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词语和句子实用13篇

春天的词语和句子
春天的词语和句子篇1

春意盎然 含苞欲放 春风拂面 桃红柳绿 莺歌燕舞 鸟语花香

河水解冻 春意正浓 烟花三月 满园春* 万木竞秀 春雨如油

春江水暖 缕缕花香 风和日丽 枝繁叶茂 春风习习

春雨绵绵 春雷滚滚 春花烂漫 春*迷人 万紫千红 万木逢春

百鸟鸣春 大地复苏 积雪初融 莺啼燕语

小草含青 千枝吐翠 草绿花红 繁花似锦 欣欣向荣 杨柳抽芽

柳絮飘飞 群莺乱飞 山花烂漫 百花吐艳 百花齐放 百花争艳

冰消雪融 草木萌发 桃李争艳()

生机勃勃 姹紫嫣红 群芳竞秀

2、句子:

几场潇潇的春雨后,山青了,水绿了,山下那淙淙流动的一条小溪,愈发湍急秀丽起来。

温暖的春雪没有一丝寒意,悠然的雪花反而黑这早春的夜晚带来一种诗意的宁静。

每当春末,大花蝴蝶成群飞聚蝴蝶洞,似一片片流动的晚霞,又恰如一朵朵灿烂的云锦。

当春天来临时,积雪融化,春暖花开,万物苏醒,嫩绿的小草也偷偷地钻出了地面。

山上,树木被春风摇醒,睁开睡眼,张开了柔嫩的臂膀,扭着腰肢。

春天的词语和句子篇2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积累本

教学过程:

一:音乐激趣,引出新课

播放《春天在哪里》(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唱)

(设计意图:欢快的乐曲不仅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同时也把孩子们提早带入了春天那生机勃勃的氛围中。)

提问:刚才唱的是什么歌?(生答)

(师):春天到底在哪里呢?让我们伴着优美的乐曲一同走进书中去找找春天吧。(背景音乐响)

二、朗读课文,学习新知

1.读课文,找一找,作者眼中的春天在哪儿呀?(学生很自然找到文中相关的四句话)

2.课件出示“四句话”,谁愿意再来读读这几句话?

3.这几句话分别是描写谁的?(板书)

如果把这几句话改成这样行吗?(出示句子对比读。)

(设计意图:通过句子的对比朗读,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词语的准确运用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4.想想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的春天?板书:看、听、闻、触……

(设计意图:孩子们对于如何写好春天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联系生活,发现春天

1.上周我们在公园也找了春天,谁来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说时可以结合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来描述。

(课件随机出示相应有的春天景物的图片。)

2.春天来了,老师也找到了,你能来描述一下吗?课件出示

(在汇报交流时,对于能够恰当、灵活运用词语的同学要及时表扬,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其他同学去效仿学习。)

3.小结:你们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孩子,而且在描述时能把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利用上,那么,你们愿意当回小作家把你在春天的发现写下来吗?

四、写一写,读一读

题目:《我眼中的春天》

1.生练习写一写,教师巡视指导。

(播放背景音乐,让孩子们能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展开思路。)

2.小组交流――推荐好的片段全班交流――师生点评好在哪里?

3.小结:你们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写得这么好,你们真是了不起的小作家!

五、总结

是的,春天虽然像个小姑娘躲躲藏藏,但它的足迹却踏遍了每个角落,只有做个细心的孩子、善于观察的孩子,才会发现它、找到它!

春天的词语和句子篇3

分析记叙文的语言特点,也就是对文章的语言做出品评和解析,即“品味语言”。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真正内涵、感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辨析、理解和品味。

【阅读指导】

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中,不仅要阅读文本,也要阅读生活,要从文本和生活的表象中提取必要的信息,然后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对文本作出深入的解读。关于记叙文语言特点的解析,往往定位于对重点词语和关键语句的考查,旨在考查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记叙性文章的语言,通常以“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为总体特色,同学们在阅读中要做到:1.在这一总体特色中发现各自文章的不同个性,体会其语言的独特意蕴。2.品味评析文章的语言,要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为基础,做到客观分析和细部分析相结合,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相结合,切不可就语言谈语言,也就是,一定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对语言进行品味评析。

对记叙文语言特点的考查,一般是针对文中的重要语句和重点词语的评析品味:词语是指那些使文章表达精辟准确、为文章增色的关键性词语;语句是指:1.文章或段落的中心句;2.总领下文和总括上文的句子;3.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议论、抒情、描写的句子;4.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的句子;5.明显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的句子;6.在修辞、句式上有特色,表达效果较好的语句,等等。

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此类题型主要考查文章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的作用是精辟准确,把事物描写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的作用是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但要注意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申意和双关意。

2.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1)对具体句子的品味评析。做此题时,要先抓中心词、关键词,找有关议论先抒情、描写的词句。在句子前后找答案,可以用原文回答,有些需要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2)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一般作用有: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一般的作用有: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3.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回答此题时,要做到:(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①修辞之美。如比喻、比拟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神奇,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表达了)+事物+特征(感情),使读者对文中所表达的事物印象深刻。排比的作用是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染力强,强烈地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通感的作用是突破了语言的局限性,丰富了审美情趣,增强了语言表达的艺术性。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了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句,因为它……

4.仿照文中某个句子再写1~2个句子。策略:(1)分

析文段中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感彩;(2)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进行仿写,力求形神兼备。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嫩绿的童年

王 晓

日子过得真快啊!雨水、惊蛰,转眼就到清明了。印象里,清明前后,我们才能感觉到暖融融的春意。小塘和小溪里面的水,起先也是呆板板的。有那么一天,一袭风不知轻轻地吹响了谁的叶笛,水面上便有了丝丝绸缎般的皱纹,渐渐的有了生气。一群水鸭用它们木木的嘴,偷偷探出了水的温度,欣喜若狂地欢呼着:嘎――嘎――嘎!柳枝上冒出了许多“鱼籽”,芽儿一日日丰满,一瓣瓣展开。那种嫩绿,湖水般清亮,风一起,如烟如雾,拂在脸上,清凉里带着涩涩的香。正是这热烈的春意和熟悉的味道,让我非常想念我的故乡,恨不得即时飞到她的身旁。

地处里下河的故乡,湿地多,性阴喜水的柳树也多。童年的记忆没有芭比娃娃,没有电玩,没有游乐场。有的多是各种柳枝编成的饰品,装点我嫩绿的童年。

春风将身上的棉袄棉裤A(刮、掀、吹、扯)跑了,我们就轻盈得能飞了。噌、噌、噌爬上老柳树,左一枝,右一枝,三下两下,一把长长的柳枝抓在手里了。先编一只花环,插上几枝开得正好的野桃花,这就是心目中公主的王冠了。再拣一条长而细的柳条,从断裂根处往下B(削、划、剥、切)开一点皮,把白白的柳骨咬在嘴里,两只手使劲把皮从根往梢抹,快到梢时就C(抹、抽、捋、揪)成了一朵流翠灵动的花,把白生生的柳骨绕两圈,做个手镯正好。王冠有了,镯子有了,女儿家的还要什么呢?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不仅仅是柳,野桃花的肆意你也想象不出来。河坎上、沟渠边,或是农家的猪圈、鸡舍旁,蓦地伸出一枝,那花苞水灵灵的,饱蘸春情,一不留神“啪”的一声就泄出春的消息。还有雪白的梨花、浅粉的杏花。春天的乡村是四季里最浓墨重彩的。再僻静的地方也春意荡漾,所谓春宽梦窄,就是这样吧?

