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汇报材料实用13篇

课后汇报材料
课后汇报材料篇1

根据长治市教育局《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和《长治市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十大行动》和《黎城县落实<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十大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精神,我校提高政治站位,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高度出发,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提高全体教师对做好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结合我校实际,创造条件、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创新校内课后服务模式,拓展校内课后服务内容。全面推进我校课后服务工作规范化、常态化、以满足学生课后服务需求,帮助学生家长解决实际因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接下来我就对我校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开展的原则、形式、流程、内容、时间等情况汇报如下:

课后服务的范围、时间、服务对象及方式与内容

(一)服务时间

(三)加强教师管理、规范教师行为。

认真分析、合理界定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对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及辅助人员,可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予以适当补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行为。要以责任书、承诺书等形式,对课后服务进行责任明确和界定,严禁变相补课。

一、坚持原则

我校学生课后服务工作遵循“家长自愿、校内实施、成本分担、有效监管”的原则。

1、坚持学生家长自愿原则,

学生是否参加课后服务,由学生家长自愿选择。学校要充分征求家长意见主动向家长告知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安全保障措施等,建立家长申请、学校审核和统一实施的工作机制。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参与,严禁以任何方式拒绝或推诿学生参与。学生要提出参加课后服务的申请,不愿意参加的学生经家长同意,可以自动放弃。在自愿的前提下,由家长向学校提出书面委托申请,并报名登记。并签订自愿服务协议书。

2、规范服务内容原则。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围绕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科学合理确定服务内容及形式。坚持年级不同、学生不同、安排不同,杜绝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学科性集中教学活动,严禁变相补课,坚持自主学习、完成作业、个别指导的工作原则,加强监管检查力度,建立责任学生考勤及服务班工作记录机制。

3、公益普惠原则。坚持公益导向,不得营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财政投入为主,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学校“响应学生发展需求、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学校有责任基于现有的资源、师资等条件,通过适度的整合与拓展,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学校更有责任确保其“课外公益活动”的属性,不向学生、家长收费或转嫁任何费用。

4、安全第一原则

学校把安全放在首位,落实安全责任,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强安全卫生意识教育,强化安全检查和门卫登记等管理制度,制定并落实考勤、监管、交接班制度。要确保每一项活动在教师组织下有序有质量地开展切实消除在场地、消防、食品卫生、安全保卫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三、课后服务对象

本着自愿原则,确有困难需要课后服务的在校学生。

四、服务内容和形式

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围绕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开拓视野、强化实践、提升能力,通过答疑解惑、社团活动、图书阅览、科普宣传等形式,以学期为节点,以需求为依据以体艺活动、作业辅导、答疑解惑、自主阅读、兴趣小组、综合实践、、科普活动、团队活动为主,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提升、对学困生进行补缺补差。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及家长对课后服务的需求。切实做到不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集体教学,上新课、补课和考试训练,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4.周六下午第二节课后,以年级部为单位,以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为主体,根据教师特长和学生特点组织多种多样的社团,进行个性化教学,发挥学生的特长。

五、课后服务时间

星期六向学生免费开放校园2. 寒假可选择1到2周开放校园。暑假原则上于8月1日以后利用不超过三周的时间开放校园。

七、课后服务实施流程(一)摸底调查,征求意见。(二)告知家长、学生申请。(三)审核公布、签约明责(四)统筹安排,分类实施。(五)稳步推进,不断完善。

三、具体操作

(一)毕业班“课后服务”

1.高三在周五晚(三个自习)和周六一天(包括早自习),教师在教室答疑解惑。周六下午2节课后按学科,教师在指定地点进行“辅优补弱”。 在这一时段中,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全面开放,为学生提供有效服务。

2.初三在周五晚(两个自习)和周六一天,教师在教室答疑解惑。周六下午2节课后按学科,教师在指定地点进行学科辅导。在这一时段中,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全面开放,为学生提供有效服务。

(二)高一高二“课后服务”

高一、高二在周五晚(三个自习)和周六一天(包括早自习),教师在教室答疑解惑。周六下午2节课后以年级部为单位,以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为主体,根据教师特长和学生特点组织多种多样的社团。在这一时段中,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全面开放,为学生提供有效服务。

(三)初一初二“课后服务”

初一、初二在周五晚利用两个自习时间为住宿生在教室答疑解惑。周六一天(不上早自习),教师在教室答疑解惑。周六下午2节课后以年级部为单位,以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为主体,根据教师特长和学生特点组织多种多样的社团。在这一时段中,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全面开放,为学生提供有效服务。

四、存在问题

1.我校学生人数多,以社团活动为主,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人数不足。

2.教师组织社团活动的经验不足,眼界不宽,水平不高,难以在深度广度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课后汇报材料篇2

英语教师在泛读教学

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背景知识一个人的背景知识和个人经验等构成了“认知图式”,它影响语言信息的加工,帮助读者获得字里行间传递的思想。通常情况下,背景知识有两种:第一种指的是一般常识,即一般读者都具有的知识;第二种指的是我们对一些具体事物或事情的熟悉程度。我们在阅读时都同时利用了这两种背景知识,只是我们意识不到而已。如果阅读内容是我们所不熟悉或根本不了解的事物,那么就会给我们的阅读理解带来很大困难或导致我们根本无法理解所读内容。

词汇知识多数研究者认为,学生的词汇量对阅读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安德森(anderson n j)认为词汇量大的读者的阅读能力不一定就很强。他提出了涉及词汇量和词汇技能的两个问题。词汇量是指一个人掌握词汇的多少;词汇技能是指一个人运用词汇的能力,比如识别单词的意思、在说话或写作中选择合适的单词、在语境中猜测单词的意思等等。由此可见,词汇量和词汇技能对阅读理解都有重要的影响。

阅读策略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学习策略目标,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大多数英语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培训,但多数还停留在向学生介绍阅读策略和示范如何应用阅读策略,而忽视阅读策略使用的实践和使用的效果。教师不清楚学生是如何理解的,也不知道学生为什么不理解。因此,这种以检测阅读理解结果为主导的阅读活动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和理解能力。

阅读材料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缺乏为阅读课备课的意识,至多就是熟悉阅读材料以便课堂讲解,不认真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阅读活动所需的时间、如何设计活动、如何分组讨论、如何满足学生需求,更不用说对材料的真实性和原创性进行研究,从而忽视了对阅读材料的选择。

报刊阅读教学与传统

泛读课程的对比分析

首先,传统的泛读课程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很难做到内容广泛、新颖、及时更新。中等职业学校英语专业所用的泛读教材多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泛读》教程。该教材虽然在版本上多次进行了修订,但阅读材料的变化不大,只是增加了课后练习内容,且多为词汇方面的。而英语报刊的内容涉及范围广泛,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军事、人文、科技等众多方面,并能够紧跟时代和潮流的发展而更新,具有很强的时事性。报刊阅读能使学生从不同渠道以不同的形式学习英语,使他们感受到最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动态,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其次,传统的泛读课程注重细读、略读、寻读、猜测词义、提取中心思想等阅读技巧的训练,而报刊阅读能够在提高读者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更好地传授这些技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传统的泛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往往忽略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报刊阅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也能够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能力。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爱好、情感、意愿、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对阅读的材料所表达的意义进行推断、评价和鉴赏,创造性地产生自己的新观点、新思想和新结论。

除此之外,养成长期阅读英语报刊的习惯能够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跨文化意识,以超越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文化障碍,减少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文化负迁移现象。因此,在泛读课程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英语报刊是很有必要的。

英语报刊资源在中职

英语泛读课程中的应用

广泛而大量的阅读对提高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真正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和学生绝不能局限于手中的教材,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网络等多种资源,拓宽学习英语的渠道。那么,如何将英语报刊资源很好地应用到英语泛读教学中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制定一个英语报刊阅读计划可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个读报计划。中职生多来自初中学校,对英语报刊还不甚熟悉,因此教师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可列举一些报刊供学生选择阅读,如china daily、the 21st century、english weekly、english digest、english salon、english study、crazy english、the world of english、new concept english等。此外,教师应制定一个总的报刊教学计划表,贴在墙上,并为每周、每个特别任务设定具体的计划和教案,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学生的课外读报意识。

