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活动总结实用13篇

汉服活动总结
汉服活动总结篇1

公园的长椅坐着很多游人,一进公园北大门就可以看到供游人休息的长椅。

进入公园大门,我被周围花圃的郁金香吸引

花儿虽好,但不可以随便采摘哦!

欣赏了郁金香后,我向公园深处前进,在公园北门桥旁遇到了集体游玩的队伍。他们看到我身着汉服很是少见。我介绍到:各位哥哥姐姐们,你们好,很高兴在公园里能遇到大家。我身上穿着的是我们的民族服饰汉服的一种,这身衣服叫直裾……以下介绍省略。她们听了我的介绍后热情的邀请我拍照

拍完照后我与她们告别,继续公园汉服宣传。

我上了假山上的凉亭,并在路上遇到一位大爷。大爷对我很是夸赞,说小伙子不错,敢于站出来……(不停的反复这句)。大爷在到了凉亭后,跟我讲了好多忻州旧时期的情况,期间遇到几位阿姨,她们询问我身上的是什么衣服,真好看。我跟阿姨们说了下这个是汉服……在介绍一通后,阿姨们很高兴的为我拍了张照片,并且在通过我允许的情况下把照片发到了微信上。

在假山亭子上宣传汉服一段时间后我下了假山亭子,走到公园深处。。。

在假山的后面空地上,很多阿姨们在拍舞蹈。我站在那里一直到她们拍完。。。

阿姨们看到我衣着汉服,很是好奇,问东问西。有的阿姨说我穿的是戏服。。。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在我的介绍后大家对汉服有了具体的了解。

对阿姨们介绍了好久好久后,我过了假山后的大桥,坐在小河岸边的石块上看小鱼。旁边照相的大叔对我说你这个是汉服吧?我说是的。在我与这位大叔聊天的时候有不少游人都停留在我们旁边听我介绍汉服。我把手机上下载的汉服种类和各种图片资料给大家看,大家了解后对我赞不绝口……(省略一千字)。

因为我穿的是直裾,所以在临近中午的时候特别的热,我只好呆在长亭里纳凉

在长亭里也有不少游人在纳凉。一淘气的小孩总是在长亭里蹦跳,他奶奶说:”娃儿,你要不听话,小心被这个叔叔把你卖了哦!……(略字无数)”

在纳凉中,我无意发现长亭后的花丛竟然是牡丹花,我为此在炎热的太阳下欣赏了一番

欣赏好久后,我继续踏上宣传汉服的路。

在游乐场地,管理员阿姨很热情的为我拍照留念

在这里呆了几分钟后又围过来好多的游人,我把汉服的介绍一遍一遍跟大家讲。

下午两点的阳光很毒辣,身着直裾的我已经受不了了……又溜达了一圈后我结束了本次的汉服宣传活动,踏上了回家的路。

汉服活动总结篇2

刘延东强调,办好孔子学院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崇高事业。要立足当当前,谋划长长期努力的崇高事业。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制定规划,从体制机制、法律政策、经费投入等方面为国际汉语教育与推广提供支撑。要注重质量,抓好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三个环节,提高教师汉语教学技能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精心打造品牌教材和课件,创新汉语教学本土化方法,办好网络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已成为重要品牌

据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介绍,从2004年在韩国设立第一孔子学院开始,孔子学院的发展如火如荼。目前,已在88个孔子家和地区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遍布亚洲、美洲、欧洲和大洋洲,注册学生23万人,开设汉语课程8000多班次。从国家汉办得到的消息称,还有50个国家的160多个教育机构提出申办孔子学院。

各国孔子学院举办各类文化活动6600多场次,参加人数260多万;开发和形成一批如“汉语角”、汉语速成班、中华文化讲座等特色活动和项目;孔子学院总部派出40多支师生小分队,同270多所孔子学院联合开展中华文化巡讲、巡演、巡展活动。

2009年,孔子学院的建设有力推动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据统计,美国4000多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中小学生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16万人,是5年前的8倍,1000多所大学开设汉语专业,招生规模达5.2万人。法国大中学校学习汉语人数连年增长40%,今年已达4.6万人。泰国近千所大中小学开设汉语课,学生达50万人。澳大利亚700多所中小学开设汉语课,学生达到11万人。非洲各国学习汉语人数大幅增长,阿根廷、智利等拉美国家颁布法令,鼓励大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目前,“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已经吸引了60个国家8万多名学生参加。

孔子学院的发展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希腊总统、澳大利亚前总理、老挝国家主席、比利时首相等很多国家政要出席了当地孔子学院的活动;蒙古国教育部为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颁发“蒙古人民优秀教育家”奖章和证书;美国阿肯包州议会给孔子学院的志愿者授予了“外交使节”称号;2009年12月3日,奥地利邮政总公司发行“维也纳孔子学院”纪念邮票……

刘延东指出,孔子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国际汉语教育与推广的重要品牌、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

师资建设取得新进展

“汉语热”持续升温,孔子学院的发展也如火如荼,但“办好每一所孔子学院”时时刻刻萦绕在孔子学院建设者的心头。孔子学院的长远目标是成为当地汉语教学中心,汉语教师培训中心和外文化流与研究中心。“教师和教材是制约孔子学院发展的瓶颈。”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理事、吉林大学校长展涛说,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的关键是师资和教材建设已经成为孔子学院合作双方的共识。

袁贵仁指出,目前孔子学院总部已经拥有了一支以合作院校为主体,专任教师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和教师队伍,为中国高等教育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新型人才,派出的院长和教师都能融入当地文化和生活环境,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为促进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孔子学院总部开始设立“孔子学院奖学金”,用以培养外国本土汉语教师,还招收了50个国家1021个外国学生来华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2010年,孔子学院总部将继续扩大“孔子学院奖学金”的名额。

孔子学院总部正在组织实施非英语语种汉语教师培训项目。计划选拔80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国内12所高校进行为期1年的西班牙语、德语、法语等12个语种培训,然后赴各国孔子学院、大中小学任教;从回国志愿者、应届毕业生和在职教师中选拔800人,作为汉语教师志愿者派往24个国家58所建有孔子学院的大学,一边在孔子学院工作,一边进行为期1年的20个非英语语种的培训,培训结束后,经考核成为孔子学院(课堂)的正式教师;向各国孔子学院所在大学提供800个奖学金名额,培养本土汉语教师。

今年,孔子学院总部选择各国孔子学院反映较好的《快乐汉语》等教材和《汉英对照字典》等工具书,正在组织专家将其编译成45个语种,并自主研发了通用教材《长城汉语》配备给各孔子学院使用。各国孔子学院也编写适合当地需要的教材500多种。

服务社区,争取更广泛支持

孔子学院在为社区服务方面已经做出了显著成绩:芝加哥孔子学院面向43所公立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孔子学院面向社会各界提供汉语协作、饭店汉语、交际汉语等多类型汉语课程。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孔子学院与新西兰贸易部合作,为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公司编写中国经济文化习俗手册……

汉服活动总结篇3

1.动植物纹样

动植物图案是人类生活中最常了解到的自然之物,因而它们也成为人们最喜爱的服饰纹样物。例如,汉代丝织物上,最为普遍的就是“麒麟纹”、“龙凤纹”、“虎纹”、“狮纹”等兽类纹样。以“龙凤”纹为例,龙凤图案是丝织被面上最常见的图案,往往象征着喜庆、吉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在于龙凤都是时间不存在的神话之物,它们本领超凡,是人们心中美好意愿的象征。龙作为中华民族远古图腾的象征符号,它本身就有着很积极的寓意。

除了龙凤图案,汉服上还经常出现有“牡丹纹”、“茱萸纹”等植物装饰图案纹样。这种植物纹样受当时绘画特色影响较深,纹样多富丽堂皇、多彩绚丽。此外,汉代服饰纹样还继承并弘扬了秦代的遗韵,在审美追求上保持着秦代的饱满豪放特点。

2.天文现象纹样

天文现象纹样最为典型的就是在服饰上出现的日、月、星、雪花等题材,如在蜀锦中出现的“水纹”,云锦上采用的“云气纹”等。其中,云气纹是汉代服饰中最为盛行的装饰图案纹样,它是汉代染织工艺中一种主要的装饰纹样,用线条的舒卷起伏作为表现形式。云气纹的舒展空间里,浮动着各种飞禽走兽,这使得装饰画面更加富于动感。

3.几何纹样

几何图案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对日常生活出现的各种图样的总结。汉代服饰中经常出现的几何纹样主要有“菱形”、“六角形”、“回纹型”等等。还有的服饰纹样用几何图形作为地纹,中间用多种自然纹样辅饰,让几何图案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几何纹样中,“双菱纹”是汉代服饰中最为流行的纹样。它是由一个大的菱形两角附以小菱形构成,由于类似耳杯的形状,所以又称为“杯纹”。

总的来说,汉代服饰的图案纹样丰富多彩,尤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纹样设图案化明显,注重审美,注重装饰的整体效果。图案纹样精致而富有韵味。

汉代服饰图案的组合理念

图案的组合往往是人们对生理、心理美的需求在服饰上的反映,通过多种形式的组合,汉代服饰图案呈现出更加多样的变化,通过追求服饰图案的排列组合,在变化中追求统一。汉代服饰的图案样式不仅突出了视觉上的美感,同时也蕴含着种种思想文化内涵。

1.变化与统一

汉代服饰图案中一项应用较为广泛的形式美法就是变化和统一的形式美法则,从美学原理来说,它符合人对美的追求。而在汉代服饰形式美中,它同样是最为基本,也最为重要的一项准则。多重要素相组合形成更强烈的对比和差异化,这就是变化。变化有运动感和多样化的特征,通过联系、相互呼应和衬托的方式,使差异和变化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使二者的对立从属于统一秩序之中,从而具备秩序感。

在汉代服饰图案中,这种对立和统一的理念常常得以运用。如将填充式的花卉图案和云纹相结合,构成均衡式的构图,从中体现出变化。总之,汉代服饰在追求美的过程中,通过变化和统一相结合的原则,实现对美的追求。这使得汉代服饰纹样设计上更有艺术感染力,更能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

2.节奏与韵律

汉代服饰图案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复性,它往往将统一纹样重复使用于某一布料上,但汉代服饰的这种重复性不是单纯罗列下的重复,而是更注重从纷繁中体现出韵律和节奏的美感。重复纹样能够扩大花纹图样的面积,使衣物图案的张力和方向动感更强,形成有生命的气息。从这种重复的图案中,可以感受到节奏的韵律感,它之中蕴含的想象和活力,不是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让人从中领略到深层次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

3.汉代服饰图案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借鉴

首先,汉代服饰图案多从自然界中提取最精炼、最本质的东西,通过对其进行归纳、夸张,让它变形,达到一种注重精神表现而忽视外形的特点。这使得汉代服饰图案多表现出内在的神似,而不太注重外形的形似。在现在创作中,正是需要保持着汉代服饰中这中深厚的文化精神,让创作出的现代设计作品更有内涵,能够从种种时尚的外表中脱颖而出,这是汉代服饰图案纹样给现代服装设计的理论借鉴。

其次,汉代服饰图案造型对艺术造型完美性的追求,如龙凤图案色彩明快、艳丽的设计特色,可以更多地为现代服装设计所采用。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过去龙凤图案锁蕴含的那种权利象征的意义已经消失,它更多地体现的是民族精神的生命力,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升华。

汉服活动总结篇4

不过,无论做什么,谁在做、怎么做很重要,商业领域里,赢利才是真功夫。汉斯似乎在人们半信半疑的目光中,以其实际取得的不俗业绩,逐渐露出了一些真功夫……

2010年10月1日,汉斯家居生活馆在湖南祁东开业,开业当天单店营业额单日最高已经达到29862元,平均每平米营业面积销售4000多元;2011年12月12日,汉斯家居生活馆在北京知春路开业,开业当天顾客爆棚,营业额单日最高达到32156元,相当于每平米营业面积销售近5000元。

短短两年内,汉斯集团已在北京、广州、深圳、长沙、武汉、大连、丹东、祁阳、株洲等等几十个省市开设了近百家门店,每家店的销售额均比同行高出50%以上。

一年将开300家店

一个品牌能够创造多大的商业价值取决于它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了哪些价值。这一点,广州汉氏百货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勇标非常明白。

汉斯家居生活馆的经营模式,是在大量市场调研和实践检验的基础上成型的。这为其快速复制的成功率提供了保障,才有了两年内建成100多家终端店铺,并以每月7-8家的增长速度快速复制。2012年,汉斯更是计划新开店铺300家以上,占据家居服市场20%份额。

郭勇标认为,汉斯一站式家居生活馆的盈利模式目前已经成熟,从目前运营状况来看,前景乐观。今年汉斯正在全面快速启动以广东为主南方市场、以湖南为主华南市场、以北京为主华北市场做重点市场发展战略,形成黄金三角发展布局。与此同时,建立湖南、湖北、江苏、北京分公司,启动连锁加盟业务,在广东、湖南、湖北、北京地区的一二线购物中心和一二线商业街建立标杆店铺,以达到最好的推广和招商效果。

汉斯正在快速进行店铺的复制,在未来5年开店1000家,自营和加盟的比例为3:7。

清醒铸就差异化定位

锁定目标消费群体,制定自己的差异化市场定位,汉斯很明白自己要做什么。

其营销总监Simon告诉记者,汉斯家居生活馆与同类品牌的差异化定位表现在四个方面:从消费者角度,汉斯把消费群体定位为重视家庭质量、心理年龄在18-28岁的时尚女性,与大多数家居服品牌主打30岁以上的消费群体区分开来;从产品角度,汉斯打造一站式家居服生活馆,就是要辐射家居生活全品类,从家居服、内衣、内裤、袜品到围巾、包包、腰带等配件几乎无所不包;从价格角度,汉斯价位为春夏99-149元,秋冬139-269元,适合大众化消费群体;从服装风格角度,传统的家居服锁定居家穿着,而汉斯产品,适合在社区活动和旅游等休闲场合穿着,把家居服的穿着范畴从室内延伸到室外。Simon如此总结汉斯的独特性:年轻细分化、品类丰富、品质优良、引导顾客消费。

Simon认为,对于汉斯家居生活馆来说,消费者的兴趣点在于:汉斯是源自德国的品牌,这是优质货品的代名词,它吸收了欧洲的时尚元素和高品质的做工;宽广的产品线,选择起来省心、省力;店铺的装修和新生活方式的引领等。穿着家居服,走出家门,在社区里从事休闲活动,这就是汉斯要引领的生活方式。

与市场定位相呼应的是汉斯的渠道优势,从商场、街铺、超市到shopping mall,一线、二线、三线市场同时启动。

Simon表示,汉斯调研发现,一线品牌有2亿的市场规模,以商场直营为主;二线品牌达到1亿左右,以省级为主;三线品牌大约占到6000万。这样巨大的市场总容量,却整体盈利能力低下。