天上,厚重的锅云四下散走,只留下一片洁净透明、蓝莹莹的底布,天地之间立时开阔了许多。心因为春意而蠢蠢欲动,人的脸也生动许多。

母亲会特意为春天、为子女忙上一回,做一次“树芽菜”。香椿芽、杜仲芽、柳枝芽都采一些,浸泡水焯,油盐调味,我们“吃春”,母亲祈福,吃过树芽菜,她的孩子会一年到头不生疮。

沉醉在这样的春意里,犹如被母亲拥在怀里,满满一抱,都是安慰啊。

(选自《扬子晚报》2008年4月21日)

1.文中画线语句,让我们想到苏轼的一句诗,请写出诗句及出处并尝试解析诗句所蕴涵的道理。

2.联系上下文,试着为文中第三段A、B、C三处各选一个恰当的动词。

3.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趣,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至少举出两例)

春天的词语和句子篇4

解答这类试题,除了要依循整体认知、局部把握、全面而有重点地理解阅读材料等阅读规律外,重要的是要做文本的“知音”,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参与文本的再创造。

【答题点拨】

散文阅读的命题,无论从哪个方面设计,都会紧扣散文的特征:一是内容上的描写见闻、表达感悟;二是形式上的自由灵活。有人说散文是“将作者思索体验的世界,只暗示于细心的注意探微的读者们”。这句话既道出了散文创作的特点,也道出了散文欣赏的特点。

解答这类试题,最重要的是要运用平时在课堂上学过的知识,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具体的思路,可以从“大”和“小”两个方面入手。以文意把握、整体感知为重点设计试题,检测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即是所谓的“大”。对“大”方面的检测,分值往往在4分左右,一般安排在第一个题或最后一个题。散文这类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用隐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作者和读者捉迷藏,作者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起来让读者动脑筋去寻找。所以,解答试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找的过程,一个追求清晰性的过程,要透过文章中的“景”“物”“事”,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小”,指的是文章的局部理解,如词语和句子的品味赏析、文章结构的把握、写作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等等。一个文本就像一座建筑,解读文本先要进门,然后才能进入建筑内部,这些试题分散在建筑的内部,答题时要找准这些小题在文章的具置,然后联系语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

中考命题是个动态的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命题的不断研究,还会有新的命题角度和新的检测形式。如联系文本拓展谈感受或启发型,链接课外材料综合性学习型等。应对的策略是:进入作者的心灵世界,当好作者的“知音”,在知道作者写了什么的同时,还要理解作者为什么写和怎样写。阅读这类文章时如果能具备这样的能力,解答起来就可得心应手。

【例题精讲】

塞外的春天

①说到长城外边,古代的诗人们,常常想作永久的荒凉。“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疑不到天涯”“三春那得桃杏花”,好像塞外是常冬常寒,除了飞沙飘雪以外,什么都没有。其实塞外自有动人的春天,也绮丽,也温馨,使人热辣辣、软绵绵,所看到听到的充满了生命的愉快欢欣。

②首先报道春消息的是“啦啦”的白乌鸦,跟“嘎嘎”的长颈雁。它们回来了,也就是说真要“大地回春”了。到了“惊蛰”,蛰伏的昆虫们可并不惊动,只是沙滩可以看见惊鸿,树上新飞来了鸣鸠,陪衬上旧有的百灵、沙鸡……天上地上,声音色泽都起了新的变化。简单的复杂了,素朴的绚烂了。

③“春分河自烂”,冷冰冰静悄悄的黄河,长眠了四个月,忽然塌陷龟裂,接着流起凌来,大块的像山,小块的像床,有长条,有方块,你撞我,我挤你,筑成了冰坝,拦高了春水,大渠小渠,黄水汤汤,有金色鲤鱼在跳跃。当家家尝到开河鱼的鲜味儿的时候,宏哗咆哮的黄河流凌完了,平滑如镜,皮筏子、平底船都等着下河了。

④清明确是天清日朗,可是走遍原野,也看不见一点嫩绿苹芽。春雨贵如油,那是华北的话,要是在塞外,清明时节雨纷纷,简直是百年不遇的事。碰到阴天,也说不定还是飘几片白雪。杏花要到谷雨节才能看到,天气太干了吧,薄薄的花瓣,小小的花朵,像憔悴多病的美人。从谷雨到立夏,世界可要剧变了。娇艳是榆叶梅,芬芳是丁香,高雅是真珠穗,泼辣是马兰苹,海棠夭桃,应有尽有,葡萄藤萝,到处都成架。如果您立在归绥城头上看去,真是烟云雾树,家家锦绣,百花烂漫,万紫千红。轻浮的柳絮,精制的杨花,滥造的榆钱,随着风,飘来飘去,自由地成堆成垛。踏上去,有的软绵绵,有的沙沙响,可算是十分春色,布满了人间。

⑤要想看看塞外的嬉春图,那么,黄昏的平沙落雁,清晨的乳鸠争巢,当然很有意思。不过最有情趣的还是艳阳天芳草地里看牧场。时间最好在太阳刚刚西斜的当儿,成百成千的牛羊驼马,都吃得饱欣欣地,胖油油地,各有各的美丽,各有各的精神。您看吧,有的比肩晒太阳,有的卧着说家常,有的双双在散步,有的成对儿比犄角;有的追,有的跑,有的抱,有的跳;有三角的趣剧,有四角的笑料,有勇武的正生,有滑稽的丑角。胜利的拉开嗓子唱歌,失败的夹着尾巴逃走。形形,画不出也写不出。这儿的爱情广场,没有金钱、地位、门第的问题,各自凭了先天的毛色,当下的健康,平常的人缘,一时的机智,决定成功跟失败,大体上看,是“天地皆春,百兽率舞”。

⑥我看过幽燕的上林春色,我看过江南的草长莺飞,这些都不能使我忘情于塞外的渠口春涨,绕郭柳烟。我参与过陕坝的“手栽杨柳三千树”,我抚摸过归绥的“春风十万散榆钱”。六七年来,却是越走越远,越走越向南,哪里是天上,哪里是人间?哪里是中原,哪里是九边?我怕听嘎嘎的雁声,因为它还是海阔天空,有去有还。我愿藉春风寄语,我想请海水传言,看饱了繁花似锦,听够了软语如绵;最好是青春结伴,最快是人在春先,我希望再踏草原,我希望飞度阴山,看天青日白,万家胜欢,埋骨在黄河湾处,大青山前。

(选自《深山书简》,有删节)

