学提供的在职学历教育时间与其晋升高级工程师职称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接受第三方提供的培训对高工晋升有显著相关性;1992年之前参加工作的工程师接受三类培训的时间与其晋升高级工程师职称有显著的相关性,即培训时间越长,晋升所需时间越短。2.倾向分数配对法(PSM)结果。表5为运用倾向分数配对法与线性回归方法的结果比较,将不同类型的继续工程教育设为虚拟变量(是否参加培训),通过配对之前、配对之后和线性回归三个结果来深入探讨从而减少自选择问题引起的结果的偏差。由表6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参加培训的总体样本中,OLS与配对之后结果皆显著为正,说明是否参加培训是显著影响工程师收入水平的提升;参加通识技能类培训和由第三方提供的培训在OLS中回归结果都显著为正,但是在配对之后显著性影响消失,说明其存在自选择问题,引起收入显著差异的原因不是是否参加此类培训,而是能力更强、收入更高的人更有机会参加通识技能类培训;参加专业知识类培训的工程师和由公司提供的培训在OLS回归结果中对收入水平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在配对之后存在显著的正影响,说明这两类培训对工程师的职业发展有显著正影响;在OLS结果和配对之后由学校提供的在职学历教育都对工程师收入水平均没有显著影响。在1992年之前参加工作的工程师分样本中,是否参加培训、通识技能类培训和由第三方提供的培训对工程师收入水平在OLS中回归结果都为正面显著,但是在配对之后显著性影响消失,说明其存在较严重的自选择偏误问题,引起收入显著差异的原因不是是否参加此类培训,而是能力更强、收入更高的人更有机会参加通识技能类培训;专业知识类培训、由公司提供的培训和由大学提供的在职学历教育在OLS结果和配对之后均对收入水平没有显著影响。在1992年之后参加工作的工程师分样本中:是否参加培训在OLS和配对之后的结果均为显著正影响,说明是否参加培训是影响工程师收入水平的因素;是否参加通识技能类培训、专业知识类培训和由学校提供的培训在配对前后结果均不存在显著影响;是否参加公司提供的培训在OLS回归结果中对收入水平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在配对之后产生显著正影响,说明收入水平的增加有参加此类培训的原因;是否参加由第三方提供的培训在OLS中回归结果为正显著,但是在配对之后显著性影响消失,说明其存在自选择问题,引起收入显著差异的原因不是是否参加此类培训,而是能力更强、收入更高的人更有机会参加通识技能类培训。由对全样本的平衡性检验可得,协变量在配对之后的差异显著性消失,配对的结果有效;倾向分数的重叠部分足够充分,配对有效。

收入实训总结篇2

2调研的主要内容

2.1农民基础现状分析

2.1.1农业人口受教育情况。在受调查的对象中,文化程度在大专或者大专以上的比例为4.3%;文化程度为高中(包括技校、中专)的比例为28.6%;文化程度还达不到初中的比例为67.1%,其中小学程度的为5.8%,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占2.0%。农民受教育的平均年数为8.5年。农村普及基础文化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

2.1.2农业人口就业情况。农民以一业为主、兼营他业的趋势明显。截至2010年11月底,调查的劳动力(男劳动力16~55岁,女劳动力16~50岁)中,有4 012人从事第二、三产业(其中从事第二产业的有2 549人,从事第三产业的有1 463人,分别占调查对象总数的43.0%、24.7%),占调查对象的67.7%;尚有1 914人从事农业生产(占调查对象的32.3%)。

2.1.3农业人口收入情况。目前,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组成是非农收入。平均常住的受访农户人口达到2.98人,平均外出劳动力为1.20人,劳动力人数为2.51人;受访农户的平均家庭总收入为27 827.2元,其中种养业为6 411.6元,占总数的23.04%,非农收入均值为21 415.6元,占总数的76.96%。

2.1.4农业人口科学素质情况。对泰兴市农民教育培训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农民普遍具有较低的种养水平。对于种植业过程中最常见的化肥、良种、农药等基本知识及技能方面的知识,受访农民的回答情况为:选择“知道一些”的分别占48.5%、42.6%、46.2%;选择“不知道”和“不太知道”的分别为7.3%、6.7%、8.1%。对于养殖业过程中最常见的疫病处理等方面的常识,受访农民的回答情况为:选择“自己食用”、“赶紧出售”、“封锁消息”和“说不清”等方式的占11.7%,从绝对量来看,仍是一个不小的规模。

2.1.5农业人口的组织化程度。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亟待进一步提高。调研中,1 132人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各种专业协会,比例仅为19.1%;4 794人尚未参加任何专业合作组织,占80.9%。由此可见,农村中宣传、组织及普及农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2.2农业人口教育培训需求分析

2.2.1农业部门是农民获取科技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渠道。科技信息和知识来源的众多渠道中,受访的农民有87.6%选择了农业部门,说明农业科技信息在普及和传播的过程中,各级农业部门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调研结果表明:受访的农民选择报纸、电视、邻居、朋友、杂志、广播和协会的分别占42.1%、66.4%、34.5%、41.7%、13.9%。网络作为现代信息化的传媒工具,其在农民中的应用普及率仅为3.2%。

2.2.2短期培训是农民最愿意接受的教育培训方式。在受访农户中,选择“短期培训”的农户为72.1%,选择“一事一训”的农户为59.1%,选择“证书培训和学历教育”的农户为17.0%。其中,科技示范户及经营大户一般愿意参加学历教育及证书培训。该结果表明种养规模越大、经济发展越好、农民收入越高,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层次也越高。

2.2.3现场培训是农民最愿意接受的培训方式。最受欢迎的培训方式是面对面地授课及现场实习,调查中选择的农户超过71.0%,选择听广播、看电视或多种方式学习的比例仅为30.4%;选择光盘进行学习的农民人数已达8.3%.由此可见,现代化的学习手段已开始走进农村千家万户。

2.2.4传统种养业实用生产技术是农民最希望接受的培训内容。对于养殖业、种植业及非农领域的相关知识,农民的需求较为强烈。调研的农户中,选择愿意接受粮食生产知识培训的农户占69.4%;愿意接受蔬菜生产知识培训的农户占53.4%,愿意接受特种经济作物、水果、苗木花卉、棚室生产知识培训的农户分别占23.4%、28.1%、7.8%、14.1%。表明农民具有较强的传统种植业教育培训的需求,对特种经济作物、水果种植、棚室、苗木花卉生产等的教育培训也有一定的需求。调研的农户中,选择“科学养猪”的达到67.4%,其他选项按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养鸡36.3%、养牛33.1%、养羊29.5%、养鸭10.4%、水产养殖10.0%。特种养殖的比例已超过15.2%。由此可看出,传统养殖仍然在农民教育培训期望中占有主导地位。

2.2.5农民最愿意接受培训的时间为2~3 d。调研的农户中,选择最愿意接受培训的时间是2~3 d的最多,达到43.0%;愿意接受培训的时间为4~7 d和1 d(或1 d以内)的农户分别占28.4%和29.2%。地点选择上,接受调研的农户基本上都选择在本乡本土,愿意在本村和本乡镇参加培训的农民分别占85.0%和56.5%。结果表明,应综合考虑不同层次农民的需求,确定培训时间及培训形式,时间安排上最好能够灵活,应更多地组织深入农村、深入基层的教育培训。

2.2.6“不方便”是阻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第一因素。在调研的农户中,选择“不方便”的比例为58%,主要包括培训地点、培训时间、培训校舍及条件等的“不方便”。值得注意的是,调研的农户中,选择“没人管”和“内容不切实际”比例为29.0%,但该现象却在整个泰兴市普遍存在,说明农村基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另外,选择“培训费用太高”的农户占22.0%以上,说明阻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重要原因之一为经济因素。

3影响因素分析

3.1文化程度

3.1.1文化程度对选择培训时间的影响。分析调研结果可知,选择培训时间为1 d以内的农户人数随着其受教育程度的增高,呈下降的趋势;选择培训时间为7 d、15~30 d、1~3个月、3个月以上系统培训的农户人数随着其受教育程度的升高而逐步增多。

3.1.2文化程度对选择培训地点的影响。分析调研结果可知,选择在本村参加培训的农户人数随着其受教育程度的升高而不断下降;相反,选择在乡镇、县城和城市参加培训的农户随着其受教育程度的升高而升高。在种植业及养殖业的相关培训中,农民的文化程度不同,但选择的培训内容、培训顺序及比例趋势相同。

3.1.3文化程度对内容的影响。不管被调研的农户文化程度如何,其对种植业培训内容选择的总体顺序依次为粮食、蔬菜、水果、特种经济作物、棚室生产和苗木花卉;养殖业培训的顺序依次为猪、鸡、羊、牛、鸭、特种养殖、水产养殖等。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其选择的比例也有所不同。一般农民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其选择培训内容的技术含量也就越高。

3.2经济收入

3.2.1经济收入对教育培训层次和类型的影响。从调研结果看,家庭收入水平不同的农民都表示愿意在本村参加短期培训和“一事一训”这样简单实用的培训方式。当家庭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选择该种培训方式的比例有所下降。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希望接受的教育培训层次越来越高,家庭年收入不到9 000元的农民,希望参加职业技能及实用技术等相关的培训;家庭年收入超过13 000元的农民,希望参加综合培训、管理培训及学历培训等。

3.2.2经济收入对教育培训地点的影响。不管是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如何,被调研的农户选择愿意接受教育培训的地点先后顺序依次为本村、乡镇、县城和城市。

3.3区域条件

通过对不同经济区域、不同乡镇农民对教育培训需求培训要求的分析比较。就全市而言,目前农民对农村教育技术培训的需求有较大的相似性。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地面积大小的限制、农业区域分工的影响及农业劳动力密集程度、对外转移的作用程度,不同地区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有一定的差异。大体可分成3类:第1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文化教育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如泰兴、黄桥。第2类,家庭人均耕地面积最多、外出务工人数相对少、对教育培训需求表现中等的地区,如滨江、珊瑚、古溪。第3类,经济收入、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人均耕地面积中等偏上、平均受教育年数明显偏低、群众期盼科技文化教育快速提升的地区,如元竹、分界。这为不同文化、不同收入、不同地区进行分类指导、按类培训提供了参考依据。

4政策和组织实施情况

通过对近几年来中央有关文件,中央各部门和省、市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情况的收集分析,可以看出中央对农民教育培训认识逐步深入,政策强度逐步增强。比较7年来的中央文件,可以明显看出农民教育培训政策的变化:一是政策从满足阶段性、局部工作的需要,变化为长期、全面的要求。二是政策从概括性的原则要求,变化为有具体目标和任务的明确要求。三是政策从不带资金投入的号召性要求,变化为跟着资金投入的操作性要求。中央各部门积极行动,都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采取相应措施,而且更加重视多部门的横向联合,形成了齐抓共管、共同参与农民教育培训的大好局面。但行动和计划过多,内容重复,目标和任务比较分散。各地方都立足自身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不同程度地加大投入力度。主要是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农民教育培训项目,针对留地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种田水平[2];针对转移农民,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工作重点明显偏向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四是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关键环节,但其认识、政策、投入和条件都很不到位。农民教育培训,尤其是到市级以下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机构主要集中在农业部门,条件和能力就更显不足,迫切需要加强[3]。

5对策

发展农民教育培训应在目标上实现5个转变:一是实现从身份型向职业型转变;二是实现从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三是实现从单干型向组织型转变;四是实现从受体型向主体型转变;五是实现从经验型向知识型转变。思想上确定4个新理念:一是确立人力资本的理念;二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三是确立创业教育的理念;四是确立终身教育的理念。任务上这里建设5支队伍:一是培养精干的农民技术员队伍;二是培养优秀的村干部队伍;三是培养优秀的农民企业家队伍;四是培养高技能的能工巧匠队伍;五是培养高素质的骨干农民队伍。

5.1强化组织领导

5.1.1建立组织机构。建立起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切实对培养新型农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并解决;稳定发展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促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水平的提高。

5.1.2制定发展规划。将培养新型农民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明确任务、目标及要求,促进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政策措施的出台,逐步建立面向市场、政府扶助、多元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新格局[4]。

5.1.3实行目标考核。将培养新型农民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明确职责分工,保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各项工作任务得到顺利实施。

5.1.4加快立法进程。加快对农民教育培训立法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相关的专项法规,通过法律的形式对农民教育培训进行组织管理,保障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及农民权益,推进全市农民教育培训立法的进程。