究其原因,一线品牌销售量很低,以商场为主、产品单价价格很高,产品单一,很难开拓二三线市场;二三线品牌以省级总为主,但省代很少单一品牌,几乎都是多品牌运营,对品牌的忠诚度不是很高;很多家居服品牌终端管理跟不上,家居服品牌运营的时间不长,缺乏品牌运作经验。

而汉斯克服了这些不足。既然是做品牌运营,就要把品牌做得像外穿服装品牌一样,在形象、装修、陈列规划上都要统一。在品牌运作上,也更重视细节化,要求加盟商和对外穿服装的管理是一样的,从一开始就在模式上进行培训强化,让加盟商强化品牌观念。

主攻单店盈利能力

对终端来说,重中之重的是单店盈利能力。

郭勇标坦言,汉斯的一站式商业模式打破了传统行业的销售概念,引入“快销”理念。

首先,传统行业产品的周转率很长,直接导致加盟商风险增加。对终端而言,销售时间越长,产品的竞争力越弱。汉斯建立了快速反应机制,产品周转率不超过45天,大大降低了加盟商的风险,同时降低库存,提高销售额。其关键在于把握了两点:家居内衣服全系列开发,以满足各类消费群体的需求,同时满足不同区域对货品的需求;在生产方式上,汉斯采取外包和小批量自产的办法,灵敏结合市场的变化和需求进行快速补单。

其次,为了提高盈利能力,汉斯在终端店铺中制定了一套魔鬼式的规定:数据报表,用日、周、月报表的形式全程监控,进店率、连单率、试穿率、成交率、销售额等每天都要通过计算机系统向总部上报。

汉斯家居生活馆湖南衡阳祁东店店长小莹告诉记者,现在在衡阳的终端店铺里平均每月销售额29-30万,年销售业绩可达300多万。销售时段可分为日常时段和促销时段,平时日销售额在1万多元,而节假日、促销活动时最高日销售额25836元。

汉斯的快销模式,使得其店铺的平效比传统的内衣、家居服企业高出一倍,比如汉斯洛溪店,虽然只有65平方米,但每天销售额8000元,每平方米创造123元的销售业绩。

优质,多款,快时尚

汉斯把时尚、流行视为容易腐坏的食品,除了保质、优质之外,还必须时时保鲜,因此汉斯力求将存货降到最低,而且让新款、新货源源不绝。新点子必须迅速被转化为新式产品,才能让消费者买得快,从而实现自身的卖得快。比如内裤,市场调研发现,消费者平均每一个半月就要购买一次,汉斯就想办法让消费者每一季、甚至每一月都购买自己的产品。

汉斯拥有很多热爱此行的时尚观察员,分布在各种时尚场所搜集最新信息,并定期进行实地调研,总部的设计师、市场专家和采购专家据此进行产品设计开发。除了通过销售数据反馈,店员还在与顾客交流中了解其更多需求,并每天报告到总部,以及时对订单做出修改。

汉斯与实力设计师合作,推出全系列产品线。比如崔茜金、斯卡特・杰西都曾在2010年和2011年同汉斯合作过,他们设计的新品很受消费者推崇。汉斯和家居服装设计师、配饰设计师、面料及平面设计师、橱窗陈列师、服饰买手等在内的大量优秀设计人员,都保持着长期合作的关系。汉斯首创“啃式时尚”,即像啃咬美食一样津津有味的时尚产品,以增加顾客的粘度,甚至培养出了品牌“粉丝”。

在一套严密系统措施下,汉斯保障了从流行预测到设计-生产采购-货品反馈-销售阶段的快速反应和低成本。这就是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所说“快速反应和个性化可以实现规模化所追求的最终效益”。郎咸平曾花三个月时间,对服装业研究一番,结论是:21世纪成功的服装企业,其成功之道不只是创新,而还要有和三星、LG、现代汽车一样的思维,即成为快速反应者。在家居服行业,汉斯似乎做到了。

汉斯的产品线又长又宽。与传统的家居服不同,在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汉斯产品成为一种家居、休闲、运动的多元素家居服。汉斯家居生活馆的商品,从基本家居服到经典款式,再到时尚前沿,从年轻人到少年,再到儿童和等等,领域足够宽,款式、尺寸、颜色都非常齐全。

更为重要的是汉斯产品易于搭配,能迅速产生高客单价。比如,汉斯的内裤和袜子,采用捆绑式的销售,明显有利于销量的提高。

汉斯家居生活馆每周供货两次,很少有对售完款式的再定购,每隔3~4天架上货品更新,一个多月店内所有商品全部换新,大大增加了顾客对汉斯的偏好与忠诚度。他们采用多款少量的营销方式,使得同一种款式、不同尺寸的时装只有10余件,销售好的话最多补货两次,一方面减少同质化产品的产生,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促使顾客产生即时消费。

大众化价格成优势

很多人疑问,这么时尚优质的产品肯定价格不菲。

既然是好产品,为何不可以为大众所拥有呢?所以,汉斯选择了平价,为大众设计制作高品质时尚好产品。郭勇标相信汉斯能做到“以最好的价格,提供流行与品质”,于是,经过一番摸索、试验,从第一家店开始,汉斯就主打平价特色,因此其家居生活馆一面世就高开高走,很受市场欢迎。汉斯堪比家居服领域的ZARA和H&M。

汉斯认为,再时尚再好的产品,如果不卖出去也只是占用库房、压滞资金的一堆废品而已,不如赶紧“变现”、赶紧回流现金,促成二次生产二次盈利,快速良性循环。

在汉斯家居生活馆里,由于产品质好价优,很多消费者只要看上一款家居服就会毫不犹豫买下,甚至给家人购买,每件服装的消费价格不高,但多次消费后累积下来平均每位顾客在逛完该店后却能消费在两三百元以上。

汉斯家居生活馆内的产品多元,辐射家居生活全品类。家居服的平均售价只有100多元,从价格角度,汉斯家居生活馆的价位为春夏99-149元,秋冬139-269元,而内衣、内裤、袜品、围巾、包包、腰带等家居配饰则更实惠,适合大众化消费群体。

汉斯认为,平价才能让消费者负担得起每一年、甚至每一季、每一月都去店中购买新推出的产品。这种策略最能吸引16到29岁追求曾经拥有而不在乎天长地久、希望随时都能追上流行、引领潮流的时尚女性消费者。

极速供应链让效仿者跟不及

汉斯试图让家居服不再是睡衣的代名词,而是引入时装元素。

时尚在于速度。这意味着对前导时间,即产品从设计到销售上架的时间要进行有效控制。汉斯的前导时间是18天左右,有资料显示,ZARA的前导时间也不过为15天,H&M的前导时间则最快为20天,而国内其他家居服装企业的通常前导时间为100天~130天左右。

服装行业后台拼的是供应链。让汉斯引以为傲的是它的极速供应链,即便是在相差千里的各地门店,也能保持18天的极速。信奉时间、品质和价格三合一的汉斯采用两条供应链,一条是自我设计、自我生产;另一条是寻求最具时尚元素,最优最快的供应商供应,形成快速反应链,这样就足以在效率和成本之间寻找利润平衡点。“毛利率可以达到50%以上”,郭勇标透露。

汉斯每季上货比其他家居服批次多,后期追单一周内就要到店。因为考虑到市场上总会有一些效仿者,终端利润会受到侵蚀。

郭勇标要求充分发挥速度优势,比如在秋季的时候就开始上冬款,然后根据前期的市场反应,提前对畅销款进行二次生产,那么在冬季的热时段不会影响终端的销售,而且同期又推出新的产品获得另外的利润,让效仿者跟不及。

无定货零风险“诱惑”加盟商

产品平价,使得汉斯的客群不需要太长时间的培养。而这对加盟商来说,是很大的利好。

汉斯先从自营店的运营方面摸索试验并总结模式,然后将成熟模式复制给加盟商,以最大程度帮助加盟商进行风险控制。这一点,从汉斯店铺选择的评估就可以看出。

郭勇标采用少量、多款的稀缺式销售,是利用供给和需求的市场规律,为消费者“制造”常买常新的消费体验,并以此与那些拼命促销的同质性产品区分开来。加上平价,便最能吸引15~30岁女性消费者。

汉斯的快,加快了时尚消费与淘汰的速度,使流行没有淡旺季,突破传统品牌的区域优势与运作规律,从而保持旺盛的销售态势,难以被对手打败。

汉服活动总结篇5

长信宫灯,出土于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通高48cm。灯的形象为跪地执灯的年轻宫女,通体鎏金。宫女头上梳髻,戴头巾,身穿长衣,衣袖宽大。她面目端庄清秀,目光十分专注,头略向前倾斜,神情恭谨、小心翼翼,表现出一个下层年轻宫女所特有的神态。宫女左手持灯盘,右臂上举,袖口下垂成灯罩。灯盘可以转动,灯盘上的两片弧形屏板可以推动开合,以调节灯光的亮度和照射方向。宫女身体中空,烟灰经右臂进入体内,以保持室内清洁。灯的各部分还可以拆卸,有利于清洁。此灯上面刻有“长信尚浴”等铭文共65字,所以被命名为“长信宫灯”。

在我国的灯具史上,成就最高的釭灯也是出现在西汉。这种灯是供宫廷贵族使用的青铜灯,灯的火苗上方带有连着烟管的烟罩,灯烟可以经由罩和管排入蓄水的灯身里达到“取光藏烟”的环保效果。其中最著名的釭灯就是长信宫灯。长信宫灯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宫灯,是我国特有的手工艺品,它以工艺复杂、做工精良、造型雅致而闻名于世。相传在南朝梁武帝时,我国民间就有正月十五挂灯赏灯的习俗,这种习俗逐渐从民间传到宫中,在唐代,宫灯逐步形成,到了明清,宫灯发展到极致,成为皇家的专用品。

生活习俗的变化是社会变化的反映,汉代是物质生活趋于丰富的时代,在生产力提高的情况下,物质消费产品较为充裕,使人们生活中消费多样化选择成为可能,汉代衣冠制度齐备,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文化的演进,汉代服饰呈现了繁复多样的特点。西汉取代了秦后,服饰上大体沿袭了秦制,直到东汉明帝,又将汉代服饰制与三代古制融为一体,重新制定了等级森严的祭祀服制与朝服制度,冕冠,衣裳,鞋履,佩绶等依据人的官阶大小和品级贵贱而有着很大的差别。长信宫灯的人物形象,从其造型上看,梳着发髻,穿宽袖长衣,跪坐姿态的宫女,形象生动,她身穿的正是汉代最流行的曲裙深衣。她的衣着打扮为研究汉代妇女服饰提供了可靠证据。汉代的服饰从头饰、衣裳、鞋履、佩绶四个方面都体现出自己的时代特征。

总体来看,汉代着衣有以下一些特点:着外衣时,由于领大且弯曲,有人称这种交垂的领型为“古者文领”;着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着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袖宽为一尺二寸;衫无袖;着裘毛朝外;腰带极为考究等。常见到汉代陶俑,有女奴仆,也有男扫地夫和牧羊人。以长衣覆地不露足为多,服装宽大,袖子端立或双手摊开或作握物姿势,也有的微露双足。女人一般在头后挽髻,形象端庄持重,敦厚朴实。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刺绣在汉代是民间妇女普遍掌握的手工艺术,在服饰文化中不仅是装饰美化的手段,更是妇女们表达爱心和情感的最佳方式之一,在生活用品如香囊、手套,甚至靴底、袜子上都能够发现。

从发式上看,汉代时期,妇女的发型已经非常讲究。但从发髻的数量看,主要有单髻,双髻和多髻三种。汉代妇女流行的发式还有瑶台髻、迎春髻、垂云髻、盘桓髻、同心髻、三角髻等。汉时妇女的鬓发,初时仍如秦制,修剪成直角状,到了东汉末年,不少地区的妇女都将鬓发整理或弯曲的钩状了,这与思想意识的转变当有直接的联系。

长久以来,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汉代青铜灯具设计十分注重环境保护,解决了灯烟污染室内环境的问题,汉代的灯座大多设计导烟管,并于灯体内贮入清水,这是汉代青铜灯具在功能方面最先进的发明创造。其造型尺度和结构,都是根据其实际功用而确定的,首先从造型尺度上看,不同灯具的造型尺度的制定是以使用方式的不同为依据的,至于夜间行灯、提灯等,其造型尺度都是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汉代青铜灯具的造型题材大多模拟人物,动植物的形象,青铜灯具的象形造型艺术,从对自然形态的表层模拟发展到象形寓意,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汉代民族文化精神观念的物化载体。

放眼汉代的器物设计,所展示的对象是丰满的、全面的、林林总总的各类生活场景;所表现的是对现实生活的肯定,所暗含的是它们的创造者对于生活的无与伦比的热情。这充分显示了人们在生活中对美的追求,无处不见的对待生活的讲究。我们看到了一个想象混沌而丰富,情感热烈而粗豪的汉代的浪漫世界,一个充满力量、气势、古拙美的繁华世界,一个“天人合一”、“自然无为”的和谐世界。汉代的这种既浪漫不乏神韵又理性不乏虔诚的设计思想渗透在了汉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汉服活动总结篇6

在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国正全面推进营改增,这是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力举措,对于完善税制、公平税负、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创新创业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为政府资源的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完善、地方政府的调控能力及地方财源建设等带来挑战。如何抓住营改增背景下的机遇,迎接挑战,进而实现地方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特大城市的武汉必须积极应对。

本文从武汉市财政经济的现状入手,分析营改增对其财政经济的影响,研究判断今后武汉产业发展走向,以对武汉财源建设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全面实施营改增的政策效应

(一)营改增改革进程的简要回顾

我国实施营改增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武汉市按照中央、省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有序推进。

第一阶段:在部分地区,对部分行业实施营改增试点。2012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海实施“1+6”行业的营改增试点,即对包括陆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在内的交通运输业,以及研发、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物流辅助、有形动产租U、鉴证咨询等部分现代服务业进行营改增试点。同年9月至12月,试点范围分4批扩大至北京、湖北等8省(市)。2012年12月1日,武汉市交通运输业(不含铁路运输业)和六个现代服务业中17960户企业试点营改增,其中现代服务业企业纳税人占81.6%。

第二阶段:对部分行业的营改增试点在全国推行。2013年8月1日后,对上述行业的营改增试点推向全国,同时将广播影视服务业等文化企业也纳入试点范围,涉及武汉市167户广播影视业纳税人。2014年1月1日,铁路运输业和邮政业也纳入试点范围,涉及武汉市129户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纳税人。同年6月1日,电信业实施营改增,涉及武汉市179户电信业纳税人。截至2015年底,全市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的纳税人共9.2万户,相较试点启动时增加7.4万户,增长4倍。

第三阶段:营改增的全面实施。从2016年5月1日起,营改增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至此,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