1.本文②—⑤段描绘了四幅塞外春天的图画,分别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百兽嬉春图。这四幅图画是按照_______的顺序来描写的。

解析:本题检测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和概括能力。答题的第一步是要快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文章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②—⑤段是本文的主体,属于文章的“分”的部分。抓住文章中“首先报道春消息”“春分”“清明”“天地皆春”这些关键性词语,就明确了在第四空中应该填写的是“时间”。第二步是要仔细研读②—⑤段,明确各段写的主要对象:第②段写的主要对象是“鸟”,第③段写的主要对象是“黄河”,第④段写的主要对象是“花”,要根据这几个段的内容提取主要信息进行归纳梳理。第三步是要注意答题的规范。要利用已知条件即题干中提供的第四幅图的“百兽嬉春图”,把横线上要填写的内容整理成以“图”字结尾的五字短语。如此可知,本题的前三空依次应该填写的是:百鸟报春图、黄河开冻图、百花闹春图。

2.品味、赏析下面的句子。

(1)轻浮的柳絮,精制的杨花,滥造的榆钱,随着风,飘来飘去,自由地成堆成垛。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________。

解析:本小题检测词语理解、品味和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能力。试题要求解说的“轻浮”和“滥造”两个词,依据词典的解释,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轻率浮躁,言语举止随便,不稳重,不庄重”和“指产品制作粗糙;只求数量,不顾质量”,都含有贬义。本文的感情基调是表达作者对塞外春光的赞美,句子出自第④段,联系具体的语境,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和感彩都发生了变化。由此可见,“轻浮”写出了柳絮轻盈飘逸的情状; “滥造”突出了榆钱数量之多。

(2)有的比肩晒太阳,有的卧着说家常,有的双双在散步,有的成对儿比犄角。

从修辞运用的角度:_______ 。

解析:本小题检测修辞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首先要明确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从句子中开头的四个“有的”看,可以知道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从“比肩”“卧着说家常”“双双在散步”“成对儿比犄角”看,运用了拟人。句子出自文章的第⑤段,这个句子描写的是“牛羊驼马”,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的作用是把牛羊驼马的活动描写得丰富多彩而富有情趣。

3.第⑥段中“我怕听嘎嘎的雁声,因为它还是海阔天空,有去有还”。结合全文说说“我”为什么怕听嘎嘎的雁声。

解析:本题从局部检测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和内容探究的能力。句子是在第⑥段,但解答的前提是关注题干中要求的“结合全文”,解答本题的思路与解答第1题有类似之处,只不过阅读的侧重点变了。对阅读的结果进行梳理,可以这样作答:因为“我”听到嘎嘎的雁声,就会由大雁的“有去有还”,想到“我”却远离家乡,有去无还,所以怕听嘎嘎的雁声。

4.仔细品读文章最后一段画线部分,结合全文说说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从整体上考查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侧重检测对重点句子的感受能力。阅读文学作品,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主要的两个方面,本文卒章显志,最后一段中画线的句子体现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热爱家乡,希望尽快回到家乡,叶落归根的思想感情。

同样是这篇文章,还可以从新的角度设计试题。如:

1.文章第①段说“塞外自有动人的春天”,阅读全文,说说塞外春天的“动人”体现在哪些方面,其总特征是什么?

解析:本题检测整体感知全文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紧扣题干中的“阅读全文”,塞外春天的“动人”体现在②—⑤段,分别从“百鸟报春、黄河开冻、百花闹春、百兽嬉春”四个方面表现了塞外的春天充满了生命的愉快欢欣的特征。

2.文章多处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从文中勾画出两处这样的例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解析:本题检测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先要找出运用了衬托手法的句子。如:“冷冰冰静悄悄的黄河,长眠了四个月,忽然塌陷龟裂,接着流起凌来”,以冰封的黄河衬托解冻后的黄河,表现了解冻前后的黄河的不同情状,加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再如: “我看过幽燕的上林春色,我看过江南的草长莺飞,这些都不能使我忘情于塞外的渠口春涨,绕郭柳烟”,这个句子以江南春天衬托塞外的春天,突出了作者对塞外春天的热爱之情。

3.文章在不同段落多处引用了古诗句,说说引用“春风不度玉门关”和“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假如你生活在江南,要用一句古诗表现当地的春天景色,你会用哪个句子?

春天的词语和句子篇5

崔峦老师说过:“语文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的首当其任。……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 词句是文章的生命,重点词句更是点燃生命的火种。“品词析句 ”就是培育学生用智慧穿越时空去解读词语的合理、简洁和绝妙,用语文特有的教学方式去印证、诠释中华语言文字的丰韵、博大和深远。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品词析句时,要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对品析的对象应有所选择:品析文本中的重点词句,优美词句,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地逐词逐句分析,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努力使学生“明其义,品其味,悟其情,学其法”。如在教学《虎门销烟》一文时,文中出现了一段场面描写,从侧面来反映销烟是多么振奋人心的事,但学生们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我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到了销烟这天,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请你读读课文,画一画描写虎门滩销烟壮观场面的句子,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写一写批注。”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后交流。

生:从“礼炮轰鸣、彩旗林立”可以看出当时的场面特别热闹,人们心情高兴。

生:我知道了当时来的人特别多。我是从“水泄不通”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什么样的情景是“水泄不通”呢?

生:人流应该是像河水一样多。

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是太精彩了,确实让老师不得不佩服。对啊,当时来的人特别多,他们的心情很兴奋,假如当时你也在虎门滩,你能不能把当时的那种场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

……

通过对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品读,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当时虎门销烟的重要意义,还感受到这种传神的词语所带来的语言美。

二、品词赏句,体会语言的色彩美

人们常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品词析句就是触摸作者内心,感受作者思想,揣摩作者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复杂的课上简单,就应将文质兼美的文章含英咀华,还原作者脑中景、心中情、胸中境、笔中意。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与文本对话。如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写的《燕子》,文章虽不长,却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写出了烂漫的春天,写活了活泼的小燕。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为了让同学们感受作者笔下的春天的美丽,我让大家边读课文边思考:你认为哪些词句用得好,并说出为什么。经过认真地阅读、品味,同学们纷纷把独特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师:你有什么体会?

生:我读出了春风的轻柔,从“吹拂”一词可以体会到。

生:我从“蒙蒙”体会到春雨又细又密。

生:“赶集”这个词写得很精彩。我趁机问:“你们赶过集吗?感觉怎样?”学生说:“人很多,很热闹。”“花草会赶集吗?”学生说:“赶集在文中是指花儿赶在春天开放,草儿赶在春天生长,这些花草聚在一起,使春天热闹非凡,充满了生机。”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体味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也能使学生对文章所表现出美的意境和情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三、咬文嚼字,领略语言的精当美

“品析”要抓住重点,切忌面面俱到,要“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于漪语),要有别于逐词逐句的分析。要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通过“咀嚼”语言,引领孩子走进文本的内核,享受深层的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

如果说关键词是文章的眼睛,那么句中的好词就是散落在文中的星星,要让它们吸引学生的眼睛,滋润学生的心灵。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组织学生去细细地揣摩、体会,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内涵的丰富性、形象的生动性以及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教师要能发现这些关键词,并能巧妙地利用它们,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古诗《春日偶成》时,就得抓住那个“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字词,细细品味,即引导学生品“乐”字,让学生读懂了“乐”的灵魂,看见了“乐”字背后的风景,真可谓是耐人寻味。

师:你能说说“乐”在这里的意思吗?

