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教案实用13篇

神奇教案
神奇教案篇1

3.通过想象,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的情感。

活动准备:

1.丰富有关汽车的知识,范图。

2.白纸、铅画纸,勾线笔、硬板纸、胶水、剪刀。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导入活动,了解汽车的不同特征。

教师:小朋友,你们一定见过各种各样的汽车,谁来说一说,你见过的什么汽车?它是什么样子的呢?

师小结:汽车有好多种,他们的名字不同,车身也有着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色彩,不过他们都有轮子,车灯、窗户、门等。不同的汽车还有着它不同的功能。汽车作用真大,假如有一辆神奇的汽车就更好了。大三班有个小朋友设计了几辆神奇的汽车,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到底神奇在哪里。

二、出示范画,引导幼儿分析并大胆设计。

⒈教师:你们看他是用什么方法制作了汽车,神奇在哪里呢?

引导幼儿描述汽车,并从造型、图案、功能等方面说出其神奇。

师小结:我们可以改变汽车的造型、图案、特别是添置一些特异的本领,那就是一辆神奇的汽车。

请幼儿谈谈你想设计一辆怎么样的神奇汽车?它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幼儿自由讨论后回答,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

师小结:小朋友设计的汽车这么神奇,有那么多的功能,有会跑的,会飞的,会游的,会跳的,会说话的,它们都有门、窗、轮子。现在就请小朋友把你想的神奇的汽车画下来,然后在硬板纸上画出分解图再剪下来贴在铅画纸上。

三、幼儿设计并制作神奇的汽车。

师提示:画分解图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1、主要的部分要先画,而且要大2、要合理按排,不要浪费纸、3、每个部分都要分解画下来4、一样大小的东西可以重叠剪。

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大胆作画,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制作版画。

四、评价活动:

神奇教案篇2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4、能复述“鸟岛保卫战”这部分内容。

5、能把课文分成三部分,能用找出重点句的方法了解第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课文,了解鸟岛是个美丽的地方,鸟的数量多,种类多,鸟类在遇到敌害来犯时能共同对敌,感受鸟岛的神奇。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鸟岛是神奇的?理解课文第2自然段,体会这一段是怎样写具体的。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从题目入手进行质疑,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齐读课题《神奇的鸟岛》,通过读题目,你了解到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了解到了课文内容是写鸟岛的景色,还想知道这个鸟岛在什么地方?是怎样的景色?为什么说它是神奇的鸟岛?……)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并看看初读课文后你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1)学生小声读课文,读不准字音的字,查字典并标读音。

(2)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

正音:乘车倒淌河碧波万顷眼花缭乱一幅幅锦绣画卷鸟巢几乎披着黑颈鹤踱步融洽掠取

幼雏盘旋鸬鹳啄着俯冲遍体鳞伤

(3)通过初读课文,你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

(通过初读课文,解决了鸟岛在什么地方,课文第一段已经写明,教师板书:鸟岛位置。并补充介绍:1959年9月,我国动物学家在青海省的青海湖中发现了一个叫做海西皮的小岛,小岛面积约为27万多平方米。岛上栖息着很多的鸟,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因而取名为鸟岛。)

(4)教师进行梳疑:神奇的鸟岛是怎样的一番景色?为什么说它是神奇的鸟岛?

(二)学习鸟岛景色的内容。(课文第二段)

(1)课文哪段内容写的是鸟岛的景色?(第二自然段)

(2)默读课文第二段,并处是自学提示:

①鸟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可以用书中的,也可以用自己的。

(眼花缭乱、鸟的世界、神奇的鸟岛……)

②是哪些景色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在文中画出感受最深的语句。

③有感情地朗读所标画的语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3)汇报交流:学生进行评读。

天上:一群群、一幅幅

地上:几乎(大家想象在鸟岛上,人们会怎样走路?为什么?)

湖水里:(你看,湖里还有那么多鸟呢!你喜欢哪种鸟?为什么?再有语气地读一读。只有这几种鸟吗?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湖水里还会有哪些鸟?请你照着课文的写法说一说)

(4)为什么说是神奇的鸟岛呢?请你用一句话来赞美鸟岛的景色。

(5)幻灯出示:按原文填空,练习背诵。

踏上鸟岛,眼前的景色()。抬头望,天空中是(),()、()、()、(),组成一幅幅();低头看,满岛都是()、(),几乎()。湖水里,那()是斑头大雁,()是燕欧,()是环嘴鹬,还有()的天鹅,美丽的(),()的黑颈鹤……我们大概数了一下,就有()!真是(),(),(),一个(

)鸟的世界啊!

1、教师范读第三自然段,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个自然段讲了哪两个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过渡段)

(三)学习鸟岛保卫战的内容。

分小组学习鸟岛保卫战的内容:

(1)画出你认为作者在描写鸟岛保卫战中运用的最精彩的词语。

(2)小组合作把这件事用故事形式讲出来(用上最精彩的词语)或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3)小组汇报交流。

(4)教师小结:鸟岛保卫战紧张激烈,场面壮观,团结勇敢的群鸟战胜了凶猛的黑鹰,让我们通过录像去看一看那激战的奇观。

(5)从这场鸟岛保卫战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团结起来,弱小可以战胜强大,鸟岛的神奇……