武汉市本轮纳入营改增的企业纳税人98155户,其中房地产企业9292户,占9.5%;建筑安装业32116户,占32.7%;金融业1507户,占1.5%;生活服务业55235户,占56.3%。近9成企业集中在生活服务业和建筑安装业。

(二)实施营改增的政策效应

从中长期情况看,营改增的政策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其一,有利于完善税制、公平税负。营改增最大的变化就是避免营业税重复征税,实现增值税“道道征收、层层抵扣”, 将并行于二三产业之间的流转税二元税制转换为一元税制,使增值税覆盖所有货物与服务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提高税制中性化程度,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造更优的税制环境。

其二,有利于产业融合发展。通过营改增,既可消除第二三产业间的重复征税,又可以打通产业发展通道,加快产业转型融合,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推进服务业尤其是高科技、现代服务业发展。2015年,武汉市有1.71万户原增值税纳税人增加营改增服务项目,混业经营的比重比试点初期提高10多个百分点。一些大中型企业还积极推进“主辅分离”,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力争主业做强、辅业做精。

其三,有利于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和经营成本,激发企业活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通过营改增降成本、减负担,帮助企业渡难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和示范。评估营改增减税效应,应关注其对整个产业、特别是下游减税的影响,着眼全产业链的税收负担。据测算,上游企业每减税1元,下游企业可减税2~3元。武汉市实行营改增以来,增值税税负从2012年的4.04%下降到2015年的2.6%,为营改增纳税人减税99.25亿元。由于4个行业实行营改增后税负平移政策,武汉市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和生活服务业的税负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关键要靠企业充分利用好政策,通过完善组织架构、加强内部管理、改变采购模式,适应营改增要求。

其四,有利于创新创业。一方面,公平的税负环境以及营改增减税效应会吸引更多的创业者。试点初期,武汉市营改增企业登记从业人数只有21.2万人,2015年增加到122万人;营改增企业实现就业人数占全市社会劳动者人数比例,也由2012年的4.12%提升至2015年的20.02%。另一方面,购买科研设备、固定资产投资等可纳入进项税额抵扣、技术开发转让免税等政策,促进企业自觉加大研发投入,减轻科技创新成本,提高创新热情。

其五,有利于提高中央财政宏观调控能力。营改增的全面实施,必然伴随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调整、完善,从国发[2016]26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增值税收入划分过渡方案的通知)精神看,结合考虑中长期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及内生要求,进一步集中中央财力,提高中央财政宏观调控能力是大势所趋。增加投资、转移支付、结构性减税、供给侧改革、保障民生、“一路一带”战略实施等,现实上也需要中央财力的强大支撑。受营改增全面试点后中央与地方增值税收入划分办法调整的影响,2016年6月份中央从地方净上划收入552亿元,拉高当月中央收入增幅8.6个百分点,拉低地方收入增幅6.2个百分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在税负总体稳定的情况下,要加强中央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只能在收入分配上进行结构调整,如是,地方财政减收成为必然。对此,地方不可心存幻想,要增强紧迫感,适应新要求,因势利导,沉着应对。

二、营改增对武汉财政经济的影响分析

宏观层面上看,营改增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增动能等具有中长期的正面效应,然而,减税降负以及营改增伴随的体制调整、地方主体税种的缺失等,又给地方政府统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压力与挑战。

(一)营改增后武汉市产业发展情况。

武汉市从2012年12月1日开始试点营改增至今已有3个多年头,这期间营改增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改革范围不断扩大,行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受营改增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武汉市产业发展格局也在渐进调整与完善。

到2015年,全市GDP进入万亿元行列,达到1090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8%;全市税收总收入达到2000.8亿元,增长1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725.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民间投资4341亿元,增长6.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5∶47.5∶49.0调整为3.3∶45.7∶51.0,第三产业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2016年上半年,全市三次产业的比重进一步调整为2.3∶42.8∶54.9,第三产业远超第二产业。

1.分行业税收收入占比情况。排名靠前的分别是制造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建筑业,这5个行业的税收之和占到总税收收入的85.9%,其中制造业占40.6%。排名靠后的分别是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

2.分行业税收收入增长情况。排名靠前的分别是建筑业、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其综合增长率达到22.8%,高于整体税收增长率10个百分点,其中建筑业增幅最高,达到24.2%。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排名靠后。

3.单位GDP的税收贡献情况。排名靠前的分别是房地产业、金融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这5个行业每百元GDP累计贡献税收23.5元,比全产业综合税负(小口径宏观税负)高出5.1元。其中房地产业税负最高,达到61.4%,其次是金融业和制造业,税负分别为21.3%和20.8%。除农林牧渔业外,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税负最轻,分别只有3.6%和3.5%。

4.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情况。排名靠前的分别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了112.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49.5%。房地产业和制造业居中,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8.7%和6.9%。金融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升反降,增速为-75.6%,排名最后。

以排名相容性进行综合分析,不难看出:

制造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建筑业是武汉市的支柱财源,但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投资增长力度相对不足,应引起警觉。

建筑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不仅是支柱财源,而且增长后劲足,与武汉市打造“建筑之都”“设计之都”、发挥武汉地理优势、强化战略定位相吻合,应长期坚持。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虽然对武汉市的税收贡献不大,但由于税负较轻,对投资的吸引力较强。这些行业是解决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抓手,应减少干预、放开手脚让其发展。

科研、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投资增长快,虽然税收规模小,但对武汉市的税收贡献呈上升趋势。这些行业的发展潜力大、包容性强,对于促进产业融合和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要强化人才、投资、环境改善等配套政策,鼓励风险投资,完善创新容错机制。

进一步地分析营改增前后2011~2016上半年武汉市重点税源企业的产业分布,呈现以下特点:

其一,制造业企业龙头作用大,但税收增长动能不足。武汉作为我国中部的老工业基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武钢为代表的一批制造企业一直是武汉市的传统支柱财源。近5年来,湖北中烟、东风本田、神龙汽车、武汉石化和武钢集团等5家制造业企业上缴税收一直稳居前五,占全市100户重点税源企业税收收入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上,引领作用明显。

然而,武汉市部分制造业企业税收贡献的内生增长动能却不足,近5年来其企业税收占全市重点税源企业税收的比重持续下滑。2011~2015年期间,武汉市有42户企业退出100户重点税源企业行列,其中30户为制造业企业。2016年上半年,石油化工、日用轻工、钢铁及深加工、食品烟草等传统产业降幅较大,合计产值下降11.3%,拉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幅3.8个百分点。外在看来,由于体制的变化,2016年5月份之后,其对武汉市地方税收的分成贡献提高到与中央持平,缓和了之前对中央贡献大、地方贡献小的差距,但其税收内生增长动能不足,对全市整体税收增长的影响不可小觑。

其二,新旧动能转换加速,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相对薄弱。近几年,武汉市通过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培育发展起了一批以华工科技、光谷生物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形成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武汉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武汉经济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2016年上半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武汉市新经济持续产生新动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2.1%,高于全市GDP增速4.5个百分点。其中,信息技术制造、装备制造、能源环保和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新技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8.7%,比上年同期增长6.1%。2016年,全市新签约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个,包括武汉新芯国家存储器基地一期、通用航空聚集示范区、中兴通讯高能电池、海康视威安防。这些“大块头”逐步开工、投产后,能为武汉工业增添新动力。

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稳住制造业,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扶持、基金运作等手段予以引导,但不能搞“产业”“经济”,要将投资、创新、发展主导权交给市场,让市场主体在政府引导下形成创新自觉、发展自主。

2.加速商业布局调整、创新发展。批发零售业成为武汉市的传统支柱产业,得益于武汉独特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和日益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2015年,武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总额排名第二、增速排名第三。“十二五”期间,全市批发零售业销售额年均增长11.7%。不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电商的异军突起对传统商业形成了较大的打压。

全面营改增后财税体制的调整,批发零售业能提高地方收入分成贡献。因此,站在财源建设的角度,应重提武汉市商业企业发展劲头,推动商业企业布局调整、创新发展。支持推动传统商贸企业在做大做强实体店的同时,大力发展线上销售,促进传统消费提质升级,促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加强规划落地,加大“小、散、乱”市场治理力度,依托和结合上下游产业,提档升级、整合改造,规划建设好几大专业批发市场集群和商务区建设;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支持汉口北、汉正街国家电子商务基地建设,加快全市电子商务市场发展;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努力培植外贸增长点。

(三)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营改增后,科研设备、固定资产、不动产等相继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加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开发转让免税以及国家为鼓励创新出台的一些优惠平移政策和“补丁”政策,必将让众多营改增科技型企业减轻创新成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带来极为有利的条件。

目前,武汉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能源应用、存储技术、地理空间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围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将技术优势发展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加快构建以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业为核心的新兴产业体系,加快形成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的新支柱。加快布局存储芯片、新型显示、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领域重大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超前谋划布局未来产业项目。

争取到2020年,使武汉市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产值达到1.2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提高工业对全市税收的贡献率,壮大地方支柱税源规模,使武汉成为国内外高端创新要素重要集聚地和发源地、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型产业的核心功能区、国家参与全球科技产业竞争的主力军。

(四)发展壮大总部经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全面营改增后,设有总分机构的企业,可采取分机构预征、由总机构汇总纳税的形式进行税收征管。营改增的全面铺开,生产业及相关行业重复征税的税制桎梏被彻底消除,这将从根本上促进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崛起;营改增亦可直接降低第三产业税收负担,拉动服务业发展。

为此,要大力培育总部在汉的重点税源企业,积极引进新的重点税源企业在汉设立总部,吸引符合武汉产业发展导向的企业总部向武汉集聚,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集团在汉设立大区域性总部和研发、营销等智能性总部,吸引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省内外民营企业来汉设立总部。

要以发展总部经济为抓手,推动生产业向专业化及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升级。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争取到2020年,武汉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5%,生产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

利用营改增后关于总分机构申报纳税的政策规定,在强化总部经济和生产业发展的同时,需做好招商引资引税工作,加强总分机构税源建设。

(五)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促进就业、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尤其是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对于应对国际经济的负面影响,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鹇砸庖澹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必然要求。

全面营改增后,虽然武汉市94.5%的个体双定户、90.4%的生活服务企业和建筑安装企业达不到起征点,但这正是中小企业成长的有利条件。事实上,营改增也激发了全市“双创”活力,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未来会成为后续财源。成都市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是例证。

为此,营改增后武汉市在产业发展中还要围绕“市场主体倍增计划”,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培育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推进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建设,促进中小企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构建创新创业支撑平台,打造协作分享新经济,合理规划布局创新创业空间,营造创新创业社会氛围,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降低创业准入门槛,扩大创业扶持范围,畅通融资渠道。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创新扶持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下基层创业就业。培育创业主体,创新创业培训,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加强技师学院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大学生就业梦想之城,努力提高中小企业新增数量和发展规模。

(数据来源:武汉市统计年鉴、武汉市政府门户网站、政府相关部门单位。)

[参考文献]

汉服活动总结篇7

2003年开始,以年轻人为主体,以互联网为载体,出现了“恢复汉服”运动。这是一群满腹经纶的汉文化爱好者.来自全国各地,他们通过网上结识,然后约定著汉服在公共场合见面。以行动告诉世人“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我们汉族人也应该拥有自己的民族服饰――汉服”

身先士卒的汉服实践者

2003年11月21日,郑州的王乐天作为当代中国第一人穿上汉服上街:结果王乐天被人误认为是日本人,更有甚者,说他是精神病。王乐天认为穿着民族服装而被人羞辱,那的确是会令每一个炎黄子孙觉得悲哀的事情。

2004年的1月11日,广州的白桑儿成为了广州街头第一次着汉服上街的人。白桑儿回忆说,当时路人都在奇怪地看着她。而在路上碰到交警处理事故,所有的人都放下争吵盯着她。再接下来,好多人问她:“这是不是和服?”“记得上公交车的时候,我一上车全车上的人都哄笑了。”白桑儿表示自己都快哭了,挺难过的,大家连自己本民族的服装都不认得。

2004年11月12日,天津的方芳身穿汉服祭祀孔子,汉服由此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这一年也被人定为“汉服年”。方芳告诉记者,在去广州工作的时候,看到白桑儿的汉服,她惊呆了,女孩穿上汉服竟可以变得如此美丽!随后,她便在网上订购了第一套汉服,并兴奋地穿起汉服从家一直走到饭店去参加一个晚宴。当时,饭店里的人都对着她指指点点,晚饭过程中她在走廊接了一个电话,一个服务员小姐说,原来你是中国人呀,我们都以为你是韩国人。

在王乐天、白桑儿和方芳的影响下,许多人开始鼓起勇气投入到汉服实践。伴随着汉服的推广,汉服爱好者们还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专业做汉文化和汉服的公司“汉衣坊”,同时,“以汉服为国服第一选择”的签名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全国热烈响应汉服活动

从2003年开始,截止到2006年底,在汉服爱好者们的不懈努力下,全国各地都相应组织了和汉服相关的活动。一场场活动的开展和国内外媒体对汉服活动的报道,“汉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

2006年2月,8名大学生在合肥身穿汉服祭祀包公,而杭州,武汉、上海、北京等城市也掀起了穿汉服的热潮。随后“上海苏州河城市龙舟邀请赛”上,一些青年人穿着以交领右衽、宽袖博带为主要特点的汉服,引来一片关注:与此同时,北京紫竹院湖边水榭旁,20余名大学生面朝南方,临水吟诗吊祭屈原,进行了一场“穿汉服,过端午”的活动。

2006年5月,武汉市举行了“汉服成人仪式”,500多名18至20岁的学生身着汉代服饰,在编钟鼓乐声中完成“升国旗”“加冠”“成人宣誓”等仪式,此举轰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2006年9月,汉服活动在各种媒体报道中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各大门户网站陆续推出汉服专题,调查的数据显示,接近八成多的网民希望复兴汉服。西安举行的“长安第一届七巧节”,吸引了陕西各大媒体,包括陕西电视台、《华商报》、《西安晚报》等纷纷对此进行了报道,中央电视台也特别播放了此次汉服活动的新闻。

将汉服融入到现代生活

汉服推广活动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汉服研究工作也日臻完善。一套被称为“融合汉服洒脱飘逸特色”的“中国式学位服”被设计出来,众网友向教育部倡议启用中国式学位服取代传统的西式学位服。

除了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外,更多汉服爱好者们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几个人相约穿汉服逛逛公园或者吃个饭。在成都,十多名大学生身着汉服在三圣乡度假村,伴随着古意十足的旋律,唱起了《梦回汉唐》的歌曲,“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华美汉家霓裳,不再流落异邦,飘逸宛若天仙,本属汉家儿郎……”

杭州的汉服爱好者们也怡情,在游园过程中,还弹奏古琴,在酒香中吟诗做赋:“青梅煮酒论英雄”。中秋节,西安汉服发源地“轩辕阁”的成员则相约大雁塔,二十多个人穿着汉服围坐在一起,举杯邀月,恍如隔世的感觉,仿佛梦回了汉唐。

为了证明汉服不应该只是在活动中穿,一些汉服爱好者们还提倡让汉服走进生活。许多汉服爱好者们结婚时穿上红色喜气的汉服取代白色的西式婚衫。上海复旦大学的学生在校内自发组建一支汉服模特队,要用他们的书香气质和对古典文化的领悟来演绎汉服的精彩。而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们穿上汉服,声称愿意将“汉服”做成系服来穿。

当“汉服”的理念已经深深植根到了骨髓,除了下班回家换上舒适的汉服常服,沏上清茶自饮自乐一番外,上班的时候,一些白领甚至会毫无顾虑地穿上汉服搭公交车、地铁,还有的甚至穿上汉服乘坐火车,深圳的白领丁咚和几个同事现在还穿着汉服在办公室办公……

一些汉服爱好者在逛街购物的时候更不忘穿上汉服,在繁华的商业街面对人流毫无惧色。网友任秋菊表示,2006年9月,她穿着汉服在西安逛街,由于今年媒体对汉服的报道很多,所以,她一上街就被人认出是汉服,这让她很开心。不过,尴尬的是,她在商场前站立等人,一个小孩居然问妈妈“这是不是古董雕塑?”让她哭笑不得。

今天,我们在街上偶尔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穿着汉服,却戴着眼镜,拎着时尚的手袋,不时拿出手机打个电话的人,不要一脸惊奇,不要再问出“是不是拍戏的?”“韩国人?”“日本人?”之类的问题。他们都是汉服复兴者,他们普普通通,实实在在地正把汉服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小帖士

什么是汉服?