生:快乐,高兴。

师:诗人为什么这么快乐呢?他当时是什么心情?谁能来说说?

春天的词语和句子篇6

汉语言学是一门复杂而又极为重要的学科。语言在社会现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列宁曾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毋庸质疑,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可见,语言是作为交际工具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

汉语言必须符合它的“三性”。何为“三性”?即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这是运用语言亘古不变的准则。

学习汉语言,一般应先从用词准确着手,锤炼词语;其次要把句子造通,后把句式造好;最后才可以用语句描绘意境。由此可见,准确性是对一切文章和讲话的基本要求,也是鲜明性、生动性的基础。准确性属于逻辑学中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问题。概念不明确,判断不周密,推理不合逻辑,所使用的词、词组、句子必然不准确;反之,所使用的词、词组、句子必然不准确,所表达的概念、判断、推理必然不合思维的规则,即违反了准确性准则。

例如这么一句话:“这次放学回家,既看到了我爷爷,又看到了我奶奶,真是一箭双雕啊!”这句话乍听起来很刺耳,但仔细分析一下,只是用词不正确的问题。“一箭双雕”是个成语,是“语义双关”或者是“做一件事达到两种目的”。在这里用“一举两得”,还说得过去,也好听一些;要是什么都不用,干脆把最后一个分句删掉更好。

当然,语言的准确性必须统一于特定的思想内容。语言的运用如果脱离了内容,只就词句本身来谈准确不准确,就会陷入咬文嚼字、玩弄技巧的泥坑。

赵青《我和爹爹赵丹》一书第286页引用了这样一句话:“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亦善!” 句中的“亦”应写作“也”。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是中国古代一句流传十分广泛的名言,出自《论语·泰伯》。 其中的“也”,是文言助词,无实义,表示句中停顿。而“亦”是副词,意思如同现代汉语中的“同样”。上述名言中的“也”显然不可代之以“亦”。因此,语言的准确性应是以准确地认识事物为前提,选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准确的思想内容。

运用语言,有了准确性的基础,还得讲求鲜明性。鲜明性是一切文章的共同要求。所谓鲜明性就是遣词造句语意明确、条理清楚、言短意长,能够把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鲜明地告诉读者,给读者以清晰的印象,使读者受到教育。

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鲜明性对文学作品来说,还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如用鲜明个性的语言刻画人物性格;鲜明色彩的语言描绘社会环境及用较少的语言表达较丰富的思想内容等。譬如中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一课的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上阙: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像,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这首词里以奔泻的革命激情,博大的胸怀,惊人的气魄,色彩鲜明的艺术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雄浑神奇的画卷。不仅塑造了无限雄伟、壮丽的祖国山河的鲜明形象,而且准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再如,《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的一段话也很有魅力。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瞎罢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又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这两段文字中是黛玉对两个人的回答。初看是平常话,其实鲜明的语言这里把黛玉时时留意,步步小心的寄人篱下的心态和性格全展示了出来,足见作者的功力。引导学生认识小说戏剧的美妙之处,不仅仅让学生有一种美的享受,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又如,语文教材里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只有两千多字,却写活了封建里的一群人,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孔乙己这个迂腐、懒惰、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概括了丰富的内容:孔乙己看不起做工的短衣帮,为了跟他们区别,舍不得脱掉那件又破又脏的长衫;但他又不阔绰,所以只能在柜台外站着喝酒。这就是艺术的语言,鲜明性的体现,精炼的典范。要想使文章具有鲜明性,只有一把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用极少的语言写出鲜明丰富的内容来。

一般来说,鲜明的语言,往往也是生动的语言,但生动性在词章技巧方面还要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它要求语言要新鲜活泼,感情洋溢,有说服力、感染力。语言的生动性是语言形象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它应贯穿全部文学作品。

使语言生动活泼的手段很多,如精心锤炼词语、巧妙安排句式、广泛运用意境描绘的方法等。

如朱自清的《春》中语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迸发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纯洁又灵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生长的力量。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然而,语言的生动,并不在于用词是否华丽。有时不用形容词,直接说出,只要恰到好处,语言同样生动。

咱们再来看一下鲁迅先生的作品《狂人日记》,文章在掀开了那几千年吃人的“筵席”之后,末尾只用“救救孩子”四个字总结全篇。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扣人心弦,发人深省,令人久久不能平静。四个字,道出了多少言外之意,引发了读者多少丰富的联想,又给人多么有力的鞭策!这就是语言的生动、鲜明、准确之处。

有人说“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体;也有人说“语文”应该是“语言”和“文学”的融合;更有人说“语文”是“语言”和“文章”的组合。其实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注定了“语文”这门学科的美学意义是客观存在的,美感是语文学科的必然属性之一。

春天的词语和句子篇7

例如这么一句话:“这次放学回家,既看到了我爷爷,又看到了我奶奶,真是一箭双雕啊!”这句话乍听起来很刺耳,但仔细分析一下,只是用词不正确的问题。“一箭双雕”是个成语,是“语义双关”或者是“做一件事达到两种目的”。在这里用“一举两得”,还说得过去,也好听一些;要是什么都不用,干脆把最后一个分句删掉更好。

当然,语言的准确性必须统一于特定的思想内容。语言的运用如果脱离了内容,只就词句本身来谈准确不准确,就会陷入咬文嚼字、玩弄技巧的泥坑。

赵青《我和爹爹赵丹》一书第286页引用了这样一句话:“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亦善!”句中的“亦”应写作“也”。“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是中国古代一句流传十分广泛的名言,出自《论语·泰伯》。其中的“也”,是文言助词,无实义,表示句中停顿。而“亦”是副词,意思如同现代汉语中的“同样”。上述名言中的“也”显然不可代之以“亦”。因此,语言的准确性应是以准确地认识事物为前提,选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准确的思想内容。

运用语言,有了准确性的基础,还得讲求鲜明性。鲜明性是一切文章的共同要求。所谓鲜明性就是遣词造句语意明确、条理清楚、言短意长,能够把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鲜明地告诉读者,给读者以清晰的印象,使读者受到教育。