每周举办一次读报报告会这主要是为了强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读报,引导和督促学生的读报过程,激发学生自主读报。教师应推荐一些适宜学生选读的报刊文章,并对阅读策略和技巧、时间、任务等提出具体的建议和要求。在报告会上,建议学生用英语介绍读物的主要内容和人物。这样,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包括是否会结合上下文猜词义、是否会记下有用的词汇、是否正确理解了文章大意);另一方面,能在阅读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口(笔)语的表达能力,而其他学生也可以得到听力训练的机会。《21世纪英文报》目前被许多学校作为阅读教辅材料,每期都介绍关于最新时事、体育、科技、文娱方面的消息,版面清新,内容新颖,贴近学生生活,深受许多学生的喜爱和欢迎。笔者曾组织学生对《21世纪英文报》上一些有趣的栏目进行大讨论,讨论完毕后,要求各小组用英语将讨论结果汇总,然后刊登在班级英语墙报上。当自己的学习成果被大家认可时,学生就会真正感受到只要参与就能享受成功的快乐,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

结合所学课程,课前让学生利用报刊资源收集与所学课题相关的资料,然后将材料归类,在课堂上讨论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分组,选择不同的内容开展相关材料的阅读讨论工作,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式和合作式学习。比如,泛读教程中有一课主题为washington,d.c.,该课对于华盛顿城的由来和城市特点有较为详细的介绍。但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华盛顿城以及相关历史资料,笔者要求学生利用许多报刊资料和国内外英语网站,查阅美国历史,了解为什么华盛顿会被公认为“the father of america”,同时查阅一些较为熟悉的美国总统的资料,如林肯、肯尼迪、尼克松等。另外,还要求学生查阅

学习语言过程中,解决词汇难题经常阅读英语报刊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学习新词、高频词的捷径。英语报刊中的词汇总会在一定时期内在多篇文章中反复出现,这正好符合英语词汇间接学习的一个规律,即:一个单词若是在不同的语境下重复出现多次,不但能巩固学习者对词汇的记忆,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准确地掌握该词的使用方法。此外,对于词汇的检测,不要拘泥于默写这一相对枯燥的形式,学生为了应付默写,往往临时抱佛脚,过后又忘记了。我们可参考《21世纪英文报》中的quiznet 和idiom in action栏目,也可以尝试使用“美国之音新闻听力”材料给学生做听力练习,扩大学生的新闻词汇。教师在播放相关文章录音的同时,可以powerpoint的形式将相应材料以填空、问答形式投影到屏幕上,学生边听边写下单词。测试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打开报纸,或把听力原文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把自己的答案与原文核对。事实证明,这样做既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能有效督促学生进行课外报刊阅读,同时能增强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效果。

由此可见,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共同改进。利用报刊教学可以实现英语泛读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互动与对接,进而优化英语泛读教学。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作为中职英语教师,一定要向学生推荐阅读适合学生难度的报刊和文章,且在学习效果的要求上要逐步提高,否则会挫伤学生阅读报刊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anderson n j.exploring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issues and strategie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2]端木义万. 报刊教学与外语教改[j].外语研究,2005,(1):36-39.

[3]黄芳.合理利用报刊网络资源 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水平[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8(3):90-93.

课后汇报材料篇3

英语教师在泛读教学

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背景知识一个人的背景知识和个人经验等构成了“认知图式”,它影响语言信息的加工,帮助读者获得字里行间传递的思想。通常情况下,背景知识有两种:第一种指的是一般常识,即一般读者都具有的知识;第二种指的是我们对一些具体事物或事情的熟悉程度。我们在阅读时都同时利用了这两种背景知识,只是我们意识不到而已。如果阅读内容是我们所不熟悉或根本不了解的事物,那么就会给我们的阅读理解带来很大困难或导致我们根本无法理解所读内容。

词汇知识多数研究者认为,学生的词汇量对阅读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安德森(anderson n j)认为词汇量大的读者的阅读能力不一定就很强。他提出了涉及词汇量和词汇技能的两个问题。词汇量是指一个人掌握词汇的多少;词汇技能是指一个人运用词汇的能力,比如识别单词的意思、在说话或写作中选择合适的单词、在语境中猜测单词的意思等等。由此可见,词汇量和词汇技能对阅读理解都有重要的影响。

阅读策略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学习策略目标,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大多数英语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培训,但多数还停留在向学生介绍阅读策略和示范如何应用阅读策略,而忽视阅读策略使用的实践和使用的效果。教师不清楚学生是如何理解的,也不知道学生为什么不理解。因此,这种以检测阅读理解结果为主导的阅读活动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和理解能力。

阅读材料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缺乏为阅读课备课的意识,至多就是熟悉阅读材料以便课堂讲解,不认真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阅读活动所需的时间、如何设计活动、如何分组讨论、如何满足学生需求,更不用说对材料的真实性和原创性进行研究,从而忽视了对阅读材料的选择。

报刊阅读教学与传统

泛读课程的对比分析

首先,传统的泛读课程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很难做到内容广泛、新颖、及时更新。中等职业学校英语专业所用的泛读教材多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泛读》教程。该教材虽然在版本上多次进行了修订,但阅读材料的变化不大,只是增加了课后练习内容,且多为词汇方面的。而英语报刊的内容涉及范围广泛,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军事、人文、科技等众多方面,并能够紧跟时代和潮流的发展而更新,具有很强的时事性。报刊阅读能使学生从不同渠道以不同的形式学习英语,使他们感受到最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动态,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其次,传统的泛读课程注重细读、略读、寻读、猜测词义、提取中心思想等阅读技巧的训练,而报刊阅读能够在提高读者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更好地传授这些技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传统的泛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往往忽略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报刊阅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也能够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能力。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爱好、情感、意愿、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对阅读的材料所表达的意义进行推断、评价和鉴赏,创造性地产生自己的新观点、新思想和新结论。

除此之外,养成长期阅读英语报刊的习惯能够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跨文化意识,以超越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文化障碍,减少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文化负迁移现象。因此,在泛读课程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英语报刊是很有必要的。

英语报刊资源在中职

英语泛读课程中的应用

广泛而大量的阅读对提高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真正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和学生绝不能局限于手中的教材,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网络等多种资源,拓宽学习英语的渠道。那么,如何将英语报刊资源很好地应用到英语泛读教学中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制定一个英语报刊阅读计划可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个读报计划。中职生多来自初中学校,对英语报刊还不甚熟悉,因此教师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可列举一些报刊供学生选择阅读,如china daily、the 21st century、english weekly、english digest、english salon、english study、crazy english、the world of english、new concept english等。此外,教师应制定一个总的报刊教学计划表,贴在墙上,并为每周、每个特别任务设定具体的计划和教案,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学生的课外读报意识。

每周举办一次读报报告会这主要是为了强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读报,引导和督促学生的读报过程,激发学生自主读报。教师应推荐一些适宜学生选读的报刊文章,并对阅读策略和技巧、时间、任务等提出具体的建议和要求。在报告会上,建议学生用英语介绍读物的主要内容和人物。这样,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包括是否会结合上下文猜词义、是否会记下有用的词汇、是否正确理解了文章大意);另一方面,能在阅读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口(笔)语的表达能力,而其他学生也可以得到听力训练的机会。《21世纪英文报》目前被许多学校作为阅读教辅材料,每期都介绍关于最新时事、体育、科技、文娱方面的消息,版面清新,内容新颖,贴近学生生活,深受许多学生的喜爱和欢迎。笔者曾组织学生对《21世纪英文报》上一些有趣的栏目进行大讨论,讨论完毕后,要求各小组用英语将讨论结果汇总,然后刊登在班级英语墙报上。当自己的学习成果被大家认可时,学生就会真正感受到只要参与就能享受成功的快乐,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

结合所学课程,课前让学生利用报刊资源收集与所学课题相关的资料,然后将材料归类,在课堂上讨论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分组,选择不同的内容开展相关材料的阅读讨论工作,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式和合作式学习。比如,泛读教程中有一课主题为washington,d.c.,该课对于华盛顿城的由来和城市特点有较为详细的介绍。但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华盛顿城以及相关历史资料,笔者要求学生利用许多报刊资料和国内外英语网站,查阅美国历史,了解为什么华盛顿会被公认为“the father of america”,同时查阅一些较为熟悉的美国总统的资料,如林肯、肯尼迪、尼克松等。另外,还要求学生查阅

学习语言过程中,解决词汇难题经常阅读英语报刊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学习新词、高频词的捷径。英语报刊中的词汇总会在一定时期内在多篇文章中反复出现,这正好符合英语词汇间接学习的一个规律,即:一个单词若是在不同的语境下重复出现多次,不但能巩固学习者对词汇的记忆,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准确地掌握该词的使用方法。此外,对于词汇的检测,不要拘泥于默写这一相对枯燥的形式,学生为了应付默写,往往临时抱佛脚,过后又忘记了。我们可参考《21世纪英文报》中的quiznet 和idiom in action栏目,也可以尝试使用“美国之音新闻听力”材料给学生做听力练习,扩大学生的新闻词汇。教师在播放相关文章录音的同时,可以powerpoint的形式将相应材料以填空、问答形式投影到屏幕上,学生边听边写下单词。测试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打开报纸,或把听力原文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把自己的答案与原文核对。事实证明,这样做既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能有效督促学生进行课外报刊阅读,同时能增强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效果。

由此可见,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共同改进。利用报刊教学可以实现英语泛读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互动与对接,进而优化英语泛读教学。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作为中职英语教师,一定要向学生推荐阅读适合学生难度的报刊和文章,且在学习效果的要求上要逐步提高,否则会挫伤学生阅读报刊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anderson n j.exploring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issues and strategie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2]端木义万. 报刊教学与外语教改[j].外语研究,2005,(1):36-39.

