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实用13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
小学生心理健康篇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华主编:《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之审视》,《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广西教育》2005年第1期

小学生心理健康篇2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 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 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 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 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华主编:《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之审视》,《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广西教育》2005年第1期

小学生心理健康篇3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小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的形成,与遗传因素有直接联系。遗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受个体神经系统类型的特点的影响。例如,高级神经活动强而不平衡的典型胆汁质的学生,容易形成冲动、暴躁、易怒等心理障碍;高级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的典型抑郁质的学生,容易发生孤独、焦虑、自卑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二)生理因素

1.生理疾病或机能障碍

儿童时期曾经患过的某些传染性疾病,如脑炎、脑膜炎、肺炎、病毒性感冒等病,会对脑神经组织造成严重伤害,从而引起某些心理障碍。

2.身体发育

首先,身体发育影响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儿童的智力水平与脑发育成熟状况密切相关。在小学阶段,正是由于儿童神经系统的结构基本发育完善,接近成人,才使得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性过渡成为可能。其次,身体发育影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身体发育良好的小学生,在与他人展开社会交往时往往容易获得积极的评价,从而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而身体发育不良,甚至出现异常的小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可能更多地获得有意或无意的负面评价,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再次,身体发育还会影响儿童个性的发展。个子矮小、协调性差、体质相对较弱的小学生,倾向于表现出胆怯、消极和焦虑的个性。而身体健壮、精力充沛的小学生,则往往表现出喜欢自我表现、富有创造性、健谈等人格特征。此外,体质强健的儿童,父母往往会给其更多的独立空间,因此更容易形成乐观开朗、生气勃勃的个性特征;而体弱多病的儿童,父母往往会对其倍加呵护,再加上生病的痛苦体验,较易形成依赖性强、谨小慎微的个性特点。此外,生理成熟也会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二、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的影响在减弱,但是儿童时期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影响却是一生都无法消除的。家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稳定状况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离婚问题是当代儿童面临的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问题。

(二)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即指家庭的环境气氛和情调。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小学生活泼、开朗、诚实、谦逊、合群、求知欲及好奇心强;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孩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为放任、不讲礼貌。

(三)教养方式

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上,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是促发子女产生神经症的危险因素之一。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在行为问题学生中教育方式为民主的和尊重孩子的情况均显著低于无行为问题学生。

三、社会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诱发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人口、住房、环境、交通、治安、人均生活水平、休闲娱乐方式等多个方面。小学生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必然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一定的正面或负面影响。

(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

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状况是决定一个人生活方式的最重要的基础。当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社会竞争加剧、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变革频繁、不稳定因素增多(如下岗、离异)、生活压力增大等原因,加上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社会治安、就业现状、社会保障等问题,造成人们精神压力更大,挫折感增多,不平衡心态比较普遍,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安全感水平下降,这一切都增加了人们的焦虑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人的情绪会对小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导致其情绪不稳定、迷惘焦虑。甚至有极少数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对自己未来的升学、就业、择业前途感到了悲观无望。

(二)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伴随着网络、电视成长起来的小学生来说,上网、看电视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除了正面、积极的作用外,传媒中一些暴力、色情、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内容的传播、渲染,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和价值观的发展也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引起模仿或成为罪错的直接诱因。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沉溺于网吧、迷恋于网上游戏或在聊天室里跨越时空的“谈心”,出现了“网络综合症”这一新的身心障碍,已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

小学生心理健康篇4

1.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工作的压力,孩子父母大都无暇顾及孩子大多父母亲都会选择让老一辈的人来帮着带孩子,而老人则非常的宠爱小辈的孩子们。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不到发展。甚至有的孩子根本不会和别人交往。

2.社会因素

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孩子们成为了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3.学校因素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绩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

4.学生心理因素

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导致了一些严重后果的发生。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教师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自身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在教育教学中时刻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

2.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心爱护不仅包含了诚挚的情感,也注入了对事业的追求并期望成功的精神要素。学生是教师劳动成果的体现者,教师的劳动成果中也凝聚着学生的目标、理想、信念等主观因素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就要多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多听一听来自童心世界的呼声,和学生交朋友,加强心理沟通。作为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认同,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规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得懂、学得好。

3.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师生关系是学校里面的一种重要的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而这种关系也会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表现出强大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是影响他们一辈子的事情,这其实是比单纯的成绩更重要。小学生合理的需要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

作为教师,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開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4.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给孩子创设有利于合作学习的环境,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为了更大地发挥孩子间合作学习的效能,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竞争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只有搞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去学习、去生活,才能培养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