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鲜明性对文学作品来说,还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如用鲜明个性的语言刻画人物性格;鲜明色彩的语言描绘社会环境及用较少的语言表达较丰富的思想内容等。譬如中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一课的同志的《沁园春·雪》上阙: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这首词里以奔泻的革命激情,博大的胸怀,惊人的气魄,色彩鲜明的艺术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雄浑神奇的画卷。不仅塑造了无限雄伟、壮丽的祖国山河的鲜明形象,而且准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再如,《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的一段话也很有魅力。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瞎罢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又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这两段文字中是黛玉对两个人的回答。初看是平常话,其实鲜明的语言这里把黛玉时时留意,步步小心的寄人篱下的心态和性格全展示了出来,足见作者的功力。引导学生认识小说戏剧的美妙之处,不仅仅让学生有一种美的享受,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又如,语文教材里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只有两千多字,却写活了封建里的一群人,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孔乙己这个迂腐、懒惰、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概括了丰富的内容:孔乙己看不起做工的短衣帮,为了跟他们区别,舍不得脱掉那件又破又脏的长衫;但他又不阔绰,所以只能在柜台外站着喝酒。这就是艺术的语言,鲜明性的体现,精炼的典范。要想使文章具有鲜明性,只有一把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用极少的语言写出鲜明丰富的内容来。

一般来说,鲜明的语言,往往也是生动的语言,但生动性在词章技巧方面还要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它要求语言要新鲜活泼,感情洋溢,有说服力、感染力。语言的生动性是语言形象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它应贯穿全部文学作品。

使语言生动活泼的手段很多,如精心锤炼词语、巧妙安排句式、广泛运用意境描绘的方法等。

如朱自清的《春》中语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迸发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纯洁又灵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生长的力量。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然而,语言的生动,并不在于用词是否华丽。有时不用形容词,直接说出,只要恰到好处,语言同样生动。

咱们再来看一下鲁迅先生的作品《狂人日记》,文章在掀开了那几千年吃人的“筵席”之后,末尾只用“救救孩子”四个字总结全篇。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扣人心弦,发人深省,令人久久不能平静。四个字,道出了多少言外之意,引发了读者多少丰富的联想,又给人多么有力的鞭策!这就是语言的生动、鲜明、准确之处。

春天的词语和句子篇8

一、表示初春的季节词

在本部分,笔者将要考查闹猫、强风、秋千等三个初春的季节词。

(一)闹猫

“闹猫”(nekonokoi),指的是从冬末到初春的猫的交尾期。

所谓季语,并非机械地选择某个季节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它是与俳句这一形式的确立过程并行、筛选、创造出来的。所以,它与常用词的用法有所不同。

“闹猫”也一样,脱离了日常的用法,是俳句特有的季语。但是俳句赞美的是其春之趣,因此成为初春的季语。

文人喜欢吟咏猫。藤原定家在《北条五代记》咏道:“真想抛却理性与伦理,像野猫一样放声求爱”将这样卑俗的素材,放在优雅的和歌、连歌中,是很少见的。越智越人的“极其羡慕正当要下决心时听到了闹猫”也是根据藤原定家的和歌创作出来的。小西来山的俳句更是别致,“公猫母猫都长胡子却在谈恋爱”。

(二)强风

“春一番”(haruitiban)指的是立春与春分之间第一次刮的强偏南风。风速在每秒8米以上。它原来是在石川县能登地区,三重县志摩地区以西的渔民之间使用的词,后来成为气象用语。据说这个词来源于一段悲惨的海难事故。

地区不同,春天的强风的名称也不相同,如“春疾L”(haruhayate)、“春荒”(haruare)、“春埂保haruarasi)。中村草田男的俳句“春风正如少女声,千吹万吹任不停”,石田波_的俳句“闻得春风起,尸魂随之去”出现以后,其中的季语才受到重视,并开始普及。

在现代汉语中,春风有三种解释,一是春天的风;二是书面语,表示恩惠;三是比喻和悦的神色。“春风得意”,唐代孟郊的《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形容考上进士后得意的心情。后使用“春风得意”称进士及第,也用来形容人官场腾达或事业顺心时艳阳得意的样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其中的春风,是为万物带来生机的春风。“春风化雨”指适宜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三)秋千

“秋千”(buranko),在古汉语中写作Fa,是一种运动和游戏用具,在木架活铁架上系两根长绳或锁链,下面拴一块横木板。人坐或站在木板上,随木板前后摆动。

平安时代(794~1192年)的《和名抄》和《色叶字类抄》中有“Fa”词条。据说秋千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在唐朝寒食节皇宫有宫女荡秋千的习俗。唐玄宗认为荡秋千可以体会到羽化登仙(人长翼,成为仙人,并且登上天)的感觉,赐名“半仙戏”。

秋千总是出现在咏春的中国诗文中。坡的七绝《春夜》中有“秋千院落夜沉沉”的诗句。《蝶恋花》词中还写道:“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从苏轼的一诗一词来看,荡秋千之佳人的印象,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胸中。酒宴也好,游玩也好,宜早不宜迟。至今荡秋千之余韵未尽。从华丽与寂寞交错的静谧中,作者发现了“值千金”之美。秋千佳人之印象,栩栩如生地再现于其作品中。

受其影响,作为春天的景物被日本固定下来。深夜,年轻女子或中年男子,在公园中独自荡秋千,作为孤寂的象征,经常在电影或电视剧中出现,例如,比较有名的是黑泽明导演的《生きる》(ikiru)的镜头。

二、表示仲春的季节词

笔者在本部分将要考察女儿节、莺、惊蛰、油菜花等仲春的季节词。

(一)女儿节

三月三日上巳节,有女孩的家庭,设偶人坛装饰玩偶,祝贺女孩的幸福和成长。女儿也称为桃花节,除了季节的理由之外,人们相信桃子能驱除邪气制服百鬼。

在农家,三月是农活即将开始的季节,进行斋戒或祓禊,自古就有将污浊移到偶人身上(替身)顺河流走的习俗。现在有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这种风俗,在三日傍晚,将偶人与供品一起放入河中任其漂走。这个偶人就是“r人形”(hinaningyou)(三月三偶人)的起源。

关东与关西偶人的装饰法不同,最上边摆的是装饰模拟天皇、皇后装束的一对偶人,两侧是纸罩烛灯,中间摆放一对酒壶,在关东,左侧是男偶人,右侧是女偶人,在关西正好相反。装饰的时间并没有特殊的规定,一般摆放十天左右,3月4日收起。如果收拾晚了,传说将来女孩会晚出嫁。

(二)莺

日本人喜欢莺的叫声。自古以来,在诗歌与绘画中会经常同时出现,喻意“相得益彰”。莺的初鸣日,是报告春天来临的信息。现在比较早的是2月20日,在北海道大概4月30日前后,此时正好是梅花盛开时节。在《拾遗和歌集》中有一首和歌,歌意为:“因为是天皇的命令实在是抱歉,仅此献上红梅树,但是如果黄莺回来问道,我的家哪里去了?我真不知应该如何回答。”由于清凉殿的梅树枯萎了,当时村上天皇命令把纪贯之女儿纪内侍家院内的红梅树挖走,此时,纪内侍献给天皇@首和歌,结果天皇感其诚没有挖走。