[3]黄芳.合理利用报刊网络资源 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水平[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8(3):90-93.

课后汇报材料篇4

(一)实验型科学课的“热闹”假象在实验型的科学课上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个一种非常普遍的科学实验课堂。学生一起讨论,然后交流汇报一下,难道就是合作学习,就是自主探究了吗。从表面上看,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室里人声鼎沸,热闹的课堂景象产生。教师很害怕安静的课堂,努力引导学生把课堂变成热闹的竞赛场地。但是,认真地观察这种热闹后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同学并没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就是拿着棍子到处胡乱地敲打,嘻嘻哈哈的表情,很多小组成员中还有意见不统一的,学生们就互相争执,学生没有意义的争吵,反映出学生没有良好的个人素养,不会倾听,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这样的讨论无疑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在这样的讨论中,并没有学到探究事物的方法。二十分钟过去后,教师开始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这时还有许多学生继续做着实验,并没有马上停下来。汇报的小组,也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汇报,课堂显得很无序。

(二)知识型科学课的简单“热闹”知识型科学课以学习知识为主,科学知识具有客观性,可以用事实或证据反复予以验证,适合集体传授,而人文知识则关涉个人情感、道德及审美等领域,往往潜隐于教学内容之下。“知识型”的科学课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认识浅薄,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味追求科学课堂的简单“热闹”。由于很多教师往往将学习科学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发展。在知识型的科学课堂上,学生热烈地讨论,积极地参与,踊跃地回答问题。“热热闹闹”的课堂,有些教师常常这样引导:今天这节课,比一比,谁的发言最积极?评一评,谁的表现最好?听到教师的赞扬,学生应该是感到非常自豪的表情,但是两个学生面无表情地坐了下去。教师浅显地定义科学研究的过程,会让学生产生对科学研究错误的认识。没有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的研究有什么高深的,也没有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是要经过复杂的过程,学生不会产生热爱科学的感情。这样的课堂,学生只明白了科学研究的简单过程,没有任何实质的内容和深层次的情感认识。

二、小学科学有效课堂的建构

在科学课中,课前实验材料的准备,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积极的评价,对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培养,都是教师控制有序科学课堂的关键。课前通过哪些途径做材料的准备?如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怎样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小组?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都值得深入探讨。

(一)课前实验材料准备充足以实验型活动为主的科学课,课堂上要进行大量的活动。因此,实验材料的准备环节至关重要。科学探究活动的展开离不开大量的材料作支撑,充足的材料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是探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在材料的准备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也可以师生共同准备,甚至让家长帮助准备,调动一切力量,准备好实验材料。精心准备合适的实验材料,组织学生有目的进行实验,课堂上的实验活动一定会有序。

(二)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教师若不熟悉教材,把握不住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设计随意,课堂教学往往会混乱。教材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课前教师认真研读教材,仔细琢磨,认真推敲,才能驾驭课堂,才能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更有序地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师还应积极营造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科学探究的需要与动机,确保科学探究学习的有序进行,把探究过程中的不安静因素控制好。

(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时学生无目的的研究,造成时间的浪费,当教师安排学生汇报交流的时候,场面很混乱,实验后的汇报交流,虽然教师已进行组织,但很多学生仍然还在实验上,忙于实验器材的摆弄,要么只想把自己的实验结果说出来,而不关注其它同学的汇报,这就失去了汇报交流的意义。在科学实验课中,几乎所有的学生实验都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来完成。所以,实验小组的管理,也就成了课堂有序的关键。课前教师可以将分好的小组进行编号,在课堂汇报交流时,学生可以按照编号有序地进行汇报,避免了学生交流时的混乱。培养学生实验前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要求、实验所用的材料以及实验的操作方法等良好的实验习惯。在进行观察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课堂自然会安静下来。

课后汇报材料篇5

1.2方法

实验组以讨论结合汇报的考试方式,即讨论汇报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小组成员随机按照学号分配,小组成员间学习成绩无显著差异。对照组采取常规考试方式即平时成绩40%(出勤率+作业),期末考试成绩60%。实验组考试方法包括:任课教师根据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综合管理案例,提前两周将案例发给同学,案例内容基本涵盖所学教学内容,只是案例侧重的章节不同,制定讨论汇报要求、内容、评分标准;学生以小组合作式完成讨论汇报,制作成PPT汇报小组情况,最后选派一名同学负责最后汇报。

1.3评价方法

1)课堂评价标准:讨论汇报共安排2次,每次课2学时,每个小组10分钟汇报时间。邀请3名护理管理教师做评委,评分标准以百分制计分,分值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问题环节占30分、书面汇报材料20分,以及汇报讨论情况50分,最后总分100分折合成40分。2)课堂评价实践:小组同学按顺序上台做汇报讨论,上台汇报学生由老师随机选取,汇报讨论的分值包括多媒体的制作20分,同学汇报情况30分,汇报完毕后由现场老师对学生做出提问1~3个问题,问题由老师随机选取小组成员做回答,综合学生的回答情况评分。最后由小组成员整理PPT材料以及问题回答情况上交。3)期末考试评价:考查课成绩一般由任课教师给予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将考试成绩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差异采用独立样本z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1.4问卷调查

课程结束后,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新考试方法的效果评价,问卷内容涉及6个问题,每项以支持、中立、不支持作答。共发放调查问卷352份,回收352份,回收率100%。

2讨论

2.1汇报讨论考试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组学生自发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使学生有较大的学习自主性,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整个过程,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享受到了学习乐趣。89.74%的学生认为汇报式考试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深受学生欢迎。

2.2汇报讨论考试可提高教学效果

从期末考试成绩看,两组同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作为考查课,历来不被学生重视,而此种考试方式使学生有新鲜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出勤率明显提高,课堂效果明显加强,下课有很多同学咨询和课程相关的知识,所以这种考试方式客观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2.3汇报讨论考试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汇报式考试方式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多媒体制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都有帮助。在调查问卷中,95.08%的学生表示讨论汇报式考试方式能够提高对护理管理知识的学习与记忆,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汇报式考试方式是以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相互配合为基础的,从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到最后的汇报考试,整个过程需要小组每个成员认真协作,由于最后的考试汇报及回答问题的同学是随机的,每个成员需要对每个环节都有所掌握,因为每个成员的回答都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最后分数,这就需要成员把大家看做一个整体,否则会影响整个小组的分数,调查问卷也显示90.32%的同学表示这种考试方式促进了同学间的交流和大家的合作精神。同时为了最后的汇报考试,每个同学都要做好上台汇报的准备,据课代表反映,很多同学都会在课余时间到讲台做汇报预演,考试结束后的问卷调查也显示85.67%的同学认为这种考试模式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同学们反映这次的汇报考试也锻炼了他们走上讲台的勇气,使他们对语言的组织、表达都有所提高。此外,87.93%的同学表示,这次汇报表演使他们对电脑运用能力有所提高,在汇报考试中多媒体的制作占20分,所以小组同学对多媒体的制作很用心,以期提高多媒体制作的分值。

课后汇报材料篇6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以及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

教学重点: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掌握实验操作方法,以及能用准确的词语来描述材料的特性。

【教学准备】

器材准备:正方体塑料块、泡沫块、回形针、钥匙、木块、筷子、实验记录表、毛巾、水槽、装半槽水。

学生准备:四个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必须是实心的,安全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同学们,谁喜欢玩棋,你们都会玩什么棋?它们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大家知道喜羊羊和灰太狼吧,你最喜欢谁?聪明的喜羊羊和漂亮的美羊羊吧?它们也非常喜欢下棋,你们看,羊村的学校正在举行下棋比赛呢!

课堂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一个情境,(课件出示情境图片):呀,沸羊羊一不小心,把所有材质的棋类都给掉到水里了,这可怎么办呀?