5.2加大资金投入

5.2.1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积极制订相关的优惠政策,运用信贷、金融及税收等手段,鼓励个人、企业及社会民间组织共同参与,吸引社会资金对农民教育培训事业进行支持。

5.2.2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各级财政应在其经常性预算科目中纳入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可根据财力的增长不断增加投入。特别是对财政专项加大资金投入,作好示范引导作用。

5.2.3鼓励农民自发投入。创造有利的条件,鼓励农村劳动力主动投入。借鉴金融机构“助学贷款”的成功经验,由金融部门(如农村信用社等),为农民参加教育培训发放小额的培训贷款,担保可由财政贴息或政府提供。

5.3加强基础建设

5.3.1建设高素质专兼职师资队伍。建立和完善师资培训机制,加强师资继续教育,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5.3.2建设知识和信息传播渠道。建设中央(省)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服务平台,提高媒体资源制作和传播能力,实现快捷传播和资源共享。建设全市农民科技培训辐射平台,以“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为重点,发挥流动课堂的综合传播功能。

5.3.3开发制作优质充足的教学媒体资源。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及时将各种知识和技术制作成教学媒体资源;同时还要加强农村文化、健康生活、生态环境、民主法制等方面的媒体资源建设,丰富教育培训内容。

5.4建立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5.4.1建立进村入户长效机制。应坚决下沉工作重心,积极探索并总结培训媒体资源进村、推广培训教师进村及实用人才进村等方式和方法。

5.4.2建立资金补贴机制。应不断扩大资金补贴的范围,对不同层次的农民教育培训进行补贴;继续完善培训代金券的发放工作,降低收费标准等,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5.4.3建立需求反馈机制。建立村级农民联系员制度,及时反映农民的需求;利用电话热线及互联网等方式对需求动态进行了解;定期调查农民的实际需求,并对收集的情况进行集中分析,增强教育培训的时效性。

5.4.4建立监督检查机制。要对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实行全程监督,加强过程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强化质量意识,真正让农民能学得会、用得上,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

5.4.5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开放培训市场,面向社会公开、公正、公平确定教育培训机构,经验丰富、工作负责的教育培训机构承担国家投资的农民教育培训工程项目。

6参考文献

[1] 王克务,黄龙兵,周元春,等.加快农民职业培训 促进农业科学发展——对加快响水县农民职业培训的思考加快农民职业培训 促进农业科学发展[J].种业导刊,2008(7):37-38.

收入实训总结篇3

高等农业院校在农民培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等农业院校具有广泛的人才及教育资源优势,特别是地方农业高校,更有着独特的地缘优势和情感优势[1][2][3]。职业农民培训近年来在全国各省市普遍实施,通常的培训模式是以高校作为培训主体,在政府扶持下,组织各地市农民到高校参加时间长短不等的各种培训。现有文献中,对各地已有培训的基本情况、培训模式、培训经验及培训效果都有较详尽的分析和总结。就职业农民培训效应来看,多数文献对培训效应的研究是基于培训期间或培训后的短期效应进行分析[4][5][6]。也有学者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配合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培训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效应,认为初期培训确实带来了显著的收入效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效应呈现明显下降态势,由培训引起的收入增长滞后于其他因素造成的收入增长,培训的收入效应逐步弱化,但并未分析培训所带来的社会效应等[7]。

就现有文献来看,研究职业农民培训的长期效应,尤其是研究高校举办的脱产培训长期效应的文献几乎没有。因此,本文在辽宁省快速城镇化的大背景下①,针对辽宁省内参加过高校脱产培训的职业农民进行抽样调查,并根据其参加培训的时间分为两组,采用统计和计量模型方法对职业农民参加高校培训的长期效应进行考察。

二、数据来源、概念界定与基本统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于两次实地调查。一是沈阳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相关人员于2012年12月和2013年1月对参加农民企业家高级培训班②的两期学员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和访谈,以了解他们在几年前参加的高校全日制培训的长期效应,学员分别来自于辽宁省大连、丹东、阜新、铁岭、鞍山、营口等各个区县,分布较均衡,调查最终获得115份问卷,有效问卷108份。二是沈阳市科技局联合沈阳农业大学于2013年3月在辽宁全省抽样进行的职业农民培训调查,调查采用各区县配额抽样法,根据培训名单,分别在辽宁省锦州、鞍山、盘锦、葫芦岛、抚顺、辽中、新民等县市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回收问卷294份,其中有效问卷262份,有效率89.1%。全部合格样本为370人。

(二)概念界定

职业农民。本文所调查的农民在报名参加高校培训时均有筛选,要求主业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以获利为目的的群体,符合职业农民的概念要求。

高校脱产培训:本文所研究的培训是指要求农民脱离农业农村到高校参加全日制学习,食宿由高校负责,培训课程、师资等由高校相关部门统一安排。而且特指培训时间为三个月以上③(含三个月)的在校脱产培训。

长期效应。指在高校完成培训三年或更长时间后的培训效应。采用三年的时间界定,是因为农业生产是有周期性的,一般种养殖产业的生产周期为0.5~3年,且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模仿和技术采纳也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和比较分析,根据经验,参加培训三年后所产生的后果可以看做培训产生的长期效果。本文研究2009年及以前参加的培训对2012年的影响。长期效应包括三个方面: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以及农民自身素质提升效应。

培训组与对照组。要研究培训的长期效应,必然要有对照组样本,以控制因为非培训因素带来的效应。将参加过2009年及以前高校培训的农民作为培训组,将培训发生在2009年以后的样本归为对照组。

(三)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表1为分组别的样本基本情况统计。总体来看,培训组样本数约为对照组样本数的两倍;男性为女性的近两倍,培训组男性比例更高;年龄均值为39.6岁,培训组年龄均值为40.2岁,对照组为38.3岁;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培训组比对照组稍高,大专及以上占比高达37%,不过很多人的学历教育多为工作后再培养;培训组中党员和预备党员占比高于对照组,而且培训组中被访者为科技示范户和合作社带头人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村干部比例基本均衡。

另外,对被访者的产业做了统计,从事种植业的人数为242人,养殖业为82人,其他产业(经营农资店或从事零售批发运输业务等)为72人,种植业中从事大田作物、果树和蔬菜种植的占到从事种植业总数的73.1%,养殖业中养猪的人较多,其次是家禽养殖。被访者中有一部分人兼营农资店或农村其他业务,多数人是从种养殖业开始发展,做到一定规模后才将产业链条向上或向下延伸,做农资产品经销或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培训组和对照组所从事的产业差异不大。样本总体产业构成符合辽宁省农业产业总体特征。

三、职业农民高校脱产培训长期效应实证分析

(一)经济效应

经济效应一般以产量增加和收入增加指标来反映。表2给出了培训对产量和收入增加的影响。总体来看,绝大多数农民培训后,其产量和收入都有所增加。就增加比率来看,中长期培训组的产量增加比率高出对照组15个百分点,收入增加比率高出了近100个百分点。可见,农民培训从长期看存在产量和收入增长的经济效应。

方程(1)中,Y为收入增加率;X1为培训长期效应;X2为农户产业类型;X3为培训质量,该变量用学员当时参加培训时的听课比例和对培训的满意程度两个变量来反映;X4为农民个体特征等控制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政治身份、是否为村干部、科技示范户、合作社带头人。在此,加入2012年农户总收入变量,因为收入增加率是直接询问农户农业收入大概年均增加的比率,如果农户本身的年总收入(包括其他经营收入和打工收入等)很高,增加比率很小,其实际增加量也会比较高,但从增加率上则反映不出来。因此,将2012年总收入取对数,以控制绝对数差异带来的影响。各变量基本含义见表3。

被解释变量收入增加率为连续变量,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29.00,标准差为3.26。采用OLS对模型进行回归,软件采用STATA11.0,回归结果见表3。

从表3可见,模型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培训的长期效应变量显著,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情况下,培训组的收入增加率比对照组高128.4%。而产业类型变量不显著。就培训质量来看,听课次数变量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变量集中度过高(有75.41%的被访者回答听课次数在80%~100%之间),更有可能是因为被访者虚报听课次数以迎合调查,实际培训情况也表明能坚持听课80%以上的人数远低于该调查结果;而培训满意度变量在10%水平下显著,表明随着农民对培训满意度每下降一个等级,收入增加率则下降35.6%,培训质量对农民收入有一定影响。个体特征等控制变量中,政治面貌变量显著,表明随着党员、预备党员、团员、群众依次降低,收入降低比率为59.8%;村干部变量显著为正,即在控制其他变量情况下,村干部收入增加率比非村干部高出198.7%;2012年总收入变量显著为正,表明2012年的总收入每增加1%,农业收入年均增加率提高119.3%。

(二)社会效应

农民培训的社会效应一般以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度来反映,在不同条件下,对于组织化程度有不同的衡量标准。本文的组织化程度,指在培训前后农民参加合作社或协会等农民组织人数的变化;组织化程度提高度指培训前后农户参加农民组织的变化率,主要指因培训因素造成的组织化程度的提高率。计算公式为:

本文按照培训组和对照组分别计算其组织化提高程度,结果见表4。从表4数据可见,培训组整体组织化程度提高度更高,有33.61%的被访者是因为培训原因加入了合作社或协会等组织,比对照组高出20个百分点,表明培训对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有一定促进作用。

(三)农民自身素质提升效应

农民自身素质提升包括两个方面:知识及能力提升、行为习惯改变。这两个方面的提升不仅会促进职业农民对未来产业发展进行主动思考和改变,还可以在整体上反映个人素质的变化。

1.知识及能力提升

2.行为习惯改变

行为习惯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一般的农民培训更多注重于农业相关知识技能或认知改变,很少将行为习惯的改变作为培训内容。沈阳农业大学在长期班的职业农民培训中加入了一小部分行为习惯改变方面的课程,如商务礼仪、商务谈判等。本研究就行为习惯方面仅在问卷中设置了一个题目:“通过培训,在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是否有所改变”,并设置了一些简单的行为习惯改变例子,如遇到客人主动问候、刷牙次数增加、家里卫生情况好转等。调查结果发现,77.12%的农民觉得培训后行为习惯有改变,但培训组和对照组无差异。这个比例比前述知识能力提升的比例低很多,表明在行为习惯方面的培训仍然有待加强。

四、结论及建议

收入实训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7-0140-02

1 关于开票问题

目前在学员在参加培训时,驾校报名点开票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收款后开具收据。正式发票要等到学员考试合格后,方能凭收据换取发票。二是收款后开具全额培训发票。

收到学员的培训款后,不论是开收据还是开发票,在会计业务的处理上会涉及到收入的确认、税收的缴纳。在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中规定,营业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

广州税务局的“穗地税函[2006]4号”文件中明确培训劳务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

当月应纳税额=当月培训劳务应纳税营业额×适用税率

当月培训劳务应纳税营业额= ∑(纳税期限内向培训学员收取的驾驶培训收入及各项价外收费-免税收费)

可见,驾培业务在学员交费时就是驾培公司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不论是开具收据或是发票。

笔者认为,在开票环节上,应该采用第二种方法,即收款后直接开具全额培训发票。第一种方法开具收据有两个弊端:(1)收据换发票时手续比较繁琐,会计对每张收据都要一一审核,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增加了学员的麻烦。(2)开收据会让学员对公司的税收方面产生误解,增加公司的负面影响。

2 收入的确认

驾校报名――理论学习―理论考试(科目一)――基础驾驶(技能培训)――桩考――路考(内场)(科目二)――路考(外场)(科目三)――领证(如图1)。

图1 驾培业务流程

(1)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采用完工百分比法计算当月的培训收入。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十四号―收入》,对于提供劳务收入:

第十条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完工百分比法,是指按照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进度确认收入与费用的方法。

第十一条 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是指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①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②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③交易的完工进度能够可靠地确定;

④交易中已发生和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十二条 企业确定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进度,可以选用下列方法:

①已完工作的测量;

②已经提供的劳务占应提供劳务总量的比例;

③已经发生的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提供劳务收入总额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后的金额,确认当期提供劳务收入;同时,按照提供劳务估计总成本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劳务成本后的金额,结转当期劳务成本。