5.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很有必要。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格、智力、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家庭情况、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可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学生自己也可通过心理档案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扬长补短。

6.孩子是否能正确认识自己是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

为了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发展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父母应使孩子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我”。“我”是独特的,“我”有许多优点,当然也有一些缺点,不过,经过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个好孩子。幼年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和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时候,父母要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使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培养孩子克制力的时候,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制订规章制度,鼓励孩子做家庭的“稽查队长”,带头遵守家规家法。

7.传统文化的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篇5

所谓和谐,即指每一个生命都是五颜六色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丰富世界,所以只有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才能让孩子们自由地成长,自由地呼吸,一个和谐的课堂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在安逸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更能迸发出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所谓宜人,即指在正确的引导下,让孩子的自由地发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作为老师必须引导每一个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只有和谐与宜人教育教学的物质环境才能保护好他们的心理健康,我们才能培养出一个个美好的“灵魂”。

二、走进我们的学生,捕捉他们的不健康因素,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更是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处在稚嫩的模糊时期,人生观念模糊,缺乏对是非问题的判断能力,极其容易走向心理“弯路”。因此我们要对每个学生潜在的心理困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且及时发现他们的不健康因素,给予力所能及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每一个个体都有着与其他个体不同的特点,所以我们要走进我们的学生,了解我们的学生。只有我们深入的走进我们的学生,体会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才能更好地保护他们的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三、尊重热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

我们必须尊重热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因为我们不但要传授给他们知识,更要教育他们怎样做人,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要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往,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向上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关注我们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学为人师,身正示范。”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本身存在心理问题,又怎么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所以,为了减少教育的障碍,我们应该首先来检讨一下自己的心理。作为成年人的我们,经历了人生的是是非非,不能再因为一点点的不愉快去渲染课堂紧张的气氛,站上讲台,我们就要对在座的每个学生负责,我们不能带着负面的情绪去给学生们上课,因为学生们可能因为老师一张阴沉得脸而紧张的坐立不安,更谈何去集中注意力听课呢?心情又怎样才能放松下来呢?经常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的学生,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给其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我们自身的心理健康,通过冷静的思考发现及时自己的不足,通过意志的磨砺改善自我的能力。作为教师要积极调整自我心态,留一方宽敞明亮的心灵绿地给我们那些纯洁无邪的学生。如果你心存自卑,请尊重你优点,把眼光投向浩瀚的世界,走出封闭的自我;如果你因薪水太少而烦恼,请把你的物质拥有和消费降低一点要求和标准,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如果你因学生的无知和调皮而愤怒,请你用心思索你的学生,竭力发现他的优点,采取正面的教育,你将从中发掘无限的乐趣。其实,换一种眼光去看你的学生,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很可爱。因此只要我们保持对自我的清醒认识,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我们就能够以平和而愉悦的健康心态面对我们的学生,就能够很好地保护好我们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

小学生心理健康篇6

3、过去的痛苦就是快乐。

4、一个人要对昨天感到快乐,而对明天具有信心。

5、快乐每一天、自信每一天、充实每一天。

6、接近那一点心距,成就那一份健康!

7、敞开心中一片天,放飞心理健康梦!

8、挂上你迷人的微笑,洗礼昨天的阴霾!

9、悦纳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发展自我,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10、倡导和谐心态,崇尚健康心理。

11、快乐吸收好,心灵更美好!

12、倾诉一分钟的烦恼,享受一小时的快乐!

13、为您的心灵打开一扇窗户,为我们的沟通搭起一座桥!

14、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透视心灵,关注成长;触抚生命,助人自助;挖掘潜能,完善自我;心理健康关注你我他。

15、快乐每一天,自信每一天,充实每一天,感恩每一天。

16、实现心理健康,获得幸福绿光!

17、一切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消逝,让失去的变得可爱。

18、交出你心,说出你情,解你之忧!

19、用“心”呵护心的健康!

20、品心扉苦涩涌泉,酿百花甜蜜浓情!

2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把握生命全过程,展示心中一片天。

22、十个想法不如一个行动。

23、带来步履沉重的忧愁!带走心情轻松的快乐!

24、打开心灵的窗户,让阳光进入;敞开心扉,缔造美丽人生。

25、阳光总在风雨后,快乐总在倾诉中!

26、不求最好,但要更好;不在乎昨天,更看好明天。

27、开心笑一笑,幸福来报到!

28、心理健康很重要,老师学生都需要。

29、不要把自己定位为失败者,否则你永远是失败者!