神奇教案篇3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4、能复述“鸟岛保卫战”这部分内容。

5、能把课文分成三部分,能用找出重点句的方法了解第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课文,了解鸟岛是个美丽的地方,鸟的数量多,种类多,鸟类在遇到敌害来犯时能共同对敌,感受鸟岛的神奇。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鸟岛是神奇的?理解课文第2自然段,体会这一段是怎样写具体的。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从题目入手进行质疑,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齐读课题《神奇的鸟岛》,通过读题目,你了解到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了解到了课文内容是写鸟岛的景色,还想知道这个鸟岛在什么地方?是怎样的景色?为什么说它是神奇的鸟岛?……)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并看看初读课文后你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1)学生小声读课文,读不准字音的字,查字典并标读音。

(2)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

正音:乘车倒淌河碧波万顷眼花缭乱一幅幅锦绣画卷鸟巢几乎披着黑颈鹤踱步融洽掠取

幼雏盘旋鸬鹳啄着俯冲遍体鳞伤

(3)通过初读课文,你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

(通过初读课文,解决了鸟岛在什么地方,课文第一段已经写明,教师板书:鸟岛位置。并补充介绍:1959年9月,我国动物学家在青海省的青海湖中发现了一个叫做海西皮的小岛,小岛面积约为27万多平方米。岛上栖息着很多的鸟,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因而取名为鸟岛。)

(4)教师进行梳疑:神奇的鸟岛是怎样的一番景色?为什么说它是神奇的鸟岛?

(二)学习鸟岛景色的内容。(课文第二段)

(1)课文哪段内容写的是鸟岛的景色?(第二自然段)

(2)默读课文第二段,并处是自学提示:

①鸟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可以用书中的,也可以用自己的。

(眼花缭乱、鸟的世界、神奇的鸟岛……)

②是哪些景色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在文中画出感受最深的语句。

③有感情地朗读所标画的语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3)汇报交流:学生进行评读。

天上:一群群、一幅幅

地上:几乎(大家想象在鸟岛上,人们会怎样走路?为什么?)

湖水里:(你看,湖里还有那么多鸟呢!你喜欢哪种鸟?为什么?再有语气地读一读。只有这几种鸟吗?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湖水里还会有哪些鸟?请你照着课文的写法说一说)

(4)为什么说是神奇的鸟岛呢?请你用一句话来赞美鸟岛的景色。

(5)幻灯出示:按原文填空,练习背诵。

踏上鸟岛,眼前的景色()。抬头望,天空中是(),()、()、()、(),组成一幅幅();低头看,满岛都是()、(),几乎()。湖水里,那()是斑头大雁,()是燕欧,()是环嘴鹬,还有()的天鹅,美丽的(),()的黑颈鹤……我们大概数了一下,就有()!真是(),(),(),一个(

)鸟的世界啊!

1、教师范读第三自然段,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个自然段讲了哪两个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过渡段)

(三)学习鸟岛保卫战的内容。

分小组学习鸟岛保卫战的内容:

(1)画出你认为作者在描写鸟岛保卫战中运用的最精彩的词语。

(2)小组合作把这件事用故事形式讲出来(用上最精彩的词语)或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3)小组汇报交流。

(4)教师小结:鸟岛保卫战紧张激烈,场面壮观,团结勇敢的群鸟战胜了凶猛的黑鹰,让我们通过录像去看一看那激战的奇观。

(5)从这场鸟岛保卫战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团结起来,弱小可以战胜强大,鸟岛的神奇……

神奇教案篇4

3.借助故事情境加以想象,体验倾听、辨识、表现音乐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矿泉水瓶每人2个(装半瓶水,其中一个瓶盖上涂有颜料)、魔法布(每人一块)。

2.约翰斯特劳斯《加速度圆舞曲》选段、图谱。

活动重点:

感受乐曲欢快流畅的曲风。

活动难点:

感受乐曲速度与强弱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题

1.师:在一座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位可爱、能干的小精灵,它可神奇了,会变魔法呢。小精灵喜欢调制魔法汤,调制这个魔法汤干什么用呢?这个汤啊,可不是给人喝的,是用来给别人带来快乐的!

二、情境贯穿,感受乐曲旋律

1.小精灵喜欢调制魔法汤,调制魔法汤的秘密就藏在音乐中,我们先来听一听音乐。

2.初次倾听,幼儿与教师初步交流感受。

师:音乐结束了,你们听到了什么?喜欢这个音乐吗?

3.教师出示瓶子和魔法布,一边听音乐一边用肢体动作变魔法。

师:老师在变魔法时,做了哪些动作?

三、动作感知,感受乐段

1.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听音乐做动作。

师:现在老师要教你们调制小精灵的魔法汤,准备好我们小小魔法师要开始变魔法了。

要求:瓶子拿好后放在自己面前,不能碰倒,不能摇晃;轻轻地把魔法布盖在上面,小朋友不能偷看;认真听音乐。

2.讨论为什么没有变出彩色水(魔法汤)?

四、出示图谱,了解乐曲结构

1.师:现在老师重新教你们魔法,既然小精灵已经把变魔法的配方放在音乐里,老师把变魔法的每一个动作都已经记录下来,我们一起慢慢练习一下,再调制一次魔法汤。

2.边完整听音乐旋律,边出示图谱。

师:你们能看懂这个魔法秘方要做些什么事吗?

点点――两个很小的点点,这两个点很重要,告诉小瓶子要乖乖听话。

搅拌――用力转圆圈,一共要搅拌几次,搅拌的速度一样吗?

箭头――抓住魔法粉,放进去。一共施几次魔法粉呢?

手晃动――摇瓶子,小眼睛代表看一看。一共晃了几次,每次晃动的速度一样吗?