对于驾培这一特殊行业,机动车驾驶员的培训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科目一考试,科目二考试和科目三考试。培训一个学员基本上需要45天左右,时间跨度为2~3个月。按照企业会计准则,驾培公司在确认收入时,理论上合理的方法是正确估算出正常培训一个学员所需要付出的培训时间(学时),而且在每期期末公司能够正确计算个学员当月培训的时间(或者是学习进度,即将培训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员通过科目一考试,第二部分为通过科目二考试,最后的部分为通过科目三考试,学员通过第一部分,可认为劳务完成1/3,同样通过第二部分,可认为劳务完成2/3,依次类推)。学员的培训费乘以当月培训发生的时间(或者是当月增加的学习进度,如:某学员上月已完成科目一考试,当月培训并通过科目二考试,可以认为培训任务已完成2/3。该学员当月接受学习培训的进度增加了1/3),计算出该学员当月应计的收入,最后汇总当期培训的所有学员,就是这个驾培公司当月的实际收入。但实际上驾培公司很难做到这一点,原因有很多。首先,公司在下个月确认收入时需要把每一个学员预交的培训费减去上期已经确认完的收入,再按本月产生的学时(或增加的学习进度)计算当月的收入,对于一个规模较大的驾培公司来说,一年培训十万个学员,而且具体个学员的培训费、时间进度都有可能不同,对个学员培训费分几次确认收入,工作量较大,造成会计无法确保收入数据的正确性。

其次有的学员报名上了一个星期的课,后来就没有时间来参加培训了,下一次参加培训的时间可能会间隔几个月。夏期班的学员今年考试没有通过,到明年暑假再来。还有有的学员学了几天又因各种原因决定不学了,产生退费,对这种学员的培训费只能先挂在预收账款里,而且需要个别单独挂账。

再者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的计算结果,在会计期间(月度之间和年度期末)会存在较大的收入确认差异,对于“相同时间长度、不同招收人数、相同培训合格人数、期末未合格人数增减存在差异情况下”,笔者做过测算,收入的确认与其他方法计算的收入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并可能会产生虚增收入的风险。同时在成本核算上,也很难对按学时(学习进度比例)计算收入的学员人数所发生的成本进行配比,既不符合收入准则对收入确认条件的规定要求,在具体核算中也无法实施收入和成本的配比原则、同时也存在按预估收入相对应存在较多成本费用金额未确认或确认滞后的现象。这种核算办法计算营业收入,可能会使相关业务人员在月度核算、年末调整埋下了调增或调减营业收入和利润的缺口,运用不当会产生人为调节利润的可能。

以上情况使得会计核算无法运用完工百分比法来计算当期收入。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十四号―收入》,第十四条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的,按照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金额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并按相同金额结转劳务成本。

但笔者认为驾培公司若按当月的实际成本来确认为当期的收入,也不符合驾培公司实际的经营状况,并且不利于对公司的业绩考核。

(2)以当月开票金额确认当月的收入。

驾培公司若采取收款直接发票,会计根据发票在当期确认收入,会虚增当期的营业收入,此时主要的培训成本还没有发生(教练员的工资费用、教练车的成本),并会导致当期利润虚增。这样对当年来说,所得税费用会明显增加。

(3)以科目二合格学员的名单确认收入。

此时,培训成本基本发生2/3,但仍会发生学员退费、并且由于科目二合格学员名单的不确定性而带来会计确认上的困难,后续成本还将发生等不确定因素。

(4)以科目三合格学员的名单确认收入。

这种方法是以培训学员科目三考试合格作为确认收入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个别确认法。以每个培训学员作为确认收入主体,以其缴纳的培训费作为计算收入的依据。学员报名时直接开票,会计核算记入预收账款。每月末按当月从公安取得的科目三合格人数清单,从预收账款中转出相匹配的学员预交的学费,确认本月培训收入。月末不计算在训学员应考虑的已完成学习进度(或不计算约当完成量)。

笔者认为按“科目三合格”作为驾培公司核算收入实现的依据,符合会计谨慎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要求,既清晰又直观,同时取数来源真实(直接从公安车管所取得合格人员清单)、可以稽核,既符合收入可以可靠计量确认、又符合收入和成本配比原则,达到“取值便利、核算清晰、可以复核”的核算效果。同时通过科目三合格人数确认收入,也体现了税收筹划的理念。能够较好的体现驾培业务经营实绩,有利于公司实施经营考核和提升管理,也有利于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和评价。

3 日常会计核算

3.1 驾培收入

收入是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它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驾培收入,是指经营汽车驾驶员培训业务,并按规定的收费标准向学员收取的培训收入,包括学员的理论教材费。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包括:为车管所代收的考试费、代收的红十字会救护培训费、代收的保险费、代收的数码照相费等。

收入科目设置:驾培营业收入主要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两个会计科目。

(1)主营业务收入。具体帐务处理方式为:报名点收到培训费进“预收帐款”科目贷方,月末根据公安考试科提供的科目三考试合格学员名单从“预收帐款”科目借方转入“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

(2)其他业务收入。核算的是代收代办红十字证、代收保险费的返回手续费收入等。

3.2 成本核算

公司在营运生产中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分别计入主营业务成本。

(1)主营业务成本可分为:

①职工薪酬:包括职工工资、福利费、工会经费、教育经费、劳动保险费、公积金。

②折旧费:核算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

③车辆修理费:核算教练车的车辆修理费。

④燃料费:核算教练车的车辆用油、用汽燃料费。

⑤车辆保险费:核算教练车的车辆保险费用。

⑥设施维护费:核算车队使用的训练场地、训练用龙门架、铁柄、铁杆等设施维修、维护费用。

⑦租赁费:核算车队使用的训练场地租赁费用。

⑧事故费用:核算车队使用的车辆发生事故后由单位承担的费用。

⑨水电费:核算车队使用的训练场地、办公场地的水电费。

⑩公费:核算车队领用的办公用品。

B11通讯费:核算车队的电话费、通讯补贴。

B12开训特检费:核算教练车在开训前进入考试场地前的车辆特检费用。

B13营运间接费用:核算从营运间接费用中转来的各项需要先归集后分配的各项间接费用。

B14低值易耗品:核算进车队使用的未列入固定资产的小型设备、办公桌椅等。

B15考试费:核算考试合格后支付的考试费。

B16公务车费:核算车队使用公务车的燃润料、轮胎、修理配件、保养费、过路过桥费、停车费、公务车驾驶员年审体检费、换证费、车辆年检费、事故费、保险费。

(2)营运间接费用。

营运间接费用是营运过程中所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成本核算对象的各种间接费用,包括教务中心、市场部及各报名点费用、安全机务部及汽车修理、综合办场地建设工程、物资采购、水电修理、汽配仓库保管的各项开支。月底本科目全部结转到“主营业务成本―营运间接费用”科目。

3.3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核算营业收入按税率计算应交的营业税金和附加税。驾培公司每月应以当期预收账款的增加数(即当期开票总金额)作为当期营业税应纳税额。

收入实训总结篇5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展加快,大量农用土地被征用,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使更多的农民失去了长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产生了大量失地农民。土地在农民生活中扮演着生活、生产、保障等多重角色。失去土地后,虽然通常政府给予了经济上的补偿,但由于缺乏创业的能力,再加上医疗,子女入学等的支出,使他们时常感到有坐吃山空的恐惧。那些基本上依靠土地为生的农户,失去土地以后如果无就业门路,其收入必然呈下滑趋势。一些农民得到土地征用款后,缺少合理规划,没有把有限的资金投入生产和今后的发展之中,而是用在盲目消费上。因此,探索如何对失地农民进行就业培训,保证和提高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刻不容缓。

1.农民失地现状

1.1 我国农民失地总体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转变的速度不断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发展,造成大量集体土地被征用,广大农民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2011-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1、2012年我国共有乡村人口共计6.7亿和6.6亿,分别占全国总人口50.05%、48.73%。然而,对于我国失地农民的总体数量,由于没有官方的统计数据,目前众说纷纭。中国社科院的《2011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失地农民的总量已经达到4000万-5000万人左右,而且仍以每年约300万的速度递增,预估到2030年将增至1.1亿人左右。同时据抽样调查显示,有60%失地农民生活困难,没因失地影响基本生活的只占30%;有81%的失地农民对未来生活担忧,其中担忧养老占72.8%、经济来源占63%、医疗占52.6%。

1.2 淮北市农民失地状况

淮北市是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城市,随着煤炭资源的挖掘,便带来了土地塌陷问题。因此相比非资源型城市,淮北市农民失地问题主要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和煤矿地区土地塌陷造成。据统计,自1985年开采到2005年,淮北矿区总的地表沉陷影响面积为77233hm2,总塌陷面积为25.85万亩,接近全市耕地总面积十分之一土地塌陷,20多万农民失去饭碗田。同时,淮北市为改变过于依赖煤炭产业的单一产业结构,积极招商引资,进行产业结构转型,进行了大批的开发区建设,共计103.4平方公里,造成大量农民集体土地被征用。仅从2006的数据来看,当时全市总人口212.2万,农业人口122.3万,失地农民总数40.2万,且失地农民占人口总数达19.4%。

2.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的必要性

2.1 培养新型农民,维护社会稳定

农民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想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就需要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即使近年来政府部门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大力提倡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培养新型农民,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但农民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同时,从目前来看,由于各地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在没有给予失地农民合理安置和就业保障规划的前提下强行占用农民土地,造成大量失地农民上访和的发生,对我国维和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造成了巨大挑战。

2.2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为了优先发展城市经济,农村补贴城市,使得广大农民长期以来收入水平低下,且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拉大。尤其是在目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同时因为自身素质相对底下,而无法实现就业。进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日益严重。陈斌开(2010)基于2002年城镇和农村住户及个人调查数据,利用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解结果表明,教育水平差异是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贡献程度达到34.69%。因此加大对失地农村的正规教育投资和培训投资,缩小城乡农民受教育差距,是提高失地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调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失地农民生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必要措施。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仍旧比较落后。根据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农村人口共计6.74亿,其中16岁-64岁人口共4.6亿,其中未上过学的农村人口为0.19亿,上过中小学教育的为4.27亿,占16-64人口总数的92.83%,受到高等教育人数仅为0.12亿,占比2.61%。城市人口共计6.8亿,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为22.57%,是农村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的近9倍。

2.3 提高失地农民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根据丹尼森、库兹涅茨、舒尔茨等著名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原因的分析,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0%以上,舒尔茨更是在其人力资本理论中明确提出,在影响经济发展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的多寡。认为“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同时,世界银行在1995年直接把人力资本作为财富纳入各国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表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普选承认。因此,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对于调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快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至关重要。且宋英杰(2010)的研究显示,总体上受教育水平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作用,受教育程度对农民收入增加的贡献高于物质资本和政府支持。

3.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失地农民素质参差不齐

我国农民的素质差异较大,因而在培训项目和内容的设计中,很难兼顾不同素质水平失地农民的培训需求。同时由于失地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培训效果难以立刻显现,造成广大失地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组织难度较大。例如淮北市烈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行的失地农民创业技能培训(SYB)班,虽然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安排培训场地,邀请专家讲座培训,但由于培训内容多以创业理论和管理理论培训为主,缺乏实践,没有考虑到许多失地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偏低的事实,从而造成许多失地农民参与积极性较低。

3.2 政府经费投入不足

对于以煤炭产业为主的淮北市而言,由于近两年,煤炭行业整体形势严峻,税收锐减,给地方财政造成了很大困难,地方政府也难为“无米之炊”,致使失地农业技术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由于目前我国对失地农民的培训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一定程度上没有积极鼓励企业和其他民间组织参与对失地农民的培训,造成地方政府财政负担过重,遇到财政收入下降的年份,便无法保证失地农民培训的正常进行,使得培训缺乏持续性。因此地方政府应从失地农民土地转让获得的财政收入中抽取适当比例,保证失地农民培训的顺利进行。

3.3 培训设施差,培训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地方政府财政给予失地农民培训的专项财政资金的缺乏,许多由政府主导的培训出现没有专门的培训场地,缺乏先进的培训设施,达不到实现良好培训效果的要求。同时由于地方缺乏专门的培训队伍,经常出现从临时安排高校老师、政府相关部门职员或者有经验的基层群众担任培训老师。这些“临时工”很多都缺乏系统的相关知识的培训,经常会出现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老旧、培训结构设置不合理等情况。

4.改善资源型城市失地农民培训现状的对策

4.1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失地农民培训多元融资机制

一方面,要加大地方公共财政对失地农民培训的支持力度,在合理预估失地农民数量和培训成本的基础上,从地方财政,尤其是从土地收益中合理安排和预留失地农民培训专项基金。另一方面,对失地农民的培训不能仅依赖于政府的单方面力量,应该鼓励地方企业参与失地农民培训的过程中来,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和行政压力,同时企业也能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让失地农民掌握实际可操作的技能,继而成为企业丰富的人力资源。

4.2 关注失地农民需求,多样化培训内容

政府和企业在推进失地农民培训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营销的理念,将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当作“产品”,而且这些“产品”的潜在消费对象即“失地农民”。在进行培训内容设计的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去,充分了解广大失地农民的潜在的迫切的需求,并将其需求转化为合理设置的培训内容。诚然,失地农民的素质差异较大,在内容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失地农民群体的自身素质和接受能力,多样化培训内容。

4.3 注重培训效果评估

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不能仅仅停留在宣传、培训两步走的阶段,更应该重视培训效果的评估,使得对失地农民的培训系统化。例如,自2004年底,上海市奉贤区全面启动农民培训工作,以区农校为具体实施单位,在培训过程中学校注重培训信息的反馈,3年共发放《培训学员反馈表》7000余份,发放《教师授课反馈表》500余份,并对回收的反馈表进行及时整理归纳,对反映集中的意见和建议予以采纳,不断调整和完善培训操作力求获得最佳的培训效果。尤其是在大部分失地农民培训由政府主动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培训效果的后期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用于对相关部门和人员的绩效考核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建礼.失地农民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2]陈斌开,张鹏飞,杨汝岱.政府教育投入,人力资本投资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管理世界,2010,1:36-43.