30、倡导和谐心态,成就健康心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篇7

1、新修改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做了进一步细化。

2、根据纲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

3、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小学生心理健康篇8

4、交出你心,说出你情,解你之忧!

5、不要把本人定位为失败者,否则你永远是失败者!

6、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风采。

7、不求最好,但要更好;不在乎昨天,更看好来日。

8、实现心理健康,取得幸福绿光!

9、濒临那一点心距,成绩那一份健康!

10、十个主意不如一个举动。

11、一个人要对昨天感到快乐,而对明天具有信心。

12、倾诉一分钟的懊恼,享受一小时的快乐!

13、快乐每一天、自信每一天、充实每一天。

14、放飞心灵,快乐自我。

15、不求最好,但要更好;

16、倡导跟谐心态,造诣健康心理!

17、悦纳自我、确定自我、观赏自我、发展自我,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18、微笑能够缩短心灵之间的间隔。

19、心理没有完美,只有更美。

20、挂上你迷人的微笑,浸礼昨天的阴郁!

21、披肝沥胆,从心做起。

22、让心理露出八颗牙齿的微笑。

23、心理健康教育,教导健康心理。

24、提倡协调心态,崇尚健康心理。

25、打开心锁,解开心结。

26、带来步履繁重的发愁!带走心境轻松的快乐!

27、让心灵沐浴阳光,让快乐充溢胸膛。

28、为你的心灵翻开一扇窗户,为咱们的沟通搭起一座桥!

29、微笑可以缩短心灵之间的距离。

30、一个人要对昨天觉得快乐,而对明天存在信念。

31、不在乎昨天,更看好明天。

32、从前的苦楚就是快活。

33、一切都是临时的,所有都会消失,让失去的变得可恶。

34、打开心灵的窗户,让阳光进入;敞开心扉,缔造美美人生。

35、爱心恒心自信心,心心相映;亲情友谊师生情,微微关心!

3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掌握生命全进程,展现心中一片天。

37、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透视心灵,关注成长;触抚性命,助人自助;发掘潜能,完美自我;心理健康关注你我他。

38、快乐接收好,心灵更美妙!

39、阳光总在风雨后,快乐总在倾诉中!

40、品心扉苦涩涌泉,酿百花甜美浓情!

41、心理健康很主要,老师学生都须要。

42、完美心灵,你我共创。

43、快乐每一天,自信每一天,充实每一天,感恩每一天。

44、品心扉苦涩涌泉,酿百花甜蜜浓情。

小学生心理健康篇9

一、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新课改之后,心理健康教育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但是对于传统的教学观念来说,会有一些错误的认识,所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学的过程中,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及相关心理学的专家要做好相关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尤其是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员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好表率的作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例如在小学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在班级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尽量建立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友好互助关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得学生之间的关系相互融洽和谐,这也就是教师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形象。

二、开展多样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以活动为主,教育工作者应该适当考虑到小学学生的认知水平,多采取一些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活动,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尽量将课堂由孩子来主导,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等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扮演,扮演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而且孩子从中能学到一些正确的人生观念,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讲述灰姑娘的故事,来引导孩子分角色去扮演,并且扮演过后,提示学生如果站在继母的角度,会不会阻止灰姑娘去参加舞会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思考,为学生正确看待事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让小学心理健康受到重视,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刻不容缓,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小学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教育工作者仍需继续努力,开展多样化的小学心理教育的活动课,也是在帮助学生进行认识自我、改善自我、认识世界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必要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小学生心理健康篇10

客观来讲,小学生懵懂无知,一直处于摸索、探究的状态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犯下许多错误,需要教师的赏识激励来保证小学生可以一直以乐观、积极、进取的态度认识世界。再加上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宗旨是要求教师从激励角度出发,强调通过适当的奖赏保证小学生的积极心理,所以激励赏识教育,也就成为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落实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做法。我们班有几个学生性格内向,对待学习十分认真,但是学习成绩一直没有明显起色,所以这些学生逐渐产生了畏学、厌学心理,在学校生活中郁郁寡欢。于是,我与其他任课老师合作,分析了这几个学生的学习表现,发现这些学生本身是有一定的发展潜能,但是却因为过于被动导致这些学生丧失了通过课堂提问及时解决个人疑问的主动权,让问题越积越多,使学生学得越来越吃力。于是,我先是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潜能,然后组织了学科课外辅导班,希望学生可以自主报名参加,及时接受教师的课外辅导。渐渐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变得越来越好,性格也越来越开朗,而我也及时赏识与激励了学生所取得的学习进步,希望他们再接再厉,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因为短期的学习成功而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