3.幼儿观察图谱,聆听音乐,帮助理解。

教师带幼儿听音乐,看图谱,做动作。

五、展现成果,升华活动

1.教师给小朋友们发放瓶盖涂有颜料的水瓶。

2.师幼再次随音乐做动作变魔法。

3.音乐停止,幼儿发现瓶子变颜色了并分享给其他小朋友。

神奇教案篇5

学生收集纹理粗细不同的瓦楞纸,通过观察其特征,并用

剪、撕、拼、贴等技法将瓦楞纸做成一幅画。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及二上的时候已经涉及到学习剪、贴、拼等

基础技能,并且具有了一定的想象和创造力,本课要学生

充分利用瓦楞纸特殊的肌理、纹路、颜色等特征对其进行

大胆的创造,使其变成一张画。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瓦楞纸,了解它的用途,学会用剪、拼、贴、甚至是

撕等技法来创作瓦楞纸画作。

技能目标:学习剪、撕、拼、贴等方法两两同学合作完成瓦楞纸画作。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养成废物利用的好习惯,使生活更美好。

教学重点:学会如何用废旧瓦楞纸贴画。

教学难点:剪、撕、贴瓦楞纸需要耐心、细心和创造力。

准备:(师)瓦楞纸、范画、剪刀、双面胶、素描纸等

(生)瓦楞纸、剪刀、双面胶

教学流程:

一、

认识瓦楞纸

1、(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的是什么?对了,硬板纸,也叫瓦楞纸,

是从牛奶盒子上剪下来的,你的呢?

(生)3~5人说一说你今天带来的瓦楞纸是如何得来的?

如:电器包装盒、水果盒、快递盒、文具店买的专业美术瓦

楞纸……

(师)我们不难发现,这瓦楞纸好像更多地用来做成包装盒了,那

我们艺术家匠人、艺术工作者们又将瓦楞纸变成了什么神奇

的物品呢?

(PPT)欣赏台湾一家瓦楞纸主题咖啡馆,里面从墙面,到桌椅都

是用瓦楞纸做的呢,太神奇了,原来简简单单的瓦楞纸还

能有这么大的力量啊!

2、以上这些图片有没有激起你关于瓦楞纸物品的记忆呢?说一说你

看到过的瓦楞纸物品吧。3~5人说一说。

(师)说了这么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神奇的瓦楞纸》一课,来

感受瓦楞纸神奇的魅力吧!揭示课题。

二、

感受瓦楞纸

1、

板书“看一看”

请同学们看一看你面前的那张瓦楞纸,和老师手里拿的这张有什么区别呢?(生)颜色不同,厚薄不同……

“摸一摸”

再请大家摸一摸,告诉我你摸到它正反两面的不同触感吧。

“剪一剪”

老师示范用剪刀随意剪出几个形状

“撕一撕”

当你剪不动的时候还可以用双手直接撕,老师示范。

2、

讲完“剪一剪”“撕一撕”两个技法之后,让学生3分钟剪出或撕出5个左右的形状。形状随意,大小均可。

3、

“拼一拼”

我们现在剪、撕出来的形状太没有美感了,现在让我们来把它们拼一拼吧。

师投影仪下示范:注意用到瓦楞纸的正反面拼出肌理感、层次感。同时请小朋友上台和老师共同协作拼完。内容可以是人物、动物、物品、风景等等……

“贴一贴”

(师示范)用固体胶快速将每一片瓦楞纸贴在相应位置。

师展示完成的一张瓦楞纸作品《猫咪挠墙》

三、

欣赏瓦楞纸作品

1、ppt欣赏优秀瓦楞纸作业,注意,贴的时候有前有后,要擅长利

用肌理线条的不同排列营造出立体的感觉。再欣赏几张学生作品&

黑板上的创意作业。

2、小试牛刀,给同学们10分钟,先拼一拼再贴一贴,内容丰富,可

具象,可抽象,注意肌理和配色。面对面两个同学共同完成。师

巡回辅导。

四、

欣赏点评

评选出最佳创意奖、剪贴细致奖,抽象绘制奖等。

神奇教案篇6

生:“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师:猜一猜,“两千里”有多远?从我们这里到哪里?

(学生分别回答从教室到杭州、上海、美国、崧厦、丰惠,其中崧厦、丰惠乃是本市的两个乡镇。)

师:“两千里”差不多是我们这里到北京的距离。夸父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厉害吧?

生:厉害。

师:谁能读出这种神奇的感觉?(学生朗读。)

【案例二】

师: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神奇?

生:“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师:有一个成语叫“一日千里”,说的是千里马一日能跑一千里,快吧?

生:快。

师:可夸父居然“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比千里马快多了。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学生朗读。)

【案例三】

师: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了神奇?

生:“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师:为什么这里让你感到特别神奇?

生:我们一眨眼只能跑一点点路,夸父一眨眼却跑了两千里。

师:“两千里”有多远?

生:有好几间教室吧?

师:远远不止。

生:可能有操场那么远。

师:也不对。两千里是1000000米。(板书:1000000)咱们操场的跑道一般是400米。(板书:400)请大家算一算,这两千里大约需要绕着操场跑几圈?

(学生计算得出需绕操场跑2500圈,惊叹不已。)

师:夸父一眨眼差不多在操场上跑了2500圈,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夸父真是太神奇了!

生:夸父真是太厉害了!