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汉服”不是指“汉朝服饰”,而是指“汉民族的民族服饰”。汉朝服饰时期只是汉服历史的一个阶段。

现在所说的“汉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21世纪在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 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汉服活动总结篇8

蓦然回首,作为这次典礼的“主角”――汉服,不觉已在“复兴”之路上,走过了十余年。

三百年后始回归

2003年11月22日,郑州市民王乐天(网名“壮志凌云”)穿着汉服走上街头,走进公园,甚至坐上公交车,引来大量“围观”,并被媒体广泛报道。王乐天被认为是三百多年来“穿汉服上街第一人”。从那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穿汉服走上街头,或为了宣传汉服,或只为内心呼唤。

在主张汉服复兴的人们看来,汉服是“从黄帝即位(约公元前2698年)至今四千多年中,以汉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传统服装的服装体系”。其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兼用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有人认为,“汉服是包括衣、冠、发式、面饰、鞋、饰物等共同组合的整体的‘礼仪系统’,而并非仅仅是一件衣服”。

1644年,“天崩地裂”,明朝灭亡。满清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强行命令所有官员、百姓改换满人的发型、改穿满人服饰,不得再穿汉服。在汉人抗争39年之后,汉服最终从华夏人民的主流生活中消失,满服的“长袍、马褂、瓜皮帽、金钱鼠尾”,在刺刀、血泊中被固定下来。

民国建立,被遗忘的汉服依旧被遗忘,而西装、中山装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解放后,工农大众的审美观大行其道,汉服自然没有立足之地。待到“”,更是成为“破四旧”的对象。改革开放之初,处在“文化断层”中的人们骤获思想解放,把西式或日式时装统统尝试一遍:大领子、喇叭裤、幸子服、光夫衫……但是,很少有人想起古老的汉服。

2001年10月,上海APEC峰会闭幕后,20位各国领导人穿唐装合影,引发唐装一度流行。这种根据清末满族服饰设计而来的“中式服装”,在网上激出“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到底是什么”的讨论。2002年7月,首个汉民族论坛建立,成为汉服讨论的发源地。2003年,先后有多名网友在网上“晒”出穿上自制汉服的照片。

最终,以王乐天穿汉服上街为标志,“汉服运动”被扩大为“公共事件”。而2003年,被认作是“汉服运动元年”。

汉服汉礼两相宜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唐朝的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的这句话,凝练地概括了礼仪、服章对于华夏文明的根本意义,也道出了汉服与礼仪的天然“血缘”。汉服,从其复兴之初,就跟传统礼仪紧密结合。

“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礼记》中提到的这几个重要礼仪,大都被汉服运动的参与者们从古书中考证出来,再“还原”到现实生活中――

2004年10月5日,在方哲萱(网名“天涯在小楼”)的组织下,来自全国各地的33名网友身着汉服,前往北京袁崇焕墓举行祭礼。这是全国范围内首次的汉服活动。作为明朝著名的抗清将领,袁崇焕对于汉服运动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仪式中,网友们在执事的带领下,严格遵从古礼的每个流程,不觉“心绪高远辽阔,仿佛与古人相同”,很多人流下热泪。此后,还有一些网友穿汉服祭祀朱元璋、“江阴三公”以及文天祥、戚继光等英雄人物,都表明了类似的族群认同。

2005年4月17日,来自天津、江苏、浙江等地的十余位网友身穿汉服,在曲阜孔庙举行明代规制的释奠礼。参与者们在大成殿前丹墀上依序进行了迎神、读祝、初献、亚献、三献直至送神的各个环节。这次祭祀被称为“已酉春祭”,据说是当代中国大陆第一次由“儒家学子”自主举行的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礼仪。近年来,在规格日益升高的祭黄帝、祭孔、祭大禹等大型祭祀活动中,穿着汉服的比重也越来越高。

2005年5月6日,在河北行唐明德学堂,礼仪研习者吴飞(网名“ufe”)为吉恩煦(网名“周天晗”)举行加冠礼,据说或为当代第一次正式的传统成人礼。此次加冠礼完全按照明代礼仪的“三加”进行:初加缁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仪式上所用的汉服、冠等物品均由吴飞依据史书记载制作。四年后,走上礼仪研究之路的吉恩煦为张宇林(网名“一千零一夜”)举办了冠礼。2006年1月,严姬(网名“残夜魅”)的笄礼在武汉举行,或被认为是当代首次女子成人礼。2006年5月16日,武汉市516名学生穿汉服举行了成人仪式,据说是官方首次参与主办的大型汉服礼仪活动。

2006年4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诸子百家园”内,在人大国学院的组织下,十几名学生身着汉服、手持弓箭轮番上阵,再现了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乡射礼,被称作乡射礼消失三百多年后中国大陆的首次射礼。此次射礼分为献宾、宾酢主、献三宾、献众宾等环节,最终由胜者为败者斟酒。在彬彬有礼的进退揖让之间,展现出华夏文明的雍容与大度。2013年5月开始,都江堰文庙将乡射礼作为日常的演礼项目。2014年4月,福州于山风景区举办了首届中华射礼大赛。

2006年11月12日,洪亮(网名“共工滔天”)和其妻子(网名“有梅”)在上海举办周制士婚礼,成为当代大陆第一对依古礼结婚的夫妇。婚礼从黄昏开始,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礼服,完成“共牢而食”、“合卺而”等环节。在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此后几年,唐制婚礼、明制婚礼以及源自《朱子家礼》的婚礼等形式,都在各地出现。2011年开始,“女友网”在西安古城墙推行集体婚礼,邀请百对夫妇参加。2014年5月9日,阿里巴巴集团为102对新人在杭州举行了传统的汉服婚礼,马云到场酹酒证婚。经过专门培训,新人们在对席、同牢、合卺、解缨结发、执手、三拜等诸多环节表现得有模有样。在众多礼仪复兴的活动中,婚礼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因为它让汉服真正回到现实生活中,“确实是夫妻双方在拜堂、合卺、结发,也确实是父母、亲朋、好友在观礼”,而不是含有虚拟成分的“扮演”或“表演”。

把汉服引入传统节日,是汉服运动的另一项重要内容。2005年2月8日,深圳的刘荷花(网名“汉流莲”)全家着汉服过春节,据说是将汉服引入家庭过传统节日的第一次。2006年4月7日,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网友穿汉服过上巳节,举办水畔祓禊、曲水流觞、踏青游春等活动,被认为是汉服活动第一次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此后,每年的上巳、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各地汉服组织都会举行相应的传统活动,有的活动甚至达到上百人的规模。

如何相见君不识

在《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的帖子中,方哲萱说:“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衫,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你竟说它属于扶桑?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你总当它是笑话一场?为什么我淌下的热泪,丝毫都打动不了你的铁石心肠?”这几乎是早期汉服推广者的共同遭遇。

在王乐天第一次穿汉服上街的过程中,就有人兴奋地大喊:“快来看呀,日本人,穿着和服的日本人!”还有小孩子哄笑着跟他说“八格牙路”。方哲萱曾穿汉服赴宴,整个饭店的人都对她指指点点。等她到走廊去接完电话,一旁的服务员“恍然大悟”:“原来你是中国人呀,我们都以为你是韩国人!”然而,很多人得知他们是中国人后,却又以为他们是在玩Cosplay、拍电视剧,或者是在“哈韩哈日”,或者干脆把他们归入“道士”的行列。

还有更严重的“误会”。2004年10月6日,8名青年身着汉服到北京王府井大街购物。次日,有网站竟报道说:“昨晚,8名寿衣打扮的青年……身穿寿衣走上王府井,他们希望能够为恢复传统的殡葬业做出贡献。”青年们以人格侮辱为由,把涉事网站告上法庭。最终以被告方逃遁了结这场官司。

在某些极端的情形下,这种误会甚至引发令人遗憾的事件。2010年9月,中国渔船在附近被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冲撞。10月,成都爆发反日游行。10月16日农历重阳节,成都女孩孙婷身着汉服曲裾和朋友到某德克士餐厅二楼就餐,却被楼下正在举行反日游行的人们透过窗户玻璃看到。她被误认为穿着日本和服,于是一帮人冲上楼,强令她脱衣服。经过孙婷的解释,有人意识到弄错了,但为了平息人群的情绪,他们最终还是胁迫孙婷脱下衣服。身上只剩一件T恤的孙婷只好躲在厕所,最后穿上好心人送的衣服才得以回家。拿到衣服后,游行的人群将汉服“公开示众”,最终一把火烧掉。“成都烧汉服”事件引发广泛关注,甚至被美国CNN报道。穿汉服和反日游行,都基于一种民族情感,孰料却上演如此“乌龙”,不禁令人唏嘘。

融入网络焕生机

有资料显示,目前汉服复兴运动的主力,并非相对保守的中老年,恰恰是思维活跃的年轻人,年龄区间在15-35岁。年轻人的汉服运动,注定有年轻范儿――他们不仅能扎实地考据诘屈聱牙的古文献,还能娴熟地运用网络时代各种最“潮”的呈现方式。

2004年12月2日,赵丰年(网名“大宋遗民”)将自己作词的歌曲《再现华章》做成Flash视频,其中采用了大量汉服活动照片,且与满清旧照做对比。该视频在“汉网”上迅速传播。后来,赵丰年还制作了《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华夏红蔷薇》等视频。前者被歌手孙异改编为《重回汉唐》,成为汉服运动的标志性歌曲。

2007年11月24日,董进(网名“撷芳主人”)在天涯论坛上“Q版《大明衣冠》――漫画图解明代服饰”的帖子,里面的卡通娃娃们身着明代各式人物的衣冠――从皇帝皇后、文武百官到普通人,Q劲十足,而冠服的细节却毫不含糊,皆从史料考据中而来。这些卡通娃娃迅速走红,其服式甚至被韩国历史剧《大王世宗》剽窃。后来,Q版《大明衣冠》被制作成扑克牌、T恤衫、扇子等周边产品,网友大呼可爱。2011年,《Q版大明衣冠图志》书籍正式发行。

2010年3月27日,首个公益汉服动漫团队“汉风弄晴工作室”成立,在2011年清明、端午、中秋,2012年春节推出了“‘清明意境’主题插画”、“迎接盛夏,汉服萌系女孩主题插画”、“辛亥百年、汉舞献礼主题插画”以及“2012年壬辰龙年春节贺图”四套主题插画,一些乖巧的Q版萌系漫画颇受好评,甚至发生腾讯会员社区QQ秀直接盗图的侵权事件。

2011年2月3日(庚寅年初一)23点,首届“汉服春晚”在优酷网站上,并在YouTube和优酷网站上配有字幕的英文、日文和俄文版本。该活动由留美学生王军(网名“黄玉”)与百度“汉服吧”共同策划,并建立了官方网站,向海内外汉服爱好者征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音乐、舞蹈的视频节目。三个月时间里,共征集了50多个节目,涉及汉舞、雅乐、国画、诗词、茶艺、刀剑、汉字、方言、戏曲等,兼有通俗的歌唱、合唱、相声等节目。最终,节目组选取23个节目进行后期合成,并录制了主持人的串词。此次活动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京华时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时至今日,“汉服春晚”已连续了四届。

2011年8月8日,汉服地图――全球汉服信息查询系统正式上线,成为服务于汉服运动的第一个公益程序。汉服地图由王军开发,基于Ajax系统制作,采用用户自主提交信息的方式,将公益汉服社、商业汉服社、高校汉服社、汉服实体店、汉服网店、汉服配饰商店、汉风商店、文化机构、传统工艺机构、汉服QQ群按照经纬度定位在全球地图上,方便用户查找。同时,汉服地图收录多个与汉服相关的组织机构,力图建立最全最新的汉服信息数据库。2013年4月,汉服地图又推出活动地图和汉服百科,前者旨在收录汉服社团活动,方便用户及时关注和参加,后者旨在创建由汉服倡导者自主编写的汉服百科全书。

此外,围绕汉服,还有YY语音频道、电子杂志、广播剧、视频短片等传播方式,一些年轻人还穿着汉服参加《开心学国学》《汉字英雄》等电视节目。古老的汉服,在与网络时代的“无缝连接”中,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传承创新存争议

对于汉服运动,中国社科院某服饰老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们汉服运动,很明确的说是在复兴而不是复古,可是在对待服装样式、礼仪流程时确又一味的从古书或古墓里挖掘。一旦做了较多修改,又被认作是‘改良’的而非传统的,或者是‘错误’的。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这个度,到底应如何界定与把握,需要你们尽快思考与定夺。”

实际上,在近年来汉服与礼仪结合的活动中,就存在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类以“华夏复兴论坛”的儒生们为代表――依据史书记载,遵循明代礼仪实践;另一种典型是“天汉网”和“汉服吧”联合制作的《民族传统礼仪节日复兴计划》――根据史书记载,结合当代社会属性而略作修改。

在传承与创新的争议中,古老的汉服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成为一个焦点。

倾向“传承”的意见认为,一般人总觉得宽袍长袖的汉服不适合现代的日常生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著名作词人方文山指出:“殊不知他们印象中的‘汉服’是礼服与祭服,都是特定祭祀场合的穿着,‘汉服’中也有常服与便服,就像在西方也不会穿礼服燕尾服去商店买东西一样。”“汉服女孩”秦亚文指出,汉服形制多样,长袍、褐、宽衣、窄袖皆有,“在没有科技代替双手完成工作的时代,古人诚不会穿着不便生活的服饰憋屈自己数千年的”。