学生在此情境中说出自己想到的方法,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想出利用沉浮原理分拣棋子的方法。进而出示课题,开始常见材料的沉浮实验。

二、探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1.认识物体的材料

请各组长从材料袋里取出六种物品――正方体塑料块、泡沫块、钩码、钥匙、木块、筷子。快速识别这些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然后分类摆放、汇报交流。请任意一组学生汇报,边出示物品边说明它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师生达成共识后,教师板书:材料,金属、塑料、木头。

2.预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用简单的符号描述预测结果:用表示浮,用表示沉。若判断不出是浮还是沉,用?表示。汇报交流,请各小组代表汇报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出学生对每件物体的预测情况,并板书出有异议的物体名称,提醒学生在实验中要特别注意。

3.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

学生取出自己收集的物品:纸、橡皮擦等,进行沉浮实验。提醒学生要先预测,然后把预测结果和实验结果写在记录表上。

学生汇报。教师特别指出,纸是比较特殊的材料,一开始它是浮的,但是吸水后它就会沉下去。

4.讨论交流,归纳与发现

做了这么多物品沉浮实验后,学生讨论交流物品的沉浮和什么有关系?

5.“科学就在身边”,回归生活,拓展延伸

三、认识木头

通过实验了解木头容易浮的特性,课件展示木制品图片,继续深究木头的其他特性,学生完成气泡图。

学生举例说明,我们身边有哪些木材的替代品。(学生自由说。)

老师讲一讲小山村的故事。如何杜绝生活中浪费木材资源的现象?你有什么好办法?

教师小结: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材料,这些材料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资源,我们在平时应该注意节约资源,保护资源,才能让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课后汇报材料篇7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生词英译曾被认为是“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进展最为滞后的方面”(施光亨,2003),但其作用不容忽视。生词英译能帮助英语背景或以英语为媒介语的汉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词汇的词义,它直接影响到汉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的效果。因此,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生词英译质量至关重要(徐品香,2010)。为了方便汉语学习者,不管是线下教材还是线上课程材料,对汉语词汇普遍都标注有英文译释,以帮助学习者理解词义。我们发现,线上课程材料的生词英译存在不少问题,忽略了线上课程材料的实时性、多样性以及情景虚拟性等特点,因而会对汉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造成误导。目前,学者们已对线下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生词英译作了大量的研究,但对线上课程材料中的生词英译研究较为鲜见。本文选取Chinesepod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课程材料中的生词英译语义不等值问题,并探讨在生词英译中更好地实现语义等值原则的方法,以提高线上课程材料中生词的英译质量。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一)语义等值研究概况

张亚非(1987)提出,在语句翻译时要做到“语义等值”。语义等值的具体内容是将两种不同语言的表层形式和一个共同的深层结构相联系,而这一深层结构所代表的正是这两种表层结构所共有的语义内容。虽然张亚非研究的是句子层面的翻译,与词汇层面的翻译有所区别,但其提出的语义等值原则对线上课程材料中的生词英译也具有指导作用。

对于线下对外汉语教材中生词英译的探索,学者们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多数只是分析具体教材中的生词英译问题,提出指导生词英译的策略。许多学者尝试从对等角度(鲁洁,2009;唐智为,2014)、偏误角度(鲁健骥,1987;周国光、徐品香,2009)和词汇教学角度(徐品香,2010)等来分析线下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生词英译问题。鲁洁(2009)提出可以从对等(等值)翻译的角度出发,对生词英译的不足进行重新分类,并探讨翻译问题产生的原因。但其并没有对对外汉语教材生词在翻译过程中如何遵循语义对等原则进行具体的分析,只是提到词汇的对等(等值)只有最近似的,而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唐智为(2014)认为,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英译中的语义对等(等值)并不是简单的词汇对等。在多数情况下,因为汉英语言中许多词是一词多义,两种语言的词汇完全对等是很不常见的。因此,他提出生词要做到语义对等,不能只看生词的字面意义,还要把生词放进上下文中分析其具体意义,灵活地处理词汇间的对等。

我们未发现关于线上对外汉语课程材料中生词英译的研究。对此我们作出分析:第一,线上对外汉语网站形式多样,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学者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网站建设以及国内外汉语学习网站对比上,对线上对外汉语课程材料不够重视。第二,线上对外汉语课程材料中的生词英译问题与线下教材中的相似,因此,线下教材研究中的部分生词英译原则和策略同样适用于线上对外汉语课程材料。但我们不能忽略线上教学的一些特点,即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环境虚拟化等(祝智庭,2001)。这些特点使线上对外汉语课程材料不再局限于像传统线下教材那样的文字材料。在很多对外汉语网站中,线上课程材料还包含音频和视频材料(以下简称音视频材料)。我们认为这为线上课程材料中的生词英译遵循语义等值原则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线上课程材料中的生词英译要充分利用音视频材料的优势,以求更好地达到生词英译的语义等值。

(二)Chinesepod研究概况

ChinesePod()是一家采用网播为主要教学媒体,辅以博客、社区、维基等产品,从事在线汉语教学的网站(沈孝亲,2009)。根据Chinepod官网提供的数据,目前其注册用户数量超过100万人,课程总数已超过3500个,并且每天都在更新。ChinesePod课程特色是一中一外两位主播搭配(只有高级课程是两位中国主持人),这样的搭配模式为跨文化对比提供了契机。两位主持人常就某一个具体的语言点或其背后的文化因素进行对比、讨论和分析,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文化对比视角,并将汉语背后的中国文化、理念、价值观传达给学习者(沈孝亲,2009)。其课程内容主要采用阶梯型递进模式,分为入门级、初级、中级、中高级、高级、媒体课程,主题时效性极强,内容多样。此外,网站中还设置讨论、对话、词汇、扩展、语法和练习区域,以配合课程教学。

Chinesepod的课程材料除了类似于线下教材的文档材料外,还包括音视频材料。线上课程材料以音视频材料为主,文档材料包括音视频材料中的原文对话,以及从原文对话中提取出来的生词和扩展生词。课程结束后,学习者可以在其网站上下载四份课程材料:节目音视频、对话音频、词汇复习音频以及文档材料。因此,选择这一发展较为成熟的线上对外汉语教学网站来研究更具有代表性,研究材料更全面,对线上课程材料中的生词英译也具有指导作用。但研究中我们发现,Chinesepod的课程材料仍沿用线下教材中的生词英译方法,没有突出线上课程材料的特点。在生词英译中实践语义等值原则只是一味地在课程提供的原文对话语境条件下寻找与生词概念义相等的英文释义,而忽略了生词的附属义,并且没有发挥音视频材料对其生词英译的辅助作用。

三、Chinesepod课程材料中语义等值方面的生词英译问题

词汇的意义是极其丰富且复杂的,英国语言学家Leech把词义分为“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七种类型(Geoffrey Leech,1974)。黄伯荣和廖序东认为,词义可分为概念义和色彩义。概念义是词义中同表达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色彩义附着在词的概念义之上,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也可称为附属义(黄伯荣、廖序东,2011)。综合上述学者所述,我们将词义分为概念义和附属义(除概念义外词汇意义的其他成分)两部分。下面分析Chinesepod的n程材料特点造成的生词概念义和附属义的英译问题。

(一)课程材料中生词概念义的英译问题

在Chinesepod中,线上课程每周的更新进度保证了其课程与材料的实时性。部分课程主题涉及国内最新实事以及社会热点话题,因此,这类主题的课程材料中出现的生词往往带有中国特色或是时下最新最热的一些词汇,其含义涉及中国的社会背景及文化。要让英语背景的学习者通过生词英译对这些生词的实际理解与在原文对话的语境下以及音视频材料的模拟语言交际情境下要求学习者所达到的理解相当,英译不仅要准确、简明地传达生词的意义,必要时还需要作出一定的解释说明,避免学习者在理解过程中出现偏误。

1.新词热词的英译不准确

张元(2007)指出,新词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余义勇(2010)也指出,热词是通过旧词翻新、词义引申或是利用某些修辞手段创造出来的,这就意味着不能从其字面去处理,也就注定了不能直译。但Chinesepod课程材料中部分新词热词的英译只专注了其字面上的含义而忽略了其深层语义,这样的英译显然不够准确。

(1)宅男 shut-in(male)(来源:中高级课程材料A Gamer's Collectibles)

“宅男”一般指长期足不出户的人,课程材料中将其译为“shut-in(male)”,但“shut-in”指的是因病(或残疾)外出困难的人或卧病在家的人,与“宅男”的意思不符。吴光华主编的《汉英大词典(第3版)》(2010)收录了“宅男”,并将其译为“Otaku”。因此,建议将“宅男”译为“Otaku,indoorsman”。

2.中国特色的生词译释不完整

课程材料中明显带有中国特色的生词对于英语背景的学习者来说是陌生的,因此过于简单的英文释义不利于学习者的理解掌握。要达到语义的等值,对生词需要加上一定的解释说明。

(2)委员 committee member,leader(来源:中高级课程材料A Formal Apology)