师:谁能用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种神奇?(学生朗读。)

【反思】

两千里,究竟有多远?案例一中,教师让学生猜一猜“两千里”会是从教室到哪里。但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尚未建立基本的地理学概念,也没有形成基本的空间距离感,所以他们的猜测大多不合逻辑,纯属胡猜。见学生从本市猜到外省,从中国猜到外国,教师只得自己解释:“‘两千里’差不多是我们这里到北京的距离。”可尽管如此,仍有很多学生还是体会不到“两千里”究竟有多远。

案例二中,教师借“一日千里”这个成语来帮助学生理解,应当说这样的设计是很“语文”的。一可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夸父奔跑速度之快;二可在无形之中帮助他们理解“一日千里”这个成语,可谓一举两得。然而,预设“看上去很美”,但若是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终究还是枉然。对于生活在江南的孩子来说,“千里马一日能跑一千里”这样的说法,根本无法与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形成有效对接。由此可以推断,他们对“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的感知自然也是模糊的、肤浅的、苍白的。

神奇教案篇7

爱因斯坦童年时第一次看到指南针时非常惊奇,他觉得指南针为什么能总指向南方,背后一定有一股神秘力量在起作用,他一定要弄清楚这股神秘的力量是哪里来的。他这种非功利的强烈的好奇心和对大自然奥秘的惊愕一直保持终身,成为他从事物理学研究的动力之一。由此可见,强烈的好奇心能启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达到创新。因此,好奇心是创新的源泉。走进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懂得激发学生对某事的好奇心,学会营造能引起学生好奇的氛围。一个人的一生中,好奇心最旺盛的时期莫过于学生时代,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对什么都感到新鲜好奇。而数学学科的本身特点就决定了――数学学习是培养和保护学生好奇心的最佳场所。数学是所有学科中最令人好奇的,没有哪门学科会像数学那样奇异,数学是最精细与最富有魅力的艺术。

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教师首先要学会如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对这一学科的某些内容产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使他们的兴趣进一步滋长、扩大,从而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提供强大的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因此,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一定要有热情、耐心,正确引导。任何厌烦、搪塞和斥责的态度,都会挫伤学生好问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如某位老师教学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为小乌鸦出谋划策,提开放性的问题“如果你是小乌鸦你会怎么办?”学生从各个角度思考,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有的说把瓶子推倒让水流出来就能喝了;有的说学司马光把瓶子砸碎;有的说找一根吸管把水吸出来;有的说用石子把瓶子填满让水升上来……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的,首先教师对这些答案都给予了肯定和赏识,表扬他们动脑筋思考问题,同时又引导学生根据小乌鸦自身能力来寻找解决方法,渐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中在把瓶子推倒和用石子把瓶子填满让水升上来几种方法上。因此,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明白保护和培育学生好奇心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并努力在日常教学中去实践。

其次,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好奇心是一个人创新能力最基础的条件,孩子的学习往往受兴趣的支配。如果孩子对学习没有一点兴趣,那就不但学不好,而且会觉得负担很重,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反之,只要有兴趣,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才会有学习的欲望。所以,我们培养学生的好奇,必须注意激发其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滚铁环是孩子的喜欢的一种游戏,在教学《距离》这课时,我组织了一场比赛。比赛后,学生突然发现:“直着滚比绕着弯滚早到终点,”我提出:“这是为什么?”这时,我就拿着尺子和孩子一起量了直线的长度,再量曲线的长度,使孩子明白: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有的孩子会立刻悟道:“老师,我到学校应该走那条直道,而不应该绕弯走附近那条道,因为那条不是直线,自然要绕远了。”

最后,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我们传统教育上有一个不同于国外教育的问题,我们习惯于给学生答案,很少让学生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而国外的教育是鼓励学生去寻找答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一些学生不想解题,甚至不愿正确理解这个问题时,教师要设法进行引导,给他某种解题愿望,同时应当给学生一些时间,使他下定决心来解决问题;当学生求解那些对他来讲并不太容易的问题时,要让他学会败而不馁,学会看到哪怕是微小的进展,学会开拓思路并积极进取。

神奇教案篇8

有个心理学家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圈,跑去问大学生:“这是什么?”大学生答:“这是到某点距离处处相等的封闭曲线。”又跑去问小学生:“这是什么?”小学生的回答有“句号”“字母O”“零”三种答案。他又跑去问幼儿园小朋友,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是太阳”,有的说“是月亮”……说什么的都有。为什么文化程度越高、年龄越大,想象力却没有年纪小又没文化的幼儿丰富呢?从上面的答案可以看出,幼儿园的孩子天真可爱,思维也丰富多彩。

2.幼儿期是好奇心最为强烈的时期

对一个创造者来说,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可以激发他去敲开创造的大门。强烈的好奇心可以诱导他主动、频繁地接触新奇事物,孜孜不倦地观察、探索,使认识深化,从而找到事物内部规律,取得创造成果。怎样使好奇心上升为求知欲呢?我们要抓住幼儿好奇心最强的特点,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幼儿园科技教育活动是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沃土

1.“幼儿科技活动”的涉及面非常广

2.每一种科技成果都是人们创造出来的

幼儿在认识这些科技成果时,创新精神(创造意识)会自然受到熏陶。

3.“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探索性强,容易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三、游戏与探索活动是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直接感知。因此,在幼儿园进行科学教育时,要避免小学化、成人化,不能以上课为主,而要以丰富多彩的游戏为主;不需要幼儿去掌握那些抽象、枯燥、难懂的概念,只要幼儿去发现、去积累生动具体的科学经验,体验成功的欢乐,在探索活动中学科学,这才是培养科学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

四、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要做到与孩子共同动手

孩子遇到困难时,是最容易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时候,如果教师立即给他答案,或者事先演示,幼儿跟着做很容易就获得了结果,就会使幼儿失去一次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反过来,若让幼儿操作在先,教师操作验证在后,不但给了幼儿探索创新的机会,幼儿还会认为这个规律是自己发现的,那份惊喜、那份自豪是可想而知的,这样就真正起到了培养孩子科技创新精神的作用。

神奇教案篇9

【案例描述】

出示句子,自读感悟:雾凇的凝结是一个怎样的过程?看看文中哪个字或者哪个词用得最好,把雾凇形成的过程准确而形象地写了出来?