倾向“创新”的意见则主张对汉服进行改良。北京服装学院教授袁仄认为,宽袍大袖已经很难在生活节奏如此快的现代社会中承继,我们应该吸收汉民族所有服饰里的精华要素,提供多种多样适合现代穿着的中式传统服装,让全民进行选择,保留人们认为美的种类。儒家学者秋风指出:“中华文化的复兴,不一定要完全复古的汉服,但应该提倡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服装,这就需要设计师去体会中国文化的精神。”

在当今社会,“传承”汉服已属不易,而“改良”之度更难拿捏。2012年3月31日,“诗礼春秋”服饰2012品牌会在中国时装周上举行,展示了以汉服为设计蓝本的中国特色礼服。此次会的主题就是“传统与创新”,试图向人们展示“中国读书人应有的大雅衣着和风貌”。此后,汉服在时尚界作为“新元素”得到广泛关注。

体制突破难预期

作为一种始自民间的社会运动,汉服的复兴很快也得到体制层面的关注。2007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建议,中国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时,穿着汉服学位服,这是汉服第一次进入全国两会提案。此后,在2013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张改琴再次倡议确定汉族标准服饰,希望国家有一个“积极的引导信号”。

尽管国家没有回应两会上的“汉服提案”,但2007年有关“中国人是否需要确立统一礼服”、“‘汉服’是否要定为‘国服’”的话题,已成为媒体和社会的讨论焦点。儒家学者王达三评论说,在当时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即将位列世界前三甲的情况下,“中国本土文化复兴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个既内在又普遍的心理诉求和基本共识”,而“重穿国服则因其直观性、简易性、大众性而成为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马前卒和急先锋,或说成为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畅快表达”。

在汉服进入体制的问题上,推动汉服复兴的民间力量自身也有过积极努力。2007年4月5日零点,“天涯社区”、“汉网”等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倡议书,建议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我国传统服饰“深衣”作为礼仪服饰,将汉族传统服饰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并建议华夏人士行拱手作揖之礼。在该倡议书签名的百人中,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学府的数十位教授、博士和硕士,也有来自河北明德学堂、加拿大多伦多汉服复兴会等民间机构的人士。4月27日,官方首度表态不会用汉服,只是称奥运礼服的设计理念将包含历史的元素、现代的创意和未来的概念。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正式开园,来自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崇正雅集汉服社”一行十人穿汉服游览世博会。他们手撑油纸伞,衣带飘飘地行走在各国场馆之间,引得各国游人争相合影,成为世博园内的独特风景线,引发媒体关注。此后,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穿汉服游览世博会。

在主张汉服复兴的人士看来,这或许可以弥补奥运会上未出现汉服身影的些许遗憾。

《国语》说:“夫服,心之文也。”当人们穿上汉服,真有可能体会到其所蕴藏的象天法地的精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国学大家张立文先生忧心忡忡地指出:“假如我们认同西装为中华民族正统的服装,我们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认同西方的服饰文化乃至整个西方文化。长此以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民族的气质、品格、神韵就会丧失,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个性光彩、特殊魅力就会淡出、淡化。”

但是,对于汉服的意义,似不必过分夸大。孔子在《论语》中反问:“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玉帛、钟鼓只是礼乐的形式,更为重要的还是礼乐的精神。同样,汉服尽管很重要,仅有汉服这种“形式”却是远远不够的。在2013年江苏师大研究生毕业典礼上,该校校长任平在致辞中说:“奏汉乐、着汉服、行汉礼,希冀以此等流式,予诸生古典教育之神髓,明千年文化之底蕴,而望诸生传承旧时风骨,开拓今日文明,作己身之贡献于当下时岁。”2014年,他进一步强调希望诸生“传中华千古之德,成志向品行之美”。

服为心文法天地,尚需道德作根基。在“服章之美”及“礼仪之大”背后,还需要“道德之根”。而这,无疑更加任重而道远。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主要参考或摘编了以下文章及报道:

罗雪挥、刘黎黎:

《汉服专题报道》(《中国新闻周刊》2005.9.5)

王丽、莫瑞宁、宋丽娜:

《谁触动了汉服的敏感神经》(《西安晚报》2006.8.5)

汉服小组:

《汉服运动大事记》(新浪平台2013年首发)

韩星:

《当代汉服复兴运动的文化反思》(《儒家邮报》2013.9.9)

汉服活动总结篇9

武汉新康化学集团有限公司高赏举总裁为武汉市杰出企业家。

航天电工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高义琼、武汉第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强,分别为第十四届武汉市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

新康化学集团、武汉凯奇特种焊接设备有限公司、武汉丰太建筑有限公司为第十四届武汉市优秀企业。

武汉有色金属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邓玮,为第十四届武汉市优秀企业家。

武汉常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冠利达必是食品有限公司、武汉艳阳天商贸发展有限公司等九家企业获武汉市“和谐企业”称号。

二、紧密围绕政府中心工作,为硚口经济结构调整作出努力

区“两会”在积极参与■口产业转型及结构调整过程中,围绕着化工企业外迁、汉正街市场综合整治、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企业总部集聚等重点工程,利用“两会”会员优势,积极穿针引线,举办项目推介会,先后走访调研了武汉工贸有限公司等十家企业,组织近二十家企业参与汇丰企业总部二期项目招商推介,并促成几家企业入驻。

2011年9月9日,区“两会”召开了迎中秋话发展企业家座谈会,近40家比较有影响的副会长以上的企业参会。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润生等企业家相继在会上做发言,站在不同行业的角度对当前国家的经济走向和企业的发展趋势作了精道的阐述和剖析,并就面对当前金融经济形势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企业家们作了广泛的交流。区政府副区长严学彬代表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在会上作了讲话。

三、深入调研寻求服务,努力为企业排难

在为企业家服务中,区“两会”坚持“务实、服务”的宗旨,帮富,当仁不让,促其发展壮大;帮穷,责无旁贷,促其稳定和谐。广结新朋友,深交富朋友,不忘穷朋友,今年,又专门组织了二十几家老小穷企业外出座谈,给他们支招当参谋,向他们表示敬意和慰问。

区“两会”坚持不间断的到企业走访调研,与企业家交朋友,从而搭建政府连接企业的桥梁,寻求服务项目,努力为企业排难,与企业家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格局。武汉盛世包装公司新海景酒店、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口支公司、武汉市邮局■口分局等单位主动上“两会”咨询听诊,要求区“两会”为他们支招,解决企业出现的疑难问题。“两会”先后为汇丰公司、■口邮政分局、电缆集团、东堡大桥衬衣公司、银泰房地产公司等企业寻求发展展开协调服务。联络相关职能部门,为企业当参谋、出点子,进行具体的指导和操作。武汉盛世包装公司关于公司厂房办证和新购的厂房建设等遗留问题,几年来碾转市区相关部门,因种种原因多年没得到解决,直接影响了企业资金的借贷,增加了生产成本。区“两会”及时联系了开发区工程部负责人,到盛世公司现场办公,帮助他们分析研究,明确办事程序和方法途径,使这个老大难问题得以顺利推进解决。武汉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因实施改制工作遇到困难,多次上门咨询其政策和办法,区“两会”热情地为他们解答,帮助他们推进改制工作。

为帮助企业解决好融资难问题,区“两会”了解到农行能提供5000万元支持中小企业的授信额度,为使用好这一资源,“两会”与区经信局紧密联手,多次与农行协商,并提供十多家有需求的企业与之沟通,力求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得以新的突破。

最近区“两会”陆续到了六角街、再生公司蔡甸鑫汇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口支公司进行了调研,得到企业的高度赞扬和热烈的欢迎。通过系列沟通交流,与企业和企业家之间增进了 融合和信赖,

区“两会”选送了武汉南海电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武汉丰太建筑有限公司、武汉有色金属投资有限公司、武汉万安盛世集团、武汉亚格南服饰有限公司、武汉市永盛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新海景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武汉东堡大桥衬衣有限公司等9名企业总经理、董事长,参加了武汉市在浙江大学举办的中高层经济管理人员培训班,充实了企业高管人员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情况下的经营管理能力。积极组织企业高管人员参加了市“两会”组织的专家授课,企业反映很好,要求多给指标。

为了发挥优秀企业家参政议政的作用,区“两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协调,推荐8位企业家入选区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

11月上旬,区“两会”组织相关企业参加“武汉名优特新产品“全国行活动,让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开拓视野,广交朋友。

四、维护企业稳定保平安,积极参与三方机制协商

根据国家协调关系三方工作部署和安排及省、市企协雇主工作要点,由劳动保障部门、工会、“两会”建立共同协商处理劳动关系问题的三方协调机制,开展创建和谐活动,营建和谐企业,共谋发展的社会氛围。今年同市工会、市餐饮行业协会、区工会、区人力资源局深入到餐饮酒店检查餐饮行业工资协议落实工作情况,以保障职工合法利益。同时积极参与劳动争议案件的调解和仲裁,做好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参与区接待工作;配合仲裁委对企业改制中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职工依法仲裁,平息处理突发事件,确保一方平安。

五、加强区“两会”组织建设,创新工作机制

区“两会”发挥街道办事处在为企业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先后在十一个街道、开发区建立了联络站,增加了区职能部门的参与,搭建了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使之上下联手,信息更畅通、服务更便捷。

通过协调,促成辖区建筑、房地产、金融及城中村改造后的新的经济组织等新行业企业进入区“两会”。既扩大了“两会”的覆盖面和影响,又加强了不同行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谊和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区“两会”组建了“转型发展企业协会”,即将辖区29家经过改制或转型发展的原国有工业企业、商业服务业企业联合起来。组建这个协会,一是妥善解决原老企业及职工的遗留问题、做好稳定工作和企业后续发展建立一个相互学习群体,搭建一个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交流的平台,让这些转型发展企业放飞未来,注入动力和希望。二是重点是做好企业的稳定工作,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群众解难。也是表明区“两会”在关注纳税大户广交富朋友的同时,绝不忘记和关心小企业穷朋友,“两会”要为转型发展企业保稳定谋发展当好参谋,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汉服活动总结篇10

记者:武汉市是个重要的工业城市,请介绍一下武汉市工业发展的情况。

袁善腊:在国家产业布局中,武汉工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武钢、东风汽车公司作为国家队,在钢铁、汽车领域代表了国家竞争力;武汉“光谷”也是中国最大的光通信产业基地;船舶制造、机车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等产业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改革开放30年,武汉工业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改造过程,近10年,工业累计投资2616亿元,其中武钢近10年累计投资743亿元,已形成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硅钢生产基地和中国重要的汽车板生产基地;东风汽车公司2008年已完成110万辆生产目标;武石化80万吨乙烯工程开工,武汉将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武汉烟厂已形成200万箱生产能力,保持了在全国领先地位;以武昌造船厂、青山船厂、461、471为龙头,已成为中国内陆最大造船基地;南车武汉基地、武重、武锅、长动等大型企业经过异地改造,也成为国家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

高科技产业异军突起,使武汉工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目前武汉光纤生产能力已达到2000万公里,占中国市场份额50%以上,在世界也占10%以上份额;显示器、计算机、手机、照相机、冰箱、空调分别形成1000万台(部)生产能力;近两年投资100亿元的半导体芯片生产基地建成,投资40亿元的TFT-LCD生产基地开工,以及LED、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创意产业、生物产业、环保产业也竞相发展,在新兴市场领域,武汉抢占了制高点。

记者:2008年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武汉市有没有感到压力?新的一年经济发展能不能继续2008年的势头?

袁善腊:当前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正由沿海向内地传导,对我市的滞后影响开始显现并将逐步加深;另一方面,当前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刺激内需的政策措施,从落实到发挥作用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自2008年10月份以来,武钢、武石化、神龙汽车、阳逻电厂、冠捷等大企业经营困难显得更为明显。我们将保持清醒头脑,要有足够的准备应对当前的危机。

另一方面,我们也分析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也有较多机遇和有利条件。首先,武汉是以投资类为主的重工业城市,国家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武汉企业的发展。第二,这一轮经济调整,是在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批准武汉城市圈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过程中发生的,武汉已经贮备了大量的重大项目,包括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青山循环经济试验区的80个项目,总投资260亿元;大东湖水网改造项目,总投资87亿元;天河机场三期扩建项目总投资100亿元;武汉新港项目总投资100亿元;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项目,总投入1000亿元;城市轻轨项目总投入270亿元。这些新的大项目实施,会大大刺激武汉经济发展。三是国内外经济调整为大企业的加快低成本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四是多年来的结构调整增强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能力。总体上看,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空前挑战和重大机遇,扩内需、保增长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优先目标。只要我们及时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措施,就能够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遏制住当前经济下行态势,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我市安排2009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预期目标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加强社会建设加快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记者:从全国看,工业占国民经济总量的一半,从2008年第四季度情况看,工业增速下滑明显,这种情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在保证工业健康发展方面,武汉市是怎样考虑的?

袁善腊:保证工业健康发展不能走过去盲目扩大规模、粗放经营的老路,工作着力点要放在依靠科技、调整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上。

武汉是一个科教大市,现有50多所大学,104万在校大学生,要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首先,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快高科技产业发展,重点抓好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等建设,今年,武汉高科技产业将继续保持25%以上增长速度,和钢铁、汽车、石油化工一道,已成为武汉四大支柱产业。三是重视新兴市场开发,抓住国家启动3G机遇,武汉光谷可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在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领域,武汉也成长了一批重要骨干企业。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加紧新开工一批重大工业项目。今年工业投资项目预计达到820亿元;其中,照相机、计算机、半导体芯片、东风自主品牌汽车、混合动力汽车、800万吨炼油工程、南车机车生产基地等一批新项目将投产,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武钢硅钢和汽车板生产能力也将进一步扩大。

在支持大企业、大项目同时十分重视中小企业发展。这对我们历史上形成的国有大企业为主的城市显得尤为重要。近两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民创业”要求,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加大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力度,重视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突出工业强市同时,要继续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覆盖面广、吸纳就业能力强,增长速度稳定的优势,加快内部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发展潜力,使武汉服务业比重保持在50%以上,为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多做贡献。

记者: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的一项重要部署,也是当前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武汉市在扩大内需保增长方面有哪些举措?