[3]陆慧.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增长[J].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4.

收入实训总结篇6

笔者自任教以来,多次担任学校的化工单元仿真实训教学,就我校两年制高技的学生为例,两年的学制中,四周的化工单元仿真,5周化工大工段仿真,两周的技能鉴定仿真培训,可以说占整个教学的25%左右,所以如何抓好仿真实训教学,直接影响的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如何让校门准确的与厂门对接,不能不说化工单元实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我校采用的化工软件出自东方仿真软件公司,在该公司出品的单元仿真模块中,又分了5大模块,分别为反应器,动力设备,传热设备,塔设备和复杂控制。在5大模块中我校重点选取了反应器模块中的固定床反应器单元,动力设备模块中的离心泵单元和CO2压缩机单元,传热设备模块中的管式加热炉单元,塔设备模块中的精馏单元和吸收解吸单元共6个单元进行教学。下面我就化工单元仿真实训教学提出几点我的建议,也可以说是总结,仅供大家参考。在我看来仿真实训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实训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方面,在实训之前一定要准备充足,包括实训过程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全角与半角的识别,精馏塔压的超压处理,吸收解析的前后阀的打开顺序,泵的入口管线堵塞等等,不能为了某个单元实训而准备,因为化工本就有“大化工”之说,换而言之任何一个单元不能独立存在。学生学不好不能都怪教师教的不好,但是肯定有教师方面的原因。我想有的老师实训之前临阵磨枪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要上好一堂实训课,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堂前的准备是很重要的。我们一直向学生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却往往犯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错误。在对待知识的问题上,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预习,不断更新,才能保证实训内容的不淘汰性,才能保证学生的积极性。

2.抓住在岗每一分中

学生进入机房,就如同进入车间,进入工作岗位,分秒间都关系到生命,财产的安全,要把这种意识自始至终的贯彻到整个实训过程。

仿真实训教学的重点不单纯在开停车的操作上,可以说开停车的操作仅仅是一个载体,我们要由浅入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笔者认为教师要做的不是告诉学生怎么做,而是要教给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的包括该单元的原理,设备,流程,以及各参数的影响因素和调节方法,这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理论实践双到位,切实的做一个双师型的教育工作者。

我想很多教学工作者始终秉承中国的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并且完好的把该理念运用于化工单元仿真实训教学过程,忽视了化工单元本身的基础知识,而一味追求操作上的高分,甚至本末倒置不惜采用违规操作,钻化工单元程序的空子,但事实上却反制了我们该项实训教学的根本目的。开设化工单元仿真实训的目的是为弥补化工专业学生实习的不足,通过化工仿真软件的模拟现场图,DCS控制图,辅助控制等增加学生感官认识,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

3.实训后的反思

单元仿真是一门理论模拟实际的特殊课程,遗忘周期可能较纯理论要长一些,但是不回顾,复习,学生还是会最终忘掉所学的知识。课后作业也不可或缺,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单元流程图的绘制,单元工作原理,单元操作事故的判断和处理等等。

(1)能力拓展

每一个操作单元都有正常开车,正常停车,事故,正常运行等项目,我们就是让学生能够及时判断事故,并作出准确的处理。在这个环节,教者要沉住气,让学生自己观察,一次次的摸索,总结,最终得到正确的处理方法,并回顾自己错误的原因。可以3-5人一组,大家讨论,尝试,通过操作验证,并自己实现理论上的论证。

(2)适时回顾

如何检查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考试当然是一个好方法。

虽然这不能说明一切,都是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采用循环式考试,保证学生能真正掌握该单元操作。

下面我就吸收解吸单元实训教学为例,简单说一下仿真实训过程的注意事项。

笔者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把教与学分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将吸收解析的基本概念进行回顾,穿插实例,并将单元实训的知识点穿插其中,然后以简单的流程(见1-1)为例,首先认识流程中的主要设备,并且总结各设备的主要作用,并回顾设备的种类,比如最常用的塔设备为板式塔和填料塔,吸收操作常用填料塔,以此扩展到不同种类的填料。

最后介绍总结该流程。引入基本概念像洗油,富气,贫气,富液,贫液等,通过对流程的观察,得到有利于吸收的条件是低温,有利于解吸的条件是高温。根据对此流程的介绍,由易到难,再开始我们本仿真单元的引入。

本单元正常开车操作一共81步,其中操作评分64步,质量评分17步,操作界面有4个,还有两个参数界面,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单元,大部分的学生刚接触的时候首先被如此繁多的步骤给吓倒,不知从何下手,这个时候教者一定要明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如何操作,如何学习,如何吸收新知识,方法最重要。

已经明确吸收解析的流程,并总结低温高压有利于吸收,高温低压有利于解吸。那么操作顺序应该是先做好洗油的初期准备及冷循环,然后调控操作条件,各工艺参数稳定后,进原料气,采出产品。然后再进行操作,和总结的步骤进行对比,找出不同,并找出原因,最终完成正确的操作,由此一来,操作讲完了,该单元相关的仪表类,化工原理类,生产技术类,化工制图类的相关知识也贯穿其中。同时要留下作业让学生画出本单元的操作流程图,并思考该单元的事故,并写出书面总结。以便于第二天讲事故的时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收入实训总结篇7

一、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更好地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是各级地税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职责所在。前一阶段,围绕学习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先后召开了九届十二次全会和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紧密联系我省实际,分析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研究部署了下一步工作任务。省委明确提出,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巩固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确保完成今年目标任务,努力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各级地税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注意随时关注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学习研究,结合本地和税收工作实际,切实抓好贯彻落实。要认真搞好经济税收研究分析,从税收政策、税收服务、税收结构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比如,在实施蓝黄两大国家发展战略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促进产业培植和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税收政策措施,推动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比如,最近,针对一些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融资难和税费负担偏重等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财税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各级要切实加强宣传引导,认真制定有关政策措施,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已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各级要结合地税实际,积极抓好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落实好相关税收优惠和扶持政策,积极促进文化体制改革,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结合新一轮基层建设和干部素质提高工作,深入推进地税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干部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干部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升全系统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

二、以提高收入质量、防范执法风险为核心,全面提高组织收入水平

收入质量和执法风险,关系到地税事业的长远发展和地税系统的安全运行,是一个应该引起各级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对待的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省局党组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从去年底就开始组织调研、反复研讨,在6月底的省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上进行了专题部署,并通过领导批示、地税情况、督导调研等形式加强工作指导。一个时期以来,各级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组织了一系列检查分析,采取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目前情况看,无论是思想认识、工作措施,还是具体成效,都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从现在到年底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各级要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精心组织筹划,抓好工作调度,确保税收收入质量和收入水平“双提高”。

第一,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提高思想认识。最近一个时期,媒体、网络对于税收增幅、税收负担问题高度关注,已经形成了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对此也高度重视,9月中旬,总局在上海召开了全国部分地区税收形势座谈会,专题研究组织收入工作,核心思想是依法行政,目的是提高税收收入质量。钱冠林副局长代表总局明确提出,各级税务机关要坚决不折不扣地贯彻组织收入原则,树立收入质量观,切实将税收收入计划管理转到收入质量管理上来,不断提高收入质量。总局还要召开全国税务系统依法行政工作会议,进一步研究部署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收入质量工作。应该说,在这方面,我们认识得早、行动得早,争取了主动。但这项工作毕竟刚刚在全系统全面推开,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解决起来难度比较大,应该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同时,税收工作涉及面广,特别是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力度越来越大,这都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目前面临各级各类换届选举,这对组织收入工作特别是地税收入质量提出了严峻考验,各级务必引起高度警醒和重视,主动做好宣传解释和汇报协调工作,认真分析好当前的收入形势和收入特点,拿出比较准确的收入情况预测,并及时向各级党委、政府汇报好,最大限度的争取各级领导的理解和支持。

第二,要进一步正视问题,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从各方面反馈的情况看,在目前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个别地方对收入质量和执法风险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工作停留在口头上、表面上,措施不得力,落实不到位,组织收入工作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异常问题。截止九月底,全省地税系统共组织各项收入1637.24亿元,同比增长33.27%,增收408.73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526.15亿元,同比增长31.41%,增收364.78亿元。应该说,这个增幅与全国地税系统平均税收增幅32.2%基本保持一致,但从个别地区看,出现了超乎异常的现象。尤其不能理解的,一些地方对出现的非常明显的收入异常现象不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不是先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摆出一些“客观”理由,含糊其辞,欲盖弥彰。有个别县明显存在违规操作,让人触目惊心。一些地方自己看不到问题,但一旦外部审计、上级检查,尤其是系统外部的检查,问题总有一大堆。8月中上旬,总局检查组对我省组织开展了以税收资金安全为重点的税收会计检查,并实地检查了部分市的具体情况,发现从应征、征收环节到缓征、减免、欠缴环节,一直到入库、退库环节,每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不仅有收入数字不实问题,也有执行政策不到位的问题。上一周,省局组织了8个组,通过随机抽查县(市、区)局和基层中心所的方式,对全系统提高收入质量、防范执法风险和基层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督查,也发现了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征管基础工作不到位,非征期异常入库,临时户入库税款比重高,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征收不规范,委托代扣代缴不规范,发票管理使用不规范,税收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执行落实不到位,等等,存在着很多执法风险隐患。对这次督导检查情况,省局专门召开局务会议进行了研究,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并将向市、县(市、区)局进行逐一反馈,各级要认真抓好落实。初步安排,十二月份省局再组织一次全面的考核检查,为全省地税工作会议做准备。同时,也希望省、市两级地税职能部门要真正负起责任,加强监管,加强指导。

第三,要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工作落实力度。各级地税部门特别是市、县(市、区)局,一定要切实增强防范意识,牢固树立收入质量管理理念,摒弃以收入规模、增长速度论英雄的观念,在提高收入质量、防范执法风险这个问题上决不能掉以轻心。要清醒地认识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从保持地税事业科学发展的高度,从维护系统安全运行的高度,从保护地税干部的角度出发,切实提高收入质量、防范执法风险。在具体工作中,既要切实加强税收征管,应收尽收,依法办理欠税、缓税,减少税收流失;又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国家出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依法应抵尽抵,应退尽退,绝不能有税不收、无税强收、随意减免税收,要保证我们的队伍不出现执法问题。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单位要继续努力,没有做到位的单位要尽快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赶紧调整、整改到位,不要在这个问题上犯糊涂、犯错误。

最近,省局已经下发了《关于提高收入质量防范执法风险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这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三年内的目标任务,各级要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同时,省局也已经研究制定了《收入质量违法违规行为责任追究办法》,并在这次会议上印发大家进一步征求意见,会后修改完善尽快下发执行。今后,在收入质量方面出了问题,省局将严格按照责任追究办法的规定,坚决采取组织措施,绝不姑息迁就。另外,总局今年将建立税收收入质量评价工作制度,建立分析评价—情况—分析反馈—质量改进的工作机制,定期各地税收收入质量评价结果。省局将结合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收入质量评价体系和测评结果,进一步研究完善我省的收入质量评价体系,逐步建立收入质量考核监督制约机制,指导各地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搞好整改,不断提高税收收入质量。