“委员”来自于原文“不愧是学习委员”。根据对话内容,这里的“委员”指“班委”中的一份子,这对于英语背景的学习者来说是一个新概念,是在他们的生活中所没有的。课程材料简单将其释义成“committee member,leader”不够准确,将这个词在对话语境下所包含的含义扩大了。在整体语境下,译为“member of class committee”更为准确。

(二)课程材料中生词附属义的英译问题

1.英文译释忽略生词的语体色彩

Chinesepod课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内容新颖,主题多样,涵盖生活、工作、学习、政治、文化、经济、旅游等各方面。主题的不同也会影响到课程材料中带有不同语体色彩的生词的分布。部分主题的课程材料中,带有口语色彩的生词多于书面语色彩的生词,如学习、生活等主题;在其他一些主题的课程材料中,则是书面语色彩的生词多于口语色彩的生词,如政治、经济等主题。此外,Chinesepod的课程内容主要采用阶梯型递进模式,分为入门级、初级、中级、中高级、高级、媒体课程。入门级、初级以及部分中级课程将多数课程主题设置于日常生活情景中,涉及内容偏生活口语化,因此课程材料中带有口语色彩的生词占多数;随着课程难度加大,课程材料中口语色彩的生词随之不断减少。口语色彩的词用在书面语体中并不合适,同样书面语色彩的词也不适合用在口语语体中。但课程材料在生词英译过程中,却常常忽略了生词的语体色彩,导致生词的英译与生词的语体色彩不对等。这可能会导致学习者在实际使用中出现书面语体和口语语体词误用的现象。

(3)要不然 otherwise;perhaps,how about(来源:中高级课程材料Employment Permit Issues)

“要不然”在汉语中常用作口语表达,而释义中的“otherwise”多用于书面语,口语中常用“or”来替代。而其余的两个释义常用于口语表达。课程材料在编辑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生词的语体色彩。

2.英文译释忽略生词的感彩

在Chinesepod课程中,生词的英译不仅是在原文对话的具体语境中,也是在音视频材料的模拟语言交际情境下,因此其课程材料还具有情景虚拟性的特点。原文对话语境提供了生词的具体搭配、感彩等语用方面的信息,音视频材料则通过两位主持人将原文对话绘声绘色呈现出来的方式留给学习者对部分生词感彩的一个初印象,并在解释过程中根据课程难度以及学习者程度给出了适当的词汇搭配和具体适用情况。这都为学习者理解生词的感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课程材料只是简单地通过英译将生词的意义传达出来,却忽略了生词所包含的褒扬、喜爱、肯定、尊敬或者拒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会导致学习者在生词使用过程中出现偏误。

(4)谦虚 humble(来源:初级课程材料Your Turn at KTV)

“谦虚”在汉语中是褒义词,义为“虚心,不夸大自己的能力或价值”,英语释义“humble”虽也有“谦逊的、虚心的”这一层意思,但其表示的态度却不够真挚或认真,汉英两个词所含的感情略有不同,可能会使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一些误会。建议译为“modest”。

总体来说,Chinesepod的课程材料仍沿用线下教材中的生词英译方法,没有突出线上课程材料的实时性、多样性以及情景虚拟性等特点。在生词英译中实践语义等值原则只是一味地在课程提供的原文对话语境条件下寻找与生词概念义相等的英文释义,而忽略了生词的附属义,这会对汉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语义等值原则对线上课程材料中生词英译的启示

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英译中的语义等值并不是简单的词汇对等。在多数情况下,因为汉英中许多词是一词多义,两种语言的词汇完全对等是很不常见的。因此,词汇要做到语义等值,不能只看词汇的字面意义,还要把词汇放进上下文中分析其具体意义,灵活地处理词汇间的对等(唐智为,2014)。同样,线上课程材料中生词英译实现语义等值的前提是译文要准确反映出生词的概念义,同时也要反映出生词在特定语境下的附属义。为了更好地达到词汇间的语义对等,线上课程材料要结合其自身的优势与特点,以补充单纯的词汇翻译所不能达到的完全对等效果。

(一)合理利用音频、视频和文档材料所提供的语境条件

在线上课程材料中,音视频材料已完成了大部分文档材料中所罗列生词的解释翻译,并在其中根据课程难度以及学习者的学习程度给出了适当的词汇搭配和具体适用情况。此外,文档材料中还提供了原文对话及其对应的译文。因此,音视频材料为学习者营造了一个逼真的语言交际情境,同时文档材料中的原文对话为学习者提供了语境以补充释义不足,并提供生词的搭配信息和用法帮助学习者理解释义。因此,线上教材生词材料有着明确、丰富的语境条件。语境条件下的学习可以提供与第二语言词汇相关的多种联系,从长远效果来看,语境条件有利于深入地理解词汇,因而有助于记忆效果的保持及词汇的灵活运用(孙燕青,2000)。我们应该合理利用这一优势以求更好地达到生词英译的语义等值。

刘佩斯(2013)认为热词的英译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我们认为新词以及中国特色词的英译亦然。此外,新词、热词和中国特色词的译释如果简单地采用“直译”法,可能导致学习者理解困难,使生词的翻译不为学习者理解接受。而对于学习者来说,掌握这些词最重要的是理解其内涵意义,因此在Z境条件下还需要一定的解释说明,为学习者的理解提供便利。

(二)利用听觉和视觉的多渠道输入

李黎等人(2009)在对词汇学习效果影响机制的功能磁共振研究中,通过实验发现,视觉输入和听觉输入均能引起听觉中心和视觉中心的强烈激活,并且视觉输入和听觉输入的处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视觉刺激会导致听觉中心刺激,反之亦然。线上课程材料中的音频材料通过听觉输入刺激学习者的听觉中心,视频材料通过视觉输入刺激学习者的视觉中心,多渠道输入使得信息更有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线上课程材料采用多渠道输入的方式,帮助学习者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以达到词汇语义上的等值。

音频材料的听觉输入刺激和视频材料的视觉输入刺激为学习者理解生词的语体和感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生词的英译若忽略生词的语体和感彩,只会造成音视频材料与生词英译在生词语体和感彩这一信息上的前后矛盾,让学习者感到困惑,也会让之前音视频材料为学习者打下的良好基础功亏一篑。因此,在线上课程材料的生词英译过程中,译释要与生词的语体色彩和感彩一致。

五、结语

本文从语义等值理论出发,以Chinesepod的课程材料为例,分析了线上课程材料的特点造成的生词英译语义不等值问题。研究发现,线上课程材料中的生词英译仍沿用线下教材中的生词英译方法,没有突出线上课程材料的实时性、多样性以及情景虚拟性等特点。我们认为,在遵循语义等值的原则下,线上课程材料要合理利用音频、视频和文档材料所提供的语境条件以及听觉和视觉的多渠道输入等优势,以提高线上课程材料中生词的英译质量和使用价值,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线上对外汉语课程。由于受到时间和本人研究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仅挑选了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网站作为研究对象,后续研究还可以选择多个网站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在线上环境中最优的生词英译策略。

本文为2015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2015R405063]。

参考文献:

[1]施光亨.对外汉语教学整体设计再思考及其他[A].中国人民大学

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1辑)[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徐品香.教材生词英译问题负面影响的解决对策――从词汇教学

的角度谈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鲁洁.从对等的角度研究对外汉语教材中生词的英语翻译问题

[J].安徽文学(下半月刊),2009,(3).

[4]唐智为.从对等理论看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英文注释[D].长沙:湖

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7,(4).

[6]周国光,徐品香.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英语译释和汉语词语学习偏

误[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7]张亚非.试论双语翻译的结构等值、语义等值和语用等值[J].现

代外语,1987,(1).

[8]张屹,祝智庭.信息时代全球化教育的知识结构[J].全球教育展

望,2001,(11).

[9]沈孝亲.网播Podcasting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

Chinesepod为个例研究[J].湘潮月刊,2009,(4):97-98.

[10]Geoffrey Leech.Semantics[M].London:Penguin,1974.

[1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2]张元,王银泉.中国特色新词英译现状及其翻译策略[J].南京

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13]余义勇.汉语流行语的翻译策略[J].中国科技翻译,2010,

(4).

[14]吴光华.汉英大词典(第3版)[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15]刘佩斯.浅析网络热词“中国式”英译的问题[J].成功教育,

2013,(5).

[16]孙燕青.语境与第二语言词汇学习[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

学版),2000,(5).

[17]李黎,李霄翔,居胜红.感官型学习风格对词汇学习效果影响

机制的功能磁共振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

[18]Eugene A.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the Netherlands:E.J.Brill,1964.