生1:我觉得“镀”这个字用得很好,让我感受到雾凇的形成很美。

师:为什么呢?

【生答不上来,跟我预想的一样,这个词专业性太强,作为学生能意会已经不错了。微笑着示意学生坐下后,我对“镀”作了一些介绍。】

师:镀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艺,是指工匠们在物体的表面均匀地覆盖一层金属薄层,使其更具光泽、更加美观。在课文中,这位精巧的工匠是谁?

生2:雾气

师:是啊,一个“镀”字把这蒸腾的雾气塑造成了一个精巧的工匠,它在什么上镀了什么?

生3:它在松针柳枝上镀上了白银。

生4:它在松针柳枝上镀上了雾凇。

师:再读这段文字,你觉得这雾气是一个怎样的工匠?

生5:我觉得这雾气是一个细心的工匠,你看它在“镀”的时候是“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非常细心。

师:细心的雾气!

生6:我觉得这雾气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工匠,因为它是在松针柳枝上“镀”的,我们知道松针是很细的,而且很多,它这样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镀”着,而且镀得那么漂亮,我觉得它不厌其烦,非常有耐心。

师:好有耐心的雾气!

生7:我觉得这个工匠非常的神奇:它用一夜的时间把十里长堤上的松针柳枝都变成了银松雪柳,那么美丽。我觉得非常神奇。

师:真是一个能工巧匠!那么细心、那么耐心、那么神奇!你从雾气的“镀”感受到了什么?请你读读这两句,读出你的感受。

(生感情朗读)

师:一个“镀”字,把雾气写得像能工巧匠一样具有神奇的魔力,这真是神奇的表达。现在,也请你来做一个神奇的人,填上一个神奇的词,使这个句子也变得神奇,好吗?

出示: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

生8:我填跳舞。那样让人读了会觉得雨滴很美丽,像个舞蹈演员。

生9:我想填追赶,那样会让人觉得它像顽皮的小孩子。

师:在大家的句子里面,普通的雨滴也变得神奇起来了,真有意思!以后,大家在使用词语的时候,也要多多思考、斟酌,让自己的语言变得神奇,这样,会让人有丰富而又特别的想象。

【案例反思】

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用词的凝练与精妙之上。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浸在词语的感情海洋中,和学生一起在学习中感悟、享受词语的无穷魅力,从而更好地领悟文章内容。

1.“镀”出雾凇形成之神奇。《雾凇》这一课的中心词语是“奇观”,全文围绕雾凇景观之奇和雾凇形成之奇展开,重点介绍了雾凇形成之奇。在教学中,多数学生能通过自己的阅读感悟出雾凇形成过程之慢、之轻以及景色之美,而对于雾凇形成之神奇很少关注也理解不深。细细品味,我发现雾凇形成之神奇在这个“镀”字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怎样让学生感受到这个看起来冷冰冰的、生僻的词的神奇呢?我首先结合这段话中拟人手法的表达特点和“镀”的意思,也拟人化地把雾气塑造成了一个工匠。这样的处理不仅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增加了文本的情趣,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我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感受这是一位怎样的工匠?学生不仅有话说,更在思考与想象中感悟到了雾凇形成之神奇。

神奇教案篇10

远远看去,这座大教堂就好像数棵聚在一处的雨后春笋拔地顶天而起,富有生机和活力。这高高拔起的笋就是塔楼。据介绍,原来设计要造18座塔楼,以中央那座代表耶稣基督高达170米的塔楼为中心,在其周围将环绕 4座130米高的大塔楼,代表4位福音传道者(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北面的一座後塔高达140米,代表圣母玛利亚。在大教堂的三个立面,即诞生立面(朝东)、荣耀立面(朝南)、受难立面(朝西)各建四座塔楼,每座高100多米,分别代表十二门徒。实际上只造了诞生立面的四座和受难立面的四座,其余都没有建成。首先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诞生立面的四座。其实高迪亲眼看到建成的只有诞生立面的代表北那本的塔楼。在教堂的顶上,群塔拔地接天,多有诗意啊。天、地、人就凭借着塔楼交融了。这是第一奇,奇在整体的外观。

当我们走近由四座塔楼和三座门廊构成的诞生立面,我们可以发现, 三座门廊其实就是三座矮矮的尖塔。中间的尖塔最高,名为生命之树。生命之树下部的正中就是博爱门,右边(游者的右边,下同)的是忠诚门,左边的是希望门。博爱门中间有圆柱立着,圆柱放在石龟之上,寓意为永恒不变。圆柱上刻着盘旋而上的花纹,顶上呈棕榈叶状,而且有成串的棕榈果,吹号的天使就站在棕榈果上。门上方刻着十字架和天使。忠诚门和希望门两侧刻有变色龙图案,寓意为万事当随机变化随时变化。在忠诚门与博爱门之间立有玛丽圆柱,在希望门与博爱门之间立有约瑟圆柱。忠诚门的上方刻着“M”的变形图。希望门上方刻着“Y”的变形图。博爱、忠诚、希望无疑是人类的美德。这显然是表达对耶稣、玛利亚和约瑟的纪念和敬意的。