袁善腊:在本轮国际经济结构调整中,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格局,不是权宜之计,更是长期发展战略所在。扩大内需,投资是抓手,消费是关键,企业是主体。必须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以投资为突破口,扩投资,带消费,促增长。

第一,坚定不移推进项目兴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未来两年市财政投入600亿元,带动社会资金6000亿元,保持投资强劲增长势头。目前项目准备、资金筹措情况比较好,有条件实现这个目标。市政府将不断创优投资环境,进一步下放项目审批权限,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审核、审批“绿色通道”制度、重点项目建设环境“包保”责任制。

第二,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一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着力改善收入分配关系,加快建立健全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各类企业职工在内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落实好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防止生产和市场出现大起大落,稳步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拓展投资渠道,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入。二是保持房地产健康发展。加快廉租住房、老工业区棚户区改造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近两年仅棚户区改造新增100万平方米;结合老城区改造,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56个城中村改造;同时,大力发展会展中心、高档酒店、商务中心、大型立体式停车场,推进商务业态高端化。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加快汉正街市场转型升级,增强商品集散中心功能。加快旧货市场发展,充分发挥旧货市场引导梯度消费的作用。三是进一步激活农村消费。进一步促进连锁超市(便利店)向行政村延伸发展,结合家电下乡,努力活跃城乡市场。四是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将投入20亿元改善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服务设施条件。投入18亿元解决农民饮用安全水问题。五是做好居民主要生活必需品和成品油市场的供应工作。认真落实粮食、食用植物油、猪肉等储备供应任务,健全完善武汉市居民主要生活必需品储备机制,确保市场供应平稳。

汉服活动总结篇11

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围绕建设陕甘川毗邻地区经济强市、文化名市、宜居富裕城市目标,紧扣绿色循环、生态宜居战略定位,迎难而上、苦干实干,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工作,圆满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三五”良好开局。

━━综合实力整体跃升。六年来,主要经济指标位于毗邻地区前列,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2016年达到1156.49亿元,总量由全省第7进到第6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9.2%,2016年达到1145.07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2%、2016年达到105.6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9%、2016年达到45.19亿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17.8:42.8:39.4,一产占比较2010年下降3.9个百分点,二产、三产占比分别上升3.7、0.2个百分点。猪、药、茶、菜、渔五大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61.7%,主导作用更为明显;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绿色食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7.9%,骨干支撑更为有力;旅游总收入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8%,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尤为突出。非公经济占比达51.5%。

━━投资拉动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09.9亿元,是“十一五”的3.8倍。2016年完成1209.89亿元,增长24.5%、居全省第1位;民间投资增速达35.6%,居全省前列;我市促投资稳增长的典型经验受到中省肯定。在投资的强力拉动下,一大批事关汉中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发展支撑日益强劲。

━━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市级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由520项减少到197项,精简率62.1%。率先在全省完成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创造“兴汉新区PPP典范”,教育体制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受到中省肯定,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医改先进市,组建了文化传媒集团。

━━生态文明成果丰硕。汉江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取得显著成效,空气、水、土、声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年度减排任务均超额完成,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级天数居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达59.1%,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生支出六年累计达1104.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2.3%,年均增长15.8%。“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02%和15.79%;2016年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5595元、8855元,较上年增长8.3%、8.5%,增速分别居全省第1、第2位。

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产业兴市,全力保持较快增长。纵深推进“农业倍增工程”,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16年,粮油生产实现“十三连丰”;与2010年相比,生猪出栏增长17%,茶叶产量增长157%,蔬菜产量增长39%,水果产量增长51%,水产品产量增长94.3%。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783个,家庭农场达到794个,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209个生产基地、342个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或有机认证,11个产品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洋县创建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大力实施“工业翻番工程”,千方百计引导企业促销稳产保市场,工业经济始终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3.71亿元,是2010年的2.97倍;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59户、比2010年增加89户,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205户、比2010年增加149户;累计创建中国驰名商标6件、陕西名牌产品48个、省级著名商标207件和1个部级、2个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强力推动“全域旅游工程”,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带动了三产服务业加快发展。六年累计投入旅游发展资金129.2亿元,4A级景区从“十一五”末的1个增加到9个,星级饭店和商务酒店发展到423家。2016年,尤曼吉游乐水世界、诸葛古镇、汉山广场竣工投用;紫柏山创5A级景区通过省上资源评估,石门栈道、五龙洞成功创建4A级景区,新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县1个、特色名镇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汉中油菜花节跻身“全国十大花节花会”,连续3年开展旅游惠民活动,旅游总收入173亿元、是2010年的3.5倍。以天汉大道为主轴的百亿元核心商圈基本形成,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业快速发展。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17亿元,是2010年的2.31倍。

二是坚持项目拉动,做大做强发展支撑。大力实施“千亿投资工程”,六年实施重点项目1304个,完成投资2110.78亿元。立体交通方面,建成汉中机场并开通6条航线、连通三大经济区8个城市,汉中火车站新站房竣工投用,十天高速汉中段、宝巴高速汉中至川陕界、西汉高速佛坪连接线、210国道西乡至镇巴段改造建成通车,西成高铁汉中段铺轨完成设计的65%,阳安二线、兰海高速青木川连接线等项目进展顺利,西乡至镇巴高速公路试验段开工建设,汉巴渝快速铁路列入国家交通规划。产业发展方面,实施工业技改项目228个,建成省级以上工业园区21个、现代农业园区37个、3A级以上景区22个,汉烟仓储及指挥中心、汉机精密高新技术基地、汉中茶城等项目建成投运,汉中褒河物流园、亿丰国际商贸城等项目进展良好,黄玉产业园、石墨烯产业园等项目取得突破。农田水利方面,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47万亩,补充耕地9.1万亩,保障建设用地10.4万亩;汉江综合整治建成堤防主体204公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71座,云河水库、引汉济渭等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电力能源方面,大唐略电扩建和宁强巨亭等33座水电站项目建成投运,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工程汉中段、汉中330千伏主变扩建、机场110千伏变电站等项目完工;略阳至汉中第二输气管线基本建成,天然气管网达451公里、受益群众15万户。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推动转型升级。设立了汉中循环经济研究院,引进和招聘377名高层次人才,培育37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发50余种高新技术产品,大运飞机、数控机床、应变式传感器等在国内或国际处于领先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21.4%;累计申请专利5626件、授权3556件,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11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50项;攻克重大关键技术118项,其中国际领先12项、填补国内空白36项;科技进步综合水平居全省第4位。六年累计实施循环发展项目455个,初步形成4大循环产业体系、18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中航工业集团与省政府共建汉中航空智慧新城进展良好,铺镇工业园创建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洋县现代材料园、城固五郎非金属产业园成为循环发展的新亮点。

四是坚持城镇带动,提升城乡发展水平。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工程”,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中心城区建设上,天汉大桥、龙岗大桥、滨江西路、江南西二环等一大批标志性工程建成投用,天汉文化公园文创街区开园迎客,汉江两岸滨水生态湿地公园基本建成,兴汉新区强势推进,打通了前进路西段、西新街东段等20余条“断头路”。2016年,城市建设重点年活动成效明显,8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09.35亿元,是上年的10倍。县城建设上,重点实施畅通、生态、点亮、文体、安居“五大工程”,整体提升承载能力和宜居水平。重点镇建设上,打造了一批个性鲜明、带动力强的特色名镇,青木川镇入选中国首批特色小镇,9个镇跻身省级重点示范镇或文化旅游名镇行列、占全省的14%。村庄社区建设上,重点打造的500个美丽乡村取得阶段性成效,建成新型社区、示范社区174个。全市城镇化率达47.8%、比2010年提高10.72个百分点,荣获“美丽中国?最美城镇”奖。

五是坚持文化名市,增强发展软实力。大力实施“文化振兴工程”,文化事业发展持续繁荣。先后建成市非遗保护及羌文化中心、群众大舞台等标志性工程,新建和提升“两馆一站”223个、重点镇综合文体中心16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1906个、农家书屋2767个,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8.3%、99.1%;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1000余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6万余场次;打造了《汉颂》、《青木川传奇》、《风过菜花黄》、《汉水汉中》、《汉源》等精品力作;省、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24个,成功创建3个部级文化先进县。海军“汉中舰”命名下水,汉中成为西北首个以地级市命名海军舰艇的城市。建成汉中体育运动中心和1495处体育惠民工程,“环中赛”汉中段比赛成功举办,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六是坚持生态立市,精心打造美丽汉中。严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工程”。中心城区东排洪渠、燕子河治理等工程建成投用;六年累计实施减排项目222个,关停淘汰工艺落后企业或生产线126个;拆改燃煤锅炉960台,秸秆禁烧、清理城乡垃圾、淘汰“黄标车”、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扬尘治理成效明显。城市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0%、99%。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镇巴、宁强、佛坪建成部级园林县城,省级园林县城实现全覆盖。六年累计完成造林153.7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343平方公里。

七是坚持改革开放,激发活力释放潜能。大力实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市场活力加速释放;深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镇村综合改革,服务管理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实现全覆盖,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有序推进,户籍登记实现了城乡统一,国企改革稳步实施。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完成压减100万吨生铁、70万吨粗钢的去产能任务;商品房库存消化周期由上年的17个月下降为14.3个月,低于全省平均16个月的周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同比减少1.3元,降成本取得初步成效;短板领域投资加大,文化、体育、娱乐业投资增长83.2%,运输、仓储、邮政业投资增长81.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65.7%。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深化与京津沪务实合作,打响“张骞文化经贸使团”品牌,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六年累计2317亿元、年均增长15%,中交建、中电建、陕煤化、陕有色等世界或国内500强企业相继落户汉中。

八是坚持发展惠民,不断增进群众福祉。统筹推进“民生改善工程”、“扶贫攻坚工程”和“治理创新工程”,加快构建补缺兜底的社会保障体系。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义务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升,高考上线率实现“五连升”,陕西理工学院升大成功,汉中职业教育集团挂牌运行。城乡一体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医疗卫生县域就诊率达80%。全面两孩政策稳步实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728个,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5张。移民搬迁15.28万户,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9.51万套,棚户区、土坯房改造分别完成6.96万户、3.66万户。住房公积金支持干部职工住房消费成效明显,资金使用率居全省前列。解决168万农村群众安全饮水问题,71.66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佛坪县可望在全省率先脱贫。深入开展双拥共建,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扎实有效。工作成效显著,网上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矛盾纠纷化解、治安管理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力度加大,社会治安平稳可控,公众安全感调查结果居全省前列,荣获“全国见义勇为城市”奖,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综治及平安建设优秀市。

九是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政府执行力公信力。健全完善政府议事规则,坚持政府领导班子集体学法和重大事项专家咨询制度,出台政府性债务、产业资金、国有资产(配置)等管理办法,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得到较大提升。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六年共邀请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684人次列席政府重要会议,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提案2987件、办复率100%。法治汉中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荣获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市。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持之以恒落实“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转作风。深入贯彻落实“三项机制”,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强化重点领域监督管理。2016年,全市“三公”经费较上年下降18.4%,“两代表一委员”对市政府工作满意度居全省第一。

与此同时,全市其他各项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审计监督有力保障经济健康发展,供销系统扎根“三农”助力脱贫,人防体系平战结合能力明显提升,物价监管的市场机制渐成主导,民族宗教工作有序推进,地方志和档案管理工作持续加强,地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老龄、慈善、残疾人事业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民兵和预备役建设较好发挥了服务发展、维护稳定的积极作用。

春华秋实,天道酬勤。过去的六年,我们始终坚持谋发展不停顿,自觉把汉中发展置于全国、全省大格局,深化市情认识,科学分析研判,开辟了“三市”建设新路径;始终坚持稳增长不松劲,牢记发展第一要务,千方百计保速度、扩增量、强实力,推动发展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始终坚持调结构不放手,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改善需求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始终坚持促改革不止步,大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面释放发展活力动力;始终坚持保生态不自满,持续放大生态优势,蓄积转型发展新动能;始终坚持惠民生不懈怠,全力增进群众福祉,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奋斗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级各大班子精诚团结、聚力发展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政组织顽强拼搏、开拓奋进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创新创造、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汉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六年工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汉中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内生动力不足,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不牢,追赶超越的压力较大;二是产业层次偏低、结构不尽合理,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三是群众收入不高,贫困人口量大面广,财政收入增速趋缓和民生刚性支出增加的矛盾较为突出;四是少数干部责任担当和进取意识不强,不作为、不会为、不善为的问题依然存在,法治政府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仍是长期任务。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市奋力追赶超越、同步全面小康、更高水平建设“三市”的决胜阶段。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省战略决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按照市五次党代会的安排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并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三项机制”为保障,围绕追赶超越、绿色循环、转型升级,加快实施“六大战略”,发展壮大“六大产业”,强力推进“十大工程”,建好“五大园区(村)”,构筑“三大项目支撑体系”,做优唱响“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城市品牌,全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建成区域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强市、陕西最美城市。

主要奋斗目标是:五年期间,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1年达到2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到2021年达到3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21年达到660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12%,到2021年达到44189元、16105元,以上指标增速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的1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15%以上,以上指标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5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的3.5%,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的53%,以上指标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到2021年,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等指标接近我省的渭南市和毗邻的达州市。经过五年努力,经济总量继续领跑陕南三市,在全省位次前移,在陕甘川毗邻地区优势更加明显。重点抓五个方面:

━━全力推动产业升级。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汉中实施方案》,推动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文化旅游、养老养生等产业向高精尖、集约化迈进,集中力量打造12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和6大循环农业产业链,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多点支撑、集群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1年,一产占比调整到10%左右、三产占比达到40%以上,工业园区产值突破2000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360亿元、比2016年翻一番;建成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循环示范基地和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全力完善基础设施。建成西成高铁、阳安二线,开工建设汉巴渝铁路汉中段;建成西乡至镇巴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高速、平川县城通一级路、重点镇及4A级景区通等级公路,全市公路总里程突破2万公里;拓展汉中城固机场“四向融入”新航线,建设洋县、宁强等通用机场,梯次推进秦巴深山公路环线建设,基本形成“四环红太阳”的立体交通网。开工建设750千伏电网工程,建成330千伏南郑、西乡等变电站,形成汉中电网与陕西主网双回通道,建成覆盖全市高速公路服务区、干线公路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中心城区建成便捷化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实现“气化汉中”三级全覆盖。开工建设城固焦岩水库及12个骨干水源工程,大力实施汉江生态修复治理、引汉济渭等工程。到2021年,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000亿元,带动全社会投资累计达到1万亿元。

━━全力加快城镇化步伐。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城为节点、特色名镇为依托、美丽乡村为点缀的“一心一带三辐射”城镇群。在中心城市建设上,深入实施“双百”战略,加快打造“一江两岸”、滨江新区、兴汉新区、龙岗新区,大力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深入实施城市道路、地下综合管廊、雨污分流、生态修复等工程,全面建设“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城市宜居度显著提升。在县级城市建设上,依托资源禀赋,彰显山水园林、生态宜居特色,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南郑、城固撤县设区和勉县、西乡撤县设市步伐。在镇村建设上,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机会均等、共建共享。

━━全力增进群众福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18年,现行标准下50.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全部摘帽。主要就业指标稳居全省前列。实施居民收入增进计划,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至2个百分点。着眼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强市的需要和发展养老养生等产业的巨大需求,高标准谋划和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推行13年免费教育,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启动汉中教育现代化行动计划,到2021年教育发展水平在全省和毗邻地市处于领先位次;深入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培育壮大文化产业,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基本制度定型完备、法定人群全面覆盖、保障标准合理调升目标;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全市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6平方米;大力发展养老事业,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40张以上。