[19]Eugene A.Nida&C.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the Netherlands:E.J.Brill,1982.

[20]J.C.Catford.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课后汇报材料篇8

一、激活已有认知,导入词汇教学

学生的已有认知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是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和培养他们英语兴趣的重要基础。如Book 7A Unit 1

Vocabulary一课主要涉及运动方面的词汇。学生爱好运动,对这方面的题材十分感兴趣,在这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Brainstorming的方法,激活学生已有认知,设计一个任务作为热身活动导入词汇,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Are you interested in sports?What kind of sports do y-ou like best?

(2)Who is he?What sport does he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

(3)Can you mention other sports held in the Olympic Games?

教师播放姚明在奥运会上夺冠的录像,利用学生对姚明十分崇拜的心理引发高涨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说出他所参加项目的名称,导出单词basketball;接着运用Brainstorting的方法让学生快速说出他们所了解的奥运会比赛项目,复习已经学过的词汇,同时在屏幕上呈现相关运动项目的图片,帮助他们回忆。

这个任务以学生熟悉的话题为切入点,以直观教学手段为辅助,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运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将人们印象中枯燥的词汇学习与口语活动结合起来,消除了学生对词汇学习的恐惧感,使其变得生动有趣。在完成这个任务时,教师应注意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并表达他们的观点,激发学生对词汇学习的兴趣。

二、整合课本练习,充分拓展词汇

新编英语教材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词汇练习,以拓展学生对于话题相关词汇的认识和运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现成的教学资源。7A Unit 5 Reading一课中有词义猜测练习、填词等练习,在执教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本提供的素材,重新整合教学材料。首先,阅读课文,在相关语境中完成课本中的词义猜测练习,初步熟悉词义,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思维的流畅性,在语境中对词义进行猜测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教师根据Part B设计了一个freetalk,让学生谈论下列问题:

(1)What is your hobby?

(2)What food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lunch and supper?

这一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必然有话可说,而教师有意引导大家将话题的重点放在healthy eating上,学生肯定会运用到刚刚学会的相关词汇。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完成另外两项练习,进一步熟悉这些词汇在真实语境中的应用。

三、借助影视媒体,帮助记忆词汇

《课标》要求教师开发利用各种英语课程资源,如广播电视、音像制品、图书及报纸杂志、网络媒体等。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影视资料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少教师都能在英语课上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语言材料和语言运用的真实情景,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同时,在词汇教学中,影视资料也可用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

四、设计真实任务,灵活运用词汇

词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运用所学词汇。课堂教学中,教师用以检查学生是否能正确运用词汇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在执教Book 7A Unit 1 Vocabulary一课时,教师根据学校即将举办冬季田径运动会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以下任务:让学生设计报名表,在班上组织报名,每人至少得说服6名学生报名参加冬季运动会,每位学生至少得参加两个单项项目和一个团体项目。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先一对一对地交流,双方都得用英语陈述各自的理由,然后小组交流信息,进行讨论,分析每位学生所报项目并结合该生的特长,最终确定参赛人员名单和项目,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这样的任务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操作性强。学生参与的热情也很高,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训练,灵活运用词汇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课后汇报材料篇9

政治学科,素来在高中课程中略显尴尬。高一年,学生的学科认识停留在初中思想品德的内容上,带着无足轻重的不屑情绪进入课堂,学习态度不积极。高二年,文科生开始有了政治学科高考的意识后,课堂听课的认真度有所提高。到了高三年,尤其是经过第一轮复习后,学生开始在理解和识记方面狠下功夫,但一碰到考试,复习过的知识点不会用,得不到理想的分数,这时候才深刻体会到这块高地不好攻。针对学生学不能致用的问题,我强化习题的训练和解析,但收效甚微,课堂教学不能很好实现有效性。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什么迟迟不见开花结果?

1.花不开,果不结

我反复观察,分析原因,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

1.1提取、运用信息的能力缺失。新课程改革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构建三维目标。其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和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这个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长期以来,学生作题得不到高分、不能做到学以致用恰好就反映出他们在提取、运用信息方面能力的缺失,具体表现为:

获取信息方面——看完材料后归纳不出题干的主体内容;

处理信息方面——不能准确地从题干中提取关键词,无法迅速地将关键词与相应的知识点联系起来;

运用信息方面——不能用所学的知识点来分析说明材料。

正是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复习效果和作题得分,掣肘他们的发展和提高。高考以学生的考分作为进入不同高校的主要选拔依据,分数虽然不能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但分数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学生三维能力上的差异。

1.2伪学习。能力的缺失源自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错误。长期以来学生都处在一种"伪学习"的状态中,即在学习过程中不愿用脑、不懂用脑,缺乏真正的思考,相应地,能力得不到真正的训练和提高。

学生作时政汇报是政治学科课堂的一种常见教学手段,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关注新闻、了解世界。实践中,不少学生只是简单地将收集到的新闻报道未加如何处理地用朗读、投影等方式将原文呈现,甚至于自己都没有认真看过其中的内容。这就是没有思考、伪学习的直接表现。阅读这样大量冗长的信息,不仅占用相当长的课堂时间,负责准备材料的同学没有收获,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和发展。与此同时,其他同学在5分钟内就出现兴趣索然、注意力分散、课堂积极性下降的反应,影响到接下去学习过程的状态和效果。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违背课堂有效性的原则,而且没有实现高考复习的教学目标。

"要思考,不要死背。"死背只能是机械地记忆知识,但提取、运用信息的能力得不到任何的提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学习"与"思考"是水融的,既要学习掌握前人总结的知识和经验,又要学会进行思考,通过自己的思考掌握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美国心理学家卡曾斯指出"把时间用在思考上是最能节省时间的事情。"可见,学习要有效率,不能缺少思考。

思考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也需要培养和训练。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思考,提高提取信息、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复习的有效性。

2.巧耕耘,结果多

带着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试验,经过阶段性的反思、调查反馈和调整,找到了纠正没有思考的伪学习的一个突破口。

在第二轮的复习过程中,我以学科高考时政性的特色为平台,以时政材料为复习的载体,每堂课的前15分钟利用时政值日汇报生在课前准备的时政信息,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看、说、写,最重要的是在动眼、动嘴和动手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提高知识点的运用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2.1查阅材料,提高提取和解读核心信息的能力.大部分负责时政值日汇报的学生一开始只是简单地将时政新闻用朗读、报刊资料投影、WORD、PPT等方式呈现冗长的信息,机械式的完成任务,没有任何能力上的发展;而其他同学在阅读完大量文字的过程中,兴趣索然,注意力和积极性差强人意,收获不大,且严重影响到后面教学环节的听课状态和复习效果。

针对上述现象,我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2.1.1值日汇报生

(1)选取的时政材料尽可能贴近当前复习的模块内容,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2)时政内容必须自己先行阅读,对信息进行必要的处理,明确要和同学们分享和探究的核心内容。

(3)材料呈现的方式要注意留给同学们阅读和思考的时间。

这样的要求极其必要。

2.1.2非值日汇报生

在阅读完材料后,用口头回答的方式简要概括出材料的核心信息。如遇到材料中不理解的内容可向值日汇报生提出问询。全班合作探究,共同交流。

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发挥补充解释的功能,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提取关键字词来把握材料的核心信息。

2.2设置问题,提高知识迁移和整合的能力.设置问题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从开始的单纯模仿到有自己清晰的思路,这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思考。有不少学生畏惧思考,惯于投机取巧,在材料阅读完之后设置的问题只有一个模式——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经济学道理?显而易见,这样的训练是很难提升知识迁移和整合的能力。与此同时,许多学生在讲评试卷或习题时,往往发现审题粗心是丢分的主要原因。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审题方面的注意事项和技巧并没有很好地改进这个问题。因此,我对学生提出如下的要求:

2.2.1值日汇报生.在掌握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当前复习的模块知识点进行设问,这样有利于知识点的不断温故和巩固;设问的角度可以根据不同模块知识系统的构架线索,比如,主体角度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经济生活模块有国家、企业和个人,政治生活模块则可以从政府和公民两个角度进行设问,而哲学模块则可以分别从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等不同角度进行问题的设置。一个材料学会从不同模块的角度设问,做到一材多问,训练不同模块间知识点的迁移能力。

2.2.2非值日汇报生.启动"评委"的角色意识,阅读问题时要有"找碴"心理来指出问题设置的不足。在评审别人的同时,能不断强化审题意识,无形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审题能力,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做到及时纠错和启发引导,对于表现出色的同学,要当即表扬和肯定。