当前,组织收入工作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各级要结合自身实际,切实做好收入分析预测工作,密切跟踪宏观经济和企业经营情况变化,加强对重点税源地区、行业和企业的税源监控和经济税收分析,运用科学方法,准确预测全年税收收入,牢牢把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

三、立足于提升基层活力,深入推进基层建设工作

今年是实施新一轮基层建设的第二年,也是“典型带动、整体推进”的关键一年。各级按照年初的工作部署,在继续改善基层基础条件的同时,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升软件建设水平上,着力引领基层加强管理机制建设、制度建设、素质建设、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在基层经费保障机制建设、统一规范基层形象标识、开发应用地税机构信息导引系统、集中办公与专业化管理结合推进、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现代化纳税服务平台建设等各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基层工作效能、管理和服务水平有了新的提升。7月中旬,省局集中批复了55个县区局关于集中办公的申请,到今年底,全系统将有135个县市区局实行集中办公,基层办公地点将由原来的850个减少到432个,减少418个。

应该说,新一轮基层建设顺民心、得民意,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去年的基层建设工作会议上,我曾提出,衡量基层建设成效的标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让基层的干部职工体会到变化、感受到变化。对于这项工作,省局下了很大决心,各级投入资金很大,花费心血很多,经过接近两年的实践,各级都应该认真回顾总结,对照基层建设三年规划目标,看看基层工作环境的变化,干部职工精神状态的变化,基层管理制度、税收管理和行政运转成本、税收征管流程与质效、纳税服务水平的变化,廉洁自律意识、行业作风、地税形象的变化,等等。在去年培养、推广一批先进典型的基础上,省局要进一步总结推出一部分变化大的基层单位,组织学习交流,让大家在对比中查找问题和不足,制定措施,赶超先进。同时,围绕基层机构职能优化调整、基层经费保障等关键问题,加强调研,征求基层意见,了解基层需求,为明年基层建设做好谋划,不断完善制度、机制、体制,进一步激发基层活力,增强系统上下的凝聚力。

四、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不断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今年以来,各级按照年初工作安排,普遍加大了教育培训力度,省局先后在上海举办了浦东干部学院领导干部培训班,在行政学院举办了县(市、区)局长更新知识培训班、全省地税系统处级干部任职培训班,在潍坊税校举办了省局兼职教师培训班,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了省局、济南和青岛市局业务骨干培训班。同时,尊重基层的意愿和要求,省局进一步拓展培训范围,在潍坊税校举办了首期全省地税系统中心所长培训班。各市、县(市、区)局也都根据需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全系统在经费投入、培训班次、参训人员方面都有了新的增加,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要着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前段,省局组织了国际税收与反避税业务骨干选拔考试,其中有个填空问题,要求正确回答今年省局确定的三项重点工作,17个市局选拔的539名业务骨干,仅有18人回答正确,占3.34%,这说明各级对省局决策部署学习、传达、贯彻很不到位,也说明我们的培训重点没有把握好。作为省局确定的三项重点工作,全省地税系统每个地税干部都应该熟记于心。这三项重点工作,很多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都能说得有板有眼,作为税收业务骨干竟然不清楚、不了解,我们认为不可容忍!

今年是全系统实施大规模教育培训的第二年,各级要对照省局教育培训三年规划,认真总结近两年教育培训工作的实践,进一步改进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安排体现地税特点的培训科目和内容,每次培训前要充分筹划,制定预期目标;培训过程中要精心组织,掌握好课程设计、师资配备、时间、强度等;培训结束后要搞好总结,用必要的手段、严格的考试考核来衡量培训效果。同时,要注意抓好学历教育和各种资格证书考取工作,为保证效果,省局有关方面和各级地税机关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要研究激励机制,调动干部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

五、坚持讲政治、顾大局,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

经过各级的共同努力,总体上看,各级领导机关和社会各界对地税工作的评价是好的。省局在连续三个依法行政五年规划期间,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依法行政先进单位”。去年,省局荣获全省行风评议行政执法类部门行业第一名。今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省地税部门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目前全系统18个创建主体已经有14个进入全国文明单位行列(还有1家在申请中)。成绩虽然非常明显,但并不是没有问题,我们不能满足于这种面上的鼓励、评价,要清醒地认识自身在税收征管、收入质量、队伍建设、和谐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高度的事业心、良心和自尊心,负责任地推进工作落实,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要切实强化垂管意识。我们实行的是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省局要对省委、省政府负责,市局要对省局负责,县(市、区)局要对市局负责,归根到底全系统要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负责,这是体制决定、职责所在。基层的困难省局很理解、很体谅,但不能一味地强调客观理由、外部压力,一些地方暴露出违规违法事项,往往拿地方政府做挡箭牌。我们要服从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但决不能违背基本的原则,脱离了依法行政的轨道。对省局党组的安排部署,各级要听得进、记得住、抓得紧,令行禁止,一抓到底,这既是讲政治的要求,也是保持地税事业科学发展、安全运行的需要。一是要听得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省局的意见、安排、部署,都有法律依据和政策根据,并且都根据实际进行了客观系统的分析,大家要听得进去,不要当耳旁风。二是要记得住。对上级的部署要求,不是听完了事,要时刻有一个“紧箍咒”,不敷衍,不应付,要记在脑子里,真正地理解和把握,才会常抓不懈。三是要抓得好、抓得实、抓得细、抓得紧。这是规矩和纪律的问题。对省局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各级都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贯彻落实意见,既要把握大局,也要抓好细节,只有把各项工作抓好、抓实、抓细、抓紧,全系统才会少出问题、不出问题。

收入实训总结篇8

(一)农民工人口及文化程度情况

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的蜀道明珠---*县是一个农业小县,幅员面积1457.5平方公里,耕地51.3万亩。全县辖32个乡镇,329个行政村。全县以种、养殖业为主,县内无大的骨干企业。*年农村经济收入9.41亿元,人平纯收入1813元。全县总人口3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3万人,占总人口的92.4%。农村劳动力16.1万人,农民工7.25万人,占45.1%,其中省外务工人员4.8万人,省内2.45万人。*年我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的3.3万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0.4万人,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6万人,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有0.71万人.。其中外出务工的人员中,具备小学文化程度的有2.18万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有2.9万人;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5万人;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有0.66万人。

(二)农民工就业和收入情况

据调查,我县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流向,一是打工,二是经商,三是农业行业的内部转移。其就业情况:从事加工制造业的1.81万人,占转移劳动力总人数的24%;从事建筑业的1.45万人,占转移劳动力总人数的20%;从事交通运输、商贸、餐饮业、家政服务业3.98万人,占转移劳动力总人数的54.8%。*年我县劳务输出收入1.31亿元,人平纯收入3200元。通过调查发现,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和收入,较文化程度低的要好、要高。例如地处我县偏远地区的大新乡,全乡10735人,有12村,3310户,劳动力人数5690人,人平纯收入1566元。常年外出务工3280人,劳务总收入900万元,人均务工收入2744元,初中文化程度的务工人员年人均劳务收入2469元,高中文化程度的年人均劳务收入4100元,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年劳务收入在5000元左右。

外出务工不仅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自己的奋发图强,艰辛努力,先富裕起来,他们又以不同的方式,支持和带动家乡建设,使更多的人也走上了富裕之路。

二、*县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验及成效

过去人们把农村教育培训仅仅看成是升学、就业的手段,只重视普通基础教育,不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职业培训,从而造成了教育培训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相脱离。县委、县政府在实现“三个转变”,大力发展我县农村经济的同时,把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使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当作一项战略任务。各行业、各部门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形成了政府统筹,行业组织,多方参与,重点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局面,提高了我县农民工的素质和外出务工就业能力。

(一)政府统筹,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组织领导

*年,我县人民政府成立由财政、科技、农业、劳动保障、教育、建设等部门组成农民工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与绵阳农校签订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协议,以加强我县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能力,统筹规划本地区农民培训工作,协调解决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近几年来,我县实施了“工业兴县、以工促农、产业互动、城乡相融”的发展战略,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商家,扩建、新建成企业10余家,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2000余人,帮助1500余农户走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二)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

我县有一所成人职业学校,一所农村成人中专校,32所乡镇农民成人学校,具有完善的教学培训条件,开设了计算机、驾驶、汽修、服装、建筑、企业营销管理、旅游、餐饮、家政保安、文秘等专业,主要组织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必要的就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培训合格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建立了“先培训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制度。*年培训14150人,向外输出10945人。

(三)以农业部门为依托,全面开展农民工的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

为整体提高我县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我县从一九九五年开始,通过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一是对村级干部进行文化素质培训,全县32个乡镇329个村共计1352人,进行了中专学历培训,1016人取得了中专文凭,平均每个村2.5个村级干部达到中专水平。二是加强农民专业户、示范户和生产骨干的培训,从一九九七年——二000年,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全县4640人参加了蚕桑、畜牧、水产、农机、蔬菜、果树、种植七个岗位培训,3328人取得了“绿色证书”资格,推动了我县农村生产走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是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领域,挖掘潜力。结合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畜禽生产基地、蚕桑基地建设,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搞好培训,通过“科技赶场”、“双百工程”、“三村建设”,积极开展实用技术的培训。每年培训人数10万余次,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初步建立了一支由村社干部、农民党员和专业大户为主体的科技致富带头人队伍,改变了思想观念,有效地促进了我县农业行业内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年培训2800人,向外输出2000人。

(四)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技术培训

我县还制订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农民工培训领域,按照企业对农民技工的技术要求,采用“招生—培训—荐业”一条龙服务体制,开展委托培训、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建立了民办教育培训机构2所,县劳动保障局的职业介绍中心、*县计算机学校等单位通过与省内外,尤其是沿海一带企业签订用人合同,在32个乡镇建立了劳动服务站,在大的乡镇设立了组织联系点10个,通过一定的上岗前技能、技术培训,为用人单位输出了大量合格的实用型人才,得到了用人单位和农民工的一致好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输出机制和网络,*年通过各种岗位培训2400人,向外输出2395人,就业达99。8%,避免了外出务工的盲目性。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农民外出务工逐年出现上升的趋势,但普遍存在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差,文化水平低,许多人无一技之长,在非农领域技能低,择业受限,外出务工者多为劳力型。随着经济、科技水平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劳力型的务工者在择业、就业上不具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之劳务输出后的跟踪服务和信息反馈手段落后,尽管我县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总结了一定的经验,但仍然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仍存在认识不到位,引导扶持不力

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各级政府及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要职责,是推进我县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步伐、将人才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一些部门和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和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农民工培训上保障措施不到位,政策不配套,致使相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没有进行岗前技能培训,影响和制约了劳动力输出对象、范围和数量。

(二)培训资金缺乏,培训规模偏小,缺乏长远规划

对于农民工的培训往往是喊得响,落实少,财政投入更少,没有专门的经费投入,导致培训资金缺乏整合,培训手段和设备落后。培训规模偏小,培训经费不得不向受培训者收取,工作难以深入仔细的开展。虽然不少地方和部门每年都在不同程度的搞农民工培训,但没有制度化、系统化,具体表现在培训部门多,部门间沟通少,配合力差,局限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培训,而涉及到第二、三产业方面的技术、技能培训,由于受技术、资金等其他条件的限制开展得少,没有给农民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支撑。

(三)就业指导信息服务不够

目前,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输出基本处于自发状态,起步晚,规模小,加之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措施不力,培训条件有限,培训经费不足,劳动力输出形成以亲带亲,以故带故的现象,甚至有的因劳务输出信息失真或广告虚假而上当受骗。加之在劳务输出上获取、提供的信息少而不全,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就业服务信息体系。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应加强信息服务的收集和组织管理。

(四)缺乏权威技能鉴定

尽管我县的职业培训部门下设了职业介绍所,农业部门、职业技术学校等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培训,但颁发的是毕业证书或合格证书,没有权威的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可信度低,不仅使用人单位难以把握使用,反过来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五)对输出农民工管理不力

农民工输出后,没有对其流向、工作生活情况做相应跟踪调查,从而在管理上难度较大,除用工单位大规模使用外,其他外出的农民工基本上是“各自为阵”,“一盘散沙”,他们在外的行为,我们的管理部门基本一无所知,从而导致农民工在外就业难、收入低、生活无保障、甚至违法乱纪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给其他想要外出的农民工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而且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四、进一步强化培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及建议

根据我县潜在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和农民工自身素质,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农村富余劳动力为重点,以拓宽输出领域,提高竞争力和劳务效益为中心,以内转、外输、回归为基本途径,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优质服务为保障,全面开创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新局面。