(三)惊蛰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阴历3月6日前后。《礼记》七十二候中说“蛰虫咸动,启户,始出”,蛰虫是指隐藏于地面之下的各种虫子之意,蚂蚁、蚯蚓、蛇、蜥蜴、蛙类等从漫长的冬眠苏醒,从洞穴中爬到地面上来,表示春之胎动。这个季节打的雷称为春雷,因为具有让蛰虫苏醒的作用。

在汉语中,惊蛰原来写作“启蛰”,因为“启”是汉景帝的名讳,为了避讳,而写成“惊蛰”。到了唐朝,名讳的问题已经不存在了,曾经一时使用“启蛰”,但是由于人们用惯了“惊蛰”,所以一直沿用。二十四节气传到日本是在使用“启蛰”的时代,所以日本一直使用“U”,在二十四节气中,中日只有一个名称不同,既是中国使用“惊蛰”,日本使用“U”。

汉语中的“蛰居”,表示像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在日语中也有“U居”一词,但是意义与汉语不同,它有三个意思,其一是蛰伏;其二是蛰居;其三是江户时代的对武士的一种刑罚,禁闭之意。不可望文生义。

(四)油菜花

油菜,花黄色,种子可以榨油。在日语中,油菜花(nanohana)是春天的季语。一望无际的油菜花田是春天田园风景的代表之一。江户时代(1603~1868年)以后,当人们了解到菜籽油是优质的食用油、油、灯油时,作为重要的现金收入来源,其栽培迅速推广,以后便能欣赏到油菜花盛开的美丽风景。

与谢芜村的俳句“暮春三月菜花黄,东边月初西残阳”是很有名的。据说与谢芜村的俳句来源于陶渊明的诗“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以及丹后的歌谣。

《大和本草》中形容油菜花是“满地如金”,《农业全书》赞扬油菜花是“如铺黄绢”。

三、表示晚春的季节词

笔者在本部分将要考察蝴蝶、蛙、樱花等晚春的季节词。

(一)蝴蝶

蝴蝶,简称蝶,是一种颜色美丽的昆虫,吸食花蜜,种类很多。蝴蝶是日本人最喜爱的昆虫之一。据说日本有260多种蝴蝶,但是《万叶集》中没有一首吟咏蝴蝶的和歌,蝴蝶最早出现是在《怀风藻》中,纪古麻吕的“柳絮未飞蝶先舞 梅芳犹迟花早临”。日本人喜欢中国诗文,也就开始喜欢其中的蝴蝶,“庄周梦蝶”,语出《庄子・内篇・齐物论》:“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他写的是何等轻灵缥缈。蝴蝶的别名“梦见鸟”,就来源于这个故事。

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求学,路遇梁山伯,因二人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同窗三载。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祝英台的父亲逼其另嫁不从,二人结婚不成,梁祝化蝶双舞。根据这个故事而产生的交响乐是中国第一部交响乐,在音乐史上也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枕草子》的第四十段将蝶列为有风趣的昆虫之一。据《日本书纪》中有如下的记载,供奉蝴蝶,就会得到长寿和富贵,因此当时人们狂热地信仰。

(二)蛙

蛙是两栖动物,种类很多。善于跳跃和游泳,捕食昆虫,对农业生产有益。

在日语中,蛙有“kaeru”、“kawazu”两种称呼,“kaeru”是常用词,“kawazu”用于和歌、俳句。自古吟咏蛙的和歌很多。

“蛙”在日本自古就被视为春天的景物。《万叶集》收录了20首吟咏“蛙”(kawazu)的和歌。松尾芭蕉的吟咏蛙的俳句“古池,青蛙飞入,水声”,几乎是家喻户晓。为什么会如此有名呢?传统的美学意识是以蛙声为对象的,而这个俳句的句眼是水声。作者没有沿袭陈规咏蛙鸣,而是从水声中发现了玄妙,暮春之情趣溢于言外。日本人是以水稻栽培为中心的农耕民族,对蛙尤为感到亲切。在日本,以蛙为主人公的传说和故事很多。因此,在奈良时代(710~794年),J为蟾蜍是大地之主宰之神的使者,用于祈雨仪式。

蛙鸣是爱的呼唤,把自己的种别和性别通知对方,最终目的是为了繁殖。

根据《大和本草》的记载,蛙如其名“kaeru”,即使被带到很远的地方,其本性一定回到原来的地方,其名字来源于此。在日语中“蛙”的发音有“归”之意,所以有将蛙形吉祥物放入钱包的习惯。

自古以来,蛙在人类文化中就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中国古代认为月亮是三条腿的白玉蟾蜍,因为月亮表面和蟾蜍皮肤一样凹凸不平。中国神话认为三条腿的金蟾是财神的坐骑,象征财富。

(三)樱花

樱花古来被称为花王,是日本的国花。在古代“花”指的就是樱花。本居宣长吟咏樱花的和歌“如果问什么是宝岛的大和心?那就是旭日中飘香的山樱花”,受到赞赏,因此产生了樱花就是日本精神的象征。

在日本代表春天的花是樱花和梅花。但是,用于俳句岁时记的“花”是指“樱花”。例如,松尾芭蕉的“樱花如云,钟声来自上野还是浅草?”。

日本人早就认识了樱花树的实用价值。从福井县的鸟滨遗迹出土的5000年多年的绳文(公元前4世纪)前期的弓上,可以看到用樱花树皮缠在弓上,用于加固。用樱花树皮装饰的茶盒、小盒,以及用樱花树皮缝制的器物的连接处,至今仍在使用。其木质细腻,便于加工,用于制作家具和造船,《大和本草》中记载“中华以梓刻书,日本用樱,材坚良材也”,用于木版印刷。

四、结语

春天的词语和句子篇9

儿童的思维具有易受情绪影响的特点。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时即创设情境,让春光伴随着课文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可以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调动起学生学文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语言感知的形象性,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学习《太湖的风》,可由熟悉的民歌《太湖美》引人课文,随着课文的配乐朗读,用投影出现太湖边的绿树红花环抱的小村庄和烟波浩渺的太湖,把学生带到太湖边。城镇孩子对“笋”不熟悉,学习《春笋》,可让学生听配乐朗读,看一个学生穿着笋娃娃的浅褐色的外衣,沐浴着阳光破土而出和茁壮成长的情景,让学生初知课文大意,感受笋芽成长的愉快和努力向上的精神。

二、入境晶读,感悟春光

在精读课文时,要把“入境”与“晶文”结合起来,借助情境,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太湖的风》第一自然段,先让学生观察太湖边美丽的景色,再边想象美景,边美读课文,引导学生读中感悟风的轻柔、春光的美丽可爱。《春到梅花山》中“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一句写得形象美丽。可以让学生对照图读课文,想象梅花山的远景,并比较句子: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彩云;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品读,体会到句子的思想感情和表达的形象性:“片片”写出梅花是一片一片地点缀在山上,而不是孤立的一片梅林;“蓝天下”,让人想象到丽日晴空下,蓝天与红梅相互辉映的绚丽。