2.3组织答案.提高知识运用、组织和表达的能力.学生常常反馈在作习题时对知识点的运用只是机械地搬抄,不能很好地运用知识点来分析材料,做不到学以致用。而教师的讲评课基本是满堂灌,很难做到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学生的听评效果不好,知识点的运用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讲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无用功。

(1)值日汇报生.对设置的问题准备好答案。在全班同学对问题进行回答、讨论以及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展现准备好的答案,接受同学们的批改,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问题,效果极为显著。这种方法是对思考结果的一种检测和反馈,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真思考、用心准备。

(2)非值日汇报生.在全班交流概括出材料核心信息、审题找碴的基础上,动笔组织答案,然后再用投影的方式将答案进行分享交流,通过教师的点评、答案的对比,各自查找出自身的不足,加以订正和修改。由于答案随时可能被抽中被"亮相",所以学生的作题不敢太马虎,或多或少强化了他们的思考,知识点的组织和表达能力有效的得到训练。

这个环节中教师尤其要鼓励学生动笔组织答案、自我检查、自觉订正,有了一点进步就要不遗余力地进行表扬。皮格马利翁效应提示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热心关注和成就期待会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经验证明,教师喜欢并对其给予较高期望的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师的积极期待之后,就会变得更加自信和自强,并激发出强烈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向着教师期待的目标积极努力,取得教师期待的结果。相反,如果教师厌恶某些学生,并对其期望值较低,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冷漠和歧视,往往就会以更加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结果这些学生可能会逐渐退步,学习成绩会变得越来越糟。

课堂15分钟的时事汇报,紧紧围绕"查——问——答"三个步骤,始终以思考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撑点,纠正了学生"伪学习"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养成思考的习惯,充分调动起思考与能力相互联系的学习机制。这样的时事汇报试行了一段时间后,我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学情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反馈这样的复习方法训练面广且能落实到位,不流于形式,尤其是集体互助探究的学习氛围浓厚,解题能力进步显著。而这点成效也从学生平时的习题训练和考试情况中得以佐证,解题分数提高了,大部分学生走出了困境。由此可见,真正的学习,是有思考的学习;有思考的学习才会开花结果。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他说,"我在学校里工作了35年,而直到20年前我才明白,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我深受启发:一堂真正的课首先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教师只有在教会学生如何思考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展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完成教学目标。与此同时,教师自身也才能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师者"。

参考文献

课后汇报材料篇10

【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透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景,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明白科学道理,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意识到生活中随时随处有科学。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借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探究“热是怎样在固体中的传递”的。

2.能在实验的设计和探究中,逐步养成善于交流、认真倾听、善于向他人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

3.知道热传导的基本特征、不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是不同的,可以分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道体两种类型。

【材料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1.涂好腊油的圆铁片、长铝条、方铝片各3片,酒精灯、钳子、火柴;2.泡沫条、铜棒、铁棒、玻璃片、铅笔、竹筷、塑料棒、瓷勺、杯子、热水等。

教师演示材料:两个完全一样的带盖不锈钢杯子、蜡烛、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师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带盖不锈钢杯子提问:老师这里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里面分别装了凉水和热水,不打开盖子,谁能判断出哪个杯子里装有热水?

2.学生判断:用手摸,热的杯子里装的是热水。师追问:你断定这个杯子里装有热水的依据是因为――?(师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3.师谈话:杯子变热了,这时,我心中自然就冒出了问号,假如是你,会有什么疑问呢?

4.学生质疑:

5.师归结问题,引导出探究重点:杯子是怎样变热的?(板书“?”)

(设计意图:采用问题式引入,让学生在借助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那个解决问题,能更加有效的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为有效问题的产生创设良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来自生活)

(二)探究活动一:热是怎样在物体中传递的。

1.指明探究方向:

师:有了疑问,就要研究,就得有研究方法,如果老师提供给你们材料,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生活经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能),如果大部分同学已经做好,我就拍手提示你好吗。

下面听清要求:打开盒子,看看里面的材料,然后设计出你们的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用拍手提示同学们迅速从讨论状态回到课堂,既不统一强制,又能防止学生没有时间观念。提出实验要求时,“要求”二字先入耳,避免学生无目的行动。)

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实验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补充提示。

重点解决:

A.钳子的作用:安全,防止烫伤。

B.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盖盖灭,严禁用嘴吹。

C.借助彩色蜡的融化观察热在物体中的传递。

(设计意图:学生的猜测根植于他们的经验,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在实验设计中,通过各小组的不同设想和对存在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相互碰撞,使实验设计得以完善。同时借助生活材料,使内在的“热传递”得以外显,形象直观、方便观察。)

4.学生实验探究。

师:结合刚才我们的讨论,先完善好你们的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单。

5.研究汇报:

汇报要求:要想取得发言权,必须先对前面小组的汇报进行评价,然后才能发言,相同的内容不要重复,否则取消发言权。

(设计意图:利用对汇报要求中的评价手段,提醒学生注意倾听,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同学发言的良好学习品质。同时利用实验报告单,引导学生重点突出、条理分明的进行汇报,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

6.教师小结:通过用不同的材料来进行实验,同学们发现了同一个现象:热都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向温度低的地方,像这样在固体中传递热的方式科学上称为传导。(板书:传导)。

7.解释生活现象:现在,谁能解释杯子是怎样变热的?

师谈话:其实,像这种传递热的现象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设计意图:生活实际中蕴含着科学道理在,利用科学道理解释生活现象。让学生从科学探究再次回到生活中来。此环节中,如果学生提到勺子,教师要注意加以利用,过渡到下一环节。)

(三)探究活动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相同吗。

1.引出探究话题:

课后汇报材料篇11

随着石油资源的紧缺以及化石燃料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各个国家都在汽车能源上寻求新的出路,因此新能源汽车技术得到了大力的发展[1]。我国从“十二五”开始就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扶持政策,并且也得到了显著的成效。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交系统中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产量逐年递增,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汽车品牌,比如比亚迪、北汽、长安等。“十三五”开始新能源汽车行业将从“十二五”的起步阶段迈入加速阶段。“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中提出要提高电动汽车产业化水平,可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为了适应汽车行业发展需求,让学生未来进入社会时具有一定最新的专业知识水平,各高校汽车专业也逐步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等顺应行业发展、紧跟技术前沿的新课程。针对这一新技术、新课程,依据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教学目标,通过实际教学经验对《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模式等教学情况进行深入的探究。

1 课程教材的选取与教学内容的规划

《新能源汽车技术》是一门紧跟技术前沿的新课程,课程教材选用汽车类高端技能人才实用教材《新能源汽车技术》[2]。它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教材兼具实用性、通俗性、系统性以及适度超前性等优点,主要内容包括新能源汽车类型、电动机驱动系统、储能装置、能量管理系统、充放电系统、循环冷却系统、辅助系统等。教材内容丰富多样,而在实际教学中也会加入最新的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关键技术扩展、汽车品牌车型案例等来丰富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

2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获得良好教学效果。为了避免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等现象,应该尽可能地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落实教学成果。

2.1 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多、杂且涉及学科多,有些内容还需要有大量结构图说明,传统的板书不仅费时,而且不能对一些动态的系统执行过程做充分展示,所以需要引入多媒体教学[3]。当然,多媒体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把教材上的文字复制到演示文稿中做简单的呈现,而是要结合课程具体内容加入图片、视频、汽车专业网站文章等材料丰富教学内容。特别是教学视频的应用,汽车系统工作过程介绍、广告片、新闻、纪录片等都能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提起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4]。比如教学进行到储能装置的超级电容部分,对教材内容中超级电容的结构、工作原理等理论知识学习完后,学生肯定对这一技术的实际研究和应用情况十分感兴趣,正好在最近CCTV2的一个纪录片《五年规划》中恰好就介绍了我国超级电容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并且视频中也提到了教材上所讲到的电极材料和电容容量等储能装置的相关参数,通过一边观看视频材料一边讲解知识点的方式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同时也增强了教学效果。

因此,教学时应该注重版书与多媒体的结合:版书可以提炼出本堂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让学生有一个总体的知识内容把握;多媒体则是具体的知识内容的展现,特别是动态视频的呈现,不仅能够很好地说明一些汽车系统的执行过程让学生更好地明白系统原理,也能让学生了解汽车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从而更有学习的意愿。