(一)强化政府行为,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把农民工的培训作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制定长远规划,积极探索制定有利于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农民科技培训和技能培训的良好环境。通过积极引导,主动服务,推动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转移。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证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农民工培训投入,财政是主体,应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实行财政、服务组织、被培养对象三位一体,统筹解决培训经费不足。政府应拨专款资金把培训工作当作一项公益性事业开展,而不能搞成社会办学形式,加重农民负担。同时加大力度,纠正向培训者乱收费,严处欺骗务工者的违法行为。

(三)建立培训体系,健全运行机制

农民工培训内容是多方面的,涉及部门多,范围广,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明确培训主体,逐步形成政府统筹,由农业部门牵头,财政、教育、科技、劳动保障、建设、计划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主要社会办学机构)广泛参与的培训体系。实行基地、管理及服务三结合,建立劳务开发网络服务体系,巩固老渠道,开辟新渠道。政府要出台相应的培训落实保障措施,规范劳务市场,实施多层次的支持激励措施,落实优惠政策。

(四)培训内容多样化,增加竞争力,优化劳动力转移就业结构

培训内容必须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要体现农民工素质教育、能力教育、职业教育的特点,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长训、短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由原来的主要农业技术培训转向二、三产业的技术、技能培训,实行定向培训与定向输出相结合,坚持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在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农民政策法规、安全常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真正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自身素质。

(五)严格考核制度,做好技能鉴定工作

收入实训总结篇9

(二)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效益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①春粮生产。全县春粮总面积13.56万亩,同比减少3.4 %。

②畜禽生产。畜牧业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全县肉类总产量5089吨,同比增长1.4%。其中生猪产量3855吨,家禽产量990吨,禽蛋产量926吨,猪的存栏数达15.1万头,家禽存栏162万羽。

③蔬菜生产。全县蔬菜播种面积约5.5万亩,其中大棚蔬菜5700亩,比上半同期增加300亩。

④特产经济。由于受“3.12”雪灾影响,今年我县乌牛早茶叶损失严重,乌牛早茶叶总产量170吨,同比减少80%,产值损失近1亿元,水果总产值2万吨,水果产值估计损失5000万元。

⑤渔业生产,第一季度水产品总产量340吨,其中:养殖产量260吨,捕捞产量80吨,稻田养鱼面积2万亩。

二、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1、围绕畜牧、蔬菜、茶叶、水果、田鱼等五大支柱产业,努力打造特产优势农产品基地。第一季度新增蔬菜基地面积1800亩,优势特产基地面积900亩,其中乌牛早茶叶基地面积2000亩,名优水果基地2000亩,东魁杨梅5000亩。另外,建设乌牛早茶叶无公害示范基地1万亩。

2、扶持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市场。①是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今年以来,通过调查摸底,确认全县农业龙头企业60家,在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给予帮助,积极扶强、扶大、扶优。②进一步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今年我县发展了3家专业合作社,涉及药材、水果特产等方面。目前,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9家,其中专业合作社29家,协会10家。

三、“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有序推进。

1、明确今年的工作思想和总体目标,按照以人为本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整合部门力量,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大力推进欠发达地区和沿路沿江的环境整治,加快新农村社区建设。总体目标是完成所有中心村的规划编制,全面推进15个示范村建设,新启动55个村的环境整治。

2、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对今年乡镇上报要求启动环境整治的80多个村进行调查摸底,把村班子团结,群众有信心,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村确定为今年启动村。

3、开展自查工作。组织相关部门对我县申报第二批“市级村庄整治合格村”的15个已基本完成整治任务的村进行自查考核。第一季度共启动了15个村的环境整治,拆除旧房2300平方米,新建房屋5700平方米,新增道路7100平方米,新增自来水使用人口4600人,新增绿化面积9200平方米、公厕7座、垃圾箱475个,消除露天粪坑249个,投入建设资金785万元。

四、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进一步深入

为了进一步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根据市委工作任务,我县第一季度着重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严格考核,认真总结。一月份,对全县各乡镇和四个专业培训小组的工作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及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和全体办公室成员会议,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提高。

(二)调整机构,制定计划。为了加强工作力度,适当调整了我县劳动力素质培训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员。根据市委要求制定了《永嘉县2005年度劳动力素质培训实施意见》,落实培训经费250万元,明确各专业培训小组和各乡镇的培训任务。

(三)结合实际,开展培训。出台了《X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基地认定办法》,对各培训基地进行了充分的整合。2月份县教育局成立了永嘉县先进制造业培训基地,开展泵阀实用操作技术培训,培训经费由县农培办、乡镇、学员各承担1/3。目前第一期50名学员已开始了为期6个月的培训。培训结业后,由瓯北镇的较大规模以上泵阀企业录用为正式员工。县人事局、经贸局、农业局等部门也按照县委要求和部门实际,针对农民需求,进行了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培训。第一季度我县共培训农村劳动力670人。其中技能培训260人,农业实用技术410人。

五、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绿化造林进展良好

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要抓好全县1.5万亩标准农田建设,推进我县“千库保安”、“万里清水河道”、“百万农民饮用水”等工程项目建设,努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第一度新增灌溉面积0.11万亩、旱涝保收面积0.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7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5万亩,新建、改建乡村供饮水工程21处,受益人口3.2万人。完成河道治理21.7公里,开展小流域治理面积0.32平方公里。春季造林成绩显著:全县完成迹地更新3.1万亩,四旁植树20万株,林木育苗70亩。结合楠溪江旅游开发、青山白化治理、村庄整治工作,完成了5公里沿江防护林带的建设任务。

总的来看,我县农业和农村形势良好,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县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沿江经济发展迅速,沿江6个镇的工业总产值和财收入均占全县总额的97%,山区32个乡镇仅占3%。这种差距仍然在逐步拉大,山区经济发展的缓慢,已经严重影响我县全面发展奔小康的步伐。

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制约因素有增无减:1、化肥、农药、农用物资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增产不增收现象严重。2、山区交通不便,市场信息闭塞、农产品销售成本较高。3、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技术水平低,农村劳动力就业难,4、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农业信贷资金难和水、电等生产资料供应不足都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

三、新农村建设步履艰难。由于我县山区集体经济增收困难,有400多个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用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资金的村很少,村庄整治和环境建设步伐缓慢。用地指标的控制,严重制约了农村示范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收入实训总结篇10

一、农村职业教育现状

1、东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整体情况优于中西部地区,见表1:

由表1分析,在东、中、西三地区所收集到的405个样本中,样本人口总数为1509人,其中各地有科技宣传的比重分别为55.71 %、32.41%、35.79%,农民接受过技能培训的相应比重分别为17.54%、13.89%、12.13%。相比而言,东部地区农民的整体素质要比中西部高,农村开展职教培训和科技宣传的整体情况相对较好,中西部地区相对而言处于劣势。从总体来看,接受过职教培训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3.59%,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培训和科技宣传工作较为落后。

2、各地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内容较为单一,见表2:

由表知,各地农民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果树栽培等几个方面,与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和外出务工所需技术相联系的内容较少,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较为单一。西部地区在果树栽培上培训内容比例较大,为34.74%,相对东、中部的12.2%、20.8%而言要高的多。

3、农民收入水平与平均文化程度成反比,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见表3:

上表中,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文盲半文盲比例*1+小学比例*5+初中比例*8+高中比例*10+中专比例*11+大专比例*13.5

(1)由不同收入组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看,随着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增加,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呈现递减趋势,即农民收入水平与农民的文化程度呈反比,年人均纯收入最低组农户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对其他组要高,可能的原因为:

a、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后外出务工的职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即行业分布集中在传统产业阶段,农民所学知识不能通过生产实践转化为较高的生产力,导致收益不高。如表4统计农民外出务工行业分布:

b、由于人力资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可能是一种滞后影响,即当期的收入可能与几年前的人力资本状况有关,而样本选取的有些家庭人均纯收入与人力资本数据是同一期的,由此其相关性不是很显著。

(2)从总体上看,所有收入组农户的文化程度相差不大,平均程度集中在初中,农民整体的文化素质都不高。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依靠经验的比重仍然较大,而且这个比重在不同收入组之间都相差不大,农民在农业生产现代化和科技化程度上仍然较低;

(3)在样本中,4000元以上收入组样本数在总体中所占比重较大,对比2007年国家公布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已达4140元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农民整体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中低收入农户占总体农户的比重也较高。

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单一,转移就业方向较窄,见图1:

从农民外出务工获得信息的渠道看,通过好友介绍及个人努力找到工作者在外出务工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而通过招聘会、职业中介等获得就业信息的人较少,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渠道单一。

二、存在问题及成因

(一)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有多种原因,一是政府资金不到位,从建设服务点到培训的安排实施都需要资金支持,资金的不到位就会使这种服务功能缺失;二是部门间合作性不强,有些教育科技资源不能共享,导致资源浪费和培训成本增加,职业教育发展缺乏较为强劲有效的实施机制;

(二)政府的保障及服务职能缺位

在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中,政府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在进行科技宣传和技能培训中,一些地区的工作并未落实到实处,具体的种植技术等内容完全由农民自己获得,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没有相应的技术保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政府及相关中介组织所发挥的作用较小,对农民外出务工就业信息提供较差,组织程度低,提供的就业指导不足,导致农民外出务工渠道单一,就业方向狭窄,未能在劳动力转移中发挥实效;

(三)现有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弊端

1、供需不对接,职业教育培训内容较为单一,与农民整体需求差异较大。从样本资料看,大部分地区的培训内容集中在大棚蔬菜种植、果树栽培等方面,在非农技术上内容安排较少,因此对从事多种生产经营需要多种技术指导、外出务工需要掌握专门技术的农民来说,参加培训并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

2、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成本较大。对多数农民而言,参加培训意味着放弃一部分从事生产和外出务工可能带来的收益,而这部分收益在农民家庭收入中的地位也比较重要,从此角度考虑,一部分农民选择放弃培训而去从事生产;而且对需要农民缴费的培训来说,其在近期的投入收益差距也会促使农民选择不接受培训;

(四)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从整体上看,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集中在初中、小学及以下,接受过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劳动力仅占总数的29.88%,这不仅导致农民对现有职业教育培训的总体评价不高,也使其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多数劳动者并未认识到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五)社会机制的配套服务功能未得到充分体现

农民真正掌握技术、顺利实现转移就业需要强有力的后续保障,社会机制在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如小额信贷、科技推广服务站的指导和就业中介的信息服务等都会对其发展产生影响,而这部分力量的缺失使得农民缺乏相应的指导服务,农民接受培训的效益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对策建议

根据发现的问题,结合在实际调研中得到的一些信息,农村职业教育的顺利开展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建立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1、要发挥政府的投资主体作用,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各项资金能够及时到位,确保开展农民培训所需要的各项投入;同时重视发挥政府在引导农民转移就业中的作用,为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提供保障。

2、农民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参与主体,要重视提高农民参与职教培训的积极性:

(1)努力提高农民的基础文化水平。通过开办夜校、专家讲座等形式提高现有劳动者的素质,重视农村基础教育,通过一系列措施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开展,重视后继农民基本文化素质的提升;

(2)提高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投资收益比率。加强对农民从事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技术指导和信息科技支持,为农民把科技知识转化为收益提供保障,通过提高受培训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职业教育对增加收入的促进作用;

(3)要提高对接受职教培训农民的社会认可度。对接收职业教育培训的劳动力颁发专门的培训证书,实施"绿色证书"制度 ,提高社会的认可度,使农民在具体的工作中能够从中直接受益并感受到其重要性,这也是间接促进农民接受职教培训的一个动力;

(4)要完善培训内容。从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农民更倾向于接受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培训,因此政府及中介组织应根据农民的不同需要和接受能力安排相应的培训内容;而且,进行农民培训只是农民提高自己、掌握先进技术的一个平台,职业教育的目的还应该是培养农民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使其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身能力,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这也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更高要求;

(5)对接受职教培训的农民给予相应的补贴。农民是否选择接受培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接受培训机会成本的大小,适当地对其进行补助减少其机会成本,农民考虑接受培训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3、充分发挥中介者的作用。从分析看,农村培训工作的开展与实际指导之间还存在断节,各种中介者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要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发挥中介组织在进行培训、引导农民外出就业及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导向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才能真正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帮助。

(二)改革行政区划体制

在农村职业教育工作开展上建立只有省、县的二级区划体制。结合已有研究资料并结合笔者自身的认识,从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认为应当建立专门针对农村职业教育设立的省、县的二级区划模式,减少职业教育开展的中间环节,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使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及时渗透到县一级 ;