博爱门的最高处雕刻着圣母受到加冕的图案,耶稣正把冠冕加在圣母头上,约瑟就在前面,他是上帝的代表。图中还有一个人或许是天使吧。这个雕刻像的下方是十二宫图案,表明耶稣降生之夜在十二宫中所处的位置。再往下是玛丽领报雕像,下面是一颗照耀着耶稣的星。再下面就是天使音乐家以及表现东方三王和牧羊人对耶稣敬仰的图案。博爱门中间立的圆柱把博爱门一分为二。圆柱上方雕刻着耶稣降生的图案,偏右刻着天使对牧羊人说的话:“愿普天的荣耀尽归我主,愿天下善人永得安宁。”偏左上刻着小天使合唱队。圆柱的上端刻着耶稣的名字,下端刻着蛇和苹果。寓意深刻,人物构图栩栩如生。

希望门的上方刻着山峰,山峰下有约瑟之舟,再其下刻有圣母和约瑟的订婚典礼,再下是约瑟家庭成员,两边刻着约瑟逃难埃及的情景图像和无辜的受难者像。

忠诚门上方刻着耶稣的心脏被荆棘覆盖着的图案,上方是洗礼者的图像,右边是约瑟和玛丽像,还有耶稣像。左边是一只手的像,那是玛丽的手吧。正中的中部是西蒙抱着耶稣的像,其上是玛丽的姓名字母的变形图。再上是圣灵投胎图像,再上是一支伸开的手掌,顶上是小麦的图案。这就是第二奇,奇在立面建筑和雕刻的精美。

看过了诞生立面,就让我们走进大厅看看。进入大厅更加令人震撼。大厅内的光线很神奇,这光线好像是神圣的上帝之光,大有神秘深邃幽冥莫测之感。主光线是从拱顶的一个圆洞倾泻下来的,到了下方舒展开来,形成不同的金色图案。在接近拱顶处可以看到一个等腰三角形。侧面的光线则是从窗口投入的,圆形的窗口呈现着孔雀展屏那样的图案。本来是自然光,但是照到大厅时就显得金碧辉煌。之所以有这样的光学效果,首先是因为圣家堂的拱顶设计很特别。这些拱顶是由树状的立柱汇聚而成的。立柱的上方呈粽叶状。粽叶与粽叶交汇在一起,形成许多凹凸结构,光线就从这些凹凸处透下来。同时还是因为它的窗的结构也很特别,其形状或呈某种几何形状,或呈某种植物的叶片。当然少不了其窗玻璃的特别。窗玻璃是是彩色的,很艳丽。同时高迪还发明了一种用金属丝做成的光线扩散器,那是灯笼状的器物,它可以扩散射入内部的光线。当光线透下来的时候,人在大厅内的感觉就像在森林里一样。人站在地面看那阳光从大拱顶上透下,感觉这光不是太阳光,而是特殊的圣光,柔和艳丽又有点神秘,光圈中可以看出一个圆圈和一个三角形来。 这就是第三奇,奇在内部神奇的采光。

在我们感受到其光线的奇特之后,我们更应该仔细看看其建筑物的构件和雕刻。圣家族大教堂的墙上伸出各种怪兽滴水嘴,墙面上有蜥蜴、蛇和蝾螈等许多动物的雕塑。教堂的空心塔楼像巨大的竹笋。高高的塔尖上都有围着球形花冠的十字架,仰望上去就好像是章鱼的足。整体设计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诸如洞穴、山脉、花草、动物等都给了高迪以启发。高迪曾经说:“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归于上帝。”所以他设计的整个建筑几乎没有采用直线条造型,而是采用螺旋面、锥面、双曲面、抛物面等各种造型的变化组合方式,构成充满韵律动感的神圣建筑,看上去栩栩如生。这座造型奇特的建筑物上的雕像看上去像是用松软的粘土捏成的,实际上这些像是用真正的红色石头雕成的。在这许多雕刻中,除了宗教故事的元素之外,还加入了大量的动物、植物和人的雕塑像,也就是加上了许多自然界的生命的元素。这就是最可贵的创新。满眼是耶稣的雕像实在已经使人产生视觉疲劳了,当然也有审美的反抗。这座建筑所看到的雕刻就给人以新意。这就是第四奇,奇在建筑物的构件和雕刻中加入了许多动物和植物的元素。

现在让我们一起登高望远吧。圣家堂塔楼的外墙是双层的,在两层之间有通道,可以直达顶上。现在当然可以利用电梯了。我们没有乘电梯,我们选择了攀登。登圣家堂的塔楼虽然没有登埃菲尔铁塔那样的高旷,但从那小窗口看出去,却能看到很美的小画幅。比如在一个小窗口看远山,远山的山顶凹陷下去,正好像一个元宝,太阳照耀着山顶,金元宝闪闪发光,真的很美。在某些窗口看出去,也可看到巴塞罗那的概貌,但最有独特美感的还是可以看到高楼外面那湛蓝湛蓝的海面。当然从有些窗口看出去正好像在看一线天那样,也有一点奇特。 第五奇,奇在登高望远的感觉。