2.2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效果往往不佳。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除了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感官上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外,还引入课堂报告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新能源汽车技术理论知识内容多,会涉及物理电磁学、电化学反应、自动控制原理等多学科的内容,课程后期,学生在对新能源汽车技术有了一定了解的情况下,让学生自行收集新能源汽车技术相关资料并汇集归纳总结以课堂报告的形式完成自主学习。学生在收集资料的同时不仅了解了技术前沿的进展情况,而且也锻炼了对于众多资料的归纳总结能力。因为每个同学所选择的汇报内容都不尽相同,所以最后学生不单单只是局限于学习到了教材上的内容,也拓展到网络上更为广泛和专业的知识。另外,在课堂报告中还加入了提问环节,不但提升了做报告学生的演讲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听报告的同学也能够认真听取报告内容并积极思考,从而活跃了课堂的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课堂报告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学生完全主导,教师也需要做一些引导工作,让新颖的教学方式真正发挥极佳的效果。报告前教师需要对学生报告内容预先做好指导修改,报告时还需要合理安排汇报时间和交流时间,并对汇报内容和交流内容做总结提炼。

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加入学生课堂报告的形式,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到主动的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拓宽学生知识范围,同时锻炼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演讲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 考核模式的改进

传统的课程考核一般是一纸试卷就完成评定,但这样的形式太过单一不够全面,考试往往是死记硬背,不能够充分反映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具体学习情况。为了能够对学生学习情况作出全面客观的评定,课程采取平时成绩加期末论文成绩的评定方式。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学生课堂出勤率、课堂参与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论文则是课堂汇报内容的具体呈现,所以期末论文成绩包含课堂汇报演示文稿制作情况、汇报情况、提问环节问答情况以及最后论文撰写情况等。

由此可见,考核模式是开放式的,全面且不死板,能够考查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但因为考核内容涉及项且多、时间跨度大,所以需要教师在每个环节都做好考核评定并备案,在期末课程考核时才能拿出有力依据。

4 总结

通过结合《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经验,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教学中要随时跟进技术前沿,多多收集教学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充分使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强化落实知识点,引入课堂报告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升教学效果,合理安排期末考核模式系统全面地完成对学生课程学习评价。

参考文献:

[1] 皱政耀.《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设计性实验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26):91-92.

课后汇报材料篇12

运用听力促进词汇教学

由于客观的高考考试环境,高中阶段的听力学习方式、教学设计往往是单一性的,往往是为了听力而做听力。事实上,听力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校园生活、小故事、新闻报道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国际大事,热点话题,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些材料中包含着我们学习所需的大量词汇,所以教师这些材料作为听力的选材,就构建了真实交际语境,学生的兴趣也就调动起来了,这些词汇不再是毫无意义、枯燥乏味的词汇,而是非常鲜活的。

教师在对这些听力材料处理时,可以先引领学生去查询与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比如一段关于在巴西里约奥运会的报道,就可以让学生去关注The origin of Olympics, 网络上有许多相关报道,笔者截取其中一段: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stories about the beginning of the Olympics. One myth says that the guardians of the infant god Zeus held the first footrace, or that Zeus himself started the Games to celebrate his victory over his father Cronus for control of the world...从这段描述文字当中,高中生可以学到很多与Olympics相关的词汇。同样,教师在听中和听后也可以设计多种活动来帮助学生进行词汇的理解和记忆。比如: W:Hello, I’m Sarah Brown. I’m here to tell you about my job as a weather (forecaster). I’ve been it for a television company for seven years. And two years ago I became the head of the weather (department) which has a (staff) of eleven. 教师可以摘选其中一段听力材料,把其中要求高中生掌握的单词或词汇扣除,让学生听写处理。

无论怎样进行听力活动的设计,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词汇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绘制思维导图,促进词汇教学

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 ――William Butler Yeats(教育不是往桶里倒水,而是把火点燃。――威廉・巴特勒・叶芝)。这句话道出了教师职责所在,教师要激发学生智慧的种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寻求知识。所有的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的衍生和再建,因此,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加深现有知识的印象,更加容易掌握新的知识。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简单有效。能够展示拓展性思维过程,体现各级主题间相互隶属关系,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开启人类大脑无限潜能。单个独立的词汇记忆不但非常枯燥,使人昏昏欲睡而且容易遗忘。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培养学生发散些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词汇记忆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借力策略”促进词汇教学

夸美纽斯说过“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却可以因此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这是所有教育者所追求的目标,而词汇教学是英语学习不可绕开的话题,现在的信息传播程度非常发达,因此英语词汇的教学可以向多方面借力。

向文本借力 词汇是语言的表现体和载体,任何词汇脱离语境都是没有意义的,特定的阅读环境会使词汇知识具备独特的学习意义,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对于词汇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通过大量的阅读,材料中会复现课文中的新词汇,通过复现可以增强记忆,克服遗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每周至少要开足一节阅读课,在这一节课中,教师可以从报刊杂志上精选那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

向多媒体借力 语言的学习应该与真实语言素材相关联,生活即教育,对于词汇的教学也不例外。现在多媒体网络非常发达,我们可以利用电影和音乐来提供大量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取语言地道、故事情节优美的美国大片,比如《阿甘正传》《飘》等电影给学生观看,并让学生记住其中的经典对话。同样,教师还可以教会同学们英文歌曲。这些电影、歌曲美轮美奂,在这样的环境下在去学习词汇,就不再是一种折磨,而是一种享受,教师和学生都会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参考文献

课后汇报材料篇13

1 课程教材的选取与教学内容的规划

《新能源汽车技术》是一门紧跟技术前沿的新课程,课程教材选用汽车类高端技能人才实用教材《新能源汽车技术》[2]。它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教材兼具实用性、通俗性、系统性以及适度超前性等优点,主要内容包括新能源汽车类型、电动机驱动系统、储能装置、能量管理系统、充放电系统、循环冷却系统、辅助系统等。教材内容丰富多样,而在实际教学中也会加入最新的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关键技术扩展、汽车品牌车型案例等来丰富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

2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获得良好教学效果。为了避免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等现象,应该尽可能地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落实教学成果。

2.1 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多、杂且涉及学科多,有些内容还需要有大量结构图说明,传统的板书不仅费时,而且不能对一些动态的系统执行过程做充分展示,所以需要引入多媒体教学[3]。当然,多媒体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把教材上的文字复制到演示文稿中做简单的呈现,而是要结合课程具体内容加入图片、视频、汽车专业网站文章等材料丰富教学内容。特别是教学视频的应用,汽车系统工作过程介绍、广告片、新闻、纪录片等都能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提起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4]。比如教学进行到储能装置的超级电容部分,对教材内容中超级电容的结构、工作原理等理论知识学习完后,学生肯定对这一技术的实际研究和应用情况十分感兴趣,正好在最近CCTV2的一个纪录片《五年规划》中恰好就介绍了我国超级电容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并且视频中也提到了教材上所讲到的电极材料和电容容量等储能装置的相关参数,通过一边观看视频材料一边讲解知识点的方式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同时也增强了教学效果。

因此,教学时应该注重版书与多媒体的结合:版书可以提炼出本堂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让学生有一个总体的知识内容把握;多媒体则是具体的知识内容的展现,特别是动态视频的呈现,不仅能够很好地说明一些汽车系统的执行过程让学生更好地明白系统原理,也能让学生了解汽车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从而更有学习的意愿。

2.2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效果往往不佳。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除了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感官上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外,还引入课堂报告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新能源汽车技术理论知识内容多,会涉及物理电磁学、电化学反应、自动控制原理等多学科的内容,课程后期,学生在对新能源汽车技术有了一定了解的情况下,让学生自行收集新能源汽车技术相关资料并汇集归纳总结以课堂报告的形式完成自主学习。学生在收集资料的同时不仅了解了技术前沿的进展情况,而且也锻炼了对于众多资料的归纳总结能力。因为每个同学所选择的汇报内容都不尽相同,所以最后学生不单单只是局限于学习到了教材上的内容,也拓展到网络上更为广泛和专业的知识。另外,在课堂报告中还加入了提问环节,不但提升了做报告学生的演讲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听报告的同学也能够认真听取报告内容并积极思考,从而活跃了课堂的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课堂报告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学生完全主导,教师也需要做一些引导工作,让新颖的教学方式真正发挥极佳的效果。报告前教师需要对学生报告内容预先做好指导修改,报告时还需要合理安排汇报时间和交流时间,并对汇报内容和交流内容做总结提炼。

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加入学生课堂报告的形式,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到主动的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拓宽学生知识范围,同时锻炼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演讲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 考核模式的改进

传统的课程考核一般是一纸试卷就完成评定,但这样的形式太过单一不够全面,考试往往是死记硬背,不能够充分反映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具体学习情况。为了能够对学生学习情况作出全面客观的评定,课程采取平时成绩加期末论文成绩的评定方式。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学生课堂出勤率、课堂参与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论文则是课堂汇报内容的具体呈现,所以期末论文成绩包含课堂汇报演示文稿制作情况、汇报情况、提问环节问答情况以及最后论文撰写情况等。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