(三)实现"校村结合",发挥大学生及村干部在推动引导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农村职业教育的一个支持力量就是农林院校及相关的科研单位。发挥农林院校在农业生产上所拥有的技术、资金及人才优势,发挥其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实施对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其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加强信息体系建设,使农村远程教育的开展有很好的实施载体。远程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仍然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应建立相应的实施机制,使体系建设真正地为农民发展谋福利 。

综合来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结合具体问题采取具体对策,做好农村职业教育的系统工作,农村职业教育才能有一个更为美好的前景。

【 参考文献】

[1]白菊红.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民收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4

[2]窦鹏辉.中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Thinking triggered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收入实训总结篇11

一、引言

广西电力基建信息系统(以下简称基建信息系统)是电力资产管理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投资计划系统和物资系统关联密切。正确使用该系统,不仅能提高基建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降低基建生产、订购物资过程中的运营成本,减少基建建设过程中的安全事故数;还能正确引导基建安全建设的发展方向,促进电力企业有效利用资源,强化内部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基建信息系统推广应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

综上所述,基建信息系统推广应用的目的在于:通过专项研究促进基建信息系统软件推广应用,以实现预期的社会经济效益;其次是由广西客观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推广实施工作必然出现许多无法避免的问题,通过全面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探索克服困难的有效措施;最后是通过对基建信息系统的推广,探索出更科学有效的大型信息化项目推广运行的管理模式与方法。

二、广西电力基建信息系统简介

2.1系统功能介绍

广西电力基建系统是以年度投资计划下达形成项目信息库为起点,涵盖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建设、阶段验收、竣工验收、启动投产整个过程。而系统包含了项目管理、造价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资料管理这六大管理领域的内容。项目管理涵盖了启动投产、方案申报、合同管理等内容;造价管理涵盖了项目变更、工程量计量、服务付款申请等内容;安全管理涵盖了缺陷管理、质量控制点管控等内容;进度计划涵盖了里程碑计划及一、二、三级计划的编制及汇总;资料管理涵盖了资料编制、资料评审等过程管理的内容。

2.2系统建设历程

基建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分为业务模型构建、系统设计、系统开发、推广应用四个阶段。2011年1月完成业务规范编审, 3月份完成该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及界面原型评审; 11月份完成了系统设计,包括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数据库设计和集成设计; 11月份完成系统硬件部署、中间件安装,2012年5月份完成系统功能评审;2012年6月份开始全部推广实施。

三、广西电力基建信息系统推广管理措施

3.1系统推广的主要特点

3.1.1 跨部门、跨公司,人员多

系统的推行需要系统开发商和系统实施商的人员支持,需要对49家施工单位、38家设计单位和8家监理单位进行有效培训。在公司内部,基建部除了需要信息部的技术支持外,还需要跟物资部协调已购基建物资核对的事项,同时也需要跟计划部协商投资计划项目对接系统的问题。

3.1.2 系统涉及范围广

基建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基建管理的项目管理、进度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造价管理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如果不经过周密的工作安排就进行工作,很可能带来较大的项目建设风险。

3.1.3 业务数据量大

当年计划投资下达的项目中,主电网工程项目200个,配网项目800多个,系统涉及的数据有业主项目数据、项目信息、概预算数据和工程计量等数据。

3.2系统推广面临的困难

3.2.1 抵触情绪大

系统的使用将打破原来的工作模式和操作方式,是对基建口员工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的更新,预计会在推广应用过程中遇到部分员工的抵触情绪;

3.2.2 实施条件受限制

广西的信息化技术落后,特别是施工单位的施工区域没有网络环境等条件,而且广西为多山地区交通不是很便利,将对数据的及时填报造成延误;

3.2.3 系统不完善

系统的前期开发主要是围绕管理制度和管理要求进行的,对前线员工操作的便利性考虑有所欠缺,而且很多模块都在不断的变化,对实施推广造成很大压力。

总结以上系统推广特点及面临的困难,为了确保该系统稳定可靠运行,保证信息及运行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在系统的推广运行中需要对项目的人员、进度、质量进行有效地管理。

3.3推广应用项目的团队建设

基建管理模式分为职能管理和项目管理,实行公司总部、地市供电局、县级供电公司三级职能管理和项目甲方、推广实施组二级项目管理。职能管理主要是制定系统推广使用相关制度、流程和作业标准,通过指导、监督和检查等方式对项目关键环节进行管理。项目管理主要负责项目质量、进度、技术等各项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执行到位。为切实加强基建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需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

领导小组,由公司负责基建管理的领导和各部室主任构成。协调解决公司基建信息系统建设及推广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统筹推进公司基建信息系统建设及推广实施工作。

公司工作小组,由业务部门主要负责人构成。承接总部工作小组工作。负责贯彻落实总部工作小组的推广要求;负责参与总部组织召开的系统推进工作月例会;负责组织业务骨干参与网公司总部统一组织的系统推广相关工作规范及制度的编审;负责根据总部的系统应用推广计划制定本公司的系统应用推进计划,具体负责系统的推广工作,督促及推进各业主项目部系统应用实用化。

信息部门,负责基建信息系统硬件环境的准备;负责协调硬件厂商、中间件厂商搭建软硬件平台,并进行调优;对实施商的技术方案进行审核;对系统部署工作进行指导;组织第三方测评机构安排测评计划,并按计划开展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并审查修订方案制度。

系统开发商,负责搭建软硬件平、系统部署工作以及平台升级;编写系统推广运行相关的技术方案;负责提供培训讲师,包括对建设单位的培训和培训前的数据准备;负责系统正式上线前的客户答疑工作。

系统实施商,负责协助系统推行方案的编写,协助数据清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培训师接受系统开发商的培训考核并开展局部培训工作,汇总收集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并作好接管实施的准备。

3.4推广应用项目的进度管理

基建信息系统在推广实施过程中,按项目准备、业务配置及数据清理、投入运行准备、试运行、竣工验收共五个里程碑。建设单位工作小组在推广实施各阶段中,严格按照计划推进相关工作,要及时检验各项工作完成情况,严格把关保证工作质量。严格按照数据收集模板要求提供数据,保证数据准确、规范,为系统的推广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系统实施商每半月如实汇总、分析进度计划关键节点的实际完成时间、影响进度的主要问题等信息,对照计划完成时间,以“红绿灯”预警形式反映项目进度受控状态并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使项目进度得到有效控制。

3.5推广应用项目的质量管理

系统建设进入推广实施阶段后,数据清理、系统培训和系统考核是关键工作,影响着推广项目的整理质量,下面分别对其工作的开展进行介绍。

3.5.1系统培训

培训的终极目的是通过改变人的技巧、态度、价值观念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再次投入实践,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来提高培训质量,从而提高用户对系统的感知度。

(1)P,计划。为了能够有效地对建设单位和外协单位的人员进行培训,系统的推广工作采取公司统一组织培训、现场指导性培训等多种培训过方式进行。为统一思想,协调推进培训工作的开展,需要对培训对象、培训机制、培训要求、培训内容、培训计划安排以及培训考核进行制订,同时也需要做好培训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人员组织安排及培训场所网络环境等硬件条件的准备。

(2)D,执行。在培训过程中尽量做到以下几项事项的执行:培训开始前由主要领导做开班致辞,强调培训工作重点及要求,这对维持培训场纪律及提高参训人员的积极性会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培训时做好签到表管理工作,防止乱签代签以及涂改,签到表后期将作为到场培训凭证和其他管理需要;培训讲师讲课时注意语速和课程互动,在讲完一个模块需给予一定时间与参训人员沟通交流,并提供充足时间供参训人员上机练习;现场配置了技术支持人员,能及时有效解决参训人员提出的问题;根据实际业务,在系统中配置多套用户帐号(包括业主项目部和外协单位),让参训人员能分角色模拟实际业务在系统中操作,从而熟悉系统;并分发业务操作指南,让参训人员能根据自己的角色熟悉系统;培训后需要做上机考试操作,提高参训人员听课积极性;并做好反馈表的及时收集工作。

(3)C,检查。培训的反馈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反馈率低、反馈信息真实度低。反馈率低表现为两个方面:上交时间、反馈渠道。因此在每次培训结束之前及时的发放和收集反馈卷是很必须的。在培训过程中基本实现全程跟踪,这样可以及时的了解讲师的讲课情况、参训人员的培训接受情况及当场感受。

(4)A,改进。在实施培训改进的过程中,将改进的措施控制在能力范围之内,将实质的问题报备领导小组,列入日常工作。除了反馈得到的信息外,每开展完一批培训后,需要做培训总结和培训资料整理工作。通过培训内容、培训目的和培训情况的总结,在后续的培训工作中加强做得好的地方,改变不足的方面,持续改进培训效果。

3.5.2数据清理

数据清理是基建信息系统推广实施的基础工作,也是一项重点和难点工作。通过数据清理,完成项目历史数据的收集并初始化到系统中,保证的系统数据的延续性,同时也减轻了建设单位的工作量。因此需要明确数据清理范围、清理策略、提高数据质量,制订出数据清理计划来指导数据清理工作有序开展,包括清理范围及目标、总体思路、总体计划、职责分工和数据清理策略和步骤等。除此之外,需要有有力的措施保证数据清理的质量。

(1)统一组织、统一方法。公司工作小组组织各建设单位按照数据清理步骤开展数据清理工作;各建设单位按照统一下发的统一方案、数据收集模板及进度要求开展数据清理工作,确保数据清理工作可量化、可执行;收集整理后的各项数据,均统一集中进行初始化工作,保证了清理工作的进度。

(2)专场培训、实施跟踪。专门组织设计单位概预算收集工作的培训,并对概预算收集过程进行实施跟踪,保障了概预算数据收集工作的质量。

(3)试验设计,以点带面。在大规模数据清理工作开始前,将一个局的概预算数据导入测试环境,总结数据导入规则和出现的问题,然后充分发挥业务技术骨干的作用,培训其他数据录入人员,通过分工合作保障了数据清理质量。

3.5.3考核管理

(1)评价方法。省公司基建部每月定期对所辖建设管理单位系统应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并在本单位内部通报评价结果。每季度通过系统自动评价与手动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所辖建设管理单位系统应用情况进行考核评分。各建设管理单位对所辖业主项目部的系统应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并在本单位内部通报评价结果。

(2)评价指标。基建信息系统应用评价考核指标由评价方式、评价要求、评分规则和评价标准分组成。评价方式主要为系统自动评价,辅助以手工检查进行评分;评价要求为对本评分项的具体要求描述;评分规则为对本评分项有关得分或扣分的规则说明;评价标准分为本评分项的标准得分。

3.5.4问题反馈机制

(1)统一热线,多人处理。项目组建立了统一的系统客服热线,可供四个客服人员同时接线。

(2)多种形式,满足需求。除了客服热线外,还提供了系统登记处理、客服邮箱等多种沟通方式,在统一客服入口的同时,也提高了答疑工作的灵活性。

(3)及时反馈,提升服务。在系统中问题反馈管理模块上报的问题,可以在已上报页签中追踪问题处理情况。另外针对省公司总部的反馈问题,会单独做反馈表清单,把问题处理情况及时反馈给用户。

(4)快速响应,加强体验效果。针对用户的需求,由建设单位统一收集后执行业务讨论,系统开发商对各类需求积极响应,目前在界面风格和部分功能上做出较大调整,提高了用户的系统使用体验。

四、结束语

4.1推广工作经验

推广项目的重点和难点是综合应用项目管理理论知识准确分析电力企业的基建工作的现状和管理需求,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系统得到充分应用。

4.1.1公司统一培训组织

因很多业务需要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参与系统操作,在培训前需要对建设单和外协单位的人数和培训方式进行确定,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地理位置、建设单位规模以及外协单位与建设单位业务往来等资料将培训分为四个片区来进行,并做好食宿安排。

4.1.2核心业务数据录入规则制定

为了确保项目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保持数据在系统上线前后的一致性和连贯性,项目组成员针对收集数据的20多个问题,经过多次讨论基本思路定性为:关键字段缺失的而必须录入的,统一初始化为有代表性的数据,比如“合同签订日期”为空的统一初始化日期为‘1900-1-1’;地市局不能够提供准确业务数据,则不录入系统;对经过初始化和不录入的数据,在EXCEL表中标示显示,方便组织地市局确认。

4.1.3实用化系统考核

为了有效促进建设单位本身使用和组织参见单位使用系统,对建设管理单位的系统应用评价考核指标,包括系统整体应用情况、所辖业主项目部数据完成率、培训环境准备三方面。并出具数据录入指南,方便建设单位检查建设过程中该录入系统的数据资料。

4.2推广效果及展望

经过全体项目成员的努力,截止至2013年12月14日,系统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系统用户问题处理率达到93%。为了完成一个信息化推广项目,需要充分做好项目的总体规划,尤其是项目进度和资源控制,做好项目各方面的沟通,及时把控好项目进度。(作者单位:广西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万天翼.基于ITIL的运维管理系统的设计[J].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0(03).