二、客观批评学生,培养学生的谦虚品质

小学生心理健康篇11

在小学阶段开展思想品德课,是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它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然而,由于思想品德大多都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1 提高认识,学校与家庭共同参与

每个人的品性如何,不是先天带来的,这种品性主要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实践中培养与锻炼出来的,是在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逐步形成的;家庭德育是指通过父母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每个小学生最先接触的是自己的家庭,作为小学生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德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难以起到的作用。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和助手。学校德育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在培养人才方面起主导作用。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家庭理性的呵护与教育。

2 教师要充分把握.,设定相应教学要求

小学生年龄小,没有相应的学习目标。因此,上好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住教材的中心观点,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知识,对教材不仅懂得,而且要熟悉,运用自如一认识角度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溶化为一体,达到这个境界,才能真正掌握教材。教学时必须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拓宽延伸,选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例证,使小学生的认识结构和教学结构融为一体,帮助学生走出低谷。要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方处于最佳状态。要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教学效率。对于难点教材采取前有孕伏,减缓坡度,螺旋上升的办法,既重视直接感知,又注意从已知推出未知,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

3 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做好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小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课余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充分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做好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3.1 发挥民主,让学生自己讨论。这种方法是讲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3.2 创设教学情景。教师根据课本,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3.3 树立榜样法。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模仿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或者周边的朋友同学为典型,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典型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可学。运用典型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典型,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也就是说要注意典型选择的针对性和突出性。学习典型的目的在于见行动,引导学生的践行。如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上完课之后要经常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小学生心理健康篇12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 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了一系列针对小学生的关爱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探索并形成了优化学生情感体验、人格发展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主要是在教师以身示范下,对小学生开展“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抓陶冶、抓体验、抓渗透等展开教育,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优化。在校内、班级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团结帮助蔚然成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群,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自尊自信,创新精神等得以充分体现。在家中,社会上,学生都能从小事做起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题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加强。

小学生心理健康篇13

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向我们预示着:21世纪最大的财富就是人才。因此,关注21世纪的主人——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在人生成长、学习的路上跨出了充满希望的一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它立足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发展。而在众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中,心理活动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作为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在具体的活动中,我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尊重与理解学生,力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

一 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如果说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对灵魂的告白,是生命节律的振动。那么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则是每个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更新的历程,它需要在一种彼此尊重、接纳、信任的氛围中,放下个人的防卫意识,与其他成员进行探讨、分享,真诚地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该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心理交流,能使学生不仅是从教师那里,更重要的是从活动课形成的心理场获得心理支持和经验,增进心理健康。

1.淡化学科体系

首先要明确,心理活动课不是心理学专业课程,更不是以教授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知识为目的的;但并不是说心理活动课中就丝毫没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事实上,每一节心理活动课都是以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只是这些知识并非是以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经过处理后以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出现的,并渗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始终。

2.创设情景,积极准备

讲授知识为主的课要精心准备,活动课老师学生要准备的工作也很多。教师要选好主题,设计活动方案,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尽其所能了解学生等。授课教师由于课前筛选的这个故事来自学生生活,具有代表性,所以当让他们说说自己看法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课堂也就随之“活”起来了。所以,老师和学生的充分准备,是上好活动课的重要一步。

二 采用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活动的形式应该是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的。因为年龄限制,中小学学生的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决定了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例如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等。在活动中,还可以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另外,教师还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精心地进行科学的设计,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性。活动过程中,教师只给适当的启发、引导、示范,要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训练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自强、自立、自信,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无论是何种形式,在心理健康活动中,教师都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使学生把活动课上所获取的心理体验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指导实践。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显然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有意义得多,体会也深得多。

三 重在感悟,实际运用

心理活动课的内容要在总体把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以学生年龄特点为主线,突出心理知识、心理训练的系统性,要坚持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原则,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避免把心理活动课上的单纯的心理知识传授课。在活动中,我力求让学生多活动、多训练、多感悟,从而把活动课上所获取的心理体验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指导实践。

1.重视学生心的内心体验,心灵感悟

小学生心理世界是隐蔽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课的心理素质教恰好与人的心理世界沟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活动中,我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进行体会、琢磨,产生共鸣。在辅导《保持一份好心情》中我向学生提出:“假如你的好友和你闹矛盾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假如你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你会怎么想?”等问题,让学生经历内心的思考、内心的体验,有感而发,反映出真实心态。通过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心灵顿悟,调适自己的心境。活动中,学生有不同的心灵感悟,我尽量做到对学生的回答不妄加评判,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不同的想法。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