━━全力放大生态优势。推进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狠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确保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大力推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积极推广清洁能源,着力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生产生活方式。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治理,继续推进水源涵养林建设,强化汉江、嘉陵江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到2021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文明示范市。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必须坚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勇于担当追赶超越的历史使命。追赶超越是引领汉中今后五年发展的最强音和主基调。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汉中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但仍滞后于全国、全省“四化同步”进程,在全省和毗邻地区竞相赶超的发展格局中,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紧迫形势。只有赶超,才有出路。我们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汉中追赶超越的历史使命,突破盆地意识的桎梏,站在秦岭、巴山之巅谋划汉中发展,在拼抢机遇中主动作为,在克难攻坚中奋起直追,在争先创优中大胆超越,奋力谱写陕西追赶超越的汉中篇章。

二要牢牢把握经济新常态的本质要求。始终坚守经济新常态这个大逻辑,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并举,加快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工艺、装备,推动发展朝着产业结构更高级、经济结构更合理、质量效益更好的阶段迈进。更加重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学技术、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创新来推动,更多依靠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技术资本的优化和提升来支撑,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三要始终遵循系统化思维的工作方法。坚持把系统论的思想方法作为搞好工作的基本要求,强化“四化同步”理念,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不断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强化改革创新理念,直面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临的矛盾和挑战,抓关键、善统筹,用改革破解难题,靠创新激发活力,全面释放改革红利。

四要发挥三大项目支撑体系的带动作用。全面推进“十大工程”建设,使之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追赶超越的全面性布局、骨干性项目支撑体系;倾力打造“一环、两城、三园、四极”十大重大项目,使之成为实现追赶超越的战略性布局、突破性项目支撑体系;分年度谋划实施若干产业类、基础设施类、环保类、文化事业类、民生类等大项目或实事好事,使之成为实现追赶超越的群体性布局、基础性项目支撑体系,多点发力、多元支撑,奋力实现追赶超越。

我们坚信,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汉中,将会加速崛起在秦巴大地,成为陕西追赶超越的重要一极。

三、2017年工作重点

今年是全面贯彻市五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强市、陕西最美城市的起步之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财政总收入同口径增长1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7.6%,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六个方面:

(一)全力稳增长扩投资,迈出追赶超越新步伐

毫不动摇地把稳增长扩投资作为首要任务,想尽千方百计,调动一切力量,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培育“四上企业”,推进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力促工业持续向好。围绕新一轮“工业翻番工程”,大力落实省、市工业稳增长促投资的政策措施,市财政拿出资金以奖代补,用于规上企业培育、骨干企业扩销、企业技术改造、省级园区创建等方面,激励企业提速增效;加快建设陕飞运X飞机生产及总装扩能配套、燕航精工年产10万台汽车自动变速器生产线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引导和带动企业走“名、特、专、新、精”发展之路,打造一批“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和“规上企业”,全年培育中小微企业2000户、中小企业梯队企业100户、科技型企业50户、瞪羚企业30户、规模以上企业30户、亿元企业10户;强化政银企合作,扩大范围、提升层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金融资本投身实体经济发展。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坚持不懈实施“千亿投资工程”,强力推进六大板块304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654亿元,确保西成高铁、宝汉高速汉中以北段等29个收尾项目尽早完工,阳安二线、西镇高速等98个续建项目加快推进,天汉大剧院、244国道汉台至南郑一级公路等74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如期启动,秦巴深山公路环线、民用货机研制等103个前期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密切跟踪天然气、石墨烯、黄玉、天坑群地质遗迹等资源勘探进展,突出基础设施提升、产业集群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民生保障、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策划一批稳增长、增后劲、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加大中省项目资金和国家专项资金争跑力度,全面推广PPP模式,认真落实好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政策,加大工程建设领域环境整治力度,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引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0亿元。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十大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引领,持续推进“农业倍增工程”,粮、油产量分别稳定在100万吨、17万吨,出栏生猪410万头,生产蔬菜220万吨、水果40万吨、茶叶3.9万吨、水产品4.2万吨,林下经济产值16亿元。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持续发展示范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示范社,扩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管理,推进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深化与京、津、沪等地区的农业经贸往来和务实合作,扩大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扎实做好农业普查工作。

持续推进全域旅游。着眼高铁时代到来,围绕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更加注重游客的感悟和需求,加快实施“全域旅游工程”,加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力度,建设重点文旅项目30个、完成年度投资195亿元,全力加快紫柏山、华阳、黎坪、青木川景区创5A步伐。精心谋划和推动“汉中天坑”地质遗迹旅游开发和“大汉中、古栈道”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积极开发休闲度假、养老养生、康体健身、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加大竹园五星级酒店、龙岗温泉酒店和农家宾馆、自驾车营地建设力度,建成汉中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中心、市级智慧旅游数据中心,加快智慧旅游在线服务平台建设。深化“三建设一整治”,创新举办油菜花节等品牌推介活动,狠抓旅游形象宣传。全年接待游客3850万人次、增长18%,旅游总收入力争达到210亿元、增长21%。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开工建设汉府长乐坊、华汉新世纪等商业综合体,加快亿丰国际商贸城、普汇中金世界港、社区便民消费工程、农村商品和农产品流通网络等项目建设,全年实施农村市场建设项目17个。扎实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创建活动,加大电商、物流龙头企业引进力度,培育电子商务应用企业50户,新建电商扶贫网店318个。坚持生产性与生活业并举,对接六大产业,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物流仓储、金融服务等生产业;着眼群众需求,大力培育订制类消费、大众化餐饮等消费热点,千方百计扩大市场消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00亿元。

(二)久久为功调结构,培育追赶超越新支撑

更加注重把追赶超越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升发展的整体素质、综合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强化园区集约承载。按照要素集聚、产业集群、服务集成的要求和资源共享、区域共建的思路,加快完善各类园区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市、县互动的服务平台建设,更好地服务市场主体。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模式,组建和引进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基础开发公司进行市场运作、综合开发,建立健全以资金融通、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为主的园区配套服务体系。支持航空智慧新城、创智产业园、铺镇工业园等园区围绕功能定位,开展产业链招商,促进大企业、大项目向园区集聚,以特色产业园区构建特色产业集群。

做优产业绿色循环。以汉江循环经济产业带为核心,重点打造4大循环体系、18条循环产业链,形成协作配套、耦合共生的循环产业体系。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产业,拉动绿色消费,推动转型升级。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强高耗能行业能耗管控,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强度。

释放科技创新潜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部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创建力度,建成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汉中分中心,启动汉中高新区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建设工作,吸引科技型企业来汉开展研发、中试和落地项目。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家,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壮大民用产品制造产业,打造部级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利用创业苗圃、创客空间、创业公寓和创业交流等孵化平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打造新兴产业亮点。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数字汉中”建设。支持陕飞公司做大规模,构建航空制造产业集群,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依托资源优势,选择有潜力的企业精准招商,促进现代材料产业突破发展。大力发展生物提取、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积极开发植物制剂、保健食品、膳食补充剂等高端产品。推动文化创意和创新设计在各领域应用,培育更多新产品、新服务以及多向交互融合的新业态。

(三)紧锣密鼓促改革,释放追赶超越新动能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实现追赶超越、建成全面小康的艰巨任务,唯有改革才有出路,唯有开放才有未来。

持续深化“三去一降一补”。大力推动钢铁企业资产重组,完成煤炭“去产能”任务;继续抓好“三房打通”政策落实,提高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率,全市商品房库存减少3%;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和投融资渠道拓展,组建汉中金融控股投资集团,扩大与上市公司的合作,加强与资本市场对接,抓好投融资平台和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在主板、新三板上市,缓解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的资金困难。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促进要素逆向流动常态化、规范化;认真落实省市关于降成本的政策措施,因地制宜搭建汉中企业低成本运营平台,进一步减轻企业成本负担,进而支持新项目落地和招引;全面落实省上十大补短板举措,提升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和可持续性。

全面开展农业供给侧改革。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优化种养殖、深加工和流通服务业布局,构建“接二连三”的全产业链。推广水肥一体化、生物防治等绿色生产技术,加强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实现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落实好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政策,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等试点,加快南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权贷款国家试点进程。

稳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以更有力举措推进“放管服”改革,再取消下放一批含金量高的审批事项。全面推行工商注册全程电子化,落实“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健全政府数据共享开放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稳步推动行业协会、商会脱钩试点,完成国有林场改革、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完善政企服务对接机制,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纳入目标责任考核。

强推基础性关键性改革。按照中省国企改革的要求,抓好略钢、收获机械厂、粮油总公司改制,启动一批条件成熟企业的改制工作,推进国有企业“三供一业”移交、剥离办社会职能。立足改革和发展,做强、做大、做优国有企业,完善并发挥好汉中国企在承担国计民生保障、重点产业引导和战略新兴产业引领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现代产权制度,深化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推进产权保护法制化,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

全力以赴扩大对外开放。围绕打造“丝路源点城市”,强化“四向融入”举措,扩大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出台支持“汉商”回归创业的优惠政策,弘扬企业家精神,壮大企业家队伍,激励汉中籍在外客商回报桑梓。要围绕六大产业发展,超前谋划、科学策划包装重大项目,深化与央企、省属企业的合作,积极参加中、省举办的系列投资促进活动,继续开展“张骞故里文化经贸使团”系列招商活动,瞄准国际国内500强、创新行业100强等企业招大引强,全年引资到位560亿元、增长12%。稳步推进汉中口岸、汉中海关、电子口岸和保税仓库建设。

(四)趁势而上抓脱贫,增添追赶超越新活力

全面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举措,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工程”,确保426个贫困村、18.86万贫困人口脱贫退出,汉台区整体脱贫、留坝县脱贫摘帽。

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实施特困户“交钥匙”工程,加快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步伐,完成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建房2.58万户7.05万人,生态避灾移民搬迁8000户。持续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剩余26个贫困村通村水泥路建设任务,解决3.87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快标准化卫生室、文化书屋、健身设施、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大力推进贫困镇义务教育学校和贫困群众医疗、养老保险全覆盖,为增收脱贫创造良好条件。

多措并举促进增收。注重政策叠加,推动扶贫与现代农业、全域旅游、电子商务等相互融合,扎实开展“十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坚持生态补偿促增收,挖掘护林员岗位开发潜力,扩大符合条件贫困群众的工资性收入。加大教育扶助和技能培训力度,扩大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对贫困户子女的免费教育,增强转移就业、增收致富能力,达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的效果。落实好低保和符合规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线合一”工作,夯实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道防线,对特殊贫困群体实现优惠政策全覆盖。

各方联动共同帮扶。建立脱贫攻坚年度“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实行政策、项目、资金、人才“四倾斜”,市县财政按不低于一般性预算收入2%的比例安排专项扶贫资金,确保增幅不低于20%;全年新增小额扶贫贷款10亿元;新建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100个。积极推进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省级单位“两联一包”、市县部门单位和干部包村扶持、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和“苏陕对口协作”。驻村帮扶群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贫困人口识别退出精准度达到95%。

(五)坚定不移保生态,厚植追赶超越新优势

把生态建设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和建设陕西最美城市的各方面,加快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的美丽汉中。

持续整治环境污染。推进垃圾焚烧发电厂、铺镇污水处理厂等五大治污项目,强化“六厂(场)一车”等重点企业脱硫、脱硝设施的运行监管,确保减排任务圆满完成。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精准落实治污降霾六项措施,空气优良天数、PM2.5、PM10年均浓度达到考核要求;全面推进“河长制”,统筹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面源污染防治,加快西汉水嘉陵江锑污染、废弃矿山等生态恢复治理,汉江、嘉陵江出境水质稳定达到二类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8%、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无重大污染。持续开展环保“零点行动”,全面整改中、省环保督察发现问题。

大力开展生态建设。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项目,持续推进经济林建设和退化防护林改造,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坚持见空布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拆违补绿、生态增绿,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全年完成造林20万亩。做好冷水河入汉江河口整治与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前期工作,全面铺开水保重点项目建设,治理水土流失500平方公里。逐步扩大“旱改水”试点,巩固“双退”成果,完成1万亩改地任务。

建设宜居宜业家园。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多规合一工作,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布局,加快打造沿江串珠式城镇带、汉中盆地城镇群。中心城区建设上,大力开展城市建设深化年活动,实施重点项目412个、完成投资338亿元,全力推进滨江新区、龙岗新区开发和东关、南关等十大棚改街区改造,开工建设汉宁路、望江路等断头路改造项目;兴汉新区要加快推进梁中路、轩辕新桥、汉源湖等项目,开工建设西华路、汉乐府等项目。深入开展“五城联创”,综合整治交通拥堵、渣土运输、占道经营、物业管理等突出问题,确保国卫复审顺利达标、国园创建一举成功、国森和国模创建全面启动、国文创建基础扎实。县城建设上,紧扣发展定位,依托资源禀赋,突出抓好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承载能力。特色名镇建设上,全力推进39个省、市重点镇、特色专业镇建设,引领和带动全市小城镇快速发展。社区和村庄建设上,建好48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2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22个社区服务站、4个社区室外活动广场;加快打造10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和20个旅游精品村,新启动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800个清洁乡村、300个生态乡村、200个幸福乡村、20个魅力乡村。

(六)以人为本惠民生,分享追赶超越新成果

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深入细致地做好社会托底工作,不断扩大人民群众获得感。

持续完善社保体系。认真落实就业创业10项优惠政策,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5万人次以上。加快落实全民参保登记计划,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五大保险”参保率超过98%。加大城乡低保和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力度,完善对困难职工、孤残群体、农村留守人员和妇女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加快发展,着力形成机构养老、社区照料、农村互助幸福院、居家服务“四位一体”的养老服务格局。全年新建和改扩建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25个,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达到37张。继续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率,建成全省一流的信息管理系统。持续深化保障房建设,完成棚户区改造1.2万户。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实施170所“全面改薄”及县城以上城区中小学校建设项目,完成11所公办幼儿园新建、168所学校幼儿园标准化创建任务,建成3个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3个省“双高双普”县区。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深化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取消药品加成,逐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实行公立医院药品采购“两票制”,推进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镇卫生院等制度,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深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完善配套保障措施,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扎实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继续推进体育惠民工程,建成汉中水上运动中心和滨江体育公园,办好市第六届运动会,精心做好第十四届全运会汉中比赛项目的筹备工作。社会事业事关民生大计,需加大审计监管力度,及时发现问题,严惩违规违纪违法。

全力推进文化振兴。持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陕南民歌、汉调桄桄等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和优势文艺门类为载体,精心打造一批富有汉色、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大戏好书名作,力争在省第八届艺术节创造佳绩。加快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中心、老年服务中心、军休干部活动中心、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等市级文化设施和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基层综合性文化站建设,组织文化惠民演出600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万场次。加快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重大项目和龙岗遗址文化生态园等产业园区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整体提升。