[2]张晨辉.IT项目管理中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J].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收入实训总结篇12

调查由调查员按事先制定好的问卷进行提问,调查户农民回答,调查员填写问卷,然后以村为单位形成调查问卷汇总表。经过认真校验和初步整理,从总体看,收集到的数据质量优良,能较好地反映当前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情况和需求状况。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及农民培训需求情况

此次调查有乡镇主要领导和被调查村的主要村干部参加,访问12个村的农户108户,调查农民380人。

(一)农村劳动力现状

一是农村劳动力文化层次还很低。12个村总劳动力为5053人。其中,高中文化程度者606人,只占总数的12%;初中文化程度者1617人,占总数的32%;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870人,占总数的37%;而文盲人数多达960人,占总数的19%。尤其是烟溪镇和马路镇6个村的文化程度更低,这四个村有劳动力3110人,其中,有高中文化程度的181人,只占总数的5.8%;而文盲人数却多达653人,占总数的21%。

二是农村劳动力技术含量过低。12个村中,从事纯农业的劳动力人数为2526人,占总数的50%;从事非农业的人数556人,占总数的11%;外出务工的1617人,占总数的32%。在外出务工人员中,有一定技能的人数为501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31%;无技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数为1116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69%。另外,还有354人为无业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7%,这些人也大都无一技之长。

三是农村劳动力的收入受行业和职业技能的制约。在调查走访的108户农户中,20户农民头脑灵活,经营有方,或种植业、养殖业办得出色,或是劳务工资高,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他们的住房基本上是新建的,且进行了装修,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如仙溪镇青大村蒋孟初两个儿子在外地打工,一个是建筑包工头,一个是司机,从事的都是技术性的工作,兄弟俩每年的收入在4万元以上,蒋孟初也在家种了十多亩地,喂养了一头母猪,年收入两万元以上。40余户农户家庭主要是靠种田,平时打点零工,家中喂几头猪的收入,外出务工的也是普通工种,这样的家庭年收入在1.5万~2.0万元内;40余户农民家庭既无一定的技术和资金从事种养殖业,又没有什么特长和本领外出务工。这样的家庭仅靠种几亩田,喂几头猪,难以摆脱贫困。如烟溪镇陈竹村村民易爱善夫妇,全家有五口人,三个儿子,两个初中未毕业就在外面打工,家里还有一个15岁的儿子读初中。只有小学文化的易爱善及两个小孩在外面打工,由于没有任何技术,辗转到了许多地方也没有找到活干,2013年他没有赚到钱,家中就靠易爱善的妻子种田,喂猪赚点钱来维持生计,小孩读书的费用都是向别人借,生活十分艰苦。陈竹村是典型的贫困村,像易爱善这样家境的还有几户,他们都表示对生活出路很困惑,苦于找不到路子赚钱。该村总体文化层次低,富余劳力未找到事做的有124人,供不起子女读书的有6户。

(二)农民对培训需求情况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380名农民中除50岁以上的农民表示满意现状,没有考虑要学技术以外,大多数农户都渴望学习一些实用技术。其中希望能学到种植技术的有140人,占37%;希望能学到养殖技术的120人,占32%,且他们在养殖方面均已初具规模,但在管理和技术上有漏洞,效益不好,有的甚至亏损;想学习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有80人,占21%;还有少数青年朋友则想学习维修、制造类技术,掌握一技之能,在外务工时既轻松又挣钱。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资金严重不足,培训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安化地处山区,是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地方财政困难,在农民教育培训方面投入有限,培训经费主要依靠整合各种涉农项目资金。县政府对农民培训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培训机构软硬件建设、培训工作经费及农民培训补助等方面的资金缺口较大,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二)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继续学习的能力不够强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88%,这部分人年龄偏大,文化基础薄弱,传统农业观念占主导地位,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弱,培训效果不太理想。高中(含中专和职高)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占12%,他们大都属于青年一代,虽然观念较新,接受能力也较强,自主创业的意愿也强烈,但受资金等创业条件的制约,大都选择了外出务工,然后再回乡创业。

(三)培训体制尚不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安化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虽然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但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多个部门,培训主体单位在项目、资金、师资、证书、场地等方面缺少统筹安排。特别是培训经费来源不同,各种要求也不尽相同,造成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难以有效整合资源,对培训要求也难以全部执行到位。同时农民就业指导管理机制也还未形成。城乡一体化建设开发、征地转业等新形成的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他们大多数还没有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意识较差。又由于职业技能低,且不愿从事低收入和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致使许多有发展前途的农业项目,因缺乏技术工人支撑,不得不中途搁浅。

(四)培训内容难满足需求,培训项目缺乏创新

新时期农民培训既要培训好留在农村本土上的农民,又要培训好转移到城镇企业务工的农民,还有培训好新生农村劳动力。这就需要既有职业技能培训,又要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技能培训。

目前农业生产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产业结构由过去的种养为主,向种养、加工、服务等共同发展转变,生产手段由落后的手工、半机械生产向机械化、高新技术化生产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向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服务化转变;另一方面农业也正面临转型升级,分工进一步细化,新领域不断涌现,这样就急需新的培训项目和更高层次的培训。

(五)地域面大,农民分散,集中培训难度大

安化是一个山区大县,80万农民分布在4950平方公里的辽阔山区,想要把某个行业的培训集中到县城或乡镇都非常困难。同时,集中到县城或乡镇培训,因差旅要增加大量的费用支出,也制约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政府责任,整合部门资源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是一项公益性、社会性事业,涉及的行业和专业门类众多,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应建立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工作领导机构,形成统筹协调的运行机制,做到规划统筹制定,资源统筹整合,经费统筹安排,工程统筹联动,搞好培训大合唱。要因地制宜,抓紧研究制定促进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研究对农民终生职业培训的补贴办法,调动和激发农村劳动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的积极性。应进一步树立大局意识, 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民教育培训计划,出台有利于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技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培训机制。

(二)出台扶助政策,搭建发展平台

一是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机制,逐步把农民培训纳入公共财政投入范畴,加大财政专项投入,作好示范引导作用,可设立“农民教育培训基金”。县、镇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民培训,对所拨经费要实行集中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挤占和挪用,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二是建立资金补贴机制,不断扩大补贴范围,实行免费培训制度,让更多农民受益。三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共同参与的投入机制,鼓励公办和民办培训机构、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农民培训。可采取农民学农业科技免费,学职业技能自己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帮一点的办法,多渠道、多途径解决经费问题。四是积极争取上级农业、科技、移民等部门的培训项目和培训资金。五是要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农民培训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以调动培训单位的积极性。

(三)加强规范管理,提高培训质量

一是结合产业特点,认定培训基地。根据当地产业结构特点,每个产业至少要选择1~2个企业或生产场地作为实训基地,挂牌认定并给予适当经费补助。二是编写培训教材。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根据农民培训需求并结合培训项目要求,有针对性地编写各类适训资料、教材。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农广系统内部培训师资队伍,提高培训教师教学能力,建立健全内外部培训师资队伍。定期组织对培训教师的专项培训,年终对培训教师进行培训效果评估及评级。

收入实训总结篇13

代际传递概念首先属于社会学范式,是从对阶层继承和地位获得的研究中发展出来的。美国经济学家研究贫困阶层长期性贫困的缘由机理,发现贫困家庭和贫困社区往往存在代际传承贫困的现象,从而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贫困代际传递”概念。贫困代际传递是指小到家庭大到社区或阶层范围中上一代的贫困及其引起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传递给下一代的现象,表现为下一代成年后继承上一代的贫困和不利因素并将其传递给再下一代的恶性遗传。

我国已进行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多年,发展成果显著,目前能有效消解大部分简单的因增收条件缺失引发的贫困现象。因此,本文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是,我国农村家庭代际传递现象还是否显著?不同收入家庭发展趋势如何?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库。该数据库分别于1989年、1991年、1993年、1997年、2000年、2004年、2006年、2009年和2011年进行了九次个体样本及部分社区统计数据的调查,提供了居民户收入构成、成人人口学背景、工作职业及财产等数据资料,其中广西地区选取的是南宁市、梧州市、玉林市、苍梧县、容县、扶绥县。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认为同一代人的条件是大体类似的,以不同时代的不同环境作为固定效应,通过调查年份、居民户编号以及户主编号将居民户及户主特征因素纳入居民户收入及贫困分析系统中,使用广西项目点农村家庭同一住户两代人相隔20年(1989年和2009年),即大体同样年龄都为中青年时的收入数据,以子代总收入作为因变量,以父代总收入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综合评价代际传递对收入的影响。

变量的选取。为能够全面衡量代际收入,本文分别按工资加奖金的总收入和每年实际工作月月均工资,选取农村家庭子代的对数作为回归分析中的因变量,选取农村家庭父代的对数作为回归分析中的因变量。以代际收入弹性体现农村家庭收入的代际依赖,通过回归分析找出代际传递趋势。变量所反映的具体因素如下所示。

本文主要考虑代际收入弹性的变化趋势,所采用的模型可以写为:

yi=αXi+εi

式中,i代表个体,本文中为不同居民户;yi是因变量,Xi都是自变量向量,分别代表第i个居民户子代和父代工资加奖金的总收入(或每年实际工作月月均工资)的对数,作为回归分析中农村家庭状况变量;α是需要估计的系数;εi都是观察不到的扰动项。

本文并区分不同收入区间作为模型Ⅰ和模型Ⅱ来观察不同收入家庭代际传递现象的显著性及发展趋势,旨在验证代际传递对农村家庭收入发生影响的程度,以及不同收入水平和平均能力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代际传递对收入增长的约束。

二、结果分析

模型Ⅰ和模型Ⅱ中,父代工资加奖金的总收入(或每年实际工作月月均工资)对子代收入的弹性都有显著影响,都在1.2%以上。低收入组分别按工资加奖金的总收入和每年实际工作月月均工资,父代对子代收入的弹性为1.28%和1.42%;高收入组分别按工资加奖金的总收入和每年实际工作月月均工资,父代对子代收入的弹性为1.34%和1.50%。回归结果证明:我国农村家庭代际传递现象依然存在,但收入越低的群组代际传递现象越弱,或许显示我国扶贫增收努力的成功,而收入越高的群组代际传递现象变强,应该引起我国的重视,实际工作月月均工资这种显示平均能力的指标也在不同收入水平都平均比总工资对代际传递依赖严重些。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由于我国收入促进政策如转移支付、技术支援等较偏向于低收入群体,由实证结果可知,这些实物或技能支持已对低收入群体产生极好效果,相较于中高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的代际传递依赖性小于较高收入群体。究其根源,在于影响上代人收入的环境技能缺乏等致贫因素的改善使下代人不会因与上一代背景同样而受到制约。但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能力下代际依赖的区别同时需要我们早作安排,以免引起收入差距的扩大。

总结经验,研究对策,我们依然要注意下列政策的落实实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地区发展的关键。发展落后,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基础设施滞后,特别是基础设施总量不足,交通网络密度低,对内处通道不畅;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保护环境、适度超前原则,以交通、水利为重点,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连通内外、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可以为加快发展和扶贫攻坚提供强力支撑。重点推进交通主通道联络线、普通国省道干线公路网提级改造、县际路网建设,扩大路网覆盖范围,提高公路网密度和技术等级,完善路网结构。

深入实施职业培训攻坚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特别要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突出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开展农村劳动力岗前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针对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贫困人口技能培训,继续实施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家政服务等培训工程,积极开展定点培训、订单培训、委托培训、定向培训,集中进行技能培训,使受训人员达到初、中级技工水平,健全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奖、贷、助、补、减”多元资助措施,帮助完成高等学校或职业院校的学历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实施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和新型农民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程。支持培训机构和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开展农家课堂、专家现场授课和科技人员现场示范,使贫困农户掌握1―2门农业生产技术。

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教育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统筹发展各类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明显提高教育质量;医疗卫生上,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等综合改革,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加强就业服务设施和人力资源建设,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晓明.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述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2).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