春天的词语和句子篇10

(一)活用词义。这是指在文章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选用那形象词语,取代那些抽象的词语。高考佳作《眼泪是什么》写道:“有的眼泪在脸颊上一滑而逝;有的眼泪却躺在深深的皱纹中,润湿着,不肯离去。”句中“躺”的本义是动物仰卧,写出了泪水浸在皱纹中的形象,能使人联想起人们躺着的情态。这要比用“停”字生动形象多了。

(二)活用词性。这是把本属于甲词性的词语,临时活用为乙词性。从而增强语言的形象性。高考佳作《春天是多彩多姿的》写道:“一阵东风吹过,红了桃花,绿了小草,季节又春起来了。”句中出现了三个活用词:“红”和“绿”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是使动用法,可以理解为(东风)使桃花红了,使小草绿了;“春”本是名词,在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为(季节)又到春天了。这样活用词性,使语言精炼而且新颖,给人生动形象的感觉。

(三)拟声绘色。这是指把客观事物的声音和色彩描写出来。以增强形象性和生动性。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色。高考佳作《春天是多彩多次姿的》写道:“春天是什么,春天是桃花的绯红,是蚕豆花的淡紫,是垂柳的水绿;春天是黄莺的嘤咛,是燕子的呢喃,是蜜蜂的吟哦。”句中分别描写了三种植物的颜色:绯红、淡紫、水绿,三种动物的声音:嘤咛、呢喃、吟哦。真可谓有声有色,给读者以赏心悦目的美感。如果去掉这些描写,文章必然苍白无力。

(四)摹形状物。这是指如实地描写客观事物的形状,从而给人具体生动的形象。赵翼如的《味,在酸咸苦辣间》写道:我还尤爱吃粘粘的糕团,如小巧珠子般滚滚溜溜的元宵,甜丝丝,软乎乎,粘在唇上,粘在胸口,仿佛把心也弄柔了。那绵绵软软的糯米粉儿,就此揉进了我的生命中。句中用“滚滚溜溜”、“甜丝丝”、“软乎乎”、“绵绵软软”等词语,描写了元宵的形状、质地,显得生动形象。

(五)增加修饰语。有的句子只有主干,没有枝叶。这样的句子只有骨架,没有血肉,苍白无力,读来乏味。如果能给中心语恰切地增加修饰语,定能使语言增色不少。高考佳作《世界因多彩而精彩》写道:“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这段话分别在“豪放”、“低沉”、“旷达”、“婉约”前边,增加诗人优美的诗句,作为修饰语,从而使文章生动形象,文采斐然。

(六)引用诗词佳句、名言警句。这样做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显示作者的学养深厚。学生佳作《谈开卷有益》开头写道:“培根有句名言,‘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修辞与逻辑使人善辩。’一言以蔽之,开卷有益。”这段话运用名人名言,给文章增色不少。

春天的词语和句子篇11

为此,我在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古诗两首中的《绝句》一文时,基于其浅显易学、清新明丽的特点,大胆改变了古诗文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紧紧围绕“生活交流谈春天――板画展现感春天――词句品悟说春天――出示诗题明诗人――拓展升华诵春天”的主线,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读过的有关春天的古诗,带出这堂课学习的主题。然后直奔中心,学习诗句,再了解诗人、诗题,诗歌的体裁等,最后诵读背诵。课堂上,以老师优美的解说、多层次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一个美的境界,把古诗的理解贯穿其中。在这期间,没有生硬的问答,而是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学生走近诗人,感受到诗的意美、情美。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引领者。

二、妙用图画,展现诗意

大文豪别林斯基曾说:“诗歌的本质就在这一点,给予无实体的概念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形象。”经典诗词虽篇幅短小,但诗人所描写的外物与内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意境。低年段的孩子由于生活经验所限,要真正体会感悟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含英咀华,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

我觉得将课文插图和简笔画有机结合,不失为引导学生走近原作,展现诗意的一种简明实用方法。在学生学习《绝句》一诗时,我将简笔画与插图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如学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句时,教师一边娓娓述说:“当春回大地时,小草发芽了,柳树吐绿了,天空变蓝了,太阳露出明媚的笑脸,小河欢快地向前奔跑,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地欢唱……” 一边在黑板上相机板画:红红的太阳,绿绿的小草,嫩嫩的柳芽,蓝蓝的天空,哗哗向前奔流的小河,在柳树枝头迎着微风欢唱的黄鹂……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情不自禁地说:“哇,春天真美!”风情万种的春天在孩子的眼里、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又如学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时,教师轻轻述说:“同学们,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可爱的黄鹂、活泼的白鹭像一只只精灵来到了教室,请翻开课本78页,用你亮亮的眼睛仔细看看,在插图中你还发现哪些景物也很有趣呢?”老师话音刚落,“唰”的一声,教室里小手一下子举得高高的,七嘴八舌说开了――高高耸立的西岭雪山,停泊在门前的小船,静静欣赏景色的诗人……甚至有一个孩子还说出了诗人杜甫住的是草房子,我一听马上相机介绍诗人当时创作此诗的简单背景:时逢战乱,诗人居住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里忧国忧民,心系时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诗人与写作背景自然而然地流淌到了孩子们的心里,孩子马上明白了为什么会“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品悟词句,解读诗意

诗歌教学的重点不是让学生能串讲古诗的诗意,而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从古诗中发现美,不局限于教学生读音、释词、解句。古诗浅显易懂,寓意深刻,情调健康,意境开阔,形象鲜明,脍炙人口。这其中都有极其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师要引导审美的主体――学生,提高眼力,有所发现。

一方面,我紧扣诗中的重点字词“鸣、上、窗含、门泊”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境;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认真推敲,体会诗人炼字谴词的技巧。另一方面,采用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产生美感。只有让学生在读了诗的大意后,才能带领他们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引入美的情境,使其在感知美的表象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

经典的古诗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中,我从形象性切入,充分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由色彩、线条所构成的隽永画面。后两句“千秋雪”和“万里船”从时间和空间方面写景,极富诗情画意。这些都能使学生通过画面形象去获得美的享受。与此同时,我还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精妙。

四、想象留白,延续诗意

学完诗句后,我告诉孩子们“其实,人间处处有春天,美丽的春景何止一处。出示另一首《绝句》以及咏春佳句,请生边听边想,再全班交流一下我心中的春天。”孩子们踊跃发言,纷彩异呈――

一个平时不太爱说话的男孩子说:“我心中的春天是彩色的。花儿红红的,草儿绿绿的,一只只燕子从北方飞回来。我还会一些春天的四字词,比如:春回大地、鸟语花香、柳绿花红、冰雪融化……我心中的春天多美啊!”

小班长吴泳蓝联想到了春游:“我心中的春天是快乐的!尤其是春游那天。我和同学一起去玩海盗船,太刺激啦!从高到下的时候,我只觉得肚子很痒,但是同学陈炜琳他们就会啊啊叫,缩成一团。这时,我觉得自己非常勇敢。这次春游真有趣!”