切实维护安全稳定。巩固“三查三打三整改”活动成果,切实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加强社会组织的培养和监督管理,更好发挥其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加强基层防灾体系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持续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活动,依法推进打非治违,坚决防范和遏制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全面加强行政监管、稽查执法、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建成市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和4个县级区域分中心,至少建成1个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区;扎实开展高频次、全覆盖的检查抽查,着力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坚持“谁执法、谁普法”,深入推进“七五”普法,突出抓好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继续加大领导干部“四访”和包案化解工作力度,坚持依法治访,严厉打击违法上访行为和无理“缠访闹访”人员,维护正常的秩序。创新完善治安防控体系,依法开展严打整治,强化公共安全监管,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汉中。

四、建设人民更加满意政府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肩负着追赶超越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以“激情、干净、超越”主题作风建设为契机,全面提升执行力、公信力、创新力,努力建设人民更加满意的政府。

(一)强化“四个意识”,始终做到政治过硬、信念坚定。强化政治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政治定力,坚守清正之风,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坚决做到无私无畏、绝对忠诚。强化大局意识,主动适应新常态、顺应新形势、落实新要求,紧紧围绕中省和市委决策部署,发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推进各项工作高效落实。强化核心意识,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始终与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做到“四个服从”。强化看齐意识,经常主动地向中央看齐,向看齐,向中省决策部署看齐,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又好又快发展。

(二)落实“三项机制”,始终做到求真务实、敢于担当。增强执政为民的担当意识,勇于打破思维定式,敢于破除固有藩篱,着力破解招商引资、项目融资、机制创新等方面难题。强化对为官不为的追责力度,下功夫治理廉而不为、廉而不勤、懒政怠政等突出问题,层层传导压力,逐级夯实责任,激励政府系统干部职工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加强对为官有为的支持奖励,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真正让敢担当、善创新、有作为的干部没顾虑、有舞台,推动工作提速、效能提高、形象提升,凝聚干事创业、争创一流的强大合力。

汉服活动总结篇12

从位于13楼的“汉衣坊”的窗户望出去,可以看到北京的紫竹院公园。农历的三月初三是中国传统的“女儿节”,今年的女儿节,任冠宇组织一些大学生身着汉服来到紫竹院,并遵循古制为一些女生举行了笄礼活动。端午节,“汉衣坊”联合京甘棠古典研习社,在陶然亭举办了一系列祭奠屈原的仪式。

任冠宇说,举办这些活动,是希望唤起人们的一种文化记忆,要告诉人们,汉民族并非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只是人们的记忆模糊了,淡化了,而他现在要做的就是重新把它捡起来。

跟任冠宇聊天,他对各种文史掌故信手拈来,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熟稔程度,会让你认为他一定是一名文、史、哲方面的高材生。事实上,毕业于同济大学的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理科生,学的是一门堪称冷僻的专业:硅酸盐,现在叫无机非金属材料。

这样一名理科生是如何同汉服结下不解情缘的呢?前些年,在一个名为“中华英雄网”的论坛上,任冠宇是其中一个栏目的版主。“当时的点击率并不高,一天也就是几十次。到了2004年,这样的网站才开始多了起来。”任冠宇说,也就是在这一年,出现了“汉服”这个概念。随即,他便成为汉服的忠实拥趸。

也就是在这一年,季羡林、任继愈等人发起签署了《甲申文化宣言》,中国人民大学开始酝酿成立国学院,传统文化的价值在这一年得到普遍认同。

韩国电视连续剧《大长今》在中国热播后,各大影楼推出的“长今照”生意火爆,韩国民族服装风靡一时。与此同时,当众多“汉友”身着汉服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很多人都以为他们穿的是和服或者韩服。

“说汉服像和服或者韩服没错,但是说反了,应该说和服、韩服像汉服。历史上,日本、韩国都受到中国传统服制的影响,并作为本民族的传统服装一直延续到今天。而我们却由于种种原因丢掉了自己的传统服饰,这是很可惜的。要知道,服装可是代表一个民族的名片啊。”任冠宇说。

任冠宇有一个心愿,希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的运动员都能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入场。他认为,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2008年奥运会也提出了“人文奥运”的口号,“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内涵和独特价值,能在奥运会上向世界展示真正的东方文明古国的传统服饰,展示东方文明古国的文化与气质,将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

汉服运动,年轻人传统意识回归

任冠宇将“汉服运动”总结为“发生在年轻人中间的传统意识回归”,他发现,对待汉服,年轻知识分子群体的认知度较高,而一些年龄较大的人则往往认为这是“奇装异服”。“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不了解,我相信,一旦对这件事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大多数人都会认同的。”

在网上曾举办过一个调查:“你同意在一定领域复兴汉服吗?”结果显示调查参与者中有86%的人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应该弘扬。虽然网络的特性决定了接受这项调查的大都是年轻人,但起码可以反映一个侧面的民意支持度。

事实上,在“汉友”这个群体中也是有意见分歧的,大家对于“什么才是汉服”、“怎样复兴汉服”等问题都有很多争论,甚至有一些持极端言论者,任冠宇将他们称为“原教旨主义者”。

在对待这些问题上,任冠宇是“温和主义者”。任冠宇认为,汉服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是以华夏民族文化为基础、自然演化后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的服饰体系。它雍容华贵,但并不唯我独尊。

对于汉服的不同观点,任冠宇一直很关注很多专家的看法。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彭永捷表示,一些汉服运动的提倡者,他们强调传统文化的本源意义值得肯定,但是将汉族意识凸现出来则不妥。从汉族的历史来看,汉族是以华夏族为中心不断融合其他民族,才得以最终形成。早在春秋时期,赵武灵王就曾力主胡服骑射,学习少数民族的优点和长处。选择汉服这种形式作为回归传统的象征,是因为它简单直接,可以直接体现汉文化的复兴。其实汉服和2001年开始流行的唐装相比,都反映了人们回归的心理需要。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袁仄也认为,汉传统服饰中的宽袍大袖已经很难在生活节奏如此快的现代社会中承继,真正应该恢复的,是吸收了汉民族所有服饰里的精华要素,提供多种多样适合现代穿着的中式传统服装,让全民进行选择,保留人们认为美的种类。

专家观点,开阔了任冠宇的思路。

汉服活动总结篇13

就武汉而言,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要实现国务院关于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则必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换言之,既要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高商贸、住宿、餐饮、仓储、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又要大力发展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包括但不限于旅游、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

首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核心议题,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武汉市作为一个特大城市,经济方式的加快转变面临着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资源和环境瓶颈制约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困境,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经济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生产要素成本,还有利于突破资源约束瓶颈,减轻环境压力。

其次,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武汉城市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首要任务是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不以资源消耗投入和环境污染破坏为代价来实现经济发展,即节约了资源,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最后,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低碳时代的必然选择。随着气候问题日益严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渐成国际社会的共识,在低碳时代的大背景之下,有别于其它产业及传统服务业的现代服务业势必成为未来武汉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武汉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武汉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的成就2010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下文明确武汉市江汉区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根据定位,江汉区将建成服务武汉城市圈乃至中部地区的6大服务产业中心:金融中心、现代物流中心、企业总部中心、会展服务中心、都市时尚中心、中介服务中心。江汉区获准试点不仅为武汉市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加快发展的契机,同时标志着武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水平逐步提高。

事实上,自“十一五”以来,武汉市经济总量不断攀升,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比重和水平得到提高。

2010年,武汉市gdp总量5515.76亿元,其中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812.9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1.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1:45.9:51.0,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已逾半壁江山,经济服务化步伐稳健。[2]其中,旅游业增加值为750亿元,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88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9.2%;接待海外旅游人数92万人次,增长37.5%。实现旅游总收入750亿元,增长47.4%;金融业增加值为347.12亿元,全年新引进5家境内外金融机构,18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在汉设立后台服务中心。汉口银行设立宜昌分行。年末金融机构数32个,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930.77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为331.20亿元,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017.40亿元,比上年增长30.7%。房屋施工面积5068.42万平方米,增长12.9%。房屋新开工面积2626.27万平方米,增长59.1%。房屋竣工面积919.40万平方米,下降2.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为142.96亿元,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110.77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123.42部/百人。固定电话用户286.5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31.83部/百人。

互联网宽带用户145.55万户,增长23.4%。[3]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武汉市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

(二)武汉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尽管武汉市部分现代服务行业保持较快增长,但从总体上看还存有不足。一是产业层次较低。现代服务业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不高,新型业态发展不足。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为142.96亿元,仅占服务业总增加值的5.09%、gdp总量的2.6%;法律、会计、会展、文化等服务业则尚处于起步阶段;二是产业竞争力不强。众多服务业领域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资源市场配置的基础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市场准入的障碍还存在,部分行业仍然存在较多价格管制,不利于鼓励竞争,增加供给。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乱收费现象严重,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数服务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佳,武汉统计年报资料显示,武汉服务业企业资产创利水平不高,经济效益不容乐观;[4]三是同质化现象明显。武汉市几个中心城区都在建设具有功能相似的商务中心,存在功能重复、各自为战等问题,这些同城竞争,使相对缺乏的资源更加分散,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心城区应有的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的发挥。

[5]四是投资结构不合理。2010年武汉城镇以上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构成中,房地产业已达43.8%,而金融业不足0.3%,信息传输业仅1.3%,居民服务业仅0.5%。

[2]此外,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所占比重高于武汉市平均水平,服务业投资在所有制结构上的转换仍然滞后。

二、武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比较优势。

(一)武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人才流失。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尤其是企业管理、市场服务、科技研发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发展,更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支撑。然而,根据武汉市人才服务中心的数据表明,在武汉高校毕业生中,每年有99%的博士,96%的硕士和89%的本科生流向市属以外的单位。根据省人事厅抽样调查显示,最近5年全省高、中级职务人才的流失分别是引进的6.45倍和4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骨干力量因此而减少了50%。[6]大量高端人才外流极大地制约了武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竞争失范。现代服务业供给能力的扩张在于完全的市场与充分的竞争,但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来看,诸多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失范。一是限制竞争。

武汉市部分现代服务业领域,如银行、保险、教育、医疗、保健、通讯等行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部门所有或行业垄断,缺乏竞争导致服务业创新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同时产生行业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此外,准入门槛较高、市场准入范围狭窄也将绝大多数潜在投资者拒之门外,其结果是国有垄断企业的既得利益得到保护,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情况下,行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丧失;二是无序竞争。一些企业为增强竞争力、抢夺客户资源,没有在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上下功夫,反而把精力放在采用不正当手段打击竞争对受上。如武汉某信息传输企业频繁剪断竞争对手通讯线路、采用诱导或误导等方式以竞争对手的名义为消费者提供服务。[7][8].

3、收入偏低。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是否随消费需求水平的提高而上升,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服务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从较长时期看,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服务需求的一项重要的因素。[9]据统计,2010年度武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06.32元,比上年增长13.2%;人均消费支出14490.07元,增长14.0%。其中,食品支出5367.36元,增长5.0%。

可支配收入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倒数第5,低于第1位深圳11574.6元、高于第15位哈尔滨3249.5元。[3]居民可支配收入偏低,食品支出比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从而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二)武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1、政策支持。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市自此可根据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2009年12月8日,国务院批复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文明确武汉市江汉区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上述政策为武汉市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将极大地促进武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人力资源。湖北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在于科教资源。现有普通高校87所、各类科学研究和开发机构1341个,建有国家实验室1个(全国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居全国第3位),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居全国第3位)。特别是武汉市科教优势十分突出,是全国第三大教育中心,第二大智力密集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教资源优势为武汉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10].

三、武汉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思考。

武汉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必须以市场化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政策体制为驱动,注意优化行业内部结构,促进行业经济要素的重新组合。

在具体工作中,市政府已经意识到相关问题的存在,并有的放矢,结合金融、现代物流、旅游、会展、信息服务、创意设计等行业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如提出进一步发挥现代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创新更多金融产品,支持地方金融机构改善股权结构,扩大资产规模,加快异地发展步伐,推进光谷金融港建设,加快建设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和金融外包服务中心;突出发展现代物流、旅游、会展、信息服务、创意设计等现代服务业;整合物流资源,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培育引进大型物流企业,提高物流业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提升旅游景区品质,打造旅游精品,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大力实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促进“三网融合”,推进“光城计划”,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工程勘察设计等产业,着力打造工程设计之都;加快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步伐等新的工作要求等等。[11]在战略层面上,武汉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则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创新。

为加快武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步伐,必须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现代服务业,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及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结合武汉市地方立法权,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相关行业从业者的权利,为吸纳投资、吸引人才、吸收技术打造优良的平台。

例如,依据现行税收制度,服务业实行的是营业税,是对全部营业额征税,不能像制造业只对增值部分交税,存在重复征税问题,分工越细,营业税负越重,不利于服务业专业化分工。此外,服务业的营业税不能抵扣,导致工业部门倾向于内部提供所需服务,而不是从外部购买,从而限制服务外包的发展。[12]武汉市无法干预中央税的征收,但可制定相关政策,对所涉企业减免、退返地方税。

(二)市场开放。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开放促发展,以发展促开放。武汉市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服务业的体制改革,深化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国有服务企业改革,放宽经营业的市场准入。尤其是当前国际服务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渐趋明显,武汉市要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采取多种方式,依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国加入议定书》及中国的具体承诺减让表的要求逐步开放市场,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另一方面,应鼓励充分竞争,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严厉打击各种反竞争行为,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

(三)人才兴业。

实证研究表明,教育、科研方面的财政投入与高端人才的流向具有极大的关联性。[13]然而,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武汉市教育财政支出为66.4917亿元,科技财政支出为10.1520亿元,两者之和仅占同期gpp的1.68%,[14](第243页)远低于同年北京的5.40%,也低于上海的2.52%。因此,武汉市财政必须加大对教育科研的投入,并以此为契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留住本地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增强吸引外地人才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simon kuznets,modern economic growth:findings andreflection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3(3)。

[2]张菊萍“。十一五”武汉市服务业发展主要成就及“十二五”发展初步建议[db/ol].武汉市统计信息网:/article/showarticle.aspx?id=6223.

[3]武汉市统计局。201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载武汉市统计信息网:/article/showarticle.aspx?id=6217.

[4]肖志雄。武汉市现代服务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江苏商论。2009(2)。

[5]严春华。2010年武汉市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情况简析[db/ol].武汉市统计信息网:/article/showarticle.aspx?id=6319.

[6]科教大市遭人才流失之痛武汉如何留才俊?[n].楚天金报。2011年2月15日。

[7]尹勤。长城宽带遭艾普宽带“寄生”[n].武汉晨报。2010年6月30日。

[8]唐煜。退网就剪你家网线[n].长江日报。2011年4月29日[9]李娟。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10(2)。

[10]路洪卫。湖北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与战略分析[j].当代经济。2010(12下)。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