到了圣家堂,我们不能不去看看其展览馆。在展览馆内,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其建筑的设计和建造的历史。1883年年仅31岁的安东尼﹒高迪(Antonio Gaudi Cornet)接受建造圣家族大教堂的工程。直到高迪于1926年逝世,他一直孜孜不倦地为建造这座旷世杰作而努力。高迪逝世了,圣家族大教堂仍然没有完工,但是后人继续努力着。比如,1933年完成生命之树的建造,1954年受难立面工程动工,1958年添加诞生立面的雕塑,1973年诞生立面的钟楼已建至57米高度,1978年殿堂开始建筑,----,直到今天还在建造中。在受难立面,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正在按照原来的设计大规模地建造新的塔楼,那应该是在建造荣耀立面,其目的是要建造一座完整的大教堂。新建的几座塔楼已经基本成型。建筑吊塔正在运转,脚手架还立着。值得颂扬的是后人总是努力做着前人未尽的事业,而没有别出心裁标自己之新立自己之异。这是美德,没有这样的美德,人间美好的事业永远也无法成就。这是第六奇,奇在西班牙人坚持不懈地为建造这座神奇建筑而努力的耐性和意志。

神奇教案篇11

一、用“破案”的方式导入,紧抓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特别崇拜神探,喜欢“破案”。利用这一心理,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讲授《弯弯的月亮》一课时,我讲述了“月亮破案”的故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林肯,年轻的时候是律师。他曾经受理过一个案子,这个案子的被告是以杀人为罪名的。在审讯中,被告大喊冤枉,而证人却说自己亲眼目睹被告作案的过程。证词如下:10月18日晚上11点,证人在一个草堆后站着,看见被告在草堆西边二三十米处施暴,当时月光照在被告脸上,所以他看清了被告的脸。经过分析证人提供的证词,林肯宣布此案属于诬告,证词是伪造的。

林肯做出如此判断,他的根据是什么呢?学生们的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住了,学习热情非常高,精神高度集中。随着课堂活动的进行,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林肯做出判断的依据是月亮,案发当天晚上是上弦月,晚上11点时,月亮已经西沉。即使证人把时间记错了,月亮还在西边,如果被告人脸向西,月光照到了他脸上,而证人是藏在树东边的草堆后,所以证人是无法看到被告的脸的;反之,被告面向证人,月光照在被告的后脑勺上,证人也不会看到被告的脸。

科学探究本身就是一个解谜的过程,运用“破案”的方式导入新课,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用魔术的方式导入,瞬间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满魔术情趣的导入课,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水面的秘密》教学时,我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如果导入新课时趣味性不足的话就不能很好地调起他们的好奇心。因此,我特意设计了一个魔术来进行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喜欢魔术,特别崇拜刘谦,那想不想让老师给你们变个魔术?

生:想。

出示:量杯、水。

师:这是一个普通的杯子,它里边是钢丝网,你们说放钢丝网的目的是什么?

生:挡住茶叶不漏下来。

师:所以它肯定不能挡住水!当我这样把水倒进杯子里,盖上了盖子,再转了过来,拧开盖子的时候,结果奇怪的事实发生了,水并没有全都流出来。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生:想。

师:其实我只是利用了水表面的一个非常神奇的特点而已。那么,水面究竟有什么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板书:水面的秘密。)

师:想不想靠自己的能力来破解老师的这个魔术?

生:想。

师:只要认真听讲,积极动脑思考,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学习积极性高涨,接下来的课,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很默契,学生的提问很主动,回答问题也有经过深入的思考。这种用“魔术”导入新课,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瞬间让学生因为好奇而产生学习兴趣,收到出奇制胜的教学效果。

三、用实验的方式导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富有情趣的科学实验,对小学生来说充满了新鲜,充满了挑战。灵活的科学实验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达到教学的目的。

在讲授《水变热了》一课时,我课前先在一个装满水的烧瓶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学生们都跑过来看小金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我借机对同学们说:“今天我要给你们做一个沸水养鱼的实验。”“那不成鱼汤了。”学生们笑了。“那我们就用实验见证吧!”

神奇教案篇12

一、激发兴趣,益智启美

智育是美育的基础,然而美育对智育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根据生理学家的实验证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功能各不相同,左脑偏重于语言、逻辑,右脑偏重于形象、情感、空间感。有专家指出,如果不通过造型艺术等手段对主管形象思维的右脑进行训练,那就等于放弃大脑思维的一半。由此可知,美育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智力、思维能力的开发。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要的一点应该使孩子们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因为兴趣和好奇对儿童来说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实践证明,孩子们对所参与的事物,如果没有积极的感情参与认识活动,不可能表现出兴趣的特点来。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着,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产生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参与。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如《中国画写意蔬果》一课,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和认识我们民族的优秀的传统绘画——中国画,这节课的成败就在于教师采用什么方法讲述和介绍能使这一传统艺术在孩子们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迹。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教师可以把新知识编成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讲给他们听。如,我在向学生介绍中国画的特点之一落墨不可更改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以前,有位才学出众的宫廷画家,有一次得到了皇帝亲手赏赐的一幅绫子,并命他在绫子上作画。画家由于高兴贪饮了几杯酒,不料他在作画时手打颤把一滴墨抖落在绫子上。画家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沾污皇帝赏赐之物弄不好是会掉脑袋的。后来,画家急中生智,巧把墨点儿改画成一只苍蝇,这幅画后来得到了皇帝的夸奖。老师讲得绘声绘色,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由于小故事感染力强,使孩子们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急切想动手试一试的心情溢于言表。落墨不可更改往往使学生谨小慎微不敢下笔,这是教学的难点,但学生听了老师讲述的这个小故事后,古人的创造通气和智慧消除了他们的顾虑,孩子们便大胆放手作画。