春天的词语和句子篇12

二、比一比,再组词。(10分)

暖()晓()坡()弯()觉jiào()

缓()绕()破()湾()jué()

三、查字典填表。(10分)

生字音序音节应查的

部首除部首外

的笔画数

组词

四、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反义词。(4分)

1、蚕姑娘脱下()衣裳,换上新衣裳。

2、他又黑又瘦,她又()又()。

3、西北风吹来,感觉冷冰冰的。走在太阳底下就觉得()的了。

五、句子练习。(8分)

例:蚕姑娘脱下旧衣裳。

蚕姑娘换上新衣裳。

蚕姑娘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

1、把下面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下课了,小明走出教室。

下课了,小明跑向操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句子写具体。

(1)、我们戴着的红领巾一起地去外面玩。

(2)、的鱼儿在水里地游。

3、选合适的词语,把句子填完整。

倒影倒映

蓝天、白云、青山、绿树都()在清清的湖水中,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看着湖中的(),我深深地陶醉了。

六、排列句子顺序:(6分)

()夏天,向日葵(kuí)开花了,金灿灿的。

()没过几天,嫩嫩的小芽就钻出地面。

()春天,我把葵花籽埋在黑乎乎的泥土里。

()向日葵越长越高,我得(děi)抬头来看它。

()种子在地里悄悄地发芽。

()秋天,向日葵的籽成熟了,一颗颗真饱满。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16分)

1、春节那天,我和爸爸、妈妈去奶奶家,一块儿吃。清明节,人们都到郊外去、。节,人们吃粽子,赛。

2、桂林的山千姿百态,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

3、春天,从蚕卵里钻出了______的蚕姑娘,一共睡了__次。第一次醒来变得_______,第二次变得________,第三次变得,第四次身体一天天。它结茧,最后飞出蛾姑娘。

八、把诗句补充完整,再把相对应的诗人、诗名和诗句连起来。(6分)

孟浩然《春雨》不知谁裁出,二月似剪刀。

杜甫《春晓》,处处闻啼鸟。

贺知章《咏柳》随风潜入夜,。

九、阅读短文,回答问题。(7分)

春雨

早晨醒来,耳边仍然响着淅淅沥沥的雨声,春雨下个不停,一下就是两三天。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这真是一场及时雨啊!春天,万物生机勃勃,它们是多么需要滋润!柳枝上挂着晶莹的小水珠。一阵春风拂过,柳枝随着春风轻轻地摆动。枝条上的水珠子滚落下来,美极啦!柳树经过雨水的冲洗,仿佛穿上了绿色的新衣。

春雨呀,把大地打扮得更加美丽可爱。

1、短文有()个自然段,第2小节有()句话。

2、填空:

(1)、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把春雨分别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们是多么需要滋润!”在这句话中“它们”指________。

春天的词语和句子篇13

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试行,效果还不错,现写下来与众同仁交流。

一 用课文题目或同类题目当作文题目写作文

我们刚学的第七册语文书上有些课文题目很适合学生的实际,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认识,我特地让学生以同题目或同类题目写作文,写完后与原文对照寻找差距,这样既便于理解课文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比如在学《海滨小城》时,我先和学生一起分析了这篇课文的结构和文章的内容,又和学生一起探论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的目的,并和学生一起想象作者是怎样写出这样优美又结构鲜明的文章来的。学生对作者的写法有所领悟后,我又与学生聊天,聊我们自己的家乡有何特色是别人所不知道,却又让人很感兴趣的。学生说出了我们的鼓子秧歌、温泉等,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我们家乡的有关的故事或者是民间的传说,并为他们讲了一些我熟知的故事和书。学生都很感兴趣,我便劝他们可以借相关的书来读并让学生以《鼓子秧歌之乡》为题写写我们商河的特色:温泉、鼓子秧歌响誉全国。这样学生有了方向找了各种写故乡的文章来读了,增长了见识,作文也觉得容易写了。

二 利用类文扩充知识储备

所说的类文是指我从小细节处引申出去所有相关的能联系起来的东西。老师把关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课文是节选的找找全文阅读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

这一类的高年级的比较多,如《狱中联欢》节选自《红岩》。这可以把书本的简介说给同学们,推荐给学生,让他们读读。

2 作者的其他作品

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利于全面认识作者,并扩充知识量。尤其是古诗,比如学杜甫的《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时,补充杜甫的另一首《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还补充了杜甫的三吏三别,让学生了解了一些作者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这就更好的了解了作者。

3 同主题思想的他人作品

选取同主题思想的他人作品有利于比较也教给了学生一种思想:同样的主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同样是写春天,有人写了春天的景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如杜甫的《绝句》;有人写了春天的柳树,如《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有人写了春天的溪水,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有人写了春天的江水桃花,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有人写了春天的园子,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有人写了春天的雨,如渭城朝雨邑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有人写了春天的小草,如浅草才能没马蹄等等。即有共性又有区别,形成了一个小知识点的系统对学生学习记忆有很大的好处。

4 寻求文章结构相似的

如同为总分的,同为总分总的,同为分总的等

5 寻找文章写法相似的

如同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的,同为空间转换的,同为按时间顺序的等。

6 文章的小知识点

细挖教本、教参、相关书籍,改编成阅读题,这样既让学生有了兴趣,又强化了学生做题技能。如学〈〈海上日出〉〉时可以让学生写出有关日出的比喻句或拟人句,找出有关日出的诗句或成语等。

三 生为主师点拨,融会贯通加强联系的习题训练

词语方面:

1 多音字注音、组词与多音字字形、字义有关的字的训练。

2 同音字的词训练,如“shi”音节有关的词语:失去、拾取、尸首、诗篇、世界等等。

3 词语的反义词、近义词及相关用法,如同意:它的反义词是什么,它的近义词是什么,用它填入不同的句子,用它造句等。

4 词语构词形式的分类及练习。如AABB式、ABAB式、ABAC式、ABB式、ABCC式等,分类并根据以上形式写词,如干干净净、讨论讨论、流里流气、白茫茫、文质彬彬等。

5 词语词性的分类。

6 带一个字的词寻找并区别异同及使用。如带“然”的词:豁然开朗、秩序井然、肃然起敬、安然无恙、突然、忽然、偶然……它们分别用在什么地方更合适,通过学生查字典、做习题训练学生不但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能很好的记住并能很好的应用了。

7 不同形式的同义词找寻并记忆。如表示“看”的意思:一个字的饿有:盯、瞧、望、瞅、窥等;二个字的有:远眺、俯视、凝视等;四个字的有:目不转睛、目不斜视……

8 词义的细分类,归纳记忆使用。如表示“快”的、表示“想”的……

句子的类型及训练:

句子的转换:各种类型的句子之间转换句意不变。如:“把”字句与“被”字句的转换、“肯定句”“否定句”“双重否定句”“反问句”之间的相互转换、一句话变两个半句、提出某个句子成分、关联词的变化、合并句子、扩写与缩写、造句与仿写等等。

修辞手法的类型扩充及具体举例。

1 一个句子做改变。如:太阳像个大火球。问:太阳还像什么?什么还像大火球?

2 找相似的句子。积累过的复习,不是自己写的。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