二、培养想象力,育能启美

美育是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美,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美产生于劳动,又服务于劳动。人们在生产中不仅要获得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还要从中获得美的享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艺术设计和创意的范围十分广泛,美蕴藏在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优雅别致的环境装饰,五彩缤纷的生活现象,人类端庄高雅的行为举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等,都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摇篮。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现实生活的美,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与理解艺术美。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美术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如,我在教《染色图案》一课时,如果照搬教科书中的方法,教师只需教给学生不同的折、染方法后,再提示一下这是美丽的手帕就可以了,但这样教学效果一般。我经过反复琢磨和设计,特别是根据染纸图案这一民间工艺品本身所赋予的花纹自然色彩对比强烈等美感形式,分别染制了小花伞(八角形图案)、小领结(条纹图案)、花裙子(小碎花图案),还有头饰、小手帕等备用。面对黑板上两幅范作染色图案,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然后提出两个问题,使欣赏与生活联系起来以引发学生联想。提问一 :“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种图案吗?”回答是肯定的。提问二:“根据你对生活的观察和记忆能不能用它设计一两件服饰?”因为图案是染在正方形纸上的,很容易使学生联想到围巾、手帕等。当学生说出“手帕”时, 教师取出事先染制好的漂亮手帕对折三次插在上衣口袋。这给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由读懂到联想就是创造性的想象活动。这一问一答的环节诱发了学生从观察生活到联想设计的欲望。可以说天有多宽,想象的天地就有多宽。

三、陶冶心灵,辅德启美

神奇教案篇13

一、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教学手段最大局限在于不能动态地表示运动变化的事物。动态的事物往往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注意,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CAI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教师通过平移、旋转、翻转等方式呈现出生动、有趣的动态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并能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有效地诱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双方始终处于“活化”的状态。

二、唤起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激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样需要“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

1.运用学科特点,唤起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地学习,不断地探索未知领域。学生刚接触电脑时,往往充满了好奇,但好奇还不是兴趣,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好奇转化为兴趣。在学生形成兴趣后,还要善于将短期兴趣转化为长期兴趣,甚至终身兴趣。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对计算机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引发的。因此,教师备课时要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新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开学第一节课上,我们先提出问题:“计算机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计算机可以打字、可以画画、可以玩游戏、可以看影碟、可以辅助学习……我在向他们一一展示用电脑画图、播放动画、播放音乐、制作网页、收发电子邮件、玩游戏后,接着问:“计算机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用处,那么在社会中又有哪些应用呢?”由于学生社会经验有限,感到这个问题有些困难。这时我就结合计算机的特点讲解它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电脑对现代社会的巨大影响,激发他们对学习电脑知识的兴趣。当学生得知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都是用计算机算出来的,家里用的自动洗衣机、空调以及手腕上的电子表都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时,感到非常神奇,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如有一次,在讲“计算机与信息社会”一节课时,我问学生:“最近我国信息产业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大家知道是什么事吗?”学生纷纷摇头,并急切地想知道答案。我告诉他们:这件大事是我国最大的计算机产业集团联想公司与我国软件业巨头金山公司联手合作。大家都知道联想集团是我国信息产业界硬件领域的骄子,而金山公司则在我国软件业一枝独秀。这一“硬”一“软”的联合,必将推进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步伐。借这件事,我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信息产业与某些发达国家的差距,特别强调了美国微软试图垄断我国软件业的企图及金山公司的WPS作为唯一与微软的WORD抗衡的汉字处理软件在开发过程中经历的艰难,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信息产业要赶超世界,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学习。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

王充说:“不学不问不能知也。”在他看来,学问就由“学”和“问”这一对矛盾组成的。“学”要勤奋,勤奋学习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是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所必备的基本条件。“问”要善于提问,所提的问题是有意义的,善于提问是积极动脑思考的表现。心理学的实践证明,思维总是从问题产生的,人的智慧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计算机教学中学生智慧的增长与进步也是如此。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计算机实验中,就在不断提出问题,然后再对所提的问题求得解决。总之,勤学好问是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可贵品质在学生身上的表现。没有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探索和创新。这与那种只满足于一味的“占有”和“贮存”知识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提出问题之后还要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有些问题总是可以从书本上或通过简单的实验得到解决。也有的问题在书本中并不能直接得到答案,它往往需要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经过刻苦的努力和不断探索才能得到科学的答案。后一种情况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是有益的。对于未知充满好奇心并急切地想求得答案的学生,他们会以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去不断搜索论据,找出科学的答案,这样做不仅能使他们获得牢靠的计算机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四、有助于培养刚毅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

学习本身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学生刚开始时非常好奇,但到具体学习时又会感到无从下手,特别是在上机实验时不知如何操作,在编好程序上机调试时,往往需要多次反复修改程序,花费很大精力才能完成。在困难面前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畏缩不前、垂头丧气,失掉学习的信心;一种是不畏惧,以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去克服它。对此,我们应积极提倡后者,首先在精神上要树立困难是可战胜的观点,这种观点是在学生对一个个具体困难经过努力得到克服之后才能树立起来的。其次要认真动脑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然后针对具体困难找出明确的解决办法,如上机操作不知从何处下手,主要是对老师课堂上讲解没有掌握,对老师讲的操作步骤没有记住,这就要求学生把问题弄清楚后再去上机。有时经过自己的努力,困难难以解决,这时最需要的是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在线咨询